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建筑艺术审美特征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2 16:34:5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建筑艺术审美特征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建筑艺术审美特征

篇(1)

虽然很多艺术其也具有审美艺术,但是建筑这种艺术,其给人们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建筑这种艺术其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体验和感受的空间,让人们身处其中来进行体验。当然具有这种三维空间的艺术也有很多,但是其不一定能为人们提供一个体验的空间。比如雕塑其也是具有空间性的,但是人们在对其进行欣赏的时候,只能身处其外的某一位置进行体验,而无法身处其中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感受。所以对于雕塑的审美感受力是远远不及对建筑的审美感受力的。建筑审美艺术的表达主要是通过线条、色彩、质感等这些因素进行表达的,但是这并不是其审美艺术的关键所在,其关键在于由这些因素所提供的空间环境,而对这种空间环境的感受,则是需要人们去亲身体验的,而且每个人的体验感受都会是不同的,而这也正是建筑艺术的独特之处。

2、个性化

我们说建筑是一种艺术,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建筑都是一种艺术。比如我们住的单元楼,在我们的小区内其每栋楼的设计可能都是一样的,而对于这种建筑,我们因为已经习以为常了,所以不会觉得其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对于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鸟巢等这些建筑,我们之所以会将其成为建筑艺术,就是因为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其能够为我们提供不一样的审美视觉,而这种独特的审美视觉就是其具有审美艺术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说建筑要具有审美艺术,就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大众化的建筑是很难形成审美艺术的。虽然我们在强调建筑应该具有个性化,但是个性化并不是说我们的设计要夸张离奇,其必须遵循一些原则。第一,我们虽然强调建筑的个性化,但是其个性化仍然不能脱离其实用性的本质,因为我们一直在强调建筑其首要的功能是实用性,脱离了实用性再谈起艺术性是没有价值的;第二,个性化的建筑其在构图的时候也应该遵循构图的法则,这些法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比例、尺寸、节奏等的协调,因为这些法则是人们在实际的生活中经过反复的验证不断的总结出来的,所以即使要讲究建筑的个性化,也不能违背这些法则;第三,个性化的建筑在审美上必须遵循人们的审美规律。在实际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建筑,就是其在造型上虽然很独特,但是其却不受人们喜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超越了人们的审美规律,所以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遵循人们的审美的规律。

3、人性化

我们一直在强调建筑的首要功能是实用性,也就是说其是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而服务的,所以其在设计上不仅要实用,而且要更加的人性化。其实这个特点其是与建筑的实用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其具有实用性,其是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而服务的,所以其在设计上就应该更加的考虑到人们的需求和需要,这样建筑才不会是冰冷的,而是温馨的,是深受人们喜欢的。就比如说我们现在很多的建筑,鸟巢、北京故宫,他们现在不仅是一种建筑艺术,而且更是旅游的圣地,但是我们细细追究就会发现,其毫无疑问的是具有审美艺术的,但是其同时也具备了实用性和人性化,否则其是很难在如此长的时间内还为人们所喜爱的。建筑的人性化不仅体现在建筑自身,更多的是体现在建筑所处的环境之中,因为我们很容易理解这样一个道理,一座建筑即使其再美,我们将其放置于垃圾场,我们对其也会失去审美的兴趣。所以说建筑本身所处的环境对于人们的审美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严重,人们对建筑环境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所以理所当然的人们对建筑所处环境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而我们要想使建筑更加具有人性化,就可以从建筑所处的环境入手,使其更加的温馨和人性化。所以现在在很多的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绿化面积在不断的扩大,而且其公共设施也在不断的完善,比如住宅区设有很多的假山绿水,有很多的健身器材,还有很多供人们休息的长凳等等,这些都会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的舒服和人性化。

4、内涵丰富

建筑艺术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我们在这所强调的内容的丰富,是指建筑艺术其往往会融合很多种其他的艺术,。比如我们常见的雕刻艺术、绘画艺术等等,正是这多种艺术的融合,使得建筑显得更加具有内涵,也更加的饱满。在中国的建筑中,不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雕塑、壁画等这些艺术形式,在当代这些艺术形式依然存在,只是其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化因素,而且这些艺术形式在与建筑相结合以后会产生奇特的化学反应,其会使整个建筑显得更加的有品位、有深度。而且在对建筑进行欣赏的时候,我们往往也会沉迷于这些艺术形式之中,因为在我们看来,其已经与建筑融为一体了,缺失了这些艺术形式,建筑则会显得很单调,很没有韵味。所以即使是在现代的建筑中,虽然其时代感非常的强,但是我们依然会采用这些形式来对建筑进行装饰。现在一些档次比较高的饭店,其在建筑和装饰方面会更加注重这些艺术形式的运用,比如山西大会馆,其在建筑上仿照古代的建筑风格进行建设,在内部的装饰上其更多的采用了绘画和雕塑等这些艺术表现形式,正是这些艺术表现形式的存在,使得整个建筑的内容更加的丰富,而且这样的建筑在现代化程度不断加快的时代,会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感觉,所以会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青睐。

篇(2)

美术,属于艺术范畴,又称为“造型艺术”,它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通常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欧洲17世纪开始用这一名词时,泛指含有美学情味和美的价值的活动及其产物,如绘画、雕塑、建筑、文学、音乐、舞蹈等,以区别于具有实用价值的工艺美术。也有认为‘美术’一词正式出现应在18世纪中叶。18世纪产业革命后,技术日新月异,商业美术、工艺性的美术品类日多,美术范围益见扩大,有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工艺美术等。在东方还涉及书法和篆刻艺术等。中国前后开始普遍应用这一名词。近数十年来欧美备国已不大使用‘美术’一词,往往以‘艺术’一词统摄之。”(《辞海》缩印本第2311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在我国,一直使用“美术”一词,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现代设计、实用美术、书法、摄影、篆刻等等。

研究、把握美术的审美特征,对于美术欣赏、美术创作与美术教学,都是至关重要的,既可以从理论上起到指导性作用,又可以在实践中起到参照性作用。

具体而言,美术的审美特征,可分解为以下几点。

一、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切艺术的生命和灵魂,也是美术的生命和灵魂。鲁迅曾经指出:“陶元庆君绘画的展览,我在北京所见的是第一回。记得那时曾经说过这样意思的话:他以新的形,尤其是新的色来写出他自己的世界,而其中仍有中国向来的魂灵――要字面免得流于玄虚,这就是:民族性。”(《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鲁迅全集》第3卷第41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俄国作家赫尔岑也指出:“诗人和艺术家在他们的真正的作品中总是充满民族性的。不问他创作了什么,不管在他的作品中目的和思想是什么,不管他有意无意,他总是表现出民族性的一些自然因素。总是把它们表现得比民族的历史本身还要深刻,还要明朗。”(《往事与沉思》,《赫尔岑论文学》第27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

事实上的确如此,例如在绘画艺术上,中国画与西方的油画,就带有各自鲜明的审美特征:中国画讲究写意、散点透视,重笔意与墨意;西方油画则讲究写实、焦点透视,重色彩与构图。又如雕塑艺术,中国雕塑艺中的兵马俑、佛像等,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西方雕塑中的《思想者》、《大卫》、《维纳斯》等,则具有西方的民族特点。再如建筑艺术,中国的故宫与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也各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总而言之,“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表现、抒情、言志;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艺术的再现、模仿、写实。”(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330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美术的民族性,同样体现出这种民族性的差异与特色。

二、时代性

时代性也是一切艺术的亮点和神髓,一切艺术都是时代的产物,必然带有明显的时代标志。美术也同样如此。例如建筑艺术,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就是哥特式建筑,反映了整个中世纪社会生活的复杂内容。古埃及的建筑金字塔,也是古埃及对法老专制的“敬畏时代”的印记。中国的故宫,同样是皇权至上的象征。正因为如此,前苏联美学家鲍列夫才精辟地指出:“人们惯于把建筑称作世界的编年史;当歌曲和传说都已沉寂,已无任何东西能使人们回想起一去不返的古代民族时,只有建筑还在说话。在石书的篇页上记载着人类历史的时代。”(《美学》第415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

