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医的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0 16:28:2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医的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医的方法

篇(1)

中医所称的中风即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2006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了“全世界脑血管病死亡地图”,中国以全国每年150万人的死亡率而位居该图榜首。中风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复发率都非常的高,并伴有肢体麻木或瘫痪、失眠、失语、大小便失禁、痴呆、流涎不止等后遗症发生,成为中医治疗上的一大难治病症。中风分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类型,是由于身体内部阴阳失调、正气不足、气血逆乱、内风旋动-引起大脑出血或缺血现象。中医药积聚了我们祖先数千年来与自然抗争、与疾病搏击的智慧经验,它对中风具有明显的调理改善效果,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现对目前几种常用于中风干预治疗的中医临床方法做一认识和分析:

1症状与方法

中风的治法抓住风、火、痰、瘀、虚等病机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要点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治疗法则,即所谓的辩证论治疗法。按中风医治的角度分为两类,一个是以中风各期治疗目的不同而分期治疗治疗,称为分期辩治疗法;一个是直接按中医分型而不考虑分期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称为分型辨治法。

1.1分期辨治法分期就是将中风划分成急性、偏瘫、恢复期三个时期,分别使用辨证论治。

1.1.1出现风、火、痰、瘀等标实症状的为急性期对患者用药时要注意以清肝息风的药物为宜,还要结合降逆止血的药物,达到扶正固脱、阳气潜回的目的。其中急性期又分为中脏腑与中经络,中腑脏应以闭证、脱证分别治疗,中经络应以实证、虚证分别治疗。

1.1.2出现血瘀气短、四肢麻木等现象的为偏瘫期其中偏瘫期的患者又分为属虚证患者和属实证患者,属实证患者,要注意用以平肝化痰、调理经络、活血化瘀的药物为宜;属虚证患者,要注意进食补阳益气、活血能络的药物为好。

1.1.3出现虚实相杂或体象虚弱现象的为恢复期,此期要重视对肝肾的保养,宜使用补肾养阴、滋肾养肝、通窍活络、化痰开窍的药物治疗治疗。

1.2分型辨治法又叫直接辨治法,是指不考虑分期带来的影响,直接依据中风症状结合中医辨证,得出中风原因和选出合适治疗方法。此法可细分为益气活血通络法、通腑泄热法、平肝潜阳法、醒脑开窍法等。

1.2.1益气活血活络法患者因“因虚致瘀,筋脉失养”而发生脑卒中,经脉络道淤滞不利,阻塞不通,临床表现为手不能握住东西、脚不能行走,严重的出现半身不遂症。治疗时要以益气活血为主,先通经活络,再温筋养血,还可配合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使经络畅通。

1.2.2通腑泄热法身体气机失调严重,导致中焦阻塞、胃肠运转受障,出现热气积聚肺部无处宣泄症状,应结合上行下通的方法,先清热气,再通六腑,所以要结合使用通腹泻热、软坚散结、和胃止呕、顺气排污的药物。要是患者体制过于虚弱,出现口干舌燥和肠道干燥排便困难的症状,可合理使用益气养阴的药,实现润肠通便理气,排除身体内的热气。

1.2.3平肝潜阳法由于平素肝火旺盛,导致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使肝阳上亢、气血上涌、扰乱阳气而导致中风。临床表现为眩晕耳鸣,伴有头痛脑涨、脉弦等。对其进行治疗时一定要慎重用药,宜用调理阴气平衡的药物以潜阳,降逆泻火以控制阳气回升,舒筋脉。

1.2.4醒脑开窍法此法主要用于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痰热内封与脏腑不能通窍的患者。中风后患者容易损伤脑络,导致失明或痴呆。用药宜针对醒脑开窍、活血散结。分清病因偏阴或偏阳,制定用药剂量且要配合养元补气的食品一起服用。

2结论

中医药干预治疗中风的方法多种多样,且针对性强,一症一药,治疗效果明显,很好的发挥了中医药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的传统优势,但疗程较长,见效速度缓慢,相关人员应该重视对药材剂量改变方面的研究。经过多次临床研究分析,中医诱导治疗在活血通络、熄风祛痰方面功效显著,分期辩证治疗过程中,没有发生不良反应,对心、肝、肾、造血系统等均未出现毒副作用。说明采用中医治疗中风能准确辩证发病机理,疗效确实可靠,效果明显且安全有效。在发病早期如果结合应方药、针灸、推拿等方法一起治疗,能收到更理想的效果,为积极探索改善中风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篇(2)

比如在四季中,春夏气温比较高,人体的皮肤就比较松弛,疏密多汗,通过出汗来发散体热,秋冬气候转凉,人体则皮肤致密,少汗而尿多,以保持自己的衡定体温。又如气候同地区不同而有差异,江南多湿润,北方多干燥,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也能分别适应这种不同的水土,平时这一点看不出来,一旦异地而处,就可从“水土不服”的现象中得到反映。

但是,人体适应大自然的能力毕竟有一定限度。如果自然变化过于急剧,超过了人体调节功能的限度;或者由于人体生活无度,不注意发挥自己的调节功能;或者人体调节功能因各种原因运转失常,就会导致生病、衰老以至死亡。因此中医强调人在生活中一定要顺应自然,起居有时,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人体适应自然的能力,以利用自然变化的有利因素,抵制自然变化的不利因素,保证自己的健康长寿。

中医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内容很多,兹撮其要者介绍于后:

昼夜展昏:中医认为,自然界二十四小时有日出,日没的变化,相适应的,人体一天也有平旦阳气生发,日中阳气兴隆,日没阳气收敛的不同。因此,在养生学上,中医很着重晨起锻炼,认为黎明是阳气生发的大好时机,此时到户外去呼吸吐纳、运动肢体,活络筋骨,可以使人体气血流畅,体质增强。但是,晨起也不能过分太早,否则天还没有破晓,阳气尚未生发,摸黑起身锻炼,也并不有益于身体。此外,对病人的护理也要注意昼夜的变化。一般来说,人在白天阳气盛,因此病情表现较轻;夜晚阳气衰微,病情表现往往较重,在对疾病的疹断、治疗和护理时都应该把这种变化的因素考虑进去。

篇(3)

制法:生地、天冬、鲜、陈皮洗净、稍用清水浸泡;猪肝、猪瘦肉洗净、切成薄片状,用酱油、生油、食盐腌巧分钟。先把生地、天冬、陈皮放人锅中,加入清水500毫升约5碗水量,文火煲滚30分钟后,再放人猪肝、猪瘦肉、瓣,滚至猪瘦肉熟,调入少量食盐和生油便可。猪肝、猪瘦肉捞起拌酱油佐餐用,此量可供2-3人用。

功用:生地天冬猪肝汤略带药材特有甘、涩气味,但不失清润可口,具养肝舒肝的功效。同时也适宜肝血不足、肝气郁结、视物不清、心烦失眠、口干口苦、毛发不泽或白发早衰等。

2.丹参黄豆汤

用料:丹参10克,黄豆50克,蜂蜜适量。

制法:丹参洗净放砂锅中,黄豆洗净用凉水浸泡1小时,捞出倒入锅内加水适量煲汤,至黄豆烂,拣出丹参,加蜂蜜调味即可食用。

功用:补虚养肝,活血祛瘀。适用于慢性肝炎、肝脾肿大者调补。丹参味苦微温,功能活血去瘀,安神宁心,排脓止痛。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丹参能够有效地提高机体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机体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增强,减少细胞、组织、脏器的变性和破坏。黄豆性甘,性平,功能健脾宽中,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黄豆中的磷脂可除掉附在血管壁上的胆固醇,维持血管壁的软化并可防止肝脏内积存过多的脂肪。黄豆含大豆异黄酮,可增强巨细胞功能,使脾脏生成免疫球蛋白M作用增强,外周血淋巴细胞含量增多。这些有利于补虚养肝。

3.杞枣鸡蛋汤

用料:枸杞子30克,红枣10枚,鸡蛋2只。

篇(4)

两组均于疗程结束后连续随访3个月经周期,并分别于治疗前(T0)、治疗后第一月经周期(T1)、治疗后第二月经周期(T2)、治疗后第三月经周期(T3)及随访结束(T4)采用CMSS评价痛经症状总频率和严重程度,其中,总频率是本经期体验到的每个症状持续的总时间(0~4分),无痛经为0分,持续总时间<3h为1分、3~7h为2分、7~24h为3分、>24h为4分;严重程度指疼痛或其他不适症状出现的程度(0~4分),无不适为0分,轻度不适为1分,中度不适为2分,重度不适为3分,非常严重不适为4分。

1.2子宫血流指标评分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子宫动脉血流峰值比(A/B),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实时显示盆腔活体器官横截面的彩色血液流动。其中:A/B收缩期峰值/舒张期峰值大,说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小,外周阻力大。反之,血流速度大,外周阻力小。RI值高,表明组织器官血供少,RI值小则组织器官血供增多,其值的变化反映了血循环阻力的变化情况。PI反映了血流量情况,PI值高,血流减少,PI值低血流增多或新生血管增加。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组内比较用t检验。标准水准α=0.05。

2结果

患者治疗后CMSS评分:T1、T2、T3和T4时间点与T0时间点有显著差异(均P<0.01)。同时T3和T4时间点与T2时间点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子宫血流指标评分:T2、T3和T4时间点与T0时间点有显著差异(均P<0.01)。T4与T2和T3时间点比较各项指标虽有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如表1)

3讨论

篇(5)

1 方剂制定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律及原则

在临床实践中,经过详细诊断,正确辨证,确立治法,到最后遣方用药,我们一般有两种选择:一是选用现有的成方;二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新方剂。选用成方是方剂的使用问题,而制定新方是方剂的制定问题。现在首先来讨论方剂制定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1“依法统方”原则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中医证法方药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内在统一性和极为密切的逻辑关系。一般来说,在诊断时运用中医理论确定主证,完成“辨证”以后,就要进行“论治”。论治首先是“立法”(确定用何种治法),然后要根据立法的要求来遣方用药。前人把这种方法称做“依法统方”。可见方剂是在立法的基础上制定的,离开立法的方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遣方用药就无从谈起。历代医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创立了一些基本治法。如汗、吐、下、补、清等。又根据具体情况衍化出许多具体的治法。例如汗法中有辛温发汗、辛凉发汗、滋阴发汗等;下法中有急下、缓下、润下等;补法有峻补、缓补、温补、凉补、补心、补肺、补脾、补肾……,此不详举。而且,还可以将各法互相配合,灵活运用,可以说治病之法变化无穷。由此也衍生出了众多的方剂来适应复杂的临床症候。因此,方剂的制定,必须以立法为基础。

