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股权投资分析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2 16:34:4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股权投资分析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股权投资分析方法

篇(1)

不同的核算方法不仅对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认识,而且对相关投资的持有收益的认识也不相同。

成本法认为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是两个独立的法人实体和会计主体。投资企业只有在与被投资单位之间发生以原有资产增减变动为条件的经济业务,或对被投资单位税后利润或现金股利的要求权实现时,才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相关投资的持有收益为实际收到或确定将收到的利润或股利。

权益法认为被投资单位是投资企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被投资单位的所有经济活动都部分或全部被看作是投资企业的经济活动,投资企业对此均应在活动发生时或年终进行会计结算时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相关投资的持有收益则因核算方法的不同而不同。从财务的角度不难推导出,非完全权益法下相关投资的持有收益理论上一般应为投资额与市场利率的乘积,与被投资单位个别利率无实质联系;完全权益法下相关投资的持有收益理论上最后则为所享净投资额(所有者权益)与被投资单位个别利率的乘积,体现了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的整体一致性。

二、应用范围的比较与分析

在我国会计实践中,核算方法的具体应用范围通常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或会计核算制度的明确规定。根据会计核算制度的规定,如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实质控制权,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可用成本法,反之则应用权益法。《企业会计准则——投资》的相关内容还表明,当企业用权益法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核算时,应使用完全权益法。虽然现行的行业会计制度并未就权益法的具体类型加以说明和限定,但从有关应用举例及说明上看,所用的权益法应是非完全权益法。

在核算方法的具体选择上,确定投资企

业对被投资单位是否具有实质性影响是十分重要的。按《企业会计准则——投资》的规定,是否具有实质性影响的标准是看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之间是否存在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如果存在则为有实质性影响,反之则否。从这一规定及相关说明来看,核算方法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企业对其在被投资单位可供分配利润中所占份额的可控制程度。当这种可控程度较高,投资企业有权按自己的意愿从被投资单位实际取得投资收益、或有权否决一切不利于自己实际取得投资收益的决议时,则倾向于采用权益法,反之,则倾向于选用成本法。

显然,前述规定是不完善的,它并未考虑长期股权投资在投资企业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情况。实际上,在这一比例较高的情况下,即使投资企业在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中所占份额难以使其对被投资单位产生实质性影响,但被投资单位的盈亏及资产的受赠等行为仍会在实质上对其财务状况及相关指标产生影响。如果投资企业仍按前述规定选用成本法对相关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核算,投资企业投放到相关长期股权投资上的那部分资产的运营状况将得不到充分的披露,进而极大地影响到投资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例如,我国大量上市公司即使盈利也从未进行过利润分配,这就使得许多采用成本法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核算的法人股东(投资企业)未能在其会计报表上反映出这部分投资的真实情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企业使用权益法对相关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核算应是最优的选择。

三、应用过程的比较与分析

核算方法的应用过程就是对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相关变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过程,以及对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过程。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相关变动具体包括取得税后利润、发生税后亏损。进行利润分配、接受实物捐赠、出现法定财产重估增值以及产生资本汇率折算差额等。所谓股权投资差额则指取得股权的支出与其所代表的净资产(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差额,前者大于后者为借差,反之为贷差。无论何种差额,在投资企业个别会计报表上是不作直接反映的。

在成本法下,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相关变化一般都不进行确认,只有在投资企业从被投资单位实际收到利润(行业会计制度)或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时,投资企业才按实际收到的利润或应当收到的现金股利借记“银行存款”或“应收股利”科目,贷

记“投资收益”科目或“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如被投资单位发生税后亏损,或无利可分的情况下,投资企业不作任何反映。当然,这种只认盈利不认亏损的做法对投资企业单个会计报表而言,是有停谨慎性原则的;另外,通过不同的法规对同一会计事项规定了不同的确认标准,不仅缺乏规范性,而且违背了可比性原则。

在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前述相关变化均视同投资企业自己相应项目的变化,一旦被投资单位发生这些变化,投资企业就应进行恰当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被投资单位取得税后利润,投资企业应按其所占份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反之则作相反的会计分录;被投资单位实际支付利润,投资企业应按实际收到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发生其它相关变化,投资企业应按其所占份额借记“长期投权投资”科目,贷记“资本公积”科目。在完全权益法下,不涉及到股权投资差额的分摊问题。股权投资差额为借差,投资企业应按本期的分摊额借记“投资收益”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反之,则作相反的会计分录。按我国规定,分摊方法一般采用直接法,分摊年限借差不超过1o年,贷差不短于10年。

另外,如果涉及到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核算方法还会对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程序产生影响。按财政部《合并会计报表的暂行规定》,母公司(投资企业,下同)为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对子公司(被投资单位,下同)进行的股权投资必须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权益法才会涉及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问题。按规定,当母公司直接待有一子公司的股份比例很低的情况下,母公司对相关股权投资可用成本法进行核

算,该子公司一般也不属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但若加上通过其它子公司间接持有该子公司的股份之和超过50%的情况下,母公司仍应将该子公司纳入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因而仍会涉及会计报表的合并问题,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需按权益法对该子公司个别会计报表的相关项目进行调整。权益法下则不存在这一过程。

四、应用结果的比较分析

篇(2)

首先,本文是研究企业投资活动的,也就是微观投资活动。这里的投资活动是一个投入到产出的可能获得未来回报的过程,是一个现金流进与现金流出的过程。收回投资和取得收益就是负投资或者说负投入,也是属于投资活动的一部分。投资活动一般简称为投资。然后具体分析各个类别。本文基于投资对象为基础进行投资活动的类型化分析。投资活动的类型见表1。

企业的投资活动,或者微观投资、广义投资,首先分为内部投资和对外投资。对外投资,或者说狭义投资,分为金融投资和珍贵物品投资。如不特别指出,投资就是狭义投资,就是金融投资与珍贵物品投资。对外投资对于非金融企业来说是投资,对于金融企业来说是经营。金融企业,特别是金融中介是以投资作为经营业务的。金融投资分为股权投资和广义债权投资,其中广义债权投资分为债权投资和准债权投资。金融投资还可以分为经营股权投资,非经营股权投资与交易性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分为货币资产投资,交易性债权投资与信贷资产投资。非经营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构成了非经营金融投资的总和。珍贵物品投资分为投资型和收藏型两种。下文具体分析投资类型和提出财务会计的改进建议。

二、内部投资分析与财务会计的改进

(一)内部投资的分析 所谓内部投资,关键的落脚点在经营上,企业内部投资就是企业的经营活动,无论对于金融企业还是非金融企业。只不过,对于非金融企业不是主营业务而已。本文认为这就是经营活动,是企业的投入产出活动。投入就是企业自己生产和外部购买的总和,产出就是收回投资,获取收益。财务会计上,内部投资一般是简称为经营活动。

(二)企业现金流量表的改进 在企业现金流量表里,有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分析,是把固定资产和对外金融投资都加进去。其实,这种划分并不合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购置和一般原材料的购置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企业的投资经营,准确的说就是经营活动,对外金融投资才是狭义的投资活动。所以,本文的建议是在微观领域,只把对外金融投资作为投资处理,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的购置作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处理。笔者建议在以后新的会计准则中,一定要把这两个活动的现金流量分开处理。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相关的现金流合并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表,投资活动现金流量表留下金融投资活动现金流量表。这样,很容易出现企业净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变小,甚至是负值,因为购置或者自产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支出很大,回报要在多年间体现。但是,这并没有关系,因为现金流量分析不是企业利润分析,而是企业的现金分析,至少这能够更真实反映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采用间接法计算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时候,需要相应调整方法,因为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支出记入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另外,企业可以设置自己内部的现金流量分析,作为内部管理企业使用,这是管理会计的范畴。如:可以把企业的内部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单独列出来,形成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现金流量表。外购的就是外购的现金流出,自产的就是自产付出的人力与物力资源的现金流出。企业内部管理会计中可以形成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现金流量表,这相当于企业资产组的现金流量表。这些都是内部投资,不是金融投资。

三、金融投资分析与财务会计的改进

(一)金融投资分析 企业的对外金融投资是企业付出代价,取得其他主体的股权或者债权(债券,贷款等),签订衍生品合约等金融资产,从中收取利息或者分红,转让收益等。投资金融资产的投资就是对外金融投资,最基本可以分为是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金融资产属于金融工具,金融工具是指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金融工具包括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金融资产总是对应广义负债方的。这里要特别解释“广义负债”的说法。一般的债权对应债务是没有问题的,股权就相当于对应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相当于是企业的永久负债。这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所有者权益某种程度上也是企业的一个类似负债一样的负担,在企业破产清算时也是要把偿还债权人以后的剩余资产还给股东的。所以,所有者权益是一种类似于企业的永久负债或者永久债券的东西。虽然,现金货币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有对应的负债科目,但货币并没有利息收益,所以持有货币资产,不认为是投资,这是一个例外。企业存款是对应于商业银行的负债,是有利息收益的,所以不仅是金融资产,而且持有存款就是金融投资。所以,债权投资可以分为存款债权投资和非存款债权投资。

最后分析衍生品金融资产。金融工具分为基础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衍生工具不一定就是金融资产。衍生工具的特征是:(1)价值随不相关的变量的变化而变化;(2)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者很少初始净投资;(3)在未来某一日期结算,并且结算是以金融项目结算。但是,不管如何,衍生工具都是零和博弈。期货合约的双方是互补的,双方都可以认为是投资者,持有或有资产,可能营利,也可能亏损。理论上金融资产与负债权益可以完全冲销,但是由于金融资产有时会提取坏账准备,负债有时会增加预计负债。但是,调整这些内容以后,那就是可以完全冲销的。在国家金融统计中,衍生品金融资产往往没有统计。

(二)股权投资分析与改进 股权投资泛指以公司股权,合伙企业份额等的名义投资,甚至是以协议或者其他安排参与企业,共担收益,共担风险。所以,以确定性价格回购的回购协议一般不认为是股权投资。股权如果附带上对赌协议等条款,可以分开处理,一部分是股权投资,一部分是或有事项。债权如果附带上对赌协议,可转换等条款,同样也是分开处理。股权投资分为经营股权投资和非经营股权投资。经营股权投资,简称经营投资,区别于投资经营,落脚点在于投资,而且是金融投资。经营投资是一种形式上是股权投资,真实目的是经营活动的方式,就是中间性组织的方式。中间性组织在本质上一种以权威命令机制和价格机制为协调机制的协调经济活动,是市场和企业的相互渗透。中间性组织就是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可以有虚拟企业, 战略联盟,企业集群,企业集团,特许经营,企业网络等方式。 笔者认为, 实质重于形式是会计学很重要的原则。 所以, 经营投资, 从真实目的上看,是经营活动;但是会计上看,投资采取了股权形式就是实质。这个时候形式就是实质, 并没有违反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形式上是金融投资,真实目的是经营活动的方式也是投资的方式。 只不过,这种投资往往不以转让为目的, 而是一直持有下去。 股权投资基金(PE)和创业投资(VC)虽然会长期持有并参与管理, 但是最终还是往往以转让为目的。

