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语文老师评课稿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依托一张《作文周报》,构建作文的动力系统,维护了学生的作文兴趣;《我的作文教学课例》,16节作后讲评课,呈现“先写后教,以写定教”的教学理念;《我的作文教学主张》,着重阐述了九大作文教学观,不少中学老师朋友看了,也颇认同;《我的作文评改举隅》,通过评改几十篇学生作文,阐述我的评改及评改理由。
一次,一个年轻老师冲上来,要合影:“管老师,要不是你,我没资格从新疆飞到这里来啊。”那小伙子的作文课获奖,作文课的核心内容,源于《我的作文训练系统》。
“作文教学系列”销售了二十来万册,想来,也有几万小学语文老师由此了解了我的作文教学。
二
承蒙朋友们的推荐,江苏、浙江、北京、上海、重庆、四川、山西、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福建、江西、安徽、云南、辽宁、黑龙江、吉林等大半个中国,我讲课、讲座不下500场。
或许,在我之前,少有人上讲评课;或许,无数的语文老师,盼着作文教学有一些革命性的东西。我的课居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老师的欢迎。也许是小时候听了太多的评书,一向不多言语的我,作讲座的时候倒也慷慨激昂。一些地方连讲三场,老师也不厌倦。
由此算来,了解我的作文教学,在老师们自己的教学中或多或少借鉴、迁移的,也为数不少。
三
4年前,吴江教育局为特级教师成立了名师工作室,三年一届。第一届,有9位;第二届,12位。我们一起办班级作文周报,一起上讲评课,一起用周报来“管”学生,一起想办法“改”起来,一起对学生说,作文是写出来的,写作文的能力是“改”上去的。
叶惠琴大姐、李建华兄长、戴燕妮小妹、钟大海小弟、樊小园、赵滢、吴雄芬、张雪芬、李莹、王丽琼、范天蓉、陈芸芸、徐婷、徐国荣、周菊芬、金洁萍、王学文、朱彩娥、徐栋、徐秋凤、钱东英,他们基于我,又不拘泥我,创造出了更多好玩、有效的招术。聊起作文,叶惠琴大姐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常让钟小弟、戴小妹们暗下决心,做出自己的成绩。
走到一起,一定有某种缘分。我遇到了一群有缘分的人。
四
编辑《跟着管老师教作文》,有两个私心:一是借此让工作室的成员,回顾、整理自己所做、所想,看看大家做得怎么样。写得怎么样,不等于做得怎么样,然而,多少能看出些道道来。二是借此检验一下,我的作文教学探索在他人身上究竟有怎样的收效;若真有效果,对了解我的作文教学但还处于观望状态的朋友,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想法一经涌起,便无法放下。从布置到交稿,不过两个月。其间,又陆续联系了河南的党慧丽老师,福建的何裕奋老师,广西的屈平燕老师,江阴的夏德琴、沈蕾老师,江西的郑咏梅、潘非凡老师,浙江的郑新启、杨小飞老师,广东的王长涛、于雪老师。全国各地,办作文周报的老师,还有不少,文稿有限,加之不少老师一时之间得不到有效的联系方式,只得作罢。
即便如此,编辑完稿,我依然难以抑制内心的兴奋。这兴奋,跟自己写完一部书稿,一个样。
五
徐秋凤老师的周报,每一期有“目录”,我没有;主题作文,徐老师有“主题导读”,我没有;每一期,徐老师会作一首小诗,我没有。沈蕾老师“让班报收集成为一种流行”,打破了人手一份的做法,限量发行,造出“物以稀为贵”,又以各种理由奖给学生,不只调动了学生的收集欲,也有了别样的班级管理的效用。
郑咏梅老师的 “讲评课”得到了孩子们的喜欢,孩子们的习作水平飞涨。郑老师说:昨天,我走在“讲评课”的路上;今天,我仍走在“讲评课”的路上;明天,我将继续走在“讲评课”的路上……钱东英和朱彩娥老师,快20年的教龄了,初次接触讲评课,套用钱老师的话,“讲评课,越嚼越有味”。
叶惠琴老师讲了怎样逮住后进生的作文劲,让他们爱上作文,越写越好。王丽琼老师帮后进生“找”作文,总结了三条妙招:帮学生找到自己的语言频道;帮学生找到真实的自己;帮学生找到作文的内需。看到陈芸芸老师的《“待优生”的作文也有春天》,我很纳闷,什么叫“待优生”?陈老师说,人们将暂时贫穷的人,称为“待富者”,后进生,也可称之为“待优生”。这说法,太有才了。
戴燕妮的《我与“问题大王”过招》,赵滢的《作文里的做人》,范天蓉老师的《我的班级管理好帮手》,屈平燕老师的 《百元大钞引风波》,周菊芬老师的《班报上的“招募启事”》,潘非凡老师的《〈杨柳月报〉故事多》,徐婷老师的《一次特殊的换座位》,杨小飞老师的《对症下药,各个击破》,郑新启老师的《我和“差错率”作斗争》……
30位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充满教育智慧以及师者情怀的作文教育故事。这些故事,让我们彼此温暖,彼此难忘。
六
一、阅读,让生命更丰富
王老师爱读书。有人问:“王老师,读书是不是您的业余爱好?”他说:“错了!应该把‘业余’两字去掉。读书是我的爱好,读书是我可以全身心投入的爱好。读书是跟我吃饭一样,跟我呼吸一样,在我的生活当中是非常自然的。”是啊,王老师确实是爱书之人,据他自己所说,藏书量少说也有七八千册了。在王老师从教的第二个五年,被他笑称为“孤独沉潜”的五年里,他读了大量的书。他读宗教类的书,读哲学类的书,读文学类的书,读美学类书,读“老三论”、“新三论”的书等等。
王老师的读书经历深深地触动了我。要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自己先做语文人,要播撒读书的种子,自己要先做读书人。《语文课程标准》比较重视儿童阅读,要求在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该不少于145万字;除此之外,《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试想,一个语文教师自己不爱阅读,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爱上阅读,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呢?
读着这本书,我发现,王老师无论是谈语文人生,还是谈语文理念,都与谈读书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更让我明白,读书不是一时的事情,也不单单是为了教学,它更是为了终身的幸福。“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生命是一条河流,它流动,它吸纳,不断前行中壮大,不断交流中丰富,生命由此而变得开阔、深邃、美丽——
