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古希腊文化的主要成就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0 16:27:5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古希腊文化的主要成就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古希腊文化的主要成就

篇(1)

古罗马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古罗马帝国在经历了六百多年的不断发展与扩张后,终于成为了强盛的伟大帝国。它于公元前146年征服了希腊本土,而遗憾的是它的艺术比起他政治上的成就要暗淡许多。正如古罗马著名诗人贺拉斯所言:“被俘的希腊反使蛮族主人成为俘虏,她把艺术带给了粗野不文明的拉丁姆。”

由于古罗马艺术主要承袭了希腊艺术的风格,所以美术史常常把古希腊、罗马艺术并称。但它同时也受意大利土著文化伊达拉里亚文化的影响,也有自己的特色和创造。古罗马艺术和希腊艺术的不同点又在于:古希腊艺术追求的是理想的,简朴的,强调共性的艺术表现,给人以典雅精致的感觉。而古罗马艺术讲究的是实用主义,享乐的,强调个性的艺术表达,给人以宏伟壮丽的气息。古罗马和希腊对于艺术表现的共同特点是追求一种和谐的理想美。它的突出成就集中体现在人像(包括神像)雕刻,特别是人体雕刻上。古罗马的雕刻,其成就集中体现在肖像雕刻上,其特点是既写实而又个性化。与古希腊相比,罗马艺术更倾向于实用主义、在内容上追求享乐与世俗,形式上追求宏伟壮丽,人物表现强调个性,与古希腊追求”和谐”不同,古罗马总的美学思想追求是:”崇高”。它的美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建筑、雕刻、绘画上。与希腊文化的开天辟地不同,罗马文化不是文明的奠基人,但它却不愧为一个伟大的文化建设者,它把希腊文化的辉煌以及由希腊文化发展出的理性回归到质朴,这点当然与罗马的发展历程是分不开的。

首先,在建筑艺术方面,罗马人发明了由天然的火山灰、砂石和石灰构成的混凝土,在券拱结构的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罗马人将券拱结构与希腊的柱式艺术进行了创新式的结合,在对希腊建筑继承与批判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的发展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将古罗马更为华丽的艺术风格显现在了建筑物上。

其次,在雕刻艺术方面,公元前6世纪以后的几百年中,古希腊科学、文学、艺术的名家辈出成就辉煌。当时,一些统治者除致力于内部的政治稳固和对外的武力扩张外,还十分开明的提倡发展美术和文艺,所以雕塑艺术是这个时期灿烂的文化成果的一个重要方面,且希腊雕刻的题材大部分取自于对神话的膜拜或是对体育竞技的赞扬。求实的罗马人不像希腊人那样敬神,那样神重于人,而是更重视自己在艺术中的地位。当罗马的统治者、贵族认识到通过肖像的传播可以炫耀个人的权威,制造个人崇拜的时候,他们变把肖像的雕刻变成了歌功颂德的一种最佳表现手段了,这是罗马肖像雕塑发达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所以我们常会觉得古罗马雕刻艺术带有贵族气息,而希腊雕刻的题材大部分取自神话或体育竞技。虽然古罗马雕刻很大程度上是在继承了希腊雕刻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在肖像雕刻方面却有独特的贡献,这与罗马人崇拜祖先遗容的传统风俗是分不开的。罗马人和希腊人一样虔诚的崇拜神明,不同的是,古罗马信仰多神教,相信祖先的灵魂常降临家庭享受祭祀,并保佑家庭成员。有地位的贵族家庭中总设置房间保存祖先的遗容。这遗容是从死者面部翻制的蜡模面具,或是根据面具制作的雕像。这种肖像酷似真人,没有艺术的创造性,不过它却奠定了罗马肖像特别注重人物面部细节刻画的特点。所以,罗马雕刻艺术带有贵族气息,人物雕像大多以贵族、帝王为主。缺乏希腊雕刻中那种丰富的想象力,对力量和动态美的刻划,人物大多陷于凝神沉思中。人物形象虽不及希腊生动、秀丽、而更多严竣、矜持的神情,但强调真实和个性。古罗马雕塑对西方的雕塑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是西方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现实主义在雕塑艺术中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古罗马艺术和希腊艺术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它们社会历史、民族特点和自然条件密切扣关。虽然罗马和希腊都是奴隶制国家,又都是半岛国家,但发达的航海技术和自由贸易的形成促使希腊社会发展成为不同于后来古罗马的和谐世界,使得希腊人的那种“外向型扩张”的浪漫主义气质得以被当时的艺术家表现的淋漓尽致。而罗马人主要依靠农业为生,在同自然的斗争中培养了对客观事物冷静思考和求实精神,所以务实是罗马人的风格,这就决定了罗马人的艺术观是求实、写实,缺乏幻想和想像力。罗马人对于艺术实用性的看重,对于创造性的轻视,使它始终缺少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高精度的模仿希腊艺术,无意中也使的希腊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所以,我们常说古罗马艺术是希腊艺术的直接继承和发展。除了对希腊文化的传承之外,罗马也同时接受吸收了埃及、伊特鲁斯肯、以及西亚文化等多种民族风格。在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种族繁多的帝国中,其视觉艺术风格的复杂多样可见一斑,绝非风格单纯一致的埃及艺术或阶段分期鲜明的希腊艺术所能比拟。古罗马艺术与希腊艺术共同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础,古罗马艺术对希腊艺术的直接继承和发展,使得它们共同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参考文献:

篇(2)

古希腊文化通过与地中海地区的文明,包括腓尼基、美索不达米亚、埃及文明的富有成果的互动,吸收汇集了新体验,围绕着希腊艺术与社会的主要特征即人类尺度实现了发展。希腊文化对人生提出所有基本问题。政治的创建和城邦的兴起便是希腊的成就;形式的完美使古希腊艺术对其他社会能产生巨大影响,成为希腊文化的主要特点。文学与艺术、哲学和历史中希腊文化的诸多表象,揭示出古希腊多么热衷于尝试深入创新、不断寻求进步。

希腊文化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继续发展,从古典时期(公元前490-323年)的希腊城市过渡到希腊化王国(公元前323-31年),到罗马帝国时代(公元前31年-公元324年),再到拜占庭帝国(324-1453年),之后是奥斯曼帝国占领期(1453-1821),最后在19世纪建立了现代希腊,希腊文化的发展与历史进程息息相关。主要是希腊语的生生不息、文学与艺术传统的有益方法,以及文化传统向新表达形式的转变,持续、强劲地贯穿和影响着希腊文化,并不断丰富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现代希腊文明

如今,希腊文化反映出文化元素的丰富和多样性。希腊艺术家使用这些元素尝试在主要文明国家间建立具有建设性的互动关系。

希腊首都雅典正愈发成为公认的艺术中心,地方文化的发展令人瞩目。希腊不仅可被视作欧洲重要而有趣的文化枢纽,还被视作世界的文化参照点。戏剧演出、国际节日和本地节日、博物院、文学、电影、音乐、视觉艺术组成了五彩斑斓的画卷,让我们的文明不断爆发出新的活力。

没有观众就没有艺术。艺术源于艺术家用独特方法表达自己的创意并吸引观众兴趣的外向性的活动,建立的是一种互动渠道。艺术是交流沟通的一种主要方式,不只是在社会或国家的框架里,而是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因此,文明作为人类成就的总和与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表达,成为不同社会和国家富有建树的互动方式,唤醒人们的敏锐感知并形成批判性思维与审美标准。

我邀请您与我们一道,踏上令人心旷神怡的希腊文明之旅。从最有特点的表达形式戏剧开始,然后拓展到其他文化活动。我邀请您与我们一起,探索迷人的历史、精彩的现在和充满希望的未来。

早在古代,戏剧就是希腊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元素。今天,戏剧在许多方面依旧十分繁荣活跃,剧团剧院众多,剧本数量比任何时候都多,传统戏剧与现代戏剧的演出方式更为精细,更有探索性,各个年龄层次的观众兴趣浓厚,从儿童就开始了。戏剧不仅限于雅典和希腊其他大城市,外省人对戏剧的兴趣也越来越高,建起了市级剧院,当地社区人民积极参与戏剧制作和现场欣赏。另外很有趣的一点是,希腊剧团与外国剧团在国内外展开合作,不断探索戏剧创作的新的表达方式。

公元前八世纪,希腊就涌现出大量文学创作。希腊在文学和出版方面有着悠久厚重的传统。过去40年里,希腊出版业一直保持增长势头,活力惊人。

过去20年中,希腊的视觉艺术发展迅速,如今更加生动、更有创意、更为外向,更随时准备吸收国际先进发展经验,跨越地理界限,在全球扩大影响力。当地文化传统与希腊(主要是雅典)出现的多文化环境相结合,同时也与充分利用不同文化进行对话交换思想的强烈意愿相融合 。

对于我们希腊人,音乐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是每天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通过歌唱和舞蹈,清晰体现着社区精神。希腊音乐蕴含众多音乐传统和丰富全面的音乐类型,能创造性地吸收、适应其它音乐风格元素,更好地满足表达的需求。

