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地理名师课堂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8-013-22012年相城区地理学科“大家学堂”在阵阵掌声中圆满收官。本次活动有幸聆听了江苏省地理特级教师廖书庆老师的一节高三复习课《流域的综合开发》和“适合自己所教学生实际情况的课才是好课”的精彩讲座,深切感受到了廖老师风采:行万里路,采撷天地智慧;注爱生情,构建高效课堂;大师风范,造就桃李满天下。自2005年以来,区教育局不间断地举办了每年一度的地理学科“大家学堂”培训活动。先后邀请了荣苓、邵俊峰、廖书庆等大家名师来区开设精彩的讲座,对全区地理老师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艰难而不断前行的地理师培工程
“大家学堂”培训,至今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回顾历年的这项工程,确实体会到了对全区地理老师的引领和提升作用。无论是从课堂细节的渗透,还是对学科研讨的深入强化,每一次“大家学堂”活动,参会老师都感到自己的严重不足,从而深刻反思,并在会后加强各自的学习与研究工作。在新课程实施以来的近十年中,越来越多的区内同行深深感受到提升自己业务水平的必要性;每年都能积极参与到这项难得的充电活动中,渴求从行家和大家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细细回顾这些年的师培工程,本人有以下几点深深的体会。
(一)“名师工作室”运行流于形式
相城区几所学校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逐渐培养出了一些区级和市级甚至省级知名教师。从区到校各级领导也都设想发挥这些名师的带动和引领作用,成立了对应学科的《名师工作室》,刚开始时也确实组织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学术研究活动。“师徒结对”、“青蓝工程”等搞得热火朝天;可现在的状况是,名师工作室常年是大门紧关,已经难得看到一两次的学科活动了。也许是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也许是限于日常教学工作实在太忙,现在的这些工程都已流于形式了。即使是偶有学科相关活动,也只是名师自己的一些个人汇报与展示活动。真正的辐射带动作用已经渐行渐远、日益降温了。
(二)“宴会式”讲座只是昙花效应
八年来的师培工作,请进了不少的名家大师,带来丰富多彩、富有生气的鲜活动气息。但总感到有美中不足的地方,每次活动时,大家都有一种强烈的差距感与惭愧心态,可活动过后的个人钻研往往就是几分钟的热度,然后就是迅速地冷却。缺乏一种持之以恒的热情与耐力。就像参加宴会一样,各种花式繁多的菜肴一鼓而上,只是有了一点味蕾的刺激,还没来得及消化吸收,就已迅速撤下,真有一种食难尽兴的感觉。何时能将活动常态化、持续化,达到持久发展的境界,一直是本人的期盼。
(三)独舞的辉煌,何时才能成为团体的演出
这几年,区里请来的确实都是远近闻名的大师名家,也确实带来很多新鲜和富有时代价值的成果。邵俊峰的专业讲座富有大师风范和高屋建瓴的引领意识;廖书庆的精彩课堂,让听课的同行如同走进了一幅山水画廊,令人流连忘返。可培训活动之后,本区的地理同行们仍然没有见到太多进步与发展。大师的真经并没有被大家所禅悟,自我修炼的功果仍然停留在起步的阶段,少有脱颖而出的来者。本区地理老师都十分了解的常熟中学地理群体发展效应,在我们相城区仍然没有发生多少化学反应。本人十分期待我区的地理年轻教师们也能像常熟市中学的地理组一样,在沈国明和邵俊峰两位大师的引领下,形成群体式跨越式发展提升。
二、策略建设——师培工程的未来之路
总的来说,区教育主管部门举行的“大家学堂”师资培训,确实是希望老师们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与进步。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最终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鉴于此,我感到相城区的师培工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多做考虑,也许效果会有所不同。
(一)双向互动式的长期工程更具实效
近几年的师培过程,让我们确实领教了大师不同凡响的水平,也体会到我们的不足与差距。但如果改变一下培训模式,变一年一度的短期指导为细水长流的长期交流,是不是更能保持老师们不断进取与自我提升的热度;教育教学本来就是一项长远工程,师资培训也不例外。不妨建立一种大师与普通教师的长期师徒或师友关系,相互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互动探讨,走出去或请进来,采取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我想本区地理老师的业务水平肯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常熟、姑苏区与相城区都是邻里区域,路途并不算远,沈老师、邵老师和廖老师的热情态度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采用这样的常规互动交流的方式还是具备条件的。
(二)“点课”求教与“鞭策”自促,建立合作发展平台
不妨建立一种“点课”培训体系,即由区局出面,定期组织本区地理老师,以“点课”形式请这些大家名师来区来校进行示范课堂演示,选定一个课题,先让大师们上示范课,再让普通老师上同一节课,然后请大师点评指导并提出建议,这样更能有针对性地找出“点课”老师的不足,让其在更高层次上得到发展;当然大师与点课老师也可以颠倒上课顺序,点课老师先上后学,当可获得不同的感悟。“鞭策”自促与“点课”求教是相关的,即大师给普通老师定期下达发展任务,让普通老师在自我发展计划与大师督促的双重压力下,强迫自己进行学科钻研,这样可以有效地预防普通老师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通病——懒惰与自我放松。
在获取电子版本教育杂志论文日益方便的今天,如何指导地理新教师从海量文献中选取阅读与学习的论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率与成长速度。那么,除关键词搜索外,地理新教师应该如何选读教育杂志上的教育科研论文?笔者以《地理教育》杂志为例,归纳出如下六个方面。
一、选读专业发展经验体会方面话题
阅读这类文章,可以帮助新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少走弯路,在短时间内熟悉教育教学业务,并且找到自己专业发展的支点。