二、阅读,让课堂更精彩
书中,王崧舟老师一直呼吁语文教师要细读文本,他认为文本细读是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的备课提出的新要求,他呼唤语文教师的备课应具备新的理念、新的视野,呼吁教师要细读文本。他在其中一次讲座上谈道:“细读文本的终极意义就是细读自己。文本是一个美丽的倒影,你在这个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深;你的精神倒影有远,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远。因此,不是文本,而是你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决定着你的细读。从这个意义说,细读不是从文本开始,而是从“自己”开始。
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看了《骆驼态的接纳》,我才知道王崧舟老师为了教好《长相思》,读了整本《纳兰词》,了解了纳兰性德的生平,阅读了一万多字的鉴赏文字,然后写下了1500字的文本细读感受。按他自己的说法:“细读,魔术般地将短短36个字的《长相思》画成繁华如东流水的课程资源。”是阅读,才有底气把经典名作演绎为精彩的课堂。每一个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都源自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源自扎扎实实地阅读与思考。
在读到对文本细读的概念的理解时,王老师觉得文本细读就应该像朱光潜先生所说的“慢慢走(读),欣赏啊”;就像王尧先生说的“在汉语中出生入死”;如南帆先生所说“沉入词语”;要“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要“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要“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要“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要“在字里行间阅读”;要“徜徉在语言之途”。
王老师谈到对《小珊迪》这一课如何进行细读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课题为什么叫《小珊迪》?因为文章当中,没有一处文字提到“小珊迪”这三个字,出现“珊迪”也才6次,于是他的敏感点就聚焦到这个“小”字上。他想到:从年龄上来说,珊迪是个小孩子;从生理上说,珊迪身体相当弱小,发育不良,发育不良才会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是由社会处境造成的;从地位上来讲,珊迪是穷人,是孤儿,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但是珊迪人虽小,地位小,个子小,精神形象却是高大的,灵魂价值却是伟大的。在细细品味文章语言的时候,王老师用了五个“哭”来表达对小珊迪的同情,表达对小珊迪的尊敬,每一哭当中,王老师却又紧紧抓住文章对小珊迪的文字的描述,逐步把小珊迪的形象高大、升华。
在谈到如何进行文本细读的时候,王老师认为“文本细读不外乎这样三种姿态,作者崇拜、读者崇拜、文本崇拜。”他认为文本细读应该从读者的角度去细读,从作者的角度去细读,从文本的角度去细读。从他所举的三个例子当中,我们也明确了文本细读的几个特征:1、细读姿态的多元性,2、细读指向的言语性,3、细读结论的兼容性,4、细读经验的共享性。
怎样才能把上好小学语文课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呢?在经过备课、研课、试课、议课、评课一系列活动后,使我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更深化了一层,下面我就将自己的学习感悟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加强对课标的研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明了在素质教育前提下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如一盏指路明灯,为我们指引了前行的道路。我们只有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标准倡导的先进课程理念的精神实质,准确、完整地理解语文课程目标体系,才能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学,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的地位和性质决定了,在我们的课堂上就要体现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让学生不断获取信息来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针对目前的教学状况,高林生老师指出,现在有的语文课不像语文课,就是因为一些教师不明确语文的性质,把语文上成思想品德,上成自然科学,干着“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的事。如果我们连语文的界定都分不清楚,还还从何谈起课堂教学的有效?还怎样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呢?因此,学习和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准确理解和把握语文标准,是我们想要上好语文课必须要做到的一点。
二、加强对文本的解读
