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教育评估与监测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9 08:55:4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育评估与监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教育评估与监测

篇(1)

实施义务教育学习质量监测与评估的意义在于:1、贯彻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建立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为目标的评价体系,把握教学质量的发展水平,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质量。2、通过监测与评估,引导学校干部、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坚持把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提高学校创新发展的能力,提高学校科学决策的水平,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和教学质量。3、通过学习质量监测报告和及时的反馈与反思,促进教师进一步了解、研究学生,尊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建立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成效。4、通过学习质量监测的评估报告、学科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报告,引导全社会逐步形成主流的、正确的教学观、质量观,进一步改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社会环境。

目标任务

建立科学的、适合*地区实际的义务教育学习质量监测体系,建立一支具有科学评估学习质量能力的骨干队伍,为中小学教学工作提供业务指导;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社会各界提供义务教育质量报告;为巩固义务教育成果、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提供质量监测服务。

依据原则

依据国家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制定适宜*地区学生学科学习质量评估标准。

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水平方面的各自不同特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选择切实可行的评核方法与评核工具。

学习质量监测与评估的原则:

发展性原则。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为目标,着眼于促进学生的进步与提高,不仅要注重评估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

导向性原则。要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和有关文件为指导,将有关精神与要求贯穿于学习质量监测评估的全过程,通过监测与评估把这些精神落实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中。

实效性原则。制定科学的学习质量监测与评估标准,研制有效的方法与工具,对学生学习质量现状的成因、影响学习质量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做出科学分析;通过有效的反馈监控机制,形成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正确决策,促进学生学习质量不断提高。

激励性原则。把评估作为学校发展的需要和动力,坚持目标(标准)参照,注重对学校发展的纵向比较,鼓励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和提高,使基础不同、条件不同的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都能不断获取成功的经验。

可行性原则。制定教学质量标准,研制方法、技术和工具,要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简便易行,便于操作。

基本内容

学习质量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水平,应该是一个综合指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质量监控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内容:

思想道德:道德知识、行为规范、公民意识等。

文化知识:语文、数学、外语、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

体育健康:学生体质健康、体育卫生等。

审美表现:音乐、美术等。

个性发展:意志品格、兴趣习惯、情感态度等。

上述内容仅仅是一般性的指标框架,在具体操作中,将对上述指标进一步分解为明确可测的评价标准。

实施方式

为获取对全市学生学习质量的分年度的整体评价,要依据科学的方法抽取一定数量的学校的学生,对其学业成就水平、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等进行测量、问卷和访谈调查,并辅以实地考察、文献调查等多种方法,以求得最终判断。同时还应设计可行的科学方法调查中小学生的道德和个性品质的发展水平。

学习质量监测与评估的主要方式有:

1、学生学业成就水平测试

围绕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以及《*市初中、小学学科学习质量评估标准(试行)》的要求,采取单科与综合测验结合、口试与笔试及其他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所应达到的水平情况进行测查。

2、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

与学业水平测试相结合,用问卷及访谈法调查来自学生、教师与学校方面的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及表现,从中分析影响学习质量的因素。问卷调查包括:

教师问卷——调查内容涉及教师的教育背景、专业研修情况、学科教育教学具体方式及相关因素。

学生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家庭背景、教学内容的感知、学习动力与行为养成等方面的情况。

学校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学校的自然特征与学校教育资源条件与管理情况。

随着教育统计测量方法的普及和评价技术的提高,要建立并逐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质量数据统计分析系统,促进学习质量监测技术更趋科学化。

组织管理

全市范围内的学生学习质量监测与评估由市教育局牵头,会同市教育学院相关部门组织实施。区级范围内的监测与评估由各区市县教育局牵头,会同当地教学研究部门组织实施。

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组建由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学研究、评价测量和项目规划等方面专业人员组成的工作机构,具体研究与规划监测体系的网络建设和运作程序。

实施步骤

一、组成以市、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等多个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的监测与评估的研究、实施队伍,依据本方案制定监测与评估工作的实施细则。

