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建筑安全风险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大型公共建筑的发展现状
大型公共建筑一般指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卫建筑、通信建筑以及交通运输用房。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加幅度越来越强,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因此,城市大型公共建筑的建设与规划要考虑综合开发与建设的可能性,从应对灾害、突发事故、人文、环境、海绵效应等多个角度入手,展开分析,提出建议,才能更好地提高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
2大型公共建筑安全存在的问题
2.1损失大、风险大
大型公共建筑在安全运营与操作中,伴随的损失往往也是非常大的。因为大型公共建筑的建造耗时、成本高、建设技术要求高,发生事故或破损后的修复难度很大、修复时间久。因为大型公共建筑的安全隐患,带来的严重影响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发展受阻、人文景观的破坏以及生态系统的紊乱。城市大型公共建筑较为集中,一般会建设在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经济集中的地区,一旦发生意外或安全事故就会引起巨大损失。
2.2运行风险的多元化
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种类多样,原因复杂,包括建筑自身因素、外界环境干扰、人为因素等等。其中,由于城市灾害的多样性,使得城市大型建筑所受灾害复杂,包括受地震、风灾、海啸、洪灾、地质灾害的威胁等。多种原因共同作用导致的运营风险往往难以控制。
2.3风险连带特性
大型公共建筑安全运营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还包括对经营风险的连锁反应引发的问题。城市功能的整体性增强,让很多居民参与到了大型建筑的使用和享受之中。因此,大型公共建筑安全中,大型建筑的灾害一旦发生,就会引起众多复杂的连锁反应,对周围一系列的人群和环境产生影响,导致巨大的灾害发生。
2.险防范的难度大
大型建筑风险防范难度大。由于城市大型建筑不仅基础设施等物理功能网复杂,而且组织结构也复杂,在防灾减灾措施或法律法规执行的程度很难保证达到统一标准,其中有些灾害是由于操作不当、人为造成的,无法实现风险的前期预测和主动控制。
3大型公共建筑安全运行创新策略
3.1强化风险评估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
建筑物的安全管理是一个动态化和系统化的工程,在步骤上需要在前期判断大型公共建筑的整体风险定位和标准,认真分析大型公共建筑的安全指标和数据,在建筑物运营中,要根据建筑物运营的实际情况,对建筑物进行动态监测,在风险因素的判断中,认真评价具体的风险级别,从优化和完善风险防范的具体基础做法入手进行改善;其次,在建筑物安全运营过程中,根据建筑物的特性与功能进行规划,对外界的环境与突发事件进行动态调控、预警、应急救援等一系列措施。
3.2完善城市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体制
应急管理是指对于已经发生的灾害或突发事件,根据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采取应急行动。具体体现如下:(1)对灾害或突发事件、事故的辨识与评价,确定响应的应急启动机制及应急管理等级;(2)对人力、物质和工具等资源的管理、确认和准备;(3)指导建立现场内外合理、科学、高效的应急组织实施体系;(4)设计应急行动开展的程序及战术;(5)制定训练及演习计划。
3.3构建公共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
当前,构建一种科学、有效、稳定的公共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对未来的大型公共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管理与控制具有非常好的帮助,有效的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建设一般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功能。(1)公共安全信息平台需要集中处理各类紧急情况下的信息与数据,并将事件严重性进行分级,并与历史上的事件或案例进行对比,查询具体处置方法与方案,预先设计一种事件的机动窗口与应急方案,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按照紧急方案进行管理和控制。(2)公共安全信息平台的发展与信息整合实现要进行联合处理,用户可以根据警报处理对事件级别进行控制,对警报流程和信息警示,对民众的安全疏通做出更加人性化的引导。(3)当有紧急事件发生时,按照预案规则,进行联动处理。
4结语
综上所述,大型公共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管理需要适当创新,采取人性化思路改进各项措施,这样才能保障公共建筑安全的稳定运行。
作者:乔五洲 单位:大庆高新区行政服务中心
安全事故的出现会给建筑工程的开展造成较大的冲击,进而在其他诸多方面体现出影响。在实际工程中需要针对安全事故进行调查,明确这些事故产生的原因所在,并据此制定对应的风险管理办法,将其运用到以后的建筑工程,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再次发生,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打下安全基础。
1建筑工程的基本特点
(1)规模大。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建筑已经成为各个地方展现经济实力的一种具体表现手段,由于建筑工程的规模扩大,使安全事故的发生有所增加。(2)周期长。就当前实际情况而言,建筑工程已经不是以往单一的一栋建筑,而是多栋建筑所组成的建筑群。在实际的建筑施工中也会分为一期、二期、三期等分期进行,如此长的工程周期,就使安全事故的发生有了更多的机会[1]。(3)流动性。流动性主要是指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在目前各地的建筑工程中,转包分包的现象一直存在,尤其是较大的建筑工程,往往会有多个施工队伍参与其中。而各个施工队的施工人员都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其可能同时参与到几个建筑工程中,经常在不同的工地之间来回奔波,这就使施工人员无暇顾及安全问题,容易出现不安全行为,进而发生安全事故。
2建筑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2.1建筑工程安全事故产生原因的基础理论
(1)综合因素影响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建筑安全事故发生的时候,往往会有多个因素参与其中综合起来产生作用。所以,在分析安全事故原因的时候,需要将导致安全事故的相关因素全部罗列出来,并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然后按照主次进行排序,如此就可以显而易见的得出造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次要原因了。在该理论下要控制安全事故,就需要对主要原因进行控制。(2)多米诺骨牌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建筑安全事故发生的时候是一个直接的必然要素导致的,而该必然要素又是其他相关要素所引发的。(3)人为因素理论。该理论认为建筑工程中的材料、设备等都属于静物,不会自己出现安全事故,而在建筑工程中产生安全事故是因为施工人员在使用这些材料设备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操作,从而导致安全事故产生。因此,建筑工程中的安全事故都可以归结于参与建筑工程的各个人员[2]。
2.2建筑工程安全事故产生的常见原因
(1)安全管理不到位,建筑工程单位在安全管理上不够重视,投入不够,既没有形成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也缺乏详实的安全工作方案,导致在建筑工程中安全管理的相关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2)建筑工程的参与者由于流动性较大,因此难以形成一支稳定的工程队伍。这就导致工程队伍的整体安全意识一直难以实现质的提升,各环节都存在安全意识低下的人员,成为安全事故发生的诱发原因。(3)建筑工程的周期长,多米诺骨牌效应更加明显,构成安全事故链的相关因素众多,各个因素之间具有复杂的联系,即使切断一个事故链,依然可能从其他事故链产生安全事故。不仅如此,由于规模大的特点,也使相关因素更多,其综合影响也就更加明显。(4)建筑工程中的参与要素较多,这就给安全事故的发生提供了各种可能的条件。众多的要素难以在监理工作中得到有效把控,从而造成安全事故出现。
3建筑安全事故风险管理办法
3.1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预警处置机制
目前对于建筑工程工程安全事故已经有了比较多的完善的相关理论,根据这些理论,可以实现构建安全风险预警处置机制,以便及时发现建筑工程的安全潜在风险,及时对其解决。(1)基于综合因素影响理论,可以构建动态可视化的安全模型,这需要利用到BIM信息模型技术,依据建筑工程的相关资料数据,构建初步的安全模型。然后根据工程的实际进展,录入实际的工程数据,由此推演安全模型的未来变化,提前发现容易出现安全风险的节点,对其进行事先控制。(2)基于多米诺骨牌理论,可以采取切断事故链的方式,构建安全风险预警处置机制。在建筑工程中,导致同一安全事故的事故链并非只有一条,所以要阻止安全事故的发生,需要对多条事故链都实现有效阻断。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些不同的事故链中,具有一些重合的节点,这些节点就是防范安全风险的关键,合理控制这些节点,就可以实现多条事故链的同时切断。
3.2加强建筑安全管理的调节控制
(1)依据法律法规明确各方责任,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就应该针对建筑工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进行责任归属的划分,避免出现安全问题时相互推诿。(2)利用经济杠杆对安全事故进行调节,通过经济利益加强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分包班组三方之间的关系协调,使其达成利益协同。在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都应该强制性办理保险,投保率也需依照市场行情确定。同时,将安全保费的缴纳情况和企业的信誉、业绩实现关联,强化经济调控作用。如此,就可以迫使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对安全问题加强重视[3]。
3.3巩固建筑安全风险防控的基础
(1)对建筑工程的所有参与者进行安全教育,使其认识到安全事故的形成过程和具体原因,从自身出发严格按照标准规范展开工作,避免造成安全风险。(2)制定安全量化指标,对建筑工程各环节的安全程度展开精细量化,以此衡量安全风险的程度等级,从而提早针对性地做好防范处置。(3)完善风险应对机制,即针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提前制定好解决措施,确保在出现安全事故时可以在第一时间响应,快速解决问题,避免其扩大化形成,将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4)通过承包、保险、担保转嫁风险。由于建筑行业市场存在一定不透明的情况,使得部分风险难以避免。因此,可以通过承包、保险或是担保的形式,将这部分发生概率较大的风险转嫁其他建设单位、保险公司或是担保公司,由此避免对本单位造成影响。
