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育观的概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是判断标准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有可能丢掉传统观念中的优秀特质,而不恰当地吸纳现代社会中的糟粕。笔者认为,关键性的判断标准就是教育运行与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是转变观念的方法问题。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通过社会文化的反复浸润与个人反复地尝试和体验逐渐形成的。教育观念的形成与转变也不可能脱离这一规律。它既依赖于改革的时代以及整个社会文化观念的变迁与发展,也依赖于人们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发自内心的真切体验。因此,引导人们了解改革开放年代国内外改革的信息,鼓励和支持教师投身教育改革实践,让他们亲身体验改革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这是从根本上转变人们教育观念的唯一出路。
三是改革中核心教育观念的定位问题。笔者认为,重点转变哪些教育观念,既要看其在整个教育观念体系中是否起到统领和中坚的作用,又应针对我国传统教育观念中与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严重对立的方面。否则,教育观念的转变就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为此,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进一步确立以下核心教育观念。
一、坚定确立寻求多元逻辑体系的教育新观念
逻辑思维能力是构成人的思维能力的最重要的品质,而人的这种思维品质只有经过长期地训练和个人不断地反思及体悟才能逐渐形成。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寻求恰当而清晰的逻辑主线,是我们始终必须坚持的基本教育观念和原则。
笔者认为,传统教学的弊端并不在于过分重视逻辑的力量,而在于它把教学中的逻辑仅仅定位在学科逻辑体系。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学科逻辑外,还存在事物或活动发生、发展的逻辑,学生认识事物的心理逻辑等,而后两种逻辑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过程,也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不管是寻求哪一种逻辑,强调教学过程的逻辑性,都应是判断教学过程优劣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当前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
一是视野狭窄,仍然固守系统的学科逻辑体系,不重视其他逻辑体系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不利于创建一个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的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从教育学的观点看,学科逻辑体系有一个弱点,这就是它较有利于学生掌握规范的知识体系,但不利于课改所期望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重教育目标的实现。因为许多方法、情感、态度、道德和价值观教育目标难以在概念和知识体系中实现,只能在学生切实参与的真实性情境中才能实现。
二是不加分析地一概否定传统教学模式,仅仅强调事实、生活和经验的作用,否定学科逻辑和知识体系在学生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必须承认,学科知识体系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对相关领域知识的系统总结和概括,它不仅包含着巨大的信息量,而且以其鲜明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正因为如此,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虽然长期受到人们的批评,但以其传递知识的有效性和对人们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的巨大影响力,仍在学校教育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应当说在坚持逻辑体系的前提下,寻求逻辑体系的多元化,是未来教育、教学改革重要的发展方向。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逻辑主线,这是一个有待探讨的复杂问题。在笔者看来,三种逻辑有共同的地方,但也存在不小的差异。
首先,人的认识事物的逻辑是与人的生命发育过程密切相连,它受制于人的生理发育过程。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证实,人的思维方式经历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几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表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科尔伯格也曾指出,不同年龄人在道德判断上使用不同的逻辑方式。
其次,事物发生发展的逻辑遵循了自然的逻辑。它有综合性特征,并始终按照自己的逻辑轨迹行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最后,学科逻辑是按成人的思维方式以相关概念、原理为材料,以一定的逻辑体系构建的,其目的是试图深刻地剖析事物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人的认识事物的逻辑、事物发生发展的逻辑和学科逻辑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按照一定的路线、顺序和节奏展开的。区别在于:前两种逻辑是一种客观的实然存在,不论人们怎样看待它,它都会按照自己特有发生和发展的路线、顺序和节奏行进,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而学科逻辑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用来表达事物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的由语言和数据构成的体系,具有鲜明的主观性和局限性。这种主观性和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可能对也可能错;其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可能周全也可能不周全;其三,人们表达对事物认识结果的方式和顺序,可能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也可能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因而那种认为只要依据了学科逻辑就可以解决所有的认识和教育问题并把它作为教学中唯一逻辑体系的观念是错误的,是导致在教育和教学中忽视学生生活经历和实践经验以及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心理规律的观念基础。
上述分析给我们这样一种启示: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学科逻辑体系的价值,因为它毕竟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条件下被自然和社会历史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是前人认识成果的结晶。但我们决不能把它看成是绝对正确和唯一可以信赖的逻辑体系,至少在一些领域如道德和道德教育领域,现有的学科体系并不那么令人信服。当前我国教育教学的要问题仍然是过于迷信学科逻辑体系,而忽视甚至放弃人的认识事物的逻辑和事物发生发展的逻辑,而后两种逻辑对事物的发生发展和人们的认识更具有本质性的制约和影响意义。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事物发生发展的逻辑或称自然的逻辑具有终极的力量,它既是学科逻辑探究的目标,也是判断其是否正确的标准。很显然,没有逻辑体系的教学过程一定是糟糕的,但仅有学科逻辑体系的教学过程也存在种种弊端。理想的教学过程应当是教师在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逻辑方式的基础上,或者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逻辑线索,或者按照学科逻辑体系帮助学生展开认识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过程。这应当是一个逻辑体系明确同时依据学生和教学内容不同而富于变化的多元逻辑体系的展开过程。
二、坚定确立改革目标与各地现实教育资源相一致的改革观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在考虑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我国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世界教育特别是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从全局和长远的观点看,确立这些改革目标是必要和恰当的。但也应看到,我国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基础和水平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为不同地区对人才有不同的预期,而且表现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供的整体教育资源和技术条件是不同的。
