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辩论的基本流程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1 16:35:3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辩论的基本流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辩论的基本流程

篇(1)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等教育在不断地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能力来看,在创新能力、自主科研能力方面依然十分薄弱。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在思辨能力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缺失,本文主要围绕如何培养国贸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展开教学探索与研究。

一、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

对学生思辨能力进行培养其实就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在广度与深度方面实现拓展,能够对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层面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有条理地分析,并能够对相关分析展开精确的、清楚地论证与阐释。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是国贸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所以在国际贸易教学中要始终将对国贸专业学生进行思辨能力培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落实。加强国贸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是提升当代国贸专业人才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

二、研讨课教学的特点

研讨课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向国际化靠拢,这种讨论式的学习模式主要有如下特点:大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基础,教师在讲课以前可以提前把相关的思考题对学生进行布置,把相关的资料包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自己做好充足的预习与准备。将学术会议的国际范式引入到课堂学习讨论过程中,即学生主讲结束以后,先让学生点评人进行点评,接下来再让其余的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辩解和论争,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好自身穿针引线的作用,对学生做好引导与启发,学生们积极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一个环节是老师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研讨课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创造了条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学生反响很好,教学效果很好。

三、研讨课教学的操作模式

(一)研讨课次数的安排

为了使辩论活动更为深入地开展,研讨课采取小班制的形式开设,整个学期的授课采取讲授式教学与辩论式教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通常一学期会在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安排六次研讨课,关于每次研讨都要把将要辩论的论题及基本要求要提前两周进行公布,使参与此次辩论活动的每个学生都能明确这些内容。

(二)研讨小组的确定

研讨课的时间定下来以后,教师要对全班学生进行小组划分,每个小组成员人数是5—6个,分别担任发言者、主持者、点评者、记录者等角色。这对于保障研讨课成功实施十分关键。

(三)研讨内容的确定

1.选择理论基础性相当突出的问题

通过对基础性较强的问题展开辩论,有利于达到以点带面、触类旁通的良好效果。

2.选题要具有可读性与争议性

论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可读性是基本条件,这样才会提升学生的辩论热情,进而对基本的国贸理论知识掌握取得良好的效果;论题具有争议性才会激发学生进行辩论的积极性,对于提升学生的思辨意识与问题意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还要保障所选取的案例材料具有普遍代表性。

3.选取的问题能够体现学科前沿性,贴近学生切身利益

这一点有利于使研讨具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例如可以就“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摩擦对上海就业产生了哪些影响”展开辩论。

4.研讨课教学的辩论流程

从研讨课的时间安排来看,应当控制在连续三节课内完成比较合适,包括学生辩论和教师评价两部分。整个辩论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在中间做好引导。

四、对研讨课教学探索的几点思考

学生们普遍感觉,研讨课对于提高了自身对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与思辨能力方面显示的作用更加突出。学生对收获进行了总结:

(一)研讨课进行小组划分,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团队精神。

(二)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主动参与相关资料的搜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了提高,同时在资料搜集的实践中也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三)提升了学生对多方观点进行整合的多维度思维与辨析能力。学生任何一方为了取得辩论的胜利,都要对对方的观点做到了解。所以辩论双方一方面要为本方立场准备好充足的论据,同时对于反方论点的不足性也要做到有效的掌握,这样就会促进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

五、结语

国际经济贸易在应用经济学中占有重要位置,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经济发展对贸易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迫切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国贸专业教学,必须在模式与方法上实现创新,如果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就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围绕国贸专业进行的研讨课教学尝试与探索,对培养国贸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对现实经济发展、国贸教学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肖本山.“辩论式”教学法在刑法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探索,2009,(3):50—52.

篇(2)

二、活动背景:XX级同学刚刚进入大学,摆脱“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窘境,思辨意识不够强烈,对大学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还颇感陌生。

为解决这一问题,促使同学们尽快融入大学,我年级各班委员会特合办此次辩论赛,普及辩论知识,并希望借此营造青年学生勤于思辨,主动学习的良好理论学习氛围,从而推动同学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活动目的:普及辩论知识,营造青年学生勤于思辨,主动学习的良好理论学习氛围,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举行“思辨青春,筑梦独秀”系列辩论主题团日活动。

四、活动对象: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XX级全体学生。

五、活动形式:一共组建的4支辩论队之间进行班级赛辩驳,同学们作为听众提出意见、质疑,发表感想。

六、活动时间:XX年11月16日(本周日)下午14:30~17:30。

七、活动地点:物理实验楼101阶梯教室。

八、活动内容:班内选拔赛:

1.各班根据通知安排进行简单测试考评,自行开展辩手选拔工作,最后组建成正、反2支各为4人的辩论队参与班级赛。

2.组建的4支辩论队进行班级间比赛,最后累计各队得分和各班得分。并为得分为前三名的辩论队分发奖品。

九、活动开展:

(一)、活动前期准备:

1.各班文艺委员负责绘制宣传海报。

2.各班宣传委员和组织委员按照策划书和相关安排负责对班内同学做好宣传工作,普及辩论知识,例举思辨角度,介绍本次辩论的详细规则,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本次辩论赛的详细规则会制作电子版发表在各群上供各宣传委员阅读学习和宣传使用及辩论队员学习。)

3.各班信息委员组织同学们报名,记录好有意参加的同学的姓名、学号、电话号码、qq号码等基本信息,进行汇总后,制作电子版报名表发到所在班级的宣传委和组织委的qq邮箱。

4.各班组织委对有意参加比赛的同学进行训练后,按计划公正公平地进行选拔,务必组建正、反2支各为4人的辩论队。

5.各班组织委员组织已组建的辩论队进行精心准备。

6.各班班长互相协商组建评委席(一组)和主持人。

7.年级长负责编制辩论赛展示需用的ppt和准备辩论席、评委席木桌。

8.生活委员负责购买比赛用品。

9.团支书代表借团旗。

(二)、活动期间流程表:

(二)、活动期间流程表:

时间活动内容负责人备注14:30~14:35 点名签到各班劳纪委员缺一不可14:35~14:50合唱团歌/赛前致辞年级长陈南煜 14:50~15:00宣读比赛规则三位宣传委 15:00~16:30正式比赛全体学生 16:30~16:40宣布比赛结果主持人 16:40~17:10学生代表发表感想各班团支书每班预备两位代表17:10~17:20辩论队员合影摄影爱好志愿者 (三)活动后期工作: 1.年级长组织同学还回借用的木桌; 2.各班宣传委协助团支书收集活动策划书、报名表、活动全程(准备阶段、举办阶段)照片并写好活动总结上传至班级团支部qq空间和团支部微博。十、活动准备物品及开支预算和相关负责人: 活动用具

奖品:笔记本/笔 数量

8/16 开支预算75(元)负责人

各班生活委员

长木桌/小红凳/木凳/名牌5/20/9/150(院办借)陈南煜

注:1.活动用具在院办或学生会处借取,注意登记在册。 2.各项分工由相关负责人找同学协助完成,以提高工作效率。

“思辨青春,筑梦独秀”主题辩论团日活动总结

在XX年11月16日下午两点半,我们14物理班级联合14科教和14测控班在物理实验室101阶梯教室开展了第一团日活动,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思辨青春,筑梦独秀”。

篇(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213-02

基于工学结合的沟通技能课程是从“能力本位”出发,以能力培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点为基准,遵循“适用、实用、够用”原则,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的重点不仅有对说话技巧的培养,更重视有效倾听、有效交流和团队协作,采用心理行为训练和历奇(拓展)训练的方式和方法,采用行动导向的多元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和社会融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课程培养目标

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能力、知识、素质三结合,做到能力目标清晰,知识目标明确,素质目标突出。实现此目标在于通过大量的课堂讲练和实践实训,让学生掌握沟通、演讲与辩论的基本原则与技巧,培养学生有效的沟通能力与基本的演讲、辩论口才,使之符合专业相关领域职业岗位(群)对职场新人的职业素养的要求,成为与职场环境和谐共处、融入社会能力出众、人际资源开发成功的人才。

