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乐理教学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3-0063-01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体制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加强,音乐教育在各层次的学校中逐渐受到重视,对音乐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音乐课中不单纯教学生唱歌,还要向学生讲授乐理知识。基本乐理是音乐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是作为合格音乐教师必须掌握的内容。如何加强乐理课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学好这门基础课,是教师面临的新问题。在基本乐理课的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有限,要想讲解透彻,并能达到使学生更好的应用于音乐实践中去的目的是有一定困难的,在基本乐理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要想上好基本乐理课,必须掌握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抓住重点,掌握规律,强调内容系统化。
详略适宜,抓住重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重点处要讲得详细些,这就是抓住关键,有主次之分。
掌握规律,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关键性作用。不管多么重要的内容,总归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总是有规律可寻的。如原位和弦和转位和弦的问题。其实就是以什么音为低音的问题。以根音为低音,就一定是原位和弦,以三音为低音,就一定是第一转位,这就是规律。把大三和弦的原位、转位讲清楚了,就可以举一反三了。对音乐理论基本内容,笔者主要参考李重光编写的《音乐基本理论》及张志文等编写的《基本乐理教程》。按照音乐体系、音律、音符与休止符、节奏与节拍、音程;大小调体系、民族调式、和弦、调的关系与转调等顺序给学生讲解,这样,使学生感到系统性强,逻辑清楚,重点突出,知识前后连贯,便于学习、掌握与运用。
同样的内容,在教法上也难以区别。以“调”为例。由基本音级构成的音列的音高位置叫做“调”,听起来就难于理解,如果这句话可以这样给学生们讲,调式的音高位置叫“调”,这样听起来通俗易懂,也便于接受。
二、理论概念与实际练习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这是人类认识和学习活动的普遍规律。在教学中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才能学得生动、具体,领会的深,记得住,才能体会到理论的重要作用。如在讲音程时,说C到F是纯四度,是协和音程,C到#E是增三度,不协和音程。学生领会起来较困难。特别是结合钢琴键盘,两个音程又是用的完全相同的两个琴键,学生便无法理解。这时如果结合调式音阶,通过适当的谱例听一听,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并能留下深刻印象。学生体会到了增减音程的不协和,不仅是理论上的,而且从听觉上也清楚地感受到它的不协和。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一定要讲清楚理论产生于实践,反之理论又可以指导实践。这种实践――理论――实践的公式,是可以比较完整的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基本乐理是前人对音乐记谱和表现手段的经验性总结。其中概念繁多,要使每个学生理解和掌握,是不能死记硬背的。如讲各种音符的时值的关系,各种升、降系统的调号等,就主要靠启发学生根据规律,自己进行推算,这样容易掌握和记忆,这种发散性的思维活动,能转化学生的智能,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有助于达到理解和掌握音乐基本理论的目的。
基本乐理虽是一门理论课,但在基本技能的要求上,也必须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因此,在基本乐理教学中,无论是节奏、节拍、音程、和弦,还是调式音阶、转调等等,都必须加强实践。这样,所学的理论知识才能得到巩固,并能熟练的应用。
技能技巧的熟练掌握在基本乐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边讲边练就很有必要。如在讲五声调式五个音的时候,说明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的音程关系之后,就可以进行这方面的练习。比如说出以D为角的宫、商、徵、羽四个音,等等。新旧联系对基本乐理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基本乐理的许多内容,如音、音程、和弦、调式音阶,调式中的音程及和弦、旋律都是一脉相承的。
新旧联系的做法,既可以复习巩固旧的知识,又便于接受新的知识,还可以使知识系统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方法。如讲和声调式的特性音程及其解决,就可以联系什么是和声调式?和声调式有几种?什么是和声调式的特性音程?和声调式的特性音程都产生在哪些调式音级上?不协和音程如何解决?增音程与减音程的解决有什么不同?等等。把以上问题都搞清楚了,和声调式的特性音程应如何解决,也就迎刃而解了。在基本乐理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在课堂上解释各类问题,难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单一。因此,必须安排一定的辅导时间,有针对性的辅导学生做一些习题,以便巩固知识、发现问题。对有些易混淆的乐理概念如调、调式、调性等,可在辅导时通过大家讨论来各抒己见,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
一 整体阅读教学模式的教学思路
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整体阅读教学模式,我们采用了“导入激趣、情植氛围、读中求知、练中强化”的教学思路,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英语阅读的能力。
二 整体阅读教学模式的课前准备阶段
1.教师认真深入细致的备课是首要条件
课前教师应认真研读和准确把握教材,挖掘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详略比例,精心设计每个教学步骤,认真准备各种补充材料。
2.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思考与探索是实施英语整体阅读课教学的前提条件
对学生的预习应提出明确的要求。学生预习的三个层次:(1)读会生词;(2)读通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新单词所在的语段,了解具体含义;(3)要求学生不仅要预习单词,更要划出课文中出现的新句型和反复出现的重要词组。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反复的阅读增强语感,通过语段来理解文章,并找出课文的重点,提高听课的效率,变被动为主动。
三 整体阅读教学模式的课时分配
一般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以理解为主,可以结合录音、课内练习、图片进行以理解课文为主题的训练。第二课时以分析课文重点为主,这节课是重点知识的理解与训练。
