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课文笔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141-02
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高职《经济法》课程教材建设存在以下问题:教材在编写内容和体例上均沿用本科教材大纲来设计章节内容,以理论阐述为主,没有跳出学科性教学的框架和模式;缺少实践教学的内容;没有对学校及学生的层次进行系统的区分,缺乏针对性及明确性;版本繁多,内容不一,良莠不齐,有一些教材虽然增加了案例、课后练习题甚至案例分析,但很多案例的挑选比较随意,缺乏综合性及实践性,缺少相应的实训指导书;教材建设中无序和重复现象严重;教材与高职学生所特有的思维逻辑不相符,忽视了高职学生在整体知识结构上的差异性,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总论和分论脱节,总论不能指导分论是现有教材的通病;教材的内容通常未包括新颁布实施或修订的法律、法规,出现教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不相吻合,即教学内容存在滞后性。如何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和特点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迫在眉睫。
教材建设的总体思路及目的 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分析为依据,以能力本位为出发点,与行业企业专家论证、座谈,对典型岗位工作过程分析,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以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及其活动为载体或者标准,确定内容,分为经济法基础(总论),市场主体法、市场行为法、宏观调控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经济仲裁和诉讼法六个学习情境(六部分内容为分论),分解若干个学习性工作任务,且学习情境之间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用法律基础为主线统领各部门,实现总论与分论的统一。突出学生的服务意识、职业素养和实际应用,做到基本知识与职业能力标准相结合,在单元体系设计和内容安排上,将知识、技能素质融为一体,构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材体系,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实用性和适度性,突出“情境模拟,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培养学生“知法、懂法、用法”的综合职业能力。
教材建设的制度管理 严格落实国家出台的教材建设管理办法,在宏观框架下,发挥各高职院校的积极性,彻底解决混乱无序的现象。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要将教材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工作来抓,统一管理。因为教材是课程教学最重要的支撑材料,没有好的教材,教学质量无从谈起,故在编写前要充分论证,做好规划,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做好课程教学设计,制定编写大纲;同时编写实验实训指导书,经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审查批准后实施;对于没有条件建设的教材,要选择近三年国家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和精品教材,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
教材编写团队的建设 合理的教学团队是教材建设的关键,应该由课程专家、行业专家、文字编辑等组成。课程专家主要看教材的开发思路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正确;行业专家主要负责教材开发的内容是否先进,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是否重视,教材结构是否合理;文字编辑关注的是文字表述是否科学和规范;专业教师才是课程建设的主体,因为专业教师有多年的高职教学经验积累,对教学、课程和相关领域有深入的研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按照教学要求组织教学,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学生,了解专业,了解企业及服务一线的要求,能做到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建成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
教材建设的地位 为使教材贴近高职高专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教材编写应坚持“理论够用,实用为度”的原则。理论知识要学,但主要是教给学生做事情的方法和流程,侧重训练学生在知法、懂法的基础上如何学以致用,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经济生活中各类经济纠纷问题,有效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引导学生掌握维权的意识和技巧,这一定位要贯穿于教材建设的始终。
教材内容与专业的关系 不同专业的内容选择必须要有侧重点。会计电算化、金融证券、投资理财专业要重点讲会计法、票据法、金融法、税法的内容,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专业重点讲经济秩序维护法律制度中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利保护法、产品质量保护法等,在编写中应紧扣专业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各章节重点内容编排、结构布局、案例和习题难易度的把握上以技能训练为主,注重理论授课、实训及课后辅导等教学环节的可操作性。采用大量实例、相关知识链接代替理论性阐述,增强趣味性及师生互动。
教材与实训教材的关系 高职教育是技能型教育,故在教学设计中应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编写相应的实验实训指导书,通过实践性教学来巩固理论知识的应用。实训教材开发的思路:(1)不能建立在过去陈旧的教学思路、方式方法上,不能仅仅满足于习题集、案例分析的形式,应以实训项目为依托,每个实训项目应设定目标、过程和评价标准。(2)实训教材应当吸收贴近现代生活的真实案例,选取具有新颖性、代表性的题材内容,帮助学生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实现角色调整。(3)实训教材结构模块应打破以往以传统理论基础课程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工作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按照不同的项目导向设计相应的实训内容(要点见表1)。
教材建设与教材使用的关系 基于工作过程岗位的教材开发出来以后,怎么进行使用?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课程实施层面上,教师是关键,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教学方法改革,要设计、要实践,创造性地教学,因材施教。