三、造型性

篇(3)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158-01

江南古镇西塘,古称胥塘、斜塘,又名平川,今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西塘民居建造于明、清和民国时期,其建筑艺术体现了不同时期江南社会和文化的特征。据文献记载,西塘在元代成市,明代建镇,清代中期,徽商东进,把徽派的文化和建筑技术带到西塘,现存最好的民居就是这个时期建造的。

西塘民居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他们遵循的是顺应天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原则,以及万代兴旺的可持续发展的理想追求,构筑休养生息代代不已的理想栖息地。西塘民居建筑的选址、布局,是把环境放在首要地位,即首先让村落、房子依附环境,采取依山傍水、坐实向虚的原则,以和自然地形、地貌取得协调。

西塘民居作为江南水乡建筑艺术,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它以其秀美的建筑形体,巧妙的空间处理,雅致的色彩搭配,与环境完美结合的特点展现出特有的魅力。西塘民居作为文化的物化形态,体现了徽州先人由最早的巢居理念,演化成实用、审美、情感合为一体的独特的建筑美学观。

一、粉墙黛瓦――无色之美

色彩是一种感性最为直接、最为强烈的艺术语言。它具有一种形式的主动吸引力,使人的情感产生倾向,或明快、或沉静、或典雅、或热烈。西塘民居选择黑与白为基本色调,西塘古民居黑色的瓦顶,黑色的漆门,青色的门头戗角,与大面积的白色墙壁和纤细的色彩线构成了既明快又沉静典雅的建筑艺术。与皇家建筑的“错彩镂金”之美相比,它又展现出另一种美――空灵平淡之美。屋顶黑瓦,墙体石灰,原木门窗,原色屋脊,鸱吻,除墙外几乎都是材料的本色。因此,西塘民居用色的空灵、平淡之美也可叫做“无色之美”,也或“本色之美”。

“水本非色,而色自丰;色中求色,不如无色中求色。”这一美学至理同样体现西塘民居中。我们欣赏粉墙黛瓦之美,是“无色中求色”,具有无穷意境。这种“无色”,这种平淡,实际上是“任其自然”,《周易》称之为“白贲”境界。粉墙黛瓦,这黑、白两色,在视觉上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它作为村庄的特征符号和蓝天、白云、绿树这样的大背景同时出现,据偶审美和认知作用,成为家园的代名词,低调平静生活的象征和自然和平共处的符码,并且成为建筑审美定势。

二、质感美

与建筑形式的色彩关系尤为密切的,是建筑材料所造成的建筑形式的质地。西塘建筑的质感美,是其建造材料及时间的冲洗所表现出来的。西塘建筑的外墙,是泥土种植在由木头打起来的房屋骨架里,其木构件紧紧地锚固在墙框之内。看到西塘民居,总感到它像有生命似的,这是因为西塘民居用的材料是土、木、砖。建筑材料不同,给人的质感也就不会相同。青砖,硬度比石头差,但和石头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泥土形成的。西塘民居中那些青砖面墙、地面,表面似乎粗糙,经过空气、地气、人气长年的浸泡,人的踩磨,似乎已经有了生命。木材质感偏于熟软,给人以温和的审美感受。青砖显得质感偏于生硬,给人以冷峻的审美感受。“生硬者重理性,熟软者近人情;重理性者显其崇高,近人情者显其优美”。建筑所采用的材料是与地理环境、技术结构因素相关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传统的审美情趣。

三、韵律美

韵律,是指艺术的音韵与节律,是艺术的重要美学法则。西塘个体建筑与整体建筑群的“点”、“线”、“面”的视觉造型艺术节奏,充分体现了这一特殊环境中“凝固的音乐”的韵律美。西塘建筑群的韵律美,是通过它特定的建筑艺术形象,通过造型、装饰、色彩等以表现出一种大小、高低、曲直、黑白、虚实、动静、素丽、体量等的有序变化,形成韵律美。

西塘建筑的韵律美体现在造型与设计理念中线的表现。所谓建筑美,也可以说是线的组件与构成的美。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有特色的线,通过各种大小结构形式的组合与运用,构成了西塘民居的重要建筑艺术特色。西塘建筑艺术线的运用,以建筑顶端黑色瓦所构成屋顶结构线型为代表,利用西塘特有建筑载体的组合,是这一建筑线的精巧运用的体现。流动的波纹线,圆润的涡线,规矩的平行线,都达到了十分精炼的程度。而建筑内部结构所表现的是粗细、长短不一的直线,具有庄重威严感,又具秩序感。

西塘建筑的韵律美体现在空间形态上。形有二元的和三元的,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情感表现。西塘建筑群庄重,简练,理性,体现了明代的敦厚,清代的奇巧,又具有丰富多彩的形,运用尺度和比例的变化,构成了西塘建筑群独特的形态韵律美。

篇(4)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表皮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并且人们在应用之余,也开始关注起来建筑与表皮到底具有何种关系。过去,西方建筑中经常使用古典的建筑表皮来展现出一种高贵典雅的感觉,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这种方式逐渐被一种理论所取代,那就是建筑少即为多的思想,这一思想令表皮逐渐成为建筑界的宠儿,占据了主导地位,众多设计师在进行房屋设计时,将表皮元素融入到房屋的设计中。本文重点研讨了表皮设计的创新性启示,希望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与参考。

1 当代建筑表皮艺术的简述

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表皮的理解都有所不同,其定义也各具特色。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都要研究表皮与结构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表皮的作用是以功能为主,而当前表皮则以结构优势占据主导地位。人们对表皮的理解越来越深入,也逐渐意识到建筑表皮不同于内在空间的结构,表皮以形象与交流作为主要的功能,独立于建筑内部结构,并可以成为独当一面的艺术符号,表达人们对建筑融入的思想情感。

在当代建筑的理论体系中,表皮已经受到了热切的关注度。这是由于表皮在艺术方面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能共同技术相互交叉,而在当代建筑中高科技的应用已经深入到每家每户,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也必将成为主流。建筑师在设计时能够将新的想法迅速的应用其中,从而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表皮在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夸张的表现力以及丰富的表现形式,使之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形式的艺术,即表皮艺术。这同时也能体现出人们的审美趋势在逐渐发生转变。表皮艺术能够成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不是没有依据的,其反映着建筑师独具匠心的艺术设计以及完美的诠释了自身对建筑的热爱,是一种无形的沟通,从而进一步使建筑与艺术紧密联系起来,相互推动,相互影响。

2 当代建筑表皮艺术的发展脉络

2.1 当代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

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具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并且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色。第一个阶段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导方式为复古,以“民族形式”作为主要的创作思路;第二个阶段的发展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与60年代之间,以简约为主,任何形式从简,不追求复杂的变化,因此在这一阶段的作品都没有受到过多的关注;第三个阶段的发展时间为时期,受到政治色彩的影响,其形态特点较为庸俗;最后一个阶段以20世纪70年代为起始,正值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期,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建筑在设计时变得更加多元化,并且逐渐步入正轨。

2.2 现代技术对当代建筑表皮艺术的影响

现代技术对表皮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其具体表现在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建筑整体与表皮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是多样的。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着,同时也带来了资源与环境的突出性矛盾,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对建筑表皮进行处理,达到人与建筑的协调发展,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同时,从建筑表皮中我们也能够发现先进技术的影子,这样就起到了相互协调,相互发展的效果。不仅在形式上,科学技术为建筑表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特色,在建筑的最终设计目标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例如英国在1851年曾经举办过一届世博会,其中的“水晶宫”就是将玻璃与钢材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在展现当代艺术的前提下,也表现出了独特的设计构思。

