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新课标的育人价值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2 16:34:3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新课标的育人价值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新课标的育人价值

篇(1)

朱立祥:第一个变化是强调提出“德育为先”的概念。在这次修订中,不论是国家对各个课标组的要求,还是各位专家对课标的审查,都不断强调落实《纲要》中所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

第二个变化是提出“能力为重”,这和《纲要》的要求相契合,强化能力培养的最基本的要求,在所有学科中有所体现。比如,过去数学学科强调培养学生的“双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这次修订的课标就明确提出从“双基”到“四基”,即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基本生活经验和基本思想。

简单地说,在人文社会学科领域,强调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科领域,则强调凸显重要科学概念的传递,即学习科学概念并不是让孩子去死记硬背,而是让孩子对这个概念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体现对孩子能力的培养。

此外,很多学科还强调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这也是符合信息化时代背景的,是自主学习的需要。

第三个变化是反映出时代的精神、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比如“十六大”以来所取得的新成就、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当代科技成果等,均在有关学科标准中体现。

第四个变化是对课程的总体容量进行了控制,强调了学段的衔接。部分学科强调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难度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记者:新课标中删减和调整了部分内容,此举对减负有无作用?考试难度是否会降低?

朱立祥:《纲要》中提出减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对于教育本身来说,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落实减负。教材要依据课标来编,老师要依据课标来教。可见,课标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一定要体现“减负”,各学科都需在大量调研基础上进行微调。

关于考试,我认为试卷的难度与所教内容的难度之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密切,直白说就是——教的难,可以考的容易;教的容易,可以考的很难。因此,考试难度的衡量在于评价制度与考试性质。如果是选拔性考试,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是水平考试,则应该不会有太难内容。

总体来说,这一次修订是建立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是建立在与国际教材的比较上。学者们指出,修改前的课标总体难度是适中的,个别学科有偏高的倾向。这一次在得到相应的调整后,自然也会在考试中有所体现。

记者:新课标中增加了一些德育内容,以及跟进时代的内容,此举的出发点是什么?

朱立祥:我认为,这个出发点是解决教育教学根本任务——教书育人的问题。具体说是教什么样的书、育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需要将有关德育、时展、科技进步方面的内容与课程相结合。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工作、学习的人,即使无法预测未来到底是什么样,但我们知道适应未来的人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艺术素养、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基本技能。所以,这些都需要在课标中进行相应改变。

记者:新课标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什么新要求?

朱立祥:第一,教研人员和老师要积极深入地学习新课程标准。在修改过程中,很多学科的课标组都对本课程的课程性质表述进行了修改,学科对学生发展的价值有了更明确的表述。我们每天研究的、教的到底是怎样一种学科,这个学科的育人价值到底是什么?只有把学科性质弄明白了,才不会局限在知识点的教学上,而会去思考一个“扇面”的问题,即教什么,为什么教。

第二,老师要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素养,教语言的有语言素养要求,教科学的有相应的科学素养要求。学科知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老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技能。

篇(2)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二、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侧重点

传统教学只侧重结果。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创新,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那是怎样的过程?

1. 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过程。

(1)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什么?体验数学的自然科学性,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体验数学的基础性与工具性,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自然科学的工具。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离不开数学,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思维方式是研究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做数学,探究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但新的教育理论认为,并不是老师塞多少知识给学生,学生的脑子就可以装进多少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是有选择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其自己在脑子里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独立性,不再只充当知识的接受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操作探索,与同学和老师合作交流讨论,共同发现新知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并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3)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感情交流的过程。教实质上是老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学实质上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就是交往互动。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学生不能只做听众,必须动起来,要动起手来操作数学,动起笔来推演数学,动起脑来思考数学发现数学质疑权威,动起口来讲数学和与同学老师讨论数学。

2.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个性。

与传统教育不同,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人的思考问题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方法,每个人的先天条件都不同,传统教育的整齐划一,齐步走,只重学科,目中无人,忽视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新形势下显得非常落后。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数学教师要关注学生,要教书育人,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数学教学应该是学生愉悦的情绪和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

3. 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创新,一个民族就要衰亡。教育不能没有创新。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是指学生在其原来知识基础上的突破和发展,不是指科学家那种创造发明。数学教学应当成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时候,大力鼓励学生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向教材质疑,向权威挑战。