电影在希腊是非常普及的文化活动,早在20世纪初,希腊就开始了电影制作,五六十年代,电影业迅疾增长,包括喜剧、歌剧和音乐剧。同样,希腊成为许多外国电影的拍摄地。希腊电影发展的转折点是导演泰奥·安哲罗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的作品,这位名声大噪的已故导演运用史诗般的历史和政治寓言手法叙述20世纪希腊的历史和政治,聚焦塑造着希腊社会、个人与集体的问题,以及发展过程中意识形态上和政治上的影响。

夏天,希腊全国各地有许多文化节日,主要在古剧院和具有特殊历史意义和审美意义的地方进行庆祝。所有节日都是希腊艺术的庆典,有利于让希腊文化社区走向世界。

希腊与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合作成效显著文化为人民架起桥梁,增进沟通、友谊、团结和互相理解。文化促进思想的多样性与自由交换,促进创新和批判思维。在变化的脚步越来越快的世界里,文化被视作一种声音,敦促我们用全球视野去思考和行动。

这体现在文化的对话,希腊与中国走到了一起,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传统,一个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一个是东方文明的摇篮。

希腊与中国——尽管地理距离如此之远,但在过去的许多世纪里,两国在知识成果和文化影响方面却非常之近。

希腊与中国——两大文明互相尊重,拥有深厚的友谊,在许多领域的合作卓有成效,在此基础上,两国关系水融。在这些领域中,文化体现着人类的创造力、互动和交流,搭起跨越地理距离、通过互利合作让两国人民走得更近的桥梁。

文化对于我们双边合作的重要性,体现在严谨的法律框架,以及使用促进两国关系的工具切实落实双边合作上。

1978年9月22日,两国签署了《文化合作协议》,以致力于在有利于双方文化和教育领域互利互惠的框架之下,促进两国友好关系、增进共同活动。

为促进两国关系,我们首先需要两国人民互相理解。如果“我语言的局限就是我世界的极限”,那么,学习彼此的语言就最为迫切,这样才能消除界限,实现相互理解。为此,每年为希腊语课程和汉语课程分别设立的奖学金能鼓励两国的学人增进所学知识,从而有助于两国人民的互相接触。

另外,两国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中心进行的直接合作,通过合办项目,在彼此关切的领域进行的研究,高等教育机构每年交换体验、科技出版、合作研究项目以及到对方国家举办讲座,这些都有利于传递知识。

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国一些院校讲授希腊语言和文化的课程,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希腊语系、北京大学希腊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历史系、南开大学希腊与拜占庭研究中心,我们愿意支持这些院系,并向其他有意开设希腊语言与文化课程或建立希腊研究中心的大学提供帮助。

篇(3)

中图分类号:B5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220-03

缪凤林是“学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学衡》第八期上发表《希腊之精神》一文,表达了他对希腊哲学、伦理、文艺等精神的综合理解。缪凤林对希腊精神做了概括,比较分析了西方近代文化精神对希腊精神的继承和背离。立足当代视域,我们应该对缪凤林的希腊精神论给予恰当的分析评价。

一、对希腊精神的概括

缪凤林把希腊精神概括为四个方面:入世、谐合、中节、理智。

第一,入世。缪凤林指出,希腊入世精神有以下几层主要表现:第一层是“觉自然之可爱”,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欣赏。第二层就是“感有生之足乐”,指人对自己生命和生活的享受。第三层是“唯人为大”,这是就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而言的。在缪凤林看来,入世精神使希腊人形成了两种态度:一是客观,二是批评。希腊入世精神影响的最集中表现是希腊灿烂文化的生成。缪凤林极度赞美了希腊文化的辉煌灿烂,而这一切的原因就在于希腊的入世精神,即“感此世之可贵,觉希望之无穷”,这种入世精神即对现实世界的乐观主义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第二,谐合。缪凤林所谓谐合即是和谐,指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关系。作为希腊精神之一,缪凤林所说的谐合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即神与人谐合、个人与国家谐合、身与心谐合、美术与道德谐合。在缪凤林看来,希腊人以自然为本真,所以神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其他初民的宗教,仅限于解释自然,而希腊之神,除解释自然之外,兼有人性,与人谐合。古希腊实行的是City-states(城邦)制度,缪凤林翻译为邑国制。邑国之间,各自为政。“而其人民之于本邑,则多谐合而为一。”揭示了个人生活、个人利益与城邦生活、城邦利益之间的紧密联系,强调了民众与城邦之间的协调。缪凤林指出,希腊雕刻有一条原理,即A beautiful soul housed in a beautiful body(美之灵寓于美之体)。所以,古希腊学术与体育并重,注重精神与肉体或者灵与肉、心与身的和谐。缪凤林指出,希腊人认为美术是人性的展示,与道德观念联系密切,“美善二者因谐合而为一。最佳之美术,除美之原素外,别求其能诉诸德性。学人评论美术之优劣,亦即视其伦理之属性而定。”缪凤林还举了音乐、戏剧等方面的例子,说明希腊艺术与道德的紧密结合。

第三,中节。与谐合相关,缪凤林指出中节是希腊人生活的基础,所谓中节就是指在处世接物中,“守中而不趋极,有节而不过度。”缪凤林列举了希腊诗歌、戏剧、雕刻等艺术形式,说明其间体现出的希腊的中节精神。缪凤林还通过引用毕达哥拉斯学派、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学派和哲学家的论述,揭示了中节在道德中的地位,为我们认识希腊道德精神提供了重要启示。

第四,理智。缪凤林指出,希腊人爱美love of beauty、爱理love of reason、爱智love of wisdom。爱美之意,已在身心谐合部分涉及到,这里重点谈爱理和爱智。缪凤林通过对古希腊哲学家有关理性和智慧学说的介绍,展示了希腊重视理智的精神。

二、西方近代精神与希腊精神的比较分析

通常学界认为,中世纪神学是对希腊精神的否定,而西方近代文化则是对希腊文化的复归,即所谓的“文艺复兴”,但缪凤林却认为,西方近代背离希腊精神的地方更多。

西方近代只有一点是与希腊精神相同的,这就是入世,而其它方面则背离了希腊精神。“希腊人崇理智,而近人则多以兽概人,如哲学上之唯物论,如心理学上之行为派,皆视人性中无理智之存在;希腊人守中节,而近人则趋多极端,如经济上资本劳动之争,美术上自然唯美之说,毫无中节遗义;希腊人尚谐合,而近人则多喜争攘,以言神与人,则有奴事神与废神之事,神人遂不得谐合。以言国与民,则有国家主义与个人主义之争,国民遂不得谐合。以言身与心,则多戕心以益身,身心遂不得谐合。以言美与善,则多尚美而忽善,美善遂亦不可谐合。”即就入世精神而言,西方近代和古希腊也还是有所区别的,因为希腊人的入世是以欣赏自然、享受自然为主的,而西方近代自培根开始,就大力提倡征服自然。其结果是“近代之西洋文明,物质上虽有重大之成就,要不敌其精神上之损失。而其随此文明所生之罪恶,更非笔墨所能罄。卒之,西方文明破产之声浪,日盛一日。此则西人不善继承希腊文明之过也。”[1]缪凤林还列举了白璧德、穆尔等人的观点,认为他们大都以希腊精神文化为真正的西洋文明,而西方文化要想不回到野蛮时代,必须发扬希腊精神。

三、对缪凤林希腊精神的现代审视

立足现代视域,我们可以看出,缪凤林对希腊精神的阐释有合理的成分,也有值得进一步商榷或思考的地方。

1.缪凤林对希腊文化怀有深厚的感情,其间言语充满了溢美之词。这反映出学界的一种共同心态,即对作为西方文化母体的希腊文化的认同,雅斯贝尔斯曾把希腊文化作为人类“文化轴心时代”的标志性文化之一典型地表明了这一点。无论历史行进到哪个阶段,希腊文化的辉煌都是不可埋没的。

2.透过缪凤林对希腊精神的阐释,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一些希腊伦理精神。其一,自信和勇敢,此种勇敢由习惯养成,非出于法律强迫;其二,批评精神,它所蕴涵的是一种个性自主意识和怀疑精神,通过自己的大脑思考,不人云亦云,“凡往昔之习惯宗教法律道德视为固然,习为固常者,莫不萌生疑念,重新估定其价值”;其三,揭示了个体与群体、身与心等关系以及和谐问题,这些都是伦理学所关心和试图解决的问题;其四,肯定了中节的价值,反对走极端和放望,与中国传统的“中庸”之德和“节欲”说相近;其五,认为理性即道德、智慧即道德的观点,表达出一种真与善、理性与道德相互统一的思想。柏拉图的四德之首即智慧,与《中庸》把“智”作为“三达德”之首思路近似。

