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三化学元素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 制作化学元素化合物学习表格
制作化学元素化合物学习表格,要求学生自制一张表格,按照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学习的基本思路整理,即化学元素化合物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可燃性,毒性,相对分子质量等,将所学的化学元素化合物整理分类.当今社会,网络科技发达,电脑成为千家万户的必备电子产品,学生可以利用电脑,将化学知识整理成Excel表格形式,学一个新的化学元素化合物,就添加到表格里,表格模板如图1所示.利用表格,可以利用Excel的分类筛选工具,将性质相似的化学元素物质整理到一起,进行对比学习.化学学习表格的制作,首先是化学学习的形式创新,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一般都易懂,但是很难记忆,都是定性的知识,属于说明性的知识,而且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知识点非常多,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感和枯燥感,结合Office办公软件辅助化学元素化合物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化学元素化合物的厌倦和枯燥.其次,用Excel表格整理化学知识,比起纸质的笔记本要可靠得多,电子表格不容易丢失,修改起来更加方便快捷,查询起来也非常方便,将化学学习信息化,提高化学学习效率.最后,利用Excel文档的排序筛选工具,将学到的化合物进行分类排序,相似性质的物质能够迅速整合到一起,对于同一类物质的性质,能明显地概
括出典型性质.例如,观察H2SO4,HCl,HNO3,CH3COOH这些酸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就可以总结归纳出酸的一般性质,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其他酸,不至于完全陌生,起码可以说出一些基本性质,尤其是在考试中会出现一些课本中未提到的物质,但却与课本里的化学物质拥有相似属性.
二、加强实验,加深对化学元素化合物的认识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增强学生对化学元素化合物的认识.化学实验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认识和生动再现,如果没有关于CO2的实验,学习CO2的性质时,只是按照课本文字记忆,很容易忘记,对CO2的认识不会有深刻的认识.相反,通过一系列实验,亲自去感受CO2的存在,亲眼观察CO2的各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亲自进行化学实验,实验过程中的每一种场景都会在学生脑海留下深深印象,这些实验画面都是与CO2的性质相关联,能帮助学生区分CO2与其他化合物的性质.实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实验中,学生的眼,耳,口,鼻,手,脑都投入进去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触觉,嗅觉等发现实验现象,从现象看到本质,这样的形式,可以使化学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更加生动,形象,学生积极投入到化学学习中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化学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三、多做习题,巩固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
习题是对知识很好的检测和应用,多做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将所学的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巩固复习,化学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繁琐难记,而习题是对重点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高度概括的总结,习题能达到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记忆效率最大化.另外,习题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通过习题,自我检测,自我改正,深入学习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提高化学水平.
万丈高楼平地起,化学元素化合物是筑起化学的最小微粒和最基本组成单位.只有学好化学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才能学习更复杂的化学知识,才能为高中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学习要与时代接轨,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鼓励动手操作,加强化学实验,学会观察,归纳,总结,寻求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化学学习效果,不断提升化学水平.
参考文献:[WTBZ]
[1]陈永红. 中学化学教学法初探——论中学元素化合物教学[J]. 遵义师专学报. 1996(1).
[2]邸来生.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5).
在初三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时间和深入程度都较浅,所以,在化学方程式的应用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重视程度不足。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到化学方程式,老师对于化学方程式的解释过多,可能会导致学生消化不掉,所以,在教学中对于化学方程式的解释就会故意减少,从而导致其重视程度不足;其次,教学方法不合理。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初三化学教学活动中有大量的化学实验,而化学实验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对于化学用语的解释就相对较少,而这导致学生在真正面对这些复杂的化学元素符号和化学方程式时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最后,急于求成的心理严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化学用语不能准确分清主次顺序,在教学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导致学习、记忆、理解的难度较大,并且机械的记忆方法增加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二、初三化学教学中化学方程式灵活运用的方法
1. 夯实学习基础,利用口诀法学习化学方程式
在初三化学学习时,由于在初二学习时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开始接触更为专业的化学知识,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并且其学习的过程是个学习方法的过程。在方程式的灵活运用上,要着重加强抓要领,夯实学习基础。学习化学方程式时,最基础的运用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其要领主要是: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写对化学式,系数来配平;中间等号连,条件要注;清生成沉淀,气箭头来标明。这是学习化学方程式基础的基础,所以在学习运用时,要熟练地掌握口诀,从而为进一步的应用奠定基础。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还是有丢三落四的坏习惯。
2. 善总结,巩固学习成果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2-0054-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2.023
化学学科进入学生学习体系的开始在初三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为学生将来对化学的认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仅是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兴趣的最佳时期,还是提升化学素养以及加强化学理论的重要时期,因此,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把这一阶段认真地对待。所以,在初三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理论和实验的充分教学准备,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将实验和理论的关系紧密联系到一起。对于现阶段新课程教程改革的方针,必须提高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和学习知识的灵活性,因此找寻一个更加灵活性的、更具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才是初三化学教学的根本目标。
一、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对于初三化学而言,整体知识体系比较零散,而且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整个体系较为庞大也相对复杂,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教师有方法步骤地研究教学内容,初三的化学教学不能仅仅依靠老师自己单方面讲课的方法,要及时地和学生互动,针对这们新学科相互探讨,开始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比方说刚刚接触化学时,必须对化学元素进行逐一的认识,这些元素就好比英语中的字母,字母是组成单词的基础,同样化学元素是组成化学物质的基础,如何让学生深刻并且熟练地认识这些化学元素就需要老师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感兴趣的事情进行类比,这样学生不仅觉得课堂轻松,而且潜移默化地也对化学元素充满了好奇。这样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找到学生感兴趣的方面,针对这些方面逐一击破,最终让学生觉得化学学科是一门通向自然科学大门的最闪耀的钥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与时俱进,适当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课堂环境,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使学生感觉不到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呆板教学方式,与学生之间拉近关系,深入到学生中去,消除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恐惧感,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让学生感觉到化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是生活中必须知道的常识知识,例如人们可能认为煤气中毒只要在家中放一盆水就能将煤气吸收,但是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因为煤气中毒主要是人体内吸入一氧化碳,而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明确指出不溶于水,所以这种传统的说法是不合理的。
