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中学习课件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0 16:28:0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学习课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中学习课件

篇(1)

少教多学,构建简约、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需要。可是,应试教育的暗流依旧涌动,昭示着教育教学必须经历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少教多学”,突出“以学为本”、“以学定教”。

本文以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案例为例,谈谈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践行“少教多学”的课堂模式的体会。

一、简约化的导入是少教多学的前提

1.设疑导入

以问题形式导入新课,是教师常用的方法和技巧,设疑导入法成为备受欢迎的方法。如学习《文件的下载》时,教师以聊天形式而展开教学:如果某一天,你在网上听到一首你喜欢的歌曲,看到你喜欢的文章,一部好看的电影,一个青春偶像剧,一张你喜欢的图片等,你会怎么办?循循善诱的导课方式,自然而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文件的下载》。

2.情境法导入

学习《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时,利用影视资料展示不同时期的科学技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信息技术的变革过程,从身边最普及的手机开始,呈现最开始的电话、大哥大、BP机、小灵通智能手机等,一直到今天的苹果、小米等通讯设备的发展变化;以电脑的发展史,电视的进展过程和发展变化等,让学生通过PPT演示,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体会到信息就在身边,信息技术的变化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问题情境是常用的导入方法之一。古人云,学贵在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或者甚至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拓学生思维,开启学生思维、智慧之门,使学生带着问题、包含求知的欲望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如学习“搜索引擎”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个苹果手机,这个画面学生不陌生,而教师提出,苹果手机的公司的徽标是一口咬掉的大苹果,为什么?

这样,教师的巧妙的寥寥数语的导入,把学生带进知识的海洋,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去发现,去探知,去求索。

二、培养良好的习惯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探究

新课改体现少讲多学,课堂导入可以把学生引领至乐学的平台,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还是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新课改倡导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那么,教师的“精讲”和“引导”也不容忽视。教师应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和活动,在任务的驱使下、在活动的引领下,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此时,教师务必改变“知识的占有者”的权威地位,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和指路明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乐于探究才是教师的职责。

1.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实现教学前的主要方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关键在于自学,就是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把握这节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通过自学找出不会、不懂的地方,这样,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做到心中有数。如学习《信息及其特征》时,上课前,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信息,信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已经学会的可以不讲,或者让学生自己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教师少讲、学生多学的原则。

2.自己动手操作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只有理论而不操作,则所学知识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动手操作应该成为信息技术的重点。如学习《文件的下载》时,如果教师给学生只是讲如何下载,理论知识讲得透彻、精细,然后让学生到网上下载一首歌曲《我的中国心》并保存到指定的文件夹中,那么,学生顺利操作的估计寥寥无几。而如果教师让学生自己到网上亲自探究,根据操作提示一步步完成任务,比教师讲得口干舌燥的效果还要好。

其次,动手操作也是学好信息技术的第一步,是学好信息技术的关键,是掌握信息技术的核心手段。如学习Word文档的运用、Excel表格的处理等,让学生自主操作,可以实现“熟能生巧”。如让学生录入一段文字,在这段文字中选中某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而改动字体、字号、字的效果等,在操作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信息技术的真谛,熟练运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又如让学生将某一次的测验成绩录入Excel表格中,并要求学生进行升序排列,降序排列,求出平均分,筛选出60以下、60分~75分、75分~85分、85分以上的四个分数段,并对这四个分数段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数据处理。这样,学生在对这次成绩的逐个进行分析的过程中,Excel表格的处理等知识构架便会自主构建,在实践中强化运用。再如学习PPT时,引导学生自己制作一个PPT课件,之后幻灯片的增加、删除和复制、移动幻灯片、设置幻灯片的版式、幻灯片的模板的设计、幻灯片背景的设计、幻灯片的切换、插入艺术字、图片、文字、音乐等、插入动作按钮等,这些PPT的常规操作,也只有在操作实践中,学生才能真正心领神会,在实践中构建知识,形成技能。

“少教多学”是教学模式,但方法不是唯一的。如何真正“少教多学”,体现“以学为本”,每一节课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案例,凸显少教多学,关键是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舍得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把知识的主动权、决策权都教给学生,自己引好路、指好路、当好带路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新思维、动手实践等综合能力是课改所学、素质教育所需、社会人才所需。

参考文献:

[1]陈少兵.“少教多学”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2015(07).

