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节能服务行业现状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0 16:28:2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节能服务行业现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节能服务行业现状

篇(1)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产业发展基金的EPC项目融资模式探讨

收录日期:2012年8月28日

引言

中国节能服务产业是一个新兴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近几年,随着国家扶持政策不断推出和落实,节能服务产业规模持续稳步增长,成为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的节能环保产业中最具市场化、最具成长性、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行业。目前绝大多数的节能服务公司开始采用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简称EPC)形式对耗能项目进行节能改造。而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决定了节能服务公司必须有强大的资金实力或融资能力。中国节能服务公司绝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且多为民营企业,注册资本少、项目投入大、缺乏资产抵押和贷款担保,加之节能量的不确定性导致的节能收益风险,由此造成的银行贷款难、融资渠道窄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突破资金瓶颈、拓宽融资渠道成为节能服务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通过查阅文献可以看到,已有部分学者对EPC项目融资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商业贷款、关系型贷款等银行贷款的探索上,也有学者对融资租赁等融资模式进行了创新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针对EPC项目私募股权融资做专门研究的却很少。

一、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基金融资构想

(一)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现状及目标。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国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从2006年82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250亿元,年平均增速在60%以上,已成为利用市场机制推动中国节能减排的重要力量;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累计达683.95亿元,形成年节能能力2,242.68万吨标准煤,年减排二氧化碳6,106.7万吨,与“十五”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总量相比净增15倍。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指出: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到2015年,我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潜力超过4亿吨标准煤,可带动上万亿元投资;节能服务总产值可突破3,000亿元,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可达1,500亿元以上;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力争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发展到2,000多家;带动节能技术研发创新、节能产品制造、节能工程设计、节能咨询评估等相关行业和机构的大力发展,加快形成以节能服务为核心的配套产业链。

(二)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基金融资的提出。私募股权融资(Private Equity,简称PE),是通过私募股权资本,面向特定投资者,以私募资本形式投资于非上市企业的权益,对企业进行长期股本投资,并在交易实施过程中附带考虑将来退出机制的一种融资方式。我国民间资本和民间企业资本充足,很多民间资本没有合适的项目投资,而节能服务产业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很多EPC项目收益较高,完全能满足私募股权投资收益的要求。国家一直推动节能服务公司上市融资,而PE的最佳退出方式是将融资公司推向上市,具有培育公司上市的功能,二者具有极强的契合性。本文的研究期望架起民间资本和节能服务产业的桥梁,推动节能服务产业利用市场手段、减少政府补贴依赖,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和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目标。

基于私募股权融资的灵活性,可以针对节能服务公司股权或EPC项目进行融资,而本文是基于区域性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从设立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基金的视角探讨这一融资路径。

二、融资路径设计

(一)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基金的设立。建议产业发展基金以有限合伙形式设立。有限合伙制是指至少一名普通合伙人(General Partnership,简称GP)和一名承担有限责任的合伙人(Limited Partnership,简称LP)组织。GP须以自己的个人财产对合伙组织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而LP对合伙组织的债务只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GP负责基金的运作,LP一般不参与基金管理。

有限合伙是目前基金普遍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首先,这种组织形式的约束激励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司制企业的“委托—”问题,使得投资人和管理人价值共同化,更好地为投资人创造投资价值。其次,可避免双重纳税问题。按现行税法规定,合伙企业本身不纳税,只须合伙人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而公司制企业中公司和股东须分别缴纳企业所得税和股东个人所得税。再次,管理灵活。公司制企业有着较为完备而严格的法人治理结构;而合伙企业管理制度灵活,绝大部分事宜可以通过合伙协议自由约定。最后,外在约束和管理较少。公司制企业有严格的资本缴付和验资制度、资本维持制度、年度财务审计制度等,而合伙企业没有相应的监管制度。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基金的架构如图1所示。(图1)

(二)基金的组织结构。专业的基金管理团队作为基金管理人,主要负责制定投资方案并实施,并对所投资的企业进行监督和参与管理。我国节能服务公司大多是中小型企业,通常资本运作经验匮乏,而基金管理团队有着专业的资本运作经验,可以很好地弥补其不足。

基金发起人可以是以获得投资收益为目标的具有实业投资经验的产业投资公司,也可以是拥有强大节能技术科研能力的科研机构。在起步阶段甚至可以通过国家拨款、政府出资的形式注入资金,但不建议政府直接介入基金管理,而是作为引导资金、利用政府信用撬动资本杠杆。对政府的考虑主要是基于节能服务行业的特殊性,节能服务行业外部效应显著,包括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由于信息不对称,很多民间资本对节能服务行业不甚了解,因此不敢投资节能服务行业。政府参与进来,承担部分风险,会使民间资本信心指数大增,由此可引导民间游资的投资方向,推动地区节能目标的实现。这种运用市场机制的操作方式,能够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功能,减少政府工作和资金压力,较单一的对部分项目给予财政补贴对于节能服务行业的推动力将更为持久、更为有力。

基金管理团队和基金发起人是产业发展基金的普通合伙人(GP);而有限合伙人(LP)可由民间企业资本、民间资本、国际资本、甚至是有实力的节能设备供应商组成,只要符合法律相关规定,属于合格投资者,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对股权投资企业的投资者人数的规定即可。节能设备供应商参与节能产业基金的运作,一方面可以更多地分享节能收益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对节能服务公司来说,节能设备供应商作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可提供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弥补其专业技术方面的不足。

三、基金运作模式

(一)基金的投资方向。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基金是一种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可投资于初创期的公司和已形成一定规模、并产生稳定现金流和收益的成长期的非上市节能服务公司,也可作为过桥资本投资于上市过渡期的节能服务公司,再由节能服务公司以合同能源管理的形式投资到EPC项目。EPC项目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环境效益好且投资回报高的项目;另一类是环境效益好但投资回报低甚至收益无法覆盖成本的项目。由于资本的逐利性,PE基金对投资收益率要求较高,该融资路径只适合第一类EPC项目。尤其适用于资金需求量大,项目建设周期较长,有一定风险而收益较为可观的EPC项目。

(二)基金的存续方式。基金按其存续方式,可分为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是指基金在发起设立时,限定了基金单位的发行总额,基金募集完成后不再接受新的投资,也不允许赎回。开放式基金是指基金在设立时,其总规模并没有固定,而是视投资者的需求而定(管理人也可以对申购设定限制),投资者在正常情况下可随时申购或赎回的基金。由于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基金属于长期投资,本着谨慎性原则,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基金的存续方式应选择封闭式,基金不存在赎回问题,所以不需要留存预备赎回的资金,全部资金可用于投资,有利于基金管理人制定长期投资策略。

(三)基金的投资形式。通常可通过购买公司股权以普通股的形式投资于节能服务公司。但普通股不是唯一投资方式,出于风险规避和不同的投资策略,还可采取优先股、可转换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分期投资的方式。概括起来就是EPC项目可通过出售公司股权和可转换债券的形式通过产业发展基金进行融资。由于开始时无法确切地、透彻地了解融资企业的全部真实情况,为防范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基金可采取分期投资的方式,采取渐进式、多轮式注资,此种投资方式可有效规避潜在收益风险。分期投资对融资企业来说也是有利的,表现在可防范融资企业股权被过早稀释,激励融资企业经营者提高企业经营业绩等。

(四)基金的投资限制

1、《合伙企业法》对普通合伙人的消极资格作了明确规定,即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以及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成为普通合伙人。目前对有限合伙人未作出任何限制性规定。

2、为了确保基金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产业发展基金必须保证项目专用,实行封闭循环运作。可采取退出一个、清算一个、投资于下一个的滚动发展模式。基金运作流程如图2所示。(图2)

(五)基金的退出方式。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基金在出现以下两种情况时会选择退出:一是所投资的EPC项目或节能服务公司在基金所预期的时间内达到了它的预期投资目标,基金为了实现这种预期目标而选择退出;二是所投资的EPC项目或节能服务公司在预期的时间内没有达到预期投资目标或者企业陷入困境,基金为了减少损失、控制风险,也会选择退出。产业发展基金退出的方式主要有:首次公开上市(IPO)、股权转让、管理层收购(MBO)和破产清算四种。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基金可根据项目运作情况选择适当的方式退出。另外,新三板的扩容预期会为股权股份转让创造新的环境和通道。

四、结语

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基金的设立,可大大提升融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效推动节能服务产业向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方向发展。节能服务公司可通过产业发展基金获得新的融资渠道,突破既有资金瓶颈,公司治理结构也可受益于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国际管理经验得到极大改善。节能服务公司可通过一轮或几轮私募股权融资成功上市,获得更加优化的企业资本结构,为我国节能减排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篇(2)

一、引言

20世纪七十年代世界石油危机爆发后,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节能机制在市场经济国家逐步发展起来。合同能源管理(简称EMC),即由专业的节能服务公司(在国外简称ESCO,在国内简称EMCO)通过能源服务合同为客户企业提供能源诊断、方案设计、技术选择、项目融资、设备采购、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人员培训、节能量检测、节能量跟踪等一整套的系统化服务;并从客户节能改造后获得的节能效益中,按合同约定收回投资和取得利润的一种市场化节能机制和商业运作模式。

我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能源消费大国,但能源利用效率低,是能源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九十年代初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正式引入我国。当时,我国政府与世界银行的专家进行了多次讨论,就在我国示范和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达成了共识,并决定共同实施中国节能促进项目,以推动我国广泛开展节能工作。中国节能协会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国的节能服务公司已经超过了100家。然而,面对国内庞大的节能市场需求和合同能源管理在国外的成功实施,节能服务公司却远没有像预期那样的快速发展,相反,这些节能服务公司目前的处境相当被动,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发展。

二、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原国家经贸委利用世界银行的贷款和全球环境保护基金的增款实施了“世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并于1997年成立了3家示范性的能源服务公司,包括北京源深节能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辽宁省节能技术发展公司和山东省节能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从1997年到2006年底,北京、辽宁、山东3家示范企业的能效投资逐年稳步增加,累计为405家客户实施了475个节能项目,投资总额达13.31亿元人民币,通过实施这些项目,能源服务公司获得净收益4.2亿元人民币,而客户的净收益是能源服务公司的8~10倍。这些项目产生的节能能力每年达151亿吨标准煤,形成的二氧化碳减排能力每年达145万吨。这充分说明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是可行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目前,我国政府和世界银行已经启动项目二期,并将继续得到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其目标是在我国进一步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这一基于市场的节能新机制,推动我国新兴节能服务公司产业化发展,以此帮助我国扩大能效项目的国内投资,提高我国的能源效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预计在项目二期实施期间,累计节能量约为3,533万吨标准煤,相应的二氧化碳减排量为2,342万吨。

