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研科研能力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长期以来,普遍认为中小学教师只要教好书、育好人就可以了,教育科研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事,是专家、学者才可以问津的阳春白雪,是科研部门、大学的专利,高不可攀的教育科研被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因此,教育管理者要针对这个问题,消除教师对教育科研的神秘论。首先,让教师认识何为教育科研,特别是中小学校里的教育科研。这里所说的教育科研,既不同于专家的学术研究,也不同于实验室里的测量计算,它更多的是源于教育、教学实践的一种反思和行动;有的时候,它是在寻求一种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有的时候它是教师教育实践经验的升华和提炼;有的时候,它是对教育行为的一种反思与调整。教育科研就在我们身边,教育科研绝不是名师的专利,普通的教师一样可以借助教育科研提升和发展自己。综上所述,教育科学研究可以理解为:是通过对收集到的教育教学事实、现象进行科学分析与认识的过程,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疑难、困惑,合理化选材、准确地立项、有序的研究,不断地探索教学活动规律。
在教育科研蓬勃发展的今天,我深深地感受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学校的教研、科研的区别与联系认识不清,往往把教研与科研混为一谈,产生教研便是科研的“替代论”想法。下面用自己粗浅的理解说一下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希望能帮助教师走出教研便是科研的误区。
区别:教研是学校的教学研究,要研究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管理等,而这种研究是将已有的教育规律具体地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已达到控制教学质量的目的。教研是每名教师必须做的事,也是人人能做到的。教研是促进教师横向发展,目的在于厚,而科研不仅研究学校的教学、教学现象,还研究社会、家庭发生的教育现象以及和教育有关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心理现象。它的研究主要是发现规律,是一种探索性活动,不能走别人走过的路,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研究。科研不一定是每名教师都必须做到的,也不是每名教师都能做到的。它的要求比较高,教师本人必须具有相应的理论水平、知识、能力专长、经验等。科研是促进教师的纵向发展,目的在于尖。
联系:教研和科研均属于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研究活动。教研是基础,科研是指导。科研包含教研,教研是科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说:对“旧”的了解是教研的任务,对“新”的了解是科研的任务,不了解“旧”的,就无从获得真正的“新”。当教研中研究运用这些“旧”理论和方法时,必然会碰到许多问题,形成新的看法与思考,这就为研究课题提供了可能,所以要以教研带科研,科研促教研。
三、消除“无用论”,让教师向教科研要质量
向科研要质量,向科研要效益,已普遍成为学校追求的目标。但是在很多教师中仍存在着,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无需搞科研;搞科研是一种形式、浪费时间、影响教师抓教育质量的错误认识。这些错误认识严重阻碍着教育科研地位的落实及作用的发挥。而对这样的问题,教育管理者首先要转变工作思路、提高认识,并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告知教师:教育科研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需要教育科研;没有教研,过不好日子;没有科研,过不长日子;没有教育的科学是没有科学的教育;没有科学的教育,就是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教育,教育教学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就会处处碰壁,寸步难行,更谈不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已成为教育科研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对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科学理论不断指导下进行探索、研究和实验,就有助于揭示教育规律,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些忽视教科研工作的教师,单纯依靠拼消耗、比时间、凭蛮干提高教学质量是低层次的、无可持续发展空间的,必将被无情的竞争所淘汰。应坚持向科研要质量,向科研要效益,将在教科研中得到的规律应用到教育教学当中,以较低的教学成本,谋求较高的教学效益。
中国教育的实践和当今教育的发展都表明,没有教育科研的教育是不成熟的教育。只有重视和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实验探索、理论论证和开拓创新的先导作用,注意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我们的教育才会获得成功,取得更大的成就。所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并对教育科研的地位和作用,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之中。我们要了解到当代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逐步认识到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是中小学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
2 注重学习,提高教育理论素养,这使中小教师形成和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的基础。
首先,教育科研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而且需要广博的教育理论知识,较高的理论素养。
其次,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实质上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循序渐进,点面结合
中小学教师刚开展教育科研时,水平低一些,理论深度浅一点都很正常。如果要求过高,教师达不到就容易形成失败定势,挫伤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所以,起步阶段应该要求教师选择一些反思性的经验研究课题。
所谓“反思性的经验研究”就是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通过理论学习,把自己的经验上升到理性水平上加以归纳,从中发现规律,反思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总结自己成功的地方。随着教师教科研水平的逐步提高,应及时机地提出更高的要求:三级教师侧重于教材研究,二级教师侧重于教法、学法指导研究,一级教师尝试前瞻性的探索研究。
所谓“前瞻性的探索研究”就是针对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在调查分析、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提出设想、开发方案,然后开展实验或准实验的实践研究,探索规律,从而更好的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所谓“点面结合”就是学校要以一部分科研骨干为重点,抓重点课题,对他们重点扶植,重点帮助,使他们得到较快较好的发展,以带动其他教师。同时,学校也要注意面上的普及工作,对全体教师普遍提出要求,把教师科研队伍建设的“点”和“面”结合起来,用“点”上的事例带“面”上的发展,用“面”上的发展促“点”上的提高。
4 在“教”中“研”,在“研”中“教”,将教育科研渗透于常规的教育教学之中,在实践中学习、积累教育科研的方法,这是学校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关键。
只有在“教”中“研”,才能正确把握教育科研的方向,只有在“ 研”中“教”,才能迅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教”中“研”和在 “研”中“教”,不仅使教师认识到教育科研和教学活动的密切关系,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教育科研的实践性。任何能力的形成过程都离不开实践,教育科研能力的形成也不例外。同时学校申报科研课题只有以这一“教”“研”观念为依据,教师才有参与教育科研的机会。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育科研的主阵地,教研组长要站在教育科研的高度,围绕课题开展教研活动,将教育科研和教学常规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5 重视教研,促进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有效性。
教研为教育服务,是说教师的教育科研应该从教学实际出发,把教育科研同自己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教研组每学期要制订教育科研计划,选择可行的课题并具体落实到全组的各位教师身上。
在教研组内,要充分发挥老教师和骨干教师作为教育科研带头人的作用,在全组内形成浓厚的从事教育科研的风气。
5.1 抓住一个“学”,即组织教师学习文化知识、教学大纲、教育科学理论和先进教育方法等。通过学习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增强科研意识。
5.2 体现一个“导”,即对教育中存在畏难情绪的教师进行疏导,对业务不熟练的教师进行指导,对学校教改方向和学科教学思路进行引导。
5.3 突出一个“研”,即增强教师的教研意识。针对部分教师整天埋在作业堆中,不善于研究、总结和提高的现状,学校应充分发挥教导处的导向作用、教研组的职能作用和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调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有效性。
5.4 做好一个“结”,即把教师中点点滴滴的工作体会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教育论文评比、教育质量分析会、教改经验交流会等,认真总结,积极交流,以推动学校教育、教研和教改工作。
6 完善制度,提高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合理性。
学校要完善了一整套教育科研工作制度:
6.1 理论学习制度,不断引进教育科研新信息,把讲座与学习结合起来。
6.2 课题申报制度,教师首先依据各自实际自选课题,学校统一调控,论证立项。
6.3 科研成果汇报制度,每学年进行一次校级教育科研成果交流活动,通过交流对科研成果进行认定。
6.4 科研奖励制度,通过层层推选,逐级推荐,对成果显著的课题给予奖励。另外,学校每年还要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参加诸如教师进修学院、教育学院、师范院校等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培训机构要不断完善培训功能,要改变过去仅限于教育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训,要重视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创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科研培训项目,为教育科研尽力。通过制度的完善,提高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合理性,使教育科研工作产生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7 加强管理,调动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2-0074-02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研究”系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编号为XHZ115-093),同时也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编号为0708319B),于2006年4月13日正式开题。课题组从59所申报实验校中确定了48所中小学为实验校,其中中学15所、小学30所、综合中学(含小学)2所、完全中学1所。参与课题实验的人员达千余人。
在课题启动后,总课题组为摸清现状,利用三个月时间开展了调查研究。(1)问卷调查。对参与实验的教师用信函方式联系,进行三次不同内容的问卷,共回收了888份问卷。在剔除无效卷后,统计有效问卷762份,占参与实验教师的70.8%。(2)组织课题研究专家指导组围绕课题拟出提纲下去调研。先后抽取了13所实验校进行访问、座谈,对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现状的基本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做如下汇总: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参与课题实验人员的自然状况
参与课题实验的专业教师919人,管理人员153人,共1 072人。年龄结构见下表:
(二)参与研究的实验学校基本情况
在48所实验学校中,办学综合实力较强和条件较好的学校约占1/2以上,其他为一般或较差的学校。这样做有利于保证研究结果的普遍适用性。各层次的学校基本上都具有如下特点:
1.积极主动参与本课题的研究。他们认为,本课题的研究正是学校当前所需要的,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推动本校的科研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因而很多学校都要求参与本课题的研究,但是总课题组考虑到学校太多不便于开展研究活动与管理,所以,最后压缩到48所学校。
2.领导重视。各实验学校都成立了以校长为牵头人、以教学校长和科研主任为负责人的课题领导小组,选择和确定了实验人员,健全了研究制度。
3.具有较好的科研工作基础。48所实验校普遍都承担过研究课题,仅在“十五”期间,就承担或参与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和专业委员会等部门审批的科研课题204项,平均每校4项,最多一所学校承担大小7项课题,均较好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并得到了课题审批部门赞扬。平时都能组织尽量多的教师参与教科研实践活动,搭建教师间合作交流平台,在“咖啡吧”、“科研巴士站”等活动中,介绍开展研究的做法、体会和经验,培养了一支科研骨干队伍;同时还建立健全了科研激励机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如:组织科研培训,定期组织理论学习,及时推广科研成果,并与晋职评优挂钩,健全奖优评先等制度。
