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茶道的精神内涵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0 16:28:1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茶道的精神内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茶道的精神内涵

篇(1)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3)02―0132―05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强大的精神动力。日本因其独特的民族心理机制,而使其文化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特征。自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后,日本人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中国禅宗的精髓,同时,又结合本国的民族特色,形成了独具魅力、体系完整的茶文化――日本茶道

谷川彻三、千宗室、熊功夫、田中秀隆和佟君的研究均认为,日本茶道是一种艺术,这些研究不同的是:谷川彻三认为,茶道是以人的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进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相互关联、互为一体的,艺术因素凌驾于其他三个因素之上,并通过渗透到其他三个因素之中来体现它的职能;千宗室、熊功夫、田中秀隆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是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而佟君则认为,日本茶道是日本茶人对他们所尊崇的茶汤道礼仪的简称,是极其富有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的饮茶艺术。

千宗室和邢黎,对茶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千宗室的研究表明,日本茶道的发展、演变过程,经历了一个从贵族、僧侣茶到书院茶,再到庶民茶或草庵茶的过程。邢黎指出,在经过诸多演变后的茶文化中,无论从外在表现形式,还是内在精神追求上来看,可以说日本茶文化与其宗源即中国茶文化最相似。

久松真一、杨炳菁、滕军和冯芗则是从茶与宗教的关系入手,对日本茶道进行了研究。久松真一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性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和包容性,其中包含了艺术、道德、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滕军指出,中国茶文化是从实用品层面逐步上升到精神文化层面的,而日本的茶文化却是从精神文化层面普及到实用品层面;中国茶文化与讲究养生思想的道家文化关系密切,而日本茶道的精神则起源于佛教禅宗思想。冯芗认为,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日本文化的代表,是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等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它在日本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讲,茶道已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标志,它的这一标志性的地位在日本文化中越来越凸显。笔者通过梳理日本茶道的发展、演变过程,进一步诠释其和、敬、清、寂的精神内涵

一、日本茶道的起源

1.茶道的内涵

“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一般指宇宙法则、终极真理、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万物的本质或本源。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本源、是起点、是终点、是过程、是规则,万事万物皆有其道;“道”是无、是虚空、是无为、是戒律,从戒律开始,到定、到慧、到志、到气、到力、到恒,最后回归“道”。“道”无为而无不为;“道”是客观的,是普遍、永恒存在的。“道”是一种精神,而“茶”则是这种精神的载体,二者结合在一起称为“茶道”。

2.中国纯茶道的出典

在唐代,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有这样的诗句:“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由此可知,至少从唐朝开始,饮茶就已经是中国人的修身养性之道了。唐朝《封氏闻见记》中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全世界现存文献对茶道的最早记载,这再一次说明茶道起源于中国。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茶的重点在于“道”,即通过茶艺修身养性,参悟大道。

“茶道”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它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我国学者对茶道的解释深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思想的影响。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认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佛教也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把茶道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的话,那么,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人在用心灵悟道时产生的玄妙的感觉。

3.日本茶道的起源

被后世尊为意境“茶圣”的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公认的最早的具有最高水平的茶文化经典著作。荣西禅师的《吃茶养生记》则是日本最早的一部茶书。该书书中记载,日本的茶叶种子,种茶、制茶、煮茶、饮茶的方法,以及茶器、道具等皆源于中国。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的禅僧,由日本的禅僧将中国的茶种带回日本进行播种,还将中国的茶种、饮茶之道进行传播,并逐渐发展而形成的。

镰仓时代(公元1185―1333年),日本高僧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天目山的径山寺求学取经。他在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后,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的《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的《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

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头,而且中国文人、僧侣于饮茶时所形成的“他界观念”以及文人、僧侣们的那种对幽寂、高远情趣的体味和追求,都是日本茶道形成的基础。中国古代的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尤其是禅宗思想,均对日本茶道精神内涵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日本茶道的形成

1.日本种茶、品茶之风的形成

平安时代(公元794-1184年),日本高僧永忠、最澄、空海先后将中国茶种带回日本进行播种,并建立了正式的茶园。此时,日本将茶看做是药物,饮茶方法基本上是学习和传授中国的茶礼和茶俗,尚未出现现今的抹茶饮法。到了镰仓时代(公元1185―1333年),日本兴起品茶之风,代表人物就是曾经留学中国的禅师荣西。建久二年(公元1191年),荣西亲自种茶,还把茶种送给京都高僧明惠上人。荣西还研究陆羽的《茶经》,写出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为日本茶文化的诞生开辟了先河。日本茶道中的抹茶也是从镰仓时代开始的。到了室町时代(公元1392―1573年),茶树的栽种在日本已普及起来。这一时期出现了村田珠光、武野绍路、千利休三大茶师,他们对茶道的完善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日本茶道的形成

村田珠光(公元1425―1502年)被称为“茶道的开山鼻祖”,他将禅宗思想引入茶事,形成了独特的“草庵茶风”。村田珠光把饮茶从一种娱乐形式升华为一种艺术、一种哲学和一种宗教,完成了茶与禅、民间茶与贵族茶的结合,为日本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完善了茶道的形式,从而将日本茶文化真正上升到了“道”的层面,奠定了“佗茶”的基础。被后人称为“茶道的中兴之祖”的武野绍鸥(公元1502―1555年),他将日本和歌中表现日本民族特有的素淡、纯净和典雅的思想融入茶道,并对珠光茶道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和完善,为日本茶道进一步规范化和民族化做出了贡献。千利休(公元1522―1591年),他先跟北向道陈学习茶道,19岁时又拜武野绍欧为师,他在继承村田珠光、武野绍欧茶道的基础上,把茶道推到了更高境界,使茶道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将其还原为淡波、寻常的本来面目。他还在茶事中增添了传统的“石料理”的审美意识,使人们在进行茶事的同时充分享受美的情趣。他的最大贡献就是把茶道从上层社会普及到平民百姓中,并把茶道的精神内涵归纳为和、敬、清、寂,丰富了茶道的精神内涵,开创了日本茶道独特的思想体系和超凡的形式,使日本茶道在东方独树一帜,取得了“茶圣”的地位。

到了15世纪末,日本茶道完全脱离了宗教形式,成为独立的礼法,至此,日本形成了正式的茶道。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7年),千利休的子孙和其弟子们继承了他的茶道,建立了“家元制度”、“三千家流”茶道体系。这一时期是日本茶道的辉煌时期,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抹茶道、煎茶道。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茶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突出表现为其文化内涵的加深、时代感的增强以及形式上的更具民族特征等,这为日本现代茶道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日本荼道的形成过程

日本茶道的开山鼻祖村田珠光、茶道的中兴之祖武野绍鸥都是通过拜禅师学禅,将禅宗的哲学内涵与茶道所追求的精神境界结合起来,一步步将日本茶道发扬光大的。禅宗无疑是影响日本茶道精神内涵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日本茶道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追求理想境界的幻想型、重视实物性能的养生型和升华为宗教审美意境的理念型。后者是前二者的综合,把对茶的他界观念型幻想和对茶的具体实物性认识综合起来,乃是日本茶道之本义所在。从文化交流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从一味仿效中国,到逐渐消化外来文化,再到创造有日本特色的茶文化的过程。日本茶道虽然源于中国,但又绝非是对中国茶文化的简单移植或翻版。日本的禅僧吧中国的茶文化传到日本后,又在日本特殊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中进行再创造,把点茶、饮茶的活动升华为茶道,形成一种综合的文化体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风格,这对日本人民的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和、敬、清、寂的茶道精髓

日本茶道既汲取了中国文化的优点,又发扬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特长。千利休集日本茶道之大成,将日本茶道的精神内涵概括为和、敬、清、寂。“和”,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心的调和,“和”不仅强调主人对客人要和气,而且强调客人对主人以及茶事活动也要和谐。“敬”,表示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并做到上下有别,有礼有节。“清”,借用千利休的话说,也就该是“拂去浮世俗尘”之意了。这里的所谓“浮世俗尘”,除了我们所讲的一般意义上的尘埃之外,应当还有心灵的尘埃之意。当年,禅宗南宗慧能与北宗神秀在禅宗五祖弘忍处修道时,曾奉师命各作过如下偈语,神秀作的偈语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慧能作的偈语是:“菩提本无树,美景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使惹尘埃。”日本茶道之“清”,汲取和蕴涵了这两位得道高僧充满禅机的偈语之意。日本茶道的精神内涵最根本的就是“寂”,即寂静之“悟”的境地,“寂”倡导人们要有一颗平常心,谦虚做人,永葆坦荡无私的心。和、敬、清、寂400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日本茶道从“露地”、“茶室”环境、“床の同”、“天井”、“昼”的布置,到“石料理”的选择;从茶道仪式过程,到人的心境,都贯穿着这种精神,从而形成了日本茶道独特的思想艺术体系。

日本茶道所创造的时空是一种非日常的时空,所追求的世界是现实生活中的世外桃源。“露地”可以说是这种世外桃源的~部分。“露地”一词出自《法华经・比喻品第三》,是指引导人们潜修山林、脱离世俗、专心学法的途径。日本茶道中的“露地”原本写为“路地”,是指通往茶室的小路,村田珠光把“路地”改称为“露地”,是在明明白白地告诉世人,茶道乃是引导人们摆脱世俗的高雅之道。“露地”大多被设置成花、草、树、木、水、石相间的近似天然的山野空间,其中竹、石环绕,流水潺潺。进入“露地”,你可以悠闲地漫步在山野林间幽静曲折的小径,闻天籁之音,赏朝夕雨露风霜,观四季飞花。“露地”所构筑的是一个“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的净土,其目的在于使茶人心旷神怡,从“无”境界中发现完全的、纯粹的、精神性的东西,从而使人的精神得到充实。

