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护理管理思路及策略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0 16:28:2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护理管理思路及策略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护理管理思路及策略

篇(1)

随着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及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质量管理已成21世纪医院护理管理主题。护理部如何把握护理质量管理重点,确保护理质量和服务质量,做到“五个满意”:病人满意、医生满意、护士满意、领导满意、政府满意,是护理管理中心任务,也是医院护理工作重要目标[1]。为克服以往质量管理弊端,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护士质量控制职能,调动所有护士积极性,实行全院、全员质控,护理部重新审视护理质量管理现状,对护理质量管理思路与运行模式进行调整,收到明显效果。

1 改变质量管理思路,调整管理运行模式。

我院有50年底蕴二级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实行护理部质控、院质控组质控及病房质控三级管理模式,每级质控均有各自职责和工作要求。多年来按照各自工作轨迹运行,对全院护理质量监控和质量促进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此种模式也存在弊端,如彼此间缺乏纵向沟通与横向反馈,护理部不能及时全面了解基层质控中存在问题,反馈不到位,存在查与改脱节现象,对全面把握护理质量和护理工作及时改进与提高存在一定局限性。

结合卫生部医院管理年对质量的要求和《患者安全目标管理》标准,护理部对现行质量管理思路和工作方法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充分认识到原有质控运行模式在质量管理中存在缺陷,决定对我院质控运行模式进行调整,重点加强三级质控之间的纵向沟通和横向反馈以及病房质量监控,变传统“自上而下”的质量管理模式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对口检查等多种形式,形成有质控、有反馈、有整改的完整体系。管理诸要素中人是第一位的,任何管理活动的全部要素整体过程都要人去掌握和推动。护理部作为护士长的直接管理者,要应用其领导能力,去影响和帮助护士长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开发护士长创新意识,增强其工作满意度,提升其敬业精神,使其自愿努力达到团队目标,给护理工作带来积极的工作成果。因此,现代护理管理必须在工作自然属性调整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思想。人们常以“一只狮子带领一群羊可以打败一只羊带领一群狮子”来肯定领导者在组织中的作用。要通过激励、启迪和凝聚作用的领导技巧,激励护士长创造力和工作热情,激发共同的理想,形成群体合力,最终实现管理目标。[2]

2 具体做法

2.1 护理部对护士长实施目标管理,高度重视护士长台账,科学设计科室每月自查表 ,实施护士长对口检查。

目标管理是计划管理最有效方法之一,也是当今世界最受欢迎、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系统管理模式。其核心是对目标的确定和实现,实施系统管理;利用目标向导行动,增强群体和个体行为向心力,聚集力和创造力[3]。护士长是医院管理队伍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护理部对其实施目标管理方式,对加强和改善基础管理及培养护士长各项综合管理能力大有益处,增强目标管理者责任、作用和透明度,使其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又能整体配合,提高整体工作效益,使医院护理工作运行机制有序协调。根据我院质量管理要求,护理部对运行中护士长月自查表修改,增加护士长质量自查范围,并规定将各科质量自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及采取解决措施等填表,于月初反馈至护理部,形成自下而上信息通路。为保证月报表科学性及可操作性,收集上海、苏州、无锡等三级医院资料,召开护士长会议进行讨论,征求部分大专以上骨干护理人员意见,以期达到既不增加护士长工作负担,真实反映科室自查质量,又能切实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

2.2 强化培训力度,有效抓好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及终末质量。

“思路决定出路”,正确的质量概念是质量管理成功的保证[4]。为转变护士长思想观念,变被动质量管理为主动质量监督,增强科室自我监控力度,对全院护士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先后到新加坡、香港、青岛、上海、苏州、南京等进行质量管理培训,并详细介绍采取护士长质量报表目的、意义及方法,强调科室质控重要性和紧迫性,首先在思想上达成共识,然后有效抓好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及终末质量,其中基础质量是达到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的前提条件。

2.2.1 通过抓基础质量,如:开展“年轻护士素质提高活动”、分层次有重点培训各级护士、职业生涯规划以提高人员素质,激励护士尤其是年轻护理骨干积极性;借助“5、12护士节”进行多种形式理论技能培训、演练与竞赛,护理查房、案例分析、PPT交流、优秀论文评比、护理流程情景表演等,优秀护士进修、专科护士培养等提高护士工作素质和服务能力,让其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应该做什么?如何做?通过合理配置护理人力、合理放置药品物品、科室合理布局等,为护士创造安全舒适工作环境,这是预防护理缺陷、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

2.2.2 强化护理质量环节控制。护理工作有没有规范、流程及要求?是否环环紧扣、层层落实?护理人员能否自觉履行工作职责及规范?这些都是直接影响护理质量高低的关键环节。护士在实际工作中,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干扰,往往会造成护理工作程序中断或环节缺失,如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注意力不集中造成核对无效,受心理定势影响等均会对护理结果产生影响。因此,管理人员要通过对制度、规范、流程的解读,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及考核,及时发现苗头、隐患、危险因素,并加以纠正,以杜绝差错发生。

2.2.3 重视终末质量管理。终末质量是护理工作结果,管理人员要善于通过终末质量找出影响质量结果的根源及潜在危险因素,加以科学控制和解决。克劳斯比提出的零缺点质量管理理论中指出:“质量管理的标准是零缺点,是要求每一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提高质量的良方是事先预防,不是事后检验”[5]。

2.3 加强科室自查自纠、互查互纠。

管理就是环节的理顺,使每项工作环环相扣[6]。现代质量管理的特点是重视过程质量控制,向目标管理、系统管理一样,现代的“过程管理”正在替代传统结果管理。所谓结果管理,就是只要不出事故,工作程序和方法便不成问题。过程管理,则是把一切工作都看成过程。过程控制管理模式正被医院管理者认识和运用,过程质量主要是针对护理流程及护理行为,特别是对护理行为进行督导,控制护理人员工作中随意性,使护理人员职责明确,运作规范,遵照卫生部“三个规范”原则,如各种注射、鼻饲、导尿、急救配合、晨晚间护理、护患沟通等护理技术和服务每一步骤都按规定完成。护士长要善于发现工作中薄弱环节和薄弱人群,重点进行管理和监控,主动、及时识别影响质量危险因素并加以预防,杜绝危险因素转化为现实。每月还组织护士长进行对口检查,相互督导相互促进。

2.4 建立有效的反馈追踪机制,重改进轻处罚 。

启用护士长质量月报表后,护理部及时了解基层质控中发现问题,结合护理部质控中发现质量问题,将有价值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并每月向护士长、护理人员反馈。对个性问题进行针对性追踪,共性问题在护士长会上进行警示外,在质控检查中重点进行追踪。为鼓励科室主动发现问题、反馈问题,鼓励不良事件非惩罚上报,护理部对科室上报质量问题不予扣罚,护理部认真分析原因及时反馈与通报,坚决杜绝类似事件发生。此种策略既调动各科护士积极性,也解除科室后顾之忧。护理部质控组根据每月质量检查情况,对全院各科室进行反馈,指出现存护理质量问题及改进方案,并进行统一和规范。为帮助科室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护理部制定护理质量反馈表及时反馈,要求护士长根据护理部反馈表,组织科室护理人员认真进行讨论,制定改进措施和工作目标,限期整改,并将质量反馈单于2日内反馈至护理部,院级质控组进行复查。对于科室护士长解决存在难度的问题,提交护理部协助解决。

3 体会

3.1 牢牢树立护理质量管理观

通过近2年运作,护理人员树立质量管理观,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质量管理已不仅是护理部、护士长等管理人员职责,每个科室都形成较为完整的质量管理框架,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使质量管理工作在科室得以落实,强化全院、全员管理理念。

3.2 重视护理工作具体过程和结果的监控

工作方法调整和管理意识增强,使各科护士长更重视对过程和结果的监控,特别是加强对护理过程监督,及时纠正护理工作运行中偏差,从根源上控制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

3.3 大大提高护理质量与服务满意度

通过全院护理人员的努力,我院护理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据近2年统计,护理缺陷、投诉率大大降低,表扬信、锦旗数量明显增加,病人满意度明显提高,市、区级质量检查中病人满意度>99%。

3.4 加强三级质控间沟通,形成动态质量监控网络

调整质控方法克服以往质控模式缺陷,加强护理部与临床,临床各科间沟通及联系,为护理部全面掌握医院护理工作质量及工作运行提供信息,使我院护理质量控制工作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动态质量监控网络,有效地促进护理质量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海林.持续质量改进在整体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4,18(12B):2240.

