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设计概论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2-03 05:25:1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设计概论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设计概论论文

篇(1)

1.组内创意互动,指就给定的某个主题(本项目中如“中国消费者喜欢的形状、外观等”)进行快速创意表现,并将自己所画的表现图贴在每个房间墙壁上;接着,每人从所有其他人的表现图中挑选自己喜欢的图进行“提升和完善”;然后,将这些经过自己改善过的别人的创意表现图和自己最初的创意想法结合,并做出满意的组合;最后,所有人以小组形式从这些组合创意图中提炼出创意点,并以便贴备注形式贴于创意表现图四周。

2.组间创意交流,指各小组从所有的创意表现图及创意点中挑选出感兴趣的,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意发散;接着,对二次创意点进行故事板表现;然后,依据表现的场景进行产品概念设计;最后,小组合作进行创意概念的展示。

二、目标对象的初识

在该阶段对目标对象有了初步认识,参与学生被重新分成小组,就给定的主题(本阶段如“家居风格的趋势”、“奢侈品或服务购买/体验经历”“、休闲时光”“、私家车”等)进行两个小时的讨论,最终形成展示文稿;然后,根据各小组的展示详情,挑选出趣点,再重新分配小组成员,形成最终的小组分配;最后,经过多次“采访者-被访者”循环模拟入户调研情况,实施入户调研(包括目标消费者家中和奢侈品销售/体验店两种类型)。

三、理解被访者

首先,在入户调研得到的影音资料基础上,构建角色模型,并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信息互换;接着,从墙上找出与角色匹配的创意想法;然后,提炼出直接和间接的需求点;最后,形成报告文稿。

四、创意表现和甄选

首先,每组挑选出三个感兴趣的概念,进行深化,并按照以下核心问题展示给其他队员和导师:

1.它能提供给消费者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2.市场上类似的产品是什么?

3.它的独特性何在?

4.它如何传递品牌的理念?然后,通过所有人讨论评估,每组决定出最后两个可以作为最终产品开发的概念,并作快速的sketch和storyboard表现;最后,根据既定的限制范围,做出需求和创意间的平衡。

五、设计概念的深化

就每组的两个最终概念做行业预估找出市场中的竞争点和消费的核心价值,以此做快速表现,并为此概念命名。

六、设计概念展示与设计活动的展开

将概念产品进行讲解展示。探讨概念如何实现的问题,选择那些尚未有成熟产品问世,且未被以往产品使用过的新技术;概念的制造和成本问题;概念产品的材质和色彩;产品的销售方式等。此外,还要考虑其体验模型和物理模型的展示。

七、物理/交互模拟模型

电子工程、设计学、心理学和机械工程专业的同学就共同探讨过的展示概念进行模型制作。

八、模型的完成、展台和视觉传达方面的设计

对所有模型的完善,并完成如何在短时间内进行有效信息的最大化传达。

篇(2)

二、如何理解概念书

概念书是充分体现书籍内涵,但又与众不同、令人耳目一新、独具个性特征的形态书籍。设计师将创作灵感发挥到极致,而不受书籍本身形态、材料的限制。并不是所有概念书都能投入大规模的印刷生产,将概念书的设计方式运用于高校视觉传达专业书籍设计课程的训练中,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学生的概念书作品《星座》(图1),将十二星座用折纸做出的立体星形作为贯穿书籍的设计点,令人耳目一新。读者能够通过每页不同的镂空看到不同的星座位置,学生很好地运用了空间的概念。学生概念书作品《美容日记》(图2),封面采用镜面的形式,,与主题贴合,根据不同的美容章程选择的不同材料。如,护发篇用黑色毛线模拟发丝,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可以直观感受质感,也更生动有趣。脸部按摩篇更是用不同的装帧手法表现不同的按摩手法,读者可以切换了解按摩的位置和手法,达到与读者互动的目的。

三、从概念书看书籍设计发展的趋势

1.书籍设计从平面走向空间的多元化书籍设计发展最典型的变化就在于书籍设计师已经不再拘泥于装帧设计,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书籍的整体结构。书籍除了封面、封底、书脊,还有环衬、扉页、内页、书口、腰封、外函等,这些也需要设计师精心进行设计规划。《彼得潘》(图3)立体书是由美国著名立体书设计师罗伯特·萨布达设计的。他所设计的书籍趣味十足,书中层层叠叠的云朵、建筑和灯光效果,既保留了原著内容的原汁原味,又以形象生动的立体效果得到了儿童的喜爱。这种立体空间设计的书籍打破了人们对于书籍设计的传统理解,丰富而饱满,阅读完整本书后印象深刻,整本书更像是一座建筑物,让人回味无穷。2.书籍设计从阅读走向互动更可贵的是,设计师们开始追求情感诉求,也就是探索如何设计出能让读者感动的书,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更投入,更能被书籍的设计所触动。如,图4是一本宣传拯救濒危野生动物的公益书籍,也是一本可以和读者进行互动的手工书籍。读者通过阅读书籍,不仅可以了解野生动物的知识,而且可以通过手工缝纫制作这种动物。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让人们更珍爱动物,从而达到了设计师的设计宗旨。

篇(3)

2技术手段

2.1金属材料建筑表皮技术优势

金属表皮已经成为当下十分流行的趋势,铝合金、钛锌合金、铜等材料等在建筑设计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金属具有稳定的物理性能,正如金属具有延展性,能被弯曲、扭转以及变形,却不影响本身特性。同样金属表皮耐久且具有自洁性能,并且规模化车间的生产减少了现场施工量,易于加工,促进了生产效率提高。金属本身的耐腐蚀、耐久性都较其他材料要强,以金属构建形成的建筑表皮甚至能够获得与建筑主体结构同步的生命周期。预装配化施工,缩短施工周期。金属的材料性质决定了其可以在工厂中大规模加工生产,进而在工地进行组装,极其便于施工,能够大大的缩短施工周期,降低了人工成本。现代技术不仅能让金属表皮能够创造新颖的外部形象外,而且又能起到保护与创新的双重作用。透过金属表皮,原有建筑透过金属表皮传达出历史的信息,视线又会被其所表现出的不确定性所吸引,传统与现代在轻薄的表皮上得到同时呈现。