二、建立各学科学业质量评核常摸。

三、依据监测与评估细则中确定的实施内容和程序,进行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估。

1、抽样。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按照城区、城镇、农村(小学分中心小学和村级小学)三类不同学校类型,按照一定的比例分别抽取一定数量的小学和中学,每所学校1-2个教学班,学生的数量不低于每类学校学生数的5%。

2、制定影响学习质量诸因素的调查问卷和学业水平测试问卷。

3、进行调查问卷和学科测试的试测,根据试测结果修改学科试题和调查问卷。

4、进行问卷调查和学业水平测试。

5、评阅试题,登记、录入和统计分数,录入与统计调查问卷。

6、撰写学科试题评价报告。

7、深入学校,实地调查研究。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估,并就影响质量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篇(2)

总书记在党的十报告中进一步重申:“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

(二)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标志,如何培养一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已成为当今世界性课题。培养一名具有基础科学知识、有创造力、有社会融合力的人才就必须把素质教育真真切切地放到教育的重要地位上来,完成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型。因此,教育的理念、方法、监测以及评估等均需要改革。“当前,我国教育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数量和规模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质量和结构的问题成为主要矛盾。”[3]如何办好学,怎样教好学,怎么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面临的重要难题。制定出不但能与中考、高考为标志的传统评估标准相异,且能满足社会意志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标准已迫在眉睫。

(三)与世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及评估标准融合的需要

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已经逐渐由原有的科学性评价体系转向为科学性与以人为本相结合的趋势,一些发达国家还专门建立起自己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机构。法国前总理拉法兰2003年组建了由教育部原评估与预测司司长克劳德德洛为主席的“学校未来全国讨论委员会”。国际上也组建了评估机构,制定了相应的评估标准。为更好地融入世界范围内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标准,我国应建立自己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标准。

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

从系统监测理论的层面上看,所谓监测是监测主体以一定的标准为依据,对受测客体发出指令引导并纠正其把错误的状态转回到正常状态的活动。由此可见,监测的首要目的是纠正错误的状态,它的根本目的是达到系统目标。

(一)明确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进行基础教育监测要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为依据,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加强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方面的协调发展,提升我国的基础教育质量。在此指导下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还应坚持以下原则:其一,监测要有法可依。教育质量监测工作要将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我国基础教育质量改革标准作为依据。其二,监测要具有科学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在制订监测标准、开发测量工具、抽取适当样本、收集数据等过程中要始终秉承科学性的原则。其三,监测要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要将监测与社会热点问题有机地融合,推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人才观念和教育质量观念,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

(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在教育督导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督导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教育制度,有效的教育督导制度是衡量一个地区教育管理水平好坏的重要指标。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能将教育督导的针对性有效提高,从而为教育改革服务。通过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能让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和掌控基础教育的发展情况,方可为教育监督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指引其督导方向,更好地发挥教育督导的作用。

(三)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主要因素

首先,监测主体。基础教育是每个人在受教育过程中必须参与的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的“奠基性”教育,因此,政府是基础教育质量的主要负责人。我国实行由中央到地方的逐层管理、负责的教育管理体制,政府自然成为了基础教育质量的责任主体,同时也是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主体。另一方面,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是由决策、实施、监测三个部分组成。而监测由专有的监测机构执行,由此可见,地方的监测机构是监测过程的根本主体。其次,监测客体。质量是相对于产品而产生的,产品不存在何谈质量,质量不存在就不会产生质量监测。所以,有人认为“对于基础教育而言,产品就是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但其却忘记了最本质的问题,相对于企业(采购—制造—销售)的模式可联想到基础教育(招生—教育—升学)的模式,可是两者在第一个部分就有所差异,企业在采购的过程中要付出原料费用,相对而言,学校招生却需要政府支付教育经费。所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教育经费和学生支付的学杂费,他们所支付的是基础教育服务的费用,因此,政府和学生共同购买的基础教育服务是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客体。最后,监测内容。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要考查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状况,以及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学生成长方面,应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习成绩两方面进行监测;在教师成熟方面,应从教师综合素质、应尽义务以及教学成绩三方面进行监测;在学校发展方面,应从学校行政管理、课堂教学、校本研究以及质量监管等方面进行监测;在标准制定方面,应从监测指标体系是否合理、具有科学性等方面进行监测。

