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1 16:35:3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篇(1)

地理作为一门文理兼备、涉及领域广泛的学科,使得很多文科生十分头痛,尽管在地理学科上花了大量的时间,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没有认识到地理学科的本质特性,没有认识到地理学科的“活性”。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科特点,教会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地理思维,是日常课堂教学的重点,下面我就几个地理问题谈谈如何进行地理教学指导。

一、气候类型的判别,图文并茂理解透

(一)高考导航

有关气候的试题是地理高考试卷的“钟情点”,解题的关键是气候类型的判断。气候特征的分析和类型的推断是考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让学生思想上认识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指导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

第一步,确定南北半球——最冷、最热月;第二步,确定热量带——最冷、最热月气温;第三步,确定类型——降水情况。

(三)指导气候类型判读的规律

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四)指导误区

不注意难易程度,忽略图形的判读,造成学生学习缺乏信心,生搬硬套,不得要领,因而在范例指导时应注意由易到难的次序,循序渐进,按气候类型判读的三个步骤和气温和降水两要素,同时要适当让学生认识常见的气候类型变式图,如气温和降水点状图;气温和降水折线图;气温和降水变率范围图;气温和降水折线图;气温和降水变率范围图;气温和降水单元格图;气温和降水雷达图;气温和降水立体图;气温和降水等值线图等,如此就能较好地认识到气候类型判别知识的“活性”。

二、等值线中精选一种,以点带面好处多

(一)高考导航

等值线在高考中地位突出,是一个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几乎年年高考都考。

(二)指导等值线判读的方法

1.读数值——等差距(每相邻的两条线数值差相等或为0);同一等值线两侧数值一般不同;变化趋势;数值范围和极值。

2.读疏密状况——表明变化大小,同时分析引起变化的影响因素。

3.读走向——同时分析影响因素。

4.读等值线的弯曲方向——可添加辅助线,变抽象为直观,同时分析影响因素。

5.辨方向——坡向由高处指向低处,垂直于等高线。近地面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6.读局部小范围闭合等值线——同时分析引起闭合的原因、变化的趋势和数值范围。

(三)指导等值线判读的规律

1.同一条等值线上的数值相等。

2.等值线为闭合曲线,有时因图示范围较小,而显示为不 封闭。

3.两条等值线一般不能相交,等高线图上悬崖可以显示为重合状态。

4.相邻的两条等值线数值相等或差一个等值距(特殊原因直接标出每条数值者除外)。

(四)指导误区

没有意识到等值线知识内容多,难度大,重练习训练,轻规律剖析,表面上看似乎面面俱到,事实上什么都没有讲透,因而在范例指导时,要注意重点讲透其中一种等值线(如等高线),然后用同一规律原理解决其他等值线的问题,如等深线、等温线、等压线及等压面、等降水量线、等太阳辐射量线、等盐度线、等时线、等潜水位线、等积温线、等温度差线、等震线、酸雨等pH值线、等海底年龄线等,就能较好地让学生认识到等值线的“活性”。

三、区位因素的应用,建模运用自贯通

(一)高考导航

纵观近几年的地理高考,区位因素是一必考点,地位突出。

(二)区位因素应用的知识框架

(三)区位因素应用的解题规律

1.分析区位类型﹙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商业等﹚。

2.检索区位因素大体模式。

3.看清区位要求﹙全面分析、对比分析、主导因素分析、优势区位分析﹚。

4.提取材料﹙包括图表﹚有关显、隐性信息。

5.运用相关知识组织答案。

(四)指导误区

不注意构建区位因素应用知识框架,组建答题模式,忽略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商业等区位因素之间的知识,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的联系与区别。要特别强调在答题中区分:①简述;②简析;③描述;④综述;⑤说明;⑥写出;⑦分析;⑧对比(比较);⑨评价;⑩概括,以达到应用区位因素进行准确答题。

四、区域空间定准位,师演生学很重要

(一)高考导航

区域问题在历年的高考中几乎都有涉及,区域性也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性。而解答区域地理的相关问题,关键是要建立空间概念。把要求掌握的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既是地理学习的要求,又是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

(二)指导建立区域空间概念

1.抓住四至点与主要经纬线,明确中国范围和位置。

一些主要的经纬线:

2.抓住界线地理事物,明确相对位置。

山脉界线(三大阶梯、主要界线山脉)、河流界线(例如黄河、长江沿线等)、主要的地形区(例如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等)。

一些主要界线:秦岭淮河一线、长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流区与外流区;我国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年降水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中国人口线、京哈—京广线、陇海—兰新线等铁路沿线。

3.以中国政区图为基础,建构中国空间图。

在政区图的基础上,逐渐添加地形、气候、河湖、人口、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等。

(三)指导区域空间定位的方法

通常通过重要的山脉和经纬线来进行。如判断甲地(32°N,106°E)位于哪个主要地形区上,首先可以判定在我国南方(甲地位于秦岭33°—34°N以南,横断山脉100°E以东),其次可以判定在四川盆地(甲地位于巫山110°以西,位置偏北,故不在云贵高原上)。

(四)指导误区

不注意按照循序渐进的方法,帮助学生建构区域空间概念,忽视最基本的要素,使得学生无法准确地进行区域空间定位。例如在建构中国区域空间概念时,一般可以先从我国的范围、重要的经纬线入手,再结合主要的山脉和主要地形区,尤其要注意演示区域的定位过程,反复演练,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

五、区域地理树典型,综合应用带好头

(一)高考导航

区域问题在历年的高考中尤其是第37题,几乎都有涉及,可以说是高考的一个必考点,对于区域问题的掌握情况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二)指导区域地理学习的基本思路

(三)指导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基本方法

1.准确进行区域定位后,根据区域位置,判断分析地形、气候的类型和特征;

