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0 16:28:1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

篇(1)

泰勒被称为管理学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WinslowTaylor,1856—1915),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经济学家,被后世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其代表作为《科学管理原理》。

《科学管理原理》是美国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创作的管理学著作,于1911年首次出版发行。《科学管理原理》该书主要写了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以及科学管理的具体方法。管理的真正目的是使劳资双方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益,科学管理是建立在劳资双方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要求企业的每一个成员充分发挥最高的效率,争取最高的产量,实现最大的利益。该书既阐明了科学管理的真正内涵,又综合反映了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二、绿色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策略

1、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掌握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社会学、地理学、环境学、生态学等基本知识;系统掌握绿色经济基本理论,绿色经济发展动因,国家绿色经济发展政策;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经济核算,社会调查等基本方法;具备创新能力、创新意识,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等等。

篇(3)

中图分类号:F27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12502

1 科学管理创立者以及科学管理产生的背景

1.1 科学管理的主要创立者――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开创了西方管理理论先河,第一次系统地把科学方法引入工厂管理实践,使管理从此真正成为一门科学,被后人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生于1856年生于美国费城。1875年由于自己的身体原因不得不弃学就工,转到费城恩特普里斯水压厂去当四年的模型工和技工学徒。1878年,泰罗来到米维尔钢铁厂当一名普通工人,米维尔钢铁厂是当时最大的工厂之一。在钢铁工厂时,泰罗先后被提升为职员、机工、机修车间主任、总机械师、总工程师。从1891年泰罗离开米德维尔钢铁公司,专职从事管理咨询和宣传活动,直至1915年去世。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无论是在工厂上班,还是后来从事管理咨询工作,泰罗大都在工厂进行实地试验,系统地研究和分析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动作花费的时间,这些都为科学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1911年,泰罗在早年实践以及后来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阐述了后来被人们称为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1.2 科学管理产生的历史背景

从现实来看,泰罗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时代。源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大机器工业代替了手工业,工厂代替了手工业作坊成为普遍的经济组织形式。19世纪后半叶,欧美又出现了第二次产业革命,以石油、钢铁、机械、橡胶等为重心的重化工业又得到了迅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等各种垄断组织逐渐形成。同时美国内战刚刚结束,广阔的市场正在释放者巨大的消费能力,各个企业都是在释放自己的产能来满足市场的需要。尽管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组织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管理却并没有进行根本变革,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普遍存在着技术先进、管理落后的矛盾,劳动生产率和工人的工资都比较低,造成劳资矛盾很深刻。

19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美国曾经出现两次移民,大约有2800万移民涌入美国,他们大部分集中在沿海的一些工业城市,靠在工厂上班取得收入。移民来的人大都是一些身强力壮的,并且没有技术的人,他们不能够熟练运用机器来进行操作,并且效率很低。企业希望雇佣到熟练的工人,操作机器。在当时的工厂里面,大量的“磨洋工”现象造成生产效率不高。泰罗作为从基层提升来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深知当时企业中劳动生产率不高的原因。于是泰罗就着力研究管理,以促进劳动生产率随着技术和工艺的改进而相应提高。这是泰罗提出科学管理的企业内部背景。

1.3 科学管理理论的操作方法

(1)用科学代替经验,通过工时研究和动作研究确定科学的标准。泰罗的科学作业管理方法建立在作业研究和时间研究基础上的。泰罗认为要让每个人都用正确的方法作业,为此应把每次操作分解成许多的动作,并继而动作细分为要素,即动作是由那几个工作要素组成,然后再分析每项动作的合理性,去掉那些不合理和不必要的动作要素,对于剩下的要素,依据经济方便的原则,加以改进和合并,以形成标准的作业方法。在此基础之上,用秒表观察时间,考虑满足生理上需要的时间和不可避免的情况而延误的时间,为标准作业的方法制定标准的作业时间,以便确定工人的一天合理的工作量。

(2)科学挑选工人,使工人的能力与其工作相适应。在科学管理中,管理部门的任务是为雇员寻找最合适的工作,帮助他们成为头等工人并设法激励他们发挥最大的力量。头等工人是一个合适于完成他的工作的有抱负的人,而不是许多人认为的那样某种“超人”;头等工人的进度不是根据突击劳动的情况来确定的,也不是以紧张地劳动为基础,而是以一个工人能够承受正常进度为依据的。泰罗在确定任何一件工作的定额时是按头等工人能够连续劳动多年而有不会损害他的健康的进度来确定的。

(3)科学地培训工人。对工人的科学教育和培训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在当时条件下,泰罗不仅意识对工人进行培训的重要性而且在实践者这样的理念。泰罗通过对工人培训,扩展其知识技能以“发掘企业中每一个人的才干,使每一个人尽他天赋所能干出最高档的工作”,从而“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最高的效率。”他建立一个培训制度,有负责实施培训的机构(计划室)及培训人员(熟练掌握某一技能的工人)。当工人效率达不到要求时,“计划室就派教师教他”。

(4)通过有差别的计件工资来强化工人的行为。改进分配方法,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泰罗认为,工人不愿提供更多劳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分配制度不合理。要刺激工人提供更多的产量,工资标准不仅应当稳定,而且应该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提高,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即:在计算工资时,采取不同的工资率,未完成定额的按低工资率付给,完成并超过定额的按高工资率付给。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不是职位,即根据工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而不是根据工作类别来支付工资。这样做,既能克服工人磨洋工的现象,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工人的积极性。

2 基于科学管理理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

2.1 科学管理理论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重要来源

尽管泰罗的科学管理是针对磨洋工现象提出的,主要是解企业效率不高,但是他提出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的管理对任何管理活动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科学挑选、培训和安排人员,组织分工与协作,明确责任,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在管理中使用科学方法等一系列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仅仅适用于企业一般管理,也适用于人力资源管理。这些理论被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学者概括、改造并上升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构成人力资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人力资源学者从科学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中受到许多启发,并且把其运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受到很好的效果。由于其重要性,很多大型企业成立人力资源部专门从事工作分析,建立工作标准;从事挑选培训工人,建立招聘录用培训体系;从事绩效和薪酬,建立绩效薪酬体系。人力资源管理的很多实践和科学管理实践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或者说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来自于科学管理。

2.2 基于科学管理理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

从具体的企业实践来看,科学管理的原理(制定科学标准,科学挑选培训工人,实行差别工资)事实上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核心部分,并且在操作层面指导着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因此我们基于科学管理建立一个人力资源管理模型。这个模型的核心理念,源于科学管理理念,主要是为了解决制造业存在浪费现象和效率不高的现象。基于科学管理的人力资源实践模型有以下特点:

(1)基于科学管理理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劳资双方的合作、协作,共同提高生产效率。也就是说,企业首先的重要任务就是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之上达成两个合作:第一是企业所有者和管理层的协作、合作;第二是管理层和工人之间的合作、协作。

(2)基于科学管理理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的基石是建立科学的标准。从某种意思上说,管理的核心就是对标准进行管理。科学建立标准是科学管理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在现代化工厂,通过建立庞大的职能部门(人力资源部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专门来研究和分析种作业标准和职位标准,并依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自己的标准,同时对标准进行管理。

(3)基于科学管理理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的保证是科学培训挑选工人,并支付合理的薪酬。由于已经建立比较科学的标准,是否能够实施关键在于人,因此,挑选培训工人,关系到建立的科学的标准能否实施。为了保证标准实施,应该科学挑选工人,并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工人进行培训;同时企业应该建立强有力的招聘队伍和培训机构,保证能够根据企业需要招聘合适的人,并对工人进行培训。为了留住合适的人员,企业必需支付合理的薪酬。按照科学管理的原理,实行科学管理的企业的员工通常比没有实行科学管理的企业至少高出百分之三十的工资。同样,由于效率的提高,工人按照操作标准工作,也也该给予合理的薪酬。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建立一个模型来描述基于科学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