经营投资的机构投资人与被投资企业的关系是企业集团,共同控制的企业,共同影响的企业等。经营投资的个人投资人往往是企业创办人,或者是企业长期经营人,实际控制人等。经营投资一般不以转让股权为目的,但是也可以转让股权,关键是不能开展连续性的以转让股权为目的的投资活动把投资当成自己的主营业务。类似企业转让固定资产计入营业外收入,一般的非预料的转让经营股权投资的收益,建议计入营业外收入。

长期股权投资加上企业合并,目前是最复杂,最难以掌握的会计准则。总的来说,长期股权投资的问题就是太繁琐。金融资产的分类趋向是简化。金融资产目前在新准则中分为四类,金融危机过后,国际新准则的变化可能是会把金融资产分为两类。股权投资应该借鉴。可以考虑长期股权投资分为两类,就是经营的股权投资和非经营的股权投资,两者的收益方式是不一致的,一个应该是计入营业外收入,一个应该是是计入投资收益。经营投资就是以中间性组织参与被投资企业经营的投资活动,而非经营股权投资则是投资时间较长,长期仍以转让为目的,这就是创业投资的范畴,而短期持有的股权投资则是属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范畴。

(三)混合性投资分析 混合性投资就是投资中有金融投资与投资经营的混合。本文以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为例,分析涉及实物投资经营的方式。房地产投资信托一般有是权益型,抵押型,混合型。权益型的REITS就是房地产投资信托直接持有物业,一般采用三种基本的结构形式,传统结构,扇形合伙和下属合伙结构。后来又衍生出合股结构和纸夹结构。本文只分析前三种类型,其他类推即可。传统结构就是REITS直接拥有房地产资产经营,扇形结构是REITS作为普通合伙人加入合伙企业,然后由合伙企业拥有房地产经营。

本文认为这些形式都是自己经营。出租房地产业务属于房地产业,是属于实体经营的范畴,不是纯粹财产收入。这些营业收入是要计入GDP的。“自有资金的贷款,由于不是金融中介活动,因而不能视为服务的生产,所以自有资金的贷款收入也全部属于财产收入;买卖股票和不动产的收益属于资产的持有收益;这些均不能计入企业的产值。唯有自有资金购置的房屋,用于出租取得的租金收入属于服务收入,可计入产值”。传统结构产生服务收入基本没有争议,扇形结构与下属合伙机构采取有限合伙形式,REITS作为有限合伙企业的普通合伙人。合伙企业与REITS相当于一个中间性组织的关系。真正的经营者是普通合伙人与合伙企业普通员工,支付给普通合伙人的报酬是不计入合伙企业本身的产出中。如果没有合伙企业普通员工,合伙企业相当于一个空壳企业,担负生产任务的是普通合伙人。普通合伙人的报酬中有工资和利润的成分,企业活动是相当于外包给了一个普通合伙人来完成,普通合伙人不是投资者。即使是有限合伙企业改为公司形式运作,普通合伙人的管理公司变成经理人,那么这个管理人也还不是投资者。现实中,很少有人会把管理人当成是投资者,最多只能称其为人力出资者。本文认为,人力出资或者说人力投资,不是金融投资。

所以,权益型的REITS不是专门机构投资者,是实体经营者而已,只有在其转让房地产的时候,取得的回报才是投资回报。本文建议:作为专业机构投资者,不要从事投资经营,应该从事专门金融投资活动。这样,便于产业划分清晰,也便于国家统计核算。所以,建议权益型的REITS将来不要采取直接持有房地产。虽然,可能还是会出现第一大类的中间性组织的情况。但是在中间性组织这种情况下,专门机构投资者,还是做纯粹金融投资的。如果机构投资者直接持有物业,就是投资经营了,不是纯粹的金融投资了。

中国目前没有REITS,但是也有一些关于投资房地产的文件,如:《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在文件的第十三条指出保险资金可以采用股权方式投资不动产,采用债权方式投资不动产,采用物权方式投资不动产。这里的物权方式投资不动产就是类似权益型的REITS直接持有物业。这样的话,保险公司就变成兼营房地产服务,而不是真正的投资。本文建议,在以后的文件中,能把房地产服务和房地产金融投资区分开来,避免企业直接持有物业。

(四)准债权投资分析 企业可以通过协议购买项目未来利益权的方式来投资。未来利益权可以分为是未来收入权和未来物权。项目未来收入权本身可以有很多种细化的方式,比如可以是项目现金流产生的收入权,项目所在企业的利润分配权,项目所在企业股东的分红收益权等。如果项目是一个人力资本,那么经济主体还可以是与该人力资本签订合约,通过现在投资人力资本,分享人力资本未来的收入。这种未来收入权其实不是债权也不是股权投资。但是,它类似股权投资,更类似债权投资。在会计学界,法学界,已经很多人讨论过这个形式。而且,实务中也出现了这种形式的投资,比如高速公路收费权,公园门票收入权,股票分红权,音乐人唱片的未来收入权等。针对实务与学术情况,本文认为把它称为是准债权投资为妥。

未来物权一般是将来的特殊实物比如精密仪器,艺术品等,还可以是无形资产比如知识产权等。经济主体投资希望得到的是未来的一些特殊实物。但是这不是金融投资,也不是准债权投资,而是直接持有实物再获取收益。这在形式上不是狭义投资,真实目的是投资。本文认为,不要混淆企业通过初次生产获得的未来收入权和转让的未来收入权。初次生产获得的未来收入权可能是企业自己拥有资产组产生收入,可能是企业只是有经营权的情况下再产生收入,可能是项目对社会公众不收费,通过政府每年所支付的款项收回该项目付出。对于初次产生的未来收入权,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学界还不统一,这里要简洁提出转让未来收入权的会计处理建议:出售收入权的主体可以是形成递延收益,购入收入权的主体是形成了递延费用。未来收入权是期待利益,未来收入权可以转让。它与债权有很大的相似性,是一种类似金融借贷的业务,是一种融资行为。如果是未来收入权是时间很长的,类似于融资租赁的关系,那原先企业可以考虑把产生收入流的资产转移出去。

(五)人力资本投资的问题 个人的投资概念更是混乱,个人购买金融资产是投资,甚至购买房地产也是投资,更甚至还有投资教育等说法。 舒尔茨最早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后来在宏观经济研究与微观经济研究中, 都是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本文认为,人力资本天然属于个人所有。个人对自己投入教育培训,其实就是一种投资经营,而不是金融投资。个人的投资经营比如教育等, 是为将来更好的产出,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类似企业的经营行为。

在企业中,也会有很多培训和教育投入。这些投入不管是形成人力资产科目,还是形成人力资本投资科目,还是待摊费用,都是类似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投资一样,是投资经营,所以也是企业的经营活动。所以,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对于自己或者自己员工的教育等投入,是一种投资经营,不是金融投资。

至于前文提到企业可以与某人约定,投资某人资金,然后分享某人的未来利益权。未来利益权可以是未来收入,可以是某人将来的知识产权。这种所谓的投资,其实不是人力资本的投资经营,因为投资者并没有对某人有雇佣关系,某人不是投资者的员工。这其实就是前文的准债权投资。因为人不能作为企业一样有股权,有企业所有者,所以要投资个人,只能是投资某人的未来利益权,或者雇佣某人,来达到目的。

四、珍贵物品投资分析与财务会计的改进

(一)珍贵物品投资分析 珍贵物品正好在SNA中有分类。SNA中生产资产下面分为固定资产,存货和珍贵物品。珍贵物品包括贵金属,宝石,古董和其他艺术品,珍贵物品基本上不用于生产与消费,但他们具有显著价值,预计能够保值或至少不下降,一般作为贮藏价值的手段。

关于珍贵物品投资的理论,其实在几千年前的《管子》中就提出。管子认为,财富越富庶的人,所藏之物便越是与经济生活无直接关系,财富越少的人,所藏之物便越是为经济发展所需。如果富豪储藏宝物去炫耀,去炒作,但是与国家经济产业没有大的关系,这是允许的,甚至可以鼓励。笔者认为这也带动了相关产业,比如拍卖业,中介服务业等。但是,很多企业都有对外投资倒卖实物的经历。甚至是一些企业采取设立空壳企业,空壳企业里持有大宗商品或者是房地产之类,通过倒卖企业来间接倒卖实物。对此类业务的处理,笔者认为,对外直接和间接的实物投资都是应该严厉禁止的。当然国家应该管制企业对涉及国计民生的一般实物的投资行为(即是囤积行为),比如大宗粮食产品,工业用品等。允许企业有一些非预料的对外转让实物资产;允许企业采取风险管理的方式,来适当囤积一些投入品,但不是以倒卖为目的。

一般情况下,一些珍贵物品如艺术品,古董文物,名酒等可以成为投资的对象,然而,有些时候,一些非珍贵的实物(特别是实物证券)也可以成为投资对象,如门票,仓单,货单等。这些特殊情况的实物投资,同样不能扰乱宏观经济,需要经过特别的审批。当然,为求统一,还是把这些可以进行的实物投资统称为珍贵物品投资。这些珍贵物品投资和金融投资加起来,可以成为广义的微观投资。一般来说,这些投资对象不能成为投资者经营的目标。投资者一般不得实际经营珍贵物品,投资主要是为了转让收益。

对于投资未来物权,如知识产权之类的投资其实是类似民事合伙的性质,没有形成企业组织来完成投资。因为没有金融投资的形式,也不是准债权投资,一般也不是珍贵物品投资,所以,投资未来物权不是狭义投资,除非是珍贵物品。

(二)会计科目改进建议 所以建议未来企业的会计科目不应该为一般的投资性实物留下余地。为了与宏观统计接轨,可以考虑增设珍贵物品的会计科目。现实中,很多珍贵物品的收藏者是企业。国家可以设立珍贵物品投资目录,确定哪些物品可以成为投资倒卖对象。目录之外的物品,则是严禁投资的。

目前的会计准则与国际比较接轨,增设了投资性房地产。而本文认为,投资性房地产科目应该取消。房地产不能够成为投资对象。另外,现行会计准则中,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和已出租的建筑物作为投资性房地产。但是,出租收入是服务收入,不是投资。本文认为这应该是租赁业务,就和出租其他固定资产一样,计入其他业务收入即可。当然如果是专门的租赁企业就不同了,需要计入主营业务收入。房地产和其他固定资产一样,就是固定资产。如果非预料的转让了,就是计入营业外收入。

珍贵物品投资有时不是以分次收取回报或者转让收益为目的的。比如企业可能会持有珍贵物品,增加企业文化,或者说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但是,这是稳定的存量,不会影响一年的流量。在会计记录上没有必要区分收藏型的珍贵物品投资和投资型的珍贵物品投资。如不特别指出,本文珍贵物品投资指的是投资型的珍贵物品投资。所以真正的实物投资,对于企业来说只能是珍贵物品的投资,而没有其他物品的投资。可以考虑,珍贵物品的投资的转让所得,不是计入营业外收入,而是计入投资收益。珍贵物品的持有目的就是转让收益的,而其他实物不能以转让作为持有目的。