1.2“君臣佐使”原则

在辨证审因,确立治法以后,就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剂量,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配伍组合成方剂。重要的是在具体制定方剂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君臣佐使的制方原则。因为方剂的组成决不是机械的药物堆砌或简单的药效相加。《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首先确定了“君臣佐使”的方剂制定原则。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314首方剂,约三分之二体现了这一组方原则。后世《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中诸多有效方剂的组成也都配伍严谨,主从有序,大都遵从或符合“君臣佐使”这一制方原则。现在,随着方剂实验研究的深入,进一步揭示了“君臣佐使”组方原则的科学内涵。当前各版本的《方剂学》教材,也均将“君臣佐使”作为方剂的组成原则,并将其上升到指导研究方剂配伍理论与方法的高度。可见“君臣佐使”是我们临床组方选药时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应该指出,方剂一方面是以治法作为组方选药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是治法的具体体现。此外,方剂是由具体的药物组成的,是对单味中药的组合应用。因此,中医的各项治则,如正治反治,标本缓急,以及中药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理论,应在方剂的具体制定过程中有所体现。

2临床运用方剂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除了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新方剂以外,更多的情况下是选择使用现有的方剂。

一般来讲,前人的方剂皆为医学理论精华和临床宝贵经验密切结合的智慧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许多方剂组织严谨,配伍巧妙,直到今天依法使用仍有良效。在临床运用时,我们不仅要选方恰当,而且也要进行适当的变化,以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重点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方证合宜,“谨守病机”

中医治疗学的精髓是“辨证论治”。其具体内容可概括为理、法、方、药。理就是病理病机(也有人理解为“中医理论”的),是立法的根据。治疗疾病就是根据立法的要求来选择合适的方剂。因此辨证是否准确,决定了立法的正确性;而法的确立也决定了选方是否恰当。可见“理”贯穿法、方、药的始终。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只有在精确理解了方剂的主治病证,治法依据,药物的配伍特点等“方义”的情况下,才能做到选方精当。也就是说,我们一方面要准确的辨证,另一方面要准确的选方。二者的结合方能体现“理”。因此,“谨守病机”,才能做到方证合宜,才能收到比较好的临床效果。例如,对于“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患者,辨证为“风寒表实证”,从“辛温解表”立法。而麻黄汤主治风寒表实,治法依据(或功效)就是辛温解表。所以,选用麻黄汤正是方证相宜。而贯穿两者的结合点,是“风寒束表”这一基本病机。

2.2随证化裁,灵活变通

疾病的临床表现是千变万化的。同一种疾病,在不同阶段会表现为不同的证。同时,患者体质差异或其他疾病的影响,以及治疗因素的干预等,也会使证的表现多样化。可以说证的变化是无穷的。而相对来说,方剂的数量,尤其具体到某个医生能掌握的方剂数量是有限的。以有限之“方”来对应无限之“证”,就很难做到方证相符了。因此,必需灵活化裁,以适应证的变化。只有这样才可真正体现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至于变化的方法,不外乎药味的增减变化,以及用量的调整,或者是剂型用法的改变。历代医家对此非常重视,提出“用药之巧,莫过于加减”,“量乃汉方不传之秘”等。我们认识到只有采取适当的变化才能对应不同的病证,才能做到方证合宜,从而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而变化的尺度就是“随证化裁”,证同治同,证变方变。换句话说就是“有是证用是药”。对此前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焦树德教授将其归纳为“加、减、裁、采、穿、合、化”七法。(《方剂心得十讲》)。不难理解,丰富的中药学知识,是我们恰当的化裁方剂的基础。应当将各种药物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特性,以及配伍禁忌,毒副作用等了然于胸。

2.3审时度势,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是中医的基本治则。在临床的遣方用药上最能得到全面的体现。这是因为“遣方用药”是辨证论治过程中采用的最终措施。反映或代表了辨证论治的结果。因此,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的体质,年龄等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选择适当方剂,使用合适的药物是我们临床工作中应该恪守的原则。例如春夏季节,阳气升发,人体腠理疏松开泄,即使患了外感风寒,亦不宜过用辛温发散,以免开泄太过,耗伤气阴;而秋冬季节,阴盛阳衰,阳气敛藏,腠理致密,此时若非大热,应慎用寒凉,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以防苦寒伤阳。三因制宜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醒我们认清矛盾的特殊性,从而知常达变,有效的解决问题。

2.4关于剂型选择、煎服方法、饮食宜忌问题

无论是经方还是时方,对于上述问题都有比较具体的要求。临床用药,除了最常用的汤剂以外,还有丸、散、膏、丹、酒等许多剂型。根据证情的变化,需要改变剂型时,处方时应适当增减药物的用量。例如,生石决明、生赭石、生石膏一类质重的药物,在汤剂中往往用量较重,如将原方由汤剂改为丸剂时,则可适当减轻其用量。对于方剂的煎服方法,饮食宜忌,《伤寒论》中有很好的范例。如桂枝汤方后注云:“右五味,(口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上执下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交待的何等详尽!可惜有很多临床医生作不到这一点。至于饮食宜忌问题也是常走两种极端,要么什么都不忌,要么什么都忌。我亲眼见过有个医生让患者忌口种类达 20种之多,未免强人所难。

我们一定要结合临床实际,做到有的放矢,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才不失医疗的基本准则。

