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声乐的教学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中职声乐教学;学习兴趣
1.优化并重组教学内容,激起学习兴趣。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立足学生实际,精选了一些艺术性强、学生易于理解且难易适中的声乐曲目。同时,减少声乐专业技能、技巧训练的成分,强调声乐课的综合性,集艺术歌曲演唱、视唱、音乐欣赏、幼儿歌曲演唱等融为一体,以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使她们能够适应幼儿音乐活动课程的岗位需求。
为了更好地提高声乐教学效率,我尝试对教学内容重新组合。例如艺术歌曲与幼儿歌曲、视唱与艺术歌曲相结合,这种重组方式的可行性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明确教学目标,并把握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2.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激发并维持学习欲望
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声乐教学中学生的疲惫和厌倦,大多源自教学形式、方法的单调与乏味。所以,探究以学生音乐活动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2.1.情境教学法,带领学生进入音乐
每首声乐作品都有其不同的表现内容和音乐情感。情感是音乐的灵魂,声乐学习从聆听想象、情感体验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了对音乐的感性认识,才能为进一步的理解音乐打下良好基础。
2.2.问题引领法,引领学生深入音乐
问题引领法,贯穿声乐课堂的始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时就会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领,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的声乐学习步步深入。
在教学中是这样逐步设计问题的:在学生初次欣赏歌曲时提出:歌曲的基本情绪怎样?歌曲速度、节奏、旋律有何特点?当教师介绍歌曲后,再次欣赏时提出问题:歌词表达了贾宝玉怎样的心情?蕴涵了他怎样的情感?应该用怎样的歌唱状态、气息和声音来表现?在学唱歌谱时提问:歌曲第一乐句的节奏是全曲的基础节奏型,后面的节奏型是如何发展和变化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变化?在学唱歌词时提出问题:歌曲情真意切,怎样演唱才能做到“以情代声、声情并茂”?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师提出不同的问题,需要学生通过仔细聆听范唱、观察老师的示范、思考分析、小组讨论、练唱体验等方式来逐步解决问题。这样,能不断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她们通过问题的解决获得成功感受,从而促进她们学习积极性的不断高涨。同时,在问题引领下,声乐教学逐步深化,实现学生从感受到理解,进而表现和创造的过程。
2.3.小组合作探究、展演法,促进学生表现音乐
学生单独演唱,尤其对初学者来说,往往存在一定困难。而学生的合作探究与展演则是她们喜欢的一种学习表演方式。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比如在歌曲演唱的教学,可采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教师示范弹唱-学生学唱-教师示范表演唱-学生小组编排、展演儿歌表演唱-师生互评。在学生小组合作编排、展演的过程中,小组每一位成员都需要参与其中,献计献策并配合练习、展示,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可调动每位小组成员的积极性,使她们在团队力量的感召下展示出最好的自我,同时增进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以上三种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是最常用的几种方法。其实,一节足以让学生保持兴奋点的声乐课堂应贯穿更多的以学生音乐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现以一节区级公开课《青春舞曲》为例,做一详细阐述。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渗透了多种学生音乐实践活动的内容,包括歌唱、律动、节奏读词、打击乐演奏、欣赏视频、人体乐器演奏等。
“打击乐器演奏”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用打击乐器铃鼓、碰钟为《青春舞曲》编配伴奏。并要求她们先分别用一种打击乐器随音乐敲击,然后两种乐器合奏,没有乐器的学生随音乐演唱,最后加入人体乐器“演奏”维吾尔族舞曲的典型节奏。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学生人人参与,相互配合,呈现出一种生动、活泼、和谐而有序的课堂氛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音乐律动”环节设计是:围绕《青春舞曲》这首歌曲,给学生布置了一项预习作业让她们在课下练习,即“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歌曲节拍特点创编带有维吾尔族舞蹈风格的律动。”为什么安排学生课下练习呢?因为这个律动的创编有较高的要求――要带有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所以需要学生在课下探讨、练习相关的舞蹈动作。她们通过研究、练习 ,不仅体会了歌曲的节拍特点,而且感受了这首歌曲特有的维吾尔族舞曲的韵律。实践证明,学生分组展示的律动既简单易行又具有维吾尔族舞蹈元素,成为课堂一个亮点。
这节课中,学生通过唱、听、看、表演、创编,调动全身心去感知歌曲的风格和特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感受力、音乐理解力和表现力,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演唱和创编歌曲。
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而且能较好地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她们在各种音乐活动中不断发现、体验、创新,享受声乐学习的快乐,提升各种音乐能力。
3.利用外在力量,刺激内部学习动机
教师的表扬、竞争的奖励…都可能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外在条件,这种外在力量可刺激并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成为学习的推动力。
3.1. 及时做出教学评价
教师正确的评价,恰当地运用表扬与批评,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其上进心、自信心等。声乐教学中的评价可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运用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外在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受到评价之后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声乐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外在动机向个体内在需要的转化。
3.2. 充分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及时了解其学习的结果及不足,利用反馈作用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声乐教学中,每隔两周要进行一次回课或阶段性测验,并在学生回课时对其进行指导及打分,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强化正确的学习动机,克服不正确的学习动机,从而进一步向更好的方向努力。
3.3. 开展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舞台声乐实践。
竞赛是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之一,在竞赛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好胜动机,发挥最高水平,提高学习效率。
声乐教学中可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艺术歌曲演唱或儿歌表演唱比赛,学生互评互学,分享他组成果,反思本组优缺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
4.结:声乐是一门艺术,与唱歌是有一定区别的,声乐对于学生的音乐鉴赏以及艺术鉴赏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尤其是中职院校的学生,在文化素养方面有一定的差距,为了能够有效地培养中职院校学生的音乐鉴赏综合能力,本文分析了当前中职院校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中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实际,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中职院校的学生能够通过全面提升自身的音乐鉴赏综合能力,制订相应的、符合中职院校声乐专业学生实际的教学培养目标,中职院校的声乐教师应当掌握正确的方法,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声乐鉴赏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宁.探索中职学校声乐教学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音乐大观,2013(24).
