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2 16:34:3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医学的主要特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

篇(1)

在我国批准注册的中成药中,有200多种是中药、化学药复方制剂,即含有西药的中成药。此类中西药复方制剂不能简单地按中成药或西药的用法去使用,而这些中西药复方制剂的一些特殊注意事项在临床的实际使用中并没有得到很好地遵循。因此,中西药复方制剂的合理使用已成为当前必须重视的一个合理用药问题。本文着重介绍该类中成药的有关组方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以供参考。

1 含化学药组分中成药的组方特点

1.1抗感冒药的组方特点 在抗感冒药的中成药中绝大部分都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此类中成药的特点是以常规治疗感冒的中药为主,配以解热镇痛类、抗过敏类西药。

1.2补虚药的组方特点 在补虚药的中成药中有一部分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此类中成药的特点是以具有补益作用的中药为主,配以维生素类西药。

1.3降压药的组方特点 在降压药的中成药中有少部分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此类中成药的特点以平肝潜阳类中药为主,配以降压类西药。

1.4消化系统用药的组方特点 在消化系统用药的中成药中有一部分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此类中成药的特点是以中药的健胃消食理气中药为主,配以制酸类西药。

1.5糖尿病用药的组方特点 在降糖药的中成药中有少部分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此类中成药的特点是以治疗消渴病中药为主,配以降糖类西药,西药组分主要为格列本脲。

1.6止咳平喘化痰药的组方特点 在止咳平喘化痰药的中成药中也有一部分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此类中成药的特点是以中药的止咳平喘祛痰药为主,配以镇咳平喘祛痰类西药。

1.7心脑血管药的组方特点 在心脑血管药的中成药中也有一部分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此类中成药的特点是以中药的活血化淤药为主,所配西药主要包括维生素C等。

1.8五官科用药组方特点 在五官科用药的中成药中也有一部分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此类中成药的特点是以宣肺通窍和辛凉解表类中药为主,配以抗过敏和收缩毛细血管类西药。

2 含化学药成分中成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2.1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2.2应严格遵循药品说明书。

2.3使用方法要得当。

2.4注意老年肝肾功能状况不好的患者。

2.5注意联合用药。

2.6掌握药品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

3 含其他西药成分的中成药使用注意

3.1含西药成分的感冒中成药使用注意 ①含安乃近成分中成药的使用注意:在服用含有安乃近成分的中成药时,切不可随意加大剂量,更不能长期使用,年老体弱者用药尤其应慎重,不能再同时加用西药解热。对安乃近、吡唑酮类及阿司林类药物过敏者禁用。②含对已酰氨基酚成分中成药的使用注意:长期大量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尤其是肾功能低下时,可出现肾绞痛或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尿毒症。若与肝药酶诱导剂尤其是巴比妥类并用时,发生肝脏毒性反应的危险增加。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重。服用超量可出现恶心、呕吐、胃痛、胃痉挛等症状。③含马来酸氯苯那敏成分中成药的注意事项:氯苯那敏也称扑尔敏,常用其马来酸盐,用于各种过敏性疾病,并与解热镇痛药配伍用于感冒,但有嗜睡、疲劳乏力等不良反应。因此,在服药期间,不得驾驶车船、登高作业或操作危险的机器。

3.2含有盐酸麻黄碱中成药使用注意 盐酸麻黄碱对于前列腺肥大者可引起排尿困难,大剂量或长期应用可引起震颤、焦虑、失眠、头痛、心悸、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心绞痛患者应禁用含盐酸麻黄碱的中成药。

3.3含吲哚美辛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35%~50%,其中约20%的患者常用不能耐受而被迫停药。溃疡病、哮喘、帕金森病、精神病患者、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14a以下儿童一般不用;老年患者、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病、肝肾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且不宜与阿司匹林、丙磺舒等西药合用。

3.4含有氢氯噻嗪的中成药使用注意 氢氯噻嗪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常见为低血钾,同时因其可抑制胰岛素释放,可使糖耐量降低、血糖升高,故肝肾疾病、糖尿病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所以使用含有氢氯噻嗪的中成药时一方面要注意氢氯噻嗪本身所具有的不良反应,同时也要避免重复用药,以防止药物自身不良反应的发生。

4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通过对含化学药组分中成药组方特点及其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的了解,临床医师、药师及患者就可以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该类中成药。

参 考 文 献

篇(2)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2-0096-02

《中医学》是我国西医院校的重要教学课程。西医高等院校开设《中医学》课程的目标是使西医学系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生命的认知差异,初步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开拓临床思维,丰富诊疗手段。我国西医院校开展《中医学》教学已经20余年,但对其教学效果较少进行调查总结,尤其是有关学生对教学评估的研究更少。为此,笔者以临床专业七年制学生作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以期对《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为今后《中医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提供参考。