配比关系分析表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想目标的达成对教育资源和相关教育技术有较高的要求。而从目前的一般情况看,我国许多地方现有的教育资源和技术条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支撑力量相当薄弱。
一是教师资源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由一套先进完整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以及相应的熬育教学技术所构成,它的实施和发展依托于一大批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教师。这些教师不仅应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较深厚的学科造诣以及较高的教育学科和心理学科修养,还应有处理复杂教育教学问题 ( 如学生发展水平和发展倾向的评估鉴别与个性化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班级管理与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心理与行为不良学生的矫正问题、学习困难学生的发展问题、校本课程开发及高水平的教学设计问题、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恰当地处置生成性教学资源及突发事件的问题、教学及学生发展水平的评估问题、各类活动的设计与恰当调控问题以及协调学校、社会、家庭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价值取向的问题,等等的专业知识、专业技巧和专业能力。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多数地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还较低,无法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较高要求,这就使先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在许多地区和许多学校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是评价技术问题。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人们就对评价技术给予很高的期望,这种期望来源于人们对现有教育中出现的突出问题直观而简单的逻辑分析。既然教育中许多问题直接来源于中考和高考,那么彻底改革以中考和高考为核心的教育评价制度,似乎就可以带动基础教育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但善良的人们忘记了我国现行评价制度和方法的改革,必须满足两种条件并依赖一种技术。这两种条件是: 1) 决定谁来享受主要由国家税收支撑的高一级教育资源的考试或评估必须是公平的,否则就违反了公用财政资源使用的基本原则; 2) 用来考试或评估的成本必须是现实社会经济条件所能承受的。
同样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我国能够提供的相关条件和技术手段都无法满足上述要求。
首先,以使用公用财政资源为基础的高中和高等学校在录取学生时,必须坚持公正的原则,这就要求考试内容和相应技术必须满足公正原则的要求。从目前我国所掌握的考试技术看,人们还没有找到能在较短时间里准确地评估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组织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发展水平的成熟的技术和方法。
其次,在人情文化日益严重、权力寻租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性遏制的情况下,任何缺少明确标准而依赖人的主观判断的考试方法和技术,都容易成为人情和权力寻租的借口,从而损害国家教育的公正形象和国家考试的公信力。教育毕竟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们在使用新的考试或评估办法时,必须仔细权衡改革的整体代价。
评价技术资源的匮乏,使期望以评价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策略很难在短时间里取得成功。长期负责我国高考工作的资深人士杨学为指出, “ 从理论上说,考试能考各种能力,而高考所能考的能力十分有限 ” ; “ 我国高考由于竞争激烈,若没有大纲或命题超纲,可能使学生负担更重,不可取,但若拘泥于大纲,则可能使考生的能力得不到训练,本应是训练的能力却被异化成死的知识,学生的头脑充满了这种死知识 ---- 这是学习负担重、创新精神差、能力低的重要原因 ” ; “ 随着中学教学水平的提高,考生水平的提高,试卷的绝对难度必然是 ‘ 水涨船高 ' ,这促使学生不断努力,从而不断提高考生的知识水平,但同时会使考生始终处于紧张之中,冲击德、体,迫使一些学校采取不正确的方法去提高考生的应试能力,加重了考生的负担 ” ; “ 自科举至高考,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上述 ‘ 弊端 ' 是选拔性考试的必然结果,是解决不了的 ‘ 绝症 ' ,是解不开的死结 ' ,不要把克服 ‘ 弊端 ' 作为高考改革的目标,不是说 ‘ 弊端 ' 是解决不了,而是说考试解决不了 ” 。这进一步说明,改革的目标是理想的,但通达理想目标的道路和举措必须依据现有的资源和技术条件。因而,只有坚定确立改革目标与各地现实教育资源相一致的改革观念,才能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效、有序扎实地进行。
三、坚定确立实现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人的社会化两种功能的基本观念
世界教育改革似乎始终在关注人的发展和关注人的社会化之间左右摇摆,而它们各自依赖的理论基础 ---- 人本主义和社会本位主义又在长达上千年的争论中难分伯仲。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发展是人类个体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而帮助尽可能多的个体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又是理想社会的基本目标之一;另一方面,人是在社会文化的滋养下实现发展的,健康地完成符合主流社会要求的社会化过程既是年轻一代融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也是社会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期望。因此,过分关注单一目标的教育改革由于违背教育的基本功能和年轻一代成长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都难以成为长期而稳定的主流教育方式。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世界教育改革正是沿着辨证地处理人的发展和人的社会化之间的关系的基本路线行进的。
由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许多学校及家长、教师无视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客观规律,长期盲目地加大学生课业负担,致使学生身心不堪负重的情况下提出的。因此,在改革的初期,强调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凸显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倡导教学的趣味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是必须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一味强调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学生,而忽视按照公民的标准帮助学生健康地实现社会化过程,也是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普遍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其主要表现是:学校忽视道德教育;教师在道德教育方面的专业化水平很低;学生道德发展的水平、社会交往和社会生活的能力普遍低于社会对他们的基本要求和期望。
笔者认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实现教育的两种基本功能方面发生了严重失调,单一强调实现一种功能的改革思路并不能全面解决我国基础教育的问题,反而会使人们对改革的目标和路线发生怀疑。因此,应当坚定确立实现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人的社会化的两种功能的基本观念,并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努力寻找能同时较好地实现教育的两种功能的改革路线和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 以下简称《纲要》, 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的时代。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教师和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应具有怎样的课程观念? 在教学中如何实现角色转变?探讨这些问题,对于课程改革的走向和课程改革的成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课程观念的更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了在传统教育基础上的新的跨越,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新的教育形势和新的课程任务,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那麽教师需要构建怎样的课程观念才能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呢?