[2]赵婉文,余碧瑛,区月霞.护士进修杂志,2001;16(7).

[3]张培郡.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12(24):18~19.

篇(2)

当前,患者与家属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健全,对医院护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医院采取一定的管理策略防范护理安全隐患具有十分必要的意义。既保护医院的利益,又满足患者的需求。本文将对医院护理安全隐患及管理策略进行论述与分析。

1、医院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1.1 护士的法律意识及安全护理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护士在学校及在实际工作中所受到的教育均缺乏相关的安全法律知识教育,因此,护士在护理时仅关注患者的健康问题,而忽略了潜在的法律问题。例如在床头接班时,没有征得患者的同意而随意暴露出患者的身体,有些护士还将患者的隐私问题在公共场合谈论,进而侵犯了患者的隐私权及保密权。另外,护士在实际护理工作中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也不具备法律上重视证据的认识,忽视了对安全隐患证据的收集与管理。

1.2 护士的业务素质欠缺

随着护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医疗设备的改进。医院逐步开展新技术,护理范围进一步扩大,这就需要护理人员不断更新知识以充实自己,对每一项治疗、操作规程、护理医嘱等都要有充分的认识,如果护士缺乏基本的理论支撑与指导或者缺乏操作业务的经验,盲目地使用机械,很容易酿成事故。

护士业务知识的匮乏、工作经验不足、技术水平低、与他人的配合工作能力差、不重视业务培训、违规操作等,这些都会造成护理失误.甚至引起护理纠纷。

1.3 护理人员的配置有限

护理人员数量少、病人的护理要求增多,这些都是护士每天超负荷从事繁重工作的原因。在医疗高峰时期,一个护士白天值班时可能要同时负责多个病人的治疗及护理、健康教育等工作。由于护士长期处于疲惫的工作状态下,所以难免在工作中出现责任落实不到位、注意力分散等现象,最终无法保证各环节的服务质量.给病人带来安全隐患。

1.4 患者缺乏基本疾病知识

护理工作需要护士与患者双反的共同参与、共同合作来完成,护理工作的安全开展依赖于患者的密切支持与配合。如今,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与维权意识已日益增强,但是由于患者对疾病的相关知识有所欠缺.无法正确处理护士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当患者对医院的期望值未达到其需求时,容易引发医疗及纠纷。

2、加强医院护理安全的管理策略

2.1 加强护士的法律教育

在对护士开展的继续教育中应加强宣传法律知识的力度,通过举办讲座、开展培训、聘请法律顾问等形式给护士上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法律教育,引导护士学习法律,做到懂法、知法、严格按照规章制度依法行医。让护士明确违规行医的严重后果,甚至要负法律责任,加强护士的责任感,同时维护病人及自身的权益。

2.2 注重加强护士整体素质提高

护理人员不仅要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与学习,还要注重操作技能的进步。管理者应鼓励护士多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让护士获取国内外的新知识、新观念、新动态,以拓宽其知识面。护士的理论水平及操作能力要跟上学科不断发展的步伐。医院应确保每个季度、半年、全年定期开展对护士基础护理、专业操作及专业理论的技术考试,长期督促护理人员的进步。护士还要侧重心理学、人文方面知识的掌握,以加强与病人的沟通。

另外,护士的护理不安全行为也是安全隐患的重要来源。护理不安全行为通常是护士不自觉、不受控制的个人行为。因此,护士学会自我控制手段非常重要。护士长作为护士的直接领导者,要加强对护士自我控制的教育,平时工作中关注护士的言行举止并加以正确引导,护士长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根据科室的专业及特点,要明确易发生安全事故的薄弱环节;护士长要了解每位护士的水平、技术、家庭情况等,对较易发生问题的人与事做到心中有数;对一些危重患者、大手术患者的特点,在护理中应该注意提高安全意识。若发现护理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应采取措施积极改正、规范,护士长要做到从思想上教育、从制度上监督、从环节上把关,层层杜绝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

2.3 加强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沟通

医务人员与患者的职业训练、教育程度及地位等权威方面的差异往往导致二者沟通中存在障碍,引发隐患危机。因此,护理人员要根据接诊患者的差别,根据其教育程度、职业训练、地位等多个方面区别与其沟通的方式、沟通的内容等,这有利于缓和医护之间的矛盾。在与患者或者患者家属沟通时,还要注意掌握一定的技巧,在沟通信息、沟通意见、沟通情感时,要确保交流用语的通俗易懂,让患者与家属听懂医护人员的各种意见与建议。避免沟通不利造成的误会。同时,护士要履行告知的义务,耐心解释,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少安全隐患,保障医疗护理的安全。

2.4 积极采取措施制定护理安全规范

针对医院内常出现的安全质量管理隐患,结合实际的工作情况,应制定如《医院护理管理手册》、《护理质量控制标准》以及.《护理安全预防事故防范》等相关安全护理的手册,以规范工作中的各个流程。同时建立安全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将小组实行分级管理的方式,制定评价标准,定期对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加大对安全管理的监控力度。

另外,质控小组要加强夜间的监督工作,观察护士的自律性,对违纪行为要及时提醒,或者警告处理。以进一步促进护士在工作中注重安全的自觉性,保障患者权益不受侵犯,提高医院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丽清、王凤菊、梁艳、潘秋景.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与对策[J].河北医药2009(21)

[2]李加宁、宋雁宾.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思路与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5(11)

[3]邱彩兰、韦巧灵、丘燕、赵翠松、刘宁、何翠丽、雷丽华.护理安全隐患意识的调查及警示牌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6.(2)

篇(3)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045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I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Nurs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Tang Yiping

Abstract:Objective: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o find the problem of the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nursing in our hospital , discussion on dountermeasures,guarantee the successful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Methods:Find the Nursing care of 52 cases of accidents in our hospital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during 2010 July to 2013 July,take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Result:Prone to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nursing problems is basic nursing and phlebitis.Conclusion:Seek solutions from the above three aspects, and can prevent the adverse reaction i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nursing.

Keywords:Neurosurgery nursing The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049-01

神经外科是综合性医院的一个重点科室,同时也是医疗纠纷的高发科室,具有病人急诊多、情况急、病情变化快,同时专业性强的特点,同时神经外科的疾病治疗面朝着越来越广的趋势发展,这就对神经外科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在此收集了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我科住院治疗并出现护理问题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起发生原因、影响因素,并对其解决思路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现归纳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整理自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我科住院治疗并出现护理问题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52例患者的年龄最小16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为(40.5±20.4)岁,其中男性34例,女性18例。疾病分布中,脑外伤患者有21例,颅内出血患者有19例,脑挫裂伤患者有8例,颅底骨折的有4例。

1.2 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发生的护理事件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及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思路。

2 结果

2.1 护理不良事件的类型。在总共52例护理事件中,病人出现管路脱落16例,比例为30.7%,静脉炎14例,比例为26.9%,基础护理问题10例,比例为19.3%,用药差错5例,比例为9.6%,其余7例。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2.2 护理事件发生的班次统计。在所有52例护理事件中,白班发生28例,比例为53.84%,小夜班10例,比例为19.23%,大夜班14次,占比26.92%。具体见表2。