3.4完善安全量化考核标准
除去以上措施之外,还需要通过量化的安全考核指标,对工程风险进行评价和管理,做好安全风险的防控。比如,可以根据企业以往的安全记录,制定一套安全量化指标,对事故伤害率、时间损失率、劳工索赔率等详细界定,为安全问题的处置提供可靠依据。4结束语综上所述,建筑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较多,也有一些相关的理论对其进行阐述说明。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结合实际对安全风险进行分析,提前制定相应的处置对策,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将安全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确保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
作者:沙军 单位:江苏标龙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安全 事故分析 风险管理
Key words: Construction Safety Risk Management Accident Analysis
作者简介:桑毅红(1973-),女,山东菏泽郓城县,山东同力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注册监理工程师。
一、 建筑安全事故成因分析
针对建筑安全的管理必须从了解建筑安全事故的成因开始。为此,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得出了一系列好的建筑安全事故成因分析理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这么几种:
第一种是多米诺骨牌理论。该理论认为,建筑安全事故是由5大因素按照一定的顺序起连锁反应而引起的。即社会环境和管理上的缺陷A1促使人为过失A2的发生;又造成了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质及机械危险A3:A3又导致意外事件A4的发生;并从而产生人身伤害或意外损失A5。这五个因素是彼此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五个因素的连锁反应就构成了建筑安全事故。
第二种是综合因素影响理论。该理论强调,在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原因、在研究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的研究造成这次建筑安全事故的基本要素,并将这些基本要素进行分类、排序,采用从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入手,找出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并分清其主次地位的研究分析方法。实质是分清当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领域的主次矛盾。
第三种是人的失误理论。该理论主要是强调建筑安全事故发生的类型和这些事故是怎样发生的。
但是上面的这些建筑安全事故分析的理论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虽然通过分析能够找到导致建筑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但是对于为什么这个事故会发生以及它发生的关键原因是什么等等问题,这些理论没有给出满意的答复。所以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尽管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建筑实践经验表明,建筑安全事故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建筑安全管理整个系统的漏洞。我们国家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后建筑业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随着大量的乡镇企业的迅速建立,建筑业的队伍成分非常复杂。除具有一定规模、资金的等级企业外,社会中还存在大批的等外级企业既不具备企业执照的各种农村承包队。这些资质外的建筑队伍在给我国的建筑业带来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很多的安全隐患。
第三,建筑企业管理人员受教育程度及工作年限都偏低。其中,只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人员占43.3%,接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人员占16.7%,接受过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的仅为26.7%,可以看出,建筑企业管理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这从根本上影响了管理水平的提高。另外,从管理人员从事工作的年限看,参加工作少于6年的竟然占到29.5%,将近三分之一。这一部分人从事实际工作的时间较短,在实践中对自己本身固有的管理理论检验机会也较少,这对其本人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冯利军,2008年5月)
二、 建筑安全风险管理方法
1、借鉴发达国家建筑安全管理的经验,明确建筑安全管理的法律责任
制定严格的法律制度,并且严格监督执行是提高建筑安全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这也是发达国家在建筑安全管理方面得出的宝贵经验。
在建筑安全管理法律制度方面,美国除一般的法律规定以外,主要依据1970年颁发的适用于美国各州和地区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法》。该法明确规定,每个雇主都应遵守下列要求:第一,必须为每个雇员提供没有被认为对雇员造成或可能造成死亡或严重生理伤害危险的工作和工作场所;第二,必须遵守根据本法令颁布的职业安全卫生标准。可见,按照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法》的规定,业主和承包商要承担相当大的安全责任风险,建筑安全事故的最终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大部分落到了业主身上。因此在美国,业主和总承包商对安全问题已越来越重视。业主在工程项目招标时,一般都将承包商良好的安全施工记录列为取得投标资格的必备条件之一。
2、利用经济杠杆作用,有效调节建筑安全管理的成效
我国的建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市场经济杠杆对建筑安全业绩没有发挥应有的积极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建筑市场安全制约机制不健全,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重视安全业绩,有关安全的强制保险制度不完善,违规处罚力度较轻等。由于保险法制不健全,没有权威及真实的安全业绩纪录,建筑企业安全状况无法判断,保险公司不敢过多涉足建筑市场,直接导致建筑保险市场发展缓慢,保险险种单一,保费高昂,理赔困难,大多数建筑企业参加保险的积极性不高。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在房屋的建筑施工中应用风险模式能够确定建筑中的风险范围落实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的管理责任,并充分发挥监理单位的监督作用保证工程质量防止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捉进房地产业与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风险模式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一)确定和辨别工程施工过程中风险的范围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根据施工场地以及项目工程实际的情况,有序、系统的对风险范围进行识别,对施工作业不同的类型进行划分,以确定风险分布和存在的范围。1.建筑工程地理分布位置,地质、气象、水文条件,工程外部环境、交通、资源条件,以及工程所在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等。2.建筑工程工作人员生活、办公、生产、施工等区域的整体布局和功能划分,有害设施及物料、易燃易爆物品的布置,建筑物卫生防护、安全建筑距离留置,建筑材料运输道路的布置等。3.建筑工程用于工作人员生活、办公之用的临时场所的建筑,以及建筑工程防雷、防雨、防风、防火、通风、采光等。4.施工电梯、压力管道及容器、车辆、设备以及起重、施工等各种建筑机械。5.工程配电站、锅炉房、氧气站、油库等。6.辐射、噪声、粉尘、明火、运输、起重、带电、高空、地下等危险作业。
(二)对工程施工当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彻底的排查
根据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类型的实际情况,以及以上对风险分布及发生范围的划分,我们可以对工程风险进行逐个逐项的识别,在对风险进行彻底排查的基础上,杜绝建筑风险的发生。
1.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是不是存在可能会造成风险事故发生的来源,这其中包括了有害物、重要能量是否存在,不安全的人员行为以及物品状态是否存在。2.哪些物品和人员在工作当中会受到损害或是伤害。3.这些损害或是伤害将会以怎样的方式发生。4.伤害发生后果的程度如何。5.对建筑工程当中的部门、作业类型进行判断。例如,在进行高层结构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我们要看到,如若楼面的一些孔洞没有用盖板覆盖,高层施工人员在进行作业时很可能会发生高处坠落的危险,而造成人员重伤或死亡的不良后果。在对工程预制构件进行吊装焊接时,如果焊接施工的下方存有易燃的物品,焊接所产生的火星很可能会将这些易燃物引燃,而对施工作业区的材料、设备、人员造成一定的火灾损害。
(三)对建筑工程的风险等级进行评价
在对建筑工程施工作业风险范围进行辨识和排查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要对这些危险源的承受度和风险等级进行评价,在危险发生前或发生后以便于我们能够及时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一般情况下,风险评价常根据事故发生的频繁度或是可能性,来对其可能等级进行确定,并根据事故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对其严重等级进行确定,之后在综合严重性、可能性这两种等级评价的基础上,得出整体的风险等级。而由于建筑工程类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有其特殊性,因此对于风险等级可通过定量、半定量、定性三种方式来对其进行评价,其中半定量和定性法是较为常用的评价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具体的方法包括:1.直接判定法,如可以对照分析法、类比法、经验法等。2.故障树法,以事件、事故、故障为起点,根据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对其可能引发风险后果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3.施工环境风险评价即LEC评价法,其中L为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大小,E为在这种风险环境下人体频繁暴露的程度,C为事故发生后所造成的后果,LEC=风险等级D,风险随着D值的变化而变化,D值越大,风险就越大。