总之,狭义投资是分为金融投资和珍贵物品投资,这两个投资可以形成金融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珍贵物品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加总就是投资活动现金流量。本文建议,现行的企业现金流量表需要在前文建议的基础上再做如此修改。

(三)利润表改进建议 利润表建议就是要把经营收入支出产生的经营利润和投资收益财务费用产生的投资利润区分开来。这两条现金流存在太大的区别,以至于必须分开处理。事实上,在管理会计中的管理用财务报表,已经区分了这两者的区别:区分经营资产和金融资产,区分经营负债和金融负债,区分经营损益和金融损益。但是,这里的金融资产范围太小,没有包括股权投资,珍贵物品投资。笔者的建议是在会计准则中就区分两类利润来源:经营利润和投资利润。投资利润包括了金融投资和珍贵物品投资净收益,也需要减去负投资的代价。负投资就是企业本身也被他人金融投资,以财务费用的形式支出。企业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利息支出,汇兑损益,手续费,现金折扣等财务费用就是投资利润的扣减项。当然,投资利润是包括了若干个金融投资中心(非经营股权投资)和珍贵物品投资中心(投资型)的总和。

投资中心是既对成本、收入和利润负责,又对投资效果负责的责任中心。投资中心是最高层次的责任中心,它拥有最大的决策权,也承担最大的责任。投资中心和利润中心,成本中心是管理会计学或者说成本会计学最基本的一系列概念。这里的投资主要是投资经营的意思,所以准确的说是投资经营中心。但是,企业也可以有狭义投资中心,即是金融投资和珍贵物品投资中心。这个投资中心,和投资经营中心一样,可以独立考核。

(四)以劳动出资的投资 在合伙企业法中,列举了可以劳动出资。法学界很多人士也提出公司将来最好也能以劳动出资。这就是以劳动投资企业,形成对企业的股权。另外还有股票期权的可能,学界对于是费用观,还是利润分配观,存在争议。本文不展开分析,只是指出两者都有可能。那么,获得股票期权的对价可能是劳动,也可能是资产(利润分配就是资产)。这又回到了最初:以劳动出资或者以资产出资。本文认为,以劳动出资形成的投资,也是投资。劳动出资,会计记录建议为资产方记待摊费用,负债方记权益。同样,以劳动出资形成债权也是可能的,只是意义不大。另外,是否可以是投资劳动?投资劳动意味着被投资方将来以劳动为给付。本文认为,意义不大。虽然现实中,有主体之间的劳动的债的关系,但是,很少有企业有应付劳动或者应收劳动。劳动不适宜作为稳定的价值目标来投资。

参考文献:

篇(3)

第二,成本法核算的问题。在旧会计准则规定下,企业在采取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一般情况下,除了被投资公司所发放的清算性股利与收回、减少、追加投资有所变化之外,其账面价值是保持不变的,所确认的企业投资收益总额只是反映了企业在被投资公司的累积净利润中所持有的分配额。企业有可能会在评估投资的报酬率时,因有部分股利未收到而导致出现低估的问题,投资分析活动因此受到影响。

第三,期末减值核算的问题。在确认企业的当期投资损失上,根据旧会计准则规范,其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高于可收回金额的差额就是当期投资损失。这种确认方法会带来一些问题:如难以判断与评估非公开发行股票公司的投资价值(因其无明确的判断标准);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具有明显的主观性,等等。比如说,A公司的财务状况在近年来不断发生恶化,但与A公司关系密切的股东所做出的反应却是不同的,B公司和C公司均为A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所持股份均为10.5%,对于A公司的恶化财务状况,B公司对此项长期股权投资计提的投资减值准备是100%,而C公司的投资减值准备只是计提了15%,两投资公司的投资减值准备差距之大,就会让人对A公司的可靠性产生怀疑。

篇(4)

在书中,彼得森认为自己的投资哲学非常简单,“我始终相信一个机构的道德规范应该放在第一位,从黑石成立的那天起,职业道德和诚信都一直是最重要的。“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彼得森强调“永不进行敌意收购”,他深信这一投资立场将为黑石与企业之间建立更加有益且持久的关系。可是,放到金融业发展历史的大背景下来观察,正是彼得森的这些更富有洞察力的投资理念成为了黑石集团的护身符,使黑石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并购浪潮退去后依然能够幸存和壮大,也使得黑石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主要投行折戟沉沙的险峻时刻,依然挺立不倒。

在品味彼得森人生和投资故事之余,我更多关注的是黑石集团成长史所折射出的私募股权产业发展轨迹、这一产业对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以及中国股权投资行业可以借鉴的地方。美国的一些海外私募股权基金的不少有限合伙人无法兑现出资承诺,一些私募巨头因此出现一定幅度的亏损,黑石集团2008年第四季度亏损达到8.271亿美元。面对金融危机的考验,股权投资基金开始逐步改变原有的投资策略,其中有的开始探索降低投资风险,增加对风险较小领域的投资,由投资初创期的创新型企业转向投资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有的则在行业选择上更加集中和保守,并开始参与一些中小型并购交易,同时大幅度减少杠杆收购。在此基础上,有的则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新兴市场。

随着参与股权投资的资金越来越多,依赖Pre-IPO获得短期暴利的空间越来越小,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且随着上市发行管制的不断放松,业务风险也在不断加大,因此,从趋势上看,中国的股权投资基金会逐步步入更为激烈的市场化竞争阶段。例如,发行上市的市场化程度提高等会促使更多的股权投资基金将更多资源投向处于创业早期的企业,并做好产业和区域投资布局。加强与不同金融机构间的密切合作,积极拓展多渠道的资本退出方式。显然,在这样一个日益市场化的环境下,黑石的成长经历更有参考价值。

大国经济下的金融模式 褚蓬瑜

说我国是一个经济大国而非经济强国,估计无人会提出异议,长期粗放型增长导致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区域经济、城乡经济、产业、结构失衡严重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桎梏。大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与大国经济结构相匹配的大国金融模式,换句话说,从经济大国变为经济强国需要正确的金融市场形式予以辅佐。众所周知,将各国金融市场形式进行划分,不外两种: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前者典型如德国,后者则以美国为代表。就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发展现状而言,应属银行主导型。但这种形式是否能与我国从经济大国变为经济强国的发展路径匹配?或者说,在全球金融变革、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我们更适合选择怎样的金融模式?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各界学者开始怀疑资本市场对经济金融发展的作用。不过,吴晓求教授坚定地认为:中国应当建立以市场

(核心是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现代金融体系。对于这一命题的论证,作者将其置于后危机时代这样一个大框架下,循着由全球经济结构变化、金融结构调整而引发的对全球货币体系变革以及国际金融组织改革的呼声,结合中国近年来经济实力的迅猛发展,产生了对人民币国际化、建立金融大国的要求,而其前提条件则是对我国资本市场、货币市场、衍生品市场、商业银行体系这些金融市场元素进行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培育一个以资本市场发展为主导的现代金融体系。

篇(5)

新会计准则因强调国际趋同和会计指标相关性理念,不仅重新启用了原准则已取消的易被人为操纵方面的内容,而且对有些会计事项的确认和计量方法的改变与补充规定又客观地增加了会计操纵力度。谨慎性原则倍受冷落。从2007年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情况看,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导致会计指标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我国会计准则必须与国际趋同,新会计准则容易纵方面不可能再度叫停,政府部门可以考虑调整企业考量指标,剔除借会计准则调控会计指标因素,遏制企业借会计准则调控会计指标的现象,如规定上市公司计算每股收益指标时应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影响。而且若能够结合现金流量指标重新制定比如企业上市、停市和退市条件,让那些实际无经营能力而借会计准则调整,挤出利润的“ST”类上市公司立即停市或者退市。可以使上市公司真正遵循“能者上。弱者下”的市场经济规则,也将会大大净化我国证券市场。

一、新会计准则拯救了“ST”类公司

多数“ST类上市公司通过借新会计准则调整会计指标,最终披露了“圆满”的2007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从此得以“翻身”得解放。如通过债务重组获益的“*ST"浪莎、通过研发支出资本化受益的“*ST”大唐、通过接受捐赠扭亏为盈的“ST’,安彩等,都因会计准则免遭大难。否则已亏损两年的“ST”安彩,肯定要在2008年暂时停市。

新会计准则能够纵方面很多,譬如,不但可以借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债务重组和接受捐赠等曾经被叫停的会计处理方法,而且还可以借会计准则新规定比如合并准则对合并价差处理、投资性房地产和商誉后续计量方法改变、金融工具分类方法自由裁定、长期股权投资借“控制”新含义自如调整合并范围、研发费用拆分标准难以界定、股份支付涉及成本费用自由调剂和套期保值准则对套期业务处理等方面调整会计指标。

新会计准则能够轻易被借用调整会计指标,一是因为有些会计事项确认和会计处理模式发生了变化,如原准则将非经营性会计事项交易结果直接计入权益类项目,而新会计准则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调整计入收益类项目;二是在我国条件尚不成熟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又被提起且广泛使用,助推了企业操纵会计指标力度;三是一些新经济现象的产生,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会计确认与计量方法等。但更重要的是新会计准则变化后,原规定的停市和退市条件没有及时更新,仍采用原会计准则所核算会计指标作为核定依据,而要达到原规定的停市和退市条件,借新会计准则很容易达到,因此很多“ST”类上市公司本应在2008年停市或者退市却可以幸免于难。

二、新会计准则让母公司黯然失色

新会计准则在长期股权投资分类与计量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除了重大影响和共同控制投资之外,其他长期股权投资一律采用成本法核算,对于没有经营实体仅靠投资收益“美化”会计报表的母公司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不仅如此,2007年11月16日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规定。企业在首次执行日以前,已经持有的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应进行追溯调整,视同该子公司自最初即采用成本法核算。母公司以子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中应分得的部分确认投资收益。由此,很多上市公司母公司利润表不堪入目,利润指标出现巨额赤字,有些还殃及未分配利润形成负数。

三、新会计准则使净资产收益率等诸类会计指标很不和谐

新会计准则的变化,使相互关联会计指标之间很不和谐。如利润与净资产指标之间极不协调,像2007年“南京高科”净利润同比增长62.39%,而其净资产收益率却急剧下滑。原因就在于其持有的南京银行高达37亿多元的股权溢价直接计入资本公积,导致净资产巨额增加,但该事项对利润指标却没有任何影响;净利润与每股收益指标之间很不协调。像“ST”浪莎,每股收益直接按照净利润计算高达5.21元,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每股收益仅为0.20元,因其2007年形成巨额的债务重组收益属于非经常性损益在计算每股收益时应扣除。另外,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全部改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费用核算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得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和净利润三个指标之间很不协调。而且从会计报表上看不出他们之间的对应与钩稽关系。

