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Key words: supply chain finance;financing difficulty;credit risk
中图分类号:F274;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8-0077-03
0 引言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中小企业的能否很好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这种现状越来越明显,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依靠银行贷款,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不稳定,造成信用评级不高,贷款非常困难。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对于保持经济的稳定健康的增长至关重要。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出了供应链金融业务,供应链金融很好的把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物流企业和商业银行联系在一起,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资金方面的支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的有效控制对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至关重要。
1 中小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信用风险分析
1.1 供应链金融及其信用风险的定义
供应链金融(supply-chain-finance,SCF),是一种新型融资模式,是以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核心,为供应链中的单个中小企业或上下游多家企业提供较为全面的金融服务以及产品。供应链金融不是对单一的企业进行授信,以核心企业为核心,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的生产,最后到把产品卖给消费者,这整体的供应链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一个核心企业为多个企业提供了比较全面的融资服务,这样使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被充分地信用,使供应链的各个企业都能很好地获利。
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也就是违约风险,一般是指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的其无法及时或没有能力或者拒绝偿还银行贷款和利息,使银行受到很大的损失。
1.2 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
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存货融资模式、预付账款模式。具体如下:
1.2.1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是指在供应链核心企业承诺支付的前提下,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型企业可用未到期的应收账款向金融机构进行贷款的一种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1.2.2 存货质押融资模式
存货质押融资是指融资企业把其存货作为质押的融资模式,其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
1.2.3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预付账款融资是指买方从银行取得授信,交纳一定比例保证金,买方向卖方支付全额的货款;按照购销合同以及合作协议书的约定卖方发运货物给买方,在货物到达后设定抵质押,把货物作为在银行的授信的担保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业务流程如图3所示。
1.3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成因分析
影响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都能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信用风险。关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的研究有很多,基于供应链的整体考虑,本文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两方面进行了分析。
1.3.1 供应链宏观层面的成因分析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供应链中存在很多风险,比如市场波动的风险、合作伙伴的风险、信息传递的风险、财务状况的风险、物流配送的风险、独家供应商的风险等。
①信息传递的风险。信息鞯萑绻不准确,会造成供应链上各类库存的积压,处理和管理这些积压势必会增加整体运营成本,增大运营风险。
②财务状况风险。大部分中小企业在生产运行过程中很可能占用上下游企业的大量资金,一旦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不稳定,整条供应链都会受到很多大影响,因此会给供应链上的各个中小企业带来风险。
③独家供应商的风险和物流配送的风险。在供应链上,一般供货单位是独家的,此时若供应商在供货期间出现问题,比如质量不合格、时间延迟、缺货等问题,就会使整个供应链的运转都出现危机,而一旦供应链无法正常运转,对于供应链上的企业尤其是下游企业来说是巨大的危机。
④合作伙伴风险。供应链是由多个企业组成的,而每个企业客观上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别,包括企业文化、职业道德、人员素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这些差别决定了其能够在整个供应链中获利多少和整体竞争能力,其中的平衡决定着供应链是否稳定。
⑤市场波动风险。市场如果不稳定直接会影响销售市场的不稳定,有可能出现销售下滑,市场出现逆转。中小企业这种集中化经营的风险也许会使整条供应链面临很大的危机。
1.3.2 中小企业微观层面的成因分析
从微观层面分析,中小企业信用风险主要包括财务信用缺失、偿还能力不足、融资信用不足等,具体分析如下:
1)融资信用不足。目前,许多中小企业的信用意识很淡薄,都没有严格遵守合同的约定,没有及时还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在银行的信用;还有一部分中小企业偿还能力比较弱,信用风险偏高,银行不愿意放贷。
2)偿还能力不足。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或者自身经营不好,造成中小企业偿还能力受阻,有可能在信用期无法偿还银行贷款,从而造成信用风险的增大。
3)财务信用缺失。许多中小企业为了逃税避税,与审计部门串通在一起,制造虚假的财务数据,对外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还有企业设立分公司,开设很多不同的账户,进而达到套利的目的。为了欺骗投资者和银行,部分中小企业会在财务信息上作假,误投和流失了大量资金,加大了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
2 供应链金融信用评价指标的建立
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分析,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综合考量,很好地对企业信用风险做出了判断,做出更准确的决策。
3 信用风险管理的措施
3.1 创建对应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建立全方位、全过程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然后对信用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科学化地管理,使供应链金融业务不断地发展。供应链金融与传统的金融业务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要创建适应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对信用风险进行控制,进而促进供应链信用风险管理更加完善、更加高效。
3.2 合理选择供应链
供应链金融就是要把供应链各个节点企业间关系处理好,良好的协作关系能更好地促进供应链的运行。其中核心企业和优势企业保障了供应链协作关系很好地运行,同时也能保证银行更好地控制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信用风险。对此银行要做到:
①要选择具有良好发展势头的产业链;
②定期不间断地观查供应链运营情况,对供应链中弱小企业进行生产监督,评测其对核心信用的影响,调整信用转移矩阵,进一步作出风险度量,采取适当措施,并建立风险预警系统;
③要构建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设定特点风险值下的信用转移系数,来掌控供应链资金运转状态,确保供应链的有效运作;
④要以核心企业为中心,时刻掌握它的发展状况,调整相应信用评级;
⑤要建立供应链的建设保障机制。既要对物流、信息和资金进行全程掌握;也要实现银行控制资金流向,对信用风险的发生做到实时监控。
3.3 强化内部控制
由于内部控制和银行内部管理机制失效会导致操作风险的发生,由于供应链金融信贷管理很重要,并且与传统的信贷业务有很大的不同,更容易发生操作风险。因此,需要建立特定的服务部门,在满足业务的需要的同时能够操作模型,进而能够规避供应链金融业务不熟和模型操作所带来的风险。
3.4 组建专业的供应链金融操作团队
由于目前供应链金融的普及,传统信贷业务员已经不能满足目前对人才的要求,操作人员要不断学习供应链金融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组建专业的团队专门从事供应链金融,要不断地对产品特性进行分析,还要对整个企业的运营状况很好地把握,对风险很好的预警,控制好业务的风险;同时要不断调整模型,对风险度量地更加准确,更好地降低供应链金融所带来的信用风险。
4 结论
通过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指标的建立和分析,分析出了影响因素,针对影响因素提出了解决措施,很好地解决了信用风险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强.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2.
[2]林飞,闫景民,史运昌.供应链融资模式下第三方物流消解信息不对称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0(11).
[3]李娜.浅析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贸易融资中的商机和风险防范[J].广西金融研究,2008(03).