三、基础教育质量评估

(一)我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估存有弊端

我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估自教程改革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果,基本达到了质量监测的标准要求,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作用,但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仍存有一些弊端。对待评估的认识有待加深,不能充分理解教育质量评估的目的、意义;对构建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仍有怀疑、观望、迟疑的思想;评估的体系不够完善,一些地方政府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不够完善,存在仅由职能部门进行统筹、评估、协调,许多负责基础教育的学校没有专门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机构;评估内容单调不均衡,小学的质量评估主要在语文、数学等科目上,初高中也仅停留在中、高考等考试科目上,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评估方法仍不具有科学性,并且以分数、升学率作为评估依据的现象仍普遍存在;评估方式没有创新,仍沿用经验的调研监测对特定学校、特定教师、具体学生的评估。

篇(3)

近年来,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工作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教育部及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相继颁发了关于新课程改革及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的文件后,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工作已成为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然而,由于教学质量动态监测与教学评估需要大量的测量与评估数据支撑,人工操作的方式显然难以满足其在数据采集、统计分析、跟踪监测和教学评估等方面的要求,再加上原有教育体制的局限及信息技术在这一领域应用的相对滞后,致使大部分地区的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工作至今仍处在起步阶段。即使是广东、江苏、上海、山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其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工作也是近两三年伴随着计算机网上阅卷系统、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系统的诞生才得以真正启动的。值得欣慰的是,上述地区的发展速度相当之快,投入到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信息化方面的资金增幅每年都在300%以上,部分地市、县(区)的“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体系”也相继建立了起来。

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信息化的必要性

严格说来,教育质量包括教育课程质量、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等内容,其中涉及众多的因素。要实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除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抓好课程质量、教学质量及学生心理健康等工作外,还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通过对教育过程的质量测量、分析评价等手段才能得以较好地实现。

然而,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一方面,需要大量能真实反映学生受教育情况的监测数据;另一方面,还需要能够对学生学业质量及综合素质进行科学评价的平台。无论哪一方面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采集、统计分析、跟踪监测与教学评估等工作。由于其中涉及的数据处理相当庞大而复杂,因而人工操作方式根本无法实现,必须借助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完成。

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信息化的可行性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社会各领域应用的不断普及,教育信息化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伴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成熟而诞生的计算机网上阅卷系统,其强大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功能,不但为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来源,而且也奠定了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信息化的技术基础。

计算机网上阅卷系统不但可实现对考试成绩及评价数据的自动采集与统计,而且还可实现对科目、题目、小题(知识点)得分情况的详细分析,如果再结合它对命题质量(如难度、信度、区分度、效度等指标)的分析功能,要实现对教学质量科学、全面的评价将变得比较简单、容易。

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信息化的主要环节

从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的实际需要、工作流程及基本原理上看,其信息化主要包括:数据采集、统计分析、跟踪监测与教学评估等四个环节(如下图)。

1.数据采集信息化

所谓数据采集信息化是指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所需的各种原始数据采集的自动化。由于实现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所需采集的数据量巨大,依靠传统的人工数据采集方式不可避免会存在数据量不足、数据不准确或采集不及时等问题。利用计算机网上阅卷系统进行数据采集,由于其具有客观题自动阅卷功能,不但可实现各类考试的客观题成绩数据自动采集,而且还能实现各种测评及调查数据的自动处理。其网上评卷功能则较好地解决了主观题成绩数据采集的问题,因而教师的评卷工作将变得非常简单,而且也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数据采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统计分析信息化

统计分析信息化所要解决的是考试成绩数据处理及教学测评数据统计分析的自动化问题。因为数据采集完成后,如果不对采集来的数据作进一步的挖掘分析,那么它只能是一些孤立的数据。我们只有把这些数据按照教育测量理论关联起来,并用于教学质量的分析与评价,其作用才能得到发挥,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不同学科、不同维度去分析和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及时、准确地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对于具有强大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而言,要实现统计分析的信息化,我们只要按照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的实际需求设计相应的计算机系统即可。