语文阅读教学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引导下,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凭借自己的经验及教师提供的一些阅读规则,“去体味、体验内中情味或情感,去寻绎文本语言背后的特殊的意味、意蕴,最终得到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形成一定的语言文字素养。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对文本的解读过程。孙双金老师在谈到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解读文本如此重要,那么该怎样解读文本呢?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课文。此外,对文本的解读还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高林生老师在他的讲座中提出,解读文本首先要把握课文“写什么”,它包括课文已写明的事件、情节、人物、场景、事物及潜藏在以上内容背后的情感和道理。其次是把握课文“怎样写”,它包括要明确课文所属的类型,理清课文的思路及文章的表达方式与方法。再次是把握课文“为什么写”,它包括参看原著,阅读教学参考书,研究课文的编排体例及课后的练习设计。经历这三个层面的解读,才能使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
我相信,当教师将整个身心投入到文本中去时,就是对语文教育的一种很好的体认,这样的语文课也必将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课”。
三、加强对学生的关注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旧式的教学观念,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与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向,给予学生适时的帮助,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及能力的提高。
⑵正文:
简要情况:写明根据党委XX的批复,于X月X日召开党员大会,进行换届选举。
具体内容:写明采用何种选举方式,候选人的得票情况、当选人名单,新的委员会分工意见。
要求:写明对批复的要求。一般以“当否请予批复”结尾。
⑶落款和日期:
XX党总支部委员会
XXX年X月X日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继续组织两周一次的专题学习沙龙和互动式评课沙龙,结合教研活动的主题组织好教师学习、交流。听展示课的教师对听课内容进行精心、系统的评点,写成评课稿,在两周一次的互动式教学研讨沙龙中进行交流、探讨。与往年不同的是,在保证互动评课活动开展同时,不影响正常教学,本学期安排8次集体评课活动,其他评课通过qq群来交流、研讨。
指导思想
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如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
本学期,我组将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把课程改革作为教学研究的中心工作,深入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积极、稳妥地实施和推进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研工作,加强课程改革,紧紧地围绕新课程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加强课题研究,积极支持和开展校本研究,提高教研质量,提升教师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加强教学常规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我校英语教师的英语教研、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我校争创“三星”级高中而发挥我组的力量。加强理论学习,推进新课程改革。
组织本组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及课标解度,积极实践高中英语牛津教材,组织全组教师进一步学习、熟悉新教材的体系和特点,探索新教材的教学模式,组织好新教材的研究课活动,为全组教师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和机会。
加强课堂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强化落实教学常规和“礼嘉中学课堂教学十项要求”。做好集体备课和二备以及反思工作。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抓好上课、课后作业、辅导、评价等环节,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的研究,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加强课题研究,提升教科研研究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组织教师有效开展本组的和全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做到有计划、有研究、有活动、有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向报刊杂志和年会投稿。
制订好本组本学期的校公开课、示范课、汇报课计划,并组织好听课、评课等工作。
坚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课程改革精神,以贯彻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以研究课堂教学为重点,以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本学期教研组重点加强对教师评课的指导,使教师的评课规范化,系统化,定期举行主题教学沙龙和“会诊式行动研究”,促进新教师的成长,加快我镇小学语文教师队伍成长速度和小学语文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结合区里的活动安排,开展各项有意义的学生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调动启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二、工作目标
