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特色农业发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具有相对性。特色农业是立足于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或者技术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效农业。这些优势是相对周边区域而言的。一旦技术外溢或者周边具有同等资源,相对优势就会减弱或者消失。
2.具有资源依赖性。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决定了特色农业的生产区域性,也就是说,在一定的范围内.特色农业生产的农产品或加工品也只能是有限几类或系列产品。
3.具有高投入和高风险性。农业是一个微利并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的产业,特色农业作为传统农业的继承模式和现代农业的典型代表.同样具有农业的这一特质。特色农业的产品是优质的,这有别于传统农业。生产高品质的优质产品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和管理者,这就无形中增加了特色农业的投入成本和产业化发展的障碍。同时也隐藏了一定的风险性
4.具有市场导向性。特色农业是市场和社会需求的产物,是在消费市场的引导下发展起来的。只有市场提供的经济效益能够增加农民和相关经营者的收入,并且资本回收率较高,特色农业产业才会町持续发展.达到产业化。
二、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优势特色农业有力地助推我国经济发展,逐渐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虽然日前我国特色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显著,但其总体水平仍然偏低,仍处于探索阶段,尤其与国内外特色农业发展成功的地区相比,差距十分明显,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1.特色主导产品较少。不少地区推行“一村一品”.几年来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很多乡村的农产品仍然是“小而全”,大路货多,特色不明显,优势产业规模不大各地虽都有一定数量的特色农产品,但在省和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农产品仍屈指可数,比例甚小。
2.~jn-r层次较低。以汀苏泰州为例,香沙芋是靖汀市的特色农产品,至今连一个初级加T厂也没有,当地农民只是简单地出售原始产品;泰兴的白果,近年来虽开发了银杏精、银杏酒等加工品,但终究加T层次低、产品档次不高,缺乏精品,形不成热销,白果价格持续走低。
3.科技支撑不足。一是研发能力不足。一方而新品种研究、农技开发的实体支撑、人才支撑缺乏,另一方面多数涉农企业技术及设备落后,创新能力较弱。二是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4.发展资金匮乏。首先,一些地方对农业的投入虽然绝对量增加,但是比例有下降的趋势;其次,农业集体经济实力相当薄弱,基本丧失了农业投资主体的能力;第三,伴随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升,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加之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农民收入低,农民自身对于农业投人的积极性不高,难以形成集中有效的投资。
5.风险规避机制不健全。缺乏农业风险管理体系是目前我国特色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自然风险。二是市场风险。比如,某地2010年韭菜的价格每斤1元4角,菜农觉得有利可图,一哄而上,而2010年一度每斤4角还卖不出去,出现“菜贱伤农”的难堪景象。三是技术风险。四是社会风险。抽样调查表明。一些蔬菜生产基地、批发及农贸市场甲胺磷等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残留仍有检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产生的粪尿大部分未得到合理处理利用,对地面水、地下水、空气和土壤均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6.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目前农业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生产主要还是粗放经营模式,大多数农户还是单打独斗,经营效益低、风险高。目前农业中介组织与农户的连接主要体现在提供相关的服务上,仅限于提供信息、技术培训、物资供应等,缺乏直接的利益连接。中介组织自身的发展依靠能人、大户、龙头企业的多,与农民关系松散,带动能力不强,生存能力脆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农户带动能力作用的发挥,不能全方位地解决农户生产的后顾之忧。
三、传统特色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必要性
传统特色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势在必行。
1.应对日趋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首先,在后危机时代,美国、欧盟、日本等国设置技术及绿色贸易壁垒。阻止我国农产品的进入,这使我国农产品出口受到很大的打击,形势非常严峻。其次,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和关注程度明显提高,许多城市开始实施严格的“绿色”市场准人制度。因此,迫于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双重压力,虽然雄厚的农业基础和丰富的农业资源为我国传统特色农业长足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但农业特色不突出、农产品质量档次不高、市场占有率低的矛盾依然突出。为此,我国农副产品要占领本地市场、开拓国内外市场。就必须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独具特色的农产品与其它地区的农产品进行竞争
2.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繁荣的重要途径。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倍多,存在很大差距。随着各种生产资料成本涨幅增大。农民实际增收难度加大.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因此,应依托特色农业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以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农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农业大市江苏省兴化市为例,该市从独特的资源环境条件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把发展重点放在出特色、出精品上,将淡水养殖、大棚种植、油菜、脱水蔬菜等特色农产品作为农业发展的重点,形成了特色突出的农业生产基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繁荣,有效地促进了农民的增收。
3.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有效手段。发展特色农业必然以区域内的特色农业资源为基础,并结合本地区的科技水平开发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和产业.淘汰那些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和产业。这样各地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各自的特色农业,就可以避免产业结构趋同.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优化。如在市郊以发展都市型农业和城郊型农业等现代特色农业为主,重点发展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各类农产品生产,努力形成稳定的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打造休闲观光农业;在水域及湿地区域重点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业和稻田养蟹、鱼的生态农业等。
4.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举措。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特色农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它的形成和发展一开始就是以当地资源在市场竞争中的比较优势为依托.不断优化配置资源和重新组合生产要素,凭借其产业和产品的经营,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农业优势,并不断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化经营,最终形成支柱产业。因而,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关键举措。
四、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思路和政策措施
坚持“因地制宜、重点突出、择优扶强、规模开发、发展产业、注重效益”的指导方针,坚持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社会进步相统一的原则,树立特色农业产业开发观,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发挥我国区域农业比较优势,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广大农民收人和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优质稻麦基地、特种花卉苗木基地、特色水产品基地、优质畜禽生产基地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园区)的建设和产业化经营,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加强生产、加T、流通、科研、服务之间的横向联合,使我国特色农业真正发展成集规模效益性、辐射带动性、技术创新性、竞争主动}生和增值性于一体的新兴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1.加大科技支撑,增强特色农业竞争力。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保持我国特色农业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科技对特色农产品的贡献率。
