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对茶文化的建议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双差生”的现状分析
现代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较为优越,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炼,他们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成果,却不懂成果来之不易。尤其“双差生”更为突出,在家庭中多为父母离异或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缺乏良好的养成教育,或教养方法不当,过于宠爱、溺爱、放纵,使他们的心理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不思进取,成绩不佳,性格怪异,怕苦怕累,贪图享乐,只会索取,不会付出,学习上内心有一种失败的自卑和无望感。缺乏人生理想和学习志向,消极地对待人生,消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使整个人生活带有浓重的灰色调。所以他们的“问题行为”较多,这是“双差生”心理问题的综合性问题的体现,当多种因素发生作用时,情况就更为复杂和严重。比较典型的问题行为是:不服从管理、不懂感恩、自私自利、自大高傲、偏激冲动、打架斗殴,赌博、吸烟、喝酒、爱上网、沉迷网络游戏、随意旷课、不诚实守信、不尊重他人、卫生意识差,责任心差、集体观念淡薄,心理承受能力特别差。
三、中国传统文化拯救“双差生”刻不容缓
由于商品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这必然会对正在成长的中学生尤其是“双差生”这一特殊人群的思想品格造成极大的影响。
针对“双差生”这一特殊人群的心理特征及其“问题行为”的特殊性,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双差生”拾回他们的本性。“人之初,性本善。”只是由于家庭教育或家庭因素和改革开放商品经济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他们心灵不同程度地受到伤害,形成了亚健康或不健康的心态,所以才有那么多的“问题行为”的发生。因此,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去挽救“双差生”的心灵刻不容缓。
四、“跪羊图”能帮助“双差生”解决由家庭因素引起的心理问题
“跪羊图”中的一幕幕动人的场面,让人触景生情,一句句父母育儿、爱儿、盼儿感人肺腑的歌词,让人泪下。那是父母爱的真实写照,是亲情的呼唤,是一种爱的付出。通过“跪羊图”,让孩子深深感受到一种浓浓的亲情和父母无私的爱,从而理解父母,回归亲情,信任父母,感恩父母。消除对家庭或父母的疑虑,从而解决“双差生”因家庭原因引起的心理问题。
五、运用“仁爱”“谦和”能帮助“双差生”解决由于人际关系引起的心理问题
“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谦和”是一种备受传统思想推崇的处事之道,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人》),要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推心置腹,以心换心。用尊重、宽容、尊敬、谦让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仁爱”与“礼让”来营造和谐氛围。通过组织“双差生”观看相关视频,让他们懂得“仁爱”和“礼让”的道理,用尊重、宽容、尊敬、谦让的态度和人相处,让“双差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由于人际关系而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烟消云散了。
六、用“中庸之道”来保持心理平衡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理论的一大贡献
何谓“中庸之道”?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中庸集注》)“中庸”就是“适度”,也就是说看问题、处理事情都要全面客观,不偏不倚,科学适度。做到了这一点,心理健康就有了根本保证。我们运用“中庸之道”引导和帮助“双差生”解决由于所谓“自尊心”引起的不平衡心理问题。告诉他们一个道理:一个人必须有自尊心,但一定要“适度”:过了是自负,不及则是自卑;一个人面对挫折,适度的痛苦是进步的动力,陷于痛苦不能自拔则是颓废的开始。如果在我们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时做到不偏不倚,就会让自己的心态始终保持积极平衡的状态。
一、引言
在中外合资企业中,中外双方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的价值观、文化背景、教育模式、思维方式都不相同,各自母公司的文化对双方都有着不同的影响,而在这一企业中,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员工组成的各种组织,对工作又持有不同的态度和追求,而外方在经营目标、市场选择、管理方式、处事作风、作业安排及对作业重要性的认识、变革要求等常常会持有不同的态度,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管理文化的差异,从而产生管理冲突,特别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招聘、报酬和福利、培训和发展、绩效评估、退出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万希,2005)。李燕萍、鲁军(2002)根据霍夫斯塔德模型对中、法、美三国民族文化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中国与法国在权力差距、不确定性的规避、生活数量等三方面比较相似,但与美国却存在明显的差异,几乎是完全对立的。对于分属不同洲际的日本和法国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文化差异将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
二、文化特征与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
美国组织行为学家曾进行过一项研究显示:民族文化能够解释组织在态度和行为方面将近50%的差异。通过文化模式和组织观念的角度对不同的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可以更好的研究合资企业中的文化差异,加快合资企业文化认同和融合的过程。本文将中、日、法三国的民族文化特征与管理模式归纳如下:
1.中国的文化中,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是至关重要的,一致性和合作的价值远远高于个人主义。在为人处世上,善于周旋,以和为贵;权利比较集中,有较严的等级制度,各层级的权力之间距离大,尊重权力和等级;风险规避意识较强,对待新事物趋于保守,拒绝变化,缺乏创造力;注重人情关系,注重人的态度和本质,做事先看品行和动机。
中国管理模式中,政府注重对宏观经济的控制与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十分重视道德准则对人的经济行为的制约;在处理企业内外部关系时,规章与合同往往退居其次,上司同下属的关系带有较强的感彩。
2.日本文化的突出特征表现三个方面:a.家长式管理,对等级制度认同,在社会组织中,权威受到绝对尊重;b.强调家族主义,社会成员之间普遍存在类似于父子关系的联系。在企业中,按每一名员工进入企业的时间顺序确定相互依赖的关系;c.重视集体主义而不是个人主义,强调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对群体的忠诚。
日本管理模式在多方面体现出了上述文化特征。终身雇佣制、禀议决策制、年工序列工资制、企业工会,以及“品管圈”(Qcc,quality control circle)等鲜明的日本管理制度都表现了一种企业对员工的尊重和关注,也有效地维持了团结、和谐、稳定的员工队伍。
3.法国文化中,在人群关系上,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性化发展;社会等级意识仍然存在,比较强调地位对等;在行动指向上,不喜欢变革,习惯于安定的生活,工作流动率较低;对金钱和追求欲不很强,心态平和,重视人际关系。
法国的管理模式,带有人文主义色彩的理性主义管理方式,特别强调严密的组织机构和高绩效的运作机制,以技术管理作为企业的根本基础,并且很重视员工的某些需要的满足;在管理人员的选拔制度上,把专家型人才与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人才分开,前者作为中、低层管理人员来培养,后者作为高层管理人员来培养;在计划与决策模式上,法国企业也是高度集权的。
三、文化差异对人力资源实践的影响
本文根据对某一汽车集团中日、中法两家合资企业问卷调查与访谈,分析文化差异对合资企业人力资源实践中人员配置、薪酬福利、培训和发展、绩效评估,以及晋升制度这五个方面的产生影响。
1.人员配置。调查发现两家企业在人员配置上存在显著差异。日本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一般采用终生雇佣制。法国企业用工方式很灵活,单位的所有员工分为恒定员工、临时员工和个体工作人员,以及其他企业的工作人员三类。其中恒定员工,即长期合同人员,为企业的核心力量,主要指干部和技术人员;临时员工包括定期劳动合同(主要对工人)、实习(如半工半读)、局部时间与间歇式工作三个部分。在选拔人才时把能力放在第一位。中国企业则比较注重德才兼备,重视人的政治素质、个人历史和人际关系,强调在上级面前必须谦虚谨慎,与同事之间关系必须和谐融洽,在这种标准下很多时候选出来的干部并不一定具备组织和管理才能。调查结果说明,由于中国在人员配置上的制度与日本企业相类似,而与法国企业的差异性较大,因此,在合资过程中,中日合资企业的员工认为该企业在人员配置上的制度有效性高于中法合资企业的员工对该企业在人员配置制度的评价。
2.薪酬和福利。调查发现两家企业在薪酬福利上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都有较好的薪酬体制。日本企业,在工资奖励方面,大多采取年功序列工资制,主要是根据员工在本企业服务的时间长短来决定的。在保险福利方面,除由社会、企业和职工个人三方付费之外,企业承担了大部分的福利。法国企业,在薪酬方面,人员待遇与岗位紧密结合,以岗定薪,同时技术职称与岗位和待遇也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侧重于综合考虑员工的个人能力与贡献等因素,强调员工薪资变化的平稳,反对大起大落。而中国企业偏重考虑企业员工的资料和学历,即工资对人不对职,但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调查结果说明,在合资过程中,两家企业都摒除了传统的中国人事管理中对员工激励不重视的缺点,注重对人员的薪酬激励制度的完善,因此,两家企业的员工对本企业的薪酬福利制度的评价均认为是比较有效的。
3.培训和发展。调查发现两家企业在对员工的培训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都有较好的培训体制。在人力资源发展中,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不仅学习技术方面的“硬技能”,还要学习很多“软知识”和“软技能”。法国企业也非常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培训方式不拘一格,注重培训效果。调查结果说明,两家企业都很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培训有定岗教育、职业教育、职业再教育和文化教育。两家企业员工对该公司在培训方面的评价均认为是比较有效的。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外方对提高生产效率感兴趣,因此注重对中方员工进行技术和生产培训,而培训管理技能很少。