(四)对工程施工风险进行控制的具体方法及措施
通过评价建筑工程施工风险,我们确定了工程风险的等级,之后需要我们针对不同的风险等级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措施来对风险进行及日寸有效的控制。建筑工程风险控制措施采用的一般原则为:1.人员防护,降低、消除事故风险隐患。2.应急、保护、预防等措施相结合。3.在对事故风险以及企业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充分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对那些超出企业承受范围之内的风险项目要禁止施工作业,对风险较大的项目要进行及时的整改,对风险较小的项目要加强保护和监测,而对于那些可以被忽略不记的风险只要稍微注意即可。
对建筑工程风险事故进行控制的具体方法包括:1.制定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指标、目标,组建工程安全管理机构,对机构组成人员的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和落实。2.制定内容详细的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方案,其中包括技术、管理等措施。3.在工程安全管理过程中制定必要的安全管理制度,操作、施工规范标准,施工指导书等文件。4.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情况及施工质量的检查、监督及测试、测量工作。5.对具有一定危险的工程施工场所、设备、作业,在施工当中要加强控制。6.工程建筑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工作,提高关键岗位及全体工程建筑人员的安全工作能力和意识。7.在发现工程风险事故隐患、苗头之后,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及时准确的分析,并采取有效的预防、纠正措施。
(五)落买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的管理责任
在工程建筑中建设单位对安全生产有决定作用,所以要落实下述的安全生产责任:(l)建设单位要确定并提供良好的作业环境与安全管理费用;(2)确保勘察、设计、建立与施工单位在工作时符合国家相关法律的规定肩效控制工程进度;(3)及时为施工单位提供资料相关部门要对安全管理措施进行备案。施工单位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安全措施主要是由施工单位落实的所以要求施工单位要配备专职的管理人员建立完善的项目安全生产体系并建立健全的生产制度。3.3落买监理工作工程监理单位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单位,也是工程安全生产的主要责任主体之一要落实监理单位对工程中每一个施工环节的监督管理工作。首先要将安全监理归到监理规划中对承包商、施工单位与施工个人的安全生产资格与安全管理措施都进行审查使其达到标准条件;其次对危险性较大的施工阶段要编制详细的、科学的监理细则一旦发生安全隐患要及时排除。监理单位进行安全检查主要就是监督建筑施工发现安全隐患并及时进行整改规范施工人员的工作行为减少事故发生。
三、结语
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风险管理模式是一系列动态化的过程,它会随着建筑工程施工的条件及工程的进度而变化,风险事故的等级以及危险源的分布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及时、定期的对风险管理模式进行修订和评审,以确保其实效性、适宜性、充分性。在这里我们要着重注意评审时机的选择,如新项目、新工程开工之前;危险、特殊项目施工之前;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使用之前;施工现场的整体布局、组织管理机构以及审计等工作情况发生变化时,需要及时的对工程风险进行评审。其中评审内容主要包括了,工程施工当中有无新的风险源产生,风险识别的条件充分与否;控制风险的措施适宜、有效与否;风险等级的评价合理与否,在程度上风险是否发生变化;是否需要对风险管理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石海霞,王坷.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田.技术与市场,2011年07期.
[2]梁亦彬.建筑施工中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叶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经济的发展让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为了满足人们生活需求,建筑业不断发展,可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例如:安全性不高,质量较差等等,所有的这一些都将严重制约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为了更好的保证建筑建设的安全,我们有必要在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减少建筑建设过程中的不安定因素,最终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进而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一、建筑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当今市场化的发展环境之中,建筑企业、单位把更多的心思花在了建筑建设的速度上,由于对于建筑质量的忽视,建筑安全的问题时有发生。面对这样的发展现状,安全质量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我们在建筑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做的便是不断加强建筑建设的质量和安全。针对当前建筑建设中出现的安全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当前建筑建设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建筑工程的建设涉及面非常广泛,任何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在建筑建设中主要的安全问题有:建筑建设的过程中弄虚作假、偷工减料现象严重,严重危及到了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施工单位和企业安全意识淡薄,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忽视安全质量的管理;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差,违规操作、马虎大意的情况时有发生;安全、质量的监督管理人员职责不明确,工作中存在着应付公事的现象;政府监督管理缺失,对于违规操作没有明确的惩罚措施等等,所有的这一些都将严重影响了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进而制约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难以满足人们对于住房安全、舒适的强烈要求。
二、建筑安全的风险管理措施
1、强化建筑材料质量的管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用在建筑行业中一点也不为过。在建筑建设的过程中,提升建筑建设质量的首要措施便是从源头上保证建筑材料质量的合格。在当前的建筑行业中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首要因素便是质量的不合格。建筑材料市场混乱,各种伪劣建筑材料充斥着建材市场,以次充好现象时有发生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所要做的便是不断强化对于建筑材料质量的管理,只有这样才会不断的保证建筑建设的质量和安全。强化材料质量的手段有很多,例如:施工单位加强对原材料的检验;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原材料的监管;质检人员强化自身职责的重要性等等,所有的这一些措施都将很好地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
2、增强安全质量管理的认识
建筑建设是一项非常重大的工程,任何一个环节都要注意安全质量的问题,安全重于泰山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行动,它需要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把安全的意识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只有这样才会不断的保证建筑建设的质量。在建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增强安全质量管理的措施有很多,首先建筑企业和单位要始终把安全施工的意识放在首位,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只有这样才会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还有施工人员要强化自身的质量、安全意识,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时时刻刻注意安全,只有这样才会真正保证建筑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最终满足人们对于住房舒适的强烈渴望。
3、及时引进最新技术
技术在建筑建设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断强化了建筑建设的质量,新工艺、新技术的积极推广,降低了物耗,提高了建筑建设的安全和质量,帮助企业实现了发展上的突破。当前在建筑建设的企业和单位中,人才的对抗,技术的比拼,成了企业竞争实力增强的重点。不断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会帮助企业加快建设的速度,这样一来,在保证建筑物安全和质量的基础上,实现了速度的提高,将会帮助企业快速发展,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结语:
我们知道,建筑安全是我们在住房需求方面的首要选择,可是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建设单位、企业把更多的心思花在了建筑建设的速度上,忽视了对安全性能的考虑,正是因为这样的发展现状严重制约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做的便是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的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只有这样才会不断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进而满足人们对于居民住房的强烈渴望。
参考文献:
我国建筑业长期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维护的弊端,城市建筑物在长期运营过程中累积了诸多安全隐患,致使其安全运营事故频发,引起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其中尤以受地下工程施工影响、围护结构高空坠落最为常见,已严重危害到广大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从“九五”期间,我国开始重视建设工程安全问题,以城乡居民住宅工程、特种工程、城乡建设为重点,解决建筑设计、产品开发、工程施工和管理中的关键技术难题,研究超高、大跨度建筑、城市地下空间和水下工程、隧洞工程等特种工程的设计方法、结构和施工技术。随着各类城市公共安全事故的升级,国务院以及上海市政府都将城市公共安全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予以关注,对城市预防公共安全事件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不断加大对公共安全领域的支持力度,重点开展重大工程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及诱变灾害的机理、预测和防治研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就公共安全领域确定“国家公共安全应急技术保障工程”为重点项目,提出研究城市灾害和工程事故类别及其应急救援措施和快速反应的指挥与装备,提高城市生命线工程和地下空间的抗灾能力。“十二五”期间制订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围绕社会安全等多个领域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力争实现突发事件预防控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关键技术的持续创新,形成公共安全核心技术与装备的自主研发与工程技术能力,大幅度提升公共安全科技支撑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和应对的能力。此外,《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提出了防灾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制定防灾减灾政策、安排防灾减灾工作的依据,指导公共安全领域基础研究、技术研发、集成示范、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重点解决公共安全领域的共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形成公共安全综合保障与应急处置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公共安全信息共享平台。
综上所述,“九五”期间国家将建设工程提到重点发展领域,“十五”以来逐步开展了工程安全的机理、预测、防治、应急等各个方面的研究,工程安全首次作为战略任务被列入发展规划;“十一五”将公共安全提升到新的高度,建设行业针对城市生命线、地下空间等重点工程的安全防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十二五”更是聚焦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的关键问题,强调突发事件预防控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关键技术的持续创新,提升公共安全科技支撑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和应对的能力。
虽然城市建筑运营阶段的安全风险已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但重大安全运营事故仍频繁发生,折射出我国城市建筑的安全运营保障技术落后、安全运营控制与预警响应方法和手段欠缺,不利于现代化城市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是十分困难和复杂的课题,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我国近几年来的高速发展对城市大型建筑安全运营公共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如何提升城市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的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及安全保障水平显得越来越重要,只有通过高效的信息化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风险管理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减少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切实降低社会负面影响。
二、城市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问题原因分析
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问题与人民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它以大型公共建筑为载体,涉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牵涉因素之多、突发能力之大,任何其它社会经济问题均无法与之相比。
(一)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问题的特点
第一、大型建筑安全运营事故往往损失巨大、修复难度高、恢复期长,可能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与经济次序的破坏以及生产系统紊乱等后果。大型建筑空间的集中性、人口密度的集中性和经济的密集性决定了运营突发事件损失巨大的特点。一般城市建筑发生突发事件时,影响范围小,其功能的基本恢复需要一个月以上,而对于大型公共建筑,一次突发灾害可能影响整座城市的正常运行,恢复难度高,代价巨大。
第二、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种类多样,原因复杂,包括建筑自身因素、外界环境干扰、人为因素等等。其中,由于城市灾害的多样性,使得城市大型建筑所受灾害复杂,包括受地震、风灾、海啸、洪灾、地质灾害的威胁等。多种原因共同作用导致的运营风险往往难以控制。 第三、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连锁性强,影响面广。一方面,由于大型建筑依托城市功能网才能正常运行,城市功能网的整体性强,当一种功能失效时,常波及建筑中其他系统的功能;另一方面,大型建筑的灾害链发生明显,一种灾害常诱发一连串的灾害,如1995年神户地震,由大型建筑的电力系统短路发生的火花引爆煤气管网,导致煤气泄漏,最终造成巨大的火灾。
第四、大型建筑风险防范难度大。由于城市大型建筑不仅基础设施等物理功能网复杂,而且组织结构也复杂,在防灾减灾措施或法律法规执行的程度很难保证达到统一标准,其中有些灾害是由于操作不当、人为造成的,无法实现风险的前期预测和主动控制。
(二)城市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的原因
1.建筑
自身素质 所谓的建筑素质是指构成建筑的结构、设施设备、系统等等组成建筑实体的软硬件条件。建筑自身素质是影响城市公共安全的因素之一,而且某种程度上代表城市建筑抵御公共安全问题的一种能力。影响建筑素质的主要因素包括建筑的设计合理性(空间设计、结构设计、防火设计、抗震设计等等)、施工质量、工程结构耐久性、设施设备条件(建筑内部给水系统、燃气及热水供应工程、建筑消防给水、建筑通风及高层建筑防排烟工程、供热工程、空气调节工程、电气照明及设备安装、检测与控制仪表)、系统(管理体系、预警应急防范措施等软件配备)等。
由于建设期施工质量不合格造成的建筑在运营期发生公共安全事件的案例数不胜数。1995年6月29日韩国首都首尔市三丰百货大楼突然发生坍塌事故,造成501人死亡,910人受伤。事故原因调查表明,三丰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偷工减料:混凝土质量差;浇注立柱的沙子是从海滩运回的,因含有盐份致使钢筋腐蚀;楼顶混凝土预制板的厚度比当初设计的厚度大25厘米,造成大厦楼顶不堪重负。
运营期的建筑改造也会影响建筑结构的安全。住宅拆改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原设计无地下室改出来一个地下室,原来基础变成了挡土墙,原来埋在地下的给排水管道暴露于外;原来符合抗震的建筑,由于增加了地下室,拆改了墙,可能不符合抗震设计要求。原来墙被拆掉、被凿洞、被位移,楼下拆墙,楼上有的墙就等于作用在板上,有的开大门窗洞口,横墙嵌入暖气片,厨房、卫生间排气道缩小嵌入横墙内造成横墙断开。这就给建筑物的耐久性和特殊荷载带来潜在的危害,家庭装修往往其荷载都比原设计超载,这种不利情况的组合加剧了安全问题的几率。例如,衡阳大厦“11·3”火灾事故中,大楼在救火过程中倒塌,致使20名消防官兵牺牲,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开发商擅自改变设计,并采用不合格材料。
2.外界环境影响
影响城市建筑公共安全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外界干扰,包括各种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生命线工程灾害,如火灾、风灾,水灾(包括城市型水灾、洪灾等)、地震等,人为灾害如恐怖袭击,以及供水、供气、供电、通信系统不作为的生命线工程灾害等。
3.时间效应
对于城市建筑而言,建筑运营期远远长于建设期,长达数十年、上百年。随着时间效应的增加,建筑结构自身素质渐渐下降,在经历过数次外界干扰后,发生公共安全问题的概率会越来越高。例如,国家规范明确要求各省地市按抗震区划图进行抗震设防,同时提出未抗震设防之前的建筑加固问题,有关地市1994年开始抗震设防,但由于认识和财政资金方面存在问题,抗震加固几乎没有进行。在2008年发生“汶川地震”之后,暴露了我国抗震规范相关规定已不满足建筑实际抗震要求,尤其是1990年代以前建造的建筑抵御外界灾害的能力弱,是城市建筑中最脆弱的一环。
建筑耐久性下降导致安全问题也是运营期常见的案例。例如由于材料开裂、木结构腐朽等原因,建筑承载能力会不断减弱,特别是在环境污染严重的城市里,这一趋势更快更严重。建筑结构老化容易在一些不利荷载作用下发生突然破坏并造成灾害。
三、城市大型建筑保障安全运营对策
根据我国的政策需求和城市大型公共建筑安全运营的特点,安全运营风险问题一方面需要站在战略的高度进行宏观的研究和判断,以确定管理机制、政策、力量配置、资源储备等多方面的宏观决策;另一方面,公共建筑安全问题又是具体的,是由大量琐碎的日常管理缺位、硬件老化、矛盾冲突等“隐患”与“缺陷”导致的具体事件表现。建筑运营安全的宏观分析力求对城市公共安全的整体形势、中长期发展走向、重大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显现特点与规律、国家有关城市公共安全的法规与政策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层面的应对策略与力量配置等重大问题做出科学和客观的判断与建议。微观分析则是针对具体的建筑运营安全隐患排查、风险分析、异常判断、预防与预警、应急处置、善后处理等展开有深度的研究,力求分门别类地提出对具体风险事件管理的行动建议。大型公共建筑安全运营问题的宏观与微观研究相互间有着极强的关联与支撑作用,缺一不可。