虽然项目已取得一定成就,但是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诸如技术力量薄弱、项目融资困难、社会认知度不够等。

1、政策方面。(1)企业缺乏实施节能项目的动力。现行节能法律约束力较弱,缺乏强制性的规定以及经济激励手段促使企业实施节能改造,对能源利用效率低的企业或行为没有明显的惩罚措施。对节能行为缺乏明显的激励政策,特别是没有与节能的环保效益挂钩。除部分高耗能企业从节省成本出发对节能有一定认识外,大多数企业因为能源占产品成本不是太高,没有节能的积极性;(2)节能服务产业的市场不规范,缺乏评价标准。能源服务公司在我国还处于发展初期,没有成熟的行业规范,诸如服务标准、节能量检测和认定办法、合同规范及其履约道德准则等。同时也缺乏评价节能服务公司服务质量好坏的标准,节能服务市场比较混乱。

2、融资方面。(1)节能服务公司融资困难。现阶段,我国的能源服务公司很难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多数运营的节能服务公司经济实力较弱,无力提供保证其贷款安全性的担保或抵押。由于合同能源管理的投入产出周期长,大项目一般在投入几年以后才会有回报,企业要进行后续投入面临很大的资金压力。而作为中小企业,又是新生的企业,商业资信度相对较低,很难从银行获得商业贷款,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资金不足,大量好的节能技改项目无法实施;(2)缺乏信用评价机制,银行授予信用额度低。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的节能服务公司规模较小,经济实力不强,常常无力向银行提供信用担保和足额的抵押。因此,银行对这些公司的信用度水平存在质疑,授信额度很低。此外,目前中国节能服务公司的发展前景不是很明朗,银行缺少对合同能源管理运作机制的深入了解,这更增加了节能服务公司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

3、能源服务公司方面。(1)能源服务公司专业化不强,缺乏运营能力。节能服务公司的运营机制是全新的,又比较复杂,潜在的节能服务公司基本都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大多数缺乏综合技术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商务计划制定能力、财务管理与风险防范能力、后期管理能力等,降低了向用户提供服务的水平;(2)缺乏权威的节能量核准手段。节能效果的评测问题是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核心问题,节能服务公司的所有收益实质上都来自于节能收益。但目前,节能服务公司在节能量的核准和评估上,经常难以与企业达成一致,缺少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具有一定权威性的第三方机构来进行节能量的核准和评估。

三、促进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建议

基于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现状,对推进能源服务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信息传播方面。以能源服务清单为载体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能源终端消费者在资金和技术的双重限制下,对节能方面的知识十分匮乏,特别是在公共建筑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为此,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应该制定一个全面的能源服务清单,清单具体包括项目描述、功能描述以及示范性案例研究。通过对服务清单的传播为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扫清信息障碍和认识障碍。

(二)政策方面。规范能源服务市场。为了保护顾客,提升能源服务公司的公众形象,避免不规范的能源服务公司混乱市场,必须建立市场准入机制,严格审查能源服务公司的资质。在欧洲,欧盟各国正在努力为能源服务公司的资质建立一个征信系统,以避免有些公司为了牟取暴利进入节能服务行业,对整个行业的信誉和能力造成负面影响。对于申请加入节能服务行业的公司要从技术水平、融资能力、规模大小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提高节能服务行业的门槛;对于运作中的节能服务公司要建立起信用档案,对这些公司已承担节能项目的实施水平与效果、盈利能力和还贷能力等进行实时的跟踪调查,对于节能项目实施效果不佳、技术水平落后、盈利能力差、按期还款水平低的企业进行通报整改,多次整改仍没有改善的,吊销其营运资格。

(三)融资方面。在中国节能促进项目二期担保计划取得成功的同时,我们也发现,面对我国目前巨大的节能服务市场,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应设立专业化的节能项目担保基金和相应的运作机构,建立并完善以担保基金启动银行贷款的节能融资中介机制。要对EMC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做到资金的专款专用。这种模式类似于世行、全球环境基金的运作模式,唯一的不同点是资金提供主体的差异,这里的节能专项担保基金主要由财政支出负责。财政支出突出了政府对节能事业的重视,同时财政支出的金额大,作为担保基金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为合同能源管理融资提供保证。

节能项目担保基金应该分为国家和地方两级,国家节能项目担保基金由国家财政出资,并指定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地方节能项目担保基金由地方财政出资,并由相关部门负责管理。这两级节能项目担保基金有不同的职责,国家一级的主要负责国家大型EMC节能项目的担保,同时可以作为地方一级节能担保基金的后援支持;而地方节能担保基金主要用于本地区EMC项目的支持,负责培育地方节能服务市场。这样的分工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各个地区的EMC发展水平,避免发展不均的现象出现。

四、结论

本文阐述了我国现阶段能源服务公司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继续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发展需要采取的措施。合同能源管理作为国际上新兴的节能新机制,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EMC产业的发展,有助于节约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也有助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的顺利实施。

篇(3)

一、引言

20世纪七十年代世界石油危机爆发后,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节能机制在市场经济国家逐步发展起来.合同能源管理(简称EMC),即由专业的节能服务公司(在国外简称ESCO,在国内简称EMCO)通过能源服务合同为客户企业提供能源诊断、方案设计、技术选择、项目融资、设备采购、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人员培训、节能量检测、节能量跟踪等一整套的系统化服务;并从客户节能改造后获得的节能效益中,按合同约定收回投资和取得利润的一种市场化节能机制和商业运作模式.

我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能源消费大国,但能源利用效率低,是能源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九十年代初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正式引入我国.当时,我国政府与世界银行的专家进行了多次讨论,就在我国示范和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达成了共识,并决定共同实施中国节能促进项目,以推动我国广泛开展节能工作.中国节能协会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国的节能服务公司已经超过了100家.然而,面对国内庞大的节能市场需求和合同能源管理在国外的成功实施,节能服务公司却远没有像预期那样的快速发展,相反,这些节能服务公司目前的处境相当被动,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发展.

二、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原国家经贸委利用世界银行的贷款和全球环境保护基金的增款实施了"世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并于1997年成立了3家示范性的能源服务公司,包括北京源深节能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辽宁省节能技术发展公司和山东省节能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从1997年到2006年底,北京、辽宁、山东3家示范企业的能效投资逐年稳步增加,累计为405家客户实施了475个节能项目,投资总额达13.31亿元人民币,通过实施这些项目,能源服务公司获得净收益4.2亿元人民币,而客户的净收益是能源服务公司的8~10倍.这些项目产生的节能能力每年达151亿吨标准煤,形成的二氧化碳减排能力每年达145万吨.这充分说明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是可行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目前,我国政府和世界银行已经启动项目二期,并将继续得到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其目标是在我国进一步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这一基于市场的节能新机制,推动我国新兴节能服务公司产业化发展,以此帮助我国扩大能效项目的国内投资,提高我国的能源效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预计在项目二期实施期间,累计节能量约为3,533万吨标准煤,相应的二氧化碳减排量为2,342万吨.

虽然项目已取得一定成就,但是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诸如技术力量薄弱、项目融资困难、社会认知度不够等.

1、政策方面.(1)企业缺乏实施节能项目的动力.现行节能法律约束力较弱,缺乏强制性的规定以及经济激励手段促使企业实施节能改造,对能源利用效率低的企业或行为没有明显的惩罚措施.对节能行为缺乏明显的激励政策,特别是没有与节能的环保效益挂钩.除部分高耗能企业从节省成本出发对节能有一定认识外,大多数企业因为能源占产品成本不是太高,没有节能的积极性;(2)节能服务产业的市场不规范,缺乏评价标准.能源服务公司在我国还处于发展初期,没有成熟的行业规范,诸如服务标准、节能量检测和认定办法、合同规范及其履约道德准则等.同时也缺乏评价节能服务公司服务质量好坏的标准,节能服务市场比较混乱.

2、融资方面.(1)节能服务公司融资困难.现阶段,我国的能源服务公司很难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多数运营的节能服务公司经济实力较弱,无力提供保证其贷款安全性的担保或抵押.由于合同能源管理的投入产出周期长,大项目一般在投入几年以后才会有回报,企业要进行后续投入面临很大的资金压力.而作为中小企业,又是新生的企业,商业资信度相对较低,很难从银行获得商业贷款,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资金不足,大量好的节能技改项目无法实施;(2)缺乏信用评价机制,银行授予信用额度低.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的节能服务公司规模较小,经济实力不强,常常无力向银行提供信用担保和足额的抵押.因此,银行对这些公司的信用度水平存在质疑,授信额度很低.此外,目前中国节能服务公司的发展前景不是很明朗,银行缺少对合同能源管理运作机制的深入了解,这更增加了节能服务公司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

3、能源服务公司方面.(1)能源服务公司专业化不强,缺乏运营能力.节能服务公司的运营机制是全新的,又比较复杂,潜在的节能服务公司基本都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大多数缺乏综合技术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商务计划制定能力、财务管理与风险防范能力、后期管理能力等,降低了向用户提供服务的水平;(2)缺乏权威的节能量核准手段.节能效果的评测问题是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核心问题,节能服务公司的所有收益实质上都来自于节能收益.但目前,节能服务公司在节能量的核准和评估上,经常难以与企业达成一致,缺少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具有一定权威性的第三方机构来进行节能量的核准和评估.

三、促进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建议

基于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现状,对推进能源服务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信息传播方面.以能源服务清单为载体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能源终端消费者在资金和技术的双重限制下,对节能方面的知识十分匮乏,特别是在公共建筑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为此,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应该制定一个全面的能源服务清单,清单具体包括项目描述、功能描述以及示范性案例研究.通过对服务清单的传播为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扫清信息障碍和认识障碍.

(二)政策方面.规范能源服务市场.为了保护顾客,提升能源服务公司的公众形象,避免不规范的能源服务公司混乱市场,必须建立市场准入机制,严格审查能源服务公司的资质.在欧洲,欧盟各国正在努力为能源服务公司的资质建立一个征信系统,以避免有些公司为了牟取暴利进入节能服务行业,对整个行业的信誉和能力造成负面影响.对于申请加入节能服务行业的公司要从技术水平、融资能力、规模大小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提高节能服务行业的门槛;对于运作中的节能服务公司要建立起信用档案,对这些公司已承担节能项目的实施水平与效果、盈利能力和还贷能力等进行实时的跟踪调查,对于节能项目实施效果不佳、技术水平落后、盈利能力差、按期还款水平低的企业进行通报整改,多次整改仍没有改善的,吊销其营运资格.