4.绩效评估。调查发现两家企业在绩效评估上存在显著差异。日本企业在考核与晋升上,主要有成绩考核,情意考核和潜能考核,将态度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忽视对员工的短期评估,并表现出很强的平均主义,多以集体为单位进行考核,重视公司的或集体的业绩,否定或低估特定个人成绩。法国企业员工的考核往往强调上下级“双向”沟通,喜欢通过交流来共同造出问题所在,并不单纯地定义为考核,员工的考核结果与员工的薪资等方面的联系并不太多,而更多的是用于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中国企业在员工考核方面,多采用单向式,被考核者没有机会提出意见,人情成分过重,考核结论有较严重的趋中性,可信度不是太高。调查结果说明,中法合资企业员工认为该企业在的绩效评估制度的有效性高于中日合资企业员工的评价。在对中日合资企业的研究中,我们还发现,该企业许多员工对企业多以集体为单位进行考核,并且人情成分过重感到不满。
5.晋升制度。日本企业职工晋升是年功晋升,一般都是按工龄和学历进行缓慢的逐级晋升提拔。法国企业比较重视职业生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者会利用各种管理工具为员工设计发展路线,比较理性,强调按照既定的路线调整职位,但有时显得比较呆板,员工个性化发展的机会不是很多。中国企业员工晋升前常用组织考核、集体讨论通过的模式,强调资历与经验,员工晋升的机会不多。对两家企业的调查研究发现,两家企业的员工都认为,人际关系对员工晋升影响较多,“裙带关系”严重。这也是我国企业在人员晋升时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研究总结及展望
尽管文化的冲突会给企业的跨国经营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但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文化差异的问题,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也开始为跨文化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通过在某一汽车集团中日、中法两家合资企业内部进行问卷、访谈调查,我们可以发现两家企业在合资过程中,不仅注重对资金和技术的引进,还注重了国外被证明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及管理工具,但由于两家企业的外方投资企业来自民族文化以至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都相差较大的两个国家,因此在合资过程中,两家企业的人力资源制度也存在着差异。例如在中日合资企业中更多的强调群体意识,在激发工人的参与方面有着独特的实践体系,在中法合资企业中更多注重创新和实效,主张正面激励。中国对人情及关系的重视是中国文化同外国文化差异中最主要的方面,由此引发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差异。现在中国与国外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有效性上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如何提高管理质量,这是我们应该长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2-0030-01
业界有关中外建筑设计创造方面差异的讨论,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建筑设计市场中较有影响力的重大工程项目,往往为外籍建筑师所夺取,使得国内同行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更为强烈。希望能找到合理的方案,以便更好地应对建筑设计市场上越来越开放的环境和随之而来越来越强的竞争。
因此,有必要对此作一些对比和分析,从东西方人各自观察问题的角度,思维方式着手,也就是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考察,也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一、质量问题
质量问题是中国对日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关键问题。软件公司技术力量弱,开发和质量管理流程不规范,质量控制不过关是中国软件公司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软件外包行业服务质量不高被许多研究机构和学者认为是中国软件及信息服务离岸外包业落后于印度的重要因素。质量问题往往体现在技术层面,但归根到底是由文化的差异所导致的。首先,对日软件外包实施的主要方法是日本企业把项目发到我国企业来做,他们提供文档资料和有限的技术支持。这种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日本软件企业的开发成本,但同时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技术监控存在一定的难度。由于两国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对规则没有绝对的遵守与锱铢必较的认真,导致中国企业往往很难完全按照日方的要求和行业标准来工作。或者是中方在没有完全看懂日方发来的文档的情况下,没有与日方进一步沟通,而是按照自己的片面理解进行工作,导致最后生产出来的软件不符合日方的要求。第二,善于变通的文化心理,使得每个人都按照自己觉得方便和习惯的编码风格进行工作,这容易导致软件模块的接口出现问题,也会直接影响工作质量。第三,中国文化风险意识不强,对细节没有足够的风险预估和时间规划。往往是前期工作没有进行很好的时间控制,做的较慢,导致后期测试时间不够,又碍于强制性的交工时间,提交的软件有很多错误,最后产品稳定性受到影响。
二、沟通问题
沟通问题一方面体现在沟通的载体——语言方面,但本质问题是思维方式的差异。在对日软件服务外包项目的开发与维护中,会遇到诸如开发成本超出预算、开发进度一再拖延、软件质量低劣、客户不满意、软件可维护程度低等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发包方和接包方由于文化的差异经常导致沟通不畅。例如中国合作者,遇到急事就跨级请示,会引起日本合作者的不满;而日方的U型决策也常被中方认为是效率低下、贻误战机。对日软件服务外包过程,需要日语的日常沟通和商务写作,同时应该了解日语的一些特殊使用方法,尽量减少沟通偏差。但更为重要的是了解中日思维方式存在的巨大差异,实现沟通的有效与适当。中国是“复眼”看世界,而日本是“单眼”看世界。具体地说,中国人经常是多角度、扩散性的思维,日本人是特定的角度针对性的思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优点在于灵活、开阔;缺点在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做事不精确,导致效率低下。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优点在于目标非常明确,内耗小,按规定办事,不折中、不调和;缺点是欠缺灵活性与开放创新度。
三、信任问题
目前,中国对日业务多集中在中间客户的转包而不是来自于最终用户。究其原因还是日本客户对中国目前的软件服务外包能力的质量保证还不信任,需要日本的软件厂商进行质量把关。中国对日软件服务外包仍处在低端化、低利润率阶段。日本作为发包方一般都是将项目进行系统设计、将架构分析之后分解出来的子模块发包给中国,技术含量低,主要依赖中国巨大的、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随着中国人口红利时代的逝去,对日软件服务外包要想谋求更好的发展,急需破解这一难题。笔者认为破解的关键在于构建信任,没有信任就没有外包。与日本软件发包企业之间信任关系的强弱将直接影响中国承接对日软件外包业务的发展空间,特别是一些涉及到关键技术的项目向中国转移。与日本企业构建信任的基础就是对中日文化差异的了解。日本文化极具封闭性,日本人对于“自己人”和“外人”有着明确的区分和对待方式。日本文化是一种尚强文化,尊重强者、蔑视甚至弱者是日本文化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要想取得日本企业的信任,前提是被其尊重、被其重视,甚至被其敬仰。中国企业唯有通过完善软件质量保证体系、规范软件开发的运作机制,形成软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软件及信息服务质量,才是正确的选择。另外,日本企业倾向稳定、长远的合作。而目前中国软件企业人才结构不合理,严重缺乏软件高端人才,呈现出一种“橄榄型”状态。并且中国没有日本的终身雇佣的概念,员工对企业忠诚度较低,会因为发展空间、薪资待遇原因跳槽。使得中国软件企业员工流失率较高,往往也构成日本方面的信任危机。
本文受到中国计量学院2011年校开放实验项目资助:杭州大学生茶文化调研与宣传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4月10日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但是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在“茶”饮品日益受到其他饮品冲击的今天,茶文化为经济带来的影响还有以前那么深刻甚至不可少吗?作为年轻一代消费者群体代表,大学生又是对茶文化的了解如何以及持怎样态度?本文通过对在杭高校(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等)的大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共获得500问卷,试图寻求答案。
一、大学生茶文化知识现状
1、大学生对茶文化知识的了解。(表1)从表1看出,接受调查的同学中,有1/4对茶文化的知识了解有限,能认识到饮茶对于身体有益的比例仅为33%。可见,茶文化在大学生中并不普及,真正了解茶文化的人还很少。大部分人对茶的了解仅限于日常所见广告,只有极少数人能主动领略中国的茶文化。但是调查表明,大部分人愿意去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关注茶文化的发展。因此,如何创造条件和好的环境帮助学生了解茶文化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大学生对喝茶好处的看法。(表2)茶饮品对于人体有诸多益处,然而调查的结果表明,学生群体对于喝茶益处了解不够全面。大多数同学只知道喝茶有利于提神醒脑,但是对它的其他作用并不了解。全面宣传喝茶的益处,让茶逐渐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习惯仍然任重道远。
近年来,杭州很多知名茶馆,均在茶文化方面下足了功夫。然而,在调查大家对茶馆的消费认可度时却发现如下问题:44%的同学直接认为自己不会去茶馆消费,仅有13%的同学有消费意向。通过访谈及事后调查,发现主要原因还是大多数同学潜意识中认为茶馆就是老辈人的消费去处,茶馆活动就是曲艺、弦歌、博弈,等等。这说明,大学生对茶文化的认识有很大误区,改变消费认知势在必行。
调查还发现,男生中有17%的选择去茶馆消费,有40%认为不会去消费的,43%的同学是不明确是否会去消费。在女生中,选择茶馆消费的不到10%,不去消费的占48%。前后对比可见,虽然女生喝茶比例多于男生,但是去茶馆消费的意愿不强。部分女生喜欢自己泡茶,而不喜欢茶馆的氛围。如何改善茶馆一贯的宁静养生而相对缺乏活力的氛围进而增强吸引力,是当下茶馆工作者要考虑的问题。