例如,2015年第1期于吉海的“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机缘’与‘巧合’”认为教师的成长在工作的前6年比较重要,这一阶段的学习历程将会决定后续的发展水平;作者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谈了教师专业成长中经历的一些“机缘”与“巧合”,归纳出通过名师导航、优质课竞赛、学术会议参与、课题研究、论文撰写、试题命制等方式,可有效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又如,2015年第9期张洪杰的“名师工作室引领地理教师专业成长”通过对名师工作室成员专业成长不平衡现象的分析,提出名师工作室引领下教师的专业发展策略;作者指出名师工作室只是为工作室成员提供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对专业的发展起引领作用,它属于外驱力,真正的专业发展还要靠自身的内驱力;名师工作室成员一定要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目标,并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逐步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以及对课标、教材、教法和学生的研究能力,最终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选读当前教学工作中需要参考话题
如果最近正在给学生讲区域地理内容,以下文章可以进入你的视线。
2015年第6期梅国红、陈涓的“基于地理学科素养的高二区域地理有效教学策略探讨”,指出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二区域地理教学应选取典型案例,采用问题探究和思维建模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区域地理的复习应在学科思想的统领下,以培养地理学科素养为目标,注意创设思考情境,设计有思维递进关系的“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将各地理要素用系统地理的基本原理进行内化,统整成地理综合体,由具体规律推导出一般原理,将知识与技能进行迁移,去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015年第10期史珊珊的“刍议区域地理‘归图法’的运用策略”认为区域地理经常作为高考试题载体,要求学生能够从区域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区域地理知识,将所学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区域中,而归图法是指将认知对象同时以图、文形式表达,可有效利用左右脑思维,促进知识的获取、内化、交流和应用;归图法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整理能力,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组织与反思,回顾和体会所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过程,进一步洞察地理学科知识的内部联系,完善学生的地理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选读教学方法改进与探索方面话题
探索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每个一线教师时常需要关注的问题,而他人往往已经有一些比较成功的案例可供借鉴。
例如,2014年第10期陈书来的“太阳高度角教学新思路浅析”,利用图像辅助有效整合教材内容,站在学生易理解、能探讨的角度突破知识重难点,这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时空变化规律及计算方法,不但会使较抽象、理性的知识点得到思考和探讨,而且在学生理解探讨过程中,让知识变为较形象、感性的问题解决过程,通过实用案例互动探讨,对知识点理解与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2015年第4期叶慧的“‘五步法’讲评综合题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以讲评一道“中国水稻分布”的试题为例,说明“图文重审―错因评析―变式训练―能力提升―试题质疑”的“五步法”,使讲评课做到以生为本,做到题目让学生“审”、错因让学生“评”、变式让学生“练”、方法让学生“结”、问题让学生“提”;重知识更重能力,重方法更重应用,重结果更重过程,重解决问题更重提出问题。
四、选读学科教育发展前沿与热点话题
例如,2015年第1期陈胜庆的“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指向的地理教师专业发展”侧重探讨全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地理教师提出的新目标与要求,指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本意是促进中学各门学科发挥育人价值,促进中学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并从“从育分到育人”、“从课内到课外”、“从感性到理性”、“从个人到团队”几个角度指出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指向的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丰富内涵。
又如,2015年第4期李家清、常珊珊的“核心素养: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在界定地理核心素养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从地理课程目标的嬗变、国际地理教育发展的趋势、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以及地理学科特性的视角,讨论地理核心素养框架体系的建构,对课程标准修订、教学实践变革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的深度跟进提出了建议。
五、选读切入点较为新颖话题
例如,2015年第5期陈昊的“也谈地理教学的‘课魂’”结合六个案例从四方面阐述地理教学的“课魂”:用“课魂”构筑地理知识框架,形成课标化的课堂;用“课魂”体现地理现实意义,拓展生活化的课堂;用“课魂”激发学生求知欲,营造情感化的课堂;用“课魂”进行世界观教育,创设理性化的课堂。
又如,2015年第9期许琴、李俊峰的“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阶段教学方式的探讨”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为例,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差异,归纳翻转课堂在课堂内化阶段的三种不同教学方式,即达标―拓展型、释疑―点拨型和探究―拓展型,为中学地理教师进行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
六、选读擅长或感兴趣话题
假如你曾经读过或写过“巧解地球运动问题的‘基本法+突破点’策略”这样的文章,相信对以下文章也会感兴趣。
1、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能力。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目前我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能力还远远不足,距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还有很大差距,存在顾此失彼现象。