(三)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内涵的研讨情况
开展好本课题研究的前提是要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内涵进行界定,由此才能明确培养科研能力的系列目标。为此,第一步是在问卷中提出“您认为‘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都应包括哪些方面?各方面又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等问题,广泛征询实验教师的看法,然后进行汇总梳理;第二步是通过科研书刊和上网,查阅了有关内容;第三步是经专家组集中讨论,最后从我省实际出发,提出了如下比较一致的看法: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是指教师承担和完成课题研究所具备的各种能力。从课题研究过程各个环节的实际需要出发,本课题重点研究培养十种科研能力,即自主学习能力,选择科研课题能力,设计研究方案能力,运用科研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能力,优化研究过程能力(包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握全局与关注细节相结合、实际操作与创新思维相结合、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等能力),合作研究与交流能力,搜集和利用信息能力,积累和分析研究资料能力,科研总结和写作能力(包括案例、经验总结、论文、研究报告等的写作),科研成果应用、宣传推广和吸收能力。
对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评估应在参与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主要看以下几方面的情况:(1)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2)具体运用和发挥的水平;(3)所取得的实际科研效果。
(四)实验学校的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现状
我们在交给实验学校领导的问卷中,请他们根据上述教师十种教育科研能力和评估标准,按“强”、“较强”、“一般”、“弱”四个等级,首先组织教师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估(共有762人参加),然后由领导进行综合评估,为每人评出一个相应等级,以此作为实验的“前测”。结果如下:
在十种科研能力中,“自主学习能力”、“运用科研方法能力”和“优化研究过程能力”尤为薄弱。
二、课题调研组下基层,开展面对面调研活动的情况
在总课题开题后,为更好完成本课题,总课题组组织部分专家指导组和课题组成员,组成了“课题调研组”对基层14所实验学校进行了抽样调研。主要内容是:
1.学校汇报:(1)学校承担“十一五”课题的情况;(2)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现状及需要;(3)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本课题研究的打算(重点是如何结合课改和课题研究的实践来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4)对总课题组的希望与要求。
2.教师座谈:(1)在结合课改开展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共性和个性问题;(2)教师从事教科研有什么困难;(3)为了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提高科研能力有何需要与建议。
3.与学校共同商量下一步如何开展本课题研究。
从学校汇报和教师座谈中看出:
1.学校和教师迫切需要通过参加本课题研究,切实提高科研能力,以保证高质量地完成所承担的“十一五”课题;
2.对如何开展本课题研究做了一些准备,也有一些打算,但在措施上还不够具体,认识上还有搞不清楚的地方,如“工作研究算不算科研?”“经验总结算不算科研?”等;
3.迫切要求总课题组派人下去做一些具体指导。
调研组成员在发言中再次强调了本课题研究的实施原则:(1)求实:以在课改和科研实践中锻炼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为重点,实心实意奔目标,实实在在抓过程,实实惠惠求效果。课题研究要和课改、校本培训紧密结合,为实现办学目标服务。(2)求真:从实际出发订计划,区分层次定目标,开展活动重实效,过程资料重积累,实事求是做总结;要拿出一些切实、可行、有效的可操作的措施来。(3)创新:勇于创新,积累经验,认真反思,探索规律,不等不靠,摸索出一些体现本校特色的好的做法来。(4)协作:各实验学校之间、各实验教师之间要集思广益,同心协力,及时沟通信息。
三、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1.自主学习能力亟待提升
从问卷和调研情况中反映出,近年来实验教师越来越重视读书学习,但总的来看,读书较少,而且需要拓宽知识面,加强针对性。
建议实验学校要继续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和科研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根据本课题需要,指定读书书目(今年主要读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和《教师科研有问必答》两本书)。每月要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有计划地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并采取网上论坛、课题研讨、课题讲座等方式交流读书心得,增强教师自修提高意识,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在科研实践中提高科研能力
从问卷和调研情况中反映出,一些学校在课题选择上有盲目跟风、求大求全、超过学校实际条件的倾向。
为提高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建议实验学校首先在选题上要“小课题,深研究”,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选择急需解决且便于实施、可行的课题,尤其要突出教师个人微型课题的研究;确定好研究方案和制订周密的研究计划,在研究过程中要把握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调整课题方案;在研究实践中及时运用课题研究成果去改进教学中的不足。
3.建立研究团队,集思广益搞好课题研究
调研中发现有些学校的课题只是单个人在操作,没有形成拳头,没有集中力量进行集体攻关,研究队伍较松散。
建议各实验校努力找到已申报审批的“十一五”课题与本课题的结合点(根据本校的实际需要与优势,确定1-2项子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在不分散学校有限的教师、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继续将本课题深入研究下去,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达到互补双赢。以校际、教师间交流观摩的方式,研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互相交流,共同合作,以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4.注意资料的搜集、积累和利用
调研中发现,有的学校掌握相关资料较少,平时积累研究资料也不够。
建议各实验校有效地利用本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图书资料,大量收集课题研究所需的教育理论、实践经验、个案分析、案例、教育叙事、教育故事、教育日记等资料,并分类管理,以便查阅。鼓励课题实验教师积累教育教学中的教学反思、教学交流、研讨记录、教学笔记、教育随笔、会议记录、专家讲座笔记等,把在研究过程中体验及闪现出来的点点滴滴灵感和感悟都随时记录下来。只有重视研究资料的长期积累、分析和加工升华,才能高质量完成本课题研究工作。
5.努力提高写作能力和成果应用、推广能力
一、英语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现状
首先,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有限。很多教师并非英语专业毕业,只是兼上英语课程,这些老师的专业知识基础大都比较薄弱。有些老师在英语语音语调上都有不少问题,有的受方言的影响,一些音发不标准、甚至发不出来。而小学生基本不具备自学和辨析的能力,若教师的发音存在问题,学生也就照样学习了,日后纠正发音会比较困难。有些老师在英语课堂上并不十分用心,课上也只是简单教授学生几个单词,不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在上课初始还能学点知识,到了后期就无法集中注意力,影响学习效果。有些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只是为了应试而教,会采取一些填鸭的手段,只要学生可以通过考试就行,忽视了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培养。其次,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科研能力较低。农村的小学英语教师大都不十分重视科研,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匮乏,对英语词汇的变化掌握不多,科研能力有限。大多教师认为小学的教育,就只是重复性的上课,多年也不会发表与教学相关的论文,不搞课题研究,不研究如何提高教学水平,不参与教学研讨会,不研究小学生心理特征,不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评估,没有把科研当作教师的一项能力。
二、小学英语教师素质问题的成因分析
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普遍不高,其成因有多种,总结如下:(1)重视不够。首先,小学的英语教师所学专业不一定对口,很多学校并不重视小学的英语教学,不少情况下只是让主课的老师代上英语课,这些老师本身已经有很繁重的课业任务了,再加上并非自己专业的英语,一人教授多门课程,根本无法专一研究一门学科,再加上对小学英语学习的重视不够,势必影响英语教学质量。其次,小学教师的学历偏低,没有牢固的知识结构和深厚的文化功底,英语词汇量小,文化背景知识缺乏,要做科研,十分吃力,有的小学教师甚至就是中学毕业,就连完成日常的教学都成问题。再次,在农村,小学教师通常是一个老师教授多门课程,加之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对于英语课程,只是应付了事。(2)待遇不高。首先,农村的经济、生活条件都远不如城市,在农村任教,教师们一人教授多门课程,课业任务中,待遇差,劳动与所得不成正比,这就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其次,农村小学教师的工资不高,没有其他福利和保障,这就很难吸引人才,很少有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愿意到农村的小学执教。(3)教育、学习资源匮乏。即使有教师愿意扎根农村,为农村的教育事业出力,以农村现有的条件,教师也很难施展抱负。在农村,很少或没有可供教师进行教研的图书馆、实验室,至于在英语教学中必须的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在农村根本不存在。这就无法让学生学好英语,而单一的课堂形式,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有个别教师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也无法获得一手资料,很多有用的网络资料,在农村根本无法获得,而教师可以得到的资料也不足以支撑其教研活动。
三、新课标下小学英语教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新课标是新的国家课程标准的简称,对于英语而言,指的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英语课程改革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进行的。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中小学的英语分为九个等级,其中小学要求完成一、二级的英语课程目标和内容;初中完成三、四、五级课程目标和内容了;高中完成六、七、八级的课程目标和内容。第九级是专为外语高中和特长生设定的课程标准。首先,小学英语教师能力培养是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英语教育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也为小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小学生能否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日后的继续学习十分重要,英语是一门衔接性较强的科目,若学生在小学阶段无法达到既定标准,到了中学阶段,学习起来会比较吃力。因此,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能力的提高成为必要,只有教师能够按照新课标授课,学生才可能按要求完成学业。其次,小学英语教师能力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与国际接轨程度在不断加深,英语成为重要的沟通桥梁,没有语言,交流无从谈起。要参与国际竞争,就不能让语言成为障碍。在英语学习成为普遍现象的大环境下,我国开始将英语的起点提前到小学阶段。这在英语人才云集的大中型城市并不难实施,但到了农村,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实施起来难上加难。因此,我们要将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能力培养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
四、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培训策略