教材的稳定性与新知识的衔接 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反映介绍最新颁布经济法律、法规,要参阅和借鉴重要学者的著作和科研成果,使学生能够对经济法内容体系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教材建设与考证的关系 我国实行的是职业准入制度,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这一现实性的问题,设置会计电算化、金融与证券、投资理财等专业的《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考虑学生考取从业资格证书、助理会计师考试的内容,重点讲授法律基础、劳动合同法律制度、营业税法律制度、个人所得税、相关税收法律制度、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等内容,要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全面的介绍,对考试修改部分要做重点提示,针对学生难以理解和容易混淆的内容尤其要进行系统阐述,同时设计单项、多项、判断、案例分析、计算、综合练习等形式,强化学生复习并开阔视野,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模拟试题,要求考生按照考试时间及要求进行实践演练,积累实践经验,为今后学生的考证和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资源库的关系 教材建设必须围绕课程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职业标准、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情境设计方案进行。在此基础上,编写实验实训指导书、教学课件、习题与试题库、授课录像、实训展示图片、教学视频、仿真模拟、典型案例、习题库、试题库、技能比赛作品及其他社会服务项目等资料,使教材建设和实施成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整合教学资源的结合点,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和资源支持。
参考文献:
[1]廖善康.实用经济法教程[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2]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经济法基础[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3]于强.经济法[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华本良.经济法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一、由易到难的处理
在学习中当学生面对这类问题能够脱口而出时,说明问题没有什么难度,作为老师不要放弃追问,我们可以顺着原来的思路将问题逐步深入下去,使学生的认识随着老师的追问而逐步深入化,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去深入思考问题。这种先易后难式的提问,往往能引领学生由浅入深渐入佳境。
二、面对问题卡壳、不够全面时的处理
在学生回到问题的过程中,有时会表达不畅、语言终止,无法表达出自己想说的话,此时,作为老师要有耐心,针对问题在思考方向和学习方法方面加以具体指导,可以进行相关提示,也可以由其他学生进行接力补充,在相互补充中,使学生对问题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最终得到正确完整的答案。和谐的氛围下不仅解决了学生的思路问题,而且有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面对问题跑题时的处理
学生的审题与判断往往是以自己的经验和兴趣为标准,有时回答问题会跑到题外、课本外,面对这种情况,老师要因势利导,采取灵活、机动的应变措施,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可以让他再读读课文、想想问题,这种边读边认真思索的方法,往往能帮助他找到正确答案,从而提高了学习上的兴趣。
四、面对问题冷场时的处理
问题冷场的原因往往是问题难度太大,学生理解不通或理解不透,超出了学生的理解水平。这时,作为老师就要想法将问题化难为易,将坡度放缓换一种浅易的说法,这样易于学生理解,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五、指导小组学会评价
在小组学习互动的过程中,作为老师应引导小组学会合理评价,小组往往在评价的过程中,思维的火花才能产生碰撞,才能被激活,在评价中产生质疑、辩论,从而产生对抗,引导学生在评价上下功夫,学会评价才能激活课堂。
高中英语课堂除了要求学生有一个扎实的基础,还要锻炼他们实际运用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提问是教师必不可少的一个授课环节,它能够通过简短的对话,让教师明白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有哪些不足需要改进。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重视提问,帮助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英语。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讲,学生的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加大了教师对课堂提问的驾驭难度,提问太过容易,就没有什么价值,学生也会没有什么兴趣;提问过于复杂,会让学生觉得过于困难,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根本听不懂,就会有一种失败感。所以说,掌握适度的提问技巧非常关键。针对这一现象,我结合自己工作中的实际总结了一些经验,只要做得恰到好处,对症下药,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乐于接受,能够积极主动地进入到问题的情境中并进行思考,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提高。
一、准确抓住提问契机
提问是丰富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锻炼学生听说能力和英语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适当、适时地插入一些提问,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能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与口语表达,同时也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正确抓住提问契机,巧妙设问,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是体现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这里有几种方法。