1.能力目标方面。能力目标是学习沟通技能的具体体现,它具体是指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非言语表达等能力的提高。语言表达技能,指善于用语言清楚而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念的能力。非语言表达技能,指善用眼神、微笑、手势等表达情感或与语言配合来表达情感的能力。逻辑思维技能,能根据沟通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思想表达,具有内在逻辑性的能力。倾听技能,能对谈话对象的话语进行思考、理解、接收,并做出必要反馈的能力。应变技能,能敏锐地发现谈话对象的隐含主题信息,善于对沟通变化(或突发)情境的处理与调适的能力。

2.知识目标方面。沟通技能的知识目标,是学习沟通技能的具体内容。本文把它确定为熟悉沟通要领,掌握沟通技巧,并对常见沟通案例综合分析并提出相应策略。首先要熟悉沟通技能的基础知识,包括沟通概念、内容、类型及逻辑关系;其次要了解沟通的整个过程——倾听、提问、观察、访谈等流程,考虑到沟通主体面对沟通对象的多维性,应熟悉不同性格对象的沟通特点及相应沟通技巧、方法,了解管理、团队、商务、求职等特定环境的语言情景和目标导向;最后能对常见沟通案例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预防、救治措施等应对策略。

3.素质目标方面。素质目标是根本,有赖于全院营造良好沟通的氛围。首先,要形成一种积极的沟通习惯;其次,在“沟通与演讲”课中形成职业化的价值观与态度的沟通文化;第三,通过举办全校性的沟通与演讲活动,培养社会交往与适应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心态)的进程,提升学生全面素质。该课程的目标在于通过大量的课堂讲练和实践实训,让学生掌握沟通技能的基本原则与技巧,培养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与基本的演讲、辩论口才,使之符合专业相关领域职业岗位(群)对职场新人的职业素养的要求,成为与职场环境和谐共处、融入社会能力出众、人际资源开发成功的人才。

二、沟通技能培养内容

1.分解课程内容。课程沟通技能培养内容指课程内容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使学生具备团队沟通、营销沟通、求职沟通的技能素质;能够创造有效的人际资本;具有较强的逻辑思辨性质的演讲表达能力。第二,体现在课程的导向(职业岗位工作活动)方面:在校企联合、工学结合方面,了解其招聘、团队建设、员工发展、项目推进、合同谈判、客户访谈等工作流程。第三,体现在课程设计的基础(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方面:我们要分析IT职业岗位对高技能人才的软素质需求,突出其在IT项目组中的沟通能力以及在应聘面试中的沟通技能。第四,体现在课程的主体(学生为课程质量评价的主体)方面:课程主要体现的是练和点评(师生互评)而不是灌输讲解。最后,要体现在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方面:职业工作内容+学生学习主体+基于工作流程+能力目标。

2.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沟通技能培养。《沟通与演讲》课是培养沟通技能的主渠道,以就业为导向,采用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具体描述如下: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为依据,对基于学科专业的课程知识模块进行解构,再根据工序的行动体系进行重构,重新整合、序化理论和实践(验)教学内容;按照“做中学”和“学中做”的要求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有综合性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形成一套工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工作能力是指从事某项职业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分为职业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能力。职业工作能力是从事某一职业特殊需要的能力,基本工作能力是所有工作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基本工作能力分为35项。根据麦可思参考美国SCANS标准,把35个基本工作能力划分为五大类型,分别是管理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涉及此课程的能力如图所示: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始终遵循“以就业需求为引导,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工学结合的原则。在充分调查企业需求和分析沟通与演讲课程的就业岗位的基础上,确定了该课程的岗位群和相应的职业能力目标,围绕职业能力目标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持续改进教学,实现“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学生就业”的良性循环。

三、基于工学结合的《沟通与演讲》课程设计

1.按照以项目教学法为主线的思路进行《沟通与演讲》的教学设计。项目驱动教学体系以项目驱动教学为主,包括两赛(校内外演讲与辩论大赛)、三练(团队沟通,求职沟通,商务沟通)、两会(演讲与辩论协会,社团联合会)、一训(企业客服培训方案),形成“两赛三练两会一培训”的综合性项目实践教学模式,将项目实践教学贯穿到本课程的全程教学环节,形成基于项目驱动导向的课程设计。在实训中我们采用国内外现在较流行的麦肯锡商务访谈实录及其金字塔写作原则,作为学生专项练习,将综合典型公司实例为解析对象,采用体验式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设计仿真广东省分公司中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客服培训方案时,运用一般性与特别性相结合的方式,总结与训练学生调研市场,了解对象,把握场合,运用技巧,通晓规则。

2.创新《沟通与演讲》课程设计。通过对《沟通与演讲》课程设计,各模块或章节知识结构设计合理,教师非常明晰自己的教学任务,学生也明白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课程学习,都能较好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具体如下:坚持“以就业需求为引导,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原则,对基于的课程知识模块进行解构,掌握三个大方面:沟通理论;交谈艺术各模块流程;交谈艺术各模块运作。依据这一认识,我们在课程设计中采用了两大重点模块:倾听与提问,再根据知识体系进行重构,重新整合、排序和细化,将理论和实践(验)教学内容分解为九个任务:①沟通概念、②倾听艺术子系统、③提问艺术子系统、④营销案件分析、⑤求职沟通分析、⑥说话的技巧、⑦辩论子系统、⑧团队沟通案件分析,⑨特例。每个任务都通过企业实际案例,通过让学生获得综合性实践训练的教学内容设计,形成了一套工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3.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拓展课程学习形式。“沟通与演讲”课学习形式全面展开,除了课内的能力培养外,可设“两赛,三练,两会一训”作为实训的延伸。“两赛”指参加校内外的演讲大赛与辩论大赛,把它作为我们课程最有力的检验,这些学习形式大大拓展了沟通技能学习途径,增强了实践环节的训练。“三练”指的是综合案件分析,分别是:(1)营销案件分析,(2)求职沟通分析,(3)团队沟通案件分析。这些专项练习专门针对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同时又较为薄弱的地方,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两会”是指“演讲与辩论协会”和“社团联合会”,能有效提高学生在“沟通与演讲”课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视野。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可全方位提升就业能力,为工学结合提供有力的保证。

新的课程体系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中的要求细化为九个任务及综合实例,在课堂中集中训练,并辅助校内外实践及案例教学法等形式构成项目驱动教学模式。该体系从培养目标入手,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为依据,对《沟通与演讲》课程知识模块进行解构,按照“做中学”和“学中做”的要求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设计出了一套“两赛三练二室一训”的具有虚拟特色的项目驱动体系,有综合性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形成一套工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新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沟通、表达和团队合作等方面弥补了以往明显的不足,切实锻炼了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我院学生沟通技能和实际应用水平,为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实现无缝链接做了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张淑华.人际沟通能力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2,(4).

[2]李雯清.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0.

篇(4)

1.1教学对象

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2009级五年制口腔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口腔修复学专业课授课中引入基于临床思维辩论模式的病例教学法,共计35名学生,以此为观察对象。

1.2教学方法的制定

基本模式和流程为:收集病例-发现问题-自学讨论-分组辩论-小结。在牙列缺损修复章节的知识初步讲解完后,引入基于临床思维辩论模式的病例教学法,设2次课,共5学时(表1),针对牙列缺损修复单元的知识进行整合,2次课之间间隔约1周,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准备。

1.2.1临床病例的收集和选择根据口腔修复学理论和实践教学大纲、口腔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为主线,由带教老师合理选择牙列缺损的临床病例,要求病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灵活性,可有2~3种修复方案以供选择。在预约好的时间由带教老师带领学生对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和病历资料的收集,包括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既往病史;进行口内检查;记录检查结果;拍摄口内照片和需要的放射线片;制取石膏研究模型并转移颌位关系。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对临床的标准化处理流程有一个清晰地认识。资料初步收集完成后,由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整理并制作病例汇报幻灯。其后,老师根据所选的病例再精选相关的文献资料供学生延伸阅读。