传统的信贷业务主要考核企业资质、业绩、财务特征和担保方式等,从单一主体经营、财务、市场等角度对企业综合实力、还款能力进行的信用评价。但在供应链背景下,链上企业的风险已发生根本变化,其不仅受自身风险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供应链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供应链上核心企业较高的信用水平和增级效用以及真实贸易项下产生的自偿性还款现金来源降低了上下游交易方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供应链上各环节主体之间环环相扣,相互传递的风险因素又使各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更加的复杂多变,不仅包括主体自身的信用风险,同时还涉及到企业所处供应链的整体运营风险、交易对手风险、贸易背景真实性风险、交易资产风险、操作环节风险以及来自于物流监管合作方的风险等。
核心企业信用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掌握了供应链的核心价值,担当了整合供应链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关键角色,商业银行正是基于核心企业的综合实力、信用增级及其对供应链的整体管理程度,而对上下游中小企业开展授信业务,因此,核心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决定了上下游企业的生存状况和交易质量。一旦核心企业信用出现问题,必然会随着供应链条扩散到上下游企业,影响到供应链金融的整体安全。一方面,核心企业能否承担起对整个供应链金融的担保作用是一个问题,核心企业可能因信用捆绑累积的或有负债超过其承受极限使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出现整体兑付危机;另一方面,当核心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时,核心企业可能变相隐瞒交易各方的经营信息,甚至出现有计划的串谋融资,利用其强势地位要求并组织上下游合作方向商业银行取得融资授信,再用于体外循环,致使银行面临巨大的恶意信贷风险。
上下游企业信用风险。虽然供应链金融通过引用多重信用支持技术降低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信贷风险,通过设计机理弱化了上下游中小企业自身的信用风险,但作为直接承贷主体的中小企业,其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技术力量薄弱、资产规模小、人员更替频繁、生产经营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行为不规范、经营透明度差、财务报表缺乏可信度、守信约束力不强等现实问题仍然难以解决。与此同时,在供应链背景下,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已发生根本改变,其不仅受自身风险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供应链整体运营绩效、上下游企业合作状况、业务交易情况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企业出现信用风险。
贸易背景真实性风险。自偿性是供应链金融最显著的特点,而自偿的根本依据就是贸易背后真实的交易。在供应链融资中,商业银行是以实体经济中供应链上交易方的真实交易关系为基础,利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为质押/抵押,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在融资过程中,真实交易背后的存货、应收账款、核心企业补足担保等是授信融资实现自偿的根本保证,一旦交易背景的真实性不存在,出现伪造贸易合同、或融资对应的应收账款的存在性/合法性出现问题、或质押物权属/质量有瑕疵、或买卖双方虚构交易恶意套取银行资金等情况出现,银行在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情况下盲目给予借款人授信,就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引言:金融的概念和知识主要从新闻上得知,主要是在有关银行为企业贷款,但是最后贷款收不回的情况下得知的。因此,我在想,如果银行能够在供应链企业选择的时候,具有一定的风险识别手段,就可以有效的降低了银行的损失。因此,我经过查找书籍和网上资料,发现很多前辈已经就这个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而我就通过一个学生的角度和现有的知识对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进行阐述,希望为银行信用风险的控制出一份力。
一、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现状
我国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在,融资贷款企业的经济实力不够强,资金链容易断裂,抗风险能力比较低,导致不能偿还银行的贷款,让银行承受一定的损失。而目前银行信用风险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因为银行对供应链的风险识别还有待提高,因为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存在的资金风险比较隐蔽,简单的风险识别办法,不足以分辨出来,这就会导致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中,承担一定的风险。同时,我国银行在对企业的信用评价的等级,划分的过于模糊,其中的某些标准模棱两可,这就导致了企业在申请金融贷款的时候,银行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审核的过程中,没有发现企业存在的经济风险,也为银行带来了信用风险。所以,需要根据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提出解决办法。
二、浅谈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
(一)对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的识别
识别的概念就是在未发生问题之前,就发现某些事情的本质。而在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中,具有风险识别能力的银行,可以避免银行出现较大的经济损失。我们知道,在金融中,国家想要调控经济,想要确保各个行业稳定发展,就要通过国家的贷款来扶持。也就是说,我国需要政府对银行的贷款以及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让银行在供应链企业中,学会识别哪个企业具有信用风险,判断的依据是企业的基本素质,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创新能力和信用记录等。通过这六个方面,可以综合看出,企业自身的风险程度是多大的。银行可以根据企业存在的风险程度进行判断,是否需要为其贷款,而且如果企业信用记录不良,或者经营能力不够,甚至盈利能力也不行,而且信贷风险能力低的企业,以及还贷能力差的企业,拖延还款或者曾经拒不还款的,这些不良的因素的时候,则不能给企业提供贷款这是保证降低银行贷款损失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二)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的评价
经过多方面的查询,发现我国目前银行在供应链风险中的评价大约分为十个信用级别。主要是AAA,AA,A;BBB,BB,B;CCC,CC,C;D这十个级别。银行可以对中小型企业实行评分制度,也就是根据风险识别中的六个方面,详细划分为十几个小的内容,分别进行打分,如果都在及格线以上,也就是CCC级别的,则可以考虑为企业提供资金,进行融资。而且还可以根据市场经济变动对企业的的考核和审查更严格,划分的信用评价标准更详细,不仅要考核企业的信用级别,还要考核企业法人的信用,如果企业法人的信用不存在问题,这样银行就可以根据自身对企业的了解程度,允许企业可以贷款不同级别的金融额度。而且在开放经济视角下,对企业进行信用风险评价,可确保我国的企业在国际信用上的保持一个良好的记录,这样对于我国的企业能够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监理一个完善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能够 帮助我国企业快速的成长,并且企业的运营能力,盈利能力等都有比较明显的提高。
(三)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控制处理
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其本身的金融含义和范围就要比传统的金融信贷要广阔。而且从开放经济视角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的控制和处理,更符合国际的发展趋势。首先,需要控制的信用风险是现金流的风险,也就是银行需要在特定的背景下,对现金流进行管理,管理的内容主要是流量的管理,流向的管理,以及循回周期的管理。并且需要选择合适的管理手段,比如使用金融产品的组合运用,或者对企业贷款的信息文件的约束,还可以选择业务流程模式以及对商务条款的增加和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银行在信用风险上的控制。而处理的手段则需要选择把风险管理融入到企业管理流程中。其模式大约就是和老师对学生不断的进行测评考试,以确保期末考试的成绩相类似。在平时的管理流程中,就有效的控制了企业的金融风险,同时也有效的降低了企业不还款的概率,让银行能够放心还款,从而帮助企业渡过经济难关。所以,选择的模式主要有三类,存货融资,预付账款融资,以及应收账款融资。这样可以避免企业因为经营不善,出现信用风险。这样也是减少供应链中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的有效手段。
(四)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对我国企业走向国际的影响
一、供应链金融模式的信用风险评价
大部分的银行对企业做出信用风险评价主要是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以及规模实力,还有抵押物以及保证等方面做出评价。此外,第三方信用风险评价机构对我国企业实施信用评价也主要是通过考察一个企业的素质以及经营能力,还有获利能力以及偿债能力等方面展开。例如中国银行对企业信用评价测评表中的主要因素包含的指标主要有企业的偿债能力情况,还有企业的财务效益情况,以及资产运营情况等等。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银行对企业实施信用风险评价大部分都是通过考察这个企业在财务方面的指标是否达标,但是对于我国中小企业而言,因为在财务制度方面不健全以及企业管理方面存在透明度不高的原因,再加上无法给银行提供任何担保或者是抵押资产,因此,我国银行对此类企业做出的信用评价是非常低的,也很难得到银行方面的授信,最终导致企业出现资金短缺但是却无法实现融资的情况。
和传统的银行授信进行对比,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企业风险评价对于企业财务分析以及准入控制方面的评价减少了,大部分都是以企业的物流以及资金流方面的动态控制进行缝隙,以此作为对企业信用评价最为基础的评价。在进行风险评价的过程中,银行不仅仅对企业进行财务指标进行评价,并且还考察了企业对手的资信,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商品的价格稳定性以及交易流程方面的控制能力,还有企业的历史家记录以及所有供应链的整体运营状况等等,因此在风险管理制度方面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创建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银行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遵循科学性以及全面性,还有针对性以及公正性等相关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当中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申请人资质。
主要有企业素质以及经营能力,还有盈利能力以及偿债能力,最后还有企业的发展潜力等等。其实申请人资质和一般的传统的银行贷款业务当中的银行作出的评价指标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大部分的都是为了考察提出申请贷款的企业主要的财务状况还有企业管理能力以及发展能力等等,重点对传统评价体系当中选取一些主要的指标进行评价。
(二)交易对手资质。
主要包含了交易对手的经营能力以及信用级别,还有行业特征以及偿债能力等等。这个评价指标主要考察的是建立在供应链金融模式当中的企业资质,所以在这个夜晚当中大部分的核心企业对于我国中小企业基本上可以起到反担保的作用,对于核心企业做出的信用状况评价影响到了整个企业和其发生交易的整体质量。因为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信用评价是对单笔交易做出授信,因此,比较关注企业每一笔交易质量。
(三)融资项下资产情况。
主要包含了应收账款以及质物的特征。银行重点对企业融资项下的企业资产情况作出分析和评价,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的银行对企业在实施每一笔交易资产所具有的价值做出评估,再根据相关的评估结果进行授信,一旦授信人做出任何违约行为,那么交易资产就可以被看做是银行对其进行变现以弥补损失的强有力的保证。假如是融通仓以及保兑仓融资,那么就应该充分考虑到质物价格方面的变动,也就是质物所具有的变现能力,还有在贷款过程当中有可能出现的任何磨损。
(四)供应链运营状况。
主要包含了行业状况以及合作亲密程度,以及历史交易毁约履约情况等等。对于供应链运营情况这是银行对具体的授信企业在进行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交易质量做出的整体评价。从整体上来考虑被授信企业的业务能力以及履约情况,还有和交易对手之间的合作情况,这种做法对于银行而言其评价范围明显增大的,有利于坚强我国企业出现隐瞒信息造成信息不对称方面的问题导致的评估质量下降的情况。评价指标及其表述如下表1:
二、供应链金融模式信用风险评价方法
信用评价使用较多的方法,包括判别分析、Logistic回归、线性规划法、神经网络方法以及分类树法。判断评估方法或模型的优劣,不应仅仅以错误分类率为唯一标准,而应同时结合该模型的稳健性。模型的稳健性是针对模型对训练样本以外的样本的预测能力而言的。稳健性较好的模型在对训练样本以外的样本进行预测时,其预测精度不应该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若仅从预测的精度考察,神经网络等非线性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虽然判别分析、Logistic 回归及线性规划等线性评分方法的预测精度比神经网络等非线性方法低但这些模型的稳健性要强于神经网络等非线性方法,这一点对信贷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的中国而言可能更加重要。由于市场的快速发展,当模型投入使用后,新的信用产品申请人总体可能很快就与建模总体有差异,一个稳健性较强的模型的预测能力反而更好。
三、总结
本文在分析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风险评价基础上,提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和 Logistic 回归方法建立信用风险评价模型,从而有利于对现有信用评价体系的修正和完善,提高其准确性。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Establishing of Guarding Risk mechanism in Financial Supply Chain