3、大学生最感兴趣的茶文化。(图1)为了研究在校大学生对茶叶的兴趣所在,在问卷中设计了“最有兴趣了解的茶叶知识”。通过调查得知,33%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对茶道茶艺最有兴趣,其次是茶叶的冲泡方法,占27%;再次为名茶分类,占17%,接下来分别为茶具茶器和茶史渊源,分别为13%和10%。我们认为与受调查者在日常生活当中积累的对茶叶的认识有关。认为熟悉茶道茶艺是一种品位的象征和提高自身修养的一种方法,大学生们普遍对其感到很有兴趣;对茶叶本身感到有兴趣的同学则对茶叶的冲泡希望能进一步了解;愿意了解名茶分类的同学,则希望通过辨别名茶及其分类,能彰显其较高的品味;而对茶具茶器的了解能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应用,有益于泡出更好的茶叶;了解茶史渊源则能对茶叶本身能产生更深入的了解。
对于是否知道茶叶分类的问题,51%的同学表示完全不知道,45%的同学认为知道一点点,剩下4%的同学则都知道。可见,茶叶的分类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说还依然是一个盲点,茶知识的普及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茶叶不外乎茉莉茶、茶等花茶,还有铁观音等绿茶以及普洱茶等红茶。因此,鲜有大学生愿意进一步深入了解茶叶的分类等更为详细的茶叶知识。茶叶知识内容丰富,并且富有内涵,深谙其道更能体现与众不同的过人之处,因此,大学生们都可利用课余时间对茶叶进行较深入的探索,领略其精髓,提升自身修养。
从图2、图3可以看出,接受调查的大学生饮茶者中有89%的对泡茶工具有要求,对器具的选择:龙井、碧螺春一般用玻璃杯较好,瓷器器具最好用来泡绿茶,陶土器具的用来泡台湾乌龙茶。选择绿茶的有140人,与使用瓷器的数量差不多,这说明大多数人还是知道茶具的正确选用。此外,用金属器具泡茶会损坏茶里的微量元素,不利身体健康,而有21人没有这种观念,说明部分大学生完全不懂茶具,对茶具没有要求的也有48人,他们都是不常喝茶的人。总的来看,大学生对茶具的使用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对于如何使茶的微量元素发挥到最高尚且没有概念。所以,从茶叶消费的角度上,可以在销售茶叶的同时进行茶具科普,为他们讲解茶具的重要性,增进与同学们的亲近感,同时实现双重营销的效果。(图2、图3)
4、大学生认为普及茶文化的必要性。(图4)当问到普及中国茶文化是否有必要时,29%的人认为很有必要,56%的人认为有一定必要,只有约3%的人认为没有必要推广茶文化。大多数大学生在谈及中国茶文化时,都认为茶文化早已成为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的茶文化集儒、释、道三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茶文化中的淡然、超脱,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里,普及中国茶文化对现在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二、建议
针对目前杭州发展结合茶文化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开展形式多样的茶话活动。茶话活动由来已久,在古代就曾作为各种达官贵人家中结交朋友,显示自身修养的主要方式。现在开展这样类似的活动,花样可以更多,既符合茶文化的传统,也满足了人们推陈出新的需求。
第二,每年新茶出产的时候举办各种采茶、制茶、品茶活动。杭州产茶基地众多,已有不少农家乐在每年新茶出来的时候举办各种采茶活动,让人们在采茶的乐趣中了解了茶文化。政府可以利用这些契机,开展类似活动,让人们在消费的同时吸取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三,合理选择宣传主体,达到宣传效果。杭州的大学生,大多数来自于浙江省内,对于茶的了解相对较多,对于各种茶文化活动也更有认同感。选择他们作为茶文化活动宣传的主体,进行针对性营销,能实现宣传效果最大化。
主要参考文献:
广西是产茶大省,悠久的历史积淀了茶文化的丰富内涵。近年来,广西以游览、科技展示等方式开展了茶文化旅游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同时也显现出不少问题。深入研究广西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可以促进茶叶经济发展,实现茶文化旅游业的腾飞,并拉动广西地区经济的发展。
1.广西茶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
1.1地理优势
广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山多地少,茶叶的种植主要集中在山区中,接受日照时间长,除桂北等少数地区之外,年平均气温可达19℃—22℃。在这样的环境中,广西茶叶年生长期达10个月以上,茶叶的采摘时间较长,甚至在12月份也可以采摘茶叶。且包括广西在内的华南茶区,是中国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有乔木、小乔木和灌木等多种类型的茶树品种,茶资源及其丰富。
1.2旅游资源优势
广西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除桂林山水名贯古今外,还有许多著名的喀斯特景观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丰富的水景旅游资源,城市旅游、园林旅游和民族风情旅游各具特色,旅游业已经成为广西重要的产业。基于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及人们的推陈出新,广西的茶文化旅游资源也逐渐丰富,东西南北各有所长。
1.3政策优势
广西政府对茶文化十分重视,茶产业规划已于2008年通过评审并组织实施,以项目为载体,广西的茶产业依靠市场调节机制和政府扶持来促进茶产业发展,打造“桂茶”特色品牌。近年来,广西还经常举办大型的茶叶、茶艺展示和交流等活动,主要茶叶产区也推出了自己的茶文化节庆,活动期间,有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客商来观摩、采购,无形中为广西茶文化旅游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2.广西茶文化旅游开发的的意义
2.1茶文化顺应旅游趋势,倡导了健康时尚生活
茶文化本身是一种非常高雅的文化产品,如今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它的开发符合旅游市场需求变化的潮流。茶文化旅游消费是最大限度的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众所周知,茶是健康饮品,且具有药用价值,是旅客在旅游途中的最佳饮品。因而茶文化旅游顺应旅游趋势,倡导了健康时尚生活,并将引导旅游业的发展更上一个档次。
2.2利用茶文化旅游振兴茶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通过对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可以增加经济收入和外汇收入,消化剩余劳动力,为本地区提供就业机会,并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强本地区与外地的文化交流,促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增强人们的精神文明意识。
3.广西茶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3.1对茶文化旅游的内涵认识不够
广西茶文化从唐代即开始发展并形成了深厚的底蕴。茶树、茶产地、饮茶习惯等茶文化的研究是广西茶文化旅游发展的依托,且少数民族传统茶文化历史悠久,具有民族性、区域性等特点。但人们对广西茶文化的内涵认识不够,许多茶文化产品仅停留在研究、保护和塑造企业形象的基础上,没有真正与旅游市场接轨,茶文化旅游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不利于开展更广泛、层次更高的茶文化旅游。
3.2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广西地处云贵高原,山地较多,旅游基础设施能力的发挥受地形地貌限制,可接近性差。同时由于广西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经济总量小,引资规模小,投资环境不甚理想,使旅游项目开发资金有限,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茶文化旅游开发时,园区道路条件较差,茶文化休闲娱乐设施规模小且分散。
3.3茶文化旅游活动缺乏特色
目前广西以茶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开发不多,大部分都是围绕茶叶研究和生产,以游览、科技示范、休闲和品茶为主题开展茶文化旅游,活动内容和形式多为游园采茶、品茶观艺等方面,多具雷同性,没能充分利用茶文化资源,将茶文化的知识性、观赏性和可参与性很好地与旅游结合起来。
3.4品牌宣传的深度与力度不够
广西的茶品牌很多,但由于宣传的深度与力度不够,品牌影响力低,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另外广西的茶多是作为原料供应给省外茶商,不但经济效益低,也不利于茶文化品牌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西茶文化旅游的开展。
4.关于发展广西茶文化旅游的几点建议
4.1优化旅游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投入,全面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旅游环境,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建设开发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公路、铁路和航空相结合的安全、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完成重点景区的道路、标识系统、供水、供电等设施基本完善配套。
4.2丰富和提升茶文化旅游活动,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
广西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应在原有基础上丰富和提升旅游活动的内涵,参照国内外茶文化旅游的经验,跳出“走马式”观光旅游的局限,开展茶专题旅游,增加茶文化旅游的内涵,丰富茶文化旅游项目,并通过与旅行社等的合作,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开发茶文化旅游专线,或者在区域内将茶文化旅游线路纳入游客行程中,以吸引游客,增加景区收入。
4.3加强茶文化形象设计和宣传力度
应通过茶文化旅游形象的设计,树立广西良好的茶文化旅游形象,培养人们对茶文化的认同感,可通过举办和参与茶文化节、博览会等活动,并通过报刊、互联网等媒介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广西茶叶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结语:广西茶文化旅游已成为一个亮点,深受游客青睐。广西茶文化旅游具有强大的市场潜力,我们应全力克服目前存在的问题,加大对茶文化的挖掘力度,优化旅游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和提升茶文化旅游活动,加强宣传力度,使广西的茶文化旅游向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茶旅游业对策建议
