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信息评价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1 16:35:54

信息评价方法

篇(1)

1选择评价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医院信息化水平测度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是对顺利实施评价的前提。我们对评价方法的选择和确定遵循”方法科学、先进适用、制度规范、操作简便”的基本原则,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1. 1方法科学的原则所谓方法科学是指评价方法一方面要真实反映医院信息化基本规律,另一方面也要反映信息化构成要素本身的规律,力求符合客观现实。属于技术类的评价要符合信息技术发展的规律,非技术类的评价要符合有关类别本身的发展规律。评价方法要达到”四个适应”:即评价方法要与评价标准相适应,要与评价内容相适应,要与评价指标体系相适应,要与医院信息化客观现实相适应。有关国家、省市、企业和其它行业的信息化评价方法很多,我们主要参照企业信息,化某些评价方法,结合医院信息化客观实际.依据类比沦、调整论和预测论,并根据不同的评价指标.选用综合评分分析法、功效系数法、综合分析判断法等作为主要评价方法。

1.2先进适用的原则所谓先进适用的原则,是指评价方法对被评价的对象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评价方法的先进性表现在:一是能够适应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二是对评价指标能够实现自动测算、分析、排序;三是能够将评价结果与医院实际相吻合。所谓评价方法的适用性表现在:能够适应不同规模的医院,适应不同的评价环境。先进性和适应性结果如何,必须经过评价对象的技术指标来考察、测试,以验证其先进性;结合不同评价条件来考察、验证它的适用性;通过实际测试验证,认为能够达到既定的评价标准的,就采用,台则,予以淘汰。当然,评价方法本身需要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信息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不断调整、修改、完善和更新。

1.3制度规范的原则严格规范的评价制度,是评价工作必须遵守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同时,也是保障评价工作客观公正的重要措施。医院信息化水平测算评价.是一件十分严肃而又科学的工作。首先必须制定严格、统一的评价规则,以规定评价体系的基本范畴、工作内容、组织原则等,它是评价组织工作的基本制度。其次,还要制定评价操作实施细则,以规定评价的工作程序、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文本格式、评价人员资格职责等,它是实施评价操作的行为规范。第三,还必须制定严格的评价标准,规定实施评价的指标标准、计分方法、指标解释等,是实施评价的基本依据。

1. 4操作简便的原则整个评价工作的操作程序、评价方法、指标体系等都要既能达到评价的目的,又要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不能繁杂臃肿难以运作。为了确保评价操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提高评价工作效率,便于推广使用,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配套设计了评价操作软件,从录人数据到形成评价结果,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2评价方法的选择策略

    医院信息化综合水平评价方法的多样性提供了严谨的选择途径,其方法的选择除遵循上述原则外,还必须注重以下策略的运用。

2. 1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相适应的策略由于评价标准决定着应该评价的指标类型,每一种指标类型都有特定的基础一邀据来源,并有着特定的主、客观影响因素,如果评价方法不能很好地对应评价标准,将会造成评价结果的错误。换句话说,每一种指标类型可能有多种评价方法,但每种评价方法未必能够达到评价标准的要求,必须经过反复测算、比较,确定其中一种最理想的方法为该指标类型的评价方法。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评价标准是“评什么”,具有排他性,对评价方法具有约束性;而评价方法是“怎么评”,具有多样性和替代性,评价方法必须服从于评价标准。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必须处理妥当,否则,在实际评价工作中容易出现张冠李戴、混淆是非,以方法代替标准,以技术方法的多样性模糊公允标准的确定性,直接影响评价工作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2. 2评价方法与评价对象相适应的策略医院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有四个部分,其属性既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硬环境”,如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应用情况等,又有看不见、摸不着的“软环境”,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保障条件等,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不同的对象。换言之,评价对象的属性不同,要求评价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此外,评价对象的信息化作用状态不同,也对评价方法的要求不同。由此可见,在进行评价方法的选择时,必须根据评价对象反复衡量、慎之又慎,只有认为适合评价对象时方可采纳,以免造成事半功倍的后果。

2. 3评价方法与评价流程相适应的策略评价流程是针对一个确定的评价对象,从数据、信息、资料的搜索整理,到选择特定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最终得出评价值的过程。完成这个评价流程可以用一种评价方法进行到底,也可以用其它评价方法穿插进行,如横向穿插、纵向穿插、横纵交插等。对同一评价对象采用不同方法分别评价。要求这些方法必须具有互补性、互斥性。实践证明。采用两三种评价方法分评互验是最为合适的。

2. 4评价方法与不同评价途径相适应的策略医院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各种方法都需要特定的数据资料支持,也有特定的规程实施运作。尽管它们各具特色,但是都会具有各自的局限和不足。因此,要解决单一方法、单一途径在运用范围上的有限性,以及评价准确率方面的局限性,必须将各种方法、不同途径配合使用,才能扩展评价的可行性,才一能提高评价的准确性。由于对评价结果要进行相互验证,综合评价,因此,在选择评价方法时对不同的评价途径要统筹兼顾、通盘考虑,以更好地服从和满足评价标准的要求。就是说,假如,一种评价途径里有多种评价方法,采取.‘殊途同归”的办法。至于某项评价结果需要从两个或三个途径来相互验证。

一方面要看评价数据的质量和方法是否适用性强;另一方面还要参考信息化构成要素本身的性质及其对评价方法的灵敏度。总体来说评价方法与评价途径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灵活运用、融为一体。

2. 5评价方法与医院特色相适应的策略医院信息化与其他行业单位的信息化性质有许多相同的规律。但是,医院毕竟与其它行业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在选择评价方法时,既要参考、借鉴其他行业评价理论和方法,又要突出医院信息化的特色,合理选择适合医院特色的信息化水平测度评价指标。

3评价方法的应用论点

    医院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方法是遵循总体评价方案相关的思路。完成其评价任务的技术手段,是实现总体评价方案的具体形式_当前。有关其他行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方法很多,如何将其他行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方法移植到医院信息化评价之中,并有效地借鉴、改良、归纳和运用这些方法,把握其规律性。是值得深究的问题。目前,涉及医院信息化水平订价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1类比论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的某些属性相同,推出它们的其它属性也可能相同的间接推理。类比应用在医院信息化评价中,就是选择具有较好可比性的对象,参照类比指标。按照评价对象的差异因素相应调整指标系数。类比把评价对象与参照指标对照起来,把可比性建立在重要因素基本相同的基础上,并就其具有差异的因素确定适当的系数,调整参照指标系数,由已知的参照指标系数得出未知的评价对象系数。

3. 2调整论这是根据医院信息化发展规律,把局部潜在的因素调整为全局的表现因素。妥善处理”点”与’‘面”的关系。按照”点”上评价的有关资料,调整“面”上的相关数据,求得‘’面”上综合水平评价指标值。

3. 3预测论预测是对未来事件的陈述。是根据过去和现在的状况。依照事物发展过程固有的规律性来揭示将来的状况。医院信息北水平评价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评价医院信息化现状,预测医院信息化发展趋势。如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预测、信息政策法规的预测、医院信息化发展前景的预测等等。

4评价组织工作方法

4.1制定评价工作方案评价工作方案是进行评价活动的具体工作计划和人员、时间安排。具体包括以下内容:评价对象、评价目的、评价依据、评价时间安排、拟用的评价方法、选用的评价标准、人员组成及分工、评价工作要求等。

