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0 16:28:0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

篇(1)

【中图分类号】G8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200-02

一、前 言

根据运动训练学中对项目的划分,跳远属于速度力量型项目,起跳动作是连接跑跳的中间环节,起跳效果对运动员的跳跃成绩起决定性作用,而高质量的起跳动作需要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力量素质。在运动实践中,许多运动员的技术给人的感觉是“跑得快,跳不起来”,通过运动学的分析发现,这是由于助跑速度与起跳能力不相适应造成的。因而跳远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是跳远成绩重要的限制因素。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以及在互联网上搜索与跳远力量训练相关的信息。

2.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文研究的方向设计问卷,对省一级的跳远专项教练员进行问卷调查。

3.分析法

对收集的资料、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讨论。

三、分析讨论

1.力量的分类及不同力量之间的关系

按训练学划分,力量包括: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反应力量和力量耐力。无论发展一般力量还是专项力量,都要用到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反应力量和力量耐力。在探讨专项力量时,不能抛开力量谈技术,或抛开技术谈力量。一方面专项力量是运动员具有的力量,要和特定专项相结合,在特定的技术环境下发挥的力量;一方面不同项目对各种力量的需求不一样,专项力量的训练包括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反应力量与力量耐力的训练,只是它们在各专项训练中应占的比例和转化的比例不一样,以及与专项特点相应的训练形式不一样,这是由项目的自身特点决定的。各专项应本着为我所用的思想原则,结合自身专项动作特点,合理的安排各种力量练习在训练中所占的比例、训练的形式和手段。

2.跳远起跳腿肌肉收缩形式的分析

在起跳过程中,运动员的下肢肌肉先被积极拉长,然后快速有力地收缩结束的动作过程,肌肉实际是完成了一个拉长—缩短周期的反应力量收缩形式。德国的比勒教授称之为超等长收缩形式6。反应力量是一种参与活动的肌群在快速的拉长—收缩周期中爆发出的巨大力量。反应力量从收缩过程上是指神经肌肉系统先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离心收缩,紧接着迅速转为向心收缩的整个过程中所发挥出快速力量的能力;在运动过程中冲击性大负荷作用下,肌肉快速完成拉长—缩短的过程。跳远的起跳动作是一种反应力量收缩形式,反应力量理应是跳远运动员的专项力量的主要成分,而跳远运动员的训练也应更多的围绕反应力量进行训练。至于最大力量和快速力量应作为跳远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的补充,而力量耐力与跳远基本上没有关系。

3.跳远专项力量研究现状和训练现状

篇(2)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3-0181-03

医疗卫生行业是与病人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特殊服务行业,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在攀升。医院作为医疗服务的实体,要迅速适应这种需求,在着力提高整体医疗水平的同时,不断转变观念,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为大众提供“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医疗服务[1]。

1 医院实施人性化服务的必要性

1.1 实施人性化服务是医学人文科学的本质要求

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注重的是“病”而非“人”,病人先“病”后“人”,治疗过程中见“病”不见“人”。医院对待病人常常只管治“病”,忽视了患者“人”的心理感受和生物体验。现代医学模式更强调“人病”的模式,即医疗对象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主张在对患者给予应有的关爱照顾的同时,更强调医护人员把人性化服务体现在精湛的医术之中。可见,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是医学人文科学的本质要求,它不仅重视疾病诊治,而且倡导人文关怀,反对人性化服务与精湛医术的缺失与分离,要求一个称职的医者应兼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精湛的医术。

1.2 实施人性化服务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

患者来到医院,首先关注的是享受到的服务,其次是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及水平。处处便捷的方便性、人文关怀的温馨性、合理的收费等方面,集中体现了患者对医院服务的心声―人性化服务。在这一过程中,医患双方以互相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和爱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特殊关系,是人际和谐关系的理想状态。这不仅是医患双方的客观需要,也是医院和谐医患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更是影响和关乎全社会安康的需要。

1.3 实施人性化服务是赢得竞争的保证

当前,医疗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随着同质医疗机构之间医疗设备和技术的差异化日益缩小,医院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唯技术论”,服务已成为医院除医疗技术和设备以外最主要的竞争策略。只有建立独具医院特色的医疗服务体系,只有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文化,才是丢不掉,抢不去的医院核心竞争能力,才是为医院带来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根本途径[2]。

2 医院实施人性化服务的要求

新时期实施人性化医疗服务的基本要求,体现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就是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础、三个实现。

2.1 一个中心

人性化医疗服务是对“以病人为中心”理念的延伸,所有医疗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 “以人为本、病人至上”。

2.2 两个基础

2.2.1 以医疗质量为基础 医院要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尽最大可能为患者提供无差错、无延时、无后患的高质量医疗服务。

2.2.2 以人文关怀为基础 医务人员要具有换位思考意识和与患者沟通的艺术,诊疗过程中给患者以人文关怀,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困,解患者之所难,并协助患方建立正确的期望值。

2.3 三个实现

2.3.1 实现服务规范性 健全规章制度,使人性化服务每个方面和每个环节都有相配套的流程和可遵循的规范。

2.3.2 实现服务可感知 通过有形的方式,化人性化服务的效力,使患方尽可能的感知到人性化服务所体现出的爱心、责任心和同情心。

2.3.3 实现服务可持续 人性化服务是一项长期工程,要不断创新,持续改进。

3 我院实施人性化服务的实践探索

3.1 确保医疗质量

人性化服务是对患者更深层次身心需求的满足,而医疗质量安全是患者的最直接、最基本的需求。只有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得到保障了,才具备了开展人性化服务的基本条件。我院狠抓医疗安全教育,定期召开质量分析整改会议,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及考评体系,定期、不定期地开展综合质量检查,对质量检查不合格的挂黄牌,发生严重差错的实行一票否决制。由于医疗质量得到了保障,患者在安全的诊疗环境中提升了对人性化服务的认同感,人性化服务工作得以顺利的开展,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3.2 理顺服务流程

3.2.1 就诊程序人性化 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就诊途径,缓解看病“三长一短”现象。门诊形式多样化满足不同层次患者需要;开通多种挂号渠道,方便患者。住院手续更便捷:真正做到患者入院有人接,咨询有人管,手续有人办,检查有人陪,出院有人送“一条龙”服务。

3.2.2 住院诊疗人性化,诊疗处置及时 住院医师要在患者入院后2小时,主治医师在24小时,管病房主任在48小时内查房;急诊会诊不得超过15分钟,普通会诊在48小时内完成。诊疗环节细致:在诊疗环节上做到五不:不误诊、不漏诊、不粗疏、不草率、不简单化。诊疗收费合理:临床用药做到合理廉价,耗材使用做到知情同意,医疗收费做到公开透明。

3.3 优化环境设施

医院环境干净整洁,标识清楚明确,布局合理有序,努力给患者营造一个温馨的就医环境,如在公共场所挂上温馨提示等标语,每个科室走廊上都配有扶手、椅子等公用设施,病房

内有独立卫生间,提供淋浴,保证24h热水,有电视、电话等设施,床边配备呼叫器等等。

3.4 规范语言行为

医务人员接诊热情,解释耐心,注重礼仪,讲究礼貌,语言温暖,面带微笑,给患者一种信任感和亲切感。做到在老年患者面前,要像他们的儿女一样;在同龄的患者面前,要像他们的兄弟姐妹一样;在低龄患者面前,要像他们的父母一样3]。