1 评估内容

2011-2012年,笔者选取首都医科大学2008级和2009级临床专业七年制学生120名,使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学习《中医学》课程反馈调查。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填写无记名的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您学习《中医学》课程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您对《中医学》理论授课和见习授课最不满意的地方是什么?”、“您对《中医学》今后的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有何建议?”等问题。要求学生进行认真思考后如实回答。120份问卷调查表全部收回。

2 评估结果

2.1 学习《中医学》的收获

2.1.1 收获一般(大致了解) 55名(45.8%)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中医有了一个整体、概念上的认识,大致了解了中医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了解了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和思维方式。认识到中医与西医属于不同体系,《中医学》的学习有助于开放思维。

2.1.2 收获较大(深刻了解) 47名(39.2%)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有了较深的了解。认识到中医把人还原于自然中,是自然奥秘的体现;感受到中医学的文化精髓,学会了另一种医学思维;认为学习《中医学》对西医的学习有很多启发,并尝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中西医的共通之处。

2.1.3 收获很大(理论联系实际) 18名(15.0%)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系统学习了中医理论,学会了用辨证的方法看问题,并能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可以联系到实际。

2.2 对《中医学》教学方式的满意程度

2.2.1 很不满意 19名(15.9%)的学生感到很不满意,认为理论课不够有趣,过于枯燥,缺少中药的见习。

2.2.2 不太满意 79名(65.8%)的学生感到不太满意,认为理论课程太少,只学到了肤浅的知识,没能深入学习;见习时带教老师少,每组学生人数太多,动手实践的机会较少,不能很好地观察患者,缺少与患者交流的机会;见习时的患者不够多,带教老师对学生讲解有限。

2.2.3 比较满意 22名(18.3%)的学生认为理论授课覆盖面广,理论课带教老师准备充分,讲解较为透彻。

2.3 对《中医学》教学方式改进的建议

基于目前《中医学》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学生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①适当增加课时,将现行教材中文言文描述的内容用更浅显的语言加以解释,以方便准确理解;②理论授课时在课件内增加和丰富图片内容,以帮助记忆;③增加一些典型病例的讨论,以提高课堂的活跃性;④多讲解具体实用的知识,并采用更易理解的方式;⑤理论授课时不用太泛,应结合具体情况重点讲解;⑥增加见习课带教老师,以便学生能多参与临床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⑦增加见习的形式,除门诊带教外,还可让学生参与中医会诊、病例讨论等;⑧增加中药见习次数,以真正掌握中药的性能;⑨中医与我国中华文化息息相关,讲课过程中可穿插介绍中医与中国文化的深厚联系。

3 对教学模式调整的建议

从上述学生的反馈意见可以看出,目前《中医学》教学模式存在较多问题,学生满意度不太高。由于现行西医院校课程设置的安排,《中医学》课时数很难增多,因此,如何调整和改进《中医学》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是今后《中医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3.1 增加带教老师

中医学理论较为抽象,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既往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的见习一般为8~10名学生配1名带教老师,学生动手机会较少。因此,增加带教老师可以增加学生接触患者的机会。建议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使学生参与中医门诊、中医病房会诊及参观中药房,以有效保证每个学生见习次数和学时,满足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

3.2 改进教学模式

学习风格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习惯性学习方式和倾向。当教学策略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时,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熟悉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了解不同学习风格的优势与缺陷,因此,应根据其学习风格的特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临床见习时,可根据科室带教师资情况,将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合理分组见习,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

3.3 加强网站建设

《中医学》作为首都医科大学的精品课程,首都医科大学的教学网站上提供了较多的中医药在线学习内容,今后应进一步丰富在线教学内容,建设多个学习模块,如教学课程、教学参考及中医科普等,加入适当的教学图片、图谱、动画及教学录像等资料。其中,教学课程模块包括教案、课件、复习题及重点讲解等,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教学参考模块包括课程相关的参考文献,可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触类旁通;中医科普模块包括基础知识、预防保健、中医入门等内容,可增加学生对中医的兴趣。另外,应开设讨论专区,为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平台。

3.4 密切结合临床

尽量增加临床见习时间,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临床。如让学生参与望、闻、问、切的中医辨证全过程,亲自与患者沟通交流,以锻炼其沟通能力和观察能力;另外,教师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出问题,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提出诊断和治疗方案,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通过对相似病例的比较,增强学生的思维辨别能力。

3.5 充实中医文化教学

在《中医学》教学中穿插介绍中医现代研究技术与方法,以及中医与西医的联系与区别,拓宽学生的科研思路,增加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适当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使学生理解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初步奠定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帮助学生理解中医理论,掌握中医学的精髓。

4 结语

篇(3)

中庸一词始见于《论语雍也》,《中庸》一书是论述中庸哲理的儒学主要典籍。中庸是儒家思想体系的哲学核心。“中庸”是儒家最高的准则,它要求人们立定“中道”做到不偏不倚,既不过分,也不要不及[2],中庸之道,重视和谐。