Zhang Hua1 Yu Mengxi2 Chen Dan1
(1.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Business;2.Finance Department,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bstract: As the new research area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inancial supply chain focuses that cash flow should correspond with information and logistic. Due to the goal, 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guarding risk mechanism in financial supply chain. It is hoped that what the author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will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China.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inancial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为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带来规模效益,供应链这一企业经营运作模式应运而生。它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终端用户连成一个功能性网络,通过对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与整合,供应链上企业联结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了产品库存和商业交易时间的最小化。实践证明,加强供应链管理是其增强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因而,对供应链的构成、运作与协调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供应链管理侧重于对供应链物流和信息流管理机制的设计和优化,通过整合物流与信息流以降低运作成本、提高效率,而较少将研究视角集中在伴随物流、信息流的资金流之中。
强调资金流在物流、信息流中整合和协调的供应链即金融供应链。在供应链的运营过程中,资金流的循环与增值是由现金转化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结算资金,最终又转化为现金的过程。通过对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的协调整合,可以保证供应链运营的顺畅以及资金的增值。与单个企业资金流的管理相比,金融供应链管理的范围更宽,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加复杂,影响也更加深刻。因此,要实施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应将金融风险与供应链风险结合考虑。
一、对金融供应链风险的界定
企业经营中面临的风险是指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离程度,并且更强调引起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金融供应链风险则是指在供应链运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而带来的影响,使得资金流与物流的协调性下降,供应链金融成本上升,资金供给不足而导致供应链延滞或者中断的风险。
按照金融供应链风险的来源,可将其分为两类:外生风险和内生风险。
外生风险主要是外部经济、金融环境变化影响供应链资金流与物流协调顺畅的可能性。主要来源于市场利率、汇率变动而导致的供应链上企业融资成本上升;或者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法律修订等因素导致产品需求中断、供应链增值难于实现,由此引起资金循环迟缓甚至中断的风险。
内生风险主要是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不完全协作或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金融信用风险、贸易信用风险以及信息风险,如由于企业的违约而导致银行终止贷款,顾客信用等级评价失实而导致应收账款难以回笼,以及有关资金信息传递扭曲等问题。
对金融供应链风险的认识有助于全面防范和控制风险。强化对不可抗性较小的内生风险的预警机制和对外生风险感应的灵敏度,是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任务所在。为此,必须增强资金流与信息流、物流的协调性、提升供应链的协作效应。
二、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1、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思路
如上所述,金融供应链突出了资金流在供应链中的“血液”功能,强调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协调。如何实现协调,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供应链在持续变化、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增强灵活性,防止资金循环的迟缓或中断,确保资金安全、实现保值增值是构建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目标。
所以,增强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能力,必将以提高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协调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由原材料及中间产品的供应商、掌握核心制造技术的产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构成的供应链网络中,仓储、运输及配送等物流服务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此外,它还将在供应链网络中起到信息中枢等重要作用,而其他企业则集中精力做好生产、销售等核心业务。
在原材料的供应、产品的制造与销售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在提供仓储、运输和配送服务的同时及时获取原材料、产品的供需信息。即以联结消费者的零售商为起点,将有关产品需求的信息以及库存信息及时反馈于制造企业和供应商,以便制造企业适时调整生产以及对原材料、中间产品的需求。实时、可靠的产品需求及库存信息,能够有效较低贸易信用风险,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并且这种物流与信息流的集成交互状态,实现了物流与信息流的协调。
在此基础上,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其他供应链上企业提供融通仓服务,将金融业务与物流业务实施整合。例如,物流企业可以为供应商、制造商和销售商提供贸易,代办销售、采购合同的签订和收付款项的管理,并在此过程中对有关资金数据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实施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在分析财务状况的基础上识别风险,并分析风险对供应链造成的影响,及时反馈于其他链上企业;此外,根据对供应链上企业金融信用等级评价的状况,建立供应链综合金融信用体系,为其他企业提供委托贷款、担保等金融服务。这样既可避免链上企业单独建立金融信用体系的不必要重复和较高的金融物流成本,又能够克服单个企业在与银行的金融服务谈判中只考虑自身利益,缺乏全局意识的弊端。这种物流服务与金融服务的集成式管理,以为供应、制造、销售架设的物流、信息流桥梁为纽带,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对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本和金融信用风险、信息风险,并提高供应链对外生风险的敏感度大有裨益。
2、实现风险防范机制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能力的提高。在上述风险防范机制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扮演着“物流服务商”、“金融服务商”、“信息提供者”等多重重要角色,这对于物流企业的业务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这些业务的实施状况也将直接决定供应链运营的成败和风险防范机制的奏效。
信息传输的及时准确性。信息流的传输覆盖了供应链运营的各个环节,在第三方物流企业这个信息中心汇集,经过分析、加工与整理,再反馈给各链上企业。若包含了资金状况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扭曲而带来“牛鞭效应”,不仅不能防范风险,还会形成更多损失。由此,信息传输的及时准确是风险防范机制实施的前提。
收益的公平分配。供应链是企业结成的利益共同体,但并不排斥个体利益的实现,否则就会出现因缺乏激励而带来个别企业的“败德行为”,甚至供应链的解体。链上企业公平分配收益,是实现共赢的最直观表现,也是确保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通过谈判确定收益分配原则并在运营中合理调整收益分配方案是实现收益公平分配的有效途径。
三、相关保障机制的建立
防范金融供应链风险、形成供应链上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赢格局,链上企业应当保持高度信任的状态,这可以通过订立契约,建立信息技术平台等措施加以保障。
1、通过订立各项契约保证信任
市场经济条件下,维系平等利益主体之间合作关系的基本形式就是契约,它将为供应链运营提供强制性的实施规则,保证各方提供完全信息。因此在供应链组建之初,就应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通过协商、合作性谈判等形式订立各项契约。而在运营过程中,供应链上企业应严格遵照契约,保证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协调性。为此,在核心企业选择成员企业的过程中,应将信用度的评价作为一项重要标准,对各拟加盟企业进行严格筛选,将企业间原有的关联交易外化为契约交易,尽量避免摩擦,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2、建立信息技术平台促进信任
为保证信息传输的及时准确,实现信息共享,促进成员间的信任,供应链上企业可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ERP系统平台,利用EDI等信息处理技术,建立物料与资金数据高度共享的信息网络,以此保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性,实现供应链金融服务与物流、信息流活动的无缝隙整合。这要求供应链企业加大对信息管理硬件的投入和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以加速交易处理过程、降低信息风险和成本,实现信息传递及沟通方式质的飞跃。
作者单位:张华,兰州理工大学国际经济管理学院;俞梦曦,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陈丹,兰州理工大学国际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一、 当前国内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 信用环境和信用体系建设问题。国内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最大困难在于企业和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由于供应链系统的“自偿性”特征,很容易导致核心企业为其上、下游企业谎报或是虚报贸易交易背景,并且产生系统内部勾结转移资金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国内征信系统建设不健全有很大的直接关系。国内目前缺少向美国中小企业署这样的直接监管部门,对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进行评级。
(1) 信用替代的局限。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源于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融资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的银行信任的大企业产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认定或者凭借其他企业的信用增加,让其符合并达到银行承认的资信标准。实际的情况是中小企业常常利用大企业良好的实力和信誉、和银行比较稳定信贷关系,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来获得银行资金支持。
在发展过程中,虽然通过供应链有效管理建立起例如“N+1+N”或“1+N”者诸如此类的业务往来联系,然而此种融资管理的组织方式的成效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朝向核心集团企业集中,往往会将核心的企业信用扩大,以使供应链上的更多企业能够得到更多的授信来帮助业务的发展,信贷资源风险的扩散聚集效应因此会扩大。所以只依赖信用代替来开展供应链金融融资业务是有很大的局限性,也会导致更多的风险,最终会影响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的健康成长。
(2)信用管理的局限。我国的供应链金融创新的主要模式是基于供应链管控中银行经与第三方的物流类企业合作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和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的业务模式。这样的工作费时费力,而且远远超越了银行日常业务范围。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创新业务最高收益还达不到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而以银行为中心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创新动力不足,难以成为主流业务。
2. 不同客户与行业的差异化问题。由于供应链本身地域分散性的特点,导致了供应链金融所服务的对象地域也分散,经常会出现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甚至物流公司不在同一省份的情形,使得供应链金融的管理出现一定困难。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依然使用传统的总、分、支行的层级制,跨地域的总分行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出现不畅。一般情况下,供应链融资业务在跨地域经营方面会遇到以下问题:
(1)区域性经营习惯差异的问题。企业在跨区域经营时会产生经营习惯的差异化问题,使得供应链融资服务方案不能适应不同区域之间的经营方式差异问题。针对这情况,银行主要开展银行间合作方式,使相互提供完备标准的信息,对这种区域经营习惯的差异造成的供应链融资业务问题进行弥补。