3 基于科学管理理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存在的问题

显然,基于科学管理理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仅仅能够解决管理中的部门问题,不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同时,由于科学管理的局限性,建立的模型也有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完善。

第一,模型没有考虑人的情感因素和组织因素。人都是有感情,都存在一定的组织之中,因此在运用模型时,一定要加入情感因素,加入组织行为的因素。

第二,模型没有考虑战略问题。只有企业的战略方向正确,才能进一步考虑执行力,才能够讲效率。在保证战略正确的前提之下,才能够实施这个模型。

参考文献

[1]F.W.泰勒著.马风才译,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丹尼尔A•雷恩.赵睿等译.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篇(4)

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不断加深,我国市场经济的开放程度不断加大。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波涛中展开激烈的竞争,为了企业能够得到健康发展,采用精细化管理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企业采用的精细化管理若干问题思考着手,通过分析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其意义,谈论了精细化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及其相关

对策。

一、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其意义

(一)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概念

当今世界,我国企业的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压力,企业的管理工作逐渐成为现代企业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我国各企业也纷纷改革,积极应对挑战,并开始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手段。而所谓的精细管理是整个企业健康运行和发展的核心工程,它是以精细操作和缩减管理成本为基本特征。它的重点在于:企业需要把握好有形及无形产品的质量,建立一个可以确保产品质量形成精品的完整体系,为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打下良好基础。通过提高员工整体业务素质素质,协作企业分工合作的部门。要求配合与协作的精密性,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方法。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强,现代化企业需要从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转变,把传统的经验管理方式转变成科学化管理方式。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资源就是人才,现代化管理的趋势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只有坚持以人本的基本思想,推行精细化管理,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精细管理的本质意义在于:它是一种把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并且落实的过程。可以让企业的经营战略规划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并且在每个环节发挥积极作用。另外,也是一种提升企业整体执行能力的重要方式。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这也是企业管理更重要的意义。为了实现企业目的,那么就要去企业不断的要向科学管理过度。要企业可以全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企业拥有非常强大的执行能力和高超的企业运作能力,要实现所有的一切,都需要精细化管理作为的强大支撑和掌控。

二、精细化管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中国,国企是主要的经济支柱,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而能源领域的国企单位如中石油、中石化等对整体国家资源战略位置又有不可提待的作用。但现今国有企业的不足之处还是不容忽视的。为提高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效率,在现代化的企业乃至国有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各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时,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及时的进行调整,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的。再次,企业精细化管理必须与企业本身的企业文化及管理体制相符合。最后,精细化的管理工作在具体执行需要有拥有高素质和专业能力强的人才作为支撑,所以企业需要培养出为自己所用的管理团队,并且尽可能使他们发挥各自的优势,并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只有针对这些问题,逐一细化工作才能使得企业在实施精细化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

三、精细化管理工作的管理方法

(一)建立专业化的岗位职责体系

在现代化企业管理过程中,大多数企业在内部组织架构混乱,员工岗位及其职责方面不明确,并无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可言。这导致了企业管理无序、员工抱怨,企业效益和员工工作效率低下。如果采用精细化管理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首先需要建立一个适应企业自身特点的内部组织架构,然后清晰规范各部门的职责,把具体工作内容细分到各个岗位。对员工进行最基本的职业化技能培训,通过细致化的岗位职责说明和职业技能培养后,使员工达到合格的行为规范,提高员工文明素养。另外,企业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目标监控体系。可以通过常规的工作反馈和总结,使公司主要管理者层都能及时掌握相关的信息的问题反馈,及时对接下来的工作做出调整。实行精细化管理的根本在于制度的完善,企业要推行精细管理方法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求把基础管理细化,并根植于企业文化中,逐渐渗透到工作管理中。

(二)遵循精细化管理的步骤程序

实施精细化管理并不是没有目标,随便展开的,而是要求管理者对现有化管理理念有深入了解、找出管理上最薄弱的地方,具有针对性的实施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活动主要有三个部分。首先是对于企业现状的准确评估,找到问题的症结。第二部分是有针对性的找出问题来的,及时有效的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最后是后续工作的巩固。精细化管理需要及时的对后续工作进行跟进,进行综合分析。有成效的工作需要积极的鼓励并积累相关工作经验,对不完善的地方再加以改善,以便不断的提高和完善工作效率。所谓细节决定成败。那么企业管理同样也精于细节。精细化管理要求精益求精,但与此同时更需要严格的考核,这就要求拥有一个一个完整的体系,并坚持贯彻下去。

四、结语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中国大部分企业所采用的粗放式管理方法有很多弊端,越来越多的企业由于核心竞争力不强,在经济浪潮中被击退。二、而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理念,已经越来越多的被企业所接受并且采纳,这就需要我们对其做出准确的把握,并且进行科学的安排,用来保证精细化管理所取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彭景.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会计报表的应对策略[J].中国外资,2011(21).

篇(5)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8.058

电力行业作为关系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组成部分。在整个电力工业中,发电企业有着重要的地位,是电力行业的源头。发电设备需长期处于复杂环境中运行,设备的健康水平会随运行时间逐渐下降,影响发电企业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电力设备在经过一定时间运行以后,必须进行检修,使设备恢复到安全可靠运行状态,电力设备的检修也就必然的成为了电力企业生产的基础组成部分。

保证电力设备检修的质量,才能保证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才能提高设备可用性。因此,电力设备检修工作开展的情况,影响着发电企业的安全运行、稳定发展,其对于发电企业来讲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检修班组作为发电企业的基本组成组织和设备检修的主要主体,其运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发电企业运行的安全稳定,影响着企业是否能持续发展。

1 崇信发电公司检修班组员工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自我意识强,工作心态不稳定

在崇信公司,检修班组员工多为80后、90后青年员工,他们富有创造力、工作有激情。但是他们也存在自我意识过强,工作心态不稳定等问题。岗位设置、人员升迁、薪酬分配等方面有细微差别就可能造成他们心态失衡、工作情绪消沉等。而枯燥的工作环境也导致了检修班组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产生惰性思想等;岗位上升困难、薪资分配不均衡,导致有的检修班组员工感到前途无望,怨天尤人;有的青年员工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1.2 责任心不足,缺乏奉献精神

检修班组部分人存在责任心不足、工作态度散漫、重物质、轻精神的状态也慢慢成为一些员工的常态,员工要求企业提供更好的待遇和发展前景,但自身却没有相应的奉献精神。在设备检修工作中青年工普遍存在为处理缺陷而处理缺陷,不深入研究设备缺陷本质,不愿深入学习工作技能等现象;害怕承担设备故障责任,处理设备缺陷时经常以换代修,造成设备检修成本高等问题;跨专业工作互相推诿,不愿承担主要责任;加班、值班时怨气重重,消极怠工。

2 公司在检修班组青年员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班组管理混乱,工作开展无计划性

检修班组承担着维护全厂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重担,日常工作内容繁杂,突发性工作内容较多。检修班组基层管理人员(专工、班组长等)业务能力强,而管理能力弱,而班组管理方式相对简单。班组长的思想觉悟较高,工作技能强,只注重技术,不注重管理,基本没有管理经验和不会应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班组制定的部分制度形同虚设,人员分工不明确,没有工作流程或流程不合理,工作目标不明确。具体表现为在日常工作中、大小修期间对班组管理工作随意、粗放,计划性差,无法实时掌握班组员工日常工作实际情况,对班组员工工作量没有清晰的量化标准。导致检修班组在工作中常常会出现工作时间段内工作内容安排不饱满,休息时间却要加班的情况。