4 结语

人性化服务不仅是一个温暖,时尚的口号,对医院而言,它更是病人的权利和要求,也是医疗机构一种规范的服务行为。几年来,我们在开展人性化服务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患者的认可和好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实施人性化服务是提高服务质量的根本,是强化医院管理、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篇(3)

创新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很难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是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要学科之一,这是因为写作能力的结构内核在于创新思维。学生的写作能力作为一个独立的结构系统,由许多相互关联的智能因素构成。它牵涉到写作主体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感受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等等。由这些能力综合组成的写作智能,具有整体性和有机性两大特点。而思维能力,乃是写作智能的结构内核。在这个内核中,作为思维精华的创新思维又是核中之核,写作主体的创新性正源于创新思维。从这个意义上讲,写作主体即创新主体。因此,写作教学必须紧紧抓住创新这个核心,贯穿创新这个核心,以培养创新主体为目标,惟其如此,写作教学才能真正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首先,在教学中,创新写作绝不是盲目的,是有一定的方法可以遵循的。

一是直接观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力求与众不同即多引导学生在直接观察时,善于变换视角,体物入微,见人所未见。

二是间接观察。多引导学生在间接观察时,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三是勤于记录。要求学生在观察之后及时记下独到发现,以求聚沙成塔,培养敏锐精确而又独特的观察能力和感受(发现)能力这种写作必备的心智模式。

第二,在写作教学中,我们非常有必要专门训练学生提炼主题的创新能力。要做到这点,需要注意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发散思维,捕捉新意即让学生从一个信息源起始(观察点或材料),向多方面寻求新颖的不囿于传统和陈规的主题。例如2006年上海卷的作文题目“我想握住你的手”,可以从“你的手”发散思维,可以理解为团结之手、爱之手、援助之手等等。

二是逆向思维,反其义而用之,即让学生从一个相反的方向思考已成定论的司空见惯的事物或观点,或是针对原先认为正确的认识有所补正,或是针对某种认识进行否定,从而得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主题。比如浙江卷话题作文:“一叶落而知秋”,“一枝红杏出墙来”。以“一叶、一枝、一世界”为话题作文。可以引导学生从“一叶落而未必知秋”的角度去思考,从而得出与他人不同得观点。

三是认识灵感思维,把握直觉,坚持不懈思考,获取最新创意灵感与直觉的概念对于学生而言似乎很神秘其实不然,黑格尔说,灵感不是什么别的,就是想象的活动和完成作品中技巧的运用,就是完全沉浸在主题里,不到把它表现为完满的艺术形象时决不罢休的那种情况。引导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自觉培养自己的灵感能力和直觉能力,及时捕捉灵感和直觉,力求使自己习作的主题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四是由表及里,透视表象,探求事物的深层意义青年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往往容易被表象所迷惑,提炼主题流于表层,就事论事,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举例或多设例,引导学生练就寻找主题创新的本领。

第三,写作教学应训练学生文章的结构创新能力,需要学生做到以下三点:

在不断分析鉴赏优秀作品的主题创新与文章的结构创新的关系过程中潜移默化。在写文章时,要首先抓住主题,然后再从结构上进行创新,一定要使形式为内容服务。比如可以采用多种文体去构建同一个主题,对于2005年四川卷以忘记与铭记为题目作文,有的学生以药品说明书的方式构建此文,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新。

在经常对作品的结构进行拆分重组练习中提高结构的创新能力。我们在平时讲授课文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对某些经典篇章进行结构重组,比如在学习《祝福》一课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文章的结构重新组合,看看重组后的文章与原文有何差异。

在掌握不同文体的形式规范后,进行不同结构的相互渗透和借鉴的尝试,学会把握不同结构的不同优越性与局限性,从而具备结构创新的基础。

第四,要培养学生表达的创新能力,就表达方式而言,文体不同,所用的主要表达方式也就不同,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表达才能准确生动富有新意而吸引读者。古人的言必己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等等,追求的就是这种效果.一句话,就是要创新,以此强化主题的创新之意。要做到这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在名作鉴赏中体会表达创新之法的精妙,不断积累感性认识。高中课文中不乏经典文本,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该让学生体会到文中的写作技巧,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表达后效果最好。

二是在习作过程中锤炼字句与炼意并进,表现技巧的创新与主题创新携手,发人所未发。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可以从优美的语言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入手来进行鉴赏分析。

三是在写作语言表达训练时,要有意识地运用内部语言描写、叙述、抒情、议论,并及时地形成书面文字,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

四是在写作训练中,逐渐学会驾驭不同表达方式及表现技巧的各不相同的功能,避免混淆,学会恰当地运用和协调几种表达方式之间的关系,表达方式与表现技巧交替使用,使文思活跃,语言出奇,主题出新,避免因表达方式和表现技巧的单一而落套沉闷,拘泥迂腐。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达成这样的共识:创新,是写作教学的精髓。写作教学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写作课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深入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活动,让写作课充满创新精神,让每个学生都具备创新的能力,这是每个写作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篇(4)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被纳入全球经济发展轨道,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与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越来越频繁,各行各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逐渐加快,我国迫切需要既掌握专业知识又掌握专业外语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这种人才是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1]。

我校是一所三本院校,学校的定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即培养学生在毕业以后成为技能型人才,而我校地处西北、各方面相对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很难满足现有的需求,在此形式下我校与国外和国内的名校合作办学,如美国的西北理工大学,国内的东北大学等,合作模式是二加二的模式,即前两年在本校学习,后两年送学生到合作院校就读,因此就我校而言,开展双语教学具有一定的意义。

2.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1)双语教学的定义及目的和意义。

双语教学活动就是用两种不同的语言进行学科教育的教学活动,一般是指在用母语进行部分学科教学的同时,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者全部非语言学科教学的教学模式。母语是主要教学语言,另一教学语言为第二教学语言,就目前我国开展双语教学的高校而言双语就是指汉语和英语。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双语教学的目标也是各不相同的。国外实施双语教育大都是源于多元文化的需要,他们的目的不仅涉及语言水平的提高,而且涉及多元文化的认同和社会的和谐共处。目前我们所实施的双语教学的最直接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从我校的情况出发,我们所实施的以英语和汉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言的双语教学,客观地说,并不是源于多元文化的需要,更多的是针对学生英语学习的需要来进行的,因此它最直接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去美国西北理工大学就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双语教学具备的条件。

①双语教师的素质[4]:双语教师是具体实施课堂双语教学的人,也是引导学生进行双语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双语教师的双语能力,特别是用外语表达学科知识的能力影响着整个双语教学的开展。因此,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且英语纯正流利的复合型教师,是双语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教师素质影响到整个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双语教学的有效实施等;没有教师或者教师的素质不高,双语教学的实施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我校目前的老师大部分是研究生毕业,从学历上看,他们都具有良好的英语水平和丰富的学科知识,外语水平都是六级,有的老师还具有雅思和托福的证书。教师花时间备课,应该还是可以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的。

②学生的特征:双语教学的基本对象是在校学生,双语教学的实施是与学生的学习基础密切相关的,特别是与学生的英语知识基础和学科知识基础密切相关的。具有较扎实的英语知识和学科知识基础,是进行双语教学的前提条件。因为一方面双语教学是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来开展英语语言学习的,另一方面,进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须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例如具备一些简单的句型、语法,并能听懂老师的基本课堂会话等。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与老师之间才能有基本的交流,课堂双语教学才能得以顺利开展下去。我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南方城市,具有较好的英语基础,一般在大二的时候大部分同学都能拿到英语四级证书。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师生双方都有双语的生活背景,开展双语教学自然会顺利一些。