四 整体阅读的教学模式:导―读―用
1.导
课文内容正式开始前的“热身运动”(warming-up activities),用来导入课文。教师和学生的自由交谈(free talks)或学生之间的对话(free dialogues)让学生以一种放松的状态进入课文的积极学习。
2.读
读,包括略读(skimming)、详读(scanning)、精读(language-points):(1)帮助学生解决词汇问题。常用的方法有:提供直观的图片、分类教学、动作表演、编故事串联生词、单词游戏、单词构词法,或听发音写单词。(2)Skimming (Reading quickly only to catch the main idea.):快速浏览文章,对文章有初步的印象。培养学生专注而快速阅读的习惯,指导学生阅读时养成以意群或词汇为单位的阅读习惯。(3)Scanning(Reading quickly to find the specific information):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一遍,掌握文章的主要情节,理清文章的线索。这一环节可以养成对文章内容准确、精细把握的习惯,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略读、详读相结合进行教学的优势:既训练学生系统的语言知识,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词汇量,培养一定的阅读技巧,发展了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4)Language-points即找出文中结构复杂、比较难理解的句子和语言点,教师进行讲解,并组织模仿、巩固、复习、使用等操练环节。
3.用
第一,分析课文结构,找出主题句或归纳段落主题,找出段落的中心句或是概括段落大意,悟出某些句、段的内涵,评价文章特色和对比文化的差异等。学生对课文有了全面的认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并且培养了语感。
第二,复述课文。教师可给出文章的关键词,或者板书设计网络,引导学生快速掌握文章的主干。
第三,背诵课文。在背诵过程中,体会英语的表达方式。体会表达方式并不是学习一个一个的孤立的单词,而是把整个短语或句子作为一个单位来看待、来学习,从而学会运用。
第四,生活融入学习。这一环节可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小组讨论、拓展。
五 整体教学阅读模式应注意的问题――“快四”、“慢三”
1.“快四”
“快四”即:第一,教师导入新课快。传统的整体教学,教师总要花5~10分钟时间对要阅读的材料进行整体概述,这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应通过创设情境,或利用插图,或通过对话,刺激学生的阅读欲望,简明扼要地导入新课。第二,学生略读(skimming)全文快。为了提高学生阅读速度,教师对要阅读的文章都限定一定的时间,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全文,然后回答问题。第三,回答问题快。在学生略读阅读材料后老师常给出一些“Yes/No”问题,要求学生快速回答,以加深对所读文章的印象和理解。第四,复述文章快。在学生精读和老师精讲之后,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复述文章大意,以此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英语表达能力。分层要求,分段掌握,鼓励学生人人开口。
强化能力的培养是当代教育格外注重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学家布鲁纳指出:“能力=知识+方法+技能。”掌握方法和训练技能是培养能力的重要内容。打个比方,知识好像种子,要让种子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获得一次丰收,方法就如对土壤的选择,水、肥的调控以及各种管理,从这种意义上看,掌握获取及应用知识的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科学研究常用的300多种方法,物理学科就包含了其中的170多种,如分析综合、演绎归纳、联想类比、猜测试探、定性定量、科学抽象等等。物理是从方法角度开发学生能力且无可取代的学科。
方法不像知识那样有形、具体,它是人们正确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行为方式和科学方法,它虽属意识的范畴,却与要获取的知识密切相关。只有把方法与掌握知识的过程联系起来,方法才有意义,即所谓知识是方法的载体。因此方法教育必须体现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个人针对中学物理教学中阅读方法的教育谈一些体会:
一、读课本要重在理解,特别是理解关键字、词、句
记忆固然重要,但只有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是牢固的。阅读教育中,教师要身体力行,自己首先花大力气去阅读课本,吃透重点内容的内涵,准确把握编写者的意图。这样才能影响于学生,逐步让他们学会通过阅读,找出并理解课本中的诸多关键性的重点内容。
二、指导学生读懂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比如物理教材中关于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有这样一段论述:“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抓住主要因素,忽略了次要因素,从而更深刻地反映了自然规律。”这段论述中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凭空地想象,而是和上下文及插图有着不可分割的逻辑关系。并不是一般学生都能主动发现这一联系,需要一定的启发和引导,学生才可能准确地找出这一逻辑关系。
三、引导学生既要读文,又要读图,只有图文结合并真正读懂它们,理解才是深刻的
如关于绳子波形过程的插图,其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最主要的是,它深刻地揭示了由于介质质点有先有后地依次在做与波源同频率、同振幅的振动,从而形成了波源振动这一运动形式和具有的能量。学生要理解沿波传播方向,由近及远地在介质中平移,进而理解波的本质。
四、把阅读课文和阅读课后练习结合起来,让学生领会课文与练习的辅成关系
练习不仅是对课文中知识和方法掌握程度的检测,反过来又能加深读者对课文的理解。
五、引导学生找出不同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
如能量是各种不同形式的运动联系的桥梁,运动形式的转化是通过能量的转化而实现的。又如,如何确定一个质点的运动过程,不是通过一章一节就能得出一般性结论的,只有通过认真阅读才能发现,尽管质点受力确定,但其运动过程不尽相同:质点所受外力为零,既可以静止,又可做匀速直线运动;质点仅在重力作用下,既可以做自由落体运动,又可做抛体运动,轨迹可直可曲。显然,质点做什么运动,不仅和所受合外力有关,还与它的初始状态有关。只要经过一段努力,学生通过阅读会逐步分析许多知识的内在联系。
六、完成一章或一个单元,应回头过来读目录,这样有利于学生突出知识框架、网络
目录是这一部分知识的框架和网络的主线,但学生往往不注意这些。启发他们阅读、归纳、总结,不仅可使知识条理,帮助记忆,更可提高他们的分析综合能力。
