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企业市场经济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1 16:35:3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企业市场经济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企业市场经济

篇(1)

二、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

(1)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文化的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产物。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各种资源与产品的供给、人才的培养投入等等。

(2)经济发展支撑了文化的发展。

文化的发展以社会消费存在并在增长为前提。消费需求促进了文化活动的扩大与广泛传播,这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形式。

(3)经济发展的格局决定了文化发展的方向与格局。

不同的经济水平、迥异的发展方向、有差别的投入导致了文化发展的规模与方向的不一致。

三、文化发展对经济的制衡与指导

(1)与经济发展速度不一致的文化模式将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历史表明,落后的文化水平将会极大的阻碍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不能体现社会群体利益、愿望的文化形式将难以有助于价值标准、道德风尚、行为规范的确立,不利于形成适应经济发展的文化氛围与理念。而先进的文化理念将有助于引导企业文化健康正常的发展,有助于为企业的发展方向指明正确的方针和路线。

(2)经济的发展决定了其在达到一定规模时需要相应的体质与准则的约束。

而文化的发展则有助于体制的建立与行为规则确立,同时也有助于群体对体质与规则的认同。

四、市场经济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契合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相同的文化理念将有助于经济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趋于多元化的今天,企业文化认同感将极大的影响该企业经济发展趋势。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而由此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了经济利益的提升。同时,企业文化工作的基本思想就是引导帮助企业员工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以达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企业文化工作的对象是职工群众,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企业员工的主人公意识和地位。通过循循诱导的方式促使员工的思想统一、工作目标一致。因此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将企业中不同的个人团结起来将对企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精神状态、思维方式等方面引导职工,促进文化意识的统一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通过适当的经济投入,加强区域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扩大职工对现代文明的接触范围,引导人们的经济观念与经济行为,将对经济行为与规范的形成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企业文化模式的好坏就在于能不通过实践的验证。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建设中能否很好地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检验的最佳方式就是关注该文化是否促进了该企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文化变化和发展的需求,是企业内部为了满足各个部门成员对企业的精神需求,而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价值体系,该体系有着完整、协调、始终处于变化中的特征。不完善将会对企业生存、发展起阻碍和腐蚀作用,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畸态。任何企业文化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如果企业文化不适应企业的发展趋势或发展规模,那就要改变现有的企业文化,创建新的企业文化以满足企业的发展趋势和规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始终处于变动之中,过去优秀的企业文化未必适合于当下或者未来,因此抱残守缺是绝不可取的,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过去,展望未来,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体制。企业要用优秀的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不绝的动力,为企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积极的作用与影响。

篇(2)

2.低成本原则:企业为了寻求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和空间,会根据其具体发展情况综合考察每种筹资渠道所面临的风险和难易度,选取最优方案以减少资金不必要的浪费从而可以进行低成本经营。

3.低风险原则:在筹资过程中综合选取多种筹资渠道,把长期资本、流动资本、现有资本等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求可以规避筹资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减少企业的损失。

二、企业筹资的状况

近年来虽然经济迅速发展,但企业筹资状况并不乐观,贷款问题仍是一大难题,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受制不小面临重重困境。现阶段企业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筹集资金:

(一)内部集资

内部集资是指企业为了满足其生产和经营活动的需要,向职工筹集资金的行为。但因其规模和数量比较受限制,所以只能作为企业筹资中一种辅的筹资渠道。

(二)外部筹资

外部筹资,其实就是企业筹措的外部资金。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企业发行新股,另一种是发行企业债券,但发行新股的成本较高。对于老股东来说发行新股可能会稀释收益并导致股价下跌;而发行债券通常需要抵押和担保,而且有一些限制性条款,企业普遍难以承受。

三、企业筹资渠道

企业筹资渠道是指企业筹集资金来源的方向与通道,体现了企业资金的源泉和流量,其取得途径不外乎两种:一种企业的资本金,即现有的资金;另一种是企业的负债,即借入的资金。筹资渠道从筹资的来源来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企业的内部渠道和外部渠道。

(一)企业内部筹资渠道

企业从内部获取资金的方式被称为企业内部筹资渠道。在一些情况下,企业都愿意并尽可能选择的这一渠道,因为它不仅保密度高,而且企业不用特地去筹措资金,不必向外支付借款成本,可直接由内部转移而来,所以风险很小,可以为企业节省下了一笔可观的筹资费用。它有以下三种主要形式:

1.企业自有资金:自有资金是指企业可以自由使用分配并不需要偿还的为了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所经常持有的那部分资金。它与借入资金是相对称的。

2.企业应付税利和利息:企业应该交付的但实际尚未交付的税后利息,实质上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利润的特殊转化形式。

3.企业未运作的专项基金:企业除通过生产和经营活动获取的资金以外的,从特定方式得到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专项基金大多由企业内部形成。一部分是靠提取成本获得,如职工福利基金;另一部分则由企业留利形成,例如福利基金。

(二)企业外部筹资渠道

外部筹资渠道是指筹集的来源于企业外部的资金。企业外部筹资快捷、灵活、筹集的资金量大的,所以,一般情况下是企业筹措资金的主要渠道。但外部筹资渠道保密度低,成本高,风险性较大,因此企业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高度注意,谨慎操作。

1.资本循环:企业通过生产和经营活动使资本循环来积累内部资本,让资本发挥最大作用,这是企业最基本的筹资渠道。资本循环不仅可以开展好商品经营,从市场获取资金用于企业的发展壮大,还可以在经营的过程中获取利润,弥补流动资金的缺陷。

2.国家财政:企业资本可以由国家拨予的款项而形成,还可以有一些由国家制定的特殊政策形成。如,税款的减免,税款的退回等。虽然这些国家投入的资金,其产权也归国家所有,但资金量大且风险小,所以是企业筹资的不错选择。然而现阶段仍有不少企业无法获得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资本由国家财政拨款而形成的大多都是些国有企业。不过对于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企业,还是可以申请国家财政投资的。

3.银行信贷资金:在中国,银行信贷资金一直是企业流动资金的主要来源。不仅如此,股票,债券市场都非常发达的美国,银行信贷也是非常受欢迎的。我国的银行有专业银行和商业银行,通过银行授信渠道取得各类资金,如流动资金贷款、个人按揭贷款等。银行信贷不仅资金充足,而且方式灵活,以后将是企业筹资的主渠道之一。但是信贷资金的运用得当与否,也是需要企业关注的内容。

4.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非存款性金融机构有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小额信贷公司等。它是以发行股票、债券和提供保险等形式筹措资金,并将其用于长期性投资方面。非存款性金融机构放贷灵活、办理手续方便快捷,适合资金快速筹集要求的企业选择。

5.股权筹资:股权筹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筹资渠道。它以发行股票的方式进行筹资,是股票作为持有人对企业拥有相应权利的一种股权凭证。发行股票虽然可以筹集资金,分散经营风险,但股票也不是被误认为的“不要还本付息的长期资金”。发行股票一方面是向社会交出些许企业的资产所有权,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公众可以有对企业经营的公开监督的权利。如果企业经营不善,社会公众虽然没有足够的投票否决权,但也可以把持有的股票抛出,使企业的股价快速下跌。