2.3 中西方建筑表皮的艺术区分

中西方建筑表皮的差异源于文化的不同。简单地说,西方敬仰上帝,中国崇拜帝王。西方建筑多钟爱石材,起源多发自宗教影响,倾向于高度的突破,重视技术。而中国的建筑多喜木,受到社会观念和帝王的影响,多是沿平面铺开延伸,重视对称和伦理。而表皮区别在于,中国传统造型艺术比较强调“线条美”,讲究流畅、节奏感等特点,所以中国传统建筑无论是外观轮廓线还是内部的柱、梁、额、析、枋、椽、拱等,都与中国画中线的运用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在这里,线不是可有可无、偶然的,而是必不可少的结构本身,既具有装饰美,更体现了合乎材料本性和力学逻辑的结构美,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调。

3 研究当代艺术的意义

3.1 当代艺术对建筑表皮的影响

建筑表皮在如今可以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存在,那么当代艺术对建筑表皮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建筑表皮艺术主要是通过合理的实用功能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显示其艺术性,其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造型艺术。建筑的实用性特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人们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观念同时反作用于建筑表皮的设计观。

3.2 城市进步对建筑表皮艺术的需求

现代城市的发展对建筑需求量增多,使得建筑艺术也得以快速地发展,建筑艺术依赖于当代艺术,而当代艺术赋予当代建筑表皮丰富多样的艺术生命力。城市需要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以满足迅速发展所产生的需求以及不断提高的居民期望值。国际机场、体育场、科技中心、通信中心,尤其是金融中心等国家标志性建筑的艺术审美促进了当代艺术的发展。而当代艺术的自由性也给建筑表皮带来了多样化和自由化的表达方式。所以,当代艺术对当代建筑表皮的影响是城市进步对建筑表皮艺术的需要。

3.3 未来建筑艺术创新的发展需要

各种建筑项目正在世界各地不断涌现。从北京的奥运鸟巢、水立方到世博会的中国馆、英国馆、沙特馆等等。再到“伦敦碗”等奥运建筑,其中也包括修建一系列世纪性标志建筑。除了这些还有其他更多的新兴城市也正在崛起,势必在全球会引起一场建筑的超级风浪,这些建筑也将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和代表,同样也是当代艺术的绝好表达和反应。设计师通过当代艺术对未来建筑艺术的预见性和可持续性设计出不同的城市建筑,建筑表皮艺术也能得以充分地的展示。

结束语

建筑表皮已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门独特的艺术,相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加优秀的一面,促进城市建筑的美化,为新兴建筑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篇(5)

艺术最大的特点是互通有无,艺术审美的实质就是把握艺术联觉,我们把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归为同构联觉。从审美统觉的角度来说,同构联觉是一种在艺术活动中以审美统觉为基本心理机能,以感情为心理动力,表现创造主体人格、心境、意绪的一种统觉性、整体性、创造性的审美力。同构联觉是一种艺术创造的能力。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艺术联觉的能力越强,就越能敏感地把握形象的特征,领悟感觉之间的艺术联觉点,从而对艺术进行真实的描绘,创造无限的艺术想象空间;对于艺术接受者而言,艺术联觉能力越强,就越能在接受过程中与作者达到心灵的沟通,领会作者创造的意义,从而建构自己的艺术人格。同构联觉在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好比“桥梁”一样,使艺术之间相互沟通、转化,使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也使艺术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它对各种艺术触类旁通,甚至融会贯通,起着桥梁的重要作用。

一、同构联觉对建筑艺术审美特征的作用

建筑作为造型艺术,其主要审美特征是视觉传达的直观化、空间布局的风格化、形式美法则的凝练化。

1.视觉传达的直观化

视觉传达的直观化,是指造型艺术具有运用物质媒介在空间展示具体艺术形象的特性。造型艺术运用物质媒介创造出具体的艺术形象,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感官。这种直接具体的形象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意蕴,把具体可视或可触的形象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引起观众直观的美感。

形体主要由线、面、体组成。线是点移动的轨迹,它是构成物体形状的基本因素。线条具有独立的审美意味,比如,直线显示坚硬,横线显示平实,斜线显示有力,折线显示生硬,曲线显示流畅。倘再细分,垂直线给人以高耸感、严肃感,水平线给人以稳定感、安宁感,折线则包含着骚乱感、危机感。线条的这种审美意味广泛体现于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美的领域,尤其在艺术创造中,它们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例如在建筑艺术中,线条成为建筑风格的主要因素。朱光潜说:“建筑风格的变化是以线为中心。希腊式建筑多用直线,罗马式建筑多用弧线,‘哥持式’建筑多用相交成尖角的斜线,这是最显著的例子。”

2.空间布局的风格化

空间布局的风格化,也体现在空间表现的差异性。在建筑艺术上是指在空间表现上具有彼此不同的特性。中西方建筑有着各自的特点,中国古典皇室建筑中讲究对称美。例如,中国故宫是典型的完全中轴对称,而西方建筑则在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的风格,但在空间布局上都综合同构联觉进行了充分的考虑。联觉是指一种感受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建筑师不得不考虑多方面因素对建筑的影响。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距离除受日照时间长短影响之外,还有很多风水学之说。从著名建筑师高迪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不同时期其建筑风格的转变。之所以空间表现会出现差异性源于人们不同时期的审美标准及当时视觉、听觉、嗅觉等因素对其的影响。总体来说,是同构联觉在无形中发生着作用。

3.形式美法则的凝练化

凝聚的形式美,建筑艺术上是指具有在艺术形象中凝结和聚合形式美的特性。形式美法则对于造型艺术具有普遍性,因而运用形式美法则对物质媒介进行加工,便可以整合出凝聚着形式美的艺术符号。可以说,形式美的法则(如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对比、比例、主从、尺度、明暗、虚实、多样统一等)运用在各门类艺术中,又凝聚成美的千姿百态,而这些都是同构联觉的体现。从抽象到具象,同构联觉如同经济学中“价值规律”,深入到艺术的各个方面,淋漓尽致地发挥其有形和无形的魔力。比如,比例的匀称、变化的节奏韵律、明暗对比、多样统一、虚实相生等,都是形式美法则在各种门类艺术中的集中呈现。

有人说“建筑是凝聚的音乐”,这是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它说明了建筑艺术中的节奏美与韵律美。美的建筑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而是人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位立体式的感受的享受。如北京颐和园的长廊,就具有古典音乐里的那种规则式的重复,这些流动的曲线不仅功能性俱佳,观赏性也颇高。这种二次创作的美也是观赏者同构联觉的体现,是建立在共同联觉与个人联觉之上的。伟大的建筑师正是利用了共同联觉以及个人的联觉创作出来的。一座伟大的建筑,表现出的不仅仅是空间的场所,而是一种让时间静止的美的凝聚。二、同构联觉对建筑视觉审美特征的作用

每一种感觉都有特定的感觉经验。换句话说,一种感觉经验是不能连续地转变成另一种感觉经验的。同构联觉表明,各种感觉间又会发生相互影响,当视觉出现时也同样会伴随着另一种或多种感觉而生的情况。最常见的联觉是色听联觉,即对色彩的感觉能引起相应的听觉,现代的“彩色音乐”就是这一原理的运用。色觉又兼有温度感觉,如红、橙、黄色会使人感到温暖,所以这些颜色被称作暖色;蓝、青、绿色会使人感到寒冷,因此这些颜色被称作冷色。还有一种色觉称“光幻觉”,可伴有味、触、痛、嗅或温度觉。语色联觉是指某些词汇引起的色觉。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甜蜜的声音”“冰冷的脸色”等,都是一种同构联觉。