七、通过读书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培养他们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畏困难、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物理学史与物理学家的科学活动密不可分,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教师应掌握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通过阅读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这一生动的思想教育方式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整体素质,对激发他们立志献身祖国的科技事业有着潜移默化的意义。
八、读书的过程,也是学习方法的过程
课文中渗透的抓住主要因素、化繁为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等思维方式,本身就是科学方法,教师不仅要把握住这一点,还应积极地把它传感给学生。
中学物理教学既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让学生重视读书、培养阅读能力、掌握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兴趣,使课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创新教育的进行围绕三个方面: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下面逐一剖析:
(一)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在创新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是:有强烈的创新意向,对创新有积极的态度,并且能够自身调整,以稳定的状态长期投入到创新中。创新的意向从何而来?可以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即想要创新与不得不创新。想要创新的学生能从创新中得到利益:精神满足和物质满足。物质方面较为清晰,可以明确知道如何让学生得到满足,较易实现。在创造过程中涉及的精神活动有,对现状的不满、对某一事物的喜爱、解决困难的喜悦、创造美好事物的成就感、被其他人认同的喜悦、面临挫折的沮丧、被阻挠后的愤怒或沮丧等。在这些精神活动的综合影响下,有人能够获得满足,愿意主动创新。
被动创新是指在人处在不利环境的影响下,不得不创新,以改变不利的情况。比如一道数学题,有多种解法,老师限制使用最常见的解法,学生不得不考虑使用新的方法。创新意识是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如果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创新的状态下,这种创新意识是不会长期稳定的,因为使学生被动创新的环境不可能一直稳定存在。在创新中获得满足后,从被动创新发展为主动创新,这是教育的目的。
(二)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分别为在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的思维能力与精神力量,用于克服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困难包括:自身遇到思维方面的困难,外界力量干预、阻挠。
首先对思维方面的困难进行分析。创新是用已有的知识创造未知的事物。这个过程可以借用化学知识来说明:有机物有成千上万种,而它们的产生只需要碳、氢、氧三种本质的元素按照规则组合。创新首先需要把事物的本质抽离出来,然后找到本质元素之间的联系,发现制约它们行为的规则;用这种规则把这些元素按照自己的意愿组合;解决组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完善发现的理论规则,再次尝试组合。完成这些需要穿透事物本质的理解力、敏锐的洞察力、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并通过不断训练来获得。
一个新事物的产生会受到一部分人的追捧,同样会受到一部分人的排斥。作为新事物的创造者,想要把这件事物分享给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获得认同或借此实现某一目的。但是分享是有风险的,需要预测分析风险,宣传新事物的优点,获得社会强势力量的支持,避免因此遭受打击,这是为人处事的智慧。
二、音乐教学方法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115-01
阅读教学要重视智力发展,因为智力的基础是知识,然而它的核心却是思维。不经过思维的知识,是不可能被消化以至吸收的,更不可能转化为智力与能力。如何把阅读教学与学生智力发展和思维能力培养相结合,使自己在教学中能自觉地有计划地对学生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谈几点浅见:
一、加强语言训练,启发学生思维
思维和语言是统一体的两个方面。离开了思维,则不能发展语言;离开了语言,思维则没有什么意义。新颁发教学大纲中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因此,阅读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注意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与训练来实现。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记金华双龙洞》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我授课时先让学生理解“溪声变调子”是什么意思后,便提出一个问题:“溪声为什么时时变换调子?看谁能从语句之间意思的联系方面进行回答。”我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善思,使他们弄清楚了这段话中的层层关系――溪声变调子是因为溪水有缓有急;溪水有缓有急是因为溪流有宽有窄;溪流有宽有窄是因为山势的坡度有有低。学生在搞楚了“溪声”、“缓急”、“宽窄”、“山势”之间的内在联系后,理解了课文,认识了课文所描述的事物。为了加深巩固学生对这种因果关系和事物联系的理解与认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又设计了“因果倒置”换个说法的训练。即“一路迎着溪流,溪声时时变换调子,因为随着山势……”尔后,又启发学生思考,谁还能换个说法?有的学生则说“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声时时变换调子,因为溪流时而……”。这种借题(句)发挥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所以,在训练过程中,把字、词、句之间的联系同事物之间的联系结合起来,把理解意思和搞联系结合起来;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通过“三结合”,既使学生读熟了课文,发展了思维,又能使学生懂得快,记得牢,遣词造句时变得灵活。
二、狠抓忽略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中,对明显的、表面的问题容易发现,对课文重点部分也知道要细读,但往往会忽略对文章的开头、结尾的一些结构知识和写作上的一些表现方法。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看图学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课的开头,先对这幅图的背景作了描写。图上背景的意义,文中描写背景的目的,学生是不会注意到的。但是要让学生理解画家列宾创作这幅画的意图,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对开头的背景描写的理解是不应忽略的。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弄课文开头描写了伏尔加河上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以后,我设计这样的问题:既然课文是写纤夫的沉重劳动,苦难的生活,为什么文章开头还要用两行半文字来描写伏尔加河的美丽风景?略去不写行不行?这些描写与反映纤夫的苦难生活有什么联系?并让学生想一想,当画家看到伏尔河上的美丽风光,又看到这些穿着破烂,以拉纤为生的纤夫时,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就把学生思维引导到了一个意境,学生就会去体会列宾创作的思想感情,使画面的背景与文中的背景在头脑中留下鲜明的印象,从而理解这种背景的描写对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作用。