(2)跨区域物流的问题。跨区域物流耗时较长,使得银行对物流的监管出现一定程度上的问题,这是由于质物价值方面的改变所导致的。针对物流运作中会出现的风险,包括运输安全、质物的物流过程中的质量保证的因素,使得跨区域物流会使得质物出现一定的减值风险。
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针对的主要行业中,由于物流而造成的损失在家电、汽车零部件等物品运送中十分常见。对于这种情况,银行业主要是根据对物流公司的资质审核来进行风险规避,依靠保险公司的理赔以及物流公司的赔付责任来减少事故出现后的损失。
3. 核心企业客户的问题。商业银行在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核定供应链体系内核心企业的开发价值,因而对核心企业的判定标准界定十分重要,而要想界定清晰这个标准的尺度,必须做好以下的分析工作:
(1)最低长度要看这个企业是否符合银行内部制定并在执行的授信要求。如果该企业连银行的授信审批都难以通过,那么本身就不具备从银行获得融资的条件,更不必说为其他企业提供担保了。
(2)审视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位置。如果该企业周围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供需网络,则该企业对它的上、下游关联企业可以说具有统治地位,自身也具备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比如家电制造企业、钢铁制造企业等,那么该类型企业可以初步判断是核心企业。
二、 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管控
1. 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供应链融资中,授信是面向供应链中小企业成员的,这个与供应链财务特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型企业在供应链中可以获取比较多的融资渠道,但是融资成本比较低,并不能实现降低融资成本的供应链体系,这与传统企业的授信基本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商业银行首先在供应链融资中面临着信用风险,这是由供应链融资的客户群体决定的。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201-02
一、国际贸易供应链金融及其特征
供应链金融业务在中国已取得很大发展,国内商业银行推出的各种供应链融资服务方案,在解决国内供应链企业融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际贸易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将境内供应链金融业务服务延伸到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中,根据特定行业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背景和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以贸易自偿性中未来预期的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以控制物流及资金流为风险控制手段,对供应链上位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核心企业或上下小游企业进出口贸易提供的综合融资服务。国际贸易供应链金融将供应链融资与国际贸易融资实现无缝整合,针对中小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因无法提供固定资产抵押、信用担保或授信额度不足的融资困境,提供的创新融资服务。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借助于国际贸易供应链金融服务,可以从银行及时获得足额的信贷支持,从而得以扩大进出口规模,提升在供应链环节中的竞争实力。
在国际贸易供应链融资过程中,银行围绕企业供应链,结合贸易结算方式,充分运用核心企业信用和物权等多种信用,设计多层次的融资解决方案,满足企业的不同融资需求。与其他形式的融资相比,国际贸易供应链金融业务表现出以下特性:(1)国际贸易供应链金融服务不强求企业提供固定资产抵押或担保,将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授信担保的核心,运用货物或应收账款等授信支持性资产与融资产品相捆绑风险防范技术。(2)国际贸易供应链金融服务受企业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境内外融资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对供应链中企业的服务方案设计具有典型的组合性特征。(3)国际贸易供应链融资服务受国家进出口外汇管理政策的影响较大。(4)从融资还款来源的自偿性、融资操作的封闭性以及授信用途的特定化角度看,具备典型的贸易自偿性特性。
二、国际贸易供应链金融服务
国际贸易供应链金融服务根据进出口供应链的不同特点及进出口企业在供应链不同环节的融资需求,分为进口供应链融资服务和出口供应链融资服务,融资时分别解决中小进出口企业在进口开证、进口付汇、出口销售、账款回收等供应链环节的融资问题。
以出口供应链融资服务为例,假设M公司为供应链中的境外核心企业,且该供应链符合银行国际贸易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准入标准。B公司为M公司在境内的供应商,且与M公司建立了稳定的供应链合作关系,B公司拥有稳定的出口量,但B公司不能及时从M公司收取货款,从而缺少资金来维持生产。此时作为供应链的上游企业,B公司可将向M公司的出口货物的应收账款作为抵押,向银行K申请资金融通。K银行可以给B公司提供如下出口供应链融资服务方案:
若M与B公司间常用的贸易结算方式为电汇,K银行可以提供“订单融资+出口保理融资”组合方案。若M与B公司间常用的贸易结算方式为信用证,则K银行可以提供“打包贷款+出口押汇融资”组合方案。这两类组合方案都可以解决B公司从生产备货到出口发货后的融资需求。也可根据企业生产节点的实际资金需求提供单一节点的融资服务,如发货前的订单融资或发货后的出口保理融资等。在M与B公司之间贸易往来频繁,且贸易订单比较单一,银行为B公司提供“应收账款池融资”服务,以解决企业批量融资的问题。
不难看出,国际贸易供应链融资服务与企业的节点融资需求,贸易结算方式,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以及境内外融资的价格密切相关,甚至境外企业所处国家的政治经济风险都会影响银行的服务方案。
三、国际贸易供应链金融服务面临的主要风险
1.企业的信用风险。国际贸易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中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中心枢纽,与银行的高度配合,为银行供应链融资贷前和贷后提供了关键性的信贷决策依据。如果核心企业出现道德风险,或者其因信用捆绑而累积的或有债务超出其承担极限,由核心企业担保的整条供应链的信用基础将不复存在。其次是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银行还不能对供应链中众多中小企业进行全面的资信调查,尤其是对国外供应链企业信用了解和动态风险监控能力更为薄弱。
1 人工神经网络
对小微企业进行信用评价时,仍然沿袭过去单一考虑融资个体,忽略供应链金融中供应链的大环境。
1.1 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简称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NN),是受生物神经网络的启发,通过对人脑进行简单抽象和模拟对人脑系统的一定特性做出描述,由大量与自然神经细胞相似的简单处理单元——神经元相互连结而形成的非线性系统[5]。神经网络具有非常强大的存储和并行计算能力,是一种大规模并行分布式处理系统。神经网络是通过人脑的思维模式进行学习和适应,具有较好的非线性逼近、学习以及自适应能力,此外,还具备一定的存储以及容错特性,对处理模糊性、数据信息量大的复杂问题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1.2 BP人工神经网络
BP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是1986年由Rumelhart等人提出[5],是一种按误差逆向传播算法训练的多层前馈网络,是目前最广泛应用的神经网络模型之一。BP神经网络算法的学习过程分为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两部分。在正向传播过程中,信息是从输入层经隐含层传向输出层,下一层神经元的状态受到其上层神经元状态的影响,同层之间的各神经元没有联系。当在输出层不能得到期望的输出信息,就需要转入反向传播过程。反向传播是正向传播的逆过程,将信息的输出误差以某种形式从隐含层传向输入层,并将这种误差分摊给各层的神经元单元,根据各层单元的误差信号不断修正各单元的权值,调整网络的权值和阈值,最终使网络的误差平方和最小。
一个三层的BP网络模型,包括输入层(Input Layer)、隐含层(Hide Layer)和输出层(Output Layer)。为输出层节点的临界值。
期望输出和实际输出之间往往存在一定差距,利用它们之间的方差表示误差的大小:
[E=12k=1l(yk-zk)2] (1)
具体的学习过程如下:
(1) 初始化神经网络各层之间的连接权值和神经元的阈值,设定网络基本参数,如学习步长、误差精度等。准备输入训练样本数据集合,并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2) 将取得的样本数据输入模型,并进行训练。令[xi]为样本数据集,[vij]是对输入层和隐含层之间进行连接的权重信息,设定隐含神经元的临界值为[θj],[f?(x)]是可以对神经元的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进行转换的函数,转换函数通常有线性、双曲正切、阈值型和Sigmoid型函数(以下称为S型函数)等。S型能够不仅对线性函数,即使对非线性函数也有较高的适应能力,应用最为广泛,其函数形式如式(2)所示:
(4) 实际输出值和期望输出值之间往往存在差异,将二者之间的差值与预先设定的差值进行比较。如果计算的误差值小于设定误差,则回到步骤(2),选取下一个样本进行训练;反之,转入反向传播过程,按照误差调整的原则,即使误差[E]减小到设定水平,调整和修正网络各层的连接权值。输出层的连接权修正公式如下:
(5) 如果网络的全局误差小于设定误差,则结束训练。否则,重新开始以上的步骤。
由于BP算法具有良好的非线性逼近能力、自学习能力、自适应能力、容错性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网络中。在现有研究中,BP神经网络或其推导形式是人工神经网络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6]。
2 小微企业信用风险评价BP网络模型
2.1 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过去,银行对其融资对象的评价主要是单个的企业,并且往往是依据其静态的财务数据作出评估。这就存在着诸多问题,因为小微企业的财务数据比较零散且不太规范,透明度也相对较低,这使得银行很难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供应链金融视角的思想是基于产业供应链企业之间的相关性特点,对企业的整条供应链运作情况进行评估,以便动态地评估信贷项目的真实风险。
供应链金融中的利益相关主体包括[7]:供应链核心、核心企业上下游的小微企业、贷款银行、以及相关的物流企业。其中银行是融资服务供给方,供应链上下游小微企业是信贷需求方,供应链中的处于核心地位的企业能够对与其相关的小微企业起到反担保的作用。对核心企业进行评估,是因为核心企业的运作、商业信用情况影响着其与小微企业的交易质量。物流企业则为贷款企业提供运输、仓储、保管等服务。银行在重点考察小微企业的授信资质的同时,更关注核心企业资质、融资项目的特征以及整条供应链的运营情况。依据指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在大量文献研究和专家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供应链金融视角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体系分4大类,共计25个指标。指标体系及评分准则如表1所示。
2.2 小微企业信用风险BP网络模型的设计
BP神经网络的关键是确定网络的层级数目以及各个层级的神经元的数目。有学者研究表明,具有4层结构的BP网络其学习性较好[9]。因此,本文利用4层级BP网络结构进行训练,4层级包括输入数据层、两个中间隐含层和输出数据层。
(1) 输入层单元数
根据建立的指标体系,将25个指标值作为网络输入,由于本模型中涉及的指标体系既有定量指标,又有定性指标,所以在进行输入节点输入时,先将指标根据表1中的评分规则进行转换,以便于网络模型的应用。
(2) 隐含层单元数
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合理地选择隐含层的单元数并非一件易事,通常需要经过反复试验来确定 [10?11]。隐含层单元数可通过式(14)~式(16)来确定:
本文通过设计一个隐含层神经元可变的BP神经网络,以确定最佳的隐含层单元数。
(3) 输出层单元数
通过BP网络模型输出的节点即为判断的依据,BP神经网络的输出值是一个大小。该数值越高表明信用的风险越大。
(4) 训练函数的选择
BP神经网络的训练函数有很多,如traingdx、trainlm,traingd函数等,谭庆美等人研究结果表明,trainlm函数的训练收敛速度最快,平均误差最小[12]。
3 应用实例
3.1 BP模型的训练
本文从RESSET金融数据库中筛选出供应链特征明显的20组数据,转化后如表2。样本数据涉及建筑建材、交通运输、钢铁重工、生物科技、制药等多个行业的小微企业。通过Matlab软件进行模拟仿真,选取1~15组的信息作为模型的训练样本,以后面15~19组数据作为检测的样本。第20组数据是待评估的对象。设定学习速率为0.05,误差为0.01。
3.2 BP模型的检测
将检测样本数据带入模型,所得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通过该模型运算的结果与专家给出的预期结果就有较高的一致性,误差为0.005 8在设定范围以内,满足要求。因此,该本模型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利用该模型对最后一组数据进行评价,得出的数据为表3中的第五列数据,为0.55,证明该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等级一般,需要对其加强风险管控。
表3 网络监测结果与评估结果的比较
4 结 语
供应链金融近两年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微企业的融资困难。但是由于还没有一套完整的信用风险体系和科学的风险评价方法,同时受以往风险评价模式的影响,在对小微企业进行信用评价的时候,并未真正将其置于供应链的环境中,所以小微企业信用等级仍然偏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微企业的融资。只有科学、合理地评价供应链中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才能有效控制银行的风险,同时真正地拓宽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实现双赢。本文在研究基础上,建立的全面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并通过BP神经网络小微企业的风险进行评价。通过实例训练网络,对该模型进行验证检测,结果比较满意,可用于实际运用。本文的不足之处:由于实际中供应链体系相对模糊,所以可资利用的样本数据不多,可能导致网络训练不够充分;另外一点就是该模型理论上可行,并未真正地运用于企业的评价,所以缺乏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 ICSSSM, 2012: 248?252.