(1)建立健全具有较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各区域建立以市农业研究机构为中心,以现有的农业科技园和农村基点为基础,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结构,形成知识创新、技术创薪和成果转化三位一体.布局合理、主攻方向明确、资源优势互补、科研推广密切结合.适应产业优势、农村基本特点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此外,还应集中优势力量发展特色农业优质高效配套生产、特色农业无公害综合管理、特色农产品储藏、保鲜与深加T,特色农业开发中的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整治、观光农业模式的组建与综合开发等关键技术领域,结合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T程技术等现代高科技的研究开发及在特色农业中的应用,加强农业基础研究,为特色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
(2)建立健全高效率、高效益的特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充分利用社会的各种宣传途径,大力推广农业技术。形成以政府技术推广服务部门为骨干,专业队伍与群众结合,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技术推广体系。
2.培植龙头企业。提高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发展农产品加T业,不仅可以使农产品大大增值,还可以增加就业和农民收入。据测算,农产品经过加1町增值2至3倍,加_丁业和农业产出的比值每增加0.1个百分点,可带动1—2万人就业.带动农民人均收入增加100—200元。目前我国/Jn-r.企业主要集中在而粉加T及速冻蔬菜加丁等初级领域,今后应着重蚕丝加工、有机水产品、有机蔬菜、有机林果等技术含鞋高、市场情景看好的精深加工、系列加T。
3.推广特色农业品牌,提升产品档次。特色农、要保持其高效益性和高成长性.发展成为地主导产业,就必须大力提高品质,加快成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绿色有机食品近年来。受市场青睐,一斤有机大米可以卖十几元甚至几兀,一厅有机鱼、一斤有机蔬菜可以卖普通鱼和蔬菜的儿倍价钱,其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巨大。一是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检测监督及认证体系.逐步实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r、包装等环节的标准化和优质化。二是积极制订品牌发展战略,增强名牌意识,搞好特色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t是重视促销宣传。政府、企业、广告公司等倾力合作.积极利片{各种农产品推介会、促销会等展销特色农产品;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借用名人效应、导游宣传等多种途径,形象生动地说明每个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方法、特点、营养价值、食疗功能、烹饪方法等多厅面的知识,使特色农产品在消费者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
4.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特色农业生产保障水平。
(1)建立健全农业中介组织..口前已建立的农业中介组织主要存在于农业生产领域.还未覆盖服务于农产品加工、销售、贸易和农业信贷等领域,[夫I此迫切需要建立将种(养)、加、供、销等各个环节连接起来的中介组织。一是改革现有涉农服务组织单一儡滞的运行机制,明确责权,引导其拓宽服务领域,积极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场,兴办科技企业,着力发展合作服务和有偿服务,向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一体化服务。二是大力培育和壮大农村各类中介组织,积极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加快解决分散、小规模农厂J难以Lj市场衔接的矛盾。
(二)依靠科技创新,培育绿色优势品牌。主要通过“一师一项目”活动,积极开展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提高“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从2004至2009年全区共建设无公害种植业基地31个,面积14693亩,年可供无公害农产品7万多吨;建设无公害畜牧基地10个,年可供无公害生猪3.95万头、禽类55万羽。同时积极开展产地(品)认定(证)工作,至2008年底完成无公害产地认定42个,44个产品通过了无公害产品认证,10个产品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1个产品通过了有机食品认证。
(三)扶持特色农业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为推进“一村一品”发展,区政府每年拨款180万元进行资金扶持。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区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其中:有3家获得国家级、4家获得省级、8家获得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二是设立奖励基金。从2008年起,区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建立“一村一品”以奖代补扶持基金,对承担“一村一品”项目的村委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专业协会给予奖励。
(四)创新农业科研推广机制,强化科技支撑。一是以969155农业服务热线为纽带,开展区、镇、村三级969155热线服务联动,为“一村一品”建设提供有力的咨询服务保障。二是开展农技干部继续教育,选派农技人员参加业务培训,为“一村一品”提供技术服务保障。三是针对镇级农技力量薄弱现状,2005年在全区选聘39名村级农技员,每村聘用一名村级畜牧员,为“一村一品”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人员服务保障。几年来,围绕“一村一品”产业,我区着力推广农作物及畜禽优良品种、设施农业及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配方施肥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化养殖技术、新型农机使用等,进一步加大农业先进装备和生产资料的推广,生产出更多更具优势的高产优质产品。
(五)积极开拓市场,着力抓好农产品营销。一是开展品牌创建。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先后获得各类品牌40多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如郭山紫长茄、白交祠甘薯、绿交林茭白等品牌10多个。为了扩大品牌效应区财政拨出专款印发《同安区特色农产品》宣传册广泛宣传。二是开展产品推介。如组织龙头企业(专业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农产品展销会,参加“厦门市特色农产品进超市对接会”,以拓宽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
一、临安市农业经济及产业发展情况及特点
1、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力调整农业区域结构,着力培育区域特色支柱产业是临安市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近年来,临安市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着力改变“小而全”和自求平衡的农业区域格局,着眼于国内外大市场,充分挖掘和发挥本地的区域比较优势,着力培育区域特色支柱产业和品牌农产品,建设区域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扩大特色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形成了总面积165万亩的特色农业产业带、产业群。重点培育“竹笋、山核桃”等农业产业,**年实现产值18.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建成省市农业示范园区15个,其中省级2个;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4个,面积49.2万亩。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制订农产品质量标准,下大力气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21家企业获得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山核桃、天目笋干等2个农产品获原产地地域保护认证。19种产品获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其中雷竹笋采用地膜覆盖保温新技术,延长出笋期,实现反季节销售,农民种植竹笋收益明显提高,占年均总收入比重达到80%以上。
2、着力形成以农户专业化生产为基础、社会化分工与产加销协作相结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性措施。临安市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转移较多的有利条件,建立健全市场化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土地使用权向规模经营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集中。目前,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7家,带动农户17万户,联结基地76万亩。4家企业达亿元规模,20家企业有出口业务,12家企业拥有自营出口权,产品涉及水煮笋、竹制品、粮食加工等行业,龙头企业的加工增值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不断提高。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63个,其中3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社员4230户,带动农户35761户,年代销农产品2.6万吨,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有效地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的程度,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市场体系建设和流通业的发展,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临安市不断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一是注重品牌建设,拥有浙江省著名商标2个,浙江省名牌产品3个,杭州市著名商标1个,杭州市名牌产品4个。二是强化宣传和推介。充分利用博览会等平台加大对绿色农产品推介、展示、宣传力度,并组织有关企业到上海、杭州、苏州等大中城市推销农产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是农产品贩销队伍不断壮大,农产品专职营销人员5000多人,年销售10万元以上的大户1300多户,销售产值3.5亿元,与基地农户建立了较为稳定的产销关系。四是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取得新进展,建成了浙皖农贸城、青云竹笋批发市场等一批专业批发市场。