2、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能力。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天空,但由于受传统“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的填鸭式教学的影响,我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上还存在很多问题,过多的包办代替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
3、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我们提倡终身教育,而终身教育本身离不信息技术,网络具有其强大的传输功能,网络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十分重要,不出就能实现教学相长,而我在此方面还十分欠缺,网友少参加学习团体也少。
二、环境分析:
问题永远在自己身上。
我校是一所区级中学,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多名教师共用一个电子备课室,没有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也很难拥有学习提升的机会,学校资源库还不够健全,可用资源有更少之又少。
三、发展目标:
目标是前进的动力,无目标的努力犹如在黑暗中远征。
1、使信息技术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能力魔法棒。
2、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由“厌学”到“会学”最后达到“乐学”。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过去关注教师到现在关注学生,以至于现在忽视了教师的基本素养,笔者在参加各类教学教研活动时,经常能够碰到教师上课时的“口误”。教师的经常性“口误”反映了教师职业态度、教学基本功、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能力等方面存在着硬伤。这些硬伤若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及时纠正,不仅影响教师教学水平,而且还会误导学生的思维品质,最终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我们不能小觑“口误”。这些硬伤如何形成的呢?我们如何避免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多年教学经验和观察,剖析了这些硬伤产生的原因,希望在同行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硬伤现象和原因
硬伤1:教师教学的随意性引发的“口误”
新课改实施以来,集体备课备受青睐,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名片”,但在集体备课中,只有学科组长(或备课组长)在唱“独角戏”。其他教师“出工不出力”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备课很是随意,缺少了以往的严谨。使得教师在上课时引发“想当然”的“口误”,这是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也是教师最不重视的“口误”。例如:某教师在讲到《农业的区位因素》练习题(图1),在读题时,教师为了体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该教师不假思索脱口就说这是南通市城郊农业区位规划图。南通有丘陵吗?南通最高的狼山大约108米,而丘陵数值多在200―500米。产生的原因:教师在备课时很随意,缺乏对细节的雕琢,忽视了对学科专业知识的回顾,大学学的地理专业知识开始遗忘,以至于上课时出现了科学性的错误。
图1 图2
硬伤2:概念不清引发的“口误”
教师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对一些基本概念掌握得不清楚,导致授课时出现“口误”。某教师在讲《锋面系统》时,在没有预先设置的情况下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清明时节雨纷纷”说的是哪种天气系统引起的天气现象(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教室里炸开了锅,有的学生从“雨纷纷”认定是准静止锋。有的学生认为“清明时节”是四月份,从时间上来说应该是暖锋引起的连续性降水,还有学生认为是冷锋天气,理由是诗句的最后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在山西省,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地点上看,都不符合暖锋和准静止锋的条件。从整首诗句上看,可能是慢行冷锋引发的天气现象。该教师给的答案是准静止锋。产生错误的原因:该教师以“雨纷纷”天气现象代替准静止锋概念,没有抓住锋面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没有抓住准静止锋概念中“冷暖气团势力相当”的本质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就会出现似是而非的判断和稀里糊涂的解释,这样“口误”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硬伤3:教师的思维定势引发的“口误”
思维定势:也称“惯性思维”,指人们在学习或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思维模式,主要表现为面对问题时习惯于按照某种固定思路去寻找解决方法。思维定势对教师的教学有促进作用或干扰作用。当出现起干扰作用时,教师教学时就会引发“口误”。例如:某教师在讲洋流按性质分类时,习惯性的认为: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的洋流为暖流,并在课堂上举例大量暖流的例子。我心里有了疑问: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就是暖流吗?反例:读图2:读7月索马里洋流示意图(2014年上海地理高考题),依据该教师给的概念,图中索马里洋流是暖流吗?产生错误的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举的例子一般都是典型的洋流,导致了许多的学生把“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的洋流”作为判断暖流的标准。这种“口误”是要不得的。
二、治疗硬伤措施
硬伤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现在新课改背景下很大程度关注学生成长之外,最重要的是教师本身对自己降低了要求,没有与时俱进。出现了“口误”绝对不能“没注意到……”“忘了……”“没什么大不了的……”来为自己找借口,否则,不但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
1.加强对地理概念的理解