表2

3 讨论

神经外科的患者大多病情危重,来诊时多为急诊,复合伤多,并发症多,病情变化迅速而急遽,日常治疗过程中病人各种置管多、意识不清患者多、基础护理任务繁重,各种意外情况和并发症都有可能发生[1]。稍有疏忽都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引发患者家属的不信任或护患纠纷。作为神经外科护理人员,如何在日常工作中既能顺利完成护理任务,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同时又尽可能的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是一个需要仔细探讨的问题。本次研究表明,神经外科护理事件主要表现为管路脱落、静脉炎、基础护理疏忽、用药差错、褥疮、坠床等问题,其中管路脱落、静脉炎和基础护理疏忽占了总数的76.92%,是需要着重注意的问题。从发生护理事件的时间段来看,白班发生28例,占总数的53.84%,小夜班最少。对所有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分析,得出其影响因素和可采取的解决对策如下。

3.1 护理因素。护理从业人员的应急水平、心理素质、掌握专业知识的水平以及责任心的强弱,都有可能对患者的治疗产生影响。特别是安全意识不强,三查七对制度执行不彻底,执行医嘱不严谨,对病人病情变化观察不密切,都随时可能导致管路脱落、坠床、用药错误等事故[2];日常工作不细致,基础护理欠到位,无菌操作不严格,则有导致静脉炎、褥疮的可能。同时,近年来,新设备、新技术和新的观念不断更新并应用到临床,如果我们的护理人员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护理工作,而是墨守成规,就不能做的经常的虚心学习,及时掌握新的技术,也很有可能导致护理事件的发生。还有,神经外科的护理工作繁琐细致,碰有车祸、急诊等突况时,人员相对不足,导致护士的精神紧张,持续下来就容易产生精神倦怠和心理疲乏,极易导致护理事件的发生。

对护理人员因素导致的护理事件,一方面对我们的警示意义最大,另一方面也最容易从自身解决[3]。解决策略归结如下:第一,应该科学的安排护理人员的作息时间,并在每个班次保证不同年资的护理人员的合理配置,方可保证我们的护理人员有充足的精力、良好的精神风貌来完成本身工作,同时可以减轻她们的情绪焦虑和心情紧张,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第二,应当强化对专业知识和新技术的指导和训练,加强护理的继续教育学习,利用床旁带教、特殊病人护理讨论等方式,提高每个人的技术水平,使护理人员都具备处理病人的能力和素质。第三,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建立并强化护理安全管理观念,建立考核制度,严格三查七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制度,平时注意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增强责任心。只有做好以上几个方面,才能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打好护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3.2 患者和家属因素。神经外科的患者病情多急、危、重,患者经常存在意识障碍或躁动、谵妄等,这就导致患者在日常治疗时多不配合。在进行输液治疗或管路引流时,引起造成鼓针或引流管路脱落,或因躁动导致坠床、跌倒等事件。在面对这些情况时,应首先向家属解释清楚,争取家属的谅解。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尽力稳定患者情绪,并做好陪床家属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之配合护理人员做好看护工作。必要情况下通知医师适量使用镇定药物,或者使用约束带制动,使用约束带时应注意绑缚松紧度,避免造成患者肢体血运障碍。

3.3 管理因素。本次研究中发现,白班是发生护理事故最多的班次,主要是因为白班所占时间长,护理操作多,主要的基础护理工作,包括患者的健康教育,入出院手续等都在白班完成,护理人员疲于应付,容易导致护理事件发生。因此,应当制定科学的护理流程,配备合理的护理人员资源,合理安排休班,避免护理人员长期的高强度工作。完善神经外科的护理程序,制定应急预案,定期检查护理质量并及时整改查出的问题,并及时检讨在突发事件中的处理情况,积累经验,避免重复差错,可以有效的减少护理事件的发生。

总之,神经外科的护理工作是一个要求严谨、细致的系统化的工作,而且随着科技及环境的变化还会产生很多原来没有遇到的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需要在护理人员业务素质、管理制度、患者及家属的教育等方面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最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医学护理专业;教学现状问题;有效方法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护理教学模式也在摸索中发生了很大变化,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临床需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本文分析了当前医学护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1、案例教学法

在医学护理专业教学中,案例教学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照教学内容,选择一些经典案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中获得新的护理知识与护理技能,该教学手段在临床护理课堂教学中被频繁使用。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学生对教学案例的分析逐渐推进教学过程,以提升学生的判断力及主观能动性,进而加深学生对医学护理知识的牢固掌握及护理技能的熟练应用。通常情况下,案例教学分为三个环节:准备环节、实施环节及归纳环节。①准备环节。教师应依照案例教学的适用条件,确定哪些内容适合应用该教学法。一般来讲,与生活紧密联系、抽象、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比较适合用案例法来完成教学目标。在确定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应依照具体内容的特点恰当选择案例并设计展示案例的形式,比如录像、录音或者文字。在设置案例题目时应坚持“恰当、简洁”的基本原则;在介绍案例基本情况时,教师应确保案例的时间、人物、地点、过程、环境等要素不可缺失;设计问题时,应有思路提示,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应用什么知识发觉什么观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归纳观点时,教师要有重点思路的提醒。②实施环节。在该教学环节中,教师应为学生详细介绍案例的基本情况及发生背景,并确定案例题目,让医学护理专业学生以寻求问题答案为目的有针对性地分析案例,避免学生不懂门道而只看热闹;为学生展示具体案例;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启发学生以新学的理论知识为依据分析案例详情,最终让学生阐述分析到的观点。③归纳环节。在该教学环节中,教师应总结学生分析到理论观点,针对正确的观点给予表扬,针对有所偏差的观点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并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更多深入思考问题的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揭示案例中蕴藏的准确观点。

2、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当前医学护理专业教学中十分常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其与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同,该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倡导以实际问题为基础的启发式及讨论式教学。问题教学法的优势是目的性强、生动灵活,并且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学习等能力的提升。在问题教学法的具体应用中,教师通常可将学生分成10人小组,组员围绕教师事先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比如,在护理内科的教学中,以问题法为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习怎么护理高血压患者,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设置如下几个问题:影响高血压病的因素是什么?护理方法有哪些?选用这些护理方法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分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在各个小组周围巡视,适时启发学生思路,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根源。在完成讨论任务之后,每个小组应选派一个代表阐述本组讨论的观点,如果各组观点不一致的话还可用组间辩论的形式再进行深入讨论,最终形成一致观点。利用问题教学法完成教学过程。使得学生可在和谐与民主的氛围中加深对问题的全面理解,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牢固记忆,并有效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

3、多媒体教学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也被引进了医学护理专业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法可将护理知识以动画、图像、语音、文字等多种形式展示给学生,这种生动、灵活的形式可使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感官接触新知识,并且也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可将抽象的医学护理理论、原理、概念以更加客观、清晰、具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精力集中地参与课堂活动,为学生牢固记忆理论知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了条件。比如,在讲解对腿部骨折患者的护理技巧时,教师可将护理过程以动画形式播放给学生,在播放时辅以语言解说,让学生全面了解护理方法与护理要点。为了让学生更细致了解护理细节,教师可借助慢镜头播放方式,让学生从一点一滴了解护理措施的完整过程,针对护理难点,教师应暂停播放,为学生详细讲解并确定学生毫无疑问地掌握后再播放下一个要点。

4.其他教学方法

除上述教学方法,还可根据护理专业教学内容采用角色扮演法、讨论法以及以赛促学法,其中利用角色扮演法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或者自身扮演病人,要求学生采用所学进行护理操作,以及时发现学生护理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进行针对性改正。通过角色扮演法尤其应使学生感受患者心理状况,使学生关注患者心理变化,在临床中加强心理护理。同时,护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留下充分的时间供学生讨论,使学生充分理解护理所学知识,为灵活的应用在临床中奠定基础。例如,针对不同病人如何才能提高护理满意度,在涉及患者隐私时如何进行护理操作等问题,通过讨论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为护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另外,还可根据实际采用以赛促学教学方法。通过比赛提高学生的护理意识及水平。例如,在每年的“5.12”护士节时,举办护理技能大赛。同时,平时注重训练从中选优经过训练后参加每年的自治区和全国的高职组的护理技能大赛,不断提高学生的护理水平。