1.色彩对建筑视觉的影响

无论是有色还是无色,都有自己的表情特征,每一种色相当它的纯度和明度发生变化,或者处于不同的颜色搭配关系时,颜色的表情也就随之改变了。例如,2008年奥运场馆——水立方的设计。颜色上运用了水的蓝色,造型上结合了水分子的外部形态,整个建筑极具识别性。

色彩与形状是绘画与设计中满足视觉需要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互相补充,色彩赋予感情,形状赋予精神表现,(转第31页)(接第27页)使我们获得整体的信息,这二者的阴阳耦合也都是同构联觉的作用。好的建筑会引导人们的共同联觉,使之向设计师希望的方向想象,最终和设计师保持基本一致的角度。

通常情况下,暖色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如红、橙、黄等色,类似于太阳和烈火;冷色使人产生寒冷的感觉,类似于碧空和寒水。不同的颜色会带给我们不同的心理感受,色彩是抽象的表象符号。色彩抽象性在一定意义上是抽象与具象、感性与理性、普遍与特殊、个性与共性的复合。表意和表象有时同时存在,色彩表象性构形和色彩情感效应,与人类内在的情感等主观经验形式和联想有关。在一定条件下,以文化现象为基础,使得色彩有了某种系统价值。例如,北京香山饭店的总体布局,因考虑到饭店地处幽静、典雅的自然环境和众多的历史文物,建筑师有意将建筑物设计得比较低矮,不破坏四周的景观,并在外立面上设计了三层玻璃窗,利用视错觉造成建筑物只有三层的高度,从心理上进一步增加了建筑的低矮感觉。它的空间布局采取中国建筑传统的中轴线布局、多院相连的区分和联合方式。散发着浓郁现代民族气息的香山饭店,色彩配置运用中国传统抹灰墙面的白色、灰砖线脚为基本色调,素雅、干净、洗练,与江浙民居和园林建筑相照应。浑厚素朴的风格,朴拙单纯的传统工艺,视觉化的色彩形象,均散发出淡淡的乡土气味和思乡情结,表现了对乡土文化的深切眷恋。

2.造型对建筑视觉的影响

不同造型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建筑通过其特有的空间结构关系和艺术表现力传递建筑的情感。比如,上海金茂大厦的造型,有意识地借鉴中国古塔的变化韵律,给人以中国古塔的定位联想。强化造型透视的逐层急促加快的节奏伸展,增加了塔楼的固有高度感,高峻威严,挺直雄健。银色基调的塔楼与天空背景融为一体,同时红色花岗石组成的红色基调房又增加了它与大地的关系,并衬托了银色基调的塔楼。该设计舍弃了具象形式的模仿以及机械僵硬地照搬重复传统,而是以明快、醒目、凝练的抽象形式表达了中国传统塔结构和塔文化的概念。再如,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候机楼的外观造型,比例优美的折线形架空斜脊,同雄壮、两端向上微翘的正脊结构成屋顶形制,使得中国传统屋顶的神韵油然而生。逐层退台、升高的架空结构性语汇既符合这个建筑的构造逻辑,又自然地作为了造型的视觉元素。本土的传统建筑情感意念与现代设计审美思想,通过简约的塑型和空间序列的有机整合,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话语转化成现代感的设计语汇,保留在特定的结构之中,从而展现出华夏雄厚的建筑文化和气度非凡的精神。这些都是造型对建筑视觉所产生的不同感受。

结语

同构联觉是审美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人自身无意识产生的心理联想及想象。它在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融会贯通起着桥梁的重要作用。它的运用像一只无形的手,在艺术的创造和欣赏过程中,时刻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建筑艺术之美离不开同构联觉的作用与影响。

参考文献:

篇(6)

艺术最大的特点是互通有无,艺术审美的实质就是把握艺术联觉,我们把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归为同构联觉。从审美统觉的角度来说,同构联觉是一种在艺术活动中以审美统觉为基本心理机能,以感情为心理动力,表现创造主体人格、心境、意绪的一种统觉性、整体性、创造性的审美力。同构联觉是一种艺术创造的能力。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艺术联觉的能力越强,就越能敏感地把握形象的特征,领悟感觉之间的艺术联觉点,从而对艺术进行真实的描绘,创造无限的艺术想象空间;对于艺术接受者而言,艺术联觉能力越强,就越能在接受过程中与作者达到心灵的沟通,领会作者创造的意义,从而建构自己的艺术人格。同构联觉在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好比“桥梁”一样,使艺术之间相互沟通、转化,使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也使艺术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它对各种艺术触类旁通,甚至融会贯通,起着桥梁的重要作用。

一、同构联觉对建筑艺术审美特征的作用

建筑作为造型艺术,其主要审美特征是视觉传达的直观化、空间布局的风格化、形式美法则的凝练化。

1.视觉传达的直观化

视觉传达的直观化,是指造型艺术具有运用物质媒介在空间展示具体艺术形象的特性。造型艺术运用物质媒介创造出具体的艺术形象,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感官。这种直接具体的形象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意蕴,把具体可视或可触的形象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引起观众直观的美感。

形体主要由线、面、体组成。线是点移动的轨迹,它是构成物体形状的基本因素。线条具有独立的审美意味,比如,直线显示坚硬,横线显示平实,斜线显示有力,折线显示生硬,曲线显示流畅。倘再细分,垂直线给人以高耸感、严肃感,水平线给人以稳定感、安宁感,折线则包含着骚乱感、危机感。线条的这种审美意味广泛体现于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美的领域,尤其在艺术创造中,它们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例如在建筑艺术中,线条成为建筑风格的主要因素。朱光潜说:“建筑风格的变化是以线为中心。希腊式建筑多用直线,罗马式建筑多用弧线,‘哥持式’建筑多用相交成尖角的斜线,这是最显著的例子。”

2.空间布局的风格化

空间布局的风格化,也体现在空间表现的差异性。在建筑艺术上是指在空间表现上具有彼此不同的特性。中西方建筑有着各自的特点,中国古典皇室建筑中讲究对称美。例如,中国故宫是典型的完全中轴对称,而西方建筑则在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的风格,但在空间布局上都综合同构联觉进行了充分的考虑。联觉是指一种感受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建筑师不得不考虑多方面因素对建筑的影响。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距离除受日照时间长短影响之外,还有很多风水学之说。从著名建筑师高迪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不同时期其建筑风格的转变。之所以空间表现会出现差异性源于人们不同时期的审美标准及当时视觉、听觉、嗅觉等因素对其的影响。总体来说,是同构联觉在无形中发生着作用。

3.形式美法则的凝练化

凝聚的形式美,建筑艺术上是指具有在艺术形象中凝结和聚合形式美的特性。形式美法则对于造型艺术具有普遍性,因而运用形式美法则对物质媒介进行加工,便可以整合出凝聚着形式美的艺术符号。可以说,形式美的法则(如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对比、比例、主从、尺度、明暗、虚实、多样统一等)运用在各门类艺术中,又凝聚成美的千姿百态,而这些都是同构联觉的体现。从抽象到具象,同构联觉如同经济学中“价值规律”,深入到艺术的各个方面,淋漓尽致地发挥其有形和无形的魔力。比如,比例的匀称、变化的节奏韵律、明暗对比、多样统一、虚实相生等,都是形式美法则在各种门类艺术中的集中呈现。

有人说“建筑是凝聚的音乐”,这是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它说明了建筑艺术中的节奏美与韵律美。美的建筑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而是人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位立体式的感受的享受。如北京颐和园的长廊,就具有古典音乐里的那种规则式的重复,这些流动的曲线不仅功能性俱佳,观赏性也颇高。这种二次创作的美也是观赏者同构联觉的体现,是建立在共同联觉与个人联觉之上的。伟大的建筑师正是利用了共同联觉以及个人的联觉创作出来的。一座伟大的建筑,表现出的不仅仅是空间的场所,而是一种让时间静止的美的凝聚。