“茶室”一般都建在山清水秀、树木丛生的幽静之处,其精巧的建筑格局,可以说是日本古建筑技艺的结晶。“茶室”的门洞都很矮小,茶客必须蹲下或弯下腰才能进去。“茶室”布置极为素雅,通常不设窗户,灯光幽暗,气氛肃穆寂寥。“茶室”中崇尚天然的建筑素材,这充分体现了日本人热爱自然的心境。“茶室”中设置了赋有各种意义的“床の间”、“天井”、“昼”等,无一不在显示“茶室”是茶人实施茶道、进行修行的一个主要场所;是切断了与俗世的一切联系,以茶为中心的人茶共乐的空间;是一个人神交会的神圣空间。

在煎茶出现之前的“石料理”,要求与茶事相映成趣,茶事主人在准备“慑石料理”时,按照季节的变化精心选择新鲜海产和蔬菜。环境的幽静、菜肴的简单、情趣的雅致、意境的深远,使茶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入一个超凡脱俗的清静世界,人的火急暴躁之气尽消,多愁善感的心性得到安抚。由此可见,和、敬、清、寂的茶道精髓渗透在茶道的每个环节,贯穿于茶道活动的始终。

四、茶禅一味的本质内涵

自佛教传人后,由于佛教教义的规定及僧侣的生活需要,使禅学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坡有诗云:“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青灯孤寂,明心见性,这就是茶中有禅,茶禅一味的奥妙。弟子曾问千利休:“何为茶道?”千利休回答:“解渴之用。”“茶道之本只不过是:烧水、点茶、喝茶。”看来千利休之语“解渴之用”恰恰道出了茶道的真谛――茶道就是要解决人们的“心灵之渴”。茶道之“本”指的是茶道过程中的“顿悟”,即“禅”。冈仓天心在《说茶》中把茶道概括为;“茶道是在细小的生活琐事中悟出伟大这一禅的精神的产物”。

原日本京都大学久松真一教授以禅宗的理论为基础,将日本茶道艺术的本质归纳为:自然、空寂、简约、朴素、自然、脱俗、寂静;物、人、场所三要素,构成了茶道的主题思想。茶禅一味,关键在于“悟”,因茶悟禅,因禅悟心,茶心禅心,心心相印,达到一种涅境界。茶在于饮,禅在于参,参禅如品茶,品茶可参禅。茶禅一味,所寄托的正是一种恬淡、清静的茶禅境界,一种古朴、典雅、淡泊的审美情趣。

日本茶道的要义就是要对日常生活加以艺术化,即强调对生活的超越。正如周作人所说的那样:“日本茶道有宗教气,超越矣,其源盖本出于禅僧。”日本茶道讲究茶禅一体,并在此基础上追求恬静悠闲的情趣。日本茶道的形成一开始就与禅密切相关。日本禅僧不仅是中国茶的引种者,也是日本茶道的创立者。日本茶道形成的重要人物,如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等,大多数都对禅宗有较深的研究。村田珠光原本就是一个禅僧,他将禅的精神与饮茶方式相结合,创建了“四叠半茶室”,确立了茶的根本在于“清心”的理论。武野绍鸥不仅学习禅宗,而且在禅宗的教义中制定了茶道的“法度”,成为后人的典范。武野绍鸥的“茶禅一体”、千利休的和、静、清、寂等,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茶禅同一味,唯在空寂中”,武野绍鸥的这一座右铭证明了茶道的精髓,即和、敬、清、寂与禅的世界观、人生观是相通的。如此看来,茶道一开始就与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禅宗的“禅”,原意为“静虑”,可见“静”是禅宗的重要宗旨之一。寺院均在幽静的深山,禅僧们过着幽闲自在的生活。禅宗主张生活清静寂寥,避尘世之喧嚣,求丛林之宁静,除人间之烦恼,得心灵之静谧。茶道也汲取了禅宗的这种追求恬静幽闲的性情。茶道的创立者们,无论是武野绍鸥还是千利休,他们都要求在茶会中贯穿幽闲、恬静的意境,要求人们在茶道的仪式过程中寻找和体验禅的那种枯寂的精神。因此,在日本的茶道中,不仅茶室的设置应闹中取静、典雅静谧,而且茶会的气氛也要肃穆安适。人们在百忙之余,悠闲地坐在与尘世相隔绝的茶室中,听着炉子上水沸腾的声音,看着茶师们优雅的点茶姿态,体味着奔波的人生中难得的片刻宁静与休闲,简直是一种高雅的享受。“禅与茶道的相通之处,在于对事物的纯化。这种纯化,在禅那里是靠对终极实在的把握来完成的,在茶道那里则是靠以茶室内的吃茶为代表的生活艺术而实现的”。日本著名的禅学家铃木大拙的话简洁明了地指出了禅与茶道、生活之间的关系。

日本茶道是一门修身养性、立身处世的人生艺术,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在寂静的氛围中,茶人静静地点茶品茗时,茶禅一味,茶禅一体,天地无限之禅机即涌动于茶人的体内。随着茶事的进行,茶道也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崭露其本来面目。这种在时空中进行,并一直流动着的艺术,就如舞蹈一般。

结语

篇(2)

我们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各国的植茶、制茶、饮茶均直接或间接源于中国。“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茶道与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本文重在分析茶道概念的提出及茶道精神的创立,并且进而说明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何谓茶道,茶文化专家、北京社会科学院的王玲教授在其著的《中国茶文化》一书中对茶艺与茶道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其中也包含着对茶道概念内涵的阐释。王玲教授说:“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我们从王玲教授的论述中不仅明确了茶道与茶艺之间的关系,而且对茶道概念的内涵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即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茶道具有无形性和不可见性,需要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中如果缺少了茶道精神,茶艺便会无精、无神,就会失去茶艺的真正意义,行道是艺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国唐代著名的爱茶诗人卢仝更是以诗的形式生动且细致入微地描述了自身艺茶行道的体会,揭示茶道概念的内涵。卢仝在其著名的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总之,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正如已故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陈香白教授所说:“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有人说,虽然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但却不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中国不仅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中国也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茶道”概念的提出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代著名的诗僧皎然在其著名的茶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最后一句提到了“茶道”这一概念,使其不仅成为中国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而且也成为世界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该诗的全文是: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以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虽然对“茶道”这一概念的内涵没有具体解释和说明,但在其诗中应该说已作了很好的诠释,人们如果用心去细细品读该诗不难体会其中的茶道精神。

继诗僧皎然之后,唐时的封演在其编撰的笔记――《封氏闻见记》中再次提到“茶道”这一概念,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我国明代张源在其著的《茶录》中也讲到“茶道”。他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我国不仅是“茶道”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而且也是最早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唐代茶圣陆羽在其著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中将茶人精神规定为“精行俭德”。陆羽《茶经》中有:“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即饮茶者应是具有俭朴美德之人。在陆羽看来,喝茶已不再是单纯地满足解渴这一生理需要了,而是对饮茶者提出了品德要求。陆羽的茶人精神其实就是茶道精神,所以说陆羽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道精神的最早创始者。

篇(3)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茶道思想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和哲理,要将其“和”、“静”、“怡”、“真”的茶道精神融入到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之中,将茶道思想中的艺术、社交、礼仪、修行等元素注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之中,提升大学生清廉、节约、朴实、勤俭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审美修养,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和成长。

1茶道思想的源起与内涵分析

茶道思想历史悠久,由陆羽所创的“煎茶茶道”可谓是中国传统茶道思想的渊源和鼻祖,成为古代人们修身养性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并在唐宋年间得到极为广泛的流行,到达中国古代传统茶文化的鼎盛时期和阶段。茶道思想在古代极为讲究和注重饮茶环境、饮茶礼仪、煎茶程序等,达到了超凡的境界,有极为深邃的哲理和奥妙之处。在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进程之中,中国传统茶道思想融合了儒家、道家、释家三家的哲理思想,推崇“和”、“天人合一”的自然理念和观点,并提炼为“和”、“静”、“怡”、“真”的茶道思想精髓。在儒家的茶道思想之中,讲究中庸和谐的人格修养的意境,讲究谦和之仪、中庸之美,借茶表达情意和创设气氛,并在不同的茶事活动中显露出其“和”的本意和初衷:泡茶时讲究“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待客时“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伦之礼;饮茶时“饮罢茶敬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仪。在道家的茶道思想之中,讲究和推崇“人法地、地发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宁静无为淡泊之意,显露出返朴归真的终极追求和人生理念,并注重养生养性,主张以和悦愉快的态度待人处世。在佛家的茶道思想之中,讲究和推崇心性的修行,通过饮茶参禅悟道,直指人心。

2高校大学生的精神道德培育的文化缺失现象分析

在当前的高校大学生的精神道德培育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内容:

2.1精神文化认同的自觉性的缺失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面临各种价值取向和文化思潮的影响和干扰,在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知识背景的条件下,大学生容易在个人的文化和价值取向上产生摇摆状态,极易受到不良网络文化、西方文化、粗俗文化的诱惑和影响,缺少对精神文化认同的自觉性。

2.2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的重视度欠缺

高校对于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视度不足,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管理者将视线集中于大学生就业率、大学生竞赛、硬件设施等方面,而对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显现出薄弱的现象和问题,由于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时间周期较长、收效较慢,难于外显,为此,高校的大学生精神文化建设显得较为无足轻重。

2.3高校的文化传承较为薄弱

在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领域,对于文化的传承大多固定于既有的模式,大多是以团结、创新等大而空的话题为主,而缺乏对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深入挖掘和探索,这就使我国传统精神文化的优秀积淀无法得到传承和弘扬,无法充分彰显出中国精神文化的内涵和要义。

3茶道思想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育中的应用探索

茶道思想和精神对于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功效,尤其是当前大学生之中普遍存在的浮躁心理和不良心态有积极的修正作用,可以较好地将茶道思想中的“茶人精神”渗透于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之中,引领大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将中国传统茶道思想中内蕴的朴素道德观念充分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生活态度之中,帮助大学生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实现对客观和理性的探索,更好地树立牢固的人生信仰和理念,形成高雅、随和的人格魅力。