所以,我感到抓住易被学生忽略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是开拓思路,培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重要一环。
三、抓住课文难点,培养思维能力
学生对课文中含义深刻或含而不露的语句的理解是个难点。在教学中如何用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来理解这样的句子,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呢?我认为这是教师在课前需要着重考虑的一点,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有“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学生对“爸爸会打她的”这一句不能正确理解,有的学生不相信!爸爸会这么狠吗?学生会产生这种想法是因为他们不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女孩的爸爸真的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吗?如果小女孩把火柴卖掉,爸爸会打她吗?接着让学生联系在旧中国劳动人民卖儿卖女的悲惨遭遇,引导学生从旧中国劳动人民的苦难中去推想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这样由近及远地联系,推想,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了对小女孩及她父亲的同情、怜悯和理解,使学生懂得了小女孩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还得要小女孩挣钱过日子,明白了在那种社会制度下穷苦的劳动人民的孩子为何得不到大人的疼爱。
总之,抓住课文的难点,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联系、推想、判断,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难点,读懂课文内容,这样长期训练下去,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提。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抓住认识事物与理解语言文字之间的密切联系,灵活变动教学方法,高度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全国知名教师培训课件-文与道、人文与工具[OL].互联网-小学课件-道客巴巴。
[2]201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OL].互联网-讲义教程-道客巴巴。
[3]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语言之我见[OL].互联网-教育-道客巴巴。
[4]心理学自考试题[OL].互联网-豆丁网。
[5]浅淡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OL].互联网-豆丁网。
[6]浅谈语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OL].互联网-语言教育。
二、引入比较
在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时,单凭教师讲解,学生的体会只能停留在表层。为了强化学生体验,提高其阅读思考能力,可以引入比较,将课文重点、精彩点抽出来,换上另一种内容或表达方式进行比较;还可以课外找文句,与课文配合,求同比异。如《故都的秋》第一段,原文如下:“秋天,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初读文章第一段,大多数学生觉得平淡无奇,体会不出其中的语气、情感。这时,教师可以抛出对第一段的改写,引导学生诵读比较,体会语气情感。改写如下:“秋天,总是好的,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我不远千里,从杭州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味。”通过诵读、比较,学生很快发现原文多处用了反复,如三个“来得”“,要从”“更要从”“,这秋“”这故都的秋味”,这使文章有了一种一唱三叹之感,舒缓了语气,同时也为全文笼上了淡淡的感伤基调。再如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在学习课文后,可指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或读过的古诗、古文中,找出用词精练准确的例子,把它设置成题目,由其他同学揣摩回答,然后由出题者评判,在评判中和答题者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加深对用字用词精练、准确、严密的体会。如:选择:1.半篙流水夜来雨,早梅何处春。A、几点B、一枝2.地湿厌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A、闻B、看分析:第1题应选A。句中点明是“早梅”,“几点”说明少而分散,符合“早”的特征;“一枝”表明枝上的花较繁密,和“早”不吻合。第2题应选B。如果选A“,闻”和“听”是同义重复,在对偶句中显得不和谐;选“看”,可以通过抬头看雨的动态,形象地把人厌恶连天阴雨的心情和盘托出,感情强烈而自然。学生通过阅读、体会、设题、解答、评判、交流,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应用有了较深的体会。为了进一步激发兴趣,还可以由学生评选出最佳题目设计,张贴并予以表扬。四、延展表达语文特级教师李元功说过:“有阅读就要有表达,无论口头还是书面,不把自己的阅读收获表达出来就不算真正完成阅读任务。”阅读是为了表达,阅读之后的表达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有两种办法:
(一)联系课内进行延展表达
如学完史铁生《合欢树》一课,可要求学生写一段表现母爱的细节,学完《埃菲尔铁塔沉思》一文,可要求学生抓住自己对事物的主观感受进行描写,并在班级进行交流。
(二)课外选文并要求学生批注
教师可在课外选一些和课文相联系的文章给学生阅读,要求学生阅读后作批注、写感受,并在班级进行交流,最后把较好的批注及感悟文章印发给学生看。如学习高中语文必修五后,笔者选了相关文章给学生阅读批注。所选文章有《庄子,会飞翔的人》《流泪的滕王阁》《遥想苏武在匈奴》《司马迁,关于生死的话题》《想起范仲淹》《天才徐志摩》《千载心香域外烧》《2008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等。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就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运用各式各样的阅读方法,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重视阅读,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可学会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如在学习停顿、快慢、高低、语调,尤其是朗读、默读、精读、略读等过程中,学生通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仅可懂得每字词句的确切含义,还能学会推敲全篇的气势脉胳,使这些语文文字渗透到自己的脑海里。