[2] 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3] 李小燕,卢闯,游文丽.企业信用评价模型、信用等级与业绩相关性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5):81?85.
[4] 何涛,翟丽.基于供应链的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物流科技,2007(5):87?91.
// 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Explorations in the Microstructure of Cognition, Volume 1. MA, USA: MIT Press, 1986: 318?362.
[6] 蒋宗礼.人工神经网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 The Secured Lender, 2005, 11: 36?39.
[8] 刘晓敏.基于BP神经网络的股指预测系统[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2.
一、农业小企业间接融资障碍
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是银行贷款的基本要求,而农业小企业存在过高的经营风险,使得银行加强对农业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存在天然的困难,对农业小企业的贷款必然是高风险的,这不符合银行稳健经营的原则。在强化信贷资金管理后,对贷款更加谨慎,贷款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贷款的责任更加明确,加重了融资难度。商业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在贷款方面力求效益最大化(商业银行在为大中企业和小企业经办贷款业务时,所花费的时间和人力相差无几,但产生的效益明显不同)。农业小企业贷款绝大部分都是流动资金贷款,项目本身不稳定因素多、风险大,贷款管理成本高;再加上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大型金融机构对地方企业了解程度相对较差,银行受评估正确性、银行无法分担和自身对商业化改革适应性的限制,不会愿意过分冒险。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中小企业只有12%的流动资金来自于银行贷款,雇员少于20人的小企业流动资金来自银行贷款的仅有2.3%,而农业小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资金则更少。从获得渠道上来看,多数的贷款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提供。其他商业银行则极少涉入农业小企业融资业务。
二、供应链金融下的融资模式研究
(一)采购阶段的供应链金融
在供应链中处于下游的农业小企业,往往需要向上游供应商预付账款,才能获得企业持续性生产经营所需的原材料,对于短期资金流转困难的农业小企业来说,可以运用保兑仓业务对其某笔专门的预付账款进行融资,从而获得银行的短期信贷支持。这种融资模式是在上游核心企业(供应商)承诺回购的前提下,农业中小企业(购货商)以金融机构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向商业银行申请质押贷款,并由商业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业务。该业务除了需要处于供应链中的上游供应商、下游制造商和银行参与外,还需要第三方物流的参与,其作用主要是负责对质押物品的评估和监管。
商业银行在收到仓单后向核心企业拨付货款。农业小企业在向银行交付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后,银行通知第三方物流释放相应比例的提货权,这一过程往复循环,直至保证金账户余额与贷款金额相等,该融资业务结束。这种模式下融资企业通过保兑仓业务获得分批支付货款并分批提取货物的权力,因而不必一次性支付货款,有效缓解了企业短期流动资金的压力。
(二)运营阶段的供应链金融
由于原材料、产成品等动产的流动性强以及我国法律对抵质押生效条件的规定,金融机构在对动产的物流跟踪、仓储监管、抵质押手续办理、价格监控乃至变现清偿等方面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这给金融机构贷款带来巨大风险。因此,动产一向不受金融机构的青睐。但是,农业小企业自身经营特点决定了其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较小,存货等动产比例较大,使得其无法获得大规模的不动产抵押贷款。
当农业小企业处于支付现金至卖出存货的业务流程期间时,可以采用存货融资模式,,即所谓的融通仓,它不仅可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物流与加工服务,还能为客户提供间接或直接的金融服务,以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绩效以及客户的经营和资本运作效率。在这种动产质押的融资模式下,商业银行委托物流企业对农业小企业提供的动产进行价值评估,动产状况符合质押条件的,银行核定贷款额度,与其签订动产质押合同,与核心企业签订回购协议,并与物流企业签订仓储监管协议。
(三)销售阶段的供应链金融
处于供应链上游的农业小企业在销售产品后,往往存在不能及时收到购货方货款的情况,在这过程中,售货方可用未到期的应收账款向金融机构办理融资业务,债权企业、债务企业和银行都要参与其中,且债务企业在整个运作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一旦融资企业出现问题,债务企业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这样银行进一步有效地转移和降低了其所承担的风险。另外,在商业银行同意向融资企业提供贷款前,商业银行仍要对该企业的风险进行评估,这种评估更多是关注下游企业的还款能力、交易风险及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状况。
三、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规避分析
在农业小企业融资过程中,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包括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信用风险、融通仓模式信用风险以及保兑仓融资模式信用风险,这些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企业缺乏竞争意识,企业内部控制力度不够或应收账款管理不妥等原因造成。企业将供应链金融的理念引入到融资方式之后,这些信用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被分散,不仅降低了企业融资信用风险,还可以增加银行收益。
(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信用风险规避分析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一般是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债权企业融资,使得企业可以及时获得商业银行提供的短期信用贷款。应收账款融资模式通过其结构的设置、合约的安排、各个参与方、以及银行对信用风险的防范,大大地转移和分散了部分信用风险,从而使得以前银行被动地承担风险的局面得以改善,还可以增加银行收益。主要表现在:
1.多方参与,共担风险。一方面,应收账款融资模式除了债权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外,债务企业也要参与其中,且在整个运作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一旦融资企业出现问题,债务企业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这样银行进一步有效地转移和降低了其所承担的风险;另一方面,以供应链为背景,核心企业起着隐性担保的作用,并且若融资企业违约,可能响到整个供应链的资金供给状况和生产持续性,从而也促使融资企业履约,降低银行的风险。
2.签订合约,限定风险。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中,融资企业要与下游企业签订债权――债务合同,融资企业与银行签订质押合同,债务企业向银行签订付款承诺书,融资企业与银行签订融资合同等等。供应链金融正是通过这一系列合约的签订以及实行,才得以有效的实施,从而实现融资的目的。这些合约有效地限定了信用风险的承担者,转嫁了银行的部分风险。
3.实施条件,降低风险。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实施具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如融资企业:一般为生产型企业;应收账款项目下的产品已发出并由下游购买方企业验收合格;应收账款的到期日早于借款合同规定的还款日。债务企业:资金实力雄厚,无不良信用记录;确认应收账款的具体金额并向银行出具应收账款单据证明,以及付款承诺书;承诺向融资企业在贷款已拿回那个开立的指定账户付款。商业银行:分别对融资企业和债务企业进行风险评估和监控;一旦融资企业违约,拥有对债务企业的追索权及对应收账款的优先受偿权。这些条件的限制,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信用风险,使得供应链金融得以实施。
(二)融通仓及保兑仓融资模式的信用风险规避分析
1.融通仓信用风险规避分析。融通仓是物流、金融、中介和风险管理服务的集成。其中物流和金融是核心,金融靠物流对实物的监管来控制风险,而物流需要金融提供的资金来保障各个环节的最优配置。融通仓主要的参与方有融资企业、物流企业和商业银行。三方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以及一系列的合同,来保持整个融资体系的顺利实施。同时,融通仓提供商为融通仓的各个环节提供一整套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帮助融通仓参与者发现、防范、量化、控制和规避风险。因此,有效地分散了银行所承担的信用风险。
在物流运行过程中,发货人将货权转移给银行,银行根据物品的具体情况按一定比例(如60%)直接通过第三方物流商将货款交给发货人。当提货人向银行付清货款后,银行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出放货指示,将货权交给提货人。当然,如果提货人不能在规定的期间内向银行偿还货款,银行可以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拍卖掌握在银行手中的货物或者要求发货人承担回购义务。融通仓不仅降低了融资风险,使得融资偿还有了更为有效的保障,还为银行带来了很好的商机。
2.保兑仓信用风险规避分析。保兑仓业务除了处于供应链中的上游供应商、融资企业和银行参与外,还有仓储监管方参与,主要负责对质押物品的评估和监管。该业务需要上游企业承诺回购,提供连带责任保证,进而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融资企业必须随时补充保证金账户,按期兑付银行承兑汇票,另外,融资企业与其上游企业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才可以实施保兑仓业务。在该种模式下,银行所要防范的信用风险主要有以下方面:首先是企业放弃质物的风险,这种风险依靠上游企业的回购和确立合适的质押率来规避,一旦企业违约可以靠上游企业回购偿还贷款,或者是变卖质押物偿还贷款;另一种是监管方面出现的风险,为了防范监管方面的风险,第三方监管方要严格按照相关条件选取,不能选择关联企业,同时要对监管方进行一定的授信。
在保兑仓模式中,制造商、经销商、第三方物流企业、银行四方签署“保兑仓”业务合作协议书,经销商根据与制造商签订的《购销合同》向银行交纳一定比率的保证金,该款项应不少于经销商计划向制造商此次提货的价款,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专项用于向制造商支付货款;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承兑担保,经销商以货物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反担保。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掌控货物的销售情况和库存情况按比例决定承保金额,并收取监管费用。银行给制造商开出承兑汇票后,制造商向保兑仓交货,此时转为仓单质押。