6.债券筹资:随着我国市场结构日趋完善,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债券筹资作为企业主要渠道之一,应该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债券按偿还期限可分为短期l年以内的与长期l年以上的这两种,偿还方式可以分期偿还,也可以到期一次性偿付。企业需要从经营情况出发,慎重作出决策。

7.基础设施项目的BOT方式筹资:政府给予企业某种带有一定期限的专营权利,允许其筹资建设经营指定的基础设施,此外,企业还可以向用户收取相关费用或出售相关产品来收回成本赚取利润;当国家限定的期限届满时,则须把基础设施无偿移交还给政府。BOT的节省投资、便于管理、业主体验和最大化的完善系统节约能源,避免能源浪费的社会效益等优势使它成为一种有效的企业筹资渠道。

8.民间资金和外资: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了市场经济改革,我国不仅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同时也集聚了大量的民间资本,如民营企业的流动资产等。不仅如此,其他国家地区包括港澳台地区以从事经济社会活动为主要目的来中国大陆的,在遵守中国法律法规并遵循市场规则条件下,也可以在本着互利互惠的基本原则下进行独资、合资和参股等市场活动。

篇(3)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当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着一些不足,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在当下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当中,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管理素质较低,影响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其次,人员流动性比较大。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这样就给人力资源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造成了企业的各种项目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转。最后,激励机制不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员工的工作和生产的积极性,应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的,但是在当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的问题,只是无限制的强迫员工进行加班,直接影响到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对公司企业的认同感[2]。第二,管理制度不够健全。长期以来,由于企业对于管理不够重视,片面的认为项目和工程的进度才是第一位的,缺乏对管理的重视,这样就一方面导致了企业不能够配备管理人员和管理的力量。另一方面,一旦出现一些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也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进行处理,导致问题不能够及时的解决,延误了工期,损害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管理模式出现了滞后的局面,很有可能降低管理的效率,最终也影响到了企业的工作效率的提升,降低市场的占有率。第三,企业的管理模式单一,影响到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当下,部分企业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认为人事和财务管理要有本家族内部的人员控制,导致了管理模式的单一、陈旧,不利于工作人员的晋升,影响到其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企业的组织机构形式单一,不够灵活。因此,现今企业很多的组织机构都与市场需求相背离。另外,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只重视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方面不够重视,使得企业组织机构中的很多问题没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从而导致了企业的发展滞后[3]。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举措

首先,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为了充分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创新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要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这就需要企业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进行人力资源的培训,通过加强岗位建设,为员工提供更多的上升空间。同时,在企业的发展计划和规划之上,要进行人力的优化,通过各种奖励和激励的手段,提高员工的归属感,降低人才流失率。人力资源部门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让员工加强凝聚力,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4]。其次,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为了推动企业的经济管理,要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包括物资配备、人员培训、轮训、工资福利发放、工作人员管理等各方面的制度。只有完善了企业的运行管理制度,才能够推动管理工作的开展。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必须要注重人员的管理,有效提高人员的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增强企业的整体实力。尤其是企业在日常的运行中,一旦缺乏管理制度,就会导致“群龙无首”、“一片混乱”的局面[5]。最后,完善管理组织机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当下企业普遍存在着管理机构和组织单一的现象,因此,要完善组织机构,要改变传统的管理和组织模式,以激发员工积极性为主要目标,创建灵活、合理、多效的管理组织机构,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各种能力,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四、总结

企业经营管理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因此,为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必须要适应市场经济的特点,构建完美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不可否认,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对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面对当下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比如缺乏完善的制度、人力管理存在漏洞以及组织机构单一等。这就需要企业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通过优化人力资源配备、完善管理制度以及改善企业组织管理形式等办法,切实的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使企业在当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足。

【参考文献】

[1]高春伟.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思考[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7,(8):45.

[2]陈卫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1):84.

[3]钱宏志,孙志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探析[J].商业,2015,(1):00048.

篇(4)

在计划经济时代,计划是生产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而在市场经济建设中,有人就不以为然。他们把计划经济中所有的失误与弊端都归咎于计划,以此,他们对计划理直气壮地说"不〃其实这是矫枉过正,一叶障目,不见泰山。20世纪30年生的经济危机,使西方经济学家束手无策,美国总统罗斯福果断出面进行计划干预,成功地扭转了危机进一步漫延的局面,遏制了这场灾难的纵深发展。这是人们熟知的典型的以计划干预市场的例子。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时代,计划起着调节市场的作用,尤其在宏观方面,它所起的管理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它克服了过去的那种弊病,弥补了市场的不足,缓和了市场的刚性,使市场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应当认识到,计划和市场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而是优势互补。没有计划,生产就会陷入混乱,就会产生生产过剩或不足,引发经济危机。只有计划才能使生产有条不紊,使经济秩序井井有条,不致发生紊乱。当然,调节经济秩序也可以通过市场规律进行,但那是在经过惨痛教训后的亡羊补牢。虽然并不是说计划是完美无缺的,但是用不好也会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事实上,现在计划、市场和生产已形成了如下的三角关系:

由上图可知,由市场产生计划,同时计划又指导和调节着生产活动,而生产活动中的一些新问题又反馈到计划部门,作为调整和修定计划的依据。生产出来的产品投入到市场,再由市场反馈信息给计划。从这个图中也能充分看出计划在市场经济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计划应具有预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销售工作处在龙头位置。所有生产活动的价值最终都由销售工作予以确认。因此,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应当是生产者的希望,也是企业的追求。古人曾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现在,不但要"预”,还要充分"预”,高质量的"预”。什么样的产品有市场?什么样的产品有潜在市场?什么样的产品已经成了明日黄花?而有需求的产品其市场前景究竟有多大?其市场需求定位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又何在?对于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做计划前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市场疲软、产品处在低价位时,如果生产的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不大,远不能达到垄断的程度,那么计划就应当相应的压缩产量,不能做赔本赚吆喝的生意,同时要义不容辞的肩负起振兴市场、维护本行业利益的重任。千万不能做低价倾销的事,当然那些具有垄断野心想通过压价挤垮其他同行的企业除外。在市场前景看好时,计划就要相应地调整,加大产品产量计划,组织高负荷生产。只有这样,了解了产品的市场前景,才能有的放矢,做出具有科学价值的计划,做出具有促进生产发展性质的计划,做出一个合格的计划。这样一个计划,也是现代企业所梦寐以求的。当然这些市场情报应当有专门的机构提供,而不一定非要计划人员去四处搜集,毕竟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计划。

计划应具有前瞻性

    仅仅根据市场信息还不能制定出完整的计划,否则计划就是销售部门的事了。从前面的"计划、生产、市场关系图"中,〃计划一市场"、〃市场一生产"两重关系都是单向的,唯有"计划_生产"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计划用来指导生产,同时生产又反作用于计划。也就是说,计划要不断吸纳生产所反馈回来的信息,不断考虑生产实际和企业的未来发展之路。所以,计划应在洞悉市场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并结合本企业生产目标(包括近期的和长期的)来制定。计划要具有前瞻性,不但要总结过去,正视现在,还要规划未来,充分考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计划要把企业引入何方?不能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才考虑如何去修路。也就要求计划应具有连贯性和整体性,要透过每月或每年的生产计划就能反映出企业的发展动态。瞩目计划,看到的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应当是充满活力、充满朝气的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超越自我、走向辉煌的鲜活的企业的形象。