(三)融资方面.在中国节能促进项目二期担保计划取得成功的同时,我们也发现,面对我国目前巨大的节能服务市场,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应设立专业化的节能项目担保基金和相应的运作机构,建立并完善以担保基金启动银行贷款的节能融资中介机制.要对EMC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做到资金的专款专用.这种模式类似于世行、全球环境基金的运作模式,唯一的不同点是资金提供主体的差异,这里的节能专项担保基金主要由财政支出负责.财政支出突出了政府对节能事业的重视,同时财政支出的金额大,作为担保基金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为合同能源管理融资提供保证.

节能项目担保基金应该分为国家和地方两级,国家节能项目担保基金由国家财政出资,并指定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地方节能项目担保基金由地方财政出资,并由相关部门负责管理.这两级节能项目担保基金有不同的职责,国家一级的主要负责国家大型EMC节能项目的担保,同时可以作为地方一级节能担保基金的后援支持;而地方节能担保基金主要用于本地区EMC项目的支持,负责培育地方节能服务市场.这样的分工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各个地区的EMC发展水平,避免发展不均的现象出现.

四、结论

本文阐述了我国现阶段能源服务公司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继续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发展需要采取的措施.合同能源管理作为国际上新兴的节能新机制,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EMC产业的发展,有助于节约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也有助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的顺利实施.

篇(4)

一、合同能源管理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合同能源管理(简称EMC)自上世纪70年展至今,在市场运作的基础上,通过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所建契约的模式,综合利用一种能减少能源成本的财务与技术的管理方法,从而为客户提供关于节能诊断、评估、融资及改造等活动的一体化服务。合同能源管理实现了节能服务公司、用能单位和社会的三方共赢,并逐步发展形成了以新型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为商务模式的节能服务新兴产业。

国外的合同能源管理是凭借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签订技术和能源管理服务合同的形式,向客户提供能源效率审计、节能方案改造、节能设备采购、节能过程运行维护等综合服务。一方面,节能服务公司可通过向客户提供或者协助客户寻求第三方所需资金的形式,来负责融资并承担技术和财务风险。同时在合同期内按合同规定,将部分投资从因设备运行而节省下来的费用中回收,从而为客户实施和管理节能项目,以获取相应的利润,并在合同履行完成后将节能项目交付用户无偿使用。另一方面,节能服务公司也可作为一个中介者,在提供服务时只需做节能量担保,收取一定的中介费,融资则由用户自主进行,全部节省费用归用户所有。节能服务公司依靠自己的专业优势,有效降低客户的能源消耗,从而分享节能效益并获得利润收益。正因为合同能源管理具有投资少、风险低、节能好等优点,已成为一种新兴产业,并逐步从欧洲、北美等国家与地区向南美、亚太地区过渡发展,正成为推动世界节能减排进程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大国,但能源利用结构却不合理,浪费严重。因此,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我国国内大量存在,市场调查与典型案例研究也表明,目前能源用户中依旧存在大量技术可操作、经济可支持的节能利用措施项目。在政府倡导下,我国于2003年12月注册建立起中国节能协会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多年来,通过引进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服务模式,我国已经在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的节能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2010年,全国共有约782家节能服务公司,累计实施节能项目4000多项,总投资287.15亿元,实现总产值836.29多亿元,年节能能力达到1064.85万吨标准煤。

广西作为中国面向东南亚的重要窗口,产业低碳化发展将是未来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近年来广西充分利用自身产业优势,逐步形成了以南宁糖业、百色铝业、柳州冶金汽车制造业、桂林生物医药业、北流陶瓷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产业集群特点的区域经济形态。但目前的产业结构却仍显得不合理,主要表现为:资源型产业所占比重较高;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过快;节能减排能力与手段欠缺等。此外,广西区内的节能服务公司相对来说仍比较少,仅占全国的1/90。所以,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引进完善,能加快推进产业集群低碳化发展进程,从源头上改善能源利用结构,进而推动广西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

二、广西合同能源管理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政策约束力低,相关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广西在推进合同能源管理上不断加大力度,而且促进节能服务产业的政策也逐渐增多。2010年12月广西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具体实施办法》,对符合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的申报条件、申报范围、申报要求以及奖励标准都作了明确的规范和要求,在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服务等方面也制定了扶持政策。同时,2011年底广西发改委已组织了四批节能服务项目去申请国家备案,对全区共27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然而,一方面,由于这只是区域性政策,尚不具备法律效力,缺乏强制规定与强制执行的行政命令,对企业的约束力较弱。另一方面,配套措施跟进不到位,有些甚至欠缺操作性,在财政税收补贴上仍缺乏力度,金融服务的明确性及适用性仍不具体,商业风险和成本居高不下,弱化了节能服务公司的服务动力,在政策执行上也显得力不从心。

2、节能服务市场深广面不足

广西政府部门虽然通过政策的制定与互联网站的开设,将广西区域性的节能服务推向市场,但整体来说,宣传力度仍显不足。由于信息流通不顺畅,企业与金融机构双方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收集成本都将增加。在采购市场上,由于广西采用的节能设备很大程度上依赖其他较发达省市或者进口,所以设备生产成本的变动及更新周期的缩短都将影响企业的正常节能服务经营。此外,世界能源价格的波动也会对企业节能服务效率产生重要影响。在服务市场上,广西区内的大型国有及合资企业仍是开展节能服务的重点,中小型企业迫于竞争及成本的压力,节能服务的意识与合作度仍有所不足,同时政府机关与公共事业部门市场份额的拓展空间也有待提高。

3、节能服务的技术发展存在制约

由于广西节能服务公司的软硬件设施与国内其他地区甚至国际水平相比仍有差距,突出表现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储备、节能技术的创新发展与节能设备的使用上。因而,能否壮大广西节能服务公司的实力,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节能技术的创新与人才的发展。同时,节能能效的测评目前只有推荐性标准,权威性、操作性和公正性仍有欠缺,在节能量的测量和验证上常常标准不一,合作双方难以达成统一意见,尚未形成规范化标准。

4、节能服务公司融资渠道难

合同能源管理对节能服务公司的技术创新要求很高,初期一般需要大量的投资,通常需要承担巨大的资金风险以及不确定性的收益风险。广西区政府近年来根据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需求特点,制定了多种金融服务实施政策,引导和鼓励银行业等金融机构,通过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拓宽贷款担保范围,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多种项目的融资、保理等金融服务。但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以自有资金、银行贷款与自发筹款等单一融资模式仍占据着主体地位,且对金融机构的鼓励政策目标不明确,导致很多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都缺乏现实操作性。另一方面,由于很多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尚欠缺,难以提供足额的信用担保,导致常常身处贷不到款的境地,融资困难问题尤为突出。

5、节能服务所获收益存在分歧

合同能源管理的实质是通过向节能服务公司支付部分节省下来的能源成本,让用能企业提高能源利用率,使双方都受益。但在广西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节能服务公司前期诊断的偏差、用能企业在接受改造后缺乏支付诚信以及合作双方关于节能过程的实施、测量存在分歧的现象屡屡发生。由于广西区内的企业信誉监督机制尚未建立,对节能服务的利益分配也没有定规立法来保障,使得一些用能企业违背合同,拒绝付款,而同时节能服务公司也消极开展工作,这对双方合作的深入以及对合同管理模式的健康成长都造成很大影响。

三、广西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对策探究

1、建立健全合同能源管理法律体系,提高政策约束力

目前广西关于合同能源管理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多为程序性的,大多是关于市场进入方面的,而合同能源管理所涉及的节能服务行业的实质性问题是市场进入后所发生的市场经营行为和行为过程的监控。因此,建立新的合同能源管理法律体系,不仅能做到有法可依,界定相关当事人的产权归属,明确双方具体的权利和义务,而且还可以降低市场交易的风险和交易成本。鉴于合同能源管理相关立法在广西及其他经济发达省份的立法现状,建议广西立足于现实经济发展需求,参照《节能能源法》、《环境保护法》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理顺所涉及到的复杂法律关系,从而制定《广西合同能源管理条例》,并以法律形式规定节能标准,包括节能服务行业的准入标准、合同能效评价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等,形成可操作性较强的、系统全面的合同能源管理相关法律,解决好目前合同能源管理的相关问题。

2、加深节能服务市场的开发,挖掘潜力市场份额

针对目前广西低碳节能服务产业市场相对狭小的现象,节能服务公司应该开放视野,积极开拓城市项目和乡镇市场,大力争取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不断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在城市项目方面:商业建筑物及办公楼宇的绿色节能改造,包括对建筑物空调系统的改造、高效节能照明的引进、能源效率的审计改造及培训维护等;工厂机电设备的节能改造,包括对耗能设备的更换升级、制冷及空调系统的改造、热电联产及控制系统的管理等;政府机构及事业单位的节能改造,包括对项目开发的可行性研究,室内外照明系统的设计控制与维护保养,节能潜力分析等。在乡镇市场方面,建筑节能改造可分“三步走”:首先,争取和地方政府合作,取得政府补贴,节能服务公司自己则负担剩余费用,先改造一批样板项目;其次,通过样板项目的有力宣传,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并在政府的补贴帮助下,以节能服务公司与用户分担费用的方式进行;最后,在改造完成后,地方政府应与用户相互协商,通过签订合同来约定收益的分配方式,并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宣传推广工作的开展,为下一步相关配套工作的开拓奠定基础。

3、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形成节能服务规范化标准

节能服务行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技术,在现阶段内,节能服务公司应该根据自身的能力,以跟踪引进先进技术与适当模仿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加强自身的发展。有效的发展途径为:首先,尝试与相关高校、节能中心、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深入发掘可视化的节能技术。通过签订合同,约定技术合作产权,以及技术买断等,约定相关技术成果的收益分配方式。其次,通过举办技术研究探讨会、项目推广介绍会等相关座谈会,加强与其他公司、用户、科研机构的交流,赢得发展机会。最后,政府应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鼓励并引导与节能服务相关的技术研发中介的发展,拓宽节能产品开发与技术推广运用渠道,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化、规模化的形成。

4、拓宽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渠道,完善财税政策支持

首先,政府可通过融资担保、资金补助等经济及行政政策为企业提供支持,加强投资者对节能服务产业的投资积极性,并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专项金融资金,作为银行商业贷款和政府财政补贴的必要补充。同时,还可以进行政府机构节能,对向政府开展节能服务的节能公司给予相对较多的税收减免与财政补贴。其次,金融机构应结合广西能源合同项目开展的地方性特点,设计符合本地需要的金融投资品种,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融资支持。金融机构应尝试在了解合同能源管理融资需求与经营模式的基础上,设计出更为新颖可行的金融品种与融资模式。最后,税务部门应根据节能服务公司的经营特殊性,实行相对征收少的税收优惠政策。可将该类公司通过节能方案设计、节能效果评估、设备管理使用等综合服务所获得的增值,适用于5%的营业税税率征收范围,并适当规范符合标准的节能技术与设备的所得税减免标准,对达到预定节能效果的公司给予税收优惠支持。

5、合理分配节能服务收益,建立企业间信誉监督机制

首先,政府应建立一个节能服务收益的合理分配机制,将利益分配强制化、合法化,使利益相关方能有效地形成共赢。努力做到在高能耗企业能耗下降的同时,确保节能服务公司的盈利,降低金融和保险机构的业务风险。其次,建立公司信用体系,规范信用评价等级。规范、有序的信用体系能够为解决融资难问题提供有效实用的工具,该体系应包括信用评价标准、信息平台、监督管理体系、信用维护机制等关键部分。同时,政府还应推动外在制度体系的建设,提高社会公众的信用意识和信用能力。最后,尝试建立第三方担保制度。针对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困难和信用不足问题,利用第三方信用担保方式即银行、担保公司、节能服务公司相结合的融资模式,降低资金风险,让节能服务公司在企业风险管理上承受更小的压力。

(基金项目:广西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174),课题组成员:裴梦丹、刘朝阳、庞富榕、孟庚。)

【参考文献】

[1] RGE VORSATZ D.An Assessment of on Energy Service Companies(ESCOs)Worldwide[EB/OL].WEC ADEME project on energy efficiency policies,2007(March)-1-62.