要想让英语在农村的小学推广开来,必须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教研能力,面对农村小学教师英语底子薄弱的事实,笔者对于如果提高其教研能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转变思想、认识科研的重要性,这一点主要从校方和老师两方面下手。校方要重视教学研究的重要性,将教研活动纳入工作日程,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提出教研的要求,制定目标和适当的鼓励制度,激发教师搞教研的积极性;作为教师本身,也要认识到在信息日益更新的时代,不进步就意味着倒退,要让自己的教学跟上社会进程,尤其是英语这样应社会发展需求而生的科目。此外,政府也要加大对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加大对农村地区“三支一扶”倾斜力度,例如,服务期满的支教志愿者可以在继续深造、工龄计算、公务员报考等方面享受优厚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英语专业毕业生投身农村英语教学。最后,政府要适当给予财政支持,改善教学设备和英语学习环境。其次,要丰富农村小学教师的学习资源。学校应该尽量为教师的教研活动提供多方面的资料,加强网络资源的利用力度。除了政府和学校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给予资助外,教师也要积极配合,利用现有的资料,互相合作,集体备课,共同研究,开展一些类似基本功竞赛等可以提高能力的教研活动,多听课、多总结、多交流。再次,农村小学教师应多与中学、大学教师交流学习,尤其是英语课程,中学和大学通常比较重视英语教学,开展英语教学的时间比较长、经验比较丰富,有多种多样的组织学生学习的途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若能和经验丰富的中学、大学英语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在教学中定能事半功倍。除了交流学习外,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还应多参加培训,主要包括心理培训和专业培训,既从心理上真正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又从专业上进行强化。学校应定期让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轮流参加培训,包括短期英语课程培训、各类研讨会等,而基本功较差的或是转岗教师需要参加基本功培训、长期的基础性培训或是学历深造等。只有广大农村的小学英语教师拥有了较硬的专业知识,才谈得上进行教研活动。最后,积极参加教研活动的动力问题也是关键所在。虽然教师这一职业向来被称为神圣的职业,但它也具备普通职业的共同特征,教师也需要回报。因此,优化农村的教育环境,提高教师待遇,减轻教师负担、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也是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可以专心搞教研的前提,只有让教师们没有课业负担和后顾之忧,才能更好的引导他们全方面展开教研活动。
参 考 文 献
[1]龚奕峰.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在职培训模式研究——以浙江省武义县农村小学为例[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09(6):167~168
[2]李晓莉,杨国燕.关于河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素质的调查[J].教学与管理.2009(3):73~75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4-0964-03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Computer Teacher's Science Capability in Vocational College
JIANG Guo-cui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ngbu 233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carrying out scientific research in vocational colleges, dissects the reasons for the low level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bilities of vocational college computer teachers in-depth, explores how to enhance their research capabilities, and summarizes the strategies to solve the problem.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research capacity; strategy; computer teacher; academic leader; research team
高职教育的发展已从外延扩张阶段转变为内涵提升阶段,建特色、创品牌,成为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因而高职教师的能力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为此,作者对影响高职计算机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提高计算机教师科研能力的具体设想及对策。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现在国家也在提倡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但人们普遍关注的只是在这种快速发展下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却没有重视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发展问题。
高职教师是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全国高职每年录取的大学生,差不多一半进入高职院校,比如2010年高考本科招生人数339万,高职318万。如此算来,从数量上讲,高职院校的教师与本科院校似乎不相上下,基本是对半分。然而就科研成果而言,高职院校教师和本科院校是不可比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成果恐怕达不到本科院校教师的1%。而其中计算机类专业教师和电子类教师相比,其科研能力水平显得更低。
高职院校要想使学校上水平、上质量、上品牌,就必须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特别是在这个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里,计算机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在计算机领域创新科研成果,是必要比其他的专业教师难度更大。因此研究影响高职计算机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因素,对提高各高职院校计算机办学质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高职院校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2 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的意义
高职院校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和实践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教科研任务,而高职院校教科研工作的主力是教师。教师的科研素养是推进和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基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研开发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要注意用科技工作的成果丰富或,在科技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因此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其意义相当深远:
1) 是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要
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计算机教师,其科研素质是由专业知识、科研技能与心理品质的总和构成。其中科研技能包括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信息的综合加工和处理能力、科研方法与手段以及科技创新能力。教师在科研时,运用科学方法探索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过程是对经验、概念和实践领域不断思辩的过程。这种探索和思辩促使教师不断地更新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尽管当前各高职院校非常重视教师培训,提高学历,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强化教师实践技能。但加强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教科研能力、教科研行为,更好地适应高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教育效能,已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
2) 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在传统教育体制下,计算机教师只强调和重视模仿,继承获取知识成果和积累信息的能力。而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教育,则要求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即强调培养学生关于系统地提出问题,并把问题集中起来,寻找最优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是激励思考;除他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现成真理的人”。社会进步要求提高教师劳动的科技含量,要求教育工作者应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转化为教育行为,作为教师,真正实现教学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必须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这样才能符合现代计算机教育的需要。事实上这也是教育教学改革成败的基本条件之一。
3) 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学术水平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技开发,是高职高专学校科研工作的主要内容,这就是说高职院校必须走教学、科研、产业化“ 三位一体”的发展道路。作为培养高技能应用性计算机类的高职院校,如何培养高技能计算机人才,如何适应社会经济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需要通过科研来进行探讨。通过基础理论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解决生产、建设实践中的突出问题,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社会。高等职业教育现在进入内涵发展阶段。诸如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训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示范性院校建设等问题 。然而这些改革每一项也离不开教师。我们要通过全面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来实现这种改革。只有当教师科研素质提高了,教学改革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这也是将教师由经验型向学者型教师转化的必由之路。
4) 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
教师的生命力来自于教育科研,教师的未来,都将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教师既是一种职业,又是一种专业。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仅仅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现行机制下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
3 影响高职计算机教师科研水平的因素
由于长期历史原因,高职院校继承了以前许多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近10年来,全国广泛开展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对此进行了大量改善,成效应该是显著的,尤其在学生培养方面,但是对教师的科研管理体系而言,这方面的改革却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虽然也有部分教师在进行一些科研项目,但其科研层次和档次普遍偏低,特别是计算机类教师科研能力更差,科研水平更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科研意识薄弱,科研氛围不浓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培养对象不同、目标不同。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是教学型的。科研意识淡薄。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70%以上的教师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实用的工作技能,只要能把学生教好就可以了,而搞研究是高级职称教师的要做的事或者是为了评职称的需要才去做。真正希望通过科研提高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的仅占5%左右。有一些高职教师虽然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但他们觉得科研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高不可攀,畏难情绪比较大。认为这会浪费掉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样势必会影响他们的教学工作,在他们看来,教学要比科研更重要。特别是在副教授层面上,高职院校副教授职称中的70%几乎都放弃了科研,因为正教授评审非常困难,副教授退休也不算没有面子,因此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一旦副教授评下来后,科研就没有太大的动力。
另一方面,我们知道从事科研工作,离不开中国期刊网、万方等数据库,离不开必要的科研经费支持,离不开必要的实验条件,更离不开做科研的学术氛围,而这一切,在高职院校中是相当缺乏的。以安徽省为例,一般高职院校很少有开通中国期刊网、万方等数据库的;科研经费非常缺乏,校级课题一般立项不多,经费一般也就2000元左右,这点钱差不多只能支付版面费,至于调研、参加学术会议那只是到了中层干部后才能享受的特权,普通教师从事科研真是难上加难。至于科研氛围那就更不要说了。
所以在高职院校,客观上造成了这么一种现象,80%的教师、80%的时间不从事科研。即使从事科研的,大量的是低水平的重复。在这种学术氛围不够浓厚情况下,大多数教师没有科研压力,没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不能充分认识科研工作对发展高职院校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部分教师还急功近利,为应付评职称而搞科研,一旦目的达到,这种肤浅的科研也就宣告结束。这种情况,计算机教师也不例外。
2) 教学任务繁重,缺乏必要的科研时间