计划应具有可操作性

具体到计划的制定,应特别注意计划要具有可操作性,这应当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什么叫计划应具有可操作性呢?首先,这个计划应当是可行的,即是可以实现的。如果计划实现不了,无论制定得多么宏伟、多么诱人,都等于失败,那是马歇尔计划。计划能够实现,则大家才会有信心,才能去努力、去奋斗、去拼搏。如果计划无论付出多大努力都不能实现,则会挫败大家的积极性。这样脱离实际的计划所产生的效果是很恶劣的,它容易使人产生自甘落后的消极颓废情绪,显然是不可取的。这个计划也不是不费吹灰之力唾手可得的,是必须要经过一定的努力,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实现的。如果计划很容易实现,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也不会太高,不用使劲,不去努力,计划就可以很轻松地完成,那还要去奋斗什么?这样的计划是培育懒惰的温床,制造平庸的培养液,只能使人不思进取、不求上进,最终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低下。

要制定出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切实可行的计划,首先,要深入生产现场,了解生产实际,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要全面熟悉全厂的生产工艺、掌握生产条件、明白生产现状,这样才能做到胸中有数、知己知彼。同时还需要了解生产的季节特点、环境条件和历史情况,还要预知未来可能要发生的事,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当然没有人会未卜先知,要知道未来可能要发生的事,就必须要广泛搜集信息,如一些检修方面时间表、基建方面的规划等等。千万不能闭目塞听、闭门造车,缺乏可操作性的计划,对生产不会有利。

篇(5)

企业文化为企业员工共同认同和遵守的企业道德提供了良好的精神食粮,并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念。企业文化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它的主要要素包括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风尚和企业的市场形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能促进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同时,企业员工的文化底蕴的发挥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推动社会进步起着主动、积极的作用。具体来说,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导向功能、融合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和辐射功能。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不但可以在本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而且还会通过不同的社会渠道对社会产生良好的作用,一个企业的员工看起来活动在本企业,但是他还可以通过同学、朋友、家庭成员和社会各方面进行交流,他们在社会的交流中就会反应出所在企业良好的精神面貌,这种良好的精神风貌将带动其它企业竞相效仿,甚至提高整个宏观管理水平和改变企业的微观世界,使企业员工在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并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改变人们头脑中的等级观念,使他们协调地融合于企业文化之中;使全体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进一步增强,为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一、我国企业文化的基本现状

我国企业文化在工业经济时代就开始形成,在企业文化中企业的经营理念就在于尽可能地占有和支配自然资源。因此在评价这个企业的实力时,就要看它占有和支配自然资源的总量。这一条件在工业革命时期确实得到了提高生产和经济效率,快速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这个阶段的企业文化氛围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个时代企业发展的个性。在工业革命时期从企业文化的任何一个角度看,都可以体现出企业的发展是以自然资源占有和支配为中心,企业在生产经营上要尽可能地独占自然资源,因而企业就会从社会掠夺更多的自然资源。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资源分配实施的是平均主义,这就促使企业产生膨胀的资源占有意识,因而抢计划、增项目、要资金、拼资源,这就是当时企业争取发展的现状。我国大多数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当步入市场经济时发现企业这样得经营模式得到的结果是亏损严重,其主要原因在于它的思维定式仍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沿袭,反应在企业文化上,一方面没有从计划经济的企业文化模式向市场经济的企业文化模式转变,另一方面,也没有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没有适应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向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转变的规律。仍然沿袭着传统的企业文化观念,它必然与当今市场条件下的管理制度发生碰撞,不能较好地进行企业文化在新时期的整合与发展,使企业文化得以重新塑造成为适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企业文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的建设中,要充分认识和深入考察信息化为基础的企业现状,可以看出,无论是企业的价值观,还是企业的行为准则,在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的企业文化都有异于传统工业经济中的企业文化模式。这会使企业培育起一种重视速度的企业文化成为当务之急,在未来的商战中,不再是大吃小,而是快吃慢。

企业的速度文化。企业文化的发展与现代信息网络相关,现代信息网络可以用实时的速度收集、处理和应用与其相关的信息,它可以使企业的经济节奏加快,也可以使企业的产品老化加快,因而创新周期的缩短是必然的,它使传统的竞争因素得以减弱,企业相互间的竞争成为一种时间和速度的竞争。这就使企业认识到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需重视速度的企业文化的发展。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所遵循的不再是大吃小的传统规律,而是快吃慢的新型模式。

企业的创新文化。企业的创新来自企业员工自身素质的创造性发挥。企业的创新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的创新文化已经得到发展和加强,创新文化的发展将促进企业经营的发展,企业文化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力量之泉,那时候,企业的发展主要是依据企业的先进技术和企业的创新意识。

企业的学习和文化。今天的经济全球化与技术革新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得以高速发展,现代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受到市场竞争的挑战。成本——市场学派的费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场上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而这个周期在不同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其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出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为了便于区分,费农把这些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企业的融合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企业文化时期,还有一个时代的特征,那就是要讲文化和企业融合在一起。世界经济的发展走向世界,打破了国家的界限,是世界经济贸易走向全球化,这使经济贸易的竞争更加复杂,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这在全球的许多企业内所进行的兼并或行业间的联盟都有过鲜明的例证,只要把握好企业与文化的关系,更好地获得各种信息,使企业中的人才和资源共享。就可以使企业形成跨文化的优秀群体组织,它会使企业不断融合多种文化,同时,全球新经济的到来为企业文化铺平了道路。近年来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兼并,就是通过全球性的合作来实现优势互补的。

二、我国企业文化的发展目标

l、企业文化要突出中国特色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迎来了新经济的春天,经济全球化,经济无国界使世界各民族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理性对待和吸取世界各民族企业发展的优秀文化,与我国现有的企业文化融合起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企业要以创新为主,要有独创的精神,不要沿着别人的老路走,要形成自主独创的产品、创造名牌企业效应,才能占领国际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2、企业发展依靠“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企业无论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竞争都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中更要注重企业文化要为经济的发展服务,要注重培养从事本行业的研究开发与企业管理的中、高级人员,为他们提供竞争力的机会和良好的福利待遇,要加强企业员工可塑性的发展空间,为员工创造一个宽松、协调的工作环境,这样企业员工就可将深厚的技术储备和丰富的业务知识,全身心的投入到企业的工作中,使企业的发展得到全面的提升。

3、企业发展与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的发展依靠企业的制度文化,企业的制度文化主要是管理制度、人事干部制度和分配制度。制度文化的健康发展可以为企业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在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中制定和谐的制度,可以保障员工的权利,也可以激发员工的热情。制度文化是企业发展目标的措施和手段。它可以成为职工行为规范的模式,使员工的活动合理进行,同时也是维护职工共同利益的一种强制手段。一个优秀的制度文化必然是人性、科学、实用的管理方式的体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文化发展得到大的发展,在国际、国内的经济大环境中,我国的企业的发展和生存必须摆脱狭隘的闭关意识、地方主义,主动参与全球企业文化的多元化进程,在发展中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使我国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企业文化的魅力,迎接新经济的挑战。