3.1茶道中的礼仪文化对于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培育应用

在现代多元化经济的背景下,大学生要依循生活中的既有礼仪,如:见面时的揖、拜、顿首礼仪等,认识中国传统沿袭而来的以茶待客的生活礼仪和习惯,并着重了解和学习茶道之中的礼仪文化,将茶事活动中的各种不同茶艺礼仪更好地展示出来。1)茶艺礼仪。在茶道之中的茶艺礼仪之中要求泡茶者衣装齐整而得体,行为举止要端庄而优雅,其行姿、坐姿、站姿均要优美自然而大度,不可过于拘谨和随意,大学生尤其要注重茶艺环境中的服饰穿戴、行动姿态、动作等方面,保持良好、优雅而端庄的姿态礼仪,完美地解读和诠释厚重深邃的茶道思想和文化内涵。2)茶人礼仪。在茶艺表演中的茶人不仅要掌握茶叶的沏泡要领,如:诤器、置茶、润茶、敬茶、品茶等,还要具有亭亭玉立的站姿、优美典雅的坐姿、轻松怡然的走姿,以清雅脱俗的气质、清晰婉转的茶艺解说吸引和征服欣赏者。具体来说,茶人应当具有的礼仪主要包括鞠躬礼、伸手礼和寓意礼,其中:鞠躬礼可以分为行跪式、坐式鞠躬礼仪,在行跪式及坐式鞠躬礼之中要将双手置于膝盖前,在行站式鞠躬礼中则要将双手自然朝下。伸手礼则是在向客人介绍茶叶、茶具、递茶时的礼仪,要将手指并拢、大拇指朝内、手心朝上,自然地向前伸出,并表达出“请君观赏”的邀请。寓意礼要注意的是在放置茶壶时切忌将壶嘴对准客人,因为壶嘴对准客人意为驱逐、请人离开之意,而通常是反复三次将水壶高冲低斟,名为“凤凰三点头”,意为向客人三鞠躬之意。通过这些茶艺活动中的礼仪学习和理解,可以使大学生充分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含意和人文素养,由此较好地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个人品格,增进对茶道礼仪文化的领悟和理解。

3.2茶道中的“和”的内涵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培育应用

在中国传统茶道文化和思想之中,倡导和推崇儒家文化中的“和”的价值理念和思想,提炼并形成了“谦和中庸”的茶道精神,将其应用于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培育过程中,可以极大地促进大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使大学生在和平、和睦、和善、和谐的茶道思想和氛围之中,感受到茶道精神所倡导的仁爱、宽厚和诚信观念,较好地帮助大学生参禅悟道,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和人格修养,丰富大学生的人文内涵,实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可以让大学生欣赏和阅读脍炙人口的茶文化作品,如:唐寅的《品茶图》、卢仝的《七碗茶歌》、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茶诗》等,使大学生在这些令人神清气爽的诗文面前,感受到茶道思想和文化的馨香,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个人气质和审美境界。同时,还可以让大学生参与各种茶事活动,感受和体会“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的物我相忘的精神境界。

3.3茶道思想对于大学生修德养性的培育应用

茶道思想渗透了儒家、道家、释家三家的思想内涵和哲理精髓,折射出道家思想中的“慎独”和“自省”的理念和哲理,通过对大学生的茶道思想的渗透,可以较好地实现对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培育,渗透茶道思想中的崇德弘毅的理念和思想,使大学生汲取茶道思想中的精髓,不断地提升自身道德的自觉性,培育大学生高尚的人格和坚毅的品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茶道思想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积淀和精髓,可以将其融入到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育过程中,使大学生体会和感悟茶道思想的内在文化内涵和哲理,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情趣,增强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实现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李丹.茶道文化对提高高校学生道德修养的作用探讨[J].福建茶叶,2017,39(08):162-163.

[2]罗薇薇.茶道文化在大学生传统思想文化教育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38(04):289-290.

[3]方立琴.中国茶道之谛对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修养的启迪[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01):139-141.

[4]吴薇,蒲海燕,蔡雄彪.略论茶道的艺术化[J].农业考古,2011,(03):344-346.

[5]李敏.浅议茶文化与女大学生修养[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10,(01):208-210.

篇(4)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内涵十分宽广,不仅包括体育精神和文化教育,也包含着体育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和培养。通过这些方面的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对体育文化有更加直接和深入的认知,同时还能通过这种人文教育的潜移默化,更好地感受体育对人的关怀。具体而言,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意义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点。第一,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对健全大学生人格具有重要意义。从现实中看,我国的高校教育存在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对本专业知识专而深,但是在人文素养上却相对欠缺。而加强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则能够建立起大学生健康人格,提高他们在道德、情操、责任以及素养等方面的水平,使其不仅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更是一个拥有极高人格魅力和丰富内心的人。第二,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对推动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水平的日新月异,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已经来临。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人们的“德与智”有着很强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人们能拥有坚强的意志、强健的身体和善良聪明的内心,另一方面,要求人们能拥有更好的智商和情商。而高校体育人文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勤劳、包容、博爱的人文精神,更能提升他们的智商和情商。这就为高校的体育教育打下了强大的思想和精神基础,也为高校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来源。尽管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但也毋庸讳言,在一些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往往只是注重了大学生在身体素质上的培养,却忽略了人文教育的注入。从调查和分析来看,我国高校体育人文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一是高校体育中人文教育的比重较低。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还存在那种传统的“重武轻文”思想,觉得体育就是让人强身壮体的,不需要加入什么人文教育。应当说,这种落后的体育思想观念已然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与时俱进的“绊脚石”,制约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二是很多体育教师缺乏足够的人文素质和知识水平。三是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教学方法落后。一些学校在体育教学中虽开设了相关的人文教育课程,但是却存在方法落后的问题。很多老师仅仅是按照书本给学生讲一讲、念一念,仅此而已,缺乏足够的互动和深度教育。也没有足够的创新性,在教学方式上比较单一和枯燥,这就很难引起广大大学生的兴趣,严重影响了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致使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很难顺利开展。

2茶道精神的人文内涵

茶道精神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的祖先从发现茶的药用价值到把它当成一种饮品,再到提炼出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最终将其上升到一种思想甚至哲学的高度,茶道精神也就此逐渐形成。大约从有唐一代开始,茶道精神便初步形成,其与我国传统的儒家、道家以及佛教思想相互碰撞融合,最终成为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静、和、清、美”的茶道精神。首先我们来看看茶道精神的精神内涵。第一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茶源自于自然,具有清新淡雅素净的自然属性。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回归自然的追求十分契合。茶道精神的这一内涵,不仅影响着品茗者在饮茶环境、茶类和饮茶器具等方面的选择,更影响着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处世之道。其次是茶道精神中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一言概之,就是指对世间万物始终保持一种适度的、不卑不亢、恰如其分的态度。茶具有去火清热静心的自然功效,所以饮茶者在品茗时,会在自觉不自觉间,让自己变得深沉且安静。茶道精神的这一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在茶事活动中注重火候、温度、口感的恰当和适度。二是在茶事活动中在意礼节上的表现,比方说用恰当的礼仪去招待饮茶者,或是用尊敬的态度去回敬烹茶者。这体现在饮茶各个环节的动作以及言行举止上面。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种精神能够感染品茗者对自身人格上的追求和完善,他们会试图通过饮茶这一载体,来修心养性,培育自己清廉、高洁、朴实的内在特征。再来说一说茶道精神中“禅茶一味”的内涵。这种思想来自于佛教,它能够让人在尘世的烦恼中达到顿悟的境界,感受到人生的真谛,品味到茶的本味。这里以禅茶一味中的“苦静凡放”的思想来举例。何谓苦?苦就是生命中的众多苦难,如生老病死等;何谓静?静就是始终保持内心的平和安静,任尔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凡就是要善于觉察生命的细微之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从这些小处感悟到整个宇宙的运转和生命的秘密。放就是要善于放下一切,喜也放下,怒也放下,让内心轻松没有负担。可以说,茶文化中所蕴含的这些精神内涵,对引导一个人的健康心理和优秀品质大有裨益。论述完茶道精神在思想层面上的内涵,我们再来看一看茶道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在这方面,笔者主要对饮茶环境的选择和营造进行阐述。我国的饮茶者特别注重对饮茶环境的选择和营造,讲究很高的品位。从现实中看,我国的茶道环境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户外的大自然,会选择与茶有关的自然环境,譬如说松林、竹林、小溪、深山等,再配以清风明月等气候环境,以此来达到心中那种“天人合一”的茶道精神。一种是在庭院里,结合不同的建筑特点和庭院环境,来配以不同的饮茶元素,比如说在传统园林里,配以流水、竹子、梅兰竹菊等植物,来衬托茶的内涵。一种是在室内,会根据饮茶者的喜好,选择不同的茶具和桌椅,再佐以不同风格的字画、古玩等元素。这三种不同的茶道环境,有着共同之处,那就是它们都追求一种雅致和清幽的境界。