2.2金属材料建筑表皮的节能与环保

莲塘/香园围口岸联检大楼概念设计是通过大量的节能设计计算的,例如辐射计算、对铜、锌板角度的模拟测试等,该设计力求符合当今低碳节能的设计潮流,达到一个绿色建筑应有金属表皮的拆卸或重新安装比较方便,能回收循环再利用起到生态节能的作用。环保在材料的应用上也尤为重要,金属表皮能够减少污染的产生,可以有效地过滤太阳辐射,并且能够配合自然通风、太阳能照明取热等节能技术(图5),保证了室内实现向外渗透地最大可能性。与此同时,金属材料的可重复利用性减少了材料的浪费,并且采用预处理技术减少二次污染。金属材料是回收率最高的建筑材料,常用的金属制品废弃之后有75%可以回收再利用,而铜的回收率则达到了100%。另外,金属材料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绿色环保材料。

3技术美学

3.1新美学基础

20世纪以来,建筑表皮逐渐地从结构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在建筑师们的不断的尝试与创新中,通过运用新型的建造技术拓宽金属的材料形式并挖掘材料更深层次的表现潜力,形成金属材料多元化的建筑语言。如今,金属早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表皮材料,引领着当下十分流行的表皮发展趋势。各种新型的合金、冲孔、板网、格栅或编织网形式的金属材料在幕墙及建筑屋面系统中得到广泛地应用。我国对技术美学的研究不断地拓展和深化,在借鉴与吸收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当代技术美学理论与内容的体系。目前国内认为技术美是技术美学的最高范畴,它是技术活动和产品所表现的审美价值,是一种综合性的美。从构成来看,技术美主要内容是功能美,也包括形式美和艺术美。新美学的基础必须建构自己独特的观念及范畴体系,揭示其自身研究领域的审美规律。

3.2技术美学产生根源

目前国内技术美学研究大多是关于基本原理的研究,对技术美学思想史的研究还很少。并且,对西方技术美学思想产生、发展的介绍也只限于西方工业革命以后,如新艺术运动、包豪斯及工业设计的兴起、发展过程等等。其实,技术美的创造不只是大机器生产出现以后才有,技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手段和方法,它不仅包括机械化工业技术,也包括工业革命之前的手工技术。因此,技术美的创造及其思想也不只是工业革命以后才出现的。正如竹内敏雄所指出的:“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同人类历史一道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古代的手工艺也好,现代的工程技术也好,都包括在内。只是在它们之间,功能的效率相差悬殊,而只要随着那一种产品都符合各自的目的,并伴随着那种程度的美的效果。那么,在它的技术美的结构上就没有本质的差异。”

3.3技术美学发展趋势

现如今,建筑师越来越认识到技术对象的审美价值。他们试图在自己的美学理论中对此加以分析,扩大研究视野,为理论体系纳入新的内容。技术美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不能停留在形而上的抽象议论层次,而应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用于指导当代物质审美文化建设。技术美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不能停留在形而上的抽象议论层次,而应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用于指导当代物质审美文化建设。技术美学对实践的介入主要通过设计活动来进行,它不仅为最佳而合理的设计观提供思想基础,也为设计活动提供理论指导。技术美学不只是美学自身的逻辑发展和延伸,更是人类实践过程中审美创造智慧的结晶和运用。技术美学对实践的介入主要通过设计活动来进行。它不仅为最佳而合理的设计观提供思想基础,也为设计活动提供理论指导。技术美学不只是美学自身的逻辑发展和延伸,更是人类实践过程中审美创造智慧的结晶和运用。当代技术美学研究不应只是告诉人们什么是技术美,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懂得怎样才能创造和实现技术美。技术美学研究不仅要解决带有普遍意义的设计观念、方法等宏观问题,也应该关注设计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把技术美学的基本观点微观化、具体化,用于解决物质生产和生活领域审美创造中的许多复杂的问题。这样,技术美学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4技术美学应用案例及总结

4.1半透明的金属表皮

现代建筑重要特征是技术在建筑艺术中的觉醒,注重发挥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的性能特点,不去掩饰它们,而是将其作为建筑造型的表现要素之一。建筑中的支撑结构与表皮的分离使表皮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膜结构,这种分层构造,为表皮材料提供了可能性,例如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及德梅隆在美国旧金山deYoungMuseum中铜穿孔板的使用。穿孔板的纹理重现了阳光下斑驳的树影意向,创造出诗意的建筑(图6)。

4.2承重的金属表皮

OMA为PRADA旧金山店设计的建筑表皮,采用横隔板结构,将钢骨架安装在与基础同标高的支撑结构上,使建筑结构更加牢固。不锈钢厚度为25mm,使之满足结构要求,并且在295mm宽交错栅格上打圆孔从而减轻自重并扩大建筑内外视野(图7)。这些圆孔由水柱切成,从栅格、孔的分布和大小中,能够反映出不锈钢板可以承受的来自侧向力的压力,在压力较小的区域可以只留下满足结构需求的材料。

4.3金属表皮对旧建筑的保护

Peripheriques建筑事务所设计改造了巴黎历史中心附近校园的一栋建筑。策略是在原有建筑框架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改动,将原来的一个庭院改造为两个,其中一个用ETEE膜加以覆盖,十几种不同图案的穿孔铝板构成了外部表皮,用一个Z型的斜面引导着人流和视线的到达。改造后的建筑色彩丰富,在不同区域的颜色有助于空间方向感的定位。

篇(4)

步入21世纪,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医疗保健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各地医院的新建或改扩建项目与日俱增。但医院建设如何根据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状况,充分考虑世界医疗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值得建筑师以及相关人士深入探讨。笔者通过多年的医院建筑设计及研究实践,深深体会到医院的更新改造设计已逐渐成为医院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思想与观念上存在的种种误区,则亟待设计工作者及建设方辨明。

一、医院的更新改造成为新时期医院建设的重点

1.注重改扩建工程

21世纪,我国医院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医院发展以改扩建为主,部分医院需要新建和翻新。据1997年统计,我国人均占有病床、医生数及一些现代化的大型高档医疗设备已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消费水平却还远远落后于中等发达国家,医疗消费水平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因此,医院建设将更注重如何提高原有医院的工作效率与医疗品质,改善及规范医疗环境,适应医院现代化的要求,改扩建项目将成为医院建设的重点。