总之,为切实提高医学护理专业教学实效,教师应有针对性地依据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全方位、立体化地创新教学方法及手段,为医学护理专业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尤其应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采用针对性教学方法,提高护理教学水平与质量,让每位学生根据患者病情都能灵活应用多种护理方法,为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徐丽娟.探讨护理专业实施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方法和手段[J]《.科技风》,2015,02

篇(5)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7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07-02

职业倦怠是一种心理能量长期奉献过程中被索取过多而产生的极度心身疲惫和情感耗竭的综合征[1],其已成为职业压力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2]。护士是一个特殊群体,由于职业的高风险性、日常工作量大,工作时间相对不确定以及社会地位、劳动报酬低等原因,使得护士成为职业倦怠的易发人群[3]。为评估和认识护士职业倦怠,保障护士身心健康,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本文提出了通过护理能级管理,促进护士职业倦怠改善的新思路。旨在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职业倦怠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促进护理事业健康发展。

1 护士职业倦怠形成因素及改善措施

1.1 护士职业倦怠形成因素

1.1.1 工作和职业特征 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短缺严重,护理工作负荷过重,加上医疗职业的高风险环境,使护士面临很大的职业压力,成为职业倦怠的易感人群。国外研究证明,护士工作衰竭主要原因为所护理病人的病情危重,病人及家属要求高,工作负荷过重,人手不足,工作排班不合理,社会支持不够,与病人、家属、同事的冲突等。另外,工作和生活中护理人员的多重角色冲突[4],常常使护士力不从心、身心疲惫,而产生职业倦怠感。

1.1.2 社会因素 国内护理职业社会地位低。医疗活动中,诊疗处于主导地位,护理处于从属地位,医护之间的巨大社会地位反差,令护士们感到职业前景黯淡,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工作无成就感。另外,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非专业性工作量大等也使护士容易产生消极情感。

1.1.3 个体特征因素 职业倦怠虽然是由工作直接引发,但也与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等有关。据调查[5]21-29岁年龄组的护士易产生工作倦怠,女性在情感衰竭方面高于男性,单身者比已婚者易产生工作倦怠,低年限的护士存在高职业倦怠感。高学历的年轻护士是工作倦怠感的高发人群。

1.2 护士职业倦怠改善主要措施

1.2.1 管理者的支持 管理者在护理管理中对护理人员工作倦怠感的理解和支持是缓解护士工作压力的有效途径。护理管理者应设法消除工作情绪中可能引起护士工作倦怠感的因素。如明确工作职责,提高社会地位,减轻工作负荷等。管理者还应注重对护士的支持,包括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给予工作肯定和积极评价,从而防止因职业倦怠使护理队伍不稳定,降低护理工作质量。

1.2.2 培养健康的人格及工作态度 现有研究表明,应对护士职业倦怠最有效的干预措施是积极培养健康的人格和工作态度。要让护士认识到造成工作倦怠感的因素,学会自我调节。选择积极的应对策略,释放内心压力,减轻职业倦怠感。另外,人格特征是职业倦怠产生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目前国外对护士坚韧度方面的干预研究比较多见。有研究表明,提高护士的坚韧度可提高护理人员应对职业倦怠的水平。

1.2.3 改善工作环境 医院管理层应采取积极措施,为护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增强护士的自尊感和归属感,减轻职业倦怠的困扰,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2 护理能级管理的方法和效果

2.1 护理能级管理方法 护理能级管理模式是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新的思路和趋势[6]。根据护士职务、职称及技术能力等条件分为不同级别和不同层次,进行护士分层次使用和管理[7]。各层次护理工作内容进行规定,并赋予各层次护士一定的职能和责任。优化护理人力资源管理,进而提高护理质量。将病情轻重不同的患者分配给不同能力的护士进行护理,在保证护理质量及患者安全的同时,充分体现了不同层级护士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价值。另外根据不同层次护士岗位工作内容、职责和风险因素,确定不同层次护士的绩效考核指标,实行薪酬与护士层次挂钩。体现人才与劳动的价值,这样有利于提高各层次护士的积极性,发挥较好的激励作用。

2.2 护理能级管理的效果

2.2.1 护理能级管理提升了护士的价值感 实施护理能级管理,克服了之前不同技术职称和年资的护士工作内容相同,护士工作热情不高、消极,护理质量难以改进和提高。护理能级管理,以人的能力为核心,参考学历、职称和技术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以能定级,以岗定责,职能匹配,绩效挂钩,提升了护士的价值感,降低了职业倦怠感的产生。

2.2.2 护理能级管理提升了护士职业成长动力 实施能级管理,不同能级的护士被赋予相应的责、权、利,力求做到不同级别的护士“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满足护士自我实现最高层次的需求。实施能级管理也为护士的职业发展提供契机,有利于不同层级护士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有利于护士积极进取争先创优,实现人生宏伟目标。通过护理能级管理,制定相应的进阶制度,促进低级别的护士向高级别晋级,推动了护士职业成长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护士职业倦怠感的形成。

3 讨 论

职业倦怠是个体因素与组织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8]。因此,预防和矫正护士职业倦怠必须采取改变个人和组织的综合性干预措施[9]。在个体方面,护士应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在工作中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对工作目标的期望应切合实际,并选择积极应对方式。在管理层面,管理者除应重视护士人格特征的特异性外,还应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帮助护士更好地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减少职业倦怠的困扰,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周剑英,张晓燕.急危重症病学科护士职业倦怠干预的效果评价[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55-56.

[2] 王慧,张宁.医生职业倦怠的现状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4):397-399.

[3] 杨安芳,护士职业倦怠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4):399-400.

[4] 席波,李军,王翠丽.护士职业倦怠与人格、自尊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6,21(10):3-5.

[5] 周荣慧,呼滨,等.北京城区综合性医院护士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追踪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9):27-30.

[6] 王慧芬,贾琦.护士能级管理的实施效果[J].护理杂志,2008,25(IA):55-56.

篇(6)