3.缪凤林对希腊入世精神的揭示包含有我们可以认可的元素。入世是相对于出世的一个概念。入世和出世是佛学常用的概念,指对尘世的不同态度。入世是大乘佛学的主张,主要指通过入世修行普渡众生;出世主要是小乘佛学的主张,主要指通过静修获得个人的解脱。但通常意义上的入世主要指积极参与社会,建功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通常意义上的出世主要指脱离社会,一方面是世俗之人的“穷则独善其身”,仕途失意后自己远离政治圈,这层意义上的出世称为“避世”、“逃世”更为妥当,特别是中国古代特有的“隐士文化”具有这种特征。在历朝历代的隐士中,虽然有的依隐射利,假痴钓名,但多数自恃清高,不屑世故。虽然有的“藏身江海”,有的“山栖木食”,有的“高枕柴门”,但都有一些共同的思想倾向,即不慕财利、淡漠仕途、洁身自养。另一方面是宗教信徒对来世的追求。在中国,不论是道教徒、还是佛教徒对“此岸世界”多持否定态度,主张通过艰苦的修行进入“彼岸世界”。从上面对出世入世的粗浅理解来看,缪凤林通过对希腊精神所作的阐释也透露了他对入世的理解,即与“死后世界”、“神秘世界”相对应,也就是说对“死后世界”、“神秘世界”的追求是与入世精神相违背的,而对现世和现实世界的追求才是入世的。这种理解与我们今天的理解是一致的。

4.缪凤林所揭示的艺术与道德或美善一体的希腊精神实际上更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特征。孔子的“无邪”、“兴观群怨”、“文质彬彬”、“尽善尽美”都是对《诗经》的美学熔铸,主张文艺应当以“述志为本”、“文质相称”,高度重视作品的伦理价值,形成了儒家伦理文艺的美学模式。这种理论的优点在于教导文艺注目现实,步入世俗,崇尚典雅,直接影响了一大批文艺美学思想家,如陆机、刘勰、颜延之等,并构成古文运动、新乐府运动的重要理论支柱,对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但这种理论也有过分强调文艺内容,忽视文艺形式的缺点。文艺与政治、文艺与伦理、文艺与哲学的合理关系应该像水中盐,蜜中花,“无痕有味”。须要指出的是,古希腊艺术虽然重视美善一体,但他们的美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从不忽视形式,所以,古希腊艺术称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重要基础。

5.作为希腊精神的中节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大力提倡的,接近于中国古代的“中庸”之德和“节欲”说。诚如缪凤林所说:“吾国立国东亚,夙尚中节。尧舜禹汤,以是垂训,而国号曰中。……国名如此,国性更由斯表现,此则吾国与希腊精神最相同之一点。陆子静所谓东海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也者非耶?”《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河南程氏遗书.卷七》:“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的本质是把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适度而不走极端作为日常生活所常行的道德准则,这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言行操作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缪凤林把这一点作为希腊和中国传统道德的共同点,也是富有启发意义的,值得我们进一步思索。

6.缪凤林所揭示的希腊智慧即道德的观点与中国真善一体、理性与道德合一的传统思想特色相近。中国真善一体、理性与道德合一的传统思想特色体现在如下命题和观念中:其一是“仁智统一”。这种思想有两层含义,一是合情(仁),二是合理(知)。因此,“仁知统一”就是合情与合理的统一,它意味着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伦理学与认识论的统一。其二是以理为仁。这里的“理”指理性,“仁”代表道德,以理为仁指理性的道德化和道德的理性化,理即是仁,仁即是理,理仁浑然一体。它从更直接的角度展示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真善一体的特色。这种思想在先秦和宋明时代表现的较为突出。其三是知的双重含义。知在西方哲学中主要是认识论问题,而中国思想文化中的知则具有认识论和伦理学双重意义,它所反映的也是真与善的结合、理与德的渗透、认识论与伦理学的统一。

7.缪凤林把欣赏自然、享受自然作为入世精神的内容是不恰当地,容易模糊入世精神的界限。欣赏自然、享受自然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生活态度,不仅入世者是这样,出世者也是这样。中国古代的隐士离自然最近,与自然最亲,因为自然不仅是他们的审美对象,也是他们的生命依托,如上面提到的“山栖木食”,“藏身江海”,等等。中国道教的道观、佛教的寺庙也大都建筑在风光无限的名山之中,如武当山、青城山、普陀山、天台山、九华山,等等。道教的修行也讲究吸食日月之精华,集聚天地之灵气。这说明欣赏自然、享受自然不能作为入世精神的特质。

8.用入世概括希腊精神有待商榷。毫无疑问,希腊精神中有入世因素,但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把希腊哲学和先秦哲学做一下比较就会发现,古希腊哲人更热衷于探索自然的奥秘,他们以缜密的逻辑追踪着日、月、星辰、雷电等自然现象的成因、结构、关系等等,所以其宇宙论、知识论相对发达,这也就是缪凤林提到的“希腊人之客观性”。而先秦哲人关注更多的是“人道”,而不是“天道”。梁漱溟认为,希腊文化走的是文化上的“第一路向”,因此,科学、民主比较发达,征服自然成就斐然,奠定了西方近代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所以对自然现象的探究,科学的发达是希腊文化中更为突出的特征。

9.缪凤林所理解的西方近代文化与希腊精神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思考。缪凤林认为,希腊入世精神表现为欣赏自然、享受自然,西方近代文化的入世精神则表现为征服自然,所以西方近代文化是对希腊精神的背离。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也有论者认为,人定胜天也是古希腊精神的一种,古希腊神话中的伊阿送盗取金羊毛,七雄攻打忒拜,特洛伊战争,赫拉克勒斯扼死铜蹄铁骨的猛狮,杀死九首水蛇,活捉山中大野猪,清除奥吉亚斯牛圈。这些英雄传说比起神话传说,更鲜明地表现出古希腊人人定胜天的愿望[5]。因此,可以说科学、民主、自由、征服自然应该是希腊精神的主流,它奠定了西方近代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而“天人合一”则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特色。如果这样的话,西方近代文化在主流上是对希腊文化精神的复归,而不是背离。

参考文献:

[1] 缪凤林.希腊之精神[J].学衡,1922,(8).

[2] 柴文华.中国异端伦理文化[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 27-28.

篇(4)

当代著名理论家萨义德在《东方学》一书中引用了欧洲中世纪神学家圣维克多的雨果一段话:“发现世上只有家乡好的人只是一个稚嫩的雏儿;认为每一块土地都像自己的家乡一样好的人已经强壮;但只有当认识到整个世界都不属于自己时一个人才最终走向完善。”萨义德接着说道:“一个人离自己的文化家园越远,越容易对其做出判断;整个世界同样如此,要想对世界获得真正了解,从精神上对其加以疏远以及以宽容之心坦然接受一切是必要的条件。同样,一个人只有在疏远与亲近二者之间达到均衡时,才能对自己以及异质文化做出合理的判断。”这两段话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首先,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中国文化具有同样的价值和意义;其次,西方文化只有在与中国文化或东方文化的比较中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再次,学习西方文化无疑可以使我们反观自身的文化,使我们对中国文化获得更深入、甚至是更独到的理解和认识。

西方文化是相对于东方文化或中国文化而言的。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用自己的眼光,凭自己的好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文化积累去研究和学习西方文化。作为一个中国读者或学者,无论你借鉴和运用了多少西方的思想和方法,你的研究必然首先是中国的。对于西方文化,你永远是一个“他者”,正如对于中国文化,外国学者也永远只是“他者”一样。对于自我的认识不能仅仅通过自我来完成,必须借助于一个参照,一个不同于自我的“他者”形象来完成。只有在与“他者”的比较中,“我”才能知道自己是“谁”;只有通过“他者”的眼光,“我”才能确认自己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因此,我们在了解和认识西方文化之前,应当约略地知道什么是东方文化或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民族特点。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北深入亚洲内陆,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中国传统观念上的“天下”是由四海之内的诸夏和“四夷”共同构成。《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中国古代历史上由于历代王朝总是以大国自居,并不重视在海洋的发展,在清朝时更是实施闭关自守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半封闭型的大河内陆文化。中国古代社会东部为农业区,西北部主要是游牧区,也由此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并存又相互补充。东部的农耕经济又占优势,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在宏观上主要强调“以农为本”、“重农抑商”,从而也形成了辉煌的农业文明。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若由著述载籍而论,经史子集、万亿卷帙,概以“三玄”(《周易》、《老子》、《庄子》)、“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为其渊薮;如由学术统绪而言,三教九流、百家争鸣,则以儒、道二家为其归致。东晋以后,历南北朝隋唐,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释氏之典籍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唐宋以来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明白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基本结构特征。

我们正是在此基础上认识和理解西方文化。西方文化有其共同的源头,共同的发展规律和轨迹,以及共同的文化成果和文化影响。因此,总体上概括和描述西方文化还是有可能的。但是,西方文化内部又存在十分惊人的差异性、多样性,甚至矛盾性,这使得我们又必须注重对个别的、具体的、特殊的文化现象的把握和分析。