比如,在教授一节“溶解度”的课程中,教师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在有兴趣的同时记住所学的知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一个增加学生自我动手能力的例子如下,由于氯化钠可以溶解在水中,但是一旦氯化钠的含量超过了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它就会有晶体析出,这种现象的发生会让学生感到好奇,在化学的实验课上,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这类实验,实验的现象和理论教学相一致,学生看到这类现象的发生不仅对实验本身的教学印象深刻,同时对理论探索更加有兴趣,挖掘出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思考的能力。
二、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初三阶段的化学教学,不仅仅是所谓的应试教学,老师一味地把应试知识灌输到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当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增加学生自己动手能力,针对某个化学实验现象可以单独分析出来,这样才是化学入门知识学好、学透的表现,也为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中奠定基础。要达到以上教学目的,教师应该在教学课堂上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互动,多和学生沟通,从学生当中了解问题,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与以往的“一人堂”方式,要找到学生的兴趣,进行开放式教学,也就是说,老师在教课过程中,尽量丰富自己的语言,对某些化学现象进行详细的类比性描述,课堂上尽量多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保证化学在初三阶段的特殊性,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得学生摆脱单调乏味的化学学习,进一步地激发出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和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学生能力的培养问题的重中之重应该是加强学生自我动手能力,也就是说,对于实验教学环节应该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其中,而有些危险性实验,老师要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充分的说明,有意识地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感觉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过程中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比方说,在化学实验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对化学实验产生的实验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将理论和实验现象有机结合到一起,老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开展相应的化学实验技能大赛,激发学生学习的斗志。另外,在演示实验教学中,不能单单是老师自己在台上讲授,老师要不定时地向同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抢答比赛,增加课堂活跃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比如,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教学内容后,针对氧气的一系列性质在学生学习过程提出问题,将全班学生分为两队进行PK大赛,比赛过程中老师连续提出氧气的相关知识,针对这些相关知识,学生进行抢答,课堂结果表明,学生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学习,锻炼了思维,而且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对氧气的一系列性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不仅没有感觉学习是负担,而且普遍认为化学课上自己可以轻松学习,快乐地将知识捕获;在制备氧气的实验课程中,氧气制备的主要方法是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法,其中需要有催化剂的加入,这样才会快速的有大量的氧气产生,在实验过程中就出现了问题,为什么一定要采用催化剂,催化剂的作用是什么,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位置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由于实验过程中学生有很强的直观认识,所以对于催化剂的作用等问题可以有针对性的在课后的时间自行查阅相关资料解决,这不仅仅锻炼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还是对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学生不仅学会了化学反应中出现的问题,而且学习到了一种自我学习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
三、 在化学教学中突出实践教学的应用
初三的化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进行呆板的理论记忆,更加重要的是为了开拓学生对化学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进行化学原理的介绍,让学生对化学学习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对化学知识有所了解,为了更加深入学习化学知识做了夯实的准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说来,要想针对初三化学知识进行教学创新,就要充分运用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指导,让化学走进学生生活,更加贴近学生的想法,走进社会,走进实践。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学做三者的结合,社会即学校,教育即实践。这是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的一句名言,当我们认真思考这句话时,也便能从他的精神之中总结出初三化学的教学方法:第一是把实际生活与化学的知识理论相结合,第二是认真总结并理解和应用在实践动手中存在的化学反应,第三是教和学相辅相成,培养出钻研与创新的优秀人才。
教师在教授实验课程时,可以针对简单的实验布置相应的家庭实验,比如小苏打在分解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这一现象就可以作为学生的家庭实验进行教学,因为蒸馒头过程中需要放入小苏打,小苏打加热会产生二氧化碳,而馒头蒸熟之后会出现很多小孔,这些小孔就是二氧化碳造成的。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有兴趣,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实验问题的印象,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
比如,在设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习题时,我选择了下面一道题:下列哪些能便石蕊试液变红?①把用石蕊浸泡过的滤纸制成的干花上滴几滴稀盐酸;②把干花放入一瓶二氧化碳气体中;③把干花上滴几滴水④把干花用水润湿后,伸入一瓶二氧化碳气体中。
通过这道题让学生认识到酸能使石蕊变红,二氧化碳和水都不能使石蕊变红,而湿润的二氧化碳能使石蕊变红,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还提高了解题能力。类似的试题还很多,如探究钢铁生锈的条件,酸中哪种微粒能使石蕊变红,燃烧条件的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速率与哪些因素有关等,只要教师善于精心设计和选择这方面的试题,通过精讲精练,化学学习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提倡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为了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热热闹闹,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一定要科学把握小组合作的时机。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合作学致有以下几个时候:(1)在进行比较、归纳、择优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例如,我们在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原理时,就可以对课本上得到二氧化碳的实验进行比较、归纳选择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方法。这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将自己的见解面对面地用同龄人所理解的思路和语言交流,使学生不仅知道结果,更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2)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做一些稍难的计算题或实验题时,我总是让学生在座位上独立完成,首先完成任务的两个同学到黑板上相应的区域讨论相关问题,而未完成的同学继续独立完成相关任务,直至完成后再参与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争辩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打开思路走出思维误区,较快、较好地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办法。(3)在做学生实验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分工负责,团结协作,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互助意识。(4)在进行概念辨析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中,应该引入以前所学的内容比如纯净物、混合物,加上刚学的单质、化合物、分子、原子等,自己完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关系图,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等级评定,优秀的在全班推广,这样的操作我想比教师给出内容,学生记忆默写的效率要高很多。
本人运用以上几点方法在初三化学教学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深入到学生当中,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解决,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并且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增加了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在学生针对初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取得了学以致用的成功,学生将化学作为一门感兴趣学科,自主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新课标的化学教学做了很好的示范。