对于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风险管理而言,风险控制策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于日常管理架构、法规制度、日常管理实践,以及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应对预案之中。因此,在对建筑物安全运营风险做出评估之后,如何抓住各类风险事件的防控关键因素做出合理的统筹部署,成为了城市大型建筑公共安全风险控制的关键问题。针对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问题给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风险评估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系统评估运营安全风险
高效的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技术是城市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管理的基础和保障。建筑物安全运营风险评估和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有效防范、化解和处置社会稳定风险,在建筑物运营过程中,需要根据建筑物运营的实际情况,对建筑物进行动态监测,更新识别的主要风险因素,评判风险等级,为优化完善风险防范、化解和处置措施提供基础。建筑物安全运营风险控制需要从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开始,根据建筑物功能特性、外界环境变迁、突发事件等动态变化,形成具有持续性、动态性的预控、预警、应急救援为一体的动态风险控制机制。准确识别风险是成功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风险识别是一个系统、持续的过程,应尽可能详尽地占有和分析项目信息,包括项目方案、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资料、类似项目的管理经验和教训、已有的风险管理数据和模板等。通过对上述信息的整理和分析,可以有效识别出影响建筑安全运营的潜在风险。只有通过运行数据的实时监测,建立基于信息共享、协调控制、技术集成等于一体的城市建筑安全运营风险评估体系,对大型建筑各类运营安全关键技术和管理技术进行梳理和分类,集成应用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性状跟踪、监控、预警、应急等专项技术,才能提高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技术水平,实现安全运营风险的系统评估,从而提升风险跟踪监测与预警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缩短预警和应急联动控制反应时间。 (二)完善城市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体制,明确风险主动控制措施
应急管理是指对于已经发生的灾害或突发事件,根据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采取应急行动,控制或者消灭正在发生的灾害或突发事件,减轻灾害危害,保障系统的运营,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一般包括灾前的减灾、防备、预报、预警和应急,灾后的应急、恢复与重建。应急预案的具体组成包括准备程序、基本应急程序和特殊应急程序等内容,具体体现在如下若干方面:(1)对灾害或突发事件、事故的辨识与评价,确定响应的应急启动机制及应急管理等级;(2)对人力、物质和工具等资源的管理、确认和准备;(3)指导建立现场内外合理、科学、高效的应急组织实施体系;(4)涉及应急行动开展的程序及战术;(5)制定训练及演习计划;(6)针对特殊灾害制定的专项应急计划;(7)制定灾后的现场评估、整理与恢复措施等。
以数据监测预警为基础的主动控制措施是改善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建立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体制需要考虑多灾种可能性及紧急事件的复杂性(风灾、水灾、火灾、地震灾害、恐怖袭击),以及报警层次多(紧急事件报警、灾害发生
报警、小中大灾报警)等原因,须对各种报警信息进行分类与分级,以便准确地启动各种联动模式(火灾联动、区段联动、灾间联动等)与各级应急预案。由于建筑通常有多个运营管理主体的客观存在,预案启动须考虑到灾害的影响面,即集中救灾力量至灾害发生面,同时兼顾可能的蔓延面或影响面。 健全的应急管理体制能够最大程度弱化突发事件带来的后果。一旦发生风险预警后,由监控信息管理机构首先接受报警信息,立即通知应急管理中心和灾害现场监测指挥机构在最短事件内确定灾情,并赶往灾害现场,应急中心根据反馈信息启动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指挥与调度,并保持与现场应急救援联系,对现场实施必要的管制,同时将相关信息向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人员,从支持保障机构调动应急所需的人员、技术支持和物质投入到灾害现场救援工作,信息管理机构则同步为其它各机构提供信息服务,实现统一管理,分工协作,确保应急救援的快速、高效和有序。
(三)探索BIM技术和数字化管控技术应用,构建公共安全信息平台
BIM技术应用的意义是使建筑信息在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维护各阶段各参与方中充分共享和无损传递,为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借助BIM技术和数字化管控技术构建基于数字技术的公共建筑安全运营管理系统,与大数据、物联网相结合,形成公共安全信息平台,从而实现对大型公共建筑的智慧运维和管理,包括设施空间实时状态管理、实时构件健康监测信息反馈以及智能化运维预警。目前,有效的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应包括以下几点功能:
1.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必须实现各类灾害报警事件集中处理,历史事件管理及查询;预先设定各类事件联动接口,并记录所有枢纽运行紧急事件及处理过程。
中图分类号:X94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建筑安全事故成因分析
要想对建筑施工的风险了解,就不防要先知道导致这些风险的原因。于是,国内外的很多这方面的专家就致力于对建筑安全风险进行调查和研究,终于得出了一系列的建筑安全事故成因分析理论。下面重点介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点:
1、多米诺骨牌理论
多米诺骨牌理论认为:建筑安全事故都是有5个比较大一点的因素在一起安照某一个顺序连起来反应的。5个因素分别是:外界环境以及管理上出现的缺陷使人发生了过失;然后造成了人的不安全行为或者是物质机械方面产生的危险;随后就发生了意外事件;在过了就是人身的伤害。就是以上5个相互依存的关系形成了连锁反映导致了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
2、综合因素影响理论
综合因素理论强调的是在建筑工程安全事故中的原因以及发生安全事故的过程,必须要更加深入的对建筑安全事故的基本要素进行研究,还要把这些基本要素合理的分类和排序,开始从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开始分析,找出事故的间接原因,还要分清楚它们的主次关系和研究方法。实际上就是分清楚在建筑施工过程当中安全领域的主次之间的关系。
3、人的失误理论
人方面的理论主要就是在安全事故的发生类型以及这些所发生了的事故是怎样发生的这些方面进行强调。通过分析那些可能发生建筑安全事故的原因但是得不到准确的问题,这些就是理论当中没有给出的解释,所以上面谈到的那些在建筑施工当中所发生的安全事故的分析都有这么一个共同的不足。需要人们在以后的研究中在这些方面更加的去强化。
尽管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建筑实践经验表明,建筑安全事故产生事故的原因可以说有很多,根本的原因应该都是在建筑安全管理的整个方面系统的漏洞。建筑行业在我国1990年以后发展非常的迅速,后来闻风而动了很多的乡镇企业,所以现在的建筑行业极其的复杂。除去国家认可的那些具有一定实力和规模的公司以外,在社会上还存在着很多的没有达到国家标准的承包团队。虽然这些团队在一定的方面促进了国家的发展,但是他们所带来的安全隐患也是不可估量的。
还有就是企业当中的管理层的人员受到的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工作年限也少。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占了43.4%,高等职业教育的占了16.6%,接受过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的只有26.7%,由此可以得出,建筑企业当中的管理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是不够的,这个从根本上就限制了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的提高。从他们的工作年限上来看的话,参加工作在6年以下的为29.5%,占了三成还不到。如果管理层的工作人员从事工作的时间过于短的话,他在实践当中对自己本身固有的管理经验相对肯定是少的。
二、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方法
询问、交谈:和现场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施工人员进行交谈,讨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获取危险源资料。
现场观察:亲自到现场去观察现场的环境、施工器械,分析出操作行为、安全状况,获取危险源资料。
安全检查:到现场进行检查的时候,如果发现有安全隐患,就用预先设计制作好的安全检查表进行记录,分析得到危险源资料。
事故树分析:针对各种事故用联想展开的方式思考分析问题,得到危险源资料。
对于不同施工环境,使用的方法是可以不同,最终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分析事故辨识危险源。
三、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控制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处理方法包括了风险控制、风险转移、风险回避、风险自留。下面重点的介绍风险控制当中的具体方法:
1、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的原则
风险当中是有风险评价的,对于风险进行了等级的评价就需要对不同等级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采取风险控制的时候一般需要遵守以下原则:
“消除风险、降低风险、个人防护;预防措施、保护措施、应急措施”。
对于那些不能够承受的风险的工程要立即停止作业,有重大风险的需要整顿修改,中度风险就可以在一定的时间段进行整顿修改,轻度风险就要在监测保护方面重点加强,对于那些可以忽略的风险,在该方面进行关注,不采取相关措施也可。
2、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的方法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的一般方法如下:
确定安全目标、指标,组建机构,落实职责;制定管理方案,包括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等;制定程序文书、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作业规范、管理制度等必要的文件;加强监督、检查、测量及测试;对危险作业、危险设备、危险场所,加强运行控制;组织员工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特别是关键岗位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工作能力;发现事故苗头、隐患,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3、建筑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控制