学生的语感是从阅读中培养出来的。语感的培养,全靠学生平时的多读、熟读、背诵。只有多读、熟读、背诵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反复揣摩,才能从中获得语感。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一诗时,对“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意思,如果就仅仅解词让学生理解,不仅索然无味,而且不能很好理解诗意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教师可先让学生查字典理解“逶迤”和“磅礴”的意思,用蓝色粉笔在黑板上勾画出“连绵不断的五岭山脉”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峦”,接着用白色粉笔画出“细浪”和“泥丸”。这样用图画的形式进行对比,学生便能很快明白寓意,体会到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除要利用好课堂内外,还可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等场所查找资料,在阅读中增加阅读量。在现实生活中,应做到能独立地综合运用已掌握的读书方法、程序,反复揣摩、整体感悟。在阅读中不断增强阅读能力,提高写作水平,为将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重在阅读,在阅读中培养阅读能力
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就应该掌握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使学生学会独立学习、阅读,为今后的学习生涯夯实基石。
语文教师要按照阅读方法指导学生,把阅读“还给”学生。在阅读环境中,需要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去感受和领悟课文的知识与内涵。
1.朗读与默读。朗读是指有声语言,在阅读中读出声音来。在朗读过程中,要求读“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在朗读课上要用普通话,发言清楚响亮,不读错音、错字、不读重字、添字、不漏字。在朗读课上要做到:一是强调学生看到读到、口到心到、注意力集中,读准音、读准字。二是在朗读时要防止学生有口无心,盲目朗读。在朗读训练中扩大学生的视读广度,要逐步做到细致地读,正确处理重音、停顿、运用适当的语调,速度和节奏,做到感情自然流露,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时还要注重朗读形式:个别读、齐读、自由读、领读、轮读、分角色读等。在朗读过程中,还须注意学生年龄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
默读是无声音语言。在默读过程中,掌握默读的方式,速度较快、节省时间、节省精力,有利于静谧地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注意力集中,对文中的重点词句细细琢磨、反复推敲,做到边读边想边记,就能在默读中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
Where does the teaching method of primary school music come from
Zhang Peng-fei
【Abstract】Our teaching method, ever-changing, but a moment can't escape from, either 《outline 》, a moment can't escape from teaching material, either.Many teaching method, all should from the teaching material scoop out come out, teaching material give our teaching work put forward some a new of mission, we should create completion some a new appointee duty of teaching method.
【Key words】Music teaching;Create thinking;Pleased smell joy see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最好教的是死知识,教者只需“照本宣科”,但效果也是最差的;而最难教的则是最活的“教学教法”,即教会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精力,学会最多的知识的方法。因为它是要因人、因地、因时、因条件而异的,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对教师水平的一种全面、综合性的考察。它需要我们教师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掌握。
那么,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应从哪里来呢?我根据自己10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找到了10种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来路”,写在下面,以抛砖引玉,愿能给同行们一点启发。
1.从学生游戏中来
作为一名有心的教师,我常常仔细观察学生们做游戏,发现他们在游戏中常用“口诀法”。如:“请你像我这样做,我就像你这样做!”这是小学生游戏中喜闻乐见的一种方法。我就将此运用到音乐教学之中来。
2.从学生的爱好中来
小学生的爱好是很多的,例如,他们爱念儿歌。于是,我就常常运用“儿歌法”教学生记那些难记的音乐概念,学那些平时觉得枯燥无味的乐理知
3.从学生的生活中来
小学生的生活与青年人、成年人都不同,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捕捉特征,是能将其运用到小学音乐教学中来的。
4.从学生的“已知”中来
教育小学生的一种基本方法是从他们的“已知”、“先知”入手,引入到“未知”、“后知”中来。我在教小学一年级学生唱《洗手绢》一歌时发现,学生们很爱唱这首歌。一年级的小学生 看着黑板上的画,开心地笑着,一会儿就把这首歌背唱出来了。
5.从学生的思维特点中来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因此,我们应该时时注意运用他们的形象思维去启发他们的 抽象思维。例如:我教学生唱好顿音记号,就用一个乒乓球在桌上抛几下,让他们细心体会乒乓球落下的声音 是“短促、有力、清脆、有弹性”,学生再唱就不难了。 同学们闭上眼睛时,头脑里展开了丰富的联想,睁开眼睛后就有了生动的体味,再唱感情就不同了。
6.从生产劳动中来
小学生虽然不直接参加生产劳动,但他们往往很喜欢观察大人们进行生产劳动,并能记住一些劳动场景。 我就巧妙地运用这一点,教学生学习音乐。
7.从另一事物中迁移过来
“迁移法”是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巧妙地运用这种方法。也能解决许多难题。例如,我教学生视唱、合唱时,学生往往唱不准。于是我就让学生先吹,后唱。这种方法在合唱教学中尤其见效。