篇(2)

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时应注意课件的简约性,要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自主归纳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教学课件的设计不能制作得过于凌乱和花哨,所设计的信息量不应过于繁杂,尽可能多使用图表,文字注释时,应使用精简、精炼的文字进行说明注释,突出重点,太多的文字,影响画面排列质量,也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疲劳,产生相反的效果。颜色要使用合理,搭配协调,过多的颜色会对学生造成视觉疲劳,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课件中还应注意文字大小使用合理和恰当,操作简单,最大限度地降低冗余信息的出现。

二、强化交互性

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课件的交互性,传统教学模式中,基本上都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且依靠黑板的教学也很难达到交互性教学的目的。

真正高效的教学应该是具有双向性,交互性的教学,只有学生与教师之间具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到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真正发现学生不能掌握知识的根源,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对教学设计进行完善,更适应学生的学习。因此,多媒体课件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教师的教学,更要考虑学生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完善知识架构体系,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的教学课件。

三、突出针对性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当有很强的针对性,始终有一条主线贯穿所有的内容,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引入多种形式的信息知识,如,动画、文字、图像、影像等,但是应当时刻保持针对性的主题突出,避免引起学生杂乱无章,不知所云的学习感受,通过多种信息对主题的重复性阐释,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学习“椭圆的定义”一节内容,教师可以播放太阳系九大行星绕日运行的轨道视频材料引入椭圆的形状,然后教师可以引入椭圆的面积公式S=π×a×b(其中a,b分别是椭圆的长半轴,短半轴的长)。教师可以使用“几何画板”等软件,通过改变a,b数值,观察椭圆形图像的变化规律,归纳、分析、总结,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影响椭圆形面积,形状的因素,以及变化情况,从而获得椭圆的定义与性质等,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轨迹是如何确定的,这也是研究椭圆形的重要价值之一。通过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中板书的推导分析展现功能的结合应用,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思维节奏与教学节奏更加同步,同时也能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互。

四、具有集成性

篇(3)

多媒体技术是高科技的产物,它能把文字、图形、图像、视频、符号、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进行集成,也能对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并且提供强大的图形交互和窗互操作,使人们能通过十分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来操纵控制多媒体信息的显示。高中数学教学具有抽象性、复杂性较强的特点,使得在教学过程中,教材中许多数学问题的比较枯燥、乏味、难懂。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与引入,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极好的帮助。

一、高中数学多媒体课堂教学的优越性

(1)运用多媒体的声像效果,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数学课的开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数学课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图象的翻滚、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声响效果更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由被动到主动,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2)运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呈现过程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直接轻松地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留下深刻印象,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因而要求在课的重点、难点讲解阶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这就需要运用多媒体的动态画面展示事物发展或推理全过程。利用它的图画特性将抽象的、理论的东西形象化,将空间的、难以想象的内容化。

(3)运用多媒体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由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计算机,尤其是通过网络技术,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由传统教学中的以听教师讲课为主,转变为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在形式上,也由过去单纯的在教室里听讲变为多种形式并存的模式:课堂学习、小组讨论、听讲座、协作学习等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方式。

(4)运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性,使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能自由调整和控制学习进程。

尤其是对于重难点的巩固练习上的效果非常好,能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娱乐性的分层测验,轻松巩固已学知识,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达到“减负提素”的目的。

(5)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效率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准备的题目书写在黑板上,而且在板书的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另一方面,由于板书的位置有限,尤其是对于数学教学,往往是需要书写好几黑板,从而导致有些板书的内容将在课堂上被擦除,学生为了能够在课后对某些知识加以吸收和消化,必须大抄特抄,整堂课的时间大部分浪费在抄写的过程中,对课堂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影响。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实物投影,清晰明了地将教学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而且,利用多媒体可以重复利用教学资源,给予学生回顾,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运用数学CAI课件,可以增大教学容量,繁杂、重复性的课堂教学交给计算机去完成,节省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的自由传输,使教育资源共享,避免了重复性的劳动。

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几大误区

(1)恰当地追求它的“外在美”,忽视它的“内在美”。忽视对教学的干扰。一些课件背景五颜六色,学生无法看清字幕;课前就是一段躁人的音乐,似乎是活跃课堂气氛,实际上是扰乱了学生思维。数学课必须实在,落到实处,不能讲究华丽的外表。

(2)重视演示现象,说明问题,传授知识,忽视揭示过程,培养能力。在使用多媒体的同时,往往注重演示过程,而没有指出数学方法、贯穿数学思想。导致学生只会模仿做题。

(3)重视课堂的“教”,忽视与学生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学生上课就会象看电影一样,只看屏幕,不看老师。使双边的活动更少。