高职教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专业门类众多,课程体系繁杂,一名教师往往担任不同科目、不同专业的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们身心疲惫,而计算机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相比要花更多的时间完成对知识的更新的积累。显然在这方面,计算机教师是没有多少精力花在科研上。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参与科研的热情度,科研能力难以提高。
3) 缺乏高水平的科研团队
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高层次的学术带头人,没有高素质的科研梯队来承担大项目,科研工作持续发展缺乏保障。目前,高职院校教师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独立承担课题。而且承担的课题大部分是一般项目或面上项目。相比于普通高校的教师,高职教师还缺乏一定的学术积累,掌握的教育科研的理论知识不够,教育科研的基本技能不够娴熟,还有一部分高职教师虽然有过项目经验,但项目选题不够成熟,掌握的学术动态以及学术信息缺乏广度与深度,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科研成果的影响力不大,难以运用于实际生产,社会认可度不高。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40岁以下的教师所占比例均超过70%,而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仅占20左右%。即使他们进行了一些科研工作,但在科研上认识上还存在明显的误区,认为搞科研就是发表几篇文章,无需调查研究,无需实验论证。对于适合高职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联系密切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又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致使教师队伍的科研素质整体不高。科研骨干培养不够,高层次人才缺乏,特别是缺乏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搞科研的精英。
4) 信息渠道不畅,研究方向不明
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科研信息渠道相对较少,大多只是与所在省、市的科研主管部门等建立了联系,被动地按他们的科研计划申报课题。在争取国家和省、部级科研纵向课题及经费支持方面还相对较弱。高职科研主要以技术应用与技术开发为主,特别像我们蚌埠地区,本身软件就不发达,教师要与企业进行开发项目的难度,相比发达地区的计算机教师,难度更大。再加上很少有教师进行社会实践、到企业一线参与解决实际问题。另外由于经费投人不足,教师外出培训或参加学术交流及获得科研信息的机会极少。而学术交流和参加科研开发活动对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科研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很少有教师能参加这些活动,往往都是各系主任才有这样的机会。这就阻碍了教师开阔眼界,掌握新技术、新知识,获取信息的渠道。
5) 缺乏必要的机制与激励措施
高职院校一般比较重视教研,如规划教材、精品课程、特色专业等的建设,对科研相对轻视。某些教师即使进行了一些科研活动,但其科研行为并非出于自愿,只是迫于压力才进行科研,如科研行为与职称评定相挂钩,一旦职称评定结束,教师的科研行为也就终止了,这种强制性、功利性科研既无质量可谈,也不利于教师的自身发展。其实,在一些技能型相关的专业中,比如计算机各类专业中,其科研要求比其他专业显得尤其重要。科研除了直接效用以外,它还可以促使教师更新知识结构,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很多间接作用。而现实情况是很多院校的任课教师和科研人员很少能获得科研经费支持,学院没有采取一定的机制和措施,让教师对进行科研产生动力和压力,更别说关注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了。
4 提升高职计算机教师科研实力的对策
鉴于对上述影响高职计算机教师科研能力发展因素的分析,提出以下对策:
1) 改善科研条件,创造科研氛围
为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要建立一批科研实验室和一定数量的科研设施与设备,并设立专项科研经费,积极从各种渠道筹措科研经费,优先满足科研人员的需要。为教师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手段与工具。
学院还要提供科技信息平台。建立科研网络,积极为教师提供各种新产品、新技术方面的科技信息,提供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的机会。同时要积极为促进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让牵线搭桥,为更好地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服务等提供各种便利。
学校还要加强科研环境的建设,创造有利于科研的宽松的心理环境,重视感情投资,通过一系列有效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
2) 强化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
建立合理的科研管理机制。设立科研管理职能部门,负责学院的科研管理、课题申报、科研成果评奖、科研信息公布等工作,建立健全科研考核、奖励和档案管理制度。
要建立和完善科研约束与激励机制。不仅要关注物质激励,还要重视精神激励,把科研的量化成果与教师的职称晋升、业务考评、学科评优、专业带头人的评定、科研成果的奖励、进修培训的机会、国际交流的参与等,都应与教师的科研能力挂钩。
3) 加强培训交流活动,组建科研团队
高职院校有关科研机构应组织开展专题科研培训,让教师了解科研的诸多程序,帮助高职教师解决在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如选题技巧、选题方法、研究方法、统计原理、问卷设计、资料收集和利用等问题,重点提高低学历、低职称教师的科研能力”。应鼓励教师参加有关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让他们及时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在大环境中开阔视野。在培训环节上,要走出去、请进来,既要发挥校内外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提供理论指导。另外,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引进高学历人才,如研究生、博士生,特别是博士生,他们有科研的经验,来学校后,既可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也可根据学校的特色重新确立研究方向。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派中青年教师到高校做访问学者,在高校耳濡目染导师的科研风范,能到得较快的成长。只有组建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发挥科研团队的指导作用,才能切实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4) 减少教学任务,加大科研力度
为保障教师能有精力从事科研开发工作,学院可以采取让这部分教师少带课或不带课,以促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出更好的成果,并将该成果及时的推广应用。
5 结束语
相信各高职院校在这些措施的实施下,高职计算机教师科研能力一定会迎来他们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何添锦.高职院校科研整体实力提高的几点思考[D].杭州: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06-12-08.
[2] 孟学英,黎丽.高职院校科研工作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7):45-46.
[3] 郭健.对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科研一体化的理性思考[J].大学时代,2006(2).
[4] 谢岚.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2-0048-04
2010年,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颁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全省职业学校“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的通知》(苏教科院科[2010]11号,以下简称《通知》),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开展“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近三年来,“五课”教研工作“两课”评比活动,将教学常规活动上升到教学研究的层次,使职业教育的广大教师在教学能力提升方面得到长足的进步,也确实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职业学校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然而从开展教研与评比的关系来分析,荣获“示范课”和“研究课”显然不是这项活动设计的主要目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通知》的精神与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进行深入讨论。
一、吃透《通知》精神,
明确“五课”教研的任务及意义
《通知》在表述活动宗旨时提出:“在教学层面的贯彻落实,推动教学常规工作的创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开展立足课堂、面向现场的教学研究、专业实践,促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在教学领域有效转化;引导职业学校教师坚持在岗学习和校本研究,跟踪行业企业用人标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提升专业化水平。”从中可以看出,“五课”教研是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实践性环节。省、市、校三级教研机构在活动中应该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但更重要的主体是广大职业学校的教师群体。所以,“五课”教研的直接目标就是提升教师的能力,但提升的是教师的什么能力呢?
从“五课”教研的内容来看,它涵盖了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五个教学环节,可以直接对应教师的五个方面的能力。如上所述,这项活动的宗旨是要贯彻落实课程改革的精神,所以这五个方面的能力应该概括为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课程实施能力等同于常见的教学能力。
有研究者认为“五课”中备课是基础、上课是核心、听课是手段、评课是提升、说课是“潜能”,并给出了“五课”关系图。[1]从这种“五课”内涵及其关系的理解来看,课程实施与教学是一回事了,“五课”教研的开展就成为如何上好优质课或示范课。这种理解可能导致“课程实施”概念中的许多信息湮灭,致使教师不能领会以课程实施为宗旨的“五课”教研的价值追求,在操作上不能选择合乎课程改革精神的行为。如果我们把“五课”教研的目标定位在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上,还有两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五课”教研活动的参与主体问题
《通知》关于活动的参与主体表述为“全省职业学校、各级职业教育教研机构和相关组织”。这个表述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全省职业学校、各级教研机构与相关组织的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教研人员。这样理解与《通知》宗旨中“省、市、校三级教研网络”是对应的,但与课程体系结构对应就不是天衣无缝了。
从课程的管理维度上来看,我国目前课程管理体系是三级模式,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但是,“五课”教研既然是落实课程改革的精神,那么课程实践必定是四维的,即在客观存在的课程之外还有教师课程,而“五课”教研的重点恰恰就是能充分体现实施意义的教师课程。它是对已经存在的法定规范课程和经过修正的校本课程的重建,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必由之路。这个课程的质量决定着课程实践的最终质量。所以,“五课”教研要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
(二)“五课”教研不应局限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刚进入职业学校从事教学工作,许多青年教师不会教学设计,或者说教学设计比较简单,不能适应课堂或者实践教学需求,对教学环节把握不全,不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与学生互动的方式呆板,所采用的教学素材简单堆砌或者不足。这些方面阻碍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五课”教研所包含的五个方面,自然可以提升这类教师教学能力,从而为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正常情况下,教师首先从学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始,熟悉所要培养的学生的职业知识与能力,通过分析学生状况和学习特点,确立适合实际的教学目标。特别是专业技能课程,需要分析典型工作过程,搜集教学素材等,并对课程进行适当处理和改进,适合自己的教学需要。可以说备课环节提升了新教师对专业的把握能力,从而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确立后,如何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成为教师要做的工作。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如何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学生都是教师基本能力。专业技能课程如何做到“做中学,学中做”,新进教师很难把握。一方面教师专业技能需要提高;另一方面如何组织学生学习技能,如何分组充分利用实验实训条件更为重要。带着这些问题,新教师需要向有经验教师请教,查阅资料,通过实践摸索,力争建立适合自己和自己所带学生的教学方法。
在日常教学中,年轻教师很容易按照给定的教学方向、目标或计划进行授课。他们所面临的课程是教学真实过程之前或是课堂场域之外设定的,对于他们而言,仅仅就教材教教材只是踏实地传递了课程原先的内容。当然,如果能做到忠实有效地传递已经很好了。但是,这种教学能力的形成靠的是外塑,带有很浓重的技术化倾向,往往缺少教学艺术所应具有的创造性和独特性,因而从教研的角度看,“五课”教研不应只局限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借助“五课”教研活动,