[2] VINEE.An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the energy service company(ESCO)industry[J].Energy Policy,2005(33).

[3] 杨振宇、赵剑锋、王书保: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国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J].节能环保,2004(12).

[4] 袁海臻、高小均、杨春权、张兴平: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公司运营,2011(1).

[5] 王光辉、刘峰、王祎:推进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J].中国科技投资,2009(10).

篇(5)

服务业具有客我高接触的特性,员工除了付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外,还需要付出情绪劳动,而管理者长期以来对员工情绪劳动的认知不足,忽视情绪劳动管理。为提高企业形象和组织绩效,管理者需要关注员工付出的情绪劳动,也有必要针对服务人员情绪劳动的影响因素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一. 情绪劳动的内涵

1983年Hochschild在《情绪管理的探索》一书中正式提出情绪劳动一词,认为情绪劳动是指员工通过管理自己的情绪来建立公众可见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展示,从而获得报酬的一种劳动方式。Ashforth等人(1993)发展了Hochschild的定义,把情绪劳动定义成“表现出合适的情绪行为”。这个定义强调的是能够观察的行为,而不是情绪感受的管理。Morris和Feldman(1996)是从相互交往的角度出发,认为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情绪的产生,他们将情绪劳动定义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通过努力、计划和控制,个体使自己呈现出达到组织要求的情绪行为”。

从已有的文献中可以看出目前对于情绪劳动的定义有很多种,但学者们都一致认为:情绪劳动的本质是管理个体的情绪或情绪表达,使之符合组织规范和组织期望的一种需要。当然,在情绪劳动提供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是组织含蓄或明确地规定员工情绪表达的规则,使员工扮演的角色符合组织期望;另一方面是员工基于组织顾客的关注,需要展现出与组织规则相符合的情绪,但是在很多场合员工自身的真实感受并不是和组织期望的情绪相一致。

二. 服务行业情绪劳动的影响因素

影响服务业员工情绪劳动的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顾客方面、员工个体以及组织方面的因素。

(一)顾客方面

情绪劳动情境通常由顾客和员工双方构成,在我国的服务行业中,员工在服务过程中,接触的顾客在年龄、性别、职业、经历、文化背景方面都有差异,有时员工和顾客是处于不平等地位的。这时员工需要对不同的顾客进行不同的情绪,需要根据服务情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

(二)员工方面

服务业员工的性别、年龄、工作经验、情绪智力等个人特质因素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劳动。性别上一般女性员工情感更加细腻敏感,能够更好地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年龄大的员工生活阅历和工作经验都更加丰富,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提高。员工的情绪智力对于情绪劳动效果的影响最为重要。在某种意义上,情绪智力是与理解、控制和利用情绪的能力相关的。情绪劳动中的员工必须能理解和运用情绪规则,而情绪智力是员工获知表现规则的基本能力。此外除了性别、年龄、情绪智力等方面因素,自尊、友谊需要、成就需要等都会影响服务人员的情绪劳动效果。

(三)组织方面

组织方面对员工情绪劳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工作氛围、情绪劳动管理的政策等因素。员工认同企业文化,了解企业文化氛围,就能依据企业文化的要求相应的调整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可以减少因文化冲突而产生的情绪问题。而一个和谐友好的工作氛围,员工能获得更多的来自组织和同事的支持,可以减少因情绪劳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 我国服务行业情绪劳动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服务行业对情绪劳动的认知尚且不足,所以忽略了员工情绪的调节,也不能有效补偿员工付出的心里成本,造成很多服务行业员工存在疲倦、积极性不高的现象。

(一)依赖员工自我调节情绪

一些服务行业的管理者将一线服务员工的需求简单等同于加薪,忽视员工的心理需求,也无视员工情绪劳动引发的心理成本上升。因此在服务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员工流失率高、满意度与敬业度低。甚至有些管理者认为在服务过程中受气是自然的事情,员工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就能适应。其实员工控制情绪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时间和自我调整,更需要管理者在培训和管理中给予指导和培养。

(二)对情绪劳动引发的后果关注不足

情绪劳动对员工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消极方面是持续的情绪劳动会使员工付出较多的身心能量,如果长时间的处于高强度的情绪劳动状态且身心得不到及时的修复,容易使员工表现出缺乏耐心和自控的破坏。管理者对于情绪劳动对员工影响的关注是很薄弱的,针对高流动率管理者首先想到的是调整薪酬福利,而没有考虑很多时候是员工心理厌倦的原因。

(三)忽视员工的情绪需求

在顾客和员工发生冲突时,管理者一般都关注的是顾客的情绪,处理时也是以顾客满意为前提忽视了员工的感受。管理者没有将员工和企业看成是利益共同体,有的管理者甚至没有把基层员工和管理层摆在平等地位。因此管理者应该改变这种管理风格,注重员工的情绪管理。

四. 服务行业情绪劳动管理的改进对策

(一)工作分析中明确情绪劳动职责

工作分析是全面了解一项职位的管理活动,是运用系统方法,收集、分析和确定组织中职位的定位、目标、工作内容、职责权限、工作关系、业绩标准、人员要求等的过程。对于服务人员的工作分析与设计,要注意考虑员工个人的意愿及价值,要考虑到服务人员的情绪问题。为了避免工作枯燥无味,要工作丰富化,给员工更多的尝试机会,来增加工作本身的挑战性。现在有些企业为了使员工的工作更加灵活,采用“角色描述”代替“工作描述”。

(二)招聘适合情绪劳动的员工

服务人员不仅要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同时要具备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基于情绪劳动的特点,甄选时应该多使用心理测试或者情境测评工具。运用心理测试考查候选人的个性或者性格,一般倾向于选择有乐群性、情绪稳定性等性格特征的人员。考查从事情绪劳动需要的知识技能时可以采用评价中心的测评方法。依据工作分析中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使用角色扮演、无领导小组讨论、情境模拟等方法,面试官则观察应试人员的情绪变化、面部表情等来评估应聘人员的情绪劳动素质。

(三)培训开发时列入情绪劳动内容

企业要注重培训服务人员的情绪劳动态度、情绪劳动知识和情绪劳动技能。在情绪劳动技能培训时,可以根据平常服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状况来设定情境,使服务人员在角色扮演的实践中理解情绪劳动规则和情绪行为。同时通过这种技能培训,提高员工沟通交流的能力、控制情绪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技巧等。

(四)绩效评估和薪酬设计中考虑情绪劳动因素

传统的绩效评价系统一般更多关注的是财务数据,而很少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对于服务业员工的绩效评估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出发,要看到情绪劳动在她们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性,将情绪劳动纳入到服务人员绩效考评指标中。

员工是情绪资本的所有者,在付出情绪劳动后理应获得相应的报酬。此外,针对情绪劳动带来的损耗问题,可以考虑改善服务人员福利、实施员工援助计划等方式,提高员工情绪调节能力、解决个人情绪问题,缓解工作压力。

五. 结语

情绪劳动在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虽然近来学界也有很多情绪劳动方面的研究,但主要是综述类文章。本文在总结情绪劳动文献的基础上还对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给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改进对策。此外,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情绪劳动及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机理也不同,这需要在今后进行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篇(6)

节能,在当前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具有重要而紧迫的意义。它既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缓解当前能源供应紧张压力的重要手段。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节能早已作为一种产业被开发,而开发的市场主体则是众多的节能服务公司。这是一种以营利为目的的专业化企业,公司的一切节能服务都以市场化方式来运作。自20世纪70 年代中期石油危机之后,发达国家就逐步形成了这种节能服务的市场化机制,俗称“合同能源管理”。其基本运作模式是:专业节能服务公司与能源用户签订节能项目合同,由节能服务公司提供项目投资、设计、施工、监测和管理等专业化、一条龙服务,能源用户利用项目实施后的节能效益支付服务费用及设备改造成本。也就是说,原本由能源用户进行的节能改造工程可以外包给节能公司承担,能源用户坐享节能改造和技术进步成果;节能公司把“节能”当作有利可图的投资,靠实施节能项目和开拓节能市场不断发展。双方在节能中分享利润的同时,客观上也提升了全社会的节能降耗水平。目前,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节能服务已经成为一项新兴产业。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节能服务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不过,中国当前正在掀起的声势浩大的节能降耗行动却为节能服务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商机。2006 年8月23日, 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 将“合同能源管理”确定为节能领域重点推广模式,这预示着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化步伐即将加速。今年4 月10 日,国家发改委再次了《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今后5 年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开局,其中规划将“节能和环保”列为重要的一项,要求“十一五”期间年均节能率达到4.4%,同时对能源行业、主要耗能产品和耗能设备的降耗指标等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节能目标明确、任务艰巨,意味着许多节能工程都要陆续上马,而这无疑将为节能服务市场带来巨大的商机。

中外企业争食节能服务“蛋糕”

面对节能服务这块“大蛋糕”,嗅觉灵敏的国外节能服务公司开始纷纷涌入中国,企图在这一快速发展的市场上分一杯羹。一时间,节能服务市场硝烟滚滚,中外企业开始在这一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

最近,ABB 公司在百年庆典上宣布,“未来,在增效节能领域,希望中国成为ABB 最大的市场。”目前,ABB 正在对广东进行增效节能方面的培训,之后,其将与电力、化工、建筑材料、钢铁、纺织、纸浆和造纸这六大行业进行合作,提升这些行业的能源使用效率。