高中地理教材上概念、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对学生而言,掌握难度是比较大的,有的教师对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识也是模糊的,如“地势”、“地形”、“地貌”,“时区”、“区时”“暖流”“寒流”……教师也很难解释清楚,加强对地理概念的理解,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克服课堂教学“口误”的一种有效途径。一是比喻法,即用打比方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概念中所反映的现象从而来理解概念。如“地震”概念,如何能让学生理解呢?可以打个比方:让学生把一颗石子扔进河里,其他学生观察过程。思考:石子比喻什么?(震源),石子的落点比喻什么?(震中),投石子的力量比喻什么?(震级),水的浪花和波纹比喻什么(烈度)。二是实地考察法,即到室外实地考察,如对“沉积岩”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带学生到狼山实地考察山上岩石的层理构造,理解“沉积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降低“口误”的发生。
2.规范课堂教学语言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上好课呢?我想除了要有好的教学方法,还要有严谨规范的语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决不允许出现“满嘴跑火车”的现象,教学语言具有简洁、流畅外,还具有科学性、规范性。教师的语言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而当下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师的“菜市场语言”者有之,“生搬硬套”者有之,“嗦重复”者有之……结果在课堂教学中语言失去严谨性、规范性,“口误”层出不穷。所以,对自己吃不透的知识点,不能在学生面前信口雌黄,混淆视听。
3.注重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通过反思,教师才会发现自己课堂教学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一个普通的教师想成长为名师,离不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减少课堂教学“口误”发生,从而促进教师终身发展。
4.加强集体备课和个人二次备课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时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这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减少课堂“口误”的有效方法。在集体备课基础上再进行个人二次备课,一备学生,二备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完善课堂教学环节,使自己的教学手段更丰富、语言更精确、更科学、更规范。
“口误”并不可怕,可怕是我们没有认识到“口误”带来的危害,我们要深思“口误”发生的原因,反思自己备课准备工作、语言的表达规范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硬伤的再次发生。“投一粒石,激起千层涟漪”,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避免“口误”的发生,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去探索、去完善,才能全面提升地理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地理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勇诚.从物理教师常见的“口误”看到的问题[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4(7)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名师在45分钟内的神采飞扬,舌灿莲花。其实“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玉而川媚”,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首先缘于其深厚的“内功”,他们卓越的思维方式和丰厚的知识积淀是他们长期孜孜以求的结果。李镇西老师说过“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是博览群书,视野开阔,学识渊博的人。如果教师的知识储备不够,没有教参就不会上课,对教材的解读与学生一个水平,上课时捉襟见肘,自然不受学生欢迎。”名师应该都是杂家,他们关注的绝不只是狭隘的文学和生活,天文地理科学政治他们都要略通一二,在上课才能信手拈来。努力向书本学习,向生活学习是他们精彩课堂的源头活水。
所以向名师学习,不能只学来一个表演的形式,最重要的是要取法他们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态度,努力锻造自己的内功,为专业成长打下坚实的底子。
二.凝聚个性才有品牌感召力
名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是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思考摸索出来的,与其风格气质和行为习惯相合。我们普通教师与名师相比,成长环境、个人经历、性格习惯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所以生搬硬套不行,要把名师身上适合自己的东西萃取出来,“因我施教”。所以我们在学习的同时,先要了解自己、定位自己,想想自己是属于思维缜密型的老师,还是情感充沛型的老师?是善于条分缕析型的,还是擅长综合概括型的?是语言优美型的,还是睿智幽默型的?定位好了再去集合名师的经验,找到契合点,实行“拿来主义”,才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比如研究余映潮老师的教学,如果不考虑自身的情况,不加思考,每人每课都用,那么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势必成了老师们在新时期的教学八股。但是如果把余老师驾驭教材的功夫学过来,再结合自己的风格,想必效果大不一样。我们来看《松树金龟子》的教学片段:阅读探究作家笔下的松树金龟子。教者把这个片段设计成了四步:(1)自由表达:请用精炼的一两句话说说在作家的生花妙笔下松树金龟子给我们的感觉。(2)探究方法:法布尔用什么方法把松树金龟子写成了一个精灵,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喜欢它?(3)模拟解说:仿照示例,象《动物世界》的解说员一样,以生动简短的语言激情解说松树金龟子的某一方面。(4)诗意总结:作家笔下的松树金龟子到底是怎么样的,给它来一段配乐小诗《松树金龟子之歌》。在这里余映潮老师的主问题设计理念,结合了该教师活泼激情的自身特点,整个教学片段显得重点突出而又鲜活灵动。
所以有思想的学习,才会形成个性品牌,而不是沦为一架只会抄袭的机器。