3.跟踪监测信息化

所谓跟踪监测信息化实际上就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对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数据的动态监测。因为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教育的内容、对象、教师及条件等因素的变化,教学质量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表现。为了全面、及时、准确地把握教学质量,我们必须把历次的考试成绩、测评数据及其统计分析结果放在同一平台上分析和比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教育过程的变化,满足教育发展性评估的要求。

跟踪监测过程的信息化主要涉及对跟踪监测数据的加工与处理问题,因此,只要跟踪监测内容及方法一旦确定,再按照跟踪监测的需求设计相应系统或功能模块即可实现。例如,通过数学建模,把教育过程中各种研究对象多维地展现于监测体系中,并使之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以达到动态反映各类监测对象及监测内容变化的目的。

4.教学评估信息化

篇(4)

一、基于教育部教育质量“绿色指标”下学习质量监测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

(一)教育部的“绿色指标体系”与广西项目实施目标的吻合度分析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对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提出了评价内容和具体指标,评价内容涉及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五个方面的20个关键性指标,这些指标实际上可归到三个领域,一是思想品德领域,二是学业质量领域(包含学业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和学业负担状况),三是身心发展健康领域。因此,综合评价指标是传统的德智体培养目标的现代版,力图把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具体化,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同时针对当前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综合考查学生的发展状况,重点关注学生学习的效率、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就像现在衡量经济发展强调“绿色”GDP一样,评价教育质量也在强调“绿色”,因此,综合评价指标被称为“绿色评价指标”。

从质量综合指标来看,学生的学业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和学业负担是构成教育质量的主体,是学习质量的评估指标体系。我们把它单列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习质量指标关注的是素质教育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和素养(创新意识等)的提高和养成、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学习过程的感受。

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是依托孟照彬教授《MS―EEPO操作体系》在我区实施的一项旨在提高课堂效率以腾出更多时间来实现“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创造思维拓展和实践操作能力训练”的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乐学、好学、富于个性地学习和发展,并通过课堂上的学习训练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因此,我区所实施的这个项目的目标与教育综合质量指标的要求是一致的。该项目的最大亮点是学生的思维在常规课堂中被激活,而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其课堂学习的参与面就广、参与度就高、学习效率也会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潜能、进步动机、求知欲望等也会被激发并延伸下去。此外,该项目还通过“多种表达方式”训练,使学生自信、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得到了明显的提升;通过“单元组”中的互相关注、互相关照、人际沟通、亲和力训练等,以“团队”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养成了文明礼貌、团结友善、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的良好品格;通过“做中学”“动中学”“哲学方式”“三元方式”等课型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向度得到了大量的扩张,由此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知识技能等学业水平。可以说,该项目基本上是围绕教育部的绿色指标的要求来推进的。

(二)学习质量监测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

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学习成果、身心发展的双重过程,学习质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成果和身心发展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身心发展既表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心的参与度、效度上,也表现在学生学习之后所获得的结果上,如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技能、学科思想和方法、能力意识等。学习结果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有关,因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技能形成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学习质量,应该反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质量上。思维是以学生习得知识为前提,通过思维的向度组合,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思维的意识、实践能力的操作等方式来呈现的。因此,思维向度的数量是反映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

总而言之,学习质量可以通过三个维度的指标来反映,即学习的参与度、学习的效度和思维的向度。通过对这三个指标的量化分析和定性描述,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作出判断。

1.学习的参与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投入,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项学习活动当中,是保证学习质量的关键因素。学习的参与度是提高学生学习知识水平与灵活组织能力的重要手段,既可以用学生发言的人数以及参与活动的时间、参与面、主动权下放的次数等量化指标来呈现,也可以从行为参与(语言上的参与)、情感参与(情感投入)和思维参与(思考过程)等方面进行质性的描述。