总之,融通仓和保兑仓融资模式有效地分散和转移了银行的信用风险,从而改善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然而,信用风险还是客观存在的,银行依然要承担一部分信用风险,所以必须加强管理,采用一定的方法,达到有效管理信用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祥锋,石代伦,朱道立.融通仓的由来、概念和发展[J].物流技术,2005(11).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logistic模型
Key words: supply chain finance;credit risk evaluation;Logistic model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8-0031-04
0 引言
据统计,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数的99%,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规模小且信用级别低,使得中小企业一直面临着融资困难的尴尬局面。供应链金融服务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最开始是由国内外的先进物流企业和商业银行开展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针对供应链的业务结构、交易方式及运作特点而设计的,以供应链中最具有信用实力的大企业为核心,围绕与之在生产过程、销售过程中开展业务的多家中小企业,将整个供应链链条涉及到的上下游企业连起来,整体考察供应链的信用状况,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从而促进整个供应链价值的增长[1]。供应链金融融资对中小企业而言是一个很好的融资文案,然而如何选取指标对这种模式下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就是银行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 相关研究综述
在国外,供应链金融最初是从供应链管理发展起来的,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TowerGroup咨询公司对其定义如下:供应链金融是以发生在供应链上的商业交易价值为基础,设计一系列的为供应商提供流动资本融资和现金流的解决方案[2]。圣加伦大学的Hofmann(2005)通过对供应链的功能和结构的分析,将供应链金融视为一种实现供应链价值增值的方法[3];供应链金融在国内的发展是由实践到理论的,深圳发展银行最早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1999年,开始推出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业务,2003年,提出了“自偿性贸易融资”相关理念和“1+N”供应链融资模式,再到2006年正式整合推出“供应链金融”[4],贸易融资的客户数量以及相关业务量均取得50%的增长,2006在保持整体不良率低于0.5%的情况下实现了全年累计近3000亿的融资额。由此可见,通过供应链金融业务不仅可以扩大商业银行的授信范围,为更多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机会,同时有效的控制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吸引了更多的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理念研究方面王琪(2010)从实践需求出发,结合供应链金融的特点,利用决策树的方法建立评估体系[5],黄静、赵庆祯(2009)利用朴素的贝叶斯方法对测量融资企业的还款能力,在此基础上,银行可通过对不同还款能力的企业制定相应融资政策来规避信用风险[6]。孔媛媛等(2010)考虑到新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的评价范围广、不确定性太强,在评价时对难以量化的指标和关系进行模糊化处理[7];胡海青、张琅等(2011)通过实证对比支持向量机评估模型与BP神经网络算法建立的信用评价体系发现SVM分类模型更为准确、稳定性也更高[8]。
2 供应链金融模式的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供应链金融模式最大的创新是:改变了传统的商业银行的授信模式,不再是对融资企业的个体信用进行静态考察(如图1),在此基础上,还重点分析整条供应链信用状况(如图2)。传统信贷业务中,在分析企业的还贷能力时,是以单个的企业作为考察主体,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来确定授信与否;在新的融资模式下银行在进行审核时将关注重点由对个体企业财务状况等传统指标的考察,转到对整个供应链信用水平、供应链运作状况、核心企业实力及担保意愿的关注。这种转变要求银行在对信用风险进行评价时需要考虑更多的影响因素,指标选择范围的扩大以及指标之间相互作用的不确定性加大了信用风险评估的难度,因此,指标的选取和模型构建决定了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成败。
基于上文的分析,传统模式下银行的考察对象是融资企业个体,考察内容是三大财务报表所反映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指标,而在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下,银行不再单单评估于单个企业的抵押物或资信水平,更侧重于对整条供应链及其交易的信用状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不仅考察融资企业的经营状况,融资企业所处的行业状况、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资信状况以及供应链的运作状况等也列入其中。构建评估指标体系时应遵循:①全面性原则(不漏),即选择的指标要全面、综合的反正出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②避免指标相互涵盖(不重),不同指标对企业信用状况的解释程度不相同,容易出现相近或者重叠[9];③层次性原则,建立从低到高、从单一到复杂的层次分布结构;④操作性原则,指标数据要便于采集,可以衡量。借鉴传统的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结合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特点,重点关注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的业务关系,减弱对财务报表的依赖性,从而设计出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融资企业自身状况。即传统的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融资企业的基础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历史信用记录等,反映个体融资企业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
2)核心企业资信分析。在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中,核心企业为中小企业的融资起一定的担保作用,核心企业的基本状况、盈利能力、及担保状况反映核心企业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
3)供应链运营状况。包括融资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供应链的经营现状、稳定性、发展潜力等。
4)宏观环境因素。包括供应链产业所处的行业现状及前景、竞争态势以及相关的经济法律政策等。
根据这4个一级指标,共选15个二级指标和56个三级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有9个指标的相关系数大于0.6,根据原则②,予以删除,得到包含47个三级指标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3 基于Logistic模型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实证研究
3.1 Logistic模型原理
Logistic回归,是指应变量为二级计分或二类评定的回归分析,其因变量是一个二分类变量。构建Logistic模型时,设变量X=(X1,X2,…,Xn)T是一个n维随机变量,即文中所选取的指标,n=21。因变量Yi表示第i个企业的信用风险,Yi∈{0,1}。Yi=1表示融资i企业还款,Yi=0表示融资企业i不还款,融资企业还款的概率是关于X的函数,其值为:P(Y=1|X)=?仔(X)。定义:
logit ?仔(X)=ln■ ?仔(X)∈[0,1]
logit ?仔(X)=?兹0+?兹1X1+?兹2X2+…+?兹nXn
?兹=(?兹0,?兹1,?兹2,…,?兹m)T是解释变量X的logit系数,则相应的logistic方程为:
?仔(X)=■ i=1,2,…,n
二项Logistic模型在拟合时采用最大似然法来估计方程中解释变量,似然函数为:
l(?兹0,?兹1,?兹2,…,?兹n)=■?仔(Xi)■[1-?仔(Xi)]■, i=1,2,…,n
似然函数最大值求法是先对其取自然对数,然后再分别对?兹0,?兹1,?兹2,…,?兹n,求偏导,得n+1个似然方程,并令其为0,即:
■=■[Yi-?仔(Xi)]=0, i=1,2,…,n
■=■[Yi-?仔(Xi)]Xij=0, i,j=1,2,…,n i≠j
解以上n+1个似然方程即可得似然函数取得最大值时解释变量的估计值,用■k(k=0,1,…,n)表示,将其代入logistic方程求出拟合值?仔(X),拟合值代表了指标X=(X1,X2,…,Xn)T为的融资企业还款的概率,?仔(X)值越接近1,则申请人信用越好,?仔(X)值越接近0,则申请人信用越差。
3.2 样本选择及处理
本文选取西安汽车业的15家中小作业作为样本(样本企业所处的行业及地域相同,可减少采集数据的难度),财务数据来自于“国泰君安”等数据库,定性指标如企业规模、员工素质等的数据按照5级量化标准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用SPSS软件对自变量取对数后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证实各变量的跨度与变化幅度较大,表明有较强的解释力度。
3.3 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数学模型为:
F1=a11ZX1+a21ZX2+…+an1ZXnF2=a12ZX1+a22ZX2+…+an2ZXnFn=a1mZX1+a2mZX2+…+anmZXn
其中a1i,a2i,…,ani(i=1,2,…m)为X的协方差阵的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ZX1,ZX2,…,ZXn是标准化的原始变量[10]。主成分析前需通过KMO检验和球形检验来判定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结果如表2。
KMO值为0.683大于适合做因子分析的最低值0.6,同时球形检验P值等于0,说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的Factor过程对表1中的47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21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1.41%,符合累积贡献率大于80%的标准,因此选取 F1,F2,…,F21作为最终指标进行分析并计算出主成分的值。
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的Factor过程对表1中的47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21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1.41%,符合累积贡献率大于80%的标准,因此选取F1,F2,…,F21作为最终指标进行分析并计算出主成分的值。
3.4 Logistic回归结果及分析