1.导入式提问:在导入新课题时提问,吸引学生对新课的兴趣。这种提问是每一节课必不可少的教学过程。在讲解新课之前,导入式提问的设计应当是承上启下的。首先教师要开门见山地推出要学习的文章题目,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题意,并从中提出有关的问题,进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这种提问最好是结合社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说明问题,利用事实,贴近生活,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具有说服力的事实面前感受到即将接收到的信息。例如在讲到Earthquake这篇课文时,开始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观看flood、typhoon、drought、earthquake的图片,然后提出问题:“Which disaster may cause the worst damage?” 接下来让学生说说“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an earthquake?”相信这样的导入学生一定会被吸引住的,他们一定会有问必答的。
2.讲解式提问:在讲解的过程中提问,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所学课文的深入思考。此时的提问能及时地引导学生分析研究教材,以便从中得到新观点、新认识,同时还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拓宽思路,进而系统地掌握知识。这种提问也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后让学生回答What does the passage mainly talk about?学生就会快速地浏览课文,总结出来回答,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而思考Can you tell me what will happen before an earthquake?学生通过仔细分析很快就能得到(1)Animals may be too nervous to eat.(2)Maybe there are bright lights in the sky.(3)A smelly gas may come out of the well.(4)In the city the water pipes in some buildings crack and burst.等答案,成功地吸纳了新的知识。
3.复习式提问:在讲完课文以后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提问,是以先问后答的形式使学生理清课文的知识点,巩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这种提问是针对学生的复习效果的,因此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问的着眼点,在整篇文章的关键处、矛盾处、对比处进行提问,这样也能显示出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以及模糊点。在讲完Earthquake这一课时,我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Can we do something to keep ourselves safe from earthquakes?”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就能总结出“Don′t be nervous and keep calm!”“Protect your head by putting your bag on your head.”“Leave the classroom after the earthquake.”等答案,这样不仅巩固了他们的课堂知识,也让他们对地震有了新的认识,使他们在地震中也能保护自己。
二、精心设计提问的难易程度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上得到提高。但是,这种提问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才能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所以,我们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进程的恰当处进行适当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是有价值的提问。
一个好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把学生带入良好的问题情境中,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或专题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作为准备一节课、上好一节课的重中之重,力求实现课堂提问从内容、方式、语言、结构、过程等诸方面的科学性安排和艺术性组织。
为此,我们要从学生的整体学习程度来把握。因为学生的学习程度参差不齐,教师在提问的过程当中,也应该结合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以及学习程度进行难易提问。当然,这个难易程度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跨越的,是要进行一番思考才能得到想要的答案的。除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外,我们还要从课文的实际入手,仔细研究课文,抓住文章的重难点,按照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顺序,循序渐进。这样既能提出适合学生能力水平的问题,又能调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三、多多鼓励,不要批评
陶行知认为:“教师的一句赞美或者一句责问往往影响到学生的情绪、思想行为,甚至一生的成败。”所以在以素质教育为主的今天,我们要牢记老一辈教育家的教诲,让我们以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为主要目标,对学生多多鼓励,不恶语中伤。其实每个学生心中也都渴望着能得到表扬和赞美,教师的一句鼓励会让学生觉得春风化雨,沁入心田,从此产生良好的学习动力。
学生主动回答问题是希望引起别人的重视,我们教师注意倾听是对他们主动回答的一个激励。所以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们教师一定要维持好纪律,不要让其他同学说话,我们自己更要身体力行,做好学生的表率,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
在很多情况下,我对回答问题的同学,都是面带笑容,用期许的目光注视着他,在他说不下去的时候适时地引导他、鼓励他,让学生放下包袱,全身心地表述问题。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学生就会主动回答提问,每当我提问时,都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反之,如果我们教师是面无表情、左顾右盼、漫不经心的样子,相信学生也会草草地应付一两句就会坐下,这样不但打消了他回答问题的热情,也会让其他学生望而却步,那么整个课堂就成了我们教师独自表演的舞台。为了不让我们教师独自唱着“独角戏”,在提问时我一般都用“Canyoutellus?”“Would you please tell us ?”这样语气舒缓的句子提问,对那些回答得好的同学我会及时激励:“Very good!Sit down, please!” “Well done!”对于一些自卑的学生我会说:“I hope you will do better next time.”