二、同构联觉对建筑视觉审美特征的作用

每一种感觉都有特定的感觉经验。换句话说,一种感觉经验是不能连续地转变成另一种感觉经验的。同构联觉表明,各种感觉间又会发生相互影响,当视觉出现时也同样会伴随着另一种或多种感觉而生的情况。最常见的联觉是色听联觉,即对色彩的感觉能引起相应的听觉,现代的“彩色音乐”就是这一原理的运用。色觉又兼有温度感觉,如红、橙、黄色会使人感到温暖,所以这些颜色被称作暖色;蓝、青、绿色会使人感到寒冷,因此这些颜色被称作冷色。还有一种色觉称“光幻觉”,可伴有味、触、痛、嗅或温度觉。语色联觉是指某些词汇引起的色觉。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甜蜜的声音”“冰冷的脸色”等,都是一种同构联觉。

1.色彩对建筑视觉的影响

无论是有色还是无色,都有自己的表情特征,每一种色相当它的纯度和明度发生变化,或者处于不同的颜色搭配关系时,颜色的表情也就随之改变了。例如,2008年奥运场馆——水立方的设计。颜色上运用了水的蓝色,造型上结合了水分子的外部形态,整个建筑极具识别性。

色彩与形状是绘画与设计中满足视觉需要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互相补充,色彩赋予感情,形状赋予精神表现,(转第31页)(接第27页)使我们获得整体的信息,这二者的阴阳耦合也都是同构联觉的作用。好的建筑会引导人们的共同联觉,使之向设计师希望的方向想象,最终和设计师保持基本一致的角度。

通常情况下,暖色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如红、橙、黄等色,类似于太阳和烈火;冷色使人产生寒冷的感觉,类似于碧空和寒水。不同的颜色会带给我们不同的心理感受,色彩是抽象的表象符号。色彩抽象性在一定意义上是抽象与具象、感性与理性、普遍与特殊、个性与共性的复合。表意和表象有时同时存在,色彩表象性构形和色彩情感效应,与人类内在的情感等主观经验形式和联想有关。在一定条件下,以文化现象为基础,使得色彩有了某种系统价值。例如,北京香山饭店的总体布局,因考虑到饭店地处幽静、典雅的自然环境和众多的历史文物,建筑师有意将建筑物设计得比较低矮,不破坏四周的景观,并在外立面上设计了三层玻璃窗,利用视错觉造成建筑物只有三层的高度,从心理上进一步增加了建筑的低矮感觉。它的空间布局采取中国建筑传统的中轴线布局、多院相连的区分和联合方式。散发着浓郁现代民族气息的香山饭店,色彩配置运用中国传统抹灰墙面的白色、灰砖线脚为基本色调,素雅、干净、洗练,与江浙民居和园林建筑相照应。浑厚素朴的风格,朴拙单纯的传统工艺,视觉化的色彩形象,均散发出淡淡的乡土气味和思乡情结,表现了对乡土文化的深切眷恋。

2.造型对建筑视觉的影响

不同造型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建筑通过其特有的空间结构关系和艺术表现力传递建筑的情感。比如,上海金茂大厦的造型,有意识地借鉴中国古塔的变化韵律,给人以中国古塔的定位联想。强化造型透视的逐层急促加快的节奏伸展,增加了塔楼的固有高度感,高峻威严,挺直雄健。银色基调的塔楼与天空背景融为一体,同时红色花岗石组成的红色基调房又增加了它与大地的关系,并衬托了银色基调的塔楼。该设计舍弃了具象形式的模仿以及机械僵硬地照搬重复传统,而是以明快、醒目、凝练的抽象形式表达了中国传统塔结构和塔文化的概念。再如,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候机楼的外观造型,比例优美的折线形架空斜脊,同雄壮、两端向上微翘的正脊结构成屋顶形制,使得中国传统屋顶的神韵油然而生。逐层退台、升高的架空结构性语汇既符合这个建筑的构造逻辑,又自然地作为了造型的视觉元素。本土的传统建筑情感意念与现代设计审美思想,通过简约的塑型和空间序列的有机整合,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话语转化成现代感的设计语汇,保留在特定的结构之中,从而展现出华夏雄厚的建筑文化和气度非凡的精神。这些都是造型对建筑视觉所产生的不同感受。

结语

同构联觉是审美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人自身无意识产生的心理联想及想象。它在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融会贯通起着桥梁的重要作用。它的运用像一只无形的手,在艺术的创造和欣赏过程中,时刻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建筑艺术之美离不开同构联觉的作用与影响。

参考文献

篇(7)

1.西方古典建筑的基本审美特征

古希腊时代的著名建筑是西方建筑的代表,古希腊建筑风格从根本上影响了欧洲建筑的风格。对科学与哲学的热爱与研究,使得古希腊人一开始就就在其建筑上打下了独特的科学与人文根基。由于希腊多山,盛产大理石,由此,激发了他们使用石料建筑房屋的灵感。其逻辑严密的思维方式促成了逻辑严密的建筑方式,产生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柱式造型,例如:代表男性美的陶立克柱式,具有男性的雄壮之美;代表女性美的夏奥尼克柱式,婀娜多姿、婷婷玉立;极具装饰趣味的科林斯柱式,具有装饰之美,代表了丰收的成功与欢乐。这三种代表古希腊建筑风格装饰模式。明显得益于古希腊人发达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精神。使得古希腊建筑具备了西方古代建筑无法取代的独特的建筑艺术之美。

巴特农神庙是古希腊建筑的代表。她用高大垂直的线条,空阔的透视效果,表现出一种开拓与雄浑的盛世气概。他们独特的立柱设计,把每根柱子的三分之二加粗,把一切水平线的中段向上提,把一切垂直线向中央倾斜,在原来正确的数学关系上造成一种适应人眼的错觉而变得更加完美的视觉效果。那一根一根的柱子用力地向上伸展,高大挺立,宛如一个个奥林匹亚山上的神。健美壮硕、沉静文雅。从这座雅典娜的古老神庙里,我们清楚地可以看见古希腊人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科学对称精神。给我们一种超越、向上、刚强、脱俗的无法替代的艺术之美。

2.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审美特征

中国的建筑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哲学与伦理思想。他们追求伦理教育,崇尚自然之趣,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完美结合。将高超的土木结构建筑技术与深邃的文化哲思相结合,表现出人与自然的 和谐统一的时空意识。将重视伦理教育、倾向恋木“情结”、“达理”而“通情”等四项特点完美结合。体现自然美、曲线美、均衡美、象征美、阴阳美等五种美。将儒、道、释的哲学理念聚敛浓缩于建筑艺术的审美理念上,将“中和”、“伦理”、“天地”三种精神凝聚于建筑之上。

2.1“求中和”

《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孟认为人处于“天”、“地”之间, “致中和”是其最好的存在方式,这种理念决定了中国传统建筑在选址、规划、布局和形制的特点就是“求中”,以“中”为规划建筑的标准,所有的建筑以中线为标准展开。

传统建筑选址首先要观察地形,以求得地理之“中”。卜辞有“立中,允入风”之说,选地于“中”,便得地理之便,得地理,得风水。因此国家首都需立于中,皇帝之陵需立于中。城池、家宅民舍都必须立于中,中华称为中国,国中所建具以求“中”为建筑的根基。可见“致中和”之精神是中国人在建筑上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这也符合中华民族中庸和谐的共通审美心理。

2.2“重伦理”