二、结果

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深度分析,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学习需求凝练以下主题。1.增设专业特色课程。访谈对象普遍感到:研究生课程设置欠合理,学位公共课和基础课设置较多,而专业特色课程或护理研究相关课程少。S1:我校护理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医学研究生基本相同,公共课和基础课较多,没有突出护理专业特色,如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病理、自然辩证法等,而对于护理研究、循证护理、高级护理实践等护理研究生感兴趣的课程没有安排或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护理综合、护理新进展,没有实际安排授课或辅导。2.增加科研相关课程学时。多数研究生提出:课时比例不妥,应减少公共课学时,增加科研相关课程学时。S1:公共课较易理解,可减少学时或合并,增加科研相关课程如医学科研设计、医学统计学、医学文献检索等课时数;这些课程相对较难,希望讲授理论的同时增加实践机会。3.关注护理学生课堂表现。部分访谈对象提出:高校硕士生专业基础课合堂授课,老师所列举的实例都是针对医学生,几乎不涉及护理,使得课程内容与护理专业脱节。S5:对于专业基础课或选修课而言,教师授课以医学生为主可以理解,但应适度关注护理学生,备课时搜集相关护理实例,以满足护生需求。4.创设实践体验的机会。有访谈者认为:作为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在教学组织中应当多为学生创设实践机会。S10:我校部分老师教学方式单一,传统讲授占据首位;希望老师根据课程内容采取多种方式,如医学统计学或统计软件,可将教师的科研论文作为实例,呈现原始数据,使学生贯穿理解论文的基础上,进行原始数据的统计处理,增加体验机会。5.引导课题研究思路。多数访谈对象认识到:首次接触课题,科研思路的引导是其主要需求之一。S3:我是研三即将毕业的学生,刚涉及科研几乎都没有思路,迫切需要导师正确引导。回顾学习历程清晰记得三年前,导师要求去图书馆查阅文献,仔细研读文章,从中提炼问题,尝试撰写综述;在撰写综述过程中,获知某一研究领域已知和未知,从中发现被前人忽略的问题,进而选题得以解决;这样既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培养了科研思维能力。6.营造学术交流氛围。学院定期举办前沿讲座、学术报告、召开研究生例会,跟随导师参加学术交流这是研究生翘首期盼的。S12:我曾跟随导师去北京参加国际会议,并在大会上交流发言,那次经历弥足珍贵。7.安排与自身研究方向相匹配实习科室。访谈中科学学位研究生普遍涉及:临床实践安排应当以研究方向相关科室为主,以利于实习中从事研究,收集整理资料;在此基础上再安排其他重点科室实习。S15:科学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不同,但我们轮转的科室基本一致,我认为实习科室应与自身研究方向匹配。8.开展就业指导。访谈的部分研究生感到:研三就业最为困惑,请求学校相关部门及导师重视就业指导。S3:未来工作悬而未定、研三各种纠结涌上心头,如何参加应聘以及准备哪些资料,此时期盼学院组织研究生就业报告会或求职经验交流会;更期望学院将每届研究生求职的各类材料留档,为学生提供借鉴。9.改善研究条件。有的访谈对象分别提到了图书资料、统计软件、电脑及经费等研究条件欠缺。

三、讨论

以上主题说明我国护理硕士生教育尚存缺陷,建议采取如下措施,创设满足学生需求、利于自主学习的教育情境。1.优化课程设置,构建护理科学学位课程和MNS特色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设置的根本依据,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分为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其培养目标和定位不同,课程设置有所侧重。多数访谈对象提出课程设置或课时比例欠合理,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吻合[2-3]。王晓燕等提出护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需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符合国家护理人才需求和疾病谱变化,同时体现实践性特点,与研究方向和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设置学位课程,并将临床实践、学术活动和论文撰写列为必修课程[4]。也有学者提出建立一套区分于护理科学学位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且具有MNS特色的课程体系,设置精而深的护理专业课程,涵盖临床护理、护理管理、科研教学及不同专科护理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5]。可见研究生课程设置及课时匹配各高校不一,结合我国实际全面构建护理科学学位课程和MNS特色的课程体系,是亟待研究的课题。2.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采取多样化课堂教学策略。改善研一专业基础课合堂教学模式的弊端,实现合—分—合式课堂教学结构,有分有合相互兼顾相互统一,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制定具有专业差异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学习参与度。3.培养高水平的护理师资队伍,推进研究生“专业化教学”。护理学专业已认定为一级学科,但发展时间较短,师资力量薄弱,有学校仍依托于医学师资,欲实现护理“专业化教学”,必须创建高水平的护理师资队伍。4.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研究方向为基础,统筹制定个性化的临床实习方案。就临床实习而言,访谈结果临床实习与培养目标、研究方向脱节。王喜华等研究提出护理硕士点可根据研究生意愿,在综合考虑学校特点和硕士生研究方向等基础上统筹安排,制定科学合理的个性化临床实践方案[6]。李继平等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临床实践训练内容设计安排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区分不明显,能力培养侧重点不明确,专科护理特点不突出;并提出基于个人专业经历与研究方向的临床实习轮转设计[7]。因此研究生临床实践应根据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统筹制定个性化的临床实习方案。5.正确引导研究思路,多渠道搭建交流平台,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导师应按照护理硕士学位培养方案,结合每位学生自身特点,量身定制培养指导计划;多渠道搭建交流平台,运用新媒体网络技术促进中外研究生交流。6.成立研究生就业指导团队。全面搜集就业信息,掌握就业相关知识,了解用人单位对护理研究生的应聘要求;邀请毕业生介绍就业签约经验,积累借鉴签约资料,为提升就业实力打好基础。

作者:方秀新 张敏 马晓叶 单位:1.滨州医学院护理学院 2.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罗婕.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需求的调查研究以云南大学为例[D].云南大学,2013.

[2]刘贤,郑显兰.对护理学学术型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实证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5,30(13):75-78.

[3]秦永杰,赵坤,王云贵.某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调查和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125-126.

[4]王晓燕,李国宏,徐翠荣.关于实践取向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思考[J].护理与康复,2015,12:1174-1176.

篇(7)

情境模拟教学以高科技为基础,以模拟临床实际情况为前提,以实践教学、情境教学和个体化教学为特征,以其有医疗环境而无医疗风险为突出优点,借助高仿真设备,给护理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带来了一场革命[1]。然而,高仿真设备的管理水平和情境模拟教学的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高仿真设备的管理与情境模拟教学目的的不一致性、与教学内容的不协调性[2]。如何科学合理地管理高仿真设备,充分发挥其在学生临床护理能力和科学思维培养中的作用,是摆在护理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1护理高仿真设备管理新特点

1.1护理高仿真设备发展过程

高仿真设备由最初使用的简单解剖示教模型、局部功能显示模型,发展到计算机交互式模型、生理驱动模拟系统以及最新的虚拟现实系统等[3],遵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高仿真设备源于高端模拟技术,高端模拟技术用于航空、航天、军事等领域的培训由来已久[4],将其应用在医学教育领域也是应运而生。高仿真设备由材质、手感、结构逼真[5],到借助预置软件、将典型的病理生理过程和人体模型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对医疗护理操作全过程的模拟[6],到将高级生理驱动仿真技术与仿生学技术充分结合[78],再到利用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交互技术以及高分辨显示技术、生成三维逼真的虚拟环境[9],其材质、技术、精密度越来越高,所以需要师生在操作过程中爱惜精密度高、价格昂贵的高仿真设备。

1.2护理高仿真设备属性特点

情境模拟教学是指通过对事件或事物发生与发展的环境、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受教育者理解教学内容,进而在短时间内提高能力的一种认知方法,使学生在亲身体验过程中,理解知识内涵、提高能力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10]。高仿真设备以其逼真的特点作为现实患者的“替身”走进护理教学,所以高仿真设备已不仅仅是进行教学、科学实验的工具和平台,而是“真实的患者”,要求师生把他们作为有生命的患者来进行沟通交流及医疗护理活动。因此,高仿真设备不仅仅具有“物”的属性,还拥有了“生命”的色彩。

2护理高仿真设备管理与教学的不协调之处

情境模拟教学法是通过创设接近于真实的临床情境,对事件或事物发生与发展的环境、过程进行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增进情感体验的一种教学方法[1112]。在医学教育中应用情境教育法的核心是在实验实训中通过模拟逼真的临床情境,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内在体验和情绪,为学生创造独立分析问题与思考问题的机会[13]。然而,在护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大多仅把高仿真设备当作“物”,对待高仿真设备缺乏人文关怀,不能像对待患者一样,尊重、爱护高仿真设备,甚至会有损坏设备的现象发生,从情境模拟教学概念的角度讲,失去了情感体验这一教学环节。因此,传统的仪器设备管理理念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护理情境模拟教学的需要,必须探索新的管理策略,应对新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人文关怀理念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3应对策略

3.1打造与临床护理工作环境高度相近的学习环境

护理情境模拟教学的实现需要两大环境平台:一是能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实验教学环境;二是能够支持医学多学科交叉学习的实验技术环境。鉴于上述两点,在实验室布局方面,可建设一个由模拟护士站、内外妇儿病房、外科手术室、ICU病房等“科室”组成的模拟临床环境;在设备方面,配以现代化、智能化的护理高仿真设备,最大可能地形成与临床护理工作环境高度相近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一进入实验中心,就自然地接受护理职业和人文氛围的熏陶,能够在“真实”的临床护理环境中面对“真实”的患者,感受到护士工作的真实环境与气氛,并在学习过程中教会学生从职业化角度出发,像对待真实患者一样地对待高仿真设备。在对高仿真设备进行各种治疗护理操作时,按护士的职业角色和职业素质严格要求自己,实现情境模拟教学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增进情感体验的作用;同时也实现校园护理文化与医院护理文化的衔接和融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2全方位构建高仿真临床护理文化软环境