篇(6)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的融合度逐渐增加,经济也持续繁荣发展,但最近发生的金融风暴并导致实体经济滞涨,引发了世界经济危机,世界各国正采取强有力措施积极应对。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前,我们开始追根溯源,反思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从愈演愈烈的倒下的企业中,我们不难发现,几乎都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的问题,企业的诚信丢失了,不见了,企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伤害后被迫破产、倒闭。企业作为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微观组织单元,应该牢记现实的教训,让诚信在企业中生根发芽,并伴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成长。

一、关于对诚信与企业行为的理解和认识

企业诚信是指企业在市场经济的一切活动中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诚恳待人,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企业诚信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取得成功的基础,是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进入的到现代市场经济时代,企业作为经济运行过程中最重要的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微观经济主体,必须把诚信作为基本的道德操守,以诚信为荣,以失信为耻,将诚信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诚信是企业能够生存的基础。诚信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至关重要,诚信已经成为企业的立足之本,发展之源泉。诚信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企业对内、对外的每一次行为,都体现着企业的信用,并逐渐累计构成了企业的信誉。一个企业对诚信守法的认识及行为,将直接影响企业内外对企业的评价,并最终决定企业的兴亡。

诚信是企业公平竞争的准则。俗话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契约经济、也是诚信经济,遵循市场信用秩序和诚信规则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诚信是公平竞争的准则,是通行于市场经济领域的“绿卡”,谁践踏了诚信,违背信誉原则,谁就践踏了公平、践踏了自己。诚信准则的建立不仅需要制度来强制约束,更要把诚信转化为自律行为。企业有企业经营的准则,与做人有做人的道德标准是一个道理。企业到任何时候都有它的生存发展规律、办事准则,谁违背了这些要求谁就将受到惩罚。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公平竞争,企业在这个平台上所做出的一切必须以尊重社会、尊重消费者为前提,惟此,才能实现尊重自己,获取更大的市场效应。

诚信是企业无形的品牌。商标是产品的标签,让人一目了然,但产品的质量、性能则是内在的,人们往往看不见摸不着,它实际上就是产品诚信的内在含义。一个好企业、好品牌、好商标之所以给人的记忆是永远的,甚至可以永远牢记,代代相传,就是因为它不但有好的产品,更是因其有良好的信誉。在高度商业化的现代社会中,对于企业而言,诚信是一块金字招牌,是企业的基础和生命线。只有实现诚信基础上的客户认同感,企业才能长期受益。在西方有“信誉就是金钱”的理念,可见讲诚信是企业潜在价值最大的无形资产,良好的诚信声誉可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诚信是企业必须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企业作为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必须将诚信作为一项基本义务严格履行。正像著名管理学家沃尔顿所说的,企业应被看成是讲信用、讲商誉、讲道德的组织而不仅仅是赚钱的机器。诚信使企业在经营行为中时刻受到约束,要求企业为自己的承诺付出努力,在诚信与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共赢。

二、近年来企业诚信的现状

近几年,诚信缺失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诚信缺失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诚信缺失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巨大,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因此减少1个~2个百分点;诚信缺失造成企业交易成本提高,在近几届全国性商品交易会上,很多企业宁愿放弃订单也不肯采用信用结算,欧美国家企业间的信用支付已占到80以上;诚信缺失造成企业应收账款逾期率上升,在发达市场经济中,企业间的逾期应收账款发生额约占贸易总额的0.25%~0.5%,而我国高达5%以上。

相反,大浪淘沙,那些坚守诚信这一信念的企业,都得到了很好的生存和发展。国内外多数成功的大型企业的发展历程均以实践表明,只有靠诚信、勤奋、智慧和机遇才能稳定发展。例如久盛不衰的著名世界500强企业日本伊藤忠株事会社,就是以诚实和信用闻名遐迩的,它那“宁舍弃利润也不丢信誉”的经营原则至今仍被国际企业界所称道。

想当年自张瑞敏当众砸掉76台有质量问题的冰箱后,海尔人便把企业诚信作为企业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资源。在那个“用纸糊一个冰箱都能卖出去”的供不应求的年代,扩产增量是当时国内电冰箱企业的一致做法。但海尔追求的不是有形的产量,而是无形的信誉,并明确提出“先卖信誉,再卖产品”。靠着这种信念,海尔不仅能迅速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而且使企业赢得了长久不衰的市场认同、品牌价值,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今海尔已发展为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家电第一品牌,品牌价值达786亿元,连续6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

三、当前企业诚信危机的原因分析

一是单纯追求利益最大化。有些原本就是劣质企业,经营动机不纯,掠夺社会财富是其唯一目标,蒙骗欺诈是他们的卑劣手段。有些原本是合法经营的企业,由于同行业的激烈竞争,加上低价格的假冒伪劣产品的充斥于市,企业无正常利润可得,以至亏损时,一些企业就往往选择诚信缺失的办法。再一类是只有满足服务对象的“特殊需要”(如上市公司为了圈钱要求会计事务所行业做假报表)才能接到任务,企业出于生存目的而往往违心地作假。

二是生产、财务诚信缺失。许多企业没有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或认证,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劣质、有害的原材料,采用了非法生产方式;有的即使有了质量管理体系,但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让路于现实的短期利益。财务诚信缺失是企业诚信缺失的一个突出点。大量的企业都曾提供过虚假的财务报告,企业为了逃税避税,制造虚假的财务数据,少纳税或者不纳税;有些企业甚至通过虚设分公司,开设多个不同的账户,以达到其套利的目的。

三是市场监管不到位。虽然企业诚信缺失具有很大的危害性,然而就某个地区、某个部门而言,它一时能刺激经济发展,带来财政收入,增加就业,这对考核地方官员的政绩无疑是有利的,由此,一些地方政府在查处企业诚信缺失问题上表现得积极性不高。同时,客观上政府部门监督体系和制度还不能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还不能及时遏制企业的不正常、不正当的失信行为。

四、提高企业诚信的措施和对策

建立企业诚信体系,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的努力。要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来提高企业的提高企业的诚信度,软件方面就是加强思想教育、完善企业文化,将诚信的理念深入到每个员工的潜意识之中,形成一种自发的职业行为;硬件方面就是完善法制、法规和制度建设,健全监督、评价机制,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和企业主体功能的作用。

一是将诚信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从长远考虑,企业若想建立诚信体系,必须将诚信与企业文化紧密相连。只有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营造企业的诚信理念,才能真正地树立诚信观,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诚信在企业中广泛建立,持久发展。企业要想将诚信落到实处,把诚信贯彻到企业当中的每一个环节,就必须要在组织内部培养诚信的企业文化。

二是健全企业诚信制度。当前,企业要建立健全并实施合同管理制度,严格履行订货合同;建立资金信誉管理制度,严守对金融机构的诚信承诺;建立与消费者及供应商的合作制度,及时沟通信息,增强相互间的信任感。特别是要把保证产品的质量放在第一位,坚持“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的服务宗旨。建立以客户满意为理念的售前、售中、售后全方位服务体系:并对产品质量实行跟踪服务。确立起“产品百分之百合格,用户百分之百满意”的经营理念,依靠创建优质品牌来赢得市场、赢得用户。

三是提升企业信息的透明化。企业交往中需要诚信,它取决于交往过程的公开性、对信息及信息准确性的保证。从事交易的双方总是预期对方在谈判时提供有关交易的全面而准确的信息,而且在达成协议后信守承诺。公众对企业的信息了解得越多,就越能够有效地监督企业的诚信执行情况,从而约束企业的行为。