湘西有很浓郁的茶文化气息,茶与民族文化相融合,当地茶产业兴盛,它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丈县境内有土家族的四道茶、土司擂茶等多种品种,物种丰富。另外保靖县的优质绿茶-黄金茶,具有“一两黄金一两茶”的美誉。永顺县的“溪洲莓茶”也享誉盛名。但是湘西茶业在发展中存在某些问题,例如茶文化资源在茶产业发展中不能被充分利用,茶叶品牌具有多、滥、杂的特点,反而是优质茶叶不能得到广泛推广,茶产业与旅游业不能充分结合等问题。湘西位于中亚热带山区季风湿润气候区,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地势,丰富的土地类型,气候类型多样,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湘西是一个梦,一个美得飘渺的梦。踏上那片土地,心头有一种莫名的兴奋。能歌善舞的姑娘和热情的小伙对起了歌;葫芦斯的声音宛转悠扬,总是伴着忧伤的旋律,越过行人的肩头,弥散在每一个角落,驻足在游子心里。孩子们在江边画画,他们专注的神情本身就是一幅很耐人寻味的画,而吊角楼成了画面独具特色的装饰,全州旅游景点密布。总之,湘西茶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茶产业和旅游业紧密相连,湘西决策部门针对如何实现“以茶促旅,以旅兴茶”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该课题从茶产业发展的审视角度,对湘西茶旅游业发展作了一些初步探讨。
1湘西发展茶旅游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国是茶的祖国,茶叶产区分布在从北纬18°海南岛的三亚至38°太行山脉的灵寿县五岳寨的广阔地区,茶区千变万化,笔者发现,我国名茶、优质茶大多产自北纬30°左右,北纬30°一带不仅盛产名茶,而且贯穿中国传统优质茶产区新安江上游茶区和新兴的优质茶产区武陵山茶区。湘西自治区的吉首市、泸溪县、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张家界的武陵源区、永定区、慈利、桑植两县等这些地区工业污染小,农药、化肥施用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适合优质茶叶的出产。
茶旅游是一种新型的茶业经营形态,主要是利用茶园景观、茶区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等,结合品茗和茶文化活动,吸引外来游客或是本地游客来茶园进行赏茶、品茶、度假、购物等。茶旅游将“茶”与“景”融为一体,极具观赏性、农游合一性、参与性、市场定向性以及高效性等特点,湘西的茶旅游便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它将茶文化的原生性与茶历史的厚重性有机的结合,实现了在茶园休闲度假的同时感受茶文化的熏陶。通过建立生态观光茶园,茶餐厅、茶吧、茶馆等,或是以茶为主题的体验馆、茶家乐、博物馆等茶旅游要素,开发茶旅游产品,打造出茶旅游的精品线路,让游客在休闲度假的同时,能够体验源远流长的茶历史文化,在品茗中感受茶带来的诗意与快乐。
发展湘西茶旅游业对推动湘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是,使传统茶产业向第三产业方向拓展,延伸其产业链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二是,丰富湘西旅游业内涵,为游客提供一种崭新的休闲方式,适应现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促进茶旅游向更高层次发展。三是,有利于整合茶产业和旅游业的资源,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创造了品牌影响力。四是,展示“湘西好山好水好茶”的良好生态环境以及湘西快速成发展的茶产业和旅游业,有利于强化湘西茶旅游产品的唯一性和差异性。五是,新型的茶旅游开辟了一条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进而加快茶区经济社会发展。
2湘西茶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11年,湘西州突出良种茶基地建设、品牌营销和加工增值,茶叶产业快速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全州共有茶园16万亩,采摘面积7.6万亩,干茶叶产量1960吨,产值4.2亿元。 2011年湘西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86.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6.88亿元,分别增长18.4%和21.1%。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2.68万人次,增长14.9%。虽然湘西的资源丰富,为茶产业及其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并没有花长时间的精力去发展,并没有将茶产业与当地旅游业紧密的结合起来,湘西茶旅游业还在初级发展的阶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统筹规划。
湘西对其茶旅游业资源、环境、现状的统筹规划并没有做到完善,思路还比较乱,发展目标比较模糊。并没有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决策,并没有形成具有强烈针对性的措施,发展周期较短,比较随意。没有明确的定位茶旅游目标人群和细分市场,没有明确的茶旅游线路设计思路。
2.茶旅游业基础不完善。
由于湘特的自然条件以及其已经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旅游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交通比较落后,没有形成较完善的住宿和餐饮服务,旅游公司的服务质量也比较低,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还应该不断地完善。
3茶文化保护开发较弱。
受专业人员匮乏、无相应机构和财力支撑等体制机制制约,对茶历史、茶文化、茶习俗并没有进行深刻、系统的研究,仅仅只是对现有资源的整理。现在的茶文化工作基本上都是由湘西州茶文化研究会、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来完成的。但是对于茶文化还是在不断地探索,并没有专业的机构来进行策划和执行,在专业包装方面还有待提高,在市场推广方面也要加大力度。
4茶旅游产品不较少、功能单调
茶旅游产品主要是茶叶,目前仅有百合茶、古丈县七叶参茶等茶饮料,才刚刚开始研究茶食品和茶膳食等。当前的一些茶艺栏目也主要是宣传当地特色产品,具有较强的地方性和民族感,但是并没有将其文化的内涵融入到茶艺中。在当前市场中,并没有几家真正以茶文化为依托来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关于茶旅游业的发展,主要是以茶园的美丽景色来吸引顾客观光游览,而不是茶文化,紧紧抓住了茶园的生态价值,并没有看到茶园中的文化体验和休闲意义。
茶旅游的宣传推介力度较小。
目前对于开发湘西茶旅游业的观点还未达成一致,也并没有对其进行大力的宣传,没有确定明确的宣传主题、宣传方式以及市场目标,未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推介的态势。虽然湘西已经分别在茶产业和旅游业两方面的宣传上作出了努力,但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共同宣传湘西茶文化,还未迈出跨越性的一步。
3促进湘西茶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合理规划湘西茶旅游业,形成特色。
结合湘西的特点,通过合理规划,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茶艺文化旅游区;茶园茶叶加工旅游区以湘西的四大产业集群为主;农家茶楼旅游区以茶艺为主的;以主要风景点为主的茶制品茶具茶旅游纪念品旅游区等功能特色区。
2、要积极开发茶的旅游产品。
加强开发茶礼品市场,就是根据顾客的需求,在茶礼品的包装设计和产品制作方面加强开发。各地有民族特色的和茶有关的食品要发掘整理,并制作成茶叶菜肴供旅客消费,或者是作为纪念品和礼品送给游客,同时还要加强茶具的开发和制作,研究出与茶具相适应的冲泡程序,从而促进茶叶的良好发展,开发茶工艺品,比如茶船、花盆、保健枕头等。
3、以政府为主导、重点培育和创造湘西茶旅游业发展的中高等级生产要素。
在茶文化发展的初级阶段,以政府为主导,利于思想统一,管理制度的完善,加强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为湘西茶旅游业的良好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各级各部门之间要相互协调合作,积极推进茶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加大建设和完善各种交通设施,比如铁路、公路、机场等,加大具有公共产品特性的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通讯、商业、紧急救援等,政府还要出台优惠投资政策,以此来吸引茶旅游业的专业人才和资本。重视专业茶旅游人才的培养,建立生产、学习、研究为一体的办学模式,培养的人才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强大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要打造一批精品项目,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让他们为湘西茶文化保护开发以及茶旅游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还要不断创造茶旅游文化,吸引优秀企业家投资,并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创新意识,让他们推动湘西茶旅游产业良好发展。
4、积极挖掘,推进茶文化宣传。
一是要加强茶文化底蕴的挖掘,要想弘扬湘西茶文化,就要加强收集和整理民间茶艺,充分利用现代的茶园、茶厂、茶馆等,让民间茶艺成为茶业经济的一种特色项目,以实现湘西茶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收集并出版与茶相关的地方特色茶歌、茶舞等影视文化作品,通过歌舞的形式,弘扬茶文化,以此来提高茶叶产业的知名度。三是积极开展茶民俗风情游。民俗风情游要突出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充分挖掘茶文化的民俗和风情,并举办各种如茶道、茶礼俗的茶文化风情活动,设计各种具有茶文化的产品,在地区发展的同时,积极借鉴其他地方的发展经验,找准湘西茶旅游文化的定位点,展示茶旅游文化的内涵,使旅游者充分领略茶旅游文化的魅力,定准市场目标,加强宣传力度,还要整合茶产业和茶旅游业,通过资源整合形成宣传合力。总之,发展茶特色旅游要用好两个“法宝”——“锦上添花,无中生有”。“锦上添花”是指广泛收集整理,深入挖掘历史和现实中与茶文化有关的资源,并通过艺术加工提升它的魅力,通过宣传扩大它的影响力。“无中生有”是根据发展茶旅游的需要,运用文学艺术的方式大胆创新,创编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新故事、新民俗、饮茶新方式。