2.学习的效度。学习的效度指的是学生学习的效率、效益和效果。“学习的效率”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消耗的时间、精力与获得学习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之比,即学习效率=学习产出(学习的数量和质量)/学习投入(时间和精力)。“学习的效果”不等同于学习成绩,也不等同于教学效果,它是学生知识增长和心理培育的综合反映,包括显性效果和隐性效果两个方面。显性效果指的是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知识技能、学科思想方法等的掌握度及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运用度;隐性效果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结构的变化,即学习态度的变化、学习自控能力的变化、学习技能的变化和规范行为习惯的变化等。“学习的效益”指的是学生在正常的心理感受下,学习过程中单位时间内接受学习任务、处理学习问题、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越强,学习越有潜能,兴趣爱好越广泛,其学习效益越大。因此,学习的效度也是学生兴趣特长养成的重要指标。

3.思维的向度。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是面对新问题找到新方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需要运用之前所学过的各种知识技能,也需要将这些知识技能进行重新组合与搭配以产生新方法,而这需要大量的思维扩张。大量的思维扩张可以产生更多新的方式方法,多次的思维收缩则有助于从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中找到可行性和可能性的方法,并通过对方法的排序等策略,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最终方法和策略,形成解决问题的理想性方案,使之与现实对接。由此看来,思维扩张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我们把思维扩张的数量,称之为思维向度的数量。在MS―EEPO理论中,思维向度是创造性思维的第一个操作性指标,功能转换度是创造性思维的第二个操作指标,我们的项目推进目标就是在常规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因此,思维向度数量是学习质量的又一重要指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上述三个指标既可以描述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业发展的水平和学业负担的状况,又可以表示学生兴趣特长的养成过程,可以作为学习质量的评估指标。因此,对教育部综合质量评价指标中的学业发展水平、兴趣特长的养成、学业负担的状况这三个关键指标进行测评,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参与度、学习的效度和思维的向度进行测评来体现。而后三者既可以通过质性评价来呈现,也可以通过量化数据信息来呈现,是非常理想的评价指标。它们具备指标的三个特性:一是反映测评目标(学习质量)的本质属性,二是具有可操作性和具体性(可量化表达),三是通过实际观测和测定,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它们之间的关联如下图。

二、学习质量评估方法

(一)随机抽样,选取样本,实施连续数据收集

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估,重在综合考查学生学习进步状况,我们通过对思维的向度、学习的参与度和学习的效度这三个指标的数据进行归类分析,来揭示学生学习进步变化的趋势与特点,从而得出学生学习质量的状况。

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从2010年开始实施,到目前为止,已进行了近三年时间。我们将项目按年度推进划分为3个时段,第一时段即2010―2011年,第二时段为2011―2012年,第三时段为2012―2013年。我们用上述三个评估指标采取样本,对样本在3个时段里进行连续数据监测,从监测的数据推测试点项目学校里学生群体学习质量的情况。三年来,我们从某试点学校小学三年级里随机抽取了56名学生,进行了连续三年的跟踪监测,即从3―4年级起,经4―5年级到5―6年级(对应的是项目推进的3个时段)进行了数据的收集、监测。

(二)设计开放性的学习任务对学生进行测试,获得学习质量的数据信息

我们对这56名学生每年进行一次测试,围绕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通过任务完成的过程来观测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思维的向度、学习的参与度和学习的效度的有关数据信息。为了保证测试中获得的数据有可比性,我们每次测试的时间间隔相同,每次测试任务的材料都是学生所熟悉的并与他们的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每次任务都包含问题提出、资料收集、研究方案设计、数据统计与整理、数据解释、结果分析与表达呈现等多个环节,且每个环节均涉及相关学段的知识与技能的运用、方法与策略的选择等诸多必备要件,每次任务都要通过单元组或团队合作完成。我们将每个学生每个时段的三个指标所反映的数据全都记录在案,作为判断某个学生在某个指标上是进步的(用“1”表示)还是退步的(用“-1”来表示),即某人后一年的某指标减去他前一年的某指标,得到正数即为进步,得到负数即为退步。

(三)学习质量的数据集合

根据逻辑推理,一个时段内,三个指标的变化综合在一起可能有8种数据模式,从而得到学习质量在一个时段内的数据集合(见上表)。

模式1为学习质量最高状态,同期3个指标都进步;模式8为学习质量最低状态,同期3个指标不同程度退步;模式2、模式3、模式4均为双指标进步模式,即3个指标中有2个指标进步,1个指标退步;模式5、模式6、模式7为单指标进步模式。