中华民族注重伦理教化,封建帝王将教化子民作为统治的基础。因此,伦理教化体现在建筑上,便成为中国建筑的一大特点。宗庙、宫殿、陵寝等规划必须符合礼制,除谨守其严格的伦理与阶层规矩外,在建筑式样和建筑装饰上极力体现封建伦理纲常。连常见的三合院民宅建筑,都以供奉祖先牌位的正厅为中心,两边依次排列为祖父母房、父母房,儿女房位居边,与最低下的厨房、仓库为邻;这同样以伦理纲常为基础,强调礼教规矩、强化儒家人伦教化,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审美特点,在建筑的装饰上,常常以忠义廉耻为基本内容的书画充斥其间。使中国建筑呈现处庄重和谐、平稳兼蓄的秩序特点。

2.3“敬天地”

中国人敬天,因为天决定国族社稷的兴亡,天子顺天而行,国家则兴旺发达,逆天而行,则亡国灭种。因此,敬天地则成为国家头等大事,这一思想便自然地反映到建筑上来。因此,国家建都 “地址寻访必须依循四时来定方位,庙堂规制必循伦常以订礼制,庙宅陵冢形有所别以分阴阳,梁柱檐阶取材自然以尊天地”。“敬天地”是中国传统建筑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

3.中西方古典建筑艺术比较

中西建筑风格的不同,从根本上应理解为中西文化的不同。

1)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从建筑材料来看 ,中国古建筑以木架构著称,墙体不起承重作用,这样门窗可以开得很大,以取得虚空的效果。而西方较为普遍的采用砖石结构体系。以致门窗面积相对较少,承重结构以墙体为主,形成了较为厚实的印象。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文化、理念不同导致的结果。西方重物的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强调逻辑、科学。中国崇尚伦理自然,强调的是 “礼制教化”。

篇(8)

2图书馆建筑艺术的美的本质

从美学的角度说,美的本质是真和善的统一,真是规律性,善是功利性、目的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并通过具体而又有光辉的形象表现出来,这个形象就是美的了。所谓“美是人的求真向善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正是指客观对象的感性形象上面体现了真与善相统一的审美价值而言。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从对象上来说,要满足物质功能要求,也就是要“善”,这时可用“建筑物(building)”来表示,从学科上来说,要满足精神(美学)功能要求,这时可用“建筑艺术(architecture本意为巨大的艺术)”来表示,当人类的建筑摆脱单纯的功利性目的而含有审美目的后就成为“建筑艺术”。建筑艺术的美的本质即是满足人们的实用功能的需求和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统一。

建筑作为一门艺术有别于雕塑、绘画、音乐、表演等艺术形式。建筑以实用和技术为基础,就其工程技术属性而言,它涉及结构与力学、材料与构造、建筑物理和设备、施工和管理等诸多问题。受技术和功能的制约,使得建筑作为艺术远不如其它艺术形式自由、灵活。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将艺术分为三类,首先是象征型,以建筑为代表,其特点是物质压倒精神;其次是古典型,以雕塑为代表,其特点是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第三是浪漫型,以绘画、音乐和诗为代表,其特点是精神超溢于物质〔1〕。无独有偶,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也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构造了一种体系庞大的艺术哲学,这种哲学把各种艺术按等级加以排列,建筑艺术处在最底层,它展现了各种基本的自然力形式,即空间和地心吸力领域中的物质的各种应力和应变。古典派风格的建筑最出色地使这一自然力形式和谐一致,而哥特式建筑则是紊乱的,由位于底层的建筑艺术逐级往上是雕塑、绘画、诗歌和音乐。按照这种等级,这些艺术越来越表现出人类在终极的非理性的现实中的困境,艺术的目的就在于摆脱和解除这种困境〔2〕。这两位哲学大师探讨了建筑作为艺术在整个艺术哲学中所处地位,即建筑受功能和物质技术因素制约其艺术表达形式远不如雕塑、绘画、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自由。

2.1功能制约建筑:在构成建筑的功能要求、物质技术条件、建筑形象这三大基本要素中,物质技术条件是实现建筑要求的必要手段,建筑形象则是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及建筑艺术内容的综合表现,而建筑功能则是建筑要素中的最基本要素。古代图书馆的以藏为主的功能产生了天一阁这样的藏书楼,是中国古代图书馆建筑艺术的代表;近代图书馆的以藏为主、藏用并重的功能产生了阅览在前、书库在后、中间置以目录厅、出纳台的藏、借、阅分离的建筑形式,一般呈“山”、“工”、“T”等字形;现代图书馆多功能化,文献收藏中心、信息服务中心、教育培训中心、休闲娱乐中心等多种功能集于图书馆,产生了荷载、柱网、层高三统一的现代化图书馆建筑形式,正如图书馆的多功能一样,建筑形式也异彩纷呈,纷纷成为大学或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2.2技术制约建筑:建筑之美,依技术而成,猿人寻穴而居,攀枝筑巢,古代石砌木构,现代摩天大楼,均透出建筑对技术的依赖。每次工程技术的进步,都推动了建筑的革命,古罗马的火山灰水泥,使得巨大的斗兽场成为可能;飞券结构,让古哥特建筑高耸向上;榫卯结构,形成了东方神韵的木结构体系;钢和玻璃的应用,产生了现代建筑的审美意向和观念;信息社会的发展孕育了现代智能建筑〔3〕。现代成功的图书馆建筑如北大新馆、清华新馆、中科院图书馆、及即将建造的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国外的法国国家图书馆、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无不在艺术化的造型里渗透着建筑技术的影响。因此,图书馆建筑艺术的美的本质就是合乎现代图书馆功能要求与给人以崇高审美享受的统一。与“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于美的追求的结晶”相呼应,图书馆建筑艺术的进步,就是人类对于建筑技术与图书馆功能相统一的不断追求的结晶。

3图书馆建筑的美的表现

图书馆建筑的美表现在环境美、造型美和装饰美三个方面。

3.1环境美:图书馆与环境必须和谐,才能显示作为文化建筑的特点,正如我们常说的“美是和谐”。环境是建筑实体的延伸,它包括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馆内环境与馆外环境。生态环境指图书馆建筑所处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美是在保持环境自然美的基础上协调生态主体(图书馆)与自然环境,使之自然融洽而不是显得生硬。建于北京北海公园旁的北京图书馆老馆和建于紫竹院公园旁的北图新馆无不注意周围的生态环境,通过取景、借景,为读者创造一个温馨和谐读书环境,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北京大学图书馆位于未名湖畔,宁波天一阁位于宁波月湖西侧,都旨在为读者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人文环境就是考虑到图书馆建筑选址要便利读者使用,而且与周围建筑相协调。因为图书馆建筑所特有的文化内涵,许多城市和大学都将其作为标志性建筑置于城市或大学的中心地带,既便利读者使用又能充分感受其建筑的审美功能。这是人文主义思想在图书馆建筑上的体现。例如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地处北京市中关村科学城,这里是中国高科技研发中心,中科院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图书馆等都集中在这一地区,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对充分发挥现代图书馆的文献收藏中心、信息开发中心、学术研究中心、教育培训中心的职能有重要作用。再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位于广州市区中心与鲁迅纪念馆和广东省博物馆一起围成一个小型文化广场,在市内形成一个安静的文化区,人文和文化底蕴深厚,便利图书馆职能的发挥〔4〕。

除了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外,图书馆建筑的环境还可分为馆内环境与馆外环境。馆内外环境建设的最高原则就是人文关怀,使人远离各种有害因素,一切从关心人出发,营造馆内外优美、舒适、健康的环境。馆外环境的污染主要是噪声、水火灾、有害气体、烟尘等,因此从图书馆建筑的选址到基地都应注意避开污染源,选择闹中取静的地方,馆区要通过绿化进一步减少不可避免的污染。例如唐山市图书馆位于唐山市中心,西邻市委市政府,东面与凤凰山公园隔路相望,南面和北面是住宅区和商业中心,图书馆有庭院与主干道隔开,院内花草树木繁盛,其建筑格式布局高雅,既区别于市政府大楼的庄重,又别于商业中心的繁华,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实为读书治学的好地方。馆内环境的污染主要是光源不足和空气污浊。因为经济条件的允许,许多新建馆都采用人工照明和中央空调通风换气,从本质上说这是与人文相违背的,既浪费了能源,又造成了污染,2003年春季蔓延全国的非典疫情使我们不寒而栗,专家指出自然通风排除室内污染是最好的预防措施。因此,在图书馆建设中要立足于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这是最人文的选择。