四、新企业所得税条例助推企业操纵会计指标

2008年1月1日,新企业所得税条例在我国开始全面实施。新企业所得税的较大调整恰恰在新会计准则之后。很多方面的改革不仅减轻了纳税人税负,而且改革的理念很人性化,注重了经济实质。对原来如接受捐赠、资产评估增值等若干事项本应单独按照33%计提的所得税规定被取消了。而将捐赠收入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如果应纳税所得额为负数或者有需要弥补的亏损,该笔捐赠收入可以不缴纳所得税,而且还补充规定,对因公允价值变动引起当期损益变化可以进行纳税调整。也正是由于所得税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操纵会计指标可能性更大了,如同说谎不需缴税,借会计准则调剂利润没有税负代价等,无疑将会增大企业借会计准则操纵利润指标的力度。

五、修改企业会计考核指标,增强其有效性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原会计指标体系发生较大变化,如果不认真分析了解企业会计指标变化的原因。很容易导致错误决策。因此。政府和投资分析师一再强调投资者在阅读2007年年报和评估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时,不能简单地看报表上资产和利润指标,应深入分析公司的基本面及其成长性。并需着力关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引入公允价值后对上市公司利润和权益的影响,尤其是借这些事项对“ST”类公司的影响。但作为政府仅提醒是不够的。应尽快组织专家详细分析新旧会计准则变化,重新调整企业上市、停市和退市指标,否则按照原标准应停市和退市的上市公司有可能持续鱼目混珠,滥竿充数。而且,随着2008年国有大中型企业逐步推广使用新会计准则,国有企业经营者业绩考核若仍采用原考核指标。国有企业借会计准则操纵会计指标可能性更大。再加上新企业所得税改革。一定程度上又会推动企业操纵程度。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修改势在必行,但因考核指标变化是一项细密而严肃的工作,本文只提出受新会计准则影响比较大的事项。以期对制定企业新考量指标有所启示。

(一)企业盈亏指标应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影响

非经常性损益不是企业正常生产与经营产生的收益或者损失。为了让会计信息使用者更清楚地了解企业真实的生产与

盈利能力。中国证监会专门对归属于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了具体规定,但实际上并没有囊括所有,如2008年企业所得税税率已调整为25%,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上市公司应对已按照企业所得税税率33%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调整,由此产生差额包括调整2006年末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差额全部调整挤入2007年所得税费用账户中。但部分上市公司该事项形成的差额很大,而该差额是否为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没有规定,各个上市公司处理方法也不一致。因此,建议财政部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一步规范,并将其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以便对上市公司业绩指标进行核定时直接扣除,对国有企业经营者进行业绩考核时也要扣除。其实,像银行进行贷款等类似方面需要核定企业经营实力时都应该剔除该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利润指标的影响,否则。很难判定企业经营状况、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情况。

(二)净资产指标应扣除公允价值变动等非经营性因素影响

新会计准则规定。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限售期股权等因公允价值变动与账面价值差额计入资本公积账户,由此2007年上市公司年报显示资本公积变动异常,企业净资产及与净资产有关的会计指标也不正常,如前面提到的“南京高科”2007年利润增加很多,但因资本公积增加比例更大,使净资产收益率严重下降。对非专业一般投资者来说很难理解其中“奥秘”,而且因公允价值变动引起资本公积增加或者减少只是某一时点金额。随着时间变化原增加或者减少金额也会发生变化,这部分金额并不是企业实际能够享有权益,不代表企业真实资产状况。而在计算与衡量企业净资产或者与其相关会计指标时,如果不扣除其影响显然很不合理。因此,有关部门制定考核指标时应考虑该方面影响,使会计指标能够真实反映企业净资产实际状况。如果同时规定将该类影响金额单列于资本公积项下,可以方便投资者注意到企业净资产结构和所有者权益实力。

篇(6)

随着调控的不断深入,行业的洗牌如火如荼地进行,企业之间的并购和重组不可避免。对此,冯科结合TCL集团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和吉利收购沃尔沃等案例分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并购模式,从企业并购的动机、分类以及战略制定的角度详细讲解了并购重组过程中的步骤。课堂上,冯科还从企业的财务运作出发,对现代公司的理财观念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从技术层面讲解了科学的财务分析方法以及资本预算的基本方法。

调控高压下,资金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一环,畅通的融资渠道成为优秀企业的标志。近年来,PE等融资模式获得了很快的发展。何小锋为同学们讲述了PE的兴起以及在国外的兴盛,并为开发商提出了合理性使用PE的建议。

何小锋认为,PE的最高境界是好人好事好制度的结合。从历史角度看,PE的收益率大于股票市场指数,但PE投资大、时间长、难退出和信息不对称的特征大大增加了其投资风险。即使如此,何小锋仍然认为PE是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他介绍说,PE在英国提供了8%的就业机会,并且过去5年的就业增长率高达9%。

虽然PE前景诱人,但何小锋同时指出,PE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投后服务”,也就是说,PE要为所投资企业提供各种“增值服务”。国际上PE除了为所投资公司提供资金外,还提供包括战略指引、融资服务和行业联系以及招募管理人才等多种延伸服务。何小锋指出,这才是PE最核心的竞争力所在,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PE的兴盛说明投资型人才是最稀缺的资源。在中国,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中国优秀PE的收益率大大超过国外。但何小锋认为,这种趋势很快就会过去,正常利润才是大势所趋,未来将会稳定保持约25家优秀的PE管理团为投资者提供40%以上的年投资回报。但目前,国内的PE存在概念混乱、市场化专业化定位模糊等问题。

篇(7)

企业价值评估是一种经济评估和分析方法,继20世纪50年代金融创新在英美国家产生,进入70年代后,经济活动与金融活动联系日益紧密,在经济金融化趋势下,企业价值评估成为企业理财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作。80年代以来,经济金融化不断发展和深入,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许多优秀企业已经进入了财务导向时期,企业价值理论成为企业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迅速发展,涉及企业价值评估的重组、并购事件越来越普遍,我国也开始重视价值评估及其管理。对上市公司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既能加强从战略的角度审视企业资产、环境适应能力,又能从财务的角度对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一、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及其参数的确定

(一)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模型 现金流量折现法是目前企业价值评估模式中使用最广泛、理论上最健全的方法,也是其他价值评估方法的基础。理论基础在于现值原则:即任何资产的价值是资产的预期现金流量根据一定贴现率进行折现而得到的现值和。运用该方法的假设前提为企业经营持续稳定,未来现金流序列可预期且为正值。现金流量折现法的基本模型为:V0= ■■ 。式中,V0是评估基期的企业价值;CFt表示在t时刻企业资产产生的现金流;r表示预期现金流的风险折现率;n表示企业存续期。企业价值评估模型中,依据对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不同定义,又分为两种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一种是把股东作为企业最终权益的索取者,企业的价值就是股东权益的价值。通过计算预期股权投资的现金流量,用股权资本贴现率进行贴现,称为股权现金流量法。另一种是把企业的资金供给者整体(包括所有的股东和债权人)作为企业权益的索取者,企业的价值就是整个企业价值(包括股东权益、债权和优先股的价值)。需要计算预期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采用债务和权益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进行贴现,称为实体现金流量法,又称为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法。自由现金流量最早是由美国西北大学拉帕波特(Alfred Rappaport)、哈佛大学詹森(Michael Jensen)等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如今它在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中被广泛应用于投资分析、并购公司、上市定价和公司价值管理等领域。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的一般形式为:V=■■。式中,V是企业价值;FCFFt表示第t期末预期的公司自由现金流量;WACC为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t代表年份。

(二)模型参数的确定 自由现金流量是企业产生的在满足了再投资需要之后剩余的现金流量,是企业支付了经营费用和所得税之后,向企业权利要求者支付现金之前的全部现金流。根据对FCFF定义的不同,所得到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也不一样,但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定义,只要模型参数之间满足内在一致性的假设,就可以得到彼此非常接近的结果。一般把息税前收益(EBIT)作为计算公司自由现金流量的基础:FCFF=EBIT×(1-所得税税率)+折旧-资本性支出-追加营运资本。作为自由现金流量的折现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可以根据公司的权益资本的成本、债务资本成本以及资本结构来计算。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公式表示为:WACC=Kb×■+Rj×■。其中Kb表示债权的资本成本;B表示债务价值;Ri 表示股权的必要收益率;S表示股权价值。

篇(8)

资本市场信息效率亦即资本市场上会计信息价值的相关性,国内外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陈信元等研究认为,会计信息对股价的解释能力存在阶段性。赵宇龙(1999)认为我国证券市场存在“功能锁定”现象,证券投资者还不能区分会计信息收益的质量而做出相应市场反应。我国于2006年颁布并要求上市公司于2007年1月1日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必将影响我国资本市场信息效率。本文拟对该影响效果做出分析。

一、我国资本市场信息效率现状

(一)投资者的短视行为 会计学者已证实了会计收益和股票投资收益之间的关系,但在我国目前资本市场还不完善状况下,投资者在分析相同会计收益下的不同收益质量时仍有局限。投资者仅能对会计净收益做出有限度的市场反应,但对企业盈余的构成、持续性,资产的质量和潜在盈利能力,企业未来发展空间、成长能力等信息仍然无法做出深层分析从而影响股价。投资者行为是股票市场上的风向标。投资者对企业盈余的浅层次理解必将影响上市公司的投资经营理念,导致短期行为。大量公司在上市前盲目追求盈余,上市后投机行为盛行说明了这一点。企业如没有坚实的积累,很难持续保有快速的盈余增长能力和良好的投资机会。长此以往,必将不利于上市公司的长期健康发展。因此,从整体上改善证券市场的投资环境,改善对上市公司的盈余评价理念,提高财务报告的信息涵量,提高投资者对财务报告的分析理解能力,以对上市公司的经营成长形成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二)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也是证券投资风险的来源,它将导致逆向选择,从而降低资本市场上的信息效率。针对众多风险程度各异的企业,企业投资者由于信息资源不足、信息理解能力有限等原因对企业投资风险难以充分估计或估计成本过高,只能根据不准确的风险状况作出投资决策。低风险高收益率的优质企业不能获得理想融资效果,愿意支付高额融资成本的劣质企业所获得的融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这种因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劣质企业对优质企业的挤出效应将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资本市场运作效率。会计准则的修订能够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产出质量,从而提高会计报表的可利用性,提高投资者对企业营运状况的评估能力和预测水平。这对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提高资本市场信息的透明度,从而提高资本市场信息效率,提高具有强大成长能力的上市公司的筹资效率和资金成本是有利的。