3临床遣方用药应用举例

3.1瓜蒌薤白半夏汤治验

患者,女,35岁。胸中满闷,心痛彻背,上气喘急,呼吸困难,大便不利,脉象沉滑,舌苔白腻。诊断:浊阴逆行,气壅上焦,胸阳闭阻,升降不利。主以通阳泻浊法,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治之,四剂而愈。瓜蒌实三钱,薤白二钱,法半夏二钱,枳实一钱半,杏仁泥二钱,桂枝一钱半,橘皮一钱,水煎服。(《蒲园医案》)

按:胸痹心痛,责在胸中阳微,气不宣畅,仲景以通阳为主,复其上焦之阳,则浊阴自降。

篇(6)

放血疗法又称刺络疗法,是针灸中的传统疗法。据记载,神医扁鹊是放血疗法的鼻祖。《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放血疗法的大量记载。如《灵枢・官针》篇中指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素问・离合真邪论》谓:“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刺出其血,其病立已。”《灵枢・小针解》说:“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传统的放血疗法,主要是用三棱针、梅花针、毫针或其他工具刺破人体某些腧穴、病灶处、病理反应点或浅表小静脉,放出少量血液而治疗疾病的方法。临床上采用梅花针还常配合拔罐疗法。三棱针,古称“锋针”,具有一针三刃、针身长直、针尖锋利的特点。实践证明,放血疗法能醒神开窍、解毒泄热、活血通络、驱风止痉、止呕止吐、消肿止痛,以达“血出邪尽、血气复行”之目的,尤其是对急性喘咳、痉挛抽搐、高热、呕吐、泄泻、昏厥、腹痛、喉痹、高血压等急危重证以及多种皮肤疾病等,不论年龄大小,均可随时点刺。且具有取穴少、操作简便、取效迅速等特点,常能取得药物疗法所难以达到的功效。

临床常用的穴位

太阳:主治头痛、眼红肿。

上星:主治头痛、目痛、鼻衄、热病。

水沟:主治癫痫狂、小儿惊风、中风昏迷、中暑、口眼歪钭、牙关紧闭、急性腰扭伤。

龈交:主治齿龈肿痛。

内地仓:主治面瘫。

金津、玉液:主治口舌生疮、舌肿、呕吐。

十宣:主治昏迷、癫痫、癔病、乳蛾、小儿惊风、中暑。

四缝:主治小儿疳积、百日咳。

八邪:主治烦热、目痛、毒蛇咬伤、手指肿痛。

曲泽:主治烦热、胃痛、呕吐。

少商:主治急性咽喉肿痛、急性扁桃体肿大、鼻衄、发热、昏迷。

商阳:主治急性咽喉肿痛、齿痛、手指麻木、昏迷。

委中:主治腹痛、吐泻、腰痛(急性腰扭伤疗效好)、丹毒。

八风:主治脚气、趾痛、毒蛇咬伤、足跗肿痛。

笔者临床最多用于急性呕吐、腹痛腹泻、急性头痛、咽喉肿痛、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腰扭伤、红丝疔、颜面神经麻痹等症的治疗。特别是在夏秋季节是最简便有效的急救措施,值得推广。

放血疗法的常用手法

1.点刺法先在针刺部位上下推按,使瘀血积聚。右手拇、食两指持针柄,中指紧靠针身下端,留出1~2分(3~6毫米)针尖,对准已消毒的穴位迅速刺入1~2分,立即出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对重症患者有时可出血十数滴,血由黑紫变红为止),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针刺曲泽、委中穴,在孔穴周围上下推按之后,可先在孔穴近心端扎紧止血带或布带,这样静脉暴露得更明显,更容易出血,刺出血后,再将止血带放松)。

篇(7)

1中医复方治疗

杨正春等[7]认为治疗上应充分考虑调理脾胃,鼓舞中州,畅通气机,使机枢通利,升降有序,才能气旺流畅,情志正常,诸症皆除。徐薇等[8]认为,历代医家对抑郁症的施治注重人的整体观,在治疗上多采用辨证施治、整体调理、病证结合等方法。选方用药并不拘泥于疏肝理气、清肝泻火、化痰开郁等与郁症的发病直接相关的治疗方法,而是注重整体调理,综合诊治,采用补益心脾、滋养肝肾、理气活血、理气导滞、理气安神等方法综合施治。熊洪艳等[9]研究结果显示,补虚药、理气药、安神药、活血化瘀药是中医治疗抑郁症的常用药物,其中补虚药使用频率最高。张建玲[10]将抑郁症分为肝郁气滞、肝郁脾虚、气郁化火、气滞痰郁、气滞血瘀、心脾两虚的证型进行辨证论治。并指出在用药时,应着眼于疏导、宣泄、肃降、畅达,力倡因势利导。既使患者出现气虚时,所选药物也是太子参、黄芪、山药、芡实、扁豆、龙眼肉、薏苡仁等甘淡之补品,而且还要佐枳壳、陈皮、莱菔子等运化之药,力避气机塞滞,重在疏导气机。张金茹[11]用小柴胡汤治疗抑郁症患者40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表明小柴胡汤对抑郁症的疗效确切。陈晓阳等[12]用忧虑康汤对40例肝郁肾虚型抑郁症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结果发现忧虑康汤对肝郁肾虚型抑郁证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疏肝滋肾法是一种较理想的抗抑郁方法之一。由此可见抑郁症的中医复方治疗已经从传统的疏肝解郁为主,向滋补脏腑虚损的方向转变,在单味药的应用频率上也证实了这一点。就近代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来看,以脏腑虚损为依据辨证施方的研究逐渐增多。