四是打造社会诚信体系。政府应努力打造以政府为主导的、各相关部门参与的、具有权威性、范性的、覆盖所有企业的社会诚信体系;信息是经济与社会得以正常运作、发挥作用的一个根本点,还应建立诚信信息传输系统,促进社会诚信制度建设;采取积极措施,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功能,推动企业诚信建设。同时,健全监管体系,严格依法监管,规范企业交易行为和竞争行为,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

篇(7)

1. 前言

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过去那种等靠要的思想,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思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企业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要苦练内功就要扎扎实实抓好企业内部管理。

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企业管理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高度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商品经济,它的目的是通过建立统一的市场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把一切经济活动纳入市场体系之中或与市场联系起来,并运用价值规律,通过价格杠杆作用和平等竞争,促进社会资源、智力资源、自然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实现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社会生活的各种需要。企业管理就是通过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正确调配使用,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并通过微观效益的提高,保证社会宏观经济的发展。可以看出,市场经济与企业管理在目标上具有同一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特征与计划经济有明显的不同,其特点表现在:

2.1 管理的物质性含量提高。从内容上看,由于实行市场竞争机制,企业能否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并求得生存和发展,决定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好坏、效益的高低。谈经营就得谈生产经营,讲究经济效益,管理上对效益的要求越来越强烈。面对市场,企业管理必须不受任何干扰,独立自主地选择最关键最现实的“物质”突破口。从形式上看,企业管理与经营越来越贴近,管理的概念有所扩展和延伸,管理者就是经营的组织者,管理活动就是经营的高级活动,单纯的管理不复存在,从方法和手段上来看,由于价格规律的作用和现代化、社会化的要求。企业管理将更多地使用经济的、法律的方法,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

2.2 管理的动势程度增强。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这种“交换”在时间和空间上并不是确定的,而是随机发生的。比如商品价格的波动、资金的运动、劳动者的流动等等。经营活动的“动势”,决定了对企业人、财、物管理的动势对预测的准确性、决策的时效性、信息处理的及时性要求更高,企业管理必须跟踪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并加及时指导、协调、服务。过去那种慢腾腾的工作节奏,那种静态的管理方法和落后的管理程序,那种陈旧的监督控制手段再也不能有效地达到目的,更不能适应现代的发展。

3. 目前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功利主义导致企业管理的位置降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的市场意识、效益观念普遍增强。但也有人简单地用经济效益衡量企业管理的好坏,认为抓管理工作既麻烦、得罪人,又创不出产值,出不了效益,于是从思想到行动上都把企业管理摆到次要位置。在一些企业,管理工作已被各式各样的承包制取代了,用经济指标去考核管理工作的实绩,“一俊遮百丑” 一些负责企业管理的同志也不去研究新形势下企业管理的新特点、新内容、新措施。

3.2 方法上老一套导致企业管理缺乏活力。不少企业的管理方法仍停留在七、八十年代某些过时的做法上习惯于订订制度,补补台帐,翻翻报表,算算奖金。这种缺乏针对性的做法.不可能有效地解决企业管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有的领导满足于听汇报,作报告,不深入实际去了解和解决具体问题,有的甚至大话、空话、假话连篇,这种不着边际的管理方法,只能引起职工的厌恶。还有一些同志把管理工作与本单位的经济工作割裂开来,死搬教条,为管理而管理。不善于把管理工作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去,出现了企业管理的“一潭死水”。

3.3 多种利益调整导致企业管理不系统。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内部多种所有制成份并存和多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使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矛盾呈多元化辐射,加之产权流动和重组,使财务混合所有制的经济单位日益增多,不少企业实行了股份制、租赁承包、国有民营、公有私营等,但部分企业在内部管理上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更没有严格的检查和考核制度,存在以“包”代“管”、“转”代“管”、以“改”代“管”的现象。

4. 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的建议

4.1 改、管并举是根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深化企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也是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和主要任务。深化企业改革、加强企业管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互为保证的关系。不存在没有管理的机制,也不存在没有机制的管理。事实上,企业改革的成果要靠管理来加以规范和巩固,而坚实的管理基础又是企业深化改革的必要条件。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企业改革中,企业管理有四个不变:

(1)地位不变,即始终是企业各项工作的基础。

(2)作用不变,即对企业人财物优化配置,产生最大最优效益,对企业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3)追求的效果不变,即运用管理取得效益,是永恒的主题,强调行之有效的管理,不做表面文章。

(4)要求不变,既要做到科学管理,又要注重整体优化。因此,要认清改革与管理之间的辩证关系,以改革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用管理巩固改革的成果,用管理促效益的结果。

4.2 夯实基础促提高。基础管理是科学管理的基石,是现代化管理的前提和条件,任何先进的管理方法都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基础管理之上。因此,改进企业管理必须从夯实基础管理入手。抓基础管理的关键是注重细和实。所谓“细”就是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既要抓标准的宣传贯彻,也要抓标准的执行考核,重在落实。

4.3 资本经营是核心。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随着这种转变,企业的经营方式也发生了变革,即由单纯的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再由生产经营型向资本经营型转变。

4.3.1 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提高资本的使用率的重心是解决企业资本利用不充分的问题。例如,企业资本闲置从基建环节看,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低。资本利用率低的直接表现是:机器、设备等开工不足,原材料利用率低等。资本经营就是要针对资本闲置和利用率低的原因,盘活存量资本。

4.3.2 合理配置企业资源。资本配置问题是资本经营的核心问题,其目的是要提高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益。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益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资源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如何配置资源使产出最大;二是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如何配置资源使投入最小。

篇(8)

一、前言

企业投资融资是企业经营运作的两种不同的形式,目的都是通过投资融资活动,壮大企业实力,获取企业更大效益的方式。在我国的传统企业中,投资与融资活动往往是由不同的人来完成的。一般地,投资行为被认为是企业战略的一部分,属于重大事项,因而其责任归于企业高层管理者如总经理。而融资行为往往等同于跑贷款,主要是与政府、银行打交道,因此,多由会计部门来完成。近年来,在我国一些积极寻求变革的企业中出现了投融资经理这一新兴职位。这些企业已经认识到,资金是企业的生命链,有效的资金投入、可靠的融资渠道、快速的资金周转,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目前,国家对个别行业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控措施,这就对企业的资金状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投融资人员的职责和地位也就变得更加重要了。指派专门的人员或设立单独的部门来负责企业的投融资决策并予以实施,正是顺应了当今企业发展的要求。

二、企业融资

企业融资是以企业为主体进行资金募集和融通的经济活动,是指企业从自身生产经营现状及资金运用情况出发,根据企业对未来经营与发展需要的科学预测,通过一定的渠道与方式,利用内部积累或向外部的资金盈余者筹集资金,以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需要的行为和过程。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现代企业越来越多的通过对外融资来获取资金,用于支持日常的生产经营以及对外的规模扩张。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获取资金的渠道一般包括两种: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指企业将通过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留存盈利和折旧等资金储蓄又重新投入生产经营的过程,也是企业挖掘内部资金潜力,提高内部资金使用效率的过程。内源融资来源于企业的内部资金积累,自主性强,是企业获得资金来源中成本最低、风险最小的融资渠道;外源融资则是指具有资金需求的企业通过一定方式向企业以外的其他经济主体(包括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募集资金的融资方式。外源融资方式主要包括金融机构借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这两种融资方式中,内源融资应当是企业的首选方式。事实上,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也主要依赖内源方式进行融资。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仅仅依靠内源融资已很难满足现代企业在迅速壮大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资金需求,外援融资也随之成为企业获取资金的最重要的方式。