2.以地形、气候条件为基础,确定其相应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

3.以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对主要人文地理现象的影响;

4.分析评价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

5.确定区域发展方向、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四)指导典型

以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指导要求: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的课程标准解读: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区域特征、区域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2.指导过程:

(1)空间定位指导:

①根据穿过本区的经纬线定位:

120°E穿过西北地区东部,80°E穿过西北地区西部。

40°N穿过内蒙古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等。

②根据典型地理事物定位:

根据黄河形状、阴山、天山、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地理事物定位。

(2)构建知识体系的指导:

(3)反馈指导:

注意指导学生利用已构建的西北地区的知识解决问题,指导学生认识到区域的分布、现象、成因、人类的生产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分析西北地区的方法分析其他区域,从而认识到区域知识的“活性”。

总之,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知识的“活性”,就是要尽可能地使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知识,切实体会到学习地理知识的乐趣,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3-0059-02

收稿日期:2015-02-04

作者简介:

余秋琼(1969-),女,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数学讲师,本科。(广东 惠州/516007)

中职数学生活化教学简单的说就是在中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充分的融合,并以此为基础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进行有限的联系,以此来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这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可以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与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使其可以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一、生活化课堂概述

(一)生活化课堂的含义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要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生活化的因素对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来对数学知识的内涵进行正确的理解,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这种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也是对传统教育的创新与变革,选择新型的教学方式来适应现代学生的状况,以此来对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有效的改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并对学生的潜在能力进行充分的挖掘。此外,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方式也可以通过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利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对学生思维意识与探索能力进行培养的效果。

(二)生活化课堂在中职教学中的重要性

数学主要源自于生活,并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以更好的形态服务与生活,其最为一种工具逐渐应用到不同学科与不同领域之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而中职院校主要是为了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以此来服务与社会,所以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知识应该受到关注,并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中职阶段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应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运用,由此可见,在中职阶段进行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至关重要。中职数学教育与普通数学教学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在中职教学的过程中实施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规划,以此来加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这也是现阶段中职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生活实际状况来来掌握数学的知识结构,通过这样的教育理念,给学生带来帮助,教师也应该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以此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加大对生活实例的引用,促进学生的思维意识发育,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立的思考方式。同时在中职阶段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理念下,教师的水平与教学观念可以得到相应的更改,以此来对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完善,从根本上提高教育的质量与中职教育的水平,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中职数学生活化教学出现的缺陷

(一)中职院校的重视程度不足

中职院校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比较重视,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不足。同时,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课水平,忽视了数学课堂的存在,有的中职院校出现占用数学课程,甚至有一部分中职院校取消了数学的课程,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难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这种背景下进行数学学习则无法开展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也会影响到素质教育的有效贯彻落实,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职院校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与生活化的关联薄弱

教学内容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与生活化的关联性相对较为薄弱,而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主要是要求教师将相关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紧密的结合,但很多教师对这一点缺乏正确的认识,忽视了生活化教学的效果,仍然通过传统的方式与教学理念实施教育,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对学生思维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使其对数学知识结构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较差,难以达到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三)教学方式有待改善

现代中职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方式比较落后,缺乏生活化的指导,这也就导致数学教学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很多中职阶段的数学教师对教学方式缺乏改善与创新,其依然通过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来实施教学,这种现象比较常见,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很多教师没有将数学与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导致数学课堂教学缺乏新意,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并逐渐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中职院校学生的基础较差

中职院校学生的来源相对较为广泛,但据相关的调查与研究表明,大部分中职院校学生自身的基础知识水平较差,难以达到相应的教育标准。尤其是在各大高校不断扩招的影响下,中职院校学生的数量与质量都在呈下降趋势,这一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多学生对教师抱有敌视的态度,进而产生厌学的心理。同时,由于学生处于叛逆期的阶段,自身的知识水平较差,所以对学习缺乏自信,这也会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

(五)课堂教学氛围缺乏生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生活化教学的方式逐渐应用到各大高校,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职院校的数学教学依然存在不足之处,尤其是生活化课堂教学缺乏生动性与趣味性,导致课堂变得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没有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来制定相应生活化教学实践策略,对课堂活动的组织相对较少,这也严重的阻碍了教学质量。

三、实现中职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建议

现阶段的中职教育中,很多学生在实际生活的过程中并没与运用到数学知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仅限于课堂教学方面,这也导致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逐渐流与形式,难以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与效果。面对这一现象,就要求教师端正自身的态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一)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对数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比较重视的是就题论题,通过大量的联系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通过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来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但通过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数学学习的效率,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所以应该对知识进行有效的分析,并在生活中发现与选择案例,以此来将生活与数学学习进行有效的融结合,从根本上提高中职教学效率,并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在对函数应用题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对生活中的案例进行有效的结合,以此来加强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教师可以有选择性的结合生活来对问题进行设计,如手机上网流量的套餐选择,主要有两种,分别是5元30M与10元70M,以此来计算每月使用流量在什么区域第一种套餐划算,又在什么区域第二种套餐比较实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对自身的知识进行充分的运用,并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二)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现阶段中职教育中进行数学学习主要有三个部分,分别是数学知识的运用、经验材料的数学组织化以及数学材料的逻辑组织,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该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实施生活化教育,以此来发挥教育的最大价值,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进行有效的结合。想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应该让学生通过数学的角度来观察问题,例如在对中职财经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对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消耗、收益以及经济效果等进行分析,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来将其与数学知识进行联系,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生活化

从教学的角度上来讲,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很大,所以教师应该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优化,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加强学生对知识进行分析与梳理的能力,使其通过自身的思考来掌握数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实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例如情景教学方式、问题教学、任务式教学等,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自我自考的意识,并在学习中可以进行不断的整合。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优化自身能力。