参考文献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课题3,“水的净化”的教学中,教师可安排学生从家中井水,用自制烧杯中放入带来的水样中加入肥皂水进行了搅拌,观察现象,然后老师用用冷开水加入肥皂水进行实验比较,通过这样的简单实验,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学生不仅很容易理解硬水和软水的两个重要概念,同时也学会了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轻松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趣味情境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初中化学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动机。另外,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但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开阔学生视野,还能使化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利于学生掌握。例如在初三化学“物质鉴别”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道练习:小明的妈妈在做饭时不小心把盛放纯碱和食盐的瓶子弄混了,你能想出哪些化学方法帮她鉴别一下?通过创设这样一个真实亲切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巩固了Cl-和CO32-的鉴别。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心理特征,认知结构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把学习过程还原为他们自身的活动过程,引导他们在自主、积极的化学活动中更好地建构和完善自身的素质,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三、追踪社会热点,创设时尚情境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是一门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它和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问题都与化学紧密相关。例如“现代化工业生产与技术”,“化学与新材料”,“化学与新能源”,“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命科学”,“化学与环境”等学科知识都可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教师平时要善于积累相关素材,并与课堂教学适当联系,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四、利用化学故事,创设生动情境
很多中学生热衷于听故事,许多化学故事也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故事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用化学故事创设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初三化学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后,教师可引入三国里的火烧赤壁的经典故事,可帮助学生理解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利用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教育,同时又增进了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五、拓展探究渠道,创设实践情境
欲使学生学习化学时乐此不疲、乐以忘忧,则应在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寻找课堂中的“后”探究问题,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与研究,网上点击,家庭小实验等。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条件。例如,在学完碳酸盐与盐酸的反应后,引导学生在家里运用厨房物品去探究鸡蛋壳和水垢的成分,并在课堂中汇报实验中的现象、分析和结论,从而真正实现在“做中学,乐中学”。
六、结合学生心理,创设游戏情境
兴趣是有意注意的开始,唯有兴趣,才会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因此,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征,创设愉悦的游戏情境进行课堂教学,以化学自身的魅力去诱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一接触就有妙趣横生之感,从而开阔思路。这种课堂教学的实施,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并有效地从实践中获取知识。例如在初三化学元素符号的教学中,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教师可把重点的元素符号都制成卡片,一面是名称,另一面是符号,然后组织学生做接龙游戏。当教师高举卡片时,被叫的学生要马上说出卡片背面的内容,回答不上来的同学要接受一定的“惩罚”。这样来组织教学,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注意力也集中了,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
二、加强实验教学和直观教学
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较快的理解化学原理,还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初中学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而化学实验则是满足学生好奇心的重要教学内容。我们在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化学实验教学和直观教学的运用。在教学中运用化学实验,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除此之外,通过观察和参与化学实验,能够使学生将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和身边的化学现象建立联系,还能实现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我在进行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氧气》一课的教学中,就将氧气的制取实验搬到了课堂上。在教学内容开始前,我首先为学生展示了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在实验中学生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并提出诸如为什么加热高锰酸钾能制造氧气、氧气有什么用、有没有别的方法制取氧气等一系列问题。在学生的问题中,我顺势展开教学内容,并以我们刚制取的氧气为学生进行了燃烧实验等小实验,使学生很快的就掌握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制备方法等,实现了教学目的。当第二天再进行《氧气的制取》实验课教学时,很多同学通过昨天课堂实验的观察,已经掌握了氧气的制取方法,不仅参与实验的踊跃性极高,通过第二次的细致的试验教学,学生普遍很好的掌握了氧气的制备要点和方法。
化学是初中三年级开设的一门具有动手实践性强、创新意识强、理论与实践结合深入等特点的课程。对于好奇心、求知欲尤为旺盛的初三学生而言,化学无疑将深深的吸引其兴趣和注意力。化学拥有魔术一样的魅力,各种化学实验仪器的出现,就像魔术中所使用的道具一般,在教师的手中不断呈现着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未知的事物,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兴趣的全心身投入,带领其走进探索未知世界的大门。而对于好奇心和求知欲非常旺盛的初三学生而言,加强初三化学教学中实验课程的教学必将吸引学生的更多注意力和关注点,为初三学生日后开展更加深入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为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化学教学,为推动和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对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实验的重要性进行全面的探索分析,借以为拓展初三化学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化学绪言实验的重要性
人们都很注意第一印象,化学也不例外,在绪言课上我自我介绍之后,就说,在上课前给同学们表演个小魔术,现请一位同学上台帮助我,等同学上来后,我拿出两个玻璃棒,把其中一个给自告奋勇上台的同学,让他拿着玻棒,在酒精灯上去烧,结果没有点着,而我拿的是先在一端蘸有化学药品的玻璃棒,放酒精灯上点燃一下,玻璃棒就会被点燃。这种现象叫“魔棒电灯”。在同学们充满好奇之后,我说大家还要看吗?得到肯定之后,我紧接着又表演了个魔术:我手里拿着一杯澄清的石灰水,看似一杯清水,然后用玻璃管向杯中吹气,稍等片刻杯中的清水变成了“牛奶”,这种现象称为“清水变牛奶”。两个魔术表演完之后,教室顿时沸腾了,同学们各个脸上的表情是兴奋和好奇,他们纷纷让我解释原因,我呢也不失时机的说,等你们学了化学之后这些就都明白了。通过魔术这个插曲,不仅师生间消除了隔阂,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一下就吸引了过来,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学生都毕业了,还对绪言课上的实验津津乐道,记忆犹新。可见实验的重要性。
化学实验一门来源于生活同时高于生活认知的动手性较强的实践性课程。简而言之,化学实验是生活实际的高度升华。化学实验一方面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通过各种意想不到的实验过程和结果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一方面教师通过引导或者知道学习者加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借此将繁琐、枯燥且难懂的化学理论知识借助实验讲解于学习者,增强其对化学知识的学习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
2 初三化学教学中实验的重要性
2.1 初三化学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初三化学是一门新设学科,对于学生而言充满了未知性,学生在毫无基础可言的情况下接受化学教学,一方面对于处于好求新和求知欲极强的初三学生而言,无疑激发了他们对未知化学的无限好奇。但是要想学好初三化学知识需要学生具有加强的理解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首先学生应该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有个全面的理解,其次,能够通过实验的方法不断的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和进一步的复习和巩固,最后,能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中不断的提高其化学素养。例如:在学习氢气的性质时,除了要了解该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之外,还要学习制氢气的方法,不同金属在同一种酸环境下产生氢气的速度存在差异,同时同一种金属物质在不同浓度的酸溶液中产生氢气的速度也是不一样的。对于这一理论知识的学习单纯的从理论上学习,学生可能不理解,而此时若通过实验验证学生就会得到直观的答案,而且通过实验的设计过程,还可以培养学生严密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更多的可能是对理论上讲述的内容存在怀疑,理论教学和实验验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导入的方式,通过播放PPT等现代网络教学,帮助学生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这一过程也是帮助学生培养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开始和药引。化学实验为化学教学过程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和途径,作为一门全新的教学课程,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鉴定等方式加强对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养成了良好的学习预习习惯,一方面增强了求知欲和好奇心。最为重要的一点,化学实验是一门动手性强的课程,其持续时间短、过程新奇、结果具有不可预知性。在教师的引导和推动下学生怀着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更加容易的深入到化学实验过程中。与此同时,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一方面通过自己动手培养了动手和观察能力,强化对化学实验过程、现象、结果等注意事项的理解,一方面通过自身的参与和思考,进一步提高了其思维辩解和思考能力,培养和锻炼了其创新意识。