在外源融资方式中,根据融资活动是否有金融媒介介入又可以分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资金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在没有金融中介介入的情况下通过特定的金融产品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在这种融资方式下,资金供给方直接与资金需求方达成协议,或在金融市场购买资金需求方所发行的有价证券,将资金提供给资金需求方使用。在直接融资行为中,金融中介的作用仅仅是协助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之间形成债权债务关系。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债券、商业票据,以及企业之间、个人之间的直接资金借贷等均属于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指资金供需双方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间接实现的资金融通行为。在间接融资的过程中,资金的供需双方之间不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我们所熟识的银行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存单等均属间接融资的工具。人类自发的直接融资活动起源于人们实物与货币等值交换过程所产生的资金需求,从时间上要远远早于间接融资。

目前我国企业的对外融资主要采用银行借款等间接融资方式,但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行为受到严格管制,信贷融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宏观环境。例如,在银根收紧的形势下,企业获得信贷资金的难度和成本都将显著增加,而通过发行债务融资产品进行直接债务融资,可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提高企业融资行为的灵活性和资金筹措的总体效率。直接融资的成本相对于银行借款等间接融资方式要低,特别是具备较高信用级别(一般认为是AA级及以上级别)的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对融资成本的节约效应更加明显。直接融资与银行贷款等传统的间接融资方式相比,无论是融资规模、效率、成本,还是在市场影响力和市场化程度方面都有显著的优势。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例,2005―2012年共有19个行业的1035家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务融资工具。行业范围及涵盖了工业制造、原材料加工等传统行业,也包括生物医药、计算机、媒体等新兴行业;既包括了了市场化程度较高、资金周转较快的消费品行业,也包括了投资回收期较长、具有一定公益性质的基建行业。从企业类型上来说,既有传统的国有企业,也有集体企业和基建企业,甚至包括部分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因此银行间债券市场目前已成为企业直接债券融资最主要的市场。

企业发行直接债务融资产品,需要有具备评级资质的评级机构对发行人进行信用评级。信用评级等级越高的债券,越容易获得投资者的信任,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能够以较低的利率发行。

从表1中可以直观的显示信用评级对利率的影响。一般而言,有信誉卓著的第三方担保或以企业自己或第三方拥有的财产作抵押担保、质押担保,可以增强债券的信用级别,有助于降低发行利率。

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有超短期融资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公司债、企业、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企业资产证券化、资产支持票据以及中小企业私募债权等。自从2011年银行间交易商协会推出定向债务融资工具以来,“企业累计发债规模不得超过净资产40%”的“天花板”限制已经逐步得到突破,以非公开方式发行的债务融资产品,如资产支持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等发行规模均不受净资产40%的限制。与此同时,我国直接债务融资市场在促进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方面的功能也作用凸显。2012年,民营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直接融资规模达到了1.854.5亿元。直接债务融资市场的蓬勃发展也反过来推动着债务融资乃至整个金融体系创新的步伐,通过不断的创新产品,满足企业多元化的融资需求,进一步完善我国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

三、企业投资

投资指的是用某种有价值的资产,其中包括资金、人力、知识产权等投入到某个企业、项目或经济活动,以获取经济回报的商业行为或过程。投资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是公司财富创造的驱动力。

企业投资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种。直接投资一般是把资金投放于生产经营环节中,主要为企业设立、购置各种生产经营用资产的投资,以期通过对企业的投资获取投资收益。这种企业经营性直接投资,在总的投资中所占比重较大。间接投资又称金融投资或证券投资,是指把资金投放于证券等金融性资产,以期获愿股利或利息收入的投资。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多渠道筹资的形成,企业的间接投资会越来越广泛。

投资现实中,企业能否抓住有力投资机会创造价值,会受到资本市场融资约束的影响,为减少这种影响,企业的应对之策是主动保持财务弹性,以求抓住投资给予,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所谓“财务弹性”,是指企业调动其财务资源以便采取预防或投机性措施,及时应对未来不确定性,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能力。财务弹性的目标是能降低成本及时筹集资金,避免陷入财务困境和丧失投资机会。财务弹性最主要的来源是内部现金和借债。企业现金持有与现金流动性及投资机会正相关。资本市场摩擦越大,企业持有现金越多;多元化经营企业现金流波动性越小,所持现金越少。企业持有充分的现金储备会提高企业的投资水平。当企业面临外部负面冲击时,充分的现金储备可有效减少冲击对企业投资的影响。企业持有现金可有效节约融资成本、应对财务危机、抓住投资机遇的益处。2008年金融危机,许多企业应声倒地;2011年国家宏观调控,引发了多起所谓的“老板跑路”事件,均为缺乏财务弹性,在危机来临时资金链断裂,陷入困境。我国金融市场存在信贷歧视,资本市场不发达,为数众多的民营及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而国有及大型企业却可以轻易融到资金。一方面,民营及中小型企业应注意保持财务弹性,以求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应关注国有及大中型企业的财务弹性,防治内部人假借财务弹性之名,行过度投资、奢侈消费之实。任何财务弹性都是有成本的,甚至很高的成本,因此应适度减少其财务弹性,适当提高债务融资比例,增加“内部人”财务约束,最终提高企业投资效率。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投资环境具有构成复杂、变化较快等特点。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在投资决策分析时,必须熟知投资环境的要素、性质,认清投资环境的特点,预知投资环境的发展变化,重视投资环境的影响作用,不断增强对投资环境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利用能力,根据投资环境的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投资策略。

投、融资是现代企业资金运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由此,投融资决策就构成了企业的两项基本财务活动,融资决策拟解决的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来源问题,投资决策则强调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它们既相互独立,又休戚相关。一方面,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自身的融资能力,在融资能力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投资项目的选择;另一方面,企业融通资金的有偿使用性,要求企业融资必须以投资的有效需求为依据。融资决策与投资决策已成为各企业在当今的经济热潮中进行理财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融资与投资既是彼此独立的两个方面,又是息息相关的一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实践当中,人们并没有过多关注融资和投资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是更多的关注于它们各自的独立面。而在目前的企业理财中,融资与投资的关系是决策者们在进行投融资决策时必考虑的重要方面。在企业的投、融资关系这一领域西方学者已做了相当多的具有理论价值的研究。但是他们都是在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前提下进行研究的,其理论成果是否适用于解释我国上市公司的相关投资行为,还需要实证的检验。国外的部分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在成长性较高的企业中,负债融资不会降低企业的投资支出,而在成长性较低的企业中,负债融资对管理者过度投资的治理作用则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国内的学者们也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的投融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大多与国外学者们一致。那么基于理论的我国上市公司中融资与投资具有怎样的关系,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探讨与研究对企业的投融资决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9)