3.双语教学实施考虑的因素

(1)学生的学习能力[3]:双语教学的开展,也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密切相关。

较好的外语学习能力和学科学习能力,是学生进行双语学习的必要条件和手段,是双语教学顺利开展的保证,有效双语教学的实施也会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但是反过来,如果缺乏较高的学习外语及学科知识的水平和能力,学生不仅不能进行基本的英语学习和学科学习,反而更难确保双语教学顺利及有效地开展和实施,还会造成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为保证双语教学的有效实施,还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因素。

(2)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需要: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和需求程度,影响到双语教学的实施程度。

每个在学校学习的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倾向,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对学习的态度、学习状况等都是各不相同的。例如一部分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英语知识和学科知识基础,具备较好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能较好地进行学科知识和英语知识的学习,他们还对双语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能意识到,有进行双语学习的需要。针对这部分的学生,双语教学的实施也是满足他们自我发展和未来发展需求的举措;但是,对另外一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在学科知识和基本的英语知识的学习本身可能还有待提高,或者他们对双语教学不感兴趣,也没有对双语能力的需求,针对这部分的学生,双语教学的实施则应量“学生”而行,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有重点地实施双语教学,或者选择不实施。

4.结语

本文阐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和社会对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开展双语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和老师的整体水平,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就我校的情况而言还存在以下问题,师资力量、教材的选用、课堂信息量的不足,以及什么样的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等,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进一步提出双语教学合理的方案[5]。

参考文献

[1]冯月春,张翠玲.关于本科学生专业英语能力培养方式的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1.

[2]张志刚,万朝阳.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

篇(5)

答案是唯一的:课程。只有课程这座横跨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才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结合点。因为课程是一切现实的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轴心,无论是什么样的教育理论及其思想和观点,包含在其中的各种各样的目的和宗旨,都必须通过课程这座桥梁才能最终实现;课程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手段,因为课程具体体现着培养目标的要求,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更加具体体现了各行业对各类人才知能结构的客观要求,这种特定的培养目标也只有通过课程这座桥梁才能最终实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教事业在规模和数量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办学质量方面仍与社会需要相距甚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笔者认为其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我们未能牢牢地抓住课程这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从当前职教课程的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如课程设计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课程内容及结构安排不够合理且时有偏离培养目标的现象,必要的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制度也还远未形成……这些方面的改革工作都亟待开展。

有人可能会说,你所讲的“课程”不就是指“教学内容”吗?否,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过狭隘。过去我国长期受前苏联教育学理论的影响,总习惯于把课程当作教学理论的一部分来研究,但事实上随着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课程理论已从教学理论中分离出来而直接成为教育学理论的下位理论。因此,从现代课程论的观点来看,课程应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这样,就应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理解为是培养社会生产第一线所需职业技术人才而设计的所有教育活动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亦即学习某一特定专业或工种的学生在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包括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企业及社会培训部门)的指导下所应取得的全部经验。

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不仅牵涉到教育行政部门,更与广大企业和学校负责教育培训工作的管理和教学人员直接有关。因此,我们每一位职教工作者都应在思想上自觉地增强职教课程意识,更新职教课程观念,积极地投入到现代职教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由于我国当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和具体困难,人们为了摆脱困境而往往把注意力放在职教的外部,希望国家和地方的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以始终保持对职教的强烈需要,希望职教立法和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能更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希望上级部门增拨经费以满足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等等。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仅有这样的想法还不够全面,也不够现实,因为它缺少了对职教本身的自省,其中也包括对职教课程发展现状的检讨和反思。其实,外部因素的改善固然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但更为根本的措施还在于职教自身的不断完善。所以我们不仅要在理顺体制和改善管理等方面下功夫,而且更应注重对职教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改革。

如何切实地做到增强职教课程意识呢?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应运用现代课程论的思想来更新职教课程观念,树立起一种职教“大课程观”。这里包含以下三层意思:

其一,就现代职教课程的内涵而言,我们不能将课程观念局限在正规的显在课程之上。现代意义上的课程代表的是整体的学习概念,它并不仅限于教学计划表中排列的各门学科,也包括规定科目以外的各种教育活动。但在实践中人们却往往只注重那些严格按计划组织的教学科目,而普遍忽视了以专业实践活动为核心的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支配学校师生集体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的校园文化之类隐蔽课程的建设。事买已经证明,在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方面,这类非正规的隐蔽课程是比任何正规的显在课程都来得有力的重要措施。因此,我们在揭示现代职教课程内涵时,一定要把显在课程和隐蔽课程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如果这种非正规课程的作用发挥得好,既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又能够增强现代职教课程的总体效应。

篇(6)

1.公共财政理论。公共财政理论要求对传统的财政职能进行调整和完善,特别是对财政支出结构、执行方式提出新的要求。财政应该在进一步突出保证国家政权运转的同时,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财政的进入和退出领域,加大社会保障投入、退出竞争性领域。并且,在保证国家机器和行政职能正常运行的同时,做到经济效益优先,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建立一个能够调动和激励各单位、各部门积极性的财政运行机制和财务机制,及时足额收缴财政收入,强化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安排支出。财会集中核算制正是按照这一理论,从建立行政事业单位新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体制入手,对财政资金的组织、预算、分配、执行及使用实行全过程的监督,不仅有效防止了财政资金的损失浪费,还为部门预算和公共财政改革打下了基础。

2.所有者财务理论。所有者财务是指所有者以其对资本或资金的所有权为基础,对其所委托的资本经营者进行监督和调控,以维护和获得自己利益的一种机制或措施。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所有者面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为维护自己的利益,所有者就必须建立所有者财务,对经营者进行相应的监督和调控。同时,由于市场机制无法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所有者采取的监控措施应是非市场性质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存在差异。政府和企业经营者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目标也存在一定差异。国家将国有资产委托给国有企业经营者经营,将财政资金交由各级政府使用和管理,同样也面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因此,国家必须采取有效手段对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进行监督和调控。实施会计集中制是国家作为所有权人对财政资金的委托单位进行监督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措施,也是国家作为所有权人应有的权利。

3.专业化分工理论。会计集中核算制利用电子技术成果,将原来分散在各单位的大体相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业务集中在一起,实行会计电算化,由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可以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4.成本最小化原理。地方政府的理财行为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应该体现经济学的基本精神,以尽量少投入获得尽量多产出,即追求成本的最小化。近几年来,随着预算外资金的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不断完善,传统的地方政府“财务分管”的管理模式,越来越暴露出人力成本、财力成本高的弊端。因此,有必要进行改革,把会计核算这一专业性强的工作从行政单位中分离出来,建立适合效益财政需要的新型财务管理体制和政府理财模式。而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实施,就可以用一个机构、十多个会计代替原有的几十个会计机构、几百个会计人员的工作,不仅减少了机构,精简了人员,还节约了开支和人员经费,其费用支出大大降低。

二、会计集中核算制的特点

1.集中性。会计集中核算制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集中性,委托单位所有收支必须围绕一个主要的组织机构———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相关的支出使用单位和收入征缴单位,通过信息管理网络使得每笔收支处理都处于核算中心的账务控制之下。通过核算中心对预算单位会计核算权的集中控制,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可以了解本级政府究竟筹集和耗用了多少资金,及时发现政府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可以在不同的公共部门之间进行经济资源的宏观调控,改善本地区的经济资源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