2.2 化学实验引导,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任何一门新设学科对于学习者而言都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在认识的基础上不断的攀岩知识的高峰。而对于初三学生而言,化学无疑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是学生如何参与到化学实验教学活动中。学习的主要目的并非是单一的记录教师或者教材上的理论知识,更包括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知识体系的构建活动中。这一目的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化学实验学习中需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传统教学尤其是一些传统课程在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被动的接受,成为知识记载的硬盘。而化学实验则可以帮助学生转变被动的学习角度,转而积极的、主动的、独立的探索实验情景和过程,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化学实验不仅能够帮助培养学生预习学习的好习惯,同时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演示实验活动中,由此,学生借助预习学到或者掌握的相关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和配合下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实验活动中。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成为了共同探索和进步的结伴人员,构建了融洽的教师与学生的师生关系,为营造良好的、宽松的、活跃的学习氛围提供了基础。学生在积极参与演示实验过程中,注意力得到高度的集中,在认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和现象过程中,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寻找答案,演示实验的成功鼓舞着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探索未知的知识,在树立学习信心和自信以及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化学实验能够帮助学生积极的进步,尤其是在课堂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演示实验的参与活动,鼓励学习进步突出、表现优异的学生上台参与到实验活动过程中。而在全班树立鼓励先进、鼓励进步、鼓励探索的学习氛围,帮助学习成绩欠佳且动手能力欠缺的学生积极的投身到化学学习过程中,激发其广泛的学习兴趣。此外,考虑到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在课堂演示实验过程中,那些危险系数低、难易程度适中的实验则是教师选择和鼓励学生一起参与的最佳选择,如二氧化碳加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点燃镁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以及酸碱盐的性质鉴别实验等,这些实验一方面能够在引导学生参与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创造出更多的实验动手机会。如此一来,教师教学活动变为学生学习为主体,化学实验为主角的教学活动,从而推动学生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的共同提高,也为推动教学质量改革提供了明智的选择方案。如;我班上有一个学生对化学元素符号、方程式的记忆非常头疼,导致化学成绩很不好,找他谈过几次效果都不佳,偶然一次实验课上,我发现他动手能力特别强,于是我就找到他,让他在每次实验课前先做实验,然后在实验课上帮我辅导其他同学,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个学生问问题的频率明显增加,化学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就连性格都变的活泼开朗了,可见我们育苗一定要找对方法,找准切入口,没有不可救药的学生,只有没有发现的老师,他的变化,当然得益于实验了。
2.3 化学实验推动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其思维水平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人类获取知识的第一方式是感知和观察,感知和观察推动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从直接的认识阶段到而后的感知和观察最后升华到对知识和现象的思考、想象以及思维的升华的高级阶段。在此过程中实验、观察以及思考成为学习者获取知识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也培养了学习者自我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肯定的学习习惯,帮助其思维水平的提高。
在我国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推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围绕这一教学改革目的,结合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以动手、观察和思考为特点的化学实验无疑是一个良好的改革方向。面对着初三化学实验数量有限、器材有限、场所有限等现实条件,教师加强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实验和主动思考化学实验中的相关过程、现象、结果等涉及到的理论知识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改革方向。为此,教师在针对学生在学习化学以及开展化学实验中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学习问题,通过化学实验的方法为学生进行讲解,为学生理解不解问题、掌握理论知识提供了直观的思考模式。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和策划的化学实验,在引导和帮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以及体验化学实验中的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中,找到正确认识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此一来,化学实验成为学生最为可靠的教师和学习伙伴,帮助其提高思维辩解能力。
化学实验帮助学生建立自我学习、自我反思以及自我肯定的学习信心和能力。以不溶性的碱的获取实验为例。碱性氧化物和水进行化学反应并不能直接获取不溶性的碱,而是通过酸对碱性氧化物进行溶解,获取可溶性的碱,借此利用可溶性的碱获取不可溶性的碱。而在引导学生制取不可溶性碱的实验过程中,以还原氧化铜为例,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实验步骤如下:
实验反思:剩余固体M中一定含有CuO、碳和(4)铜。混合物中仍含有氧化铜的原因可能是碳和氧化铜没有完全反应就停止了加热,或者还可能的原因是从试管B中撤出导管时,有空气进入试管,与灼热的铜再次反应生成氧化铜.学生依据其预习所获取的知识一般通过稀硫酸对氧化铜进行溶解,在微热的状态下,黑色的氧化铜被全部溶解,此后在加入氢氧化钠以此获取不溶性的氢氧化铜。但此实验可能获取三个不同的实验现象:一个是蓝色絮状沉淀,一个是无沉淀,一个则是黑色沉淀。学生如何对三种实验结果或者现象的解读
成为启迪学生自我思考的一个基石。为此,如何找到实验结果的不同的原因,如何鉴定实验是否成功等等问题的存在,帮助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的探索答案,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的学习、思考,养成辩证的思维方式,拓宽其知识的理解层次,也推动着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形成。而在这一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则会通过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教师在积极主动的听取学生关于化学实验的相关教学信息反馈过程中,帮助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对合理的、有价值的且可行的建议予以积极的采纳,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分析异常实验现象的分析,探究,积极通过问题的设置和提出,引导学生不放过任何一个异常变化,通过积极的探索和讨论,最后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寻找到问题的答案,通过这样一个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对待问题,认真分析问题的态度和方法,这也就正是化学实验存在于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价值的体现。
3 结论