西门子很早也即其合作伙伴对节能服务产业的融资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同时也为中国政府提出的“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提供支持。

而在ABB 和西门子之前,较早进入中国节能市场的国外品牌还有美国的英福特、英国的保瓦博士(POWERBOSS)、荷兰的飞利浦等等;随后,美国霍尼韦尔、日本日立等公司也开始强势进入中国的节能市场。

面对外资节能巨头来势汹汹的势头,国内的节能公司毫不示弱,开始与外资企业展开积极的争夺。据中国节能协会统计,我国本土的节能服务公司近年来发展迅速,已经从2002 年的不到10家增长到目前的近200 家。就当前来看,这些企业大多活跃在建筑领域,如贵州的汇通华城、杭州的华电能源等,在工业领域也涌现出了一批颇具竞争力的节能服务公司如北京神雾、东营胜动等。此外,在交通领域和其它相关服务领域,节能服务公司也取得了良好的进展。而在这些节能企业中,主要以中小型的民营企业为主。事实上,相对于其它行业,国内节能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是特别大,这为国内节能民营企业后来居上提供了可能性,也成为国内民营企业频打创新牌的内在动力。然而,民企在节能服务市场这种“一枝独秀”的状况自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节能20% 的约束性指标之后开始逐渐发生变化,国有企业甚至是央字号国企,如中国集装箱集团公司等也开始纷纷跻身节能服务市场,与众多的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展开激烈的竞争。对此,业内专家已经指出,受国内节能商机的吸引,今后中外节能服务公司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

发展障碍仍在

篇(7)

1.1低碳城市经济的理论内涵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建立在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的基础上,向着低碳的方向发展,利用碳中和的发展方法和节能减排的发展方式的一种经济模式。将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创造绿色环保概念,重点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点,即进行节能减排创新、重视可持续发展作为其发展核心。低碳城市指在一定规划、政策和制度建设的推动下,公众以低碳为理念和行为特征广泛参与,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其途径是采用清洁能源和发展低碳技术发展产业,指导思想为低碳理念,实施基础为低碳技术和产品,主要对象为低碳能源生产和应用。城市低碳生活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的是一种简单、朴实的生活,不奢侈浪费,使用的也尽量都是低碳的环保产品,城市里的公共基础设施也都是低碳环保的一种绿色、可持续的生活习惯。

1.2物业管理行业的低碳理念

作为一个服务行业,物业管理行业中心是“以人为本”。低碳理念在物业管理行业的应运,主要体现在为业主服务的过程中,主要侧重体现在业主和物业使用人对低碳生活方式的认识与追求,即业主和物业使用人的“体验性”和对生活方式的“引导性”。从物业管理企业自身来说,低碳绿色概念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字面意思,单方面控制能源的使用量及环境的污染程度,而需将其扩展到控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主要落实到物业管理服务过程中节约成本、降低消耗、减少对环境影响等方面。

2物业管理的发展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2.1物业管理的发展现状

2.1.1物业设施设备的耗能较高

物业设备设施,传统意义上主要有建筑的给排水、暖气供应以及电气输送等等。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业设施设备管理主要是将出现问题的落后的设备转变为可以正常运行的设备,并且进行日常维护与保养。现在建筑管理中融入了更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使得各种建筑中都运用到了现代先进设备,物业管理就有了便捷又复杂的设施设备管理系统,但是设施设备智能化的背后是成本的不断增加。部分物管公司认为,当建筑完工投入使用后,只要有空调或水电的师傅让物业设施运行起来就可以,却殊不知这样带来的严重后果,那就是会出现高能耗、设备损坏、恶化环境等问题。

2.1.2物业企业运行成本较高

由于物件的飞涨,使得电气水以及物业管理本身的成本费用增加,随之带来的就是物业收费会增加,业主不满意涨价,引发其态度不好;物业管理不仅需要顺应经济发展,还需注重环境保护,两手兼顾必然导致其运行成本高;节能设施设备的投入使用,也需大量成本,这些成本的收回难且慢。这些都将导致物业公司发展步履维艰,服务水平自然下降,甚至会出现弃盘现象。

2.1.3商业物业运行状况较好

与小区物业相比,商业物业在其发展中拥有先进的设施设备、基金充足且技术人员充足,整体素质高,这些先天性的条件促进了它开展低碳物业、环保节能工作产生的效果更明显,更多的物业服务企业便更愿意接手商业物业。商业物业在物业管理领域居上峰,它的发展将带动整个物业管理行业更上一个层次。

2.1.4管理工作薄弱,管理手段落后,重建轻管的现象依然存在

近年来,国内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崛起,物业管理行业本应该随之发展起来,然而却出现了重建轻管的现象。物业管理重建轻管也是有原因的,如物业设施设备与城市的经济发展不协调;已建成房屋的维修养护工作不到位,缩短了其使用周期,无形中就引发了高能耗现象。总的来说,物业管理工作的管理手段落后,管理工作也较薄弱。

2.1.5物业行业政企不分,影响其发展

物业管理行业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体制不完善,政企、政事混淆,这些都影响了物业服务企业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核算管理办法,部分小区及商业楼仍然采用的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核算制度,这根本无法满足物业管理的发展需求。

2.2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及管理存在问题

很多年前,就有人提出了将生活垃圾分类的理念,然而让居民做到在家就把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真的很难。另一方面,对于收集、清运及处置大量的城市生活垃圾其工作量很大,环卫部门对垃圾的管理也不会尽心尽力,只是单纯的完成任务、草草了事,没有将低碳理念真正引入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此外,面对现行的管理体制,庞大又复杂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队伍出现了分工不明确、问题多闲人多等问题,面对问题时你推我阻,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问题集聚,对城市生活垃圾的管理没有起到丝毫的促进作用。

2.2.2商业物业、大型写字楼物业及高校物业的高能耗

公共场所由于其独特的功能决定了其本身是一个相对较高的能耗场所,但是,个人对待这些公共物品不会像对待自己的东西那样小心翼翼的爱惜它、爱护它。例如:我们经常会看到的公共卫生间的水龙头坏了,水在涓涓流淌也无人问津,换做是自己家的水龙头谁会让它一直流水?对于这样的公共物业在管理的时候相对较难,它的高能耗给城市带来很大的负担,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2.2.3居民的高碳生活方式及观念难以转变

首先,生活在高质量、快节奏的当下环境中,高新科技的不断涌现更是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方便,如电气化、机械化、自动化技术等,它们也逐渐成为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这将导致高能耗、高排放。其次,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有些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甚至至始至终难以改变,所以鼓励人们改变生活方式来发展低碳模式阻力重重。

2.2.4低碳产品的市场阻力

高能耗的社会固然需要低碳产品为其减负,但是,一方面我国的“低碳产品认证”服务体系并不完善,导致市场上的低碳产品繁杂,管理不到位,部分企业为谋取私利而开始炒作“伪低碳”产品,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市场运行秩序,也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另一方面,低碳产品的高成本也令消费者难以承受,主要表现在设计含量、技术成本、安装成本、维护投入及推广费等方面,但是多数消费者依旧选择了传统产品。2.2.5城市规划建设滞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高速运转,一个城市的建设是否完善关键取决于它的规划是否合理。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为每一位居民提供了温馨的生活环境及舒适的工作环境,同时也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我国的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规划并不完善,主要精力放在了新城区扩建,而对于老城区的改造、城市环境及绿化整改、历史文化景区的维修与保护等方面做得是微乎其微。

3物业管理角度的城市低碳经济

3.1废品分类回收处理,加强资源的二次利用

物业公司需要承担居民的垃圾处理的监督工作,还有垃圾分类等相关工作的组织实施工作,与小区有关的街道和社区必须把这些工作纳入小区管理的工作内容中,并且制定明确的标准和目标,定期进行检查、指导和考评。小区要处理的垃圾在进入垃圾处理的体系中后,必须是分类的垃圾。物业公司等管理单位需建立小区生活垃圾管理服务站,将小区保洁、垃圾分类和收集运输集中一体,推动小区垃圾分类工作的落实。

3.2安装环保低碳且节能的设备、健全物业管理法规

第一,熟练掌握各种环保节能设备的操作和安装维护方法,加强管理,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行效能,从而延长设备的使用时间;并且通过科学的力量进行操控,使区域的舒适度得到提高,为居住的业主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通过宣传渠道,倡导业主积极参与到节能活动中;通过绿色物业管理,提升物业公司的管理水平及竞争力,从而在业内提高发展水平。第二,以供水、供热和供电等相关行业管理网络为基础,组织建设国家级的网络管理平台。对于现有的建筑,可以由政府节能管理部门进行能耗统计和审计,并提供一个开放的信息监管平台,为节能改造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第三,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健全低碳物业管理制度。在物业管理方面,特别是低碳环保这方面,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低碳物业管理行为需要法律引导和制约,不仅能为处理纠纷提供相关依据,也为业主与服务企业的责任和利益划分提供了依据,从而更好地促进整个物业管理行业的规范化。

3.3引领低碳节能理念进入社区文化

首先,可以将企业的良好形象与公司的良好业绩与低碳理念结合,进行推广宣传;其次,可以将低碳节能理念与业主的生活结合宣传,并且策划活动,让业主得到收益,并且进一步感受到低碳带给生活等改变和好处。物业管理公司通过给业主灌输低碳生活的理念和价值,在业主内部大力推广,逐渐延伸到社区之间,实现更广范的普及。再者,加强社区绿化和屋顶绿化,为业主树立绿化节能的好榜样,并提供专门的低碳服务,把居民的生活融入到低碳的氛围中,使业主自觉感受到生活中低碳的益处。

3.4提供低碳服务,带动低碳消费

物业服务企业提供的低碳服务,不仅是房地产的后期服务,更是为居民提供的低碳生活服务。服务企业可以在居民区内设立自行车租赁点及修理点,提倡绿色出行,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和污染;还可提供空调清洁服务,减少碳的排放量;总之,物业公司应就低碳这一主题,以身作则,为业主树立榜样,并引导业主积极使用低碳产品,另外,还可以与低碳产品厂商合作,达到互利互赢。

3.5物业管理公司提前介入,利于城市建设和规划

物业管理公司在前期介入物业项目,为物业节能管理提出实际方案。提前介入是物业公司的基础工作,不仅可以对物业规划和功能布局提供建设性意见,还应在整个项目的建设和实施过程中提出合理意见,并且制定与项目符合的维修保养计划,为日后低碳项目的运营和管理打下良好基础。

篇(8)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the guangdong economic development features and energy utilization, construct comprehensive measures system, and put forward effective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support low carbon cities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ffective strategies.