2.旧医院的局部更新建设

我国许多医院由于早期建设的观念所限,缺少总体规划与发展构想,医院建设一直处于见缝插针的状态,使得医院布局凌乱,功能不完善,难以满足新时期医院现代化的要求,许多医院采取更新重建的方式,进行局部新建,改善医疗条件。为完善医院规划,整合建筑环境,单体建设之前,必须进行远期规划,分期建造的设计。

3.建设前的可行性预测

目前大多数医院对要新建与改建的项目没有进行建设前的可行性预测,而医院建设必须有比较周密的准备分析论证阶段,对要建项目的实用性、可行性、经济性、前瞻性,以及用地指标、建筑规模、建筑层数、建设(改造)模式,发展趋势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二、克服我国现代化医院发展的盲目性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建筑设计发展的历程,虽然取得可喜可贺的成绩,但医院建设急剧发展亦带来规划建设上相当的盲目性。如不顾实际情况,盲目扩大规模、盲目追求高标准、高层数、大气派等现象,建设观念上的误区需要辨清。

1.盲目扩大规模

根据医疗保健需要和卫生资源的配置,我国医院实行分级定编,其规模由小到大分不同的等级,国家政策也是向部属和省属大医院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两头倾斜,而中间层次医院在国内数量多,办得好坏对人民健康和社会发展影响极大,完善医疗体系,促进两头发展,提高医疗质量其意义重大。

我国医院建设经过建国以来数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发展,与现阶段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已达到供过于求,造成目前一些医院门诊人数减少,病床和医疗设备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因此,对于医院建设,如果规模预测不合理,盲目扩大规模,就会使机构臃肿,人员超编,效率不高,加重病人的负担,也势必造成医院业务的萎缩。因此,医院的规模应立足于我国国情,根据疾病发展趋势和人口发展变化情况,预算今后10-20年全社会的医疗服务的需求量,以及按功能、技术特长和所处的地理位置,确立其在三级医疗保健服务体系的地位、任务和服务范围,充分发挥资源效用。

规模的预测,需综合考虑经济基础、人口增长、服务半径等多种因素。广东省东部某医院,在广东省区域卫生规划中属一类地区,在对其进行前期研究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地区及周边环境因素,制定合理发展规模,从医院方原定1000床的发展定位减为800床,避免其不顾实际地盲目扩大规模。

2.盲目建造高层

大医院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由于城市用地紧张,迫不得已采取集中式的高层或超高层建设模式。这就使得许多建设方以为高层即现代化。高层、全空调成为现代化的标志,产生认识上的误区。高层医院难以解决安全自救、隔离传染、高造价、高维护等问题,而且对许多医疗业务而言,水平联系较垂直联系更方便快捷。医院设计任务书中20年不落后的要求,不应体现在建筑的高度上,而应体现在设计的科学理念与功能上的现代化。

3.盲目追求气派

现代化医院建设应避免部分地区出现的追求气派的奢华风气。应真正以病人为中心处理好医院各部分的空间布局。下述设计倾向不可取:

1)门前追求大广场气派,占用医院仅有或少有的空地,忽视了医院的功能要求。

2)形体上追求标新立异,迎合业主口味或宣泄设计者的个人设计激情,而忽视了医院使用的合理性。

3)将医院建设成城市的标志,医院不同于其它公共建筑,不应也不可能成为城市的标志。

4.盲目引进医疗资源

80年代以前,我国三级医疗服务网内具有比较明确的分工和协作关系。改革开发以来,公立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关系,逐渐被竞争关系所代替,由于体制的不完善和医疗市场上的无序竞争,造成了资源的重复配置、低效率使用、费用上升等问题。医院建设,不应贪大求全,盲目引进先进设备,没有优化配置,就不能有效利用。医院应按其规模、功能、技术特长和所处的地区环境来确立自己的服务范围和服务体系,使医疗资源配置与利用趋于合理与平衡。

三、我国医院现代化的发展

现代化医院应表现在医院医疗技术装备的先进性,管理的科学性,护理素质的高层次,以及医疗服务与建筑环境的有机结合等方面,缺一不可。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医院是我国医院建设的必由之路,片面追求高标准,医院养不起,病人住不起。现代化医院应加强如下建设:

1.医疗装备的先进性

医疗装备是否先进,是否达到世界水平,是衡量医院现代化的重要标准之一。具备快速、准确、数字化的诊疗设备,实现医院信息化管理,实现彻底无胶片放射科和数字化医院,已经成为现代化医院的发展趋势。

2.洁净标准的严格执行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生物洁净技术在医疗部门的逐步推广,为创造洁净、高效的医疗环境奠定了基础。我国医院建设应严格执行洁净标准,成为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

1)手术、icu、烧伤、血液病房等,设计时应严格按国家标准执行,进行空气净化、恒温与给湿。对目前经济较落后地区,没条件达到规定洁净标准的医院,设计时应做充分预留,以便资金充足时进行改造完善。

2)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消毒、灭菌循环系统,避免医院内感染。据统计,全国每年住院病人约5000万,有480万病人发生医院感染,而医院死亡病人中,有约1/3到1/4直接死于医院感染。现代化医院应倍加重视使用有效的消毒灭菌设备与技术。如对病人使用的床、床垫等用具进行处理、消毒,杜绝病菌的传播。

3.采用科学合理的医疗运作模式

采用科学合理的医疗运作模式,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提高现代化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如门诊实行信息化管理,电话挂号预约,减少挂号、交费、取药手续,流线组织便捷,缩短病人的往返距离与时间;等候时采用电子显示叫号,病人就诊一次到位,不必再采取二次候诊形式,减少等候面积,改善病人等候环境。

4.设计概念更新

设计概念更新体现在功能环境、卫生环境、空间环境、人际环境的设计,如:

1)总体布置适当集中,以利于发展、节能、交通与管理;

2)争取良好朝向应以自然通风、采光(能采取自然环境的,不取人工环境),避免暗室出现,建设新时代的绿色医院;

3)外部简洁内部舒适考究,注意色彩运用,环境雅致,空间宜人,营造家庭气氛;

篇(5)