3.2.1开展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课程建设,熏陶学生的护理职业情感首先,帮助学生建立人文关怀的理论基础,比如加大护理人际交流与沟通、护理伦理学等人文课程的课时数,逐渐树立人文关怀理念。其次,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促使学生学会用个性化的言行、举止,展示内在的护理职业情感,在关注疾病的同时,也发自内心地关怀“患者”,真正把仪器设备当作实验课程的成员、科研的合作伙伴,把人文精神、专业使命融入高仿真设备使用的每一个环节中。另外,在借助高仿真设备进行的护理技能操作考核中,增加人文关怀、情感交流环节的内容,促使学生在技能操作和人文关怀两者间达到知信行的内化和统一。3.2.2构建与高仿真临床护理环境深度融合的临床护理模拟病例构建与高仿真临床护理环境深度融合的临床护理模拟病例,需要教师将实验教学资源硬环境与临床护理病例软环境深度融合。首先,以临床真实病例为范本,并安排每个学生的角色,明确角色职责,形成情境脚本再现,体验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感受和行为,不仅加深对知识、技能的全面掌握和融会贯通,还能加深其情感体验,用同理心理解患者的感受,用自己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帮助患者。其次,将问题情境、实践情境、情感体验情境有机地融入情境教学病例中,创建有效的护理教学情境,即物理环境、高仿真模拟设备、行为活动以及学生与模拟环境之间情感联系和反应都真实的、立体的高仿真临床护理软环境,而高仿真设备此时自然成为学生需要去爱护的“患者”,其管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3.2.3以护士职业素质要求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情操情境模拟教学课应严格要求学生的着装仪表,教学中接触“患者”时,要求学生面带微笑,用关怀的语言与沟通技巧,以及恰当的护理礼仪,努力为“患者”创造愉悦、安全、可信赖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提醒、督促学生遵守护理专业职业规则,使学生养成按职业规则进行实验操作的良好态度和习惯,并逐步将对规则的认知、认同的初级层次上升到尊重和信仰的层次,由他律内化为自律。教学结束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所用到的一切设备物品和废弃物按照医院职业标准进行处理,尽快恢复安全、有序、专业、整洁的,有利于情景模拟教学的环境。3.2.4充分发挥教师和技术人员的榜样教育作用,提升人格魅力情境模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担任着编制和创建教学情境,协调教学活动,启发学生思维,控制、总结、反思教学活动等作用。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高标准地示范专业态度和专业技能,通过榜样这一价值载体,调动学生主动认知、引起情感共鸣、增强心理认同,从而激励和引导学生自我内化榜样的品质,以患者为中心,爱护“患者”。同理,教师要热爱学生,并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使学生学会这种爱和关怀,并把爱和关怀传递给“患者”。

篇(8)

全院7个护理单元,共有45名护士,年龄1945岁,平均34岁;本科9名,大专27名,中专9名职称中级职称21名,初级职称24名;工作年限127年,平均13年。

2人性化管理要点

2.1转变思想观念:采用多种学习和教育形式,使全体护士重新认识护理学的产生、发展与各时期护理对应工作模式及21世纪护理科学的发展趋势,对医院护士提出了任务与职责,促使全院护士有追赶学术发展潮流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2建立课题研究小组:由护理部总护士长及各临床科室护士长共7人组成。小组成员采取“走出去进行参观学习与“请进来”现身说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拓宽大家的思路。

2.3课题组成员分片对在职护士进行调查与分析了解其想法和需求,为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性化管理方案提供依据;明确观察指标、判断标准及实施方法。

2.4建立和谐工作环境: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对人的基本需要层次论,为护士创造有归属感的工作环境。2.5组织群体参与管理:上下结合制定目标,按照护理部的总目标要求,科护士长制定某个护理单元的护理服务质量目标时,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共同确定目标,使下属护理人员对各层次目标有所了解和认识,然后根据组织目标确定个人目标。科护士长可授权护士参与病房一些管理工作,增进对组织与管理工作的认识,给予负责任的工作机会,满足护士自我实现的需要。

2.6合理安排工作:以满足病人护理需要为原则,掌握护理人员全面情况,合理有效地安排人力。保持公平的原则,同时尽量照顾人员特殊需要。如护士的在职教育及继续教育、职称晋升考试等,在安排工作时我们都首先考虑,尽全力使工作、学习两不误。在排班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每个护士的工作能力,并征得护士的同意,合理安排科室,使护士乐意接受护理部的安排,并在岗位上努力工作。

篇(9)

中图分类号:R473.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2-0206-02

1引发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低的原因分析

1.1护士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不足:眼科患者入院时侧重对疾病知识、治疗、效果及主管医生治疗水平的了解,而术前则侧重于满足情感需求。但由于眼睛局部解剖结构抽象,致使病人对疾病知识难以理解。在不了解相关知识的情况下,病人担心手术后眼睛失明甚至丧失眼球,心理压力很大,因而对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的需求更高,这成为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满意度不高的原因之一。

1.2临床护士主动服务意识不强,主动深入病房接触病人不够:一般来说,眼科病人以老年人居多,且多数有视力下降甚至失明,自我照顾能力下降,另一方面,病人眼睛局部有病,但绝大部分病人全身状况良好,致使护理人员思想上麻痹,警惕性不高,放松了对病房的主动巡视。尤其是晚间无人监督时,不能按分级护理的要求认真及时地巡视病房,主动解决问题。

1.3没有考虑到病人的收入、学历情况对其满意度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的人需要更多的尊重,更重视服务态度,提示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评价不仅取决于护理服务的质量,同时病人的经济状况、文化也影响其对满意度的评价。

2提高眼科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若干策略

2.1与病人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随着整体护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心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要做好这项工作,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护士应充分认识到沟通交流的重要性,并将沟通交流落实到工作的一言一行中。

2.2对眼科病人进行心理护理:

2.2.1满足病人的自尊心。当病人踏人科室时,护士应立即主动热情地上前迎接病人。表现出主人的亲切和友善,使病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2.2.2消除紧张不安的心理。以热情诚恳的态度,亲切柔和的语言来接待病人,使其尽快熟悉医院环境,消除陌生感,产生安全感,增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2.2.3消除病人对疾病所产生的恐惧。

2.2.4避免和缓解焦虑悲观心理。

2.3体现人文关怀

2.3.1更新观念、学习和掌握人性化服务理念。将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把方便护士转变为方便患者是护士工作的宗旨,一切从患者的利益出发,让患者收益,不断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要把病人当亲人。处处尊敬患者,服务细致周到。

2.3.2转变护理工作模式。责任护士在病人入院时,热情接待,介绍人院须知,做好导诊导检服务,合理安排护理时段。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实行事先告知制度。检查前后,手术前后,护理工作做到有解释、有指导、有效果。

2.3.3实施人情化管理,护理人员要把情与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同情心爱心的驱使下,恰到好处地进行管理,让病人在住院期间感到病区是个家,从而有治愈的信心。