二、对新疆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是要进一步转变发展农业的思路和理念。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三农”问题,看待农业产业的发展。首先要以经营工业的理念来经营农业产业,要树立市场风险意识、产品质量意识、成本控制意识,确保农业产业增效、增收;其次是要树立全面的农业产业发展理念,善于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融合起来,发展种植农业、加工农业、贸易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多层次、宽领域的业态形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从根本上解决近年来农业增产不增收、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解决城乡差距扩大、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问题,为推进新疆新农村建设拓展发展思路。
一些村镇干部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发展高山特色农业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繁荣农村经济方面的重要作用,由于认识不足,导致没有将发展高山特色农业相关工作作为重点来抓,没有实地调查,没有工作规划,同时也没有进行广泛有效的宣传,导致干部和群众都没有意识到发展高山特色农业带来的好处,影响了农民进行高山特色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1.2外在动力不强
发展高山特色农业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它涉及的项目繁多,例如:选择项目、制定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引进良种、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农民科技培训等。这些繁杂的工作仅仅依靠镇政府是没有办法顺利完成的,需要省、市政府甚至国家的政策扶持,包括财政、信息、技术等方面。另外,发展高山特色农业也需要全镇各个部门加强联系,团结协作,共同推进高山特色农业发展。
1.3管理不完善
目前,阿旺镇高山特色农业发展仍旧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经营模式,没有形成规模化,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由于都是单打独斗,因此,各家各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就比较低,一旦出现问题,就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市场发育也不够完善、市场信息也比较缺乏,农民很难预测市场,非常容易造成损失。农业技术推广也没有实现全覆盖,技术服务跟不上发展进程,严重影响了高山乡特色农业的发展。
2加快阿旺镇高山特色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2.1提高认识
利用得天独厚的山区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高山特色农业,是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选择;是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体现比较优势的客观要求;是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发挥农业基础优势的实现形式;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方式。意识到发展高山特色农业的这些作用,我们有必要提高思想认识,将发展高山特色农业作为重要工作提到日程上来,要齐心协力、献计献策,为高山特色农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健全特色农业发展组织保障体系。建立特色农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领导,高效决策,科学调度,精心实施;二是加快推广农业产业规模化生产;三是全力实现农业产业市场化流通。
2.2加强项目建设
为了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打造现代农业品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调整农产品结构,激发农业发展活力,需要始终将做强、做大、做优项目建设作为推进阿旺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结合阿旺镇的实际情况,为发展高山特色农业,应该着力发展以下几个农业项目,包括:一是大力推进坡改梯建设;二是积极推广项目富农工程;三是全面推行“一村一品”工程。
1.1布局不合理,技术水平低目前,县域特色农业产业结构雷同现象突出,生产与经营分散,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的格局尚未形成,各地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低,优良品种和良种良法配套生产技术推广慢,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环境认证、产品认证步伐缓慢,检验检测及相关管理工作还不能适应发展要求。特色农业生产水平仍然较低,尚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
1.2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化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是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数量少,缺少品牌影响力和标准制定的话语权,在市场份额、整体运行等方面亟需提高。二是企业、基地、农户之间的合作模式尚不完善,仍旧存在合同不规范、合作不牢固、风险难控制等诸多问题,合理有效的经营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三是特色农产品加工能力远不能适应生产发展,很多企业技术及装备水平还停留在农产品初加工水平,缺乏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新产品系列开发能力。
1.3地方财政困难,投入不足由于自身财力不足,县域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十分有限。县域特色农业支持力度和补贴资金额度与产业发展需求不相匹配。多种因素导致优势产业区域内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节水、抗旱措施仍存在问题,中低产田仍占一定比例,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抵御各种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尚需加强。
1.4耕地面积相对减少,土地产出率不高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提高农业产出、提高产品产值已成为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突破点。由于受科技水平和自然因素限制,县域土地产出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增多,耕地的利用率降低,农产品的更新换代进程减慢,种植者老龄化使新品种的接受过程增长,以上种种问题制约着当地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2县域特色农业发展主要措施和政策建议
2.1加快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特色基地建设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整个产业链有序运行的第一步。县域特色农业发展要立足区域农业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以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加快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布局与基地建设,积极引进新的品种、技术和管理,着力推进特色农产品优质化、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进程,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2培育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和最适生态原则,着力调整产品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通过土地有序流转,形成一批规模经营的种植大户,促进优势特色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按照“配强做大”“扶强扶优”的原则,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有能力、有特色,能带动当地产业发展,有一定辐射面和带动力及具有较强市场开拓力的骨干龙头企业。
2.3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特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通过合理运用和依靠科学技术,可快速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附加效益、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对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第一,引进和推广优良新品种。第二,加强新技术、新应用的推广和使用范围,建立健全相对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第三,建立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对新技术、新品种的奖励和扶持力度。
1.1布局不合理,技术水平低目前,县域特色农业产业结构雷同现象突出,生产与经营分散,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的格局尚未形成,各地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低,优良品种和良种良法配套生产技术推广慢,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环境认证、产品认证步伐缓慢,检验检测及相关管理工作还不能适应发展要求。特色农业生产水平仍然较低,尚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