(4)不能以计算机代替教师,教师的作用不可削弱。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辅助教学,教师对课堂结构的有机组织、对教学内容的灵活把握、对反馈情况的迅速反应、对课堂组织形式的妥善处置等都是任何计算机所不能代替的。

三、数学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4)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也日益成为了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的阶段。在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新课标适应时展、顺应国际潮流,把信息素养的培养放在首位。明确提出“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那么,在当下“如何更好的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是我们每位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转变教育观念,立足信息技术新课标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在教育领域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而新课改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平等、民主、合作、交互的。在新课标中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和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新课标把“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作为课程的第一个理念,强调“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同时,在课程目标中,又具体地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描述了信息素养的具体内容。新课标的特点是:将教学起点从“零起点”改为“非零起点”;强调“任务驱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正确运用;新课程标准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特别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技术革新等实践活动中。

2. 建立新型的教学环境,构建新教学模式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交流。

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前提。有了兴趣,才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探求未知领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将教学的重点、难点用适宜的多媒体信息(图形、图象、动画视频等)表现出来,变抽象内容为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促进学生对事物全面、准确的认识,达到认知的高效率。同时也创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比如让学生了解天气情况时时,我们可以在设计中加入下雨、刮风、打雷等有声有色的动画,形象而直观地给学生一个印象,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但是,要注意的是,当投影取代了课本的同时,也忽视课本的作用。上课时,老师一直坐在教师机前通过计算机与同学进行交流,缺少了师生间的面对面的交流。所以,要上好一堂课,我们也要处理好课本与课件之间的关系,课本对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要起到主导作用,而课件应是起到辅助作用,不能将两者的关系混淆。一个成功的教师在上课时经常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而他靠的就是善于和学生进行交流,并及时调整课程的进程。

(2)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新课改提倡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教学更应如此。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只能无限地提升,不断地获取。从原来的“DOS+WPS”到现在几乎被完全视窗化的“WINDOWS+WORD”取代。不断出现的各种应用软件几乎覆盖到了各个技术领域。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瞬息万变,各种类型的卫星网、广域网及校园网层出不穷。作为任何一名信息技术教师都难以完全适应形势的需要,不可能把信息技术的每个知识点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钻研透后再去教给学生。同样,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导,那是死读书,只能坐以待毙,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走在时代的潮头。如何自学,可以从两方面去培养:一、课前的预习,即对教材的自学。学生学习新授内容之前,把将要学的内容去看懂,读懂,能基本明确操作方法,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有更多的主动权,而不至于成为死板的灌输式。二、是课余时间的自我探究,主要是对课堂知识的加深,扩展,更主要是对课堂中没有学到的、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的获取。内容不限,具有广泛性和选择性,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学。如何来形成自学呢?教师应提倡学生订阅各种计算机刊物,让学生能主动去看去学,掌握更多地知识技能。通过同学间的相互探讨及向老师的指教来逐步掌握。

(3)给学生提供勤动手多训练的机会。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理论知识的目的。只掌握知识没有技能就如同纸上谈兵。要真正把所学知道溶入到自身,还必须亲身实践,动手操作。我们要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而动手去实践去操作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提倡他们敢与动手,勤动手。从最基本的指法,到各种软件的应用,只要能坚持练习的话,速度和质量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在不断地练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能。动手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将及大地推动学生对信息技术地掌握。

(4)学生之间信息的共享。

在教学工作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不满足书本知识,总试图获取更多的信息,这是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此,我们的教师要采取多种途径,创造“信息共享”。如:每节课都设几分钟的“信息交流”,让学生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来,让大家一起来解决。我们知道讨论、交流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专题讨论、小组活动、交流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交流讨论能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这种“信息交流”,不仅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增加了学生的信息知识。

(5)注重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能检验学生一节课学习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种鼓励,激发学生创新动机,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传统的评价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测查,这种观点在一些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而在新型的、建构性的课堂中,评价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我们不能单纯的从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我们还应该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评价他们。以前,评价是由教师单独作出的,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使他们不断学习,提高。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都必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营造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使学生明白只有自己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勤动手多训练,多讨论交流才会学好信息技术,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发展自己的能力,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将来能学会生存,学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篇(5)

课程体系建设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课程改革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的数学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为了达到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适应不同情况和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有必要构建一个符合实际需要的高中数学课程体系。

一、高中数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服务对象

高中数学课程的设置结构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建设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首先要分析课程体系建设的服务对象。高中数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学生、教师、学校。高中数学课程体系建设需要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接受能力。根据学生原有的基础和入学摸底水平测试,因材施教,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加强分级教学管理,使优秀学生提前进入更高能力要求的阶段学习。