1.2.2教学实施辩论前1月给学生分发制作好的病例汇报幻灯、文献资料、讨论提纲,并布置思考题。鼓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自行通过网络、教科书、专业参考书和期刊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将学生分为6组,每组的人数在6人左右,每2组组成一组辩论对手,由1名老师带领。各组内再由学生自行推选出1名组长,1名记录员。学生分组后随机抽取第二次课的一个临床病例准备辩论。辩论前由各组组长负责组织2~3次的组内讨论,同时列表整理患者问题,对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进行讨论的准备。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组内讨论时有价值的结果并形成辩论思路。在讨论过程中,老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的思路,分别形成正方观点和反方观点。同时注意引导讨论按教学要求逐层深入,避免跑题,老师应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作相关记录并给予评价。第一次课的第一学时主要由教师对“牙列缺损修复设计原则”进行简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启发、引导学生总结一些必要的设计原则,进一步以一个临床病例引导学生实际应用这些原则进行设计并进行讨论。第二次课为临床病例辩论环节,首先各小组学生代表以幻灯形式汇报患者的基本病情、课前本组讨论的要点,分析病情并提出本组认为最佳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引用教材及文献上的内容来提供依据。辩论对手则针对同一病例提出自己小组的意见。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双方观点的差异,2组互相提问并展开辩论。在回答问题环节,不同学生小组还要回答评委老师和其他听众提出的问题。最后,评委根据每组的答辩效果和回答问题情况进行点评。在辩论结束后,每组将总结和感受上传至修复科网络教学平台,由教学组长进行教学效果的分析和评价。

1.3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课程结束,以自填式调查问卷方式了解学生对于该课程的评价及建议。问卷包括封闭式及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采用Likert5点式量表,非常显著、比较显著、一般、比较少、非常少分别记为5、4、3、2、1分,5分和4分记为认同。采用不定项选择统计学生认为通过本课程自身的收获,并让学生按其程度排列前3名,分别记为3、2、1分,未列入前3名的因素记为0分。数据采用SAS9.2处理。等级资料用中位数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为了弥补调查问卷收集信息的不足,还对部分学生、带教教员以及参加旁听的老师进行了个别访谈,以便更全面的掌握来自学生和老师双方面的反馈。

2结果

共发放调查表35份,回收35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学生对辩论模式的病例教学法课程授课效果的评价见表2,除培养科研思维、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外,其他各条目的中位数均约为4。可以看出,88.6%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在提高表达能力方面有比较显著及以上的效果;82.8%的学生认为在提高查阅和分析资料能力方面有比较显著及以上的效果;77.2%的学生认为在促进积极主动学习方面有比较显著及以上的效果;82.9%的学生认为这种授课方式与传统方法相比可学到更多知识,80%的学生认为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方面有比较显著及以上的效果;62.8%的学生认为在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比较显著及以上的效果;没有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在激起学习兴趣方面效果少,48.6%的学生认为在培养科研思维方面有比较显著及以上的效果;74.3%的学生希望今后教学中继续应用这样的辩论模式的病例教学法模式。71.4%的学生认为采用辩论模式的病例教学法学习负担能够接受。学生的收获根据选择量从多到少排列依次是:提高表达能力、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查阅和分析资料能力、激发口腔修复学学习兴趣、提高幻灯制作能力、培养科研思维。根据收获对学生的影响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提高表达能力、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查阅和分析资料能力、提高幻灯制作能力、培养科研思维。

篇(5)

二、活动时间:*月*号(友谊赛)

三、主办单位:

四、活动流程:

(一)活动前期准备*、辩论培训

①比赛前*—*周开始通知各班支书报名参赛,并作好宣传及选手登记工作。②比赛前*—*周准备好辩题及相关的辅导材料。(包括如赛制规则,评分标准,辩论的一些基本知识)

③比赛前*—*周确定各班带队人员。

④请各参赛队领队、队员仔细阅读策划书,熟悉赛会的日程安排,并希望能同承办单位达成下列共识。遵守赛会的记录以及规则规定,请在各场比赛前做好细致的准备工作,以利于辩手在比赛中发挥自己的水平。请各参赛队遵守赛事各项时间安排,如遇特殊问题,请及时与大赛承办单位联系,以便安排协调,保*赛事的顺利进行。

请各参赛队于每场比赛前*分钟到达比赛现场,以利于组委会对赛事的统筹安排及各场比赛准备工作的顺利进行。比赛期间,请各参赛队不要与评委接触,如想表达对赛事的意见,请与组委会联系。各班可专门组织本班同学观看比赛,并可组织、准备适当的宣传、标语、口号等,但不得有影响比赛现场进行的行为,组委会有权组织并要求其离开比赛现场。

(二)活动现场现场分工如下:*、现场布置组:负责现场的布置,包括挂条幅,贴辩题,摆放桌椅,分区安排作座位,及事后的整理工作。

*、音响组:负责音响的调试(有一个*的音响师负责整场的调试)。及事后的音响搬运归还工作。

*、茶水礼仪组:负责茶水的供应,及相关的礼仪工作。*、计时组:负责计时及吹哨,以提醒辩手。

*、现场维序组:负责维持现场秩序,提醒吵闹的同学。并在现场观众迟到时,进行催促。

*、统分颁奖组:负责及时算出各班得分,并填写奖状。

篇(6)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7)06-0019-05

辩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辩论包括讨论和辩论,是“包含逻辑论证、语言表达、知识积累、心理素质、道德修养等在内的对话性语言行为”。〔1〕狭义的辩论是指持对立观点的双方进行论证和辩驳的活动。〔2〕本文特指狭义的辩论,即辩论双方或多方围绕一个相互对立的话题进行解释说明、论证反驳的语言活动。〔3〕

语言对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前期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4〕幼儿通过语言的交流理解他人与表达自己的感受、思想、情感,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大量的知识,从而促进自己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社会道德规范的习得。

辩论是当下幼儿园语言教育领域逐渐兴起的一种学习形式,对幼儿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社会性发展均具有很高的价值。它要求幼儿在理解论题的基础上,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对对方观点进行“辩驳”,在此过程中,幼儿的语言理解、倾听和表达能力都能够得到锻炼与提升。辩论活动中,对个人观点的坚持与维护可促进幼儿思维独立性的发展,同时为其未来坚定、执着及个性化品格的培养与发展奠定基础;对他人观点中的纰漏与错误的质疑、反驳则可推动幼儿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此外,辩论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尊重他人及其观点等,能让幼儿习得尊重差异,从而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本文以大班辩论活动“大人好还是小孩好”为例,通过对活动情境的再现来反思当下幼儿园辩论活动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学前儿童辩论学习的核心经验对幼儿园辩论活动作一番深入思考。

一、幼涸氨缏刍疃存在的问题

1.拘泥于辩论活动的形式

情境再现一:

师:前几天我们一起讨论了关于大人和小孩的话题,让小朋友们思考了当大人好还是小孩好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开一场辩论会。请想一想,如果你觉得当大人好,就请坐在我右边的“大人队”,共10人;如果你觉得当小孩好,就请坐在我左边的“小孩队”,也是10人,大家考虑3秒钟时间。

(教师说:“1、2、3。”幼儿分别找座位坐下,其中3名幼儿因“大人队”没有多余的椅子可坐而在教师的安排下去了“小孩队”。)

师:两边的人数一样多了,我们开始今天的辩论。

幼儿园辩论活动的一般流程为“提出论题――确立观点――轮流发言――举手发言――自由辩论――回顾总结”。情境再现一中,教师并没有引导幼儿对之前讨论过的话题进行回顾,仅留给幼儿3秒钟时间去思考选择支持什么论点。有的幼儿其实并没有想清楚到底要支持哪一方观点,只是忙着找椅子坐下。教师在活动前就为每队各准备了10张椅子,实际上已经强制安排好了各队人数,导致活动现场有3名幼儿因没了支持一方的座位而去了另一方的队伍。辩论活动是一种带有竞争性质的语言活动,对辩论双方人数的确有相等的要求,但这不意味着教师要预先设计好椅子数量来强制两方人数的均等。教师可让幼儿在仔细思考、选择好拟支持的观点之后搬上椅子自行组织队伍,若出现某一方幼儿过多的情况,则可在仔细了解幼儿的想法之后让其暂时做观众。为使两队人数相等而让幼儿放弃自己的观点,可能会使幼儿丧失对辩论活动的兴趣。根据观察,随后这3名幼儿的表现确实不甚积极,除在轮流发言中表述了自己的观点之外,其余时间几乎一言不发。

辩论活动中的“确立观点”环节目的是让幼儿理解论题并进行认真思考与判断,因此,不能单纯为了辩论活动中两队人数的均等,而让幼儿被动选择“观点”。教师应充分认识辩论活动各环节的意义及其对幼儿发展的价值,而不应拘泥于活动的形式。

2.教师角色定位不明确

情境再现二:

(在自由辩论环节,持“当小孩好”观点的“小孩队”明显落后于持“当大人好”观点的“大人队”。身处“下风”的“小孩队”面对“大人队”一句又一句的反驳,渐渐趋于沉默。)

师:接下来老师请你们来接受挑战,一个一个来。我是支持“小孩队”的,我觉得当小孩好。“大人队”的小朋友,你们谁来挑战我?