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
(一)提高教师的主动反思能力,同化课程知识
如前所述,由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是已经确立的既定文本规范,校本课程与教师课程要结合本校专业特点,不同程度地进行创造性加工。因此,“五课”教研应该助推教师完成从通常的“教学意识”到“课程意识”的升华[2],进而通过立足课堂,深入实践培养课程实施能力。
从“五课”教研特别是基于其上的“两课”评比的组织主体来看,要给教师定出“五课”的标准,教师应具备对课程取向的敏锐感知能力、对涉及的文本的解读能力、对相同课程不同课本的统合能力、对自己承担的课程的全盘设计能力、对教学过程的掌控能力和对整个课程实施效果的反思能力。如果从认知、策划、实践与评价这四个行为环节上来划分的话,我们可以把课程实施能力简单分为课程认识、设计、实践和反思能力。从活动开展以来的实践情况来看,上述能力中的设计能力与实践能力是平时教学考量的重点,涉及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教学过程设计等,比较欠缺的是教师的课程认识与反思能力。
课程实施能力培养的前提是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学校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的大背景下,忠实按照所谓的不变的教学大纲和既定的教学进度开展教学显然不符合当前职教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只有知道在课程标准的框架下,他们是可以被赋予再选择、重研究、开发与整合的权利后,才可能有主动去审视并实施课程的行为。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他的行走能力,更取决于他的目光是否远大。所以,教师的课程认识是课程实施效果所能达到的边界。“五课”教研要求教师把习以为常的教学过程上升到教学研究的层次上来对待,那么课程认识的深度与广度必定会给课程的实施行为预留足够大的空间。
课程的反思能力是提升教师课程品质的保障,只有进行反思,个人的课程意识才能得以优化。反思的动力来源于“听课”与“评课”。反思的内容涉及课程的方方面面,可以是课程理念、结构,也可以是内容与教学的过程。反思的表现形式可以是论文、建议或心得体会。教师只有超越原有的课程的忠实传递者角色,才能批判性地反思,成为课程实施的出色实践者。
特别作为青年教师,如果能够主动反思,从微观上总结每堂课教学得失,从宏观上反思课程实践的得失,无疑能够使自己快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程反思涵盖了教学反思,它贯穿“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活动的始终。备课应借鉴自己和他人的经验,学习优点,抛弃缺点,认真进行教学设计和搜集素材,才能准备出比以前更好的课。上课过程应根据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有效地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说课本身就有反思环节。听课和评课过程中,对别人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总结得失进行自我借鉴。“两课”评比活动中包含教学反思内容,教学反思也是吸引评委眼球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教学反思,不仅写出自己的成功之处,也深入分析自己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有教育理论支撑,剖析要有深度,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具体且可行。
综上所述,“五课”教研使教师在掌握教学环节、学会如何教学的基础上,从课程改革的高度催生课程意识,从而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也渐渐培养出教师自己的教学特色。
有调查表明,“职教教师课程实施认知能力多元取向,存在与行为不一致的现象”。[3]即是说有些教师没有正确认知课程,有些教师有正确的课程意识,但是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他们依然按部就班地忠实执行既定课程。所以,“五课”教研不能止于《通知》,也不能止于认知。如何切实促进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提升,有赖于教研机构与职教职能部门专家的引领。
(二)把握“五课”教研与“两课”评比的辩证关系
“两课”评比活动是在普遍开展“五课”教研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项常规性的评比活动,是对“五课”教研工作的检验,也是“五课”教研工作成果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必须认识到,脱离“五课”教研的“两课”评比是没有意义的空中楼阁。目前,徐州市在组织“两课”评比时都明确要求参加评比的教学内容必须是在本校公开上过的课,并且必须有本校或外聘专家的点评。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两课”评比脱离“五课”教研活动,只重形式,不讲实效,急功近利。
“五课”教研工作是“两课”评比的归结点。“两课”评比之后,一些学校和个人如释重负。其实,“两课”不是活动的终点,而是“五课”教研工作新的起点。带着“两课”的成果再次回归“五课”教研,教师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徐州市要求参加省赛的选手在比赛之后结合省赛准备过程以及专家提出的问题写出前期“五课”教研中的得失体会以及改进措施,确实能够促进“两课”成果及时消化。追踪调查徐州市“两课”选手发现,经历“两课”的洗礼,无论是否获奖,教师再次投入“五课”教研工作,课程实施能力均有明显的提升。江苏省徐州机电工程学校的陈晨老师在第一次参加省“两课”评比时,仅获得了“研究课”,后来在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室的引导下,思得思失,重新在“五课”教研中消化、反思,2013年再次参加省“两课”评比获得了“示范课”第一名。
(三)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发挥“示范课”与“研究课”的引领作用
为了确保“五课”教研活动效果,落实课程改革措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加强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室每年组织专家不打招呼到各中等专业学校推门听课。推门听课有助于教师形成开放的心态,有助于教师课堂规范意识的强化,有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推门听课活动促进教师认真准备每一堂课,不断提高自己的课程实施水平。教师既是推门听课的被检查者,同时也是推门听课的直接受益者。每次专家的听课评课都是对学校“五课”教研工作成果的检验,也是对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提升。
示范课是指已形成教学模式,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的品牌课。江苏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将获得省级示范课荣誉的教师纳入江苏省职业学校品牌教师人才库,相应成果也通过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资源网。徐州市相关教科研部门充分发挥本部门拥有的省级示范课成果的辐射带动作用,每年都及时组织展示活动分享经验。三年来,几十位省赛“示范课”选手为徐州市千余名各专业教师做展示,讲心得,谈收获,尽可能地放大了“两课”评比的成果,也让更多的教师以更宽广的视角投入“五课”教研工作。
“研究课”是指某一方面形成教学特色,并具有一定研究与推广价值的优质课。目前,各级单位对研究课的成果价值挖掘不够,仅仅在缺乏示范课的时候,拿出来示范。其实,向广大教师展示“研究课”更能促进教师快速成长。首先,“研究课”属于优质课,同“示范课”一样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其次,“研究课”与“示范课”相比有所不足,而这些不足往往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更具有针对性,拿出来让大家探讨,无论授课者还是学习者均能产生深刻的体会与共鸣。徐州市每年暑期培训时,不但组织省、市级“示范课”教师做示范,还组织“研究课”教师进行展示交流,让专家、展示者、教师三方互动交流,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也在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四)积极强化“两课”评比的推动作用
“五课”教研工作调动了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两课”评比则发挥了促进教师成长的推动作用。首先,采取政策手段。“两课”评比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所以,我们在布置“两课”评比活动时要求必须先做到校级全员选拔,通过政策手段推动教师广泛参与。其次,采取激励手段。相关单位对获奖选手给予一定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目前,各地区、各校对“两课”成果奖励程度和形式各不相同,但这些奖励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课”评比活动向着全员性、高水平方向发展。“两课”成果与职称、名师评比相衔接也是重要的激励手段。今年,徐州市已经将“两课”成绩与市级名师、学科带头人等荣誉评比相挂钩,并写入市级文件,进一步提高了本市教师参与“两课”的热情,也保证了徐州市在省赛中一直都取得不错的成绩。
“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的目标就是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最终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五课”教研是整个活动的灵魂,而“两课”评比活动是一种促进提升的手段,可以应用于“五课”教研的任何一个环节。“示范课”、“研究课”画出了教师的成长轨迹,有效地探索了职业教育教师成长与教学质量提升的途径。
参考文献: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B-
0007-02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后,全国许多地方都制定了地方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大多数地方电教部门都承担着地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给各级电教部门提供发展机会的同时,也对电教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地电教部门如何在新一轮教育发展中把握机会、应对挑战,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提升教研能力是电教部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电教部门主要指各级电教馆、电教站、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电教中心等电教机构,以下统称电教馆。本文所提的“教研”是指教育技术应用于常规教学的研究,过去曾经称为“电教教研”。这里的“教育技术”包含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有形技术即物化技术,主要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的物质工具,如黑板、投影、电影、视听器材、计算机、教育教学软件、网络、卫星及各种媒体等,以及对它们的操作技能;无形技术属于观念意识形态,包括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技巧、策略、方法及其蕴含的教学思想、理论等。教研能力即电教机构本身所具备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和指导学校、教师在常规教育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一、电教部门提高教研能力是教育形势发展的要求
教育形势发展要求电教馆具备高水平的教研能力。省市电教馆一般都设置有教研部门,和其他教研机构不同的是,电教馆的教研部门研究重点是在新的技术环境条件下,如何把新技术应用到常规教学中,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当前,由于教育技术装备水平的快速提高,作为教育系统最先接触和掌握先进教学设备使用的电教部门,自然要承担起指导培训学校教师的责任,这就要求各级电教馆要具备与形势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研能力。
(一)提升教研内涵要求提升教研能力
首先从电教馆人员队伍的业务特点看,长期以来,电教馆人员以研究掌握有形技术见长,具有基础性的职能优势而且其他部门无可替代,而对无形技术的研究与掌握则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此需要通过职能结构调整,加强教研能力从而获得改善和提升。其次从有形技术与无形技术的关系来看,有形技术是基础,无形技术是灵魂,两者互为依托。单纯掌握操作技术,不掌握运用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过程中的技巧、策略、方法、理念,这样的技术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因此,要提升教研内涵,需研究有形技术,更要研究和掌握无形技术,提升教研能力。
(二)做好教育技术指导要求提升教研能力
长期以来,各级电教馆都承担着给学校配备电教设备的工作任务,是教育系统有形技术的主要建设者。当前影响教育教学信息化的主要问题,是大多数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没有掌握无形技术的有效应用,其他教研机构由于有形技术基础相对薄弱,无形技术的研究与指导作用也非常有限,教育信息化建设要求各级电教馆既要完成建设任务,还必须做好教育技术的应用指导。这就要求电教馆人员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教研水平。
(三)资源建设要求提升教研能力
资源建设既是各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同时也是各级电教馆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资源建设简单的说是将与课程相关的视频、声音、图像、动画以及案例、习题、表格、课件等零散的资源,针对特定的教学设计进行整合或重组,并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存储,以适应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需要。资源建设的技术特点是:数字化处理,多媒体方式呈现,网络化传输,系列化互动化建设。这些物化的有形技术对于电教馆来说并非难事,但是要“针对特定的教学设计”和“适应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需要”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就要求资源建设的设计者必须有熟练的无形技术作支撑。这对电教馆提出了高水平教研能力的要求。