四、结语

中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性人才的基地,所以在教学方面应该重视,尤其是基础知识的掌握。而生活化教学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对现阶段中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改善,并培养促进社会发展的全面性人才,应该对其进行重视,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完善。

篇(3)

中图分类号:G623.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0067-02

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已进入了新的时代,我们正面临着一场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严峻挑战,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正在引起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几年来,我校的科技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通过开展科技活动,培养了学生较为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心理,增强了科学素质。实践证明:这是造就优秀的科技后备人才的一种有效措施。回顾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我认为在活动中应该注意从以下三方面重视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一、注意培养刻苦钻研、不怕困难的治学精神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对意志的培养。因为任何一种创造发明,甚至于一般的学习研究,没有起码的克服困难的毅力,没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精神,要取得一定的成就是不可理解的。因此,在科技活动中应十分注意对学生意志的培养和锻炼。

参加兴趣小组的同学,他们在日常生活、自然常识及科技、科学书籍中已接触到一些自然科学的奥秘,并对它产生了好奇心,他们带着强烈的兴趣报了名,参加了活动。对小组开头安排的一些趣味性活动感到很新鲜,对能动手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也很高兴。但是随着活动的开展,由于学生的理论知识一般来说比他们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要深,要广。比如各种更为复杂的船模、建模拼装要的是细心、信心和毅力,再如各种搜集、调查工作:指纹调查、环境调查、收集气象谚语……于是,这种直观的兴趣开始不稳定了,畏难心理萌生,打退堂鼓的也有,困难接踵而来。在这个考验面前,辅导老师一方面向他们讲述科学家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探索真理的故事,使同学受到很大的鼓舞;另一方面引导同学互相帮助,提高信心。法拉第有一句座右铭:“拼命去争取成功,但不要期望一会会成功。”在科技活动中,就应该注意让同学们树立敢于成功、不怕失败的坚强信念,在各种困难中磨练百折不挠的毅志,使他们由此明确:有决心,不畏难,是做一个科技工作者必备的品质,应该从小培养。

二、逐步树立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化学科学创始者拉瓦锡说过:“不靠猜想,而是根据事实。”在用现代科学知识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倡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因为科学本身就是实事求是的,求不得半点的虚假。每周学校的“科技”课大多是纸工作品的制作,我们一开始就严格贯串“认真”两个字。首先,课上必带工具:剪刀、刻刀、胶水或双面胶带;其次,拿到制作材料,找出所需的卡纸后,先看制作说明或制作步骤,了解本制作的基本制作方法;然后动手剪刻各部件,通过阅读剪刻符号进行正确的剪刻,并且每个部件剪下后要在反面写上部件名称或序号;然后用刻刀在虚线处、点划线反面刻痕并折出形状;最后才是完整地制作。多年的活动搞下来,使学生阅读图纸的能力增强了,动手制作的能力也大大加强了,培养了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参加兴趣小组的同学,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从一开始剪刀的握法、锋利的刻刀的使用都是小心翼翼;到后来学习锯子的使用;用烙铁焊接等技术的掌握;从对船模、车模、航模的一窍不通,到自己能很快的完成一辆四驱车的制作;能操纵遥控快艇在水上疾驰;操纵遥控飞机在空中翻跟斗,大家都高兴得拍起手来。这是辛勤劳动的结晶,是刻苦学习的成果,怎么不叫人兴奋呢?然而辅导老师十分冷静,没有忘记在这个时刻要特别注意提醒同学们要严谨细致,精益求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①立体纸工要有棱有形,挂角要正确;②30分钟内完成一架“橡筋动力吹塑纸飞机”的制作;③如何减少四驱车在运动中的各种阻力;④遥控船模航行中不能碰到水道壁,绕桩时不能碰桩等……这样的活动对参加兴趣小组的同学一丝不苟、积极求索的科学作风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使他们学到了对科学进行探索研究和运用所学知识的一些态度和方法,这是多么重要的科学素质啊!

三、着眼开发智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4)

素质拓展,原意是小船驶离港湾,进入未知的旅程,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素质拓展起源于国外的户外体验式训练,通过设计独特、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户外活动,培训人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精神。

一、中小学生课外生活相关的几个问题

现阶段的我国教育制度,决定了中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学校的教学理念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升重点学校的大环境压力下,努力学习,利用了所有的课外时间,参加各种补习班,特别是大城市表现更加突出。为了孩子将来有一份好点的工作,家长们虽然怨声载道,也只能屈服于压力,承受着这种极不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竞争。中小学生课外生活中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可以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很少。当前中小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非常少,部分学生就连寒暑假都被课程学习填得满满的。调查发现,学校和家长安排的学习任务过多,学习活动占据了中小学生的大量课余时间。小学高年级作业做到9点30分以后,初中作业一般到11点才能完成,做得慢点就要到12点,做得快的就是几个学生互相协作分工完成的,周末当然是进两三个补习班。

(2)可以自主发展爱好的精力很少。“为中小学生减负”已经提出多年,形式上看,中小学生课余生活丰富多样,实际上其内容仍然是文化学习。绝大部分精力要做作业、看规定的课外书。看电视、自由玩耍基本没有精力,因为要尽量多睡一会儿觉,恢复第二天学习的精力。所以,减负效果并不明显。

(3)课外活动场所和设施不足。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需要足够的场所和设施,然而中小学生课余活动场所不足,就近活动场所更是缺乏。一般学校的活动设施与场所是有规定的,要求学校设置200米~400米的环形跑道、100米~350平方米的活动场地以及相应数量的篮球场和排球场。但许多规模较大的城市学校也是严重缺乏的,课间操只在教室的过道上做,跑步安排更是无奈:只能安排星期一星期三由一、三年级跑步,星期二星期四由二、四年级跑步。大城市的中小学生的校外活动场所有限,在家附近的活动场所很少。青少年活动中心是理想的去处,但因为场地有限,所需费用不低,参加兴趣活动的学生不到10%。

