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学科德育的含义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关于有声语言
有声语言主要指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口语表达。教学口语是由语音和吐字、音量和响度、语速、语调和节奏、词汇、语法等几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的。它是教师最基本、最广泛的表达工具,具备传递信息、调控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等功能。语音是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语音不但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更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同样,语调和节奏、词汇和语法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语言的运用上,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语音发音清晰、准确、到位;教师语音发音准确将直接影响留学生对教学信息的理解和汉语语音的习得。(2)音量和音响应控制在教室安静的情况下最后一排也能听清楚的分贝范围。课堂上教师声音的高、低、强、弱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3)表达的语速要和留学生的汉语听力水平相适应,因为无论什么课型,教学口语对学生来说都是很好的听力训练材料,学生只有真正输入了,才能够准确地输出。(4)语调和节奏应该根据教学需要有目的地变换,增强课堂语言的生动性和情感性,提高信息的接受率。(5)用词规范和准确、恰当。教师课堂上所选择的词汇不但要规范准确,而且要恰当选择学生能够理解的词语。教师的课堂语言对学生有直接的示范作用,无论是组织教学、讲授内容还是发出的各种指令,都是学生目的语输入的重要来源。尤其对于初级班的学生来说,语言受限且接触目的语受限,课堂是其获得目的语输入的重要场所,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课堂用语的选择。
二、关于书写语言
书写语言通常是指教师的课堂板书。它和有声语言一样,都是传递信息的载体,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辅助手段。课堂板书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途径。板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展示教学内容的提纲和注解,具有标准示范、吸引注意、促进理解、加深记忆的作用。(杨惠元,2006)板书内容是对教学内容的强化,其是否具有直观性、简洁性、启发性、趣味性、示范性等特点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传统的书面语言主要是在教学用具黑板上完成,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必不可少,因为汉字的书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初级教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词汇有限,在讲解、板书词汇时,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简笔画。如果你的简笔画功底比较好,则既展示了你的才华,又达到了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词语的目的。即使你的简笔画马马虎虎也没事,在学生善意的笑声中,课堂气氛也会随之活跃起来。但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设施设备的不断更新,多媒体和信息技术为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了条件和依据。教师可以在理解教材,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排列的基础上,再结合多媒体课件技术,将自己的板书设计通过PPT合理有序地展现出来,这样不但能节省课堂上板书的时间,还能将教学内容丰富化、系统化、趣味化。如我在讲解“信”和“寄信”这两个词和短语时,就在“信”的旁边附上了一张“信封”图,以动画效果展现出来,接着箭头指向“寄信”这个短语,再以动画效果展现一个小女孩在寄信的卡通图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对“寄信”这个短语不太明白,这样通过PPT,结合图片加以展示,其意不言而喻,效果非常好。还有如讲授家庭成员的称谓名词时,通过一个组织结构关系图,就可以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辈分、长幼关系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将学生理解上的障碍一扫而清。因此,如何利用书写语言艺术增强教学效果,除了传统的板书形式外,多媒体课件将是不二的选择。
三、关于教态语言
教态语言表达技能主要是指教师利用表情、动作、手势等体态语,辅助口头语言传递教学信息和表达情感的行为方式。心理学家埃克曼认为,表情是用来表达情绪的,而身体语言,如姿势、手势、眼神等是用来传递信息,加深理解和印象的。心理学研究证明,人际沟通的效果,7%来自语言文字,38%来自声调,55%来自身体语言。(胡逢游,2010)在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用这种体态语作为辅助教学语言,尤其是在初级汉语教学阶段,体态语作为辅助教学语言对学生的理解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初级阶段的学生词汇量很少,甚至无法用纯语言进行交流,教师上课时,若能充分运用身体语言的信号功能,就可以以情达意,以情动情,增加学生的信息接收量、掌控课堂纪律。在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以下这几种体态语又显得尤为重要。
(一)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学生群体比较特别。他们是来自世界各地,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生活习俗各异的学生,但是在课堂上,眼神却是无国界的。因此,讲课中,教师巧妙运用眼神,可以起到传情达意与导向,以及组织教学的作用。通过环视或扫视、注视或凝视这两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反应,根据环视到的情况及时调整说话的节奏、内容、语调等。教师的眼神里要表现出自己对讲授内容的情绪体验,以辅助语言感染学生。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除了文化习俗不同外,他们在学习汉语时所采用的方法和遇到的困难都会因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李丽丽,2010)比如说东南亚的华裔学生汉字学得又快又好,但是课堂上表现得较为安静,不够活跃;中亚的学生课堂上口语表达很积极,很活跃,但是汉字书写是让他们头疼的一个大问题;非洲的学生声调很好,但是理解能力比较差,接受能力总比别的学生慢一拍。所以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在处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学生问题上体现出差别化,多用和蔼亲切、鼓励赞扬的眼神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中。
(二)微笑。微笑既是一种美好的师德语言,又是一种无声的师德语言。(赵海霞,2011)面对来自世界各国热爱汉语的留学生,微笑和眼神一样,没有国界。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上、在留学生面前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更代表着中国的形象。微笑不但能够拉近师生距离,更向外国友人展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善良友好。微笑犹如一缕温暖的阳光,无需任何成本,但可以创造出许多价值,微笑可以使得到它的人们富裕,但不使献出它的人变穷。(赵海霞,2011)我们给留学生以会心的微笑,他们就会回报给我们真挚的感情。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国,有老有少,性格各异,他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或羞于开口,或窘于表演,或难于书写,但是只要老师的微笑还在,就可以缓解紧张,舒缓固执的情绪,化解僵局的矛盾,处理抗衡的事态。所以,看似无声胜有声。(赵海霞,2011)用微笑营造和谐的氛围、活跃课堂气氛、鼓舞学生奋力向上、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三)手势。手势是姿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中适当的手势可以增强教学口语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激活学生的情绪,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无论是赞扬学生、组织课堂教学,还是讲解词汇,手势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手势既可以表情达意,又可以模型状物,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庞迪,2012)尤其是在讲解动词、形容词的时候,手势教学对学生理解词汇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有一次我在初级班讲解生词的时候,PPT文字出现了一些小错误,一位外国学生马上指出了我的错误,当时我并不觉得尴尬,而是马上竖起大拇指对他说:“你真棒!知道老师写错了!”初级班的学生听不懂:“你真棒”,但是明白老师竖起大拇指是表示赞扬。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被表扬的学生也很有成就感。
有声语言、书写语言和教态语言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要想营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气氛,让留学生爱上自己的课,教师就必须加强自己的语言艺术。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观察和积累、分析和总结,就一定可以逐渐走向完善,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庞迪.中学语文教学课堂语言的运用[J].大庆社会科学,2012,(02),总170期(1):142、144.
[2]李丽丽.对外汉语教师如何增强语言的亲和力[J].文教资料,2010,9.
[3]赵海霞.微笑是无声的师德语言[J].学周刊,2011,(7).