(“大人队”的幼儿沉默了十几秒钟时间,待教师再次发问时才有所反应。)

情境再现二中,当教师发现两队实力过于悬殊、辩论难以进行下去时,主动参与到辩论活动中去,通过帮助“小孩队”发言,试图引发双方的进一步辩论。教师是活动的支持者,其责任意识与干预初衷是值得肯定的,但教师出面支持“小孩队”,导致“大人队”幼儿产生了某种“畏惧”心理,在接下来针对教师的反驳中,“大人队”的部分幼儿明显表现出犹豫,无法像先前那样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了。

如果是为了进一步引发双方的辩论,教师可启发“小孩队”的幼儿从不同角度作更深入的思考,如“我觉得当小孩子很轻松,不用赚钱养家”或“小孩子可以想哭就哭,大人可以么?”,而不是像“我是支持小孩队的,我觉得当小孩好”这样强势而简单地挑战“大人队”。学前儿童具有从众和崇拜“权威”心理,教师是孩子心目中的“权威人物”,其态度会极大地影响到幼儿的判断。教师应明确自己在辩论活动中的中立引导者身份,可以“煽风点火”,即引导并及时肯定幼儿的观点论证,但也要“稳定军心”,即在肯定一方的同时注意稳定另一方的军心。〔5〕除非全体幼儿出现“一边倒”的情况,教师可作为对立方出场辩论,否则,教师要保持中立。

3.忽视对幼儿思维能力的训练

情境再现三:

(在轮流发言环节,持“当小孩好”观点的“小孩队”首先发言。)

“小孩队”幼儿1:我觉得当小孩好,小孩可以去春游,大人不行。

“小孩队”幼儿2:我觉得小孩可以去游乐场,大人不可以。

师:所以你觉得当什么好?

“小孩队”幼儿2:当小孩好。

师:好,你来讲讲(请“小孩队”的下一位小朋友)。

“小孩队”幼儿3:我觉得大人加班太迟了,小孩不用加班。

“小孩队”幼儿4:我觉得当小孩好,小孩可以买更多的玩具。

“小孩队”幼儿5:我觉得当小孩好,因为小孩可以在游乐场里玩。

师:小孩可以去游乐场里玩,前面一个小朋友已经说过了呀。你再仔细想想有没有其他理由。

……

师:好,小孩队的小朋友们已经陈述完自己的理由了。接下来请“大人队”的小朋友发言。

情境再现四:

(在自由辩论环节,“大人队”对“小孩队”的观点和理由进行反驳。)

“大人队”幼儿6:我觉得小孩能去游乐场,大人也可以去啊。小孩需要大人陪着去游乐场。

师:小孩去游乐场要大人陪着,“小孩队”要站出来反驳吗?

“小孩队”幼儿2:我去游乐场有时候不用爸爸妈妈陪的。

“小孩队”幼儿7:小孩去游乐场比较多,大人没空去游乐场玩,要上班。

“大人队”幼儿2:如果没有钱怎么去游乐场玩?

“小孩队”幼儿5:用卡啊。

“大人队”幼儿2:可是只有大人才有卡啊。

师:我们要围绕观点辩论啊,“小孩队”说当小孩好的原因是小孩可以经常去游乐场玩,刚才讨论的卡啊钱啊,都跟这个没有关系啊,大家再想一想。

情境再现三中,“小孩队”中有4名幼儿的发言实际是同一个角度:小孩可以随心所欲地玩,但大人不可以。这反映出幼儿的思路并没有完全打开,一直局限在“小孩可以玩”的角度上。教师并没有对幼儿的观点进行及时的归纳总结,以帮助幼儿突破思维局限,打开论证思路,仅以前面幼儿“说过了”为由,在没有作任何提示与启发的前提下让幼儿“再仔细想想有没有其他理由”。辩论是思维的外化,辩论活动有利于锻炼幼儿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辩论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对双方辩论的内容进行及时的总结与梳理,以引导幼儿突破原有思维框架进行发散性思考,进而训练幼儿的思维,从而实现辩论活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情境再现四中,“大人队”的幼儿已经意识到“只有大人出钱买门票并陪同小孩一起去,小孩才能在游乐场里玩”以及“没有小孩,大人也可以去游乐场里玩”,并据此对“小孩队”进行了反驳。可见,此时幼儿的思维已发散开来,已能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但教师并没有抓住机会对幼儿的观点及论证进行归纳与总结,因此错失了提升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良机。

教师要求幼儿围绕话题展开辩论的意识是值得肯定的,但也要清晰认识到,辩论活动还有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价值。幼儿的思维正在向抽象方向发展,但还难以轻松自如地将语言和思维联系起来。辩论活动是一项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理解能力都有促进作用的活动,如果幼儿“讲述的逻辑性不高、表达的层次和顺序不清,事物之间的关系混乱”,〔6〕那么,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帮助幼儿理顺逻辑,明晰观点;同时也要努力提高自己对幼儿辩论思路进行现场梳理的能力,以抓住并利用活动中可能生成的逻辑思维训练时机。

4.缺乏课程生成意识

情境再现五:

“大人队”幼儿1:我觉得大人可以考古,小孩不能考古。

师:你知道考古是什么意思吗?

“大人队”幼儿2:就是挖那种很珍贵的东西。

师:对,会找到地底下埋着的很珍贵的东西。

“小孩队”幼儿1:我有一次也去一个地方考古了,我觉得考古不合适。

“大人队”幼儿1:小孩都是假的考古,大人是真的考古。

“小孩队”幼儿1:我们也去湖边考古过啊。

师:考古是去地底下找古代的宝贝,你们那些不是古代的宝贝啊。

情境再现五中,幼儿在辩论过程中说出了“考古”一词,但接下来的对话可以发现,幼儿对这一词语的含义并不十分了解,例如,有幼儿说“我有一次也去一个地方考古了”。教师虽然意识到这一话题可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了,并在幼儿提及“考古”时给予了回应。但教师只是对这一词语作了简单解释,两次回应并没有本质区别,因此不足以引起幼儿后续的探究兴趣。

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与诗歌、儿歌、绘本阅读等语言教育形式相比,辩论活动的可控性小,能够较充分激发幼儿的思维。教师要善于发现辩论活动中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充分意识到其中可能隐含的教育价值,并基于本班幼儿的已有经验,拓展或衍生出新的课程内容,亩进一步整合或提升幼儿的经验。

二、对幼儿园开展辩论活动的思考

1.教师应了解辩论规则与流程及其价值

幼儿园辩论活动作为一种竞争性语言活动,有其特殊的规则与流程。遵守规则是保证辩论活动有质量开展的前提,按照流程则有利于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幼儿园辩论活动的规则包括:有序辩论、言语指向、倾听对方等。〔7〕有序辩论是指,幼儿能够按照辩论活动不同环节或阶段要求进行辩论。例如,在辩论初始的轮流发言阶段,要按照顺序逐个发言;在举手发言和自由辩论阶段,要先举手再发言,要在得到教师允许后再进行观点陈述或辩驳。这一规则不仅有助于幼儿更加清晰地了解辩论的过程,有效避免辩论活动的混乱,还有助于辩论活动每个环节的顺利转换。言语指向是指,在辩论活动中,幼儿既能在理解辩题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又能有指向性地针对对方某位幼儿的发言进行辩驳。这一规则可有效避免幼儿在辩论活动中的自说自话。倾听对方是指,在辩论活动中幼儿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插话、抢话。学前期的儿童多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观点,对他人的观点较不在意(王翠霞,2014)。倾听对方规则一方面可让幼儿关注到他人的观点以更好地开展辩论,另一方面也可让幼儿懂得尊重他人,从而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园辩论活动的一般流程为“提出论题――确立观点――轮流发言――举手发言――自由辩论――回顾与总结”。从“提出论题”到“确立观点”需要幼儿基于思考进行判断和选择;“轮流发言”“举手发言”和“自由辩论”是幼儿在面对他人的质疑时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并通^认真倾听,寻找他人观点中的纰漏,然后进行反驳的过程;回顾与总结是教师对幼儿在辩论过程中阐述的内容和使用的方法进行梳理、总结与提炼。