4. 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概括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总的策略。一般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极限思想,等等。数学方法是人们分析处理数学问题的具体手段,如: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归纳法等等。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帮助,对学生未来走进社会后解决实际问题也很有用。数学教学必须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35-02

新课标要求高中政治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在一起,还要注重学生政治素养的提高。高中政治对学生德育的发展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高中政治的课程内容,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哲学,都与现实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在课堂上要体现时展的特色,对学习的理论知识能够学以致用。高中政治课还要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发展需求,科学理论知识要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还要充分发挥政治课的教育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播积极的正能量。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政治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善,很多教师也开始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还是有很多偏离了新课标的要求或是很多改变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深入理解新课标的要求。本文首先立足于新课标的要求,分析高中政治教学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1.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新课标要求政治教育要达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但是在高考的压力之下,很多的政治课程还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就是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当然这种教育现象与高考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也与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不深有关。

1.2 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政治这一科目本身是文科科目,可能大家认为文科科目的主要任务就是背诵,所以只要在临考试之前突击背诵一下就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有了这样的观念,学生在课堂上就不会认真听课,课后也不会花时间去预习、复习,如果教师的课堂氛围比较死板、沉闷,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更低,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1.3 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不深。政治课其实与社会现实的联系非常深,很多社会现象、社会热点、国家政策、国际事件等等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长时间以一种封闭的状态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那就会限制学生的眼界。如果仅仅考虑高考的题目分数,也应该让学生多多了解事实,因为现在的高考题很多立足于社会热点。当然我们的高中政治教学不能仅仅考虑高考分数,还应该有大局观念,为了学生未来的发展而努力,培养学生做一个热心人,见闻广博的人。

新课标的推行对高中教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高中政治课堂也像着更好的方向发展,面对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其实要想从根本上改善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从观念上改变对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育人,不是为了所谓的分数,如果目标错了,再怎么努力也很难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2.针对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2.1 转变观念,坚持"三位一体"。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实行"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策略,认为只要把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把需要记忆的知识记牢就可以,但是教师忽略了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时时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遇到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时,要用生动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语言让学生首先理解所要学习的概念;在学习与国家政策、社会环境、科技进步等相关的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但是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不要讲很多的大道理,学生对这些大道理并不容易接受,德育教育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生活,爱自己身边的人,有积极的能量去面对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循序渐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格。

篇(4)

一、2011年版历史新课标的出台

2001年起,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但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标准的内容、要求等有待调整和完善。为了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国家教育部在2011年出台了新历史课标。新课标将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因此需要认真学习、新旧对比,领会新课标的新精神、新理念。

二、2011年新课标与2001年旧课标几个方面的比较

(一)课程性质的提法差异。2001年旧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有三个特点: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而2011年新课标则强调: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四个特征。比较这种变化,可看出新课标阐明了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课程基本理念的变化。旧课标强调历史学科的实用功能和基础性,而新课标则更强调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和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旧课标强调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新课标没有此项内容。这肯定了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是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旧课标强调了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新课标强调了学生学习的合作性。这说明合作精神是学生个性发展必不可少的素质。

(三)课程目标的不同。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例。新版保留并发展了旧版关于民族观、认同感、国际视野、人生观等几个方面的要求,如:增加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加了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增加了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增加了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等。

新版还新增了三个方面的观点:强调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这是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有待发展与加强的具体国情的要求,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强调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进而逐步形成科学意识和科学态度;增加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与当今世界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严峻形势密切相关。

(四)课程内容的区别。以中国古代史为例,可以看出新旧课标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

1.课程内容的重点更为突出,而且特别强调一些历史研究的观点和方法。比如在史前时期,就特别点明要让学生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2.课程内容中的教学活动建议部分的内容大大增加,旧课标在整个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建议仅在秦汉时期有两条,而新课标则提出22条建议,分布在中国古代史的各个历史时期。

3.新课标的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大为改观,全部以表格的方式呈现,而且把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建议一一对应,大大强化了课标的指导性作用。

三、运用新课标指导教学的建议

根据泸州市历史教学现状,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培训,聘请专家为历史骨干教师指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泸州市鉴于条件所限,不可能把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老师都集中起来培训,但可以率先培训历史骨干教师,聘请一些参与课标制定、对新课标理解深刻的专家、学者讲学,让骨干老师们带着这些新的精神和理念如水般渗透进广大的历史教师群中,带动一大片教师的成长。