3茶道精神在高校体育人文教育中的运用和建议

要把茶道精神所蕴含的“中庸和谐”思想融入到高校体育人文教育中去。中庸不是平庸,不是说让人“差不多就行”,“适可而止”,而是一种对事物的把控能力。中庸和谐本质上讲究的是积极进取和乐观平和,它注重“入世”,要求人们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取得一定的成绩,而这种思想正是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所需要的。高校体育教学具有很强的运动性和竞技性,而高强度的训练和残酷的竞技很容易让人心理上出现失衡,或是成功后的洋洋得意,或是失败后的沮丧灰暗,这些心理上的大起大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就需要把茶道中这种“中庸和谐”的思想融入到体育人文教育中,让学生们有一个胜之不骄、败之不馁的平和心理,去理性和乐观地看待得与失。同时,茶道中的这种人生哲学,更能够给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注入礼仪上的内容,感染和带动大学生们更加注重传统文化中的“礼节”。茶道中所蕴含的和谐思想,最能体现在对“礼”的讲究上。首先,茶是各种礼节的重要载体。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便开始用茶叶作为祭祖祭神之物。而在古代的婚礼前后,茶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媒介”,受聘要送茶,订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入洞房时要合茶。总而言之,茶所蕴含的礼仪,早已深深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去,用于中国人招待客人、婚丧嫁娶、走亲访友、调解矛盾等各个方面。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追求一种规范有序的社会关系,一种和谐友好的人际来往。这种思想对于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来说大有裨益,能够让学生们更加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友好待人、和善处世。另外,这种人生哲学也体现在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上。茶道讲究修身养性,用茶来体现饮茶人的勤俭、廉洁和淡雅的君子风范。历史上不少文人都曾用茶诗茶画,来表现自己纯朴高尚的人格理想,寄托对美好品德和完美人格的向往。因此,茶被人们称为“饮中君子”,是修身养性不可或缺的一个载体。这对于大学生建立和完善健康的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高校体育人文教育中,要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来增加茶道精神的比重。要充分利用茶道精神博大精深的特征,通过丰富形式、创新载体,把茶道精神贯穿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一方面,要把茶艺表演、茶舞教学、茶道讲座等活动融入体育教学中,并要针对体育教学的特点,在内容和形式上多做创新,做到理论性和趣味性、竞技性的更好结合,让学生们乐意去学、主动去学。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对这方面的资金和物质投入,大学生尚未工作,没有收入来源,而茶道精神又需要一定的器具和场所去表现。因此,作为高校来说,就要主动去给大学生们采购一些相关的硬件设施,譬如说茶具、桌椅、音响设施等,并给他们提供稳定的场所,从而更好地把茶道精神融入到体育人文教育中去。同时,在把茶道精神运用到高校体育人文教育中时,还要注意把茶道精神中的体育元素更好提炼出来,与体育文化相结合。在此笔者以采茶舞为例来简单阐述一下。采茶舞蕴含着丰富的茶道精神,在体育教学中引入采茶舞,不仅能够让学生从舞蹈动作中感受体育之美,更能够感受到那种浓郁的茶人精神。在教学中,应当大胆创新,运用一些“情景教学”的方式来强化茶道精神教学效果。一是可以根据茶道精神的特点,给学生们购买一些传统的服装,让他们在学习采茶舞时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茶道精神的内涵。二是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区域特点和人文环境,多带领学生深入到一些产茶区或者是茶道场所,让他们从不同环节去感受茶道精神的文化脉络和形态精髓,从而让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变得更加丰富,使大学生能够从中得到更多人文素养方面的提升。

作者:史博强 蔡运涛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体育部

参考文献

[1]陈德敏.学生体育人文教育使命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83-85.

[2]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

篇(5)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2-0111-02

茶原产自于中国,茶已经成为了世界三大饮料植物之一,在我国古代时期,茶经由丝绸之路,经过大海,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为世界各个民族以及各个国家所接受,并且形成了自身独特饮茶的文化。比如英国的午后红茶、土耳其的浴室饮茶等等,这些方式方法都独具一格,然而,在各种演变饮茶的文化领域中,日本茶道因为其具有繁复形式手法,具有神秘深奥精神文化内涵,而被世人所尊崇和瞩目。我国的茶文化十分悠久,我国具有礼仪之邦之称,对于日本的茶道文化进行研究,明确其人生哲学的文化体系,对于发扬我国传统的茶文化,构建独特品位文化以及独特境界的文化十分重要,下面,笔者就对日本茶道及其茶文化内涵进行探析。

一、日本茶道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日本相关文献已经明确记载,日本天平元年四月时,朝廷召集了百僧到禁廷讲传《般若经》的时候,曾经经历了赐茶之事,纵观日本茶历史,日本人饮茶始于奈良时代的初期,弘仁年间已经成为了日本古代茶文化黄金的时代,学术界将其称为弘仁茶风,弘仁年间这一个阶段已经成为了日本茶道发展起源的阶段。在室町时代中,日本出现了具有游艺性斗茶活动,斗茶活动成为了日本茶文化主流的活动,这一个时期日本出现了三大茶师,对于茶道发展以及茶道完善起到了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一个阶段出现了古朴茶室,对茶具进行制作,并且对茶艺进行了规范,为日本茶道礼仪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15世纪末期,茶道已经完全脱离了宗教进行发展,成为了独立礼法,由此,日本正式确立了茶道。

经过一千多年漫长的历程,日本茶道始终伴随着日本人文文化发展以及日本社会文化发展而逐渐得到了完善,进而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茶道内容、茶道理念、茶道流派以及茶道精髓等茶道的文化体系,从弘仁茶风、书院茶以及斗茶等等历史现象产生,到真正意义上的日本茶道形成,都反映出了日本茶道的发展,日本茶道已经从一种饮茶娱乐的形式提升成为了一种伦理道德、一种宗教、一种哲学以及一种艺术。日本茶道所倡导的典雅、纯净、朴素精神,将日本的茶文化提升到了道这一个境地,最终成为了日本民国生活中重要 的内容以及日本传统文化代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茶道发展对于推动日本民族文化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影响。

二、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实质

日本的茶道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其中,最为突出的内涵就是日本的茶道精神,日本茶道精神的实质主要包括寂、清、敬以及和这四个字,从本质上说,从事日本茶道的人士毕生所追求的目标就是这四个字,日本茶道文化倡导人们通过净化心灵、提高品行、磨练意志、学茶上茶,将人们克服困难信心以及道义感进行增强,进而达到升华思想境界这一最终目标。

“寂“就是指不贪图奢侈生活、谦恭以及朴素,倡导人们不管世俗有多纷乱,都要具有一颗平常心,做到谦虚做人,拥有无私和坦荡的内心。在做茶事的时候,必须要做到心静如水,如果心怀杂念,茶事就不会圆满,境界也不能够达到闲寂。

所谓的清就是要求和茶事相关的人和物必须要洁净,清对于身体以及其周围一切的事物都有美好以及洁净的渴求,当每个人都具有清澈透明的心以及纯洁无暇的内心时候,才能够享受以及领略到大自然之美,进而能够愉快和轻松地进行生活。达到这样一种境界的时候才是日本茶道“清“实质的含义,也就是日本茶道本来的面目。茶庭院、茶具以及茶室等等也要将洁净作为标准,注重保持茶室以及其周围环境洁净的过程中,更加要注重心灵之美,只有这样,才能够称为作茶的心境。

所谓的敬就是指相互尊敬,主要建立在“和”这一基础之上,共同实施茶事的人士并不分身份的高低和贵贱,全都聚集在窄小茶室里面,沟通感情和品茶畅饮。虽然茶席上面设有末席、次座以及上座等等席位,但是,这并不是身份象征,仅仅是茶室里面设定座位而已。由此在平等之中产生了差别,在差别之中又包含了平等,只有保证“和”这一个心态,人和人之间才能够相互尊敬。

“和”是指和谐、和气以及柔和的意思,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相互谦让,永远保持和的状态,茶事中茶庭院、茶室以及茶具等等,其色彩、形状、宽窄、长短以及大小都应该保持协调和完整,这一种统一和协调之美,将人们紧紧联系到了一起,这也就是茶事和茶会魅力之处。换而言之,其具备了物质和人协调的条件,正因为如此,茶主人对客人进行精心招待,客人也能够对主人用意进行真心体会,客人和主人之间彼此不分你我,十分和睦,在周到、热情的茶室活动之中,以心感心,由此产生来了十分和谐的气氛,这就是日本茶道文化“和”的用意。

三、日本茶道及其文化的特点

日本茶道突出强调茶环境所具有的艺术特性,在进行茶事的过程中,要求茶具、茶室以及茶庭院等等布置必须要具有一定的特色,与此同时,还要讲庄重、优雅以及朴实等等突出出来,进而烘托出温馨、和谐的氛围,天然水井池、别致休息亭以及幽深的茶庭院小路,都分别营造出了无尽环境文化韵味。日本茶室自身的精心布置,每一个环节都和茶主人自身细心周到的服务结合在一起,进而形成了人和物之间最佳的组合,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

日本茶道具有人文文化,其人文文化主要体现在茶道感悟性方面,感悟性又体现到了品茶的过程之中。当茶主人进行送茶的时候,要求客人要回敬给茶主人四礼,这四礼主要包括对茶主人的热情款待感谢、对自己得到饮茶机会进行感谢、对同伴和长辈进行致谢以及对端茶人进行感谢。日本茶道自身就是使客人能够在礼仪规范之中体会到人间所存在的关爱,享受到人世间的美好,这已经成为了感悟性主要的内涵。茶事从始至终都洋溢着十分浓烈的人文文化气息,人们在幽静恬静以及和睦的气氛之中,增加友情,提升自身文化的品味,同样为社会安定,家庭和睦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对于任何国家来说,注重对自身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发扬和保护,都是十分重要的国策,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发展国家经济,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巩固政权以及塑造良好素质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笔者主要从日本茶道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实质以及日本茶道及其文化的特点这三个方面对日本茶道及其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日]千宗 室.茶 经于 日 本 茶 道 史 上 的 意 义[M].日 本淡交社,1983.