篇(10)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b)-0139-02

管理者是指在组织中全部或部分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员。医疗机构同其他行业一样也要有不同的管理人员负责相应的指挥管理工作。护士长作为医院护理工作基层领导者,对护理服务的具体执行,科室工作的正常运转起着沟通内外和承上启下的作用。随着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管理理念和服务意识的不断更新,医院及患者群体对护理服务和护士长的管理模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护士长只有适应新的角色,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病房管理效率才能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同时,护士长的管理方式也由经验型管理向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现代管理转变,既是监督者又是技术指导者。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护士长的管理在方法层面更加注重人本思想,这一点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管理者。护理管理内容十分丰富,并不枯燥,是一门隐含艺术的科学。在具体的护理实践中,护士长要在把握一定原则的基础上,善用管理技巧和管理策略,才能使护理管理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达到完美结合[1]。提高病房护理工作效率,满足患者需要是每个护士长都在深思的问题,对现有的护理管理经验与实践加以借鉴,对相关理论与方法进行改良,提出高效、独具特色的管理策略,对临床护理工作来讲有重大贡献和深刻的意义。

1 护士长领导能力的重要性

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将直接决定工作效果的好坏。领导能力绝非凭恃特权来对下属员工进行被动指挥,而是采用科学合理的激励方式,引导人们积极热情地去从事相应工作,而非简单的服从。因此护士长的领导能力,在对护理工作管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领导能力并非生来就具备,与人的经历,教育情况和个人素质有很大的关系。护士长的领导力首先要体现在护士中的威信,但这不等同于拉帮结派等不良工作作风,而是被其他护士发自内心的信服。既包括护理经验,工作作风,也涵盖人际关系,人品修养等。因此在护士长的选拔过程中,要形成良好的竞聘机制,选拔责任心强,经验丰富,性格开朗,积极进取和富有人格魅力的人胜任。同时要保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竞争原则。只有具备一定领导能力的护士长才能对科室护理管理工作进行严格把控,克服困难,提高工作效率。

2 提高病房护理管理效率的策略

2.1 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是病房普遍实施的策略,也是提高护理管理效率的关键环节。人性化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发挥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根据每个人的特长优势和兴趣爱好,分配具体工作和职责。如有些护士护理基础扎实,经验丰富,乐于与其他人分享护理感受,那么可以让她负责科室的教导学习工作[2]。将安全护理等工作则交付给责任心强,仔细认真的护士,以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另外,也要让护士积极参与到护理管理工作中来,提高护士的责任意识,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对待疏忽犯错的护士,尤其是刚毕业的实习护士,要给予理解,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和鼓励,言辞恰当,语气中肯,而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加以训斥,这将会损伤他人的自尊心,同时会败坏自己在护士心目中的形象。再有对护士安排工作的强度要合理适当,并要做到公开透明,不能因个人关系而有所偏好。如工作安排不合理,让一些年轻护士经常熬夜加班,使得她们得不到正常的休息,没有生活的自由空间,从而造成身体疲惫,既达不到好的工作效果,甚至会造成职业倦怠。

2.2 激励管理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维持兴奋状态的一种心理过程,在管理工作中能够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3]。在护理工作中,激励机制也深值护士长借鉴,护士长应通过良好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和事业发展来稳定护理队伍,充分挖掘每个护理人员的内在潜力,鼓励护理人员积极从事护理服务工作,以达到提高病房护理管理效率的效果[4]。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达成目标要具备一定难度,要通过一定的努力付出,但也不是遥不可及。其次是要制定适宜的奖励制度,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如奖金、补贴等形式的财务奖励,也可以是表扬和赞许,先进个人,优秀护理工作者,医疗精英等荣誉奖励。也可以对积极上进的护士,提供晋升,公派学习,外出开会等机会。再有确保激励管理有效的另一个要件,就是要保证每个护士参与的机会公平均等,只要争取,任何人都有可能获得奖励及荣誉。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便能充分的调动护士的热情,形成爱岗敬业的工作风气,同时也会减轻护士长工作负担,和因工作琐碎而带来的厌烦。

2.3 绩效管理

除了鼓舞人心的鼓励机制外,绩效考评机制也要完善化,制度化。有奖就有罚,对于不认真工作,消极懒散,缺少责任心的护士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监督,并采取相应的手段帮助教育。护士长在执行绩效考评时,一定要认真严格,一丝不苟。不能顾忌个人面子和关系,对护士的不良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放任自流,忽视不理。这样做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使得其他人丧失上进心,并蔑视规则制度的存在。对犯错误的护士,要视情况,视态度进行处理。如有些年轻护士,由于对工作不了解,不熟悉,难免有疏虞的情况,初次可以采取适宜的方式进行教育,并指明护士犯错的原因,但如果再次或多次犯错,就应该严厉批评,并实施相应的惩罚措施,对态度不端正,屡教不改的护士更是要严惩。对于绩效管理采取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如制定条文化的绩效考评表,护理人员奖金挂钩等方式。执行过程中,一定要定期进行反馈,可以利用晨会或是周会的时间,这样能随时提醒护士,绩效考评制度的存在。

2.4 表率作用

俗话说的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护士长在护理管理过程中也要发挥其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榜样作用。可以通过科室学习,或是技术操作,提高护士的护理水平,培养新生力量。可以邀请热爱护理事业,技术娴熟,经验丰富的护士或护理模范来科室做专题报告,来提高科室的业务能力。同时在工作执行过程中,护士长也要体现出良好的责任心,通过树立正面形象,来感染和影响科室内的其他护士。如果护士长只会指挥,而自己却推搡工作,态度消极,相信下面的护理人员也不会信服,因此护士长要注重发挥榜样的表率和带头作用。如坚持每天按时保质的查房,操作过程中认真仔细,流程化规范化等,长期坚持下来就会影响其他护理人员的习惯。面对脏活、累活、难题时不推卸,冲在前面解决,才能赢得护士们的好感和尊重。另外在护理环节出现问题和漏洞时要主动承担,在发现自己问题的时候要坦诚面对,积极接受科室同事提出的合理建议,不断完善和修正自己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并且要养成主动接受知识,乐于学习的习惯,不断提高自我素质和工作能力,能够及时快速解决新问题和新挑战。

2.5 优化管理模式

管理的流程和模式要不断地进行优化,丰富护理管理的内容和内涵。在优化过程中,要立足于对现有护理模式的全面分析,找出存在的相应问题,去掉冗余重复的环节,才能保证护理服务的高效。如同一件事如一个人能够完成,就尽量不要让两个人去做,以节约人力[5]。明确分工,保证每个人的才能都不被闲置。面对突发事件或紧急护理时,更要沉着冷静,理清护理流程和护理思路,并根据具体需要分配护士职责。针对细节问题,也要高度重视,如根据实际情况,对护士的排班和交接班流程也要定期进行优化,制定相应的规则条款,这样能节省时间,可以因缓解护士长期值夜班而引起的疲劳,也可以明确交接班时的具体事宜,取得更好的护理效果,促进病房护理效率的提高。

3 讨论

通过明确护士长职责和工作内涵,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秉承人性化管理的前提下,采用激励管理,绩效管理,表率作用及优化管理模式等方法,在日常的管理实践中取得了十分满意的结果,充分的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较之前明显的提高了病房护理管理的效率,使护理工作得到了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 莫国华,马金秀. 提高病房护理管理效率的策略[J].全科护理, 2010, 8(1):157.

[2] 毛世芳,李继平.三甲医院病房护士长岗位工作分析研究[J].护理研究,2006,20(1):71.

[3] 崔雁. 员工激励机制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33):42.