(4)青少年不良课外活动有害健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青少年得到了优越的知识学习环境,但像黑网吧等大量出现,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严重不良环境之一。 影响表现在:一是网络游戏极易让玩家成瘾;二是网络中还有很多不健康的网站,监管难度大。

二、素质拓展活动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

(1)素质拓展活动的意义。人们有个共识,在农村成长起来的孩子,吃苦耐劳,不怕困难挫折。因为农村孩子的成长过程已经经受了很多困难挫折,所以从生理和心理上已经能很熟练地应对了。但城市成长的孩子,因为没有机会经过这些教育和磨炼,所以缺少这方面的经验和能力,而这些能力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素质拓展活动可以给学生补上人生的这一必修课。素质拓展训练课程通过设计好的专业户外活动,培养学生耐力和忍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素质拓展活动可以丰富校园文化。

(2)素质拓展活动的内容和特点。素质拓展活动形式,主要有水上活动、野外活动和场地活动。水上活动有游泳、跳水、扎筏、划艇、潜水等;野外活动有远足露营、登山攀岩、野外定向、溶洞探险、伞翼滑翔、户外生存技能等;场地活动有高台跳水、高架绳网等,开展各种团队组合课程及攀岩、跳越等心理训练活动。素质拓展活动,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娱乐性,因为一般是通过游戏形式和团队合作方式安排任务的,参加者在娱乐中接受挑战,体会道理。如“背摔”“断桥”“天梯”等项目能够提升个人心理素质和团队质量。二是主动性。学生是活动的主角,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全身心投入、努力完成任务。在体能活动过程中,引发出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三是挑战性。项目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向能力极限挑战,重点是跨越心理屏障。克服困难后,学员能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增强团队成员的责任心与参与意识。四是深刻性。素质拓展活动使参加者印象深刻,终生难忘。

(3)素质拓展活动的实施。素质拓展活动的一般步骤是这样的:体验是开始,参加者以观察、表达和试行的形式投入活动。有了体验以后,再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在交流当中,分享心得,发现不足。再从经历中总结出经验,提取出精华,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体验中得出的结果。最后进入应用阶段,策划如何将体验运用到工作生活中。素质拓展活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得到了很好应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体验、感受、分享、交流、总结应用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团队意识的形成,并借助训练后的触动,感悟和思考。

设计素质拓展活动必须注意:训练项目必须有安全保障,所有户外活动应经过精心的设计与实验,周密安排,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素质拓展活动的设计必须把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更好地融入群体中。

总之,素质拓展活动对中小学生成长有重要作用,不仅锻炼学生的体魄、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让他们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学会了感恩,学会了珍惜。所以,应该将素质拓展活动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让学生的身心更加健康完美。

参考文献:

[1]张冰,余豪.对初中生耐力素质练习的拓展研究[J].科教文汇,

2010(6).

[2]李富民.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应用拓展型人才[J].北京城市

学院学报,2009(2).

篇(5)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77-02

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科学教育应与幼儿生活更加贴近,应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学习,最终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文试从大班幼儿玩“水”系列主题活动中的一个案例――《水的渗透》来分析探讨教师在生活体验性科学活动中的指导策略。

一、活动结构展示

本次教学活动共分三个环节,每一环节层层递进,教学全过程为32分钟。具体活动过程为:

第一个环节:了解水的渗透现象。老师先示范海绵吸水的过程,让幼儿了解什么是“渗透”。然后进行生活经验小结:平时你还看见过哪些“渗透”现象?最后进行操作区分:渗透与不可渗透的材料。第二个环节:比较不同材料的渗透性。先设疑:水会自己向上爬吗?让幼儿观察比较:请你将木头、布、纸夹在比较架上,同时浸在有色水里,观察水渗透的速度,并按自己的方式记录。第三个环节:知识的迁移。

二、点评与分析

本活动从选材、目标制定、材料准备到过程的设计实施,充分体现了生活化、体验性教学的特点。整个过程中,教师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设了宽松愉悦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体验科学精神,获得了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一次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过程。通过对本次活动的观察分析,我们认为教师在实施生活体验性科学活动中采用了以下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策略:

(一)营造鼓励幼儿探究的心理氛围,让每个孩子享有成功的体验。

在本次科学活动《水的渗透》中,教师一直营造着一种尊重、支持、鼓励的心理氛围,充分发挥着孩子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如让幼儿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不同材料水的渗透速度不同时,教师耐心听取孩子们的实验结果,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孩子的观点和解释。给予孩子出错的权利,当幼儿的回答与老师预想的结果不同时,教师很尊重并努力寻求幼儿的真实认识及其来源,而不是把自己的预想结果强加于孩子。当孩子发现新的兴趣点时,教师也是鼓励和支持孩子的探索,而不是批评或制止孩子。教师始终给幼儿以积极性的评价,真诚地接纳和引导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轮流表达看法,让每个幼儿在此次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都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二)使用支持、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发现的指导策略,实现幼儿认识的主动构建。

1.活动过程的体验性、开放性、互动性、递进性。

从一开始让幼儿了解水的渗透现象――操作比较不同材料的渗透性――知识的迁移,延伸到生活中的运用、制作渗透图案等,充分体现了此次活动是一个开放自主的、让幼儿充分体验的、师幼互动、层层递进的过程。幼儿能够运用感官并亲自操作,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疑问和寻求答案的愿望。教师支持和鼓励幼儿用已有的经验进行猜想和解释,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物体,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让幼儿试了之后再来小结,而不是在幼儿还没有经历足够的探究,获得足够的经验之前就急于替孩子概括和总结。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进行探究活动,构建实践经验。