初三化学虽然是在初三引入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门全新的课程,但其化学实验作为化学学习中不可回避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推动化学教学实践成果,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和推动性的作用。在化学实验教学活动中,积极的引入问题,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构建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学习氛围,推动着学生善于学习、善于发现问题以及勇于探索问题的方向进展。通过化学教学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且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丰富化学实验的形式、如何积极调动和拓宽学生参与化学实验过程、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等成为了化学教学实践活动的决定性环节。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化学实验可以作为教师开展化学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抓手和工具,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结合化学实验的自身特点,将学生树立与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带领学生融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积极、自主、快乐中探索化学学习的乐趣,带着问题主动的探索化学未知的理论知识成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工具。由此可见,化学实验在初中教学实践活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地位和意义不容忽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积极的利用化学实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锻炼其辩证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化学用语是国际上通用的科技语言,它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我们学好化学的基本工具。它与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及化学计算的学习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学好化学就必须先学好化学用语。
而在实际教学中,因为化学用语不像化学实验那样直观,它只是一种符号,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只是将枯燥无味的化学用语知识填鸭式地教给学生,造成学生慢慢失去了学习的信心,这将为后面的深入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有些教师虽然也觉得此部分知识枯燥无味,学生接受很困难,却苦于找不到正确而实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造成教学质量低下。我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逐渐形成了一套针对化学用语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超前学习,分散重难点
教学工作要做到未雨绸缪,让学生学好化学用语,从开学第一课抓起。为分散学习重难点,使学生学起来更容易,我在初三新学年开始的第一节课,就会利用学生对接触新学科强烈的好奇心,送给学生一个“货真价实”的见面礼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个见面礼就是1~20号元素符号和名称。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心理,教会学生怎样读写这些符号并趁热打铁让学生熟记,进而在接下来的几节课时间都严格要求学生按元素符号的顺序、大小来继续巩固记忆并达到准确默写的地步,这样做的目的是落实学习重点,分散学习难点,夯实基础,做到提前逐步渗透,为将来正确书写另一种化学用语――化学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较好。
二、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1.网络谜语――熟悉化学用语。学习元素符号书写与意义是枯燥无味的,所以在学习元素符号书写之后,我就动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互联网上查找资源,查找有关元素符号的记忆方法及相关趣味化学知识,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后,开展化学谜语竞猜活动以及生活化学小知识竞赛活动。课后给他们出几个谜语,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如:水上作业(打一化学元素)―汞、抵押石头(打一化学元素)―碘等。这样学生在查找答案的同时对元素符号有了一定的认识。
2.游戏活动――书写化学式。当学生熟悉了依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方法后,我组织学生开展化学式书写竞赛。方法如下: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一组由科代表先写一个常见的化学式。例如:第一组:O2,第二组:H2,第三组:N2,第四组:Fe,第五组:Cl2,第六组:S,接下来,每一组的七个同学根据该组的第一化学式中的元素符号书写一个正确的化学式。要求所写的化学式必须含有上一个同学书写化学式中的元素符号,以五分钟为限,七个同学轮流写,写对一个得一分,写错一个扣二分,写得多的为胜。例如第一组写的化学式可以是:O2――H2O――CH4――CaCO3――CaCl2――NaCl――Na2CO3……学生参与热情很高,而且这种活动可以举行第二次,在举行第二次时可以适当加大难度,例如:书写的化学式不能出现重复,否则每重复一个扣三分,书写不规范的扣一分等,学生在每个小组里为了达到竞赛的要求都会在短时间积极参与讨论和分析,如果要举行第二次,课后他们也会去查找一些物质的化学式,在不知不觉中就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和养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3.化抽象为直观的方法――学习化学用语的意义。比如在学习化学式的意义时,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符号表示的意义。
下列模型图中,“”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表示氮原子,回答下列问题。
这样可以使化学式的含义由生动变得形象具体。在课后,我还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制作一些小模型,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化学用语的意义。
4.利用联想记忆法记忆元素符号或化学式。比如:高锰酸钾(KMnO4)和锰酸钾(K2MnO4)这两个化学式,学生就是经常搞乱,或者是锰元素(Mn)写成“M”,而这两个化学式的书写错误又将导致后面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我从物质名称着手,启发他们的想像能力:这个高锰酸钾,它为什么有个“高”字,它“高”在哪里?为什么锰酸钾却没有高字呢?接着我引导学生求出两种物质中锰元素的化合价,一对比学生就明白了,原来高锰酸钾“高”的原因是因为化合价高。而对于写错锰元素符号的,我从拼音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自己先联想了一个“m(明)、n(年)”,接着学生也展开联想,其中有个学生也说了一个:m(猛)、n(男),引得同学们都哈哈大笑。在讲解双氧水的化学式时,我对着双氧水的化学式(H2O2)氧下面那个“2”一指,学生就联想到了为什么它叫双氧水了。所以,只要教师善于思考、总结,引导学生发挥想像能力,一定可以将枯燥无味的知识轻松掌握好。
5.“十字交叉约简法”――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是学生掌握化学用语的重要途径,是化学入门的基础。我探索了一个简单的方法:“十字交叉约简法”。步骤很简单,总归纳为四个字:(1)“排”――根据化合价正负价排好顺序,(2)“标”――标出正负的化合价,(3)“叉”――把化合价数字交叉写下来,(4)“查”――检查简约。如:书写氧化镁:MgOMg OMg2O2MgO。通过让学生掌握和运用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方法,顺利解决学生不会写化学式这一难题。
三、突破化学用语教学中的难点
1.化学式的书写。化学式是初中化学用语的基本知识,是学习化学的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最关健的是充分利用来化合价来书写化学式。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用语兴趣的同时,还要教给他们利用化合价确定化学式的方法。而对常元素化合价的记忆是关健,我把化合价编成了口诀:一价氯氢钠钾银、二价氧钙镁钡锌、三铝四碳硅五价磷、一二铜二三铁、单质元素为0价。对于氧元素,氯元素等,这些能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得出化合价的元素,我就引导他们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记化合价。这也跟1-20元素符号的背诵起到了很好的呼应。这样不仅使他们在记住化合价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教给他们利用化合价“十字交叉约简法”书写化学式也就水到渠成了。
2.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重要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本工具,初三化学的化学方程式大约55个,其中要记住的大约25条。我充分利用每堂课前五分钟,每节课都听写或默写化学方程式5条左右,有时还穿插化学式的书写,这样经过长时间的磨练,我所教学生基本都能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而且书写非常规范。
学生掌握了化学用语这一工具,就能用简明的符号正确表达物质及其变化过程,就能加深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抽象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提高。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充分认识到教学过程中夯实基础、循序渐进的重要性,并将继续沿着这样一种教学思路探寻出一条更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途径。任重道远,愿与化学界有志之士共勉。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54-01
(小叙):课篇第一章节细读、研读、探透性知识点。
1.寻找研究方法 2.课题的研究内容
3.课题研究的一些成果 4.巩固建筑语录
【序言】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不断地发展着,目前,人们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有几千万种,其中很多是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这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例如:
1.纳米铜(1nm=10?9m )具有超塑延展性,在室温下可拉长50多倍而不出现裂纹。
2.用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
3.单晶硅为信息技术和新能源开发提供了基础材料。
4.用玻璃钢制成的船体。
总之,作为实用的、富于创造性的中心学科,化学在能源、材料、医药、信息、环境和生命科学等研究领域以及工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重要潜质作用。近年来,“绿色化学”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化学必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光彩。
【寻找研究方法】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3.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二、三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与自然界的水;空气、氧气(氧气的制取)、水的组成、分子和原子、水的净化。“爱护水资源”。
第四、五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妙、简单统计应用;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 :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第六、七单元 C与C的氧化物燃料及其利用;
分析:金刚石、石墨和C60 (1.CO2 的制取? 2.CO2 与CO的区别、联系?)
应用:燃烧和灭火?燃料和热量?