例如,我班的李同学从来都不积极回答问题,每次上课,他都低下头,似乎在刻意地回避什么。为此我故意轻描淡写地说:“以后我们大家都仔细观察一下,谁要是上课的时候低头,就让他来回答问题。”没想到这个办法还很灵,学生都昂首挺胸。我专门提了一个相对容易点的问题,然后微笑着看着李同学,他竟然主动站起来了,结结巴巴地说出来答案,我带头为他鼓掌,从他涨红的脸上,我看到了胜利的微笑。以后每次上课,我都能发现他的点滴进步。也许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赞赏就会成就了一个学生,所以我们教师不要吝惜自己赞美的语言和赏识的态度,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积极向上、奋勇争先的良好氛围。
高中英语课堂的提问技巧,是每一位一线教师通过实践慢慢摸索的,有效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地回答,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主动而认真地去对待。为了我们的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做出应有的努力吧!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人文精神 职业高中 体育教学
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带来极大的丰富与飞跃。但步入21世纪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现精神世界却愈发贫瘠了,人类开始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一、职业高中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一)时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早在1994年,我国政府公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中便已经明确地指出:“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竞争与合作,人文性与科学性,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都要以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来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可见,人文精神的弘扬早已被视为时代的主旋律。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全世界都在为进一步的飞跃与提升“整装待发”,我国也逐步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这一时期人的地位和价值被置于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人文精神的回归也理所当然地被视为教育领域的一大主题。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在振兴民族精神、增强团队意识、提高心理素质、完美人格境界等方面,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本身所蕴含着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更是不容忽视。
(二)新世纪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华东师范大学前校长袁远开同志提出了未来人的八方面素质要求:进取、创新精神;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跟上时代的发展;更高的思想品德和对社会、祖国、人类负责的高度责任感;扎实宽厚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适应科技发展趋势的合理知识;与科技发展相适应的能力结构;某些个人特长;国际交流的语言能力。在上述诸多所谓的人才标准中,除一定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外,更体现出一种对人才在人文精神方面的诉求。
(三)学生自我发展的根本需求
人文精神的养成,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曾有研究表明:一个人事业的成功,80%取决于“情商”、“德商”等非智力因素,或者说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即便这个“80%”或许有夸大其辞的成分,但我们无法否认人文精神对于一个人的自身素质、社会适应性、个人竞争力乃至人生发展路径的巨大影响。
另外,目前我国在职业高中就读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人们口中所说的90后。他们普遍被人们认为是极具个性的一代,单纯的体育锻炼早已不能满足他们内在的自我教育理念,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更是无法使其个性得以充分的张扬与释放。他们所需要的,是在轻松愉快的体育教学氛围里,获得生理与心理上的全面提升。这都表明,人文精神的培养、特别是在职业高中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融入,是学生自我发展的根本需要。
二、职业高中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可行性
(一)职业高中体育教学对人文精神的养成具有着实的促进作用
职业高中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这种促进作用集中体现在:有助于学生的人际交往。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地增加人与人接触或交流的机会,进而促进彼此之间的情感沟通与人际交往,甚至有可能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主动与人交往的意识或习惯。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通过体育锻炼,不但可以增强学生体质、改善个人的生理健康程度,同时也有利于自我心理素质的完善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职业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如何面对困难与挫折、如何看待成功和荣誉、如何控制情绪、如何调整心态等都有机会一一得到真实的感悟与锻炼。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合作意识。诸如足球、篮球、排球等很多体育活动都是需要团队合作的,即便个人的技术水平再高,若要取得最终的胜利,依然需要其他团队成员的密切配合。正如俗语所说的“独木难成林”,现代社会更需要合作的精神,而不是单打独斗的英雄主义。而体育教学(特别是集体性质的体育运动)恰恰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出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当然,职业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促进作用并不局限于此,笔者在这里所列举的仅仅是较为突出的几个方面,只是“冰山一角”,仍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或补充。这里想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是:因为职业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具有着实的促进作用,所以在职业高中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具有可行性。
(二)职业高中体育教学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自身独到的优势
在职业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有其自身独到的优势,笔者亦将其概括地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职业高中体育教学“寓教于动”,以肢体实践活动为其主要方式,其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调和节奏、增添情趣、审美育德、寓教于乐等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职业高中体育教学能够自然地运用示范等直观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切磋也更为便利,切实体现出教育对人的主体性的关注等。
可见,职业高中体育教学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其内在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这更为在职业高中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可行性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爱民.体育教学与人文精神[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5.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02
一、课例教学过程
展示生命之环夜景图。这是哪里?抚顺。我们的家乡有何美名?煤都。
是的,抚顺因煤而兴起,煤是一种重要的能源,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复习《能源问题》吧!
首先学习第一个问题能源与能源分类!
1.能源与能源分类
问:什么是能源?地球上都有哪些能源呢?
1.1能源: 能量资源或能源资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资源。展示各种能源图
问:这么多能源,它们是如何分类的呢?
1.2能源分类:
(1)按能量来源分:①太阳辐射能 ②地球内能 ③天体引力能。
(2)按利用状况分:①常规能源 ②新能源
(3)按产生分:①一次能源 ②二次能源
(4)按再生能力分:①非可再生能源 ②可再生能源
过渡:问:中国哪种非可再生能源使用最广泛,哪个省储量最丰富?提问:学生回答:煤,山西!下面让我们回归教材,请同学们翻开地理必修三,翻到40页,来学习第二个问题能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2.能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2.1山西省煤炭的开发条件?
(1)有利条件(三大条件)①能源条件: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②市场条件:市场广阔 ③交通条件: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2)不利条件(运输与水)①外运能力不足 ②水资源短缺
2.2山西省煤炭的利用状况?