5、建立起政府、企业和农户三个层面的立体架构。政府负责制定规划、政策,打造茶文化旅游线路,组织人员交流、培训,并做好协调和指导工作。企业则负责茶文化旅游网点及服务设施的兴建,茶业商品的生产和营销,茶文化服务的创新和改善。茶农则负责茶园的管护,茶乡农家乐的完善等。
【参考文献】
[1]包毓敏;湖州茶文化旅游开发的策略与研究[J];茶叶科学技术;2006年02期
[2]陈潜;茶文化在福建旅游业中的价值[J];茶叶科学技术;2007年03期
慢游是以低碳交通方式前往有限的旅游目的地,放慢旅行、游览速度,停留更长时间以获得深度体验的新型旅游方式[1]。慢游独有的节奏慢、体验深度化等特性与茶文化旅游特征有着众多的联系。针对当前我国茶文化旅游形式较为单一的问题,探讨慢游这样一种新思路,将有助于丰富茶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新的旅游体验项目。
1茶文化旅游与慢游理念的联系性
1.1茶文化与茶文化旅游
1.1.1茶文化的概念
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茶树的栽培、管理、茶叶的采摘、制作、营销、品饮全过程。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其核心是品饮有关的茶艺与茶道[2]。
1.1.2茶文化旅游的内涵
茶文化旅游的界定当前学术界还存在一些争议。姚国坤认为:“茶文化旅游属于休闲文化,也是一种茶文化活动”[3]。马海云认为:“茶文化旅游是民俗旅游的一个分支,它将茶文化相关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进行综合和深度开发,使旅游者得到与茶相关的物质和精神享受的一种文化旅行”[4]。笔者认为茶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种,其以茶文化为资源载体,充分利用传统茶文化及其相关资源,借助现代旅游开发的理念,为旅游者提供茶区观光、茶文化体验、休闲度假、茶俗观赏、购物等围绕茶文化要素而展开的一系列旅游活动。
1.2慢游的内涵
慢游,首先是从国外出现并成为近年来较为热门的一种新兴的旅游体验形式。国内对此种旅游方式主要侧重于现象的描述,比如通过对知网等数据库的搜索发现,有关慢游的文献大部分都停留在“快旅慢游”的口号表述上,对于慢游深层次的研究较为匮乏。结合国内外现有的有关慢游的文献,本文认为慢游是指通过低碳交通的方式出行,在游览过程中追求慢节奏体验和观赏方式,通过长时间逗留在旅游目的地地区以便了解和融入当地社会,从而加深旅游体验,获得更多旅游乐趣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
1.3两者之间的联系茶文化与慢游两者之间存在的诸多联系。
一是节奏方面的联系性。从茶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体验茶文化的方式较多,但体验茶文化不是一种快餐文化的方式,而是需要心神怡静的体验和感受,无论是生态茶园观光,还是茶艺观赏,亦或是茶道养生等都需要游客节奏舒缓、平心静气,而这些正是我国传统茶文化的的特点之一。这与慢游的慢节奏旅游形式有着明显的契合点。二是参与体验性方面的联系。慢游要求加深旅游体验,注重旅游活动的参与性,这与茶文化旅游活动当前的开展形式也有着一些相同之处。三是生态环保意识方面的联系。慢游的出游方式要求低碳出行,尽可能地降低对生态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在旅游目的地地区开展旅游活动也追求环保意识。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本身对于产茶区的生态环境就有较严格的要求,也就是注重原有茶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因旅游开发给自然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四是对于文化内涵的诉求联系。慢游通过长时间逗留在旅游目的地地区,以便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当地特有的地域文化。而茶文化旅游的载体正是基于茶文化内涵,旅游者在茶区开展的一系列活动都是围绕着茶文化来展开,其文化诉求和文化氛围的营造都比较符合慢游的特征。由此可见,慢游和茶文化旅游是可以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慢游的旅游形式将茶文化贯穿其中,进而加深游客对茶文化内涵的体验,提升旅游品牌的口碑。
2开展茶文化慢游的相关要求
在开展茶文化慢游这种活动过程中,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2.1旅游产品开发应重视节奏慢的要求
慢游的基本特征在于节奏舒缓的游览方式,可以长时间逗留在旅游目的地地区。茶文化旅游要开展慢游形式,就必须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旅游产品的体验节奏,不能是走马观花式的快速游览,而是通过环保的“慢”交通工具、线路节点的精心设计、游览内容的丰富多样等方面来延长旅游者的逗留时间。
2.2对于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
大众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消极影响,而慢游要求旅游者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尤其重视低碳减排。所以,慢游从出行交通工具方面要求采用低碳交通工具,减少或降低旅游碳足迹,在游览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避免或减少对游览区环境的影响。在茶文化旅游开展过程中,按照慢游理念对交通工具采取低碳化标准,比如:景区观光车以电动车为主,或者开展骑行游览,以及步行游览等,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开展以畜力为交通工具的形式,禁止或减少机动车进入景区,从而降低旅游碳排放。除此之外,在旅游过程中也注重对游客环保意识的宣传,加大景区环境保护的力度。另外,不只是关注生态环境,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文化旅游,为了使游客更真切的体验茶文化,还必须对原有的茶文化生态环境加以保护,保证文化内涵的原真性。
2.3深度体验性的要求
深度体验是慢游的核心理念。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受心理内驱力的影响,对于旅游产品的消费体验都有追求更高品质的心理期望。茶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展,要营造满足消费者心理诉求的条件,让旅游者能够全心感受旅游过程中茶文化的精神内核,多设计参与体验式的旅游项目,比如采茶节、采茶歌舞、茶艺修学、茶道养生等旅游内容,让游客在参与过程中加强自身的心理与情感过程,达到与茶文化产生共鸣的效果,这样才能使游客有可能获得深度旅游体验,满足其慢游中了解和融汇地域文化的体验诉求。
2.4多元包容性的要求
慢游是旅游者在追求形式个性化的旅游活动,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和旅游目的地的居民而言,文化背景的差异可能带来一些观念上和生活方面的不同。但慢游的精神是追求包容的态度面对世界,所以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差异现象要做好多元化的处理,加强游客与目的地居民的包容性心理建设。
2.5社区参与性的要求
除了文化方面的包容性之外,如何将地域特有的茶文化展示给旅游者,这就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参与。一般旅游资源的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而相对于文化旅游而言,本地区的文化很大程度上需要居民的参与,因为居民的日常生活及民风民俗的展示就是最具有代表性及最具有鲜活性的文化载体。此外,社区参与不仅能提升茶文化的体验氛围,同时,也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起到茶区旅游扶贫等社会经济效益,进而促使当地居民与游客之间的关系会更为和谐。
3茶文化旅游开展慢游的几点建议
茶文化旅游开展慢游,除了满足以上几点要求之外,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好相应的工作。
3.1积极引导慢游意识
当前,我国旅游者的旅游方式还是以观光游为主,而休闲度假游、深度体验游的群体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慢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体验方式,对于国内传统的旅游者而言还缺乏了解,但这里面也存在一些机遇,正是因为不了解才会激发旅游者的求新、求奇的心理。引导茶文化旅游,需要加大对慢游理念的宣传,借助电视、报纸、杂志以及新型媒介诸如互联网、节庆、会展等渠道,主动出击,积极引导旅游者关注和了解茶文化慢游产品。
3.2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
现阶段我国旅游活动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就包括游客环保意识淡薄这样的顽症。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是对茶园景区的开发要求,同时也是慢游者追求的理想目的地。因此,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这方面的工作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加大对旅游者的环境保护宣传,避免和减少旅游者的不文明现象;另一方面是加大对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只有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去,才能真正打造一个理想的景区来迎接四方来客。
3.3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在产业发展政策方面,鉴于我国众多茶区多处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经济条件较差等现实情况,政府部门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扶持一些较高开发价值的项目,以便带动当地茶产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增长。
3.4打造适合慢游的茶文化旅游产品
在茶文化旅游产品设计方面,要深入挖掘当地茶文化特色,创新旅游项目,避免过度商业化,开发出适合慢游的旅游产品,从而吸引游客,延长其停留时间。
3.5倡导和实现低碳旅行的慢游理念
在交通系统方面,为了营造茶文化慢游的有利条件,需要对旅游线路展开科学设计,开发相应的慢游交通工具,减少因旅游活动带来的碳排放。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开展慢游专线,将慢节奏和沿途风景相结合,提升旅行体验。总之,鉴于茶文化旅游与慢游形式存在较高的关联度,我们应该积极尝试将两者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具有低碳环保、深度体验的新型旅游产品。在这样的尝试中,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慢游的发展是复杂的,茶文化如何正确地展示给游客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君轶,唐佳,张高军.慢游:概念、特征及动因[J].思想战线,2012(06):118.