以课改为中心,组织教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深入课堂教学研究,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进一步加强语文教师队伍建设,让“语文研究小组”,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重视团队合作智慧、力量。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以老带新,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3、组织教师开展切实有效的说课沙龙、评课沙龙,提高教师说课能力,和评课能力,能够结合主题教研活动,对典型课例进行互动研讨,开展教例赏析活动。
4、加强教研组集体备课,每周以段为单位组织一次集体备课,分析教材,赏析重点课文,进行文本细读,交流教学心得。让备课不再是走场,形式主义,而是真真实实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提高教师的素质服务。
5、根据上学期制定的语文常规活动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竞赛活动、过关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自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促进个性和谐发展。
6、 加强学习质量调查、检测工作,及时分析,寻找得失,确保完成各项教学指标。
三、主要工作及具体措施
(一)骨干教师示范、把关,当好“领头羊”。
1、本学期,语文研究小组成员继续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重视团队合作智慧、力量。教研组将围绕“探索实效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这个主题,深入开展精读课文教学有效性研讨活动。低段(1-2年级)则继续进行识字教学的有效性的探讨。分层、有序地开展教研活动,使教研活动更成熟、有效,切实提高我校语文老师的专业水平。
2、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以老带新,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二)年轻教师取经、学习,争取出成绩。
1、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成新教师迅速成长,1—5年教龄新教师每一学期上1堂模仿课和一堂校内研讨课。上模仿课的内容可以通过观看名师的关盘、视频或者教学实录等途径,根据个人教学需要,有选择性地进行局部模仿,从而使新教师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 。
高二的历史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学科能力和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得到全面培养锻炼和发展,为高三年级的文科历史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为高校输送有学习潜能和发展前途的合格高中毕业生打下良好基础。
高考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更加强调考生对文科各学科整体知识的把握、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为解决问题而迁移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通识教育理念。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材,转变教学观念,紧跟高考形势的发展,研究考试的变化,力争使高二的教学向高三教学的要求靠拢。
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认真完成高二阶段的单科复习工作。坚持学科教学为主,落实基础知识要到位,适当兼顾史地政三个学科的综合要求,培养提高学生学科内综合的能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落实基础,提高学科思维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水平。
全班共40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25人。学生的数学基础较一般,多数学生能掌握所学内容,少部分学生由于反映要慢一些,学习方法死板,没有人进行辅导,加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能掌握学习的内容。能跟上课的学生,课上活泼,发言积极,上课专心听讲,完成作业认真,学习比较积极主动,课后也很自觉,当然与家长的监督分不开。部分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较强,不管遇到什么题,只要读了两次,就能找到方法,有的方法还相当的简捷。有的学生只能接受老师教给的方法,稍有一点变动的问题就处理不了。个别学生是老师