中图分类号:J802文献标识码:A
2011年3月,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以下简称“2011学科目录”)印发实施。按照新的学科目录(本文把面向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专业目录简称为“学科目录”),“艺术学”已从原“文学”门类下一级学科独立出来,列为独立的第13个门类,下设五个一级学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称为“专业类”。本文把面向本科生培养的专业目录简称为“专业目录”),即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门类的独立,必然带来下属学科的设置与实际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这既是一个严肃的学科范畴和学科逻辑建构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面向现实需要搭建艺术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系统工程,同时,还是引导艺术教育和艺术学发展的指导性纲领。
一、艺术的特性与学科门类的独立性
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自成门类,不仅是实至名归的学科关系和体系归属问题,也是艺术和艺术研究自身学科建设的转折契机。艺术是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和反映世界的独立方式,它与哲学的、宗教的、科学的认识世界和反映世界的方式是并列关系,具有互不可替代的同等的重要性。因此,艺术学理应列为独立的学科门类。
人类与其他生物体的本质不同在于人是创造“意义”的生命体,人类既生活在自然界中,更生活在自身创造的“意义世界”中,并在这种“意义世界”中自我发展。人类把握世界的不同的基本方式,构成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织的“意义世界”。哲学的把握世界的方式是“思辨”,以智慧的力量构成了人类的价值世界;宗教的把握世界的方式是“虔信”,以神圣的力量构成人类的信仰世界;科学的把握世界的方式是“实证”,以认识的力量构成了人类的知识世界;而艺术的把握世界的方式是“体悟”,以创造的力量构成人类的意象世界。以的观点看,艺术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以“艺术生产”的方式创造的人的意义世界的形象化体现。“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①马克思的这段论述同样适宜于说明艺术的本质。人类通过艺术创造,形象地表达对外部世界的体认、对内心世界的感悟和对理想世界的意愿;又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进入体验的世界、感悟的世界和情感的世界,进而由艺术接受获得某种价值认同、精神激励、时代感召等,激发起人类自身之思想的力量、情感的力量和创造的力量。因此,人类离不开艺术。人类离开了艺术,不仅是现实生活的缺憾,而且是思想、精神和情感生活的缺失,更是人类文化的缺失,那将是不可想象的。
文化符号学认为,人是创造符号的动物,人类把握世界的不同基本方式就构成了人类的“符号宇宙”,它是“人的本质”所具有的自觉性和创造性的产物,同时人类又借助这些“符号”创造和创新自己的文化。正如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1874-1945)所说:“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②在他看来,“在语言、宗教、艺术、科学之中,人所能做的不过是建造他自己的宇宙——一个使人类经验能够被他所理解和解释、联结和组织、综合化和普遍化的符号的宇宙。”③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在不断地与自己打交道而不是在应付事物本身。他是如此地使自己被包围在语言的形式、艺术的形象、神话的符号以及宗教的仪式之中,以致除非凭借这些人为媒介物的中介,他就不可能看见或认识任何东西。”④这就是说,艺术也是足以认识人类自身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符号体系”。“象所有其它的符号形式一样,艺术并不是对一个现成的实在的单纯复写,它是导向对事物和人类生活得出客观见解的途径之一。它不是对实在的模仿,而是对实在的发现。”⑤我们“只有把艺术理解为是我们的思想、想象、情感的一种特殊倾向,一种新的态度,我们才能够把握它的真正意义和功能。”⑥
正因为艺术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不可替代的基本方式,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基本符号形式,足以对人类社会发生影响,艺术活动不仅受到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也受到各国和各个历史时期学者们的重点关注,历来是人文学科的重要内容,走出了哲学——美学——艺术学这样一条越来越集中也越专业的研究道路。从教育的历史看,艺术教育也走过了工作坊教育——学院教育——现代专业教育的发展道路,是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独立学科门类。纵观当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学科目录,“艺术”都是独立的学科门类(参见表一⑦),虽然各国对该门类的名称有“艺术”或“艺术学”等差异,但都有自己自成体系的学科和专业群。同时,它又是和其他学科门类有着明显的交叉、融合优势的生长学科群。表一各国学科门类设置数量和艺术门类设置、学科数量比较表
目录国别1美国1英 国1德国1俄罗斯1日本1韩国1中国艺术学科门类名称1艺术学1创造艺术和设计1艺术,艺术学1文化与艺术1艺术1艺·体能1艺术学 一级学科191101518141-15二级学科1521441301301561-1(27)我国的现代教育体系,是19世纪末在近代西方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由于政治、历史和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导致“艺术学”被归在了文学门类下,长期不是独立的学科门类。而且,在一个多世纪的教育发展中,艺术教育主要被定位为艺术技能教育,在人文社科体系中长期处于边缘化、另类的地位。由此可见,这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艺术学独立为第13个门类,是理顺学科逻辑关系的正确之举。
二、艺术学门类的综合性与学科目录设置
艺术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复杂性,使其具有了多重特性——作为以“艺术生产”的方式创造的“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世界,艺术首先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同时表现为“艺术生产”活动和过程,最终体现为艺术创作作品——因而成为形而上与形而下共存、道与器合一的文化实体。艺术的这种全方位的包容量和复杂性,也决定了它作为高等教育学科门类的复杂性和包容量,必然包含着多层次、多侧面的专业教育内涵。
作为人类知识体系的目录式表达形式,高校教育的学科目录、专业目录虽然保有知识体系和学理要求,但是,它的任务和作用却主要不是保护和传承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全面性。“学科目录适用于学士、硕士、博士的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并用于学科建设和教育统计分类等工作。”⑧专业目录则“规定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反映培养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工作方向,是设置、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授予学位,安排招生、指导毕业生就业,进行教育统计、信息处理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⑨可见,高校教育的学科、专业目录主要是规范学位、学科管理,面向社会人才需要的教育教学目录。
概括地说,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学科门类,其学科体系包含了“艺术技能”教育(艺术)和“艺术研究”教育(艺术学)两大部分,同时又涵盖了形态和领域各不相同的各种艺术类别和相应学科。矛盾也恰恰在于这种艺术与艺术学的差异、“术科”和“学科”的差异、艺术门下自身类别多样性的差异。
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术科”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代和中世纪的画室教育、作坊教育,到文艺复兴后期兴起的意大利学院教育和近代的皇家艺术学院教育,都主要是艺术技巧和艺术创作教育。这种专注于艺术实践能力的教育传统在现代专业艺术教育中仍占有重要地位。这种艺术专业教育在国内外的专业艺术院校中表现得最典型。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学科”教育,是在近代才发展起来的。这得益于西方“美学”的深厚传统,主要表现为“艺术史”学科的建立,以及逐渐兴起的“艺术学”二级学科教育;这类学科主要是建立在综合性大学中,而非专业艺术院校中。在中国作为“学科”的艺术教育是分裂的、初级的,“艺术史”作为专业主要是单科艺术史,比如美术史、音乐史等,最初只集中设立在有限的几所专业艺术院校中;“艺术学”作为学科专业,是在1997年的学科目录中被设为二级学科后,首先在综合性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层面开展起来的,但在1998年的专业目录中并未设立本科层次的“艺术学”专业。
艺术(术科)与艺术学(学科)的差异,是一种天然存在,也是艺术作为学科建立学院教育必然要面临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各国在学科目录中的处理是不同的(参见表一)。比较国外的设置,用“艺术”作为学科门类名称的国家占明显多数,只有美国用“艺术学”,德国则是客观地并列使用“艺术,艺术学”作为门类名称。这种同一学科门类的名称差异,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该学科门类的复杂性,同时反映了该国家对该学科和人才培养定位的取向差异。但不管如何,他们在一点上是相同的,即该门类中都包含有艺术技能教育(术科)和艺术研究教育(学科)两类学科、专业。这恰恰体现了现代专业艺术教育“学术”与“技术”并重并相互结合的办学理念。