3.2造型美:建筑是空间的艺术,它以其形体所构成的空间等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建筑造型给人以最直接的信息和最强烈的印象,它包含客观形象和审美的双重含义,其构成手法多样,对人的感染力也多种多样,而存在于图书馆建筑本身的美是客观的,不会因个性的审美差异而改变。成功的例子如建造于1996年的上海图书馆是上海十大标志性文化设施之一,建筑由107米和59米两座塔楼组成,门前有几十级宽阔的台阶,代表人类文化知识的积累和人们攀拿知识高峰的路程。2001年建成的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埃及政府共同负责规划建造,新馆建筑呈圆形,倾斜面向大海,既是古代埃及太阳神和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同时又令人联想到宇宙天体,预示图书馆的发展和未来。

大学图书馆是校园的文化信息中心,是支持教育、提供学习和研究资源、应用和展示最新信息技术的场所,同时也在校园生活中起到一种凝聚作用,使大学生们交流信息并得到审美愉悦。大学图书馆纷纷将这些意义融入其建筑造型之中。如德国哥廷根大学图书馆新馆建筑设计享有国际声誉,建筑由5栋相连的楼房构成,像一只巨大的手,将全校师生聚拢在一起。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图书馆则以具有未来派艺术特征的造型,表现这个大学的科学技术领先地位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图书馆屋顶矗立着一个高达40米的圆锥体,入夜后像一座灯塔放射光芒,召唤学生们前来寻求知识,进行新的探索和追求〔5〕。因此,建筑造型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图书馆要吸引读者并给读者以审美享受就必须在建筑造型上下功夫。

3.3装饰美:图书馆建筑不但要在造型上表现其文化特征和审美特征,而且要在装饰装修上表现图书馆的功能和审美特征。装饰装修是一个图书馆建筑的重要环节,它属于细部处理的范畴,主要运用在重点的地方,以加强建筑的表现力。谭祥金教授将图书馆装饰装修的总要求概括为4条〔6〕:

(1)显示知识殿堂的氛围,既体现图书馆所处地区的文化底蕴,又要有时代的特点,符合国际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趋势。

(2)坚持适用原则,设计服从于功能,受制于适用,动静清晰,流线顺畅,注意安全和环保。

(3)以人为本,坚持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体现对读者的尊重和关怀。

(4)适应现代化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满足图书馆实现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需要。

篇(9)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多元文化的融合及影响促进了服装设计的发展,人们更加期待视觉上的愉悦,而伴随人们着装品位以及对服装审美的要求不断提高,探求新的灵感在服装的影响以及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是时尚流行的趋势,也是消费者追求个性化的需求、设计师突破原有设计思维的需求、满足消费者不断追求创新的审美需要。高迪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本论文选择高迪特点作为服装设计创新应用的灵感源。

高迪艺术作品与特点

高迪是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其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颇为重要的地位。高迪一生创作设计17座建筑作品,其中有七个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高迪建筑融合了西班牙巴塞罗那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并进行了完美的呈现,因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建筑所包含的艺术形势特征。高迪建筑的主要作品包括古尔公园、巴特罗公寓、米拉公寓等,风格奇特,特别是米拉公寓融合了其前期作品的特点和经验,成为高迪非宗教性建筑设计的代表作,形成了特色的曲线形态和风格,同时融合了高迪独特的自然主义设计思想。在高迪建筑曲线风格的设计中,几乎看不到什么直角,他认为曲线是最自然的,他也将其建筑更好的融合进了自然,具有东方风格、现代主义、自然主义等诸多元素。高迪建筑的另外一种风格就是大量运用了各种形式的西班牙瓷砖,同时也是巴塞罗那地区特色的地方自然色彩,如一些公园的设计,运用了颜色鲜艳的瓷砖进行相拼,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在造型方面也具有不同的特色,给人以足够的想像空间,尽显浪漫主义风格。高迪曾经认为:“建筑不但不应当抛开色彩,还要用色彩来赋予形式和建筑以生命。色彩是形式的补充,是生命力最明确的表达。”高迪建筑的艺术形式特征在不同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包括珠宝设计、包装设计、服饰品设计等方面,也可为服装设计提供新的设计灵感。

高迪建筑对服装设计的启发

1.高迪艺术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国内目前针对高迪建筑的研究多从其艺术产生背景、设计的理念和建筑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如陈书蔚的研究《论高迪的自然主义》;针对高迪建筑艺术特征在其他领域的研究,包括其在服饰设计、平面设计等其他设计领域也有少量报道,如浙江理工大学《现代服饰品设计中高迪建筑艺术审美特征的应用研究》、青岛大学《高迪艺术作品对当代平面设计的启发》,而在服装设计领域,目前并没有较为系统和广泛的研究,可以进行深入的探讨。国外对高迪建筑的研究,多集中在建筑设计本身上,比如建筑设计原理、形式主义与建筑的关联性、自然主义与建筑的关联性、建筑与周围环境如何形成和谐统一整体等研究,并将研究应用到其他建筑设计中去。仅有少部分关于高迪建筑的研究,应用于家具装饰、室内设计、家居装饰、饰品纹样设计等领域。

篇(10)

别墅建筑的基础是共存的骄傲以及实现新居住文化,而不仅仅是生态经济或利润;经过多年的工业化,我们的城市景观里纵横着各种大街小巷,充斥着单一的公寓和路面。我们的急速改变和成长的住宅文化,受到虚荣和卖弄炫耀的糟蹋。因此我们的房子要恢复到他的最初职能,即人们的日常空间,并且要和自然一起成长,仿照环境并保持原样。别墅设计的灵魂在于,提供这样一个空间,可以借助房间和空置的自由来反映住户的个性和时间,用别墅的美学表现和特征来反映住户的审美情趣,以及和住户的生活相契合。

1 有关别墅的概念

别墅,即别业,是居宅之外用来享受生活的居所,是第二居所而非第一居所。追溯其起源,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起始点。我国古代也很早就出现了别墅,大的有帝王的行宫,将相的府邸,小的有富商巨贾地主乡绅的山庄、庄园。别墅在国外的出现已经有很长的历史,现代意义上的别墅主要是师承国外工业革命后的开发理念。按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功能的不同,又分为:山地别墅(包括森林别墅)、临水(江、湖、海)别墅、牧场(草原)别墅、庄园式别墅等。

汉语词典里对“别墅”解释,是指除住宅之外,另外择地建造的休息生活场所。“别”字是另外的意思,而“墅”是“野”和“土”两个字的组合,从字面上可以看做“山野之地”解释。一般是建在风景秀丽、依山傍水或远离城市的幽静安宁之处。

因此,别墅的定义大概是:第一居所之外的另一处用于休养、度假等有良好室外自然环境的居所。

2 美学与建筑

建筑美学以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建筑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其具体内容是: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生活关系;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鉴赏建筑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根据当前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重点是研究建筑美与城乡环境的关系、建筑美的审美效应、建筑美与山水园林的关系等。从而也就有了“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只有建筑还在说话”等高境界的评价。