篇(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工业4.0的到来,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成为当下最热门的领域。信息系统的评价作为信息系统实施的一个重要步骤,一直是人们所研究和探讨的方向。信息系统的评价是通过比较实际指标和计划指标来对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估测和审评,判断系统在需求实现上完成情况,以及系统建成后所带来的效益和影响。信息系统的评价一方面是为了提高信息系统实施的成功率,破除曾甚嚣一时的“IT黑洞”一说,另一方面也是为下一次的系统开发累计改进经验。但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环境的变化不定让信息系统评价出现更多视角和指标,使得信息系统的评价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1 信息系统评价的特点

(1)信息系统的评价不同于普通的建筑工程项目的评价,它的费用和成本投资不是一次性的或者是对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投资,信息系统的成本费用会有很多其他不明显的费用,比如软件运行开发费用,软件维护费用,并且这些费用会随着时间的增长比例越来越大。[1]

(2)信息系统的效益评价较其他项目评价更加滞后,并且有很强的相关性和不明显性,信息系统在开发运行成功之后相当一段长的时间是看不到它能带来的效益的,而且信息系统的效益大小跟开发人员技术、用户使用的技术水平有很大相关性。

(3)信息系统评价的复杂性。信息系统的好坏成败因素有很多,不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评价,而是包括技术、组织、管理等多种因素结合的评价体系。信息系统评价的复杂性在于三个方面:信息系统的多主体性,多层次性,多目标性。[2]

2 信息系统评价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多因素加权平均法、德尔菲法、神经网络法等。[3]

(1)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将一个决策问题分为多个目标或准则,再分多个目标或准则的若干层次,然后根据层次元素之间影响的关系和比重确定每个层次中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权重,最后通过逐层加权求和得到最终权重,此权重最大者即为最优决策。层次分析法是一种简单实用的决策方法,适用于目标多、准则多、时期多且结构化特性不明显的系统评价,但是层次分析法在指标过多时权重难以确定,而权重的确定直接影响最终决策或评价的结果,所以层次分析法在权重确定上存在一定的不足。[4]

(2)模糊综合评判法。模糊综合评判法首先需要构建模糊综合评判指标,指标的构建涉猎广泛,考量全面,直接影响评判的准确性,然后构建权重向量和评价矩阵,评价矩阵的建立需要选择合适的隶属函数,最后根据合成因子进行计算合成,并对结果做出解释。模糊综合评判法将定性与定量结合,做到了对评价对象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的综合评价,使得评价结果可靠性得以提高。但是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指标体系难以涉及全面,这就可能导致最后结果的偏差。

(3)多因素加权平均法。多因素加权平均法是由清华大学侯炳辉教授提出的一种简单易用的综合评价方法。该法首先请专家对每个指标进行评判并打出一个权重值,根据专家权威性给出专家权重,由专家权重和专家给出的权值求得该指标应有的权重。然后由专家对整个系统进行评价,对比指标体系中的标准,打出相应分值,最终求得该系统的得分。[2]此方法简单通用,但是只能得出系统优良好坏,无法知道系统的各项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和细节。在系统改进和优化上无法给出实质性的评价。

(4)德尔菲法。德尔菲法又称专家意见法,是由调查人员以函件的形式联系各个专家,将调查表发给他们,而他们之间互不认识,互不通信,互不讨论,他们只能和调查人员有接触,然后通过多次回收整理调查表,多轮次征询专家的意见,最后汇总趋于集中的专家意见,作为评判的结果。而这其中专家的选择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用户,可以是技术人员或者各行各业的人士,集思广益,扬长避短,提高了评价准确性,但是评判标准缺乏严格的科学分析,最终获得的一致意见,仍可能带有一定随大流的主观性。[5]

3 信息系统评价方法的改进

信息系统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信息系统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信息系统的优化和改进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基于提高信息系统评价的准确度的思考,信息系统评价方法的改进工作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我们可以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合并使用,取长补短,综合利用。例如在此简单介绍将多因素加权平均法和德尔菲法结合的一种方法。

(1)按照信息系统所需要的知识范围,确定专家,组成专家小组。

(2)向所有专家提出信息系统评价有关的问题和要求,并附上有关这个信息系统的所有背景材料,以及为所有专家演示并讲解这个信息系统,同时请专家亲自体验。

(3)各个专家根据他们的体验了解或者专业知识,对提供的指标根据重要性打一个权重,再请每个专家分别对被评价系统的每个指标项进行打分。根据专家的打分表求得每个指标的权重值。

(4)把每位专家的打分表汇总整理,列成表格,但是不列出专家姓名,将这个结果再次分发给所有专家,让专家对比自己和别人的意见,参考整理,反思修改,再一次打分。

(5)将所有专家的打分表收集起来,汇总,再次分发给各位专家,以便做第二次修改。逐轮收集分数并为专家反馈信息是德尔菲法的主要环节。收集分数和信息反馈一般要经过三、四轮。在向专家进行反馈的时候,只给出指标权重和指标得分,但并不说明给出分数的专家的具体姓名。这一过程重复进行,直到每一个专家不再改变自己的分数为止。

(6)对专家的评价进行综合处理。得出最后结论,总结评价该信息系统。

4 结束语

在如今这个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不管是一个企业的信息系统还是政府机关的信息系统都关乎这个企业或社会的发展,信息系统的评价是信息系统发展的关键步骤,信息系统的评价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它包含系统开发的技术,人员,管理,以及系统使用的用户的技术水平和积极性等方面。并且信息系统的评价目前大多数都还处于定性分析的阶段,未来信息化更加发达的时代能不能做到定量分析评价依然是个发展和研究的空间。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以及评价方法将对信息系统的发展,信息资源的利用以及信息系统经济效益的发挥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侯炳辉,程佳惠,曹慈惠.信息系统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J].中国管理科学,1993(3).

[2]仲秋雁,陆牡丹.企业信息系统评价的复杂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4,24(1):67-69.

[3]张翠玲.信息系统评价研究[J].情报探索,2006(8):61-63.

篇(3)

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方法是指评价人员如何根据已设立的评价指标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状况进行分析判断并确定质量的好坏的技巧。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定性和定量方法两种。定性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专业人员个人分析法,专业人员集体分析法和调查分析法。定量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模糊评价法、功效系数法等。但是如果单独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评价,都无法全面地进行评价。因为用于评价会计信息的指标有些可以量化,而有些只能定性的分析。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一、单一指标综合评价模型

单一指标综合评价模型是最基础的评价模型,在这个模型中,首先应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的每项评价指标均进行单一评价,并根据其质量为其评分,从而得出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单一指标的分值,然后把这些分值进行加总,可以得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总体分值,最后可以根据这个总体分值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设U1,U2,……,U0分别代表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指标,其中0?燮U0?燮100,Q代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总评值,且0?燮Q?燮100,则有:Q=(U1+U2+……+Un)/n,利用这个公式很容易计算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分值,进而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

二、单项指标加权平均评价模型

以单一指标综合评价模型为基础,加以改动而来。同理:设U1,U2,……,Un分别代表会计信息质量的八个单项评价指标,其中0?燮U0?燮100,Q代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总评分,0?燮Q?燮100,和上一种评价模型不同的是,在这里为U1,U2,……,Un分别按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程度的不同赋予了不同的权重a1,a2,……,an,同时规定0?燮an?燮1,且 ∑an=1,然后得出:Q=a1U1+a2U2+……+anUn。

可以看出,这一评价模型为会计信息质量单项评价指标赋予了不同的权重,可以减少非主要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更有利于评价结果的准确。