(一)多元化的课程目标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整合,构建了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共同框架。如何把新课程的目标框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这就要求教师确立多元化的课程目标观。
1. 要精选对学生的终生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努力体现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以及与社会经济、学生生活的联系,强调实践与探究,同时提供广博的科学知识背景。
2. 要重视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论教育。任何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的获得都依赖于特定的探究过程与方法论。所以教学中,要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培养用科学方法进行思维的能力。
3. 要使认知与情意达到统一。因为学习过程是以人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新课程目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二)多样化的课程结构观
课程结构是否合理、能否贯彻课程目标的意图,将影响课程目标的完成。因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纲要》采用必修与选修、分科与综合、学科与活动、普教与职教、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多样化的课程结构。这就要求教师一专多能,博学多识,具备复合课程的教学能力。
(三)实用化、现代化的课程内容观
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结构的优化,最终要落实到课程内容上,新课程“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第一个问题中我们已经谈到要适应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观念。但在更新观念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角色的转变。如何转变,我认为以下三个方面最为重要。
(一)由知识传授者转化为素质培养者
上世纪7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未来教师角色作过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
(二)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进行。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和挑剔,以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安全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使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过失和错误,为学生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自由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及时机敏地捕捉能够引发学生思考、争辩与探讨的信息,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异想天开”、“与众不同”等特点,引向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利用,引向对新问题出现的促进和对新知识的渴求,使学生获取知识经历一个更为充分更加丰富的过程,获得更多更深的体验与感受。给学生一片自由而安全的天空并适时引导,是对学生主体精神的呼唤,是对学生思维灵感的开发,是对学生创造欲望的保护。
(三)由教书者转化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霍姆林斯基是世界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教育和管理,不断地朝着教育的思想前进。霍姆林斯基的成功,走的是一条边研究边教学的道路。教学需要研究,研究可以促进教学。通过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促进教师的成长,特别是教学反思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师由于缺乏一定理论的指导,在教育教学与研究的分离状态, 显然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观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具有自主性在教学内容上, 有权依据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对课程计划、教科书与教参进行选择、增胭和修改应该对教材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教育教学方式上,有权采用最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策略在教育教学评价上,鼓励教师深人学生,解他们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的要求,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关注个体差异,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我发展的最佳道路。凡此种种,都需要教师不能甘心只做一个“教书匠” ,而要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更为重要的是, 教师还要顺应世界教师角色转变的发展趋势,走教师专业化的道路。要实现这一目标,唯一的办法就是,一边教学,一边不断加强学习与研究,与新课程和学生一同成长。这样一来, 教师将变得更加自主、自尊、自信和自豪。教师的形象将不再是一个带有贬义的“教书匠’,而是换发着时代光彩和人格魅力的专业工作者。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郭,张华. 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J].教师之友,2002 (2)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中小学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奠基工程,素质教育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的核心,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初中英语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结合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能力发挥了作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用素质教育的理念指导教学,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一、加强文化修养
英语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种认知活动,而知识又是认知活动的基础。人们常说:“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作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至少应具备下列基本的知识结构:
(1)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知识和用英语进行听读写交际的能力。它是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必备条件。
(2)跨国文化知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离不开文化。英语是使用英语的国家文化的载体,教师只有了解了英语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禁忌习俗、词语概念和体态语言等有关知识,才能更好地帮助、指导学生学好英语语言并与使用英语的国家人士沟通。避免由于文化差异造成误解,以达到顺利使用英语交流思想感情的目的,做到语言得体、理解正确。
(3)教育教学理论。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法等教育理论知识是英语教师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4)英语教师还应通晓祖国语言文字,具备一定的天文地理知识,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国情,并具备绘画、演唱、写作以及社会交际能力。总之。博学多能的外语教师更加容易达到理想的教学境界。全面实现英语教育的目标。因此,我们要加强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二、转变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与“应试教育”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教学观,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在“应试教育”的左右下,英语教学大多是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目标,重视学生成绩高低,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教”,而忽视“学”;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忽视学习过程;重视向学生灌输,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活动的严格划一,忽视学生的创造才能和个性差异: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听、说、读、写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现象都有悖于语言教学规律。在英语教学中,尤其要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在学法方面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语言学习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尽可能创设一个适宜于英语情景交际的语言环境,使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到日常教学之中。
三、改进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思维、学会选择、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一改只顾“教”而不顾“学”的做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尤其要探讨关于“学”的方法,促使“教学过程”向“学教过程”转变,使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可能。