2针灸治疗

张小兰等[13]对35例抑郁症患者进行针刺内关、印堂、人中、百会、四神聪、神庭、神门、风池、丰隆、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位,总有效率达94•29%。乔颖欣等[14]对20例抑郁症患者,选百会、神门为主穴,加随症配穴进行治疗,治疗4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5%。黄芳等[15]选取门诊及住院轻中度抑郁症患者46例,以内关、建里为主穴进行电针治疗。结果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达88•1%。中医针灸治疗抑郁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并且安全,不良反应少,但是临床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安春平等[16]指出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研究论文的质量不够高;多数试验样本量小;试验观察时间短,不足以评价长期疗效;辨证分型不一致,配穴方法不统一、穴位过于分散等。

篇(8)

一、肿瘤治疗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各种污染源大大降低的环境质量,甚至出现了雾霾等恶劣天气现象,越来越不利于人类生存,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一直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得出,中医疗治疗方法在提高生存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放化疗的增敏减毒等方面均展现出其不可小觑的潜力。

1. 1. 现代医学治疗

关于肿瘤治疗,现正处在综合治疗的时代,当今的标准治疗方案包括在血证医学指导下的个体化综合治疗,其主要治疗策略建立在对患者的重要器官功能的评价、体力状况评分、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特征的基础之上,大部分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这一治疗方案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部分临床早期患者通过此方法治疗成功,但即使是这样,现代医学总体治疗的有效率在30%到50%之间,换言之,一半以上的患者依旧无法治愈,肿瘤治愈率仍很低。针对术后复发、转移患者和中晚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比早期患者还要差些,而且最主要的是在近些年里治疗的进展越发缓慢。综合当下基本情况,探求新技术、新观念、新理论已然迫在眉睫。

通过对近三十年的临床经验的总结,笔者认为,肿瘤患者的治疗大体上氛围四个阶段:围手术期、辅助放化疗期、随访观察期和晚期姑息治疗期。此外,现代医学治疗存在“一个盲区,两个弱点”。“一个盲区”是指现代医学对随访观察期的肿瘤患者一般只观察而不治疗,事实上这个阶段的肿瘤复发率高达50%到70%;“两个弱点”是指晚期患者易出现诸如癌痛、癌热、恶液质、骨相关事件等并发症和放化疗期患者的毒副作用影响其治愈率。

1. 2. 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是我国治疗肿瘤的特色之一,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其疗效显著。查阅相关文献得知,我国60%以上的恶性肿瘤患者同时接受了现代医学治疗法和中医药治疗法。,中医药治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但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却争议不断,中医药肿瘤治疗的作用被恣意夸大,有些人甚至提出用中医药替代现代医学治疗;相反的,也有一些人提出废除中医药,认为“中医不科学”,这些显然对中医药治疗缺乏全面客观地认识。目前阶段中医药虽然在肿瘤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还没有一个能与现代医学共通的理论产生。事实上,尽管中医药在肿瘤治疗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视,但至今还没有一个能确定仅用中药就能治愈肿瘤的证据,目前还只能与其他治疗方法配合使用。

在中医上普遍认为,肿瘤疾病的产生是由于人体全身机能状态的失衡所致,在治疗方面强调辨证论治。

二、中医药治疗在各阶段的特点

中医药治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辨证分型论治,比如说乳腺癌的治疗主要以肝郁为主、胃癌的治疗主要以脾虚为主等,“稳定病情、带瘤生存”也是现在医学治疗癌症的一大特色,治疗过程中很少或基本上不能根治消除癌细胞。中医药治疗和现代医学治疗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中医治疗后肿瘤体的缩小程度缓慢不够明显,但其优势在于对自觉临床症状有很大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提高,尽管短期抑制效果不够明显,但从长远角度来看稳定性较好。在整体疗效上来看,中医药肿瘤治疗更侧重于从患者整体上改善和调控患者的身体病情和生活状况。中医药治疗有效的弥补了现代医学治疗中存在的“一个盲区,两个弱点”的缺陷,中医药通过调体、辨证治疗来改善患者的体内环境,增强患者抵抗力,有效的降低了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可能性,在这一方面中医药治疗效果显著,在这一方面有关中医药的研究也相对较多。

在整体治疗方面,除了部分晚期地行为评分的肿瘤患者外,我们建议患者不要只接受中医治疗,还需要接受综合治疗,包括放化疗、手术等,主张进行分阶段治疗。在围手术期,中药的条例可以理气健脾,提高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提高免疫能力,促进术后恢复,为后续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辅助治疗期主要应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放化疗、免疫、生物靶向、中医药等,化疗期间中药疏肝、理气、和胃的调理可以有效的增敏减毒,通过一系列临床干预研究和动物实验我们得出,在这个阶段放化疗等现代医治手段明显影响着患者的中医征候变化,这一点表明,化疗药物严重加重或导致了患者脾虚。在随访观察期,中医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主要控制中医临床症状、调节患者体质、提高生活质量。通过扶正祛邪的中药调理,降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几率,延长无瘤生存期。在晚期姑息治疗期,最好以中药治疗为主,扶正与祛邪并用,积极控制疾病,增强生存能力,延长生存期。整体而言,需要做到现代医疗治疗为主,中医药治疗辅助,还要注意“两个综合”的应用,即中药静脉制剂与中成药与中医汤剂的综合,中西医的结合。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肿瘤治疗过程中主要有以下特点和优势,首先它的“以人为本,带瘤生存”的观念与近现代医学中所提倡的“个体化医疗”观点很相近,其次它在放化疗过程中的增敏减毒作用不容忽视。中医药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在不同阶段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提倡一现代医学治疗为主,中医药治疗为辅的治疗模式,但辅助治疗也是整个治疗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三、中医药治疗的研究思路