(四)统计样本中3个时段3个质量指标进步模式的人次分布

我们跟踪统计这56名学生的数据信息,得到了这批学生学习质量指标变化的8种模式3个时段的分布数据(如下表)。

由上表可见:在第一时段中,3指标进步的有7人,2指标进步的有28人,1指标进步的有17人,3指标退步的有4人;在第二时段中,3指标进步的有24人,2指标进步的有24人,1指标进步的有7人,3指标退步的有1人;在第三时段中,3指标进步的有13人,2指标进步的有27人,1指标进步的有11人,3指标退步的有5人。3个时段累计:模式1有44人次,模式2有26人次,模式3有25人次,模式4有28人次,模式5有14人次,模式6有13人次,模式7有8人次,模式8有10人次。

(五)学习质量分析

3指标同时进步或3指标中有2个指标同时进步,都是学习质量较好的状态。根据3指标和2指标进步的累计人数,可以看出第二时段学生进步最快,群体学习质量较高,56人中有48人进步很快。第三时段情况略好于第1时段。这一结果比较符合目前试点项目推进现状。2010―2011年是项目启动期,刚进行教改,学生只学了5J(五项基础),教师刚学了要素组合的课型方式,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调控能力还弱,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效度处于潜伏期,思维未被完全激活,学习质量比较低;2011―2012年是项目实施期,学生训练了5S(五项速度)等学习方式,教师学习并使用了平台互动的课型方式,教师构建的平台关照了各类个性学习特征的学生,对关键项内容的强化次数通过大量的参与、互动得到了攀升,大幅度增加了知识和技能,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潜力生逐渐减少,因此,这个时段学生的总体学习质量较第一时段高。2012―2013年是小学六年级学生面临小升初的择校升学期,学生分心的事情逐渐增多,教师要为学生的统考统测做准备,不敢更多地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学习质量就不如第二时段,进步速度趋缓。

篇(5)

由于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时间比较短,目前还没有针对继续教育的国家质量评估体系。国家对继续教育质量评估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继续教育质量评估方法的研究属于教育评估领域的新课题,其难度主要是对继续教育质量的真正内涵及其衡量标准很难准确把握。在短时期内,国家还很难建立一套科学的、有效的质量评估体系。

继续教育机构该如何了解自己的办学质量状况、查找存在的问题,找到不断提升的途径呢?如同企业需要质量自检一样,继续教育机构也需要借助一种自我评估的方法,一种自我诊断的工具,让管理者们定期给继续教育机构“体检”,诊断“病因”,查找问题和不足,从而“对症下药”。如果构建一个能适用于我国高等继续教育机构的自我评估体系,就能为继续教育机构工作的持续改进提供一个自我评价的方向和思路,最终达到推动高等继续教育机构健康、良性发展的目的。

自我评估体系是一个从“主体—客体”的主动、连续的评估模式,是一种从外在客观评估向内在自我评估的转变,可以帮助继续教育机构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培养自我评价和预测的能力,是自我突破和提高的有效途径。从国家教育监管机构的外在客观评估转变为高校继续教育机构的内在自我评估,不仅需要教育机构在思想认识上实现从被动转向主动的转变,也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用于大多数高等继续教育机构的自我评估体系。

如何构建自我评估体系呢?本文尝试采用模型的方式。模型是人们将研究的对象看成一个系统,从整体的行为上对它进行研究,这种系统研究不在于列举所有的事实和细节,而在于识别出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和相互关系,以便掌握本质规律。

对于所研究的系统可以通过类比、抽象等手段建立起各种模型。这称为建模。模型法设计者首先将自己要处理的事情抽象和概念化,进而寻找一种科学、合理的表达或描述,而模型正提供了这样一种做事的手段。模型的设计以分析判断继续教育机构当前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能力为主,所涉及的评估指标应充分体现继续教育的特点,反映继续教育工作的规律。

评估指标体系在结构上应是一个有机结合,层次分明,主次得当的整体。指标体系要全面反映整体要求,对重要指标不能遗漏,对于一些反映枝节问题的指标要予以删减,以保证体系简化,重点突出。不同指标间的关系应该清楚明了,同一指标的各要素避免重复。指标内容及评估方法等力求简洁明了,便于理解操作。