在国家的法律法规的前提条件下,建立和完善地方的建设施工安全的有关规章制度,出台能够和相关专业相关的实施细则,依法对建筑施工的安全进行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安全生产法》,建立起企业负责、社会监督、国家监察的一体化、全面化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不仅如此,还要建设施工安全法则,对城市建设施工安全管理进行实施。
需要在施工安全监督机构的建设上进行加强,目前我国市、区两级的施工安全监督机构是非常薄弱的,而且人员配备不齐全、专项开办经费方面可以说没有。
政府要加强对建设工程施工方面的监督,要保证施工费用是专项费用;还要不断的使用新工艺、新技术,对于那些跟不上步伐的要进行淘汰,还需要在工程施工安全方面设立标准提高工程质量;提高建设施工安全的技术水平,尽量把安全风险降到最低点。
在大型的施工机械安装、运行以及拆卸方面都需要制订制度进行监管控制。
在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上要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价,对于那些可能发生重大的施工建设当中的事故风险重大危险源进行登记。工程名称、地址、施工单位及联系方法、危险源类别、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的危害等等这些都是重大危险源登记的时候需要填写的重要资料。
总而言之,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常有的事,原因都是非常复杂的,如果合理运用管理的方法,在全面的危险源上进行辩识对风险进行强有力的控制,就能系统、动态的控制各种隐患的发生,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从而实现保证建筑质量安全的目的。
四、总结
建筑工程项目实行风险控制就是用最经济、最科学的办法去解决风险问题带来的各种各样的事故,减少对国家造成直接的损失,以及施工人员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害。针对施工过程当中的危害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这些方面,对风险进行客观而且科学的判断、决策。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达到科学、标准的进行施工控制。
参考文献:
[1]孙维珉,于瀚滨.关于企业完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的难点和对策[J].建筑安全.2005(1):50-55.
[2]丁传波,关 柯,李恩辕.施工企业安全评价研究[J].建筑技术,2004(3):112-116.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不断增长,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逐渐增多,建筑业越来越显示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基本建设。资料显示,2012年我国建筑业完成总产值135303亿元,同比增长16.2%。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建筑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筑安全形势却不容乐观,目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重特大建筑施工事故层出不穷。就在2012年下半年,我国共发生造成一人以上死亡的重大建筑安全事故超过500 起,其中死亡人数超过4人的重大安全事故超过130起。
建筑工程项目由于投资大,工期长,技术要求高,在建设工程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因此,工程建设参与各方均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风险,如果不加防范,很可能会影响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使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和安全目标不能顺利实现,甚至酿成严重后果。为此,就需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风险管理。本文将对建筑工程的安全风险管控做出一定的分析。
二、产生建筑安全风险原因
建筑工程中的风险可以定义为: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发生事故、发生危险,从而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可能性或慨率。
由于建筑施工的流动性,使得人员之间的配合、机具之间的配合更容易出现失误,进而引起事故发生;使得人员的劳动力造成浪费,机具的损耗增加,难以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使得原材料的质量难以控制,引起工程质量事故:使得施工的组织和管理难以适应各种环境,难以达到最有效的状态。
由于生产的多样性,建筑物复杂多变、各不相同的特点,使得建筑施工的难度提高,对施工人员的要求较高,对建筑施工组织和管理的要求也更高,稍有疏忽,就可能发生生产事故和人员伤亡事故。出于生产周期长、实际施工时的赶工期,使得施工组织管理工作难度提高,施工质量控制的难度提高,人员安全措施的落实困难,造成各种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由于建筑施工在大部分时间是露天作业,是野外作业,所以,就更容易受到自然条件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而且在受到影响时,损失会更大,后果会更严重,修复和重建将会更加困难。由于建筑施工的高空作业较多,使得人员伤亡的概率增加,不但施工人员本身容易发生伤亡。而且还造成过路人的伤亡,这可以说是建筑工程人员伤亡事故的一个特点位。
遇到地质条件差的建筑场地时,建筑施工,特别是基础施工的困难将增加,发生各种事故的危险也将增加,对周围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不利影响也随着增加。此外,由于建筑物结构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是处于最软弱的状态,荷载承受能力最低,任何不利的作用和预料之外的荷载,都将给建筑物造成不利的影响、不同程度的损坏或破坏,或者引起该建筑物周围其他财产的损失、人员伤亡等。
三、建筑安全风险管控
在错综复杂的建筑施工中对人员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危险源的识别与控制是施工管理的重点,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充分调动人的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对于违反安全规定的错误行为予以坚决制止,用人方面也要从人的身体状况和业务水平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全面控制监控风险。
1、采用企业内部自有的安全风险管理部门来实行安全风险的管理和监控,项目部组建安全风险管理部门,选用工作责任心较强、吃苦耐劳、品德良好、有一定工程经验的几位管理人员担任负责人,所有人员均需经过培训,能够胜任安全风险管控工作。
2、在施工现场施工前,现场安全员需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包括:检查施工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操作条件是否满足施工工艺要求,特殊工种操作人员是否持证上岗;检查材料、半成品和构配件、设备是否报验合格,施工设备机械是否运行正常;检查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是否已经过审批,是否己进行技术交底;检查施工环境是否对安全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3、在施工过程中,现场安全风险管理人员主要做好以下工作内容:监督施工现场按照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和批准的设计文件、施工组织设计、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施工;检查施工现场的有关现场管理人员、质检人员是否在岗;检查施工过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检查施工现场是否符合项目实施的要求、是否能最好的控制风险。将所有的意见反馈到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的过程中,不仅仅是针对单个的安全风险因素,或是对己经发生的安全风险的一种总结,而是要随项目实施的过程,对整个过程的安全风险提前预测并及时将信息反馈到相关的部门,以起到防范安全事故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控制事故损失。
4、在项目结束时,要对该项目的风险管理做出总结和归纳,将所有的数据都收集起来,作为下一个项目风险管理的资料之一。
进行安全风险管控时应该特别注意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安全风险管控目标的确定与分解;二是安全风险管控责任的落实。在有效管理规划与控制安全风险时,还应注意安全风险应对措施的执行与反馈信息,检查安全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情况,对安全风险情况进行监控,用实践效果评价安全风险管理管控效果。要确定在条件变化时的安全风险处理方案,检查是否有被遗漏的安全风险,对新发现的安全风险因素应及时提出对策。
结束语:
安全风险管控过程的每一步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安全风险的识别不可能很全面,分析也不可能没有误差,当工程真正开始实施后,可能有许多的情况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在整个安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不断的重复安全风险管理的过程,尽可能将所有的安全风险都掌握住。
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监控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体系,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存在于整个系统生命周期内,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对安全风险监控进行调整,才能实现安全风险的有效管理,消除或控制安全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袁海林. 建筑安全的管理和控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2] 方东平,黄新宇,黄志伟. 建筑安全管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安全与环境学报,2001,02:25-32.