二、新会计准则对信息效率的影响分析

(一)利润表新准则在利润表披露项目上作了相关修订,将主营业务收入和其它业务收入合并列示为营业收入,将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合并列示为营业成本,并将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改为营业税金及附加,这对转移证券投资者对盈余的评价方向和上市公司对盈余的追求方向是有利的。真正反映一个企业潜在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并不仅是主营业务利润。许多企业的非主营业务对企业的成长同样具有重大贡献,如能实现规模效应,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扩大销售市场,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以及增加内部筹资来源等,作用不容小视。而且非主营业务并不像营业外收支那样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其同样可能是在企业中持续发生的收益,能够为企业未来带来更大的获利能力和发展空间。非主营业务仅是其经营业务在企业中占据从属地位,但在企业中的作用可能是不可或缺的。主营业务和非主营业务的合并列报有助于转移投资者对企业盈余的分析重心,而将关注的重点导向营业收入和非营业收入的比例和结构,这对提高具有大量非主营业务并具有高成长性的上市公司的筹资能力是极为有效的。新准则将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项目下单独列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营业外收支项目向来因其事项性质的不确定性且发生频率和金额比例不大而根据重要性原则予以合并列示,但因其内容庞杂,种类繁多,合并列示往往不便于普通投资者分析和理解,更无法掌握其中所包含的巨大信息含量从而做出理性的决策。许多投资者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仅关注营业外收支总额和在盈余中所占的比重,而忽视对其分析,但营业外收支项目可能包含着与企业经营能力、管理水平和未来成长性相关的重要信息。资产减值损失的单项列示能够反映一个企业资产的减值程度和速度,进而反映企业对资产的管理水平和重视程度,以及资产的良好性、市场变现能力和未来盈利能力。且新准则规定,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也缩减了企业通过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空间,提高了报表的可靠性。旧准则将应收账款、存货等的减值列入管理费用,而将固定资产、长期投资等的减值列入营业外支出,但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在利润表中又是笼统列示,投资者很难获得资产减值的数据。新准则的资产减值损失项目适当地引导了投资者对保值水平的考察,盈利能力的预测以及变现水平和抗风险能力的关注。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项目则从另一角度反映了企业非流动资产的变动状况。新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引入增加了公司盈余的波动性,但这并不影响公司盈余信息的可靠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单独列报可以使投资者更准确的分析资产估值的变化。同时,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将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能更及时地反映企业资产价值变动对利润的贡献以及资产管理方面的优势或弊端。新准则的这一变化大幅调整了上市公司利润表。据统计,2007年深沪上市公司前三季度短期股票投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271亿元,占净利润的比例为4.51%,但也有45家公司该比例在20%以上,其中8家公司该比例在100%以上,二级市场的波动将会对公司当期收益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已公布年报的上市公司中,有28家*ST公司成功扭亏,其中仅有14家的营业利润为正值,利润真正来源集中在债务重组和政府补助利得。新准则对营业外收支项目的更详尽列示有助于投资者更深入分析上市公司盈余的质量、结构、来源、持续性和潜在获利能力,也必将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理念和投资行为起到导向作用。

(二)资产负债表新准则在资产估值上引入了公允价值,允许对一些变现能力强或变现可能性较大的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企业融资渠道、结构和方式的深刻变化,投资者对获取企业资产质量和抗风险能力的信息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准则的这一修订提高了资产负债表的信息容量,更好地体现了财务报表的决策有用性。许多研究都已证实净资产和收益具有显著的解释相关性,亦即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会使用这些会计信息。对比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传统会计计量方法,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更能反映资产的现时价值和未来盈利能力,更能反映企业面临的各项风险。新准则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

(1)金融工具引入公允价值。一是对提高资本市场信息效率的贡献。金融工具蕴含着大量风险,其给企业带来的未来收益也会随市场供求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新准则在金融工具的计量上引入公允价值能够更大程度地在报表中反映资产近期的市场价值、变现能力、获利能力等信息,有助于投资者分析企业资产的质量和风险,提高报表的决策有用性,从而提高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上的价值相关性。金融工具计量引入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影响面是较大的。据统计,在1139家上市公司中,共246家公司股东权益调节表下“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项目发生了调整,其中241家正向调整,5家公司负向调整,合计变动数值为539.17亿元。因新准则发生的资产价值的调整必将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并引导资本市场资金的流向。二是局限性。年末资产负债表中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也对投资者的报表理解能力和投资分析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新了财务报告中的风险理念。会计分期假设决定了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企业一个时点的信息,其财务状况会不断波动和变化。旧会计准则较好运用了谨慎性原则,仅对金融工具价值减少部分做出反映,因而资产价值信息列报是保守的、低风险的。新准则要求将瞬息万变的公允价值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提高了财务报告信息的风险,也提高了对投资者分析报告时的风险意识要求。据统计,385家涉及交叉持股的上市公司,在最近一期定期报告(2007年年报或三季报)披露后,假设持股情况未发生变化,以2月15日收盘价计算,持股市值合计为3325亿元,较2007年末市值减少547.5亿元,缩水幅度达14.14%。可见,新准则下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了更大的波动性。因而,会计准则的修订虽然提高了财务报告的信息涵量,但扩大的信息量只受益于引入风险理念的、对新准则下的报告具有较强理解能力的投资者。投资者根据报告分析企业资产负债状况时,还应具体分析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变化,从动态的角度理解财务报告。因而,公允价值的引入会以引导投资者评价模式和风险理念、扩大财务报告信息含量等方式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但也是有条件的,当投资者能充分理解公允价值内涵,识别资产质量,合理预估风险,有效率地使用会计信息时,这种贡献才是高效的。

(2)投资性房地产引入公允价值。一是对提高资本市场信息效率的贡献。房地产的单位市场价值较大且具有较大波动性。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房地产根据其持有目的为出租或增值界定为投资性房地产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能更好地反映资产的现时价值信息。近年来,房地产行业的兴起及其密切相关的投融资问题引起了投资者关注。房地产因其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资金需求量大、单位价值高、收益高、风险高、业内良莠不齐等特殊性更容易引起资源配置的低效和使用的浪费,许多投资者因为旧准则固有的不足和投资分析的困难而对房地产投资望而却步。以成本计量模式生成的房地产会计信息具有较低的价值相关l生,需要更具针对性的准则提高投资者对资产良好性和项目风险的分析辨别能力。新准则的这项变动会对有较多出租出售行为的房地产公司产生较大影响。对投资性房地产更多运用公允价值能更好地区分优质资产和不良资产,引导资金流向,提高资金利用率,对会计收益灵敏的市场反应能促进企业间优胜劣汰,也为房地产行业的投融资注入了活力。二是局限性。从按照新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看,这种影响并不明显。截至2007年4月23日已披露年报的1139家上市公司中,在股东权益调节表中对“拟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项目进行调整的上市公司仅有10家,合计调增金额40.31亿元。由此可见,很多房地产上市公司出于税收、股权激励、扭亏为盈等目的,并没有采取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而是采取传统的成本计量模式,希望在房地产出售的当期获得大量收益,而不是将利润分散在不同会计期间。显然,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的修订由于使用范围的限制和会计选择的存在并没有大幅度提高资本市场上的会计信息效率。因此,进一步推动投资性房地产项目中公允价值模式的选用对提高资本市场资金使用效率是有益的。

(3)债务重组引入公允价值。债务重组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同样能为投资者提供关于债务实时价值的信息,其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主要是将债务重组中原本计入资本公积的项目计入了企业当期收益进入年终的未分配利润项目。债务重组虽然是非经常性事项,但因其有时数额巨大且牵涉到支付的非现金资产的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是有意义的。新准则的这一修订对提高资本市场信息效率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为管理者不良竞争操纵股市提供了便利,并对债务重组中公允价值的选用范围进行控制是有益的。 (4)非货币易引入公允价值。新准则规定,上市公司进行资产交换时,如果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应将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不符合条件的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新准则相较旧准则的全部使用账面价值计量更为客观合理。新准则的修订对证券市场上企业的资产价值评估产生了影响,截至2007年1月底已经公布年报的36家上市公司,按新准则调整后其股东权益比按原制度计算的股东权益总计净增加12.28亿元,每家上市公司股东权益平均净增加约0.34亿元,平均增幅为3,69%。新准则使投资者能更清晰的区分优质资产和不良资产,从资产的良好性判断企业未来获利能力和发展潜质,从资产现时市场价值的角度客观评价资产质量和企业实力。由于公允价值随时间而波动,投资者也能从动态的角度不断关注企业资产价值的变化,从而对管理层形成激励,影响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

(三)财务报表附注新准则要求在披露基本每股收益外,还必须披露稀释每股收益,其计算方法也产生了变化。这对资本市场上企业绩效指标和盈余评估,对上市公司股票价值的重估也必将产生深远影响。另外,新准则要求披露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信息并单独披露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调节。

三、新会计准则对信息效率的影响效果分析

篇(9)

(一)风险投资的定义

风险投资指把资金投向蕴藏着失败危险的高科技项目及其产品开发领域,以期在促进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过程中获得资本收益的一种独特的投资活动。由于风险投资是一种将资金投向风险较大,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新创以谋求高收益的特殊商业性活动。它有以下四个特点:

1、由风险投资人周而复始地进行风险投资。

2、以股权投资方式,积极参与投资事业,不仅投入资金还提供咨询帮助并协助企业进行经营管理。

3、它是一种长期性、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与股票、基金、国库券等投资方式相比,风险投资的长期回报率可以达到20%左右。但这种高回报率是建立在高风险基础上的,因此必须具备驾驭风险的能力。

4、它的目的是追求投资的股权早日收回,而不是以控制被投资公司所有权为目的。

5、风险投资不只是一种投融资体系,而且是一种集资通、企业管理、科技与试产品的开发等诸多因素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

(二)风险投资的构成要素

风险投资是由风险资本、风险投资人、投资对象、投资期限、投资目的和投资方式六要素构成的。

1、风险资本

风险资本是指由专业投资人提供的快速成长并且具有很大升值潜力的新兴公司的一种资本。风险资本通过购买股权、提供贷款或既购买股权又提供贷款的方式投入这些企业。

2、风险投资人

风险投资人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风险资本家:他们是向其他企业投资的企业家,与其他风险投资人一样,他们通过投资来获得利润,但不同的是风险资本家所投出的资本全部归其自身所有,而不是受托管理的资本。

(2)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的种类有很多种,但是大部分公司通过风险投资基金来进行投资,这些基金一般以有限合伙制为组织形式。

(3)产业附属投资公司:这类投资公司往往是一些非金融性实业公司下属的独立风险投资机构,他们代表母公司的利益进行投资。这类投资人通常主要将资金投向一些特定的行业。和传统风险投资一样,产业附属投资公司也同样要对被投资企业递交的投资建议书进行评估,深入企业作尽职调查并期待得到较高的回报。

(4)天使投资人:这类投资人通常投资于非常年轻的公司以帮助这些公司迅速运营。在风险投资领域,“天使投资人”这个词指的是企业家的第一批投资人,这些投资人在公司产品和业务成型之前就把资金投入进来。

3、投资目的

风险投资虽然是一种股权投资,但投资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企业的所有权,不是为了控股,更不是为了经营企业,而是通过投资和提供增值服务把投资企业作大,然后通过公开上市、兼并收购或其它方式退出,在产权流动中实现投资回报。

4、投资期限

风险投资人帮助企业成长,但他们最终寻求渠道将投资撤出,以实现增值。风险资本从投入被投资企业起到撤出投资为止所间隔的时间长短就称为风险投资的投资期限。作为股权投资的一种,风险投资的期限一般较长。其中,创业期的风险投资通常在7-10年内进入成熟期,而后续投资大多只有几年的期限。

5、投资对象

风险投资的产业领域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以美国为例,1992年对电脑和软件的投资占27%;其次是医疗保健产业,占17%;再次是通信产业,占14%;生物科技产业占10%.