三、模糊评价法模型

模糊集理论是L.A.Zadeh(扎得)1965年提出的一种数学理论,它是处理事物的属性,如好坏、大小、长短等概念处于模糊性的问题。评价人员在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时,由于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为了能够使这些模糊的因素量化,可以将模糊数学应用于此,建立模糊评价模型。通过建立模糊评价,可以使得那些性质、内容等不一致的影响因素归为单一指标,从而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做出科学的评价。

第一步,建立因素集。把所有影响会计信息质量量化的因素分成S个子集,记为U1,U2,U3,……,Us,并满足条件 U={U1,U2,U3,……,Us},Ui∩Uj=?I(i≠j),对于每一个子集 Ui又可以由它的下一级评价指标子集Uin来评价,即可以表示为Ui={Ui1,Ui2,……,Uin},i=1,2,……,s,其中:Ui表示第i个影响因素;n表示Ui总共有n个影响因素。通常这些选取的因素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第二步,建立权重集。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众多,但是一般来说,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不一样。为了充分体现客观性,依据个影响的实际影响,对他们分别赋予一定的权重。

A={A1,A2,……,As},(其中:i=1,2,……,s)

其中,Ai表示第i个影响因素的权重,S为总的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因素。

第三步,建立评价集。评价集是依据信息质量评价人员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各种可能评估结果所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V={V1,V2,……,Vm},(其中:j=1,2,……,m)

其中,Vj表示第j个评价结果,m为总的评价结果数。

第四步,单因素评价。单独对每一个因素进行评价,以确定会计信息质量隶属于评价集中个元素的隶属程度。取因素集U中的第i个因素Ui进行评价,对评价集V中第 j个元素Vj的隶属度为Yij,则对Ui的单因素评价可以得出评价的模糊集Ri={ri1,ri2,……,rim},(其中:i=1,2,……,s)

对所有的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评价后,可以得到综合评价矩阵R为:

R=R1…Rn=ri1 ri2 … rim… …… …rn1 rn2 … rnm

第五步,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矩阵就是将各个影响因素都按评价集元素进行了评价,但未考虑各个因素的权重。要进行综合评价必须考虑各个因素的权重,建立数学模型如下:B=A×R=(b1,b2,b3,b4……,bm)式中:bj=∨(ai∧rij)

将ai与rij比较,取较小值,再从几个较小值中取最大值作bj。若计算出的综合评价模型B中各元素相加不等于1,采用“归一化”处理。此时,B集合仍是一个m维向量,需要再依据评价集上给定的标准向量C,则质量评估的结果将是一个明确的代数值。

Q=B×C

根据Q值的大小认为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的等级,并可对多个企业的Q值进行排队,进行比较分析。

四、功效系数法

功效系数法是指根据多目标规划原理,把所要评价的各项指标分别对照各自的标准,并根据各项指标的权数,通过功效函数转化为可以度量的评价分数,再对各项指标的单项评价分数进行加总,求得综合评价分数的方法。功效系数评价过程包括初步评价和基本评价两个环节。

1、初步评价计分

第一步,计算指标实际值。根据评价企业年度对外报告的财务报告所反映的数据,按照本文第三部分提供的各项指标计算公式,计算出各项评价指标的实际值。

第二步,确定指标的标准值。对于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各项指标没有具体的标准值。对此,财政部门可以在评价之前,请相关的专家或者学者进行研究,确定各指标的标准值。

第三步,确定指标值档次。根据选用的标准值,确定各项指标所处的档次,即是处于优秀值、良好值、平均值、较低值和较差值等各档标准值的哪个档次。

第四步,确定标准系数。标准系数是用于计量指标评价得分的计算的。当判断出实际值在标准值中所处的档次后,即可确定应选用的标准系数。

第五步,确定计算公式。

公式为:本档基础分+[(指标实际值-本档标准值)/(上档标准值-本档标准值)](上档基础分-本档基础分)。

第六步,计算指标分数。每个指标分数由基础分和调整分构成。首先求基础分,即本档基础分,是指对某项指标按照本档标准值计算求得的分数。

计算公式为:本档基础分=指标权数×本档标准系数

公式中的指标权数,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指标集合体中,每项指标占有的权重。一个指标体系的总权数通常为100,其中每项指标的权重,可根据各指标在整个体系中的重要程度,运用层次分析法在总权数范围内分配或请从事有关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方面的专家,独立将100分总权数分配给各项指标,然后综合分析专家的意见,确定每项指标的权重。然后求调整分,是指某指标实际值在某标准值档次内,超过本档标准值部分应得的分数。

计算公式为:功效系数×(上档基础分-本档基础分),其中,功效系数=(指标实际值-本档标准值)/(上档标准值-本档标准值)。

最后,将各单项基本指标初步评价得分相加,求出基本指标总分。

2、基本评价计分

基本评价是指在初步评价的基础上,利用修正指标,采用功效系数法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初步评价结果所做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使计量指标评价结果更接近于实际的质量实际。

首先,确定各项修正指标的单项修正系数。单项修正系数是指每个修正指标对初步评价结论的修正比例。由基本修正系数和调整修正系数两部分构成。

(1)基本修正系数的计算

以初步评价得分为基础,按照规定的划分方法确定修正指标应处的区段,再根据修正指标的实际值,按照规定的划分方法确定修正指标实际值所处的区段,而后,按规定的公式计算如下:

基本修正系数=[1+(修正指标所处区段-修正指标应处区段)×0.1]

公式中应处区段和所处区段是一种对比修正关系。当二者相同时,则修正指标不对其所属部分的初步评价得分进行修正,基本修正系数为1;当二者不同时,则用所处区段与应处区段进行比较,每高出一个区段,基本修正系数就依次递增0.1,相反每低一个区段,基本修正系数依次递减0.1。

(2)调整修正系数的计算

按功效系数法计算,修正区间定为0.1,则调整修正系数=功效系数×0.1。其次,确定综合修正系数。综合修正系数是指修正指标对其所属部分基本指标得分进行综合修正的比率,可根据单项修正系数和各项修正指标的权数进行计算。由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不同部分的修正指标与其他部分的基本指标相关性不是很强,修正意义不是很大,因而,把单项修正系数转化为综合修正系数,使得每项修正指标只对与其相关性很强的本部分基本指标得分进行修正。

第一步,某指标综合修正系数的计算。由其单项修正系数乘以该指标在本部分的权重求得,即:某指标综合修正系数=某指标的单项修正系数×该指标的权重,其中,该指标的权重=该指标的权数/该指标所在部分的权数总和。

第二步,某部分综合修正系数的计算。是该部分各项修正指标的综合修正系数之和。

第三步,最后修正总分的计算。首先计算每部分修正后得分,等于该部分综合修正系数与该部分初步评价得分的乘积。

第四步,对四部分修正后的得分加总,求出最后修正总分。

五、综合评价法

评价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需要采用功效系数法和专家打分法进行综合评价,即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的主要由三个步骤构成:定量指标评价、定性指标评价和计算综合得分。

1、定量指标评价过程

第一步,计算指标实际值。根据评价企业年度对外报告的财务报告所反映的数据,按照各指标的计算公式,计算出各项评价指标的实际值。

第二步,确定指标的评分标准。指标评分标准的建立可以由有关的评价部门请专家、学者讨论建立。

第三步,确定标准系数。标准系数是对各项指标进行评价时,依据偏离标准值的幅度的大小进行确定,偏离的越大,标准系数越大。该标准系数用于计量指标评价得分。当判断出实际值在标准值中所处的档次后,即可确定应选用的标准系数。

第四步,计算单项指标分数。单项指标得分=本指标的总分-调整分其中:调整分=实际失真率/失真率基准点×标准系数×本指标的总分。

第五步,计算基本指标的总分。基本指标的总分=∑单项指标得分。

2、定性指标的评价

第一步,确定单项评议指标的等级。对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定性指标,根据他们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轻重分别给与一定的权数,同时给出各项指标的等级。

第二步,计算单项评议指标得分。单项评议指标分数=∑(单项评议指标权数×各项评议员给定的等级参数/评议人员数。

第三步,定性指标总的得分计算。评议指标总分=∑单项评价指标的分。

第四步,综合得分。综合评价得分=基本指标总分×权重1+评议指标得分×权重。

【参考文献】

[1] 蒋瑜峰、袁建国: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综述与展望[J].财会通讯,2010(2).