(四)强化和提升培训的功能与水平必须加强教研
1.加强教研才能强化培训的功能
开展技术培训是电教馆服务于教学的主要职能之一,各级电教馆一直以开展各种先进教学设备操作技术培训而称强于教育领域。然而,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推进,电教馆的这一职能有被削弱的趋势。首先,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大量智能化家电进入家庭以及各种先进教学设备的人性化设计、教育教学软件界面的友好化设计,广大教师获取和掌握有形技术的操作技能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不再依赖电教馆的培训;其次,当前教师最需要掌握的无形技术却不是电教馆的强项,从而明显削弱了电教馆的培训功能。因此培训者研究和掌握无形技术,是提高培训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2.高水平的教研是高质量培训的前提
教师培训对于特定领域内具有顶层设计的意义。就培训教师掌握教育技术技能而言,培训的目标、内容、方式、预期效果等,要做好设计和基本论证,经过培训后的教师既懂得设备的操作也懂得如何应用于教学,做到有形技术与无形技术有机结合。这就要求培训的组织者及执行者对无形技术也要充分认识和掌握,否则无法设计和完成高质量的培训。
二、电教部门加强教研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教研团队建设
一是集中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建立起“教育技术应用研究室”,并从学校引(调)进若干名有信息化教学应用经验的教师担任教研员,由主要领导分管教研室工作。二是聘请信息化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兼职教研员,组建以研究信息化教学为主的教研中心组,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并为开展信息化教学相关评比活动提供智力支持。三是以实施中央电教馆科研项目为研究活动载体,建立以项目分类的教研群体,通过组织项目学校、项目教师针对特定的项目内容开展教研活动。形成有经验较丰富的骨干教师也有年轻的项目教师,有紧密联系也有松散结构的教研队伍。通过组织和管理教研活动,有效提高教研人员的综合能力。
(二)在服务学校、服务教学中加强教研能力建设
组织单位的教研员等业务骨干深入基层学校,开展技术支教活动,除了给学校予以有形技术支持外,更多的是培训指导一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指导学校组织开展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教研活动。通过技术支教,促进学校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提高业务骨干的基层工作能力,同时加强自身教研能力的建设。
(三)在执行科研项目中提升教研水平
地方电教馆可通过执行中央电教馆下达的相关科研项目,实现教研水平的提升。以南宁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为例,该中心利用执行中央电教馆下达的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远程协作学习项目、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VCT应用实验项目、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戴尔“互联创未来”研究项目、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创新教室研究项目、中央电教馆—甲骨文教育基金会ThinkQuest研究项目的机会,组织教研人员和项目学校的教师多次直接参加国家级的项目培训,在上述项目的执行过程中,还多次邀请国内一流的专家到现场指导和培训。该中心的教研人员与承担项目的学校教师一起研究项目、实施项目、创作项目作品并参加全国竞赛。在这过程中,教研人员的教学理念得到更新与提升,教研综合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四)在竞赛和培训中提升教研能力
在小教本科生实践技能体系中,科研能力的培养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师范院校的莘莘学子们在面临专业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双重压力下,仅仅具备丰厚的专业知识是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倡导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进而引进“研究型教师”的理念。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显得越发重要。而我们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工作从现在就应该抓起。
一、小学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研究型的教师是时展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时展前提下,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仅仅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需要不断地探讨育人规律,进行实践教学反思,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予以改进,逐渐成为教育的研究者,只有这样才有能力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为他们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小学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基础教育的改革需要中小学老师的积极参与才能取得成效,小学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前线人员,若能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则会形成一支庞大的教育科研队伍,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在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我们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打好基础,为自己的科研之路添砖加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教师的需求,使自己避免处于劣势的地位。
3.具备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作为一种职业,需要一种精神追求。而科研之路可以提供给教师们无穷的乐趣,让他们接触到不同层面的知识,将他们从单调的、枯燥的教学生涯中拯救出来,从而收获教育过程中的幸福感。”亚里士多德说过,“优秀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习惯”。的确,当你真正投入其中,你根本不会察觉出自己的能力的改变,只觉得那是一种自然发生的事情,而此时,你已经具备优秀的品质,它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与你融为一体。在《课程研究与编制导论》一书中,斯腾豪斯提出,教师专业拓展的关键在于专业自主能力的提高。只有重视教师的主体性,他们才能体会到参与科研的愉悦,实现自主发展。
二、现阶段师范生科研活动存在的问题
1.调查分析
在此之前,我们从江苏省设有小学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中,选取了南京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学院、南京晓庄学院、江苏教育学院、常熟理工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徐州工程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这八所院校进行实践能力的现状调查,针对科研能力方面我们设置了两个问题,即“你在学校期间是否进行过课题”和“在做课题过程中是否配备指导老师”,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如下分析图表:
(以上数据通过SPSS统计软件得出)
(表 2)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被调查的学生中,有过两次以上做课题经历的只占7%,有过一次做课题经历的学生占总人次的17%,一次经历都没有的学生所占比例高达76%。由此看来,大部分师范生对于做课题的意识比较淡薄,缺乏实战经验。而参与学生课题研究是养成科研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他们的科研能力也就可想可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学校对师范生科研活动的支持力度不大,缺少平台,使学生的选择余地缩小;其二是学生自身对科研能力的提升的重要性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忽视了它的必要性。[1]
(表 3)
此表中显示:在做课题过程中,约73%的学生表示学校配备指导老师,但仍有将近27%的学生反映学校不配备指导老师,而是自己独立完成。通过与部分学生的访谈,我们得知,即使配备老师给予指导,帮助也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教师教研压力大、与学生交流时间少,更缺乏其它相互沟通的渠道,从而导致指导教师对课题进程无从把握,师范生获得的指导不足。另一方面,校方对教师指导学生科研活动没有任何实质性激励措施,导致教师指导学生的动力不足。
2.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发展[2]
在现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过多强调了教师的主体性,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从而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实践平台,让他们将已有的理论知识更多地付诸于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自我探究和反思,而这恰好是提升科研能力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
三、提高小学教育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策略
叶澜教授在描述未来教师的专业素养时强调,科研意识、科研知识、科研能力是所有专业人员的共同特征,而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则必须对教育研究能力提出更高要求。[3]因此,寻找到提高小教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策略至关重要,通过种种渠道或方式,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科研意识,营造学术氛围。正所谓意识是行动的前提,要想提高科研能力,首先要唤醒学生的科研意识,要使他们充分意识到科研能力的重要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将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决策应用于实践。
2.学校可通过开设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活动加强学生科研意识,营造出一种学术氛围,让学生对科研领域真正感兴趣,这比强制他们去喜欢要有用得多。
3.以教育实习为契机,提高研究能力。[4]学校举行的教育实习活动时间尽可能长一点,学生带着思考走进课堂,带着课题进行研究,此时的他们处于教育实践的第一线,更有机会接触到最动态的、最新鲜的、最有说服力的现实信息,而不再只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这样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作为观察者与思考者,将产生的问题形成课题并进行研究,不仅扩大了实习的成果,而且逐步提高了研究能力。
4.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积极开展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创新能力。
5.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将以往的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思考,多回答问题,尽可能为他们创造自我展示的平台,通过教学实践进行自我反思,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从而为提升科研能力打下基础。
6.在班级里开设科研小组,将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织到一起,进行课题研究,从而带动其他学生进行科研的热情。
7.学校建立科研成果奖励机制。即使拥有良好的教育研究环境,若缺乏必要的奖励机制,也不能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进行科研的积极性。科学的研究精神固然重要,但不可否认的是,完成科研活动后的自我满足和他人认同也是保持个人持续研究的动力之一。[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作为成就动机之一当然必不可少。建立良好的奖励机制,即学校可以根据科研成果的情况予以相应的物质奖励,不仅可以让老师参与进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
四、结语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是教育的宗旨,培养小学教育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所要培养的是具有教学能力、基本科研能力的,即“教学+研究”的复合型小学教师。因此,在未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加强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为使其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浩,王青,战赫.本科师范生科研活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
[2]左光霞.论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职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0.
[3]尹芳.强化科研意识,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科研能力[J].成都大学学报,2007.