2.活动评价的激励性、有效性、全面性、差异性、发展性。

评价伴随着整个教育活动进行。以幼儿学习记录观察、操作结果为例,教师支持、引导幼儿记录获得的信息,并及时给予有效的激励性评价,记录也有助于幼儿之间的交流和互评。教师一直在引导和帮助幼儿根据事实得出结论,并与事先的猜想相比较,形成解释,为幼儿创设不断运用新经验的条件。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不断强化和调整自己的认识,不断加深和扩展自己已获得的经验。教师还十分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差异性和发展性,使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感。

三、建议与思考

(1)让科学与生活更加贴近。使教育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感性经验相结合,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最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可将本次活动设计成组织幼儿到嬉水池中玩水,引导幼儿舀干水池中的水,发现水能渗入水池边的泥土中,继续启发幼儿用抹布等来吸干水池中剩余的水,这样就让科学活动和生活走得更近了。

篇(6)

0.引言:所谓的思想政治的教育,就是运用思想政治中的内容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施加一定的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影响,以提升他们的思想品德和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而思想政治作为一门重要的思想教育学科,是高中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高中思想政治是高中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对高中生在思想和政治方面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1]。在目前的思想政治的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普遍着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灌输,理论体系与基本概念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使得思想政治的教育形式简单、教学气氛枯燥,不免让学生产生厌烦,从而降低了思想政治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本文分析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探究出实现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最佳策略。

1.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生活化教学的理念源于“生活教育”理论,这种理论的提出主要是因为教育本来就是基于生活之中的,最初的教育就是生活化教育。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进步,原有的生活化教育逐渐淡化,教育从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逐渐独立成为现在的单独一个部门,即学校,随着学校的产生和发展、成熟,教育已经从生活化变成了专业化。

当前我国的教育生活化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所有课程的教学当中,仅仅把教学当成“一种知识加工的过程”,教学模式以极端的制度化教学和纯理论灌输的教学模式。尤其是高中的思想政治这门科目,在当前的教学活动和当下的教育时代背景下,学生普遍厌烦思想政治这门学科,诸多学生对思想政治这门学科的认识出现误解,普遍的把生活和思想政治的教学分割开来,认为思想政治课可有有无等,导致我国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学效果十分低下。要提高我国思想政治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就要将枯燥的理论化教学转化为生活化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使得思想政治的教学目标能够实现。

2.实现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要实现思想政治教学的生活化,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实现全方位和统一的生活化思想政治的教学[2]。

2.1教学模式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普遍是以教师为主,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学生的需求,仅仅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尤其是思想政治这门纯理论性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往往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要提高思想政治的教学质量,实现思想政治生活化的目标,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应综合各种教学资源和设备,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

2.2教学的主体方面。要实现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必须要明确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思想政治教学的目标者,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者,要在能动的教学活动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全力配合,只有双方相互协作,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的教学目标。要在主体化方面实现思想政治教学的生活化,教师应该把具体的教学活动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不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工具,他们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把学生放在生活的位置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这门学科的认识度和兴趣,以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生活中的实力对书本中的纯理论知识进行生活化的解释,这样便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和对概念性问题的理解。总结说,就是在思想政治的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以人文本的政策。

2.3教学的内容方面。由于高中的思想政治学科属于纯理论性的知识,死板的教学内容使得思想政治学科变得更加乏味,只有在原本纯理论内容的基础上,注入新的生活化的内容,才能改变思想政治学科的乏味,对此,教师应该充分地实现跨领域跨学科的知识联系,在纯理论的教学活动中应用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知识,把理论化的知识用生活化的语言描述出来,才能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

2.4调整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目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需要的人才不是书呆子,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目标不止是形式而已,新时期下的高中思想政治目标是实现政治、经济、生活三者的相互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善于联系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日常政治、生活、经济、文化等,只有把的基本观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结束语:总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着重于学生在思想方面的发展需求,把理论的观点描述蕴含在普通的社会生活之中,实现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生活化教学模式[4]。从而能真正意义上实现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青英;张典兵.《德育原理》[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篇(7)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129-02

止到目前,全国所有省份都已经进入了新一轮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各个学科都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高中思想政治学课的改革也在同步进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教学生活化这一教学模式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种重要模式也被各个学校所采用与实施,各个学校都在积极地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与此同时也暴露了一定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所取得的成效和暴露出的问题,笔者对身边两所刚加入省重点的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涉及三个年级(高一到高三)总共18个班,共发出问卷1020份,收回有效问卷980份。在调查的同时,笔者还查阅了一些省份关于生活化教学现状调查的结果分析,现就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在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理解并不透彻,导致课改形式化

当前课改形式化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有名无实”即“挂着羊头卖狗肉”。这是课改形式化的第一种表现:表面轰轰烈烈地进行改革,实则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另一种是教学形式化,重形式,轻内容;重现象,轻本质。这两种现象都是因为对新课改的理念认识不足而导致的。

1.有名无实。在新课改的过程中,确实有一些教师表面上喊着改革的口号,实际上还是按照以往应试教育的模式在走。回答“在平常的教学中,你的老师会经常告诉你们XX内容为‘高考的重点’吗?”选A“经常会”的占了43%,选B“有时会”的占了45%,平常确实有“一些老师过分依赖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认为高考不改革,自己的教学没法改,认为能力、情感目标都是空的,知识目标才是真的,评价教学就要看知识目标的实现情况;这样上课,怎么能适应高考?高考怎么考,我就怎么教。”这些教师并未真正进行课改的原因在于:认为高考制度仍然存在,放手进行课改怕会影响教学秩序和质量。这些教师思想上的顾虑和对新课改的本质认识不足,会使他们觉得新教材知识点不足,把本来新教材难度降低的内容再拔高上去,已经删减的内容再增加上来,“繁、难、偏、旧”的内容又回到了课堂。重知识,轻能力的旧的教育模式又回来了,这与我们新课标的教育目标是相违背的,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2.教学形式化。从哲学上看,任何事物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有内容必然有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否则就会陷入形式化问题之中。重形式、轻内容,重现象、轻本质就是形式化的一种具体表现。教学形式化是课改形式化的一种主要表现。在新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有些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理念和本质理解不够,再加上自身经验不足等方面原因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形式化问题。教学的形式化在课堂中的具体表现有:把“对话”变成简单化的“回答”;有活动没体验;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等等。再加上多媒体运用的不当,把过去的“人灌”变成现在的“电灌”,在这样的课堂上,表面看起来热闹和热烈,但会失去教学真正的价值;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职责。