2.2 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遵循以人为本原则

检修班组由于自身工作内容的特殊性,经常需要加班、值班等,相对于其他部门员工存在劳动强度大、工作压力大、休息时间少等特殊情况。目前公司对于检修班组的管理制度与公司其他部门一样,没有考虑到检修班组的特殊性,制定管理制度没有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相关劳动制度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无法保障检修班组员工基本利益。这导致检修员工产生不公平心理,极大伤害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2.3 奖惩措施不合理,薪酬制度没有差异化

检修班组员工负责全厂所有设备的维修工作,每位检修班组员工都要负责很多设备的安全运行,一旦所负责的设备出现安全运行故障,就要考核设备负责人及检修部门。但是检修班组却很少能受到公司奖励,或者奖励过低。同时,公司对检修班组岗位设置不合理,检修班组员工普遍存在“干得多,拿得少”的看法。这导致了大多检修班组员工产生了“干得越多、错得越多、罚得越多”和“越干越错,不干不错”的错误心态,于是一部分员工出现消极怠工、推诿责任等情况。

2.4 班组成本控制管理不足,检修成本较高

有效的成本控制是企业保持良好发展的关键战略之一,成本控制是每个企业无法回避的管理课题。对于企业来说要确证成本控制落实到位,就必须产生成本的源头来控制,对于崇信公司来说,检修班组正是成本发生的一个重要源头。检修班组工作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均是班组成本的组成部分,包括检修物料消耗、工器具消耗、办公用品、劳动保护用品、设备维修费用、人力资本等。

2.5 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监督力度不够

检修班组日常工作中,安全监督力度不够,检修员工安全意识淡薄,班组在安全培训日的学习和对事故、异常、障碍的分析上纸上谈兵,现场习惯性违章经常发生。在现场检修工作过程中,现场安监人员、负责人对现场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检查不细,有监督不到位的现象,给安全留下隐患。

3 应用精细化管理思想,创新检修班组管理提升

精细化管理理论基础源于弗雷德里克・W・泰勒1911年发表《科学管理原理》,自20世纪中期的日本丰田公司的丰田生产方式(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即精益生产开始,精细化管理开始由理论应用于实际并获得巨大成功。

现代管理学的概念中,科学化的管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规范化,第二层是精细化,第三层是个性化。精细化管理是社会分工精细化、服务质量精细化对现代的管理提出的必然要求。精细化管理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是对常规管理在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上的深入,它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占用资源,并降低管理成本

(精细化管理实践手册)。

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五精四细”,即精髓(管理的精髓、掌握管理精髓的管理者)、精华(技术与经验)、精品(质量)、精通(专家型管理者和员工)、精密(各种管理、生产关系链接有序、精准),以及细分对象、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化分解每一项具体工作、细化管理制度的各个落实环节。精可以理解为精益求精;细可以解释为更加具体。精细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

3.1 应用科学管理思想,建立标准化的管理体系

针对目前崇信公司检修班组管理混乱,管理体系不健全的情况,应该从检修班组管理者开始,系统学习管理学基础知识,引入先进企业成熟精细化管理思想,针对本企业情况建立符合科学管理思想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应该包括基础层、保障层和价值层三个递进层次。基础层即保障班组工作正常进行的基础,应包括符合实际工作情况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工作计划等;保障层,是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等正常执行的保障,是高效执行工作的控制措施和方法,应包括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奖惩机制等;价值层,即使员工能够认识和实现自身价值,应包括职业生涯规划、企业文化建设、技能培训、创造共同利益等。

3.2 合理制定规章制度,贯彻以人为本管理思想

检修班组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应根据班组自身情况合理制定,规章制度要有法可依,使管理制度符合国家、行业的法律法规。班组员工要认真学习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制定的规章制度要能解决工作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把规章制度的学习和应用深入到检修班组的日常生产管理中。班组管理人员要做好带头示范作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避免失职、渎职。班组员工应该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对于违章行为应当及时严肃查处,绝不姑息迁就。

3.3 健全奖惩措施,保障制度合理到位

使用经济利益对员工进行奖惩是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奖惩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经济手段保障规章制度的执行。不合理的奖惩措施会对员工工作态度和积极性造成不良影响。应健全班组奖惩制度,避免出现只罚不奖或只奖不罚的情况出现,合理利用奖惩制度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同时应根据检修班组的实际情况在绩效考核、薪资奖金、工作考勤等制度方面进一步细化,突出针对性。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使班组员工工作成绩与经济效益挂钩,激励推动班组工作开展。正确的制定绩效考核、薪资奖金、工作考勤等制度,利用经济手段最大的力量来调动班组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整体积极向上的班组工作环境。

3.4 建立成本精细化管理理念,降低班组工作成本

检修班组应该从管理者到被管理者全员建立成本精细化管理理念,系统学习成本精细化管理理论,建立适合本企业检修班组的成本精细化管理体系及管理制度。检修班组成本精细化管理应突出全面性、全过程性、全员性特点。全面性即检修班组所有活动都应处在成本控制之下;全过程性强调检修工作所有流程都要进行成本控制,哪怕是最细微的工作也不例外;全员性,就是说检修班组所有员工都应参与到成本精细化管理中,并且清晰的划分相应的权责。

3.5 以安全生产为班组管理核心目的,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检修班组精细化管理的应该以安全生产为核心目的,“快快乐乐上班来,安安全全回家去”是每个检修班组员工首要的心愿,所以必须把安全生产作为班组管理的核心。班组管理人员应该认真学习国家、行业相关安全生产规程,制定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检修班组全体员工必须参与到班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来,每周必须开展安全生产学习,定期开展事故预防演练,每个班组员工必须掌握必备的自救及救助他人的急救技能和知识;积极学习行业中先进的安全生产新技术,积极推广应用行业中成熟应用的安全装备,应用科学管理思想提升安全管理技术与水平。

4 结论

现电企业要实现安全生产、持续盈利与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管理思想的应用,检修班组作为发电企业的最基础构成组织,整个发电企业的管理提升离不开检修班组的管理提升。只有检修班组不断的学习、创新管理方法与技术,才能有效的推动整个发电企业的管理提升。检修班组对精细化管理思想理念的吸收利用,将会为崇信发电公司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崇信公司实现“行业领先、管理规范、具有竞争力的质量效益型发电企业”经营目标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温德诚.精细化管理实践手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篇(6)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共设10个净化手术间,其中腔镜手术室3间。2014年住院总手术量7000多台,腔镜手术就达1000例以上。

2.管理方法

(1)人员管理: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增强手术护士的责任心和风险意识,让每位护士意识到细节就在身边,充分认识细节的重要性。安排责任心强的护士专人管理腔镜器械,熟悉腔镜器械的结构以及性能,制定手术室腔镜器械管理登记簿,记录腔镜器械的厂家、名称以及器械的使用情况等,做好器械管理档案,设立腔镜器械使用交接制度,对经常发生器械缺漏者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者予以处罚,以提高大家的工作自觉性和积极性。

(2)专科培训:2014年,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分科分组管理配合手术,开展全员知识技能培训,以提高专业素质及业务技术能力,特别注重对新入科护士的培训和管理。对于腔镜器械的使用、仪器的调试等基本技能,专科组长配合护士长逐一过关考核。新购进的仪器设备应立即请厂家工程师讲解器械结构、功能、如何拆卸、清洗、组装、何种方式灭菌,使每位护士除能掌握相关的腔镜器械专业知识,正确使用、规范操作。除了定期保养外,还能排除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般小故障。同时也对相关专科医生进行必要的培训。