三.不倦实践成就课堂感染力
体育教师的集体教研活动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教师之间知识、技能、经验等资源共享的有效环节。能有利于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引领作用,弥补教师发展不平衡的缺陷,缩短青年教师成长时间,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使教师更深入地理解课程目标引领下的组织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等。
二、体育教研活动应思考的几个问题
1、追踪关注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热点、难点问题
例如:学习2011新版体育课程标准,探索本学区的教学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本区域的游戏,教师开展各种学习活动。
2、学习、科研、培训、教研要四位一体化
例如:平时体育教研组活动要切入日常课堂教学生活中扎实校本课程。以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各种教研活动。每月学习本学科核心杂志如《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认真写课堂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等。开展体育课堂研究,符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课堂研究。如,《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开展大课间活动的研究》《开展小学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等等。总之,老师要把平时的学习、科研、培训、教研要四位一体化。
3、教研活动要主题化、规范化、系列化、常态化
例如:体育教育活动规定主题教研《技能与体能有机结合研讨》、《小学体育课堂常规养成研讨》、《如何落实单元集体备课研讨》。总之,平时的教研活动要经常进行,要结合体育实际课堂教学,研讨是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服务的。
4、教研活动与特色活动相结合
例如:学校里规定组织2次的教研活动,每月外出参加区里1次教研活动。有听课、观摩等活动。在教研活动中发现,教研活动带有学科特色、区域特色、体育特色项目的活动。
5、体育骨干教师名师与团队建设的结合
要充分利用体育骨干名师教师,组建团队意识,教研活动互助团。加强体育组团结建设。利用本市的名师积极参加学习活动。例如:2011、2012年指派老师参加全国小学体育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艺术展示活动。
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学部分仍然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存在着单一、被动、封闭地接收知识,而缺乏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获得知识技能的其他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
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学质量再也不能靠挤时间、拧学生、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来提高了。新课程不再以知识体系为核心,而是以学生的认知为核心。新课程教学应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这样,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改进课堂教学,打造高效、优质的课堂。
我们学校从2011年开始实行了课堂教学的改革,两年来初见成效,现将地理课堂教学的模式与大家共享。
一、改变教学观念
作为地理教师,要打造高效、优质的课堂,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思考、重文字轻图表、重积累轻运用的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真正由“教而获知”转变为“学而获知”。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积极地参与课堂,并在学习过程中启发思维,不断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不要担心学生不会学,只有先改变教师的思想,才能改变教学模式。
二、改变教学方式
以前的地理课教学,教师在课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画、背,纯粹是灌输式教学,课堂无滋无味,死气沉沉。地理是一门常识课,应根据内容的需要适当选取自学式、引导点拨式、动手动脑操作式、学案导学式等方法进行教学。
三、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思维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
学生盲目的学习,效率必然很低,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和调节学生学习行为的一种好方法。
2.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营造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
要想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重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小组合作是自由性、开放性很强的一种学习形式,在合作之前,教师就要把要求强调明确、具体、适当,让学生知道这次小组活动,自己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都要清清楚楚。
3.创设激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教师在教学中设计恰当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学习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问题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开放度,要有一定的深刻性,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兴趣、思维的空间、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而促进每个个体的发展。