篇(6)

结合茶道精神的传承内涵和价值理念。我们应该感受到其中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和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因此,有效诠释茶道精神的价值内涵,其必然能够为学生培养效果的有效营造,提供重要的指引和帮助。当前学生培养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充分注重文化内涵的有效融入,尤其是从学生学习兴趣的关注点入手,通过丰富教学内涵,从而实现整个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

1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结合当前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实际,不难看出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认知其问题,是优化改革机制,提升改革效果的基础和关键。具体而言,其表现为:首先,现阶段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仅仅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当做普通的教学课程,忽略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其对学生成长的具体影响和习惯变化,进而限制和影响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对学生健康习惯的有效培养,从而影响了整个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开展。客观而言,当前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价值与作用认知更为全面,其不仅是一门教学课程,同时更是影响学生学习和成长实效的重要内容。因此,健康习惯培养的缺失,影响了整个人才培养活动的有序推进。其次,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状况的准确认知,特别是对于当前学生培养来说,其包含了复杂多样的元素内容。对于学生培养活动开展来说,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感受传统茶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活动特点和风格,其必然能够在有效增强学生参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丰富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教学元素,从而实现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最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未能将学生学习兴趣纳入其中,整个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在实际落实过程中,无论是具体的文化元素,还是整个教学机制,都是由老师自身制订的。由于未能将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融入,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高校体育课堂的学习成效。

2当前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开展的价值作用

通过对当前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状况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就极为必要。结合当前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可以看到很多学生缺乏积极健康的锻炼习惯,在其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很难保持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从而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肥胖现象,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实际效果,同时也大大影响了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实效性。因此,如何才能在整个时展的大背景下,创新教学机制,选择合适的教学元素,就极为必要。对学生培养活动来说,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合理健康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要通过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从而实现整个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全面效果。随着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机制不断成熟,如今完善的教学元素,不仅是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内涵。当然,在现阶段人才培养机制中,不仅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扎实的知识素养,同时也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的价值内涵和行为理念。对于学生培养活动开展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完善的心理素质,因此,整个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准确的认知。在当前整个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不难发现,无论是学生的生活状况,还是思想压力,都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可能不可避免的出现一系列心理现象问题,因此,想要实现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与整个人才培养机制有效结合,就需要选择合适的心理教学要素融入其中,所以通过融入我国传统茶文化理念的核心元素———茶道体系,其必然能够有效提升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理想效果。

3茶道精神的具体内涵

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文化内涵,在整个文化体系中,茶文化体系是该文化机制的核心与关键,而在茶文化体系中,茶道精神是其重点,因此,传承茶道精神,不仅能够对传统茶文化理念进行有效传承,同时也能够为学生培养体系构建融入丰富的元素内涵。所以,对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来说,如果能够选择合适的精神理念融入其中,其必然能够为整个人才培养活动有效开展提供重要基础和帮助。结合茶道精神的具体内涵和价值理念,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所倡导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和良好心态,这恰恰是当前学生培养过程中所需要融入的理念和内涵。对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创新开展来说,完善的教学元素不仅是一种元素应用,同时更重要的是文化内涵的有效融入。结合现阶段高校体育课教学活动开展要求来看,改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而想要实现理想的改革效果,探究合适的融入元素,就极为必要。茶道精神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核心与关键,应用好茶道精神,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观念和价值理念,从而诠释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各项优势,进而实现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效果。

4茶道精神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思路

对于学生培养活动开展来说,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感受茶道精神的具体内涵,其必然能够在有效增强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学习效果的同时,丰富高校体育课堂的教学元素。体育教学不仅是普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教育,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参与体育课程的价值作用,当然,在这一过程,最关键的是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参与整个体育课程学习的价值作用。茶道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关键。在整个茶道精神内,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同其也是对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生活习惯的有效总结和整体提升。在传统多元文化发展传承日益成熟的今天,传承和发展茶道精神的作用,就日益突出。对于学生培养活动来说,最重要的并非是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内容,同时更重要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因此,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将茶道精神的价值理念和习惯规范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学创新和元素优化,从而实现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在整个茶道精神内涵体系内,其中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元素,以及具体的行为规范,能够对学生成长起到重要的推动力。所以,可以说,茶道精神融入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必然是整个教学理念创新发展取得理想成效的关键和基础。对于当前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实际状况来看,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方向是精神内涵的实质性融入。因此,在整个体育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效果,要充分注重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性进行挖掘,不仅要认知当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处理挫折和一系列复杂矛盾是整个提课堂教学体系的主要要求,同时也要充分注重将完善的技能教学训练与心理素质教养相结合,从而实现整个教育活动改革创新的最佳效果。

5结语

在传统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多是由老师自身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案内容,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融入。从而影响学生参与效果。由于学生缺乏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影响整个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价值。当前高校教育机制正处于创新完善的关键阶段,在整个教学活动推进过程中,需要注重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质性融入,特别是要注重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爱好,通过创新教学机制,优化教学理念,从而实现茶道精神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全面融入。

参考文献

[1]吴尚琳.基于茶道精神的体育训练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学与研究,2013,(11):134-135.

篇(7)

[基金项目] 辽宁省教育厅2012年度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关于在外经贸类院校开设《外国文学与文化》课程的尝试与研究”,项目编号396。

【中图分类号】 G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202-2

日本茶道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它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很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日本茶人所推崇的茶汤道礼仪。从古至今它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刻的影响着日本人的文化生活,使研习茶道的人们和组织越来越多,遍及全国。

一、日本茶道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饮茶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饮茶始于春秋,早在《晏子春秋》中便有茗茶的记载。在唐代,饮茶习俗不仅流行于我国国内,还远渡重洋传到日本。公元801年,日本高僧空海、最澄来到中国进行访问,经过一段时间在中国的潜心学习,他们掌握了中国的饮茶文化和习俗,回国时带回了大量中国的佛经和茶种,并把中国的饮茶知识在国内传播开。从此,日本开始种茶。到了中国宋代,日本僧人荣西来华,回国时同样带回了大量的茶种,再次使中国的饮茶文化在日本民间流传,此后,种茶和饮茶的风气逐渐在日本盛行。日本的饮茶文化从一开始便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即僧人茶和武士茶。不管是僧人茶还是武士茶,都有着浓厚的中国饮茶文化的烙印,这段历史通常被称为日本茶道前史,即被认为是日本茶道产生以前的茶文化史。中日两国专家学者已达成共识,日人的饮茶文化来源于中国,中日两国在茶文化方面有着较深的渊源,中国茶文化在不同时期不同方面对日本有着长期的影响,日本茶道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的。15世纪末16世纪初,村田珠光、千利休等人把饮茶行为注入思想,又逐步制定了更为详细、系统的规范,诸如厘定了茶会的种类,规范了茶器具的种类,确定了茶室、茶庭园的格局,制定了主人点茶和客人饮茶的基本动作流程等等,终于创造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茶道。

如今,茶道已融入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当中,人们将学习茶道和开展茶道活动作为一种以茶会友、修身养性和对艺术的高雅追求。爱好茶道的人往往成立小的组织,彼此选择日期互相邀请。

二、日本茶道文化的饮食礼仪

日本茶道有一套严格规矩,颇为讲究。茶道仪式可分为庆贺、迎送、叙事、叙景等不同的内容,流派颇多。现代的日本茶道举行的场所有一套特殊的规定,通常,茶道举行的的场所都是有茶的庭园和茶的建筑组成,即茶庭和茶室。茶庭与主要用于眺望的禅宗枯山水庭园不同,它重在近距离体验,使客人在其间经一条露湿的小径,被沿引至茶道仪式的主建筑物―茶室。茶室的布置也是举行茶道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十分讲究,一般要求简朴而优雅,入口的地方是一扇活动的矮门,客人宜躬身入内,表示谦逊,而主人则跪在门前迎接,以示尊敬。茶室内一般悬挂名人字画,陈设古玩,还放置青瓷茶花瓶,供宾客欣赏。茶室正中设有烧水用的陶制炭炉和茶釜,炉前放着茶碗和各种饮茶用具。另外,茶道饮茶也有很多讲究,使用的茶碗也多为历史珍品,点茶、冲茶、递茶、加水、品饮都有一定的方式,主宾大都是跪在地上恭敬地双手捧碗,喝茶时一定要三口喝尽,最后一口一定要发出声响,以示对茶的赞美,茶道所用的茶,色泽碧绿,略带涩味,饮茶时常备有点心,糕点之类食品,以调和口味。所以,茶道对于日本民众来说,不是通常解渴消乏的活动,而是一种讲究礼仪、陶冶情操的民族习俗和传统文化。

三、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实质

日本茶道的内容不仅局限于外在表现形式的各种艺术方面内容,在内涵方面还具有其独特的一套哲学思想,因而不能将其简单的归为艺术活动一类。对于这种不同的观点,日本著名文化学者久松真一先生的观点获得了为数众多茶道研究者的认同。他从宗教的角度出发将茶道定义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活动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他认为茶道文化体系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统一性,包含了宗教、道德、哲学等诸多方面的复杂内容。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今天日本主流茶道流派“三千家流”的始祖千利休大师将茶道精神归结为“和、敬、清、寂”四个字。从事 日本茶道的人士毕生所追求的目标就是这四个字,日本茶道文化倡导人们通过净化心灵、提高品行、磨练意志、学茶上茶,将人们克服困难信心以及道义感进行增强,进而达到升华思想境界这一最终目标。

“和”是表示整个茶事进行过程中具体形式的和谐以及人们内心情感的平和、宁静,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睦、相互礼让、谦卑友好、和谐共处的状态。另外,茶庭院、茶室以及茶具等等 ,其色彩、形状、宽窄、长短以及大小都应该保持协调和完整,给人一种和谐之美,使整个茶事活动在一种平和,宁静的氛围中进行,从而实现一种参与茶事的主人与客人之间、客人与客人之间、甚至是人与所涉及到的器具、环境之间的理想关系。这个“和”字不仅仅源于佛教的教义,也是儒家基本精神的一种体现,充分体现了日本整个国家内部所极力追求和保持的一个完美理想状态。