由于并行工程等设计方法和手段的进步,产品概念设计与设计研发中的其他步骤相互串联、反复、交错,但就产品设计前期的概念开发工作而言,产品概念设计依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产品概念设计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其具有一个较完整的设计过程。从各种方式的调查研究或寻找新科技,得到初步的想法,把想法整理成清晰的要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得到众多的解决方案,即概念设计方案,这时提出的可行的概念越多越好。

(2)虚构模型的选择阶段

制定评判标准,从产生的众多概念中,选择出最好、最可行的方案。概念选择是产品概念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新产品开发小组中各专业人员要共同工作,并努力达成一致意见。前面步骤产生的众多概念,每个概念从表面上看似乎都能满足要求,但我们必须从中选择出最有发展潜力的概念,进行接下去的设计工作。概念的选择将决定以后工作的方向,正确的方向可以节省时间和开支,而错误的决定则导致时间、人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概念的选择是概念的产生和概念的验证密切相关的重复的过程。概念选择进行时可能会激发新的概念产生,对这些新产生的概念,也应该像前面产生的概念一样进行概念选择。

(3)虚构模型的实现阶段

把选择出来的概念细化,做出概念产品或模型。概念的实现是概念设计的第三个步骤。对于企业,产品概念设计一般以概念产品的出现而结束。对于个人或学生由于技术及财力方面的原因要做到这一步就比较困难,往往只能做到概念模型或动画演示,以及对概念设计的详细说明。

篇(6)

2立面结构布置

立面布置时空间大、四周柱高度较高,一侧没有框架梁与之相连,详情见中榀框架立面示意图,如图3所示。故其计算长度较大,长细比难以满足规范要求的限值,长细比λ=l/i(l为柱计算长度、i为柱截面回转半径)。因此,要减小长细比需从减小柱计算长度l及增大相应方向的回转半径入手。由《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附录D[4]可知,柱上下两端与之相连的框架梁刚度与柱刚度之比越大,柱计算长度越小。该工程设计时就将柱下端的框架梁适当地加大了,并且将工字形截面柱的弱轴放在了没有框架梁的一侧,使i值明显加大,通过以上两种措施长细比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需要指出的是:工作经验较少的设计人员往往看到柱的长细比不满足设计要求就加大柱截面,调整完后再一计算发现长细比不仅没变小而且还有可能变大。从上边的分析可知,框架梁截面不变,柱截面加大,梁柱线刚度比的数值减小即梁对柱的约束减弱,从而柱的计算长度系数就越大;而柱截面增大并不能有效增大回转半径i,故单纯增大柱的截面往往起不到降低长细比的效果,反而得不偿失。而该工程横向为3跨,纵向为5跨,因此宜将工字形框架柱的弱轴宜沿横向(Y向)布置以增强横向刚度。经软件PKPM(SATWE)计算后,得出前三阶周期,如表1所示。由于结构材料为钢材,强度较高,故按强度控制需要的构件截面较小,而截面小直接导致结构刚度较弱不能满足设计规范对位移的要求。若加大梁柱截面需要耗费较多的材料,且结构刚度提高得并不明显,效果也不好。无支撑框架的变形主要为梁柱的弯曲变形,而支撑的变形主要是轴向变形。众所周知,相同的荷载、相同的截面轴向变形远小于弯曲变形,根据这个常识,该工程在框架的周圈布置上支撑以增加结构的抗侧刚度,如图4所示。根据多道防线的概念设计,需要指出的是框架-支撑体系中,支撑框架是第一道防线[4],在强烈地震中支撑先屈服,内力重分布使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剪力必须增大,二者之和应大于弹性计算的总剪力。故设计规范要求,框架部分按刚度分配计算得到的地震剪力应乘以调整系数,应不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25%;最终在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25%与框架部分计算最大层剪力的1.8倍这两个数值之间,选取较小值。柱间支撑的布置有多种形式,常见的中心支撑有“X”形、“人”字形及“K”形等等。1)其中“X”形支撑可按拉杆进行截面设计,即在水平力的作用(地震作用或风荷载作用)下,支撑交叉斜杆受力为一拉一压,考虑支撑斜杆在压力的作用下退出工作,只剩受拉力的杆件起作用,按杆件受压计算截面承载力时,计算公式为N=×f×A(f为材料强度,A为截面面积,N为承载力),应该考虑构件的受压稳定系(<1)数以防止构件的稳定性不足而发生失稳破坏,而按拉杆设计时可不必考虑受压稳定系数的影响。因此,按拉杆设计时所需截面小于按压杆设计所需界面,故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8.4.1条第1款规定一、二、三级中心支撑不得采用拉杆设计,四级采用拉杆设计时,其长细比不应大于180。而由于该工程抗震等级为三级,故计算时不能采用拉杆设计。2)“人”字形支撑在相同的由梁柱构成的框架区格内,其斜杆构件长度一般小于“X”形支撑的斜杆构件,故其经济性较好。但是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8.2.6条第2款规定:人字支撑和V形支撑的框架梁在支撑连接处应保持连续,并按不计入支撑支点作用的梁验算重力荷载和支撑屈曲时不平衡力作用下的承载力;不平衡力应按受拉支撑的最小屈服承载力和受压支撑最大屈曲承载力的0.3倍计算[5]。必要时,人字支撑和V形支撑可沿竖向交替设置或采用拉链柱。按此规定计算后钢材的用量可能并不能比“X”形支撑的框架钢材整体用量少,故可根据具体的工程具体分析采用哪一种支撑形式。3)“K”形支撑由于其斜杆交汇点在柱中位置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在支撑交汇点处比较容易出现塑性铰。而该塑性铰出现在柱中,容易造成结构的整体垮塌,有悖于“强柱弱梁”的设计概念,因此从抗震角度来讲不宜采用“K”形支撑。支撑的截面形式可采用单槽钢、单角钢、双角钢、双槽钢、H形钢、钢管等等。以上几种截面除钢管外均有弱轴,在相同的计算长度内,在压力作用下构件一般较弱轴失稳,而强轴方向又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而圆钢管沿任意直径方向均对称,截面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因此该工程支撑截面选用的是圆钢管。除了上述的中心支撑,还有偏心支撑。偏心支撑顾名思义即支撑杆件的轴线与梁柱的轴线不是相交于一点,而是偏离了一段距离。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可以将框架梁的一段设计成耗能梁段从而吸收耗散地震能量。该工程未采用这种支撑,故不做详细的讨论。经计算与分析表明:相邻的两跨柱间布置的两道支撑刚度要大于相隔的两跨柱间布置的两道支撑刚度,即两道紧贴的支撑刚度要大于分离的两道支撑刚度。原因是两道分离的支撑刚度之和仅为各自刚度的相加,而两道紧贴的支撑由于其合并在一起,其力臂加高了一倍,故其刚度肯定要比各自刚度相加的数值要大,故设计时宜将支撑紧贴在一起布置以取得较大的抗侧刚度。但是该工程由于工艺布置的要求,墙面上有许多洞口,所以不能按上述的原则布置支撑,而只能将支撑分离开布置。因此,在布置支撑时不应只从结构力学的角度来进行设计,还要考虑设计工艺的要求,尽量做到经济合理、安全适用。