儒家的中庸与中医的理法方药在哲理上都体现了“和”的思想,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特别是古代农业社会中,除军事斗争的特殊情况,并非任何矛盾都必须激化或转化。特别是从一些生命有机体来看,以维持机体系统的和谐稳定为目的,强调对立项的依从渗透,中和互补,避免激剧的动荡、否定、转化、毁灭[3]。这种“和”的思想,在中医学具体表现为中和、平衡、适度的意思,崇尚和谐。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也蕴含着“和”的思想,如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个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亦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体的结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是结构上的和谐;人体的各种功能互相协调,彼此为用,这是功能上的和谐;在患病时,体内的各个部分亦相互影响,有不和谐的表现。中医也认为人与环境之间互相影响,人与自然环境应保持和谐的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密切,亦须保持和谐的关系,中医学的整体观应是整体衡动观[3],和的思想贯穿其中。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它是中医学的理论工具和方法论,也蕴含了“和”的思想,如阴阳交感的理论,是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蕴含着“和”的思想。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是阴阳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最佳状态。这种最佳状态的实现来自于阴阳二气在运动过程中的平衡协调,即中国古代哲学家所谓的“和”[4]。阴阳二气和谐而发生交感,就产生了自然界、万物及人类。阴阳学说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指导养生、临床诊断与治疗时,实质上把“和”放在核心。

中医的五行学说,也蕴含着“和”的思想。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和制化,维持事物生化不息的动态平衡,这是五行之间关系和谐、亦即正常的状态。五行的相乘、相侮、母子相及是五行之间关系不和谐状态,亦即病理状态。其原因不外“太过”与“不及”。五行学说运用于临床指导,亦是致力于人体和谐,如确定治则时针对“太过”或“不及”原因采取抑强扶弱,治疗木旺乘土宜疏肝平肝为主即是一例,总宜使人体复归于和谐状态。

阴阳的和谐,是人体生理功能正常的根本。人体组织结构属性既中和又平衡。阴阳失调(即失和),则是一切疾病发生的重要原理之一。阴阳的过与不及都致人体失去和谐,发生疾病。治疗就是要首先把握阴阳失调的状况,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以恢复阴阳的和谐平衡。和谐,必须适度,方能做到。

《内经》的养生学说,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更蕴含着和的思想,以顺应自然致和谐,以调摄精神情志致和谐,重保养正气保持和谐,和谐的思想存在于养生方法之中。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实持是调和,即“以平为期”。李东垣提出“善治者,惟在调和脾胃”,强调“和”的重要性。清代程仲龄更把治法归纳为八法,专门叙述和法,通过和解或调的作用以祛除病邪,主要包括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具体治法,这是后世医家对《内经》“和”的思想的具体应用之一。

总之,有关“和”的思想贯穿于全部《内经》之中,这是儒学中庸哲理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与发展,中医学是“和”的医学。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73-196.

篇(4)

1 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

中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维模式不同于西方医学。张登本[1]认为中医的思维方式,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具有长久稳定而又普遍起作用的思维定势或曰思维惯性,是一种被定型化的思维样式、结构和过程,是学习、研究、掌握和运用中医理论的基本样式、基本立场和基本态度。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可以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两大主要特点着手,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张虹[2]提出中医学体系中的整体观念有助于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培养他们善于发现疾病和一切致病因素之间的关系、疾病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及疾病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辩证论治有助于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重视个体体质、年龄、性别、地域、时间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整体观念是对人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如《黄帝内经》所说:“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辨证论治是对于疾病的辨别和诊治的认识。如感冒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咳嗽分为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燥邪伤肺、痰湿阻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肾阴虚等。中医思维方式是学习中医学课程的灵魂,贯穿于学习理论知识和锻炼实践操作技能的全过程。教师在授课中紧紧围绕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这两大特点,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中医思维方式。

2 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

包海燕[3]提出在《中医学》这门课中,首先开启中医神秘面纱,面向初学者的就是中医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中医基础理论。故本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基本上奠定了中医学习者们对中医的初步印象及学习基调,并将深刻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是学生学习中医学的第一课,也是后续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理论指导。专科医学院校的《中医学》课程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内科学等5类学科的知识,而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贯穿于《中医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如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阴阳学说作为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同时也被用来剖析、总结药物的性能、作用;五行学说在治疗疾病时对脏腑用药的指导意义,以及根据五行学说可以针对疾病确立具体的治则治法等。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需要安排充足的学时,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的讲解务必深入透彻并适当练习临床诊治、用药。使得中医基础理论的讲解不再空洞无物,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3 灵活运用病案分析授课

临床病案详细真实的记录了诊疗的全过程,直观地反映了医生的诊断思路和诊疗方法及用药情况,是临床医学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的一座桥梁,是学生从学习理论知识到应用理论知识诊疗疾病的重要工具。安排学生分组讨论病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收集信息能力,辨别诊断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惠翠兰[4]等研究表明病案讨论能以最快速度使学生从理论转向实践,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了临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医传统医案众多,授课教师应在有限的课时内筛选出来最具针对性、与临床教学密切联系的医案进行讲授。具体做法,可以结合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给学生展示病案,并提出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组织学生分组对病案进行讨论,分析问题。最后,教师听取各组讨论结果,做归纳总结。这种方法以教学目标为基础,以病案为核心,以学生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良好的中医学教学方法。