采用SPSS软件对主成分分析得出的21个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著性水平取0.05。选用向前逐步选择引入法(Forward Stepwise)进行迭代,至对数似然比不再变化为止。结果如表3。
共进行了9次逐步迭代,最后一步似然比Chi-square值为150.406,df为9,p值为0.000,可认为模型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是整体显著的。此外,还需对此模型的拟合优度进行检验,其结果如表4。
表4中数据可见,2Log likelihood结果从162.179逐步减小直至46.179,同时cox&snell及Nagelkerke的所对应的R2逐步增大到0.671和0.893,即方程解释了因变量89.3%以上的变动,即说明模型拟合优度是较高的。经过9次迭代得出结果,第9次的参数估计结果如表5。
由表5可以看到,选择九步的回归结果,F1、F2、F4、F9、F11、F14、F17、F18和F21主成分及常数系数的P值均小于0.05,因此都被保留在模型中,其系数由B列给出。因此F1、F2、F4、F9、F11、F14、F17、F18和F21对于预测中小融资企业的是否违约影响显著,即中小融资企业的基本素质、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短期偿债能力、信用记录;供应链中中小融资企业与核心企业的关系质量、关系强度、关系久度及中小融资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核心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信用状况及供应链所处的宏观环境等因素对中小融资企业是否违约都有显著影响。
估计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为:
ln■=2.562+1.254F1+2.963F2+3.190F4-1.280F9+3.520F11+1.414F14-1.244F17+2.173F18+1.200F21
因此,中小融资企业的违约概率为:
?仔(X)=
■
中小融资企业数据代入模型即可计算出?仔(X)值。令?仔(X)=0.5分界值,大于0.5视为融资企业履行还款约定,?仔(X)值越接近1,则融资信用越好;小于0.5则视为融资企业违约,?仔(X)值越接近0,则融资企业信用越差。
Logistic回归模型对样本总体的判定结果如表6,总体预测准确率为91.8%,其中对履约中小融资企业判别的准确率为93.6%,对违约企业判别的准确率为89.1%,第一类错误率(将“违约”判断为“履约”)为10.9%,第二类错误率(“履约”判定为“违约”)为6.4%。
3.5 传统评价体系评估结果及对比分析
利用传统的评价体系进行评估时,只对融资企业自身状况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即表1中的前22个指标,按照同样的方法最后得Logistic回归模型对样本总体的判定结果如表7,可以看出传统的评价体系下,履约中小融资企业判别的准确率为60.1%,对违约企业判别的准确率为70.5%,第一类错误率为39.9%,第二类错误率为29.5%。
通过与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体系的结果比较可以看出,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中小企业守约概率89.1%大于传统模式下的守约概率60.1%;并且,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第二类错误6.4%也远远低于传统模式下的29.5%,说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扩大了银行的授信范围,降低用风险。
4 结语
本文分析了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特点,重点考虑了整条供应链及其交易的信用状况。在传统的商业银行传统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加入了核心企业资信状况、供应链运作状况以及宏观环境的因素,建立了基于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新型信用风险评估体系。并且应用定量的方式,对比分析新旧两种不同风险评估体系下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的信用风险,证实了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扩大了银行的授信范围,降低用风险,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李雯靓.基于多主体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博弈仿真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2]Towergroup. While Supply Chain Finance is a Powerful Concept for Wholesale Banking[J].
[3]Hofmann E. Supply Chain Finance: some conceptual insights[J].Logistik Management, 2005.
[4]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 供应链金融[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5]王琪.基于决策树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信用风险评估[J].新金融,2010(4).
[6]黄静,赵庆祯.基于朴素贝叶斯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预测分析[J].物流科技,2009(8).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农产品质押;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
F304
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7.03.12
一、引言
存货质押融资是供应链金融的主要运作模式,随着诸多学者的系统、深入研究,其理论体系日渐形成并逐步完善,这对引导业务实践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然而,现有关于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研究皆把质押物认定成一般性“存货”,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影响了业务功能的深入发挥。有鉴于此,拓展业务应用范围,丰富供应链金融理论体系并满足更多社会融资主体的资金需求成为当下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的探索趋势。农产品是农户、合作社、农场及农业型中小企业的主要资产类型,定期地闲置在仓库之中,挤占了不少的流动资金,使得本就资金不足的他们更加窘迫,加之农业型中小企业通过正规途径获得资金的难度较大这一因素,致使这类个体或组织面临严重的资金不足问题。所以探索农产品质押融资问题对缓解涉农中小企业及农户等融资困境具有重要意义。但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农产品是典型的弱质性产品,这种特性致使农产品质押融资业务更为复杂、风险更多。有鉴于此,探讨业务风险防范问题对业务高效运行及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现有关于存货质押融资风险问题的研究集中在贷款价值比率[2][3]、物流企业道德风险[4][5]、组合质押价格风险[6][7]、风险因素分析[8][9]等问题上,与以上不同的是,本文在系统梳理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产品质押融资风险类型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给定某企业开展该业务的风险进行了评价。
二、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产品质押融资风险分析
尽管合作社存货质押融资业务对其缓解融资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开展业务过程中的风险不可回避。所以探讨合作社存货质押融资风险指标体系构建及防范问题变得重要。经过对合作社自身特性、存货特征及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运作流程分析,笔者提炼出农产品质押融资业务主要面临的风险类型有:外部环境变化风险、资信水平风险、供应链稳定风险、质押物风险、技术水平风险、法规风险。
(一)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产品质押融资外部环境变化风险
外部环境包括的主要项目有:自然环境、市场环境、行业环境、区域环境等。自然环境变化如天气、气候、自然灾害对业务影响较大,因为农产品包括改良品(随着时间流逝存货在数量或质量上发生变化)。对天气、气候等自然环境变化比较敏感,良好的自然环境可以有效抵御农产品的变质损耗、引致活体农产品产量增加,市场供给增加,进而影响存货的变现等后续问题,市场环境变化描述的就是该类存货在市场上的供需、竞争、政策变更等情况所带来的不确定问题,行业环境变化和区域环境变化主要是指不同行业、不同区域在市场竞争水平、开发程度、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状况变化而造成的不确定问题。
(二)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产品质押资信水平风险
资信水平风险是指业务中参与多方尤其是借款企业、物流企业因资信水平低下发生违约而造成的损失。参与的诸多主体中,物流企业及借款企业的资信水平等级对业务整体信用风险影响较大。借款企业往往为中小涉农企业、合作社、农场主、农户等,他们在财务制度、经营管理、内部风险控制、发展前景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加之经营产品的弱质性、季节性等特征,使得借款企业的资信水平整体较为低下,容易因自身或外界因素引发有意或无意违约、合谋等行为发生。物流企业在业务中扮演着中枢和桥梁的作用。农产品质押融资的特殊性决定对物流服务质量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完善的运送方案,而且需要较高的价值评估、质押存放、监管等条件,而物流企业的资信水平低下会造成与借款企业合谋骗贷、质押物丢失、毁损等结果发生,而引致物流企业资信水平低下的关键因素来自其规模小、财务制度不完善等因素。
(三)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产品质押融资供应链稳定风险
探索农产品质押融资业务无疑对涉农企业破解融资困境有重要现实意义,但农产品弱质性、慢速变质、周期性等特性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愿接受,开展业务的积极性不高,所以借款企业需置身供应链环境中,且核心企业为其业务开展提供必要辅助对业务的顺利开展大有裨益。置身于供应链环境中且有核心企业的辅助,有效降低了单个企业的违约风险,但滋生了供应链稳定风险,主要体现为供应链控制风险、供应链协作风险、供应链竞争风险等。控制风险可解释为核心企业掌控整个链条力度强弱与否所产生的不确定性,掌控力度愈弱,该风险愈大;协作风险可被解释为链条中企业(包括横向企业和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协调是否畅通所引致的损失,协作愈差,风险愈大;竞争风险可被解释为该链条与一个或多个同行业或类似行业链条的整体竞争能力强弱所导致的损失,争能力越强的链条,竞争风险就越小。
(四)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产品质押融资质押物风险
质押物风险可理解为由于质押物品种选择有误、价值减少、违约处置变现不畅、自身变质等缘由造成的损失。经过实地调研和阅读归纳,质押物风险主要体现为如下几种风险类型:质物类型筛选风险、质物价格变化风险、质物违约处置变现风险及质物自身变质风险。