2.独立性。会计核算中心是经省、市、县(区)级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隶属同级财政部门领导,代表同级人民政府和财政部门统一集中办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资金结算业务的专门机构,并由财政部门统一领导与管理,会计核算中心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是委托与、监督与服务的关系。会计人员与被纳入集中核算的单位无任何直接利益关系,从而保证了会计人员与被管理单位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因此,核算中心的地位和职能的发挥具有相对独立性。

3.综合性。会计集中核算制将政府对行政事业的会计监督和资金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在资金监督的基础上,保证会计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具有综合性。

4.效益性。财会集中核算制紧扣财政改革目标,突出效益优先原则,将集中和分散有机地结合。对预算单位会计核算的集中是为了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对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分离,是为了加强相互监督,提高单位理财水平。

5.全面性。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对单位的会计监督包括了收费、资金结算、办公用品采购、工资发放、零星支出等诸多方面,贯穿于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所以说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会计监督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财政监督职能,消除了财政监督的“死角”。

6.一致性。会计核算中心依据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费用开支标准,对单位实施统一的会计监督,在监督的依据、标准、范围、尺度等方面做到一致,可以避免单位之间的不平衡性,有效防止单位搞特殊化。它主要是通过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参与单位收支预算编制、费用开支标准确定、财务管理制度制定以及对单位日常费用支出审核等工作而实现的。

三、会计集中核算制的运作成效

1.强化了会计监督职能,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实行集中开户后,会计核算过程由“暗箱操作”变成“阳光作业”。各单位的收支都必须通过会计核算中心账户,在会计人员的公开监督下进行。一方面,各试点单位遵守财经纪律的意识明显增强,一些超标准、不合理的支出明显减少。许多单位主动咨询有关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以及具体会计事项的审批权限和办理程序,把铺张浪费、胡支乱花等违纪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通过中心会计人员的日常监督,严格按照有关财务管理的规定进行业务审核,拒付不合理、不合法支出,遏制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的发生。

2.强化了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长期以来实行的会计分散核算,存在的主要弊端是资金分散使用,容易使资金在各单位形成沉淀,一方面使资金闲置,另一方面使财政部门资金紧张、调度困难。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取消了各单位在银行开设的账户,资金都集中存放在会计核算中心和统一账户上,账户资金月平均余额明显增多,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

3.规范了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在以前实行用人单位管理会计人员的体制下,各单位自行设置会计机构、任免会计人员,并对其进行日常管理,会计人员隶属于所服务的单位,只对本单位领导负责。财政部门仅对会计人员的执业资格、专业技术资格等进行间接管理。这种管理体制使会计人员的管理权与会计工作的管理权出现“两张皮”,造成会计人员“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难以“依法理财”。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将会计人员的人事权、工资发放及业绩评定权等从单位分离出来,解除了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会计人员能够相对独立地行使监督职能,敢于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进行监督。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直接应用先进的财务软件,实行会计电算化工作,也促进了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

4.精简了人员,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分散核算体制下,各单位都成立了专门机构,按会计、出纳等工作岗位配备了相应的工作人员。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事业单位不再保留会计、出纳岗位,不仅精简了人员,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发展和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要加强中心业务人员的政治思想和工作作风建设,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寓监督于服务中,树立良好形象,做到既坚持原则,又热情服务,帮助集中核算单位理好财,为财政把好关。一是要组织多种形式的政治和业务学习,提高中心工作人员各方面的素质,同时也要做好对报账员的业务指导工作;二是加强同集中核算单位的联系、沟通,使中心工作人员了解所分管单位的业务特点,为准确核算和强化财务监督及年终决算工作打好基础;三是采取走出去的形式,学习外地关于集中核算工作的先进经验,完善集中核算工作。

篇(7)

1.前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教育部,2001)多次强调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新课标》前言部分在谈到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时指出:“……强调课程从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和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论,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以期达到较好学习效果的教学策略体系。

2.合作学习理论的探究

Robert E.Slavin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合作学习”理论,到80年代中期,该理论取得实质进展并形成体系。随后它迅速发展,被广泛应用于几十个国家的课堂教学中。D.W.Johnson &R.T.Johnson兄弟提出“社会互赖理论”(Social Interdependence Theory)。它假定:“社会互赖的结构方式决定着个体的互动方式,因此也决定着活动结构。积极互赖(合作)产生积极互动,个体之间相互鼓励和促进彼此的学习努力。”[1]Johnson兄弟也提出“合作学习”的五个基本构成要素:①积极性相互依赖(Positive Inter-dependence):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目标,每个成员都依赖整个小组的成绩而受到奖励;②建设性直接交流(Face-to-Face Promotive Interaction):共同讨论任务的性质,决定最佳工作学习方案,特别强调互相帮助;③个人与小组责任(Individual and Group Accountability):每个成员都对小组负责;④小组协作技巧(Small Group Cooperative Skills):学习必须的社交技巧,同伴间形成和谐的工作学习关系;⑤小组评价(Group Processing):共同讨论和评价学习的进展情况。

我国“合作学习”领域的著名学者王坦把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概括为互动观、目标观、形式观、师生观、情景观和教价观。他认为:“合作学习以现代社会心理学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2]

2.“合作学习”运用于英语教学的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丰富了教学互动理论,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合作学习的倡导者斯莱文在《教育中的合作革命》一文中呼吁:“应该把合作学习的基本原则纳入整个学校系统的运行轨道中,其中包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行政人员、学校与家庭和社区、一般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全面合作……合作革命的前景十分诱人,学校将成为更人道、更愉快的工作与学习场所。”[3]合作学习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生生互动的创造性运用,它将生生互动视为尚未开发的宝贵的教育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2)改变传统的评价观,着眼于小组各成员的进步。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学习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将常模参照改为标准参照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以小组的整体成绩决定奖励认可的依据,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向大家合作达标的转变。指导学生的着力点定位在争取不断地进步和提高上,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比,只要比自己的过去有进步就算达到目标,这种评价标准尤其为学困生的进步给与了合理、公平的评价,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不断取得进步。

(3)建立师生角色的科学定位,重塑学生的主题意识。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更加注重学生的活动,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从表面上看,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确失去了许多所谓的“权威”,但实际上,教师的作用更重要,责任更大。教师要当一个优秀的导演,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还要善于跟学生进行交流,协调小组的活动,对学生和小组进行认可和鼓励,促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通过这些活动,教师把自己的教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之上,切实发挥其真正的主导作用,成为咨询人、顾问。

(4)合作学习促使学生进行不断的自我修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并非被动地接受的,而是有自主认知能力的学生个体在具体的合作情境中建构出来的,这样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拥有。学生建构知识可以对其经验进行可能的解释,这种解释不是绝对的,而是暂时的,它会不断被修正和发展。因此,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应是无条件接受教师或书本的传授,而是通过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协作进行主动选择、建构,并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世界。[4]

4.英语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实践策略

以下将以“The Taiwan Earthquake”教学片段来探讨合作学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意义。老师在屏幕上呈现以下内容的动感画面场景:Some houses are shaking,some people are screaming in fear;Some people are running wildly in all directions;Some people are trapped under the bricks and stones.T:There was an earthquake in Taiwan in 1999.Many people lost their lives in the earthquake ,but a boy called Timmy survived.

T:Was Timmy badly hurt?

Ss:(一部分学生)Yes.

T:Yes?

Ss:(另一部分学生)No.

T:No?OK,Now let’s listen to the story to see what happended to him.(在屏幕上呈现问题)

a.What was Timmy doing when the earthquake started?

b.What happened to the buildings?

c.Where was Timmy when the shaking stopped?

d.How did Timmy feel?

e.What did Timmy do while he was waiting for the help?

f.How was he saved?