2.教师可通过示范与引导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辩论活动中,教师应是保持中立的示范者与引导者。教师的中立态度是辩论双方幼儿坚持自己的观点以保障辩论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同时也是教师公平公正对待每位幼儿的体现。

辩论活动是一项对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要求较高的活动。幼儿由于语言、认知、逻辑等实际发展水平的限制,在辩论活动中经常会出现“话说一半”或“词不达意”的情况,因而需要教师的语言示范与引导。例如,当幼儿不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教师可向幼儿示范一些在表达观点时可用的语句,诸如“我认为……,因为……”“虽然……,但是……”等,或是帮助幼儿形成由观点到理由的思考路径,即在辩论之前询问幼儿的观点是什么,进而询问幼儿支持这个观点的理由是什么。当幼儿能作出完整、清晰的表达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强化和反馈。当辩论双方争执不下,陷入僵局或论局呈“一边倒”的情势时,教师应引导幼儿进行发散性思考,并提示幼儿怎么进行反驳。此外,辩论结束后,教师也可重点引导幼儿回顾并总结所使用的辩论的方法。辩论活动既是语言能力的表现,如对自己观点的阐述,对他人观点的反驳;又是思维方法的表现,在辩论过程中,幼儿会无意识地运用不同的辩论方法,如陈述、假设、对比、反问、举例等。辩论结束后,教师既可引导幼儿回顾自己阐述的内容,也可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什么是“陈述”“假设”“对比”“反问”等,以帮助幼儿理解这些辩论方法,从而有利于其在以后的辩论中有意识地加以运用。

3.辩题应具有争议性、经验性、适宜性、多样性

一个好的辩题不仅能够引发幼儿的争论,还能激发幼儿对周边事物的深入思考。〔8〕好的辩题通常具有如下特性。

首先,具有争议性。这是对辩题的基本要求,如果缺乏争议性意味着可辩论性不足,辩论可能会出现“一边倒”现象。其次,具有经验性。所谓经验性,是指辩题应基于幼儿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贴近幼儿的生活,这样,幼儿才能“有话可说”。再次,具有适宜性。也就是应基于幼儿的兴趣、实际发展水平。此外,随着幼儿辩论经验的不断积累与辩论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在选择辩题时还要注意多样性,即所选择的辩题可从多角度促进幼儿的发展。例如,可选择社会类、科学类或人文类等不同内容的辩题,以拓展幼儿的知识面。

4.通过辩论活动引导幼儿更好地生活,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辩论活动作为幼儿园语言教育领域的学习形式之一,应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教师要善于把握辩论活动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幼儿通过辩论活动更好地生活,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教师可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挖掘辩论资源。例如,幼儿间经常会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甚至发生争执,这种讨论或争执往往是由于幼儿对该问题的认识不一致导致的。教师应关注幼儿日常交流中的讨论或争执,从中选取或提炼出辩题,通过辩论活动来提高幼儿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水平。

幼儿园辩论活动对幼儿语言、思维、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对教师语言领域教学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水平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值得关注与深探。

参考文献:

〔1〕晋荣东.辩论的逻辑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1):65.

〔2〕〔3〕〔5〕〔7〕周兢.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43-57.

篇(7)

(一)地位作用

通过学习,学生已对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有了基本了解,但尚存很多疑惑。 例如:

为什么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

没有“温室效应”行不行?

怎样解决目前全球变暖的问题?

学生迫切希望能够全面、客观、科学地认识二氧化碳。抓住这一强烈的需求和渴望,设置这堂活动课,旨在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功与过的辩论,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巩固和发展知识、技能,提升能力,增强求知欲,进而促使学生理性地认识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学情分析

活动课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动态活动,深化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运用,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强化过程体验。

1.知识技能: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制法、用途有了基本了解,基本掌握了实验操作技能,社会发展对“低碳经济”的呼唤已经通过新闻媒体和思想品德教学而认同。这是确保本活动课优质高效的有利因素。

2.能力结构:学生能够恰当地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已经具备运用实验手段进行探究的能力;但综合地、全面地认识事物的能力和意识有所欠缺,经常局限于学科范围内去认识物质。

3.情感心理:悬而未决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自主探究的愿望,急于在平等交流中合作、分享去展示自己观点;但他们又不轻易承认自己认识上的不足,尤其担心在争辩中落败。

(三)教学要点

1.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和学生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交流、讨论,进一步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②通过实验探究强化实验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以及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解决温室效应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对二氧化碳功与过的辩论,学会趋利避害、合理使用物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④通过收集资料、课堂辩论,逐步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辩论,使学生理性地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2.教学重点:

①全面深化对二氧化碳的认识和理解。

②学会运用辩证、联系的观点来认识、利用客观事物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教学难点: 辩证地认识二氧化碳的功与过。

(四)教学策略

1.教学思想

根据课改精神、学生实际和活动课特点,本着以生命为本的教学过程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观、以二次开发为特征的教材观、以全面提升科学素养为根本目标的教学质量观、建构主义理论、有效教学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核心要点,设计并实施本课。

2.教学整合

将下册教材第44页“家庭小实验•自制汽水”调为本课体验;

增设“吸热能力比较”的探究实验,理解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流程

课前学生在强烈欲望的驱动下,收集整理了二氧化碳功过的相关内容,课堂搭建一个“谈功论过”的交流讨论平台,引发思维碰撞,当歧义发生时,以实验探究和多媒体展示完成认知层面的延伸和拓展,最终实现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等方面的自主建构。

二、教学实施

(一)课前准备

教师活动 :借助学生对二氧化碳功过的认知冲突,设置研究课题。指导、参与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学生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查找资料,形成支持自己观点的素材,整理成可共享的成果。

设计意图:借认知冲突以问题切入激发学生收集信息的欲望,在积极主动地收集整理过程中,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得以提升,同时也加深了对二氧化碳的认识。

(二)课堂教学

1谈功论过

教师活动:借助一个“抗老新招二氧化碳回春”的情境,引发并参与学生的交流、辩论。

学生活动: 展示研究成果,阐明观点,在认同与质疑的循环往复中交流辩论。

设计意图:借助“既功又过”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交流辩论的欲望,创设和谐的交流氛围,在辩论中巩固知识、拓展视野,提升思维品质及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辨析探究

教师活动:捕获交流辩论中生成冲突,引发的争辩,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

学生活动:设计探究方案实施探究,以实物或探究实验的结论,佐证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教师发挥“平等中首席”的作用,抓住生成的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学生在设计并实施探究的活动中深化理解相关知识,提升科学素养,增强主动参与社会决策,感悟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

【辨析】二氧化碳功过转化

(1)不供给呼吸――粮仓防虫、美容新方法

(2)温室效应――反季生产蔬菜、地球保暖

(3)灭火――排放到空气中――温室效应

【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新思路】

(三)课后拓展

〖TP刘浩天5.jpg,BP〗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76-02

“问题研究”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可以有意识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通过富有启发性的地理问题,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和实施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学会收集和整理资料、提出和求证地理问题等一系列研究性学习活动。

如何解决“问题研究”一直是我教学中琢磨的地方,如果当作新课或单元总结来进行教学也无可厚非,但我总觉得在“问题研究”上可以大胆地进行教学创新,并在“问题研究”上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看自己的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本人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是作为研究性学习问题要求学生利用周末完成,课堂上交流。今年我尝试了用辩论赛的方式解决高中地理必修二的“问题研究”,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人文地理问题具有可辨性