Keywords: low carbon cities; Guangdong province; Carbon emissions; Evalu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广东省低碳城市建设条件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在传统产业发展和传统城市建设方面,已积累了长足的资本和经验。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优先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将具备较高的实效性。

在经济条件上,2009年广东服务业比重为49.1%,相对国内城市而言广东具有较为发达的服务行业,能够有效利用信息和资源,调动各种有利条件为低碳转型服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技术创新。此外,低碳城市建高还包括制定相应配套政策(管理体系、评价机制等)和资金扶持低碳转型服务行业的发展,广东政策的开放性也将有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链。

2 低碳城市评价体系建设

对于经济发展迅速及多元化发展的广东而言,需要客观、真实的数据来不断反映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因此评价标准将是衡量广东城市低碳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本研究结合生态城市指标和循环经济指标对各个预选指标进行反复筛选,构建了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个层次的低碳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框架。并根据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确定2015年和2020年的具体标准。

3 低碳城市建设实施策略

3.1 加强低碳实施平台建设

统筹各部门力量,构建与低碳评价指标体系相呼应的低碳规划和配套政策体系,包括:省、市、区(镇)分层次低碳发展规划、重点行业(产业)低碳发展规划,低碳城市建设及专项规划、低碳园区建设规划、低碳城区规划。加强低碳基础性研究,包括:碳交易、碳认证、碳审计、碳汇等方面工作探索,以及完善新增项目立项阶段节能管理和建成后的能效审计,挖掘社会存量(既有项目)的减排潜力,形成广东低碳发展特色。

3.2 “限制”和“引导”相结合

以“限制”实现减排是实施低碳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有可能会导致各单位低碳工作的积极性的降低,在政府的支持资金有限、企业不愿意主动承担的情况下,低碳工作难以持续推进。因此,需要通过以“引导”为主的相对标准,引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例如,在广州、深圳等中心大城市鼓励低碳经营,高效利用城市资源,如使用低碳技术开发利用地下空间,通过低碳措施提高土地的开发强度,促使产业升级等,并根据相应的措施制定相关支持政策,正常的低碳经营收益可以实现持续发展。

3.3以低碳设计和节能为导向的技术创新

据统计,交通与建筑的碳排放约占城市总排放的约50%,有必要对现有的节能和低碳技术进行创新,减少碳排放。

在建筑材料上,将全部采用节能和绿色建材,比如尽量选取不用烧纸的材料。使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调节室内温度。房屋建筑将全部采用隔热环保材料,达到冬暖夏凉,减少能耗,比如安装白色反射性屋顶、使用双层玻璃和防风装置、使用节能电器和节能灯泡。

在建筑标准方面,借鉴美国LEED 绿色建筑评分系统标准、新加坡绿色建筑标准和我国的绿色建筑标准, 从设计、审图、施工管理、竣工验收各环节的规划管理,大力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制定绿色建筑标准。

3.4促进低碳标准的统一性和标准化

从广东省低碳经济发展评价看,在初级阶段应采用以“引导”为主的相对性指标,如单位GDP碳排放下降率,以便为广东低碳实施的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发挥正确引导作用。其中,率先确定低碳城市评价指标是关键内容;另一方面,碳排放测算与监控是低碳城市评价的基础工作,要不断完善测算与监控的手段、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常态化的测算和监控机制。

3.5“以点带面”重点推进低碳城区建设

1、注重低碳建设的综合效益

低碳建设实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大面积覆盖、多方面地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政府难以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因此,要运用“以点带面”的方式,选取城市土地价值较高、人口较为密集的街区开展低碳建筑改造、可再生能源利用、城区绿化、垃圾分类与回收、雨水回收与中水利用等低碳示范,以最少的资源利用实现最大的综合效益,并将低碳示范城区的实施成果推广至整个城市。

2、加强功能混合的低碳土地利用模式研究

功能布局是低碳城区规划的重要内容,建设“城市综合体”是实现低碳城区的有效方式,通过以街道为主的公共空间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高密度、小街坊以及公共空间混和使用的城市空间结构。

利用好城市核心商业区、公共设施集中区、交通枢纽区、地铁沿线的土地资源,在编制地面规划的同时,同步应编制地下空间规划、轨道站点与地面交通一体化衔接设施规划, 整合城市地上与地下的空间资源, 形成立体化的城市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体系。

4 结论与建议

广东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进行低碳城市建设,需要在建立一个多维度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低碳园区、低碳城区、低碳建筑、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制定完善的实施策略;并且需要在实施过程中综合而准确地突出广东低碳城市发展的优势和特点,配套相应的绩效评价机制,以循序渐进地实施低碳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 季昆森.协同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中国环境报.

[2] 马俊峰.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的联系与区别.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5).

[3] 李顺宏,陈晓春.低碳经济:内涵体系与政策创新.科技管理研究,2009(10).

篇(9)

据世界银行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服务业就业占全部就业的比重,大多已超过70%,发展中国家这两大指标的平均水平为45%。也就是说,世界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发展中国家则正在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中国发展服务经济是大势所趋。

当前,全球经济进入又一轮周期性调整,这预示着新一轮生产发展契机的出现。历史证明,经济周期与生产市场发展之间有着某种必然的关联。始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极有可能导致又一次经济触底,并带来新的生产市场发展机会。日益融入全球经济的中国正应该抓住这一契机。

中国发展服务经济潜力巨大

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包含服务产出、服务业就业、服务消费、服务贸易、服务业投资五大主要经济活动。对比发现,中国在服务经济五大主导组成部分的指标都偏低。

2007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1%,略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服务业就业人口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为32.4%,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见图1)。

中国的服务消费水平也偏低。2006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仅为28.1%,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以及同类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中国是商品贸易出口大国,但是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极不平衡,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仅为6.8%,不到世界平均水平20.9%的一半。过去20年,中国服务业利用外国直接投资较少,仅为总量的20%~30%,远低于制造业吸引的外资。

以上统计数字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服务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而换一个角度思考,这些数据同时意味着未来中国发展服务经济的巨大空间和潜力。

发展服务经济的预期收益

过去数年内中国服务业一直在快速发展,但传统的制造业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大量的劳动力还没有从土地上释放出来。发展服务经济可以改变中国产业结构的落后现状,改变三大产业的结构比重,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增加城镇劳动力就业,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降低能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中国制造业比重偏大,其能源消耗比例也大。能源消耗随之带来污染问题。相比而言,服务业资源消耗少,是节能产业。从世界平均水平来看,制造业能源消费强度比服务业高六倍之多。不仅如此,服务业环境污染小,是减排产业。据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南京市服务业每创造万元人民币增加值所造成的烟尘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仅为制造业的4.8%和3.2%。服务业在减少能耗和污染方面的优势有助于实现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增加工作岗位,缓解就业难题:据统计,2003~2007年间中国城镇新增岗位数有超过8成来自服务业。服务业历来是大量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领域。2007年美国大学生有超过80%进入服务行业就业。在欧盟国家,2008年的毕业生有至少75%进入服务行业就业。中国的情况也类似。

带动中国制造业结构升级和转型:中国制造业的服务化水平很低,97.8%的中国企业都是制造驱动而非服务驱动,以致企业普遍受到产品同质化、利润率不断下降和消费者需求日益严苛的挑战。

向服务转型有助于中国制造业企业应对上述挑战。

首先,制造业企业发展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或以服务为导向的解决方案,可以增加产品难以复制的差异化优势,全面提升客户的体验,从而摆脱单纯的价格竞争,巩固甚至增加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开拓更广、更持续的收入来源;其次,制造业企业利用在研发、供应链、销售等价值链上的运营优势发展专业服务能_力,帮助客户加强其运营和业务支持能力,从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若制造业企业进而将内部化的生产剥离出来,成为独立运营的第三方专业服务提供商,则有助于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和结构升级,加速中国向服务经济转型。中国政府积极引导服务经济发展方向

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发展服务经济的世界趋势,并着手引导中国的服务经济发展方向。2006年,中国政府即确定了中国服务业发展总体方向和基本思路。

进入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扩散蔓延,世界经济急剧下降,国外需求大幅减弱。面对相对艰难的外部经济环境,中国政府提出当前的经济工作要围绕“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这个大局,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城市政府目标指向生产业

服务经济的发展和服务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基础,只有生产要素和人口聚集到相当规模,产生对生产和消费强大的市场需求,才足以支撑服务行业的不断专业化和迅速发展。基于这一相关性,中国政府提出,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具体到各级城市,政府部门可以分三个步骤引导和推进本地服务业的转型和发展。

第一步:聚焦生产业

什么是生产?顾名思义,生产是与消费相对的概念。从服务对象来讲,它不是直接满足最终消费需求,而是满足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对服务的中间使用需求,还满足包括政府消费、出口和资本形成等对服务的最终使用需求。从服务目标来讲,生产业是指为保持商品和服务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为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为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

伴随着整个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的升级,为生产者提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生产活动,成为制造业的关键性投入,也是经济效率提高的重要动力。与制造业和消费业相比,生产业的利润率和生产力更高,而且生产占服务业全部产出的比重连续多年在不断提高。例如,银行业和信息传输业的平均利润率超过10%,而制造业的利润率却低于4%。

先行的工业化国家已经改变了主要依靠物质资本和资源投入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转而通过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经济效率。

第二步:选择重点服务行业

确定了重点发展生产业的大方向之后,城市政府接下来应当考虑的问题是,基于本地

独特位势,选择2~3个重点行业,针对性地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切忌“一窝蜂”和“原样照搬”的想法和做法。决策部门首先要对本地位势有客观中立的认识。

城市的总势包括人才状况、产业基础、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等衡量因素。在这五大影响因素中,前三者对城市发展生产业起着决定性作用(见图2)。

一个城市的总势优越,其经济发展水平也就越高,服务业的发展潜力也越大。城市的总势是政府决策部门制定服务发展战略的根本出发点。不同类型的城市在具体应用时侧重点略有不同。对于总势较优的城市,它们的行业选择范围相对较大。当地政府需要仔细甄别唯我独有的优势,以便制定差异化的服务战略,有效推动城市经济向服务转型。对于总势欠佳的城市,它们发展服务业起点相对较低,当地政府要加强战略引导,同时敦促城市各机构共同提升某一位势,如注重人才培养,从而增添发展某类服务业的信心和后劲。对于总势明显优越,服务业超前发展的城市,当地政府在制定服务发展战略时则需着眼未来,通过创新的鼓励政策和激励措施推动服务业的产业升级和长远可持续发展。