“敬”是指相互尊敬,主要建立在“和”这一基础之上,共同实施茶事的人士并不分身份的高低和贵贱,全都聚集在窄小茶室里面,沟通感情和品茶畅饮。茶席上虽然设有上座、次座、末座等席位,但这决不是身份的象征,而只是茶室内设定的座位而已。这体现了禅宗佛教的“心佛平等的精神”,即指参与茶事的所有人,甚至包括人与物都是互相平等的。敬是专注与归依是佛教的三昧,是儒教程朱学派的主一无适,即是专注、专一、没有杂念。从这我们不难看出,茶道文化在禅宗教义之中还蕴含了日本神道“万物皆有灵”的精神。而且这种通过茶事追求人们贵贱无差别的理念的建立,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极为难得。

“清”是纯洁、幽静,即要求和茶事相关的人和物必须要洁净,这是对身体及周围一切事物都要求洁净和美好的一种渴求。在被称为露地的茶庭里,茶人们要随时泼洒清水,在迎接贵客之前,茶人们要用抹布擦净茶庭里的树叶和石头,茶室里不用说是一尘不染的,连烧水用的炭都被提前一天洗去了浮尘,茶人就是这样通过去除身外的污浊达到内心的清净的。 当每个人都具有清澈透明的心以及纯洁无暇的内心时候,才能够领略和享受大自然之美,轻松愉快地生活。达到了这种意境才是茶道内涵“清”的实质意义,即茶道的本来面目。日本茶道中的“清”完全体现了日本民族的独特民族习性,不只是要求保持清洁,而且具有具有更深层的含义。茶道重要典籍《南方录》指出:“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实现无垢的净土,创造一个理想的社会。”可见这条箴言的寓意之深。

“寂”就是指不贪图奢侈生活、谦恭以及朴素,倡导人们不管世俗有多纷乱,都要具有一颗平常心,做到谦虚做人,拥有无私和坦荡的内心。它是佛教中所讲的“空寂”一语,也是佛语的“寂灭为乐”,这是消除了心中妄想烦恼的境界,即是消除一切心中的杂念,达到无年无想的境界。如果说前三个部分是茶道的修行途径,那么“寂”就可以看作是茶道修行的出发点与目的地。“寂”在梵语中指“静寂”“和平”“静稳”,它还在佛典中被用作“死”、“涅”、“无”的意思。茶人与客人通过茶事进行修行,在茶事的过程中领悟到对世间万物的否定,便进入了一个无的世界,这里没有声音,没有色彩。日本茶道中的寂也便是倡导人们无论世俗如何纷乱都要有一颗平常心,谦虚做人,永葆坦荡无私的心。做茶事时,要严格做到心静如水。假如你心有杂念,就不会做得圆满,其境界也达不到闲寂的标准。

四、结语

日本茶道有着悠久的历史,伴随着漫长的发展历程,它不仅是日本文化的结晶与代表,而且也是东方文化的精华。日本茶文化经过不断的改变发展,逐渐构成独特而系统的茶道体系,不仅在形式上内容及其丰富,而且在思想层面上也有着丰富的内涵。茶道追求的崇尚精神和倡导的人文文化是推动茶道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是用一种仪式来向人讲述禅的思想,正如参禅需要顿悟一样,其中蕴涵的那些人生的经验,需要饮茶者用心方可领悟。

参考文献:

[1]滕军.论日本茶道的若干特性[J].社会科学战线,2009,(03):145-149.

[2]张晓光.论日本茶道精神中的审美文化观念[J].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02):42-43.

[3]余悦.中国茶韵[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4]柳田圣山.禅与日本文化[M].北京:译林出版社,1989.

[5]张忠良等.中国世界茶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篇(8)

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专栏《茶潮》作者。

著作《喝茶慢》,编著《约会中国茶》(合编)。

福建漳州天福茶学院客座讲师。

当我们谈到马来西亚喝茶或茶文化现状,往往将之称为马来西亚中华茶艺。为什么呢?因为无论是外国人来看或由当地人来解读,马来西亚茶文化还在依循着以前从中国迁移到当地的祖辈的喝茶手法。一般观念对马来西亚茶文化的发展仍离不开“怀念乡愁”的阶段,好像还没有办法用自己的方式来泡茶、喝茶、说当代的茶话。

如果我们现在说马来西亚有马来西亚的茶道,人家一定会说我们在讲大话,马来西亚怎么会有茶道?许多人以为所谓茶道要有一定仪轨或模式才能称作茶道。还要有以四字真言来概括的茶道内涵,如:“和敬清寂”、“廉美和敬”、“清敬怡真”等等,没有四字真言挂帅似乎茶道就说不出它的真谛。又比如茶道内涵要穿上民族性服饰才能表现,茶道要拥有古老的历史才会有它的内涵。所以大家并不敢说马来西亚茶道,甚至有关其他地域已经盛行许久的茶道,大家在说时也只会用旧有观念说中国茶艺、日本茶道、韩国茶礼与英国下午茶而已。

篇(9)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各国的茶树种子、茶叶名称和有关茶的文化,均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播去的。2004年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上,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茶文化学者、茶叶专家共同签署并发表了《蒙顶山国际茶文化宣言》,取得共识:“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明发祥地。”日本神户大学教授、文学博士仓泽行洋先生在《日本茶道文化概论》的序中写道:“茶道一词初见于唐代。在唐代,茶道已脱离日常饮啜范围而成为一种优雅的精神文化。陆羽的《茶经》就是其光辉的足迹。日本茶道是出生于中国的,它的母亲就是中国茶道。”中国的古老文明,其中便包含了这份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中国茶道。

茶叶起源于五千年前,神农氏发现茶可以解毒疗疾,百姓便把茶当“灵药”用于治疗疾病。中国茶道的历史也源远流长,从西周算起,迄今已有三千多年。西周初年重要的历史文献《礼记・地官》记载,西周宫廷里已设置了“掌茶官”,同掌宫廷茶事与以茶祭祀宗庙等礼仪活动。《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在武王伐纣时(公元前1066年),巴蜀部落首领将“丹漆茶蜜”作为贡品晋献西周王室。在周王心目中“茶是圣洁的灵物”。《礼记・地官》中有“聚茶”的记载。“聚茶”指帝后们或宫廷官员以一定的礼仪方式品茶或举行隆重的茶宴。西汉时,茶祖吴理真在蒙顶山上种下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到唐代已是“比屋皆饮”家家饮茶了。如今,茶已经成为世界三大无醇饮料中饮用价值最高的天然饮料。

观茶道之问题

目前,作为我国精神文化遗产的中国茶道,概念存在模糊甚至混乱的现象,对什么是茶道,什么是茶艺,茶道和茶艺的关系等问题都存在认知上的误区。

理论上讲,茶文化包括四个层次:物态文化。指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包括有关茶树的栽培、茶叶制造、加工、保存、其化学成份及疗效研究……也包括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和建筑物。

制度文化。指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

行为文化。指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通常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如宋代诗人杜来“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名句,说明客来敬茶是我国的传统礼节;千里寄茶表示对亲人的思念;民间旧时行聘以茶为礼,称“茶礼”,送“茶礼”叫“下茶”。古时谚语日“一女不吃两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礼”便不再接受别家聘礼。至于各地、各民族的饮茶习俗更是异彩纷呈,各种饮茶方法和茶艺程式也如百花齐放、美不胜收。

心态文化,即茶道。人们在用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如在品饮茶汤时所获得的心理愉悦,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韵味,以及由此生发的丰富联想;反映茶叶生产、茶区生活、饮茶情趣的文艺作品;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谓茶德、茶道。这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

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在中国茶道。如今在中国各地如春笋出土般的茶艺馆正说明了以茶道为核心的茶文化,正在为世人重新认识。

品茶道之精神

中国茶道博大精深,唐人陆羽被世人尊称为茶圣。他在名垂史册的《茶经》里讲述了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二是思想内涵。他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茶经》不论从思想性,还是从茶具造型式样以及茶事活动的严谨性、逻辑性、科学性来说,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纵观我国茶道,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自古以来形成三大茶道流派:贵族茶道、雅士茶道、禅宗茶道。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

在成都,各色茶馆林立,茶香浓浓,品茶之人也各有心得。

茶道专家刘女士:由贡茶而演化为的贵族茶道,是古代达官贵人、富商大贾、豪门乡绅在茶、水、火、器上炫耀自己的权力和富有。贵族茶道最早起源于三千多年前的周武王时期,巴蜀所产的茶叶成为朝廷贡品。贡茶制度确立了茶叶的“国饮地位”,也确立了中国是世界产茶大国、饮茶大国的地位。贵族茶道的茶艺要在“精茶、真水、活火、妙器”,古代贵族们不仅讲“条”,也讲“真水”。

川大教授王先生:宋徽宗赵估的《大观茶论》记述了宋代茶道的发展情况和特点。宋代不再用釜煎茶,而是将碾磨好的茶叶粉末直接放在碗内,把煮沸适度的水先灌进汤瓶,然后冲入茶碗,再用一种竹制“茶筅”搅拌均匀,称为“点茶”。值得一提的是:赵佶还把茶道精神概括为“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八个字。这些内容丰富的茶道专著同明清时代的茶文献一起,构成了举世无双的中华茶文化宝库。清朝乾隆皇帝还亲自参与“孰是天下第一泉”的争论,钦定北京玉泉水为“天下第一泉”。后来,贵族茶道的代表是源于明清的潮闽工夫茶,今日已渐大众化。

成都作家杨先生:雅士茶道中的士指古代的知识分子,还包括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名门闺秀、青楼歌妓、艺坛伶人等。魏晋之前文人多以酒为友,如魏晋名士“竹林七贤”,刘伶“常乘一鹿车,携酒一壶,使人荷铺随之,云:死便掘地以理”。唐以后知识界一改“狂放啸傲、栖隐山林、向道慕仙”的文人作风。人人有“人世”之想,文人作风变得冷静、务实,以茶代酒便蔚为时尚。这一转变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文化背景,是历史的发展把中国的文人推到这样的位置。