篇(5)

内容提要:

本文初步阐述了李积敏(慎言)在中医疑难病概念及范畴、中医疑难病学的定义及范围、创建中医疑难病学科体系的意义等方面的学术思想。进一步阐述了李积敏创立中医疑难病学科,是中医学的战略措施的观点。

主题词:

疑难病 中医疑难病学 李积敏(慎言) 学术思想

论文内容:

李积敏、字慎言,号淡园主人。中医疑难病学科创始人及中医疑难病学理论奠基人,著名中医妇科疑难病专家,清医家李世泰第七世孙,清.光裕堂第七代传人。临床擅长子宫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外阴白色病变、不孕症、乳腺增生病等各种妇科疑难病症,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慎言先生长期从事中医疑难病学科理论及临床研究,提出“创建中医疑难病学科理论体系”学术思想,提出中医妇科疑难病“肾虚血淤”病机理论,这些理论对中医疑难病学科的建立、发展与进步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现就对李积敏(慎言)中医疑难病学术思想作一点初步探讨,供广大同道。

篇(6)

早在2002年,慕课最先诞生于麻省理工大学,在当时他们就把大量的课程放在网上供人们免费学习。到了2012年,资源共享又开始出现新一轮的,以在线课程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纷纷涌现并获得飞速发展,许多平台以免费、高质量的课程内容为亮点,对学习者提供广泛的在线支持,包括课程任务布置、学习评估、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甚至为顺利完成课程的学生提供学习证书。随着人们对教育资源的渴求,就涌现出了大量的开放教育资源,这些资源最先在高校和教育机构共享。

随着慕课技术将近两个10年的发展,我们已经看到了它给教育事业带来的大突破,我国高校在继国家精品课程、大学网络公开课、爱课程之后,也密切关注慕课的发展。其中某些高校也推出并实行了实验性的慕课课程。慕课将会是高校课程在未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深化对慕课的认识,本文在梳理和总结慕课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慕课主要特点,结合以后中医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提出思考与建议。

1慕课的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1.1慕课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慕课是在2008年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的戴夫·科米尔和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院的布赖恩·亚历山大根据网络课程的教学创新实践提出,在美国迅速流行起来。2011年,美国的斯坦福大学首次推出在线课程供学生免费获取,其中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吸引了不少人注册学习。之后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纷纷探索开发这种在线学习课程。2012年,是多家开发课程的公司与顶级的高校合作,推出了许多全球性在线开放课程学习平台,随后,中国多所知名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也加入到慕课的开发与推广的浪潮中。

1.2慕课的特征

慕课具有的一般性特征:首先,它的学习规模可塑性强,所有课程是为所有的学习参与者设计。是地道的大规模教学,规模无限大,大规模不仅是指参与课程的学生的规模较大,而且表示课程活动的覆盖面之广。其次,学习资源方便获取,任何人都可以免费参与网络课程学习。再次,还具有虚拟性和经济性特征。借助于网络,虚拟课堂的出现意味着学习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可随时随地进行的活动。经济性是指由于豁免了學费以及单元教学时间的缩短使教育成本降到最低。可谓是经济适用,性价比高。

2慕课的优势

2.1慕课的优势是相较于传统教学和视频课程,慕课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它可使学生不再拘泥于既定的课程安排,而是以兴趣为驱动力去主动学习,而且根据自己的时间随意的安排。相比之下,慕课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而且这些资源是以世界级名校、名师为主,所提供的课程资源多是具有国际水准的优质课程。制作精良、结构完整,有效的克服了课程质量低下这一传统网络课程的问题,足不出户就可以使学生能够免费接触到世界顶尖大学的精品课程。

它的学习时间与内容与传统课堂时间相比缩短了一半时间,既符合学生注意力持续规律,也有利于学生利用零碎时间学习,使学习更加高效快捷。它还具有高度互动的学习特点,这不仅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如在线答疑;体现在学生之间的互动,如就某一问题的相互讨论、互相批改作业等。此等特点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加深对学科内容的理解。

慕课与传统教学相比,塑造了一个更加完整、规范、有弹性的学习教育系统。慕课不仅系统了教育资源,而且从整套学习系统出发,合成环节安排紧凑,节约了大量的宝贵时间。通过大数据还可以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容易出错的点等,方便动态调整教学计划。

2.2慕课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通过率低互联网技术对高等教育的最大意义是将来自世界顶尖学府的知识送达给那些充满激情的学习者,但缺少传统课堂按时学习的束缚,学生的专注力和持久力是慕课教学效果的严重挑战。以斯坦福大学著名《人工智能》课程为例,在线注册学习人数近16万人,但完成课程的仅有7157人,通过率只有5%左右。