篇(7)

1老路现状调查

由于是对原有公路改造,对老路现状调查十分重要,老路的现状直接影响到改造方案、工程投资。

1.1平、纵线形现状

本区域内老路一般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时一般无正规的平、纵线形设计,所以老路的平纵线形通常达不到设计要求,需要部分调整。只有对老路的平纵线形有基本了解,才能决定线形调整的幅度,一般情况下,对老路平面需测试弯道数、偏角大小、弯道半径、交点间距等,对老路纵断面需测试坡度、坡长等指标。老路如果线型较好或者可以通过微调能达标的,在平纵面设计中均考虑充分利用老路;如果老路线形极差,如弯道多、偏角大、半径小、交点间距极短,且受地形、地物的限制,则考虑改线。

1.2路基、路面现状

路基、路面现状调查包括路基、路面宽度、结构形式及近几年大修改造情况等。只有对老路路基、路面情况充分了解,在路面结构补强设计时才能心中有数,设计方案才能经济合理。

1.3弯沉测试

为评价老路路面结构的整体强度,应对老路面进行弯沉测试,对测试结果应根据弯沉值大小、路面结构情况分段整理计算,以便于下阶段路面结构补强设计。

1.4桥涵现状

区域内河网密集,一般公路上桥涵较多,对老桥涵拓宽改造还是拆除重建由老桥涵现状决定,所以应对老桥涵的跨径、净宽、荷载标准、结构形式、使用情况、是否为碍航建筑物、桥头接线线形等做充分、详细的调查,对大、中桥荷载标准不能确认时,应做承载能力试验。

2主要技术指标的选用

2.1公路等级

公路等级应根据公路网的规划和远景交通量,结合公路的功能、性质从全局出发综合确定。

2.2设计车速

设计车速一般根据公路等级采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公路的功能、性质、交通组成等综合确定,特别是对于老路改造工程,应顺应地形地物,在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的前提下,从经济合理的角度出发,灵活地选用。对位于城市出入口的一级公路,混合交通严重,车速不宜太快,可参照城市道路标准,采用80km/h的设计车速;对于二级公路,一般情况下应采用80km/h设计车速。

2.3路基标准横断面

路基横断面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规模和投资,路基标准横断面应根据公路等级、交通量预测分析结果选择,同时又应综合考虑路段功能性质及交通组成,结合地形、地物、城镇规划,注意到绿化美化和环保,采用既能满足道路通行能力、与城镇规划相适应又经济合理、适应地形地物的横断面。

2.3.1一级公路路基标准横断面

区域内改造为一级公路的均为区域间干线公路,不但交通量大,而且本区域内一般公路沿线村庄密集,混合交通比较严重,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本地区经验,为适应集镇城市化的发展,一般采用快慢行道分开的三块板形式。快车道采用双向4车道,单向行车道宽2×3.75m,中央采用双黄实线分隔对向行驶的交通流,两侧各2m的绿化分隔带,2×5m慢车道,2×1m路肩,路基全宽为32m。见图1。

2.3.2二级公路路基标准横断面

二级公路路基横断面一般采用一幅路形式,宽度根据交通量及交通组成采用,一般分三种情况:⑴、如交通量较小,混合交通也不太严重,则路基全宽12m,路面宽9m;⑵、如交通量一般,混合交通一般,则路基全宽15m,路面宽12m;⑶、如交通量较大,混合交通也较严重,则路基全宽17m,路面宽14m,并且用车道线划分快慢行道。路肩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土路肩或采取硬化措施。

3路线线形设计

3.1设计原则

公路是一种带状构造物,在保证使用任务和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保持较高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公路线形是三维的立体线形,为方便设计施工操作,将其简化为平、纵、横三方面描述,线形设计应对这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保持各要素间的协调一致,做到平面顺适、纵坡均衡、横面合理。公路的线形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程投资与线形舒适性的平衡。在线形设计中应着重考虑线形的连续流畅和立体线形设计,并应顺应地形,地物,注意和环境协调一致,对于老路改造工程应灵活运用线形设计指标,在困难地段适当调整,在满足线形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老路。

3.2平面线形设计

平面线形设计时,在一般较为顺直的路段,尽可能采用较高的指标进行调整,以求改造后的良好行驶条件下;在较困难路段,应充分利用规范允许的曲线组合,在满足技术指标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老路;在老路线形极差且又受地形地物限制无法调整时,应考虑改线方案。

对于老路改造工程,路线定线时,应以老路为主要控制物,充分利用老路,同时还应将大型建筑物、大河等作为控制点。穿越城镇区时,应注意结合地方发展,尽量与城镇规划相协调。在平面线形方案初步形成后,应征求沿线地方政府及交通主管部门意见,尽量让路线方案使各方满意。

3.3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满足各控制点的高程要求

纵断面控制点一般有桥梁、相交道路、城镇等。桥梁设计高程应满足桥下通航净空要求及设计洪水频率要求的泄洪断面要求;对立体相交的道路要满足本路和被交路的行车净空要求,对平面交叉的道路要顺适衔接;路线穿越城镇时应尽量和地形、地物相一致。

2、充分利用老路路面结构

在一般路段,路线的纵断面设计与路面结构的补强设计是相辅相成的,纵断面拉坡时,应尽量拟合老路,避免大填大挖。在老路路面情况较好时,为充分利用老路路面结构,尽量不要开挖老路,使补强厚度最大限度地接近填高。