(二)以多种形式组织各学校老师学习、研究新课标。在2012年秋季,各基层学校的历史教研工作将以研读2011年新课标为重点,通过集体备课、年级交流、校际交流、专题讲座、个性解读等多种方式对新课标进行学习研讨,培养鲜明的课标意识。

篇(5)

新课标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是全新的,它适应形势的发展,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蓝本。它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在此,笔者就自己学习数学新课标的内容和如何适应新课标教学的新理念谈几点体会。

一、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课程观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二、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侧重点

传统教学只侧重结果。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创新,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三、新课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新理念是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新课标明确规定了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与教学大纲相比,新课标最显著的变化是课程目标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新课标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了要求,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提出了要求。这是一个根本的改变,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标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

新课标将课程目标体系分为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技能领域。发展性领域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知识技能领域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同时指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新课标强调,数学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的内容的整合。它只提出原则性的教学建议,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更加突出地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数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四、新课标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情感态度

新理念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随着教育的普及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教学大纲已不足以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变化。新课标与现行教学大纲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前言部分,新课标对数学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的描述,阐述了数学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新课标设计的思路做了详细的说明。新课标的课程目标部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同时,在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中阐述了具体要求,提出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等。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新课标在总体目标中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重要内容,在内容标准中又增加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个领域,并在学段教学目标中多次强调加强实际操作、测量、画图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过程。这样,预示着今后的数学教学应由传统的以知识为本的教育,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创新教育模式转变。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此,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具体落实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上,努力使培养到位。

五、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

教,实质上是老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学,实质上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就是交往互动。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学生不能只做听众,必须动起来,要动起手来操作数学,动起笔来推演数学,动起脑来思考数学发现数学质疑权威,动起口来讲数学和与同学老师讨论数学;数学教学要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往,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学生学会交往,逐步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六、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个性

篇(6)

1 重视教学管理的引导、指挥作用,努力提高教学管理的教育性、人文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一所学校教育观念的更新,正确理念的引导,无疑给学校形成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教学氛围。对此,学校教学管理一定要注重整体教学观念对教学的导向作用,增强教学工作的教育性,人文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克服教学管理的“管、卡”性和急功近利性。

1.1 加强教学管理的育人性、民主性。首先,在教学管理上努力摒弃传统模式更多表现为管制、监控、指示、命令的成分,反对教学管理的武断性,实行民主化教学管理。要根据师生的需要,积极倡导人人是管理者、个个是参与者,大家是执行者的学校教学管理的民主风气,重视校园精神,情感与文化氛围的建设,注重与老师、学生的真诚交流和友情合作,创造高度文明、和谐、友善、亲切、融洽的教学气氛,形成教学管理优良的和谐情景,做到管理育人。

1.2 注重教学管理的人文色彩,形成人格化的教学管理。学校应该成为师生幸福快活的乐园,要让所有成员在教学中获得幸福感,成功感,得到健康的成长。要努力从价值观,生活情趣和生命意义等多层次去追求教学的效益,要以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人文质量来促进教学工作。管理中,要注重公平、公正,形成人性化的管理,真正做到教学管理以人为本,要增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教学的人文氛围,不断形、优雅、高效的教堂管理。

1.3 加强终生学习的感染,努力形成教学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性。教学管理不应只是教学需求的管理,而更应该是促进师生成长,形成优良习惯的育人管理。要通过教学的点滴来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情趣,不断形成优良的学习习惯。要在教学的实施中有意无意的渗透终生学习意识,不断促进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德性。如:积极培养师生的自学能力,训练师生的研究性学习等都是有效的学校教学管理的育人方式。

2 加强教学管理制度的更新建设,不断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性

新课标要求学校教学管理从教法学法及教学管理等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这必须进行管理的创新。因此,更新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教学管理体系,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性,更显得尤其重要。人们都知道,没有制度的管理是无序的管理,没有科学性的制度的管理更是低效的管理。所以,教学管理要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必须更新管理制度,完善管理内容。要在规范的管理中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思想。如:建立教学管理的学习制度,师资培训制度,教师工作评价制度等都要切实渗透新课标思想,努力做到以新课标为要求,形成管理的有章可循,奖惩有据,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对不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制度要彻底改变,对不利于新课标要求实施的规章,要坚决去掉。要不断充实新课标理念于教学规章中,用新课标理念规范教学管理。要结合本校教学实际,增强校本教研,充分体现教学管理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3 以新课标为指导,积极弘扬教学特色