环保问题:“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自留田地:“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
第八、九单元 金属与溶液的问题;
熟记、认识:金属、金属材料、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溶液的形成;
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十、十一、十二单元 酸与碱 、盐与化肥 、“化学与生活”。
生活中常见的:1.酸与碱
2.酸与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3.盐
4.化学肥料
人体: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3.有机合成材料
学生自认化学常用仪器。学习“附录”相关记录 。
【课题的研究内容】
无机化学中量子(分子、原子)力学论
量子化学(Quantum chemistry)是理论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应用量子力学的基础原理和方法研究化学问题的一门基础科学。研究范围包括稳定和不稳定分子的结构、性能及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分子与分子之间的相互碰撞和相互反应等问题。
量子化学是理论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应用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化学问题的一门基础科学。
1927年海特勒和伦敦用量子力学基础原理讨论氢分子结构问题,说明了两个氢原子能够结合成一个稳定的氢分子的原因,并且利用相当近似的计算方法,算出其结合能。由此,使人们认识到可以用量子力学原理讨论分子结构问题,从而逐渐形成了量子化学这一分支学科。
【课题研究的一些成果】
生物大分子体系的量子化学计算一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尤其是生物大分子体系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量子化学可以在分子、电子水平上对体系进行精细的理论研究,是其它理论研究方法所难以替代的。因此要深入理解有关酶的催化作用、基因的复制与突变、药物与受体之间的识别与结合过程及作用方式等,都很有必要运用量子化学的方法对这些生物大分子体系进行研究。毫无疑问,这种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有目的地调控酶的催化作用,甚至可以有目的地修饰酶的结构,设计并合成人工酶;可以揭示遗传与变异的奥妙,进而调控基因的复制与突变,使之造福于人类;可以根据药物与受体的结合过程和作用特点设计高效低毒的新药等等,可见运用量子化学的手段来研究生命现象是十分有意义的。
【巩固建筑语录】
化学中常见“离子反应”包括:“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两部分。
无机化学中最关键的是要有实观性:基础高层次的“化学方程式”们。
其次,稀土元素中的各种化学量变、质变及各种物理、化学性反应。
再次,金属的利用、及高等积存用途。
还有,就是气体的大力层存在行式。如同:水、陆、空,人类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946-1980年的趣味实验可以称为化学魔术,此时的实验注重实验现象的趣味性,而不是化学知识的学习。如心君的“水玻璃花园”趣味实验,通过各种晶体生长速度、形状和颜色的不同从而呈现出有趣的实验现象。1981-1990年是趣味实验的起步期,涉及的化学知识比较简单,实验器材和药品大多来源于生活用品,属于家庭小实验范畴。如“会游泳的鸡蛋”实验,利用盐酸和鸡蛋壳(主要成分碳酸钙)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而使蛋壳表面产生气泡的原理,使鸡蛋表现出上下沉浮的有趣现象。1991-2000年是化学趣味实验发展的转折期。这一阶段趣味实验涉及的化学知识不断增多,并与初高中化学课本内容逐渐联系起来。例如苹果“流血”、“喷水成字”和“水果电池”实验分别涉及了3价铁离子的检验、指示剂和原电池的知识。这些趣味实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且激发起学习者学习化学的求知欲。2001-2013年是化学趣味实验发展的上升期。一方面,实验数量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实验内容进一步拓展到焰色反应、酸碱盐溶解性大小、物质检验等中学内容。研究者不仅对原有实验进行了理论与方法的改进,如“水中花园实验的新改进”,在此期间,实验设备也更新换代,钱扬义教授基于手持技术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并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1.2趣味实验类化学教育游戏的设计理念与内容
化学趣味实验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可视化的奇妙的实验现象,以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因此小学阶段的趣味实验以培养儿童的好奇心为主,激发他们对科学本质的探究欲望,实验内容主要是生活中的化学小常识。中学阶段是学生系统学习基础化学知识的重要阶段,趣味实验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化学学习兴趣,深刻理解重要化学反应的现象和原理,内容主要包括化学反应原理、实验现象及有关化学反应的规律性知识。大学阶段的趣味实验意在指导学生巩固原有知识点,并恰当地应用新知识,以无机内容为主。
1.3趣味实验类化学教育游戏体现的核心素养
(1)学会学习。
化学趣味实验游戏,能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兴趣,促使学生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与学习途径,采用有效的策略与方法完成实验。如进行“自制叶脉书签”实验时,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和技巧,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对叶片进行处理操作。
(2)批判性思维与创新。
学生对于有趣的实验现象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它又能激发起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反思和对实验的创新。在“果蔬原电池”实验中,豆浆机、废旧电池、水果等都可以作为实验的材料,实验不再局限于课本,实验材料也更生活化。
(3)审美与人文素养。
丰富学生对美的感受,通过颜色变化、物质形态变化等使学生感受和欣赏化学的美,如利用植物制作指示剂等实验。
2文字类化学教育游戏的设计概况
2.1文字类化学教育游戏的特点
文字类化学教育游戏主要包括化学谜语和化学口诀,主要以文字的形式呈现,通过面对面问答或竞赛的方式进行游戏,兼具教育游戏和化学学习工具的双重功能。1981-1990年,我国出现化学谜语,但数量较少,主要考查元素名称,类似于脑筋急转弯。例如用元素名称“铒、钽、钡、钨、镭、砷、锰、锂、锶、铌、铟、镨、铽、砹、锔、锘、镥、锕、镱、钷”组成9位著名科学家的名字;猜化学元素:钱包丢了(铥)。1991-2000年,化学口诀倍受重视,数量急速增长,内容迅速增加。中学内容主要包括元素符号、原子结构、分子式、化合价、物质溶解性、金属活动性顺序等中学化学中的重要无机内容,如金属活动性顺序口诀:“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与酸相反应;铜汞银铂金,氢后难进行;位置越靠前,与盐相反应;活动性越强,前金换后金”。大学内容主要是有机物命名,R、S构型判断,取代规则等有机内容。2001-2013年,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大量的化学谜语及口诀在网络中传播开来,在百度中以“化学谜语”、“化学口诀”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结果数量已难以准确统计。
2.2文字类化学教育游戏的设计理念与内容
化学谜语巧妙地将中学无机中的化学元素名称、物质名称等基础内容作为本体巧妙地隐藏起来作谜底,用与之相关的喻体作谜面。通过生动的文字和独特的逻辑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教师还可以用此游戏来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情境。化学口诀是根据化学知识点“编织”而成的便于记诵的语句,把化合价、金属活动性顺序、物质溶解性、烷烃命名规则等编成押韵的口诀便于记忆。口诀内容几乎涵盖了中学化学的所有知识点类型及大学化学的有机内容。教师若能及时恰当地运用口诀,不仅有助于自身叙述和概括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巩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3文字类化学教育游戏体现的核心素养
(1)审美与人文素养。
口诀、谜语等通常含有一定的韵律、整齐的形式、朗朗上口,可以增强学习者对中国语言的理解、表达和鉴赏,感受语言的魅力。
(2)学会学习。
化学谜语等言简意赅,却又含义丰富,如“左侧月儿弯,右侧月儿圆,弯月能取暖,圆月能助燃,有毒无色味”,简洁明了地涵盖了碳、氧气和一氧化碳的分子式,以及3种物质的性质,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知识归纳总结的习惯。
(3)语言素养。
游戏时对谜语的阅读、口诀的记忆,都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机会,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素养。
3卡片类化学教育游戏的设计概况
3.1卡片类化学教育游戏的特点