篇(4)

一、引言

财政部于2009年4月12日的《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描述了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蓝图。2013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对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起到规范、指导和促进作用。当前许多企业存在会计信息化缺乏规划、各自为政、应用方案和业务需求不匹配、项目决策可行性论证不充分、安全和风险等管理制度不健全或缺位、会计信息化人才短缺、重硬件轻软件、重会计数据生产轻系统控制等诸多问题,导致会计信息化工作无法满足企业预期需求,无法达到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标,造成人财物的浪费。为深入贯彻企业信息化工作规范,减少或避免以上问题的发生,进行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质量评价就显得十分有必要。本文对此进行研究。

二、会计信息化质量评价依据、内容与原则

(一)评价依据

鉴于我国尚没有制定会计信息化工作质量评价标准,2014年开始实施的《规范》因对会计信息化工作从信息化规划、组织机构设置、人员权限划分、软硬件选择、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健全、信息共享、系统安全等方面进行规范,可以作为进行会计信息化质量评价的纲领性文件。2014年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实现会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鼓励单位将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纳入信息化规划,从源头上防止出现“信息孤岛”,鼓励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充分利用专业化分工和信息技术优势,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加快会计职能从重核算到重管理决策的拓展。另外会计信息系统由软硬件、人员、数据、规程等部分构成,对于会计信息化工作质量评价可从其构成入手。

(二)评价内容

结合《规范》以及实务经验,本文提出如下评价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质量内容:是否根据发展目标和实际需要制定会计信息化规划,不造成投资浪费;是否存在结构合理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能力能否会计信息化工作相匹配;是否结合会计机构实际以及会计软件中电子分工要求进行合理的权限划分并授权;会计软件功能是否符合规范要求;软硬件的选择是否与自身技术及业务需求相匹配,是否安全可靠且能够提高业务数据与会计数据的一致性,实现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共享;是否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实现内部业务直驱式记账以及外部交易信息的集中自动处理,提高业务处理和管理的效率;是否制定健全有效能覆盖会计信息化全过程的内控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软硬件及数据安全,发生故障时是否有应急机制;系统是否有较强的防错纠错能力。

(三)评价原则

会计信息化工作质量评价应依据评价内容开展,设计和选取评价指标时需要考虑的原则包括可行性、综合性、动态性和重要性等。1.可行性原则。指会计信息化工作质量的评价指标含义要明确,信息可以取得,具有可操作性。2.综合性原则。指评价指标的覆盖面要从总体上涵盖会计信息化的战略规划、运行环境、系统功能、安全控制、运行效率等方面。3.动态性原则。指在会计信息化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依据关注重点的变化,评价过程中对所选指标进行相应变更和调整,还包括系统运行过程中用户需求变化所引起质量评价指标的改变及其再评价。 4.重要性原则。强调抓住反映会计信息化质量特征的主导因素来设计指标,适度粗略化那些与此目的关联程度较小的指标,使指标重点突出,具备一定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三、会计信息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从两个维度构建会计信息化工作质量的评价体系,一个维度是从会计信息的“化”字出发,强调动态性,纵向评价会计信息化的规划、建设、运行各个阶段以及会计信息在信息化环境下运动过程中每个环节;另一个维度是从会计信息化的构成要素以及环境出发,强调“全面型”,横向将计算机软硬件、人员、数据、规程等纳入评价范围。

(一)全过程评价指标体系

1.会计信息化生命周期各阶段。本文构建会计信息工作质量评价体系的三层结构如表(1),第一层是目标层,即会计信息化工作质量评价;第二层为准则层,包括来自会计信息化规划阶段、建设阶段以及运行阶段指标;第三层为指标层,包括影响规划结果、建设效果和运行效率等指标。(1)会计信息化规划阶段。会计信息化生命周期始于会计信息化规划。Fischhof(f1985)研究发现,对信息系统有效性的影响从该系统的规划时期已经注定,规划的合理程度及过程特征会对后来的系统运行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王凡林(2010)研究发现,会计信息化规划过程特征按照规划效果影响程度依次为合规性、可控性、集成性、规范性、合作性和可审计性。其中合规性排在首位,说明会计信息化规划时必须要考虑会计处理所要遵循的会计政策和财经法规以及《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的要求。本文提出会计信息化规划阶段的评价指标见表(2)。(2)会计信息化建设阶段。会计信息化建设阶段占据会计信息化工作生命周期中处于最重要地位,其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或决定会计信息化运行阶段的质量。会计软件选型、硬件架构配置和信息平台开发等各项工作是否符合企业的战略、发展和管理需求且具有先进性,业务和数据流程是否优化,组织架构是否调整,人员是否进行培训,基础数据是否整理,管理制度是否制定和完善,信息系统是否按进度及时交付,这些是会计信息化建设阶段质量评价需要重点关注的。评价体系包括:会计软件、平台、流程、组织、数据以及制度和实施效率等指标。(3)会计信息化运行阶段。在会计信息化运行阶段,管理层关注的是会计信息化后的效率和效益,包括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会计信息化操作人员更关注数据的正确性、操作的便捷性、财务与业务系统的集成度、数据的共享性、信息系统与网络的安全性以及系统的稳定性。质量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应用情况、运行情况以及运行效果指标,包括企业所应用的系统以及系统的集成程度、数据的共享程度、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可维护性、生产效率提高程度、存在问题的改进情况。2.会计信息运动环节评价。会计信息系统通过采集和输入会计数据,传递和处理会计数据的运动,最终生成对信息使用者有用的会计信息,并通过决策的执行反馈形成新的会计数据。会计信息的运动大致可以分为数据的采集获取、加工处理以及会计信息利用三个环节。(1)会计数据采集获取环节评价。会计数据采集获取的正确、全面与否直接影响会计信息可靠性和有用性,另外数据采集界面的美观度以及自动化、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的集成度影响着会计数据采集的效率。因此,会计数据采集环节评价指标可以包括:财务与业务的集成度、自动转账程度、获取数据的全面程度、获取数据正确性控制措施的执行度、操作人员的权限划分及执行情况等。(2)会计数据处理环节评价。在信息化下,会计数据的加工处理基本上是由操作员执行系统的功能自动完成的,各功能之间存在着数据或控制上的联系,因此需要特别关注数据处理的流程和软硬件及数据的安全性。评价会计数据处理的指标可以有:操作流程的遵循程度、会计处理的合规性、系统安全性控制措施执行情况、故障应急响应情况、会计档案的备份和保存情况、会计数据传递的便捷程度等。(3)会计信息利用环节评价。会计信息被信息使用者使用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最终目的。会计信息输出的方式和格式影响信息利用的方便性和有用性,所以会计信息利用的评价指标包括会计信息的共享程度、会计信息的输出方式、会计信息的输出格式、会计信息利用的便捷程度、会计信息的可获得程度。