6、投资方式

从投资性质看,风险投资的方式有三种:一是直接投资,二是提供贷款或贷款担保,三是提供一部分贷款或担保资金同时投入一部分风险资本购买被投资企业的股权。但不管是哪种投资方式,风险投资人一般都附带提供增值服务。

风险投资还有两种不同的进入方式:第一种是将风险资本分期分批投入被投资企业,这种情况比较常见,既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又有利于加速资金周转;第二种是一次性投入,这种方式不常见,一般风险资本家和天使投资人可能采取这种方式,一次投入后,很难也不愿提供后续资金支持。

(三)风险投资的发展及意义

,在世界范围内风险投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是因为一方面,一个国家或地区风险投资发展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或地区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实际活能力的高低,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该国和该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最好的例子是美国,1964年美国与发展公司(AmericanResearchAndDevelopmentCoporation简称ARD)的建立,正式标志着风险投资登上舞台,美国在其高科技企业的推动下,缔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神话,引发了互联网为特征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同时也开创了“新经济”。另一方面,风险投资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风险投资本身也迅速的发展壮大起来。

我国的风险投资业最早萌发于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受我国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政策的影响,我国的高科技企业将会越来越多,对风险投资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从风险投资主体来看,我国的风险投资业已呈多元化格局;从行业发展的环境来看,政府、企业及其他组织的介入,为风险投资行业的运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从风险投资运作方式看,国内形成了许多运作模式,为探索有特色的风险投资,正进行着积极的实践。在这种情况下,加强风险投资的财务运作研究和以完善和规范风险投资的实际经营运作,有利于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

综上所述:发展风险投资,有利于我国企业制度的建立。发展风险投资,有利于提高整个产业体系的质量水平,支持了整个中最先进的部分,有利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发展风险投资,有利于增加大量就业机会。发展风险投资,有利于受风险投资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研究开发事业,增加我国研究开发资金的来源,弥补政府科技投入的不足,增强了本国经济的全球竞争力。发展风险投资,培育了一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目前都已经成为新技术革命中的生力军。发展风险投资,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的需要。

二、风险投资财务运作

风险投资一般不控股风险企业,在大多数情况下也不直接干预风险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依靠风险投资家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广泛的信息渠道为风险企业提供指导,协助创业家使风险企业快速成长。风险投资的主要收益来源不是风险企业的利润分配,而是投资的资本收益即选择合适的退出渠道,通过转让或出售风险投资家手中所持有的风险企业的股票来实现其投资收益。风险投资的发展要有投资、融资和退出的结合。

风险投资的财务运作包括筹集风险资本、风险投资决策、投资管理和风险投资的退出四个过程。

(一)筹集风险资本

风险资本,即风险投资资金,指用于高科技创业,高科技产品或项目开发的高风险资金。筹集风险投资资金是风险投资企业进行运作的第一步,风险资金的筹集方式受风险资金来源主体的影响和制约。筹集的难易、快慢取决于当时的经济状况、风险投资企业的过往业绩在同行业中的声誉和从业经验等因素。风险资本是权益资本,其投入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企业的所有权,而是投资对象的高增长高收益,因此其筹集方式主要是私募。就一般的风险投资公司所设立的风险投资基金而言,风险资金的筹集主要是通过私募方式进行,即以私下的方式向机构投资者,大企业和富有家庭进行筹集,风险投资企业可以先向从前合作过的投资者募集资金,因为彼此之间相互了解,可以降低由于信息缺乏而导致的成本,同时也节约了时间,其次,风险投资企业,还得向可能的潜在投资者及其咨询者游说,以尽可能扩大风险投资基金的来源,增加稳定性。因为风险投资基金一般都进行长期投资,是作为长期资本的,一旦投资者中途撤出资金将对基金造成很大的压力。

由于我国正处于风险投资的初始阶段,我国的风险投资的法规还不健全,公募的筹资方式还不宜,如果采用这种方式易形成非法集资。

政府的直接参与也可以大大推动了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政府政策性资金投入一般包括政府政策性贷款和直接的财政投资。从风险投资的发展历史来看,各国政府在发展风险投资时都给予了大力支持,虽然这种政策性资金投入在风险筹集的资金中所占比例不高,但它却能起到引导投资的推动作用。例如,美国政府在1985年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局(SBA),并建立SBIC.它直接受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管辖,并可从后者得到低息贷款。此外,SBIC还享受一些税收上的优惠。1958-1963年,美国约有692个公司注册为SBIC,共筹集私有权益资本4.64亿美元。与此相比,ARD在它建立的头13年共筹集了740万美元。

从其它筹资渠道上看,风险投资家难以通过商业贷款这种金融渠道从传统商业银行筹集到风险资本。因为首先传统商业银行一般仅提供借贷资本,其次,传统商业银行投放资金强调安全性、流动性、风险承受低且大多数还需要抵押或担保。

(二)风险投资决策

风险投资,主要以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项目或企业投资为对象。因此,对企业或项目价值进行与评价是不可少的,有利于对项目的选择。目前,项目投资分析评价指标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贴现指标,即考虑了时间价值因素,主要包括净现值、现值指数、内含报酬率等;另一类是非贴现的指标,即没有考虑时间价值因素的指标,主要有投资回收期、收益率等。但是风险投资公司投资中的绝大多数的项目为公司或企业或是一个可以独立运作的研制或经营实体,因此在运用这些指标时就要把项目放在一个企业的高度来整体、系统地考虑其相关因素对投资的影响。

对投资进行评价的第一步就是确定现金流量。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的最基本原则是:只有增量现金流量才是与项目相关的现金流量。投资一个项目,从现金流的角度来看,最终目的是看其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流量以保证每年的投资收益以及资本退出时的高收益。在实际分析评价中,营业现金流量=税后利润+折旧=收入*(1-税率)-付现成本*(1-税率)+折旧*税率,其中:税率为所得税率,收入为现销收入,付现成本为需用现金支付的成本。计算营业现金流量的重要意义在于:营业现金为企业的最主要的一项现金流量,只有在短期内,就能产生足够的营业现金流量的项目,才是真正的具有高成长性的项目,才属于风险投资的对象。

1、常用的贴现现金流量分析评价有以下三种:

(1)净现值法

净现值是指投资项目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减去未来现金流出的现值的差额。即把所有现金流入流出都按照一定的贴现率进行折现,然后求差额。如净现值为正数,即贴现后现金流入大于现金流出,该项目的投资报酬率就大于预定的贴现率;如净现值为零,即贴现后的现金流入等于现金流出,该项目的投资报酬率就与预定的贴现率相当;如净现值为负数,即贴现后的现金流入小于现金流出,该项目的投资报酬率就小于预定的贴现率。

现金流出量主要为风险投资公司对项目的投资款,包括初始投资及其分阶段的后续投资款,现金流入量主要为投资后项目自身产生的收入,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NPV为净现值;

贴现率i应采用风险投资公司规定的最低收益率;

年限n应为从投资之日起至拟定退出之日止;

Ik第K年的现金流入量;

Ok第K年的现金流出量。

净现值为正数且大,从现金流量的角度而言项目可行;为零时或稍大于零则需要结合其它情况判断是否值得投资;为负数时通常不可取。与净现值相对的还有是现值指数,只不过是将差数变成比值来确定投资可行度,净现值反映的是投资的效益,而现值指数则反映的是投资的效率。

(2)内含报酬率法

内含报酬率是指能够使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的贴现率,或者称为使投资项目净现值为零时的贴现率,其是根据项目的现金流量计算的是项目自身的投资报酬率,其准确性直接取决于投资项目现金流量数据的准确性。即使下式相等的i:

式中各因素的含义同净现值,其判断标准是项目自身的报酬率要超过风险投资公司要求的最低报酬率。

(3)投资回收期法

回收期是指投资引起的现金流入累计到与投资额相等所需要的时间,其表示收回投资所需要的年限。贴现的投资回收期分析法就是直接利用净现值法的公式,改变其条件而进行计算分析,使净现值等于零时的个数就是该项目的投资回收期。

使NPV等于零时的N点,即项目的投资全部收回,现金流入等于流出,只要超过N就可以获得超额收益,此期间越短就越符合风险投资的规则,但至于短的标准的回收期的判定则需要或投资公司的投资人员有一定的经验和。

篇(10)

(1)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会计处理。一是权益结合法的会计处理。权益结合法认为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并且这种控制是非暂时性的,企业合并是权益结合而不是购买,其实质是参与企业合并的各方的所有股东联合起来控制其全部净资产,并且继续共同承担整个会计主体的风险和收益。从最终控制方的角度来看,其在企业合并发生前后能控制的净资产价值量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在合并过程中不会产生新的资产。在权益结合法下,换股合并账务处理应当这样进行:合并方以合并日应享有的被合并方账面所有者权益的份额确认长期股权投资,以支付现金、非现金资产方式进行的,该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非现金资产的差额,相应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余额不足冲减的,调整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以发行权益性证券方式进行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与所发行股份的面值之间的差额,同样也调整资本公积和留存收益。由于视同一体化存续,不论企业合并发生在会计期间的哪个时点,被合并方的整个年度的损益都包含在合并后企业的损益中。被合并方的资产、负债以其账面价值并入合并资产负债表。在合并日编制合并利润表时,应包含被合并方当期期初至合并日所实现的净利润。二是购买法的会计处理。购买法是指通过转让资产、承担负债或者发行股票等方式,由一个企业即购买方获得另一个企业即被购买方法的净资产或经营活动控制权的活动。购买法将企业合并看作活动看作是购买被购买方的净资产,如同购买机器设备、存货等经营活动。在购买法下,购买方按照完成合并所支付的对价确认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包括购买方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以及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费用。购买方为取得对购买方控制权,以支付非货币性资产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应作为资产的处置损益;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企业合并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确认为合并当期损益(负商誉)。负商誉直接确认为当期损益;如果出现正商誉,准则规定商誉在确认以后,持有期间不要求摊销,但是需要对其进行减值测试。购买法下企业合并中合并方取得的各项资产和负债满足确定条件后,以其公允价值计量。