西方文化是个极其复杂的混合体,它代表着先前多种文明成就的融合。其中有三种文化,即古典文化、希伯莱文化和哥特文化,似乎特别显著地影响了西方世界的发展。这里的古典文化指的古希腊和罗马文化。西方学者认为,“古典文化发端于希腊,并在古罗马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它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人们通常所指的生活的世俗方面。我们的教育体系、民政机构、科学以及许多艺术和手工艺,都可溯源于古典文化……古希腊人和罗马人试图创造一个秩序井然的理智社会,使人类的尊严得到尊重,人类的成就最终得到鼓励……那种将人视为崇高的理性动物的观点,便是古典文化的最终成就。”“希伯莱文化的特点却在于它对纯洁心灵的赞美,而不在于对敏捷思维的强调。”哥特人则被认为是日尔曼部落中最凶暴、最活跃的一支。哥特人的主要特点是躁动不安和激情好动。他们没有在书面文学、艺术形式以及文化装饰品方面作出贡献,但是,“他们对个人自由理想的强调、对怪诞事物的迷恋、对妇女的神秘态度以及个人对首领的忠诚等观念,在创造中世纪和后来的欧洲生活形态过程中也颇有影响力。”

西方文化大致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世纪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19世纪西方文化、20世纪西方文化等内容。

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文化,其产生和发展有着特殊的地理和历史原因。我们知道,古希腊位于地中海中北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希腊。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东达小亚细亚、叙利亚,南达埃及、北非,西达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北达黑海。它三面临海,海岸线曲折而漫长,有利于文学的吸收和传播。希腊文化发源于克里特岛,并可以上溯到古埃及。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当欧洲中部部落入侵爱琴海区域时,并未带来任何形式的文化。相反,当他们向南进入伯罗奔尼撒时,却发现一个文化正等待着他们,即迈锡尼人的丰富文化遗产。他们在征服土地的同时,文化上却被反征服了。这种情形就如同中国的游牧民族征服了汉民族一样。

关于爱琴海名称的来历,有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雅典王埃勾斯之子忒修斯作为七对童男童女中的一员,献祭给南海(克里特)的牛怪弥洛陶洛斯。忒修斯借助于克里特公主阿里阿德涅赠送的两件宝物魔剑和金线团杀死了怪兽,逃出了迷宫。但在逃离追兵时忘记了将黑帆换成白帆。埃勾斯以为儿子必死无疑,纵身跳进了这片蓝色的大海。后人为了纪念这位雅典王,便将这片大海取名为埃勾斯海,即爱琴海。

篇(5)

整个展览由五个单元构成:伊特鲁里亚文明的起源、领主文化、宴飨和社交酒会、伊特鲁里亚的宗教、死者的世界。这个展览之所以命名为“曙光时代”,是因为展览者希望观众在其中能够看到未来文明的黎明。在伊特鲁里亚文明里,我们究竟看到了什么呢?

整个展览的展品是由墓穴发掘的陪葬品构成的。但是,我们在本次展览过程中,并没有发现有任何的像以古埃及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中那样一种的神秘、阴森、诡异,对命运的不可知,不可名状的宿命。

当我们看东方文明相应的题材展览时,我们很难将自己置身于其中,那是另外一个世界,一个死去的世界,我们看到了死亡本身,不知不觉,我们会感伤生命的无常;无论他们的墓葬有多么奢华,但那些奢华却跟生命无关,我们看到了人与物、与时空的永隔。无论是法老还是皇帝,他们属于天空,属于星宿,但不属于大地。

跨越时空,伊特鲁里亚文明更具有童真,就像我们的昨天,我们在展品中恰恰看不到的死亡本身,尽管是死者的厚赠让我们在今天来见证他们的存在。在展览中,我们看到了一群天真浪漫的人在半岛上耕作、纺织、征战、飨宴,他们相信永生,他们的骨灰瓮就像他们生前的房屋,他们似乎从来就没有被埋葬,而且他们也永远不会被埋葬。他们懂得享受生活,崇尚美酒、美食与艺术,他们热爱自由和智慧,热情而浪漫。这样一群人,才会泯灭生与死的界限,他们是属于大地的,他们在大地上永生,这是一个奇迹,是一个文明无法埋葬的魅力与奥秘。

他们与决定他们命运的神生活在一起;他们的神就像他们自己,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宗教是多神教的,当然也有提厄阿这样的万神之神。神的预兆是可以由牧师来解读,也就是说人与神是可以对话的。

策展人也刻意将伊特鲁里亚文明这样一种浪漫气质,于是就有了一个近乎现代时尚演绎的板块,男子的盔甲、武器与女子的饰品、香氛。从器皿的造型上,不会输于现代工业文明的产品。正是由于这样一个板块,使得整个展览跃迁为意大利的国家形象展,为意大利作为现代时尚之都的地位提供了注脚。

《曙光时代――意大利的伊特鲁里亚文明展》在湖北、浙江两省的博物馆展出,广东是第三站。这次伊特鲁里亚文明展让大多数亲近了这样一个古代文明形态。

观众为了更好地鉴赏“曙光时代”展,有必要了解伊特鲁里亚艺术与古希腊艺术之间的区别:伊特鲁里亚人更加注重细节刻画,比如面部表情、服饰着装方面,强调视觉上的完美;而希腊艺术注重呈现作品的整体理想化状态,这是希腊雕塑最主要的特点。在取材方面,希腊雕塑多采用石料,而伊特鲁里亚人则多采用泥土或陶土。

篇(6)

希腊是最先以理性为生活主导的民族,他们创建了一个以平等法律服人的城邦制社会。同时希腊人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主义精神,在文学中表达他们独特的个性主义和理性精神。由此所形成的早期文学虽与宗教有着密切联系,主要以神和英雄为描写中心,但意识超越了宗教和神。里面的神却有着与人一样的个性,有、有善恶,被称为人神“同形同性”。古希腊长期生存在土壤贫瘠、丘陵遍布的岛屿,他们天生自由奔放,喜爱冒险,有一种外向开拓的野性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古希腊文学逐渐摆脱宗教影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学体系,既拥有史上保存最完好的神话之一,也产生了史诗、戏剧、散文等文学形式并拥有非常高的艺术成就。古希腊神话和史诗与民间口头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带有一种纯朴、粗狂的气息,体现了希腊人崇尚自由的个性主义和与命运斗争的乐观精神。后来产生了新的以悲剧、喜剧为主的文学形式,展现了智慧的古希腊民族在面对无奈的命运主宰下理性地生活。而且文学所描绘的英雄,他们热爱生命、积极地追寻个人价值,与不公的命运抗争,体现一种个人主义高于一切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

古希腊通过不同的文学形式传播作品里所表现的人性主义思想和理性精神,表达他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的看法。人文主义在古希腊语中指人和学说,在文学中蕴含着原始形态的“人”,注重人的利益与进步,探索人的世界的同时探求自然世界。在古希腊的社会里,人们的思想超越了神的权威,开始思考人自身的行为,人与社会、自然是什么关系。他们站在自身的立场、理性的高度,思考文学,思考艺术,思考人生,他们认为一切都应该经过观察,经过质疑,对于思想,不能规定界限,思想高于一切,这种精神深刻地影响了希腊人的文学创作。

在非理性占据着重要作用的原始社会,古希腊民族就崇尚理性,在早期文学就有一种个人主义思想。他们通过想像丰富、富于哲理的希腊神话和规模宏大、内容精彩的荷马史诗等文学探求事物的终极真理,思考人类与内部社会、外界自然的关系,精密而又充满热情地研究一切未知的事物。但是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理性的思考并不能回答出一切事物运行的规律,只能归咎命运。不论是早期的神话和英雄故事,还是后来的喜剧和悲剧,都有一种人与命运在相互矛盾和冲突下产生的悲剧情感。这种悲剧精神源于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价值和个体意识的追寻,这种情感是人的理性和自然感性永远处于冲突之中,并没有任何归结点的艺术表现,像酒神狄奥尼索斯和日神阿波罗之间永无归结点的运动和碰撞。

在文学作品中,他们一方面举着“人文主义”的旗帜,高唱着人性解放和自由奔放,超越宗教的意识,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肯定人的个性和权威。同时另一方面,人应该理性地思考,关注人的伦理和道德,思考人与命\的关系,探索命运奥秘、悲剧地与抗争命运。在悲剧色彩的影响下,文学作品更注重个人主义的彰显,展现他们英勇无畏地抗争,而这种个性彰显正是古希腊人在认识、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与命运抗争的无奈精神体现。人的意识与现实产生矛盾,而一切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一个既不依存于人、也不依存于神的因素――命运,命运是不可战胜的,神也是如此。古希腊文学中贯穿着“人与命运的冲突”,无论神有多么强大的力量,人有怎样的智慧、高尚的品质,像神话中宙斯和普罗米修斯、史诗中的阿喀琉斯和奥德修斯、悲剧中的阿伽门农,他们都被命运主宰,他们总逃不掉被安排的定命。但他们都有明显的英雄主义,虽然摆脱不了命运的安排,却仍理性面对,积极乐观、不屈不饶地与命运作斗争,尽展他们的英雄主义与个人价值。古希腊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斗争精神,认为人应该去与命运进行抗争,不管结果如何,这种抗争精神正反映了古希腊人们对命运的否定、对神的诅咒和反抗及对自由的向往。这种精神是古希腊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也向后人昭示了勇敢坚定,蔑视命运的战斗精神,而且他们能够充分地实现个人价值。更能征服自然、战胜自己的命运。