3、其它

老路改造纵断面设计时,为充分利用老路,一般纵坡较碎,坡长较短,但在有条件时,还应尽可能取较高的指标,以求良好的行驶条件,并适当注意平纵组合,使纵断面方案不但经济合理,而且有良好的线形。

4路面结构补强设计

路面结构补强设计时,应根据原老路路面结构具体处理。

4.1旧水泥混凝土路面

当老路路面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时,一般先测试混凝土板块弯沉,根据弯沉测试结果综合路面其它情况先对老路面进行处理。当老路面较好时,对老路面不予处理;当老路面一般时,对混凝土板块进行钻孔压浆处理;当老路面较差时,应新浇砼板块。在对老路面处理后,一般要在上面加铺补强层。本地区一般采用沥青面层作为老路面的加铺层,这种形式的路面结构能吸收两种材料的优点,“刚柔相济”,即旧水泥砼提供了稳定、坚实的基层,沥青路面提供了行驶舒适的面层。为防止和延缓旧水泥混凝土板的反射裂缝的发生,通常要在旧水泥混凝土裂缝和接缝位置铺设土工格栅、土工布或粘贴改性沥青油毛毡。有条件时沥青表面层采用改性沥青SMA结构,其防反射裂缝的效果更好。

4.2旧沥青路面

旧沥青路面对病害较严重路段应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当面层、基层裂缝较严重时,应开挖处理,然后在沥青补块上铺设玻璃纤维格栅;对较大的沉陷,应查明原因,翻挖处理。一般路段利用老路路表弯沉测定结果,计算出代表弯沉值,并反算成老路路面当量土基回弹模量,再按弹性层状体系理论计算加铺补强层厚度。在加铺前需刨毛老沥青面层。

4.3旧碎石路面

对泥结碎石、级配碎石路面改建成高级路面时,一般将旧路豁松、打碎,掺灰处理,使其成为底基层,然后再根据弯沉情况加铺补强层。

5桥涵改造设计

对老路改造工程,桥涵一般需拆除重建或拓宽改造,决定桥涵拆除重建还是拓宽改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原桥涵是否满足设计荷载标准,不满足,能否通过适当加固达标;

2、原桥涵是何种结构形式,服务年限多长,使用状况如何,利用价值是否大;

篇(8)

根据项目区现场调查,地块南侧紧邻东风干渠,地块目前采用该渠水灌溉,地块内相应有土渠和土沟。

1.2井水水源

项目区南侧道路和渠道已有10眼机井,机井均为2010年新建,与项目区距离约为10m。

2灌区土地分类、农业生产结构和作物组成

灌区土地包括熟地和生地2部分。熟地部分地块面积为172.67hm2,中东部生地部分面积为26.87hm2,共计为199.54hm2。目前,生地正在进行土地整理,没有修建条田,暂不进行设计。因此,本阶段仅对地块面积199.54hm2(净灌溉面积156.93hm2)的熟地进行设计。

2.1农业生产结构

199.54hm2其中第1大条田面积为35.51hm2,第2大条田面积为68.40hm2,第3大条田面积为53.02hm2。3大条田均为间种,果树品种为西梅,间种的作物主要为棉花、小麦和甜瓜,每年轮换。

2.2作物组成

按照2012年计划种植的作物进行设计,果树的品种为西梅,间种作物第1、2大条田为棉花,第3大条田为小麦。

3灌区水利土壤改良

土壤为砂壤土。大部分面积的土壤轻度盐碱,但仍有部分区域中度盐碱。项目区南侧紧邻东风干渠,在东风干渠南侧,2007年建设浅水机井一批,间距在300m左右,根据观测数据,该批机井很好地发挥了竖井排灌的作用,故项目区南侧盐碱化程度较低,不需再进行洗盐排碱。1、2号条田已自2009年起开始洗盐排碱工作,目前改良效果较好,只需再进一步加强灌溉管理即可。此外,每年5-8月,利用分洪水漫灌压碱。

4节水灌溉技术比选

4.1节水灌溉方式的选择

各种灌溉方式都有它的优缺点和适应条件,根据项目区的种植作物来分析,适合间种果树和小麦/棉花的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有滴灌和低压管灌。滴灌是一种局部灌溉方法,仅湿润根区附近的土壤,而其他部分地表保持干燥,因而显著减少了水蒸发损失,同时又减少了杂草生长的几率,从而为作物根系活动层的土壤创造了良好的水、热、气、养分状况。另外,肥料、药剂还可通过灌溉水一起施到根系土壤中,提高肥、药的利用率,为稳定增产打下基础。滴灌灌水均匀度高,一般可达80.0%~90.0%,不产生地表径流和深层渗漏,因而对土壤的要求不高。滴灌只要用压力管道将水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即可灌溉,对地形条件的适应性较强。低压管道输水是以管道代替明渠,采用较低的工作压力将灌溉水输送到田间的一种工程形式。其特点是输水时压力低,出水口流量较大,不易发生堵塞,具有输水效率高、节能、节省渠道占地、省工、成本低等优点,适合在井灌区推广应用,是一种便于群众掌握和管理的灌溉技术。在第1阶段的征求意见稿中对全滴灌方案和管灌配合滴灌2种方案进行了比选,项目区的农民强烈建议用低压管灌,田间采用沟灌,因此通过召开第三次农民会议,参建各方决定灌溉方式采用低压管灌。

4.2管道系统的工作制度

管道系统的工作制度有续灌方式、轮灌方式和随机取水方式3种。

1)续灌方式:续灌的方式是上一级管道同时向下一级管道配水,在干管这一级进行续灌,干管连续工作,管道过水时间就等于灌水时间。续灌的特点是下一级管道的设计流量小、工作时间长。

2)轮灌方式:上一级管道按预先划分好的轮灌组向下一级管道配水,而轮灌管道在灌水时期是轮流工作的,轮灌一般有集中轮灌和分组轮灌2种。轮灌组的划分及灌水的先后次序直接影响到上一级的管道投资。轮灌方式适用于种植作物比较单一的情况。

3)随机取水方式:随机取水方式即每个取水口任何时候都可以取水,也可以不取水,以取水口作为一个用水计算单位,在此基础上用概率论和理数统计方法来推算各级管道的设计流量。在运行方法上是使取水口以上的管网中任何时候都充满水,各取水口按本用水单位的需要随时打开阀门取水灌溉,因此也叫“按需分配”方式。但随机取水方式的设计管径较大,投资较高。管道系统的工作制度不同,则管网规模不同,从而直接影响工程投资,同时不同管道系统的工作制度又对灌溉的操作和管理提出不同的要求。通过对上述3种方式的比选,选择布局合理、投资经济的方案,本工程采用续灌和分组轮灌相结合的方式。