经典肿瘤学的概念在上世纪90年代初被加拿大籍肿瘤学专家Schipper教授上升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和层面。他认为发生肿瘤症状不是人体细胞丢失所致,而是打乱了细胞间调控和信息传递的能力;细胞发生癌变是由于细胞调控失常,是环境和少数基因变化的结果;致癌作用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并且存在逆转的可能。从这一新观念来看,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如果癌细胞过度杀伤就会导致机体本身内环境的失衡,机体正常反应受到破坏,这样更加恶化了原本就已处于失衡状态的机体,调控能力更加紊乱,反倒更加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因此,对肿瘤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绝不是完全消灭癌细胞,我们更多的应将治疗重点放到机体的反应性中来。所谓“带瘤生存”的原因便在于此。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中医药肿瘤治疗的研究思路。

3. 1. 重视证型的标准化

中医治疗肿瘤疾病的基础在于辨证论治,证型标准化的研究重点应在于对生存质量的评价,确立量化指标的主次关系体系。

3. 2. 重视肿瘤稳定性

肿瘤治疗的患者多处于中晚期,结合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医治特点,其近期医疗效果评价不应再着重强调瘤体症状的缓解程度而应重在评判肿瘤症状的稳定性上。

3. 3. 注重群体观察总结规律

中医药治疗是一种临床经验的积累,尽管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医务工作人员在平时对肿瘤患者应多多观察总结,从群体角度出发,对病情进行分析,总结出适合中医肿瘤有效治疗方法的内在联系以及规律。因此,为保证规律的可靠性,应该综合评判患者的生存质量、近期疗效以及远期生存。

3. 4. 开展二级预防

从目前的医学水平来看,尚未完全弄清癌症病产生的根源,因此针对具体病情进行一级预防是有很大难度的。一般情况下,细胞癌变不是一蹴而就,在发生癌变之前往往会经历很多年的病变演变过程,如果能够较早的识别出即将发生癌变的细胞并控制其癌变的发展方向,这对于二级预防的开展工作意义非同小可。而相比于西医,中医在细胞癌前病变阶段的治疗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目前医学界已经发觉到中医的这一潜力并已经开展的多项有关方面的研究。

3. 5. 加强中医药肿瘤治疗研究

目前医学研究报告已得出药物作用很难修复肿瘤已突变的DNA,但在相关基因翻译、转录、复制中起到了较好的调控与干涉作用,因而提高了自身细胞因子基因或机体抑癌基因的表达能力,从这一角度来看,中药治疗恰可以借鉴药物治疗的这一特点。中药治疗的优势之一在于中药成分复杂,当同时有多个基因需要调节时,中药比单一成分的药物能更好的调控相关肿瘤基因的表达。加强中医药肿瘤治疗的相关研究有助于发现并揭示其肿瘤获效的整体调控机制,并为抗肿瘤新型药方的开发和研制提供有力的证据,筛选出适合肿瘤治疗的中医新药。

四、对中医药治疗相关问题的探讨

4. 1. 对于中医科学性的争议

笔者认为,无论从科学认识方法的发展趋势来看,还是从科学的内容本身来看,中医学都是科学的。这是一门引领人们认识世界的科学,是对理性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而且他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都符合理论和辩证思维的要求。从发生学的角度讲,现代医学与中医学的产生环境不同,中医学的科学性只能从实践的有效性角度来评判而不能简单的根据现代医学理论来评判。时间的有效性是根据它的可检验性和可重复性得出。中医药治疗疾病是辨证论治,强调人与社会、自然是统一的整体。在中国几千年的一直实践中,证型不断被重复并通过中医药疗法体现,也就是说中医学具备可重复性和可检验性,因此得出结论,中医学的科学性不可撼动。

4. 2. 中医肿瘤的科研系统化

中医学作为传统医学,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后台整体认识,在技术上必须加以改进,学术方法上的革新与改造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都需要整体科学方法学。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证型标准,这对中医疗效评价和临床规范造成了影响。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之上,要想更好的提高医治效果,需要研究出新的技术方法,纠正在中医治疗方面的认识偏差。在治疗过程中依据患者病情不断调整治疗方法,将有确切效果的中医肿瘤治疗规范化,不断验证与优化,加快中医肿瘤的科研系统化进程。

4. 3. 中医肿瘤治疗学科建设

独特的理论、团队的建设和技术层面的支持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要想完成学科建设,需要有敢于创新的勇气去研究出新的中医学理论。在现代中医的发展中,现代科学技术是的中医发展的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也就是之前所说的在发生学方面产生了变化。因此结合当前实际来看,中医学的发展需要一批受过高等教育培养和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素质人才作支撑,需要操作能力强、懂得中医思维方式、并有一定的临床经验的掌握中医学科核心技术、素质精良的人才队伍。