(3)细化管理流程:①建立各类手术腔镜器械准备卡和手术医生偏好备案:组长将各类腔镜手术所需器械一一列出整理成器械准备卡,收集各专科医生的使用习惯和特殊偏好,记录后整理成册。器械准备护士按腔镜器械准备卡和手术医生偏好卡内容逐一准备,无一漏缺。根据手术需求新增加器械时,及时加入器械准备卡。②腔镜器械存放管理:在无菌物品室设置腔镜器械架、各科专用腔镜器械框,按不同手术用途分为普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耳鼻喉科、骨科等,定位放置,醒目标识。③腔镜器械的术前核对:手术当日洗手护士检查、核对该手术间所需的腔镜器械用物,发现有问题,及时与器械准备护士联系。④腔镜器械的术中使用:手术开始前,检查仪器、器械的性能与完好性。术中传递器械准确、轻柔;用完后及时收回,切忌随意置于手术野周围,以免摔落造成损坏而延误手术进行。操作中,尤其是镜头、摄像头等贵重、易碎物品要轻拿轻放,最好单独拿取,传递镜头等器械应询问医生,得到肯定答复后方可松手。手术医生夹取组织出套管时,尤其是体积大、韧性强的组织,组织钳头不能合并,不要暴力进出套管,以免损坏钳头。护理人员应监督术者,提醒其不适当的使用方法,减少器械损耗。⑤细化腔镜器械的清洗与保养:有研究表明,彻底清洗可以降低3-4个对数值的细菌数,而正确的处理过程又可以减少再生医疗手术器械受损及延长其使用寿命。将各专科的腔镜手术器械组成制成照片,并附上文字标识,装订成册;同时将器械的清洗、保养、灭菌方法、注意事项等编制成操作流程并制成塑料卡片,放在固定手术间及清洗间,便于护理人员及时查看,护士长对各环节进行监督和检查。⑥细化交接核查制度:手术结束及时检查所用器械钳齿吻合是否闭合、绝缘部分有无损伤,螺丝有无松动,密封圈是否老化等,随时处理,清洗完毕再次检查是否齐全,做好与供应室及器械准备护士的交接。

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珚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实施腔镜精细化管理后,设备、器械使用不合格率低于实施前(P<0.01)。随机抽取20位腔镜手术医生进行实施精细化管理前、后医生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实施腔镜手术器械精细化管理后,手术医生对腔镜管理的满意度为(96.4±3.17)%,高于精细化管理前的(91.3±5.83)%(P<0.05)。

三、讨论

篇(7)

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可以称其为“科学”的学科,历经一百多年的理论行探索和实证性研究,渐次地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科学门类。这主要从两个层次上去理解:一方面是说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理论研究基础,即在独具特色的学科门类上逐步完善了本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完善了支撑本学科发展的理论研究基础;另一方面是说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建立了独立的实证研究方法,即实证研究的技术、方法和工具逐步完善和成熟。此时,管理可以称其为“科学”,即管理科学。

无论是管理诸学说的多维思辨和发展,还是理论工具、研究范式、技术方法的形成过程,无一例外都基于管理实践者脚踏实地的“实务性研究”和基于数理思维的理论研究者的“科学性探索”的整合。管理科学经历了长期不断的传承和创新,才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学科体系和理论基础。

一、在管理活动中积淀了科学管理的思想

1.早期的管理活动产生了科学管理的诉求

在漫长的长达几千年的管理活动中,人类一直在探索行之有效的管人之术,当人们难以解释其根本之时总是加以神化或虚幻化,这也就带动了神学、哲学和巫术的发展。当人类渐次地接受科学价值观以来的近100多年来,人们更相信管理是一门科学,更崇尚科学管理的手段,这也是管理科学理论建立的思想基础。

科学管理思想的建立,起源于企业管理者“实务性研究”的重大发现,他是美国费城的米德维尔钢铁工厂的总工程师,后来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Frederick W.Taylor 1856~1915),长期的作业和作业管理实践,终身探索科学管理方法力图解决如何提升单个工人的生产率问题。1881年,泰勒通过对工人操作动作的研究和分析,消除不必要的动作,改正错误的动作,确定合理的操作方法,选定合适的工具等,这些让泰勒总结出来一套合理的操作方法和工具培训工人,使大多数人都能达到或者超过定额。这也是早期科学管理的实务性研究成果。1911年,泰勒将实务性研究上升到理论研究层次,其标志就是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科学管理著作,它标志着人类在长期管理实践中科学管理思想的形成。

2.科学管理研究的深入和思想的成熟

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铸就了科学管理学说的建立,这仅仅是开辟了一个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还不能断言此时此刻进入了管理科学的研究时代。

随后的十几年里,吉尔布雷斯夫妇(Frank B .Gilbreth,1868-1924;Lillian M.Gilbreth,1878~1972)的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方面为科学管理的方法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泰勒相比吉尔布雷斯夫妇的动作研究更加细致和更为广泛。在制造业比较发达的美国,致力于以科学手段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的研究者与日激增。科学管理学说仅仅是利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雇主的低成本诉求与作业工人不断要求提升工资诉求之间谋求平衡点,其重点是从工业工程和经济学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各种要素间的均衡点。

二、从科学管理到管理科学研究体系的形成

1.从科学管理到管理科学的技术路线分析

科学管理可以被看作一个研究方向或一家之学说而已,管理科学的研究就较为宽泛,科学管理一旦升华到管理科学说明在此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有着重大差异。所有称得上是“科学”的,诸如“管理科学”、“经济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都必须建立自己独立的、特有的学科体系;都必须建立独立的属于自己的基础性理论平台。从科学管理到管理科学体系的形成必须经历三个阶段:

首先,科学管理学说得到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科学管理学说体系。各家之言的枝繁叶茂带动了支撑这些学说的理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科学管理的不同学说渐次的找到支撑各个研究方向的理论分支,形成理论研究分支,即“管理学”的形成。管理学的建立为探索管理科学的原理、机理和本质勾画出自己独特的理论支撑。

再次,就是管理学方法或者研究范式的成熟,管理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借用和移植了其他科学研究的工具和研究方法形成了本学科的研究范式。如科学学、系统科学、工程学、运筹学和数学工具的广泛应用,使管理科学的发展构筑了强有力的论证工具和研究方法。

最后,形成了本学科研究的独特方法和基础理论研究范式,找到了隶属于本研究范畴的科学研究的逻辑体系和理论根源。管理学这门学科就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管理科学”了。

2.管理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管理丛林”时代

管理的实务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在上个世纪中叶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为管理科学体系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1908~1984),1961年12月,在美国《管理学杂志》上发表了《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认为由于当时各类科学家对管理理论的兴趣有了极大的增长,由于他们研究条件、掌握材料、观察角度及研究方法的不同,必然产生并形成不同的管理思路,他当时划分了六个主要学派。1980年,孔茨又在《管理学会评论》上发表《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指出经过近二十年的时间之后,管理理论的丛林不但存在,且更加茂密,至少产生了11个学派。孔茨把管理学派发展枝繁叶茂的现象称之为“管理理论的丛林”,简要地概括了当时管理理论研究学派的“丛林状态”。

也就是基于管理的理论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进入“枝繁叶茂”的管理理论丛林阶段,为管理科学体系的形成开辟了了一个新的时代。但是,如果这一“森林景象”,没有探究隶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理论支撑使学科发展变成一棵有根有干的参天大树,就永远没有本学科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的可能。管理进入了下一个阶段为理论基础的建立“寻根”阶段。

3.管理科学发展的“寻根”时代

管理科学的发展进入了各自学说和门类寻找属于自己的理论支撑的时代,在这一时期,理论研究者大都借鉴和移植其他成熟的科学工具、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理论支撑着本学说的论点。