(2)权益联合法与购买法对利润表的影响分析。一是对合并当年利润的影响。购买法下只将被合并方在合并之后实现的利润纳入合并利润表。权益结合法则要求将被并企业整个年度实现的损益纳入合并利润表中,因此只要被并企业在合并日之前实现了收益,那么按权益结合法处理的合并利润将大于购买法。在被并企业发生亏损的情况下,结果正好相反。购买法将合并时发生的审计费、咨询费等直接费用增加企业合并成本,合并间接费用记为当期费用。权益结合法将合并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直接和间接费用一律计入当期损益。二是对合并以后年度利润的影响。采用购买法一般会减少合并财务报表的净利润,购买法下被购买方的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允价值计量(通常资产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差异不大),这样在未来期间资产计提的折旧额和摊销额也会相应增加,而采用权益结合法则不会增加相关的折旧或者摊销额,同时权益结合法下被并企业的资产以账面价值记录,在合并以后各年企业可以按照公允价值出售并入的资产,这样也会增加合并企业出售期的利润;购买法下确认商誉,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要求在每年年度终了减值测试,由于商誉难以独立产生现金流量,因此商誉需结合与其相关的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并计提减值准备,而采用权益结合法不确认商誉,因此不存在商誉的减值损失问题;购买法下合并方通常是采用现金或者承担债务的方式取得被合并方,与按权益结合法处理的控股合并相比,合并方需要承担更多的利息费用等。

利用合并会计方法进行利润操纵的主要手段

(1)利用权益结合法操纵利润的手段。一是合并实现盈利的企业。合并权益结合法下,不论合并发生在哪一天,参与合并企业的整个年度的损益都要纳入合并利润表中。企业有可能在年末为了美化业绩的需求,进行突击式的合并,选择收购同集团的另一家盈利的子公司将经营业绩较好的企业利润纳入企业的报表中。我国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的新股发行、配股和增发新股等融资战略能否实现,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其净资产收益率能否达到中国证监会的要求。一些陷入困境的上市公司(连续亏损或者净资产收益率达不到再融资要求)会选择通过收购同集团的另一家盈利的子公司实现扭亏或者维持再融资资格。二是出售被并企业的增值资产。权益结合法下,被并企业的资产均以其原来的账面价值入账,即使被合并企业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存在较大差异也是如此。因此权益结合法下企业合并之后迅速出售被低估价值的资产时也可以比较容易获得一项新的收益。

(2)利用购买法进行利润操纵的手段。一是任意决定合并成本。购买法下,购买方支付的合并对价按照公允价值计量,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当期损益。在我国资产评估机制不完善的背景下,购买方可以利用重估资产价值的机会,直接将其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调增企业当期利润。二是利用商誉进行利润操纵。购买法合并价值差价作为商誉入账。按照新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商誉不需摊销,但至少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商誉的减值准备一旦计提,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那么在以后期间即使商誉减值迹象消失,减值金额也无法恢复,并且在资产出售时,所计提的商誉减值准备全部冲销,那么就会抵减企业当期成本,相应地利润可以得到提高。三是利用购买日进行利润操纵。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被购买方合并日之后的利润要纳入企业合并利润表中,而合并日之前的利润与购买方没有关系。新准则中规定购买日是购买方获得被购买方控制权的日期,尽管准则列出了满足的六项条件,但是对于购买日的确定仍然存在可操作的空间,因此购买方在并购谈判完成之际,会要求本应在当期确认的会计收入推迟到合并日之后确认,同样将在购买日之后发生的相关费用提前到购买日之前,从而提高企业的合并利润。同时,企业可以利用购买法下合并利润表中不包含被购买企业前损益的特点,被购买企业可以在合并前通过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等资产减值准备,而报出亏损,而在合并日之后再予以转回,也可以达到提升企业利润的目的。

完善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建议

(1)严格控制权益法和购买法的使用条件。我国会计准则对于权益法和购买法的选择没有严格的限制,两者的选择仅仅取决于是否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由于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判断难免要依赖主观因素,为了减少利润操作空间,应当确定具体的限制条件,依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合理地判断合并的实质。权益结合法的应用条件应当具有可操作性,APB16对于权益结合法的应用就有一定的数量标准限制。比如, 合并双方在合并之前不得拥有对方10%以上表决权的普通股权益,目标企业至少90%的有表决权的普通股要被主并企业的有表决权的普通股所交换;在合并日后的两年内,合并后企业不准备或计划对参与合并某一方的相当多的部分的资产进行处置。尽管国际上逐渐取消权益结合法,但是美国及国际会计准则中对于权益结合法应用条件的规定对我国当前权益结合法的应用可以起到借鉴的作用。

(2)严格限定权益结合法下合并后被并企业的资产出售。由于企业可以利用被并企业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进行利润调整,因此,建议对被并企业资产分类别(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出售时间的限制,以防止利润操纵。同时,财务报表应当加强批露已处置的资产和负债对现有利润以及未来企业损益的影响,并且列示剔除这些影响因素后企业各项财务指标。

篇(11)

外部宏观环境在影响企业融资行为的同时,亦会对其投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如Chiou,etal.(2006)发现在经济繁荣时企业营运资本需求高,企业会将更多资金投入营运。与此同时,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市场利率的变化改变了企业资本成本,从而在影响融资决策的同时,亦会对投资行为产生影响(Mojon,2002)。如当预期贷款利率下降时,企业的投资成本将会降低,从而投资效率提高;当预期贷款利率提高时,企业会相应地降低投资水平。相异于利率传导机制,信贷传导机制主要通过影响企业的信贷供给从而间接影响其投资水平(Bernanke,Gertler,1989),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金融体制下,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减少)会显著提高(降低)企业获得信贷融资的概率和数量,从而影响企业投资行为。如靳庆鲁等(2012)发现宽松的货币政策缓解了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但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则表现为非线性。由以上理论分析可以看出,融资约束是摆在我国民营企业发展道路上无法逾越的障碍。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缓解融资约束所带来的不利冲击,企业采取各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最大可能获取发展所需资金。其中,通过持股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股权或者委任具有金融机构从业背景的高管作为公司高管等方式便成为众多企业缓解资金饥渴的重要手段(邓建平、曾勇,2011;杜颖洁、杜兴强,2013)。如邓建平、曾勇(2011)发现金融关联能够有效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并且在区分金融市场化程度之后,研究发现金融关联对于民营融资约束缓解作用在金融市场化较低的地区体现得更为明显。杜颖洁、杜兴强(2013)从银企关联与贷款融资视角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然而,现有相关银企关联的研究大都集中于以“关系”为契机点探讨企业通过聘任具有金融从业背景的高管担任其高管(如董事等)的经济后果,却鲜有从更为直接的方式,即持有金融机构股权的视角去探讨产融结合的动机与经济后果。为了更好地抓住机遇和应对挑战,我国政府借鉴西方跨国公司的经验,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和规范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实施产融结合,以期借助产融结合平台整合企业资源,提升企业动态竞争能力,实现规模化、集团化、科学化的产业升级发展,而通过更为直接的方式,如通过参股金融机构或者设立财务公司等搭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融合的平台,成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满足投资需求的重要手段。现有研究也表明,持由银行股份可以提升企业现金持有价值(陈栋、陈运森,2012),并且这种效果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更为明显。特别是我国政府对企业持有银行等金融股份的监管逐渐放宽,甚至出台鼓励大型中央企业或国有企业率先建立财务公司等政策性指引,促使企业为追求利润和满足资本的扩张需求,积极尝试以持股或参股的方式投资金融业,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以及企业价值最大化。此外,除却大型中央及国有企业响应政府产融结合战略,一些优秀的民营企业也纷纷参与到产融结合的实践中,诸多企业通过持有金融机构股份的形式应对当前或者未来经营过程中潜在的钱荒,为其多元化扩张奠定坚实基础。那么,在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莫测、融资约束问题普遍存在的情况之下,产融结合平台必然会对民营企业财务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A民营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

二、案例设计与分析

本文选取A民营企业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并根据研究需要将样本期间界定为2007-2012年,同时借鉴石晓军等(2010)、陈武朝(2013a)有关我国经济周期的划分方法及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现状,将2007年、2010-2011年定义为经济扩张期,而将2008-2009年、2012年定义为经济紧缩期。由于本文所选的案例企业在早些年前就开始了产融结合的实践,因此,选择产融结合实施几年后的样本对于研究产融结合实施效果提供了可能。

(一)案例概况1.A民营企业简介A民营企业是一家以品牌服装为主业,并涉足地产开发、金融投资领域的集团公司。在品牌发展过程中通过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品牌运作策略,使品牌形象不断深入人心。2.A民营企业多元化之路:地产投资&股权投资2007年,宏观经济环境良好,A企业加速发展,进行了大量的投资;2008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外部融资成本升高。面对金融危机,A企业大量削减投资,但仍购置了少量的土地使用权;2009年,企业的投资行为呈现出逆周期性的特点;2010年,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态势良好,这也促进了A企业的投资,如在金融股权投资方面和地产投资方面,均有较快的增长;2011年,A企业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其投资呈现出顺周期的特征;2012年,企业投资项目放缓,原因是宏观经济处于下行通道,A企业全面收缩了各方面的投资。具体投资过程和事件描述如表1所示。3.A民营企业产融结合之路作为民营企业中践行产融结合的先行者,A企业主要通过参股证券、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其多元化发展拓宽融资渠道,获取金融机构的巨额垄断利润。投资AC证券公司:1999年,A企业出资3.2亿元,成为AC证券公司的主发起人之一。但2006年开始,A企业开始减持AC证券公司股票。以股市行情大好的2007年为例,A企业通过减持AC证券公司股票,获得投资收益27.54亿元。参股ABD银行:2006年,作为ABD银行的主要发起人之一,A企业持有ABD银行17,900万股股份,持股比例为7.16%。截至2010年,企业合计持有ABD银行24,950万股股份,持股比例为8.65%。AC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出资1.8亿元人民币,共同发起成立AC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占18%。该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立志于通过不断努力,实现资产管理、银行、证券等业务的综合经营,最终成为全国性的金融保险集团。BD投资公司:2008年12月,A企业聘请BD投资公司作为其投资顾问。双方的投资协议内容显示,BD投资对A企业的股权投资项目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及交易性金融资产提供专业化投资分析,A企业支付相关咨询费用。