3 别墅建筑的美学特征

3.1 别墅建筑的选址环境美

琥珀山庄是一座环境舒适优美、建筑风格独特的住宅小区,位于合肥市区西侧偏北,南接长江西路,东临环城公 园,宛如一块天然琥珀,玲珑剔透,流光溢彩。琥珀山庄规划占地50公顷,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由南村、北村、东村、西村花园村五个部分组成。已竣工的琥珀南村、北村、花园村,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分普及型、小康型、舒适型住宅等18个系列,采用因地制宜、随坡就势的方法并借鉴皖南明清古建筑“依山而建,傍水而营”的建筑风格,将传统性、地方性和现代性融为一体,具有新徽派建筑特色,恰似玉宇琼楼、琉璃世界。琥珀山庄采用因地制宜、随坡就势的方法将传统性、地方性和现代性融为一体,具有新徽派建筑特色。商业服务中心等公共建筑布置在南侧下沉式广场周围,与环城公园连成一片。住宅组团基本上布置在高畅地段。向阳坡地布置迭落式住宅,各单元相互错开,层层迭落,配以石阶、假山和绿化,既妥善解决了高差,又丰富了小区景观。小区北侧保留了原有的水塘,又添建了假山、石凳、曲桥、亭台等小品,作为小区的游园。住宅单体设计着意于反映地方风貌,采用红顶白墙、坡屋面,典雅而质朴,具有皖南名居的风味。

回首望西,红色为主调的别墅群,掩映在绿树繁花之中,潭边间隔而建了数座悬亭,白色的亭子、绿色的顶,与秀美的建筑形成了极为和谐的呼应,“莱茵河畔”的栈桥,浅浅地伸进潭里,营造着温馨、浪漫的情调;四周的高大建筑物似乎就是琥珀潭的陪衬。

整个别墅群恰似是生长在这秀丽的自然环境中的艺术品,正是因为本案别墅建筑的选址经过仔细的分析和推敲,才会与整个环境和谐一致,并且和环境相互映衬,加大了整体的美学效应。

3.2 别墅建筑的造型美

琥珀山庄别墅群强调简洁的体量组合和流畅的线条以及建筑的整体性,并突出现代材料运用和现代的构造技术,同时注重建筑的整体空间关系。暖色的石材的粗糙感,玻璃的清澈光滑,还有高级面砖的纹理和色彩,加上建筑本身的错落、穿插,形成了丰富鲜明,富有人情味的建筑群。建筑形态简洁现代,雕塑感强烈,材质恰到好处,与自然山地和园林景观相得益彰。整个别墅是优雅的、温暖的,通过采用天然材质如木头、石头和灰泥,丰富的材质肌理表现出来,通常在入口有一个戏剧性的塔或是圆形大厅,高于其他屋脊线,给人一种强烈的等级、永恒与威严感。 铁艺,百叶窗和阳台,尤其是爬满藤蔓的墙的运用。

3.3 别墅建筑的表皮美

建筑表皮在审美和文化上是人对建筑的首要印象,在城市环境中是构成城市的主要印象要素之一,从空间上来说,建筑的表皮是构成室内外空间的过渡要素之一。所以,别墅建筑的表皮理所当然的承担起了和人进行情感交流的重任。建筑的表情对于一个建筑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会直接影响到人的感受。对建筑表皮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几何形式美学的设计,而是对新材料与新科技的创新和突破,不仅仅起到解决围护和支撑建筑的功能,也加强调人与建筑的情感对话。

别墅建筑中材料的运用对于一个好的作品来说太重要了。本案中,对于需要封闭界面的外墙处理,部分采用了文化石,水磨石,天然石材(以花岗石为主)等粗糙的材质,给人以坚固、自然和朴质之美;部分采用玻璃砖、外墙漆及饰面砖,给人以清新、简洁、现代的感觉;部分外墙采用木材饰面,增加了建筑外立面的装饰趣味性和观赏性。在有的别墅的外立面也布置了像爬山虎这样的爬藤植物,这些石材的质朴和爬藤植物直接构成了对比和互补。让整个建筑更像是环境里面固有的一份子。

灰白色的外墙漆,加以灰色、深色及褚石色的卵石、天然石材以及饰面砖,并结合浅色塑钢玻璃窗和装饰木板,再结合局部坡屋顶和上面的瓦片,再加上植物的掩映,优美的构图以及优雅的色彩搭配,使得建筑表皮犹如一幅动人的画面,增添了该住区的人造建筑景观之美。

4 结束语

不管是单体别墅建筑还是群体别墅建筑,其自身的成功设计和环境景观的完美结合,是一幅幅展示在大自然的优美画卷,也是画家写生的创作题材之一。好的别墅设计作品一定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加强整体环境的魅力。

篇(11)

一、美术教学首先要感知美术

美术,指占据一定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一般指除了建筑艺术之外的造型艺术的通称。“美术”这一名词始见于欧洲17世纪,也有人认为正式出现于18世纪中叶。近代日本以汉字意译,“五四”运动前后传入中国,开始普遍应用。也称“造型艺术”。按照目的可分为两大类,即:纯美术和工艺美术两类。

美术也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是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的艺术。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形象,以反映客观世界和表达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美术又称之为“造型艺术”“空间艺术”。

二、分类

在艺术分类中,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它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料、金属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类型。

1.绘画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色彩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即平面)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绘画种类繁多,从不同的角度可将它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从地域看,绘画可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洋绘画;从工具材料看,绘画可分为水墨画、油画、壁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从题材内容看,绘画可分为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动物画等;从作品的形式看,绘画可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漫画、宣传画、插图等。不同类别的绘画形式,由于各自的历史传统不同,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征。中国画又称水墨画,它在世界绘画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是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在工具材料上,中国画是用毛笔、墨在宣纸、绢帛上作画的,它讲究笔墨,着眼于用笔墨造型。在表现方法上,中国画采用一种散点透视的方法。在画面的构成上,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形式美与内容美。油画是西洋绘画的代表,它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在工具材料上,油画是用油质颜料在布、木板或厚纸板上画成的。在表现方法上,传统的油画家采用焦点透视法作画。在画面构成上,它讲究画面景物充实,按自然的秩序布满画面,呈现出自然的真实境界。

2.雕塑

雕塑是用可雕刻和塑造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雕塑的种类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从制作工艺来分,雕塑可分为雕和塑。雕是从完整而坚固的坯体上把多余部分删削、挖凿掉,如石雕、木雕、玉雕等,塑是用具有粘结性的材料联接、构成为所需要的形体,如泥塑、陶塑等。从表现形式来分,雕塑可分为圆雕、浮雕。圆雕是不附在任何背景上,可从四面八方观赏的立体雕塑。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借助于体积和结构等。

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 紧密相联,同时又受各个时代宗教 、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中国陕西何家湾和辽宁凌源、建平等地发现的5000~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石雕、骨雕、人像和女神彩塑头像等,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力的崇拜和对动物的崇拜以及认识人本身、认识世界的过程。

3.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是指日常生活用品经过艺术化处理以后,使之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的产品。我们一般把工艺美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陈设欣赏的工艺美术。实用工艺美术是整个工艺美术的主体和基础,包括衣、食、化、行、用的工艺品类,实用价值是这类工艺品的主要价值,审美价值是作为辅助价值存在的。这类工艺品包括经过装饰加工的茶餐具、灯具、木器家具、绣花制品、草竹编织品等等。陈设欣赏工艺品是指那些以摆设、观赏功能为主的工艺品,这类工艺品以审美为其首要价值,手工技艺性很强,实用价值已不明显或完全消失,如玉器、金银首饰、象牙雕刻、景泰蓝、漆器、壁挂、陶艺等。

三、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 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如何巧妙地学习美术,笔者认为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有的同学作画非常刻苦、勤奋,但是技能并没有达到提高,至是在现有的水平上,原地踏步。这往往就是学生学习美术的思路和方法不对。从表面上看,他们老老实实,勤勤恳恳,没有做到及时的总结,没有去看到自己的画为什么没有得到提高,只是手法上的熟练,在这样的情况下怎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呢?那么我们就应该做到多动手,多动脑,实战经验结合理论知识,每次作画后都要认真的分析,自己的不足与优势,尽量少走弯路,达到学习的最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