该学科门类的命名,虽然名之为“艺术,艺术学”是最客观准确的,但笔者认为命名为“艺术学”也是合理和可取的。这是由现代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使命决定的。大学教育在根本上是专业知识和能力教育,以培养人才为中心,负有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基本功能。大学实现这四大功能的资本是什么?学术知识和专业能力。一切体系性的专门知识都可以称之为专门知识、专业知识,被视为专门学问,在学校教育中表现为相对独立的学科、专业,其总体性质当然是“学”,这个“学”是“学科之学”,涵盖着该门类、学科或专业的学理性、学术性、专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如果包含有诸多专业技术的理工医农等门类、学科可以称为“学”,艺术门类、学科为什么就不能称为“学”呢?这里的“学”表明该门类、学科是一个包含着“学术”和“技术”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的综合体。简洁地说,大学教育可以概括为“学术为先,育人为本”,绝不同于职业教育、中专教育的“技术为先,实用为本”的教学理念。大学教育中相当多的专业必然包含专业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也倡导实践教学,但又是以专业学术素养教育为前提的,以培养具有一定专业学养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使命。大学的学科、专业教育毕竟是体系性专业教育,必然要求施行贯穿着专业理念、专业技术、专业理论等的全面专业知识的整体教育观和人才培养目标。这对艺术学门类的专业教育也不例外,而且更应受到重视。套用历史上“体用之争”的话语模式,我们不妨说艺术学门类的高等专业教育应坚守“学术为体,技术为用”的原则。
三、我国当前艺术学学科目录的设置与存在的问题
作为高校教育方面的规范性指导文件,学科目录和下属专业的设置,根本原则理应是既符合学科和学理逻辑又符合社会教育实际。分析世界主要国家艺术学学科目录的设置(参见表一),大致可归为两类设置逻辑和设置状况:一类是以艺术的“种”概念划分为基本根据的、学科数量较多又相互独立的设置格局。同时,又通过另设“综合”或“其他”学科,为艺术交叉或融合等新艺术学科、专业的拓展留出发展空间。这种设置格局体现了突出艺术“品种”的专业性,以“窄口径”培养具有专精的专业能力的艺术人才或艺术学人才的教学理念,以美国、英国等国为代表。如美国的学科目录,“艺术学”门类下共有9个一级学科,52个二级学科。另一类是以艺术的“类”概念划分为基本根据的、学科数量较少并相对独立的设置格局。同时,一般又在学科类别中依据传统设有少量的独立专业。这种设置格局体现了突出艺术“类别”的专业性,以“宽口径”培养具有兼容能力的艺术人才或艺术学人才的培养理念,以德国、日本等国为代表。如德国的学科目录中,“艺术,艺术学”门类下共有5个一级学科,30个二级学科。需要说明一点,上述两种设置逻辑和人才理念仅可视为体现在各自学科专业目录设置状况中的一种倾向,并非像我国一样的明确原则。因为他们的目录是统计的产物,不具有规范性、指令。但有一点又是明确的,即不论是基于“种”概念还是“类”概念的划分,体现“窄口径”还是“宽口径”的理念,其目录的设置逻辑是统一的,内涵是一致的,理念是贯通的。
我国的新式艺术教育体系,从一开始就是模仿西方,走的是专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路子。这种情形在1952年院系调整后形成格局,艺术教育以专业艺术院校为主,辅以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专业。专业艺术院校又分为单科院校和综合院校两种,前者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等;后者有南京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等等(经教育部批准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31所)。再后来,又经过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院校合并和“扩招潮”,许多大学纷纷组建艺术学院或开设艺术专业,形成了当前中国艺术教育“四类”并存的格局:专业艺术院校,师范院校的艺术院系,综合性大学的艺术院系,理工农林类大学的艺术院系。照理说,各类不同类型、性质的高校创办艺术类专业,理应在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方面各具特色,百花齐放。但事实恰恰相反,这“四类”基本等同一类,或说后三类基本等同第一类:基本都以培养专业创作和实践人才为培养目标。它们之间的差别远远大于类同,差异主要表现在师资水平和专业水准的高低上,而不是在学科优势、专业特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更根本的方面。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又与学科、专业目录直接相关。
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截止到1997年之前,艺术类一直是以具体的艺术种类、行当等为专业基点,学科、专业目录中的二级学科(专业)都是具体的、基本的专业种类。比如绘画方面的“中国画,油画,版画,壁画”等都是以画种为区别的独立专业,设计方面的“环艺,染织,服装,陶瓷,装潢,装饰”等也都是独立专业,是以设计领域为区别划分的。这种学科、专业目录与突出艺术专业教育的办学体系相结合,造就了前述单科专业艺术学院的辉煌,它们以其高精尖的专业教育模式成为当时乃至当今全国艺术教育方面的榜样。即使在1997年后,新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布)》(以下简称“97学科目录”)和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98专业目录”),仍是按照艺术类型设立8个二级学科,20个专业,但体现了“改变高等学校存在的本科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范围过窄的状况”⑩所作的努力。
我国新公布的“2011学科目录”,虽是多方长期努力的结果,但结果显然是差强人意的。“艺术学”从一级学科升级为门类,但并没有将原一级学科名下的8个二级学科一并升格为一级学科,而是归并为5个一级学科。这当然可以视为“拓宽和调整”理念的延续,但却存在着学科间的逻辑关系不同、学科含量严重不平衡等问题,所体现的学科建设和教育理念也是紊乱的。这将不可避免地使我国的艺术学学科建设和专业教育发展遭遇尴尬,并可能引发新的问题。
在“97学科目录”中,艺术学的8个二级学科是按照比较公认的艺术类型(种属关系)划分的,符合艺术学学科的学理逻辑,也符合我国艺术教育的学科实际,具有简明、准确、包容、规范的特点。如将之集体升级作为一级学科的名称,将原“98专业目录”中的20个专业不升级,稍作调整作为其名下的二级学科,则有顺理成章的优势。一是可以使原有学科体系稳定过渡、有序升级,二是也有利于现有高等艺术教育“四类”院系稳定办学秩序,切实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充实调整教学内容、突出专业优势和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遗憾的是,新学科目录莫名其妙地设了5个一级学科,据说原因是行政命令与学科组妥协的结果。我并不是一般地反对一级学科整合,如果按照相同的学理逻辑和拓宽口径的思路,整合设计一级学科和下属的二级学科,则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比如设置“A艺术理论,B音乐舞蹈,C戏剧戏曲,D美术设计,E电影电视5个艺术学一级学科”就比较合理,既有教育实践的传统又有学理融合的基础。另外,最初审批通过的“4个一级学科设置:艺术学理论、音乐舞蹈学、戏剧影视学、美术设计学”方案也比现行的方案要好一些,学理逻辑还是统一的。这两种方案都突出了一种学科整合、融合的理念,既符合当代艺术融合发展的趋势,又符合拓宽人才培养口径的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新方案一级学科的设置逻辑和口径不一是显而易见的:“美术学”、“设计学”只是过去单一的二级学科“美术学”、“设计艺术学”的升级,“音乐与舞蹈学”是原来两个二级学科“音乐学”、“舞蹈学”的合并,而“戏剧与影视学”则包含了过去的三个二级学科: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其实,在高校的实际教学和院系的设置中,戏剧和戏曲又是各自独立的,这就在实际上是四个学科。这种逻辑和口径不一、学科含量的人为失衡、学科名称用“与”并置的状况,势必带来学科目录设置和学科发展中的种种问题。
一是造成学科建设和教育发展理念的混乱。
新的学科目录所释放的学科和教育理念不是融合发展,而是并置在一起的学科各自发展,壮大后就可以分离、分立的信号。这至少会造成两种可预见的恶果。
其一是激化学科分立,造成一级学科的名合实分的发展尴尬和无实效建设。日前,国务院学位办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了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对应调整到新目录的相关工作,待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颁布,与学科目录相适应的高校学科和专业建设也将随之启动(因“2011学科目录”只设置到一级学科,则新的本科专业目录所设“专业”就将成为国家的二级学科规范)。但是,这种学科建设具有“长远”意义吗?能够收到实效吗?以美术学、设计学独立设置一级学科为鉴和奋斗目标,“被并置”的学科必然要求分立。因此,这类一级学科建设必然不会造成实质性的融合,又终将因不远的将来的分离而白费功夫。这种结果,我们还可以从2011年修订的征求意见稿《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中看出苗头。它在艺术学5个专业类下设27个专业,但在“被并置”的一级学科中,设置专业的理念和逻辑又是不统一的。在“音乐与舞蹈学类”下设的专业有“音乐表演、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舞蹈表演、舞蹈学、舞蹈编导”等,所设专业显然是两个学科专业的分立并置,而非合并统合的;但在“戏剧与影视学类”中所设专业似又表现出了部分融会统合的理念,比如“表演、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等专业。其实,业内人士都知道,作为教学专业,即使在相似领域比如表演、导演中,戏剧、戏曲、电影、电视乃至音乐、舞蹈学科的专业要求是很不相同的,硬统合在一起也必然以“专业方向”的方式分而置之和实施教学。毕竟,不同艺术种类(学科)间的差异要明显大于类同,这是由艺术的分化、分科发展的历史造成的合规律的必然选择。所以,笔者认为在“戏剧与影视学类”中的这种设置,并不是出于融合和宽口径的考虑,而是“数量控制”的副产品。
其二是弱化学科发展,造成原有优势学科和弱势学科同时受到削弱的局面。退一步看,即便是按照现在设定的一级学科实施建设,那些被合并在一起的一级学科理应按照融合发展的理念来建设并设置二级学科。现行学科建设原则要求,“一般学科建设都按一级学科来评价、设定共同课程、决定学科规划”,照此实施,就极有可能造成“被并置”的一级学科以削弱原有独立学科的专业性为代价,来寻求两个学科的硬性“融合”。这实际上会造成两败俱伤,不仅制约某些原有优势学科的发展空间,也限制了原来发展比较薄弱的学科。现行美术学、设计学为独立一级学科的设置,可被解读为学科发达、成熟就可以设为独立学科的原则之体现。但是,音乐学科、戏剧学科在原有八个二级学科中也是高度成熟、富有成就的学科,失去了像美术学科一样的独立地位,只会限制它们的发展空间。同样,舞蹈学科是过去发展相对较弱小的学科,电影、广播电视艺术作为比较新兴的学科,不给予它独立的发展平台,同样难以使这些学科自身丰富和壮大起来。
二是导致艺术专业院系的新一轮扩建和合并潮。