(学生听录音大约五分钟,然后回答。)

T:Have you got the answers?

S1:Yes.

T:All right.I’m sure most of you have done a good job.

S2:I can’t read this text.So I don’t know how to answer it.

T:Let me help you.OK?

(老师指导这两个学生读单词,读课文。)

Now please open your books and read the text by yourselves,then check your answers.

(学生个别学习,勾画单词、词组、重点句,思考问题。)

点评:围绕有深度的问题,学生先独立学习、思考,完成对信息群的归类,产生自己的想法,这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

T:I’m sure you have your own ideas now.let’s share them together in groups.(学生按各自的小组开始合作学习,每组六人,学生相互讨论、核对答案,气氛活跃、热烈。老师深入到每个小组,先是认真倾听同学们的发言,特别强调每个人都要发言。然后,针对不同情况加以引导,使各组的讨论既热烈又深入。)

T:All right.Let’s come to Questions 1 and 2.Which group will come first?

Group 1:……(老师在合作学习中参与其中,并给予及时的指导)(The teacher hands out a set of pictures to each group.)

T:Well.You all did a good job in the discussion.Now let’s put the pictures in the right order.(老师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顺序打乱,小组成员合作交流后将图片重新按正确的顺序排列,并根据所提供的Key words叙述图片的内容。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开展合作学习,老师深入到各组巡视,在一个小组发现学生正把图片按正确的顺序排列时就给予适当的表演,同时告诉他们Key words列出来后要工整地写在图片的下面,以备交流时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点评: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参与其中,并给予及时的评价和鼓励。

(老师又来到另一小组,发现两个学生没有和大家一起讨论。)

T:Why don’t you discuss with others?Do you have any problems?

S1:I don’t know how to say these words.So I can’t say anything about the pictures.

S2:I can’t read this text.So I don’t know how to retell it.

T:Let me help you,OK?(教师指导这两个学生读单词,读课文。)

T:Can you read the text now?

S:Yes.(学生继续参与交流活动。)

T:Time is up.I’d like the speakers from each group to give a report to the class.Which group will try first?

(各组发言人纷纷上台展示完成的作品,并叙述图片内容。)

点评:本片段从多角度体现了合作学习全过程。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教学的“管理者”、“咨询者”、“顾问”、“参与者”和“裁判”,而学生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小组活动、讨论、个别学习、展示等)共享资源,互助合作,达到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

5.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课堂中运用要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1)科学分组。合作学习宜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切忌分组不科学。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小组时应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形成一种互补。每个小组由4―6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教师注意学生的合理搭配,使学生分工明确,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因此,合作完成的任务又快又好。

(2)合理分工。小组合作学习需要重视强调实施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注重个体的责任。当小组在共同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时,往往分工是非常重要的。严于律己的学生担任小组纪律监督员的职务,随时提醒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随意讲题外话或做其他与讨论无关行为的学生;语言表达条理清晰的学生充任小组“发言人”的职务,对小组学习结果向外信息,并随时解答别人提出的疑问;文笔优美者充任小组文书工作,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文字加工;绘画特长者充任小组美工工作,为展示小组的学习结果进行美化加工,以期图文并茂一目了然;当小组进行实验时,从实验的任务分配、现象观察与讨论、撰写实验报告、整理等都需要专人负责;当共同完成作业时,在各自独立完成的基础上有专人负责对有疑问且共性的问题进行分工协作,或对独立完成作业有困难的成员进行帮助……成员职责的分工不是固定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否则小组间就不存在合作的可能了。而由于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成员之间的分工任务可经常性地进行轮换,以期以每一位学生能感受小组每一份“工作”的艰辛与乐趣。

(3)适当时机。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盲目地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处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处安排小组交流,有的教师在适合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处组织小组探究,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由于组织时机不当,收效甚微。教师一定要选择适当时机,让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4)明确角色。合作学习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一方面,学生是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尽量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表达意义,做到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结合。另一方面,学生是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教师应根据全班的综合情况和个体差异,设置多种选择的教学活动,使他们的学习目标落到实处。但是,平等的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丧失了作用,而是教学理念的根本转变,也就是说,不论教师是示范者、组织者,还是监督者,在教学全过程中的整体作用都应是:①规范行为。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个别学生不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的开展,并且不流于形式。②发现火花。交流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可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也可能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③排除障碍。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时常会出现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及时指导,才能使学生很快地排除障碍。④引导深入。在开始采用合作学习这种学习形式时,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往往容易出现浅层次、表面化而忽略深层次独特性的探究。在这一阶段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合作技巧,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他们获得认知的、情感的和技能的综合发展。

(5)公平评价。教学评价是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②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这些不科学的评价方法往往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法:一要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要重视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重视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式、参与程度的评价。

6.结语

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新意识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共同达到教学目的的活动。英语课堂合作学习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团队精神,为构建合作学习型和谐社会做出努力。当然,合作学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地运用合作学习策略,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Nu nan D.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234.

[2]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37.

篇(8)

资助项目1:吉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外国建筑史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

资助项目2:吉林建筑大学质量工程项目:外国建筑历史课程信息化平台建设

【分类号】G633.2

1.引言

外国建筑史是建筑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是学生提高基本建筑素养、丰富设计知识,培养建筑观的主要途径。如何加强理论课的授课效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教学质量,是各个院校关注与重视的课题。

2.研究背景

2.1“翻转式课堂”的起源和发展

“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最初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把学生在课堂上要学习的内容制成音频和视频,供补课的学生在家里学习,效果显著,两位教师将这种做法进行推广,教学模式获得成功。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材为主体结合教师的讲授为主,单一的方式容易造成学生被动听课,“翻转式课堂”与传统的课堂相比,改变了学生上课听课,下课完成作业和练习的教学方式,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2.2“混合式学习”的背景和特点

21世纪,网络技术成为影响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学习也被混合式学习方式所取代,将二者结合,可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以多媒体、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和以“知识”为核心资源的知识经济相辅相成的发展,一方面加速了知识总量指数式增长和日新月异的更新,另一方面也为知识的掌握和学习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环境。“混合式教学”理论研究角度众多,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结合学习资源的混合、学习方式的混合、学习理论的混合、学习环境的混合,实现课程教学系统化、完整化和最优化。

2.3构建的意义

“混合学习型翻转式课堂”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结合混合式学习的内容策划,在学生互动交流的背景下,混合方法和学习模式,在确保知识学习重点和难点学习的要求下,让学生主动深入思考,通过发散思维,加强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建立科学可行的“互补式课堂”形态,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理论素养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达到开阔学生视野,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构建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3构建模式

3.1协作学习小组的构建

学生成立“协作学习小组”是翻转式课堂的基础,按照兴趣,自拟题目自由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协商的方式开展群体学习,查阅文献和资料,完成微信公众号的相关内容,形式包括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学生与老师建立微信学习群,每周四下午六点到八点,选择交流母题,由相关题目负责小组主持,进行答疑和讨论,实现线上与线下的学习互动。最终成果组织展览,由课题组教师、学院专家委员会、本系学生综合打分,结合学习小组互评,最终确定名次与成绩,成绩与最终课程成绩挂钩。

3.2辩论式的学习形式

在协作学习小组形成的“分组-合作-讨论-统一”的横向学习主线基础上,从不同角度组织辩论会,进行纵向的交叉学习,一是以内容为主题的辩论会,主要选取外国建筑史的重点学习内容为主题;第二以家地域为主线,与协作学习小组进行互动,不定期在微信学习群思考题,为本校学生提供深入交流的语境,让建筑史与建筑理论的学习互动,帮助学生关注思想多与关注形式,理解认识建筑历史,加强建筑与其根植的文化、地域的联系,真正进入研究式的学习阶段。