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是18世纪意大利流行的一种歌唱方法,到19世纪达到完美阶段,有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欧美各国一致认为是一种正统的歌唱方法,是歌唱技巧的完美体现。他要求歌唱者的气息从下腹的位置发出,要求三个共鸣区构成一条管状通道,形成良好的共鸣,要求声音从头的上部自由地放出来(头声)以获得明亮而圆润的声音。美声唱法在演唱中强调共鸣腔体及声音的位置,要求气息下沉,声音位置要高(时刻把位置挂在头上),发出的声音比较圆润、浑厚、柔美,擅长抒情,音色变化比较丰富,演唱作品的艺术性较高,技巧较复杂。
美声唱法一般被称为最为科学的发声方法,因为它的历史悠久,很多的标准与规则都已经有机形成。另外,美声唱法当中还有六部之分,每个部的划分都非常的严格且明确,包括了声部与声区之分、要求母音一致、吐字清楚、声音连贯、声情并茂以及要具有良好的音乐素养等等,这些要求是每一个学习美声的人都必须要做到的。
二、正确音乐观的培养和树立
美声的声乐教学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在音乐观上的正确性。声乐学习是建立在优美动听声音的赏鉴能力这一基础之上的,通常意义上而言,此处优美动听的声音由器乐以及声乐等部分组成。器乐以及声乐二者存在一定区别,器乐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受客观因素限制,虽然其演奏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多种多样,然而其发音同基本的演奏效果是固定不变的,由此而言,器乐具有客观的固定性。相对而言,声乐却有很大不同,其由人体器官发声而产生,演唱过程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以歌唱者的感觉为支撑,且易受到个体体征、情绪等多元素的影响和限制。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声乐具有抽象的多变性。人体内部的相关发声部位,如声带、咽喉、口鼻、胸腔等,不同部位的配合发声各不相同,个体器官的生理构造也都存在很大差别,加之神经等的影响和干预,赋予了声乐千变万化的特点,使其较难被歌唱者所掌控,演唱过程中具有很大比例的主观及多变性,在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之下,声乐的演唱较难实现预想效果或臻至完美。由此来讲,声乐的教学过程艰难、复杂,且周期较长。帮助学生培养和树立科学、正确的音乐观念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演唱者只有对声音概念有了科学和正确的掌控,才能在演唱过程中对声音有更为精准的掌控和领悟,进而改进自身发声、用声方式,获得进步发展。
三、美声唱法技巧培训
在声乐中,美声演唱又被称之为柔声演唱,由此可以看出,美声演唱要求力度偏于轻柔,演唱者在演唱中使用其半分力量即可。当进行高音演唱时,应该使用自然且轻柔的发音方法,而非蛮横的使用气息的冲击发音方式。因此,歌唱者需要以来自深下腹,即通常所谓的丹田处的气息为支撑,使声音由头上部用较轻柔的方式发出。美声声乐教学大致可由如下方面进行:首先是起音方式,正确的起音方式对于歌唱而言十分重要。优美动听的美声演唱,应以清朗、舒适、婉转而精确的起音为开端。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实现咽喉、气息、胸腹腔等的状态,及其之间的共鸣发声方式。好的起音方式的使用,能够达到用最少消耗获取最佳发声效果的目的。在歌唱者的演唱过程中,如果能掌握良好的起音方式,歌唱者声音将富有持久性和多变性,而在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减少对歌唱者在体力及声带的损耗,长久保持有利于演唱人员演绎寿命的增加。其次是音质特色,音质在美声声乐演唱中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美声演唱中,追求的是婉转、嘹亮、有感染力及金属特质的音质。由演唱者的发音音质容易得知其演唱功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又明又暗”的音质特色,即灵活且紧实、嘹亮且圆润的声乐特色。最后是呼吸方式,气息是演唱者在歌唱过程中的动力来源,可被收放控制,在美声声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在气息运用上保持稳定、顺畅,科学正确的呼吸方式是美声演唱顺利进行的前提。
四、美声艺术文化底蕴的积淀
西方声乐艺术自产生之初,便受到了社会、文化、艺术等多方面因素的深入和综合影响。无论是在产生之初还是在全盛的发展时期,无不留下了前辈先人的心血。内容丰富多彩的美声歌剧作品,都是特定气氛和环境下由作曲家谱写而成。因此,本质上说,美声声乐艺术也是社会及人民生活的艺术剪影。因而美声声乐学习不能仅关注所学习的音乐作品本身,不能简单地束缚于对技巧的精通,对美声声乐这一艺术的学习,仅限于传统意义上正确发声方式和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此外也需要深入探究西方美声声乐作品中的艺术内涵及其蕴含着的历史文化意义。具体而言,当教师教授歌剧咏叹调时,除去歌剧本身的内容,还应引导和教授学生了解和把握其整体风格以及相关剧情、产生与盛行时代、地域以及处于此段时期或此范围地域内的艺术文化特色,著作者生平经历和艺术特点等等。如若声乐作品改编自文学作品,教师也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此文学作品。歌唱并非简单的由人体器官带动而成的机械运动,歌唱者的演唱是任何精密仪器都不能效仿的,而声乐的精髓恰恰就在于其非模仿性,在蕴含在声音中的、给人以无穷精神享受的灵魂触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12
随着高校大学生越来越多,声乐教师的数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所以对高校声乐教学的方法和形式的研究就成为必然。近年来,声乐集体课和小组课两种形式相继出现,并受到欢迎。而对于教学方法方面,主要有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根据社会的需求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我国现代高校对音乐的重视程度提高,使音乐艺术在高校教学中的比重增加。但是由于声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对实践的要求较高,所以其方法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改进。
1 声乐教学的形式
1.1 主要形式
新形势下,声乐教学的主要形式为集体课教学。受教师与学生数量的影响,使得高校声乐教学依然采取集体课教学为主的方式。与一对一等教学相比,集体课不方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利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声乐集体课堂教学的优点在于能同时教授的人数多,效率较高,同时,可以更好地体现出音乐的美感、教育与实用性的结合。对于一些基本音乐理论的教学,采取记忆课堂教学的方式更加方便快捷。所以,集体课教学是大学声乐教学的基本方式,也是主要方式。
1.2 辅助形式
新形势下,采用小组课教学的方式作为音乐教学的辅助。小组课教学通常采用2到4人的小班授课。小班授课更加注重个性,有针对性地教学,一般最好在5人以下,可以根据学生对声乐的理解水平、技巧等方面来分组。小组课不同于大课教学主要在于其以学生的发声练习为主,是对集体教学很好的补充。
2 新形势下的声乐教学方法
新形势下,要求声乐的教学方法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现代声乐教学还要综合考虑教学的目标,根据目标来设定教学内容和方法。传统的声乐的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无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研究探讨新的声乐教学方式十分必要。以下我们就高校声乐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两个方法的教学方法和作用来做具体分析:
2.1 研究性学习
新形势下,高校声乐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对学习的音乐素材做主动地研究和探讨。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施研究性学习受到学生本身的音乐水平、教师教学的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具有更高的实践价值和研究意义。所以,高校声乐研究性教学应该范围宽广,意义深刻。由于高校的音乐生对音乐的领悟能力强,音乐素养高,所以研究性教学更适合他们的发挥,也有利于对其能力的进一步的培养。同时,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研究性教学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具有多元化和创新性等多个特点,有利于促进现代音乐教学的进步。