前面已经分析了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体系“四类”并存的局面,其中的主力当然是教育部批准的31所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在专业院校中,单科设置的专业院校又是佼佼者,特别是在京的专业院校,它们在所依托学科中保持着最高水平,是该领域学科建设的代表。如果将原有八个二级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它们将在新的一级学科建设平台上提高和深入发展,保持学科建设和学位、专业教育的最高水平,并发挥榜样和示范作用。但是,依据新的学科目录,它们将面临“降格”的尴尬:许多原来领军的完整的单科院校将降格为半科学院(比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甚至三分之一学科、四分之一学科的院校(比如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电影学院)。这种被动“降格”的尴尬还将落到其他京外单科艺术院校头上。这不仅严重削弱了原有单科院校及其所在学科的地位,也将带来它们学科不完整的生存危机,引发新一轮的学院扩张和重复建设,或者是新一轮的学院合并。
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按照现行学科建设原则和学位授予制度,这些一级学科不健全的单科院校,必然要寻求自身学科建设的完整性,因为这是学校生存和发展前提,生死攸关。同时,在年内有关艺术学升为门类后学科建设问题的论坛中,我们已经听到了有关“专家”的这种声音,他们认为:“升级”对于不同性质的大学,所面临的问题也各有不同:“对于综合类大学而言,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其学科有关,而对于专业院校而言,重要的是如何成为一个艺术大学。”对此,艺术学学科组成员们或有所察觉,他们呼吁艺术学门类建设要杜绝画地为牢的地域掠夺和争权夺利。但是,这种呼吁对于政策所导致的生存危机而言,怕是难以奏效的。
令人遗憾的还有,“艺术学理论”下只拟设“艺术史论”一个专业,难以让艺术研究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更难以为艺术教育起到拓展作用。而且,“2011学科目录”也没有为艺术自身或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交叉发展设立门径。虽然拟列入“艺术与科技”专业,但它设在“音乐与舞蹈类”中,难免沦为舞台声光电专业,而不是为“艺术与科技”交叉专业留出的发展空间。更令人遗憾的是,现已公布的5个一级学科设置方案,短期内是无法更改的,按照《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的规定,“一级学科的调整每10年进行一次”。这将令刚刚自立的艺术学门类的学科和专业建设,需付出10年的代价、浪费10年的青春成长期。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第96-97页。
②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35页。
③同上,第279-280页。
④同上,第33页。
⑤同上,第182页。
⑥同上,第215页。
⑦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十五”学位制度和研究生教育研究课题——《国(境)外学科专业设置情况调研报告(2006年)》。
⑧2009年颁布《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
⑨1998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动漫与戏剧和影视学
在动画的学科定位方面,我们已经明确动画是归属在一级学科戏剧和电影、电视学下面的二级学科。“动画”二字,会让我们联想起一部部通过逐格绘制、拍摄和制作的动画影片,想到播放的电影或电视片,如脍炙人口的《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大闹天宫》和《喜羊羊与灰太狼》等等丰富多彩的动画片。一部动画电影完成后在电影院中播放,一部或一套动画电视片在电视台播出,这是顺理成章的程序,把动画看成是电影、电视的一部分也是十分合理恰当的。其实,我们今天所遇到的所谓“动漫”的概念也是起源动画,应该说没有动画,就没有动漫的产生;我们今天所创作的、所应用的和所讨论的动漫其实是在动画的引领、诱发下萌生出来的一个新生的另类,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动画在其百年的发展和演变中的独特经历。从主体中衍生出另类,对于动画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已经把动画由英文直译的“卡通片”衍生为“美术片”或“美术电影”,并且建立了中国当时最大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美术片”这个称呼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得以终结,并从民间起改称为动画片或动画。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的开放与融合,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一波波文化、经济浪潮,让人们的思想解放。一系列新鲜的观点、建议和见解纷纷得以表达。由于人们,特别是年轻的一代,第一次看到了迪斯尼的米老鼠、唐老鸭,日本的阿童木和一休等形象———一系列的跨越文化、跨越时空的动画片时,显然对于当时“美术片”这个名称有了不同的认识和新的看法。二是科技的原因,由于新技术(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和现代的工业化及产业化的运作模式进入了从创意到制作到发行的动画全部领域,也促使加快美术片向动画片的过渡。在短短的几年内,“美术片”这个概念已经基本被停用,取而代之的是动画或动画片的概念。但由于文化和技术的缘故,人们发现美术片的名称被废掉之后,所谓的动画也还是不能完全的囊括人们所要表现的手段和理念,于是,顺理成章地衍生出了动漫概念。因为“动漫”这个词既是一个新的概念,又是一种基本可以覆盖电影、电视等艺术与产品和漫画及衍生产品流行的和时尚的思潮。这种思潮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且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文化现象。
我们可以从卡通片到动画到动漫的演变过程中,比较清楚地了解到动画与动漫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动画还是动画,动画的学科定位归属于一级学科的戏剧与影视学是理所当然,但是动漫是动漫,动漫不能等同于动画。因此动漫的学科定位是应该有所不同。
动漫与设计学
艺术门类下一个重要的一级学科是设计学。每当我们看到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与动漫相关联的文具、玩具、服装、图书、广告、网络媒体等产品时,总是会将动漫与设计的概念糅合到一起,认识上是模糊和互换的。究其原因实在很简单,这是因为当今社会里在某些领域中,设计与动漫已被融于一体。现实生活是如此,就势必会影响到教学以及学科的设置。
在我们的设计教育中,一般会开设动画的前期设计和动漫衍生产品的开发、设计和教学。就目前规范的学科设置来看,这些与动画、漫画相关联的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是应该属于设计学的范畴之内。的确,动画影片的前期形象、场景设定和艺术风格的设计等的工作理应归类于艺术设计。就以动漫的衍生产品设计为例,其涵盖的概念设计、外形设计和功能设计都是在大的设计学的范畴之内。其实,设计学的原理和设计的方法始终独立贯穿在动漫产品的创意、制作和营销的全过程中。
因此,就能看到动漫与设计在一些领域里被糅合被重叠。但是另一个问题又来了,如前所述,动漫是一个大的概念,它包含了四个主要的方面,自然有与设计相交叉的成分并且十分重要,但是如实地分析,动漫类的设计只是设计学学科的一部分,它有很大一部分是游离于设计学的范围。动漫与设计学中多媒体学科的关系也值得探讨。这里的“多媒体”主要是指在新兴技术下所产生的媒体现象,如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全息和激光技术媒体等等,动漫总是一次次的成为新一代媒体技术和手段的实验者和生力军。以手机媒体为例,近十年来,其技术经过了多次改革和提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从诞生之日起,手机媒体与动漫就产生姻缘,迄今为止,手机媒体中的主打内容基本是动画短片和漫画图片。何为这样?其第一重要的是技术进步的原因,其次也有人们的审美喜好原因。再说网络媒体,这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发展一路走来,也与动漫有着不离不弃的关系。就以Flash这种软件为例,它是专为动漫与网络媒体结合而创造出的链接通道和工具。这种Flas在如今已经不再专属于网络媒体了,它已经从虚拟的网络世界迈向了影院和电视台等更广阔的传播空间。新一代媒体,如3D、4D、全息影像等等,无一不是以动漫作为第一载体来到广大观众面前。因此,往往会给人一个印象:动漫就是多媒体,多媒体就是动漫。但是当我们稍加仔细地研究和分析就会发现,多媒体与设计学的其他学科一样,与动漫的关系都是有所关联和交叉,但却不能重叠和覆盖。
动漫与美术学
美术学也是艺术门类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一级学科。但是近几十年来,当我们提起美术和看到美术作品时,尤其是看到许多展览中所展出的现代艺术作品时,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感受到美术所面临的、来自现代时尚文化的巨大冲击。当我们欣赏日本现代艺术大师村上隆含有大量日本动漫元素,并且价格昂贵的作品时,自然会想到动漫与美术的结合,尤其当动漫与现代影像艺术相结合并成为现代美术的一部分,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动漫作为美术的一分子早有渊源,如动画片的前身就是“美术片”。我们老一辈的动画艺术家们早就发现了美术,特别是从中国传统美术和民间美术形式中得到灵感并在动画影片中加以运用非常重要,闻名于中外动画行业中的“中国学派”的光辉也是拜美术所赐。从动画片创作的本身来分析,无论是二维、三维,还是定格、剪纸、沙画,这些形式事实上都与美术分不开的。从影片的艺术风格、人物刻画和背景的设计,从原画、动画的绘制和后期合成、校色等等,都离不开美术。这也证明了“动画”中的“画”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动画是动漫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它与美术的外部联系来看,动漫与美术的结合目前出现在几个主要的方面。一是作为展览、展示的动漫创意艺术作品。我们在一些大型的美术展览中,如意大利的威尼斯双年展、巴西的圣保罗双年展、北京美术双年展和上海美术双年展,都可以看到以动漫影像为媒介的各式作品,艺术家们利用动漫的手法来展示他们的情感和创意。二是拍卖或收藏在动漫制作中绘制的画作手稿。以迪斯尼的作品为例,一些40年代迪斯尼出品的动画影片的单帧赛璐珞片画作手稿已经卖到了30万美元一张。还有一些现代的动画和漫画作品的画作手稿也都成为了某些美术收藏家们的最爱。三是动漫中的漫画部分也是与美术相交叉的作品。有许多活跃在这两个领域的画家、漫画家,同时他们也是动画艺术家,像已故的动画大师特伟、阿达等。虽说动漫是与美术学有着不解之缘,但是它们双方还是各自独立的,而不能相互覆盖。