3.3混合式的思考方法

注重启发式的思维训练,设计“互动思维”的知识点,采用比较思维的方法,进行“中西对比”[1],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进而形成整体分析学习的思维模式,重点布置两个对比题目,一是卢浮宫与紫禁城,结合时代、社会、政治、审美的大背景辨析,思考中西方的文化和美学差异,就中西建筑的平面形制、空间尺度等进行讨论,对材料技术和结构形式进行比较;二是天安门广场与圣马可广场,学生在课下制作模型,从多角度阐述,加入城市史、园林史和文化史多方面内容,实现从认知、理解到鉴赏的提升。

3.4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多学科的交融、互动是新思想和新知识点产生的基础,一是将历史分析的思考方法引入学习,在讲解外国建筑史中结合地方建筑历史概述的内容,与日本、长春的建筑进行类比和拓展,结合实际的勘测与调研,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加强学生对建筑的直观认识和空间想象力;二是结合建筑设计课程:长春新民大街旅馆建筑设计,以历史街区为建筑设计课程基础条件,将历史元素应用与建筑设计之中,将外国建筑史和地方建筑历史概述的课程融入建筑设计课程之中,实现多学科的交叉学习,同时结合经典案例的教学,学生历史知识的实践和运用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4 实施评价

4.1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整体的教学模式构建和课程实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关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主观能动性与三个方面相关联,即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以及认识改造过程中所具备的精神状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想”“做”,以及“动力、决心、意志”[2]。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和思辨思维,完成知识结构的新型构建,养成自觉思考和自主运用的习惯,真正培养个性化的建筑观和综合设计能力。

4.2需要继续深入的问题

“混合式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新的要求,需要不断补充新的知识点和建筑界的热点、焦点,扩展学生视野;协作学习小组的构建需要继续加强,需要增加专题式的系统研究,为当代和未来建筑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完善学习评价体系,进行有效的评价网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沟通机会。

结语

以“混合式教学理论”为基础的“翻转式课堂构建”还在实践之中,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将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不断完善和改进,探索信息化背景下外国建筑史教学的新模式。

篇(9)

(Guangdong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Zhuhai519090,China)

摘要:港口是现代物流活动中的重要枢纽结点。本文对国内外港口物流发展理论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评价,同时对国内外知名港口的物流中心模式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期获得一些启示和借鉴,在指出国内外港口物流发展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今后研究方向与重点。

Abstract:Portisanimportanthubnodeinmodernlogisticsactivities.Thispaperreviewsandevaluatestherelatedliteratureofdomesticandoverseasportlogisticsdevelopmenttheory.Atthesametime,itanalyzesandsummarizesthemodeandfeaturesofthedomesticandforeignwell-knownportlogisticscentretogainsomeenlightenmentandreference.Basedonpointingoutthelimitationsofdomesticandforeignportlogisticsdevelopment,itputsforwardtheresearchdirectionandemphasisinthefuture.

关键词 :物流;港口物流;物流中心模式

Keywords:logistics;portlogistics;logisticcentremodel

中图分类号:F25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1-0068-02

0引言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显著,国际贸易和运输的量极大增长使得港口在现代物流体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就目前来看,国外的港口物流业已形成一定规模,而我国的港口物流业由于起步较晚,大多数港口物流尚缺乏战略规划,基础建设速度缓慢,装配标准化程度低,港口结构存在缺陷,物流专业人才匮乏,发展状况令人堪忧。本文将我国与国外港口物流发展状况进行了对比研究,从国外的发展进程中借鉴先进经验,针对我国港口物流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措施,旨在改善我国港口物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港口物流整体发展水平。

1国外港口物流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1.1国外港口物流发展理论研究

1.1.1港口物流的通达性研究

港口物流通达性研究的主要方面是交通网络要素。Taaffe等学者建立了港口运输网络发展的Taaffe模型,从港口与腹地之间的交通条件角度出发,对港口物流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加纳与尼日利亚港口物流进行了实证分析。Hayuth提出了一个枢纽港成功发展的关键要素是与腹地市场的通达性。

1.1.2港口物流的规模经济性研究

Taaffe模型中提到,在分析港口物流通达性的基础上,应让少数规模较大的港口集聚规模较小的港口的分散的货物流量,使港口物流逐步规模化和集中化。Ogundana、Rimmer、Hilling和Bird等学者的研究中也各自探讨了港口物流的集中化、规模化趋势,他们都发现在港口物流系统中集装箱枢纽港与支线港存在分化现象。

1.2国外港口物流发展实践研究

港口物流发展模式的实践方面,国外众多知名港口都选择以港口为中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鹿特丹港物流发展模式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地主型物流中心模式,其特点是:第一,集装箱运输形式多元化。第二,国际上港城一体化城市的典范,物流中心专业化程度高。第三,储、运、销一条龙。安特卫普港的物流发展模式简单来说属于共同出资型物流中心,即多方合资经营港口物流中心,其特点是:第一,通过与国内外先进的物流企业进行合作,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效率和学习先进的技术。第二,海、陆、空交通运输网络完善。第三,硬件设施完备,为普通和专门货物提供各种装卸和物流设施。第四,是欧洲主要的管线枢纽,也是最大的化学工业群。新加坡港物流发展模式具有供应链型物流中心和联合型物流中心两种模式的特点。其特点是:第一,极大地提高了全球集装箱运输系统的整体效能。第二,为客户提供多种增殖服务。第三,高科技应用水平高。

2国内港口物流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2.1国内港口物流发展理论研究

2.1.1港口物流集群的研究

封学军通过分析我国港口物流业的发展环境,提出了供应链一体化的港口纵向策略与港口群合作发展的横向策略相互协同发展的策略,强调物流集群效应。齐娜、王伟在《整合港口资源的国外经验借鉴》中分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港口群发展现状,研究中强调我国要想将港口做大做强,就必须要顺应港口的经济发展规律,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同时充分整合各港口的资源以促进港口物流群的形成和发展,巩固枢纽港主导地位的同时使支线港和喂给港的辅助作用得以有效发挥。

2.1.2港口物流功能研究

陈航,栾维新,王跃伟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港口城市的功能模式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功能模式港口城市的发展特征和存在问题。李筱乐从环渤海区域——中国北方区域——东亚区域经济联系大通道的视野,提出发挥天津港物流功能的最优载体是建设国际化物流中心,而天津港物流中心建设应将物流系统的各部分进行有效整合,使港口成为支撑物流中心连接内陆和海洋双向腹地的枢纽。

2.2国内港口物流发展实践研究

港口物流发展模式的实践方面,国内港口物流主要以三种模式呈现:第一种模式是一港一企(一政一企)模式,即一座城市一个港口,把过去本城市中的多个港口变成多个港区,形成统一的港口及其管理当局,典型代表有上海港、青岛港,这些港口的优势主要如下:①区位优势。②航线众多,航班密集。③市场优势;第二种模式是一港多企(一政多企)模式,即一家港口管理当局,多家港口企业,如深圳港、烟台港、苏州港等,这些港口的优势主要有:①交通便利。②区位优势。③对外联系广泛。④具有领先的科技运用水平;第三种模式是多城共港模式,即多座城市、多个区域共同拥有某个港口,例如宁波市和舟山市共同拥有宁波-舟山港,该港的优势主要是:①港口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②港口资源条件优越。③集疏运网络便捷等。根据2014年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最新排名,前十大港口排名中,宁波-舟山港名列第一,上海港第二,天津港紧接其次。