必修二属于人文地理,主要是探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与人们生活中涉及到的问题息息相关,如住房问题、交通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经常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论话题,激烈时还争得面红耳赤。如果将这些问题进行一番“包装”定是很好的辩题,因此我们备课组通过充分讨论针对年段八个班级斟酌了四道辩题,即农民工进城的利弊问题(正方利大于弊,反方弊大于利,下同);在厦门,住宅选择岛内好还是岛外好问题(正方选择岛内比岛外好,反方选择岛外比岛内好);海沧翔鹭石化工业给厦门人民带来的利弊问题;厦门岛内恢复自行车道的利弊问题等。这些辩题即源于教材(即第一章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第二章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第四章煤城焦作出路何在;第五章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又联系实际生活,还是社会热点。如农民工进城的问题就发生在我们学生家庭中间,我校近年来农民工子弟大大增加,已成为“主力军”。将农民工进城问题作为辩题,因为有亲身体验,必然激起他们的感慨,燃起强烈辩驳的愿望,如在辩论赛中,正方辩手总结“农民工进城虽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但大家不要忘了,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农村,随着社会历史的进程,一步一步地把农村改造为现在的城市,农民工因此也成为城市的主人,他们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说的激情四溢,博得热烈掌声。

二、辩论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使辩论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地理问题研究,我制定了为期一个月的辩论赛流程时间表,按时间顺序依次是:公示地理辩题――各班地理科代表抽取辩题――各班竞选辩手并公示名单――辩手培训――各班辩论材料准备和试辩训练――上交辩论材料――辩手再培训――年段辩论赛(评选优胜班级和优秀辩手,点评总结辩论赛)。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每个流程环节都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和争辩。如地理辩题一公示就引起学生的强烈辩论,有的认为正方会赢,有的认为反方会赢,有的认为这题好辩,有的认为那题好辩等等,这种争辩实际就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在各班抽取的辩题公示后,再一次激起激烈的争辩,有同学与同学争辩、老师与老师争辩、同学与老师争辩,真是场内还没开始,场外已辩得不可开交。辩手的培训很重要,就是教学生如何理解辩题,如何收集资料和事实依据,如何求证、演绎、推倒、解释、辩护和反驳辩题,这就需要通过研究性学习才能获得(即指导学生如何对这些地理问题进行探究),再通过国际大专辩论赛的视频了解辩论赛的规则,从而认识到辩论赛不是泼妇吵架、不是强词夺理、不是大声就有理,而是论据的应用,论证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当然还有语言能力等的表现,通过辩论赛会教我们如何理性地思考,快速地反映。上交辩论材料也是必须的,虽然学生参加辩论赛非常积极主动,但教师的跟踪不可少,这样才有利于了解学生准备的情况,便于教师的指导和安排辩论赛的进程。 最后,评委的总结点评也是非常重要的,既有对辩题进行一番梳理,又有对学生的指导和鼓励,辩手们个个信心满满、意犹未尽,纷纷要求下学期再举行辩论赛。

三、辩论赛满足了学生的多层次学习

辩论赛中各班采取自愿报名或科代表安排形式产生辩手,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全体同学根据各自的能力和意愿进行资料收集、数据整理、问题讨论等不同内容的学习活动。各班抽取辩题后,同学们往往只关注到本班的辩题,而忽视了别班的辩题,为了让同学们在探究本班辩题的同时又能分享到别班辩题的探究成果,我组织全体同学观看,并各班抽取十位同学共八十人与五位教师共同组成评委,学生以举旗唱票形式,一位学生算一分,教师以打分形式,最高十分,这样统计出的最高分就为优胜班级和优秀辩手。此外,我还在辩手上交的材料中,选取较好的论文制作成年段宣传栏公示,让同学们分享大家共同的学习成果。

四、辩论赛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辩论赛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但他不只是四位辩手的事,而是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因此,我采取了八个班级两两对抗的形式。学生在集体荣誉感的驱使下,积极地参与到本班的辩题探究中来,有的帮助查找资料、整理思路、探讨论据,有的充当对手进行班级试辩训练,有的对每位辩手辩驳的内容进行逐句斟酌,俨然他们就是导演,就是评委。充分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一个辩题就牵动了两个班级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四场辩论赛不仅锻炼了场上辩手的文字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同学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释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同学们的交流,培养了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总之,高中新课程为我们提供了开放式教学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式的可能性。辩论赛给学生创造了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学生拥有更多时间自主学习,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和说法等,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开放式教学活动。

篇(9)

技术派以科学主义为哲学基础,反思派以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两种不同的哲学基础决定了它们各有倚重,各有偏颇。然而,那些技术性培训,如治校的、带班的、课堂教学的,看起来操作性强,容易模仿,但是真正运用到自身的教育实践时,却总有“形似而神不似”感叹。而纯粹的理论培训,对于身在一线的教师往往又过于高深,云里雾里地听完只是“隔岸观火”、“隔靴搔痒”的感觉。那么,目前有哪些在教师培训中将技术与思想整合起来的探索实践?

本刊记者了解到,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总结了一种新型的培训模式――“五段互动式”培训模式,试图在培训中将技术与思想整合起来,既让教师感受思想的冲击力,形成自身的教育信念,又能学会处理各种教育教学问题的技能和策略,实现学用结合,从而克服传统教师培训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

具体地说,这个150分钟的培训模式可以分为主题讲座、课例实践、辩课互动、点评提升及研修反思五个环节。培训团队由讲座专家(1名)、授课教师(1名)、点评专家(1名)、主持人(1名)、正反方辩手(各4名)、摄像师(2~3名)组成。

主题讲座(用时约30分钟)

由教育专家或学科专家结合新课程改革以及教育教学实际,选择一个能够与参训教师的经验产生共鸣的主题,讲授有关的思想、理论或新观点、新视野。其意图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经验,帮助参训教师站在一个思想的制高点,发现、分析、批判实践中的问题,指导实践发展,实践回归理论。为了强调培训内容与参训教师经验的直接相关,依据参训教师的经验组织教育内容,更重视参训教师的需要和兴趣,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因此,在讲座前通过问卷、调研等形式征询老师们面临的问题有哪些,迫切想学习什么,接受什么方面的培训,从而使培训更有针对性,更能满足教师需要。

注意

围绕选定的主题讲授基础性理论和教学要求,并提出在理论指引和教学要求下,教育教学的具体操作性建议。让与会者既能重温基础理论,明晰教学要求,又能获取一些有益的实践性操作经验。

课例实践(用时约40分钟)

借鉴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人类的大部分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替代性学习,而替代性学习的效果与榜样本身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因此,“课例实践”选拔区域内优秀青年教师,借助青年教师所在街道(学校)学科组和课程培训团队的力量,根据专家的思想和理念设计教学,进行课堂探索,为受训教师提供一套科学、先进的教学程序、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为参训者提供可借鉴、可操作行之有效的教学行为示范。

注意

1 借班上课,还原课例展示的“原生态”。

2 研究旨在理解思路,理清做法,不要反复地试教,我们提倡一次试教,在第一次基础上产生思维的碰撞,进行活动调整,再现时即为正式的展示意图。这样的做法可为现场观众和辨课互动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

3 此课一定要紧扣专家讲座的主题。切不可跑题、偏题。

辩课互动(用时约70分钟)

这是“五段互动式”培训的一大亮点,核心是“辩”,实际上是一种以课例为“靶子”的辩论式评课。其目的在于用辩课的形式,努力创设民主开放的研讨氛围,给参训教师提供一个独立思考,“人人为师”,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平台,激发参训教师敏锐地发现问题、勇敢地正视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参训教师对专家讲座的理念、观点理解得更透彻、更深入。辩论发言时,应注意的是增加可控性,一是内容可控,不是随意乱侃,必须紧扣主题与矛盾的主要方面,重点说如何改进;二是时间可控,让更多的人表达观点;三是结论可控,辩论不是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而是越辩越明。“辩课互动”最大特点是参与互动性强,每位参训教师不是以心理复制的方式被动地接受现实,而是在唇枪舌剑中引发自我的认知冲突,在采择他人观点的同时根据自己原有的经验生动地解释新观点,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的建构和完善自我认知结构,实现对教育认知的发展。

注意

1 确定好辩课的主题与辩题。辩课,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课例辩论某种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的落实情况,谈其优劣;对于课例的辩论,要做到基于课例,又不拘泥于课例,有一定的开放性、创新性。

2 优化辩课的基本流程。在实际的辩课中,有时发现有的老师长篇大论,有的老师却很少有发言时间。为了避免出现“就课论课”、“一团糟”的局面,辩课可以借鉴辩论赛的基本流程,注意起承转合。