大力提倡并实施“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作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库,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注重学习水平层次和个性差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一生的学习活动至关重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有必要
按照教材体系和学生认识水平,使学生养成如下几方面的学习习惯:以语音为首的听说习惯、按时预习新课的习惯、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的习惯、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的习惯、听说读写能力齐头并进的习惯、及时复习所学知识的习惯等。
四、加强实践教学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艺术学科,是一种交际工具。实践证明学习语言除了有科学的学习方法,还有一条最佳捷径,那便是有一个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在教学实际活动中,即使没有一个真实的纯英语交际的大环境,但我们绝对有能力营造、创设一个基本接近于说
英语、用英语的交际小环境。如问候、指路、购物、看病、打电话、邀请亲友、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等题材,教师也可通过实物及教具演示、看图及投影会话、扮演角色形象、诗歌故事演讲、日常生活小事对话等课堂活动运,运用听录音、放录像、绘制简笔画等手段、组织英语演说竞赛、课外英语角交流等活动,创设语言交际情境,提高学生综合技能。教师还要不断调查研究,掌握交际动态,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克服部分中差生不敢说、害怕说错、羞于启齿的语言心理障碍,尽可能多地为中差生提供交际机会,分层、分组组织他们进行情景会话表演,使转化中差生工作上一个台阶。初中英语课堂真正体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五、合理奖励批评
及时地找成绩退步的同学谈话,及时帮助其找到并分析退步的原因,向其提出要求和告之解决的方法。对稍有进步的同学要不失时机加以表扬和鼓励。这样会刺激他们越战越勇的斗志。漏掉一次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都有可能挫败他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每天除了上好每一节课外,课后还应花大量的时间和学生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动向,而且力求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平时应该做好提“优”补“后进”工作,让“优”生有雄心,有指引,有目标;让“后进”生有信心,有温暖。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不用担心这些活动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相反还会起到促进作用。
结语
总之,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英语教师应当为实施素质教育做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一、注重生活实例引入概念
概念属于理性认识,它的形成依赖于感性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是提供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所以在讲述新概念时,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有关具体实物入手,比较容易揭示概念的本质和特征。
二、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
许多数学概念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讲清它们的来源,既会让学生感到不抽象,而且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一般来说,概念的形成过程包括:引入概念的必要性,对一些感性材料的认识、分析、抽象和概括,注重概念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把形成概念的生动过程变为简单的“条文加例题”,就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可以完整地、本质地、内在地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对理解概念具备思想基础,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例如,负数概念的建立,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下:①让学生总结小学学过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用自然数1,2,3…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就用自然数0表示;测量和计算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就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②观察两个温度计,零上3度。记作+3°,零下3度,记作-3°,这里出现了一种新的数——负数。③让学生说出所给问题的意义,让学生观察所给问题有何特征。④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正、负数的概念。又如,对顶角概念的建立,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下:
如左图,两条直线 AB、 CD相交于一点O,产生了四个角,这四个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教师要求学生画图、观察,然后回答。学生很快能回答:∠1与∠2是邻补角,∠2与∠3,∠3与∠4,∠4与∠1也是邻补角。可能会有思维敏捷的学生发现:∠1=∠3,∠2=∠4。这时教师可抓住机会引导,问:“他的结论正确吗?”学生经过讨论,得到证实: ∠1+∠2=180°,∠2+∠3=180°∠1=∠3 接着,教师可出示由两根木条组成的模型,如图1,转动其中的一条,都有∠1=∠3,∠2=∠4。这样学生从直观上,逻辑上都明确了∠1与∠3,∠2与∠4的关系。于是教师便可很自然地指出:“像∠1与∠3,∠2与∠4这种在图形上的位置关系和数量上的关系都很特别的角,为了以后研究方便,有必要给予一个名称,叫做对顶角。”然后引入对顶角的定义。
三、注重概念的深入剖析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基础,要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有透彻清晰的理解,教师首先要深入剖析概念的实质,帮助学生弄清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就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明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如,掌握垂线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①了解引进垂线的背景:两条相交直线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时,其余三个也是直角,这反映了概念的内涵。②知道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的一个重要的特殊情形,这反映了概念的外延。③会利用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定义进行推理,知道定义具有判定和性质两方面的功能。另外,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概念解决问题,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如。“一般地,式子 ■(a≥0)叫做二次根式”这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式子■(a≥0)是一个整体概念,其中a≥0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又如,讲授函数概念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函数概念,我们必须揭示其本质特征,进行逐层剖析:①“存在某个变化过程”——说明变量的存在性;②“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v”——说明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③“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说明变量x的取值是有范围限制的,即允许值范围;④“v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说明有唯一确定的对应规律。由以上剖析可知,函数概念的本质是对应关系。
四、注重概念的教学比较
巩固是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心理学原理认为:概念一旦获得,如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巩固概念,首先应在初步形成概念后,引导学生正确复述。这里绝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把握概念的重点、要点、本质特征,同时,应注重应用概念的变式练习。恰当运用变式,能使思维不受消极定势的束缚,实现思维方向的灵活转换,使思维呈发散状态。如“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概念教学中,可举出如“π与3.14159”为例,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有效地排除外在形式的干扰,对“有理数”与“无理数”的理解更加深刻。又如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同旁内角”的本质特征,教师可提供一组“形变而质不变”的感性材料(如图)
然后,让学生分析图中的∠1、∠2是什么位置关系的,这样学生不但能找出标准图形(图1)中的同旁内角,还能找出变式图形(图2、图3)中的同旁内角,进而能有效地排除变式的干扰,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最后,巩固时还要通过适当的正反例子比较,把所教概念同类似的、相关的概念比较,分清它们的异同点,并注意适用范围,小心隐含“陷阱”,帮助学生从中反省,以激起对知识更为深刻的正面思考,使获得的概念更加精确、稳定和易于迁移。
“五年一贯制”背景下的高职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满足市场就业需求的高素质英语实践人才,其教学特征呈现出鲜明的专业性与特殊性,所谓的专业性是指高职英语教学特别注重学生的英语专业技能,特殊性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高职英语教学目标的特殊性,一方面则是指高职英语教学对象具有特殊性。但是,当前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尚且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问题集中表现为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课程结构不完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本文将简单分析“五年一贯制”的高职英语教育特征,系统论述高职英语教学中的现状问题,并从使用多重性教学方法,优化课程结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三个方面来举例浅谈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思路。