(二)全要素的评价指标体系

会计信息化要素包括:软件、硬件、人员、数据、规程。站在全要素的角度对会计信息化质量进行评价,需要分别对每一种要素定义评价指标。1.会计软件。会计信息化中涉及的软件既有系统软件如操作系统和数据库,也包含应用软件和办公自动化软件等。本文仅对会计软件进行总体上的质量评价,会计软件所包含具体功能的详细评价应该在选购会计软件时进行。会计软件质量总体评价指标见表(3)。2.硬件。会计信息化中的硬件主要是指会计信息平台构建。根据企业的管理特点以及管理上对会计信息的需求选择相应的实时交换信息平台或定期交换信息平台或混合信息平台,然后确定C/S、B/S硬件架构体系。对于硬件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符合企业管理特点和管理要求的程度、硬件架构配置的合理程度。3.人员。会计信息化中的人员包含会计信息化主管、操作、维护以及档案保管人员。对会计信息化工作中的人员进行评价要考虑各类人员完成本职工作情况,接受培训情况,岗位责任制度的执行情况。4.数据。会计信息化中的数据包括基础会计数据和生成的会计信息。由于企业中不同子系统相对独立, 如果没有统一规划或采用不同的技术架构、业务规范和数据模式,会导致数据表达方式多样化以及数据的不完整。因此,准确性、完整性、来源的唯一性、引用的一致性、实时性是会计数据的质量评价指标。考虑信息化下会计信息处理和利用的特点,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定制性、可理解性、可审性、可重用性。5.规程。会计信息化建设阶段要制定和建立各项制度规程,运行过程中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规程。相关的制度包括会计信息化的岗位责任制度、操作管理制度、软硬件管理制度、系统安全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系统维护制度等,对于规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一是要有制度;二是制度的执行要到位。所以评价指标包括制度的完备性和制度执行力。

(三)全周期会计要素评价

上述内容从全过程和全要素的视角分别进行会计信息化工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考虑会计信息化的动态性以及各个阶段各要素的参与程度不同,因此本文构建覆盖信息化全周期、全要素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4)所示。

(四)会计信息化质量评价方法

会计信息化工作质量评价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主观满意度的定性评价,另一类是基于量化指标的客观评价。对于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主观评价标准是相关人员(包括CFO、系统开发及维护人员、软件操作人员等)的满意程度。此类评价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真实反映用户的经验判断以及对系统的认可程度,不足在于每个企业的经验值和主观感受不同,不同企业之间不具有可比性。对于会计信息化的客观评价是建立在能够很好选取各项量化指标,并确定其权重。其优点是量化评价可以客观公正地反映评价结果,避免主观的片面性,不足之处在于量化指标的选取以及对会计信息化质量的重要程度的确定还是存在着主观判断。常用的定量评价方法有模糊综合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以及层次分析法等。对于会计信息化工作质量的评价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四、结语

随着会计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其质量对企业发展管理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评价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质量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具有可行性。本文结合《规范》以及走访调查经验提出质量评价内容、评价原则,并构建覆盖会计信息化规划、建设、运行全周期、全要素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然而会计信息化的动态性还表现为随着时间推移,信息系统会暴露出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与用户管理需求不相匹配性,需要及时调整评价指标来反映和提高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真实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兴荣,朱庆须.基于突变论的会计信息系统评价[J].财会月刊,2008(8).

[2]杨周南,刘梅玲.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2011(6).

[3]汪元华.我国会计信息系统评价研究[D].厦门大学学位论文,2012(5).

[4]王凡林.会计信息系统规划特征与可信性关系研究[J].会计研究,2010(11).

篇(5)

进入21世纪后,信息化已成为企业的中枢,左右着企业的命运。如何规避信息化带来的风险,使企业生产运作能安全、可靠、有效地运行,并给企业带来利润,正是当前各企业领导和IT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

规避信息化风险的意义

信息化改造在一定程度上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做出了贡献,带来了一定的利润,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企业必须清楚,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巨大投入到底能给企业带来了多大利润,投入产出比是否合适。

从另一个角度看,虽然信息化风险巨大,但是企业要生存、要提升竞争力,要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又必须重视信息化建设。为避免信息化带来的风险,保证信息系统安全、可靠、高效地运行,企业领导必须做到从项目审批、开发、验收、运行维护等诸多方面进行审查。因此规避信息化风险、避免盲目投资、提高利用率,对企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信息系统综合评价方法

信息系统安全性及评价方法

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主要涉及到两方面的内容:资产安全性和数据安全性的保护程度。对资产的安全性来说主要考虑资产是否有被非法使用的可能性或已被非法使用过,由此造成的损失可能有多大;对数据的安全性主要考虑是否有错误数据产生,并确定错误的大小及其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损失程度。

评价资产保护的一种方法是计算资产被破坏、盗窃或以非法目的使用所造成的预期损失。当这种损失不能确定时,可采用不同概率分布的方法进行计算。

如:假设因资产保护不当造成的损失,其中预期损失额为600000元的概率为0.4,损失额为800000元的概率为0.5,损失额为1000000元的概率为0.1,那么预期损失额为:

EL=∑Pi Li =600000×0.4+800000×0.5+1000000×0.1=740000

在对系统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时经常使用贝叶斯模型法。这种方法从理论上说是一种循环的过程,其操作步骤是:

先假设,系统的最终评估结果是:系统安全的概率p(s) =90%,系统不安全的概率p(u) =10%;肯定一个不安全的系统可能引起的费用是100000元(如法律诉讼费等) ;否定一个安全的系统可能引起的费用为5000元。

如果做出肯定的结论,那么可能的损失为0.9×0+0.1×100000=10000元;如果做出否定的结论,那么可能的损失为0.9×5000+0.1×0=4500元。

很明显,在缺乏进一步的安全证据的情况下,为使损失降到最少,一般要作出否定的决定,即认为该系统是不安全的。

如果有进一步的证据证明系统是安全的(即使如此,由于测试数据不可能综合完全地测试整个系统,因此系统仍有不安全的因素),而先前有不安全的结论,利用贝叶斯模型方法是:

P(肯定的测试结果|系统是安全的)=P(F│S)=0.8

P(肯定的测试结果|系统是不安全的)=P(F│U)=0.2

P(S│F)=P(F│S)P(S)/P(F)=P(F│S)P(S)/(P(F│S)P(S)+P(F│U)P(U))=0.8×0.9/(0.8×0.9+0.2×0.1)=0.97

P(U│F)=1-P(S│F)=1-0.97=0.03

利用这些新的百分率,可重新估算可能的损失。

如果所作结论是肯定的,可能的损失为 0.97×0+0.03×100000=3000元;如果所作结论是否定的,可能的损失为 0.97×5000+0.03×0=4850元。这一结论与先前结论相比较,做出肯定的结论损失减小了。

利用这种方法需要不断收集系统安全的新证据,不断地改变系统安全与不安全的百分比。在一般情况下,更多的信息在为我们带来更多收益的同时,也增加了为获得这些信息所付出的费用。基于这一点,对评估人员来说,必须适时地终止对证据、信息的收集活动,转而对系统做出最终的评估。

信息系统可靠性及评价方法

信息系统可靠性是指系统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故障运行的概率,也就是系统维持其功能和性能水平的能力。信息系统可靠性分硬件可靠性和软件可靠性。软件可靠性可以用软件可靠度、软件故障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平均故障修复时间来表示。

定义软件可靠度的前提是:软件对象必须明确,必须指明它与其它软件的界限;软件故障必须明确;必须无硬件故障;无数据输入错误;软件运行环境和支持环境正确;根据上述条件可得到软件可靠度公式为:

R(n)=P {n次运行不发生故障}

或表示为: R=1-lim(nf/n)