有人说,没有特色的教育不是创新的教育。我认为,学校管理创新,必须在新课标指导下,大力弘扬教学特色,这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发展方向。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的“铁打千层皮”的工作。努力弘扬教学特色是新课标下教学管理创造性体现的重要方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是新课标下教学管理科学性的有效方式。任何学校都有他自身的不同情况和办学特色,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授课风格。发挥教学的不同特点和体现各自的教学风格,是培养教师创新的有效方式。要充分体现各学校的教学特点,把每位教师的不同教学特性进行打造、锤炼。要大力提倡各具特色的教学人员,发挥自己的不同特点,将不同风格的教法,不同的授课方式,充分发挥运用到教学的不同层面,努力形成管理上弘扬教学特色的优良状态。要不断促进各具特色多样化师资群体的形成,带动、启迪师生共同的创新思维;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这是教学管理的灵魂,是新课标下加强教学管理的有效办法。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部分,只有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实施优良的管理方法,才能真正实施教学改革,也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必须在管理实践中不断的探索新课标下教学管理特点,以更新教学管理意识为手段,以提高育人质量为目标,以加强教学管理创新为途径,不断形成教学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努力促进学校教学管理的健康发展。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是学校教育的目的,也是社会的共同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要从基础做起,需要学校各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缺一不可。在这中间,教师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3.1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学生是遵从者。学生的个性、创造能力等都被那“师道尊严”给压制了。新的形势,新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平等,教师与学生只是教学活动中角色不同,并没有人格上的高低之分,教师必须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教师只有民主、平等、科学地对待学生、管理学生,学生才能自由地和谐地主动地发展。

3.2 教师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3.2.1 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教育不是少数人的专利,每一个人都应该充分的发展。对教师来说,就是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因素,学生个体之间总有各方面的差异,后进生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即使你把后进生都转化成了优等生,新的后进生又会存在,学生的发展不可能绝对的一致,后进生的存在是客观的也是必然的。教师应面对全体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应着眼于提高所有学生的素质,而不是只提高几个尖子学生的素质。

3.2.2 为了学生一切的发展。教师不仅要发展全体学生的素质,而且要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每一个学生都全面发展。我国的教育方针提得很明确:“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必须非常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生活习惯的养成。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祖国前途的大事。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学习是学生的本职工作,但学生不是盛知识的容器,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充,一个人不可能学到所有知识,智育的发展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

篇(7)

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推进着社会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这种变化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急剧的改变,也就对教育发出了强烈的挑战,特别是对于工作在第一战线的教育工作者,确实有一种危机感。同时这种变化也迫使教育发生了根本的变革,而新课标就是在这种强烈的时代呼吁中应时而生。课改的要求,新课标全新的理念,都对教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我们除了深感自己的知识结构将接受巨大的冲击之外,同时更深刻的意识到真正的素质教育在课堂上的渗透更是势在必行。

一、 素质教育及其特征

著名的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除了你现在拥有的钱物和所有的先天的如身体、相貌之外还剩下的就是这个人的素质。这是除了先天素质之外的后天素质。而素质教育是根据国情之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去发掘教育对象的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的一种教育。从教育的结果来看:其旨在提高教育对象整体素质结构;从教育的过程来看这是在培养人的后天素质;只有当人的先天素质与后天素质融为一体之时,我们的教育就"创造"了一个"新人",所以说素质教育其实质就是一种对人的教育。

二、初中数学新课标的浅析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本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从数学新课标中,我们发现数学课标中要求并强调数学学科本身要注意的一些规律:实际问题数学模型,并最终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让学生懂得数学与生活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这就是课标中提到的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要获得不同的发展;在课标中同时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全体、长久持续地发展。所以数学课程改革除了要注重数学学科本身的发展规律之外,就是要求实行人的教育,这与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所以数学课程的改革就是加强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功能,加强数学学科的学科育人功能。