(1)系统论的引入和借鉴。引入系统论,主要是因为管理理论丛林时代的各家之说既不能举证其他学说错误的科学证据,也不能科学地论证自身学说的“处处可以行之”。人们发现了管理系统的存在,即管理是一个系统,不能简单地考量其局部而得出结论,于是管理理论研究借鉴“系统论”为其研究基础和技术支撑就显得非常及时和必要了。系统思想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创立的。他在1952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1973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该书被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代表作。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这一观点支撑着管理首先是一个系统的观点,要求管理者不可孤立的单要素分析某一特定事件。

(2)控制论的引入和借鉴。引入控制论主要是强调了管理的核心职能,“控制和监督”,在管理的实证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上都需要相应成熟的理论性研究成果的支撑。成熟的控制论理论研究标志性成果应该是1948 年诺伯特?维纳发表了著名的《控制论》一书,维纳把控制论看作是一门研究机器、生命社会中控制和通讯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更具体他说,是研究动态系统在变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状态的科学。

控制论认为管理系统是一种典型的控制系统。管理系统中的控制过程在本质上与程的、生物的系统是一样的,都是通过信息反馈来揭示成效与标准之间的差,并采取纠正措施,使系统稳定在预定的目标状态上的。从理论说,适合于工程的、生物的控制论的理论与方法,也适合于分析和说明管控制问题,管理是控制论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人们对控制论原理最早的认识和最初的运用是在管理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控制论之于管理恰似青出于蓝,用控制论的概念和法分析管理控制过程,更便于揭示和描述其内在机理。

(3)协同论的引入和借鉴。引入协同论主要是强调了管理的协调职能,这也是确保系统效率的关键所在。“组织和协调”,在管理的实证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上都需要相应成熟的理论性研究成果的支撑。协同论(Synergetics)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的新兴学科,它着重探讨各种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时的相似性。协同论的创始人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把这个学科称为“协同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是许多子系统的联合作用,以产生宏观尺度上结构和功能;另一方面,它又是由许多不同的学科进行合作,来发现自组织系统的一般原理。

协同论应用于生物群体关系,可将物种间的关系分成三种情况: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共生关系。每种关系都必须使各种生物因子保持协调消长和动态平衡,才能适应环境而生存。协同论的领域与许多学科有关,一些理论是建立在多学科联系的基础上的,协同论的发展与许多学科的发展紧密相关,且正在形成自己的跨学科框架。协同论的出现是现代系统思想的发展,为处理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4)其他理论引入和借鉴。近些年来,管理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寻根阶段,各个理论分支逐渐成熟,并各自通过移植和借鉴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理论支撑和技术工具及方法。

我国管理科学理论研究的基础是借鉴了数学、经济科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成熟理论和方法,其中数学主要指运筹学、统计学、微分方程、随机过程、模糊数学、离散数学等。如运筹学、博弈论的引入为管理决策方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信息科学、通信科学和网络数据库技术为管理控制和预警提供了外部支持;而线性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随机序列分析为管理预测提供了科学工具和技术手段;某些理论研究方法诸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也在管理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为管理的评价提供了科学技术方法。

4.管理科学发展的“思辨”时代

管理科学发展经历了寻根阶段之后,其发展方向变得渐次的清晰和有序,每一门类的子学科发展还必须经历“思辨”过程。所谓“思辨”过程,就是理论性研究的科学理论探索和实务性实证研究的辨析,经过这一辨析过程。管理科学将移植和借鉴的其它科学门类的技术工具、科学方法和原理在管理的实务性应用中探究其特殊性和独立特质,以寻求自身在学科门类上的独特性和完整性,借以形成独特的“管理科学”的理论与学科门类发展体系。

三、管理科学研究体系的形成脉络和展望

1.管理科学发展的脉络综述

(1)管理科学的发展是与管理的实践者和研究者的科学价值观念的形成相联系。

(2)管理科学的启蒙应来源于“实务性研究”不断探究和经验总结。(所谓管理科学中的“实务性研究”是指管理行为的实证研究、管理方法研究和管理技术研究。)

(3)管理科学的发展应依托于“理论性研究”的长期探索和发展。(所谓管理科学中的“理论性研究”是指对管理行为探寻其本源、确立管理理论发展根基、构架嫁接、移植和创新管理理论的基础。)

(4)在实务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的相互辩证中得到发展。

2.管理科学发展的展望

现代计算机技术、网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趋势日趋明显。为了适应现代竞争的需求,管理科学理论研究也必然呈现出一些新的观点或学说、呈现新的思维和学科门类。

(1)借鉴创新学及其学科体系的研究成果。在管理科学的研究中有关创新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的借鉴将成为管理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创新”是现代企业管理实务性研究的核心和重中之重。管理创新及其相关子学科门类必然得到发展,它是企业生存与发展,提升核心能力的基础。为满足企业管理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方法创新的需求,创新学相关理论及其技术工具的广泛应用势必成为管理科学研究发展的未来。

(2)信息论的成熟技术植入管理科学体系,以实现数据资源共享、科学控制和预警,从而促进令人管理科学的发展和完善。信息论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信息、信息熵、通信系统、数据传输、密码学、数据压缩等问题的应用数学学科。信息论将信息的传递作为一种统计现象来考虑,给出了估算通信信道容量的方法。信息传输和信息压缩是信息论研究中的两大领域。这两个方面又由信息传输定理、信源―信道隔离定理相互联系。信息科学成熟的理论、方法、工具的成功借鉴和移植将成为管理科学学科发展的另一重要方向。现代管理科学的实务性研究,已经从时点研究发展到实时研究上,管理监督环节已不是总结性和评述性的结论性分析,而是利用现代信息学技术呈现前移性的事前控制和预警的发展方向发展。管理科学的理论研究也必将借用和移植信息论的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管理科学的发展必将借助现有和未来的其他学科的成熟的研究成果为本身的理论性研究和实务性研究寻找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也必将随着其它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参考文献

[1]成思危.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与发展重点选择[J].管理科学学报.2000(1)

[2]文胜,朱东华,任智军,胡望斌.基于数据挖掘的管理科学面上项目分析[J].情报探索.2006(9)

[3]赵长林.科学学的发展与命题[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005(5)

[4]周红,成虎.基于中国传统的项目管理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6(2)

[5]张玲玲,房勇,杨涛,张超,李若筠,刘作仪,杨晓光,汪寿阳.管理科学与工程热点研究领域的文献计量分析[J].管理学报.2005(4)

[6]杨继平,邱菀华.决策科学的发展和展望[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7]高隆昌,王谦.试论管理科学与自然科学本质区别与区别本质[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8]黄菊.现代管理科学中的直觉主义[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9].Hopp, Wallace J. Management science and the science of management..Management Science, v54,December 2008

[10].Nelson,Barry L.Stochastic simulation research in management science..Management Science, v 50,July 2004

[11]Morrison,Donald G.;Raju,Jagmohan S.The marketing department in management science:Its history,contributions,and the future.Management Science,v 50,April 2004

篇(8)

(一)传统管理阶段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处于初期阶段,企业为了获取剩余价值,采用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克扣工资、严厉惩罚等手段进行管理。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认为工人的生产率是相同的,如果工人的生产率达不到相同的标准,就会遭到解雇。可以说这个阶段,只是把人视为一种普通的物质资源加以利用,即仅仅把人作为人力、劳动力,“会说话的工具”。