我国化学扑克牌游戏开发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比国外门捷列夫创立的元素牌晚将近100年的时间。经统计,中国大陆化学教育游戏中运用的具体实物主要包括化学卡片、化学扑克和化学棋。1956-1980年,郑威熙首先设计出元素卡片,每1张卡片上写有1种元素名称及其主要性质,教师将元素卡片视为化学教具,主要用于学生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娱乐性不强。1981-1990年,化学扑克诞生,并且增添了游戏功能。内容主要涉及元素符号、分子式和简单化学反应,有接龙、各顾各、喊分、拱猪等多种玩法,趣味性较强。1991-2000年,未出现有关设计化学扑克的文献,但出现了4项化学扑克专利,人们对化学扑克的开发还在继续。2001-2013年,化学扑克的内容和玩法不断完善,具有普通娱乐、资料卡片和化学游戏三大功能。它们内容丰富:几乎包含初中所有主要物质、高中所有主要无机物;有些扑克还包含有机牌、化学常识牌和实验装置牌;娱乐性增强:有学习物质间反应规律的“化学反应接龙游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分组对抗赛游戏”等,学生还可自行设计不同的游戏规则进行游戏。
3.2卡片类化学教育游戏的设计理念与内容
化学扑克游戏相比于卡片类游戏通常更为复杂,它是利用专门设计的化学扑克牌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目前,卡片类化学教育游戏的内容还集中在中学无机及实验的相关知识。
3.3典型案例———“520中学化学桌游”
国内应用最广的是“520化学扑克”以及“520中学化学桌游”(www.520hx.com.cn/yx),“520中学化学桌游”是由华南师范大学钱扬义教授工作室经过9年研制而成的一套化学桌游,是“520化学扑克”的升级。该款游戏设置了不同难度4种玩法,适合八年级及八年级以上的学生游戏。下面对其中的一种玩法“化学桌游”进行简单介绍。游戏对象:已经系统学习初三化学知识的学生。游戏设计:“化学桌游”由7类牌组成。在一类牌中,牌面的正面结构相似,如物质牌:每张扑克牌代表1种物质,正面涵盖物质的化学式、名称、物质参与反应的主要化学方程式、宏观及微观图片、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用途;每张牌的正面左上角有一个物质分类标志,不同花色代表不同物质类型,分别为绿色双锥表示单质、黑桃代表氧化物、红桃代表酸、蓝色梅花代表碱、黄色方片代表盐。游戏规则:按回合制出牌,依据出牌情况增减IQ值,包括7种基本出牌法:“有效碰撞”、“连锁反应”、“整出”、“补牌”、“对出”、“吃牌和投毒”。例如“有效碰撞”的玩法是某玩家打出一张物质牌,其他玩家依次打出可与之反应的牌;“投毒”的玩法是将“S”“P”等牌视为“毒药”向别人打出。
3.4卡片类化学教育游戏体现的核心素养
(1)科技与信息素养。
在卡片牌面、游戏规则中往往包含了关键信息,游戏者必须从中删选,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2)问题解决与实践。
如通过运用出牌技巧,调整出牌顺序,打出各种玩法,从而最终赢得游戏,同时又增强了游戏者的逻辑思维能力。
(3)交往与合作。
游戏的过程即是和他人交往的过程,游戏者必须保持基本的礼仪,尊重他人,积极沟通,才能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游戏得以顺利进行。
4信息技术类化学教育游戏的设计和特点
概况(2006-2013)2006-2010年,主要以用Flash制作软件开发的角色扮演类单机版化学教育游戏为主,2009年,出现了首款网络在线扑克游戏“520化学动漫扑克”,它也是“520化学扑克”的配套资源。西华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王琳、刁永锋,以《哈利•波特》为题材,改编了一段《哈利•波特与宝藏》的游戏情节,讲述了哈利为了不让宝藏落入妖魔之手,历经坎坷,成功获取宝藏的故事。此游戏情境性较强,知识点也较为丰富。2011-2013年,用C#(C#编程语言是由微软公司开发小组专门为.NET平台设计的语言,它可以使程序员移植到.NET上)等更高级的编程语言设计出的化学教育游戏软件相继出现。韩山师范学院化学系的郑楚萍、许越、吴锦伟等为了培养初三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运用C#设计了记忆游戏软件“沉淀连连看”和同一系列游戏“化合物命名连连看”。信息技术类化学教育游戏利用网络的虚拟特征,创设多样的情境,将化学知识通过电脑游戏的形式呈现出来。游戏内容集中在中学化学的重要知识点,游戏专题性强:如“生活化学大本营”的设计是围绕“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环境”、“化学与材料”三大主题;“逃离化学王国”是针对高一卤素的知识点而专门设计的。
5中国大陆化学教育游戏趋势分析
目前,中国大陆传统化学教育游戏稳步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新游戏不断兴起,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门与前沿。整体来说,中国大陆化学教育游戏呈现出以下特点。
(1)游戏类型不断增多。
游戏类型由化学趣味实验和化学卡片拓展到化学口诀、化学谜语、化学扑克、单机版和网络版化学教育游戏等,每种游戏又包含多种玩法。
(2)游戏道具更加精致。
最早的化学卡片用纸片制作,较简陋。“520化学扑克”牌面涵盖内容丰富,“520中学化学桌游”更是在原有扑克的基础上重新设计,牌面更加精致美观。
(3)游戏形式不断丰富。
“520化学动漫扑克”发挥了在线网络游戏的特点,让不同地域的人们通过网络,方便地进行化学扑克牌游戏比赛,玩家还可通过聊天功能交流心得体会,丰富了以往单一的游戏形式。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课堂发言和课堂提问的机会极少,所以教师要重视人才培养,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投石问路”。首先教师要从教学方式、课堂情境创设等多个方面为学生铺路,然后引导学生养成在课堂上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才能使学生真正成才。
一、理清化学脉络,教学生明白如何投石问路
让学生在化学课堂上“投石问路”就是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现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是无法发现问题的,就算能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也大多与化学教学内容无关,如此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由此可见,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投石问路”的第一步必须是为学生培养扎实的化学基础。其实初中阶段的化学课程本身就比较基础,现在是为学生建立化学理论知识框架和系统脉络的关键时期。学生在这一学习阶段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多看书思考问题,多找规律练习做题,多理解内容探索疑难,多累积知识丰富见识。如在学习“制取氧气”一课时,需要学生真正掌握前两课时中有关空气和氧气的内容,他们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只有当学生已经知道氧气是空气中的一部分时,才能真正理解氧气由哪些化学元素组成的问题。就像有基础的人提问时一般会问“哪些实验可以制取氧气”,而毫无基础的人则会问“什么是氧气”。
二、幽默教学,让学生不害怕提问
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不仅能给教学双方都带来良好的心情,还能让学生更加愉悦自然地接受老师传授的化学知识。将幽默艺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助于建立在课堂之上的和谐关系。其实在幽默艺术的效果下,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会得到良好的调节,学生也能经常受到课堂气氛的感染。随着学生对教师信任程度的提升,学生更容易在课堂上敞开心扉,放心大胆地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和意见。
如在学习《水的组成》这一课时,可以先通过讲述“普通而神秘的水”的幽默故事:“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物质,英国科学家卡文迪什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发现,水并不是一种单质,而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化合物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组成比例是恒定的,这就是著名的定组成定律。”这样以故事和传说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水的存在,势必引发学生对水这一物质的好奇,进而产生有关水的联想。这时,学生便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问出“生活中所有的水都是有氢和氧这两种元素组成的吗?水的电解实验是如何做的?”这类推动课堂教学进程的问题。
三、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言
新课改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观念发生改变,学生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不仅所有教学工作都围绕学生展开,在课堂中的地位也发生了转变。只是新课改理念现在也正处于改革推广的过程中,教学实践中真正敢于在课堂上“投石问路”的学生并不多。这一问题的出现也说明了我们不仅要帮学生提升“投石问路”的实力,还要主动出击引导学生发言,逐步将“课堂发言”这种少数现象转变成普遍现象。教师可在化学课堂上“抛砖引玉”的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提问。通常情况下,化学教师“抛砖引玉”的最佳方式就是设计引导性问题,由这些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思考环境之中,进而在合适的时机下做出“投石问路”的行为。例如在教授《质量守恒定律》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在课前设置好问题,课堂授课时便以问题创设情境,先让学生分别写出木炭、硫磺、白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符号或文字表达式,然后让学生在教师的询问之下主动思考反应的质量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变化。