本册的教学内容:(1)混合运算和应用题;(2)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3)量的计量;(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5)小数的加法和减法;(6)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本册的重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的一个重点,这一册进一步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学习使用小括号,继续学习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学习,进一步学习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复杂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得意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继续培养学生检验应用题的解答的技巧和习惯。第二单元整数和整数的四则运算,是在前三年半所学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概括,整理和提高。先把整数的认数范围扩展到千亿位,总结十进制计数法,然后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加以概括总结,这样就为学习小数,分数打下较好的基础。第四单元量的计量是在前面已学的基础上把所学的计量单位加于系统整理,一方面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巩固,一方面使学生为学习把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做好准备。
③提出教学任务:在全面发展体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灵敏、力量,速度和有氧耐力,武德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掌握练习与讨论的时间,了解实现目标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在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的过程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优良品质;认识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在武术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将自身健康与社会需要相,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结合本身项目去了解一些武术名人并能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评价;加强研究性的学习,去讨论与研究技能的实用性,加强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的环节。:
①总体目标:建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魄,在必修田径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初级长拳”、“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以及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教学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本教学工作计划,以满足学生选项学生的需求,加深学生的运动体验和理解,保证学生在高一年田径必修基础上再加上“长拳”来引导男女生学习体育模块的积极性,再结合高二年的 “剑”选项课的学习中修满2学分。加强学习“长拳”以及“剑”的基本套路,提升学习的的兴趣,提升学生本身的素质,特别是武德的培养。
运动参与:a养成良好的练武的锻炼习惯。b根据科学锻炼的原则,制定并实施个人锻炼计划。c学会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主要方法。
运动技能:a认识武术运动项目的价值,并关注国内外重大体赛事。b有目的的提高技术战术水平,并进一步加强技、战术的运用能力。c学习并掌握社会条件下活动的技能与方法,并掌握运动创伤时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处理方法。
身体健康:a能通过多种途径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b了解一些疾病等有关知识,并理解身体健康在学习、生活中和重要意义。c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
心理健康:a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变心理状态,并努力获得成功感。b在武术练习活动中表现出调节情绪的意愿与行为。c在具有实用技能练习中体验到战胜困难带来喜悦。
社会适应:a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与合作创新精神。b具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体育与健康方面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采用教师示范与讲解,学生讨论,练习,教师评价,再进行个别指导,后进行学生练习,最后进行展示与学生的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实行培优扶中辅差,,采用学习小组的建立,加强学习小组的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相互研究的功能,提升学习的效率;加强多边学科的整合,特别是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加强运动力学、运动医学等进行学习,以提升学生的运动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优秀教研组的基本特征有:对先进理念和基本行为规范的认同并保持个人行为模式的独立性,学校教学文化的有效传承,等等。这自然关系到教研组的常态管理。“教学管理常态化”是指在教研组管理中,将分享、互助、指导作为目的,体现常规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使教学管理植根于共同的目标、愿景和责任共担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团队成员间坦诚、互信的心理连接,使管理形成一种同伴间的学习。