2.2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具有很强实际效应的教学方法。现代高校声乐教学采用合作教学,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已经成为当下流行的主要的声乐教学方式之一。合作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基本理念,教师由原来的主导地位变成的指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但是由于声乐教学与基础学科教学之间存在差异,更加注重参与和实践的重要性,所以对于高校声乐教学来说,怎样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对声乐的理解感受能力十分重要,也是声乐教师最应该重视的问题。教学要善于挖掘学生的能力,使他们成为主宰音乐的人,使他们敢于对音乐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声乐教师在态度上还应坚持以亲和为主。而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活动和教学为主的方式,可以采用集体教学,也可以采用小组课的形式。在合作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院系,很容易受胆怯、集体荣誉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同时,也使他们增强了面对陌生场合的能力,增强了他们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学生优点,同时鼓励学生,因材施教,实现合作教学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特点。合作教学的提出,使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的交流空间加大,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
3 就形势下的声乐教学评价
新形势下,要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声乐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同样重要。目前,在普通高校的教学中,基本上将音乐课程作为选修课来上,学校和学生个人对其重视度都不够,只以几学分作为期末考试的筹码,教学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声乐教学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但是近些年,高校声乐教学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音乐的兴趣更加浓厚。当然,对于教师来说,要能够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基本音乐理论和实践,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客观的判断 ,并在之后的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而对于作为主体的学生来说,要增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对音乐的兴趣,这样才能使音乐教学顺利发展。
4 总结
现代声乐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艺术气质。如何达到声乐教学的最佳效果是现代音乐教学中最应该考虑的问题。声乐教学的形式和方法都不应该是单一固定的,需要高校声乐教学者在教学中不断地发现和创造出适合高校声乐教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随着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各高校声乐方面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师资源不足等问题逐渐的显现出来。要实施新的声乐教学形式和方法,就必须研究普通高校性质与目标,把握声乐教学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开拓新的教学思路。
一、声乐教学形式
1.集体课教学是声乐教学的主要形式
随着声乐方面招生人数的增加,普通高校声乐课学生和声乐课教师的比例不断拉大,采用传统的声乐个别课教学形式已经不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普通高校的教学性质和目标也要求声乐教学以审美教育为主题艺术教育指导思想,要区别于专业声乐教学纯技能的学习目标。所以,集体课教学已经成为了声乐教学的主要形式。集体课的教学形式使得教师能有效的组织学生进行集体的歌唱活动,充分的体现歌唱艺术性和社会实用功能。这种教学形式不但解决了教师不足的问题,而且备受学生喜欢。因此,声乐教学集体课已成为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必然要求,而且要成为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主要教学形式。
2.小组课教学是声乐教学的辅助和提高的形式
在高校的专业音乐教学中,小组课教学是集体课教学的一个辅助和提高的形式,其主要以歌唱发声练习教学为主。小组课教学的实施要考虑到有效性,通过小组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声乐水平有所提高,所以教师要按学生的特点和水平差异进行分组,规模一般在10人以下,课程一般被安排到学期课程教学之后。通过集体教学和小组教学的配合,使得声乐教学在顾及共性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关注了学生个体的特征和学习要求。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小组教学可以弥补集体课对学生个性化教学的不足,从而使得整个集体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二、声乐教学方法
近年来,各个教育领域都在强调研究以学生最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声乐教学也不例外,要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方法有很多传统的有效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模仿法、交流法、情境法等等。但考虑到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授课形式等多种因素,我们还需要在发扬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优秀的新的声乐教学方法。
1.研究性学习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觉,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力,是声乐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所要研究的音乐素材作为讨论、研究专题,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探究,亲身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普通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研究性学习能否实施是由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特点和学生知识背景等因素决定的。普通高校中的研究性学习方法在声乐集体课的声乐教学中体现了其特有的研究价值和实践价值。所以,对于普通高校的声乐学生来说,研究性声乐教学是广泛又深刻,单一又复杂的一个研究课题。由于普通高校声乐学生的研究水平和人文修养很高,所以开展与高校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水平相适应的研究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声乐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最初兴起于美国,由于其在改善课堂上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成绩等方面都具有显著效果,很快便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方法之一。上世纪 80 年代末,我国也开始进行了合作学习的研究,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合作学习教学方法的基本理念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成了和谐合作学习的关系。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点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和参与性,学生的实践和参与过程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所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唤起学生对声乐作品的理解力和感悟力,如何使学生克服紧张、羞怯的情绪大胆地表现自己都是教师要关注的问题。合作学习就是要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创造和表现音乐的主人,而教师始终保持亲和、欣赏的态度,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一个自由的创造空间,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美的熏陶中,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全身心自由歌唱的快乐。