五、结语

在治疗肿瘤的全过程中,我们提倡中医全程介入,辅助治疗,现在中医肿瘤学科建设和中医中立科研系统化建设均已起步,随着科学的进步,会吸引更多同道中人参与其中,中医药治疗肿瘤的前景也将更为广阔。

参考文献:

[1] 杜丽华,胡慧菁. 谈中医治疗肿瘤[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17)

[2] 朱颖,殷东风. 中医药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06(08)

[3] 邹玺,刘宝瑞,钱晓萍.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的探讨[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04)

[4] 储大同. 肿瘤中医药治疗评价标准的新共识及其启迪[J]. 中国处方药. 2004(08)

[5] 于晓原,高巧梅,牛进宝,李高中,韩颖.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伦理价值[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0(06)

[6] 林吉品.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机理探析[J]. 光明中医. 2009(02)

[7] 李忠,刘耀,李洁,尤玉琢,黄佳琴,李文明. 中医肿瘤学科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路[J]. 中医学报. 2010(01)

[8] 胡兵,安红梅,沈克平. 中医肿瘤辨证抗癌与科学抗癌[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12)

[9] 刘永衡,孙桂芝. 谈中医药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和体会[J]. 环球中医药. 2009(05)

篇(9)

1 补肾防病法

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生长、发育、健壮、衰老根本所在,历代医家对补肾防病十分重视,肾气不足的表现,腰膝酸软头昏耳鸣,阳痿,遗精滑精,小便清长或夜尿多等症。常用方药:中成药:偏肾阴虚的选用,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偏肾阳虚的选用桂附地黄丸,参茸三肾胶囊,补肾益寿胶囊,龟龄集等。中药:枸杞、核桃仁、黑芝麻等经常食用。现代流行的保健酒也可选用,如茅台不老酒、鹿龟酒,劲酒等,或用枸杞泡酒,少量经常饮用。

2 补脾防病法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能充养脏腑气血,营养四肢,如脾胃功能不足,则后天生化之源匮乏,脏腑失养气血虚弱,抗病能力下降,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调补脾胃是养生的一大法,极为重要。脾虚之症,常见食欲不振,精神疲乏倦怠乏力,腹胀便溏等。常用方药:四君子汤,健脾膏。琼玉膏《洪氏集验方》:人参、生地、茯苓、白蜜、研末做饼食用。阳春白雪膏《寿世保元》:茯苓、山药、芡实、莲米各120 g、陈仓米、糯米各250 g、白砂糖750 g、蒸熟,研末做饼常服。《对济总录》轻身散:人参、茯苓、甘草、枣皮、云母粉各3 g,黄芪500 g,研末常服,补益胃气,轻身延寿,预防疾病。常用中药,山药、黄精、芡实、莲米、苡仁、茯苓、大枣等常服。

3 补益气血防病法

气血是人体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充足则体健无病,气血虚弱则百病由生,补气养血以健身防病。气血虚弱,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头昏眼花,心悸健忘,面色苍白,毛发萎黄等。常用方药:偏血虚者: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偏气虚者:四君子汤。气血两虚者: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九转黄精丹《清内庭法制丸散膏丹名配本》,黄精、当归各等份,炼蜜为丸服用。保养延寿不老丹《集验良方》:扁柏枝1 500 g、阴干,紫河车3个,茯苓50 g,炼蜜为丸,1日2次,1次9 g。保健汤:丹参、沙参、首乌各15 g,煎水常饮。

4 补气固表防病法

补益卫气固护肌表,以增强体质,提高肌表的抗病能力,用于体虚表卫不固,容易感冒之人群。常用方药: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黄芪24 g、防风、白术各9 g,研末,每次10 g,1日2次,可用本方泡水常饮。黄芪、大枣泡水常饮,效果亦佳。

5 根据四季服药防病法

四季寒热温凉的变化,容易导致病症的发生,随季节变化服药,调整机体,使之与外界气候变化相适应,达到预防疾病、强身延年的目的,《石室秘录》有关四季服药防病的方法,在季节来临之时服用。

迎春汤:人参、黄芪、甘草各3 g,当归、白芍各6 g,陈皮、建曲各15 g,煎水服用。

养夏汤:玄参、麦冬各9 g,五味子、甘草各3 g、白术、陈皮各15 g,煎水服用。

润秋汤:麦冬、百合各15 g,茯苓9 g、人参、五味子、甘草、苏子、冬花、香薷各3 g、建曲1 g,水煎服。

温冬饮:白术、熟地各15 g,茯苓、苡仁各9 g,枣皮6 g、菟丝子、枣仁、红杞、肉桂各3 g,水煎服。

6 根据疫情服药防病法

在疫情发生之时服用中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常以清热解毒、芳香化湿药物为主组方,常用药物:银花、连翘、、蒲公英,板兰根、大青叶、藿香、石菖蒲、佩兰、蚤休等煎水服用。

7 常用单方防病健身法

篇(10)