[4]郭新安.师范生教学科研能力培养研究[J].师德师资,2009.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f Chemistry
LANG Leiming
(Biochemic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llege,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71)
Abstract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the basis of educa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 person with innovation ability. The innovation ability cultivation of chemistry undergraduate can be achieved by means of interest cultivation and skill practice including the reformation of teaching modes and construction of good scientific research circumstance, which can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Key words chemistry;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本科教育是关系到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一个人的能力素质和发展后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科阶段的熏陶和训练。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是培养其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国外众多知名大学都将本科生的科研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中。但在我们国家很多高校仍存在如只重教师传授、轻学生研究;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书本知识、轻实践操作;重考试成绩、轻整体素质等弊端。这些都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化学本科教育中应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增设研究型课程和讲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学科视野、增强学习兴趣与动力,并对其进行全面、系统、规范的科研思维训练和科研方法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初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治学和科研态度,培养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1 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努力培养科研意识
1.1 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科学研究是在不断探索和尝试之中寻找新的客观规律,而科研兴趣的培养不仅与每个学生息息相关,而且也与我们教师平时教学内容,理念,方法,手段密不可分,如何保证在正常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科研兴趣,这就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一定的改革。
(1)教学内容上,在讲授基础课程时,结合书本知识有针对性的穿插当前国家社会中与化学密切相关的热点、前沿问题如绿色合成、食品添加剂、新型催化剂等,在较短的时间里,加大重点资料的信息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开设相关的研究型课程和增加实验教学中的研究型实验,以无机化学实验为例,传统实验教材只是让学生照书做实验,只是简单的重复,少有真正的探索与创新,如此学生做完实验课后,收效甚少,从而不能独立设计实验开展科研工作,不具备真正的创新力,也很难解决新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实验课的讲授中,将以往的重复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如: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制备。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合成是无机化学中的一个基本实验,通过实验改进,使学生不但了解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制备方法和性质,而且还可理解制备过程中化学平衡原理的应用,同时掌握水溶液制备无机物的一般方法并要求学生对产物不但用化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还要用红外光谱进行表征。该实验是集无机合成、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于一体的一个综合实验,实用性较强。此外,也可以结合教师自身的科研课题讲解制备无机材料的一些新的方法和表征手段,虽然此时大部分同学可能一时还无法认知和接受这些新的东西,但只要有意识的灌输科研的思想和理念,潜移默化中接受并且朝着该方向去努力,达到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2)教学方法上,应视学生为学的主体,在课堂上不仅是老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有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尤其是在一些研究型课程中要更注重学生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通过采取学生自学、教师辅导或组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研究的方式学习,使学生经过质疑、判断、比较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获得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科研的思维方法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开设系列科研讲座,激发学生科研兴趣
本科生平时除了忙于各种课程的学习外,接触科研工作的机会较少,尤其是在二本高校中开设科研方面的讲座就更为不多,这就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兴趣的培养。因此,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科研兴趣,邀请本专业的教授,重大课题负责人等老师介绍当前化学领域所从事的各类科学研究工作如何为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服务,如何在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中发挥重要作用,拓展本科生视野,展望本学科发展的美好未来,并且还邀请年轻有为的教师和科研成果丰厚的硕博士学生代表讲述自身的求学和科研之路,让学生在羡慕之余也有了很好的学习榜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此外,还可开设常规的科研知识讲座,就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过程,科研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及科研风格,本专业的科研方法、研究手段等内容进行系统全面的阐述。
1.3 对学生进行科研岗前培训
化学类的本科生尤其是刚入学的学生虽然进行过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但接触研究型的实验较少,对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如何从事科研活动还知之甚少,因此,有必要对从事科研活动感兴趣的同学进行科研岗前培训,讲解如何查阅文献,如何选题和进行课题调研,如何分析现在的热点问题,并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参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了解和熟悉科研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以及主要仪器的使用方法,对科研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有个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2 加强实践活动,培养科研能力
2.1 开放实验室,提供实践平台
为了能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训练,实验室的开放为其提供了很好的途径。作为基础实验课的有力补充,开放实验室为广大有兴趣参与科研活动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相比较基础实验课,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如实验课上只是照着书本原有实验机械操作,缺乏自主创新和思考,而且由于人数较多无法保证一对一的指导和讨论,另外由于实验课程的局限性不能保证部分失败的实验再次重做,这就进一步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开放实验室一方面可以对操作较差的同学进行补差,通过重复实验达到实验教学的要求。并且允许基础好的同学自己任选实验,进入实验室完成整个过程,验证自己的设想。另一方面,实行导师制,鼓励低年级的同学尽早进入实验室,跟随高年级同学参与导师的研究项目,熟悉从文献查阅、课题选择、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步骤、优化实验条件、选用实验仪器设备、评价实验结果及撰写论文等全过程,培养了认真仔细,刻苦专研的科研精神,学会如何用所学知识解释科研中出现的问题,并树立牢固的团队意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导师的指导下自己撰写课题申请书,参与学校或省级项目的申请,掌握课题申报的整个流程。通过这些创新与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探求真理的兴趣,对科学研究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大大提高了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也深化了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
2.2 强化毕业论文工作,增强创新能力
毕业论文是化学类本科生在校期间最后的也是极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某种程度上,毕业论文工作也是对学生四年来基础理论知识,综合创新能力地综合评价。因此,毕业论文在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毕业论文工作是本科生在校期间从事的最长的一项科研创新活动,它在前期实验课和开放课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和强化的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但目前毕业论文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走个过场,最终老师还是会让其通过;大四学生的考研压力会严重影响其毕业论文的工作时间,学生的创新活动得不到时间上的保障;另外由于本科学生人数的众多,师资力量的不足也会影响毕业论文最后的效果。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以确保毕业论文工作顺利有效的进行:(1)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进行选题,指导教师必须尽心尽责的指导并对其严格要求,让其知道毕业论文的重要性。(2)针对考研的学生可以提前让其进入实验室开展毕业论文工作,这就避免了考研阶段时间上的冲突。(3)增加经费投入,保障毕业论文所需药品和仪器的及时到位,打通各专业仪器的限制,使其能为全院师生服务。通过一系列的举措,使全体师生感受到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性,并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学生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2.3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社会是个大舞台,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和工作能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应积极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参与社会调研和实践,比如,与社会环保组织联系定期组织学生到周边湖泊、河流采集水样,熟悉整个采样过程,并将样品带回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分析处理,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最后形成水质报告供环保部门参考。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不仅增强了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意识,而且从中也能使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不断地总结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此外,还可通过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合作,组织学生到质监部门和化工企业等单位实践并将所学技术带回实验室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改进,优化实验条件,提出更好的技术方案,这就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创新过程。虽然这个过程对本科生来说并不是那么简单,但只有在不断的尝试中才能提升其科研创新能力。
总之,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不断调整教学模式和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努力营造出良好的科研氛围,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淑芳,赵洪,余立新.在本科生中开设“研究训练基础”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9.1(28):113-115.
[2] 刘经南.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战略与管理特色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7(Z1):18- 21.