8.从教学难点中来
在小学音乐教学难点中,运用“重复讲解,反复示范”的方法,有时未必能解决问题。而创造一种巧妙的 教学方法往往能使难点迎刃而解。
9.从教材中挖掘出来
我们的教学方法,千变万化,但一刻也不能脱离《大纲》,一刻也不能脱离教材。许多教学方法,都应从教材中挖掘出来,教材给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某一新的任务,我们就应创造出完成某一新任务的教学方法来 。
10.从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中来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成功地创造和运用教学方法的重要条件之一。反之,一个自身素质较差的教师, 就是有了很好的教学方法,也不可能运用自如。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很多,无穷无尽。可以说:教学难点有多少,学生生活有多少,教学方法就应有多少。要想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来,我们当老师的就要做到以下四条:
①热爱小学音乐教育事业。
②学习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
③牢记“留心处处皆学问”这一真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上有关阅读教学的理念使我们知道: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学生的参与度决定着阅读教学的效果。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是,教师虽有重视学生的阅读,但填鸭式、满堂灌的提问讲解充斥着整个阅读教学,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没有思考,没有品味,更没有问题的质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批注式阅读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实践,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形成良好的阅读教学氛围。
一、什么是批注式阅读的涵义和特征
1.批注式阅读是指学生在自主的状态下,以学生独立的思维为主导,以圈划、注解、评点为形式,以促进阅读能力提升,培养语文素养为目的的学习活动。
2.批注式阅读的特征。首先,批注式阅读具有“独一性”。一个人在接触一文本时,对内容的理解,对情感思想的感悟是不同的。批注式阅读非常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第二,批注式阅读具有“创造性”。批注式阅读是对文章进行感悟、评判、反思,是带着探究、审视的目的去阅读文章。第三,批注式阅读具有“多面性”。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文章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看待作者的观点,不同角度,不同观点发生交流碰撞。
二、为什么小学语文教学要进行批注式阅读
1.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的本质是个性体验,让学生利用各种批注方法,亲历阅读实践,把感悟体验流注笔端。同时,学生只有对整个文本阅读理解之后,才能进行圈点勾画,才能阐述观点,在潜移默化的阅读中,学生理解感悟有所收获,阅读能力有所提升,学习能力有所发展。
2.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传统的习作教学以小练笔或各种习作练习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使小学生有畏难心理。“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式阅读整合了读和写的训练,使读和写进行无缝链接,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3.能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批注式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中个性化感悟充得到体验,为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提供平台,让阅读不再被动,不再枯燥,不再乏味,而是大量的阅读,深层次的阅读,有个性见解的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小学语文教学怎样进行批注式阅读
1.画,批注式阅读的起步。所谓“画”,即利用符号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认为有用的、难点的、重要的字词句甚至段,用不同符号或不同颜色,进行圈点勾画。画一画还可以把较长篇幅,较多内容的文章,抓住每个部分的中心句,连缀成段,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好方法。
【案例1】教学《与象共舞》
教师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划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师:同学们,不动笔墨不读书,拿起你们的笔,边读边想。
(学生反馈)
生1:在泰国,如果你在公路边或树林里遇到大象那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生2:象是泰国的国宝。
生3: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
生4:据说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
生5: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看大象跳舞。
师:大家再试一试,把你画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看看有什么收获。
生6:在泰国,如果你在公路边或树林里遇到大象那是一件很自然的事。象是泰国的国宝。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据说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看大象跳舞。
生7:我们画的都是段落的中心句,把中心句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你们真是会学习的孩子,读课文找中心句,画中心句,连起来就是主要内容。这是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
2.注,批注式阅读的印痕。所谓“注”,是指对文中的疑惑处、关键处和解释处,进行圈点勾画。要培养学生常翻工具书的习惯,对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标注。
【案例2】教学《伯牙绝弦》
师:同学们,大家已经熟读了n文,下面请大家利用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这篇文言文的意思,疑惑的地方做上批注。
(生默读后交流)
师:大家还有什么疑惑吗?
生1:“善”是什么意思?是“善良”的意思吗?
师:大家翻开字典查一查。
生2:字典里“善”有6个解释。我觉得课文里应解释为“高明的,良好的”。
师:“善哉”什么意思?
生3:“善哉”的意思是“好啊!”