一、“五年一贯制”的高职英语教育特征
“五年一贯制”的高职英语教育呈现出专业性与特殊性两大特征,所谓的“专业性”是指高职英语教学以培养满足市场就业需求的高素质英语实践人才为目标,注重提升学生的英语专业技能。特殊性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高职英语教学具有特殊性,主张将英语专业学术知识讲解与英语实践教学相结合;另一方面是指高职英语教学对象具有特殊性,大多数高职学生的年龄在15岁到19岁之间,他们既不同于初中生,也不是大学生,不能像教育中学生和大学生那样培养他们。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的现状问题
(一)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据教育部分析,当前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教师在使用某种教学模式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时基本上不再融合其他教学方法,例如利用情境教学法进行英语教育时就不会结合互动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其他教学手段。单一的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很难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专业能力。另外,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与实践岗位具体工作发生严重脱节,部分教师在解析英语教学时没有综合指导学生了解英语翻译知识,学生的英语翻译基础相对薄弱,不能满足社会市场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结构不完善。从总体上分析,当前高职英语课程结构并不完善,课时偏少,特别是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每周仅有两节英语课,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重点知识。英语教材内容与社会市场需求有一定的裂痕,如英语翻译内容通常只倾向于语法和语篇,没有充分融合社会市场所使用的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和酒店英语等,这样并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专业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社会市场对英语人才的要求。
(三)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据调查了解,不少高职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较差而对于英语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54%的学生学习英语时间仅停留在英语课堂,很少利用课外时间巩固和复习英语。此外,面对“五年一贯制”的英语教学模式,部分学生呈现出厌倦态度,这也说明导致学生学习英语兴趣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当前高职英语教育活力不足,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致。
三、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思路
(一)使用多重性教学方法。推进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教师理应综合使用多重性教学方法,充分汲取情境教学、互动教学、微课教学、合作教学、分层教学和任务型教学等各种教学法的优势,为学生构建充满活力的英语课堂,巧妙地加强高职英语教学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在利用情境教学法开展英语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微课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为学生制作精巧、生动的教学视频和短小而完整的课件,辅助学生在欣赏灵动的视频中掌握英语知识,并通过课堂互动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学生解决知识盲点。例如在讲解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和英语单词awake和crack时,教师可以融合《巴黎圣母院》的电影视频,并在课件中选用其英汉互译的精彩内容《Crystalvaseandearthenwarepot》(水晶瓶和陶罐的故事),用清晰的图文为学生展示以下内容:Onemoring,onawaking,shesawonherwindowtowvasesfilledwithflowers.Onewasaverybeautifulandverybrilliantcrys-talvasebutcracked.Ithadallowedthewaterwithwhichithadbeenfilledtoascape,andtheflowerswhichitcontainedwerewith-ered.Theotherwasanearthenwarepot,coarseandcommon,butwhichhadpreservedallitswater,anditsflowersremainedfreshandcrimson.(一天早上,她醒来看见自己的窗台上放着两只插满花的花瓶。一只是非常漂亮、非常透明的水晶瓶,然而却有裂纹,里面的花也枯萎了。另一只是个粗糙、不起眼的陶罐,但它却蓄满了水,里面的花儿依然新鲜、红艳。)然后,教师可以用红色的字体标注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和新单词,指导学生从中了解英汉互译文化,加强自身的英语翻译功底。
(二)优化课程结构。教师应协同学校适当增加英语教学课时,细化课程结构,将英语课程细分为听力、阅读、翻译、语法和写作等,以此全面加强学生的英语功底。另一方面,教师应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学生一起编制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就业要求的英语校本,完善英语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广泛学习实践性英语知识,全面熟悉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和酒店管理常用英语,为社会培养高素质英语翻译人才。在解析商务英语时,教师可以将其划分为四部分,即“表示可以接受任务”、“汇报工作有进展”、“表示有困难”、“公司内常用招呼语”,然后结合这四个标题,用清晰的课件为学生列举英汉互译常用语;在讲解导游用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领路、提醒注意安全、关于购物、解说常用语和交代日程及有关事项方面的英语翻译;告知学生酒店管理常用英语主要分为服务行业英语、宾馆常用英语和餐厅常用语。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为清晰、简洁的掌握英语知识,强化学生的英语实践技能。
(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不少学生是因为英语基础差而学习兴趣不足,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使用分层教学法来逐渐加强学生的英语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分层教学法开展高职英语教学活动时,教师不能割裂该项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也需要融合互动教学、合作教学任务型教学等优秀教学方法。教师首先要立足于“分层”这一核心,坚持以“因材施教”为指导原则,全面了解全体学生的英语基础、理解能力、思维方式、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以此为依据组建层次化学习小组,并积极融入合作教学因素,引导学习小组的成员合作学习,互相帮助,针对不同的学习小组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特长,帮助学生巩固英语基础。其次,教师应注意结合任务型教学法布置英语作业,将作业划分为A、B、C三种等级,让英语成绩优秀,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练习做A级作业,可以将A级作业内容设置为英文阅读与写作,试讲活动和英语特长表演,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英语特长,增强英语教学活力;让英语成绩中等的学生练习做具有拔高层次的B级作业,指导他们多加练习英语听力和翻译;对于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应注意引导他们练习做基础习题,抄写英语词汇和经典范文,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英语基础。另外,教师应注意发挥作业评语的激励和指导作用,为学生写好评语,如“Best”、“verygood”等,并指出学生在作业中的错误,帮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复习重点知识,提高英语应用能力。而且,在进行高职英语考试时,教师应分层设置英语试题,可以依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试题的难度分层设置英语试题,使学生的英语成绩能够得到层次性提升,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推进高职英语教育的顺利改革。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并不能只依靠课堂教学和优化课堂教学方法,还需要结合多种课外活动来提升高职英语教学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维持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可以通过协同学校为学生举办“英语演讲比赛”、“英文演唱会”、“英语话剧表演”、“美丽英文比赛”和“英语企业模拟演练”等丰富多彩的英语文化活动来让学生享受学习英语的快乐,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英语专业技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面推进高职英语教育的顺利改革,实现高职英语教育目标,英语教师理应全面优化教学方法,充分汲取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协助学校,不断完善英语课程结构;通过使用分层教学法和组织英语文化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刘昌鑫,陈慧娟,欧阳春娟等.“五年一贯制”背景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方案[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4).