高中数学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有利于数学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师是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的直接参与者,新的高中数学课程体系构建能否成功,教师的素质、态度、适应和提高是一个关键因素。学校应该提供条件,让教师接受相应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

高中数学课程体系建设需要适应学校教学改革,不断发展。与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课程设置在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量的扩展及难度上有很大不同,这需要在教学改革中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构建新的高中数学课程体系的举措

新的高中数学课程体系应该是科学、系统、符合学生个性化要求的。科学是指它要符合数学教学规律;系统是指课程体系内的各内容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相互促进的体系;个性化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性,发展个性。构建合理化的数学课程体系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三个举措来实施。

1.根据课程系列将教学内容模块化

教学内容模块化就是将课程体系内的全部数学内容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并将这些课程模块按难度划分为由低到高的课程系统。通过教学活动的模块化,使它们分别面向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使学生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保证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数学水平的稳步提高,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2.根据课型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除传统的课堂授课外,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方法要灵活。根据课程特点注意开发适宜的课型,体现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过程中,尽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可用多媒w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意识。

3.自主课程网络化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自主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基础保障,自主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通过校园网络,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某些课程,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正确处理高中数学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重要关系

新的高中数学课程体系改革将解决原有课程体系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在新课程体系的建构过程中,也要注意处理好一些重要关系。

首先,正确处理旧课程体系与新课程体系的关系。在调整和改进旧课程体系、构建新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教师既要看到旧课程体系的不足之处,更要看到它的优点,不能一味地否定旧体系,新课程体系是在旧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的。

其次,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关系问题。新课程体系改革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但也要认识到学生的个性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和塑造,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不能动摇的。

总之,高中数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在高中学习阶段,课程体系占据着关键位置,影响着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因此,在高中数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体现出阶段性、层次性的特点,妥善处理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出现的重要关系,满足学生的培养目标,全面提高数学教学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焦彩珍.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存在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5).

篇(6)

当前新课改对高中美术课程所提出的课程理念是“拓展美术视野”“满足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要“讲究学习方法和过程,以培养学习能力”等。而基于这一教学理念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应该怎样实现新的发展与创新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发现现行的美术鉴赏课程大多只注重课本知识的讲解,而且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大多占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听讲,以至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率也大打折扣。因为,笔者认为新课改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应该从培养学生自主欣赏的能力出发,有效拓展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发掘美术鉴赏课的真正价值。

一、精选教学内容,从中西方文化经典中汲取教学精华

为了保障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上所教的内容能够充分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该结合教材和丰富的网络资源、教学设备以及教具等,向学生展示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的选择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能够符合当代文化环境下青少年的审美标准,能够彰显出强烈的时代气息。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文化就给当代青少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开展美术鉴赏课时,教师完全可以从中国的美术作品入手,引导学生结合书法的艺术来领悟中国画中关于线条的力度、美感和格调等的鉴赏。教师也可以结合诗歌中的“意境”来引导学生体验传统绘画作品的“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的艺术特征。通过实施多样化的鉴赏手段,能够给学生带来生动形象的审美体验。

同时,教师也不能忽视西方文化中的经典艺术作品。鉴于西方美术本身是一个较为庞大、复杂的艺术体系,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西方艺术作品时,不必过分贪求数量的广而杂,也不必过度追求形式的花哨和视觉效果的强烈冲击;而是应该精选富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向学生提供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者的基本信息,鼓励学生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对这些作品进行鉴赏。以人美版高一第6课《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的教学设计为例,教师可以出示罗丹的《欧米艾尔》和《行走的人》等作品,让学生阐述各自对这些作品的心灵体验和审美震撼,并用自己的话总结这些作品代表着一种怎样的美感?由此引入教学课题,漂亮、好看一定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这种区别于传统审美艺术的教学内容,必定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对审美标准的看法。

二、创新教学手段,利用网络平台推动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不断普及,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课程资源也逐渐变得丰富起来,教学方式也从传统的黑板板书改为课件展示,而以互联网为支撑的网络空间更是给师生提供了多样化的交流平台,让师生之间能够自由分享美术鉴赏方面的观点和看法等。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学生平时难以接触和欣赏的艺术作品,对课本中有限的教学资源进行补充和拓展等。教师也可以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中的音频和视频功能,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艺术情境,让学生在更快地步入艺术世界中,并且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欣赏艺术作品。此外,教师也可以在学校建立的网络交流平台上,和学生一起分享美术鉴赏的相关文章、视频资料等,让学生离开课堂之后也能和教师保持鉴赏学习上的密切交流。