目前临床中多用既往的常规推拿方法来治疗中风偏瘫,这些推拿方法为绝大多数推拿临床医生所运用。其操作的主体部分即操作的重点为循经推拿及循经穴位按摩。选取的经络是在“治痿独取阳明”理论指导下,多选取手足阳明经,也有部分临床医生将之拓展为取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而事实上,人体经络系统除了经脉以外,还有皮部与经筋部分。上述既往推拿多是在经脉及其循行路线的穴位上操作,强调的是经脉,对皮部及经筋的重视不够。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部,在人体分布最广,因此应该重视皮部的应用,尤其是中风偏瘫伴肢体麻木甚至失去知觉者尤应重视皮部的推拿操作。此外,还应重视对经筋的操作。有学者认为[2],经筋可能是与经络不同的相对独立部分,经筋系统与经络系统是两个不同的部分,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因此,对于运动功能失常的“筋不用”性疾病如中风后偏瘫的推拿治疗就应该重视经筋系统。在中医针灸医学中,有“巨刺”与“缪刺”的方法,即“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针灸取穴方法。其主要中医学理论依据在于“维筋相交”及人体左右分阴阳及“从阴引阳”等理论。基于此,在应用推拿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时同样要运用“维筋相交”及人体左右分阴阳的理论来进行“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推拿操作。针灸治疗上,《扁鹊神应玉龙经》中明确提出:“中风半身不遂,左瘫右痪,先于无病手足针,宜补不宜泻,次针其有病手足,宜泻不宜补……。”因此,采用手法治疗时同样应该在健、患侧操作。综合上述理论分析,提出改进后的推拿方法宜在以下三个方面对既往中风后偏瘫推拿方法加以改进:①尽可能地在配合油性介质的情况下,直接在皮肤上进行操作,充分发挥皮部的治疗作用。操作时,要用力度适宜、接触面大的手法,如推法、擦法,甚至是抚法等,以保证力的作用部位在皮部而非肌肉、筋骨。②对于经筋所在部位(多位于关节附近)亦应引起重视,推拿有意寻找这些经筋结节病灶并进行手法操作。③不应只操作患侧肢体即瘫痪侧肢体,要像操作患侧肢体一样同等重要地重视健侧肢体的操作。

2现代康复医学理论指导下中风偏瘫推拿方法的改进

现代康复医学理论认为,推拿手法对中风后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主要机制为:①通过手法刺激的输入,以促进受损神经的再生发芽与功能重组。②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减轻脑组织及其周围组织的水肿,促进受损脑组织的康复。③改善肢体关节活动,改善全身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从而消除肢体肿胀,对关节障碍与肢体肿胀等后遗症与并发症起到康复作用。现代医学关于中风偏瘫的康复认为[3],中风偏瘫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需要经过6个阶段,即Brunnstrom分期的6个阶段,此6个阶段又被粗略地分为软瘫期和硬瘫期。如为软瘫期,推拿手法应在整个上、下肢的皮肤、肌肉、骨骼及神经干等不同层次和不同部位上进行操作,从不同的结构层次操作以最大限度地增加手法对不同部位神经末梢与神经干的刺激,以增加对受损脑组织刺激的输入。此外,在软瘫期尤其要重视对健侧肢体的手法刺激,因为在此期,对患侧肢体进行刺激,难于被中枢神经感知,因此发放的神经冲动相对较少,而采用手法对健侧躯体进行刺激,则可以经中枢神经的相互交叉调控来达到激发患侧残存神经元、促进潜伏通路及休眠突触活化的作用[4]。如为硬瘫期,推拿手法宜在上肢的伸肌肌群及下肢的屈肌肌群上操作,这样的推拿操作方法可以使上肢或下肢的屈肌肌群和伸肌肌群之间不平衡的肌张力重新回到协调平衡状态,有利于痉挛期(硬瘫期)的康复[5]。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受器,分布广泛,因此,还要重视对皮肤的操作,通过给予推拿手法可以增加刺激的输入,对于促进受损脑组织的功能重组与再生发芽可能有利。此外,具有反射与传导功能的中枢神经脊髓,其发出的脊神经的皮支广泛地分布在人体脊柱中轴区域如督脉的循行部位,因此操作时要重视督脉部位的操作。人体大脑发出的脑神经支配躯体是左右交叉的,但其交叉部分是指大部分而非全部,仍有少部分是不交叉的,因此操作时除了要操作患侧肢体外,还要操作健侧肢体,且健侧肢体对手法刺激较患侧更为敏感,可以充分发挥患侧与健侧肢体刺激输入对病侧受损脑组织的治疗作用,这与中医针灸疗法中的“巨刺”有异曲同工之妙。

篇(11)

芹菜有旱芹、水芹两种,性味辛甘而凉,能够清肝明目,清热利湿。用于防治高血压,常以旱芹为好。可选择芹菜半斤,洗净,切成小段,榨汁,纱布滤出汁液,再加入等量蜂蜜,混合均匀,每次40毫升,每日饮用3次。常吃芹菜,对身体健康有诸多益处。因为,芹菜不仅能够降血压,还有降血脂、通便、利尿的作用。对于老年人尿路感染、视物昏花、头痛、失眠等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天麻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性味甘微湿,具有平肝息风、通络止痛的功效,可以有效缓解各种肢体麻木、头痛头晕等症,是中医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常用来配置高血压药膳。

天麻母鸡汤是适合体质虚弱的高血压患者进补的一道药膳。主要原料为老母鸡一只、天麻50克、钩藤30克。将鸡洗净,剔除内脏;天麻和钩藤分别用纱布包裹,放入鸡腹内,酌加生姜、大枣、大茴香等调料,以及食盐少许。用文火焖炖2小时左右,挑出药渣,喝汤吃鸡肉。一日3次,佐餐用,3天服完。

高血压伴有易怒、失眠多梦的患者,可以用天麻15克、粳米100克、鸡肉25克、胡萝卜50克,同入锅内,小火煮成稠粥,每日一次,午饭或者晚饭时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