质押物是银行有意放贷的关键,但并不意味着每种农产品都适合开展质押融资业务,某些农产品因其自身结构特征使得运送和存储较为困难、变质速度较快、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处置变现较为困难等,具有这种特征的农产品是不适合作为质押物的。业务开展前,可预先设置准入机制,符合标准的质押物方可纳入,否则拒绝,这对防范业务风险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质物价格变化及违约处置变现风险是农产品作为质押物所面临的比较重要的风险类型,农产品弱质性、季节性等特征导致其价格变化较大,而价格较大的波动会给其价值造成不稳定,不稳定的价值特性又影响变现效率,进而给参与主体银行带来潜在风险。自身变质风险大小取决于质押物类型、运送条件、方案及存储设备水平等因素。
(五)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产品质押融资技术水平风险
在业务开展过程中,诸多操作节点需要技术的支撑,而因技术水平低下所造成的损失则为技术水平风险。业务开展过程中,需要依赖技术支撑的业务环节点包括,质物的价值评估,质物价格波动检测、质物存储条件、质物运送方案、质物违约处置、仓单真伪辨别、质物重复质押等,在这些业务节点上,若处理技术水平低就会造成一定的损失。
(六)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产品质押融资法规风险
法规风险可被解释为因交易合同不符合法规范式和要件而无法获得法规保护所造成的损失。该风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合规性风险,是指合同条款设置规范与否、仓单样式合规与否、业务操作符合法规要求与否等;另一类为质押物权属风险,是指质押物所有权是否明细、是否存在重复质押、质押物来源是否合法、质押物类型是否合规等。这两类风险构成了法规风险的主要内容,尽管存在《合同法》及《担保法》,但现有法规对这一新兴业务的规制还不完善甚或缺乏,使得法规风险的发生概率增加。
三、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产品质押融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文分析,得到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产品质押融资业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从表中易知,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21个,用字母R代表目标层,用字母A代表准则层,字母B代表子准则层。比较全面凸显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主要风险类型。
四、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产品质押融资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一)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概要
层次分析法是定性和定量结合适用开展分析的决策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使用不多的定量信息让决策过程数学化,并给出量化结果,据此对复杂问题进行快速决策。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分解研究问题,形成由若干层关联因素构成的结构框架;然后,对每层因素进行比较、打分获得对上一层指标权重;最后,对所研究问题的决策层依据权重大小进行排序。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把定性问题定量化并根据模糊数学隶属度理论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旨在综合评价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影响的复杂问题,据此可得出一般性评价结论用于决策借鉴。该方法的特点是结果明确,系统性强,适用于回答非确定性问题。
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各自存在优劣,单独适用无法解决本文所谈问题,而结合两种方法的优势,方能给出一个关于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产品质押融资业务风险的综合评价结论。基本思路如下: 首先分解研究问题构建结构模型,然后确定关联因素对所属指标的权重,其次根据量化结果,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开展综合评价并给出评价矩阵,最后结合权重向量及评价矩阵得出最终评价结果,形成一般性结论。
(二)构建风险指私峁鼓P
通过对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产品质押融资风险梳理,已得出指标体系如表1,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级,目标层、一级层(准则层)和二级层(子准则层),目标层是我们最终需要达到的结果,为达到这一预期目标和结果,将其具体化为一级层(准则层)和二级层(子准则层),一级层和二级层是为实现目标所设计的中间环节,通过对一级层和二级层的技术处理之后,将实现预期目标,即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产品质押融资的综合风险大小。
(三)构建判断矩阵
前文已给出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产品质押融资业务风险指标体系,对所给指标处理的基本思路为:首先两两比较相同层级指标,构造成对比较矩阵,然后计算该层级指标对上层所属指标的权重,依次类推,最终得出对目标层的权重向量。一级层指标对目标层指标的影响权重采用1-9标度法赋值(Satty,1980),1-9标度相应值见表2。
(四)确定权重并一致性检验
1.一级层指标权重的确定
以目标层指标为准则,计算一级层指标对目标层重要性的两两比较,确定彼此间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而得到两两比较矩阵,即以本文所研究问题为准则,两两比较外部环境变化风险、资信水平风险、供应链稳定风险、质押物风险、技术水平风险及法规风险六个指标对目标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得出比较矩阵R-A。然后根据判断矩阵R-A,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结果见表2.
为验证表1中成对比较矩阵及权重是否在允许范围内,论文对此开展一致性检验。先把成对比较矩阵及权重向量矩阵相乘得到BW,然后利用下面公式求最大特征根。
λmax=∑ni=1BWinωi=1n∑ni=1∑nj=1aijωjωi
求出λmax值后,将其带入公式C.I.=λmax-nn-1中得出一致性检验指标C.I.;根据表4随机性一致性检验指标R.I.,然后利用公式C.R.=C.I.R.I.求得一致性比例C.R.的值。若C.R.
SymbolcB@ 0.1,说明成对比较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否则,需要对成对比较矩阵进行调整,重新确定权重矩阵,直至满足上述条件为止。
结合上述一致性检验流程,易求得,λmax=6.265,C.I.=0.053,查表4可得R.I.=1.24, 所以有C.R.=C.I.R.I.=0.043
SymbolcB@ 0.1,说明成对比较矩阵一致性在允许范围内,误差能够接受。
通过计算得出一级层权重向量值为W=0.108,0.384,0.072,0.247,0.160,0.029。
2.二级层指标权重的确定
以各一级层指标为准则,两两比较所含二级层指标对一级层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得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如以环境指标为例,此时,环境指标为一级层指标,以该指标为准则,两两比较其下一级指标,如自然环境变化、市场环境变化、行业环境变化、区域环境变化对其影响程度大小,构建成对比较矩阵,计算权重向量并开展一致性检测。依次类推,计算二级层指标对所属指标的权重大小,因篇幅限制,不一一进行列举,本文直接给出各二级指标的权重结果,计算过程略,各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的权重如下。
WA1=0.351,0.432,0.146,0.071
WA2=0.095,0.168,0.476,0.261
WA3=0.372,0.498,0.130
WA4=0.085,0.421,0.325,0.169
WA5=0.178,0.415,0.276,0.131
WA6=0.718,0.282
(五)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产品质押融资模糊综合评价
结合本文所研究问题的系统性、复杂性等特点,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法作为分析方法,以此对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产品质押融资整体风险给出一般性评价结论,以对业务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1.确立评价等级
在已知评价指标及权重向量基础上,还需知晓评价等级及标准,才能开展风险评价。为使评价工作便于开展,论文将评价分成五个等级:很低、较低、一般、较高、很高。由此,可知评价等级集为H=v1,v2,v3,v4,v5 =(很低、较低、一般、较高、很高)。至于针对不同评价等级所涉及的标准,因篇幅限制,在此不予陈述,因本文主要意图是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农产品开展存货质押融资的风险状况,标准阐述与否不影响风险评价结果。
2.构造模糊评价矩阵
以重庆市某家开展农产品质押融资的涉农企业为例,该企业以其所拥有且暂时闲置的一批农产品质押给银行,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对该企业开展该项业务的风险进行评价,邀请了25对业务熟悉的专家学者或企业负责人,其中4名来自物流企业、7名来自金融机构、10名来自高校及科研所、4名来自农业型企业,这些专家学者根据自身经验及所掌握的资料信息对该涉农企业开展农产品质押融资业务进行评价,对21项二级指标按照五个评定等级分别打分,然后对各指标评分进行整理和归一化处理,整理结果见表4。
由计算结果可知,综合风险的最大隶属度为0.270,对应于“较高”等级,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该企业开展农产品质押融资综合风险程度为“较高”。
五、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不断开展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实践经验日益成熟,理论体系日渐完善,若进一步丰富理论体系和完善实践操作经验,拓展业务应用范围变得必要且有意义,在此背景下,把“存货”具体化为“农产品”,探讨农产品质押融资相关问题就顺应了目前的研究现状。农产品质押融资的开展不仅对破解农业型中小企业、合作社、农户等融资困局具有积极意义,也对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村繁荣、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作用。但不可回避的是,农产品慢速变质的特性决定开展该业务的风险问题必须克服和解决,所以探讨农产品质押融资风险问}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在系统梳理合作社存货质押融资风险类型的基础上,构建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评估了给定合作社开展该业务的风险程度。JS
参考文献:
[1]李碧珍.农产品物流模式创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5.
[2]李毅学,汪寿阳,冯耕中.物流金融中季节性存货质押融资质押率决策[J].管理科学学报,2011,14(11):19-32.
[3]李毅学,冯耕中,张媛媛.委托监管下存货质押融资的关键风险控制指标[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31(11):587-598.
[4]李蜀湘.基于风险分担的存货质押贷款优化契约模型[J].山西财经大学报,2011,33(3):74-76.
[5]何娟,王建,蒋祥林.不完全信息下存货质押业务防合谋机制设计[J].软科学,2012,26(8):141-144.
[6]何娟,王建,蒋祥林.存货质押业务质物组合价格风险决策[J].管理评论,2013,25(11):16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