[2]王联英.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概念、类型、开发价值和开发策略[J].海峡科学,2013(12):74.
关键词: 茶文化旅游;漳州地区;建议
Key words: tea cultural tourism;Zhangzhou area;recommendation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304-03
0 引言
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资源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同题材的旅游形式不断涌现,休闲体验类旅游更是成为时尚新宠。近些年来文化旅游的兴起也从实践方面证明了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
本文以漳州地区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特点及问题和开发利用为研究主题,探索在全国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大环境下,如何利用中华民族悠久的茶文化资源来促进漳州旅游业的发展,探索漳州茶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发展茶文化旅游的相关思路。
1 茶文化旅游概述
茶文化旅游是利用茶叶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保健实用价值等吸引旅游者进行休闲体验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和集中地,茶文化历史悠久。我国开发茶文化旅游的资源丰富且底蕴深厚。
现代旅游的发展趋势旅游当中的文化旅游消费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中的重要需求。茶是中国人民喜爱的饮料,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茶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绚丽多彩的茶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茶文化休闲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例增大,而茶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旅游模式,以其独特的观光和体验价值、绿色环保的理念,高品质的服务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总体而言,茶文化旅游的基本形式是以秀美幽静的茶乡环境为条件,以茶区生产为基础,以茶区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特定文化景观为依托的一种旅游形式。随着人们生活品质日益提高,茶文化能很好的满足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2 漳州地区的茶文化资源
漳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气候温和,地理位置优越,素有“花果之乡”之美誉。随着对旅游资源的重视与开发,漳州的美被多层次、多角度的演绎着,其中之一就是传统的茶文化。
漳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其传统茶文化积淀深厚。漳州人饮茶成风,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地域条件非常好。漳州的大街小巷的家门、店口都随处可见漳州人的品茶之风,说明漳州的茶文化已经根深蒂固在漳州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游客可到这些茶文化地感受其历史的风韵,同时亲身体验集采茶、做茶、品茶、购茶及观、学茶艺为一体的“漳州茶文化之旅”。
漳州产茶饮茶历史悠久,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唐高宗显庆四年,长泰县的天竺岩就盛产天竺茶。唐朝武后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经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间设置漳州。陈元光率领的军队,又把中原种茶饮茶之风带到了这里。此外有《华安县志》记载:“据传唐代开始仙都、华丰已有产茶。”其县城华丰镇古称“茶烘”,即取茶乡之意。
宋代以来有关漳州茶叶的文字记载日渐丰富。宋朝《太平寰宇记》载:“漳州土产腊茶。”此外,宋淳熙五年的《临漳志序》提及漳州物产时就有“其所以衣食给用者则入有粮、棉……茗之类”。另有,时任漳州通判的王炜在《清州十咏》中记述:“麦收正月尽,茶摘上元前”。这些记载有力地证明了宋朝时期,漳州地区种茶饮茶之风十分普及。
明朝以来,漳州茶商首先创制了乌龙茶,明末清初阮文锡的《安溪茶歌》中有“迩来武夷漳人制”的说法。乌龙茶的生产技艺很快地被武夷山,安溪等茶区仿效,成为福建茶区的主要制茶工艺,并随着漳人的入台传入台湾。当时,武夷山茶叶作坊中,有不少是来自漳州的制茶师傅,他们不但制茶有功夫,喝茶也很讲究。他们把岩茶及冲泡的方法带回漳州,成为漳州的饮茶风尚。当时漳州生产的茶叶不仅民间自饮,而且被列为贡品。《长泰县志》、《南靖县志》、《龙溪县志》等均有进贡茶叶的记载。
明代中期,月港作为东南沿海最大的港口,极大地促进了漳州茶叶的生产,每年都有数以百吨的茶叶,从这里运销东南亚地区。明末清初,漳州已经成了福建东南沿海重要的茶叶集散地,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客商。
清代以来,漳州地区的品茗之风日甚,其烹泡方式——工夫茶艺闻名遐迩。清初,永安知县彭光斗路过漳州时,就亲身享用了漳州的工夫茶。他还在《闽琐记》中记载道:“罢后去省,道过龙溪,邂逅竹园中,遇一野叟,延入旁室。地炉活火,烹沁透心脾。叩之乃真武夷也。客闽三载,只领略一次,殊愧此叟也”。众多的文物资料证实,漳州一带是功夫茶的主要发祥地。一些茶学专家认为,紫砂壶进入漳州地区后与乌龙茶相得益彰,漳州爱茶人为之如醉如痴,每日玩赏研究泡茶方法。为促进了功夫茶形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清末,漳州茶叶贸易居全省之冠。光绪年间,漳州市里有号称“百年老铺”的奇苑、瑞苑等茶庄,他们不仅在漳州开业,而且在厦门设立分庄,茶叶出口东南亚等国。
随着茶叶生产和贸易的发展,漳州人饮茶成为社会风尚,从而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漳州茶文化。曾任清朝宰相的漳浦人蔡新,告老还乡定居后,夏季常到平和三平寺避暑,留下了“食武夷(茶),观金鱼”的佳话,以此表达其淡泊功利、以俭朴为乐的高尚志趣。道、佛的思想理念,对漳州茶道也有一定的影响。清代的漳州秀才陈常夏在日记中写道:“康熙十年(1671年)....值僧闻复往沧桑亭,松窗竹榻,别作岩栖调度,代余为茶水主人,果聪佐之。”这说明漳州茶人崇尚在大自然的环境中饮茶,或与江流明月为伴,或与松涛竹韵为友,从中领略道家“避世无为”和佛家“无求即乐”的精神境界。
在漳州也形成了与茶相关联的民间礼俗。漳州民间习俗以“茶礼”为大礼,在男女订婚之时,男方家要向女方家送“茶礼”。结婚时,新娘要奉茶敬公婆等,以此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在祭祀祖先或烧香敬神时,也要供三杯清茶,以表虔诚。此外由于许多人成为紫砂壶最忠实的使用者,以至漳州民间形成了以紫砂壶或茶具随葬的习俗。这些风俗都体现了人伦有序、家族和睦、尊敬长上的传统道德观念。
经过几百年的不断积淀,在漳州,茶文化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古至今,漳州茶文化的发展在漳州留下了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可见漳州地区茶文化氛围浓厚,在漳州发展茶文化旅游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
3 漳州茶文化旅游资源分布概况
漳州茶叶的生产规模较大,乌龙茶的种植区遍布漳州市的每个县区,华安的仙都,新圩,湖林,平和县的崎岭、九峰、芦溪,南靖的书洋、梅林,漳浦的盘陀,南山,诏安的秀篆、白洋等乡镇都有种植。全市的种植面积十八万亩,年产量1.9万吨。其中铁观音、奇兰、黄旦、单枞水仙、肉桂等在海内外亨有很高的声誉。漳州乌龙茶以她独特的魅力,加入了紫砂壶,若琛杯,风炉等一系列妙趣天成的茶具,融合了文学和书画等艺术,从单纯的饮料中走了出来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漳州的茶文化旅游,经过当地政府、茶业企业集团和相关文化团体的努力探索,正朝着体验化、文学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体验化就是要让游客参与其中,设计的体验活动要带给游客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触觉等多方位的刺激,使游客充分融入到旅游活动当中。如,位于漳浦县的漳州科技学院的茶文化及茶叶生产加工专业培养熟知中国茶文化,熟练掌握茶叶品鉴、泡茶技艺、品茗环境设计等技能的高级茶艺文化专业人才,雄厚的师资与专业队伍成为吸引旅游者前来体验的一项重要资源。漳州科技学院的观光茶园中种植了海峡两岸具有代表性的茶叶品种及新优品种。许多旅游者在观光的同时近距离认识了茶叶,了解了茶艺,丰富了茶学知识。还可来到茶园田间,自己可以动手采摘茶叶,在茶农的指导下采茶,最后他们将自己采摘的茶叶交给师傅进行炒青,在他们临走时,就可以带上自己亲自做的茶叶,对于游客来说是一种非常值得体验的项目。