5灌溉设计保证率和灌溉制度

5.1灌溉设计保证率

本项目区灌溉方式为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灌溉水源为井水,灌溉设计保证率取85.0%。灌溉系统田间采用沟灌,按照第2阶段的预审意见,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8。

5.2灌溉制度

根据灌区的水土资源情况、作物组成以及各种作物的生长特性,根据新疆地区西梅树和棉花的种植特点,拟定田间毛灌溉定额及灌溉制度。

6灌区水量供需平衡分析

6.1地下水可供水量

项目区灌溉用水为井水。依据《伽师县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报告》,伽师县地下水总补给量为4.26亿m3,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28亿m3,根据调查,项目区地下水储量丰富,开采条件好。

6.2灌溉需水量

项目区包括3大条田,其中第1大条田面积为35.51hm2,第2大条田面积为68.40hm2,第1、2条田种植西梅和棉花,第3大条田面积为53.02hm2,种植西梅和小麦。项目区为间种的种植模式,在计算灌溉需水量时,按照不同作物分别计算水量。

1)西梅树的灌溉需水量:地块内156.93hm2的面积全部种植西梅树,灌溉定额为490m3/667m2,计算得西梅树的灌溉需水量为115.35万m3。

2)棉花的灌溉需水量:第1大条田和第2大条田内种植棉花,种植面积的比例约为地块面积的60.0%,为62.35hm2,灌溉定额为360m3/667m2,计算棉花的灌溉需水量为33.67万m3。

3)小麦的灌溉需水量:小麦的种植面积的比例约为第3大条田地块面积的60.0%,为31.81hm2,灌溉定额为400m3/667m2,计算棉花的灌溉需水量为19.09万m3。项目区地块内灌溉需水量合计为168.11万m3。

6.3水量平衡分析

项目区年需开采地下水总量为168.11万m3,而区域的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28亿m3,远远大于作物的灌溉需水量。不会对地下水的平衡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项目区开采地下水是有保证的。

篇(9)

2小河口水库主要存在问题

大坝上游坝坡水位变动区塌陷、破损严重;大坝下游坝坡纵横向排水沟破损;坝右岸下游岸坡坍塌;溢洪道进口段左右侧翼墙空箱漏水严重,左侧翼墙后土体在校核洪水位会发生渗透破坏;泄洪洞泄洪能力不足等。改建方案选取:通过查阅文献对坝坡的加固处理常用的方法有:坝坡拆除重建、对局部破坏区域进行改造、对老化部位进行局部翻新,其中已拆除重建为主。溢洪道加固主要的方法有:局部拆除重建、完全废弃重建,其中已局部重建为主。输水洞加固的方式常用的有:拆除重建水塔或对水塔进行加固、对输水洞洞身进行整体加固、对输水洞出口消能设施进行加固以及对金属结构、启闭系统改建,其中已对水塔、金属结构、启闭系统的改造为主。

3改建工程加固设计

3.1坝坡改建

坝坡采取破损段局部维修加固:对大坝上游坝坡水位变动区塌陷、破损严重的干砌石护坡进行维修;对大坝下游坝坡纵横向排水沟破损段进行维修;对大坝右岸下游岸坡坍塌部位采用浆砌石护坡处理。

3.2溢洪道改造

溢洪道部分整体拆除,部分加固改造:本次设计在空箱内设土工布反滤,上铺植草砖植草固土;本次闸室改建段桩号0+189.6~0+201.6,总长12m,闸室为闸门控制宽顶堰钢筋砼结构,为了不影响上游交通桥的稳定性,本次设计将现状闸室拆除至670.4m,以上部分全部拆除重建,新建底板与闸墩为整体结构,进口底高程671.4m,墩顶高程682.5m,底板厚2.5m,边墩厚1.5~1.2m,中墩厚1.2m,检修闸门为叠梁门,工作门为平面定轮钢闸门,闸门尺寸10×6.8m,启闭平台高程为690.8m,新建闸室段与上游交通桥及下游泄槽段侧墙顺接,缝间设BW型膨胀止水条止水;闸室与大坝间采用土料回填交通道路,路面高程682.5m,路面宽8m,断面为梯形断面,上下游边坡均为1:2,要求土料压实度≥0.95,路面采用200厚C20砼现浇;泄槽底板加固范围为0+310~0+645,即在原底板上现浇砼结构进行加固处理;侧墙0+201.6~0+210段因泄洪时拱桥严重阻水,本次设计拆除重建,侧墙采用钢筋砼扶臂挡土墙结构;侧墙加高段范围为0+210~0+295、0+427~0+645,即在原墙顶现浇砼加高;侧墙改建段范围为右0+310~0+467,即将原侧墙拆除重建,侧墙结构仍采用钢筋砼悬臂挡土墙结构;侧墙加固改建段范围为左0+320~0+427、左0+450~0+480,即在原侧墙后加30cm厚钢筋砼衬砌;泄洪洞出口侧墙延长段范围为0+340.3~0+359.3,采用钢筋砼结构,尾部为流线型。

3.3泄洪洞改造

泄洪洞拆除重建:本次设计拆除原检修平台及上部启闭机房,将检修平台由670.9m加高至678.65m,启闭平台由680.4m加高至686.35m,加高部分均为钢筋砼结构,启闭机房为砖混结构,进水塔与坝顶间新建工作桥及支撑排架,桥面高程682.5m,分为5跨,总长78m;更换闸门及启闭设备;对泄洪洞洞身漏水段0+034~0+104进行洞身反压灌浆,并对伸缩缝进行维修处理。

3.4输水洞改造

输水洞增设水塔,出口增设反滤排水设施等:进口增设进水塔,塔高36.1m,启闭机平台高程682.5m,进水塔为C25钢筋砼结构,进口底高程665.5m,孔口尺寸为1.5×1.5m,塔内设事故检修闸门,上游止水,施工采用钢筋砼沉井围堰,沉井内径8m,沉井高21.5m,壁厚1.2m;进水塔与坝顶间采用钢筋砼梁板式工作桥连接,桥长54.0m,桥面宽2.5m,共分四跨,支撑为钢筋砼排架结构;对输水洞洞身进行砼回填,并在输水洞出口增设反滤排水设施。对输水干渠节制闸及泄水闸的启闭机进行更换。