希腊神话更具有“神人同人同性”的特点:神具有人的体魄、弱点、需求,它们不再是高高在上、冷漠无情的神,而是一些极富人情味的生灵,并且自由地混在凡人中间,神被降到了人的地位。取材于神话的悲剧表达的也是一种理性的直觉:主宰人事的是法则而不是神或机会。悲剧中的英雄人物不是一个任命运摆布的牺牲者,他是一个思考着的人。他需要理解自身,分析自己的情感,对自己的行为和决定负责。被西方称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是以理性眼光看待历史的第一人。他同以往的神话历史家最大的不同是他清楚地认识到历史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神话传说,而是一门以人为中心、研究人类活动的科学。在分析希波战争中雅典取胜的原因时,他摒弃了神秘主义的解释,完全归之于人的因素;希腊军队纪律严明,作战勇敢,装备精良。尽管在希罗多德的作品中有理性思想的萌芽,然而他并不是一个彻底的理性主义者,在他的历史书中偶而也陷入超自然的解释,有预兆、神谕、灵验之类的神定论、宿命论思想。后来的修昔底德在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上则远比希罗多德成熟得多。修昔底德是西方史学上第一位真正具有批判精神和求实态度的史学家。他首先否认神灵参与历史的说法,将神灵从史书中完全驱赶出去。因此,在他的著作中从未出现过神灵征兆应验之类的东西,也未出现神对人类事务的干预,力戒用超自然的力量去解释历史,而是用自然原因去说明各种自然现象。这种将人类历史独立于神灵之外的历史观点,恰恰是建立科学的历史学的基础。因此,休谟说:“真正的历史学是从修昔底德的著作开始的”。至此,希腊史学家确立了以理性为基础的历史批判方法,奠定了西方史学的基石。

篇(7)

一、上古地中海东部沿岸和西亚各民族的艺术

地中海文明的曙光最初映现在东部沿岸,在今天并不起眼的小亚细亚半岛和巴勒斯坦,距今九千年乃至一万年前,耶利哥(今巴勒斯坦之 Tall as-sult

n)和沙塔尔 -休於(今土耳其中南部)的人们已经兴建了具有圆形碉楼的村落和最早的城镇。当时,沙塔尔 -休於的人民雕塑了象征生殖力量的母亲神像,以及可能是图腾象征的豹子和母狮艺术形象。

四千多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苏美尔诸城邦(公元前 4000年代末至公元前 2000年)已经建起了高高的塔庙,祭奉天上七颗星星:太阳、月亮、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这就是现在一个星期为七天的由来。苏美尔人最先使用楔形字符,苏美尔文化为古巴比伦(前 1894-前1150)、亚述(前 3000-前605)和迦勒底王国(即新巴比伦,前626-前538)所传承。

本次展出有出土自埃及和叙利亚的两件《阿卡德语楔形文字泥板》(图 1),上面还有苏美尔滚筒印章压印出的浅浮雕,使我们回到了三千多年前的苏美尔 -古巴比伦时代。

早在四千多年前,古埃及人民已经建起了高高的金字塔,他们相信灵魂不灭,他们精心制作木乃伊,把他们来世的幸福寄托在尼罗河大神奥西里斯和伊西斯女神的身上。埃及人在尼罗河畔的悬崖上开凿并修建了陵墓建筑,还兴建了诸多壮丽的神庙,他们的雕像和壁画庄严而神圣,他们的金属、玻璃和宝石诸工艺极为精湛。

本次展品中有诸多古埃及风格浅浮雕、人物雕像、《饰有游泳女像的脂粉勺》、《饰有哈托尔女神的脂粉勺》、《女子手捧小匣之马骨脂粉勺》、《三耳玻璃瓶》、《香水玻璃瓶》、各种施釉彩的小香水陶瓶,埃及风格的方解石瓶、石罐、石壶、银制碗等。还展出有埃及风格之大型玄武岩《霍尔将军雕像》、大理石之《埃及风格人物雕像残件》,还有《柏木制作的木乃伊棺》,它们严守埃及艺术正面律。

在非常遥远的年代,腓尼基人已航行在地中海万顷碧波之中,甚至从海路环绕了非洲大陆。此外,能够远航地中海的还有克里特水手,其祖先来自小亚细亚和北非,他们在克里特岛相遇并创建西方历史上最早的米诺斯文明(前 3000-前1450),但克里特人却不属于印欧民族。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人民把诸神塑造成威风凛凛屹立在猛兽背上的样子,还把诸神雕像作为柱子支撑皇宫。叙利亚、黎巴嫩和塞浦路斯还擅长制作青铜圆盘、金盘和象牙雕刻。站立兽背诸神保佑着海上航行的腓尼基人,也保佑着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和稍后的阿拉米亚人。诸神头顶宫殿的传统流传到爱琴海,成为西方人形柱的来源。

展品中有出土于黎巴嫩推罗的《装有船首图案和塔尼特女神的方形铅秤砣》,乃记录了腓尼基人的航海和贸易活动。还展出一件出土于塞浦路斯的腓尼基《双耳尖底瓶》,在古代,这种尖底瓶是用来装橄榄油的,运输橄榄油是腓尼基商船的主要任务之一。有一件《刻有腓尼基语祭文的石碑》,上面不仅有东方的语言,描绘的图案是古希腊经典的卷草 -棕榈纹。本次展览中有来自塞浦路斯的一件《饰有神话场面的金银碗》,上面饰有埃及人战胜敌人的线刻画面,环绕着斯芬克司与卧地神.组合的二方连续,具有古埃及 -叙利亚的混合艺术风格。其他还有地中海各地的黄金、石和象牙等制品

在古波斯帝国(前 550-前330)之前,米底亚人就已经确立了伊朗历史上最早的文明格局,为波斯文明奠定了基础。波斯人把帝国疆域从亚洲扩展到欧洲和非洲。波斯青铜和黄金工艺华丽而精湛,他们建立了壮丽的波斯波利斯皇宫。古希腊文献记载,他们通过米底亚和波斯获得了来自东方的丝绸。亚历山大远征后,希腊人、安息人在西亚 -伊朗的土地上建起了诸希腊化国家,经过五百年的沉寂,萨珊波斯( 224-651)国家再度兴起,萨珊的文化和艺术对拜占庭和丝绸之路产生深远影响。

本次展览虽无古波斯作品,却有波斯风格的影子,如塞浦路斯出土的一件《玻璃浅棱纹平底杯》(图 2)实际上模仿了米底亚 -古波斯风格的黄金篚.( Phialae,“碗”的波斯语音译)造型。本次展品中的拜占庭手镯则具有萨珊波斯银器的装饰特色。

二、古希腊、罗马、中世纪西方艺术

腓尼基人和克里特人之后,轮到古希腊人在爱琴海上自由航行,在遥远的传说里,最早的说希腊语人——阿该亚人为了美女海伦而远征特洛伊。阿该亚人创建了欧洲大陆上最早的迈锡尼文明(前 1650-前 1100),随后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公元前 1600年,爱奥尼亚人进入阿提卡半岛建立雅典等城邦。前 1100年左右,多利亚人灭迈锡尼文明,建斯巴达城。历经黑暗时代和移民浪潮之后,公元前 9世纪左右,希腊民族有了共有称谓——希腊人。公元前 8世纪到前 4世纪,古希腊人重建了爱琴海文明,并在希波战争(前 492-前 449)之后迅速走向全盛时期,创造了辉煌的古典建筑、古典雕刻、古典戏剧和古典哲学体系。

古希腊人以理想化的古典美塑造了他们心目中宙斯、阿波罗、阿耳忒弥斯、阿芙洛蒂忒等诸神造型,这使希腊雕刻成为古代艺术无与伦比的楷模。希腊哲学和戏剧(特别是悲剧)也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温克尔曼将古典美判定为“静穆的伟大,高贵的单纯”,他说:“正如大海的深处,经常是静止的,不管海面上波涛多么汹涌,希腊人所造的形体在表情上亦都显出在一切激情之下他们仍表现出一种伟大而沉静的心灵。 ”[1]亚里士多德将希腊文化的因素称为“卡塔西斯”(即净化),净化中包含了“爱洛斯”(Eros,情感)和“逻各斯”(Logic,理性) [2],也就是说,古典美的内涵包含了理性与情感的和谐。但促成希腊文明产生的源头不仅在于其自身,西亚和爱琴海文明对他们具有极大影响,他们在吸收西亚诸因素之后制作出希腊彩陶,特别是在东方风格基础上,发展出黑像式风格、红像式风格等彩陶艺术,奠定了西方工艺的基本风格。