文学化是指推进茶文学创作与交流。所谓茶文学,是指以茶为主题而创作的文学作品。茶文学的题材多样。当茶成为漳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关于茶的种种描述也就成为漳州文人创作的重要题材,茶文学也就成为漳州地方文学的重要部分。漳州的文人墨客们在品味好茶时,也不忘抒发感悟。漳浦天福茶博物院每年三月举办曲水流觞茶会,聚集许多文学爱好者聚坐于溪流两旁,一边饮茶一边吟诵创作茶诗、茶文,成为漳州地区茶文化的一件盛事。茶文学的频繁交流,为茶文化旅游的推广开设更多的平台,使更多的人参与到茶文化茶文学的创作、传播中来。随着更多茶文学作品的出现,漳州茶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所以在发展茶文化旅游的餐饮、住宿以及娱乐设施的同时,要兼顾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责,这是未来茶文化旅游良性发展的根本保证。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沙建镇岱山上的雷龙、林芳夫妇开发建设的有机茶园,茶树环绕、梯田层层、鸟语花香。茶园边上,有鱼塘、菜地,养着鸡鸭。他们把‘有机’的理念运用到种养中,让游客能吃上有机鱼、有机菜、有机肉。营造特有的简单淳朴的社会气息,使游客完全沉浸在健康的环境中,以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
这些在摸索中得到的经验和成就都为以后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4 促进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建议
4.1 强化品牌建设,加强宣传推广 茶文化旅游要想得到广泛的关注,就一定要打造强有力的品牌。唯有特别的具有实力品牌才能更加具有吸引力。茶文化旅游让人们更多地了解茶文化,体验茶文化,从而更好地促进茶叶品牌的建立,同时也促进茶产品的销售。通过互联网、杂志、电视等多渠道进行宣传,可多方面呈现出当地茶文化的精神,触动都市人的内心返真归扑的心灵,吸引都市人的眼球。
4.2 促进闽台交流,学习先进经验 闽台两岸茶文化一脉相承,闽台茶叶同根生渊源深厚。漳州和台湾都是乌龙茶的总要产地,加强海峡两岸的茶文化交流,与台湾地区的成功合作对漳州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海峡两岸茶文化节、海峡茶艺电视公开赛等的相继举办为漳州地区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商机和动力。此外,当前台湾地区的休闲观光茶园成为人们了解茶和茶文化的好去处。漳州可以学习台湾地区的先进经验建立观光休闲茶园,设计适合大陆的茶文化旅游。
4.3 结合独特资源,发展特色茶旅 修性游:佛教、道教的宗教修行与茶有着不解之缘。其中有一些佛教、道教茶艺乃是中国茶艺中的佼佼者。此路线的特色重在品悟人生、修身养性。在漳州的平和三平寺、灵通岩、东山关帝庙、漳浦乌石妈祖等可以结合当地的宗教文化开发特色的修性禅悟之旅。
茶俗游:该旅游路线综合了漳州各个地区的茶民俗风情,为热爱民俗文化、茶艺的人们提供了很好的选择。如漳州地区各县市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传统节日多有欢喜热闹的民俗活动,可以结合民俗活动中的茶元素开发民俗风情游。
科普游:让青少年们感受到茶文化的熏陶,把茶叶生产、科技示范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针对青少年开发茶文化科普游,有利于青少年思想素质和科技素质的提高。此外,亦可开发中年、老年科普游。
土楼游:漳州土楼遍布于漳州市的南靖、华安、平和、诏安、云霄、漳浦等山区,造型奇异、风格独特。土楼多选址于依山傍水的坡地或近溪山谷中,或选在山、水、田、楼相和谐的地理环境之间,自然环境优美,独具闽南田园风光的特色。漳州作为土楼的聚集地,也吸引不少海内外游客,将茶文化融入世界文化遗产客家土楼之中与土楼旅游结合起来,如在南靖、华安这些地区开发土楼特色茶类与土楼风情结合。
赛事游:茶博会、茶王赛等茶界盛事的举办时期无疑是茶文化旅游的高峰期。可利用时机筹划设计相关旅游线路。
空气游:漳州地区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是一个农业大县,许多县市都具有风景优美,空气新鲜等优势,成为许多都市人逃避嘈杂喧嚣的城市和城市中污浊的空气的好去处。
4.4 丰富规范茶宴,培养专项导游 目前漳州的特色茶宴较少,特别是在茶文化旅游景区内的茶宴还有待进一步丰富和规范。要考虑到融入绿色健康的理念做到以茶入菜、以茶造型、以茶命名。
此外还应培训一批具备茶文化内涵的专项导游群体。茶文化旅游要求导游不仅要懂得导游知识而且要懂得茶叶品鉴、茶艺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带领游客领略茶文化之美、感受茶文化之道,让游客在导游的引导下得到心灵的茶文化洗礼。
参考文献: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南方各省茶文化的发展方兴未艾,茶文化研究机构不断出现,茶文化活动欣欣向荣。此时,泰山茶文化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南方,既没有专门的茶文化研究机构,也没有任何大型的茶文化活动在泰山举行,仅有些文化研究学者对泰山茶文化历史进行了研究[4]。近年来,随着泰山茶产业的发展,泰山茶文化的氛围也逐渐浓厚起来,有学者开始对泰山茶文化的发展进行了初步探索[5]。目前,泰山茶文化的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1校园茶文化蓬勃发展
2002年,山东农业大学兴建了茶学学科,开设了选修课《茶文化学》,使茶文化首先在山东农业大学校园传播开来。此后,园艺学院成立了“茶文化协会”学生社团,每年举行一届“研茶致学”茶艺技能大赛,参加者围绕茶文化,确定不同主题,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中国茶文化,有反映“南茶北引”的日照绿茶茶艺、反映崂山茶的“茶之道”茶艺、反映山东特有饮茶习俗的“沂蒙干烘情”茶艺等。“研茶致学”茶艺技能大赛不但吸引了山东农业大学众多学生的参与,也吸引了泰安市众多茶文化爱好者前来观看,泰安市的一些茶馆作为表演嘉宾给观众带来各自特色茶艺,成为泰安市同行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个平台,传播茶文化的同时,也是对山东茶文化的整理与创作。此外,山东农业大学茶文化协会还定期举行小型茶文化活动,例如“全民饮茶日”、校园“无我茶会”等。目前,在山东农业大学的影响下,泰安市的泰山学院、泰山医学院、泰山服装学院等都已成立茶文化协会,在泰安市高校中掀起一股学习茶文化、传播茶文化的热潮,泰山各高校茶文化社团组织已成为宣传泰山茶文化的中坚力量。
2社会茶文化氛围逐渐浓厚
“泰山女儿茶”作为泰山历史名茶,已被泰山女儿茶公司恢复生产,其香气高,滋味浓,耐冲泡的品质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也带动了一批其他品牌女儿茶的生产。泰山女儿茶公司建设的“泰山茶苑”是结合观光、品茶、餐饮于一体的项目。古色古香的生产车间,独具北方特色的生态茶园和茶餐,形成了浓郁的泰山女儿茶文化特点,也是宣传泰山茶文化的重要窗口。泰山一些颇具特色的茶馆,近年来也成为传播茶文化的场所。如泰山“一枝莲”茶俯,它是附设于泰安四星级宾馆“泰山名人酒店”的一家茶馆,其装修古朴典雅,主题突出,结合佛教中莲文化,处处突显其宏扬传统文化的用心。还经常举办一些茶文化交流活动,如“首届中华茶友会”、泰安市“无我茶会”,吸引了青岛、北京、济南等其他城市的茶友参加。目前,定期举行“雅会”,茶道与香道、书画、中医等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学习讨论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泰山茶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发展。2011年,泰安市成立了茶文化协会,协会成立后,定期举办活动,如在“东尊茶馆”和“弄影轩”举办“品茶沙龙”,一些爱茶人士和茶学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共品香茗,形成了日益浓厚的茶文化氛围。2012年3月,茶文化协会又在金女儿茶公司成功举办了“探春—2012年春茶品鉴会”,泰安日报等媒体专门报道了品茶会的情况。在泰安电视台、泰安日报等媒体上,有关茶文化的报道逐渐多起来,这也是宣传泰山茶文化的重要途径。
泰山茶文化发展建议
要使泰山茶产业进一步发展,提升泰山女儿茶的知名度,还需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发展泰山茶文化。通过对泰山茶文化发展现状的总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政府牵头,重视泰山茶文化的建设与宣传