三、数学课渗透素质教育功能

课堂是教学的"细胞",课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窗口。结合新课标我谈谈数学课堂上怎样实施素质教育功能的渗透。

1、教学原则向学生动手能力转变。新课标中强调一点动手实践能力;而课程教材中时时处处都可见到"做一做""试一试";并且素质教育中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我们教师不仅仅要注重理论教育,更得要重视学生的联系实际能力,动手能力,动脑能力。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新教材的课程中有一个鲜明特色,增加了"试一试","探索与实践"和课题学习几大功能训练项,这些都是需要学生自主探索,同时又需要互相合作讨论才能够得到最后答案的。主要强调一点就是要求学生用心去体验,注重学生探索过程的情感体验,在合作交流中增加大家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综合能力与学习方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精力和时间放在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上,创造一种良好的数学氛围,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有用,有趣,并且在良好的数学氛围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综合能力,表示学生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以及数学本学科之内的综合,让学生在这些综合训练中接受综合训练,最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四、一堂新教材数学课浅析

我们以"剪正方体"这一堂数学课为例浅谈如何在数学课中渗透素质教育功能。

这是一堂全国优秀教师上的课,课堂上就做了三个事情:学生任意剪开自己做好的正方体;按某一种平面图怎样剪正方体;最后是实验将正方体剪成平面图必须剪开几条棱?听了这一堂课之后在讨论的过程之中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是这一堂课有什么意思,中考会考吗?另一种声音则是非常好,除了学生动手非常充分并且极有效果之外,老师的体态,语言到行为至始至终都给人一种愉快而舒适感。

针对这堂课,我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第一:育人功能和数学思想的结合。当各自同学剪出自己的平面图并贴上黑板之后,大家会得出结论――同一个正方体按不同的方向剪切得到不同的平面图。这个问题与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含有相同的哲学原理和处世原则。引伸到日常生活,这件事告诉我们对待一件事情,研究一个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去审视,而忌讳片面下结论。这是数学之中蕴涵的辨证的哲学思想。

篇(8)

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有目标要求标准,离开了这个标准,教学就变得没有方向、没有价值、没有意义了。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三维目标”要求,做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本文以“三维目标”教学为阐述基点,浅谈如何理解实施“三维目标”教学活动。

一、“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教学的实施基础

新课标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教学活动的“三维目标”。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认为“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的基础。因为教学是以传授先进文化科学知识与培养人才为主要内容,而先进的文化科学知识又是“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所以“三维目标”的基础归根到底是先进的文化科学知识,它是教师实施教学育人的行动指南。

笔者以现行人教版初三上册化学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中的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例2为例来加以阐释,其题目是:

“工业上,煅烧石灰石(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5.6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的质量是多少?”

该题简单易算,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要会解答这个问题,除会审题之外,还要会写出化学方程式。而要会写出化学方程式,就要先会写出化学式;要会写出化学式就要先会写出元素符号和熟记化合价。否则,就无从下手解题。可见,解题的基础知识是一环扣一环。由此说明,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知识的运用,所以“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的基础。教师在讲解这个题的时候,还应该引领学生复习前边的基础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

二、“过程与方法”是“知识与技能”的灵活运用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是能力目标的训练,是培养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主要目的是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否则,就会变成学而无用。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我以解答上述例2的问题过程为例来诠释,它的解答程序格式是:

设: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CaO+CO2

100 56

x 5.6t

x=10t

答:需要石灰石10t。

这个算式的列法实际上是“上两项的比等于下两项的比”。为了提高学生的应变解题能力,教师在讲解时,不能局限于课本页面上的这一步,要把更多的解题方法挖掘出来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解题技巧和基本技能,想办法使学生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上述问题还可以用这样的解题方法:“前两项之比等于后两项之比,即100∶56=x∶5.6t或100∶x=56∶5.6t”,也还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列计算式:“对角数的积相等,即100×5.6t=56x或56x=100×5.6t”。这样的讲解,方法灵活多样,学生从中可以看出不同的算式列法,其结果是相等的。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一题多解的范例,也为更深层次的化学教学活动设下了伏笔。可见,“过程与方法”是培养学生应变能力的教学过程,对提高学生基本技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三维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用之人

篇(9)

一、初中生物新课标的特点

在《生物课程标准》指导下推进新一轮初中生物课改好些年了,回过头来再读读新课标,收获颇大,新课标新在哪里?