师问生1:你用什么符号进行批注?
生1:我在“善”的下面标了个“?”号。
师:对,学习就是一个“质疑”的过程。在你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批注是一个阅读的好方法。
3.批,批注式阅读的升华。所谓“批”,就是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对有感悟之处,文章的奇妙之处进行评点,抒发自己的主观感受,写上自己的思维轨迹,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
(一)抓重点,边读边思边批。
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小处着手,抓住重点的一个词或句,把所思所想所悟,批在课文旁边,留下思考的痕迹。
【案例3】教学《凡卡》
教师在教学《凡卡》第8自然段时,要求学生边默读边划出凡卡受虐待的动词,并根据这些动词,把所想到的写在边上,学生反馈交流,发言踊跃。
生1:我从老板的动作“揪、拖、揍”体会到了老板的凶恶,凡卡遭受着非人的待遇。
生2:“直戳”一词,让我仿佛看到了一只“母老虎”,如果我是凡卡,我一定反抗。
师:凡卡敢反抗吗?我们从下文就可以得到答案。
生3:伙计们也没有同情心,同时他们还“捉弄”凡卡。
师:凡卡在莫斯科遭受非人的虐待,所以才哀求爷爷带他回家。
(二)注重细节,边揣摩边批注。
俗话说:细微之处见精神。批注式阅读还要注重文章的细节,批注的范围可以就课文的某一个场景,某一个细节。细
(下转第37页)
(上接第36页)
节描写往往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我们要培养学生抓住这些感人的细节描写,通过批注的形式品悟文字,感悟情感。
【案例4】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
师:一个与众不同的神态,一串娴熟的动作,一处令人感动的语言,都是生动的细节描写。请同学们用心读这篇短文,看看哪些语句触动了你,在旁边写下批注。
(生默读后,交流批注)
生1:“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作者的神态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
生2:“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这处描写最为精妙,有神态、有动作,特别是“滴溜圆、狠狠、越发”,我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一个垂死挣扎的吝啬鬼。他仿佛在说,你们怎么都不明白我的意思啊,费油、费油啊!
师:你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不仅把重点词圈上,而且旁批了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生3:“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我体会到了吴敬梓笔下吝啬鬼的形象。@篇课文严监生没说一句话,但从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一个吝啬鬼形象跃然纸上。
师:“跃然纸上”这词用得好,我们平时阅读要有做批注的习惯,把重点词划出来,旁批上自己的体悟、心得以及所思所想,这样我们笔下的人物、景物也会跃然纸上。
批注式阅读是一个思维的过程。阅读中,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课文中圈点勾画,写上批注,注明自己的思维轨迹,与文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对话,从而提高阅读能力。批注,让生本对话有痕有味。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赵祥麟,王承绪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华东师大出版社,1981
[2]孙立权.“语文教育民族化”的一个尝试――批注式阅读[J].东疆学刊,2005(1)
前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密切,因此提升人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老师们应该在小学阶段就开始着手进行培养,通过培养学生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1阅读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遇到的问题
1.1教育观念上的缺失:口语交际能力要求学生们能够运用口语来进行表达与交流,倾听他人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口语交际能力并不是小学语文学习考察的重点,也不会出现在试卷上。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这是教育观念上的缺失,老师们将更多的教学重心放在其他的方面。通过阅读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但是老师们同样认为通过阅读可以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成绩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阅读课上很多老师将教学的中心放在了语言理解方面,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念,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没有任何好处。老师们应该积极转变观念,认识到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1.2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在口语教学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通过让学生们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文章的内容等方法来训练学生们的口语能力。这些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但是教学目的非常的不明确,也不具备交际性。这主要是老师们没有认识到口语交际能力教学中的重心在于交际,忽略了交际过程中的情境性与互动性。究其原因在于老师没有掌握合适的教学手段,因此在后续的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
1.3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任何一个学习过程都需要一个反馈的评价机制,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学习成果的好坏。但是在小学教学过程中,缺乏口语教学的评价机制,也没有专门的考核标准。这也就进一步阻碍了小学生们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因为没有专门的评价机制,老师就在教学过程中随意的对学生们进行一下口头评价,这并不能引起学生们的重视,也不利于学生改正自己的问题。同时老师和学生们还认为自己天天使用母语,不用专门耗费时间进行学习,这样就进一步阻碍了口语评价机制的发展。
2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们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
2.1转变教育观念:在阅读教学中,老师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教学观念,认清阅读课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将教学的中心进行转移,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抒发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学生才会张开口,学会倾听与表达。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2重视口语能力培养:在阅读课上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该遵循一定的方法,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口语表达更加规范。首先,通过阅读文章,老师可以组织一些情景对话训练。学生们在进行交际的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语言的使用环境。因为不同的语境,需要用不同的语气,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表现出说话者的意图。在情境对话训练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们模仿不同的说话者,体会说话者当时的情感。这样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情感上的带入。其次,老师们还可以组织一些辩论活动。通过小小的辩论活动,可以让学生们学会如何组织自己的语言,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样一个辩论活动中,既锻炼了学生们说的能力,还锻炼了学生们听的能力。最后,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们续编阅读文章。小学阶段的文章一般都非常的短小,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非常大,此时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发挥自己的想象来续编文章的一部分。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还会互相交流,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可以非常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3营造合适的口语训练环境: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一直都是老师在台上不断进行讲解,学生在台下进行听讲。学生们根本没有一个发言的机会,这和锻炼学生们口语能力的初衷是相违背的。老师应该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合适的口语训练环境。在营造环境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一些问题。首先就是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合适的语境,任何的口语交流都会受到语境的限制。因此老师应该提前为学生们创设一个情境,然后做出示范,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其次,老师应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练习中来。因此老师应该在口语练习内容的选择上要多下功夫,既要让练习内容有意义,又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开口说话的机会。
2.4创建有效的口语评价机制:创建一个有效的口语评价机制,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首先,老师们可以组织一些口语能力的小测验,例如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情境模拟对话。然后根据学生们的表来打分,并记入到考试总分中去。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其次,老师还可以组织一个专门的口语能力测验,给学生们出一些题目。然后老师们根据学生们的答题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这样学们才能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阅读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们的口语交际能力。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正视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用新的教学策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们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慧.刍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锻炼[J].才智,2016,(02):116.