4.用激情影响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过程,同时也是师生和生生情感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这种交流只有使参与者精力充沛、拥有较高的兴趣,才能使参与者产生不竭的动力,才能使交流合作获得更好的效果。
5.恰当运用激励性评价,当堂检测,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就地理学科来说,很多学生存在不够重视、厌学等现象,所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恰当运用激励性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寻找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学习更能深化、深入。运用激励性评价必须客观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才有益于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四、精讲点拨
通过新课改,我们摆脱了过去教师“一言堂”的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先自学获取知识,他们自学后“兵教兵”,通过更正、讨论、各抒己见,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这一环节是帮助后进生解决基本问题,但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中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还需要教师的课堂点拨,答疑解疑是教师主导作用最直接的体现。
五、熟练运用教具使课堂生机盎然
地球仪、地图等教具地理课必不可少,而新教具多媒体、展台的应用更能把课堂容量增大,同时使一些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再现,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知识的探索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制作合理化、便于操作的实用的多媒体课件,并适时引用,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劲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
六、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是指在学和教之后进行的,是指当堂完成课堂作业,这是高效课堂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练习要以质胜量,学生完成教师提供的练习题,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通过当堂反馈,检测出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做到“堂堂清”“日日清”。
七、课后反思
地理是高中教学的重要学科,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微课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以其时间短、知识点集中、重难点突破有针对性等特点,为高中地理课堂增趣提效。下面,笔者结合中图版高中地理教学的几个实际案例,分别从新课的导入、教学的重点难点、知识的复习巩固以及情境的创设等方面,谈谈微课、微视频为高中地理教学增效的几点教学体会。
一、利用微课导入,引发学生的好奇
高中地理的新课教学,教师注重导入,以新、奇、趣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导入的方法,也就是情境法、图片、地图、故事等的使用,使学生感到视觉上的疲倦,久而久之,也失去导入的作用。而如果使用微课导入,将会给学生新鲜感。如,在课之伊始,将课前制作的微视频呈现给学生,呈现出一节课要学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预知课堂内容,对即将所学的知识引发自主探究的欲望之效果。如,对于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课的《水的运动》时,在课之初,教师用微视频呈现给学生本节课的内容提纲,微视频包括:(1)水循环的类型和水循环的意义;(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3)世界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样,将知识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有利于学生课堂上对这些知识点增强关注。课前,教师也可以把这个微视频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微视频中提出的学习提纲,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预习新课内容,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对这些内容进行讨论、交流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再者,微视频的提纲式问题,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有利于课堂的教学,是教师设疑、提问的依据。
二、利用微视频,突破重点和难点
地理知识、概念等抽象、难以理解,地理也因为难点被认为是比较难学的学科,从历年的高考成绩来看,也足以看出学生对地理学得不尽如人意,平时的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不浓,对一些地理知识、概念等混淆不清,致使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让学生把握重点和难点,微课引入到地理教学中,很有必要。教师利用微课,可以针对某一个重点或者难点,进行详细解释,有利于学生针对性地理解和把握。微课一般时间是5~8分钟,最长的就是10分钟。微课除了时间短,主要突出优点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可以是重点,也可以是难点,或者是学生的疑点而制成相应的视频短片,通过微视频的观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也加深了印象。如《水的运动》的教学,“水循环的类型以及水循环的意义”是章节的重点之一,尤其是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等,每一种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示意图、特点和例证等,内容多且容易混淆,通过微视频让学生观看一章表格,通过表格将三种不同水循环类型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学生突破这一重点,掌握这一难点。并且,微视频的主要优点之一还是微视频制作好后,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课前观看、课堂上使用以及课后复习,可以反复观看,直到将知识点真正掌握,较之于传统教师的讲解,效果好不言自明。教师讲解是“一次性”的,对于没听明白、没有理解的学生而言,不会有反复再利用的机会和条件。