1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企业员工的工作现状

1.1从员工工作积极性角度来看在我国,有相当的企业还比较封闭,管理理念比较落后,运营模式比较单一。有些公司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或有规章制度却过分的追求“人治”,造成“一人说了算”的局面。这种“专权”导致企业缺乏轻松和谐的氛围,势必影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有的公司对事不对人,不分青红皂白,过分强调工作任务的完成而忽视员工的情绪和必要的自我调配时间,无形中增加员工的工作压力和不满情绪;而有的公司员工自身存在懒散现象,好逸恶劳,整天想着不劳而获或少劳多得的投机心态等。这些都会导致企业竞争能力的低下和管理方面的腐败,造成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下降,从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1.2从员工的工作效率角度看由于国家各项劳动政策的落实和新的《劳动法》的正式施行,员工的基本工资、各项奖金、福利等也被严格执行。这保障了员工的工资、福利等可以足额、按时地得到支付。但是,也正是由于国家政策、法规的强制保护,导致一些职业素养比较差的员工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正常地工作,故意拖延,导致工作效率的低下。这种“磨洋工”现象在企业中相当普遍,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的发展计划,也降低了全行业的工作效率,造成人力资源相当程度上的浪费。

1.3从员工的创造性角度看现在很多的员工由于缺乏职业道德或自身实际操作技术水平不高,在与企业签订一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少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念头,只是简单的追求安稳与享受,造成了工作效率的低下和资源的严重浪费,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自身技能的提高。

1.4从员工的工作动机角度看很多员工的工作动机只有一个,那就是挣钱。他们觉得工作就是为了挣钱,为了生存,所以只要有足够的钱生存就乐于保持现状,不愿再过多的付出,或是为了钱不择手段,进行一些不正当竞争。这是一种非常狭隘的工作观,不利于自身身心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上述我国员工种种的工作现状,都说明了激励的必要性。那么,何为激励呢?激励(motivation),作为一种管理行为,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即激发人的动机、诱导和强化人的行为,使之向期望目标趋近的作用过程。激励是一种力量,给人以行动的动力,使人的行为指向特定的目标。很显然,激励是针对人的行为动机而进行的工作。

2中西方激励理论在我国市场条件下的结合点

我国古代的激励思想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它与西方现代激励理论对于我国当代企业的员工激励问题都是很有借鉴和指导意义的,我们必须相互比较中西方激励理论的优缺点,取二者之精华,去其糟粕,找出二者在当下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结合点。经比较分析,中西方激励理论之间还是有很多共性存在的。

2.1物质激励法物质激励尤其是金钱激励在中西方激励思想中都有很大的应用。古语有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讲的就是物质激励的运用。西方也有“经济人”假说,该假说认为人的行为是在追求本身最大的利益,工作的动机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经济利益的分配决定着人们的积极性。因此,为了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管理当局会使用一些有效的经济激励手段,即实行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以激励员工更卖力地工作。在市场化日益成熟的中国,这种方法不仅仍然实用,而且还是效果最好的一种激励方法。但我们要时刻牢记:人的情感是非理性的,有时头脑一热会影响其对经济利益的合理追求,因而要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控制制度,对违纪者进行处罚。这也就是人们所称的“胡萝卜加大棒”的激励方法。

2.2目标、参与激励法目标、参与激励在我国企业中也是常见的激励方法。每一个企业员工都会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管是长期规划还是短期规划,在一定的时间内,他们都有自己的职业目标,都希望自己也可以参与管理企业的一些事务,当一个人的目标强烈且迫切需要实现时,他们就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热切的关注,对工作产生强大的责任感,因而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企业管理者应该积极运用好目标、参与激励法,在企业中采用灵活的员工晋升制度和合理的授权制度,让员工在工作中感受到自己也是企业的主人,是企业的一份子,在实现自身目标的同时也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2.3荣誉、情感激励法荣誉是同事或组织对个体或群体的崇高评价,也是满足人们自尊需要、激发人们努力进取的重要手段。自古以来,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作为拥有高等智商和丰富情感的人类,都把个人的名誉、荣誉看得很重要。因此,对于在工作中表现突出、体现典型的优秀员工,企业应该也必须给予相应的荣誉奖励和情感激励,以激发其他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荣誉、情感激励不但成本低廉,而且效果很好。综上,不论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用哪些激励方法,但都要讲究一个“度”,适度原则始终是要谨记于心的。还有管理和激励方法要与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内涵和管理制度相一致,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底蕴和事情,不能照搬方法而不顾现实差异,要根据本国、本企业的当前情况去进行激励,以期实现效果最大化。

3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我国企业激励问题的途径

不同国家、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情况和问题。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深的中国,如何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也是因企业而异的。具体细分,有以下几点:

3.1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信赖和尊重员工,使其愿意工作。对其实施有成就感、自尊感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求的激励,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创造力和人生价值。“以人为本”应该真正落实到位,应该真正体现在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日常工作之中。管理者要经常与员工进行谈心,尊重支持下属工作,对员工所做出的成绩要及时地表扬,对员工遇到的困难要尽可能给予帮助。要尊重员工人格、权利与尊严,化解干群间、群众间的对立情绪,创造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更要从细微之处关心员工,以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3.2要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在很多时候,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对员工的情绪、心理影响极大。因而领导干部应以实际行动树立起廉洁、务实、公正、奉献的形象,不应对员工作出任何难以实现的承诺,要做到言出必行、行出必果,同时在工作中要以身作则,遇到困难也要一马当先,不要退缩。作为领导更要坚持原则,对事不对人,以事实说话,不以公谋私,力求公开、公正,尊重员工的自尊心。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威信、更好调动员工团结向上的工作积极性。

3.3要提高员工的民主管理意识员工只有感到自己处在当家作主的地位时,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要建立健全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广泛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企业也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员工承担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指导员工参与企业决策、鼓励员工为企业发展建言献计,使员工真正体会到工作的乐趣与成就感,并增进多方了解;力求加深上下级与员工之间的工作感情,相互信任,使工作事半功倍,积极为员工发挥个人才能创造良好的条件。

3.4在员工间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劳动法》只保证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而几乎所有的员工都希望获得更多的工资报酬,这就为企业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提供了依据。岗位绩效工资制,从定义上来说,是指以岗位为主要实施对象,以薪点数为标准,根据企业经济效益情况,按企业结算工资总额确定薪点值,以岗位贡献为依据,以员工贡献大小为基础,确定岗位劳动报酬的一种弹性工资分配制度。现在,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在我国很多企业、单位都已经开始实行,尤其是一些事业单位已经走在了绩效工资改革的前列,成效显著。

3.5采取企业内员工工作竞赛的方式促使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员工工作竞赛,顾名思义,就是在一定的工作时间内,让员工间相互竞争,力争多完成工作量,并对效率高的员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精神、荣誉激励。其实质就是一种特殊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员工工作竞赛的方式不但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增加员工工作积极性。企业应该多举办一些员工工作竞赛,培养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使物质与精神激励有效结合,进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篇(10)

一、品牌创新唱主角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品牌对企业在提升其企业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已显露无遗。企业间的竞争、产品的竞争,已越发明显的表现为品牌的竞争。谁拥有社会所公认的强势品牌,谁就不会在市场“大浪淘沙”的过程中被淘汰。