选择重点发展的服务行业时,城市还应当考虑到所处城市群的产业集群效应。现代的城市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它与周边的城市组成高密度、关联紧密的城市群体,群内的人力资源聚集度和产业聚焦度相当高。在这样的城市群内,由众多企业个体组成的产业集群可以产生外部经济效应、交易成本的节约、协同效应以及学习和创新的效应等集群效应。从产业集群的视角选择重点发展的服务行业,可以帮助城市充分发挥集群效应,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并提升产业的竞争力,进而促进整个城市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总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吸引潜在服务业投资,而这是摆在城市政府面前的最大挑战之一。如何吸引真正适合城市服务经济发展需要的投资?先发制人的城市政府会首先确定所在区域的产业集群优势,然后围绕这一集群优势提升总势。同时,城市政府需要改变思维定势,不再固守已有的集群优势,而是通过改进教育环境、人才发展,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等方式来扩大和拓展原有的集群优势,以吸引新的投资者。

第三步:弥补差距,构建长期竞争优势

如前文所述,中国服务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而且,各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很不均衡。经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城市普遍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差距。这些差距阻碍了城市生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 结构性人才短缺。虽然是人口大国,中国的结构性人才短缺问题相当突出,缺乏复合型中高端人才(既懂技术又精通外语、管理的全方位人才)和适用性技术人才(例如编程熟练的基础程序员);服务业教育和培训力度不够,缺乏财政、税收、信贷等手段支持。据国家发改委统计,中国近50%的高端服务行业职位招不到足够、合适的人才。与此同时,2008年中国近150万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大学生的失业率超过12%,是登记失业率的3倍左右。如果接受适当的就业培训,这些大学生就有可能填补这些服务行业的职位空缺。

2 指导和鼓励政策缺乏。各级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规律认识不足,缺乏相关配套政策或措施,现有政策针对性不强、可行性不够;政府继续“偏爱”制造业,以致制造业企业为了享受更大政策优惠而不愿将内部化的生产剥离出来,比如生产物流;已有的针对服务业的优惠政策门槛过高,中小服务业企业在市场准入、信用担保、金融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获得的政府扶持不够,创业和创新的积极性不高。

3 基础设施不完善。大多数城市缺乏完善的IT基础设施和配套的应用平台,不能完全满足(中小)服务企业开展业务的需要。北京的宽带覆盖率为55%,远远低于伦敦、纽约和东京的平均覆盖率80%,中国其他二、三线城市的情形就可想而知了。

4 政府公共服务的可用性和可及性差,供给效率低下。中国城市的人均政府财政支出普遍较低,政府对公共服务领域的资源投入不足;行政审批项目和环节过多,工作较率低;政府职能部门分散、数据和流程管理孤立,缺乏协作;政府部门没有充分使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提供公共服务。例如,上海企业的平均清关时间为8.7天,而韩国为5.3天,比中国快1/3。

5 生态协作系统不健全:全民缺乏先进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消费者及客户尚未完全认可第三方服务的价值;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与诚信度不足;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及市民之间有待建立良性可持续的协作关系。

6 城市环境缺乏吸引力。许多城市在商业环境(如商务基础设施、企业文化与制度等)、社会环境(社会秩序、社会保障、城乡协调等)或生活环境(如居住、教育、保健和生态等)存在某种欠缺,降低了吸引资金和人才能力。

推进服务经济发展

篇(10)

21世纪是中国物业管理行业进入发展、完善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将出现了一个竞争激烈、管理完善、服务理念提升的时期。物业管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物业管理行业将由劳动力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管理密集型转变,物业管理企业面临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对物业管理行业来说,质量理念和品牌理念的角逐市场环境的变化、竞争格局的形成、高新技术的应用、消费观念的更新,要求物业管理企业从服务观念到服务方式,从经营理念到市场定位,都要做出相应的变革,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然而目前我国物业管理公司的经营状况却不容乐观,物业管理公司全行业亏损现象严重。如何解决我国物业管理公司的盈利障碍,成本管理是关键要素。长期以来受多方面的影响,物业成本管理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理论研究也刚刚起步。当前,以产品为成本对象的传统管理方法已经滞后于物业管理等新兴服务行业的成本管理的需求。我们认为运用作业成本法可以使物业管理企业的作业链处于受控状态,为成本核算与控制提供科学的管理手段,严格控制投入产出,节能降耗,有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物业企业的综合管理与经营能力。

一、当前物业成本核算与管理的现状

物业管理是指专门的机构受物业所有人的委托,按照国家法律以及合同和契约行使管理权,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和先进的技术对己投入使用的物业以经营的方式进行管理。同时对物业周围的环境、清洁卫生、安全保卫、公共绿化、道路养护等统一实施专业化管理,并向业主或租户提供全方位、多方面的综合。当前物业管理行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提升,和上下游及相关行业的产业链已经连通,与房地产业、商品零售业、信息产业、金融保险业、旅游业、物流业、家政服务业、教育业、文化娱乐业等行业充分交融,构筑了合理的多链条式物业管理产业结构,从而前所未有的产生与放大了物业管理行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物业管理的价值在价值链中各环节的分配已经越来越符合市场的规律。物业管理企业已经开始不断将自身推向价值链的上游。根据成本管理制度,目前我国物业管理企业一般实行定额管理的办法控制成本费用。但是由于服务工艺的复杂性、服务产品的无形性决定了物业管理企业很难制定消耗定额。因此,物业管理企业仍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将收支差额作为成本计划的替代指标,从上到下压任务、压指标,以达到控制总成本费用的目的。进入21世纪以后,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所计算的成本扭曲了信息,无法解决现实问题。

1“隐含成本”众多

物业企业传统成本计算模式造成了大量的物业管理“隐含成本”。一般情况下,企业成本核算范围局限于服务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成本,即营业成本,并不核算作业成本、营销成本、开发设计成本等;在传统成本管理模式中,成本是对象化的费用,而销售费用、管理费用都被划为期间费用,直接抵减当期损益,并不作为成本管理的管理范围。这样就没有完全显示各项物业费用。在确认、分类、分析和控制物业成本上都存在许多缺陷。

2成本失真严重

由于近年来劳动法的不断完善,人工费用价格不断上涨,物业服务产品获利空间一再下降,此时成本核算及控制变得非常重要和敏感,一方面价格己在成本的边缘。稍有不甚就有亏本的危险。另一方面,对定单的选择也开始成为公司决策的一项重要内容,选择订单时,最基本的要求是进行获利能力分析,只有那些能够为公司盈利的订单才是最终要选择生产的。而经过盈利预测分析不能盈利的订单,则需要与客户进行进一步地议价,根据议价情况再做决定。但是采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计算的成本信息并不准确,用于指导公司决策显然也不合适。怎样解决这一难题成了当前困扰物业管理企业的大问题。

二、物业管理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可行性

传统成本法提供的产品成本信息己经不能满足对外制订正确的市场和销售决策信息,无法有效衡量每一个客户、每一个产品品种的价值。当原有的成本计算方法提供的信息其可信性受到怀疑,已经影响到企业决策的正确性时,采用作业成本法对产品成本重新加以验证。显然,这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作业成本法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以及在先进制造技术和计算机集成等技术的驱动下,先进制造系统如CAD、CAM等在制造企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作业成本法才应运而生。对物业管理企业而言,采用作业成本法具有很大的优势:首先,可以解决物业管理成本的分摊对象问题。物业管理企业本身是没有具体的产品而是以作业为主并且定位为服务为先的企业,于是把物业管理的服务功能(具体作业)作为物业管理成本的分摊对象,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每个客户的成本。因此,与传统的成本制度相比,作业会计制度拓宽了成本核算范围,同时提品、作业二维成本信息。其次,可以解决准确分摊间接费用的问题。物业管理企业的运营间接费用虽然不高,但是包含的项目范围很广、种类很多,服务产品生产的个性化极高,准确分摊这部分成本就显得格外重要。再次,可以解决物业管理企业产品定价难的问题。最后,可以解决成本控制的问题。

三、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物业管理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流程

由于物业管理企业没有产品库存、人员和管理知识密集、产品的统一计量标准尚未完全形成。以作业为中心的核算方法的核心思想是采用作业作为资源与产品之间的联接点或,作业与资源相比较,更符合物管企业的运营模式。基于此,我们将传统物业管理企业成本核算过程分解为五步,即分析确定资源、确认作业和作业中心、分配资源耗费至作业成本库、确定作业动因和分配作业成本计人成本对象。

1确认作业和作业中心

根据我国目前的物业管理发展现状、成本核算体系,借鉴发达国家关于成本的分类标准,企业应把作业成本法的作业动因和物业管理的功能结合起来对企业物业管理成本进行分类,建立统一的物业管理成本核算体系,即把物业管理这一服务活动分为多项作业,在此基础上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合并作业项目,形成作业中心。根据物业企业的特性,我们可以将物业管理企业的主要作业划分为保洁作业、绿化作业、治安护卫作业、车辆管理

作业、消防管理作业、物业修缮作业、装修管理作业、设备设施管理作业、社区文化作业、服务收费作业、顾客沟通作业、服务产品监控和测量作业等。

2分析和确定资源

资源是物业管理成本的源泉,是物业管理企业生产耗费的最原始形态。在作业成本法中,资源按一定的相关性进入作业。如果把整个物业管理企业看成是一个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投入产出系统,则所有进入该系统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都属于资源范畴。因此,物业管理企业的资源可以简单地区分为货币资源、材料资源、人力资源、动力资源等几类。物业管理企业各项资源被确认后,要为每类资源设立资源库,并将一定会计期间的资源耗费归集到个相应的资源库中。对于资源库的设置可以从物业管理企业原有成本核算体系中的成本项目及其明细项目中得到,合并或分解这些项目。确认物业运作所消耗的资源费用项目。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论,可以将物业管理企业的资源划分成以下6项:人工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动力费、材料费、业务费、办公费。

3分配资源耗费至作业成本库

作业成本库是与某作业中心有关的所有成本要素的总和,分配到作业中心的每一种资源就成为该作业成本库的一项成本要素。各项资源耗费分配至各作业成本库的原则是:(1)如果某一项资源耗费能直观地确定为某一特定产品所消耗,则直接计入该特定产品的成本中,此时资源动因也是成本动因,该动因可以被认为是“终结耗费”,物业管理企业的材料费适用于该原则。(2)如果某项资源耗费可以从发生区域划为某项作业所耗,则可以直接计人该作业成本库,此时资源动因可以被认为是“作业专属耗费”,由作业人员直接根据作业消耗资源的情况在资源凭证上进行记录,形成相应的作业成本元素。③如果某项资源耗费从最初消耗上呈混合耗费性态,则需要选择合适的量化依据将资源分解并分配到各项作业,这个量化依据就是资源动因。

4确定作业动因

成本动因是分配的标准,对于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和相关性有重要影响,是进行成本分析的基础,通过成本动因建立成本分析的因果关系,因此成本动因的确定是作业成本实施的重要内容。在选择成本动因时,