1.人员常态——全员普查法
定期围绕一个常规主题(如备课的二次修改、作业批改、作文评语等),由全体语文老师参与检查。以作文批改为例,我们先呈现全体老师所带班级的作文本,再组织全体老师进行普查,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们自然而然会进行横向比较,自我反思,并不断修正。这样的全员普查法实现了无声胜有声的正向引导作用。
2.时间常态——分级互助法
通过师徒结对、同伴互助等方式,将常规管理落在师徒结对的系列活动中,既是互查,更是互助;由备课组长牵头,落在年级组内教师的互相检查与改进中,实现小团队的成长。这样的分级互助法,使管理时间常态、真实,操作便捷、实效。
3.内容常态——随堂指导法
我们结合学校或教研组内开展的活动,进行相关内容的随堂指导。如全校性的优质课评比活动,我们就会结合教师的课堂常规管理、教师的语言评价、教师对书写的指导等方面随机评价,做到内容常态,指导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更好地为老师的成长服务。
二、 课题导研常态化
课题导研常态化是指采用科研的选题方式,运用教研的组织形式,以一线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导研稿”为活动载体,立足改进教学实践,解决教学现实问题的、小专题跟进式的教学研究活动。课题与导研相结合,将教学研究与实施安排紧密结合,最终追求真正意义上的教科研一体化,从而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1.课题导研来源的常态化
从行动研究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带着一个关注点进课堂,进而在磨课中不断地完善它,最后在反思中以论文或案例形式形成教师自己的研究成果。
“关注点”即课题,课题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在选题上我校秉承“小课题、深研究”的理念,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选择需要解决并且便于实施、执行的课题。在语文学科中,每学年初,我们都会通过教师讨论的形式,提出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处或具体教学场景中的问题,再进行梳理分析,产生需要进行研究的课题,分校区进行研究:如“小学语文训练层次性的实践和探索”、“低年级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读写结合点的设计”、“新课程背景下写字教学的研究”、“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研究”等,内容涉及到学生能力培养、教学策略等各个方面。
2.课题导研措施的常态化
确立课题后,围绕课题的主旨,组建研究团队,通过组织多层面人员参与、体验主题学习,逐步形成共同的愿景目标,使得课题教研得以落实,显得尤为重要。课题研究团队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全员参与性课题教研,旨在推进全体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二是年段组课题教研,如分别将“低年级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读写结合点的设计”、“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研究”作为各年段备课组的研究内容深入展开。
分组后还要对课题的研究模式进一步细化,使课题导研系统化,构成学校教研的特色。我们一般将课题导研具体细化为以下措施:学习课题方案,进行课题分解——各备课组根据小课题选择教材,现场备课——同课异构,重点研讨与课题相关教学环节——同课同构,逐步完善与课题相关的教学环节——教师撰写小课题研究课例或论文,形成相关的教学策略。
3.课题导研过程的常态化
教学实践是贯彻行动研究法的基本途径。在“课题教研导研化”研究过程中,具体展开研究的依托就是人手一份的“导研稿”。在导研稿上,包含着课题教研的主题、展开的序列过程、教师要做的听课准备(包括教材和相关理论)、听课中关注的一个“点”以及对相关教学环节的评析,等等。导研稿强化的是教师在研究过程的思考意识,引领教师保持思考的状态,训练思考的品质,从而为后期的交流与整理做好准备。
导研稿的过程常态化,使语文教师不断地对课堂的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反思、整改,把有关课题研究的教学环节放大进行品味、剖析,进行理念上的认同,从而来完善教学设计。导研稿强调研究者将实践体验与相关的学科教学理念作适度对接,通过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的“揣其本”过程,围绕研究主题积累系列经验,提升教学认识。
三、 研修精品常态化
良好的教研氛围和经常性的实时教研,对内能相互尊重、合作互助、共同成长,对外能接纳开放、接受批判、从善如流。如果说,“课题导研常态化”的教研模式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使我们的语文校本教研有了一定的深度的话,那么我们还要看得更远一些,教研组建设既要向科研的纵深方向发展,也要具备课堂发展的广度与空间,从而形成团队的核心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于是,我们力求校本研修精品活动的常态化,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加实在与有效。