1.2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化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是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数量少,缺少品牌影响力和标准制定的话语权,在市场份额、整体运行等方面亟需提高。二是企业、基地、农户之间的合作模式尚不完善,仍旧存在合同不规范、合作不牢固、风险难控制等诸多问题,合理有效的经营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三是特色农产品加工能力远不能适应生产发展,很多企业技术及装备水平还停留在农产品初加工水平,缺乏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新产品系列开发能力。
1.3地方财政困难,投入不足由于自身财力不足,县域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十分有限。县域特色农业支持力度和补贴资金额度与产业发展需求不相匹配。多种因素导致优势产业区域内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节水、抗旱措施仍存在问题,中低产田仍占一定比例,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抵御各种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尚需加强。
1.4耕地面积相对减少,土地产出率不高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提高农业产出、提高产品产值已成为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突破点。由于受科技水平和自然因素限制,县域土地产出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增多,耕地的利用率降低,农产品的更新换代进程减慢,种植者老龄化使新品种的接受过程增长,以上种种问题制约着当地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2县域特色农业发展主要措施和政策建议
2.1加快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特色基地建设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整个产业链有序运行的第一步。县域特色农业发展要立足区域农业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以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加快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布局与基地建设,积极引进新的品种、技术和管理,着力推进特色农产品优质化、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进程,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2培育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和最适生态原则,着力调整产品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通过土地有序流转,形成一批规模经营的种植大户,促进优势特色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按照“配强做大”“扶强扶优”的原则,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有能力、有特色,能带动当地产业发展,有一定辐射面和带动力及具有较强市场开拓力的骨干龙头企业。
2.3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特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通过合理运用和依靠科学技术,可快速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附加效益、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对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第一,引进和推广优良新品种。第二,加强新技术、新应用的推广和使用范围,建立健全相对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第三,建立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对新技术、新品种的奖励和扶持力度。
全县有专业合作组织406个,其中专业合作社292个,参合农户8471户。其中武狮农特产品营销专业合作社成为省级示范社。
1.2 农产品质量逐步提高,特色品牌开始形成
全县取得无公害农产品13个,绿色食品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37000hm2,“狮山”牌武定壮鸡熟食系列、“久香源”牌优质米、“云路”牌甘蓝和青豌豆、“武狮”牌火腿、“彝山”牌火腿、“悟康”牌珍稀菌等产品在省内外市场也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特色品牌开始形成。
2发展目标
至2016年,培育五大产业,建成十大基地,建成一个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建成一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2.1 培育五大产业
优质烟草种植业;中药材种植产业;蔬菜产业;经济林果产业;特色畜牧产业。
2.2 建设十大基地
20000hm2粮食生产基地、4000hm2优质烟生产基地、33300hm2核桃基地、3300hm2优质水果基地、2666hm2中药材基地、6600hm2蔬菜基地、3300hm2马铃薯基地、年出栏750万只武定鸡生产基地、年出栏19万只黑山羊生产基地、年出栏50万头肉猪生产基地。
2.3 建设一个绿色食品工业园区
计划总投资25000万元,在狮山镇建设1km2的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建设加工车间30000m2。主要加工粮食、蔬菜、林果、食用菌、药材、畜禽等农副产品。
2.4 建设一个农产品批发市场
计划投资6000万元,在狮山镇建设一个占地10hm2、建筑面积约30000m2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市场内建冷库50座。
3发展思路
3.1 夯实基础,提高生产能力
至2016年全县高稳产农田地达20000hm2;农机总动力达32000万w,农用拖拉机拥有量达8200台。
3.2 集中力量,培育龙头企业
通过招商引资、改造升级、扶持引导等措施,培育、发展我县的骨干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力;重点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要注重开展精深加工,在加工产品布局上,巩固发展粮食、豆类加工,做大做强武定壮鸡、火腿等肉制品加工,大力培育果蔬加工,保护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的酱腌菜、蜂产品、食用菌等加工品种,延长农业产业链;加快推进九厂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尽快形成我县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区。到2016年,力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个,州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0个,着力培育一批优势产业、名牌产品,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提高农业竞争力。
3.3 拓宽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二是抓住云南桥头堡建设、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三是争取信贷支持;四是整合各部门、各渠道的支农资金;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3.4打造品牌,开拓产品市场
一是树立品牌意识,力争到2016年全县“三品一标”持证产品达25个以上;二是加强产品推介;三是培育和完善一批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加强以县城为中心的综合集贸市场和综合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对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市场进行改造升级;四是建立县、乡、村三级农产品流通协会或中介组织,培养农产品销售经纪人和营销大户,带动推进农产品流通外销;五是加快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应用。
3.5 强化支撑,健全服务体系
以项目为载体,建立健全县乡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和条件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植物保护、动物检疫监督和动物防疫体系,通过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为生产“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农产品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
“抓住特色优势,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翁源县人大代表最近视察该县现代特色农业生态发展区建设情况时明确指出。
翁源县地处粤北山区,是革命老区,中国三华李、兰花、九仙桃之乡,省市粮食、糖蔗、蚕桑、畜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代表们通过到马墩“冷泉滩”生态休闲观光园、康泉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区、珠江源胜龙茶场、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翁源核心区农业园实地视察,听取各园区介绍和县农业局、县畜牧水产局汇报,看到该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目前,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翁源核心区有台资29家,经营面积4.65万亩,总投资9.65亿元,其中信达蚕丝有限公司已成为该县国家级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并与本县的茂源糖业公司一起成为广东省现代农业100强企业。此外,翁源还有4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是韶关市最多省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县。通过现代特色农业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该县成为全省首批1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县之一,全县获得认证的无公害食品11个,绿色食品5个,有机食品50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已成为全县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发展中,农业生态发展区也碰到了引进的个别项目污染和有的园区扩大碰到的土地纠纷等问题。因此,人大代表建议:一要继续抓好特色品牌优势,以建设园区为示范,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扶优扶强农业龙头,切实搞好现代特色农业项目的综合开发,进一步促进本县的粮食、糖蔗、蚕桑、水果、花卉、蔬菜、畜牧业等产业的发展,做大做强现代特色生态农业。二要增强农业安全意识,切实在“生态”两字上做文章,从源头上防治污染,以生态和谐为发展目标。三要做好群众思想工作,解决好土地纠纷,正确处理好集体、农民和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为现代特色农业生态发展区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四要提高对农业观光旅游促进经济发展的认识,增强招商引资加快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的意识,把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变成群众的自觉配行动,大力打造农业强县。