二、教师自身的素质还达不到生活化的要求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者,教师素质是决定教育成功和人才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课程改革成亦教师,败亦教师。也就是说没有教师素质的提高,就没有新课程真正的实施。

在回答“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活动中的情况是”选B“课堂秩序不怎么好”的占了47%,选C“有时会跑题”占了19%,只有34%的学生选A“课堂非常活跃”。在跟一位老师交流时,这位教师这样说到:“新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确是一门令教师耳目一新、让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它的活动性与开放性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但同时也让一些教师走入了另一个误区:太过热衷地搞一些各种各样的活动,而教师的能力有时候达不到,就会出现课堂秩序一团糟的情况。”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调查,我们不难发现生活化课堂中出现的这一问题跟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不高有很大的关系。由此可见,生活化的课堂需要教师进一步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据济南市教学研究室2007年12月份的一个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实验总结指出:“有的教师起点把握不当,内容过难,备课不充分,念教材,抄教材的现象还存在,还存在一些教师印来《教参》和‘教案集’的现象,不会合理的取舍教材,新课程删去的内容重新捡起来学。”这些现象背后反映了一些教师业务素质不高,达不到生活化的要求。所以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师要吃透教材,把握好知识的重点、难点和盲点;要以适当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用有效的方法,既使课堂快乐,也使学生从生活化的课堂中提高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篇(8)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然而在当今的中小学教育中仍然存在以应试教育、提高学生成绩为主的现象,极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却得不到相应的提高,致使一些学生高分低能。比如有的学生缺乏面对挫折的勇气,一旦遇到失败或暂时的成绩下降,不知如何接受,不会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容易丧失信心,一蹶不振;有些学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与同学、老师或其他人的关系;还有一些学生对于书本上的知识一学就会,但是缺乏创造性,一旦问题脱离书本就不知如何解答,缺乏触类旁通的能力。总之,单纯重视学科课程的建设,极易造成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缺失。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还要适当地引入对学生各个方面素质培养和提高的教学方式,而活动课程就是其中一种,它对于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活动课程的含义及特点

活动课程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发展起来的,后来经过长时间的实验和改进,人们对活动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活动课程的本质就是强调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学习的动力,以自己的活动为学习的手段,通过自己动手来完成学习、获取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性格。活动课程具有以下的特点:

1.主动参与性。活动课程集中体现在为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而设计,因此主动参与性是活动课程的本质特性。在活动课程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参与到活动中,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自主地对活动进行改造和创新,完成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和对新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实现自己知识的更新,素质的改造。

2.实践活动性。活动课程主要是为了学生获取直接经验而设计的,所以实践性是活动课程的另一本质特性。我们经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在活动中亲自实践,取得对事物的直接经验,对所学的知识更容易接受。

3.灵活多样性。活动课程的内容是广泛丰富的,进行的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是以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也可以班会或团队活动,还可以举办讲座或各种文艺、科技、体育活动等。有条件的还可以走出学校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社会有更新的了解,增强集体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4.综合发展性。在活动课程中,参与者要充分调动各种能力来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要对已有的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对现场实物进行仔细观察,对要进行的步骤反复思考,还要根据活动内容和活动对象选择最快捷的活动方式,这样就促使参与活动的学生既要学会综合运用自己的知识,又要观察和思考,锻炼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在活动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和性格。

三、活动课程在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心理学上把心理因素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大类。活动课程对这两方面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学科课程通常以讲授为主,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往往侧重记忆其中的内容,尤其是中小学生,经常死记硬背,对所背诵或记住的东西不求甚解,因此学科课程的教学方式侧重锻炼学生的记忆力,而对智力因素的其他方面有所忽略。活动课程则不然,它可以培养智力的各个方面使其得到综合发展。活动课程要求学生深入活动现场,对活动中所需要的器械设备等进行仔细地观察,方便在活动中准确快速的完成任务,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使他们能全方位的观察事物。而且,在活动中学生会处于各种问题之中,他们必须认真思考,积极完成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任务完成。另外,活动课程还可以要求学生提前预测结果,提出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结果,推动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2.活动课程可以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它不仅在人的学习成长过程中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人的生活、事业的成功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我们现在各个学校的教学方式多数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活动课程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也即活动课程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活动课程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出发来设计活动方案的,这样学生就有探索的动力,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即使遇到困难也会主动去思考解决方法,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使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尝试新的挑战,有利于学生树立对待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态度。

3.活动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活动课程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知识水平来进行,不同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思考深度,过程不同但最终达到相同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自觉学习,解决问题,当看到问题解决时会给自己很大的信心,激励自己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

4.活动课程有助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在活动课程中,学生为完成任务会主动与同学讨论,向老师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咨询,这样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与其他人的交流。有些活动还需要走入社会进行调查,促使学生与各种角色的人交流,从而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活动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1.学生主体的原则。活动设计中要避免教师规定过多、指导过细,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发挥。

2.教育性与趣味性结合的原则。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取知识,因此在设计时不仅仅要考虑学生的兴趣还要在此基础上起到教育的作用。