从国内的慕课平台建设的情况来看,医学教育方面的慕课非常缺乏,而中医学的慕课课程就更乏善可陈了。慕课的制度体系尚待进一步规范,也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摸索的问题。目前,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只能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

3慕课学习平台的搭建对传统中医学教学的影响与挑战

3.1中医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医临床教学更是言传身教,需要老师亲自的实践指导,学生要潜移默化的观察学习。只有通过长时间的临床观察,中医学生才能比较熟练的掌握相关医疗技术与处置方法,将中医学知识与理论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

教学变革的到来要求教师要跟上发展的步伐,慕课的教学视频体系需要既懂教育,又懂互联网的团队才能更好的开发和制作,同时还要实时进行维护和更新,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投入。鉴于医学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依托开发公司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标准,这就给教师团队的信息化素养提出了要求。老师要对计算机、网络、软件开发等知识进行培训和普及,这些都对高等中医学院校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对中医学专业教师来说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3.2深入推进教学理念的转变。慕课的发展使教育的根本转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观念,在学习模式上,进一步推进了“教师课堂主导”向“学生自学主导”的转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起到“课前安排、课中引导、课后考核”的作用指导者和督促者。

篇(7)

2传承与科研相结合

将科研与传承相结合,可以促进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评价方法的研究;可以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转化成科研成果;有利于科研思路与方法的继承与创新,更有利于促进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发展与提高[6]。如:陈晓云[7]用随机对照法对陈湘君教授酸甘生津法治疗干燥综合征40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黄桂宝等[8]采用随机分组对照法对邓铁涛浴足方治疗高血压病60例进行临床观察。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方案(RCT)研究,可验证名老中医经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另外,还可以借用科研方式,对名老中医理论创新点的科学内涵进行阐释与说明。如顾军花[9]为进一步探讨陈湘君教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经验方———复方自身清的免疫调节作用,采用环磷酰胺小鼠免疫抑制模型,观察其低、中、高不同剂量对模型小鼠血常规及T细胞亚群(CD3、CD4、CD8)的影响。

3数据挖掘技术的运用

数据挖掘也称为数据库知识发现,是从数据库中识别出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并且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的非平凡过程[10]。数据挖掘在中医药传承中的运用从国家“十五”计划就已经开始,当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确立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的挖掘整理及推广的专项研究[11]。随着时展,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传承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已运用于传承中的各个阶段。①临证信息采集:运用信息科学、思维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手段,如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音像、拍照、电子档案、PPT、书稿等,使得名老中医临证信息的采集更如实,更完整,更便于分析。如冠心病心绞痛名老中医诊疗数据库等[12]的建立,就是信息采集方法与平台的新创举。②用药经验挖掘:该方法可最大程度分析名老中医临证用药的特色,从其挖掘方法和挖掘角度的不同又可以得到相应的各种结论。有以药对和药组为对象进行研究的,如周曾同[13]以当代名老中医裘沛然教授的临诊用药经验和常用药对(两药联用)、药组(三药或四药联用)为对象,采用统计分析法总结常用药对、药组的出现频率,涉及病证等,研究其常用药对、药组的功效;也有以整个处方为对象进行研究的,如李文泉等[14]通过基于BO及基于图论的网络数据分析挖掘方法,对方和谦教授“和肝汤”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挖掘,总结了其用药的集中趋势、关键的药物组配结构、核心药物、药对等信息,总结了“和肝汤”所治病证的规律、证候特点、所用药物频次及加减用药的趋势,较全面验证性地总结分析了“和肝汤”的应用规律。③证候及症状挖掘:用以分析某一疾病的基本证型分布或基本症状表现,可以发掘名老中医的临床辨病辨证规律。如吴荣[12]运用贝叶斯网络等数据挖掘方法,根据“证候要素”理论对名老中医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及所属症状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提取到8个证候要素,得出证候要素相关的症状,及证候要素的组合特征,得出冠心病的常见证候,发掘名老中医冠心病心绞痛辨证规律。

篇(8)

【中图分类号】R245.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436-02

面瘫面瘫通常急性发作,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表情肌麻痹,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作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和噘嘴等动作;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耳下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病程延久,可因瘫痪肌肉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形成“倒错”现象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季节性。(1)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面神经麻痹,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病侧面部肌肉运动障碍,发生口眼歪斜,亦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现代医学对本病治疗主要是在急性期应用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神经营养药物、改善微循环药物或神经封闭等,严重者早期可行手术治疗,但临床疗效难以肯定,尤其是急性期后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中医学治疗本病独具特色,尤其是针灸疗法,具有简便易行、疗效迅速、费用低廉的优势。现将笔者近七年来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体会简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所选30例病例均为周围型面瘫,全部为我院2013-2014门诊病例。临床表现为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向下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蹩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消失,听觉过敏等症。所选病例均经血常规、颅脑ct检查排除中枢性面瘫。30例面瘫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72岁,平均年龄51岁,平均发病4-7日内。