3.5机电及金属结构

溢洪道增设事故检修门和启闭设备,工作闸门、埋件、启闭设备重新设计;泄洪洞事故检修门、工作闸门、埋件和启闭机拆除更新,重新设计;输水洞进口增设事故检修闸门;输水干渠节制闸及泄水闸增设启闭设备。

3.6水情自动化测报系统

为了及时了解工程运行状态以及运行管理对于洪水预报的要求,本设计增设大坝变形观测、大坝坝体渗流、坝肩绕坝渗流等观测设施,并创建水情自动化测报系统。

篇(10)

二、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

只有理解了内能与很多因素有关,才能知道为什么“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是错的,只有知道了热量是过程量,才能明白为什么“高温物体含有的热量多”是错的,只有知道明白热传递的实质,才能明白为什么“高温物体吧热量传给低温物体”是错的,因此精心设计了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内容,通过课件呈现大量的事实、数据和模拟动画等,为学生理解内能的内涵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后的一道反馈题也具有较好的典型性、针对性。

三、了解物理概念的外延

学生如果没有理解内能的概念,单纯地从文字去理解很难回答这个问题,从教学效果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内能概念的学习上显得很生涩,对概念无从谈起。如果老师引导学生从物理概念本身来分析,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这个概念的外延即泛指物体内的一切能量,那么它的外延明显就宽于热能。热能本质上指物体内部所有无规则运动的动能,热能属于内能范畴,但内能不光包括热能。从概念间的关系看,内能和热能亦是一种从属关系。引导学生认识了概念的外延,就加深了对概念本身的理解,更容易辨析其他相关的易混淆的概念了,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四、了解概念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概念与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要通过比较,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避免概念之间的混淆不清,这对于学生正确地理解概念,也是十分必要的.本节课内能与机械能,温度、热量、内能几个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概念,学生只有认清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能准确地理解以上的概念.教学中能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加工,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其中对比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上文所述,内能的概念可以概括成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两部分的能量,而机械能可以概括成宏观上的物体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本质上内能是微观层面,机械能是宏观层面;内能本质上是状态量,而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的过程量,所以不能说“具有多少热量”;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状态量,温度不能“传递”和“转移”,但两个不同状态间是可以比较温度高低,反映温度差的,存在了温度差,就会发生热传递,在这个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量。

篇(11)

一、工程管理专业在新世纪面临的新挑战

在我国,工程管理人员在专业技术方面并不逊色,但一专多能的人才严重缺乏。管理人员缺乏国际企业的管理经验,尤其是高层次的管理人员。没有国际化经营的经验、知识、能力,致使企业在国际市场运作中不能按国际惯例进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新的挑战要求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需要具备一些特殊的素质:一是语言能力。FIDIC合同一般都在特别条款中确定“以英语为工作语言”。二是经营素质。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金融、财务等方面的知识。三是要熟悉相关国的法律、规范及国际惯例。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应具有与时俱进的观念

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和科学发展密切相关,从当代课程与教育的发展来看,课程与教学在反映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科技的要求上越来越直接。课程设置要关注时代的发展,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培养出的人才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具有高度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课程设置与教学的本质是变革,与时俱进是它们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指导思想

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宏观上讲,这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思想、教育价值、教育目的等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从教学这一特定范畴来讲,包括3个层面:一是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有机部分,相对于教学改革的其他方面而言,它是基础性的,具有先决和导向作用;二是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体现和落实第一层面的要求,同时检验和校正第一层面的要求是否合适,是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三是教学组织和管理、教学评价、师资构成等环节,对前两个层面起保障和制约作用。3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序的系统。

(二)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

课程体系改革的总目标是构建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与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在此体系之下,既能使学生掌握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基本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要有理论深度,使学生具备发展后劲,又要能提高实践能力;既要保证基本业务技能,又要有利于人格品质的塑造,还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围绕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形成以下5个课程模块:

1、公共基础课。此类课程主要是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类课程,是学生学习知识、进行思维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能力的基础。它为学生提高基本素质以及学好专业基础课程奠定基础。公共基础课的设置,应淡化专业界限,拓宽基础学科范围,尤其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诚信观念的培养以及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突出强化了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特色。

2、专业基础课。此类课程由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组成,虽有应用背景但并不涉及具体的管理对象。它的覆盖面较广,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往往是专业课的理论基础,因而它对学习专业课和培养工程管理专门人才的理论基础十分有用。这类课程的设置决定了专业面的宽窄和学生将来自我发展的能力。务必本着扎实而宽厚的原则,亦即“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来设置,尽量使其内容综合化。

3、专业课。专业课的设置要坚持总体优化原则,去掉重复的内容,合并相近的课程,取消不成熟、内容贫乏、口径过窄的课程。专业课的设置应体现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国内法律环境和国际惯例,体现工程管理新的发展趋势。乌拉圭回合缔结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将“建筑及相关工程”列入12项服务之一,建筑业是服务项目的性质派生出一些新的行业,如投资咨询、市场法律服务、项目营造服务、房地产评估等,都对工程管理专业提出新要求,应在专业课设置中得到体现。

4、选修课。此类课程包括限定选修和任意(自由)选修两大块。限定性选修课的设置主要应体现本专业及其发展方向的特点,加深理论基础,训练科学方法和技能,体现本学科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自由选修课的设置主要是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满足学生个人兴趣和爱好,以发展和完善学生个性为目的。

5、实践类教学环节。任何缩小学校与现实生活的差距是建构主义所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应尽量多地采用情景教学和加强实践教学课时量,必须注重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向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转变,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转变。采用电化教学,提高教学趣味性,实施现场教学。

人才培养是我国工程管理走向国际市场的关键所在,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改革课程设计,调整授课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是我国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赵玮,孙晓琳.“入世”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的仿真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1(24).

2、陈德义.走向世界中国水电施工企业准备好了吗[J].国际经济合作,2001(1).

3、姚兵,刘延彦.工程建设监理概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