2010年宁南山区八县地区生产总值共计181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总值分别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7.3%,26.7%,45.9%。农业在宁南山区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农业总产值63.3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62.3%,但农业基础薄弱,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28hm2,且川地和梯田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47%。尽管近几年来决策部门一直在强调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但从农作物播种面积统计数据看,宁南山区的农业格局并未发生很大改变,粮食作物在农业中仍占据主要地位,粮食播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大,但优质粮食作物在粮食作物中的比重低。如2009年稻谷与小麦等基本粮食作物产量为330260t,仅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12.6%(表1)。此外,粮食作物的产出水平也较低。宁南山区的人均粮食产量约为621kg,其中人均小麦和稻谷产量仅为113kg,远低于宁夏全区及全国平均水平。粮食作物经营缺乏足够的发展空间,未来宁南山区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提出新思路和突破点。与传统农业相比,特色农业能够更好地发挥区域资源的比较优势,但目前宁南山区特色农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特色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还比较低,2010年仅约为37%,且经营规模的增长还存在波动(图1)。特色农业在宁南山区的发展同样受到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巨大的土地人口压力的制约,且由于当地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缺乏足够的经验,使得特色农业经营门槛高、风险大,导致当前特色农业发展缓慢,迫切需要综合稳定的发展模式的指导。未来宁南山区发展特色农业依然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很强的紧迫性。
1.2发展特色农业的资源条件分析
宁南山区生态脆弱,但具有丰富的特色农作物资源,同宁夏其他地区相比,宁南山区发展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玉米(Zeamays)等特色粮食作物,以大棚蔬菜为特色的设施农业作物,间作经营特色苗木、花卉、药材等特色作物以及以滩羊、肉牛为特色的畜牧业优势显著。目前已经形成了“原州马铃薯”、“西吉西芹”、“彭阳辣椒”、“六盘山珍”、“盐池滩羊”等一批地方特色农业品牌。宁南山区内部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不同地理环境拥有的农业资源也各具特色[7]。其中黄土丘陵沟壑区非常适宜马铃薯、小杂粮等特色作物的种植;六盘山土石山区降雨相对较多,优质苗木、花卉及黄芪(Leguminosae)、党参(RootofPiloseAsiabell)、甘草(Glycyrrhizae)等药物资源丰富;河谷川道生态经济区拥有良好的设施蔬菜等经济作物发展条件;北部干旱区日照时间长,非常适宜枸杞(Lyciumchinense)、硒砂瓜、红枣(Ziziphuszizy-phus)等特色经济作物以及甘草等中草药的种植。
1.3特色农业的空间布局
当前宁南山区特色农业呈现出作物种类多样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的趋势,特色农业在不同的县区各具特点。宁南山区特色农业可以粗略归纳为以下5种类型(附图18):一是特色粮食作物种植业,主要有马铃薯、玉米、小杂粮等,其中玉米、马铃薯在原州区中部和北部地区及西吉县东北部多采用农业示范基地的经营模式,种植面积大,易于发展规模经营;小杂粮主要分布于盐池县南部地区及彭阳县部分地区。二是特色设施农业,以西芹,西红柿,圆葱等蔬菜作物种植为主,主要分布于同心县西部、海原县东部和原州区中部地区的清水河川道区,西吉县中部的葫芦河川道区以及盐池县西部等地;设施农业技术和管理要求高,因而多由大规模龙头企业带动。三是特色兼作经济作物种植业,包括苗木、花卉、药材等,主要分布于隆德县和泾源县等降水相对较多的山区,这些作物的经营具有很高的生态和经济综合效益,但容易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四是其他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业,包括枸杞、硒砂瓜、圆枣、小茴香,苹果等区域特色经济作物,这类特色作物经营相对分散,如枸杞、硒砂瓜和圆枣主要分布在宁南山区北部的同心县和海原县,小茴香主要分布在海原县西安镇等地,苹果等果木林主要分布在彭阳县等地。这类作物的经营大多相对分散,但较低的劳动成本和较高的经济效益使得个体经营的区位优势明显。五是特色畜牧业,包括北部盐池、同心等县的滩羊养殖和南部原州、泾源等区(县)的肉牛养殖。宁南山区位于我国农牧交错带,畜牧业发展具有优良的传统和品种优势,近年来更表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
2宁南山区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探讨
2.1发展特色农业的三个基本目标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必须与发展地区的资源禀赋与自身特色相适应[8]。由于宁南山区的特殊地理条件,发展特色农业需要有自己特定的目标。探讨宁南山区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应当以实现以下三个基本目标为前提:一是农民增收目标,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是发展特色农业的根本目标,也是提高农民参与特色农业积极性的最有效手段,只有在实现农民增收的前提下,才能加快农地流转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保证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推进。二是生态恢复目标,宁南山区生态脆弱,对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探讨必须放在发展宁南山区生态农业的大背景下,以获得必要的生态效益,才能够实现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农村生活改善目标,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发展农业的最终目的,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应当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通过特色农业带动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进而推动城镇化建设步伐。不同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侧重点不同,实现的主要效益目标也不同。在对宁南山区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探讨中,需要在综合三个基本目标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最优发展模式,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9]。
2.2特色农业发展模式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处理好特色农业与基础农业之间的关系。目前宁南山区农业经营依然以粮食作物为主。粮食作物是农民生活的基本保证,越是贫困的地区,对基本粮食作物经营的依赖性就越强,而特色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出路,基础农业与特色农业之间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稳定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发展特色农业,就是要使农民摆脱传统农业经营模式的束缚,同时要保证基本的粮食经营补贴,稳步推进商品粮建设,以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才能实现特色农业的大跨越、大发展。其次,要与其他生态农业模式协同发展。由于宁南山区特殊的脆弱生态背景,发展特色农业必须放在生态农业的大背景下,特色农业模式应当与休闲农业、景观农业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相结合,以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例如,利用六盘山品牌资源,将花卉精品农业与休闲观光农业相结合;打造黄土丘陵人造梯田等大景观,将设施农业基地建设与景观农业相结合;规模化的特色牧草种植业与草畜业协同发展,以实现产业一体化。最后,要以县域特色农业经济为基础。宁南山区特色农业资源丰富,但不同区县之间特色农业资源差异很大。特色农业资源在区域内部既存在趋同性,又存在竞争性。发展县域经济最容易发挥特色农业的区位优势[10-11]。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确立,需要以县域经济为立足点,同时还要考虑各区县之间的相互协作,以实现区域优势最大化。