新经济时代是一个品牌竞争的时代,企业由原来的以产品经营为核心逐渐上升到以品牌经营为核心。新经济时代是一个知识创新的时代,企业的品牌管理与发展要符合适应这个时代就必须创新。虽然,企业品牌建设是一种风险,它可能给企业带来巨额损失,但是,一个企业要想作长久,还是应该不断追求品牌建设。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品牌建设正是为了降低企业的竞争风险,不走品牌建设之路才是最大的风险。

抓好品牌建设,企业品牌创新管理是关键。谨慎定位新品牌和分析市场。可以避免企业品牌创新过程中不必要的风险。企业可以选择在目标市场上靠近于现有竞争者的市场位置定位,直接同另一品牌竞争;也可将其位置定位于当前市场上没有的特色产品,开拓新的市场领域,迅速占据该新市场领域的领头羊地位。严格管理,加强品牌自我管理是企业品牌创新风险管理的关键所在。创品牌不易,保品牌更难。只有在不断的品牌创新同时,加强品牌自我保护,才能使企业有足够的资金和热情投入品牌创新中,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二、循环经济作基础

首先,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的经济增长模式。其中,“减量化”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再使用”目的是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成为垃圾;“再循环”是要求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与传统经济“对资源的高开采、低利用,污染物的高排放”相对,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展示出的特征是“对资源的低开采、高利用,污染物的低排放”。

其次,打造资源节约型企业,要求企业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提高现有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从生态经济系统的意义上说,废弃物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将其回收利用以消除污染,使其资源化,可以缓解环境负荷的压力,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投入资金回收这些资源,发展下游生产,既可为企业员工和广大公众创造一个环境良好的工作生活空间,同时又是把这些放错了位置的资源重新置位。在发达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可以说是一项重要的国策。

三、资本经营是核心

首先,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提高资本的使用率的重心是解决企业资本利用不充分的问题。例如,企业资本闲置从基建环节看,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低。资本利用率低的直接表现是:机器、设备等开工不足,原材料利用率低等。资本经营就是要针对资本闲置和利用率低的原因,盘活存量资本。

其次,合理配置企业资源。资本配置问题是资本经营的核心问题,其目的是要提高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益。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益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资源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如何配置资源使产出最大;二是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如何配置资源使投入最小。另外,从企业权益角度看,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结构的优化,也属于资本配置管理的范畴。

篇(11)

一、品牌创新唱主角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品牌对企业在提升其企业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已显露无遗。企业间的竞争、产品的竞争,已越发明显的表现为品牌的竞争。谁拥有社会所公认的强势品牌,谁就不会在市场“大浪淘沙”的过程中被淘汰。

新经济时代是一个品牌竞争的时代,企业由原来的以产品经营为核心逐渐上升到以品牌经营为核心。新经济时代是一个知识创新的时代,企业的品牌管理与发展要符合适应这个时代就必须创新。虽然,企业品牌建设是一种风险,它可能给企业带来巨额损失,但是,一个企业要想作长久,还是应该不断追求品牌建设。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品牌建设正是为了降低企业的竞争风险,不走品牌建设之路才是最大的风险。

抓好品牌建设,企业品牌创新管理是关键。谨慎定位新品牌和分析市场。可以避免企业品牌创新过程中不必要的风险。企业可以选择在目标市场上靠近于现有竞争者的市场位置定位,直接同另一品牌竞争;也可将其位置定位于当前市场上没有的特色产品,开拓新的市场领域,迅速占据该新市场领域的领头羊地位。严格管理,加强品牌自我管理是企业品牌创新风险管理的关键所在。创品牌不易,保品牌更难。只有在不断的品牌创新同时,加强品牌自我保护,才能使企业有足够的资金和热情投入品牌创新中,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二、循环经济作基础

首先,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的经济增长模式。其中,“减量化”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再使用”目的是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成为垃圾;“再循环”是要求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与传统经济“对资源的高开采、低利用,污染物的高排放”相对,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展示出的特征是“对资源的低开采、高利用,污染物的低排放”。

其次,打造资源节约型企业,要求企业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提高现有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从生态经济系统的意义上说,废弃物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将其回收利用以消除污染,使其资源化,可以缓解环境负荷的压力,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投入资金回收这些资源,发展下游生产,既可为企业员工和广大公众创造一个环境良好的工作生活空间,同时又是把这些放错了位置的资源重新置位。在发达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可以说是一项重要的国策。

三、资本经营是核心

首先,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提高资本的使用率的重心是解决企业资本利用不充分的问题。例如,企业资本闲置从基建环节看,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低。资本利用率低的直接表现是:机器、设备等开工不足,原材料利用率低等。资本经营就是要针对资本闲置和利用率低的原因,盘活存量资本。

其次,合理配置企业资源。资本配置问题是资本经营的核心问题,其目的是要提高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益。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益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资源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如何配置资源使产出最大;二是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如何配置资源使投入最小。另外,从企业权益角度看,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结构的优化,也属于资本配置管理的范畴。

再次,加强资本收益管理。资本经营从一个周期看,往往始于筹资,终于收益分配;从持续经营角度看,资本收益分配既是终点,也是起点,因此资本收益管理是资本经营的重要环节。资本收益管理包括三个过程:资本收益过程管理、资本收益业绩管理、资本收益分配管理。资本收益过程管理主要有价格管理、收入管理、成本管理等;资本收益业绩管理主要有利润管理、盈利能力管理、资本收益考核评价等;资本收益分配管理包括资本收益分配标准、分配政策、分配方式等。加强资本收益管理。一要加快技术创新与改造。提高技术进步的经济效益,搞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正确处理收益与风险的关系;二要注重企业投资管理,选择筹资渠道、筹资方式,优化筹资结构,降低筹资成本,同时要搞好财务预测,选择科学的财务决策程序与方法,提高投资收益率;三要控制好企业规模管理,即处理好资本投入与企业经济规模的关系,确定合理的企业规模,特别要注意搞好企业扩张和组建集团过程中的财务管理,从而进一步提高抗御风险的能力。

四、共赢竞合为载体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企业应当按照分工协作的要求进行战略规划,不吃独食,而是形成产业链。这不仅可以扬长避短,形成科学的产业结构,避免相互复制,形成不必要的产品、产业重复,而且可以太大地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家们在“企业再造”的过程中,应该坚决摒弃“关起门来当老大”,做小老板、求小安稳、谋小实惠的保守观念和“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错误认识,学会与人合作,与大企业合作,以便借船出海,克自己之短,用他人所长,使企业不断增加活力,迅速得到发展。总之。通过这样的分工效果,既可以达到多赢的效果,也能促进企业充分合理配置更大范围内的资源要素,有利于充分利用企业的外部资源要素、市场,拓展企业发展的空间,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真正的市场是需要大家一起来做的。企业的合作,本质上也是一种相互“喂养”的关系。只要企业间进行友好的、有效的相互合作,就可以克服自身的局限,通过取长补短而实现双赢的目标。合作就是有钱大家一起赚。当然,合作的形式也不只是一个相互带动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强强联合、强弱联合、配套协作等多种形式来进行。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尽管有经营灵活、应变能力强的优势,但它的人力、财力、技术毕竟有限,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弱,中小企业如与大企业配套协作,充当配角,则可扬长避短。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公文、讲稿、总结怎么写?

专家解答,全程指导

免费咨询
发表咨询 投稿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