动漫与音乐和舞蹈学
如果说动漫与戏剧和影视学、设计学和美术学等有关,人们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把动漫与音乐和舞蹈学这些舞台艺术视为一体,会有很多人不能理解。但是,生活的现实已经证明动漫与音乐、舞蹈,甚至与戏剧表演等的结合是可观可听的。首先,动漫中的动画影片和多媒体的制作就离不开音乐的配合。另外,由于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的审美与时尚需求的提高,有愈来愈多的音乐舞蹈的创意和演出需要加入动漫影像。
诸如日本著名动画家宫崎骏和著名作曲家久石让联合举办的动漫音乐会,浙江工业大学小和山动漫研究中心与上海音乐学院、上海交响乐团和中国美术学院合作的动漫交响音乐会,这些音乐会都把动漫作品与音乐作品、故事情节与舞台氛围、音乐元素与声光电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展现在舞台上,使观众在得到听觉愉悦的同时也得到视觉的享受。这些成功的动漫音乐会也充分地证明市场需求多媒体和多元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新演出形式,而它们所彰显的强大的时尚性和观赏性正是当今观众的需求增长点;近些年,动漫儿童剧和动漫戏曲演出也逐渐成为时尚。显然,视与听的完美结合已经成为艺术家们追求的目标。
不过动画诞生不久,有人就把它搬上舞台与真人共舞,动漫与舞台艺术的结合由来已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动漫技术提升和制作成本的降低,令愈来愈多的艺术家、动画家、漫画家、音乐家、舞蹈家和戏剧家都加入到展示多元艺术相辅相成的实验和探索的队伍中。现今,在艺术和商业两个方面都成功的例子越来越多。由此可见,动漫与音乐和舞蹈学虽然结合愈来愈紧密,但是它们之间依然保持着各自的特点和独立性。
动漫与艺术理论学
艺术门类中的唯一的一个理论类的一级学科就是艺术理论学。动漫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与演变,其自身也逐步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艺术理论体系。在本质上动漫的理论体系应是艺术理论学的一个分支和组成部分,它与艺术理论学有着许多的共性方面;但是在个性方面,动漫的理论体系又有自身的特点。
以动画理论研究为例,动画中的创意理论属于艺术理论学的范畴,但是动画的技术理论大都属于工科和科技理论的范畴。由此我们可以认定动漫理论体系可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动漫的艺术理论部分;二是动漫的技术理论部分;三是动漫的其他相关理论部分。
动漫的艺术理论部分涉及艺术创意理论、影视理论、美术与设计理论、传媒理论、表演理论、配音配乐理论,等等。这些均属于艺术理论学研究的范畴。动漫的技术理论部分中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论、智能互动理论、视听传输技术理论和云计算及储存技术理论等都是与工科的科技理论有关联。动漫的其他相关理论部分中的传媒营销理论、会展经济理论、网络传播管理理论等等是与商业、经济和管理学科理论有关联。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动漫的理论体系与艺术理论学也是相互关联、相互交叉、相互补充,甚至相互重叠。但它们都拥有相互独立的特性。
动漫与计算机科学和技术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动漫艺术与动漫技术是一对孪生姐妹,尤其是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与动漫的关系最为紧密。计算机科学和技术本身也是一级学科,但是它不在艺术门类之下。
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在动漫中的应用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计算机硬件方面;二是在计算机软件方面。这两个方面在动漫体系中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和功能。在广大的动漫产业和研究团队中,我们总是需要并发现在科研和技术的岗位上发挥着他们独特的技术作用的一批人。他们的努力使动漫成为在艺术门类中艺术与技术结合最为紧密完好的种类形式。很久前,曾经有人说过,在世间的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中,有两种艺术形式是最需要体力劳动,一种是芭蕾舞,另一种就是动画。如今,芭蕾舞依旧如故,但是动画已经大不相同,改换门庭了。究其原因,正是这些科学技术方面的专才们发明了电子计算机和数字技术,使得在动画制作程序方面彻底结束了赛璐珞片动画时期所需付出的高成本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从而推进动画迈入了现代动漫的新纪元。在上世纪80年代科技专才们发明了三维动画软件和技术,产生了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这种技术完全能把计算机图形、图像建立在数字化的虚拟空间之中,也使动漫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数字时代。之后,科技专才们所发明的新技术不胜枚举,各种新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我们在每年一度的国际计算机技术图形图像博览会上都深深地感受到这种新时态。可以说,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参与不但使数字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也赋予动漫更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性格。
动漫与高等教育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两种产物或结晶,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两个重要维度。科学精神以物为尺度,以客观事物自身为尺度去度量世界,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品性――客观性与务实性;人文精神以人为中心,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关注和维护,提升人的生存意义和生存目标。1但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不是对立矛盾的两种事物,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科学发展过程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认识这种人文内涵对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2
1.科学的人文意义
当今社会存在着一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立起来的倾向:似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弘扬科学精神,不仅无助于人文精神的发展,反而对人文精神是一种遏止或损害。孟建伟认为:“狭隘的科学观和文化观是导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离和对立的重要根源,一旦我们超越狭隘的科学观和文化观,便不难发现,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人文精神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狭隘的科学观一是从功利主义科学观理解科学,将科学理解为人类征服自然、获取物质利益的一种手段,片面的把科学精神视为工具理性;二是从实证主义科学观对科学所作的“客观主义”的理解以及关于认识(科学)世界和体验(人文)世界的截然划分,否认了两者的关联。另一方面,狭隘的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文化观和现代新儒家的文化观都给人们带来一种错误的观念,即把人文精神看作是一种与科学精神相对立的“文人精神”,或者说是“人文学科的精神”或“人文文化的精神”,从而进一步加深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对立。可以说从这种狭隘科学观和文化观角度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错误理解似乎已成为社会主流观念。
科学对真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除了自由探索的精神、勇于批判的精神、大胆创新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精神以外,还有毫无私利的精神、为真理献身的精神等。这些精神具有很强的人文意义,并永远激励着人类向着真善美的最高境界奋勇前进。还有,促进人类智力的发展,永远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迈进,也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之一,这是科学作为一项智力活动所体现的最根本的文化精神。代表现代体育的奥林匹克运动与这样的现代科学活动是一致的、相似的。3
2. 科学精神与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并不等同于科学精神。科学技术里的“科学”特指的是自然科学,而自然科学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以便人类能够按照这些规律去改造自然。“科学”还是理论状态的东西,它通常要通过“技术”去改造自然。所谓“技术”是实践状态的东西,实际上就是科学的应用,但技术一经产生就会拥有越来越强大的力量。一般说来,科学技术是中性的东西,在不同的价值观下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因此,科技的滥用就是技术在体育领域中的强势表现,当技术的这股强大势力淹没了体育科学活动中的人所体现的精神,以及体育科学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人类精神追求,使人们忘记了体育是为了人类的全面发展的真正目的。导致体育产生异化的主要原因是对科学精神的误解。因而,大力倡导和弘扬正确的科学精神才是发展科学技术,并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3.正确认识体育的科学精神
通过以上分析,如果我们依然将体育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视为两种事物,简单的提倡重视人文精神或是两者融合发展,也许改良的效果依然难见。因为这始终是建立在两种事物、两种论点上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主观意识上就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对立的观念。因此,应该理解为人类所从事的体育科学活动所体现的精神,或者说是人类所创造的体育科学文化所体现的精神是体育的科学精神。这种精神体现的是人(运动员或体育参与者)的精神,而不是无人无关的体育科学技术所具有的那种工具精神。