以人美版高一全册第8课《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为例,本课是一堂美术鉴赏的理论概说课程,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美术作品的时代性和地域性以及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不同角度等。在设计课堂导入环节时,教师可以在课件上出示中国古代画家马远和夏圭的作品,让学生充当临时的艺术评论家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艺术判断,并且将明代皇帝的观点和学生的看法进行对比,以此说明美术鉴赏的角度存在差异性。

又如,在讲到“美术作品的时代性和地域性”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又可以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正身处七八十年代,进而深入理解罗中立的《父亲》所创作的意蕴内涵,明白这幅油画的真正艺术价值。在课程结束之前,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开放性的探究作业,让学生选取一幅比较具有年代感的艺术作品,从不同角度对作品展开鉴赏,并且将自己的鉴赏语言发表在师生交流的平台上,和大家共同分享。

综上所述,新课改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程要想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就应该从教师的角度精选教学内容,充分挖掘中西方文化中的经典艺术作品,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也要求教师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在鉴赏课堂的参与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艺术鉴赏的观点和看法等。

篇(7)

高中生物教学中,每个章节的内容要求不同。有些章节要求背诵的较多,灵活变化的知识比较少,就可以用课件上整堂课,这时板书多了反而有点浪费时间。比如讲《减数分裂》这一节,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是人为划分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而且又存在着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比较,用课件来反映整个动态过程。有些章节内容要求灵活处理,变化较多,课件预设就比较困难,而板书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就得以板书为主,课件起辅助作用。例如讲《光合作用》这一节,笔者觉得这样处理较好,板画光合作用的过程图,在板画时分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比较过程的条件、场所、原料、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这样学生容易掌握。用课件呈现板书和板画难于表达清楚的光合作用发现过程,前人的实验设计思路以及光合作用的应用,协助板书充实生物课堂,有利于学生接受。因此,不能简单地说板书和课件谁处于主要地位,而是应该根据生物课堂教学的需要来确定板书和课件所起的作用。

二、在生物教学中充分利用课件的优势

1.课件为生物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生物教学设计中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课件的优势,为生物教学提供必要的知识素材。比如《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这一节内容的处理上,反映生物学知识的抽象性,许多同学由于对抽象的知识没有感性的认识,不知道mRNA怎么出来的?核糖体到底什么样?tRNA又是什么样子?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是怎么搬运的等等,这些问题通过一个动画,学生的所有疑问都消除了。这样就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这样就便于理解和掌握了。又比如《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节的教学,板书画出来的是静态的过程,学生很难从静态的过程中理解运动的过程。课件很容易做出动态的效果,接受刺激做出反应的整个过程学生一看就明白,以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用课件反应出电荷的移动方向,是如何形成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又是怎样刺激临近的未兴奋部位的?这样学生看了一目了然,很容易接受,变静态为动态,效果显著。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运用事例。课件中形式多样、图文并茂的、声色俱全的素材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

2.利用课件美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件很美观,能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在人脑中记忆深刻,不容易忘记。比如《光合作用》一节中,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确定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用课件展示水绵和好氧细菌的关系,既形象又美观,学生能长时间记忆,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生物课中一些重要的概念、流程图、结论以及重要的生物过程,让学生多看,加深印象,记忆效果会比用板书呈现的好。

三、板书在生物教学中不能随意用课件替代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写板书以便于学生做笔记,掌握其中的重点内容。在板书的过程,学生容易根据教师的教学思路,把握知识结构。比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节,教师板画将一株植物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根和茎是如何生长的,这样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通过分析曲线,发现生长素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这是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然后通过分析一条曲线得出同一器官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再分析根、芽、茎三条曲线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得出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最后分析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坐标曲线图得出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这样知识线索就很明显,学生最后很容易解决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使教学重点和难点不攻自破。

教师板书过程是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的过程。板书过程相对用时较多,给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留下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可以利用板书的时间初步消化学到的知识,理解生物规律,使前后知识联系更加紧密。教师写板书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示范的过程。教师漂亮的板书、板画,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板书在生物教学中不能随意用课件替代。

四、优势组合是需要过程的

篇(8)

从学生前面的经验(初中学过的知识)出发,设置问题激活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教材阅读.

问题1:思考并判断下列哪些物质能导电?

铜√氯化钠晶体×稀硫酸√石墨√氯化钠溶液√烧碱固体×酒精×葡萄糖溶液×熔融硝酸钾√问题2:思考、归纳并交流物质导电的条件是什么?