篇(9)

戴维斯(W.J.Davis)指出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方式应当与做研究的数学家类似,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成功,一个学生离开校园后,能否在社会上生存或成为一个人之骄子,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能否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取新的知识,从而不断更新自己、完善自己。

因此,数学的教学还要注重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能力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一般来说,掌握好数学概念,公式、定理能促成学生良好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在这里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做良好的引导,以帮助学生理解新的概念。潜移默化之中,学生遇到新的知识就会自觉将其与自己的知识库中认知进行匹配!一般的,老师可以从两方面来引导。其一:类比旧知识

例如,一次函数图像的概念。

①复习统计学中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对应数据作为坐标描点、用折线连接。

②回忆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可以直观的反应变化趋势、特殊点的值、最大或最小值等。

③函数图像的定义

④函数图像的画法——对应数据作为坐标描点、用折线连接。

⑤函数图像的直观性——可以直观的反应变化趋势。

⑥特殊点的值——与坐标轴的交点。

其二:从发展史来认识

例如:负数的概念

①我们有300元,收入100元、支出50元,收入200、支出300,还有多少元?——原有基础上“+”对应的收入,“—”对应的支出。

②介绍收入支出的记录方法的发展史——收入100元、支出50元、收入200、支出300——收入用黑色笔记录、支出用红色笔记录,所以有财政赤字之说——对应前面的计算方式,我们在用“+100”表示收入100,“—50”表示支出50。

③介绍负数的概念

通过以上的引导,能揭示概念的形成原因及本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达到全面深刻的理解概念的目的。能帮助学生构建完备的知识库,并且潜意识的形成好的认知结构。

2、 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进行指导。

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如何探索、如何发现、如何研究,逐步把学生培养成为让学生自己提出教师想要提出的问题,最终发展到学生会用元认知提问来引导自己。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时,老师应该时刻渗透,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找到探索的方法。常用的得出新知的方法“猜想——类比探究——将未知转化为已知证明——得出结论”!

例如,学习多边形的第一节中,学习四边形内角和公式时:

①你认为四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度,你是怎样想的?——由于我平时经常引导,许多学生说:“老师您不是说,可以用特殊的进行猜想么,正方形等内角和都是360度”——由特殊到一般。

②还有不同的方法猜想吗?——将四个角剪下拼到一起。当初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公式的方法。——类比探究

③得出新知识猜测后,还需要证明。你能证明吗?——求角度之和的知识有哪些,你能否找到证明方法?——转化思想,将未知转化为已知——转化为三角形——利用平行线垂线等。

3、在课堂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观念。

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观念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的灵魂,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数学的教育目的之一,就是教会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方法是指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包括数学内部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途径等。

《数学大纲》对初中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会应用”。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有:建模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的课都有意识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我们老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把握。比如一次函数的应用第一节课,我想这节课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了解生活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渗透建模的基本思想方法,不应简单的局限在一次函数。

我将应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设计如下:

明确问题变量;实验获得数据;描点画出图像;判定函数类型;求理想解析式;解决实际问题。

①据估测,电影《功夫》中。周星驰的“如来神掌”的指距为9米。由此估计那时周星驰将自己变成了多高的巨人?——抛出问题,给出生活中的两个变量。——找成年男性身高y和指距x的关系。

②通过测量,收集数据。

③建立直角坐标系,将两个变量分别作为横纵坐标,描点、画出图像、判断函数类型,求出理想的解析式。

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了解通过实验获得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建立一次函数模型的过程。渗透建模思想。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结:总之,在数学知识获取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注意学生知识的增长,同样要把数学只是获取的过程与获取的结果一样作为教学的目的。从致力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提高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才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创新意识的真正动力和源泉。

篇(10)

目前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新教材在以往教材成果的基础上,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以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叙述方式,在结构体系、语言文字、版式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求新、求实、求活,其中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把基本理论观点与较为丰富的感性材料相结合,把"教材"变为"学材",这既有利于教师教学,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怎样实现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已成为教师关注的重要问题。从政治课程的特点出发,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和实践,结合现实生活实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上好政治课。

第一,立足现实生活,制定教学目标。

现代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教育应服务于生活,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生活,体验生活的快乐。教师要发挥创造性,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立足生活,制定出具体的、层次不同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要讲"近、小、实",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尤其要着眼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和新世纪的需要,着重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质,如创新精神、竞争意识、诚信观念、民主意识等,把"小课堂和大社会联系起来"。。例如,在设计高二经济常识《生活消费和消费观念》一课的教学目标时,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地把学会维护消费者正当权益、树立文明的消费观,为自己家庭编制半年的消费计划表、进行家庭消费的自我诊断等写入教学目标,这既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也有利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第二,注重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兴趣的培养,活跃课堂氛围。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就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在教学中,一堂课就是一段生活,一段教师和学生相依共进、交流互动的生命里程。理想的课堂生活是"开心果",学生乐在其中,兴味盎然;是"创造坊",给学生提供各种尝试的机会,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是"助推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民主性、趣味性、鼓励性、实践性、探究性相结合。把学习的自利还给学生,教师,鼓励学生,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形成独立的人格。我们还可以从创设学生喜欢的课堂生活情境,创设人人参与的情景,"活动是孩子的本能,游戏是孩子的天使",创设情景教师可以让学习各尽所能,或唱或跳,小品、相声、诗歌、绘画等形式,情趣连连,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让学生能在创造中感受成长的快乐、成才的满足,在表现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表现欲和学习欲,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习的兴趣对思想政治课来讲更为重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就一定能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的教学一定会感动学生,受到学生由衷的欢迎。我们的政治课堂将会越来越受学生欢迎。