1.2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取穴患侧阳白 四白 颧 颊车 地仓 翳风 健侧合谷。加减:抬眉困难加攒竹,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变浅加承浆,恢复期加足三里。操作面部腧穴均平补平泻,急性期宜浅刺,远端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应重。恢复期可加灸法,合谷行平补平泻,足三里施以补法。

中药治疗:牵正散加味口服。白附子10g 僵蚕8g 地龙8g 钩藤10g 当归9g 川芎9g 白芍10g 甘草6g,全蝎、蜈蚣各3克(吞服)。 年老体弱者加黄芪、党参各10g。痰浊甚者加制半夏、苍术各10g。水煎服 每日一剂,十天为一疗程。

2结果

痊愈:表情自然,眼裂完全闭合,鼻唇沟对称,嘴角无歪斜,额纹完全恢复正常。显效:面部表情基本正常,眼裂闭合但不完全,鼻唇沟变浅减轻,嘴角不完全对称。有效:面部表情不自然,鼻唇沟变浅不对称,口角歪斜,无饮水时口角漏水,额纹尚未未恢复,尤以谈笑时为甚。无效:上述症状无改善。所选病例一个疗程痊愈3例,两个疗程痊愈18例,三个疗程治愈的4例,四个疗程治愈的4例,四个疗程显效的1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100%,其中治愈率93.3%。

3体会

面瘫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且不受年龄限制。中医认为面瘫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经络,导致气血痹阻,面部少阳脉络、阳明经筋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针灸治疗以活血通络、疏调经筋,平补平泻为治则,取面部腧穴可以疏调局部筋经气血,活血通络;合谷为循经远取,与近部腧穴翳风相配,疏风通络。中药以牵正散为主方,取祛风化痰止痉之意。方中白附子辛散,祛风化痰,并长于头面之风;僵蚕化痰止痉、全蝎、蜈蚣通络解痉。三者共为血肉有情之品,疗效确切。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钩藤息风止痉,甘草调和诸药,共取息风止痉,活血通络之效。针药结合,相得益彰,故取得良好的疗效。

篇(9)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057-01

经过数千年的经验积累与理论提升,中国传统医学中积累了大量如针灸推拿等具有实用价值的功能康复与临床治疗技术,它们在临床功能康复、痛证治疗和预防健身及内、外、妇、儿等各科多种病症的治疗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也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与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祖国医学也历来都是在汲取先进的理论与技术中不断发展。作为通过刺激体表特定部位以达到治疗效果的针灸推拿技术与现代物理疗法有着许多相似与可借鉴之处,相信通过将二者有机结合定会取得许多医学领域的进步。

1 针灸推拿与康复理疗的主要特点与临床疾病诊治范围

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外治法中应用最广、疗效最确切的医疗技术,一直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充当着主要的角色。针灸运用其简、便、验、廉的治疗优势和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治疗作用,对人体外表皮肤特别是腧穴系统的刺激以激发人体正气、提高人体免疫力,通过增强人体自身抵御外邪的能力以达到控制病势、恢复健康的目的。尤其是对一些具有双向良性调节功能的穴位刺激以后,不仅治愈了疾病,也调整了身体的阴阳平衡,大大加强了针灸治疗疾病的范围,尤其在保健康复方面显示出了中医的绝对优势。

推拿按摩疗法是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28种手法刺激病患特定的腧穴以治疗受伤、疼痛、不适性疾病。根据中国传统医学理论,针对不同的病情,运用不同的手法调和阴阳、推行气血、疏通经络、活利关节,起到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松解粘连、滑利关节等作用。

物理治疗,简称理疗,是通过使用力、电、光、声、磁、冷、热、水等物理因子以治疗疾病、恢复与重建机体功能的一门科学,是现代康复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与药物代谢相比,具有收效快、无痛苦、副作用小、疗效持久的特点。近年来在医院与社会上的使用愈来愈多并逐渐被广大医患及家属所认同,被大量应用在疾病后期的功能康复与年老体弱人群的保健。

2 针灸推拿与康复理疗的异同点

针灸推拿与康复理疗的不同之处在于二者在对临床疾病的诊治中所依据的医学理论不同,且因为使用治疗工具的不同而在临床上存在着不同的治疗手法和注意事项。针灸推拿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体系中具有自己特色的理疗技术,治疗手法和设施分为针灸(即毫针,在此基础近年代出现了许多新针疗法,如小针刀、平衡针法、雷火灸等)、推拿、按摩、拔罐、刮痧、刺络放血、熏蒸、穴位注射等。物理疗法以现代医学中的生理、病理、生化等知识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因素和运动因素作用于人体以调节人体虚弱与疾病状态下的局部或全身状况,达到转化病理生理,消除病因及促进机体康复的目的。作为紧密结合现代医学的一项诊疗技术,理疗也在随着现代医学技术手段的更新而不断发展,伴随出现了一大批新型医疗设备与治疗方法,如康复机器人、射频、臭氧仪器等。