退休老干部李先生:文人卢仝和陆羽是唐代茶坛的两颗耀眼的明星。陆羽被尊称茶圣。卢仝被人们尊称茶仙,其《七碗茶歌》流传千古。“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这首诗对唐代饮茶的普及和茶文化传播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了人们吟诵茶的经典。唐

茶诗最多的是白居易、皮日休、杜牧、陆羽等;宋茶诗最多的是梅尧臣、苏轼、陆游等。如苏轼的“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等。对于饮茶,古时文人在乎导引人之精神步入超凡脱俗的境界,于闲情雅致的品茗中悟出点什么。茶助文思,从中兴起了品茶文学、品水文学,还有茶文、茶学、茶画、茶歌、茶戏等。它们相辅相成,使饮茶升华为精神享受,进而形成雅士茶道。

茶道专家蒋先生:中国茶道的精髓在于历史悠久的禅宗茶道,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在人生日用的落实与升华。茶之所以自唐代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与佛教有极大的关联。佛教认为茶可提神醒脑、帮助消化。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朽的功劳。其一,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如唐代的皎然、齐己,宋代的省念、法演,明代的慧秀、怀让,清代的石涛、弘一等大师均有茶诗传世。其二,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行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具神韵。其三,佛门的茶事活动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并为发展茶道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日本茶道的一部分就归属并吸收了中国禅宗茶道的精华。

成都市大慈寺禅茶历史悠久,曾有成都最古老的茶堂。“大慈禅茶”由唐代大慈寺无相禅师(新罗国王子)发明,取蒙顶山茶芽精制而成。无相禅茶的传播分为三条路线:一是经过1200多年,从唐代的成都大慈寺直接传承到现代的“大慈禅茶”。二是通过无相禅师在古新罗国的崇高地位和影响,由其信徒和茶人传播到韩国的“无相禅茶茶艺”。三是由其再传弟子直接或间接传播到日本的“无相茶道”。而“茶禅一味”这句名言是由宋代成都昭觉寺的圆悟克勤禅师正式提出的。据《新选昭觉寺志》记载:有日本僧珠光,参礼佛果克勤禅师,师受以《正法眼藏》,并书赠“茶禅一味”的墨宝。珠光回国时,所乘海船遭台风袭击而沉没,而此墨宝被他珍藏于用生漆密封的竹筒里,飘流至日本本州岸边,为一休和尚所得,珍藏于京都大德寺。日本僧人见此墨宝而省悟,发挥祖师奥旨,而后阐扬日本茶道,盛传至今不绝。

“茶禅一味”就是把佛法禅理、清净心、平常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饮茶只是个契机。禅者:心也、佛心、觉心、佛性也。要用清净心饮茶,将茶之性与禅之心相融一体,以茶悟禅,以禅悟心,以至“明心见性”。通过饮茶应明白:人活在当下,过去、将来都不离当下,行住坐卧不离当下,只有把握当下、珍惜人生才是真理。正如大慈寺唐代祖师无相禅师所提茶偈曰:

幽谷生灵草,堪为入道媒,

樵人采其叶,美味入流杯。

静虑成虚识,明心照会台,

不劳人气力,直耸法门开。

禅的精神在于悟,由迷到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饮茶由俗到雅也是一个持久修养的过程。如今的禅茶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心性修养形式,其目的就是在于通过强化当下之觉照,实现从迷到悟、从俗到雅的转化。将正气溶入感恩中,将清气溶人包容中,将和气溶入分享中,将雅气溶入结缘中……

解茶道之窘境

如何更好地把我国自古以来的茶道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呢?茶道专家李教授认为,首先,要在我国建立专门研究茶道的机构,带动与国际茶道的交流,走向世界。如2005年春,中国成都大慈禅茶研究会成立,并在蒙顶山设大慈禅茶基地。如今,它的禅茶堂已成为中外名人、四川的文人墨客、社团组织的聚会之所,同时又是中外茶文化研讨、交流的重要场所,曾多次与韩国、日本、东南亚茶道界进行文,化交流。

近年,杭州建立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每年国际茶文化交流活动频繁。杭州还建立了两个国家级茶叶研究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

其次,要培养专门精通茶道的人才。中国的茶文化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刚刚起步三五年的中国现代茶艺业要发展到理想的水平还需要时间。对茶艺师的要求要不断提高,不仅是外貌、形态的要求,还要对茶的知识和文化有充分的了解,达到孔子提出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要求,更要从精神层次上悟到茶道的内涵,如此,才能带动和影响大众。

篇(10)

1日本茶庭文化内涵概述

在日本,茶庭文化、茶室文化和饮茶文化是茶文化的核心构成部分,自中国茶文化引入日本之后,由于日本民族性格喜爱饮茶和追求清新自然的田园生活,所以在中国传统饮茶习惯基础上不仅创新饮茶方式、发明饮茶工具,而且在逐步发展中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茶道。在日本茶道文化中,茶庭和茶室在建筑风格上保持一致、两个部分相通相连,互为补充。茶室建筑是包括有茶室、水屋、走廊、外景组成。和茶室相对的是茶庭,茶庭种类较多,功能性也不同。常见的有供读书休闲的疏远茶庭、修禅静心的修禅茶庭、露天观赏茶庭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草庵茶庭,该类型茶庭在日本最为常见,又可被称为露地,根据建造规模和周围环境不同,其露地级别还不同,比如三重露地式样的建筑结构其露地从外到内又可以分为三区庭园。日本茶庭的建筑风格和建造方式别具一格、十分精致讲究,这些都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思想和传统文化内涵。

2茶庭的建筑构造和艺术风格

2.1内部景观

日本茶庭内部景观都是按照一定的园林建造思想进行设计,日本茶庭园林不仅是饮茶修身养性的场所,更是修禅的圣地,所以日本茶庭的建造都有很强的禅宗意境。在茶庭的构造中,道路往往设计成弯曲状,铺设高低起伏,常常在道路两旁放置山石,用此来代指茶庭身处深山。在道路两旁和石块处种植低矮植物,来代指山林。在茶庭设置假山、水塘、小涧,流水潺潺的意境营造山泉流动的情境,并协助石灯笼的色彩点缀来总体烘托出茶室所处环境的清幽、宁静和和谐。在日本这样一个土地资源匮乏的国家,茶庭的设计面积一般较小,内部景观设计大多精巧玲珑,但是营造的禅境氛围十分浓厚。将日本人所追求的大自然景观和自然感觉都融入到茶庭的园林构造中。这不仅和茶庭的观赏、修身养息功能相关,而且营造出的宁静致远氛围能平复人焦躁心情,在进入茶室之后能以平和的心态饮茶,真正体会到茶道。

2.2色彩搭配

茶庭的主要作用是营造一种和谐、宁静的意境,为进入茶室饮茶的客人提供心灵的洗礼,所以在色彩的搭配方面一般是以绿、灰为主,来达到融入自然的感觉。比如内部景观山石、假山、道路以灰色为主,植被、水景以绿色为主。常见的草庵式样茶庭一般在道路两侧还会设置白色沙石作为分界标志,这样不仅给茶庭增添纯净感觉,而且和总体颜色形成对照,起到很好视觉效果。此外,景观的颜色以自然色调为主,不加入人工修饰,茶庭布景对原始自然美的追求也是民族性格和日本茶道文化的体现。在日本茶庭的园林布景中,一般很少设置色彩斑斓的花株,但是深山中常见的品种可以常见到,比如梅花,总的来说,茶庭色调追求朴素,也正是营造幽静深远饮茶环境和心境的重要体现。

2.3趣味性

日本茶庭的建造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幽静深远的禅宗意境,而且在具体布景中能体现出的是日本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风格。总的特征是具有浓厚的趣味性。从布景小样的建造规模来看,大多小巧精致,形状不一、色调搭配和谐、布局合理有据,既不会造成视觉冲突,也不会显得突兀。比如假山流水布景处的洗手钵(主要代指山间小涧的洗手功能),在茶庭内的形态各异,有的是水盆形状、有的是山间石块原貌、有的是经人工雕琢,别具一格。路边石块的设置也独具特色,有的随意堆放,有的成双成对,有的孤零一个,总体看来则乱中有序,却又不失观赏审美功能。从布景的规模来看,运用象征手法和思维想象的理念将一系列物景用来代指大自然景观,体现出日本茶道文化中独具民族特色的智慧情趣。茶室的建设地点一般远离喧嚣集市,环境优美,清净悠远的场地,用茅草、石块、木头等原始材料进行人工改造,建造茶室。泥墙、茅草屋顶、纸糊窗户构建的茶室周围设置一个很小,却别有洞天的茶庭,在此饮茶、参悟人生,这也是远离闹市,追求亲近自然,修身养性的禅宗精神。

3日本茶庭园林艺术中的文化内涵

3.1宗教色彩

无论从茶庭的布局还是建造风格,其中主要体现的文化内涵就是具有浓厚的宗教理念和格调。这和日本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息息相关。首先,茶庭就建造结构和设置理念来看,其主要目的是给茶室营造一种众星拱月的意境,茶庭的建造目的不是饮茶,也不是单纯的欣赏,不仅具有引导饮茶者进入茶室,安抚其心境的作用,还起到烘托整个饮茶环境的效果。在日本,饮茶具有严格的饮茶规定,除了饮茶者必须着衣得体、正式、整洁,言语、动作神态必须得体优雅,茶具和泡茶流程也都要求十分严格。其次在饮茶过程中,饮茶者之间只能谈论哲学、宗教等话题,日常俗事、庸俗化话题严明禁止。对茶会的组织者和茶庭所有者来说,对茶庭的视觉、心灵体验效果要着重注意,不仅要做到各个布景之间的完美衔接,保证其整体性的和谐,而且要对每一处布景的单项作用进行考究,通过茶庭的过程中心灵能得到感受,从而达到一种禅宗的境界。早在日本封建社会时期,武士阶级在进行征战之前会在茶室进行坐禅,以此来达到心境平和的状态,以此可看出,茶庭中的园林艺术中承载的茶道文化对日本人来说还具有精神安抚的功能,这也是宗教理念的体现。其次,日本茶道中的清净、自然、朴素的理念也正是佛教思想的体现。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之后,对日本主流文化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日本茶道的发展和演变始终体现出佛教所宣扬的清、寂、静思想。茶庭无论从构造、布景、建造材料还是内涵意义上都体现出佛教思想,在佛经中有这样记载:“菩萨冲过三界火宅到达露地。”说明露地的本身就是修行圆满之处,也是佛家修行的圣地。