(1)煤炭基地建设(三大举措)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2)煤炭综合利用?
①措施(三大产业链):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煤-电-铝(炼铝动力导向型工业需大量火电)、煤-焦-化(焦炭是重要的化工原料需大量煤炼制)、煤-铁-钢(钢铁冶炼徐大量煤)三条产业链,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
②结果: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2.3山西省煤炭开发的问题与治理措施?
(1)问题 ①生态破坏②环境污染
(2)治理措施
①生态破坏:通过工程及生物措施,结合土地复垦,建立集约经营的高效蔬菜、水果及肉蛋奶生产基地。②环境污染:提高煤的利用技术,“三废”的治理,调整产业结构。
通过山西省能源开发的案例,我们可以归纳出区域能源开发的分析方法
区域能源开发的分析方法:1.分析能源的开发条件2.分析能源的利用状况3.分析能源开发的问题与治理措施
过渡:展示柴静和《穹顶之下》图,同学们,你们看这是谁?
学生回答:柴静
师:这是原央视著名记者柴静,柴静也是山西人,她一直非常关心中国雾霾问题,并自费拍摄一部纪录片叫《穹顶之下》,中国严重的雾霾问题与中国以煤为主的消费结构是直接联系的,我在想能不用一种清洁能源来代替煤的地位,从而减少雾霾呢?那种能源最合适呢?
我立刻想到了天然气,也想到了中国著名的能源调配工程西气东输。下面来复习第三个问题能源的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让我们再次回归教材,请同学们把必修三翻到82页。
3.能源的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3.1中国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中国天然气资源分布状况?(调配的自然原因)(2)中国大力开发天然气原因?
(3)中国天然气生产区和消费区有何差异?(调配的经济原因)
原因1: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原因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天然气比重原因3: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差异大
①东部:经济发达,能源需求大, 但能源相对贫乏 ,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②西部:因经济水平限制, 能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3.2中国实施西气东输的影响?
(1)西部(调出区) (2)东部(调入区) (3)两区协调
①能源影响 ②经济影响 ③社会影响 ④环境影响
(1)西部(调出区) ①能源影响:促进能源开发 ②经济影响:能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拉动相关产业发展③社会影响:增加就业机会④环境影响:利于环境保护
(2)东部(调入区)
①能源影响:缓解能源短缺 ,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②经济影响: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③社会影响:增加就业机会④环境影响:改善大气质量
(3)两区协调
提高能源利用率, 将西部能源优势与东部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 缓解沿线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通过西气东输的案例,我们可以归纳出区域能源调配的分析方法
区域能源调配的分析方法:
1.能源{配的原因:(1)能源分布状况(调配的自然原因)(2)能源消费状况(调配的经济原因)
2.能源调配的影响(1)调出区(2)调入区(3)两区协调
①能源影响 ②经济影响 ③社会影响 ④环境影响
今天我们学习了能源问题,你能不能总结一下区域能源问题的分析方法
区域能源问题分析方法:1.分析能源的类型和分布情况2.能源开发(分析开发条件 、利用状况、开发的问题与治理措施)3.能源调配(分析原因、影响)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还听说过那些开发或调配的工程呢?
学生回答:南水北调等
问:水是资源,那么能源与资源是怎样的关系?能源问题的分析方法适用于资源问题不?