(二)“经济人”假设与科学管理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扩大,资本主义国家中劳资双方矛盾日趋突出,客观上要求采取一种更加科学的管理手段,以代替原先的经营管理。泰勒抱着解决劳资双方矛盾的初衷,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人类的基本需要这一“经济人”假设,重点研究了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建立了一套“科学管理”的企业管理理论。泰勒运用动作研究和时间研究方法,对工人的每一个动作和每一道工序的时间进行测定,除去动作中多余的和不合理的部分,把最经济的、效率最高的动作集中起来,确定标准的作业方法。除此之外,他还实施了差别计件工资制,即按照标准的工作定额,制定两种不同的工资率。对于完成和超额完成工作定额的工人,以较高的工资率支付工资;对完不成工作定额的人,则用较低的工资率支付工资。科学管理理论首次运用了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并提出了以金钱为主要激励要素的激励理论。实施科学管理成为人事管理的主要工作,人事管理人员开始进行时间和运动姿势及特征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工作分析,通过工作分析制定工作说明书。在员工招聘和选择中,开始考虑员工的体力、脑力和工作相匹配的问题,生理和心理测试逐渐成为员工招聘的一种辅助手段。然而,科学管理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把人看作是孤立的,忽视了企业中人员的交往、感情、态度等社会因素对劳动生产率起作用。

(三)“社会人”假设与人际关系运动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虽然在实行科学管理的初期,由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推行,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但是,由于工人长期从事一种简单、重复的劳动,不久便觉得工作单调乏味,工作效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人们开始对泰勒的科学管理及其依赖的假设产生怀疑,也有人开始进行研究,人的工作效率究竟受哪些因素影响?工人除了工资方面的要求外,还有什么需求?1924—1932年间,以梅奥教授为首的一些专家在美国的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活动,提供了有史以来最著名管理研究成果,使人事管理从科学管理转向了对人际关系的研究,这就是著名的“霍桑实验”。“霍桑实验”最大的贡献是就人性的假设提出了与科学管理理论完全不同的观点。梅奥认为,科学管理把人当作“经济人”来看待,认为金钱是刺激人的积极性的唯一动力;“霍桑实验”则表明人是“社会人”,影响人们生产率的因素,除了金钱等物质方面的因素外,还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例如他们也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梅奥等人的研究导致了行为科学理论在人事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为管理思想开辟了新的领域,为组织行为学奠定了基础,管理理论中的行为科学理论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四)人际关系学说的延伸———行为科学理论人际关系管理方法的运用改进了员工的工作环境,但在提高员工的产出和增加员工满意度上,它只取得了微不足道的成功。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这种方法建立在简单组织中人的行为分析基础之上的,然而“快乐的员工是一个好的员工”并未得到事实的证明。

2•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每一个员工都是一个具有不同需要和价值观的复杂的个体,对一个员工有激励作用的事物对另一个员工就未必能达到激励效果;“快乐”和“感觉好”对某一个员工的生产率来说可能没有影响。

3•这种方法也未能认识到对于工作结构和员工行为控制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它忽视了生产过程、标准和指导员工朝组织目标努力的规章制度的重要性。

4•这种方法没有看到人际关系只是保持高水平员工激励的许多必要条件之一。例如,生产力的提高还可以通过绩效管理与评估系统、职业生涯开发、工作丰富化等来加以实现。而行为科学的研究发现,组织中员工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复杂多变的,不能仅仅认为组织中员工的行为方式就是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理论对个体行为层次的研究认为,人之所以产生某种特定的行为通常是由其动机决定的,而人的动机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都是由某种需要引起的。行为科学对形成个体、群体行为的动机和原因的研究促进了员激励理论的完善和应用。在这方面的理论主要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以及斯金纳的强化理论。马斯洛的观点使人们注意到以满足人的需要作为激励因素的问题,并在实际工作的管理者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研究未能对该理论提供验证性的支持。

(五)“复杂人”假设与权变理论“复杂人”假设,是由史克思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来的,其基本思想是:由于人有着复杂的行为动机,人不仅在同一时间可以有不同的动机,而且处于不同组织或同一组织的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人也会形成不同的动机。因此,不能简单地归纳为同一类人。“复杂人”假设深入分析了个人需要在组织中变化的特点,体现了人性的动态观和辩证的观点,比前面几种人生假设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与“复杂人”假设相应的是权变理论。权变理论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已广泛地应用到西方社会管理实践中。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有的企业采取较固定的组织形式效果好,有的则采取灵活、变化的形式效果好。另外,企业情况不同,领导方式亦应不同。若企业任务不明确,工作混乱,应采取严格的领导方式,使企业走上有秩序的轨道;若企业任务明确,分工清楚,工作亦有秩序,应更多采取授权的领导方式,以充分发挥下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要善于发现员工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地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方式。

(六)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阶段1954年,当代著名的管理科学家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正式提出“人力资源”一词,人事管理开始进入“人力资源”管理时代。进入20世纪70年代,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初步成型,它是用系统理论把泰勒的“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综合起来形成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把企业的全体员工和全部物质资源视为一个系统,人是企业的主体。社会系统学派强调系统观点,社会的各级组织是一个协作的系统,组织中经理人的作用就是在协作系统中作为相互联系的中心,并对协作进行协调,以便组织能够维持运转;权变理论学派则强调权变的观点,他们认为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或交替运用有关理论,以达到工作、组织、个人三者的最佳配合。可以看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较之前面有很大进步。前面的管理阶段理论基本把人的各个层面割裂开来,相比较,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把人放入系统中考虑,人不单纯以物质资源的形式存在,也不单纯以社会性的人的形式存在,把人员放入到组织中,具有系统性、多样性特点,认为前面的理论没有一个是普适的,只有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各种理论应该综合运用以期达到最佳效果。超级秘书网

篇(9)

一、事前控制是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基础,是实现质量控制目标的前提和保障

质量的事前控制是指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前监理工程师针对影响工程质量的诸多因素及环节,制定措施和计划,从组织、技术等方面为工程的顺利实施做好准备工作。切实做好质量事前控制工作能够把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实现防患于未然。因此,质量事前控制是整个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工作的基础,是实现质量控制目标的重要保障。

二、搞好事前控制符合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

质量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就是以预防为主、不断改进,即从过去的事后检验把关为主转变为预防和改进为主,从管结果变为管因素,针对影响质量的诸因素,制定措施和计划,运用科学管理的理论、程序和方法,使生产的全过程处于主动的受控状态,因此说,搞好质量的事前控制就是在监理工作中贯彻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执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方法。

三、坚持以人为核心

人是质量的创造者,质量控制必须以人为核心。为此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控制工作:

(一)对监理队伍及人员质量的事前控制:工程建设监理量一种高智能的技术服务活动,从事这种活动的人,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具备建筑、经济、经济管理和法律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状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并能够随着生产发展、科技的进步,不断更新知识充实自己。监理工程师应该是施工、管理等方面均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做到一专多能。否则就会在某些问题上“束手无策”。

(二)对施工队伍及人员质量的事前控制:施工人员的素质高低及质量意识强弱都直接影响到工程产品的优劣。监理工程师一定要在"自身硬"的前提下,抓好施工承包单位承担任务的施工队伍及人员技术资质的审查与控制工作。对项目承包单位的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工长、技术员、质量员、安全员、检验、试验人员的管理水平、技术能力等要进行综合考查;对特殊作业以及关键部位的施工工艺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安装方面的操作者的技术水平要进行有关考核评审;对国家规定持证上岗的人员,一定要经审查合格后方可上岗。对不符合要求的人员,坚决要求撤换。综合素质较高的施工队伍,在施工阶段事前控制方面都必须做得十分到位。