弘扬蕴涵人文意义的科学精神对于体育的发展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引导人们正确使用科技手段,促进体育活动持续、健康向前发展,避免滥用科技导致体育产生的异化问题。二是在体育发展进程中,正确对待体育同政治、经济、外交等社会各领域的关系。三是弘扬蕴涵人文意义的科学精神是当前我国实现体育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的理想途径。蕴涵人文意义的科学精神使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得到有机统一,对科学技术的运用有了符合道德规范的价值导向。
将不畏艰难、坚忍不拔、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为人类自由和解放而奋斗、为人类服务、造福于人类的崇高精神,以及从“更快、更高、更强”向着“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转变的奥运精神真正融会在体育精神中,体育才能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目标。
参考文献:
[1] 俞吾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必须协调发展[J].探索与争 鸣,1996(1):4-7.
[2] 陈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探析[J].自然辨证法研究, 1997(1):22-27.
[3] 孟建伟.论科学的人文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5):162;201.
[4] 郭传杰.论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7.
[5] 王大珩.于光远.论科学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165;177.
[6] 肖峰.哲学探究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J].中国青年政治 学院学报,1993(5):12-16.
[7] 沈礼清.论倡导科学的人文精神与人的全面发展[J].理论观 察,2001(6):19-21.
[8] 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3:13;54.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6-0246-07
兰斯-斯特拉特,福德汉姆大学新媒介计划专业研究中心主任,传播学与媒介研究教授,媒介生态学协会创始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介生态学。
胡菊兰(1959-),女,河南大学大学外语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翻译学。(河南开封 475001)
一、媒介生态学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媒介生态学:它是源于古代社会的一种知识传统,这种传统在对19世纪和20世纪的传播和技术革命做出回应的过程中与之融合,并逐渐在21世纪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学识成就代表了一个最初的伟大综合体,这一综合体由构成媒介生态学研究领域的不同研究线索组成,并且就其本身而言,麦克卢汉的研究是这一学术领域的基础和中心。这并不意味着媒介生态学的所有研究都与麦克卢汉的思想有关,也不是说麦克卢汉所写的一切就一定是媒介生态学的内容。这仅仅是说在此领域,麦克卢汉的著述是最常被人引用的作品,尤其是其《理解媒介》一书;同时也想表明:在所有从事这一知识传统研究的学者中,麦克卢汉的思想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同样,我们还可以这样说,用媒介生态学来概指麦克卢汉的观点和主要研究成果,在表述上最为准确,它比用媒介研究更具专有特性。
除麦克卢汉之外,在此领域还有两位重量级的人物,即沃尔特·昂(Walter Ong)和尼尔·波兹曼(NeilPostman),他们深受麦克卢汉思想的影响。对沃尔特·昂而言,媒介生态学是一种可以使他称作“生态关怀”(ecological concern)的内容得以具体化的观念,他把“生态关怀”描述为“一种新型观念,最根本的开式生态系统(open—system)的意识。它的主要动力(thrust)是书写与印刷相脱离之动力(thrust)的辩证对立”。沃尔特·昂还认为:
生态关怀的当代问题乃是达尔文著作中达到极点的早期思想的回响——这种早期思想表明了,为何那些早期被认为是生命闭合式生态系统(closed—system)的基础、并在哲学思想中被作为主要基础的物种自身不是固定的,而是通过个体与环境之间开放式交互作用所带来的自然选择的进化。新近在哲学上出现的对由电子传播媒介、电话、无线电设备,以及后来电视所孕育的开放性(openness)的关注,似乎与先前处于孤立之中的人类族群之间的相互开放(opening)并不是没有关联的。
在其他著作中,沃尔特·昂还提出,电子媒介环境已经上升成为一种新型的互联文化,以及一种新型生态时代:
现在,我们对各种生态学的入迷,与标志着我们时代特点的信息爆炸是一致的。……由于信息爆炸,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我们周围宇宙中各种生物和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随着我们对宇宙和有机体的进化有了愈来愈详细的了解,我们也最终意识到在对生命的建构和以生命为中心之间所存在的相互关系,然而,对我们而言,终究还是要落到对人类生命的意识当中。当然,人类的生存环境不仅仅只是地球而已,而是整个的宇宙,其广袤的区域依然无法计量,其时间大约已有120亿到140亿年之久。这才是人类出现之后至今仍然生存的真正的宇宙空间。
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来谈谈以下几种较为常见的导入方法。
1.问题导入法。问题导入法又称设疑导入法或悬念导入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思维。以提问的方式来引出授课的主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简洁。
2.故事导入法。高职生学习的持久性不强,但是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如果在上课之初讲一个鲜为人知又扣人心弦的故事作为导入,就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既能自然导入新课,又能在无形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如果能在叙述中再加入富有情趣的细节描述,那么效果就更突出。比如在讲授“檀君神话”这一课时,我用中文讲述了天神桓雄与熊女结婚并生下了朝鲜的开国国君檀君的故事作为导入,听后学生都在猜测熊女是怎样从熊变成美丽的女子的,而我就提示答案就在以下课文中,整堂课学生注意力都非常集中,达到了很好的授课效果。
3.歌曲导入法。“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斯宾塞在《教育论》中说:“教课应该从具体开始而以抽象结束。”如果在授课之初就能把与授课内容相关的、优美动听的旋律送入学生的感官,那么,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快乐,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材。例如我在上一堂关于体育竞技内容的课时,相比于其他老师在导入环节只放体育竞技插图,我在播放插图的时候,以由韩国著名歌唱组合高丽亚那组合演唱的1988年釜山奥运会主题曲'handinhand'为背景音乐,歌声优美富有朝气,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的体育竞技的魅力,吸引了他们对本堂课学习内容的关注,让整个课堂的气氛都很轻松和谐。
4.视频导入法。视频导入法比其他导入方法都更加形象生动。有动态的画面、优美的旋律作为一堂课的开头,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如果视频选择的巧妙的话,还能使其贯穿整堂课,让整个授课过程都浑然一体、引人入胜。比如我听过的一位骨干教师的公开课,她在导入部分用一个简短的小视频引出了主题,接下来整堂课都围绕那段视频展开,到拓展阶段又把那段视频重放一遍,要求学生分视频内容进行模仿表演。整堂课环节紧扣,学生也学得兴致勃勃。让我深切地体会到导入艺术的魅力。
5.实物导入法。虽然我教学的对象是成年的学生,但是他们的韩语水平还是停留在小学生的阶段,有时导入的时候讲得再多,还不及一样实物更让人印象深刻。比如在讲到银行一课的时候,我运用实物导入法,拿出存折、韩币、信用卡…吸引学生注意,很自然就过渡到授课内容。
二、导入的注意点
1.导入的时间不宜过长,导入内容宜短而精。导入应该直奔主题。比如在讲到圣诞节这个话题时,有很多教师都会想尽办法,视频、歌曲、道具,在导入上花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其实这个导入完全可以通过问题导入法来引出主题,比如问:“你过圣诞节吗?”“你是怎么过圣诞节的呢?”这样直接明了,该堂课的主题也能一下子体现。
2.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不能生搬硬套。在设计导入时,针对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即使是材和教学内容,也应该根据不同授课对象的具体情况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经常变换导入的方式,这样才有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新鲜感,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次函数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它是建立在学生对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函数的认识基础上的,同时也为学习一次函数的性质、反比例函数及二次函数奠定了基础。根据学习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难点是根据题意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由于学生对一次函数的概念是陌生的,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了两个情境,其中教科书上安排的情境2――关于汽车的耗油量问题由于难度较大,我将它后移至本节课的后期处理。
教学情境1:某弹簧的自然长度为3厘米,在弹性限度内,所挂物体的质量x每增加1千克、弹簧长度y增加0.5厘米。
(1)计算所挂物体的质量分别为1千克、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时弹簧的长度,并填入下表:
(2)你能写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吗?