古希腊彩陶方面,有诸多黑绘式、红绘式希腊彩陶展品,上面多描绘有希腊诸神和英雄形象,如丰收女神得墨忒尔(《红像双耳爵》)、雅典娜(《黑像双耳尖底瓶》)、柏勒洛丰(《雅典黑像杯》)和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红像双耳瓮》)等,还有腓尼基公主欧罗巴(《绘有宙斯掳走欧罗巴图案的红像双耳爵》),欧洲的地名即由她而来。有一件《红像双耳瓶》(图 3)描绘了吕底亚(前 7世纪 -前546)国王克洛伊索斯之受刑。公元前 546年,他被波斯军队俘获拒绝投降,被推上柴垛处以火刑,大火点燃时,他高声喊叫希腊政治家梭伦之名,感动了波斯王居鲁士二世,遂松绑赦免。 [3]

公元前 334年,亚历山大大帝(前 336-前323在位)进行了史无前例的远征,一举摧毁了古波斯帝国。希腊军队把古希腊文化传播到地中海东岸各国、波斯和遥远的印度,使希腊文化和亚洲文化得以融合,形成了希腊化文化。

展品中有一尊出土于意大利的罗马时代的《佩带王冠的伊西斯头像》,面部已经完全希腊化,仅仅是额头兽角和王冠上的眼镜蛇显示了埃及女神的特色。一尊托勒密王朝的末代女王《克娄帕特拉七世残片》,与我们心目中的“埃及艳后”相去较远,其冠冕下方的联珠纹具有东方特色,而《克娄帕特拉七世青铜立像》则把埃及雕刻正面律与希腊写实风格融为一体。还展出了诸多《披纱女子立像》彩陶小雕像,具有希腊罗马风格。展品中有一个《刻有希腊文的供桌》,为托勒密王朝埃及某地一卫戍官所为。赛拉比斯神为托勒密时代神.,是埃及阿匹斯神牛与冥神奥西里斯的混合体,一度在地中海流行,展品中一件出自迦太基的《赛拉比斯神头像》,展示了埃及-希腊和腓尼基文化的混合,头像是写实的希腊风格,头顶则模仿了人形柱。

公元前 2世纪,罗马人战胜劲敌迦太基王国(前 814-前146)。又过了一个世纪,罗马人乘古希腊衰落之际,向东扩张,征服古希腊全境和托勒密王国(公元前 305-前 30),吞并了整个地中海,建立了罗马帝国(前 27-公元 395)。罗马艺术主要模仿了希腊古典写实风格。公元前 212年,罗马人马尔凯勒鲁斯征服西西里岛希腊殖民城市锡拉库萨,凯旋时带回大量希腊艺术品,罗马贵族从此爱上了希腊艺术。罗马人并不像希腊人那么虔诚崇拜诸神,其艺术神韵要比希腊逊色,罗马雕刻的成就乃是把恺撒大帝、屋大维(即奥古斯都大帝)、君士坦丁大帝,诸政治家、演说家及贵族们的脸庞雕刻得栩栩如生,罗马工艺具有希腊遗风,但也有自身特色,其陶塑、银器、青铜灯具、玻璃制品、宝石镶嵌和小型胸章异常精致。

古罗马展品主要是雕刻。《身着大祭司服的屋大维半身像》(图 4),展现了罗马帝国创建者富于人性的一面,其脸部缺陷没有被掩饰,而不像我们通常在身着戎装、指点江山的奥古斯都大帝立像上所看到的那样完美、神圣而高不可攀。《身着戎装的哈德良半身像》,其凝神专注的眼神仿佛越过罗马城垣,眺望着帝国边疆。有一尊帝国时期希腊政治家、演说家《哈罗德·阿提库斯半身像》,鼻部已损坏,但坚毅、专注的表情和纷乱发型与俗称“海盗”的斯多葛派哲学家塞内卡雕像极为相似。《罗马将军雕像》传承了希腊人体美的遗风。而《刻有弹奏琵琶音乐家残片》则遗留了古希腊的音乐传统,并使人联想起印度-阿富汗犍陀罗艺术的舞蹈形象。还有两件古罗马时代的《特洛伊王子帕里斯雕像》和《阿耳忒弥斯雕像》,保留有希腊艺术古典美的风韵。

展品中有一件前 9世纪的陶瓮,但刻有 1世纪时的埃及式拉丁文,留下了希腊化的烙印。还展出了极为著名和珍贵的托勒密王朝时代的《罗塞塔石碑》(前 196)。1822年,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主要就是根据罗塞塔碑三种铭文(希腊文、埃及祭司体象形文和埃及世俗体草书)破解了埃及文。展品中有一件神秘的《密特拉献祭公牛的浮雕》,表现了密特拉用短剑宰杀公牛的情景。本次展览有罗马帝国、希腊化世界流行诸多马赛克镶嵌地砖画,描绘有小爱神与海豚嬉戏的场面。

公元 3世纪,君士坦丁大帝把首都迁徙到拜占庭,改其名为君士坦丁堡。其后不久,罗马人的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即拜占庭)和西罗马。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帝国将古希腊罗马的文明延续至文艺复兴。拜占庭人的文化把欧洲、古希腊和萨珊波斯诸文明集于一身。

5世纪至 15世纪是欧洲中世纪。从 392年起,西方人废弃古希腊罗马文明,转而信奉基督教文明。中世纪早期,日耳曼人四处迁徙,他们建立了法兰克王国(486-9世纪)等诸多“蛮族”国家。 8世纪,查理曼大帝提倡文化,重建了西方文明,并把法兰克王国扩大为全欧洲的帝国。公元 1096-1291年,西方十字军发动了八次大规模东征,十字军、阿拉伯军和拜占庭军在西亚、北非和小亚细亚的土地上浴血鏖战。十字军在东方建立诸拉丁王国,最后被阿拉伯人所驱逐。而君士坦丁堡遭到蹂躏,从此一蹶不振。

中世纪西方展品中有《国王形象的象棋子》和一件饰瞪羚纹样的《海象牙主教权杖》等。拜占庭时期的展品有《带棕榈饰的象牙小盒子侧板》(图 5)、《饰骑士和格里芬镀金银手镯》,其纹样风格是希腊化、萨珊波斯和拜占庭的融合特色,具有卷草纹和联珠纹的混合结构。展品中有诸多东方拉丁王国时期的彩釉小碗,具有西方和西亚的融合特色。还有十字军时代的《柱头浮雕》、《耶稣进入耶路撒冷雕塑残片》和《刻有阿拉伯文字的十字军纪念牌》、《天使雕像残片》、大理石墓碑、十字架和首饰盒等,十字军纪念牌上出现了穆斯林军首领萨拉丁的名字。有当时幸存下来的拉丁王国之一塞浦路斯王国的遗物,包括中世纪风格的《鲁西格南国王子祈祷雕像》和阿拉伯风格的《鲁西格南国王胡格四世的铜盆》,铜盆上有阿拉伯铭文,风格接近伊朗伊斯兰工艺,上刻耶路撒冷徽章和阿拉伯风格的精美书法。

三、阿拉伯世界、奥斯曼帝国和现代地中海艺术

公元 610年,创建了伟大的伊斯兰教。在伊斯兰旗帜下,穆斯林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并向外扩张,先后征服西亚、北非和中亚,建立起庞大的阿拉伯帝国,欧洲称之为萨拉森帝国,中国史书上称之为“大食”。伊斯兰文明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覆盖面极为辽阔,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向东到中亚腹地,向西经地中海南岸到西班牙南部,皆为伊斯兰世界,其中有和四大哈里发建立的阿拉伯帝国,还有倭马亚王朝( 661-750)、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 750-1258)、法蒂玛王朝绿衣大食, 909-1171)、科尔多瓦哈里发国家(白衣大食, 929-1031)等。阿拉伯人继承了上古西亚、中亚诸多文明的精华,并把它们伊斯兰化,阿拉伯人的清真寺无梁殿建筑,阿拉伯工艺制品,阿拉伯植物纹样和波斯细密画,阿拉伯书法,皆无比精湛。阿拉伯与西方除了战争之外,双方文化也得到了交流。当基督徒废弃古希腊罗马文化时,他们像拜占庭人一样,为西方保留住了希腊罗马的文明火种,并将它们发扬光大。

突厥起源于遥远的东方,他们中的一些部族后来来到了西亚,他们在西亚建立了伊斯兰特色的塞尔柱王朝(1037-1194),并将领土扩展到了拜占庭帝国。 1299年,奥斯曼一世创建奥斯曼国家。 14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迅速扩大了疆域。 1453年,奥斯曼帝国最终占领君士坦丁堡,改其名伊斯坦布尔,拜占庭帝国宣告灭亡。奥斯曼人继承了伊斯兰文明,并把遥远东方的文化和西方特色注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土耳其文化。

本次展览的阿拉伯展品中有《贝都因人的斗篷》、《阿拉伯风格的女子衣裙》。来自土耳其的石膏《灰墁墙壁装饰》充分显示了伊斯兰抽象纹样的复杂和精巧,但其中仍然可以辨认上古西亚重叠三角、卷草、水滴、对角交叉、龟背、棕榈诸纹样因素的痕迹,但穆斯林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很大的改造,加入了很多阿拉伯因素。展品中还有产自近代土耳其的具有西亚和西方古典主义混合特色的陶器,包括烟斗、茶杯、托盘、糖罐、酒壶和牛奶壶(图 6)等,其深沉的红色温馨而典雅。展品中还有一件奥斯曼帝国的旗帜,其上的圆形纹样具有萨珊-拜占庭遗风,中间饰有阿拉伯书法组成的纹样。