四、对工程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和设备等的事前控制

(一)采购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在组织上述材料、设备的过程中,监理工程师仅限于索取出厂合格证、技术说明书和试验报告单是远远不够的。对一般材料在订货前应向监理方申报,并按有关规范要求检查验收;对于重要的材料应提供试验或鉴定用样品,有些材料则要求供货单位提高交理化试验单,经监理方审查认可发出书面认可证明后,方可进行订货采购;对永久性设备、器材或构配件,应在其质量满足有关标准、规范和设计要求的情况下订货。

(二)材料、设备进场的质量控制:凡运到施工现场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构配件等,均应有产品出厂合格证,技术说明书,并由施工承包单位按规定要求进行检验、试验,经监理方审查确认后,也应具备有关证书,并按供方提供的技术说明书和质量保证文件进行检查验收,经对其质量确认合格后,方可签署验收单。对进口的材料、设备的检查、验收,应该由国家商检部门进行。

五、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方法和工艺的事前控制

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单位编制的指导施工全过程各项活动的重要综合性技术文件,监理主要审查对保证工程质量是否有可靠可行、科学严密的技术、组织措施,对重点分项工程以及当前建筑工程质量通病是否有得力的预防措施。通过这一工作,督促施工方对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完善,然后检查落实,从而达到事前控制的目的。在施工承包单位进行正式开工之前,监理工程师要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方法等进行认真审查。审核其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健全;主要的施工组织技术措施针对性、有效性如何;对关键部位、薄弱环节、质量通病的防治方面有无相应的预防及质量保证措施。在特殊条件下,对某些特定对象的施工质量与安全有无可靠而有效的技术和组织措施;其主要项目施工方法是否可行、适用、经济合理等。

六、认真搞好测量复核工作是工程质量事前控制的具体技术措施

施工测量是建筑产品由设计转为实物的第一道工序,而建筑材料是构成建筑物的基本元素,因此,认真搞好测量复核是搞好质量事前控制工作的重要技术措施。这方面,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已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取得了有益的经验。

篇(10)

在管理学的一系列基本命题中,最基本的莫过于:管理学的起点是什么?管理学的终点又是什么?管理学或者管理学研究中关于管理学发展的历史梳理始终是管理学研究中一个最为基本的命题。本文通过对管理学历史踪迹的梳理,阐述了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一个共同的基本特征――即其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论证了管理学科所具有的科学属性。

一、 学科普适性踪迹概述

一门学科原理的普适性来源于的对象――不是某物,而是某物的某种属性的关注,以各种属性为对象的研究思路逐渐形成了各种学科。普适性的表现在于其具有超越性,而这种表象来源于科学本身所具有的客观性,众所周知,客观性是科学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无论它是自然科学的规律(即研究对象符合因果关系的)还是社会科学的规律(即研究对象符合随机统计规律的)都是客观存在的。站在历史的角度对一门学科的性质进行讨论,既能够从总体上去审视一个学科,也能够对该门科学所具有的普适性特征追根溯源,从而来证明该门科学的价值。由此可见,要证明一门学科的存在性,找到用于描述这门学科所针对的研究领域的本质范畴内的一系列科学原理的普适性是必要的条件。一切禁得住时间验证的人类规律都是其具有普适性特点的最佳表现。同时,对于一个学科其思想的产生背景和条件的分析也是深刻理解这一学科最好的途径。

管理学家丹尼尔 ・ 雷恩曾经说过,“理论是所有学科所追求的目标;而管理学理论则是基于组成管理学的全部思想为基础所构成的。追溯到管理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就可以很好地解释管理学这一门学科所采取的概括和分析方法……探讨管理思想史既能够加深我们对自己文化的了解,也能够发现那些对于怎样把管理学的技术和管理知识运用到其它文化领域和组织中去的解释”。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管理思想史,同时也是为了论证管理学历史所具有的规律性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如何运用此普遍规律的过程。由此可见,从历史的视角出发,是探讨一门学科是否具有规律性的最佳办法。也就是说,从管理思想史的视角出发去研究和理解管理学,这可以为目前很多悬而未决的管理学争议问题提供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

二、 管理学历史的变迁

尹卫东曾经引用过恩格斯的说法,他认为管理学的演进实际上就是管理哲学的发展,同时他试图从管理学史的视角出发去证明建立管理学哲学的必要性。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也曾经这样论述过:“科学的管理包含某种重要的普遍规律,其实际上是一种史学观”。以上所有观点都认为,了解一门学科发展的普遍的规律也就等于掌握了这门学科的基本属性,而普适性恰恰是这些规律性特征的一个总合。上述所有认为,试图分析某一门科学的哲学特点和根本属性,即试图去探索一门科学存在的客观规律和基本特征,首先需要的就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所以说,揭示管理学的发展踪迹的过程也就是探索管理学普适性特征的过程。

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的发展变化,影响了当时的管理学思想的产生以及发展,甚至可以说,正是这些因素决定了管理理论的演变。尽管管理理论的形式是千差万别的,但是几乎所有的管理学流派其所研究的主题都有着相同性。纵观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将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早期的管理学思想时期、科学管理时期、社会人时期和现代管理思想时期。本文依据目前管理科学领域的比较流行的观点将当今国际上一些比较成熟和先进的管理学思想归纳为后现代管理时期,其认为管理学是研究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以求最优化实现其目标的科学。接下来本文试图从架构上以时间为序列概括性地探索和分析管理学思想的演进特性,以期寻找和总结其中的规律性。

在管理学的思想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对于效果的强调以及对技术和科学的进步在带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更加看重和强调思想学理论及方法。可以说,一个时期的大的文化背景一直是管理学思想产生的温床,这导致管理思想和理论在根源上具有规律和理性的特点,同时其也成为了推动人类社会和文明向前发展的重要指标。而且时代越是进步,其推动力也就越大。

三、 管理学发展踪迹探索

泰勒是管理学思想产生和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在美国的工业从私人拥有的组织向综合性、大规模公司的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其也验证了管理学思想的科学性。早期的管理思想就是指在科学管理产生和出现之前的管理思想,其虽然包含了一些管理学的思想和萌芽,但其思想大多是经验类型的,而且也比随意。因为其多是在迎合大宗的文化背景。泰勒使管理学的研究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同时泰勒也为管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化基础,而他的思想也在后来的管理学发展中受到了最多的拥护及批评。马克斯・韦伯和法约尔是与泰勒同一时期的管理学家,这两位管理学家在其著作中曾多次讨论过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并探索过其合法性及普适性。他们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并对其发扬光大,进而提出了足多管理学经典理论。

这一时期的组织理论隐含着一系列重要的管理思想,如管理行为的动力是为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管理行为的有效模式是选择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处于最佳状态时的管理模式等。这个时期的管理学实际上与任何一门其它的自然学科或社会科学一样,主要将实验法和观察法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相互交融的特点,其研究视角主要是管理学的客体,其针对的是随意和放任的管理办法所产生的低效率。这种管理学在研究上究具有随意性和主观实践性,其对现象的了解也是浅薄和片面的,其注重的现象是不客观的,因为其忽略了人及其对人所具有的复杂社会属性的探索。

行为科学是为解决效率与人性之间的矛盾而出现的。这一时期的管理学思想对人的基本属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并采取相应的行为准则。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人和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处于最佳的平衡状态,是社会人时期管理思想主要的研究对象,这种研究使管理学科进入了长久的反思与争辩。尽管孔茨等人把法约尔的组织理论发展成为管理过程学派,但是其基本思想仍然是如何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深处期间的人能够有效地完成集体的目标,现代管理思想是过去的管理思想延续发展的产物。一般的管理理论便借此产生,同时由于大环境的多边以及复杂性,众多学者研究和分析管理学问题的方向出现了多样性,致使管理理论丛林的出现。