3 明确辩课的基本要求。辩课时,应根据本次活动要探讨的主要问题,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的认识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辩课不宜空谈理论,要透过课堂实践归纳其背后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在有理有据的情况下,指出为什么不应该这样,为什么应该那样,并以此提出改善实践的具体做法和策略。

4 要把握好辩课的基本原则。坚持心有辩点、有理有据、不计输赢、真诚谦虚的原则。

辩课互动可采用正方、反方或多方辩课互动的形式。其中,正方、反方辩课互动方式的规则如下:第一阶段――立论陈词:正反双方一辩先后发言,时间各为5分钟。亮明己方观点,阐明己方理由,力争做到观点鲜明,有理有据,语言有力。第二阶段――补充陈词:由正反双方二辩先后补充陈词,时间各为5分钟。第三阶段――攻辩环节:先由反方三辩分别向正方一、二、四辩提一个问题,并由对方回答;再由正方三辩向反方一、二、四辩提问,由对方回答;此环节即开始向对方发起攻击,为接下来的自由辩论造势。本方3个辩手回答时间累计不超过10分钟。第四阶段――自由辩论:由正方开始,双方每次一人轮流发言,不可由同一方连续发言,每方发言时间累计不超过10分钟。在一方时间到后,可以由时间未到的一方四位辩手自由发言直到时间用尽,也可以由时间未到的一方放弃时间结束自由辩论。第五阶段――结论陈词:由双方四辩陈述、全面总结、充分表达己方观点,与前面立论相呼应。时间为各5分钟。

多方辩课由ABCD四方组成,他们分别是正方辩友(4名)、反方辩友(4名)、讲座专家和授课教师(共2名)、台下参训教师(若干名)。规则如下:第一阶段――由来自C方的讲座专家和授课教师发言,阐明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想法,时间为5分钟;第二阶段――由A方B方(正方一辩、反方一辩)亮明己方观点,阐明己方理由(AB方各6分钟);第三阶段――由D方(台下教师)选派两个代表进行观点阐述(每名代表发言时间不超过5分钟,共计10分钟);第四阶段――自由辩论,四方参与。CD两方可随时加入正方或反方的阵营,表明立场(各方发言累计不超过5分钟,共20分钟);第五阶段――四方结论陈词,由各方陈述、全面总结、充分表达己方观点。C方D方选派一名代表发言(每方不超过5分钟,共计20分钟)。

点评提升(用时约10分钟)

由名师或专家及时根据专家讲座理念、听课与辩课感受,现场对课堂教学行为和辩课情况进行归纳、评价、提升,提出方向性的意见和看法,使受训教师进一步领会专家的教育理念,更有效地吸取课堂教学所提供的可借鉴的好经验、好方法。在辩课阶段,教师的观点各异,究竟孰是孰非,需要借专家的慧眼进行拨“乱”反正,指明方向,更好地领会专家理论的精髓,更有效地吸取别人所提供的好经验、好做法,更深入地反思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如此,辩者将把辩论当做一种享受,当做历练自己思想的武器,且辩且思,且辩且行;如此,受训老师则方向明,目标清,培训效益更大。

注意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003-03

一 何为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而常新的教育观念与实践。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教育名著《学记》中就提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倡导切磋、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以增加学习的效率。在西方,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也有悠久的历史。当前,合作学习模式在改善课堂内的学习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实效性、创造性,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其浪潮已席卷整个世界,成为世界各国一种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生生互动为主要取向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我国合作学习专家王坦将之定义为:“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合作学习自兴起以来发展迅速,从大量文献来看,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复合的教学活动,有着深刻而宽广的理论基础,如群体动力理论、选择理论、教学工学理论、动机理论、社会凝聚力理论、发展理论、认知精致化理论等,具有多元性和深刻性,使目前实践中运用的合作学习方法和模式种类繁多,千姿百态。

二 在少数民族地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从古至今,合作是人们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社会的发展进程是一定单位(人、国家、民族)在“地球村”中交往、互动、合作、分工和竞争的过程。当今世界是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国与国的联系空前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经济、科技、政治、军事、文化领域都呈现着分工合作的强劲态势。但是在我国,合作学习模式很难在教学中广泛运用,特别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中尤为显著。

第一,少数民族地区多处于边远地区,经济发展及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教育水平低,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往往通过死记硬背来应对考试,致使高职院校学生生源质量不高,学生升入高职后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学习,学习能力较低,学习缺乏动力。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学生虽然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学生,过于强调自我、强调竞争,而合作意识、集体协作意识欠缺。新形势下,过高的学费又导致了家庭困难学生心理上过于自卑、孤僻,不善与人沟通交流、合作。

第二,在高职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中,大多沿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表现为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陈旧,过分注重传授,以教师为中心,理论讲授空洞乏味,缺少针对性;教学方式单一呆板,缺少启发性;学生学习消极被动致使思想政治教学缺少实效性。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合作学习意识和与人相处的能力,无法体现主体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第三,当今时代,对人的素质最根本的要求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单枪匹马、孤军奋战是难以取得成功的。

综上所述,将合作学习方式引入高职思想政治教学,充分利用课堂中合作交往的动态因素,体验社会、感悟现实,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把课堂变成一个浓缩的大社会、大世界,学生在分工、合作、竞争中既掌握了政治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更可以把自己融入社会现实中,体验情感、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形成现代人、世界人的意识。同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在师生、生生合作的民主氛围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和情感因素,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合作意识及集体观念,更提高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和承受能力。对教师而言,实施合作学习,体现了人文精神,实现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能开拓现代教学的新领域,丰富互动教学理论,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有助于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真正实现合作共赢!

三 政治课教学合作学习模式之一 ――热点问题辩论式

在合作学习领域中,目前尚未有一个在所有方面都被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模式。尤其在高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本学科自身的特点,并与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相结合,在合作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适合的方式进行。高职思想政治课有其自身的特点,高职学生培养目标有其独特性,在教学要求上强调实践性,教学组织上更加突出教学生产,使教学更加接近实际。因此,高职的思想政治课不仅是学习的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将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是将大社会、大世界浓缩的课程。实行合作学习,突出思想政治课程理实一体化的特点,是符合高职学生培养目标、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模式。笔者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将少数民族地区高职思想政治教学

――――――――――――――――――――――――――

* 2013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2013sz054)

合作学习模式分为以下几大类:情境体验式、角色扮演式、现场实践式、热点问题辩论式、知识竞赛合作式、小分队合作式、社会实践立体合作研究式等模式。本文以热点问题辩论式为例,来探究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

热点问题辩论式合作学习由沙伦设计的小组调查法变式而来,适合目前社会上存有争议的热点问题的辨析、新闻人物的评论、课堂两难知识的化解,是合作学习动机与理论的最佳体现。合作性目标结构创设了一种只有当团体取得成功时,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因此,为了达到个人目标,小组成员必须帮助同伴做任何有利于小组成功的事。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同伴尽最大努力去获得成功。因此,这种在小组成绩的基础上进行奖励的方式创设了积极的人际关系,它使小组成员对同组同伴所做出的努力给予积极的社会强化,如表扬、鼓励。这在竞争性结构的课堂上是没有的。

热点问题辩论式合作学习要求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将学生分为两大组构成辩论正反两方,每大组内又分为若干小组。小组成员组成兼顾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学生的特点,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组员构成兼顾不同的学习基础、民族、性别以及性格差异。小组间分工、团结合作,分别在教材、网络、图书馆、社会上去搜集所需要的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经过多次讨论酝酿,形成辩论陈词及相关资料。为战胜对手而在合作中有竞争,在竞争中有合作,最终在辩论赛中通过团结协作充分展示双方观点,从而实现合作共赢。其流程为任务呈现――搜集资料、准备辩论稿――小组辩论――评价反思。其中紧紧贯穿着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合作关系。合作流程如下:

以“维护社会秩序主要依靠道德还是依靠法律”这一问题为例,来具体说明辩论式合作学习模式的操作过程。

1.任务呈现

教师:我们已经学完《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第四章、第五章的内容,为了帮助同学们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锤炼道德品质,引导同学们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同时为了提高同学们的法律素质,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将举行一个辩论会,请大家分组确定正方与反方,正方观点:维护社会秩序主要依靠道德。反方观点:维护社会秩序主要依靠法律。