1.课堂导航,提升教师理论素养
随着新课程、新教学规范的实施,教师的课堂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在自身原来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为教师的课堂导航。课堂导航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种。
(1)理论导航:教学理念直接决定着教师的课堂走向,专题理论导航则是定期组织教师通过阅读、讲座、撰写体会等方式,学习教学前沿的观点,从而不断更新理念。
(2)名师导航:看名师录像课的活动很多学校都在举行,但要实现名师课堂的导航作用,停留在听过看过说过的阶段是不够的,还要选择名师课堂的一两个亮点进行迁移,使“鱼”转变为“渔”。所以我们集团的名师导航活动分两步走,一是解析名师课堂实录,二是类似教材备课执教,研讨的重点放在名师亮点的吸收与迁移上。
(3)专家导航:教研员会经常下到各校进行听课活动,教研员是我们课堂导航的专家。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专家对我们课堂的导航作用呢?我们的主要措施是团队捆绑式导航,即以年段备课组为单位先进行磨课,教研员听课后进行评课,此时整个团队都参加。这样的好处是组内全体老师都全程参与了,课堂的导航具有过程性与前瞻性。
2.课堂思辨活动,提高教师研究能力
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我们的课堂思辨活动应运而生,它是教师对课堂的自我分析、自我思辨、自我提高的过程。实践证明,在“辨”中追求真理,找寻课堂教学的规律,是切实提高教研实效、强调民主和平等的有效手段。
(1)每周一问,自我思辨
课堂需要经常性进行思辨,只有这样教师的研究能力才会不断提升。课堂思辨活动的第一种方式是“每周一问,自我思辨”,即是教师根据平时的授课内容,结合课堂上教学的得与失、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语言训练的成效,提出需要注意或解决的问题或环节,然后在年级组内汇总,再针对共性的话题讨论改进的措施,进行深入研究,这样的课堂思辨与教师的日常教学紧密结合,更有实效。 (2)多样分组,理性思辨
教师个体对课堂的思辨,是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途径之一。在此基础上,团队对课堂的思辨更具理性,更能提升整个团队的课堂思辨能力,于是,我们又开展了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思辨活动。一种是根据教师的任教年级分成低段、中段、高段三个备课组,这样分组的最大好处是便于教师围绕各年段共同关注的内容进行校本教研。主题集中,课堂思辨便具有针对性。另一种则是将全体语文教师分成A、B、C三组,每组都有不同年级的教师,每组都有学科优秀教师,并围绕同一教材分组集体备课与磨课,这样的分组便于老师们处理好小学阶段语文学习阶段性和整体性的关系。
四、 校区共融常态化
分布在集团两个校区的教师在理论研究、课堂实践等方面肯定是有差异的。所以,校区共融,和谐发展,也是我们语文教研组学习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校区共融常态化”是指集团各校区通过相互之间的互动与研讨活动,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从而达到集团和谐发展的境界。
1.理念认同,促进校区相融
两校区首先只有进行教学理念的融合,研讨活动才会步调一致。理念认同,我们主要通过头脑风暴、主题论坛等方式进行,在思想的碰撞中磨合与统一。如集团“如何开展有效教学”的论坛,两所校区共六个备课组分别提出了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相关困惑和需直面的问题:在日常教学中,读写训练时怎样更加有效?怎样更好地关注中下等学生?……大家畅所欲言,针对案例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讨论,教研员老师的阐释和点评让在场老师听了顿觉豁然开朗。
2.活动实践,实现优势互补
近几年来,我们力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由浅入深,不断深化。“课题引领,扎实研讨”,围绕课例《从现在开始》,针对课题《小学低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对于阅读教学中怎样渗透口语交际的环节,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同课异构,校区联动”,课后就两堂课所体现的不同点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从文本特点与学生年段特点出发,就板块处理、课件使用、语言品味、情境营造等方面各抒己见;“行走在课堂内外”,分课堂展示、现场访谈、观点报告三个板块进行,教研活动形式更加新颖,互动更加充分;“以课例推进课题,以课堂提升质量”,课堂展示之后,两校区的语文教研组长分别就本次活动中涉及到的课例进行了精彩的讲解。
孔子之所以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语言,大概就是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得到的感慨。“师徒结对”仅仅是学校所赋予的一种传、帮、带的形式而已,实际上都是在相互学习,各抒己见,相得益彰,共同发展之目的。