如果你没有在能力和知识各方面做好准备,当新的工作来临或环境变化时,你就只会束手无策。
记得我曾经待过的一个村小,刚去时,我对学校的印象是管理不完善,各项制度不健全,教师自由懒散、无心向教,校园脏乱不堪,学生粗野无礼。工作一段时间,与教师相处之后,我更是看到了一个怪现象,有外出学习、听课的机会,竟无人愿去,这要在我以前待的学校,那可是求之不得的事。这样的状态持续两年,这个村小成为另一所中心小学的分部,不再以村小的形象出现。于是,学校的管理一切制度化,一切规范化。可平时自由惯了的老师觉得不舒服了,刚开始,大家并不是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新的变化,而是采用抵触、发牢骚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才慢慢地认清形势,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工作观念、工作态度,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工作要求。后来,进入校园,看到的是校园干净整洁,教学秩序井然,教师工作紧张而有序,学生文明守纪。
教学管理是各个院校教育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为了达到提高教育水平的目的,一定要推陈出新,积极的完善教学管理途径,把科学推进教学改革当作教育管理的重中之重,培养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和建设的合格建设者与继承者。
一、树立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观念
1、改变办学观念。各校决策人员教育教学观点的具体表现就是办学观念。完美的办学观念是富有时代性与目的性的,关系到教育教学改革成功与否。因此,一定把以往的、守旧的质量观转换成前进的、科学化的质量观,积极的运用各类已经存在的与潜在的资源,合理借用自己所具有的长处,搞出自己的特色。
2、改变人才观念。我国现在的国情和发展状况需要所培养出的人才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应变能力还要强,除此之外,更加要求学生具有面对大批信息给出快速反应同时创造性运用的能力,要有适应变动、适应氛围、探寻自我生存与自我进步条件的能力,最关键的是要具有勇于探寻真理的信心与付出以及不容小觑的实际能力。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是教育不仅仅只是进步和发展的方法,教育原本就是进步和发展的主要内容与对象,学生在校接受教育并不是单纯的为了生存,还是为了国家与社会的健康发展,个人才能的有效发挥以及个人可以终生学习。因此可以发现改变人才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3、改变教学观念。以往的教学观念主要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形势来进行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与教材是主体和中心,始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授形式就是老师把全部的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不重视学生的学习思维形式以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状况,学生完全处在被动的位置来接受知识。教学管理强调统一性,缺少弹性管理的观念;重视过程管理,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养成和发展,没有实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继承者的最终目标。进行教学管理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坚持把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学生个性与能力的有效发挥当作评价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评价标准;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调动学生们的能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着重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职业发展技能以及创新的意识,初步建立起老师和学生互动以及共同进步、发展的新制度;教学内容着重于学生科学的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与整体素质的构建,科学的对课程进行设置,不断的完善和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的视野越来越宽,越来越广。经常为学生提供自我设计、自我进步的机会和场所。学校一定要锲而不舍地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鼓励完善课程体系,科学的制定教学时间,正确选取课堂教学的形式与途径,善于利用高科技的教育手法,加强实践能力部分的教学和演练,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从根本上来提高教学效率,要学生牢固的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同时运用到具体生活实践中去。
二、与教育目标相适应教学管理的构建
1、对教学管理观念进行改革和创新。进行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改革教学的各个部分,积极营造出一个适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教学系统。如果想要实现这个目的,就一定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组织模式、教学过程甚至是以往的教学手法。因此,改革和创新教学管理机制是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部分。教育思想与观念的创新和改革一定会触动原有的教学管理机制,无论是哪一个方面的教学改革一定要把和改革相对照的教学管理机制作为支撑点。所以,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教学管理的观念和机制进行改革,把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观念转变为教学管理的观念,逐步形成新的办学观念、人才观念、教学观念以及管理职能观念,给老师和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教学氛围和学习氛围,同时,做到具体的实施,做到“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进一步形成充满激情的、多姿多彩的以及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发挥保障功能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改革有利于促进有关其配套机制的改革,后者要比前者超前,因此,教学管理才可以确保和促进整个教学改革的过程,有利于最终目的的达成。
2、改善教学管理的环境。适当的文化活动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可以把科学态度、文明风气、价值取向等融入其中,有利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因此,需要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社会科学的进步和发展。教育教学改革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探寻全新的教学方法,改革从教学系统到教学细节甚至课程分配等各个方面,展开全面的探寻和实验,进行客观实际的评价,对有关的成功经验慢慢铺开。因此,最关键的是教学管理方法的改革。在进行的过程中,是坚持支持,还是抑制,是创造机会,还是听之任之,都会出现出乎我们意料的结局。整体教学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方向,实际的教学改革是非常脆弱的,这就需要有一个较之宽松、科学的改革环境,特别关键的是教学管理的环境。
3、落实教学管理成果。教学改革的成果最终表现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育教学的系统性特征决定了教学改革成果一定要通过教学管理来进行归纳与集成,同时制定有关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改革措施和配套方法,经过实践,才可以形成教书育人的伟大成果。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是巩固和推广改革成果,充分注重教学管理的进步与发展,以便使其得到应有的推广与运用。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要采取一些具体的方法来明确改革的目标、推进改革的进程、巩固改革的成果、出台一些有关的措施、推广改革的最终成果。
4、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第一,教学改革一定会需要改革教育观念,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其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教育观念。教学管理人员一定要深刻分析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态势与规律,分析教育职能与价值观念的具体变化,科学解读和分析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对学生培养目的的内涵。第二,教学改革要一步步转变原有的教学局面,一定要调整教学管理的途径和内容,从而符合改革的要求。
三、结束语
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一定要深入了解教学管理改革的本质与意义,探讨并且制定出适合新的教学体系的管理措施与途径。如果想要做到上述这些,那么就要重视学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这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方面。这需要确保这支管理队伍一定要结构科学、目标明确、工作措施得当,同时还要具有献身精神、善于归纳总结、敢于创新,可以重点把教学管理和教育学术研究结合起来,把教学改革进行到新的高度的同时,进一步去提高教学水平,适应我国经济和文化进步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惠选.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0).