机构管理者需要常常思考的是:当前的机构发展状况是什么?优势是什么?不足是什么?如何改进?借助于自我评估模型,我们不难找到答案。自我评估实施过程就是继续教育机构不断学习自我评估体系,探索、积累和改进继续教育质量的过程。自我评估模型成为机构提升综合办学实力的有效工具。

二、我国高等继续教育机构的自我评估模型

(一)自我评估模型的基本框架

表1中包含7项指标和每一指标的具体要素。模型的设计借鉴了由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推广和应用的“继续工程教育自我评估模型(EFQM)”的思路和内容。 

(二)自我评估模型的评估指标

自我评估模型共7项指标,每一指标划分为4个等级,这4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递进,逐步上升。

继续教育机构每达到一个发展等级,就意味着在质量改进及发展中前进了一步。评估时应根据本机构自身的情况选择相对应的等级,评估的目的不是得出分数,排列优劣,而是改进不足。

1.指标1:管理者

优秀的管理者对机构的发展至关重要,为机构的发展把握前进的方向。

要素包括:管理者制定合理的机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有效推动实施;制定规范的运作流程或管理体系;与外界保持畅通密切的联系;与员工之间有良好的沟通机制。

第1级:管理者没有确定机构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各项活动依赖管理者的个人动机和激情,而不是全面程序化过程,没有明确的运作流程或管理体系,问题出现后才会去寻找解决的办法。

管理者从不主动建立外部关系,与学生、教师及其他外部机构很少沟通与交流;管理者凭主观自行决策,没有基本的沟通机制,员工只是按命令行事。

第2级:管理者确定了本机构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制定了少量的短期计划,并对全体员工进行了解释说明,但并没有要求贯彻实施,遇到问题倾向于共担责任;机构运作流程被明确但无文件确认。

管理者有个人才干保持机构正常运行,勉强与外界保持联系;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有沟通渠道,随机会面,员工的建议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管理层。

第3级:管理者制定了本机构发展的方向和中期目标,并使所有员工了解后积极配合其贯彻和实施,发出的命令为机构共识。制定清晰的运作流程及管理体系,对机构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

管理者直接与外界保持一定的联系与合作;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有定期沟通机制。

第4级:管理层形成团队,对机构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讨论后达成一致,得到成员广泛的认同。制定标准的运作流程及管理体系,可支撑全国性运行,按长期目标制定计划,一旦发现问题,随时做出调整,持续性的改进标准流程系统及服务程序。

管理者与外界建立系统的联系,全面收集信息,及时更新战略规划及政策,定期出席国家级会议;管理层与员工定期研讨,互动交流,及时掌控整个机构的各种问题,激励员工一起朝着发展目标努力。

2.指标2:发展规划

优秀的组织机构制定宏伟的发展蓝图,能走多远并不重要,关键是你想走多远。

要素包括:以利益相关方(教师、员工、合作项目、学生及其他机构)为导向制定发展规划。从市场和行业的具体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政 策和计划来实施发展规划、执行过程中的监控和评估机制、一旦行业或市场发生变化后的应对机制。

第1级:机构没有对利益相关方的需求进行分析并制定发展规划,或者制定了发展规划但是由于偏离实际情况对实践没有任何指导意义。所有活动及计划的制定都是个人主观行为。执行过程中没有监控和评估机制;没有灵活的应对机制。

第2级:机构有初步的发展规划,对利益相关方的需求进行了一些调研,所获取的信息有一部分会得到应用,但没有形成体系。没有长远的实施计划,只定期收集相关信息,制定一些短期计划;计划执行中没有相应的监控或评估机制。没有应对市场变化的措施。

第3级:机构较有条理地分析了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并据此制定了发展规划,对员工进行了全面系统地传达,但没有进行任何讨论和改进。员工会定期收集发展动态及相关信息但不会进行具体分析,只根据预先制定的计划或步骤实施和执行;执行中有具体的监控和评估制度,对合作项目是否符合发展规划和办学政策等进行判定;有一些应对市场变化的临时措施。