通过创设这个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一次函数;然后我自主创设了有关宜万铁路的第2个情境:
教学情境2:背景资料:宜万铁路全长377公里,总投资近290亿元人民币,每公里造价已超7000万元人民币,创造了中国铁路平均造价之最。宜(昌)万(州)铁路全长377公里,2010年11月19日宜万铁路迎来了首趟试运行客运列车。列车从宜昌出发,以108千米/时的平均速度驶向万州。设x(时)表示火车行驶的时间。若y(千米)表示火车与万州的距离,写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
情境2的创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好地了解宜昌,热爱宜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两个情境,得出两个关系式,让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式子的共同点,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得出y=kx+b,进而概括出一次函数的概念。然后把情境2变形:在前面的情境2中:如果题目的条件不变,把问题改为:(1)若y(千米)表示火车与宜昌的距离,写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2)y=108x是一次函数吗?它与前面的一次函数有什么不同?
通过上面的变式题得出一个正比例函数的关系式,由学生自己归纳正比例函数的概念。由于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因此在得出一次函数概念的基础上,再通过一个特例,当b=0时,得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将正比例函数纳入到一次函数的研究中去。这样,打破了传统教材先研究正比例函数,再研究一次函数的顺序,让学生从整体上认知一次函数。
在例题教学中,由于例1比较基础,采用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通过集体评价的方式完成,并引导学生归纳列函数关系式的一般步骤。在此基础上展示例2,由于例2难度较大,主要由教师引导完成。通过例2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和基本方法。
在最后的当堂检测中,我设计了两道题,其中第二道题是书本上的引例,此题由于难度较大,我增设了一个过渡性问题“汽车行x千米,它的耗油量y的关系式怎样表示?”,再解决教材上的问题“油箱中的剩余油量z的关系式怎样表示?”,问题由浅入深,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二、对本节课的反思及教学体会
1.要明确“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相结合,兼顾统一,形成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落实“四基”的过程中,应打破传统的“满堂灌”和死记硬背的传授和获取知识、技能的方式,要让学生在师生互动和主动参与、体验、实践活动中逐步落实“四基”。
2.要正确处理“继承”与“扬弃”的关系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活动,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不能过于形式化、机械化。新课改并没有完全否定传统教学的讲解,而是更强调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明确活动的目的,使课堂活动有层次,并因势利导。
3.要处理好教科书与其他教学资源的关系
教科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至高无上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灵活调整教学顺序和整合教学资源,采用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引导学生去探索、体验蕴含在知识背后的方法与过程,在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情感和态度方面的陶冶。
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对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故在教学中,我首先由两个实际问题创设情境承接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这个环节中主要以教师提问师生共同思考得出答案并进行师生互评。
在出示例2时教师先出示上节课的“登山问题”:
某登山队大本营所在地的气温为15℃,海拔每升高1km气温下降6℃.登山队员由大本营向上登高xkm时,他们所处位置的气温是y℃.(1)试用解析式表示y与x的关系.
问题:为了更直观地反映登山温度变化情况,我们可以怎么做呢?(画出图象)图象是什么形状呢?(一条直线)实践出真知,大家用描点法动手画一画,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然后教师板书:画出函数y=-6x,y=-6x+5的图象(在同一坐标系内).由例题引导学生用描点法画函数y=-6x与y=-6x+5的图象。并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对两个函数的图象进行比较,我用几何画板对学生得出的猜想进行演示进而得出:
(1)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是一条直线;
(2)由直线y=kx平移|b|个单位长度得到直线y=kx+b(当b>0时,向上平移;当b
通过例2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得出只用合适的两点就可以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简便方法。再通过四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与图象的比较让学生总结并发现一次函数y=kx+b中k的正负对函数图象的影响,从“数”与“形”两方面去理解和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然后通过学生独立完成反馈练习的情况了解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让学生谈谈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二、原因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研究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在此之前学生门已经学习了正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次函数的定义。由于我校学生的基础普遍比较差,学生虽然已经经历了研究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过程,但是对于函数的理解还是比较浅显,将函数解析式与函数图象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故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通过对解析式的比较分析理解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能灵活应用。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对于通过具体函数图象猜想一次函数的形状和k的正负对于函数图象的变化趋势和函数性质的影响并不困难,但是学生容易停留在只从“形”的角度认识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不会用函数和变量去思考问题,即从“数”――解析式的角度加深理解。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时,有意识地加强对一次函数y=kx+b与正比例函数y=kx解析式的分析与比较,突出数学知识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以此加深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体会,使学生逐步地增强应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解决策略:
1、由于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以往学习了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以及一次函数的定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在学习一次函数定义时对于课后的一个实际问题的练习掌握情况不好,因此这节课从这个问题复习开始,起到承接以前学习过内容的目的,同时对这个问题稍作改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引出本课的内容。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函数模型描述实际问题的作用。
2、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特点。为了更直观、形象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采用以实践探索为主、多媒体演示为辅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带有探究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探索,发现归纳结论,利用计算机的《几何画板》软件增强与形结合的直观性,并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函数图象,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3、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好学、好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同学之间交流画法,谈谈想法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件中的动画过程使数与形的关系可视化,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感知。
4、在由具体函数y=-6x+5与函数y=-6x的图象关系抽象得到一般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直线y=kx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我将抽象的过程分两步完成,先由函数y=-6x抽象到正比例函数y=kx,再由函数y=-6x+5抽象到一次函数y=kx+b,这样有利于学生从具体向一般过渡。
5、在小结的设计上给学生一个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学生所发表的见解不一定全都是本节课的重点,只要是学生的观点正确又的确是他的知识收获则我就给与认可和鼓励。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048—02
一、汉语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提问在汉语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和表现之一,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主要途径,是促使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创造学习的主要手段。其效用发挥得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本文重点分析了目前形势下我区汉语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旨在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师生的教学互动,培养学生学兴趣,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一)提出的问题过多
提问不仅能增进师生交流,使教师获取更多的反馈信息,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因此它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就提问最终极的目的来说,无疑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提问频率过多,是当前课堂提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许多课堂上充满了师生之间的问答,教师提的问题少则几十个,多则上百个,面对如此之多的问题学生怎么能有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实际上,在这众多的问题之中也鲜有具较大思考价值的问题。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课堂,实质是“廉价”的。许多教师提出的问题类型单一,大都属于信息类知识的低层次问题,包括:单词词组的记忆、个别具体的事实表述、“是”或“否”的选择等。学生回答时只需对事实或其他事项进行回忆性重述或检索性确认,回答内容就被陈述出来。这种不需要推理分析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往往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并未真正触及深层复杂的智力活动,显然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极为不利。
(二)问题的难度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不少教师的课堂问题的难度远远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词汇量毕竟是有限的,而其所能用以回答解决问题的词汇则更有局限性。有些课堂内容不可避免地涉及某些专业性较强的词汇,或者教师课堂上提问的“问点”过泛、偏难,没有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出合理回答,结果会导致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水平产生怀疑,这样不仅会挫伤学习积极性,阻滞教学进程,还可能会破坏教学氛围,不利于后续教学。老师提问之后,不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就叫学生回答,造成了学生回答不出的情况。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弱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提问缺乏应有的后续性
课堂提问往往是课前预先设定的问题,在上课时,尤其是经验不足的教师,很容易拘泥于自己既定的思路,不能够灵活变通问题的角度、难易度。如果学生不能按照设计的思路回答,这些教师会反复重复问题,而不能对问题加以变通、简化,也不会用一些辅的问题加以启发引导,使课堂陷入僵局。我们有些老师对“师生互动”学习的实质理解不够,对互动学习的目的、动机、运用范围和过程没有认真的分析,认为一堂课中没有师生互动就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因此,随意的分小组,讨论一下就可以了。这样的学习有互动学习之名,却无互动学习之实,理解只是流于形式罢了。有些问题没有明确指出,学生需要将自身已有生活经验同课文的具体情境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以致教学实践中,不少学生只是依据课文的一些表面信息展开联想,泛泛地谈论自己的感悟,连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深入理解也达不到。
二、课堂提问优化设计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一)课堂提问优化设计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课堂教学提问应有明确的针对性,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提示学生注意重点和难点知识。因此,教师的提问应针对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在课堂问题设计中,教师应考虑教学内容的难易,教学对象的年龄、性格、知识基础与能力水平等因素。
2、多样性原则。
教师课堂提问要具有多样性,不论是在形式、内容上还是程度上都要具有多样性。提问形式的多样性指教师提问要采用多种形式,如采用设问句、反问句、疑问句等对学生进行提问。提问内容的多样性是指提问内容新颖别致,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即使对学生熟悉的内容也要从新的角度进行提问,使其产生新鲜感。此外,教师在提问设计上还要注意难度上的多样性。在一堂课的提问中,既要有简单的问题,也要有较难的问题。应考虑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对不同的学生应提出难度不同的问题,使每个层次水平上的学生都能在课堂问题解决中受益。
3、顺序性原则。
课堂教学提问设计应遵循顺序性原则,这是因为学生的认知是一个有序的过程,是一个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提问也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有序地设计课堂问题,即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不断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新的高度。
4、广泛性原则。
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设计问题要考虑各种水平的学生,根据教学内容与问题的难易度选择不同的提问对象。很多教师在课堂提问时没有注意到提问的面,提问只提优等生,忽略后进生的参与和发展。因此,教师提问一定要注意点面结合,既照顾到个别学生的发展,更顾及全体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5、评价与反馈性原则。
良好的课堂提问应是结构完整的,教师不单要提出问题,更要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教师对学生回答的每个问题都要给予有效评价,不能只是泛泛地说“很好”“不错”等。要针对学生具体回答的情况进行中肯的评价。这种有针对性的评价应是诊断式的评价而非判断式的评价。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中存在的缺陷,通过引导和诊断,引导学生思维朝正确方向发展。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二)有效提问需注意的事项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催生高效率课堂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成为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1、问题的的预设性。
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和良好的课堂互动,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备问题”,即围绕教学目标预设一些有效的问题和提问模式,使问题措词正确、目标合宜。学生的一些奇怪想法和问题会在课堂中突然冒出来,这是任何一个教师都无法预料和感知的,但教师不能被这些问题“牵着鼻子走”。所以应把一些重要的问题写到教案当中。这种做法的主要作用包括:在备课时设计一些问题会增加课堂互动的可能性;事先准备好问题更有可能让学生聚集于教学的主要目标。
2、问题的清晰性。
如果教师想让自身的提问变得有效,他们必须清晰、简洁地陈述问题。然而很多时候教师提的问题常常无法让学生明了教师究竟想要学生知道什么、回答什么、怎么回答。清晰的问题包括这样几个特点:使用简洁自然的、明确的与学生认知中水平相符合的语言;仅包括学生在回答该问题所需的词汇和等待学生处理的信息,这些问题是直接与课堂内容或课文主题相关的,而不是“天女散花”般随心所欲的。
3、问题的启发性。
要想使问题变得有效,问题必须具有启发功能,要求学生“探求”或思考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并“组织”答案。这意味着教师要避免问一些只有唯一答案或修饰性的(花哨的)问题。即使学生在回答“紧随反应问题”时会主动地去探寻他们所学的知识,他们仍然只是在“选择”一个答案而不是在“组织”一个答案。为了让学生有更进一步的反应,教师可以重组一下这些紧随反应问题,以期使其具有启发价值。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活动过程。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他们积极思维,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汉语课堂有效的提问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还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调控教学。老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最终使汉语课堂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克诚,于明.课堂教学组织调控技巧全书[M].国际文化出版社,1996,(5).
[2]周正英.英语新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生物科学史是高中生物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重演理论为生物科学史引入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在高三复习课中以科学史为载体,整合生物学史上的经典实验,深度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回顾旧知的同时体验到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下面以“基因的表达”复习课为例,探讨如何开展基于科学史的探究性教学。
1 忆海寻踪,解读生物的奥秘
教师展示一组自然界中不同生物的图片,学生回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蛋白质的多样性)和根本原因(基因的多样性),从而引出课题“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基因(DNA)在细胞中的分布、蛋白质合成的场所、遗传信息从细胞核传到核糖体所需的媒介,提出本节课的核心概念: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2 史海钩沉,探寻生命的密码
2.1 类比推理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
教师展示科学史资料1:罗杰・科恩伯格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结合放射自显影技术缜密研究真核细胞的转录过程,并最终制作出详尽的检晶仪图片,描绘出生命体基因表达和调节的精细过程,为破译生命的隐秘做出了重大献。该研究发现转录和DNA复制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酶促的核苷酸聚合过程;都以DNA为模板;都需要聚合酶;都遵从碱基互补配对规律。
学生结合资料1,回忆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完成表1,明确两个过程之间的主要异同点。
2.2 探究氨基酸与密码子的对应关系
教师展示科学史资料2:1944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遗传密码(密码子)的设想。1953年,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了解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知识后,利用排列组合知识进行计算,推导出一个密码子可能是由3个相邻的碱基组成的,共有64种遗传密码,而氨基酸只有20种。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重温伽莫夫的推论:假如1个碱基决定1种氨基酸,4种碱基可以决定4种氨基酸;假如2个碱基决定1种氨基酸,4种碱基可以决定16种氨基酸;假如3个碱基决定1种氨基酸,4种碱基可以决定64种氨基酸。教师提出这种理论推理没有逻辑的必然性,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师展示科学史资料3:1961年,克里克和他的同事以T4噬菌体为实验材料。研究发现,在某个基因的相关碱基中增加或减少1个碱基,无法产生正常功能的蛋白质;增加或删除2个碱基,也不能产生正常功能的蛋白质;但增加或删除3个碱基时,却合成了正常功能的蛋白质。
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说明克里克用实验间接证明了密码子由3个碱基组成。
教师提出问题:那到底是哪3个碱基决定哪种氨基酸呢?密码子表是如何破译的呢?