其中n是软件运行的次数,nf使n次运行中发生故障的次数。

软件故障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软件发生故障的概率。用λ(t)表示在单位时间t系统发生故障的密度,则λ(t) Δt就表示软件正确运行到时刻t时,单位时间内发生故障的概率。

λ(t) Δt=P{tt} 于是:R(t+Δt)=P{T>(t+Δt)}=P{(T>t)∧在区间[t, t+Δt] 内软件不发生故障}=R(t)[1-λ(t)Δt] 将上式对t求微分,得到dR=-λ(t)R(t)dt 。

λ(t)反映故障引起的失效频度及系统的成熟性,R(t)与λ(t)之间呈负指数函数关系。但对小软件和具体的系统应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确定可靠性函数。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是指相邻两次故障工作时间的数学期望。假设Tv为软件正常工作的总时间,d为系统由于软件问题而停止工作的次数,则平均故障间隔时间=Tv /(d+1)。对一些容错系统或模块系统来说,一些模块的失效未必导致整个系统停止运行,但将导致一段时间内系统工作不正常。

平均故障修复时间:表示软件从发生故障到软件恢复规定功能所需要的时间。但必须说明,随着软件规模的增大,修复时间可能会加长。所以修复时间是一个随机变量。

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及评价方法

信息系统的性能指标主要有如下几项内容。时间性指标:它描述的是作业输入系统到系统输出结果所需要的时间周期。而时间周期又与系统的用户数有密切关系。吞吐率指标:描述的是在给定时间内系统处理的工作量。对于在线事务处理来说,吞吐率是每秒处理多少事务;对于通讯网络来说,吞吐率是指每秒传输多少数据包或多少比特。所以吞吐率的衡量单位是按工作单位(作业、人物、指令)来定义的。吞吐率与时间性指标的关系如图,所示。利用率指标:以系统资源处于忙状态的时间为度量标准。系统资源是指计算机系统中能分配给某项任务的所有设施,包括系统中的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系统未被利用的时间称为空闲时间。对一般的系统而言,系统空闲与忙的时间片均匀地分布在整个运行时间内,因此系统资源既不能太忙,也不能太闲。可靠性指标:是表征系统处理用户工作的可用性或处理过程失败或错误的概率。一般人们更关注两次故障之间的工作时间分布特征。

企业在信息化中投入巨大,具有很高的风险,经验证明信息系统的规模越大,功能越复杂,风险也就越大。随着信息化在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和应用,对信息系统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并被广大企业认可。

参考资料:

篇(6)

资本市场的基本职能是资源分配,有效市场中,价格可以反映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即基于有效市场价格,市场参与者可以做出最有利的生产投资决策。股票价格的信息含量是证券市场运行效率和市场机制完善程度的重要标准。越多公司特有信息被反映在股价当中,股价越能有效的引导市场优化配置资源。衡量股价中包含的公司特有信息含量也就成为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重点评述了股价非同步性、知情交易概率指标以及股票收益反映未来会计盈余信息的能力三种衡量股价信息含量的方式。

一、股价非同步性指标

经典的资产定价模型将个股回报率与市场回报率联系起来,在CAPM的实证回归模型中:

Rit=b0t+b1t*Rmt+eit(1)

其中Rit是公司i在t时间段内的收益,Rmt为t时段内市场回报率,eit是i股票回报中无法由系统风险解释的部分。在计量经济学中,回归拟合优度R2越小,模型的解释力越弱,股票i价格变动被系统因素解释的部分越少,即股价中包含的个股基本面信息越多。

Roll(1988)发现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解释力度较低,对此他提出一种可能的解释:股价中包含了公司特有信息,这部分信息与系统因素无关,反映在eit中,公司特有信息的高波动性变动,增加个股回报率的波动性,拉低(1)的R2。Roll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公司层面信息或狂热情绪等噪音导致了股价非同步性。

基于Roll(1988)的发现,Morck et al.(2000)首次将资产定价模型中的R2作为衡量股价信息含量的手段,认为基本面信息造成了股价波动非同步现象,并对比不同国家的股价同步性水平,发现低收入国家股价信息含量显著低于发达国家,他们分析认为这与市场对投资者权益受保护程度、法律体制是否健全相联系。

二、知情交易概率指标

Easley,Kiefer 和 O′Hara(1996)提出知情交易概率指标(PIN),该模型把交易者分为知情者与不知情者,后者出于流动性需求进行交易,其交易服从参数为的泊松分布,而知情者交易服从参数为μ的泊松分布,另外,与股票价值有关的事件发生的概率为α。具体指标设定为:

PIN=αμ[]2ε+αμ(2)

即所有成交委托单中知情交易者委托单的概率,模型参数由极大似然法估计。该指标为测量知情交易度提供了有力工具。

三、股票收益反映未来会计盈余信息能力指标

Durnev et al.(2003)将当下股票收益率对未来盈利情况的预测能力可以衡量股价信息含量,并用于验证股价分同步性指标的正确性。股票当期收益率是当期及未来每股收益的函数,并将未来股票收益作为控制变量,回归方程如下:

rt=a+b0ΔEt+τbτΔEt+τ+τcτrt+τ+μt(3)

其中rt是股票年收益率,ΔEt为t年每股盈余变化值与年初股价的比值,ΔEt+τ为τ年后公司每股盈余变化与t年初股价之比,τ根据经验一般取3年。第一个测度指标是当期股票收益对所有未来盈余的反应系数之和FERC:

FERC=τbτ(4)

第二个指标是在回归方程中增加未来会计盈余项,拟合优度的增加值FINC:

FINC=R2rt=a+b0ΔEt+τbτΔEt+τ+τcτrt+τ+μt-R2a+b0ΔEt+μt(5)

FERC和FINC指标都是股价信息含量的测算指标,在一定假设下,两者值越高,表明当前股价反映了越多的未来收益信息,即股价的信息含量越高。

参考文献:

[1] Roll,R.R2[J].Journal of Finance,1988,43(2):541-566

篇(7)

一、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方法的比较

全国推广的“智慧旅游”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发布,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1]

H H Owaiedetal将已提出的智能旅游指南系统框架模型视为基于知识的一个系统,指出该模型通过模拟人类旅游指南更好地满足游客获取充分信息的需求,企业和政府也能够依赖该模型而客观地了解旅游目的地、旅游者的旅行价值和满意度。[2]旅游景区在建设、管理、经营以及提供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的各个环节推广并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提高旅游景区的服务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效率水平与效益。

虽然我国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对于旅游景区管理信息化的研究并不多,尤其针对景区信息化评价的研究则更少。

对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的量化属于多对象多指标的综合评价,比较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熵值法,灰色关联分析等等。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教师绩效工资评价等方面实践,可知层次分析法是尤其适合此类较复杂较模糊的多方案或多目标综合评价,按层次权重定性且定量分析的有效高效决策方法,也是在众多评价方法中通过斯皮尔曼等级检验最为接近真正排序的决策分析方法。选取层次分析法对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是科学可行的选择,但是由于评价指标选择的主观性较强,指标的合理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定性定量分析的准确性。

二、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指标的确立原则

建立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指标,应具备以下几点标准:

1、评价的全局性

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不仅是旅游景区单位的独立运行行为,同时需要政府、游客、旅游企业等多方参与,前台管理功能涉及服务、营销、管理和政务等诸多方面,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是综合全面的评价,不仅需要体现前台管理涵盖的多个方面,同时又需要突出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

2、评价的科学性

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建立在科学、有效、客观的基础上,能够如实评价信息化对前台管理的作用。否则不但不能使旅游管理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甚者会使旅游管理偏离正确的方向。