四、合理评价,培养学生课堂发言的信心
化学课堂上学生不敢“投石问路”发表个人意见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一种原因便是缺乏信心。学生缺乏信心的表现可有很多种,包括对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没有信心、对自己和老师缺乏信心、对学生课堂发言的教学方式缺乏信心等。总之,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必须给学生建立信心。
以学习《燃烧和热量》一课为例,教师在化学课堂上给学生培养和建立信心的方式也有很多种。首先,让学生掌握燃料和热量的基础知识,这样学生对课程内容做到了“胸有成竹”,自然会对正确回答问题产生信心。其次,当学生在课堂上发表意见以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这种态度予以支持,维护学生的积极性。第三,可以通过先起来发表意见的同学带动其他同学来发言。
此外,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发言给予及时、客观的评价还能促进学生课堂发言能力的提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会对化学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知,以后提出来的问题也更有深度。
五、培养习惯,让学生习惯在课堂上发言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若想让学生课堂提问成为常态,就需要先给学生培养出课堂上正确发言的习惯。从习惯培养原理中可知:一个长期习惯的培养需要21天左右,而好的习惯更需要长期坚持。教师应连续在化学课堂上刻意引导学生发言,让学生在逐渐习惯老师教学、授课方式的同时,也习惯在课堂上发言,习惯于在课堂上“投石问路”。这种习惯的培养和持续维护也是一种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形式。以《酸和碱》这一课的教学安排为例,教师可先从教授生活中常见的《酸和碱》这一课时开始便刻意引发学生对酸、碱性物体的好奇心,用有趣的事物引发学生问问题的兴趣。学生会随之问出诸如“用指示剂测试酸碱性时会有什么反应表现?”“酸和碱发生反应时有什么表现?”等问题。问题提出后请学生在课堂上回答,让学生习惯于回答老师的提问,并跟着老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解答问题。
总之,重视人才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投石问路”既是一种心理上的成长也是一种知识技巧方面的增长,而这样的成长是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实现的。
参考文献:
[1]李静.如何培养学生课堂上敢于发言的习惯[J].教育教学论坛,
2013(27).
指导方法
初中化学是初中阶段最后一年才学习的学科,新课学习时间很短,马上就转入了迎考阶段。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就显得比较紧张,大部分学生对整个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了解总感觉糊里糊涂。因此,化学给学生的总体印象是学习时间短、知识抽象、实验操作需注意点多,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
近几年,中考化学试卷着重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查,而能力的形成是以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的。夯实基础是提高能力的前提,如果脱离了前者,那么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在化学学科复习阶段,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加强和巩固上,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此,第一阶段的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进行第一轮复习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笔者就开展好初三化学第一轮复习谈几点浅见。
一、研修考纲 ,紧扣教材,全面把握, 关注重点
考纲是中考命题的标准和根本。它规定了该课程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以及考核的目标、范围、形式及能力要求,是教材和辅导资料的灵魂和核心所在。而《考试说明》是对考纲的细化和补充,是教师和学生开展复习的主要依据和导向。只有认真研读《考试说明》,我们才能把握命题的趋势,明确复习的方向,在复习过程中才能准确抓住重点,正确处理好每个知识点所需要的能力层次方面的要求,最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使我们在进行巩固训练的时候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避免在复习过程中盲目训练、额外地增加学生的负担。因此,认真研修考纲及《考试说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材是命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任何复习资料都取代不了教材,教材能创设化学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考评。同时,中考试题以教材为基础,贴近生活,也体现了对全体考生的公平、公正。教材是中考命题最好的资源,教材丰富的内涵也是编拟中考化学试题的源泉。扎根教材,通过对教材例题或习题的变化、深化和拓展让命题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而离开教材,一切命题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第一轮复习的重点必须放在知识点的梳理和知识体系的形成上。《考试说明》上出现的所有知识点都是中考考点。因此,复习时一定要全面而细致,力求以不变应万变。我们要认真而仔细地阅读教材中出现的所有的例题、思考题、实验、插图等内容。从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以试题的形式进行巩固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在复习过程中,还要关注重点知识点,突出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如,化学用语的规范和应用,常用物质的化学式、化学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化学反应类型和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实验的原理和现象及注意事项,等等。我们对重点知识点的分析和理解要突出一个“细”字,对其不断地进行深化和拓展,然后通过变式训练的方式,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对其进行强化和巩固。
二、注重实验,培养能力,挖掘题材,强化思维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中考中化学实验也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教师在第一轮复习中开展与实验相关的复习时,要重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思维。要通过一些典型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和规律。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验证,通过化学实验探究、发现和解决有价值的化学问题,体验化学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历来是中考化学命题的重点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除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仍为中考命题的必考内容之外,探究型实验题已逐渐成为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在第一轮复习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探究类题材,将验证性实验设计成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按照化学科学探究的思路开展探究性实验,强化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养成,以期掌握探究性实验题的解答要领。例如,实验中装置的变通性方面的试题最能考查学生的实验应变能力。为提高学生对这类试题的解题能力,教师可以在各地近几年的试题中收集此类题目,认真分析此类题目的命题特征,总结解题规律,破解此类试题由“猜想假设”到“实验探究”再到“验证结论”“三部曲”的命题方式。编写变式训练,举一反三,强化学生对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三、正确定位师生关系,针对学情指导方法
在整个复习阶段中,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仍旧没有改变。教师从某种意义上看是一位特殊的“服务员”,为学生提供一种兼具引导、指导、辅导功能的高层次服务。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复习阶段的主体作用,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中考复习的主角,不能做茫茫题海的“盲游者”,更不能做糊里糊涂的“题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