合作学习分小组进行的一项教学活动,不仅适合于小组课还适合于集体课,符合了普通高等学校声乐教学的形式特点。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表演创意观点,而且可以互相倾听观摩,彼此交流演唱体会,互教互学,共同提高。这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可以克服羞怯感、增强集体荣誉感,使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表演,共同进步,并且形成一种融洽的愉快的氛围,使大家在音乐中找到快乐。所以合作学习不但使学生巩固了音乐知识,而且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特长并予以鼓励,使其与音乐巧妙地联系起来,提高歌唱修养,增强演唱自信。
三、声乐教学评价
想要取得一个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信息的反馈是一般的课程教学都要遵守的一个必要的教学过程。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课程一般都是作为选修课开设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选修课也不是为了单纯的获得所谓的学分的,所以当学生选定了某门课程之后,选修在实质上也成为了“必修课程”。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负责,按照制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原则,把规定的课时讲好。并且要结合学生平时课堂上学习、演唱的情况,给出学生一个声乐课程的学习成绩或评定。虽然这种课程评估较其它的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是,评估是一种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必要的方法,也是促进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评估的目的就是让教得有更章法,学得更有成效。
1.了解基本的发声体系
人的嗓子,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要做到能正确、科学地发声并利用好嗓子这件乐器表现音乐,了解嗓子的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是前提。人的发声器大体由声带(含假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简单的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便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的不同结果。要做到自如调节共鸣腔体,必须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如:喉器的位置在哪,气息怎样运动,路线如何,软腭在不同音高时的状态,舌根、舌头的运动,下巴如何运动,怎样张嘴,人的身体如何配合等都关系到声音的好坏。因此,每个人在学习声乐的时候,建立正确科学的符合自己声音特点的发声体系是关键。
2.构建科学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
声乐教学,要打破传统的"三种唱法"思想禁锢。任何唱法都不可能墨守成规,它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随着作品的创新而发展。作为声乐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中西结合。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质,使学生演唱自如、流畅、美丽、动听,千万不能去造"声音"。
2.突出个性,选择适当的声乐教学曲目
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安排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要认真分析作品,教学生充分表现好每一首乐曲,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和表现力。
2.1 教师应考虑每个学生掌握发声法的不同程度和不同特点。适当地选择声乐教学曲目,切记不要"盲目贪大"。曲目选择好后,教师要向学生讲诉曲目的时代背景,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及词、曲作者的生平,并根据曲目的音准、节奏、速度、风格特点、技巧要求、情感把握、特定曲式等将曲目正确的完整地,带有情感的给学生讲一遍,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曲目的教学要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2 教师在教授声乐曲目时要秉持耐心,细致,严谨,负责的态度。认真讲解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单词、每一个音乐特殊记号和曲目演唱的难点,必要时可以分段来分析,反复来练习,不要心急赶进度。曲目熟悉后,学生必须与钢琴伴奏教师紧密配合,并在配合中反复领会钢琴伴奏教师对曲目技巧性和艺术性的讲解,使曲目的整体感觉充分体现出来。
3.教学方法探讨
3.1 演示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由教师将需要传授的教学内容和技能通过音像制作后进行教学示范。例如,当演示"歌唱技能"训练时,可将与呼吸系统相关生理结构图及理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屏幕上显示,然后采用动画形式展示歌唱时的呼吸运动图,通过播放几例错误和正确的歌唱呼吸实例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最后再由教师针对演示过程中涉及到的呼吸原理和练习方法作总结分析,在学生中间开展呼吸训练。这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可以达到迅速正确理解歌唱呼吸原理和掌握呼吸系统生理结构,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科学练习法并加深记忆。
3.2 赏析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大量投入声乐鉴赏或优秀教学实例欣赏,旨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和意识,提高学生审美观念和科学评价方法,丰富学生音乐内涵及较高的音乐素养。并引导学生在赏析过程中进行少量针对性的发声联系。试图加强演唱歌曲的声乐技巧,全面协调学生生理机能。这种利用赏析、歌曲式的总体反应的万幸心理教学方法,可将歌曲中局部的动作技巧缩减至最小程度,同时开阔了学生视野,启发了学生音乐创新的潜在灵性,从多角度加大了学生阅历和专业修养。
1、做好声乐专业学生的选才工作
声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是基于声乐专业学生的选拔上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没有声乐教学的可造之材,再优秀的声乐教师,再多变的教学方法,都是徒劳无功的。为了保证能够选拔到合格的声乐专业的学生,学校的考试制度要做到公正合理。要反复斟酌考试的内容。首先,不能过分看重学生的外表条件,因为声乐专业是需要用声音来说服一切的。也不能对嗓音的条件要求太苛刻,因为声乐训练后天的技巧掌握才是至关重要的,应该考察学生的音乐素养。其次,学校要充分关注考试文化课的成绩,文化知识的缺乏会阻碍学生艺术发展的空间。再次,招生艺术系或艺术院校要严把专业面试关。提高考试的透明度,杜绝各种面试的打招呼等舞弊行为,把不符合要求的所谓关系户淘汰掉,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考察,选拔出品学兼优,发展潜力较大的学生,进入艺术院校进行培养。最后,教育主管部门要考虑缩小招收声乐艺术生的规模,提高声乐专业学生的入学门槛,选出的人才就会更有竞争力。