目前,泰安市政府主要对泰山茶种植与加工进行了扶持。作为政府部门,一方面可以设立一些专项课题支持茶文化方面的研究,对泰山茶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建设进行系统研究。同时也可设立、策划一些有关茶文化的项目,如建造泰山茶文化主题雕像、公园、展览馆等。此外,还可在泰安乃至山东的主要媒体上宣传报道泰山茶文化,促进泰山茶文化的蓬勃发展。
2进一步挖掘整理泰山茶文化,丰富泰山茶文化内容
目前,已有学者对泰山茶文化历史做了初步研究,但关于泰山茶文化还有许多有待挖掘和整理的地方。如冯玉祥将军曾写了一首《大碗茶》诗,描写的是山东泰安地区民间饮茶的习俗,因此有关泰安地区从唐、宋、元、明、清至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民间饮茶文化、习俗方面的资料有待进一部整理。其次,泰山是历代皇帝封禅之处,那么皇帝封禅时到泰山,与泰山茶是否存在一些值得整理挖掘的资料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此外,泰山泉水众多,泰山泉水与茶存在怎样的故事。泰山茶文化历史的深度研究和挖掘,有助于丰富泰山茶文化内容,宣传泰山茶。
3结合泰山旅游文化特色,营造茶文化氛围
二、英德茶旅游的产业特色建设
基于分析英德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发展现状,综合考虑英德茶文化主题景区形式选择,在融合现实资源、产品、开发商、游客等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建议英德茶文化景区要依托现有资源重点打造出三个特色。第一,参与体验型景区特色。以茶趣园为基础,针对英德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特色,打造让游客亲身体验茶文化,让游客直接接触、了解茶文化的游客体验型主题景区。如团队主导型的茶文化主题景区茶趣园的未来发展,可打造如“擂茶会”、采茶、品茗、制茶体验、旅游购物等形式,把茶文化具体化、生活化,让团队游客体验感受茶文化魅力,避免游客浮光掠影式的茶园游览,将茶文化与旅游完美结合。第二,观光休闲型景区特色。以“茶叶世界”为基础,形成以科普观光型形式发展,结合旅游业需求,增加融合茶文化传统艺术的特色茶楼茶馆,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科普教育型为主,适当市场化的观光休闲型主题景区。茶叶世界可开设观光、摄影、室外天然茶吧等形式活动,调动游客的兴趣,促进茶文化主题景区与旅游业能动发展。第三,历史探寻型景区特色。以红旗茶场为基础,形成拥有悠久历史背景的历史探索型的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大部分茶园更加注重是经济效益,忽略茶文化背后的深厚历史作用。老红旗茶厂拥有优越的茶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由于种种原因被市场忽略。像老红旗茶厂这一类型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应该注重挖掘背后的茶文化内涵,将其发展成历史探寻性的市场化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
三、英德茶文化旅游主题景区的发展形式
英德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在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性质、经营策略、市场需求等因素无形中形成了不同的主题景区形式选择。根据英德当地三大主要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相关企业、投资者、管理部门、政府等单位在进行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投资时要有针对性。形成不同的市场细分,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促进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以上对英德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的不同主导类型,总结出景区景区三种发展形式。 (1)以茶趣园为代表的游客体验型发展形式。这一类茶文化景区通常是个体经营为主,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与旅行社、酒店、餐饮等旅游行业建立紧密市场联系,从而形成了以游客体验型为主的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发展形式;(2)以茶叶世界为代表的观光休闲型的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发展形式,其机构性质通常为国有企业,这一类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不配合行业内混乱的返利制度,走中高端自驾游线路,主要接待小团队、散客等参与体验;(3)以老红旗茶厂为代表的历史探寻型的旅游发展形式,这一类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走遗产旅游路线,通常被大资本介入,目前与市场开始建立关系。英德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发展形式主要形成了游客体验型、观光休闲型、历史探寻型的三种不同茶文化旅游景区发展形式,针对不同茶文化旅游景区形式、发展需要选择不同的发展形式,赢取不同的市场,促进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茶文化主题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首先,深度挖掘茶文化内涵。
英德茶文化悠久深厚,鉴于英德茶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低层次发展的不足,要促进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必须深入挖掘茶文化内涵,促进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与旅游业的复合发展,根据市场需求生产丰富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以及独特的茶文化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要促进英德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发展,英德政府、旅游企业和居民必须重视挖掘茶文化内涵的挖掘,提升茶文化旅游品位,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同时传承茶文化的精髓,形成自主品牌,发挥现有品牌效应,打造“中国红茶之乡”的世界茶叶市场和旅游市场,只有这样才能持久地开发茶文化旅游,形成生生不息的发展局面。
其次,资源整合,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英德茶资源相对分散,茶园景区分布不均、发展不均衡,可进入性不强,主要依赖其它旅游资源的附带发展,并没有独立的茶文化发展体系。因此,英德市甚至辐射到整个清远市内部资源的整合,形成茶叶相关产业集群效应非常必要。可以结合茶博会、度假村、擂茶粥等新兴形式塑造茶文化景区的旅游形象,适当开发适销对路的如茶制品、茶楼、茶文化摄影展、茶文化展示一条街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产业复合发展效应,扩大茶文化旅游市场效应,提高英德茶文化旅游知名度。
再次,加强市场营销,拓展茶文化旅游市场渠道。
与“祈红”、“滇红”等并列为有中国五大红茶之一的英德红茶,在知名度上落后于其他品牌。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奠定了英德茶文化旅游发展雄厚扎实的物质基础,而茶资源在品质保证的基础上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市场包装与宣传推广,以开拓更广阔的茶文化旅游市场。目前像茶趣园一类的英德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的客源市场以深圳、东莞、珠海、中山、番禺等珠三角地区为主,少部分客源市场来自湖南、湖北、广西等广东省周边城市,客源市场狭窄,营销渠道狭小,严重阻碍了英德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的茶景区主题实行不同的营销策略,注重与其他城市甚至海外城市茶文化旅游的合作,以达到不断拓宽茶文化旅游市场的双赢。
第四,提高社区参与度。
茶文化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参与。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分配,尤其注重茶文化旅游当地居民的利益分配。据实地考察发现,茶叶世界等茶园周边居民绝大部分没有参与到茶文化旅游发展中,如为茶园经营者采茶叶、做茶叶、卖茶叶,茶叶丰收季节时提供体力劳动,获取每天60—100元不等的报酬。总体而言,英德茶文化旅游发展社区参与度不高,要通过各种形式方法,让居民直接参与到茶文化旅游中,并受益于其中,避免居民被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