一、新课程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1.教学内容多与教学时间紧的矛盾
必修《化学1》和《化学2》,虽然只有八个专题,内容却涵盖了旧教材几乎三年的内容,教学时数只有72学时。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紧,这是新课程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
2.学生听课容易解题困难的矛盾
由于新教材的配套资源特别是习题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辅资料基本沿袭了旧课程的理念,习题以繁、难、偏、旧的为主,内容扩展较多。学生反映上课能听懂,课后解题却很困难的问题。
3.探究实验与课堂教学的矛盾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新课标又要求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新教材新增了“活动与探究”栏目,可由于“活动与探究”实验是穿插在课堂教学中的,由于教学时数不足,直接导致有一些要学生探究的实验以演示实验代替,而且一些实验内容的调整也给实验药品和仪器的配置带来困难,有些实验暂时无法开设。
4.探究式教学与教学时间的矛盾
“活动与探究”是培养学生科学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教学模式。但探究教学的实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受到了挑战。通常一个探究活动从立题、设计方案、讨论优化到实施最短需要一周的时间,这一点几乎是做不到的。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教学最突出的问题。
5、新旧知识的衔接问题
必修模块教材中,几乎每一章节都有初、高中知识衔接,例如初中教材中对酸、碱、盐及其相互反应的要求过低,高一如果不补充内容,学生在学习“物质的分类”部分就较困难。如果不了解这些衔接点,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的跳跃,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
1.深入研究教材知识,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必修《化学1》、《化学2》的目标是: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教材采用专题式模块编排,倡导“事实学习”,淡化了基本理论的主线,使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忽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造成听课容易解题困难的现象。必修1中金属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隐去了周期和族这条过去最熟悉的线索,将整个金属元素化合物作为研究对象。大量的信息同时出现在学生面前,又缺乏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基础,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通过大量实验归纳知识。若教师的指导稍不得法,就很容易感到知识凌乱,把握不住规律,从而走入死记硬背的死胡同。造成“一听就会,一用就错”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的编排主线,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重组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金属活动顺序”知识出发,突出“分类”这个主线,才能使基础知识清晰。
2.精选习题,培养能力
有效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对知识的加深。如果能以发现问题的态度去完成练习,不仅能深刻地理解知识,还能发现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提高学习的兴趣。坚持集体备课,分工合作,由接受任务的老师采集、筛选习题,利用集体备课讨论、优化,然后布置给学生,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合理安排探究活动,达到新课标的三维育人目标
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实施探究式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核心内容进行探究。科学学习强调亲身体验,但由于时间和学生知识基础的限制,不可能把课本所有知识都进行探究,这就要选择那些最有探究价值而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探究的内容进行探究。
一、 要有自觉意识,培养自制能力,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
实行新课改之后,学生的自主时间多了!要想学习好,必须要利用好这些自主时间,因为仅靠课上时间,我们很多问题根本掌握不了。
二、 要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提高课堂效率。
实行新课改之后,语文的课时少了,但教学内容没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课堂效率。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要做好课前的预习准备工作,这样我们在课上才能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效率。
三、细心观察,从生活中发现语文,感受语文。
语文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永远和人生相伴。人生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语文是对人生的一种熏陶和感染,完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和生活相结合。
语文知识的摄取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并不像有些学生认为的那样,只"存在"于课本之中;或只能从课堂上得到。可以说,跳不出语文教材,跳不出语文课堂,我们就无法学好语文。
五、持之以恒做好积累工作,练好语文基本功。
一个人的语文修养的高低,取决于其语文基本功是否扎实。语文基本功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是三天两天就能打好的。因此,我们的课堂笔记、读书笔记、写随笔等这一切良好的传统必须发扬。
六、一定要学会利用多媒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已离不开多媒体。多媒体上有很多学习资源,我们的学生一定要学会利用这些资源。
一、必须全身心沉浸在语文这一美丽的世界中。
语文的内涵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同。语文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是语文。它涉及现实生活、纷繁社会、人生命运、思想情感等各个方面,是所有学科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其独特的美。当我们步入语文的世界,就步入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她点燃我们渴望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之火;她能使我们能够对丑恶的东西洞若观火,使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点、每一刻。语文的生命在于深刻地表现人生和真实地宣泄情感。有时候,社会生活使我们对人生的认识太现实、太粗糙、太浅薄。而语文,却能够使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充满理想,富有激情!我们学习语文,就是在不断地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和丰富美。我们说话、我们写字、我们阅读、我们作文,就是一个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和丰富美的过程。语文,教诲人去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何铺就光辉灿烂的人生之路,而这种教诲却是潜移默化的,是对人生的一种熏陶和感染,完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永远和人生相伴。人生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人类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
二、必须持之以恒做好积累工作,练好语文基本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268-02
课改之风吹遍了各阶层学校,高中语文新课程也已开始推开。它的主要特点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三个维度来设计教材,特别强调人文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 新课程相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来说,是一场深刻的改革。作为高中学生应该怎么学语文呢?