问题3:在什么情况下某些物质可以电离产生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想一想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检验这些物质是否发生了电离?

设计意图:这3个问题都与学生的原有认知有关,通过初中相关知识的回顾、思考与归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对学习成果的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习的方式的多样性,同时也为下面的阅读教材任务提供了认知基础.

任务1:预习课本文本的内容.

二、课内自主探究发现

1.检查预习情况

通过组内同学之间、师生合作交流等形式解决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多媒体配合)课件展示出“课前自主预习发现”环节中的三个问题的答案后,顺势提出新的问题:“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的物质的类别”,对于这样的问题,由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思考和课本文本内容的预习的知识回答.

2.导入新课

通过学生前面的预学和新问题的回答,引入电解质的概念,并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电解质及其相关知识.并板书标题“离子反应”

3.自主学习与交流

(1)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第2段内容,归纳“电解质”这一概念的定义,汇报并由学生代表上黑板板书.

(2)设置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问题1下列物质哪些属于电解质?(②③④⑤⑥⑧)

①NaCl溶液②NaOH③H2SO4④H2O⑤盐酸溶液⑥小苏打⑦Cu⑧Ca(OH)2

问题2SO2、NH3的水溶液能导电,它们是电解质吗?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讨论、归纳并交流,学生围绕着“判断物质是否为电解质时要注意哪些问题?”进行问题研讨,最后发现判断的注意点,师生一起归纳:①电解质、非电解质均为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不是电解质;②只有自身电离出离子的物质才是电解质,如:H2SO4是,NH3、CO2不是;③电解质的判断与存在状态无关,也与溶解性无关.

问题3在你熟悉的物质类别中有哪些属于电解质?

设计意图学生的活动再一次展开,分组讨论、归纳并交流,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释疑,常见的电解质:①酸、碱、盐都是电解质;②金属氧化物;③H2O也属于电解质.

问题4“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那么,大家想一想其导电的实质是什么?

(3)借助于该问题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归纳“电离”的定义,并邀请学生上黑板板书定义,顺利完成新问题探究的过渡,接着在进行问题探究,反馈学生的阅读成果,并引向精读.

问题5电解质的电离如何表示?什么是电离方程式?

学生继续阅读课本内容,发现并总结出如何书写电离方程式及书写电离方程式的注意要点:①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②质量与电荷必须要守恒;③原子团不能拆开写;④构成物质的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在书写成离子时为化学计量数.

(4)设置例题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例1写出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①CaCl2②Ca(OH)2③NH4NO3

学生书写并黑板板书:

①CaCl2Ca2++2Cl-

②Ca(OH)2Ca2++2OH-

③NH4NO3NH+4+NO-3

例2写出NaHCO3和NaHSO4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它们是酸吗?

学生书写并黑板板书:

NaHCO3Na++HCO-3

不是酸,是酸式盐;

NaHSO4Na++H++SO2-4;

不是酸,是酸式盐.

4.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并交流,师生问答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深刻掌握电解质的概念,知道常见电解质,了解电解质的电离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运用概念解题,进一步了解学习化学的学习方法.

三、几点反思

21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现代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不能教给学生所有的知识和技能,更多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教育已不再满足于选择和培养少数优秀人才,而要求大力普及教育,努力提高劳动者大军的科学文化素质.学生活动中教师巡视时可关注到每个学生,实现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所有学生掌握在复杂社会中求得自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笔者长期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进行总结与反思,发现“发现式学习”有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具体的效果主要总结出如下几点:

篇(9)

随着教学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机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就是学生对教材的简单了解,很难有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更缺乏在生活中的具体实践。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信息技术教学在教学评价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省每年都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主要依据。在这一背景下,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改变教学理念,及时更新教学方法,落实新课标提出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真正打造趣味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例谈构建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优化教学方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这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想打造高效课堂,就必须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不仅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要实现生机互动,使整个课堂动起来,提升教学质量,实现高效教学。”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紧跟新课程理念,转变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刺激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地位,这也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比如,在进行“获取网上信息”这一章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学生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上网实际操作,轻松掌握上网浏览的方法、网上搜索信息的技巧,学会如何管理下载信息。如搜索引擎的使用,单个网页下载、关键词的使用等技巧。通过自主学习,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确实达到了务实高效。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功能优势,优化教学设计,这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运而生。多媒体、网络、各种教学软件、数字资源逐步走进课堂教学。尤其是信息技术教学,更加凸显学科特性,教师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资源的优势功能,优化教学设计,将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用最佳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新知,在有限的时间内收获更多的知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价值,这也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