(二)案例分析1.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投资的影响从以上案例来看,我们发现A企业的投融资行为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重要影响。如2007年、2010年,A企业的投资支出受到有利的外部宏观环境影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而在2008-2009年以及2012年,受国内外经济持续下滑的影响,国内消费需求不振,投资支出出现了大幅度的缩减,特别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企业的投融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表现为A企业投资额度的大幅减少(如图1所示)。而本应在经济扩张期的2011年却由于国家房地产政策的趋紧,其投资支出大幅度减少。由此可见,微观企业的投资行为确实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及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我们发现A企业投资行为受利率波动的影响较小,如在2007年以及2010-2011年,国家不断提高贷款基准利率以抑制潜在的通货膨胀,但是由于这段时间属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上行期,A企业并未因政府紧缩的货币政策而减少其投资,这说明面对潜在的融资约束,A企业能够通过多种方式筹得资金以满足其发展,这其中主要通过参股企业证券、银行等获取融资。2.进一步分析A民营企业产融结合的效果A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使其对资金产生了极大的需求。为了满足投资及偿还债务的需求,企业除了通过发行融资融券、在集团内部母子公司及关联企业之间提供担保以及子公司及母公司相互占用资金等方式解决公司融资约束问题外,一个重要的融资渠道便是实施产融结合发展战略以满足多元化发展的资金需求。我们发现,A企业分别持有AC证券公司、ABD银行、ABC银行以及AC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股份。特别是公司董事长也是ABD银行的董事,这为通过直接持股甚至与银行建立银企关系的方式以解决融资约束问题提供了可能。通过阅读A企业年报,我们发现企业主要通过参股金融机构获取银行授信、通过质押所持银行股份以获取融资以及在需要资金之时通过减持所持金融机构股份等方式来获取发展所需资金。例如,在《2005年A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信用评级》报告中,有记载表明“截至2005年8月,企业获得54亿元银行授信额度,未使用授信额度近20亿元,能满足企业未来发展的资金所需”。2010年,ABD银行公开授信10亿元与A企业共建合作平台,支持A企业纺织服装板块产业升级和扩大经营。2010年,A企业以持有的ABC银行股票137,836,045股作为质押,向ABE银行借款7亿元;2011年,公司以持有的ABC银行股票179,140,000股及收益权作为质押,向ABE银行借款7亿元;2012年,公司以持有的ABD银行股票19050万股及收益权作为质押,向ABE银行取得借款8亿元。通过对比年报,我们发现,虽然在短期借款的信息披露中,A企业通过母公司或子公司或者关联企业提供担保或者质押、抵押土地使用权等来获取银行贷款,然而通过质押所持银行股份所获融资金额数量仍比其他方式获得融资额数量要多许多,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与银行建立关系能够为企业融资起到较好的隐性担保作用,对企业建立良好的声誉从而更为便利地融资起到了积极作用。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金融关联,能够缓解A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潜在融资约束,特别是在外部经济环境较为不利的情况下,持有金融机构股权能够起到减轻外部经济环境冲击的作用。既然产融结合能够起到缓解融资约束的目的,那么其势必会对公司的负债结构产生重要影响,进而会影响到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调整。从图2中可以看出,虽然长期负债是众多企业融资的最佳选择,但只有国债和超级绩优的公司才能获得市场青睐,而以A企业经营状况来看,若想获得充足且持续不断的长期债则是阻碍重重,因此,选择高利率的流动负债成为公司的首选。进一步,如图3所示,到为了满足多元化发展需求,A企业的短期债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但是陡然剧增的短期债务加剧了A企业的债务偿还压力,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这暴露出民营企业产融结合大光环背后的潜在弊端,即通过产融结合虽然能够缓解融资约束,满足公司多元化发展需求,但是如果仅仅将产融结合的平台当作公司多元化发展“取款机”的话,并没有使产融结合发挥其实质性的金融平台作用,那么必然会为今后A企业资金链条断裂及债务危机埋下伏笔。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倘若银行收紧信贷,那么企业的信贷融资能力便会下降,外部融资成本升高,财务费用增加,为将来的发展埋下隐患。民营企业建立产融结合平台除了能够缓解融资约束、满足多元化发展需求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动机便是分享金融机构巨额的垄断利润。虽然A企业通过投资,诸如ABD银行等获得了巨额的利润,如在2009-2010年,A企业金融投资业务分别实现净利润约16.25亿元和12.45亿元,但2011年以来,国内资本市场出现较大波动,A企业金融投资业遭遇阻碍,A企业参与了13家上市公司的增发,金融投资业务的净利润降至4.87亿元,揭示出民营企业参股金融机构的重要动机便是分享被投资公司的利润。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风险应对机制,在企业受到较大的外部不利冲击时,往往会遭受巨额的投资损失,特别是像A企业一样,由于先期品尝到投资金融股所带来的巨额收益,其逐渐偏离主业发展而盲目进军金融业,虽然投资金融股一度使企业获得巨额收益,但是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的波动,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持续低迷,使A企业近年来不得不逐步减缓金融股权投资的步伐,重新回归主业。

(三)进一步的分析面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波动以及企业自身发展战略需求,许多企业不满足于在一个领域发展,多元化经营战略受到众多企业的青睐。反观A企业,在主业服装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开始向地产业和投资业扩军。诚然,在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好的情况下,公司确可从房地产和金融股权投资中获取巨额的收益,然而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A企业的房地产投资业受到严格的宏观调控之际,其金融投资也经营惨淡,使得本来业绩良好的服装业也备受拖累,企业面临着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不断下降的窘境,最终企业高管不得不放缓副业的扩张步伐,重新回归主营业务。上述的案例凸显出我国众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潜在矛盾性问题:是坚持单一主业发展还是多元化发展?显然,A企业选择的是后者。企业在通过多元化发展追逐高额回报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这也对企业通过多元化发展实现绩效提高的目标形成了阻碍。特别是受外部监管环境和政府经济政策的约束,我国企业目前的融资方式仍以银行贷款为主,企业若要实现多元化发展,那么源源不断的资金供应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主要通过负债方式来满足多元化发展的模式可能存在着诸多的风险,比如当国家货币政策趋紧时,企业的贷款成本便会提高,那么也就加大了企业还款难度。同时,如果企业存在着诸多以“短融长投”的方式来满足投资需求的情况,势必会增加风险,进而损害企业的价值。A企业在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上,特别是在内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方面,亦面临着上述的问题。具体而言,公司众多“地王”称号的由来依靠的是巨额的贷款融资,其中包括通过与金融机构建立金融联系所获的诸如银行授信等信贷资源以及通过质押母子公司、关联企业以及土地使用权等获得的信贷资源。通过上述方法获得融资虽然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不利经济环境所造成的融资约束,但是却提高了企业的各类风险,比如财务风险。A企业不断增加贷款一方面要满足高速发展所需,另一方面就是偿还之前所借款项的高额利息费用,这种“借新血补旧血”的恶性循环极易引发潜在的债务危机,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特别地,通过产融结合方式来缓解融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发展的资金所需,它却成为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催化剂。

偏离主业而企图依靠投资来获取巨额收益虽然最初令A企业收益颇丰,然而忽视主业的发展却使得A企业在外部经济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遭遇了巨大的投资损失。如近年来企业的投资收益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趋势,这一方面体现出多元化投资受国家宏观经济环境波动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盲目地追求短期投资收益虽然能够在特定时期为企业带来巨额收益,但是其投资行为本身蕴含着潜在的风险,使得企业在外部宏观经济环境恶化的情况下手足无措,甚至濒临破产。进一步,本文对A企业业绩进行了分析(如图4所示),通过考察A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及总资产净利率,我们发现自2009年后,企业的业绩一度出现下滑。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有如下几方面:第一,宏观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如在2010年,房地产业创造了68.5亿元营业收入的历史新高,但在短暂的繁荣之后,A企业很快就迎来了“史上最严调控”。2011年,A企业房地产投资仅实现净利润5.72亿元,而最为糟糕的是在2012年,受国内外经济持续下滑的影响,国内消费需求不振、服装类零售增长降速,加之房地产和金融投资的持续低迷,加剧了A企业业绩的下滑。第二,企业战略的偏误。A企业试图通过多元化发展的模式来拓宽利润范围并提升业绩,然而事与愿违的是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的波动打碎了公司的多元化发展梦,战略决策的失误使得公司偏离原本发展迅猛的主业而投身到陌生的房地产及金融股权投资业,由此损害了企业价值。第三,巨额的债务所产生的财务费用(如图5所示)。为了满足A企业多元化发展需求,企业在投融资政策上采取了“短融长投”的策略,虽然通过短期融资能够缓解企业长期投资的资金饥渴,甚至在国家银根紧缩时期仍然能够通过产融结合等方式获取发展所需资金,但是这种饮鸩止渴式的发展模式必然造成A企业潜在的巨额利息费用,进而大大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三、案例启示

根据A企业的财务报告,企业的投融资行为受外部经济环境的显著影响,这主要体现为在经济扩张期,公司的投融资行为较为普遍,反之亦然,暗示出企业若想在行业中长久可持续发展,除了提升自身竞争力外,对于外部经济环境的波动要时刻保持警惕,合理、适度地把握宏观经济环境的大气候,做出适应经济环境的正确决策,以提升企业价值。既然外部宏观经济环境能够显著影响企业的投融资行为,那么对于我国企业来说,特别是受外部经济环境波动影响更大的民营企业来讲,适应外部宏观经济环境以实现自身发展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尤其是当外部融资环境较差时,积极地拓宽融资渠道以实现持续发展成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通过参股金融机构,即搭建产融结合的平台来解决融资约束问题,为企业投资提供资金保障。通过A企业产融结合实践,我们发现了民营企业产融结合实践的利与弊。具体而言,从案例中我们发现A企业参股AC证券公司、ABD银行等金融机构主要是出于两个目的:首先,分享银行等上市金融机构产生的巨额垄断利润,其次就是满足企业投资所需资金。通过对A企业2006-2012年投融资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企业会通过银行授信、质押银行股权等形式来满足项目投资的资金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部宏观经济波动对企业造成的潜在融资约束,使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选择产融结合之路亦不例外,它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融资之需,但却增加了企业的各种风险,如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这也就暴露出民营企业产融结合之路的弊端。从A企业产融结合实践来看,企业试图通过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股权获得巨额的投资收益,简单地进军偏离主业的其他经营领域却忽视外部资本市场波动所引致的市场经营风险,使得企业在资本市场遭遇寒冬之际遭受巨额投资损失,从而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虽然通过参股银行能够为投资及偿还债务提供一定的资金,然而通过借入新的贷款来偿还旧的债务以及盲目进军自身不是十分熟悉的地产等领域,存在低效投资的可能,同时也使企业陷入“短融长投”困境,降低了企业的偿债能力。

与此同时,通过A企业实践,我们发现造成现如今发展滞后,甚至战略上要重新回到主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贪图多元化发展所带来的短期利益,而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诚然,多元化发展能够在一定时期为企业带来巨额收益,但是偏离主业而试图通过企业自身不熟悉的副业来提升企业业绩,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如A企业房地产业在外部经济环境大好的情况下获得了巨额的收益,但是随着国家房地产政策的不断紧缩,退房潮、退地潮不断出现使得A企业发展遭遇寒冬,最终使企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同行业其他企业。由此可见,试图通过多元化发展获得短期收益的战略并不可行,虽然理论上多元化发展有利于突破公司现有资源的局限,获得资源共享等协同效应,但是如果企业仅仅通过参与陌生行业来获得短期收益而忽视了潜在的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等问题时,那么这种多元化模式很有可能不会成功,甚至会像A企业一样,被副业的糟糕业绩拖累本来发展良好的主营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