3、评价的完善性

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不但需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还应该既兼顾方方面面,又有所侧重。这样才能形成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指导前台管理在各个运营阶段及服务功能的过程中才能更全面、更高效。

4、评价的可比性

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一个指标都有其内涵、适用范围、权重等等,利用评价体系进行评价后可以方便对其结果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理想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指标还应该正确反映出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动态趋势,实现比较与衡量的目标。

5、评价的可行性

设置评价指标除了从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出发还需要考虑其操作性,能够通过切实可行的方式与信息渠道,广泛收集真实并全面的研究数据,让评价结果真实反映其实效性与目前存在的问题。

三、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指标的初步设想

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虽然只是旅游景区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却是直接面向游客,但又不仅仅牵涉旅游信息的发布及游客评价的收集。初步构想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五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前台管理信息化基础建设、前台管理信息化公共服务、前台管理信息化游客评价、前台管理信息化效益、前台管理信息化公益服务。

篇(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学习评价作为促进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如何充分发挥其激励、诊断和促进功能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成为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评价方法的合理选择和有效使用直接决定学习评价的效果,进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为此,本课题针对高中信息技术学习展开了多元评价方法的探究。

一、是多元学习评价方法的含义

多元学习评价方法是指不单纯采用标准化纸笔测试,而是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从多个侧面展开学习评价,以促使学生学习更快提高的方法。

二、多元学习评价方法运用的基本原则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以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需要,多元评价方法在运用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

2.坚持评价的全程性。在教学中,用好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使评价贯穿始终,和教学融为一体,及时调控教学。

3.重视绝对评价。主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来进行评价。通过绝对评价,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使学生及时调整,改进学习。

4.参与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标准应和学生共同协商制定完成,以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同时欢迎其他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使评价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完成。

5.实施多次评价。即对于具体的学习任务,不是只进行一次评价,而是可以多次展开评价。通过多次评价,让学习起点低的学生努力学习之后,多次接受评价,并顺利通过评价;给所有学生修改作业的机会,通过修改作业,提高信息水平,获得成功体验。

三、多元学习评价方法简述

本文的多元学习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轶事记录法、测验法、设置任务法及档案袋法,通过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这四种评价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1.轶事记录法

轶事记录法是教师对所观察到的有意义的事件和片段进行的事实性描述。对于教学过程中的突发现象,教师无法事先预知,而它们又反映了学生的某些稳定的状态。对于此类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它记录下来长期观察,并作为评价的一种依据。例如:

王健波除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外,对其他需要帮助的同学给予了及时帮助。于国强专注于玩网络小游戏,不和小组同学展开合作学习,对老师的提醒也不在意。

2.测验法

测验法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对分数往往比较敏感,我们利用这个特点,用测验法督促学生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测验一般采取上机测试的形式进行,设计的题型以选择题和判断题为主。

例如:(1)一个字节由(C)位二进制数组成。

A.2 B.4 C.8 D.16

(2)算法必须有输入。(×)

3.设置任务法

设置任务法主要用来考查学生掌握的各种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技能以及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的能力;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各种表现,考查学生在和别人合作、交往方面的能力以及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等,初步从整体上评价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操作时应注意评价任务创设的情境应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评价任务应明确、具体;评价标准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设计但项目设置不宜太多等。

4.档案袋法

档案袋主要用来收集学生的各项作业,了解学生每个时期的学习经历,然后根据各项数据完成对学生学习的最后评定。

在教学工作中,笔者通过Moodle平台将多元学习评价方法应用于实际后发现,多元学习评价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能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今后,笔者将和同仁一起,把多元学习评价方法进一步丰富起来,使其为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济良,李尚仁.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3-152.

[2]王宇佳.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学的多元评价[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2):64.

篇(9)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发生了根本转变,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能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需要可靠的评价标准和科学的评价方法来检测。面对新课程标准、新教学模式,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评价?结合教学实践,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评价,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电子档案袋评价法

电子档案袋源于西方上世纪90年代“教育评价改革运动”的一种新型质性教育教学评价工具,它是对学生作品的一种有目的搜集,这些作品能够展示学生在一个或多个领域中付出的努力、取得的进步或成绩。电子档案袋应用电子技术,允许档案袋开发者以多种媒体形式收集、组织档案袋内容(电子报刊、网站、多媒体作品,等等)。建立电子档案袋平台,有效把传统的考试评价模式变为从素材搜集、信息加工、信息处理、作品交流等多个方面评价。实施电子档案袋评价应注意以下方面。

1.制定评价标准。教师根据学生作品的媒体形式,制定评价标准。如网页作品根据创造性、内容、导航、结构、链接、制作水平、艺术性进行评价,在评价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重点评价选题立意、版面设计、色彩搭配、创新等方面。

2.确定评价目标。以信息技术支撑的电子档案袋,除了具备纸质档案的真实性、发展性和实践性特点之外,还具备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实施电子档案袋评价,充分发挥档案袋评价的激励功能、学习功能、促进功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张扬个性、展示自我,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实施评价策略。(1)权威评价。教师按照一定的客观标准,把学生的学习过程、成果与客观标准作比较,判断学习成果的优劣。(2)小组评价。在合作学习中,学习小组之间、组员之间根据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相互评价,这样可以起到相互督促、促进学习的作用。(3)自我评价。在自我评价和实践反思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我评价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二、作品评价法

所谓作品评价法,就是由学生根据所学软件,创作一件作品,教师再根据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信息技术学科中学生作品主要是指学生在章节结束时完成的作业,如数据统计图表、多媒体作品、网站制作等。在评价过程中,需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兼顾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品评价法不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评价目的,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处理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宗旨,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品质的发展。评价包括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创新精神的发挥。

2. 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程下的课堂评价应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功能,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科学化,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逐步形成关注学生成功体验的开放性评价体系。作品评价法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发展需要和个性特长,采取个性化的评价方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网络评价法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中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该理论。人类的智能包括语言、逻辑、空间、肢体运作、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等八个范畴,传统的教学只注重发展人的部分技能,而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依照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应该发展学生以下技能。

1.语言智能: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的能力,即指听说读写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如利用Word编辑电子小报,制作、交流、作文,等等。

2.逻辑智能:指对逻辑结构关系的理解、推理、思维表达能力。如运用Excel的运算功能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汇总,等等。

3.空间智能: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如获取图片、制作日历等。

4.肢体运作智能:指人调节身体运动及用巧妙的双手改变物体的技能。如通过“金山打字通”训练学生手、眼的协调能力。

5.音乐智能:指人敏感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能力。 如电子刊物、网站、Flas的背景音乐。

6.人际智能: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与人交往能力。如通过QQ、E-mail交流的能力。

7.内省智能:指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握自己的情绪、意向、动机、欲望,对自己的生活有规划,能自尊、自律,吸收他人的长处。如学生的自我评价。

篇(10)

一、《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如下特点:首先,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它除了涉及计算机技术外,还与众多边缘和基础学科有关联,因而涵盖的知识面与领域很广,要想上好《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作为教师必须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其次,教学内容具有发展性,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领域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仅仅依靠教材是远不够的,作为教师必须不断获取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需要;再者,教学内容中大部分知识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充分、有效的上机实践是学好这一学科前提,如何科学合理的组织好课程、管理好学生成为教师面临的问题。

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是21世纪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通知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评价方式的与众不同,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教学评价,对创设积极互动的课堂情境,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二、教学评价的目标和原则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所谓教学评价是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广泛而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效果的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对学生学习的质量和个性发展水平等行为变化做出价值判断,进而对教学过程进行适时调整、控制,使之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活动。