[3] 李成华. 基于流程与实施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一、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安全责任划分不合理。在我国,施工安全普遍被认为是施工单位的事,而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往往只关心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问题,因而经常出现拖欠工程进度款或迫使施工单位抢进度、 赶工期而漠视施工单位人员安全的情况。 某些施工单位负责人,缺乏必要的安全法律意识,在监督不严的情况下, 存在着把减少安全投入视为节约成本的错误观念,使建筑安全存在较大隐患。 可见,从法律上落实建筑活动各方的安全责任,增加各方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是降低安全事故的有效措施。
2.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还较为普遍存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安全生产的主体,但目前建筑企业缺乏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 在一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或多或少出现了放松安全管理的行为。 一些施工企业领导的主要精力放在市场开发和投标方面, 倾全力找关系投标、中标,对安全过问不多。 现场项目经理更注重施工进度和经济效益,把安全工作当作陪衬,重生产,轻安全,拼体力,拼设备,从主导思想上搞错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甚至还有的领导认为“建筑施工死人不可避免”,片面强调造成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客观原因,忽视或开脱自己的主管原因和责任。
3.安全监督、检查执法力度不够。在建筑施工安全执法方面突出问题表现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时有发生;政府安全检查监督工作的方式、应承担的安全责任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明确; 建筑施工企业目前普遍存在工伤事故瞒报、漏报甚至少报的情况;建筑工人职业病伤害问题还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等。 由十缺乏可信的第一手安全伤害事故统计资料, 从建筑安全统计报表中经常出现的死亡人数大十重伤人数, 重伤人数大十轻伤人数这一明显违反安全事故规律事件中可见一斑,给我国开展建筑安全预测预防研究、企业安全业绩评价、建立有效的市场保险调节机制等工作带来极大的障碍。
4.安全评价方法单一。我国对建筑企业施工安全评估主要由政府安全检查执法部门采用“安全检查评分表”打分的方法进行。 我国现用两个标准均采用的是安全检查表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便于操作,但是这种安全检查的方式具有被动性和一定的偶然性, 只能静态的反映某一特定时刻的安全施工状况。 往往国家开展安全大检查的年份(或月份),安全形势明显好转 ,一旦风声过去 ,安全事故极易反弹 。并巨“安全检查评分表”的得分,不能充分反映出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安全业绩,企业间的安全状况也缺乏横向可比性。 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建立一套更适应我国国情的, 能充分反映建筑安全状况的安全评价方法体系,可由多种安全评价方法进行选择,不仅可以满足政府安全管理机构、建设单位(业主)、保险公司等部门了解施工企业安全状况和业绩的需要, 而促使建筑企业更加关注自身的安全形象,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之中。
5.施工现场必要的安全投入不足,设备老化情况普遍存在。现在施工的投标基本采用的是清单报价,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筑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多是低价中标,本已经有限的资金又被优先安排在保工程形象和进度方面, 安排到安全名下的资金不足,致使施工现场安全设施标准偏低,安全生产投入不足,现场操作人员的安全防护装备落后,配备不足;基础薄弱,企业违背客观规律,一味强调工程进度,蛮干、乱干,在侥幸中求安全的现象相当的普遍。
6.人员培训方面力度不够。目前, 我国建筑行业整体素质不高。 在几千万建筑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了近 85%。 这些工人大多文化水平低,其安全防护意识和操作技能差,其职业技能培训远远不够;同时,全行业技术、管理人员偏少,而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更少,还达不到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需要。 尽管各级政府或企业已经在人员培训方面下了一些功夫,但是在培训体制、培训计划、培训方式、考核标准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而对于异地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险、 社会福利、子女上学等问题也急需相关单位解决。综上所述,我国在建筑安全方面虽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在执行力度不够,最终结果是往往流于形式而不是效果,这也是为何我国建筑安全事故一直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施工安全管理现状所反映出的不少问题, 也是施工现场惯性事故频繁发生,偶尔事故也未间断,而新发事故又时有涌出,并不时地出现较为严峻的事故多发局面的根源所在。
二、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分析研究
通过调查和分析,认为企业安全风险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安全认识不到位,安全管理松懈构成风险;②安全责任制不到位,考核淡化构成风险;③总包监督不到位,以包代管构成风险;④安全技术措施不到位,落后的生产技术构成风险;⑤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安全知识缺乏构成风险;⑥工程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直接构成企业管理风险。 安全风险直观的表现是事故,事故总是在人们对危险因素控制不力, 危险趋势未及时遏制时突然发生,追溯事故成因,人的不安全因素和物的不安全因素是事故产生的根本原因。
1.人的不安全因素。人的不安全因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和人的失误, 这既有人的自身因素,又有环境因素,如身体素质差异、身体状态(疲劳、疾病)、技能高低、管理好坏等。
2. 物的不安全因素。人机系统把生产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的机械、物料、生产对象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统称为物。 物都具有不同形式、性质的能量,当能量意外释放,可能引发事故,这种可能称为物的不安全因素。 在建筑施工中物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来源于高处作业、地质条件、环境条件、机械设备、材料等五大方面。
三、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方法分析研究
1.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的基本方法。对于建筑施工类,风险评价可以有定性评价、半定量评价及定量评价 3 类,一般采用的是定性评价法与半定量评价法。 具体操作方法有: ①直接判定评价法。 如对照经验法、类比法、物体材料性质分析法等。②安全检查列表法。 ③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 法)。 ④故障树分析法((FTA)(或称事故树分析法)。
2.建筑施工安全风险 LEC 评价法。①评价员工在某种具有潜在的危险的环境中作业的危险性的方法,采取“打分”的办法指定各主要因素的分数,然后根据总的危险分数来评价其危险性。 危险性即用下式表示:危险性=LEC其中:L-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C-危险严重度。②将收集的信息按上述标准进行评分, 将所得分数填入职业安全卫生风险评价表中,并计算三个指标的连乘积,得出危险性。并根据相应的分值确定风险程度。③由管理者代表及相关部门人员, 根据风险程度分级确定出重大安全卫生风险,制定出重大风险汇总表,并以此作为确定职业安全卫生目标和指标的主要依据。
四、结语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各大型工程项目所涉及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风险所致损失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些都促使科研人员和实际管理人员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重视对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风险管理。
2003年-2013年的十年间,是国内建筑行业发展最为迅速的时间,建筑行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城市化进程以及改善城市面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监理部门以及技术人员在建筑工程安全监理中要与时俱进,创新理念和优化方式,充分认识引发安全监理风险的因素,并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
1 建筑工程安全监理风险诱因分析
1.1 建设单位因素
建设单位没有严格依法依规推进工程建设,能够产生较大的安全监理风险,有些建设单位的市场行为不够规范,出于追求自身更大经济利益的目的,钻了当前建筑领域法律法规的空子,将自身不规范行为的风险传递给了监理单位。也有的建设单位资金不够充足,不具备开工条件背景下盲目上马建设,对于安全监理工作具有消极作用,尤其是当前较为盛行的施工单位全额垫支或者大比例垫支行为,导致监理单位及其技术人员在施工监理工作中,话语权、权威性受到制约,无法有效发挥监理环节对质量与进度控制的能动作用。
1.2 施工单位因素
施工单位的整体技术能力与管理水平对监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影响。一些施工单位由于全额或大额垫支开展施工,一旦建设单位资金出现断链或者滞后,监理技术人员对施工的质量与进度监理效果将会明显下降,由此引发的安全事故以及质量隐患会让监理单位及其技术人员受到连带责任牵连。也有的施工队伍属于挂靠性质,一线施工人员素质与技术参差不齐,违章作业、不按质量与技术要求进行操作等方面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监理单位以及监理技术人员提出的整改意见没有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将会引发较大的安全事故风险。
1.3 监理单位因素
监理单位要强化队伍建设,监理技术人员在工程施工监理工作中,一旦因为缺乏科学严谨的态度而导致施工中出现安全事故,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监理技术人员没有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建筑质量要求以及合同约定的要求进行履职,一旦出现安全责任事故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严重的甚至要追究刑事责任。