比如,在进行“数据表处理”的教学时,教师基本上都是利用微机室的教师机进行本单元知识的讲解。由于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学生通过学生机的观察效果不是很明显,加之从侧面观察对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为解决这一教学难题,教师可以通过高清数字展台的录像功能,将自己所要讲解的操作过程,通过电脑将高清展台录制的桌面信息展示到大屏幕上。这样,学生观察起来很方便,也很直观,教学效果很明显。

同样,在讲解“数据表中表格格式”的操作时,进行工作表的编辑、表内数值的运算、计算公式的应用等教学时,教师除了利用上述的教学方法之外,还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的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学,课上进行知识的汇报和问题的答疑。教师对重点知识可以进行视频录制,课下让学生利用视频进行系统的再学习。在进行“表内数据计算”的教学时,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了掌握了教材上利用公式和函数的方法,还探索出利用快捷键的方法进行运算,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通过考核评价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这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保障

为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我们不仅从教学评价上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要在实际应用中让学生得到实惠。我们知道,很多信息技术知识学生一看就会。如计算机的发展、各种软件平台的窗口组成和模块的作用。这类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考试系统反复训练,通过自我测试的方式进行理解和记忆。但计算机的结构和原理、课件的制作过程等知识,对学生来说很抽象,教师应通过实践教学来帮助学生理解、感知和记忆。这些方法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这也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保障。

比如,在进行“制作多媒体幻灯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进行实际操作。如素材的准备:录制声音、选取图片、视频、文字。操作的具体步骤:如何导入声音、编辑导入的声音、插入图片或者视频、设置背景音乐或图片、设置超链接等。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多媒体幻灯片的制作技巧和应用价值。教师还可以利用QQ群进行实践成果的共享与交流,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应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落实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科学选择教学方法,优化软硬件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达成信息技术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来伟.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中小学电教,2012(11).

篇(10)

目前,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已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统一的研究也因此成为教学科研的重点。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为高中化学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程的整合不能停留在工具层面上,应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以形成教学模式,应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以推进化学教学的彻底变革。

一、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优化实验教学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在教学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遗憾的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实验不能现场操作。这样不但会使某些教学内容抽象、枯燥、说服力不强,而且还造成学生难以理解,达不到较好的课堂效果。此时,如果恰当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会弥补这一缺憾,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顺利实现教学目的。如,在教学中如果遇到带有危险性的实验,污染严重的实验和现象不太明显的实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图解、文字等内容,用计算机将其进行重新编辑,同时加入动画和声音。这样,学生的兴趣就可以大大提高了。又如,在讲化学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时,如果只靠老师讲其错误的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危害,常常会使学生半信半疑。这时我用计算机模拟这些错误操作并通过放慢动作将其步骤分解。例如,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液体沸腾飞溅;给固体加热制备气体时,试管口向上倾斜,加热产生的水倒流至试管底部造成试管破裂;当加热液体超过三分之一的试管且试管口朝着人时,液体冲出管外且灼伤人等都可用动画来完成。学生看到错误操作的危害性,印象深刻并加深了对错误原因的理解。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兴趣十足,自然愿意参与进来,从而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创设问题情境

信息技术能够向学生提供多种信息处理能力和多种刺激的信息,如语言、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感官获取丰富的信息,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力和想象力的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很大。因此,信息技术具有其它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如,化学某些科普性的视频,某些化工生产流程、环境污染的介绍、各种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的介绍的视频。通过这些视频的展示既可以使化学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生产、开拓学生视野,又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在“化学平衡”这节课时,我采用三维动画模拟制作氮分子、氢分子、氨分子达平衡的动画过程,通过画面动静结合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分析了化学平衡的动、定、变三大特征,通过使学生看到化学键的断裂和重新组合的过程使较为抽象的概念容易让学生理解,便于记忆。总之,信息技术形象生动,感染力强,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下去接受知识,兴高采烈地参与课堂,巩固了知识。

三、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化学直观性教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利用信息技术对实验现象进行放大,可以克服演示实验可见度小的缺陷,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如《铁的性质》一节 Mg、Zn、Fe、Cu 与 HCl 是否反应及反应速度的对比实验,在实验时将仪器放在实物展示台上,用液晶投影机投影到大屏幕上,根据是否产生气泡、反应的剧烈程度等现象,推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这样做把俯视观察变为平视观察,让坐在后面的学生对实验中产生的细微现象仍然看得非常清晰,增强了实验的可视性及真实可信性。教师充分利用投影手段克服实验器材的局限,辅助教学,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感知,自觉地进行表象活动,提高演示效果。又如,在探究电解一些电解质溶液的电解产物及溶液的 PH 值变化时,我利用 flash 软件设计了一个课件,用一些小球来模拟溶液中看不见的阴阳离子,然后让学生分别对电解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和硫酸溶液进行模拟分析过程,探究出电源的阴极和阳极产物的规律和溶液的 PH 值变化规律。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再觉得困难,相反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非常愿意去尝试学习。真的是变被动为主动了。