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相关程度。在分配过程中假设分配源的成本与成本动因的数量线形相关。在实际中,存在多个成本动因,成本动因数量与分配源总成本线性相关最好的成本动因是最恰当的成本动因,这样能保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2)实行成本。一次分配需要针对每个分配目标采集成本动因数据,无法采集数据则无法分配。确定成本动因时,必须考虑成本动因数据采集成本,保证相关的数据的易获取。如果数据采集成本太大,则可能使得作业成本法无法实施。(3)行为导向。不同的成本动因有不同的分配结果。不同的成本分配结果以及基于分配结果的管理决策(如奖金)会对组织和员工的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因此必须仔细分析成本动因的行为导向作用。企业可以利用成本动因的行为导向功能。把员工的行为导向有利于降低成本的方向。

篇(11)

发展方式;经营管理;服务;成本控制

一、引言

2011年8月30日,公司以测井办〔2010〕54号文件颁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一份指导公司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是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科学发展”把公司做大做强,在总结过去,针对公司和测井专业的重大战略问题,经过长时间研究,反复讨论后,形成公司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纲要》。

转变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集团公司实施资源、市场、国际化三大战略的工作部署,是做大做强测井、实现公司“十二五”发展目标的重大举措,是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全面建设国际一流测井公司的战略任务。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测井与油气相协调是公司成立以来转变发展方式的认识成果,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我们基地服务部也是公司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中孕育而生的后勤服务单位。

提供绿色服务,建立绿色服务产业链是紧跟公司转变发展方式的一种发展方式。必须把保障公司生产、服务职工生活、维护矿区(园区)稳定结合起来,加快绿色发展,提供更多的绿色服务,创造和谐的绿色园区,引导绿色消费。

二、绿色企业及绿色企业的标准

绿色企业指以可持续发展为己任,将环境利益和对环境的管理纳入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并取得成效的企业。绿色企业代表着一种新的企业价值观,是对企业与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模式的全新界定,全面融入了企业在利润、人群、地球等三大维度的价值关联,(Profit/People/Planet) 即3P。

绿色企业的标准:文化领先 商业优势 环境友好 社会和谐 创新驱动。

三、基地服务部的经营管理现状及问题

基地服务部成立于2006年6月,2010年6月产业化基地投入使用,2010年10月服务部按照公司转变发展方式、业务整合的指示精神,相继接收了江汉基地、随钻基地的物业管理,后勤服务工作涵养了住房、物业、供暖、供冷、基地的维护及维修、离退休管理等各个方面,业务内容、管理范围都有进一步的扩大。目前业务管理区域主要是二个生产基地:西安产业化基地、西安随钻基地,一个培训基地:江汉培训基地, 一个生活基地:西安樱花园小区,还有目前筹备中的北京科研基地的后勤服务。

至今,基地建设工程业务经过五年多运行,基地后勤业务经过一年多的运行,通过对基地运行方案的落实、制度规范的制定与实施等工作,从餐饮服务、动力运行等方面抓紧实施,确保了产业化基地整体搬迁后各项后勤服务工作的顺利过渡、平稳运行。今年以来,基地服务部在认真学习领会公司“三会”精神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基地服务工作,形成了一些新的思路,但面对新形势、新思路还存在以下问题及不足:

1、与绿色企业的要求还有差距

在文化领先方面,底蕰薄、文化差异度大,思想观念不先进的问题存在。服务部成立时间较短,人员是由公司各个事业的人员及集团外部的人员构成,东西部文化差异、油田文化及城市文化的交融还未提炼形成适应新时代的企业精神,凝聚力和向心力还有待加强。

在商业优势方面,与长庆油田等周边的矿区服务单位还有差距;在环境友好方面,基础建设方面整个地区大环境还有待规范。内部物业管理还不能一步到位,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对内部生产环境的支持有一定的想法。在创新驱动方面,有些基地后勤的服务模式、管理思路还在摸索之中。

2、资源未得到合理有效利用

首先,江汉基地房产由于历史的原因闲置较多,长期闲置导致朽毁严重,每年产生维护费用,再利用需投入较高的维修费用。重组原技术中心转入的江汉的已提减值的资产已不能使用。其次: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具体体现为人员借聘人员较多,合同化员工占员工总数的64%,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这种用工结构势必导致人员积极性不高,管理难度大。另外由于工作性质不同、工作的心态不同、工作量有大有小,薪酬的激励机制不大,岗位薪酬差别不大等现象势必影响在岗员工情绪,降低工作效率,增加人工成本。部分专业技能人员少,尤其是专业维修人员、绿化、空调、消防、电工、动力维护人员缺乏,加大外委维修成本。工程基地建设方面的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再次,各种后勤服务业务刚刚起步,各种基础数据的收集、利用、规范还不成熟。

3、社会负担重,成本压力日益加大

体现为:(1)因为矿区服务系统承担着部分社会公益及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不能完全追求经济效益。在人员方面,需要企业承担的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多,需要照顾的老弱病残多。所管辖的都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服务行业,而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对成本控制提出了较高要求,但受各种因素影响,服务成本降低空间有限。物业成本、供暖制冷成本要高于市政水平。江汉地区的住房由于周边大环境制约,十几年没有发展及改善,各单位各地区的员工对住房期望也使负担加重。(2)原材料及动力价格上涨幅度较大。近年来,煤炭、天然气等燃料价格持续上涨,致使材料成本采暖费大幅度提高,也使为园区提供服务的劳务费呈增长趋势。(3)人工成本提高。物业服务存在一定程度的冗员,另外由于承担稳定责任,要按照上级部门要求新安置人员,从而增加人工成本。(4)矿区服务系统服务特点是从空间上要深入到每个角落,从时间上要延伸到每个时点,这样本身就容易导致管理组织松散,协调性差,成本控制线长,成本信息不能快捷有效地进行处理。加上诸多中间环节,沟通成本、协调成本和控制监督成本都会相应增大,组织链条长、事项审批拖沓等情况,会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抑制作用。(5)目前经过一年多的运行,从开始就本着节约、最经济的方式运行,成本再压缩的空间较小。新基地刚刚启用,需安装、改进、增加的公益配套设施设备较多,基地的小维修项目也是客观存在的,这也使成本增加压力。

四、加强经营管理,绿色基地服务

1、建立优秀的基地服务

首先建立绿色的基地文化,通过文化制度化来践行企业价值观,使员工认同遵循制度,并自发营造一种积极的学习、创新的文化氛围,最终挖掘员工的最大潜能,突破各种极限,在成就员工人生发展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发展,执行企业文化的最好方法就是将企业文化制度化。要积极配合公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等活动,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引导员工树立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努力创建具有石油特色的绿色文化。

二是创建市场化与生态化内在统一的企业制度。 面向生产、面向生活,按照公司确定产业政策拓展服务项目,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培育具有石油行业特色和竞争能力的服务产业。积极发展工业物业,适应各单位生产发展的需要,开拓工业厂区、油田场站、机关办公楼、一线职工公寓的物业服务和员工就餐服务等。 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充分利用小区的各类资源,可以发展便民利民服务项目,完善服务手段,增强服务功能。

三是完善管理制度。要坚持以服务各单位发展和职工群众生活为中心,结合业务特点,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水平。

四是注重细节,细节管理可以增加差异化附加值、服务增值衍生品牌,有利于绿色产业链的的形成,促进服务部竞争力的提升。要进一步完善服务承诺、质量回访、责任追究、考核奖惩、举报受理、监督检查等制度,健全各项服务的工作标准和质量规范,加强岗位责任制和考核监督,提高服务质量。强化HSE体系建设,落实工作责任,提高矿区安全环保水平。

五是积极争取公司的政策支持,争取公司各单位对基地发展建设给予积极支持。坚持适度、实用的原则,统一建设和配套,根据所在地区地方政府的政策规定和各油田矿区政策,可以积极推进经济适用房建设,有计划地完善小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小区净化、绿化、美化水平。要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为单位员工营造舒适、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2、合理配置资源,加强经营管理,优化成本控制

一是要积极研究如何利用现有资源,盘活资产,扩大延伸服务,增加社会化收入。可以考虑江汉基地现有的房产资源建设成职工培训、疗养、轮休基地,或部分出租或出售给江汉油田。随钻基地地理位置较好可以考虑建成综合性住宅小区,可以附加地下停车场和沿街门面房。合理布局产业化基地,使其具备公司驻西安(除长庆事业部)各单位的办公。各大油区所需的服务或新建基地,应依托当地石油企业或依靠社会提供。

二是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潜质。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应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创新思路,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职工思想和知识技能两方面着手打造企业优质员工。首先,强化各类用工的主人翁意识。态度决定成败,只有全体员工形成管理意识和观念,并坚定信心认真执行,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培养知识型职工。素质决定质量,质量与职工意识、态度、知识面、技术水平等息息相关。加强职工知识、技能、管理、信息等方面培训,引进或培养一批电梯、锅炉、空调、消防器材维修、绿化等专业多能型职工。

三是在材料使用过程中,掌握经常性消耗性材料的数据,制定合理的材料消耗定额,同时严格的出入库手续,严格控制消耗性材料的流失。

四是合理安排基本建设投资,加强节能降耗措施 。针对大量基础设施需完善但投资有限的问题,应本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安排投资,加强过各管理。对于涉及安全环保、节能减排的项目要尽力筹措资金。如产业化大楼的变频改造,实现节约用能,减少能源浪费。

五是建立标准成本管理体系,提升预算管理水平。标准成本是经过详细调查分析和技术测定而制定的,用以评价实际成本和衡量工作效率的一种目标成本,建立标准成本管理制度对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基于后勤服务系统业务类型复杂多样的特点,需要在多个领域建立标准成本体系。如物业服务及供暖服务行业,需要在原有基础上,结合业务整合后的管理现状及技术水平的提升,制订定额,使之保持先进性。在离退休服务行业,以离退休人员为计量单位,建立标准成本体系。在管理性质单位,建立管理性支出开支标准,进而形成一套涉及各个行业的矿区服务标准成本体系,为预算编制提供充分依据。

六是优化成本费用控制 。通过布局调整、基础设施改造、完善计量设施等综合手段,减少损耗,控制成本。江汉基地对向社会公众提供的水、电、气、暖及公交、托幼、医疗等服务项目,要加强收费管理,做到应收尽收。离退休管理、家属等不具备创收条件的业务,要强化内部管理,严格控制费用。基地服务承担的公共费用项目、基地共建的项目由由各单位分担,按年费用核定。

【参考文献】

[1] 加快转变发发展方式纲要 测井办〔2010〕54号.

[2] 刘孝成,绿色中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