1.1 构建课程新体系

《生物课程标准》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不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出发,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构建起全新的“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以生物科学宏观研究为主线,围绕“人与生物圈”精选和串联了十大主题即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

这不仅克服了繁、难、多、旧的弊端,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有利于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的事物开始,强调生物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情感体验、价值观等的紧密联系,强调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体验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学习方式的真正达成,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1.2 突出三大新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条件和学生学习需求,实施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倡导探究性学习:《标准》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3 架构三维新目标

新课改把课程教育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上,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的基本载体,过程与方法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本条件,挖掘隐含在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能实现教育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不仅强调知识和技能,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由此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内化的过程,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作用比知识、能力的作用更重要,更具有实用性、持久性,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高中生物教学因升学,与新课标若即若离;初中生物也因升学,实施新课标没精打采!没有扎实的初中生物基础,如何保证高中生物教学效率?那么怎样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

2.1 找准初中生物的位置

2.1.1 生物课标要求

《生物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生物科学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如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这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作为初中生物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学好初中生物课!

2.1.2 高中阶段的重要基础

四星及以上高中选修生物人数越来越少,成绩好的学生选修生物较少,市县生物高考高分率与主要学科比相差较大等,都和初中生物基础未打好、学生从初中就畏惧生物、对生物没兴趣有很大关系。

2.1.3 初中生物学的社会责任

现在的初中学生都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绝大多数农村学生,都将成为未来新农村的建设者。如果都是生物盲,将来能指望他们给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

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熟悉生物学基本原理,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站在“人与生物圈”的高度,赋予他们神圣的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们明白:人类就是“地球的当家人”,他们还会不计后果地破坏我们“唯一的家园”吗?

2.2 实施有效教学的理性思考

2.2.1 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源于科学探究的思想,可以说是探究性学习模拟了科学探究的方式,只是简化一些而已。

限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中所要求开展的探究活动,一般都比较浅显,如果仅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看,也许只需要几分钟就能讲清楚,从表面来看,似乎降低了传授知识的效率。但是,通过活动,可以让他们去体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

2.2.2 倡导新型师生关系

新的教材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已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理解学生、关爱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爱戴和尊敬。理解、关爱学生,就会尽心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诚然,初中生物作为一门非中考科目或是超低分的中考“副科”,学生学习动力不会很强,但学生对生物有着独特的兴趣。我们应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挖掘教材内容、基于学生生活实际、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心情愉悦的体验中学习生物学知识。

篇(10)

一、新课标的过程观是什么?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如:在“有理数加法”教学中,我采用了“观察实践探索发现”的方式,主要体现“概念形成”的过程和规律的得出过程。传统教学只侧重结果,新课标的数学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创新,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新课标的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

二、新课标要让学生体验什么?

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但我们认为:并不是老师塞多少知识给学生,学生的脑子就可以装进多少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是有选择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其自己在脑子里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新课标强调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及独立性。我们从案例一以及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可知学生得到的体验大致如下:

(一)体验师生之间交往互动,感情交流的过程。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学生不能只做听众,必须动起来。要动起手来操作数学;动起笔来推演数学;动起脑来思考数学,甚至发现数学质疑权威;动起口来讲数学并与同学老师讨论数学。

(二)体验注重学生个性和愉悦情感的学习过程。与传统教育不同,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人的先天条件都不同,其思考问题的方法都有独到之处。传统教育的整齐划一,齐步走,只重学科,目中无人。新课标强调,教学要以人为本,教师要关注学生,要教书育人!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课标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是学生愉悦的情绪和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

(三)体验数学的自然科学性。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现象都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找到了这些关系就等于找到了解决数学问题的金钥匙。

(四)体验数学的基础性与工具性。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自然科学的工具,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离不开数学。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思维方式是研究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

(五)体验数学之美。初等数学中的线段的“黄金分割”比例为0.618:1,人们在探索自然美以及艺术美的过程中发现“黄金分割”之比具有一种悦目之美,和谐之美;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的重心内分中线为2:1;立体几何中的正四面体的重心内分高为3:1,这也是一种和谐美。