2 有效防控建筑工程施工中安全监理风险的途径
2.1 强化监理单位自身建设,有效提升监理工作成效
监理单位要立足建筑行业发展以及工程项目的实际,强化队伍建设与内部管理工作。首先要强化监理技术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教育,通过专业学习、现身说法、案例教育等方式,提高监理技术人员的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并增强合同管理意识以及依法依规思想,明确自身岗位与工作定位,在履职范畴内深入分析安全风险隐患,并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施工安全事故。其次,监理单位要对安全监理规章制度、控制细则等方面内进行改进与完善,重点针对建筑行业发展趋势、项目建设特点等情况,制定安全监理工作实施细则强化具体监理工作的指导性作用。另外,监理单位还要强化对监理技术人员进行严格考核,层层签订岗位责任状,将安全监理工作作为重要的方面,并与监理人员的奖惩、收入紧密结合起来,充分激发监理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2 注重防范业务合同风险,夯实安全监理工作基础
监理单位在业务承揽以及合同履行等方面的严格把关,能够有效控减安全风险系数。首先要认真查验业务类型与技术难度,应当在本单位的承接范畴之内,符合资质要求,尤其是对尚未开展过监理的工程项目类型,要全面考虑和决策。其次要对建设与施工单位实际情况进行了解,一旦建设与施工单位资金实力不足,并且后续融资渠道不佳,在业务承揽环节要深入调研论证。第三,签订监理合同时要将需要明确的双方责任、义务明确表达出来,并协助建设单位选择施工方,对施工单位的资质也提出明确要求,绝不能随意迁就。另外,对工程施工中需要进行的变更要开展科学评估,表明态度和意见以及形成固态证据,对施工中的“抢工”现象要进行全面分析以及增加安全措施,对于一些建设施工中的违规行为要及时制止,发挥监理岗位职能。
2.3 强化监理岗位职能履行,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安全
在对建筑工程项目开展安全监理的过程中,监理技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安全条例》中的相关条款,明确自身的职责,以及依据监理合同中所应当承担的职责要求,对施工单位进行全面、深入的质量与进度控制,督促采取有效的安全施工措施。对于应当由施工单位承担的安全责任,监理单位要依据自身的工作职责明确提出来,并指导施工单位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需要强制停工或者返工的,应当出具相应的规范手续,确保安全责任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由于在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并非隶属关系,因此,在更多时候需要监理部门采取书面意见表达、协调分析等方式表明对相关问题的态度,必要时可以联合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进行多方探究,保障施工的安全与顺利。
2.4 重视安全监理保险工作,有效转移消化监理风险
在当前安全监理风险不断加大的复杂形势下,运用保险进行监理风险的转移和消化,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途径与方式。部分监理单位没有牢固树立起这样的思想,尤其是对保险工作重视程度不足,对合同投保工作没有上升到足够的高度进行分析,一旦工作环节出现差错或者遇到其他一些不可预测因素,造成的损失将会是巨大的。因此,在当前建筑监理风险不断上升的大环境下,强化保险工作是有效预控监理风险、提高安全系数的重要方式,应当引起各级监理单位的重视,并有效运用起来。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建筑工程安全监理工作中面临的风险因素,监理单位以及技术人员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措施上有力夯实,最大限度地控减和避免安全事故,促进建筑监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 风险管理 防范
1 建筑工程施工的特点
建筑工程施工具有以下特点:①临时性强,工地的人员、材料、机具、设备及一些建筑物都具有临时性;②流动性大,项目部在一个工地施工完成后便迁至另一个工地;③变动性大,不同工程的工程概况、设计特点、平面布置以及地理位置、环境气候等都不一样;各个工程的施工作业人员、作业条件、作业内容都有很大的变动;④人员组成复杂,包括企业自身的和分包单位的,他们的工种、文化程度及专业素养也不同;⑤交叉作业多,一项工程由多个施工单位、及不同的专业进行交叉施工。以上的这些建筑工程施工的特点,使得施工的安全风险也较大,因而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应针对这些特点采取有效的管理对策。
2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的类型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包括的危险源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2.1 存在于分部、分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大危险源。如人工挖孔桩(井)、基坑(槽)施工过程中,因为结构失稳导致坍塌、倒塌意外,脚手架、模板和支撑、起重塔吊、施工电梯安装与运行、物料提升机安装或运行过程中造成意外;高空作业因防护设施不符合或无防护设施,导致高空坠落事故;工程材料、构件及设备的堆放与搬运过程中发生堆放散落、高处坠落以及撞击人员等事故;焊接、金属切割施工及各种施工电器设备不合格或使用不当,造成触电事故或局部火灾;工程拆除、人工挖孔及隧道凿进等爆破,由于操作不当或防护措施不到位而出现建筑及设施损坏甚至人员伤亡等意外。
2.2 人工挖孔桩(井)、室内涂料等因通风排气不畅造成气体中毒或人员窒息事故。
2.3 工地饮食卫生条件差,造成集体中毒或疾病;施工用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存放或使用不当,造成火灾或人员中毒事故。
3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危险源的识别
3.1 施工企业全面开展危险源识别。施工企业应在各部门之间进行明确分工,然后各自在职责范围内开展危险源辨识。如项目部办公室负责办公、生活区的危险源的识别,质量安全管理部门具体负责施工生产危险源的识别,项目部卫生队负责职业病方面危险源的识别,项目部运输物资部门负责车辆交通、施工机械设备危险源的识别。以上各部门应该严格按照自己的职责做好危险源的辨识工作,然后由项目负责人做好审核工作。
3.2 注意危险源辨识的充分性。危险源辨识应覆盖企业施工的全过程,分别从过去、现在和将来这3种时态,正常、异常、紧急状态这3种状态,以及化学、物理、生物及心理等方面对信息加以考查和识别,并紧密结合施工所涉及到的所有人员、所有的设施及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保证对危险源辨识的充分性。
3.3 合理采用科学地识别方法。识别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方法有很多,如头脑风暴法、事故树分析、工作任务分析、安全检查表、现场访谈、观察法等,各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及适用范围,所以在危险源的辨识过程中,应结合自身具体情况来采用适当的辨识方法,如可采用现场访谈和观察、安全检查表相结合的方法,使得危险源辨识工作既迅速又全面地开展。
4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对策
4.1 建立和完善安全风险管理制度。过去30年来,我国陆续颁布实施了很多建筑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减少了伤亡事故。但随着我国建筑施工行业不断的发展,各种施工安全事故也不断发生,相关的施工安全法律、法规及制度显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而,笔者认为眼下最紧迫的是要针对建设领域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参照国际法律法规和相关惯例,完善我国建筑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并建立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工程保险和工程担保制度。
4.2 提高风险管理安全意识。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经营者和项目管理者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风险意识比较淡薄,缺乏系统性和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不利于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因此施工企业的全体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都应通过相关的教育和培训,强调安全事故的危害,来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树立风险管理的全过程意识,将风险管理意识贯彻到参与项目的各类人员中。
4.3 提高安全风险管理人才的素质。建筑业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尤其缺乏高素质的专职安全风险管理人员,这直接影响了施工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的水平。所以施工企业要想提高安全风险管理的总体水平,就必须要有一批具备较高的风险管理技术的专业人才,企业可直接向社会招聘引进相关人才,也可通过与高校合作、对企业内部人员进行培训等手段来实现。
4.4 严格施工方案预控和规范劳动防护。有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不合理,现场管理结构混乱,专业施工方案无针对性,安全生产防护措施不到位,这些是导致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因此,施工单位一定要做好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严把前期现场调查论证关,严格执行审批优化后的施工方案,规范施工现场的管理控制。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保障措施,配备足够的各种劳保用品,设立专人来进行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对防护用品进行细心的保养;此外,还应对高层建筑施工、临边作业及洞口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施工安全可靠。
4.5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与机制。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内部风险机制不健全,缺乏系统化、程序化、制度化的风险管理体系,无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履行风险管理职责,降低了化解、抵御风险的能力。因而企业内部必须建立相应风险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并由专门的风险管理人员组成风险管理部门,专职负责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最后逐步形成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与机制,提高企业抵御安全风险的能力,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及其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