历史是记录客观世界运动发展过程的学科,记载和解释着一系列人类进程的历史事件。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历史的学习从初中延续到大学,足见其在我国教育中的重要性。历史对学生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重视初中历史的教学。初中历史教材有很多版本,岳麓版教材是目前使用人数较多、反响较好的一套历史教材。岳麓版历史课堂教学方法与其他版本教材的教学方法有一定区别。
一、岳麓版历史教材的特征
岳麓书社是湖南省古籍专业出版社,虽然创立仅仅三十多年,但是其在历史古籍方面的图书编写却在海内外都有广泛的影响。岳麓版初中历史教材编写思想与其他版本教材有所不同,其编写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1.贯彻落实课程标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精神,主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知识的教育,进行情感方面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岳麓版教材主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国际意识的教育、人格教育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教育等三个方面实现历史课程思想素质教育的功能的。2.在教材编写中,实施删繁就简、减负的标准,以改变传统历史教材中多、繁、难、旧的面貌。岳麓版历史教材十分重视内容的精简,往往去掉无关紧要的内容,挑出重要的部分编入教材。在删繁就简的编写中,准确把握弹性和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重视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经验,实现了内容简洁明快、丰富完整的要求,达到了简明而不空缺的效果。3.通过新教材催生新的教学方法。教材是老师教学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等都需要依据教材来选择。岳麓版教材的编写,就很注重教材对教学方法的催生。比如教材的编写注重情景教学,通过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注重师生的沟通互动,注重师生对话的情景,而且便教利学,可操作性强。这些教材编写注意的方面紧紧与我国现在初中历史教育的要求相结合。4.教本与学本的结合。历史本是一门非常有趣生动的学科,但是在传统教材编写中,内容呆板、枯燥、乏味,导致学生没有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岳麓版历史教材编写特别注意了这个问题。岳麓版教材力求生动形象,将有血有肉、多姿多彩的历史事件充分显现出来。在内容中穿插了大量历史的生动情节,而且还写入了生动的史料,配上丰富的插图。这些都增加了课本的艺术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习过程也成为审美的过程。
二、岳麓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探析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并不受到相关教学单位和老师的重视,历史课堂如死水一潭,没有生机。老师主导课堂,主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学生缺乏兴趣,初中历史教学难以取得效果。岳麓版教材编写思想和内容的改变,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了契机。1.培养历史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历史学习中,兴趣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历史教学的目的。岳麓版初中历史教材内容新颖,各个历史事件形象生动,各个历史人物栩栩如生,以故事化的手法多姿多彩地进行内容的编写,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沉闷刻板的叙述。史料的引用和故事插图的编排,增强了课本的艺术性,强烈吸引着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努力按照教材的指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将课堂气氛带动起来,比如可以采用安排学生针对某一历史事件进行话剧表演等形式,充分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兴趣地学习,并获得历史知识和个人能力的提升。2.教学贴近实际生活,注重实践活动。每门课程学到的知识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应用能力的提高,就应该要求初中历史教学尽量贴近切生活,贴近实际。历史与现实本就是一体,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岳麓版教材在内容上就很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结合。比如,讲到都江堰的建设,就可以引导学生探索都江堰在现在生活中的作用;讲到屈原,就引导学生思考现在端午节习俗的来历和文化;讲到四大发明,就引导学生考虑四大发明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等等。实践与学习不可分离,必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岳麓版教材中史料、插图的配置,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查找相关文献,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而言之,初中历史教学虽然复杂困难,但不容忽视。岳麓版历史教材的编写,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路径。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把握教材内容的精髓和编写的思想,以此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历史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和眼光,得到个人能力和素质的发展,促进品德和修养的提升,实现初中历史教育的真正目的。
作者:俸球英 单位:恭城瑶族自治县民族中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