2.3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根据宁南山区的特色农业现状及目标,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可按照生产要素和产业化进行分类。按生产要素分类的模式包括区位农业模式、示范农业模式和工程农业模式,产业化分类包括创新组织结构模式、市场主导模式和企业带动模式,将两者相结合进而提出3种特色农业发展模式。2.3.1区位农业模式与创新组织结构模式相结合区位农业模式就是按照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和区位条件,进行科学的生产分工和区域布局,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从而实现区域生产专业化,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化产业带[12]。发展区位特色农业,需要打破传统的农业模式,推进农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因而要与创新的组织结构模式相结合。实践也证明,特色农业产业化成功与否,不在技术和价格方面,关键在于组织模式的选择[13]。创新的组织结构模式一方面是要结合区域特色逐步引导产生,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发掘农民自发的创新实践经验。同时,创新组织结构模式的“创新”并不意味着标新立异,而是要紧密地依托区域的资源优势与特色农业的实践经验,绝不照搬其他地区即使成功的经验模式,这就需要与区位农业模式相结合。例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一种农民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而自主创造的典型经验模式,这种模式通常以村为基本单位建立,农民是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实行统一经营,利润分配,这样既可以有效利用当地的资源,又能充分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最基本模式,在宁南山区特色农业的发展中也初具规模,未来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将在宁南山区的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在特色农业的创新组织结构模式中,政府还应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宏观调控和组织推动实现对各种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全面推进特色农业发展。2.3.2示范农业模式与市场主导模式相结合示范农业模式是以实践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为主要目标,引进优质品种和高新农业技术,集中开发和推广示范而形成的农业技术研发推广基地、种试基地、生产基地,以此推动农业发展的一种农业经营形式。特色农业对技术和资金要求高,要通过特色农业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借助西部大开发的大好形势,大力发展高水平的示范农业,通过示范基地的成功实践,引导技术成果和管理经验的大面积推广。但示范农业成本高,效益慢,要实现特色示范农业的可持续,就需要将示范农业同市场主导模式相结合,根据市场行情,制定不同的示范农业推广政策。市场主导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和依托,通过市场辐射形成区域化、专业化生产。特色农业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以特色农产品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为主线,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特色农业的综合效益。市场主导模式要求在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产品市场的时候,改变传统农业思维,从全球市场经济一体化的高度出发,扩大市场的占有率和影响力,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宁南山区已经建设了原州区万亩供港蔬菜基地、彭阳县长城塬食用菌基地、西吉县吉强西芹标准化生产基地、聂家沟生态小流域示范基地、海原县西安镇标准化生产基地、隆德县观庄乡姚套村百合花卉种植示范基地、盐池县甘草种植示范基地等多个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在市场方面,通过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举办“六盘山冷凉蔬菜节”等品牌宣传及招商引资等手段,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已经遍布全国大中城市并扩大到了港、澳、台地区及马来西亚、韩国、沙特等国家。未来的特色农业发展,应当继续将示范农业模式与市场主导模式相结合,以保证产品与市场的有效衔接,促进特色农业的市场化发展。2.3.3工程农业模式与企业带动模式相结合工程农业模式是指以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为支撑,利用独特的生产设施进行农业生产的农业形式,如设施农业、节水农业、旱作农业、精准农业等。企业带动模式是指具有一定资本的企业通过内联农户,外拓市场,同时参与技术研发和农业管理而形成的农业一体化发展形式。工程农业是现代规模化集约农业的重要表现,水资源缺乏是限制宁南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工程农业模式可有效弥补宁南山区资源性缺水的不足,并且拥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但工程农业模式成本很高,必然要求特色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因而需要同企业带动模式相结合。实力雄厚的农业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可以保证资本投入,能够确保工程农业模式的实行。另一方面,企业要实现经济效益必须依赖良好的农业设施基础,工程农业可以带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工程农业与企业带动相结合,才可以取得企业、农户、农村的多方共赢以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综合实现。目前,宁南山区在河谷川道区发展设施农业,沿黄灌区发展节水农业,水土流失区发展旱作集水农业,在六盘山土石山区发展以林木花卉药材为代表的精准农业,取得了初步的综合效益。同时,这些地区广泛采取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特色产业组织发展模式,龙头企业是这种模式的关键。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能力,基地为企业提供基础设施资源,农户通过农地流转可以提供土地与劳动力,三者的结合实现了经济要素向特色农业的强力集聚。未来,这种模式还将在宁南山区的特色农业建设中发挥巨大潜力。
河南省是国家的重要粮仓,农业地位举足轻重;河南农业人口占全国的8.4%,农村劳动力资源5334万人,全国第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河南省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河南的各项农业生产指标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河南省不断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区位优势定位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形成了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旅游业等定位清晰的特色农业区域发展模式,形成农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突破,为河南从农业大省变为农业强省提供了契机。
(一)建设多样化特色农业基地,打造河南特色农业产业链特色农业,突出一个“特”,有特色才有优势,有特色才有市场,有特色才有竞争力。近年来,河南省立足资源禀赋,瞄准市场供求,重点培育和扶持了一批特色农业项目,构建了农业经济新格局,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持了农业经济的持续繁荣。1.种植业方面。有花卉苗木、中药材、食用菌、茶叶、柞蚕、芝麻、花生、大蒜、山药等特色生产基地。其中花生种植面积103.727万hm2,全国第一;大蒜种植面积11.999万hm2;茶叶种植面积9.769万hm2,信阳毛尖全国闻名;花卉种植面积7.079万hm2,形成了花卉产供销的合作组织;中药材种植面积12.12万hm2,形成了豫西南、豫西北区域中草药材生产格局。2.林业方面。目前,河南造林面积25.391万hm2,实有封山育林面积36.278万hm2,苗木产量239485万株,果园面积47.57万hm2,引进新西兰红梨、突尼斯软籽石榴等优良品种80余个。新郑、平桥、桐柏、洛宁和宁陵成为国家经济林产业示范县。西峡的茱萸、新郑的红枣、林州的花椒等已经成为地区经济的一张名片。3.畜牧业方面。河南根据市场导向,针对不同地区资源优势,优选品种进行产品开发,收到良好收益。固始县的品牌养殖发展到17个乡镇、187个行政村,示范区辐射了全县30多个乡镇;南阳、驻马店等都有规模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基地,其中大牲畜的产量分别为140.7万头和131.51万头。4.渔业方面。目前形成黄河鲤鱼、淇河鲫鱼等11个省级水产良种场基地,无公害水产养殖面积占全省养殖面积的1/3,名优水产品产量达到水产品总量的2/3。河南省的渔业发展正在沿着“集约、生态、品牌”的方向发展,全省的渔业涉及观光、度假、垂钓、休闲在内的企业多达3000多家,直接经营水面面积53.33多万hm2,安置就业10万多人次,创造产值将近30亿元。
(二)形成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近年来,河南按照“公司+农户”或“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重点扶持一批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方面的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转化效率。总体上看,企业数量大幅增加,加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效益稳步提升,对农户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业部公布第五次检测合格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中,河南39家企业榜上有名。河南省财政厅为特色农业相关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提供的扶持基金每年在2亿元以上。河南大力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开发特色产品商标品牌,并积极帮助宣传推介,目前已经有相当一批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如思念、双汇、三全、好想你等已经成为全国驰名商标;信阳华英禽业集团、万富油脂集团、信阳啤酒集团、淮滨肉鸡有限公司等省内闻名;焦作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博爱县鑫达食品有限公司、焦作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界沟乡农业开发公司都大大加快了当地农业产业化进程;许昌襄城县群发实业、鸿源菜业、诚信冷藏等龙头企业使得蔬菜种植规模化,成为当地农民的支柱产业,也被农业部定位为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基地县;西峡宛西制药、郑州的新郑红枣、三门峡的阿姆斯果汁集团等,都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三)优化特色农业发展环境,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壮大河南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2015年用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的支出14024.8万元,占农业厅财政支出的41.03%。