我与徐娟老师共事的五年中,我在徐娟老师的身上学到了许多的知识,许多的技能,许多的经验。再说没有一劳永逸的师傅,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徒弟,更多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徐娟就是一个很好地例子。从2007年—2013年,徐娟参加各类教学评比,2008年,所任教的三(1)“鲨鱼”小队获“区优秀小队”称号;2009年所任教的三(3)“翱翔”中队获“区优秀中队”称号;2012年,在区“文化寻根·诚信文化校园行”活动中,获“千字文”评比教师组三等奖;2009年,《期望走向美好》在区班主任教育案例评比中获三等奖;2008年,在上海市小学生“心手相连”现场作文活动中,获优秀指导奖; 2009年、2010年,两次在上海市小学生优秀作文征文活动中获指导奖;2010年区三年期考核获备课优秀奖;2012年区五年期教师教学教研能力获一等奖;2011年区级课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实践研究》顺利结题; 2012年区五年期教师教学教研能力获一等奖;2013年,所任教的“启航中队”获“市优秀中队”称号;2009年、2012年,两次获得区级行政嘉奖。这一系列的成绩或荣誉记载着徐娟老师成长的足迹。诚然,徐娟老师的发展是比较快的,这次被胡爱花选中进福山小学,是在几十个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中脱颖而出所致。
我和徐娟师徒结对五年来,较多的是在一起研讨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时常提醒她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教材,联系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积累来分析。曾有几次,徐娟老师对我说:“这篇课文很简单,应该没有问题可讲的”。于是我就和她一起研读了课文,帮助她提及了较多的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提及了听、说、读、写等技能方面的问题。一起研读后,她明白了看似简单的课文,教起来还有许多要教的地方。在教学实践中帮助她注意:语文教学中,有时可以让学生“不求甚解”,以读代讲,自我感悟,有时需要让学生“咬文嚼字”。教材是例子,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要把教材当作“一口井”,当作“一道泉”,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有时候,我也看看徐娟老师的教案设计,一起商讨,毫无保留地发表我的意见,谈谈我个人对教材的处理方法,与她一起进一步修改教案。帮助她把握教材的重点,以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重点进行教学,帮助她针对教材的难点如何设置坡度,力求突破。有些课时教案,徐娟老师能落实“三维目标”,把“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把“听、说、读、写” 等技能,情感、态度的教学糅和在教案中,尤其是有些课文的课堂练习设计得精妙,我也应该向她学习的方面。
无论再好的教案,也仅仅是纸上的一个方案,作为一个新教师,要把教案牢记在心坎上,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在教学中。在最初的课堂教学时,徐娟老师经常背教案,时常对着镜子说教案,有时把老公作为学生,听她叙述教案过程。几经磨练,徐娟较早的熟悉了课堂教学的流程、重点、要点、难点;这不仅有助于流畅的课堂教学,也有利于对文本教材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有利于她备课技巧的长进。所以说,教师对教案的理解、把握,是一个教师理性的思考,多年来,我和徐娟相互之间听了较多的课,每次听课,都会认真进行评课,总结成功的地方,指出需要改进的方面。也经常鼓励她多听听其他教师的课,即使她外出听课,回校后也会与我一起分享她听课的收获,一起研讨她听课中的疑惑。她的聪明之处就在于集他人之长,补己不足之处。
经常写教学反思,案例分析,也是新教师发展的捷径,“不积小溪何以成江河,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徐娟老师就能有一个动笔的习惯,她写了较多的教学反思,案例分析,作业设计的得与失,所有这些笔墨,是她成功撰写课题与揭题的素材。良性的向着学术型、专家型的教师发展。
我所做的带教工作是微不足道的,我的发言也只是“抛砖引玉”罢了。下面我想对带教工作谈谈一些个人的想法与建议。
1、“师徒结对”要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结对。有效沟通是师徒结对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只有师徒双方彼此熟识,在性格特点、兴趣爱好,风格特长等方面有诸多兼容,才有可能结成真正意义上的对子。因此,多一些相互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师徒双向选择结对,应该是师徒结对方式的首选。
2、要想使“带徒”成为师傅的“份内事儿”,并让师傅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引领徒弟成长的工作中去,就必须减轻师傅的工作负担。师徒结对只有从“额外劳动”转化为彼此的“必要工作”,师徒双方才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作为师傅,既要对他们进行“思想引领”,还要对他们进行“习惯培养”和“经验传输”,但这一切意愿的顺利达成必须有个前提,就是尊重年轻教师的成长个性。师傅首先要把准徒弟的个性,了解他需要哪些方面的帮助;其次要共同研究和确定实施方案,帮助徒弟量身定做改进计划;再就是要多倾听徒弟的意见和感受,在充分的自我反思中引领年轻教师成长。
给新教师提出几点建议:
1、语文课堂教学应努力求实。
语文课堂教学少不了品读、感悟,教师就要让学生有足够时间的朗读与思考,多让学生交流发言,语文课上学生的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更为有成效,要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
2、语文课堂教学应努力求简。
语文课上要让学生体会到愉悦感和成功感,就要在课堂上坚守“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应简约教学的内容,简化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简单的教学媒介,简洁的教学语言。教师课堂上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