1必须全身心沉浸在语文这一美丽的世界中
语文的内涵涉及现实生活、纷繁社会、人生命运、思想情感。她是所有学科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其独特的美。当我们步入语文的世界,就步入了一个美丽的世界。我们学习语文,就是在不断地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和丰富美。我们说话、我们写字、我们阅读、我们作文,就是一个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和丰富美的过程。语文,似乎是在教诲人去如何完成那光辉灿烂的人生之路,而这种教诲却是潜移默化的,是对人生的一种熏陶和感染,完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永远和人生相伴。人生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人类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
2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使之成为广泛学习语文的平台
新教材强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语文能力,编排体例也变成了用人文话题来统领的一个个专题,希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简单的只学习一些语文的知识。新教材中的课文,绝大多数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和伟人或名人佳作中精选出来的,这些课文里本身就含有许多语文知识点,学习、理解课文的过程,其实就是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过程。如果同学们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学习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那么就真正成为了教材的使用者、研究者和改造者。
3必须持之以恒地做好积累工作,练好语文基本功
一个人的语文修养的高低,取决于其语文基本功是否扎实。同学们进入高中后,首先,要努力使自己学会说一口流利而较标准的普通话。平时在听老师示范朗读,听电台的广播以及看电视台的节目时,留心学习他人正确的发音及朗读的技巧;早读时大声朗读课文,并请老师、同学帮助自己纠正错误的发音。学习语文,既要重视书面语言,又要重视口头语言。朗读,可以锻炼口头语言,帮助你学好语文。朗读不能简单地看成是控制声调的高低,最重要的要理解课文的词句,边读边思索,边读边体会它的思想感情。朗读得好,就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就能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其次,要努力使自己写一手端正而潇洒的字。第三,要努力使自己养成“我手写我心”的写作习惯。写作的过程,其实是创造的过程,创造出新的语言,新的形象,新的境界,新的观点,甚至于新的表现形式和作者全新的思维方式。
至于借助于语文笔记做好语文知识的整理工作,这是传统的学习法,在新课改中也是万万丢弃不得的。有关知识点、运用实例、高考(高考新闻,高考说吧)例题、病句典型、文学常识、诗词名句、写作技巧、阅读要领、错别字、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义显著不同等等,这些都永远值得我们抄在自己的语文笔记簿上。
4在互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辩论,以便提高自己立足社会的综合素养
语文的内涵涉及现实生活、纷繁社会、人生命运、思想情感。她是所有学科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其独特的美。当我们步入语文的世界,就步入了一个美丽的世界。我们学习语文,就是在不断地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和丰富美。我们说话、我们写字、我们阅读、我们作文,就是一个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和丰富美的过程。语文,似乎是在教诲人去如何完成那光辉灿烂的人生之路,而这种教诲却是潜移默化的,是对人生的一种熏陶和感染,完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永远和人生相伴。人生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人类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
二、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使之成为广泛学习语文的平台
新教材强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语文能力,编排体例也变成了用人文话题来统领的一个个专题,希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简单的只学习一些语文的知识。新教材中的课文,绝大多数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和伟人或名人佳作中精选出来的,这些课文里本身就含有许多语文知识点,学习、理解课文的过程,其实就是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过程。如果同学们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学习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那么就真正成为了教材的使用者、研究者和改造者。
三、必须持之以恒地做好积累工作,练好语文基本功
一个人的语文修养的高低,取决于其语文基本功是否扎实。同学们进入高中后,首先,要努力使自己学会说一口流利而较标准的普通话。平时在听老师示范朗读,听电台的广播以及看电视台的节目时,留心学习他人正确的发音及朗读的技巧;早读时大声朗读课文,并请老师、同学帮助自己纠正错误的发音。学习语文,既要重视书面语言,又要重视口头语言。朗读,可以锻炼口头语言,帮助你学好语文。朗读不能简单地看成是控制声调的高低,最重要的要理解课文的词句,边读边思索,边读边体会它的思想感情。朗读得好,就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就能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其次,要努力使自己写一手端正而潇洒的字。第三,要努力使自己养成“我手写我心”的写作习惯。写作的过程,其实是创造的过程,创造出新的语言,新的形象,新的境界,新的观点,甚至于新的表现形式和作者全新的思维方式。
至于借助于语文笔记做好语文知识的整理工作,这是传统的学习法,在新课改中也是万万丢弃不得的。有关知识点、运用实例、高考(高考新闻,高考说吧)例题、病句典型、文学常识、诗词名句、写作技巧、阅读要领、错别字、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义显著不同等等,这些都永远值得我们抄在自己的语文笔记簿上。
四、在互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辩论,以便提高自己立足社会的综合素养
从高中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看,几乎包括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各个时期的作品。例如:从中国古典文学的角度看,将涵盖从《诗经》到明清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而其中的作家作品、文学文化常识、实词、虚词、句式、修辞、文章内容理解归纳、文学鉴赏以及语言的运用等,都在学习范围之内;而外国文学则重点学习历史上的著名作家、政治家和有较大影响的诗歌、小说、散文、演讲词等作品。从风格上看,更是不拘一格,例如:在二战后西方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也选入了教材中。
初中语文学习的要求较注重学生感性的认识和积累,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已上升到能够对有关内容进行知识性、系统性的理解和领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文本中的问题通过知识体系解决。比如学习诗歌,初中要求是读读背背,形成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初步理解诗意,而高中则要求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学会初步鉴赏和感悟。
二、高中语文的课时安排
初高中语文教材的量并无多大变化,但高中的周课时由6节减为4节,比初中少了三分之一。高中学习的科目比初中要多,高中一年级文化课就有8门,而且都是省级会考科目,再加上数理化的学习负担加重,这样,学生在课外用于语文学习的时间就相对减少了。这样两个“减少”,实际上就给语文学习增加了难度,提高了要求。
三、高中生的学习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更需要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猎取知识、获得能力的过程。教师不只是“奉送真理”,而是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途径和规律。这样,学生自己用“拐杖”走路,就必须培养他的自主能力和发展自主能力,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面对新的学习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学习的方法上应有哪些相应的准备呢?