(六)体验数学是一种文化。我国古代的河图洛书就是数的“方阵”,《易经》中的卦象都用数来表示,我国古代兵书中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中的筹就是数码。让学生体验这些还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

(七)体验数学是一种思想。数学是一种科学思想,这种思想反映着数学知识的共同本质。数学之中含有丰富的思想:符号思想,集合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化归思想,极限思想等等。

三、新课标的数学教学创新是什么?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创新,一个民族就要衰亡。教育不能没有创新。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是指学生在其原来知识基础上的突破和发展,不是指科学家那种创造发明。数学教学应当成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时候,大力鼓励学生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向教材质疑,向权威挑战。

四、新课标下数学教学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是知识的传授者。新课标强调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平等。教师要建立一个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必须积极与学生交流,分享体验与感受。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一)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本。

特别是后进学生更需要教师给予他们纯真的爱。他们渴望得到同学的尊重,更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信任。他们对外界的反映和评价常抱有一种戒备和警惕的心理。教师善意的一语一笑,都能产生极佳的心理效应。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他们发现有人轻视自己或不尊重自己时,马上就会产生“敌意”,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二)努力和学生成为知心朋友。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就不应局限于课堂上与学生隔着课桌的学习问题“问答”式的交流,而要走进学生的生活,熟悉、掌握他们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及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只有让学生们把老师当作他们的朋友,他才相信你,他有了烦恼也才会第一个向你倾诉。

(三)要做学生的指引者、帮助者。

篇(1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1B-0093-0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顺应新时期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满足人才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创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从概念上讲,是高中开展体育教学的依据,是高中体育授课执行的准则。

本次新课标之所以受到如此大的关注,主要是因为与前几次的教学改革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于传统的教学大纲(亦称课程标准)是仿照苏联建立起来的,倡导以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主智主义,而本次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改变原有的以主智主义为主体的育人模式,倡导向美国学习,以美国杜威为主体的实用主义和自然体育思想为主体进行授课,这使授课观念发生很大变革,也使得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受到重视。

下面笔者将结合多年来高中体育授课经验与各位同仁具体探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特点。

一、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次新课标的一大特色便是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尊重学生生理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并力主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逐渐养成锻炼的习惯,进而习得一到两项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在注重学生兴趣的发展过程中,在授课过程中还应该注意通过不同的练习,让学生获得不同技能,接触不同的运动项目,在不同运动项目的练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实现学生运动兴趣和身体素质的双丰收。

二、淡化学生分数注重学生运动情感态度的变化

传统的高中体育授课过程中,注重的是学生运动成绩的提升,期末考试的唯一指标也是学生的运动成绩,对部分运动成绩出色的学生给予奖励。过于注重成绩的运动教学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良好情感的养成和正确学习态度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的长久发展。

本次新课标倡导学生的运动态度胜于现实的身体素质,并将学生的运动态度作为评价学生期末成绩的主要指标,弥补传统体育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态度。

三、在评价中以学生发展为核心

评价便是对学生体育学习做出价值判断,传统的评价倾向于身体素质的测评,忽视了体育学习的情感与态度,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锻炼观。

本次课程改革将学生评价的改革作为重点内容,希望通过评价制度的改变,改变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增强这一现实状况。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倡导以发展性评价为主体进行评价改革,发展性评价最核心的理念便是评价不是一种甄别手段,而是促进学生继续学习的重要工具。要通过正确评价促进学生进行锻炼。

四、强调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本次新课标的颁布一大特点便是教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地位有所加强。传统的高中体育课程建设,都是由教育部组织专家进行,专家在现实制定课程计划时,不能完全估计所有民族、所有地区学生的情况,因此,在教学大纲执行过程中有一定困难。

本次新课标倡导国家、地方、学校为主体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教师参与到高中体育课程建设中来,发挥自身了解学校地理位置、了解学生特点、了解学校的现实状况的优势,制定行之有效的课程方案,进一步发展我国的高中体育教育事业。

五、结束语

高中体育教学是我国高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运动技能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发展我国的高中体育教育事业,本次新课标在设计过程中具有很多有别于传统课标的地方,主要表现于:要求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淡化学生分数,注重学生运动情感态度的变化;要求在评价中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强调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这些特点的理解,为国家培养出身体素质出色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