2、提高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
首先,声乐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练习和学习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如发声的技巧以及艺术表现的细节问题,这是很常见的现象。声乐教学就需要教师及时的发现存在学生身上的问题,教师还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声乐教师好比是医生,学生在发声练习中出现了问题,就好比是患了某种疾病,这是教师就要像医生一样,通过医学诊疗手段来排除和确诊,找出发生出现问题的“病因”。往往名医会很快的对症下药,而庸医反而会耽误患者的时间和精力。作为声乐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才能知道在何种情况下,使用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顺利解决学生发声过程中遇到的众多问题。
其次,作为声乐教师,讲授的很多都是理论性的知识,还需要教师身先示范,登台演唱。同时还要多才多艺,具有很强的乐器伴奏能力,最常用的乐器是钢琴。教师具备舞台演唱能力,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学生耳濡目染,就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具备较好的舞台演唱能力的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激情,让教室从枯燥的声乐理论中解放出来,学生也能耳目一新。学生通过仔细的聆听,找到了自己和老师在发声以及艺术表现上的差距,在课后可以模仿教师的演唱风格和技术,还可以通过领会教师对作品的把控,从而形成自己对艺术的独特的理解。我们可以总结出声乐大师们的共性,如国内的沈湘以及周晓燕等名家,他们既是声乐教育家,又是演唱家,集表演和教育于一身。其实演唱和教学应该是相互促进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演唱的内容,课堂效果不是学生所期望的。教师的钢琴伴奏,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教师的点拨,体验到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融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从而产生自己的声乐作品的创作灵感,这些都是音乐素养提高的表现。
二、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
1、比喻教学法
声乐理论知识有的是比较单调难理解的,比喻教学方法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启发学生。例如,欧洲很多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把声音比喻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让学生把声音吞进去,这种形象的比喻能帮助学生打开喉咙,因为学生在吞东西时,喉咙自然就会打开。著名声乐教育泰斗,费曼博士经常运用这种比喻教学法,把母音形象的比喻成梨的形象。帮助学生获得有磁性的母音,他还把声音比作为江河中潺潺的流水,很连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声音的特征。
除此之外,有的教师还用“吸住唱”和“向忍住打哈欠”来进行比喻,让学生尽量打开自己的共鸣腔。运用丹田来进行呼吸,让学生呼吸的更彻底,还可以这样来比喻:把声音停留在自己的胸前的纽扣上。这种比喻是为了提醒学生,体验低位喉咙的感觉。当让学生从深处进行叹气时,可以这样来比喻:让气息跟着自己的脚后跟。这种比喻能够更为深刻的感受到呼和吸之间的关系,以及连贯性的特质。教师还可以用肢体语言,或者是眼神来提醒学生在歌唱时应注意的方面。
2、启发教学法
对声乐专业的学生适度启发是必要的。启发式教学法的实用性在于,除了帮助学生理解声乐理论之外,还可以提供自己的发生技巧和水平,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来感受作品的情感流露,并把声音知识和作品联系在一起。对学生训练的全过程有个总体的把握,掌握声乐教学的流程,并活学活用。学生会唱是最基本的目标,还应该区别不同的声乐专业。学生在启发教学法的作用下,能够自觉的找到,自己在表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通用的。因此,要让绝大对数学生都能够自主的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一把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它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
3、情境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创设情境,而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此喜爱上声乐专业课,让课堂的氛围活跃起来。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情况,直接决定了课堂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声乐作为艺术表现,与人的思维不无关系。声乐教学应该有针对性,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采取训练方法。因此,情境教学融入到声乐教学中是必要的。情境教学的使用,会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专注度,从而提高声乐技能,激活学生的艺术创作细胞,以及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
普通高中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其中提到“要为具有音乐特长、对音乐有特殊爱好的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这为音乐学科实施分层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分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能够对不同类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音乐特长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1 分层教学的具体模式
1.1 分层的依据和方法
根据学生音乐主科、综合素质和学习动机的掌握程度和歌曲演唱综合能力,由高到低依次分成A、B、C三个层次。让学生在不同层次中学习不同的声乐、器乐、乐理、视唱、听音等内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激情,多方面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教学中笔者以一个班为单位,根据这个班30名学生音乐综合能力测试的结果,将他们分为A、B、C三个层次(表1)。
1.2 目标分层
根据学生音乐的综合水平,来指定综合目标:对于A层学生来说,应该进一步挖掘他们的音乐潜力,可以把他们再进行分层,加强培训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对于B层学生来说,应该尽力使他们达到A层学生的水平,对个别非常有潜力的学生可以再进行分层,等他们的进步比较明显时,可以升入A层;对于C层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在音乐的综合水平上与A、B层学生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因此他们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在学习基础的知识和能力。
1.3 过程分层
在开展分层教学中,过程分层十分重要,对于学生音乐水平的提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笔者以声乐为主科,结合发声训练曲目演唱的过程进行分层,如表2所示。
2 分层教学中进行动态分层教学