首先,本课程解决了初高中教材本省知识体系的脱节问题。严格按照初高中《课程标准》对知识点进行一一对应,并在此基础上对初中阶段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更加入了对初高中教材脱节知识点的讲解、初高中对接知识点的点拨,让同学们进入高一学习之前,在知识结构上得到无缝链接。
其次,本课程解决了初高中学习方法、学习模式的衔接问题。初中是以获得知识为主,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高中则以探究性获取为主,是一种主动式的学习。两者差别很大,很多学生不能尽快地适应两种学习方式的差别,导致刚进高一不久就迅速“掉队”。所以我们的课程不仅设有专讲对高中学习方法、高中课程设置进行介绍,更在具体知识点、具体例题讲解中融入了学习方法地渗透,帮助同学迅速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针对的是语文学习包罗万象、无所不及的特点,大家对资料要注意归纳,分门别类。除了学校和老师要求的语文笔记外,我们建议同学们准备三个本:知识本、杂记本和随笔本。
1.知识本
知识本是用来记录语言和文学方面基本知识的,可用于随堂笔记和个人整理。同学们可参照有关讲解,从字形、词语、标点到句法、修辞,文学常识,写作知识等方面注意搜集,可构建起自己语文知识的框架体系知识本。
2.杂记本
杂记本主要用来摘录课文中的妙词佳句、精彩段落。杂记本要经常携带,努力坚持、成为语文资料的重要积累。此外,杂记本也用于课外的一些摘录。学好语文要有一个深厚的积累。我们平时要有一定的课外阅读量,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和作文水平,使自己在阅读和写作上能得心应手。阅读中可广泛摘抄词语、警句、俗语、名人名言、精彩语段,还可提炼情节梗概,做作品评析、鉴赏、读后感等。
3.随笔本
真正的写作不是被动地完成任务,而是主动地创作。贵在多练笔,常坚持,抒写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情怀。我们要准备一本专门用于练习写作的随笔本,通过平时多积累、多感触、多思索、勤于动笔,养成良好的笔力文风。
朗读背诵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通过琅琅地朗读,文章的内容、情感、文句的优美、汉语的韵律,也都能体会出来了。背出以后还要经常复习运用,这样就可以做到终生不忘。这里,我们来看看“背”书和“说”书的具体方法。
教科书上都是精选的经典名文,其中要求背诵的课文,一定要原汁原味的背,不能多一字,不能少一字,更不能走了样。
1.“三抓”背诵法。三抓”就是抓领头字,领头句,过渡句。抓住这些字和句,就像抓住一串珍珠的丝线,能引出一串句子,能使人在背诵时把语句迅速连贯起来;抓牢过渡句,能使人迅速地由上段接背下段。
2.分层理解背诵法。分层理解背诵法是掌握诗文脉络、层次、轮廓的基础上进行背诵的一种方法。背诵时先按自然段,每一自然段分出几个层次,先分析每一层次的意思,然后围绕每一层的主要内容进行记忆,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背记。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
那么教师应如何来指导学生有效进行课外阅读呢?
1.制订课外阅读计划
搞好课外阅读首先要制订周详而切实的计划。所以,每个新学期伊始,我就根据本册语文教材的“目录”,确定配合讲读教学的课外阅读的大致内容,再结合学校给我们每周开设的一次阅读课安排情况,制订好本学期学生课外阅读的计划。它包括阅读的内容、目标、要求、统计评比等。这样,就可以有步骤、有计划地适时指导相关的课外阅读。同时,还要加强这方面的组织管理,包括学生阅读量的统计、阅读笔记的抽阅或展览评比,以及以读促写的作文竞赛等等。这才能保证学生课文阅读的有效进行。
2.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科教材的特点,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使学生掌握课内外阅读的基本方法,同时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运用读书方法阅读优秀课外读物,促进语文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3.介绍课外读物梗概激发阅读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有目的介绍一些课文中人物、以及课文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姑娘》后,教师可介绍《安徒生童话选》;结合《赤壁之战》的教学,教师可出示《三国演义》(儿童版)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进行主动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所在。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从而真正达到“要我读”变为“我要读”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