3国内外港口物流发展情况对比研究

国内外港口物流发展情况对比研究如表1所示。

4国外港口物流发展研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4.1借鉴意义与发展措施

总之,国外在港口物流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方面领先于国内。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港口物流宏观发展、港口物流与经济和产业的关系等层面上,对港口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与港口物流功能的关系研究还相对零散和薄弱,在港口物流发展的进程中,研究如何建立适应产业结构的港口物流功能体系,将宏观产业结构调整与物流微观功能的有机结合起来显得十分必要。

今后研究方向与重点可以侧重于:一,在对建立适应产业结构的港口物流功能体系的研究方面,更重视其战略方法和分析工具(包括信息技术分析)。二,重视港口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与港口物流功能整合研究,包括整合模式研究,整合模式对比分析。三,国内要重视港口的管理模式对港口物流的影响。纵观全世界港口的发展历程,政府或国有企业共同管理港口的模式普遍存在,目前出现的港口民营化趋势将更有利于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各自优势,将政府参与管理、发挥港口的社会公益性与私人或股份制公司经营发挥其市场化经营有效整合。四,研究如何以沿海港口为依托,吸引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相关产业向沿海城市的港口集中,进而形成贸易、加工、金融和运输中心,通过沿海港口中心的辐射作用带动港口城市和区域产业发展。

4.2山东青岛港口物流的发展效果

山东青岛港口作为重要的集装箱枢纽港,通过借鉴国际先进港口发展经验,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积极构建集装箱、干散货、液体散货、件杂货四大综合物流体系,各骨干货种实现了全新突破。同时进一步优化了港口功能布局,董家口港区和老港区邮轮母港开发建设稳扎稳打,扎实推进。2013年青岛港完成货物吞吐量4.5亿吨,同比增长10.6%;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552万标准箱,同比增长7%。全年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的世界排名双双由第八位提升至第七位,其中,集装箱吞吐量的国内排名由第五位提升至第四位,实现了扎实有力的发展和突破。

5结语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港口物流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政府加强对港口物流的支持,港口物流自身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和人才培养,今后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会越来越好,并进一步促进经济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宗蓓华.发展港口物流服务建设上海国际大港[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2004:2-25.

[2]林善浪,张锋.国外港口物流体系化研究进展[J].求索,2010,8.

篇(10)

1、施工合同管理的概念

施工合同是指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是建设项目的主要合同,是由具有法人资格的发包方和承包方为完成商定的建筑安装工程,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合同。合同的管理是指水利建设主管机关、相应的金融机构,以及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承包企业依照法律和行政法规、规章制度,采取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对施工合同关系进行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保护施工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处理施工合同纠纷,防止和制裁违法行为,保证施工合同法规的贯彻实施等一系列活动。

2、合同管理的作用

施工合同作为约束发包方和承包方权利和义务的依据,合同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使施工合同的双方在相互平等、诚信的基础上依法签订切实可行的合同,二是有利于合同双方在合同执行过程中进行相互监督。以确保合同顺利实施;三是合同中明确的规定了双方具体的权利与义务,通过合同管理确保合同双方严格执行;四是通过合同管理,增强合同双方履行合同的自觉性,调动建设各方的积极性,使合同双方自觉遵守法律规定,共同维护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

3、当前合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3.1 招标不够规范。为合同管理埋下了隐患

随着“三制”改革的深入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市场已逐步规范,但由于施工合同的双方在利益上存在矛盾,表现在合同上,如某些工程在招标过程中,利用僧多粥少的心理对承包人提出一些苛刻条件。迫使承包人压级压价,给承包人增加额外负担,甚至直接压低中标价格。使承包人受到一定的经济损失。为顺利承包到工程,且迫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大多数承包人面对不够公正的合同条款也只能委曲求全。同时,有的承包人为提高中标率,搞联合投标,甚至恶意串通,抬高中标价,造成不正当竞争,扰乱建设市场,造成施工力量强、管理水平高的承包人不能中标,项目不能顺利实施,工程建设质量得不到保证,给施工合同管理带来被动。

3.2 合同一方的承诺不能兑现,造成工程无法顺利实施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某一方应提供的资源没有及时提供,或者根本无法提供,造成工程项目无法开工或实施被动,特别是一些中小型项目,由于前期工作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工作开展比较困难,进展缓慢,造成工程项目被动拖期。有的承包方在施工过程中人员资格和数量,设备的数量及型号,工程工期等与合同内容不相符,甚差异很大。特别是投标项目,实际施工过程中与标书内容不一致,标书中的承诺不能完全兑现,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造成负面影响。另外一些应急度汛的水利工程,工期短,时效性强。如工程不能按期竣工,可能造成防汛抢险的被动,并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3 合同条文不够完善,对合同双方不能很好的进行约束

主要表现在工程招投标不规范,有的招投标过于简单,邀约及承诺不能构成合同签定的依据。建设双方有的不使用合同范本,而是由双方商定形成一个合同,有时由于经验不足或缺乏对工程的细致分析,造成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一些合同涉及不到的问题,合同的预见性较差,双方需要重新进行协商,给工程建设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有的合同条款不够严密,有歧义,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容易产生不必要的争执。

3.4 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违法转包或分包现象,给合同管理带来麻烦

根据合同法规定,承包人不得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转包给第三人或者将其承包的建设工程肢解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包给第三人。禁止承包人将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禁止分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工程再分包。建设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必须由承包人自行完成。但在工程实际建设过程中。非法转包或分包的行为仍然存在,造成合同履行起来困难重重。工程质量很难保证,出现一些债务纠纷,造成工期拖延,给合同管理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4、对加强合同管理的对策

4.1 增强法律观念。依法进行合同管理

目前,我国建设行业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备,尤其是《招标投标法》,《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对工程招标及合同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各行各业也根据国家法律制定了有关条例。因此,合同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应当认真阅读有关法律法规,并对所签合同的标的、计量标准、质量要求、价款支付方式、合同履行期限、地点、违约责任以及合同条文的释疑等内容,应作出明确具体的解释,防止出现歧义,增强合同的严密性和可操作性。

4.2 积极推广使用合同示范文本

“三制”改革后,水利工程建设市场经过一定时期的运行。已形成了自身的建设合同范本,使用合同范本有助于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防止合同缺项、漏项和不平等条款的出现,因此应积极推广使用。

4.3 坚持合同审查制度,严格招标时企业资格审查

坚持合同审查制度,是合同能否顺利履行的前提与保证。一般情况下,合同审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建设项目是否具备合同签订的条件,合同内容是否符合法合规。合同条款是否详尽明确,工程等级和技术要求是否具体,是否符合国家规范标准,合同签定是否具有完备的合同手续。此外,在工程招标时还应该对施工企业的主体资格、企业信誉、注册资金、隶属关系、财务经济状况、设备及技术条件、履约能力,与招标工程相类似的工程施工经验等进行严格审查,以确保投标企业的内在质量。

4.4 加强对合同执行情况跟踪检查,督促合同双方自觉履行合同

在合同执行过程中,主管部门及建设单位应定期检查合同执行情况,并建立完善的合同检查考核制度。对合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问题,认真进行分析、纠正,对随意违反合同条款的行为要认真查处,使合同管理步入正规化、规范化管理渠道,防止因合同违规而造成不良后果。