3 实例80例面瘫患者,疗效显著

3.1 诊断标准。

需符合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表现为突然起病,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松驰,不能作蹙额、皱眉、示齿、鼓腮等动作。口角歪斜,患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部分病人初起时,多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

3.2 临床资料。共80例,男37例,女43例;右侧38例,左侧42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78岁,平均47岁;发病时间最短1天,最长5年,除1例5年外,其余平均6天;治疗时间最短15天,最长90天,平均42天。

3.3 治疗方法。

3.3.1 推拿。患者取仰卧位或侧卧位,患侧面部朝上,用一指禅法推揉从患侧承浆穴开始,向上沿地仓、人中、迎香、颧、四白至承泣穴,从承浆穴开始沿大迎、夹车、牵正、下关至太阳穴,沿从下推揉至上的方向4~ 5遍,再从印堂开始,沿攒竹、丝竹空至太阳穴,推揉4~ 5遍,用抹法,用大拇指从内向外抹上下眼睑1~ 2min。每天1次,15次1疗程,中间休息2天,再继续下1疗程。

3.3.2 针灸理疗。

取穴:主穴:承浆、地仓、夹车、四白、阳白;配穴:人中、迎香、颧、太阳、印堂、攒竹、丝竹空。

操作:每次取主穴2~ 3穴,配穴2~ 3穴,斜刺进针,针尖朝向患侧,行针有酸胀麻感后,接电针刺激仪,然后神灯照射30min。每天1次,15次1疗程,中间休息2天,再继续下1疗程。

4 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痊愈:症状完全消失,面肌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显效:症状大部分消失,面肌功能大部分恢复正常;好转:症状部分消失,面肌功能部分恢复;无效:治疗后症状和面肌功能无变化。

4.2 结果。2疗程治愈25例,3疗程治愈38例,4疗程后明显好转9 例,4疗程后有好转7例,除1例无效外,其余79例治疗均有效。

5 体会

面瘫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或贝尔氏麻痹,属于中医学“口僻”范畴。多因卫阳不固,络脉空虚,邪气侵入阳明、少阳之脉,以至经气阻滞,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现代医学多认为茎乳突孔内病毒感染,引起组织水肿或骨膜炎以压迫面神经,或因局部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麻痹。推拿针刺可使脏腑与经络之间,经络之间,腧穴之间的经气得以沟通交融,推动经气运行,营卫气血得以流通。电针刺激、TDP神灯照射治疗本病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使局部水肿炎症的消退,进而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结合患者年龄、基础病的多少、就诊早晚,可判定患者康复需用的时间。年龄越小、基础病越少、就诊越早恢复越易。故中医针灸推拿结合康复理疗治疗诸多功能性疾患效果确切、疗程短、费用低。

篇(10)

经过数千年的经验积累与理论提升,中国传统医学中积累了大量如针灸推拿等具有实用价值的功能康复与临床治疗技术,它们在临床功能康复、痛证治疗和预防健身及内、外、妇、儿等各科多种病症的治疗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也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与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祖国医学也历来都是在汲取先进的理论与技术中不断发展。作为通过刺激体表特定部位以达到治疗效果的针灸推拿技术与现代物理疗法有着许多相似与可借鉴之处,相信通过将二者有机结合定会取得许多医学领域的进步。本文通过以下几点进行探讨:

一、针灸推拿与康复理疗的主要特点与临床疾病诊治范围

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外治法中应用最广、疗效最确切的医疗技术,一直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充当着主要的角色。针灸运用其简、便、验、廉的治疗优势和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治疗作用,对人体外表皮肤特别是腧穴系统的刺激以激发人体正气、提高人体免疫力,通过增强人体自身抵御外邪的能力以达到阶段病势、恢复健康的目的。尤其是对一些具有双向良性调节功能的穴位刺激以后,不仅治愈了疾病,也调整了身体的阴阳平衡,大大加强了针灸治疗疾病的范围,尤其在保健康复方面显示出了中医的绝对优势。

推拿按摩疗法是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刺激病患特定的腧穴以治疗受伤、疼痛、不适性疾病。根据中国传统医学理论,针对不同的病情,运用不同的手法调和阴阳、推行气血、疏通经络、活利关节,起到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松解粘连、滑利关节等作用。

物理治疗,简称理疗,是通过使用力、电、光、声、磁、冷、热、水等物理因子以治疗疾病、恢复与重建机体功能的一门科学,是现代康复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与药物代谢相比,具有收效快、无痛苦、副作用小、疗效持久的特点。近年来在医院与社会上的使用愈来愈多并逐渐被广大医患及家属所认同,被大量应用在疾病后期的功能康复与年老体弱人群的保健。