“2015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名优产品博览会”新闻会吸引了来自全国380余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1700多种名优农产品,洛阳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投资合作项目签约、农超对接、休闲农业推介等活动,签约涉及都市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光伏农业、牡丹科研等领域的26个合作项目,总投资达到56.55亿元,全面助推洛阳市现代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为响应国家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郑州国际物流窗口加快河南省农产品营销、流转,带动河南农业产业化发展,河南省农业科学技术展览馆与河南泰浦物流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在郑州市设立河南省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为河南开展农业展览和农产品交易提供平台。此外,河南省委、省政府对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极为重视,郭庚茂书记2015年9月对许昌鲜之达国际农产品物流港调研时肯定了其特色定位,并对在大中原区域的复制表示了浓厚兴趣,对其承载水果等农产品进口口岸给予支持。
二、河南特色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河南特色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呈现出由数量型过渡到质量型、由单一型过渡到多样型、由原料型过渡到加工型、由常规型过渡到生态型的发展转变特色,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制约特色农业发展的因素和问题。
(一)河南特色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1.农民素质。农民是发展特色农业的主体,特色农业的发展最终要农民去落实。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民的教育水平、技术能力、市场意识、眼界魄力等不足以支撑特色农业的持续发展。河南教育资源十分有限,农村教育资源在质量和数量上更是有限,一些地方实施九年义务教育都十分困难,农民的文化水平及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再加上投入在农村继续教育的经费不足,使得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变得困难,许多农业技术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应用,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也就不高,传统农产品所占比重较大。2.生产规模。河南大规模推进土地的成块经营,加速土地的规模流转,这有利于特色农业的发展。但同时,人多地少的矛盾导致农业生产的小规模性和分散性在各地普遍存在,尽管各地都在努力构建“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工程,但是由于其规模小,农产品在影响力和知名度上无法打开市场,影响了销售,而销售不畅又反过来影响规模生产。所以,特色农业生产规模小成为各地特色农业走向市场的掣肘,也对各地特色农业产业集聚群的形成造成困难。3.产品质量。目前,部分特色农业产品在化肥、农药及添加剂使用上有超标现象,影响了产品的绿色指数,制约了特色产品走向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另外,特色产品的比较优势不明显,比如河南的新郑大枣虽然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但是由于气候环境因素,与新疆大枣在品质上存在差距,不少本土品牌选用的大枣均来自新疆而非本土,这也给本地特色产品的推广和发展造成了困难。
(二)河南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条不完善从纵向上看,河南特色农业的产业链条深度不够,特色产品在市场培育、推广、加工、销售方面比较落后,市场竞争力不强,对农户带来的种养风险较大。比如种植业,长白山野生猕猴桃、河阴的无籽石榴等水果品种味美且营养丰富,但是容易变质,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推广出去,蔬菜对于时间、运输的要求更高,这都需要一个有效的产业化链条来保证其正常运行,保证种养农户的利益,否则,容易对种养户的生产积极性造成打击。从横向上看,河南特色农业网格化辐射能力较小,产业链条的相关产业、辅助产业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从实地调研的结果来看,不少地方的特色农业仍然是农户的分散经营,也没有大型龙头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带动,所以,个别企业要想和大量分散农户联系合作就会增大交易成本,而农户在与龙头企业交易的过程中,因为市场规则的不健全和农民知识的欠缺,常常会使农户的权益受到侵害,不能充分得到特色农业生产带来的红利。2.品牌开发和保护意识不够虽然河南省内有不少特色农产品形成了品牌,有些还在国内比较出名,但总体来看,特色农产品尤其是传统特色农产品品牌开发和保护的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具备强大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优质品牌,无法很好地体现区域特色农业的“特”。其实,原产地品牌更加符合消费者的识别习惯,各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色对农产品品质影响较大,可复制性较低,原产地品牌一旦形成,具备相当的竞争优势。而我们知道,原产地品牌的形成需要经历比较长的时间,如信阳毛尖,洛阳牡丹,都是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其文化特色举国皆知。当前,河南特色农产品数量不少,部分质量也很过硬,但是由于缺乏资金、技术、信息等外部支持和龙头企业的集聚管理,知名度有限,不少仿造、伪造产品更使得原产地产品品牌附加值不高,无法真正走出省门和国门。3.基层政府管理和服务意识不强基层政府主观上非常愿意地方特色产品成规模、成链条发展,不少地方也制定了相关政策支持和扶持特色农业的发展,但这种管理相对粗放,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不足以支撑特色产品的品牌化发展。一方面,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标准 化管理的水平还不够,如生产中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无严格控制,没有真正实地指导和监督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对特色农产品的技术开发和支持力度不够,影响其技术引进与改良,如蔬菜大棚的传统种植就影响了其产量和质量,进而影响其推广和销售。最后,特色农业的市场化水平低,基层政府没有下功夫在市场、信息和销售网络上帮助农户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服务农户的意识和行动不够。
三、河南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路建议
区域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本地区特有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在现有产业基础上,选择本地区最具有特色的优势项目,最大限度地把资源禀赋落实为特色优势,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相结合,把比较优势变为竞争优势,使农业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外向化,根据地区特色因地制宜地建立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基地,这是河南农业走向现代化、专业化的必然选择。
(一)转变观念,深入认识特色农业特色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是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最大程度追求经济效益的农业发展模式,提高对特色农业重视的程度,将特色农业发展与当前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结合起来,赋予特色农业新的内涵,提高特色农业的科技附加值,用最新型的现代产业理念搞活特色农业。一方面,农民需要转变观念,增强学习能力,掌握特色农业生产技能,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土地流转和人才支持的双重帮助,推动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支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另一方面,政府要在经济政策规划方面对特色农业发展进行重点倾斜,保证特色农业基地的形成,提高农户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同时,政府要提高服务意识和效率,关乎特色农业发展的大事,要及时对搞特色农业的农户和企业提供帮助,派农业技术员指导当地特色农业生产,帮助他们宣传推广特色农业项目,帮助农户搞好特色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助其平稳与市场接轨,促其市场化经营。
(二)保护资源,深入开发特色农业从资源禀赋上来讲,河南拥有山地、丘陵、河滩、平原等地理特质,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从文化上来讲,河南有悠久厚重的农业文化,信阳毛尖、洛阳牡丹享誉全球。特色农业“特”在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要想发展各地特色农业,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护各地的特色资源,阻止因为城镇化和工业化带来的土地流失,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力度,加大对优良农作物和生物品种的保护力度,在结合现代工艺的同时保护地方传统特色。特色农业的深入开发可以从种植业、养殖业两方面着手。1.特色种植业。种植业包括园艺、林业及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化的园艺种植产业不仅可以消化大面积的流转土地,还可以提高农民的就业率,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当前需要采用优良品种丰富现有园艺产品,引入先进的实用栽培技术,推行精细化和无公害生产技术,加快产品在加工、保鲜等方面的设施投入。河南省经济林资源十分丰富,灵宝苹果、新郑大枣、河阴石榴、信阳毛尖等特色种植为当地GDP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当前要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地开发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确保特色林业发展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撑产业和名片。经济作物的种植,胡麻、油葵特色产业基地要加强品种改良技术和油脂加工技术;天麻、枸杞、黄芪、川贝等药材生产与加工需要加快人工栽培技术,建立加工龙头企业,提高生产质量,改进加工工艺。2.特色养殖业。特色畜牧业方面,一要加大天然草原保护力度,实现草牧的生态平衡;二要改良畜群品种,发展有机畜牧业,提高优质肉类比重,发展优质羊毛羊,加强畜禽繁育体系和防御体系建设,实现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双赢。特色水产品方面,一要合理利用水资源推进水产养殖;二是保障水产养殖朝着健康养殖方向发展,做好生态产业链养殖,提高名优特色水产品的生产比重。