教师展示科学史资料4:1961~1962年,尼伦伯格和马太采用了蛋白质的体外合成技术,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
(1) 实验思路:利用蛋白质的体外合成技术,以人工合成的RNA作模板合成多肽,确定氨基酸与密码子的对应关系。
(2) 实验步骤(图1):
① 提取大肠杆菌的破碎细胞液加入试管(除去原DNA和mRNA)。
② 添加20种氨基酸。
③ 加入人工合成的RNA(多聚尿嘧啶核苷酸)。
④ 合成多肽(只在加入苯丙氨酸的试管中出现多肽链)。
(3) 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说明什么?(苯丙氨酸的密码子是UUU)为什么要除去原DNA和mRNA?(细胞中原有的DNA可以合成mRNA,这些mRNA和原有的mRNA会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模板干扰实验结果)
教师小结:紧接着,他们用同样的方法证明CCC为脯氨酸的密码子,GGG为甘氨酸的密码子,AAA为赖氨酸的密码子。在此后的6~7年,科学家沿着蛋白质体外合成的思路,不断改进实验方法,终于破译了所有的64个密码子。
教师提供思考题:
1. 科学家将大肠杆菌破碎、离心获得含DNA、RNA、核糖体及蛋白质合成所必需的各种因子的上清液。在一定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后,将上清液中的DNA和mRNA去除。将上清液分组,并加入不同外源mRNA(人工合成的重复序列多聚核苷酸)、高浓度Mg2+(可以使mRNA从任意起点合成肽链)、具有放射性标记的氨基酸、ATP等成分,实验结果见表2。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根据实验1结果,可以确定密码子不可能由2个或4个相邻碱基组成,为什么?(因为(AC)n序列中2个相邻碱基或4个相邻碱基只能组成一种密码子,但合成的肽链中有两种氨基酸)
(2) 结合实验1、2的结果,你能确定哪几种氨基酸的密码子?(ACA――苏氨酸、CAC――组氨酸)
2. 如果mRNA上决定氨基酸的某个密码子的一个碱基发生替换,则识别该密码子的tRNA
(一定改变\不一定改变);转运的氨基酸
(一定改变\不一定改变)。
教师小结:通过重温遗传密码的探索历程,可以感受到科学的发展需要众多科学家大胆推测,创新实践,通力合作。64个密码子中有2个编码氨基酸的起始密码和3个不编码氨基酸的终止密码,密码子的有始有终彰显了基因表达的逻辑美。
学生通过分析密码子表,对于“转运的氨基酸不一定改变”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但识别该密码子的tRNA学生肯定会认为一定改变,于是教师可以出示科学史资料5。
教师展示科学史资料5:1966年,克里克根据立体化学原理提出了摆动假说。摆动假说提出,tRNA除了有4种普通碱基以外,还含有相当数目的稀有碱基,如次黄嘌呤(I)等。在核糖体上进行蛋白质合成时,反密码子与mRNA上密码子互补配对。密码子的第三个碱基(3′端)与反密码子的第一个碱基(5′端)的配对专一性相对较差,成为摆动配对,而密码子的另外两个碱基与相应tRNA上反密码子的碱基严格互补配对,见表3。
学生分析表格,得出结论:如果mRNA上决定氨基酸的某个密码子的一个碱基发生替换,则识别该密码子的tRNA不一定改变,转运的氨基酸不一定改变。
教师小结:密码子的简并性及其与反密码子配对的摆动原则增加了对转录、翻译过程出现差错的宽容度,体现了基因表达的简约美。
3 学海探趣,构建翻译的模型
教师课前制作DNA、mRNA、tRNA、氨基酸和核糖体的模型。其中核糖体可以使用塑料泡沫,在上面剪一个窗口用于聚焦tRNA的两个结合位点,两侧有mRNA插入的缺口,方便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图2)。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翻译过程的场所、模板、原料等条件,然后请两名学生代表上台使用模型模拟操作翻译过程。操作过程中要确定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查找密码子编码的氨基酸,明确mRNA与核糖w的结合位点,tRNA进入两个位点的机制和方式以及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式。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要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一组学生完成操作后,鼓励其他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纠错;然后再请一组学生模拟操作,然后再纠错。通过这种试错教学加深学生的印象。
4 知海拾贝,完善知识的结构
教师展示以下思考题,要求学生讨论回答。
1. 图3为某种真菌线粒体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结构I、Ⅱ、III代表的结构或物质分别为
、 、 。
(2) 完成过程①需要的物质是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的。它们是 。
(3) 从图中分析,基因表达过程中转录的发生场所有 。
2. 图4为细胞中多聚核糖体合成多肽链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示表明一个信使RNA分子同时指导四条多肽链的合成
B. 图示表明四个核糖体同时开始合成四条多肽链
C. 图示4个核糖体合成完毕后的4条多肽链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D. 图示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自右至左
3. 图5为原核细胞转录、翻译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图中表示4条多肽链正在合成
B. 转录尚未结束,翻译即已开始
C. 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翻译
D. 一个DNA只能转录一条RNA,但可表达出多条多肽链
5 反思
学生通过高一的新课学习对基因表达相关的核心概念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但他们的知识结构往往是模糊的、不完整的。因此,在高三复习课中,教师可以以核心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为主线,通过重组教材内容、设置问题情境、开展学生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在梳理知识体系的同时暴露漏缺和错误认知,然后予以补充和纠正,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上都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基金项目: 201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6010001)
自进入信息化、国际化的2l世纪以来,社会就对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的翻译人才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翻译是外语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技能,翻译教学是满足社会发展、造就未来翻译人才的重要环节。韩国语翻译教学是培养学生韩国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鉴于此,本文将就“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契入点,探讨朝鲜语翻译教学。
韩国语翻译教学的特点及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韩国语翻译教学的特点
翻译种类就其翻译方式来说,有汉语译成外语(简称“汉译 外”)和外语译成汉语(简称“外译汉”)两种。就其工作方式来说,有口头翻 译(简称“口译”,interpretation)和笔头翻译(简称“笔译”, translation)之分。口译包括交替传译(简称“交传”,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和同声传译(简称“同传”,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或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两种。就其程度而言,可分为全文翻译(full translation)和部分翻译(partial ranslation),如摘译。上述各种翻译既 有共同之处,又各有其特点。
但是由于翻译教学是在古典语言学研究以及对语言传统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因此它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及自身的缺陷, 概括起来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 1)翻译教学不太重视口语教学, 忽视对话交流, 致使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以及课堂后都不愿开口, 交流意识明显不足。( 2)过于重视语法规则, 而忽视了必要的语音和语调教学。( 3) 大多数情况下, 教师扮演的角色过重, 造成学生有依赖性, 不利于其自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久而久之, 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更是偏离了翻译教学的根本目的。尽管缺点不少, 翻译教学的优点却是极为明显的: ( 1)最大程度地提高使用语的主动性, 加强对语法规则的认识及敏感性。教学实践证明, 这一体系有利于学生较好、较快地掌握目的语的整个结构,不断提升对语法规则的认识, 有意识地改正自己所犯的语言错误。( 2)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语法、词汇之间的关系。大量的翻译练习会有效地将语法与词汇结合起来,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翻译教学与实践可以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将外语与本族语进行对比与转化, 实现外语与本族语之间的任意穿梭。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说:我相信, 对于中国学生, 最有用的是让他认识到英语和汉语的差别, 在每一个具体问题、词形、词义、语法范畴、句子结构上, 都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况来跟英语作比较, 让他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吕淑湘,1983:3)。 ( 5)使学生对不同文化进行有效的对比, 从而进一步提升语言质量与交际的实效性。
2006年3月,教育部在《关于公布2005年度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结果的通知》中批准了设立翻译(本科)专业,翻译教学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翻译(本科)专业的开设不仅是翻译教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标志着在我国已形成了完整的三个层次翻译教学体系,即纯粹作为外语教学手段的教学翻译;作为外语专业课的翻译教学;作为翻译专业课的翻译专业教学。我国高校外语类之最大语种英语专业顺应社会的需求,在开设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同时,很多学校又成立了翻译学院和翻译专业,并开始招收翻译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翻泽 专业的专门课程。朝鲜语专业尽管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仍处在招生规模不大、科研有限的状况,作为零起点的外语教学在短期内还达不到全国外语学科翻译教学体系的第三个层次,在本科阶段不可能像英语那样设立单独的翻译专业。这就对朝鲜语教学模式有别于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教学模式,既要符合时代的发展,也要适应专业的特点。
(二)翻译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翻译教学方法的研究中刘宓庆认为,翻译教学的核心任务可以总括为: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强化学生对翻译的认识。翻译能力包括五个方面: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文化辨析和表现能力,审美判断的表现能力,双向转换和表达能力,逻辑分析和校正能力。(王艳,2005)蔡毅认为,“翻译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翻译理论知识,明确典型的翻译难点,掌握、克服这些难点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是使学生具备从事翻译实践的技能和熟巧。
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主。主要是靠黑板演示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课程的实用性得不到体现。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及学习热情都将降低,课程效果自然会下降。传统的翻译教学仍是以期末的一张试卷作为对学生考核的唯一方式,导致学生只知道背诵书中的内容,忽略了翻译的技巧,更放弃了口译的练习。这完全是一种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产物,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完全脱节,无法完成翻译教学的核心任务和根本任务。
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新模式
翻译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与学生“学”两个行为角色、学生“学”与“译”两个过程来完成的。
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课堂组织方式
翻译课程教学模式输入现代的教学理念,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重知识传授转向重能力培养,即“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文军,2004:3)。因为,学生既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学习的主体。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翻译教师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已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唐伟清,2006:116),教师通过多种途径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形成课堂上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引导,学生主演的课堂组织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欲望。“不妨采用小组讨论,先让同学组内提出问题、解决部分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老师和学生讨论解答,也可以采用演讲、辩论等方式进行学习,从而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姚笑寒,2007:134)。
轻松的学习氛围,加强学生的翻译实践
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主动学习,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相反,沉闷的课堂气氛,没有学生的参与,或者缺乏练习的机会,就会使学生对语言学习逐渐失去兴趣。鉴于翻译教学特殊性,教师可进行双语教学。流利的韩国语表达可提高学生理解和交流能力,而适时的中文讲解(文本比较或译文赏析时)更利于学生掌握韩国语和汉语的不同表达。同时加强学生的翻译实践及课堂发表,加大学生的参与,形成轻松的课堂氛围。
(三) “自主学习”、“创新能力”为核心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以“自主学习”、“创新能力”为核心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真实感,让学生进入角色、模拟真实的翻泽情景;不埋过多的“陷阱”,布置给学生翻译的文章要长度合宜,难易程度适中;提倡主动思考,不轻而易举地提供现成答案,而是启发和指导学生去思考分析,寻找最佳的译法;鼓励创造性,以翻泽作业为平台,不仅点评学生的错译,而且点评学生具有创造性的译法;倡导积极主动,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主动挑选翻译材料,翻译所喜欢的文章;推动合作,提倡学生小组式讨论,共同发现、探讨和解决问题;建立互评,让学生相互分析与评判译文,形成多维角韵翻译效果评价。
这种教学形式不仅可以营造愉快轻松的气氛,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克服被动“等靠要”的思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翻泽,而且还将学生的独立翻译活动与学生之间的协同探讨结合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学会运用已掌握的语言知识解决翻译问题,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与其他同学的协同探讨中,从对方或他人那里汲取各自的优点和长处。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不要仅局限于一种参考译文,而是要把翻译改错变成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的策略,把知识的传授和获得看成足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发现真理的过程,不但要注重学生学习的内容及翻译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策略及翻译过程。
结论
翻译是外语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技能,翻译教学是满足社会发展、造就未来翻译人才的重要环节。韩国语的翻译教学既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又要符合专业的特点。 “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模式教学要求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轻松的学习氛围,以“自主学习”、“创新能力”为核心,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翻译能力和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 文军,论翻译课程研究[J],《外国语》,2004年第3期,64―70页。
[2] 唐伟清. 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J]. 天津 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6 (3).
[3] 姚笑寒. 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角色新探[J]. 2007 (2).
[ 4] 吕淑湘. 中国人学英语[ 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