在教学分层中可以采取的一个方法是分层“动态”,这种分层教学以学期为单位,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尊重学生的意愿,每一阶段都给学生一次新的选择,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体,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在声乐分层教学实施中,即使是同层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仍然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速度、掌握程度上还存在差异,这就需要运用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重新对学生进行分层,尽可能减少学生的差异,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经过测试,在B层、C层中的某些学生完成了本层的教学目标,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进步,根据评价重新调整学习层次;而A层中的个别学生经过测试后没有达到原定的教学目标,这样就把他们调整到B层,对他们实行动态分层教学。
3 分层教学效果评价模式的想法
1)过程评价,是在教育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引导教育过程正确而有效地前进,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育效果所采取的评价。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要经历一个过程,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对学生发展全过程要不断关注,而不只是在学生发展过程终了时对学生发展的结果进行评价。
2)结果评价,是在某一相对完整的教育阶段结束后对整个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做出的评价。它要以预先设定的教育目标为基准,考查学生发展达成目标的程度,是在过程检测的基础上对学生学期进行的结果检测和评价。其作用在于对教育活动做出总结性的结论,甄别优劣,鉴定分等。
在实际分层教学过程中,笔者尽量将以上两种评价方法结合运用,对于每位音乐特长生的成长与发展都有较为客观和合理的评价,使得A层学生有自信感,更加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B层学生有追赶的目标,并有合理的公平竞争的学习机会;C层学生有极大的危机感,刺激他们向A、B层学生看齐,以期取得共同的进步。
参考文献
歌唱中情感表达与歌唱方法的正确处理是歌唱演员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二者的完美结合在声乐演唱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然而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向两个极端的方向发展,导致情绪的训练方法和技术的训练方法截然分开:一是仅仅强调技术方法,这样的最终只能使得歌唱的声音苍白空洞,无法感染观众;二是仅仅强调情感的抒发而忽视发声的方法和技巧,这样最终使得音色变得粗糙,没有了歌唱艺术的魅力。在歌唱中情感表达与歌唱方法的完美结合是主体,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警醒学生:完美的声音质量必须以正确的歌唱方法为基础,以内在的情感表达来引发艺术的表现力和审美需要。因此,重视情感表达和歌唱方法的同时,必须让二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相辅相成。
一、情感表达和歌唱方法在声乐表演中的重要性
唱歌必须唱出情感,情感是歌曲的灵魂。可是当今有很多演唱者在学习和演唱的过程中过度的追求共鸣和气息,却忽略了情感表达在歌唱中的重要性,致使歌唱的过程中动作僵硬、表情呆板,缺乏应有的情感内涵,不能达到感染效果,也不能用歌声去打动观众。出现这些情况是因为:第一,传统的声乐教学往往偏于注重引导学生声乐技巧的学习,没有切实把情感融入到音乐中;第二,歌唱者没有从根本思想上对情感在歌曲中的必要性引起重视,仅仅强调了声音的外在质量;第三,声乐教学用书琳琅满目,但是大部分都在用文字描述声乐学习的技巧和方法,极少有人说到情感在演唱中的必要性,即使有提到也毫无深度可言,所以学生们既无理论的指导也没有实践经验的积累,是不会在演唱水平上达到很高的造诣的。
(一)歌唱方法的重要性
歌唱方法代表着一个演唱者最基本的音乐基础和歌唱水准。正确的歌唱方法可以使歌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更加轻松,更能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时使听众有很好的视听效果。所以声乐教师们在教唱的过程中会首先强调歌唱方法的重要性。我们学习声乐的时候也有同样的体会,每次上声乐课前老师都会首先强调呼吸方法、正确的咬字吐字和歌唱时要打开头腔共鸣、让声音更加优美动听等。声乐的学习是一个繁琐的过程,正确的歌唱方法是歌唱的基础和保障,所以我们在教习声乐的时候要求学生必须好好掌握这些方法,并不断的巩固。
(二)歌唱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情感表达在声乐表演中至关重要。声乐教师教学时要教会学生把唱歌时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态度转化成歌唱情绪,并向他们强调歌唱情感与歌唱方法的内在联系,因为没有内在的情绪是不会发出感人的声音的。清代声乐理论家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说到:“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宜重。唱曲不得其情,则正邪不分,悲喜无别。”
二、情感表达与歌唱方法的相互影响
人们一般认为在歌唱中情感表达和歌唱方法关系不大。然而通过演唱实践不难发现,歌唱情绪和歌唱方法有着很大的内在关系,这种关系直接影响歌唱者的艺术表现力和歌唱水平。因此探究歌唱情绪和歌唱方法的内在联系可以更好的把握歌曲的内容和意境,并在提升歌唱水平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情感表达离不开技术支持
声乐教师在教唱一首作品的时候,要让学生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才能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相符。例如,在演唱一首摇篮曲的时候需要甜蜜、柔和的声音,面对一首圆舞曲的时候需要轻巧、明亮的声音,而演唱一首进行曲的时候需要雄壮的声音。经过想象后,调动人声“库”中最恰当的声音,唱出歌曲本身所需要的视听效果。一般来说,明亮而富有光彩的音色适合表现高兴而欢乐的情绪;而音色洪亮、有力则表现强烈的情绪;另外,比较柔和、温情、流动感强的歌声一般是用来演唱爱情歌曲的。总之,演唱者应该学会灵活运用声音色彩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音乐形象,把生活感受和音乐形象完美结合,配上恰当的声音来演唱,才能更加完美的表现出歌曲的内涵。
(二)学习歌唱方法是为了更准确的情感表达
歌唱的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便发出响亮、动听的声音。共鸣腔体调节的不同结果导致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各不相同,所以正确的歌唱必须以良好的发音状态为基础。
正确的呼吸方法和呼吸器官的发声训练是歌唱者的基本功,呼吸方法的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发出声音的质量。在唱歌之前要对呼吸有个良好的控制,随着歌曲的起伏去调节吸气和呼气。当然,歌唱时还要注意咬字和吐字的运用。因为舌根与喉结相连,当喉结下沉的时候,舌头也要随着下沉才能保持自然松弛的状态,舌头才能随意改变形状来进行咬字。但是大部分人习惯了喉结在自然结构下舌头的咬字位置,一旦喉结下沉,舌头如果还保持在原来的位置进行咬字,就会造成发声器官紧张,对发声产生影响。所以在歌唱过程中舌头应该随着喉结的运动来自动调节形状变化来确保咬字,保证正确的歌唱方法。
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教会学生情感表达和歌唱方法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并通过自己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带动各种情绪,最终达到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理想效果。片面追求声音、不重视表达作品情感的歌唱是无法真正打动听众的;同样,没有技术支撑,声音必然苍白无力,不仅无法胜任高难度的作品,也无法准确表达歌曲的思想内涵。
一、格林卡对声乐艺术的理解
格林卡认为,在声乐教学中的很多问题取决于人的思想和音乐品味。他在声乐艺术上的意见与意大利和法国演唱者和教师的意见不一致。他深入研究了俄罗斯的文化和艺术,并且吸收了俄罗斯的家庭式的音乐和俄罗斯民歌;他深入地研究了俄罗斯戏剧,常穿梭于大小俄罗斯剧院,与许多演员结识。因此,他强调好歌手首先必须是位好演员。当他到国外旅行时,他总是去当地的歌剧院。在那里他也学到了音乐表演。