关键词:
职业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在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将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为教学组织、设计、合作者。职能的转化要求教师要不断发展,适应各种教育变革,需要教师具备不断反思、改进自身教育行动的能力,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专业发展理念。为更好地了解目前职业学校青年教师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现状,为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青年教师培养目标提供参考依据,笔者对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现状进行专项调查,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校35周岁以下43名专、兼职青年教师为调查对象,其中男性12名,女性31名;文化基础课教师13名,专业基础课教师9名,专业课教师21名;本科学历教师6名,硕士学历教师36名,博士学历教师1名;工作年限<3年的教师9名,3~5年的教师10名,>5年的教师24名。发放调查问卷43份,收回有效问卷43份,有效率100.0%。
1.2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问卷内容力求简明扼要,提问切合实际且容易判断,能全面反映现状。调查内容包括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科研氛围3个方面,共15题,以单项选择题为主。将调查表以电子稿形式发至调查对象的个人邮箱,要求其填写后发回。
1.3统计方法
建立专题数据库,利用Excel工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对职业学校教师提出了挑战。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充满活力但个性又千差万别的学生,教育内容在不断发展变化,这就决定了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理念来对待工作对象及工作内容,在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除具备多元知识结构和娴熟教学技能外,还要具备一定教学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乐于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教育规律和方法,并能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实践,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
3.1教师要增强教学科研意识和自觉性
长期以来,由于教学工作繁重,多数教师缺乏从事教学科研的意识和自觉性,存在一些错误观念。如认为教学科研是一项高深莫测的工作,只能由资深教师和教育专家来完成;或认为教学科研对教学工作没有帮助,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科研是额外负担;或将教学科研简单化,认为能发表文章就是搞科研;以上错误观念削弱了教师从事科研的自觉性[1]。本次调查发现,虽然认为教学科研能力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教学工作非常重要的教师分别占90.7%和62.8%,但是行动的具体落实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在除了阅读教科书还阅读其他参考资料方面,定期有计划进行的仅占25.6%,有67.4%的教师在需要时才阅读。(2)在学习专业知识或阅读有关文章时深入思考并发现问题,经常能做到的教师仅占27.9%,基本做到的占48.8%,有23.3%的教师只是偶尔做到。(3)在教学中经常尝试用多种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师占55.8%。(4)在教学中遇到问题能经常主动寻找原因的教师占72.1%。因此,增强教师教学科研意识和自觉性迫在眉睫。学校要采取措施转变教师观念,树立全新的科研意识,让教师知晓教学科研的主力军是教师,仅会讲课而不能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是不合格的。
3.2教师要努力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教学科研能力包括科研基础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科研基础能力是科研活动与其他研究活动的交集部分,是研究者的基本能力,包括科研资料搜集能力、科研资料处理能力和科研成果体现能力。其中科研资料搜集能力即为研究者对外界信息的接受能力,包括观察能力、理解能力等;科研资料处理能力主要强调研究者自身对资料的处理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等;科研成果体现能力是指研究者对科研成果的输出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论文写作与发表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是教学科研的价值所在,是科研能力的核心要素,研究者只有拥有扎实的科研基础能力,并积极主动地对教学科研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才能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是教学科研能力永恒的主题[2]。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是其专业化发展的必备能力。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阅读专业书籍、报刊、文献时经常做读书笔记的教师占23.3%;课后经常做教学反思笔录的教师仅占2.3%;经常运用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整理教学资料的教师只占23.3%;经常使用Mathtool、SPSS等数学软件对成绩、实验结果等数据进行处理的教师占14.0%;经常与其他教师交流教育教学观点的教师占53.5%;近两年发表教学科研论文≥3篇的教师占18.6%,高达34.9%的教师没有任何发表;参加过科研课题研究的有37人,占86.0%,没有参加的有6人,占14.0%。由此可见,教师科研资料搜集能力、科研资料处理能力和科研成果体现能力较薄弱,但参与科研的教师比例还是较高的,因此加强教师科研基础能力培养非常必要,在此基础上需进一步提高教师科研创新能力。
3.3学校要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良好的科研氛围为提高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供有益的环境。教学科研氛围需要学校领导与全体教职员工共同营造,学校对教学科研的重视不能仅仅体现在舆论宣传上,更要在政策、制度、经费等方面给予切实保障,使教师了解开展教学科研的重要性,并有热情、动力参与其中。本次调查发现,6名教师没有参加科研的原因依次是想研究但无从下手(占50.0%)、科研能力薄弱(占33.3%)、专业知识不够丰富(占16.7%);参加过科研的37名教师在科研中遇到的最大困扰依次是教学与科研时间有冲突(占37.8%)、缺少科研团队协作(占27.0%)、缺少学科带头人指导(占18.9%)、科研经费不足(占16.2%)。由此可见,学校在营造良好科研氛围方面仍需加强,尤其是要开设专题讲座提高教师对科研课题选题、申报程序的了解,要合理安排课程,使教师有一定精力和时间从事课题研究。
3.4提高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举措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逐步推进,学校对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学科研能力已成为教师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本次调查中,对自身教学科研能力评价一般的教师占51.2%,较强的占18.6%,较差的占30.2%。因此,学校要从以下方面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
3.4.1建立教学科研导师制度
充分利用学校人才资源,实行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导师制度,为青年教师配备学业精深、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导师。导师从获取第一手教学科研信息资料、撰写课题设计书、申报课题、课题研究过程、课题总结、成果收集等方面对青年教师实行全程一对一指导,在教学科研中发挥指路作用,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3]。
3.4.2注重教学科研团队建设
以教研室为单位,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和组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教学科研团队,为青年教师提供反思教学、探讨问题、交流经验的平台,促使教学和科研并进。在教学科研团队中资深教师的学识、经验会给青年教师以帮助和指导,青年教师思考问题的方式、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将给资深教师以启发,双方相互影响,提高科研团队整体素质。
3.4.3完善教学科研管理制度
学校要加强教学科研制度建设,从科研环境、条件、奖励等方面不断改善,使教学科研能力成为大部分教师的基本能力。(1)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如开设专题讲座、普及科研知识,定期举办提高科研能力的培训班,加深青年教师对教学科研的认识。(2)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在课题立项、成果鉴定等方面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在添置教学设备时适当考虑科研需要,即教学设备既能满足教学要求,又能为科研提供帮助,保障科研正常开展。(3)合理安排青年教师教学任务,让青年教师有一定时间反思,有一定精力开展课题研究。(4)加大科研能力在年终评优、职称评定中的比重,提高青年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作者:黄晓燕 单位: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在陕西省农村地区中,英语老师对待教学的地位远远高于科研的地位。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学校都强调英语老师通过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去教导学生,一味地注重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因而对英语老师的科研工作并没予以该有的重视,这也就导致英语老师在科研工作中没有多大的进展和成果。对于一些仅有的科研活动,还会由于英语老师们思想上的不重视而仅仅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因而对于陕西省农村地区中英语老师的教育思想并没有能够跟上教学改革的进程,自然也就没有重视科研对教育起到的重要意义。
另外,由于陕西省农村地区的学校在教学资源以及条件上存在着一定的约束,英语老师的人数也不是太多,因而也就导致他们教学的任务比较繁重,教学的重任几乎花去了他们所有的精力,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制约了他们进行科研的进程。
“教而不研则浅 ,研而不教则空 ”,从这句话中足以看出教学与科研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科研来反作用于教学,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对于陕西省农村地区的英语老师老师,不单单要能在教学过程中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通过一定的科研能力,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因而发挥出英语老师潜在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对陕西省农村地区学校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陕西省农村英语老师在科研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老师的科研意识不到位
对于陕西省农村学校的英语老师来说,他们中大多是依靠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摸索前进的,俗称经验型教师。因而在他们中很多老师都没有科研方面的意识,本身也不愿去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和经验进行总结反思。在他们看来,教研应该是由专门的人员去完成,而且科研水平的高低与平时的教学也没有太大的关联。加上英语老师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备课、批作业以及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等等方面,因而也没有多大的精力和实践去进行科研方面的工作。所以对于大多的英语老师而言,他们仅仅是追求教学工作上的得心应手,并没有对学科的发展以及整体的教育予以多大的关注和关心,自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就只能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科研的创新意识没有真正得到树立。根据本人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陕西省农村英语老师中一部分表示自己的教学任务比较重,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进行科研工作,而有的则表示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没有找到相关的书籍以及适合自己的科研主题。总之,在他们当中,没有老师认为自己的科研工作已经做的很到位。
(二)学校科研条件较为欠缺,科研的氛围也不浓厚
由于陕西省相关的部门对农村学校老师的评职晋级中的科研条件没有太高的要求,因而这也就导致了老师们科研意识的不到位。再加上老师的教学受到升学的压力,因而大多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他们害怕失败,因而也就很少再有精力去进行科研方面的工作。除此之外,农村学校对老师进行科研工作上也缺乏一定的鼓励和嘉奖机制,不能够调动老师们进行科研的积极性。另外就是由于农村学校在科研条件上比较欠缺,诸如图书资料的缺乏以及信息交流的缺乏等等方面。这就导致了英语老师在进行科研工作时得不到理论方面的支持,无从下手,因而也就使得英语老师们的科研能力得不到提高。
(三)没有领导者和指导者的支持
对于陕西农村英语老师而言,在科研工作上他们基本上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英语语言以及专业能力也随之减低,因而在教学过程中维持他们的一直是“老本”。对于那些具备多年英语教学的英语老师而言,或许在英语专业方面不能够有多大的研究与探索,但是就凭着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学的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式等等应有会有能力和机会去进行相应的研究和探索,然而在他们中并没有人去做到这一点,他们大都是闭门造车,不懂创新。因而在陕西农村英语老师中,真正缺乏的是科研工作的领导者以及指导者,尽管他们中有人有想法,但却得不到交流,有人有问题,但却没有一起进行探讨,所以在他们中,科研工作也就得不到实质性的发展。
三、提升陕西省英语老师科研水平的相关建议和对策
(一)转变传统的观念,树立教育科研意识
随着新课标改革进程的加快,对老师的科研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研究型教师也成为今后我国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科研能力作为一名老师的核心能力,对其专业素质的考核起到关键性作用。同时对教育工作的进步与发展也具备重要的意义。因而对于陕西省农村学校来说,应该加强对英语老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那么首先就应该从思想上对其进行转变,要培养其教育科研意识的树立。将老师引导到科研工作的道路上来,实则也是促进其将理论指导到实践中的一个过程。而且通过这个过程还能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因而这也是老师提高自身专业化发展的一个必要途径。老师们应该在闲暇中抽出一点时间来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找出其中不足的地方加以改进,并且通过对科研主题的确立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这样一样有利于自己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因而深入来看,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对于教育科研是专门的人员所应该从事的工作的这样的观念应该在陕西省农村英语老师们当中进行转变,要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从而使其积极地参与到其中。
(二)创建教育科研学习共同体
所谓学习共同体就是指由学习者和助学者共同构成的一个团体,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与学习,彼此间分享学习资料,从而一起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教育科研学习共同体必须要具备多样性以及多层次的特点。而且在陕西省农村英语老师中通过建立教育科研学习共同体,从而能够激发他们进行科研的积极性,个团员在团体中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且还可以邀请其他学科的老师一同加入其中,在团体中,对于科研课题的研究可以彼此间相互交流、相互讨论以及相互合作,这样一来就能提高全体成员之间的教育科研的能力。
(三)实行再教育与终身学习相结合的培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