三、利用微课进行知识的回顾与复习
常规的复习,多以看课本、做练习为主要形式,形式的呆板、方法的单一,难以达到复习之效果,就是复习和巩固,也是知识的死记硬背,对于课堂上没有真正理解的内容,课后的复习也是“囫囵吞枣”。而微视频、微课的有效使用,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利用相关的微课、微视频,让学生对知识点再次总结、概括重点,击破难点,并且,课堂结束之后,利用微视频或者微课,还可以通过专题、练习的方式而巩固知识点的运用。如,学习《水的运动》内容后,呈现给学生教师自己制作的微视频,让学生反复观看,对知识融会贯通;链接网络资源的微课、微视频,让“名师”“优课”走进学生,陪伴学生高效复习,及时巩固,并利用相关的视频,呈现给学生一些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读图思考并简答等,让学生不仅做练习,还从名师对这类题的回答以及解题的分析得到启示。
四、利用微课进行情境的模拟
地理知识呈现时间的跨越、空间的跨度,难度大更抽象,有些知识点学生难以理解,即使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有时还会有“不知其味”之感。如星体运动的教学,对于星体的运动,如果教师采取“灌输”的方式,效果之差可想而知。而如果利用微课、微视频的模拟演示,利用篮球、乒乓球等当成不同的星体,模拟其自转、公转的情况,并且,在视频中标注运转的方向,这样拉近了“星体的运动”与真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到星体就在身边,天体、星体的运动贴近生活,增强直观性和生动性。微课、慕课、微视频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作为新生事物迅速发展,并走进了课堂,融入学生的生活,但毕竟是新事物、新方法,教师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和使用,闲置了一些优秀的微课、微视频,更不用说微视频的制作了。作为新时代的地理教师,应站在新潮流的前沿,立足课改实际,勇于创新教学,善于运用“高科技”,让微课走进高中地理课堂,助力高中地理教学走向高效。
作者:杨春 单位:湖北省建始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在名人效应的作用下,很多学校听说哪里有名师的观摩课或讲座,就会踊跃地组织教师去学习。名师观摩课现场往往是听者爆满,甚至一票难求。但正如开头所述,在这般热闹的背后,我们冷静下来观察思考,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很多名师的课看上去很美――内容新颖独特,名师妙语如珠,形式花样百出,课堂迭起,不可谓不精彩。但对一线教师的促进意义却非常小,甚至会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
这并非是危言耸听。让我们来看一下某些名师公开课与一线教师的学习诉求有什么样的距离,以及很多教师从中受到了哪些负面影响。
一、滥删滥改教材
教材是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的主要依据,凝聚着众多教育精英的智慧。许多鲜活的教育理念都静态地依附于教材文字和图画之中,需要教师对课本内容深入地理解,创造性地发掘、使用,最大程度地实现教材的教育价值。
很多名师上公开课不喜欢用教材里的内容。很多时候,名师说要讲的是某个版本的哪一课,但你去看看课本,除了课题外,教材内容被改得面目全非。可能他们觉得课本内容太“平淡”,不够“热闹”,不容易出彩,所以要全部摒弃,自己重新再搞一套。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与众不同,体现出名师的高瞻远瞩。一般情况下,名师通过自己的卓越才能,也能把这样的课上得很精彩。但这样的课的价值应该体现在专家研究层面上,而不是拿来给千万个一线教师作示范。正是在一些名师的屡屡示范下,不少一线教师认为用教材就不能体现新理念,就是没水平,所以在没有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就轻易对教材说“不”,并热衷于效仿名师对教材内容滥删滥改,还美其名曰“创造性地使用”。不管有没有“金刚钻”,全都去揽“瓷器活”,如果所有教师都如此这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育事业来说,那不是幸事,而是一场灾难。这里并不是说我们要当教材的奴隶,死抱教条不能越雷池一步。实际上教材留给教师自主创造的空间是很大的,每个教师都可以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事实上,千千万万的一线教师更想看到名师是怎样开发、利用好教材,怎样最大限度地实现教材的教育功能;希望针对常态课得到名师水平高超并且脚踏实地的示范和引领,而不是观看名师天马行空式的“高空表演”。
二、对传统课型“选择性失明”
有的名师上观摩课总是选一些游戏、活动作为教学内容,来提高课的观赏性,热热闹闹地上一节课,煞有介事地介绍一个道理。听了这样的课,一线教师无法解决针对常态课上诸多问题的困惑。有的名师即使选用数学课本上的内容,但却总是选一些诸如“可能性大小”“方向与位置”“游戏公平”等容易出彩的“新潮”内容。对于诸如计算、应用题等类型的课,因为比较“闷”,很少有名师愿意去上。这里并不是说名师应该上哪些课或不应该上哪些课,而是说不能一味为了好看而过多地选择某些类型的课,怕上得不好看就有意去回避那些传统类型的课。而且,有的名师因为某一两节课出了名后,只愿意把最美的“羽毛”展示给人们,就“一招鲜吃遍天”,不管到哪里传经送宝上的永远是那一两节课。正是这些原因,导致名师公开课类型“狭窄”,人们很难从他们身上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
其实,一线教师最希望看到名师怎样轻松高效、扎扎实实地上好那些“最普通”的内容。比如,通过“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课,想学习名师怎样沟通除法竖式和算理的联系;通过“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来学习名师怎样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但这样的课很难听到,因为名师在选课时避“实”就“虚”,被刻意忽略了。
三、贪“外秀”而致“内空”
不少名师的公开课过分追求标新立异,以“我的课就是和别人的不一样”为荣。名师的课堂上往往花样百出,有的名师为了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刻意去求“险”、求“怪”,甚至不惜做秀以哗众取宠。一位名师曾介绍自己为了一个游戏的点子思考了几个月时间。课堂上,适当的花絮无可厚非,但过度的包装却是在喧宾夺主,导致观摩课“外秀”而“内空”。学生在这样的课上成了名师表演的道具。
久而久之,有不少教师认为好课就应该这样上,所以非常热衷于学习名师的那些课前游戏和做秀手法,并以此沾沾自喜。于是,教师在备课上课时,也会花费很大的精力去追求教材本质以外的形式,常常挤压了钻研教材实质性内容的时间。很明显,这些教师在引领风气的名师观摩课的指引下,偏离了前进的正确方向。