他认为在声乐艺术中内容才是首位的,音乐形式是表达艺术内涵的一种手段,像身体与灵魂的关系一样,需要相互协调。他认为唱歌的价值在于“自然度、简约、以及对音乐诠释的真实性。”他说:“只有听起来是自然地表达作曲家的想法和感受的音才是正确的”。他认为歌唱者应高度重视声乐作品的歌词内容。在他的声乐作品中歌词和音乐有着密切关系。他的声乐作品中没有使用意大利装饰音一词而运用了其单独的元音。他这样做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词的意义。他拒绝将其作品翻译成法语。他认为音乐和法语单词很难完全遵照原文的意思。他想要听众听清楚歌唱的每一个词。据与他同时代友人回忆,当格林卡自己演唱时非常富有感情。他不仅仅研究声乐艺术,他还热爱声乐教学工作。他有着30多年的国内外声乐教学经验。他所教的学生中有彼得罗夫、古拉克-阿拉杰莫夫斯基、伊万诺夫、列奥诺娃等。并且在他的歌剧“伊万 ?苏萨宁”中亲自指导他们演唱。
二、格林卡声乐教学法的观点
格林卡写了关于声乐方面的《练声曲》和《如何学习声乐》的方法论。《如何学习声乐》是他1856年完成的。在这部书籍中写了宝贵的练声曲和建议,生动地反映出作曲家的创新思维,他的发声方法的条理原则。在他声乐教学中的主要方法称为“同心方法”,现在被称为“格林卡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思路是在学习声乐的起初,要求学习者本身要从最舒服的音开始,也就是从中低声区的音开始练习。他的的教学方法不同于大多数西方欧洲的教学法,而是采取从低音开始学习发声方法。他要求非常小心地训练发声,并建议日常的发声练习应局限在中音区的范围。中音区被他称为自然音区。在学会中音区的音以后再扩大其他音区的音。他认为学生能够感觉和了解自己的声音。他在书中写到没有完美的声音。因此,训练的目的是解决声音的不足之处。他认为声音有两种共鸣。一种是头腔,另一种是胸腔。他强调最好的歌手的声音是具有擅长混合头腔和胸腔共鸣的能力,好的歌手们是能够发展完善自己的声音,因为每个人有自己的独特的音色,使用这样的方法会让不同音区的音色更加统一。
他的发声方法在被德国广泛使用于19世纪后半叶。而现在被全世界广泛使用。他强调在声乐作品中连音和歌唱性。而且声乐学习者需要找到自身自然的音色。他认为应在声乐作品中及激动的部分更多地使用颤音,颤音是歌手演唱的重要工具。他认为演唱者需要高度重视正确的连音。他为此写了专门的基础练习。他的学生回忆说,格林卡声乐教学中常常强调要把元音唱圆,他说俄语中的a发音很平,在声乐演唱中应该唱意大利语中a的发音才对,因为在意大利语中的a与通常的俄语口语的“a”相比位置更高。他建议元音“ye”,唱成“ai”。他认为歌唱的准则,在于放松的、自然的音色。
三、格林卡对演唱者技能训练的要求
歌唱的艺术,专业称之为“声乐”,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欢,这两年的声乐比赛屡见不鲜,加上以电视、网络为媒介的《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中国梦之声》、《中国最强音》及《快男快女》的滚动播出,还有历届备受关注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影响,更多的朋友开始喜欢歌唱的艺术了。我当然也是其中之一,我的专业是美声唱法,但是我也很喜欢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在刚开始学习声乐的时候,我记得我不会唱通俗和民族,真的是张不开口,声音一出来就感觉不对,自己听着就很难受,感觉声音很粗,怎么也唱不出那种细细的音色。后来才明白是唱歌的“焦点”不够集中。自从和潘老师上课以后才知道那就是“声线”,就是声音的线条一定要细、要集中。有一次潘老师上课问我说: “你知道学声乐什么最重要吗?”我说是“气息”,潘老师说那只是其中一点,从先后顺序来讲,第一是歌唱的声线要越细越好;第二是歌唱的声道要通畅;第三是气息要流动。下面就这三个方面进行逐一阐述。
歌唱的声线要细
我们也许经常会用焦点这一词来形容,焦点要集中,否则声音会散,没有好的音色,那么声线是在焦点的基础上延伸以后得到的,初学者也许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潘老师会给我们举这样的例子,把一团棉花(比喻这是散的声音)搓成细线(比喻成声线,比较集中的声音),而且要越细越好。为什么非要这样做呢?这才是重点,好(细)的声线就是声音的音色、密度和音强,它的结果就是使声音具有更强的掷远性。我们也许在听音乐会时会发现,在没有任何扩音设备的情况下,为什么有的歌者声音能传远?有的歌者则声音很小?这种情况是不分唱法的,美声、民族、通俗唱法都存在,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就是声线不够细,没有较好的穿透力。声线这一词在传统的美声唱法中也曾出现过,英国声乐家劳伦斯・威尔说:“在旋律线高低进行时,在他的底下,始终有一根声乐线在水平地向前移动”。至于声线的出发点在哪里?我认为每个人的理解会略有不同,甚至会貌似矛盾,声线有时会感觉从焦点落下,也就是头顶的上方,有时又感觉是从焦点处吸上去的,矛盾就在于一个自上而下,一个自下而上,通俗地讲一种是叹着唱,一种是吸着唱,这个取决于发声练习的音阶朝向或演唱歌曲中具体旋律线的走向来定,一般来说从高到低的旋律会采取叹着唱,由低到高的旋律会吸着唱,但无论怎样都要求声线集中,无论歌唱本人还是听众,都能清晰地感觉到声线的轨迹。而且声线是越细越好,这样穿透力才更强。这里有个观念要提醒一下,声音大(响)不等于强,我们要获得的是强的声音,而不是大的声音,因此只有压缩更细的声线,才能获得最强音。
声音的声道要通畅
我国现存最早的声乐论著《唱论》总结了前人歌唱艺术的实践经验,其中有一句这样说“凡人声音不等,各有所长。有川嗓,有堂声,背合破箫管。”那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每个人的声音都不同,各有所长,但是不管怎样的声音都要有像箫管一样自上而下的声音通道,潘老师上课时也曾告诉我声音的通道,分为上通道和下通道,上声道包括鼻咽腔(也就是所谓的头腔)、口咽腔;下声道包括喉咽腔和胸腔。所谓声音的通道要通畅,也就是指这些腔体都要打开,并且要保持住,就像一条畅通无阻的道路一样,任凭声音上下流动。在这里要强调一下喉咙的打开,它是上下通道的连接点,喉咙打开和嘴巴张开绝对是两回事,有的人唱歌只强调张开嘴巴那是不全面的,一定是嘴巴张开的同时要带动下面喉管的张开,才能使上下通道连接起来。张大嘴巴不是必需的,但打开喉管是一定的,这里通俗唱法要除外。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声音的通道,可以指从声音的起点到终点这段距离,形成一个管道,就像各种管乐器的管子一样,从上到下,一定要通畅、无阻。除此之外声音的上下通道要平衡,只是一味打开上声道而不打开下声道,就会造成声音头重脚轻,这样高音就会摇晃。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下声道太大,上声道小,这样声音就显得很笨重,不灵巧。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平衡呢?那就是上下通道的一致性与统一性。这需要我们在练习歌唱的过程中,来慢慢体会和思想,最好找一位好老师来帮你监听,也或者你自己在练习的时候,把声音录下来,然后听录音,自己去找出问题,但这个前提是你的耳朵需要有很专业的辨别能力。
气息要流动
凡是提到唱歌,没有人会忽略气息,因为它实在是太重要了,就像是汽车的动力之源――汽油一样,我们不可或缺。声乐老师在教学生唱歌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声音要靠在气上”,统称“有支持的歌唱”。可是气息到底怎样才能和声音结合在一起呢?我一直认为这个很难讲,觉着这个内在的肌肉和气的结合,是不可言传,只可体会的事。尤其是初学者的学生,他们的声音总是和气息融不在一起,或是浮在上面,或是僵在那里,很直,而且气息的支持,绝不是看你的肺活量的大小,我有的学生肚子吸得很饱,可唱歌还是一点气也没有,所以唱歌的气息,不是看有多少,而是看会不会用。有的老师讲呼吸,说要把气吸在腰的周围,然后憋住,这样吸气肚子是往外鼓的,在唱乐句时,先保持住,然后慢慢地放气,有时会拿出一张纸,放在学生的嘴边,来检验学生是否漏气。这种方法会有一个弊端,就是会使气息和声音僵化。而潘老师却告诉我,要收下腹(也叫提“丹田”),在这个基础上,要“鼓”上腹(胃部)。一边“收”一边“鼓”,正是这种对抗,才能使肺内吸入的气息处于压缩状态,从而支持较长时间的歌唱需要。(声乐术语把“收”下腹叫作“提气”,把“鼓”上腹叫作“压气”)这些只是气息的前提,那么目的就是在这样一种吸气的方法下,达到歌唱中声音的流动。就像小溪、或江河,从它的源头最终流向大海。那么气息流动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将声音送到观众的耳朵里,假想一下,歌者怎样把声音送到观众那里,他们之间是有距离的,(当然声音具有其传播性),但是我们试想一下,我们靠气息,把声音送到观众的面前,甚至可以感觉用声音抚摸他的脸,他的心,在这样的感觉下,你点声音就传远了,也就具有了较好的流动性。我尝试用潘老师说的这种方法,练习唱歌,觉得气息运用更加自如,其可控性也更强。但是在给学生推广时,学生有时会抓不住吸气的那个点,有时的吸气就变成提气了。所以说声音有时的感觉就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所以,这所有好的方法,还需要广大声乐爱好者自己在练习的过程中耐心体会,多加思考。
总之,潘老师对我提出声乐的这三点要素,使我对声音的思路更加清晰明确,他对声乐研究追求与执著的魅力,也深深吸引着我,作为一代声乐教育家,也是我们学习声乐专业的榜样。因此将老师的观点结合我自己的一些拙见,希望给喜欢声乐的朋友们带来一点思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11.