篇(11)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5-0110-03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致残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部分患者由于患有脑梗死而丧失了劳动能力,甚至导致情绪障碍。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患者的康复情况及生活质量来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患者的身体状况能够通过这种方法得到更客观、全面的体现[1]。对患者建立自我管理能力、行为改变方法及思维情绪的维持进行指导为行为改变策略,其包括行为倾向、行为促成及行为强化三个方面[2]。笔者对2011年7月~2013年5月来我院治疗的2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的125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行为改变教育策略,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3年5月来我院治疗的2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并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男148例,女102例,年龄43~75岁,平均(61.13±10.95)岁。患侧左侧159例,右侧91例,平均病程(13.96±2.41)d。将患者按就诊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行为改变教育策略。在患者治疗前后的早期干预即健康康复中均可以使用行为改变策略,使患者自愿地对行为及环境进行改变。具体内容包括意愿改变行为、个别化计划、切断联系法、运动功能康复训练、作业疗法及语言功能训练。①意愿改变行为。由于对行为改变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因此也具有不同的教育康复的实践方式及效果。相应的成果可以通过支持和支持系统而得以实现以达到预期的康复目标。首先要把最大的障碍及患者的最终目标明确出来,找到并逐一记录阻止境界和目标的具体原因[3]。其二,将意愿激发出来,找出一个杠杆即改变的意愿来改变行为。个体对自己现有行为存在的不满意状态越强烈,想去将其改变的愿望也越强烈,即是否能改变行为是一种意愿问题。其三是支持,“支持性教育”是以行为改变策略为核心的教育的统称,即康复的训练。②个别化计划。家庭支持、治疗前教育支持、转衔支持及出院支持均可以制定个别化计划,计划要根据其具体的作用及患者的个体条件制定。③切断联系法。切断联系法可以将患者不良习惯的后路切断,也就是将干扰信息切断。切断联系法中,首先,如果事件及环境存在刺激性则需要尽量避开,将其时间及空间切断;其二,在不良习惯的形成中先行事件或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将不良习惯克服掉,关键即为将开始出现的先行事件或行为有意识的中断。④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瘫痪恢复阶段及程度不同制定各项平衡训练,步行训练必须在站立平衡后方可进行,为了避免对患者形成新的伤害,训练要慢慢过渡,运动要适量。患者的按摩时间及频率为(3~4)h/d,肌肉关节活动每天1次,先上后下、由近及远为按摩及活动强度遵循的原则[4,5]。⑤作业疗法。作业疗法的目的是为了让患者对日常生活的各种需要能够逐渐适应,该项训练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日常生活基础动作(衣、食、住、行等方面)、职业劳动动作及工艺劳动动作。⑥语言功能训练。每天指导患者从最简单的字、词、句开始练习发音,循序渐进,患者说话逐渐增多,但是开始时不宜使用较快的速度,以保证每个字的读音准确,与患者多沟通并鼓励患者的每次进步,使自信心增强。语言功能训练要每天坚持,对以后流利的讲话有很大的帮助[6]。

1.3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问卷由本院自行设计,调查的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等在内的一般资料;②对疾病相关知识了解程度、态度及包括饮食、运动等行为等在内的疾病相关内容。本次调查由两名医师对量表进行评定,其职称均为主治医师及以上,为了保证对问卷的自行设计、评定及在量表使用方面能够熟练掌握,在调查前均给予相应的培训,合格后方可参与本次研究。在正式调查前进行预实验,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1.4 观察项目的评定标准

①简式FMA积分[7] 患者的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MA积分评定,上肢及下肢运动功能评定总分分别为66分、34分。运动评分根据患者疾病程度由重到轻依次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及Ⅳ级,其中Ⅰ级为运动评分低于50分,为严重运动障碍;Ⅱ级为运动评分介于50分与85分之间,为明显运动障碍;Ⅲ级为运动评分介于85分与95分之间,为中度运动障碍;Ⅳ级为运动评分介于95分与99分之间,为轻度运动障碍。②改良Barthel指数[8] 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该项评定共10个项目,包括进食、洗澡及上下楼梯等,每个评定项目均被分为完全依赖、最大帮助、中等帮助、最小帮助及完全独立5个等级,各项各级均赋予不同的分数,修饰及洗澡项目分数介于0分与5分之间;床/椅转移及平地行走为0、3、8、12、15分,其余进食、穿衣等6个项目为0、2、5、8、10分。100分为10个项目的总分值,该项评定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独立能力越强,两者之间呈正相关。详细的评分细则根据患者需要帮助的程度制定,该项评定方法将结果分为以下5个等级,其中极重度日常生活能力缺陷标准为得分介于0分与25分之间,重度缺陷为评分介于25分与40分之间,中度缺陷为评分介于40分与75分之间,轻度缺陷为评分介于75分与95分之间,正常为评分不低于95分的患者。两组患者以上评定均需在治疗前、治疗后2、4、8周各进行一次。③患者的生活质量 采用脑卒中生存质量量表(QOF)[6]评定,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各进行一次。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重复测量并将各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计数资料以[n(%)]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的上肢、下肢简式FMA积分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的上肢简式FMA积分稍低于对照组,下肢简式FMA积分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治疗2周、4周、8周的上肢、下肢FMA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呈现明显升高,与治疗后相同时间点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上肢、下肢简式FMA积分明显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表3。

2.2 治疗前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的改良Barthel指数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的改良Barthel指数稍高于观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2周、4周、8周的改良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均呈现明显的升高,与治疗后相同时间点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改良Barthel指数呈现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4。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QOF评分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的QOF评分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8周后的QOF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升高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5。

3 讨论

帮助患者建立健康行为,使其连接卫生知识与行为改变为行为改变教育的目的。行为改变能够使脑梗死患者身体代谢功能得到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支出费用,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9]。近年来,成果取向的“右导思维”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过程思维模式,有的学者认为治疗过程使用行为改变的教育与康复不能收到明显的临床效果。成果取向的“右导思维”中将患者最终的生活质量设定为与他人相同,对成人来讲这种方法效果较好,尤其对根深蒂固的恶习效果更为明显。

老年人为脑梗死的高发人群,该病除了具有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的特点外,很多脑梗死在治疗后出现残疾,严重打击了患者的自尊心,降低了生活质量,甚至产生抑郁等不良情绪[10]。为了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生存状态。本研究所采用的支持性课程以生活质量为成果导向。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为支持性课程的内涵,该评价生活质量的标准与健康研究对象相同。与过去“基于能力”的编写思路比较,这种课程编写思路有显著的不同点。在过去课程根据脑梗死患者的障碍程度不同导致的能力不同编写,编写采用“减法”方式。首先,对于“轻度障碍”的脑梗死患者采用“减少内容,减低难度”的策略编写课程。为属于“中度障碍”的脑梗死患者提供的训练内容包括生活和简单劳动技能方面;过去的思路认为教育训练并不适用重度和极重度障碍的脑梗死患者[6],这就使该类患者享有高质量健康教育机会与权利被排除,而不能收到较好教育康复效果的结局也是必然的。

本次研究中对我院收治的2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的125例实施常规的治疗及护理,其余的125例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行为改变教育策略,结果表明,治疗前观察组的上肢简式FMA积分、下肢简式FMA积分、改良Barthel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别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治疗2周、4周、8周的改良Barthel指数与上肢、下肢FMA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呈现明显升高,与治疗后相同时间点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改良Barthel指数、上肢/下肢简式FMA积分明显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8周后的QOF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果提示在脑梗死患者康复过程中行为改变教育策略对于治疗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脑梗死患者施行行为改变教育策略后能够使上肢及下肢的运动能更好地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11,12]。

综上所述,对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措施使其残余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为现代康复的真正目的,能够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更好地回归社会,中风后偏瘫患者通常需要较长时间进行功能恢复,并且有多种训练方法,行为改变教育策略效果较为理想,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申光勋,南光贤.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J]. 吉林医学,2013,34(15):3022-3023.

[2] 薛红霞. 行为改变教育策略对应激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9):121-123.

[3] 郭宇. 行为改变策略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2):60-62.

[4] 崔惠玲,罗正娥,曾新香,等. 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5):645-646.

[5] 杨学军. 整体护理配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125-126.

[6] 赵修丽. 老年脑梗死患者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提高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的作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0):339-340.

[7] 麦晓雯,凌丽梅. 协同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5):93-94.

[8] 刘敏.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9):127-128.

[9] 翟正环,薛美玲,朱霞. 行为改变策略在100例糖尿病患者教育中的应用[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3):34-35.

[10] 张亚琴. 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4):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