[2]何雪华,傅红艳.试论高校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6).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127-01
当前,不重视概念教学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而我们知道生物学概念一般是比较微观、抽象的,如果学生不能准确的理解生物学概念,对于以后的教学以及学生对生物学的认识、学习兴趣将会造成很大的障碍,所以对概念的掌握和运用是生物学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这也正是本文的重点所在。
一、影响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的主要因素
(一)前生物学概念
前概念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是学生对概念直观感性的认识,由于学生缺乏对复杂生物学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往往使他们对生物学形成似是而非,不够科学的概念。例如微生物,很多学生潜意识中已经认为很小的,肉眼看不见的才是微生物。这样的错误概念对我们以后学习产生很大影响,是学生接受科学概念的障碍和阻力。
(二)相似概念
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有很多看似相似的概念,而在这些概念上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的区分,而混为一谈,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耐心。如,自变量、无关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真实光合速率和净光合速率等。
二、概念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关注学生已有概念,做到有的放矢
在我们对概念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的做的,就是了解学生对概念已有的认识,使新概念与之建立联系,促进同化。例如在学习了无机催化剂的基础上再学习酶的概念,就很容易被无机催化剂的特性同化,混为一谈。再如个体发育是指生物体从受精卵发育成幼体,再由幼体发育成性成熟个体的过程;而很多学生的日常概念往往认为个体发育是从幼体开始的,并且这种由生活经验形成的旧观念常常又是根深蒂固的,这对概念的认识就是消极的。所以说我们在教学时,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对概念的已有认识,在新概念学习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进而更好的引导学生对原有认识加以修改或重建,一步步来引导学生认识正确的概念,达成对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
(二)从字面含义来初步认识概念
概念是通过科学家深思熟虑加工,用一些生物学的语言符号最生动、最直接的表达出来,包含了某种事物的本质特性以及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而有些概念在字面意思上就能简单的理解。例如新陈代谢―“新”,新的物质,“陈”,旧的物质,“代谢”,新旧物质的交换,即生物体从环境摄取新的营养物,同时将体内的废物排到环境中的不断更新的过程;自养―自己(合成有机物)养活自己;等等。通过字面分析,学生就能初步明白一个概念的大致含义。
(三)提取概念中的关键字词,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生物学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掌握概念的先决条件。而一个概念中的关键字词正是这个概念的精髓,是对事物本身最本质的特性概括,用简要的语言、图形等概括概念本质属性,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主要步骤,避免学生因复杂的文字而出现记忆错误。如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其中
“活细胞”、“催化作用”、“有机物”这些关键词表明了酶的产生场所、作用以及化学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表明了它的外延。再如应激性是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生物体对外界刺激都能产生一定的反应,比如植物的根向地生长,而茎向光生长。其本质特征是定向运动,其适用范围和条件是要有外界刺激。“定向运动”和“外界刺激”这两个关键词在学生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准确掌握上有突出作用。
(四)正确理解概念中模糊语言的含义
在生物学的很多概念中常会有一些“一般”、“主要”、“绝大多数”、“一定条件”等模糊词语,而这些模糊词语在本质上是明确的,在表象上是模糊的,所以在分析概念时,要留给学生考虑的空间,一方面提出问题给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讨论、询问、查询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适时给以指导,帮助学生澄清知识的模糊点。例如在真核细胞中,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什么是“主要”;教师不急于解释,但要求学生让学生通过讨论、询问、查询。当学到细胞质遗传时,学生就会明白,在真核细胞内,除了细胞核,还有线粒体,叶绿体可以储存和复制遗传物质。
(五)比较分析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构建网络知识体系
生物学概念之间往往表现出层次性、因果关系等,有些概念之间还有相似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分析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清概念的本质属性,不至于混淆。例如元素化合物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染色体上有DNA,DNA上有基因,基因由脱氧核苷酸组成;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幼体性成熟的个体;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自养型、异养型、需氧型、厌氧型与兼性厌氧型;自变量、无关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等。通过对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就能准确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找出共同性和相关性,特殊性和差异性,使学生的知识得以系统化、网络化。
综上所述,在概念教学中,经过对概念的一步步深入认识和理解,正确认识事物的内涵和外延,构建认知网络系统,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生物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新课程已经走进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正冲击着我们头脑中的旧有的观念。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有没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这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改革目标之一就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把学生推上课堂的主体地位,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新课程正好为教师观念转变提供了契机和条件。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初中的研究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因此,新课程的改革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
二、 改变教师权威“统治者“的形象,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说:“如果没有学生积极地、自觉地学习,任何教也不会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师生交往中讲求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大面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或武断地下结论,不因平时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差异,而交往中表现出或轻视或重视的倾向,而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不公正。
在新课程中,教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给学生以适时的点拨。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教师要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师生在人格上、地位上的平等,才使师生的交往充满了亲和力和人情味。教师以情动情,以情育情,学生们则“亲其师,信其道”使教育“真正走进孩子的灵魂”。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
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而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我意识与合作意识,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在学习方法上绝不能搞“一刀切”,结合学生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课堂上师生间互动,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人,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没有教不
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和快乐成才。教师要注意每位学生的个性品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使有特殊才华的学生有更多、更快发展的机会,使学生有困难、家有困难的学生有更多、更细的关爱,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友情,同时受到鼓励、感化、召唤和指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俗话说:“爱屋及乌”教师的真诚之爱“投射”到学生身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信赖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情感氛围