4.5 对合同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应选派具有丰富工作实践经验、懂经济、业务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人员负责合同管理。对于合同管理人员要进行岗前培训,在合同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对执行人员进行交底,使他们熟悉合同内容,做到有理、有据、有节的执行合同,变被动执行合同为自觉执行合同。

篇(11)

    (一) 奖惩性教师评价

    奖惩性教师评价以奖励和惩罚为最终目的,把教师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的评价结果,做为评先、评优、晋级、奖金发放的依据。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检查和鉴定教师的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是否符合学校制定的目标;二是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做出奖励或惩罚。

    现在学校管理中的“优胜劣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能者上,庸者下”“末位淘汰”等,均是奖惩性评价的突出体现。奖惩性教师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我们也要看到,这种评价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并且只注重教师已有的工作表现,只关心评价的最终结果,教师难以参与评价之中,只有被动的接受评价,因此,这种教师评价制度难以引起全体教师的重视,有时还会造成教师与评价者之间关系紧张。它对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影响是有限的,在某些时候还可能是消极的。

    (二) 发展性教师评价

    发展性评价制度实质上是以促进教师未来发展为目的的一种形成性教师评价。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发展性评价重视教师的个人价值和专业价值,强调教师评级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仅注重教师过去工作表现和已取得的工作业绩,而且更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和学校的未来发展。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教师评价,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他们的期望,培养他们的主人翁净胜;二是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确定教师个人进一步的发展需求,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给教师提供培训或自我发展的机会,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从而促进学校未来的发展。

    发展性教师评价虽然能得到全体教师的认同,但评价只注重过程,不重结果,有时不能确保学校及教师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 教师评价实践初探

    奖惩性教师评价和发展性教师评级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事实上,任何一种教师评价体系都不会十全十美,我们通过整合奖惩性教师评价和发展性教师评价,构建了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师评价体系。

    (一) 明确评价目的

    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确立衡量各类教师评价的标准,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对各类教师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促进每个教师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促进学校领导不断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评价原则

    1.发展性原则:评价改革要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教师和学校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2.多元性原则:内容多元化、主体多元化、方法多元化。

    3.过程性原则: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学校要关注教师的工作过程,及时积累资料,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三)确立评价内容

    师德、教育、教学、科研、管理。

    (四) 多元评价

    1.对象多元化:中层干部、教师、职员、工人。

    2.内容多元化:师德、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服务。

    3.主体多元化

    (1)教师自我评价:教师自评是主要倡导的评价形式,也是教师评级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每一位教师对自己都是最为了解的,最知道自己工作中的优势和困难,同时也都具备一定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能力。因此,我们在对教师的评价时注意充分发挥教师本人的作用,突出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践证明:教师在自评中认识到的问题往往比在他评中别人给其指出来更容易接受,更便于改进。所以,对于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足或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教师自我评价的方式来解决。教师自我评价可采用自我总结的方法进行。

    (2)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做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我们对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等工作,通过定期召开学生评价教师的座谈会,做为定性评价;设计学生问卷,让学生通过答卷的形式,对教师进行定量评价。

    (3)家长对教师的评价:家长评价教师是家长的一项权利,也会死促进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合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对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等工作,也通过定期召开家长评价教师的座谈会,做为定性评价;设计家长问卷,让家长通过答卷的形式,对教师进行过定量评价。

实践中我们感到:学生和家长对教师的评价结果与教师自评、同事及领导评价的结果往往是一致的。

    (4)教师对教师的评价:教师与教师间彼此都非常了解,教师对教师的评价是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同一个教研组或同一个年级组之间的教师在一起合作共事,他们对彼此间的优点、缺点、长处、不足等情况颇为了解。所以,教师对教师的评价是重要的学习和交流机会,被评教师可从同事评价中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经验,对于引进教育教学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都非常有益。通过调查问卷、座谈评议、互评量表、听课评课、民意测验等方式开展教师互评,可以使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5)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学校管理者应该是最了解教师工作情况的,同时,学校评价教师的各种量化评比都是由学校管理者负责的,甚至有些量化结果是对教师某一方面评价的最重要依据。学校成立教师的评价领导小组,通过评价量表、交换意见、撰写评语等方式对教师分阶段实施评价。

    4.方法多元化

    (1)奖惩性评价:奖惩性评价在教师评估中有时非常必要也非常有效。如《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方法》《德育工作评比及奖励方法》《教学工作评比及奖励方法》《教科研工作评比及奖励办法》《教师考核细则》《中层干部考核细则》《职员工人考核细则》《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工工资考核分配方案》等,这些奖惩性评价对教师工作的督促和提高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2)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在教师评价中更能体现新的评价理念,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意义重大。如:通过“教师专业发展成长记录袋”的自评与互评,对教师的发展规划、教育工作、教学工作、学习、科研、管理等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建立新的目标,促使教师专业发展;通过“课堂观察”对教师的教学取向、教学方式、教材运用、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的导引、提问技巧、教师的观察力、调控能力、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认知表现、学生真实的思维表现、课堂氛围等进行观察、评价和反馈,使教师在听取课后评议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和修正,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再如说课活动、评课活动等,都是发展性评价很好的形式。

   (3)民主评议:民主评议在教师评价中广泛应用。如:学校的各种民主推荐、民主评议等。

    (4)定量评价:定量评价在教师评价中更为普遍。如:学校的各种量化评比方案、细则、意见等。

    (5)成长记录袋评价:我们对教师的教育工作主要通过建立的教师成长记录袋,从①教育思想;②反映个人教育水平的代表性作品、成果;③我的教育故事等方面进行自我展示和评价。

    我们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主要通过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从①教学模式;②自我推荐的教案或教学设计;③自我推荐的课件;④承担的公开课的影像等;⑤教学成绩;⑥我的教学故事;⑦教学经验总结等方面进行自我展示和评价。

    我们对教师的科研工作主要通过建立的教师成长记录袋,从①课题研究(包括参与或申请的课题);②研究成果(包括发表的论文或著作)等方面进行自我展示和评价。

    我们对管理者的管理工作主要通过建立的教师成长记录袋,从①课堂管理;②班级管理;③行政管理等方面进行自我展示和评价。

    (6)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课堂上教师能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情感体验等式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对此,我们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同课异构、研讨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等教学、教科研活动,大家一起来评价和研究课堂教学,通过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等一系列活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注重关课评课的过程,淡化评化,使教师能轻装上阵,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7)典型案例评价: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教师的教学案例,如:对我校杨忆慧、张红昌等典型教师进行研究分析,让教师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优势,提供他人可以借鉴的实践经验。

    三、基本经验

    (一)分系列评价

    由于教师岗位的职责不同,各种人员的工作目标也就产生了相应的差别。因此,我们要根据其岗位职责构建不同的评价目标和标准。这样才能保证对教师的评价达到科学规范、公正合理。

    (二) 多元评价

    教师的劳动是复杂的劳动,教师劳动的成效是多元的。因此对教师的评价必须从内容多元、主体多元等进行评价,合理的反映出教师工作的全面价值。

    (三) 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

    通过奖惩性评价实现“重结果”“奖优罚劣”“奖勤罚懒”“优质优酬”,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师队伍管理,有效地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激发教师内部活力。通过发展性评价实现“重过程”“重发展”“促提高”。

    (四) 民主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民主评价是发扬民主的重要体现,是教师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有时因种种原因“票决”结果会偏离实际。定量评价具有客观化、标准化、精确化、量化等鲜明的特征。但定量评价有时会因量化方案的不完善,评价结果也会偏离实际。民主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优势互补,才能使评价更加科学、公平和公正。

    四、 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