四、“超凡脱俗”而成“镜花水月”
名师的课非常强调思想的渗透,这非常值得学习。但个别名师为了这个目标,可以完全忽略内容是否讲完、新知是否巩固、学生考试成绩是否优秀等这些“俗气”的目标。其实,并不是一线教师不懂得渗透思想的重要性,而是在现实中,这些“俗气”的目标是一线教师无法忽略和绕过的,所以一线教师更想看到名师怎样完美兼顾这些目标。再者,名师的经典课往往是经过长时间精心打磨、艺术化了的作品,省略了曾经的曲折、受挫、失败的过程,他们的原生态课堂我们看不到,这种“只见结果不见过程”的学习往往收获甚少。
著名教育家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教学反思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进行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我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为此我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学,课前都要对一节课进行精心“预设”,但在课堂实施时会出现多种结果:第一,事先的预设比较顺利地“生成”了;第二,由于引导不得法,出现“预设未生成”的尴尬局面;第三,虽然教学出现了“意外”,但教师通过巧妙引导,获得了“非预设生成”的意外收获。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这些结果和过程及时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能对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获得规律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长此以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后续教学行为会越来越合理,学生的“主动生成”会不断取代“被动接受”,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会不断得到提升。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师的反思大多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我们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我们知道,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争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地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转变自己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与学生共同学习。
四、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从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感情,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
众所周知,过去为了巩固“双基”,我们教师的教学往往追求对学习内容的“标准化”理解和“课本式”“教参式”表达,强调对问题解决的常规思维、逻辑思考、唯一答案,对学生的置疑、奇思妙想往往采取压制、回避、冷处理甚至简单否定的做法。这样大量地进行反复操练,使学生学会的只是“复印”知识。而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意识,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谨慎处理自身的教学行为,要能积极肯定学生的“别出心裁”,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匡正。
五、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的体察。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有许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知识的习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完成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馈就来源于作业练习。通过作业,不仅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益处多多,其乐无穷!国外许多研究表明:“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美国著名教育家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认为一个教师如果不经常反思,他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水平上。在新课程全面铺开的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问题,教师要及时“反思”并清晰地指导我们的教学,从而打造高效课堂,成就名师高徒。
参考文献:
1.茅群琪,季仁沛.高中地理教学反思的实践与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9).
因为即使同一所学校,各个班级也有各个班级不同的学情,各个教师也有各个教师不同的教学个性和风格,所以,集备时我们不仅要“求同”,更要允许教师“存异”。作为学科教师,面对集备共案,即使再完美,我们也不能完全照搬,还需要我们每个人问一下自己:“我的思想在哪里?”,“我的学生适合吗?”“我的风格能更好的发挥吗?”……如此,才能迷失不了自己,才能在“求同”的同时更好的“存异”,然后清醒的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自身的教学实际进行个人的二次复备,形成既有集体智慧又有自我特色的有效教学设计。
在二次复备过程中,我们一要重视对自己班级学情的分析,真正做到备课不仅备教材教法和学法,更要备学生;二要重视对自我课堂生成性问题的研究和准备,让课堂在预设中顺利前行,在生成中绽放精彩,使课堂成为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三要重视对学生课堂质疑的研究和准备,努力使课堂探究不浮光掠影,能够抓住实质,不断引向深入,从而能让学生获得更多文本之后的东西,使学生的成长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四要重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的不同的作业和练习设计,保证不同的学生都能在作业练习中有收获,有成就感;最后记下自己集备研讨感受和个人备课、上课的心得体会,形成自我的教学反思,从而更好的指导自己以后的教学,也才能不断促进自我专业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