【摘要】声乐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人类活动,是人在一种兴奋激动的状态和情绪中进行创作的高级神经活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声乐训练时,经常会发现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应如何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和学生自身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的教学实践,文章着重对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简要剖析,并提出一些有效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声乐教学;气息训练;教学方法;问题;解决方法
一、现行声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声乐教学气息训练中出现的问题
自古以来,呼吸的训练就在歌唱的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古代乐府伦理《乐府杂录》中就曾提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肺间出。”延续至今,我国歌唱的艺术发生很大变化,然而呼吸的训练仍在歌者的演唱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对学生演唱技术的培养,从音调的强弱、嗓音的转变到腔体产生的共鸣效果等都与呼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在实际声乐教学气息训练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出现各种气息问题,因此,声乐教学中气息的训练必不可少。
(二)声乐教学中教师不遵循声乐教学心理,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声乐教学中学生对演唱技能的熟练掌握必须要建立在获得正确感知的基础上,之后再经过不断地自我练习与自身探索才能够逐渐掌握,进而在歌唱时应用自如。然而在声乐教学的初级阶段,很多教师通常将“范唱”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在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下进行盲目模唱,无法真正理解歌唱要领的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问题教师则会通过一遍又一遍的范唱示意,直至学生歌唱的音量和音色逐渐与教师接近。这样一来便使得许多学生很难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以及出现错误的原因和有效解决的办法,只能一遍一遍地跟随教师的范唱,却无法真正形成自己歌唱的正确发声方法,只有极少数与教师声色比较接近的学生才能比较容易模仿出教师声色一些特点,改掉自己歌唱中的一些弊病,但一旦离开教师的范唱也便无从唱起了。而对于大多数与教师声色差异较大,尤其是对那些悟性不高的学生而言,便很难在声乐学习中达到教师要求,掌握歌唱技巧,其结果不但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严重打击,还使教师的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效率低下。所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学生的声乐学习心理,寻找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并存,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不同声色特点和领悟能力对其进行因材施教非常重要。
(三)没有真正掌握歌唱艺术的真谛,缺乏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
现行声乐教学中,很多学生对外国作品的学习主要依靠音响和影像资料,尤其是在外国语言方面的学习更是如此。长此以往便使学生对相关音响和影像资料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无法形成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与领悟,更无从谈起对歌曲的创造性。同时,这种鹦鹉学舌般的示范性学习使得很多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只明其音不明其意,机械性模仿音响和影像资料语音的同时还无意识地模仿着范唱者的音色、艺术表达和作品处理等方面的内容。事实上,有些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就是以模仿范唱为标准,甚至将自己在模仿中的音色、细节处理等与范唱丝毫不差作为演唱的成功与否,整首曲子下来完全没有自己对作品的感悟与思考,忽略了作品的创作意义与内涵,以及其中作曲家的意图与情感。于是,长期的“鹦鹉学舌”使学生的自我意识愈来愈淡薄,很难形成与自身的条件、特点相符合的独特的表演风格,当学生在拿到没有范唱的新作品时便无从下手,更无从谈起对作品的独特见解。南此可见,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观念对其掌握真正的歌唱艺术真谛至关重要。
二、解决声乐教学中出现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重视声乐基础理论的学习
从我国现行音乐的教学现状来看,高校声乐教学中普遍存在“重技轻理”现象,非常不利于我国声乐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以及未来人才的培养。尽管理论学习具有一定的枯燥性,但其却对学生正确掌握歌唱技巧和以后的继续深造具有重大意义。
1对“演唱”而言
具有一定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不但有利于学生快速地接受教师所讲内容,依靠感觉找到歌唱发声方法,还有利于学生理性和全面地把握相关歌唱知识技巧。譬如:声乐本身就是以人体发音器官作为“乐器”,进而运动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所以要想发出动听的歌唱就必须以发声器官的各部分协调运动为前提。如果学生能够对人体自身的生理结构具有全面了解,尤其是对演唱时人体的发声器官与发声的肌能状态等的认识,结合教师讲解就能够更容易将歌唱时所需的发声器官组织起来进行动听的演唱,但若不具备这些理论知识,有些问题即使经教师多次讲解,学生也未必真正掌握,不但降低教学效率,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2对未来“教学”而言,理论知识则更为重要
由于声乐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离开科学的理论知识作为航标,实践便很难站稳脚跟。未来很多学生将会进入声乐教育行业,如果缺乏扎实的理论知识,对许多声乐问题便无法进行科学而系统地阐述,仅凭自己主观信奉的感觉进行声乐讲解,便不能使学生形成清晰的、明确的歌唱架构。特别是对那些从事中小学声乐教学的教师而言,理论知识则尤为重要,由于中小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任何相关声乐技能的训练,所以没有声乐基础理论知识作为指到,他们更无从进行声乐实践。由此可见,声乐理论知识在声乐教学实践中所具有的重要性,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声乐理论的学习。
(二)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专业前途,尤其是对声乐教育而言,教师自身所具有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修养更是对学生影响重大。如果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声乐教师,为学生插上一双展翅高飞的有力翅膀,教师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己做出严格要求:(1)现行音乐教学多为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态度包括对工作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以及与人相处的态度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要随时注意自身素质修养,充分体现为人师表的模范作用;(2)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困扰难题,教师要细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与白信心;(3)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对自己所学专业具有浓厚兴趣,所以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靠教师积极向上的情绪与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去引导,同时教师还是具有足够的细心与耐心;(4)做人是做事的前提,教师只有教会学生做人,才能培养出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人才。也只有具备以上几点,我国的声乐教育事业才能越走越远。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声乐艺术教育教学体系
我国声乐教育体系建立时间比较晚,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建立了现代专业声乐艺术教育体系。不过经过几代声乐艺术教育家的辛勤探索与孜孜不倦的努力,我国声乐教学也已有了丰厚累积,基本形成教学体系。但由于声乐教育培养标准的不一,很多高校声乐教师对培养什么样的声乐人才定位不够明确,导致我国至今仍未形成科学系统的声乐教育教学体系。例如: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明显缺乏民族自信心,很多人甚至将其视为冷门专业之一;研究和学习西方古典音乐的学生则以演唱国外作品为骄傲,以能否获得国际奖项为目标,却很少对中国声乐作品进行细致考究。而非声乐专业的学生选修声乐艺术的学习更是蜻蜓点水、获悉皮毛,即使是所习红歌也只能模唱大概却不知其深度所在;现行流行歌唱艺术也仍是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教育体系。另外,由于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以及我国教育体系的宣传导向问题,传统戏曲的发展受到很大冲击,其继承和发展均存在严重缺口。综合目前现状来看,如若不改变学生这一认知情况,将很难使我国未来声乐教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四)创新教学方法,例如“项目教学法”
所谓“项目教学法”即一种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的有效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仅起指导作用,其项目内容均南学生亲自处理,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教学计划中的相关教学内容,还要部分或全部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独立组织并解决项目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但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学生真正领悟到学习声乐艺术的真谛。
综上所述,要想让学生得心应手地运用自己本身这个嗓音“乐器”来表现音乐,就必须对自己本身的发声器官和思维方式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训练。同时,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和业务能力,充分运用感官来研究、了解学生的问题和特点,以便进行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的教学实践。只有这样,声乐教学中大量存在着的低效教学、无效教学甚至严重的教学失误的不利局面才能得到迅速扭转,才能大大提高高校声乐教学的有效性,解决现行声乐教学中存在的不良现象。
参考文献
[1]李瑞芬.声乐教学初探[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4,(4).
[2]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