后现代管理理论具有明显的系统思想色彩。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管理思想的发展和管理理论的建立逐步向系统整合方向发展,这正是和现代系统科学的发展相一致的。同时管理是文化的产儿,管理理论的发展和文化也是紧密相连的,根据不同的文化底蕴酝酿产生的道德准则和制度变化而不断演进。而通过理论线索建立管理最优境界的理论体系就形成了管理学的基本架构。在现实的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始终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追求着这种管理的最优境界。本文将上述研究内容与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归纳成了图1,期望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研究和探索管理学体系的演进路径。

四、 对管理学发展踪迹的总结

关于管理学历史发展踪迹的探索是大纲式的分析和总结,其根源是追寻管理学发展历史所包涵的特征。以上对管理思想的回顾,不难发现管理活动既是文化力量――尤其是在过去和现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力量的产物,同时又是特定文化的一个过程。管理学的原理、概念和办法在全部管理学发展的进程中,受到了特定的文化和价值标准的限定,这合乎了某一特殊的历史时代的生产力和生产行为的影响轨迹。本文从哲学和历史学的研究视角出发,文化的演变过程是连续式的,同时,某一文化的产生也不存在于消灭其他的前提下,反而正是在某一文化产生的基座上,进行了持续地斗争,融合以及双方的妥协,而最成为了历史研究的一个派别。同样,受某一特殊历史时期文化影响的管理学内涵也进行着持续而激烈地斗争和融合,从而形成了适用于某一特别组织、特别人性假设以及特定情景下的管理派别。而这些管理观念及派别都是具有普遍规律的,其除了具有管理学历史的演进外,还由于产生了此种管理流派的前提条件在特定的历史范畴内仍然存在着,这导致某些已经适应了目前社会环境的管理学流派,依然能够从之前的管理学思想处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五、 后续

那么,既然已经有了这些具有普适性的管理观点,是否可以说我们已经完全把握了管理学呢?我想答案是令人失望的。因为我们目前还处于这个时代内,我们仍然处于管理学科的发展时期,我们要完成的任务是更加深入的理解管理学,最终完善对它的元理论的研究和探索,这也是管理学者们最初的研究宗旨。

参考文献:

1. Dewey John.Democracy and Education: An In- 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1997,(9).

2. James Hunt.Leadership: A New Synthesis.Calif: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1991,(10).

3. 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

4. 张银岳,董立群.西方管理思想史的解读方式及其演进的经济学资源.管理科学文摘,2005,(5).

5. 张媛媛,李宇.对管理本质的再思考――管理学的普适性.北方经贸,2008,(10).

6. 罗珉.现代管理学.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7. F.W.泰罗.科学管理原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8. 尹卫东.哲学视域中的管理思想演变论纲.江海学刊,2002,(2).

9. 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篇(11)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成本管理既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还需要通过系统、科学的管理降低企业的成本,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介绍了作业成本管理系统在LN公司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中的应用,公司在进行成本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了解作业成本管理的核心价值,才能够提高公司的成本管理水平。

1、作业成本管理系统的核心价值

LN公司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之所以离不开作业成本管理系统,主要是由于作业成本计算源于商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动机。不过,由于其意义早已与设计的初衷不一致,或者说其意义变得更加深刻,关系到企业的效益,因此,通过作业成本管理(ABCM)进行改造,可以从最初的认识价值链阶过渡到优化阶段。

2、LN公司应用ABCM的基本思想

ABCM就是利用作业成本计算所提供的信息,将成本管理的起点和核心由“商品”转移到“作业”层次的一种管理方法。对于LN公司而言,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要充分满足顾客的需求,公司的投资者需要慎重决策,才能实现投资报酬价值最大化。而ABCM的基本思想就是满足公司这一系列过程的大集合。该集合体现在,企业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而资源消耗的同时又是价值的积累过程,即价值从一个作业转移到下一个作业,最后全部累积到最终的商品或劳务上,最终商品或劳务既是全部作业的集合,也是全部价值的集合。所以,ABCM完全可以对企业的价值链进行改造,ABCM的作业链也是价值链的体现。企业的收入与满足客户需求从而收回的价值有直接关系。企业的利润却并不一定能够完全体现,ABCM要做的就是通过成本管理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企业的效益,实现经营目标。

LN公司应用ABCM的过程中,需要深入到每一个作业之中,认真进行作业分析。因为公司需要提高效益,降低成本,所以不能进行重复作业,剔除掉不必要的作业后,再去考虑能为最终商品或劳务增加价值的作业,若这些作业有改造的可能性,就可以进一步考虑。ABCM的核心在于确定了“成本动因”概念,通过这一核心,就可以将成本与影响成本的因素相关,确定成本动因,然后再进行合理、科学、全面的管理,帮助决策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作业成本管理系统应用于LN公司之中,就可以为企业区分哪些是必要的作业,哪些不必要的作业。能够带来最终价值的作业就是必要作业,反之就是不必要作业。明确作业的耗费需要以作业成本法(ABC法)来计算,这样可以为反映作业实际情况提供所需信息。

3、作业成本管理系统在LN公司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中的应用

在作业成本管理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价值链分析。ABCM将成本看作“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的函数,并以“顾客价值”作为衡量增值与否的最高标准。这样顾客的需求就成为影响企业作业的重要因素,顾客价值成为维系企业收入和顾客需求的桥梁。该方法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更好的经营和目标。价值链分析需要找到没有效果的作业,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协调企业内部的作业,使其互相关联,一环扣一环。作业链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价值链,这种互相联系的作业就是理想的价值链和作业链,从而实现作业的圆满完成,为改进企业的成本、提高作业效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作业成本管理系统,作业分析是不容忽视的。为了消除不必要的作业,需要进行作业分析。找到必要作业后,还要按成本高低进行排序、选择排列前面的作业做重点分析。为了了解本企业的在业内的质量,需要与同行业的先进作业进行对比,找到不足之处,加以改造和优化。

在LN公司的成本管理中,需要了解成本动因即构成成本结构的决定性因素。成本动因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前者主要反映作业中心对资源的消耗情况,后者是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最终商品的纽带。二者的有机结合,形成成本动因,这对于各种不作为的作业而言则起到了很好的筛选效果。

LN公司的业绩评价离不开业绩计算。业绩计算主要基于作业分析和成本动因之上,通过建立完善的业绩计算体系是对业绩进行评价和考核。根据ABCM绩效信息反馈,公司的业绩评价将得到科学合理反馈。为了考察公司的业绩,需要建立作业中心,对能够对最终商品产生价值的作业链进行分析。一个作业中心即是生产程序的一部分,按照作业中心汇集和披露成本信息,可以方便公司管理和绩效考评。为了更好地实施ABCM对公司进行业绩评价,必须要建立健全业绩评价体系。结合责任会计制度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明确作业中心的责任和权限。应用成本动因需要选取合适的动因进行分析,保证指标和绩效的客观真实性。

ABCM强调对企业的各种资源分类汇总,建立资源库,这样才能够合理分配资源,使作业不再是无所谓或者不增值。作为消耗资源的最大源头,作业不可能无限制消耗企业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ABCM的应用可以避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消耗。

4、结束语

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作业成本管理是一次质的飞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传统成本管理的弊端逐渐呈现,商品成本不可能一直采用人工去管理,否则可能会造成信息的失真,影响企业决策。作业成本管理将企业作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各个环节的作业链也是价值链的体现。作业成本管理的管理重点不在局限于商品,而是作业。通过作业分析合理分配资源,降低成本,有效激发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在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作业成本管理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为企业的成本管理保驾护航,利用有限的资源开发出更高的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袁清和. 基于作业的煤炭企业成本管理体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

[2]邱绪乐. 作业成本管理在H制造公司的应用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