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教学评价应该以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为目标,从学生、教师和课程内容这三方面出发,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实现一种动态评价。通过评价达到以下目标: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水平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完善。要达到上述目标,在教学评价中笔者认为要遵照以下几个原则:

1、全程性原则

在教学之前的教学设计阶段就要对教学过程中和教学后计划实施的评价提前进行系统规划和准备,使对评价的规划成为教学设计和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规划转变为对“教学―评价”的过程的设计和规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搜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并据此分析诊断学生学习情况,动态调整教学过程或提供学习建议,发挥对教学和学习的“全过程”促进作用。

2、趣味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使儿童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必须使他有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精神生活。”因而设计的任务具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探究的主观欲望,以达到教学目标。

3、学科性原则

在分析《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探索合适的评价方法,不能无视《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的学科特点,盲目照搬其他学科的评价方法。《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的教学评价不仅要考虑对概念掌握、原理理解等认知活动的评价方法,还要考虑如何评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技术设计、技术操作和技术优化,更要考虑如何评价综合任务体现出的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等。

4、多元化原则

多元化评价原则可以表现为:

(1)开展评价经常化。针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随堂练习,评价学生课堂学习效果。针对每章节设计阶段教学形成性练习,学期末进行总结性测验等等。

(2)评价方法多样化,除了书面考试和上机测试外,教师在平常教学中更要注重对学生活动过程评价和活动成果评价。

(3)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应发挥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教学评价中的主导作用,除教师评价外,充分利用学生的评价能力,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评价促进学习。同时,可组织学生之间开展互评,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三、教学评价的方法

课程教学评价应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按照相应的评价理念,采用恰当的评价方法,才能对学生给出合适的评价。根据教学的实践经验,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体验,总结以下评价方式,仅供参考。

1、自制作品评价法

就是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软件)创作一幅作品,教师再根据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学科中学生作品主要是指学生在单元学习结束时完成的作业,如板报、网页、图片、演示文稿等等。要求学生使用计算机创作多媒体作品的考试方式,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及应用。教师在给定了范围与评定标准后,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和素材,完成作品并存盘交给教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就进行这样的考试。例如:在完成PowerPoint模块教学任务后,要求学生以春节或元旦为内容,以简单的文字、图案制作一个演示文稿。学生纷纷开动脑筋,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作品。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巩固了PowerPoint基础知识。学生对这种考试没有过重的压力,自制作品评价方式的实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书面考试评价

书面考试易于操作,并且可进行定量评价。为考核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学习掌握情况,进行一定形式的书面考试是必要的。书面考试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可以为教师了解教学效果提供反馈信息。书面考试在考查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教师应十分重视考查学生能力,命题要以思路发散性、探究性和答案开放性为主,书面考试的形式不拘一格,也可以在计算机上以理论题形式进行。

3、操作评价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教学评价更应突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的特征。可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操作,评价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在试卷测试的基础上,还必须进行操作性的测试。上机测试是《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测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上机操作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设定的考核项目,规范地独立完成,因此能较方便、经济地对全体学生进行评价。但这种测试仅仅是从一个方面考核学生的操作能力,要真正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应用能力,教师应在平常教学别注重对学生活动过程评价和活动成果评价。

4、分层评价

对学生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如学习兴趣的差异,操作时间的差异等,导致学生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差距较大。就我校而言,学生的差异也是比较明显的,在评价过程中必须正视这种差异,对于各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评价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生分层的实际,看学生在该层次中有没有达到目标。同时,评价要注意鼓励性,对不同起点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任何进步都应给予恰当的认可与鼓励。这样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保持他们良好的心态和学习的自信心。

四、小结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教学的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教学评价中使用多元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是一个新课题,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需要做很多工作。无论是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评价,都应该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只有建立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将评价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灵活使用,才能最终实现“提高每个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宗旨,同时促进教师水平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完善。

篇(11)

一、信息技术教学的学科特点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如下特点:首先,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它除了涉及计算机技术外,还与众多边缘和基础学科有关联,因而涵盖的知识面与领域很广,要想上好信息技术课,作为教师必须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其次,教学内容具有发展性,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领域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仅仅依靠教材是远不够的,作为教师必须不断获取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需要;再者,教学内容中大部分知识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充分、有效的上机实践是学好这一学科前提,如何科学合理的组织好课程、管理好学生成为教师面临的问题。

二、应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因此,采用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问题一一探究”为中心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信息能力。该教学法的应用,重点是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而“任务”的好坏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设计任务应遵循以下六点原则:

趣味性原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使儿童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必须使他有丰富多彩的,引人人胜的精神生活。”因而设计的任务具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探究的主观欲望,以达到教学目标。

实践性原则。针对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让学生以“任务”为主线,上机大胆动手实践,教师适当引导提示。对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加工信息,掌握专业技能有显著的效果。

合作性原则。设计的任务具有合作性,能充分调动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与人分享自己学习成果的喜悦,有利于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合作能力的提高。

层次性原则。将同一教学目标设置成多个不同难度层次的任务,有利于尊重学生的起点和个体差异,从而实施分层次教学,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目标分层、差异指导、自主学习、各有所得”的教学思想。

生活性原则。“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设计任务时注重贴近真实生活,给学生创设“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以致用”的学习情境,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合性原则。设计任务时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性,把信息技术和相关学科知识看作一个整体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基于网络资源教学法

本教学法基于“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原则,以课本知识为依托,以教师制作的动态学习网站为课程载体,利用网络这种互动媒体来开发学生的智能,营造一种自主、创新的学习氛围,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构建了基于网络资源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学习环境,指导学生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自主学习、利用互联网进行问题的解答,利用网站动态提交后台,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够进行互评、交流,从而使信息技术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很好地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有机整合。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进行多样、灵活的教学评价

单元测试+期末考核。我们为每个学习单元出一套测试题,在单元最后一节课上,让学生通过网站做在线检测题的形式来考查,在线检测有以下优点:①依据提交答案计算并统计学生的成绩,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便于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②在线统计学生测试的正答率,教师选择正答率低的题目进行讲解,便于为学生查缺补漏;最后,将每个同学的单元测试成绩算出平均分,并结合期末统一考核成绩,共同记人过程性评价所得分数。

自我评价+组内、组间互评。此方法用于对课堂上的动手能力、学习态度、小组协作和创新能力、以及综合作品制作情况进行自评和组内、组间互评。如果在教室上课,评价结果通过填写每堂课制定的学习评价表来完成,如果在机房上课,通过填写我校制作的教学评价平台上的电子评价表和展示提交到专题学习网站上的作品来交流、完成。

教师评价+监控软件。教师将针对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活动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在此,着重谈一下在机房上课,即使我们在教学中分层设置任务,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结合自身能力参与探究实践,但调控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因此,我们利用电子控制系统,可以实时监看每个同学的计算机操作情况,对操作不认真的同学,远程控制其机器的使用或进行屏幕切换提醒,这样不仅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还能对学生进行约束。

鼓励机制+尊重差异。教师在评价时多鼓励、表扬,少责备、惩罚,即使学生不认真,犯了错,最好也是先认真了解情况,究其原因,然后再结合具体问题,悄悄提醒并帮助他予以改正,从而保护好他的自尊心;再者,由于学生在兴趣爱好、操作技能方面可能差异很大,为此,我们会通过问卷调查、摸底测验等方式,先了解学生间差异,并允许他们存在差异,然后通过个别辅导或分层教学使学生分学习阶段提高,只要他们学有进步、学有所长,我们就给予他良好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