教育家巴班斯基说:“积极的情绪会造成情绪的高涨,会强化人们的努力”。
化学概念是整个化学知识的基石,指导着元素化合物、化学计算等知识的学习。化学概念不仅是分析推理的依据,而且还是解题作答的基础。加强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物质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化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都有重要作用。因此,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并运用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这部分基础知识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其他基础知识的学习及深化。化学概念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知识的“骨
架”。因此,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并运用化学基本概念,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笔者对初中化学概念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现将化学概念教学的体会和反思总结如下,与同仁们共勉。
一、初中化学概念的主要内容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属于宏观范畴的概念,主要是通过感性认识而形成。如: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溶液、溶解度、化学变化、反应类型等。二是属于微观范畴的概念,是在对物质组成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推理而形成的更深一层次的概念。如: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可以看出,初中化学的基本概念是以物质为中心,从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分类等方面展开的。它们之间既有联系,相互补充,又有区别,相互独立。
二、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特点
(一)较强的抽象性
从化学基本概念的分类来看,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属于微观范畴。如: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化合价等等。这些概念看不到、摸不着,是在对物质组成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推理而形成的更深一层次的概念。它需要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因此,初中化学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高度的概括性。
(二)形成的阶段性
化学基本概念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和完善的。在教材编排上注意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合理负担以及概念的深度和广度,将初中化学所涉及的概念穿插编排在不同的章节中,逐步深入。在教学要求上,由低到高将概念分为“知道”“认识”“理解”“应用”四个目标层次,可见,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具有很强的阶段性。
三、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加强直观教学,感性体验,形成概念
抽象的化学概念往往使学生望而生畏,易挫伤学习的积极
性。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导入,帮助学生感知并形成概念。教学中,根据化学基本概念形成的需要,有些概念,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从这些现象中,归纳出共同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例如对酸的概念的建立,我是从学生生活中对“酸”的理解切入的,结合在CO2学习中对碳酸会使石蕊试剂变红的认识,使学生对酸的理解产生相关的类属性同化,扩大对酸的认识范围,从而形成由系统的概念体系,上升为酸的概念。
(二)注重发展性,全面理解,讲清概念
化学概念本身是发展的,所以教师应在认识过程中循序渐进,逐步深化。例如氧化反应概念的形成。学生刚接触“氧化反应”时,指的是有氧气参加的反应,当学习了碳与氧化铜发生的仍然是氧化反应时,这一“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不单独指“氧气”,而是指氧元素,这样氧化反应的外延在逐渐扩展,随着学生所学知识的增加,对概念的理解也逐步加深。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时要分阶段教学,不能一次性教给学生,以免增加难度。
(三)对比归纳,逐步深化,理解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的内容繁多,容易混淆,难易程度也不一样。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突出本质,辨明异同,使概念系统化,达到逐步深化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元素和原子时,初学阶段学生很难理解,容易混淆,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对比联系的方法把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列表比较,如下表: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就能对有关的概念深入理解、正确掌握。在基本概念中,有许多容易混淆的概念,如化合物和混合物,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等等,都应该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
(1)教学重心呈现两极化。当前,对于CRM的研究有着较大分歧。一种认为CRM是一套管理软件和技术,主要功能在于客户信息的管理与挖掘;另一种则认为CRM是市场营销发展到当前的一种必然产物,是一种商业策略与理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市场营销理论的讲授与实践。
(2)由于《客户关系管理》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所以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
(3)《客户关系管理》中所涉及到的专业概念较多,且有一部分与市场营销学重合,学生容易混淆。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结合自我院TOPCARES-CDIO教学理念与现代企业对CRM人才的需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与改革,并将具体的实践体会写于本文中,以期与同行交流。
2、基于T-C模式下的教改思路
《客户关系管理》作为我院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特征。但在具体实践之前仍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作为铺垫。所以在教改过程中,必须兼顾理论教学与应用教学。通过以项目为驱动的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首先在实施《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教学工作前,应积极听取用人单位相关的人才需求和岗位需求,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优化课程结构与内容。其次,笔者认为应该从以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对所教授的班级进行评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第三,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应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项目驱动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小组教学法等,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与创新机会。
3、T-C模式下的CRM课程实施
为了实现理论教学与应用实践的结合统一,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效果,最终实现本门课程的培养目标。笔者基于TOPCARES-CDIO教学理念对《客户关系管理》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实施,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评估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3.1课程设置。在CDIO构思(Conceive)理念的影响下,笔者认为课程教学不必拘泥于教科书的顺序和内容,而应该与相关课程,如《市场营销》、《服务营销》等进行知识的打碎重组。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笔者将本门课程的内容设置为1+4,“1”是客户关系管理的概述,主要介绍CRM的基本概念、发展背景及应用现状,让学生对课程有一个大概的认识,“4”是CRM的IDIC模型,即:I-identify(客户识别)、D-differentiate(客户区分)、I-interactive(客户互动)、C-customize(客户定制服务)四个方面,让学生对CRM有更系统的整体化认识。
3.2教学方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主要使用了“合作学习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本课程拟在学期初的第一周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在之后的每堂课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的相对集中,便于团队成员的沟通与相互督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