3.2美学思想

日本茶道界普遍认为,日本茶道文化内涵深厚,涉及到的社会各方面因素复杂。其中主要的是艺术因素、美学因素、社交礼仪和宗教思想,这几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贯通,但艺术因素处于主导和统领其它三个因素的地位。日本茶道文化除了品茶禅悟思想,其艺术特色中的美学思想独树一帜,成为日本茶道文化中重要思想内涵。茶庭的设计布景理念中,除了朴素、和谐、宁静之外,错综复杂,缺陷美也在茶庭的设计中有显著表现。追求整体美,不过分追求对称,也不忽略单个布景的意境。在茶室中枯槁之感的美学特征尤为突出,暗黄木头制成的茶桌、枯叶色调的茶具以及墨迹和破旧不堪却不失古朴色香的茶盒都是茶室中美学思想的体现。日本民族不过分追逐过分人为雕琢的艺术品,唯独对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艺术品情有独钟,这也是一种对美的执着和艺术品经时光雕琢的本质美的体现和喜爱,体现出日本人对内心和真实的追求。所以在茶庭的设计和建设中,这种美学思想被完美运用和诠释。比如茶庭建造的选址,选择远离尘嚣的僻静处、设计理念的自然象征性、茶室建造使用材料取于自然原态。整体呈现出清新自然、简单朴素、宁静致远、禅意深远的意境。

3.3茶文化和园林文化的融合

日本茶文化和园林文化在发展中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经过长期发展,日本茶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和意境在园林文化中都体现了出来。首先是禅宗思想在园林艺术中的融合。在茶庭的构建中,以清幽、宁静、禅意、和谐等佛教思想理念为指导,在具体布景中讲究还原自然状态,运用象征性手法将自然物象巧妙缩小,还原在茶庭。通过乱石的和谐、低矮绿树的衬托,再加上假山流水的声音,整个茶庭被营造出一种潺潺流水、层峦叠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乱中有序的自然景象,再加上空旷的草坪和色调的和谐搭配与自然材料搭建而成的园林建筑,无论在视觉、听觉还是心灵感受中,都能达到日本茶文化中所宣扬的清、幽、静的体验。其次是人文思想和宗教元素在园林艺术中的融合。日本园林自从中国引入后,前期是以观赏为主,在发展和演变中其作用逐渐由观赏性变成传递人文思想性。在茶庭的设计中,运用物象的合理安排和人为设置来传达出内心的精神世界和民族性格的价值取向。用假山、水景、植被、乱石等来营造自然意境,运用阳光直射和水体反射以及物象的倒影来体现光的美感。用最原始的木材、茅草、石头构建房屋主体,来和茶文化内涵融为一体,来体现精神上和饮茶这种物质行为上都是在追求一种自然、朴素和宁静致远的心灵感受,这不仅是日本民族人文情怀的体现,这也是佛教思想在茶文化形成以及园林建造中的明显标识。

4结语

综上所述,茶庭和茶庭中的园林艺术作为日本茶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将日本茶道文化无处不在融入其中。从茶庭的自然性回归建造,自然意象景观的设计,到茶室主体建筑的朴素、简约建造和原始性回归。从中不仅可以洞察到日本茶道文化的核心内涵和日本民族的精神世界向往,而且可以从中解读到茶庭不仅仅扮演着营造禅境氛围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是承载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向往,人们通过物镜来表达自己内心向往和精神追求。日本茶庭虽然没有气势恢弘的建筑体也没有色彩绚丽的色调,但是它所体现的朴素自然、优雅别致、宁静致远理念不仅仅对我们当代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向往起到一定的熏陶和影响,对今天园林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唐洁芳.日本茶庭的园林艺术[J].艺海.2011(07):191

[2]崔陇鹏,李红艳,喻梦哲.日本室町———江户时期的茶庭演变研究[J].中国园林.2014(02):109-114

篇(11)

音乐与茶道同属于文化领域,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茶道所代表的是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它结合儒家、道家、佛家的核心思想,讲究理、敬、清、融,提倡中和之美,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内涵丰富深渊。茶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思想的集中体现。而茶道文化属于狭义的茶文化。首先茶道表演中融合了茶文化的各个要素,属于茶文化的浓缩版,也是茶文化的核心。

一般情况下,人们习惯于将茶文化直接作为茶道文化来解释,茶道是一个具体的实践过程,茶人通过制茶、品茶、饮茶实现自我修养与人格的完善,体悟人生道理,这就是所谓的茶道。如果简明扼要的概括,茶道就是饮茶人对茶的觉悟。茶道源于中国,至今经历了4700 多年历史,是东方文化与东方人文精神的精粹,也是我国最为精髓的精神文化遗产。那么茶道文化与民族民间音乐之间的联系从何说起呢?首先,茶道在我国各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是通过茶道表演以及文艺创作等形式存在的,很多地域文化的核心都是以茶文化为主,并且以种茶、卖茶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因此茶道文化在这些地区根深蒂固,并且多半是由当地居民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积累和总结出来的,没有固定、完善的文化体系,负责组织茶道表演的队伍也不是专业人士,他们基本都是出于对茶道文化的热爱,在当地重要的节假日里,这些茶道表演的爱好者就会组织表演,这样的庆祝形式一直延续和发展下来,就慢慢形成了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茶道文化体系。而在这个过程中,茶道表演也逐渐规范,并且开始将当地的民歌、舞蹈融进茶道表演中,将茶与民族文化有机整合了起来,茶道表演开始衍生出茶艺、茶礼等多元化的表演形式,同时也积淀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与音乐资源。这是因为有了民族文化的衬托和渲染,人们对于茶道表演中的传统文化体悟也更加深刻。

2 民族民间音乐在茶道文化中的表现

民族民间音乐在茶道艺术中的介入,推动了茶道文化的普及,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极具民族特色的茶道文化,不仅有效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建设发展,也逐渐渗透到我国整体文化体系中,甚至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巨大反响。西方很多国家十分崇尚茶道文化,在我国茶道文化传入这些国家,并在这些国家中生根发芽之后,我国民族音乐也随之迎来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是茶道文化作为媒介,将我国形式丰富的传统文化带入世界,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思想在世界上更多渗透,这无疑是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以及国际地位提升的有效举措。可以说茶道与民族民间音乐是不可分割的,音乐的无国界性,极大地促进了茶道文化传播的速率,下面针对民族民间音乐在茶道文化中的表演以及重要性进行几点分析:

2.1 民族民间音乐在茶道文化中的地位

在茶道文化中,民族民间音乐发挥了丰富文化内涵、烘托表演气氛的作用。它有效突出了茶道表演的形式,这些民间音乐继承了我国少数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精髓,无时无刻不彰显着极具东方色彩文化体系的魅力。现阶段我国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间艺术主要以佤族、彝族为主,在这些地区,居民通过耳熟能详的民族音乐,对于茶道表演中的文化内涵体会更加深刻,民间茶道以舞蹈和乐器作为媒介,将茶道本身所蕴藏的文化精髓传递群众,也就是说,民族民间音乐在茶道文化发展中发挥着促进和推动的作用,是茶道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2 突显民族特有的音乐风格

以佤族音乐为例,它具有非常突出的民族特征,与民族特色鲜明的茶道表演一起配合,佤族人民对于音乐非常热爱,在它们的生活劳作中处处都有音乐,在音乐与茶道表演融合的过程中,要注重凸显民族音乐风格,音乐风格就是在某一个阶段,该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可以说是生活方式在音乐领域的体现,从而使音乐烙印上了某种特有的色彩,音乐不仅能够烘托茶道表演,反过来茶道表演也将这些音乐更好的带入了社会,向更多的人展现了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通过茶道表演,我国少数民族人民勤劳、简朴、简单的精神品德以及纯朴的民风被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3 音乐在茶道文化中的重要价值

针对民族民间音乐在茶道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进行分析,全面掌握这些内容,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挥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具体分析如下:

3.1 对本地民族民间音乐的吸收及其作用

民族音乐是在当地居民长期的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形成的,集中体现了当地的民族风俗和人文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面貌,在茶道表演发展过程中民族民间音乐的作用不断凸显,并且更加有效的凸显了民族情感,使人们在观看茶艺表演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其中的民族文化与情感,并与表演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茶道与民族民间音乐在这样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过程中,都得到了发展和传承,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民族性决定了它具有民族服务的特殊价值。依旧以佤族、彝族以及傣族等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为例,早期茶道在这些地区普及的时候,当地居民将当地的民族音乐进行改编、舞台化,当地居民一边喝茶,一边欣赏音乐,通过茶道文化将当地民族音乐更好的展现出来,这就是一个宣传和发扬民族特色文化的过程,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音乐不仅展现了茶道文化的民族性,而且充分证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民间艺术的生存方式也必然发生转变。在当代社会,民族民间音乐介入茶道的方式,实现了更加广泛的普及,同时也对茶道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主推的作用。茶道的内涵丰富,中国民族茶道通过民族音乐的渲染,会使观赏者进入到一个情境中,在这个情境中茶道精神中的中和之道、自然之性、清雅之美、明伦之礼被更加直观、更加深刻地展现出来。所以说,茶道中的民族民间音乐具有非常巨大的价值,它对茶道文化以民族民间表演形式进行下去的依托,在茶道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应该更加关注民族民间音乐的应用和发扬。

3.2 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间音乐及其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