15世纪至今,西方世界经过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和科学技术的革新,全面兴起了近现代西方文明,并把地中海的文明传播到了全世界。

从17世纪以来,西方探险家就陆续前往两河、波斯和埃及。 1798年,拿破仑 ·波拿巴将军攻入埃及,随军带领 175名学者组成的科学艺术团随军南下,法国人对埃及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系统考察,其成就体现在 1809年出版的 24卷文献和 12卷画册的《埃及地方志》,这部大型画册在现代考古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19世纪,法国、德国、英国、捷克等国考古学家在土耳其、希腊、伊拉克和巴勒斯坦等地多有重大考古发现,如发现亚述王宫、赫梯都城哈图萨斯、特洛伊、迈锡尼和克诺索斯等遗址。

本次展出了 1809年版《埃及地方志》中的一卷珍贵画册,应该是首次来华展出。本次大展还有一个特色,即展出了近代西方探险家、旅行家笔下的希腊、意大利、土耳其、埃及、北非和阿拉伯各国东方风情的素描、水彩、水粉、油画,这些作品记录了18、19世纪各地的建筑、古堡、风俗、服饰、人种和地貌。有一件 19世纪西方画家所绘长卷油画《君士坦丁堡全景》,画面上,博斯普鲁斯海峡港湾中停泊着无数大型海船,城市各处屹立着诸多宏伟的拜占庭风格的建筑,画面再现了古代拜占庭首都和奥斯曼帝国的壮丽景象。

小结

本次《地中海文明》展显示了世界文明深厚的历史底蕴,向公众全面介绍了古代文明的各种不同种族、不同语言、工艺制品的多种材质、各种不同形式的艺术造型等,其最大亮点是凸显了文明的多元性和艺术的多样性,显得气势恢弘、波澜壮阔,而又不失精致生动、美丽典雅。

所谓多元性,就是展示了地中海文明多元文明共存的历史面貌,各个不同的文明具有各自的精神体系、语言和不同的生活习俗。所谓艺术的多样性,包括了不同的艺术风格、艺术形式和材质,包括古希腊罗马风格、西亚风格、阿拉伯风格和近代西方风格,艺术形式包括大型石雕、小型雕像、棺木、泥板楔形字符文献、陶器制品、玻璃制品、宝石工艺、金属工艺、镶嵌画、大型建筑装饰、丝绢、纸面绘画、木板油画、布面油画等多种形式。

大展也有不足之处,如反映克里特、迈锡尼、赫梯等时期的作品有所缺乏,而对希腊化时代、古罗马则更为重视,整体上略失平衡。而近现代奥斯曼帝国和东方阿拉伯世界,主要是西方探险家和艺术家用他们的画笔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本次大展不仅反映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为我们研究地中海文明和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我们今后的多元化文化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

基金项目:1、国家基金项目来源和编号: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我国西北部古代艺术的文化多样性研究——亚欧内陆与古代中国的文化交流》(编号07BA11);2、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艺术学)。

注释:

[1]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5页。

篇(8)

这种体裁的作家常常用严肃高尚的文体和史诗的韵律和语言来描述一些琐碎的、低俗的事件。他“用词谨严、风格高雅.多用优美的修辞手法和高尚的形象。若他用散文笔法.则句式冗长浮华,而用诗歌笔法时,用韵须庄重”。就像使小丑穿上的华丽光鲜外衣、把乞丐置于金碧辉煌的宫殿,他把宏伟堂皇的形式和低级、浅薄、庸俗不堪甚至令人生厌的主题或题材极不协调地并置在一起.然后将二者强行钮合在一部作品里,以造成一种讽刺性的、荒诞的喜剧效果古希腊的模仿史诗体作品通常具有讽刺性,常常是批评、讽刺史诗这种当时流行的体裁的写作成规。这种批评和讽刺既针对史诗主题方面的成规,也针对其形式方面的惯例.但在当时却不是对史诗作家(如荷马)及其作品的恶意嘲笑和攻击.而是以玩笑、戏谑和善意嘲弄的方式表达了对前辈作家的敬意和尊重。古希腊当时出现了大量此类作品.但由于时间过于久远.绝大部分都没有流传下来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古希腊时期的完整的模仿史诗体作品,就只有《蛙鼠之战》这一部了。这部作品描写了青蛙和老鼠家族之间的开始结怨、发动战争和最终和解的故事。有一定希腊文学素养的读者如果读过这部作品.可能立刻就会发现这个动物家族之间的战争故事是对希腊战争和英雄史诗的嘲弄性的模仿。它讲述了丑陋的老鼠和青蛙之间的撕打、流血和丧命的荒唐的小故事.却采用了英雄史诗的宏伟和壮丽的形式和情节一一这些小动物都被冠以古代英雄的名字、穿着希腊英雄们才拥有的华丽盔甲、说着高雅优美的贵族语言,它们之间的打斗、撕咬被荷马似的笔法描写得像特洛伊战争一样宏大.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关注着战争并最终介入了战事——其讽刺、嘲弄英雄史诗的意图十分明显,不仅嘲弄、暴露了英雄史诗主题的老套、情节的离奇、形式的做作和语言的矫饰等方面的弱点,而且间接表达了对这类史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战争的礼赞和欣赏态度的反对。这种模仿史诗体在古希腊文学中定型以后.在后来的西方文学史上形成了一个悠久的创作传统。

篇(9)

了解一点美术史的人都知道,西方的雕塑题材多以人物为主,信手拈来一本“西方雕塑史”, 里面大部分作品都是以人为题材的, 这种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为何西方人对人体的塑造会有如此大的兴趣,并且从古希腊创立并奠定了以“人”为主题的雕塑形式后,一直到现代雕塑兴起的2500年中,人体始终占据着西方雕塑题材的主导地位,而较之我国雕塑题材的广泛现象,可以作何解释?

通常我们研究某种现象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先考虑,不妨我们也先从这些方面入手。在经济上,古希腊是个多岛多山,少平原的地区,纯粮食生产的农业没大的发展条件,所以希腊文明不完全依赖农业,他们的商品经济发达,工农商业并重。比如说渔业和航海业,在他们劳动过程中,会遇到风暴和海盗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这些产业对个人特征的比较要求高,许多产业都是如此。因此希腊人的思维取向是个人式的,与中国人际式的取向不同。于是他们把大量的充满力量美人体雕塑放置于广场和街道,供人们瞻仰膜拜,恰恰迎合了西方人的这种心理需求。在中国则是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农业上的自给自足是使我们长期处在封闭的小天地里,限制了人的个性发展。

从政治上说,西方的社会组织源于古希腊的城邦制度,他们城邦国家的奴隶社会很特殊,由于它的社会经济基础不是农业,而是以城镇手工业为主导,伴以商,牧,渔业等,所以奴隶主和奴隶之间,有一大部分自由民。作为自由民的人可以参加政治活动,有相当的行动言论自由,享有相当多的权利。所以西方的政治制度给人以很大自由性,给其人文主义的发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国则和希腊的城邦制度不同,自商周以来,宗法制就成为我国社会组织的重要纽带。在这种封建宗法制和礼乐文化的背景下,人体雕塑不是被埋入地下做陪葬,就是被放置在帝王的陵墓前作为仪卫。中国的雕塑无论是人物,动物都具有工艺性和实用功能,更不用提各种礼器,祭器了。我猜想中国雕塑题材广泛的原因也与这种“实用性”有很大关系。

在文化上,从地理的角度讲,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一对矛盾的范畴。欧洲文化定型区域在地中海北侧的希腊土耳其之间的“爱琴海”岛屿上,长期的海岛生活经验,使欧洲民族对于外来入侵者,只能抢先至高点,只能“主动出击”“先发制人”。这些长期生态环境经验,也以文化的生物基因保留了下来,形成了西方暴露张扬的民族文化心态,且承袭希腊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念,所以西方思想家特别强调个体的人,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利和责任,直到现在西方这种思想由在,看看那些宣扬“个人英雄主义的”的美国大片便会知道了。由于中华民族长期在盆地上的农耕生活,强化了热爱自然,自我保护的心态,其文化特征有较强的自我圆融性。所以代表中国文化取向的儒家思想强调的是“社会中的人”,宣扬一个人应该担当好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理所应当的责任,不推崇“个人主义”。所以当西方大量英雄帝王雕像张扬的放置在公共场所供人膜拜之时,我国此类雕像却出现的少之又少。

所以综合了这些方面我们就能大致理解前面不解的问题了。其实除了对种现象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普遍研究,以人体为主要题材,还有其特殊的原因,这就要结合西方雕塑的发展来说明了。

篇(10)