2.搜集资料、撰写辩论陈词

这个环节大约需要1~2周。学生首先进行分组,确定正方与反方,每方选出四个正式队员,两个预备队员,其余同学作为啦啦队。然后大家分工去搜集资料,有的学生负责上网搜集资料,有的学生负责进行专家访谈,有的学生负责进行社会问卷调查。最后,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通过对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处理后,撰写辩论陈词。

3.小组辩论

学生按照辩论赛的模式,选举一名主持人,由各组派出学生组成专家评判组。辩论赛开始后,正、反方四个辩手分别陈词,然后进行自由辩论。辩论双方的技术战术在自由辩论的阶段得到充分的发挥,辩手的个人素质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最感兴趣的也是自由辩论,在这个阶段,智囊团、啦啦队也纷纷参战,向对方辩手提问,回答对方辩手问题,为己方辩手出谋划策,“全民辩论阶段”就此展开,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卷入论战。

正方1:社会秩序的维护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我方观点是:维护社会秩序应以道德为主。理由如下:(1)道德先于法律存在。在法律诞生之前的漫长岁月里,道德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力量。法律会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而道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2)道德使人修身、行善,强调的是自律,主要依赖于内心信念来维系,这种内心信念促使人们更好地遵守社会秩序。(3)任何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道德的维系与规范,只有道德才能保证立法的公平,执法的公正,守法的自觉。法的创始人孟德斯鸠曾经说过:“支配和统治一切的在君主政府中是法律的力量,在专制政府中是永远高举着君主的铁拳,但是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道德。”

反方1:我方认为维系社会秩序,主要靠法律。首先,法律在指引和衡量人们行为上具有明确性。道德判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是仁者该听智者的还是智者该听仁者的呢?其次,法制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是道德无法比拟的。道德主要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等来维持是软约束,对违法犯罪行为没有约束力,只有法律既有惩罚力又有威慑力,能做到标本兼治,在维护社会安定方面有压倒一切的优势。再次,法律作为他律和自律的统一,在维系社会秩序上能标本兼治。人们自觉立法来约束自身行为,确定社会秩序的内容与规则,使生活有序化、规范化、条理化;而法律意识深入人心,人人自觉守法护法,更保证了社会秩序的井然有序。

正方2:康德还说过:“在人类存在的社会中,理性就是道德性。”“国有道,虽加刑,无刑也;国无道,虽杀之,不可胜也。”道德才是法之根本。看问题要看本质。不能光看表面呀!对方说维系社会秩序靠法律。请问法律又是靠什么来维系社会秩序的?那就是道德。只有道德,才能保证立法的公平,执法的公正;只有道德,才能保证守法的自觉。

反方2:道德的约束力真的有对方辩友说想的那么强大吗?那如果你家被梁上君子光顾过了,你是立刻报警呢还是坐等那个不知名的小偷良心发现?

4. 评价反思

教师在这个环节不仅要对双方的观点、现场的气氛、辩手的表现进行点评,而且要引导学生善于全面看问题,更重要的是对这场辩论赛中所体现的合作精神进行鼓励。让学生明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学会合作、学会竞争。

热点问题辩论式合作学习,强调在课堂中充分开发和利用资源,开展多边合作,使学生突破教材束缚,吸收他人的观点,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站在现实的角度,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社会、看待世界。它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在热点问题辩论式合作学习中,学生们为实现个人取胜的目标,就必须要在学生之间形成积极的同伴关系,在团体获得成功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个人目标。因此,他们息息相关、沉浮与共,形成了真正的合作关系,也达到了合作共赢的目的。

热点问题辩论式合作学习是众多合作学习的变式之一。情境体验式、角色扮演式、现场实践式、热点问题辩论式、知识竞赛合作式、小分队合作式、社会实践立体合作研究式等其他模式虽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归根结底都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地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并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学生们在合作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一荣俱荣”的感觉,感受到合作的可贵之处。

合作学习是提高高职思想政治课实效性、针对性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能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从实际出发,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特点、高职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点,构建行之有效的合作学习模式,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持续努力,切实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才能真正实现求合作、促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11)

一.实施有效的教学准备策略应该注意的问题。

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导入环节

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研究导入的技巧,为一堂课创造良好的开端。

讲到九年级《五十六的民族是一家》,我制作了一个展示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幻灯片,涉及到衣着打扮、语言文字、参政议政等方面,学生普遍对于少数民族的衣着打扮很感兴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几位同学结合旅游见闻自愿介绍了维吾尔族、藏族、苗族、土家族的生活习惯、风俗等,课堂笑声绵绵,大家积极交流自己的感受,整堂课老师学生都感到轻松愉快。

2.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教师在目标确定上要更新旧观念,重视学生的能力形成、情感培养、态度转变和价值观教育,注意教学形式与学习内容的统一。

学习《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这一章节,课堂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台湾和平统一问题,核心是我国政府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反对“”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坚决维护国家领土和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候,最后应该归结到:作为一个中国公民,维护祖国统一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做?

3.合理加工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培养学生能力

教师要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清理教材中各个内容的编排体系,梳理知识点之间内在的联系。

例如:在《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学准备过程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主要成就等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完成。在学生了解我国基本国情、主要矛盾、根本任务的基础上,我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讨论三者之间的关系,每个小组派学生代表发言交流。在课堂上让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讨论,锻炼思维,加深对教材的整体把握。

4.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考虑教什么、怎么教。而对学生缺乏必要的理解与关注。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调查了解是思想品德教师教学准备策略的重要环节。观察、谈心、问卷等方式都可以尝试,选择比较好的适合自己的调查方法坚持下去,对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性是有明显作用的。

二.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应该注意的问题

1.灵活运用教材,调控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有许多环节组成,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合理取舍流程中需要用到的知识,调控课堂教学强者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纵深推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时候,为了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我安排的教学流程如下:

谈谈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的感受列举全面对外开放的典型事例讨论对外开放应该注意的问题通过辩论明确对外开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展望我国未来美好前景,贯彻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在这个教学流程中,我着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思考辩论能力和想象能力。

该流程的主要要点如下:

首先,以中国成功举办第28届奥运会的典型事例引出我国在文化体育方面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让学生谈谈切身感受,加强爱国主义情感体验,同时初步感受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其次,从文化体育方面的对外开放拓展学生视野,由点及面,指出对外开放不仅仅限于文化体育方面,让学生列举我国在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对外开放的典型事例,感受我国的对外开放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的开放。接下来,讨论全面对外开放是不是要全面引进外国的东西?通过讨论的出合理结论,让学生明确我国对外开放既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既要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辩论阶段,结合我国加入WTO一级2008年中国经济社会状况和美国金融危机现状,分正反两方辩论:对外开放对于我国来说到底是机遇还是挑战?最后一个环节是,联系九年级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让学生展望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景,以及如何通过自身努力用实际行动贯彻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展望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景方式不限,图画、短文、诗歌、对联、顺口溜等都可以让学生大胆尝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

事实证明,采取这样的流程教学,学生愿意主动广泛地参与,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及增加了趣味性,又提高了学习效果。

2.灵活选择教学方法,问题设置讲求实效,不搞形式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讲法和学生的学法。教法与学法都可以预设,但不一定要恪守。随着课堂教学流程推进,要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事先预设的教法,只能作为备案走进课堂。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红的生命体,只有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和个性的差异、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以及学校现有的客观条件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教学取得最佳的效果。

教师设置问题的时候不要为了设问而设问,应该注意几点:必须是需要设问时候才设问;设置问题不能够太简单,要有不同难度的问题供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设置问题语言应该简洁,不能够有歧义;设置的问题有利于激发思维想象和创造;设置的问题要健康,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学习实际和社会热点等。

3.合理设计课堂练习,灵活调整运用

课堂练习是巩固与运用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理解所学内容、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初中思想品德课本上的练习数量较少,难度偏低,科学合理的设计课堂练习就成为教师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之一。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与练习时间的长短,增减练习的数量和题型。准备一些备用的练习题,来调控课堂练习的量,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联系。尽可能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对于不同班级的学生,课堂练习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根据课堂教学状况灵活调控练习的要求,有的题目可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师生尽量探讨不同的解题思路方法并加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