二、针灸推拿与康复理疗的异同点

针灸推拿与康复理疗的不同之处在于二者在对临床疾病的诊治中所依据的医学理论不同,且因为使用治疗工具的不同而在临床上存在着不同的治疗手法和注意事项。针灸推拿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体系中具有自己特色的理疗技术,治疗手法和设施分为针灸(即毫针,在此基础上60年代中期出现了许多新针疗法)、推拿、按摩、拔罐、刮痧、刺络放血、熏蒸、穴位注射等。物理疗法以现代医学中的生理、病理、生化等知识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因素和运动因素作用于人体以调节人体虚弱与疾病状态下的局部或全身状况,达到转化病理生理,消除病因及促进机体康复的目的。作为紧密结合现代医学的一项诊疗技术,物疗也在随着现代医学技术手段的更新而不断发展,伴随出现了一大批新型医疗设备与治疗方法。

三、针灸推拿与康复理疗结合应用的现状与展望

随着解放后国家重视的不断提高与在世界范围的大量应用,针灸推拿在国际医学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被越来越多的世界各族的人们所认同,成为了一项公认的世界医学技术,也为新的针灸治疗方法和手段的创立和现代物理疗法与针灸推拿的有机结合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市场。临床上,通过大量的物理疗法与中医针灸的有机结合在治疗顽固性疾病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如电针加超短波治疗面瘫、 耳针加磁疗治疗胆石症等。另外,物理疗法应用针灸经络原理并配合药物,通过敷贴、导入、吸入等渠道进入人体,作用于相应的疾病部位,能有效加强药物的治疗作用。

从已取得的成果来看,今后当从以下方面提高针灸推拿与康复理疗的综合效用:(1)针对不同疾病灵活调节二者的应用强度,也就是或以一方为主一方为辅或者二者并重,总以提高临床疗效为宗旨;(2)密切注意现代现代医学治疗进展,深入研究针灸推拿理论,不断改进现有治疗仪器并研究开发出更高效、更可靠的医疗设备;(3)拓宽研究思路与方法,将此二者配合药物或其他诊治手段,推广应用到更大、更广的治疗领域中去。

针灸是祖国医学的一部分,针灸治疗疾病,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针刺和艾灸的方法,对人体腧穴进行刺激,通过经络的作用,影响到脏腑,达到治病的目的。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总结出针灸具有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的作用。针灸治疗作用的现代研究成果显示,古代医家对针灸治疗作用的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针灸治疗作用的现代研究成果显示,古代医家对针灸治疗作用的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大量的现代研究工作表明,针灸对机体的作用集中反映在增强机体防御免疫力、对机体各系统功能的调整和镇痛三个方面。

针刺镇痛是在针刺刺激的作用下,在机体内发生的一个从外周到中枢各级水平,涉及神经、体液许多因素,包括致痛与抗痛这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的复杂的动态过程。针刺镇痛的作用机能是复杂的,虽然已获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但仍有不少问题有待于深入地研究探索和进一步阐明。

参考文献:

[1] 余瑾,张宏. 物理疗法与中医外治法 [J]. 现代康复2001,5(11):18-19.

篇(11)

作为承担着传承振兴中医药事业重任的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专业学生,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实践技能,尤其重要的是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重在探析当下新的医学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群学生素质养成的内涵与外延,方能为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目标和指向,有的放矢地突破当下中医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悖论与困局,方能探析素质养成的模式、路径与方法。

一、素质教育的宏观概念

素质教育指的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诸如人生态度、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等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二、中医药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内涵与外延探析

中医药高职院校加强素质培养核心要义是落实到医学人文学教育层面,教师用心播下人文的种子,倾尽全力解决当下医学发展中存在的过于理性、过于重视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医学伦理与道德、法律问题、医患关系等尖锐的社会问题等;对中医学和针灸推拿专业学生来讲,重在解决中医教育西医化模式倾向,培养中医思维和逻辑,以中医的视野和职业伦理学习中医、践行中医、发展中医。

(一)引导学生体认并养成中医的思维和逻辑推理

传统文化、人文科学是中医学的根基,缺乏人文素质的修养,很难领略到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真谛。只有重视人文教育,用中医思维学习中医、发展中医,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从业者。

因此,通过设立中医文化课程群,希望借助中国文化的研读和学习,阅读和理解中医的经典著作,培养传统的文化素养,领会中医的人文属性,明确中医的文化哲学基础,明晰中医的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等主要特点,掌握中医理论的精髓和真谛。

(二)培養学生的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

医学是一门神圣的职业,医务人员担负着救死扶伤庄严职责。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与其医术同等重要,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质量的好坏。因此加强中医药从业人员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教育十分重要,而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熏染,可以有效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太多的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要素,已经成为中医文化医学伦理建设中的重要养分和组成部分。诸如儒家的仁德思想是构成中医伦理学思想的核心,“仁”是儒家思想的最高道德标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医乃仁术”是强调中医从业人员务必做到“大医精诚”,中医应该是“仁”与“术”的结合,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方能成为苍生大医。此外,佛教和道教的优秀文化传统对中医文化中的医学伦理思想的形成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如佛教的平等慈悲思想和道教的尊道贵德、行善积德等各家思想也对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思想发展形成了外在文化动因。

(三)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