科学作为人的文化产品,和其他文化产品一样,生于特定文化,长于特定文化,它的生长环境必定赋予其特定的目的和手段,至少是影响着它的方向或倾向性,使之带上所处文化的烙印。现代科技之所以不同于经典科学,其重要原因是它们各自所处的文化背景不一样。经典科学生长于哲学的土壤之中,其目标和方法是从特定的哲学那里继承而来的。它的目的是通过数学和公理化体系表述一个客观意义上的宇宙基本结构。这其实是metaphysics一词之所指,表示了一种特定的文化传统和认知传统。在这种传统中,实际上并不存在独立于哲学观的科学观,就像费希在《新科学》的序中所说的那样:追求真理或共相的科学就是哲学。[1]这种科学观直接引导和支配了文艺复兴之后的近代科学家们的工作,和后来的爱因斯坦的工作。而现代科技则生长于国民经济学的土壤之中。现代科技主要是从国民经济活动中而非哲学中接受它的目的和任务。19世纪以来,科学发展与工业进步日益紧密。航空航天、材料、信息、能源和环境等产业性领域与从哲学分类得出的天文、生物、地理、化学等领域相比,前者的地位和作用逐渐比后者清晰。科学事业的许多成就不再是从“科学家了解世界是什么样子”[2]这个由古典哲学确立起来的决心中得来,而是来自工业生产对科学提出的各种要求。

从科学史上著名的“科学中心转移”说来看,就可以发现,近代科学在兴起过程中,活动和成就先是在意大利,后是英国,而法国和德国也相继后来居上。这种现象并不只是表明一些既定抽象的方法时而被意大利人掌握,时而又被英国、法国或德国掌握。事实上每一次科学中心的转移都意味着一种文化与一种新事业得到充分的结合,文化本身成为了独特的现实的创造力量。

科学认知模式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而非纯粹个体思维的东西,应该首先被视为具体文化中那些使得科学活动的现实目标得以确立的、将不可操作的目标分解至可操作方案的、能够决定下一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对现有结果能够进行评价和取舍的种种观念和思想。比如文艺复兴文化决定了人们将愿意去面对并探究一个属于它自身而非属神的自然,古希腊和中世纪末欧洲的种种观念决定了科学家要把数学和实验结合起来,开普勒要完成对世界的数学描述的决心,开启了一条道路,这条道路的起点包含了柏拉图的数学主义,但最终没有返回到蔑视经验的柏拉图那里,而是通向了把经验和数学拉近的牛顿。牛顿的理论发表后同行都看出它的综合性和潜在的推广能力,并使得力学模型的数学化成为其他学科的方法示范……这一切都是前面所说的那种属于具体文化的认知模式在起作用。

近代科学的认知模式的基本框架直接来源于近代欧洲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新教文化对虔诚和理性的同时尊崇,造成了对宇宙秩序的巨大热情。在此之前,全世界的科学和技术活动都没有那些认识论的、伦理的、美学的指向。默顿考察了新教的思想、观点、信条与科学的直接关系。他认为,“自然秩序”和“不可改变的规律”是科学和清教的共同假设[3]3。有些人从动机的角度考察宗教与科学的这种关系——“人们必须研究上帝的创造物以便更好地理解上帝本身”[4] 4。有时也注意到这种关系对科学家的工作信心的重要性——“他们关于神与世界是人可了解的假设,也使得西欧聪明才智之士产生了一种即使是不自觉的也是十分可贵的信心,即相信自然界是有规律的和一致的;没有这种信心,就不会有人去进行科学研究了。”[5]5但更应该注意到,这种关系首先是规定了科学的目的论性质,即韦伯所说的“西方文化特有的理性主义”[6]6,造就了经典科学的性质。

传统的科学认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由古希腊文化设定好了。古希腊人的观念中有许多实际上是伦理的和审美的,但都起到了认知模式的作用。比如,以不可见的实体为“最高的善”,这是后来科学追求抽象世界图景的思想前提。16世纪以后,科学的性质和方法渐渐打上了欧洲文化的烙印。作为与古希腊文化不同的近代欧洲文化,它需要的理性是一种可以规范传递的、可以公共检验的、可以用做控制对象的工具的知识。在这种需要之下,复兴古希腊文化就是重新解释古希腊文化。古希腊哲学家并没有十分在意去创作出一种机械论世界观,但机械论世界观已经存在。近代欧洲的机械论世界观导致了前面所说的那种“可以规范传递的、可以公共检验的、可以用做控制对象的工具的知识”。

与欧洲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经典科学中还包含着一个重要观念,就是将效率和审美结合在一起的数学和谐和公理化观念。追求关于宇宙的简洁而自洽的数学描述,从美学上被认为是根本的宇宙之美,然而它同时又是最高效的推理模式。所以欧洲科学非常注重理论的简单性、统一性和概念之间的协调。这些观念都起到了决定做什么和怎么做的作用。欧洲人率先搞起了科学,但这时的科学的目标和科学的认知方式是在欧洲文化之中产生的,要是没有包括几何学世界观在内的古希腊形而上学、没有机械论、没有理智帝国主义、没有唯理论、没有公理化观念,就没有欧洲式的近代科学。

虽然现代科学作为一种规模巨大的复杂社会活动更加法无定法,但是当我们把科学和科学认知与文化联系在一起考察时,还是可以发现,许多认知目的和认知方式是由文化目标和与此目标有关的现有文化资源中产生出来的。比如,当科学活动的目标从认识论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时,科学的性质就从宇宙的数学肖像变成了最佳垄断手段。原来的科学的主要资源是哲学,它所需要的主要观念甚至概念、基本框架和思维方式都来自哲学,而19世纪的产业科学的目标决定了所需的资源主要不是哲学而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产生了科学托拉斯和科学实业家,使之逐渐取代了自由知识分子式的个体科学家而成为科学活动的主体,按不同于经典科学的方式和方法推进科学活动。

从古希腊式的追求终极原理的角度来把握科学活动的目标和意义,变成了从工业社会所需要的可操作性和效率的角度来理解和展开科学活动,这种社会文化的变化决定了科学性质的变化。在现代工业社会里,科学的“理性”的一面是被人们从“效率”的角度而非任何形而上学的角度来加以确认的。由科学的性质和社会需要所决定的变化来得很快,科学的样子毕竟不能是古希腊哲人画好的样子,而必须是工业需要它是的那个样子。科学真正脱离哲学的过程是它与工业结合的过程。一种不同于哲学方案的科学,目标和方法也是不同的。这种质变在19世纪中叶开始进入。

二战以后,科学成为国家事业,与古代和近代的认识活动相比,科学活动的目的和方式更是不可同日而语。美国人并不在乎欧洲人的理性主义,而是完全从更现实的实用主义出发去做事情。所以为宇宙画像的“纯科学”变成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工业科学,科学家从自由知识分子变成了雇员,知识从统一和谐变成了爆炸,科学发展的主要资源从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变成了整个社会系统。经典型科学家还在继续研究大统一、宇宙学、基本粒子、非线性动力学、超弦理论的同时,以国家政府为主的现代型科学主体在考虑垄断电气业、制造原子弹和电子计算机、搞能源代替计划、登月和信息高速公路。当欧洲学者瞧着现代数学的庞杂感到不舒服、一心要使全部数学公理化的时候,美国人搞出一堆更加庞杂但是有用的数学,还有说是数学又不像数学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

可以看出,一直到二战后,欧洲的文化传统仍然在起作用。公理化运动显然与理性主义有关,希望一劳永逸地占有最好的理智。所以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数学基础主义是以哲学上的勤奋掩盖数学上的懒惰。总的来说,现代科学活动的目的和科学认知方式,主要不是从近代欧洲式的科学哪里沿袭而来,而是从现代文化目标和现代文化资源中运筹出来的。

总之,科学是从特定文化中按实际需要生长出来的,科学的性质和相应的认知模式,都不是与具体文化无关的东西。在科学创造活动开始时,关于这种活动的价值、目标、方向、题材、基本概念等必定已经先存在于周围的文化之中。

参考文献:

[1][意]维柯.新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2][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3][美]罗伯特·金·默顿.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和社会[M].范岱年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篇(11)

1、普罗旺斯大学,亦称马赛一大,主要由坐落在艾克斯市的人文学院和坐落在马赛市的理工学院组成,马赛一大历史悠久,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现已发展成为一所21世纪的综合性大学,拥有26000名在读学生,100名教师及教研员,385名科研工作者,94所研究机构,其中34所属于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2、地中海大学,位于希腊首都雅典,始建于1971年,隶属于ECS教育集团,是英国高等教育认证机构认证院校,同时也是英国大学设在希腊的分校,学院还聘请大公司总裁或经理作为客座教授进行专题授课,并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提供奖学金,学院提供硕士、学士及HND/HNC教育;

3、保罗塞尚大学,位于艾克斯市和马赛市,处于罗纳河与地中海的入海口,属于法国著名的普罗旺斯地区,该地区的最先受到古希腊文化的影响,之后打上了拉丁文化的烙印,自公元一世纪以来,就以其医学领域和与哲学法律方面的成就而出名。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