(三)合作经营,扶持相关中小企业单个农户资金、技术、市场力量有限,抗风险能力弱,农户之间合作成立专业组织,既有利于技术的传播,种植养殖成本的降低,还有利于产品市场化和抗风险能力的提高。近年来,随着国家和河南省关于农业合作社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指引,河南省的农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达到3万多家,遍布全省各地。全省有各类优秀社、示范社3700多家;合作社通过超市或流通企业销售的农产品金额达15亿元;产供销一体化合作社超过了50%。安阳市的“一县一特色”“一县一品牌”,博爱县的“土地托管”耕作模式以及封丘县青堆树莓专业合作社模式都值得借鉴。但从功能上看,河南省农业组织还不够完善,实际有效的扶持力度还需要细化和加强,促进农户间各种组织的发展壮大。此外,特色农业的一体化发展,除了农业专业组织的发展,还需要相关中小企业的壮大,以此延长特色农业一体化链条,扩大特色农业网格化经营范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河南的辅农业生产企业无法适应现代农业集群发展的趋势,需要大力扶持,发展壮大特色农业上、中、下游中小企业,帮助企业打造特色农业产品的区域品牌,并借助品牌充分利用区域资源,解决农户独立创品牌的风险和难度,配合一种或几种特色农业产品使其品牌效应扩大,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一、嘉峪关市农业的基本情况
嘉峪关是一个工业旅游城市,其城市化率达到90%以上。工业总量大,农业总量小,是典型的城郊型农业区。近年来,嘉峪关市紧紧围绕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重点任务,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强农、惠农一系列政策,以增加农民纯收入为主线,以科技兴农为抓手,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城郊型特色农业增收稳定,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设施农业建设力度加大,蔬菜产量增幅较大。畜牧养殖业稳步推进,非农户企业畜牧业发展迅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非农产业增收效果明显。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促进农业效益提升。
二、金融支持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是通过窗口指导和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人民银行引导全市金融机构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为首要任务,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中心,以农业科技信贷为重点,通过创新信贷产品,简化贷款审批程序,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提高涉农信贷投放比例。截至2013年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27.12亿元,同比增加8.78亿元,增长47.83%,充分满足了“三农”金融需求。二是积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发放支农再贷款,支持嘉峪关农村合作银行扩大“三农”信贷投放,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三是努力构建激励机制,增强信贷政策执行力。人民银行依据《嘉峪关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办法(试行)》,从信贷总量、支持中小企业及农业发展、民生金融信贷等方面对辖内银行开展了综合性评估,对下一阶段优化信贷政策实施效果将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
(二)取得的成效
嘉峪关市全面发展特色农业业体系,培育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不断夯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嘉峪关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综合评分69.29份,总得分具全省首位。嘉峪关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调整到耕地面积的70%以上,日光温室“万元室”、暖棚养殖“万元院”、观赏树种育苗“万元田”、农村休闲娱乐餐饮“万元园”竞相崛起,酿酒葡萄、精细蔬菜、杂交制种、啤酒花等一批新兴产业培植起来,平均亩(座)效益5000元以上高效种养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宏丰实业公司、紫轩葡萄酒业、兴盛啤酒花加工厂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了一批产销对路、附加值较高的农业品牌。
三、存在的问题
(一)全市农村经济结构中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反映出农村经济市场基础脆弱
2013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9亿元,增长7.2%,全年粮食总产量9800吨,比上年增长32.16%。农业产值占农林牧副渔总产值的比重为70%,反映出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全市农林牧渔服务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偏低,存在不合理现象,市场基础脆弱,市场竞争力小,依赖程度较高,风险性较大。
(二)主要农产品价格高涨,农民并未真正获利
2011年以来,蔬菜、肉、蛋市场价格同比分别增长25%左右,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999元,增长18.2%,农民获利增长幅度并未达到同步。全市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相对较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实现与市场对接程度不高,大部分农产品的销售环节仍然较多,不能直接上市。农民在这场农产品涨价热潮中,并未成为真正获利者。
(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加大,效益不高
近年来,各种主要农资如化肥、农药等价格都有不同程度上涨,另外,由于汽油和柴油价格的上涨,使得农机使用成本提高。虽然政府给予农民粮食补贴、农机补贴、化肥补贴和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惠民政策,但被以化肥、种子、饲料为主的农资价格上涨所冲减,严重影响了农民投入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四)全市洋葱种植重茬现象严重,品质下降
洋葱产量占全市蔬菜产量的62%,新城镇是嘉峪关市洋葱种植大镇,自2000年引进美国优质洋葱种子至今已有十余年的历史了,由于近些年利益驱使,新城镇洋葱种植面积逐年扩大,随之因重茬而出现的洋葱病虫害也越来越严重,洋葱品质逐年下降,直接影响到洋葱产业的发展。
(五)畜牧业养殖成本增大,影响农户的养殖积极性
自2010年年底以来,全国猪肉价格快速上涨,但嘉峪关市生猪市场则出现供应不足的问题。原因是猪源紧张、饲料价格上涨,养殖成本增大,大量养殖户开始转向牛、羊等利润空间较大的产品养殖。
四、政策建议
(一)明确政府职责,为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提供组织保障
强化政府对农业的直接支持。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始终把政府投资作为农业投入的重要渠道。制定切合实际的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规划。将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加工转化、市场营销、科技服务、质量检测等纳入规划,并实施有效的规划指导。
(二)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连接机制
把全市涉农企业作为带动三镇农村经济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主要抓手,重点扶持,大力发展,建立企业加农户的经济发展模式。向非农产业要效益,规避市场风险。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稳步扩大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尽快把三镇农民培养成产业工人,更加稳定、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
(三)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广泛实施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发挥典型示范户的带动作用,完善各种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搞活农用土地流转,在农村培养和发展种养殖大户,培养致富带头人和科技明白人,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真正将特色优势农业发展成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四)健全并完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有效市场对接机制
人民银行要探索建立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对辖内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资产负债、品牌、管理能力等情况进行量化考核,金融机构对通过评价体系评出的信用等级较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贷款审批、利率和期限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和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