第三,教学中要尽力丰实教学内容,以增强吸引力。

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长期以来既脱离社会发展实际、也脱离学生个体发展实际,对中学生缺乏吸引力,甚至对此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尽力丰实教学内容。改进、丰实教学内容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多利用本地乡土资料。

中学生对于自己生长的环境自然很亲切,也更想去了解它,认识它。引入乡土教育材料的正是符合了中学生的乡情需要,从而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以现行高一思想政治课为例,在讲授"恩格尔糸数,可以让学生自已回家和父母一起测算一下自已和同边邻居消费情况,得出第一手资料,也可结合在当地采访,调查等,既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选择家乡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最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有目的地注入乡土气息,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2、多精选选修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以前中小学,选修课的开设一直不多,尤其是思想政治课,以前都是以必修课的形式出现。近年来,我省政治课教学开始引入选修课的教学,我们要积极利用选修课给我们政治教学开带来便利,精心选取教程,吸引学生。如我们学校开设《中国国际生存形势》《生活中法律常识》等选修课,使思想政治课面貌一新,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

第四,用实际生活中相关问题创设情境,点燃思维的火花。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教师可以在问题上下功夫,做到精心设计、巧于提问,来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激活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快乐、解决问题的喜悦。注意的是,在设立问题情境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学原则来合理地设置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看书找答案上;在组织教学程序时,要及时针对学生的发现活动作出适当的引导,使他们运用正确的思维规律,这样才能较好地发挥问题情境的积极作用。例如:在《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当学生明确肖像权及姓名权等基础上,这时教师抓住时机问: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侵害过他人的肖像权或姓名权?如果他人侵害自己的肖像权或姓名权,我们应该怎么办?以小组讨论、研究的方式来解决。学生可以有不同见解,只要有道理,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能解决自身问题的就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渴望不断学习、不断探

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格外强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以生活化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将生活实践贯彻到底。

思想品德科的宗旨是充分发挥育人功能让学生对知识充分体验,感悟,运用。这就要求老师多设置生活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在无形中淡化学生意识,学习意识,强化体验意识,积极开展生活化活动教学。起初学生不适应,我便不断采用表扬和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让学生大胆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体验知识,现在学生已经踊跃参加。例如在教学《老师伴我成长》一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列举一些与老师不能沟通的地方,甚至矛盾的地方,然后谈论解决方法,再用小品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在活动中深化了解知识。就这样,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生活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活动中,学生的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宣泄的过程,行为有亲身体验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是特别可信的。

德育的最终目标是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应用与生活,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教师必须设置生活实践题目,让学生在动手做中内化知识,并经过长期训练让这些好的行为固定在学生的头脑中,固定在他们的人生中。例如在教学《我与父母交朋友》时,学生在课堂上明确了应该怎样孝敬父母。为了让学生知行统一,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课外作业:每次外出、回家都要跟父母说一声,每天要帮父母干一件家务活,每周与父母谈一次心,并要求家长做好记录,每周一次反馈给我,装进学生的成长档案。通过这些方式,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内化了知识,形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另外,我还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开展一些调查、访问、参观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生活技能与生活经验。

第六,突破试题答案的单一性,探索开放型试题,培养创新能力。

篇(11)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思想政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生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所谓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将教材知识与重大时事政治、学生生活、风土人情、民族习俗等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课堂教学,最终实现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融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思想政治课程的鲜明特色和一大亮点,这必然要求我们将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政治教学生活化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一、教学语言生活化

语言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人类社会生活在沧桑巨变中留下了许多闪烁理性智慧的美言佳句、成语故事,诸如名人名言、诗词歌赋、农谚俗话和洋溢着时代气息启人心智的当今社会流行语等,就是我们政治课用之不竭、愈用弥新的信息宝藏。教师如果把它们适时、巧妙地运用于教学中,让生活中的美言佳句走进课堂,能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枯燥的理论生动化,进而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如在讲授“普遍联系的观点”之前,事先我让学生收集生活谚语、诗词歌赋等。上课时,教师稍加点拨,像“水是庄稼宝,离它活不了”、“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有收没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等,学生们娓娓道来,就把庄稼生长与水、肥之间的客观联系直截了当地展现了出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描绘出植物是运动变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又凝聚着对人生岁月变化的感慨;“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则抒发了作者致力于推陈出新的宽广胸怀,含蕴丰富,饶有启发意义。

这些名篇佳作无疑引领着学生真诚地去感悟,也给“坚持发展的观点”的课堂教学增光添色不少。

为此,教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教材,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精选生活语言素材。只有那些有着浓厚的生活底蕴和鲜明时代特征、给人以启迪的美文佳作,才能入心入肺、打动学生。

二、教学情境生活化

政治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所传授道理的抽象性。教师要充分利用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营造出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诱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

如在讲授“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时,可采用多媒体课件导入。上课时,向同学们展示一组精美的四季图片,学生们兴趣高涨,无不为画面展现的美妙场景所折服。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同学们,请大家边看边思,你们能结合本课的内容谈谈体会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发言踊跃。有的说,春天是明媚的,夏天是热闹的……有的说,秋天是喜悦的,冬天是肃静的……很有诗意,还有补充的吗?讨论非常热烈,最后由一位学生代表发言:春天是绚丽的,夏天是热情的,秋天是浪漫的,冬天是纯洁的。一年四季各有各的迷人之处,我们的世界才会如此美丽。这说明了不同的事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差异,生动体现了矛盾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特殊性,即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话音刚落,全班学生发自内心地鼓起掌来。实践证明,这样的情境导入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其产生共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会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小课堂,大社会”,教学融入生活,润物无声,学生就能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思想政治课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关注和参与生活的能力。教师只有创设好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才能使课堂的生命活力得以充分彰显。

三、作业布置生活化

作业的功能不仅局限于巩固和检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应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重在体验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