篇(11)

1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以计算机及网络设施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介入教育教学的程度得以迅速提高。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相整合很快便成为新时期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热点。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是科学技术中的尖端领域,在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和使用等方面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超强功能,使人的信息器官功能得以大大扩展。信息技术在政治课教学辅助方面的优势是明显的,在课堂上政治教师要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更优化,教学效果更显著,就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恰当地运用,充分发挥其优势。

2 加快信息技术环境下政治教师技能培训

2.1 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政治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素养

当今科技文化发展迅猛,教师如果没有较高的政治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素养,很难培养学生掌握最先进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教师必须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体系,认真研究本学科的知识要点,在教学中合理采用最能恰当表现学习内容的教学媒体进行课程设计。把文本、图形、表格、多媒体动画等多维技术进行优化组合,使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能起到变抽象为形象、变远为近、变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拓宽视野和启迪思维的作用。

2.2 教师需要长期的专业培养和信息技术训练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不是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时间的学习与积累。教师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也要注重在实际教学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名成熟的政治教师除了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外,还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实际操练。教师应掌握良好的教学技能和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了解一些常见的应用软件;应加强对相关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力度,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并能处理简单的故障,避免浪费课堂时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控制教学的节奏,及时捕捉反馈信息,合理调整教学结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互动。

3 信息技术对优化高中政治课堂的作用

3.1 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兴趣,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可信性

高中政治教材中大量的概念和原理都很抽象,逻辑性很强,如果采用枯燥呆板的理论灌输方式来讲解,势必使学生对政治课失去兴趣,也使得教师的讲解缺乏可信度。而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20多种感官的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经做过一项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而两者加起来就有94%。信息技术利用图形、图像、声音等综合手段将具体形象的画面展示在学生眼前,增强了教师讲解的可信度。如在教学“世界文化多样性”这一框时,笔者就通过多媒体视频让学生欣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部分精彩片段,通过向学生展示栩栩如生的画面,并将声、文、色、形作用于学生的眼、耳、脑等各种感官,让学生领略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达到感情上共鸣的效果。

3.2 扩大练习容量,巩固课堂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易错易混点进行课堂练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但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如果把题目抄在黑板上或口头念,既浪费时间,题目容量又不大,即使使用小黑板,也不能达到好的效果。实践证明,教师如果通过多媒体展示,能加快课堂节奏,节省课堂时间,增加练习容量。同时,还能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练习,使他们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3.3 创建全新的教学设计模式,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

在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教学设计的整合中,教师利用制作的各种课件,具有一般教学工具所达不到的理想的功能,具有快捷性、形象直观性、容量的硕大性、优美性、游戏特性,可虚拟现实,可反复演示再现情景。现代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的完美整合,融合它们各自的个性,交互它们优越的特性,让它们有机结合,把教学的困难点、抽象性形象地展现出来,借以提高学生的兴奋点和学习情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调动学生的思维意识,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产生良好的效应。

在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教学设计的整合中,教师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将教学资源分为基本元素材与教学集成元素材两类:基本元素材包括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集成素材有课件、课案等;基本元素材供教师自己组合课件时使用,集成元素材是已经组合好的课件,教师可以在学科教学中直接使用。同时学生也可通过资源注册共享教师设计的学科资源。通过这种手段可以直观、形象、生动、逼真地表现教学所确定的内容,形声兼备、感染力强,符合认识规律。因此,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课堂容量,加大了课堂教学密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4 可以实现“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材生活化”

1)通过对书本知识的有效还原,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具有形象性、综合性等特点,便于学生把抽象的概念、原理通过直观、具体、形象的媒体作用加以理解和掌握。如在讲解哲学“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时,利用Flas“谷堆和秃头形成过程”形象地说明:“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种动感的画面可以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并有效降低教学难度的目的,并且可以体现现代教学手段的魅力,优化教学内容。

2)学生通过制作5分钟的课上时事点评,优化课堂教学。教师通过网络把当天最热门的时事运用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国家与国际组织有关知识去点评,既有效地解决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材生活化途径问题,也通过“时事点评”向学生补充“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