第4级:机构采用系统的方法对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进行判断,制定充分考虑各方利益的发展规划。建立完备的信息收集系统,对各项指标进行深度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定期组织相关活动推进计划的执行,提倡创新;执行中有动态监控及系统评估机制,发挥着保障教育质量的关键作用;一旦行业或者市场发生变化,有明确的应对机制随时改变发展策略。

3.指标3:人力资源

优秀的组织机构能够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管理,使个体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要素包括:岗位职责、业绩评价和激励措施、员工能力培训和提升、员工沟通机制4个方面。

第1级:机构没有明确界定员工的岗位职责,一些岗位无人负责,员工只是被动执行上级主管下达的任务,对工作缺乏全局性把握。不进行员工业绩评价,没有激励机制;不提供相关的岗位培训;内部没有工作汇报等制度,员工之间的沟通很不正式。

第2级:机构界定了员工短期的岗位职责,建立了一些工作团队,员工承担相应的职能和责任。有不定期的员工业绩评价,没有激励机制;明确了员工的职业发展需要,但相关的培训却是随意进行的;机构内部有工作汇报制度,但没有实现信息共享;有一些沟通渠道但并不明确。

第3级:机构管理层明确所有职位的基本要求和岗位职责。员工能够参与决策的制定,不同的团队通过规范的流程进行工作,团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员工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员工对于所在团队的任务有充分理解和支持;有定期的员工业绩评价制度,管理者根据员工业绩的优劣进行奖惩,但未完全落实激励机制;有员工培训计划,员工的培训成果能在机构内得到共享,在工作中得到应用;员工之间有明确的信息交流制度,能实现信息共享。

第4级:机构管理层和各部门围绕组织发展规划就所有员工的岗位职责达成一致意见,管理者能够听取各团队的构想和建议,也给予团队一定范围的授权。有系列的方法和工具用于员工的业绩评定;有明确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增强机构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机构对员工的技能和能力及岗位需求进行系统评估、检查和权衡,鼓励和帮助员工提高个人能力,并评估员工培训的有效性;有明确的员工沟通机制,沟通建立在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能互相分享经验。

4.指标4:管理制度

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帮助组织机构建立责、权、利明晰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流程,增强机构的人才吸引力及核心竞争力。要素包括:财务管理制度;技术、信息和知识管理制度;人事(管理人员、师资队伍)管理制度。

第1级:机构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相关职能由个别人说了算。机构没有为员工、教师和学生提供任何技术支持。在管理方面没有实现信息共享,仅由部分员工收集继续教育领域的信息和知识。没有建立起能够吸引人才的人事管理制度,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

第2级:机构有具体的财务管理制度,设定了整体财务目标,没有细化到个人。

建立了技术支持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财务、管理及学术研究工作提供支持,一些日常的工作实现了计算机系统管理,有关继续教育管理和运作流程的资料文件被集中放置以便查阅;制定了一些人事管理方面的制度,但由于没有奖惩机制或实施不力,员工凝集力不高。

第3级:机构每年制定财务政策,为所有活动制定具体的经济目标并细化到团队和个人。

对内部管理工作提供了恰当完备的技术支持,已形成信息共享系统,有专人负责收集和研究继续教育管理方面的资料,并通过本机构网站向员工、客户及利益相关方各类信息;制定了系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员工的工作绩效能达到职位的基本要求,核心竞争力较高。

第4级:机构制定了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经常评价目标的实现情况,并根据结果开发新的培训项目和合作伙伴。

利用技术管理监控内部流程,信息系统能提供用户的反馈信息并持续完善,收集并整理所有关于继续教育管理的重要出版物供员工查阅,员工熟知该领域内的杰出专家;机构的网站具有很强的交互性,网络是其重要的商业运营手段。有完备的人事管理制度,大部分员工的工作绩效超出预期水平,团队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能为实现目标共同努力。

5.指标5:项目管理

优秀的组织机构具备自主研究与开发市场的能力,合作项目按照标准流程运作,有效监管培训项目的教学质量,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保持行业竞争中的优势。

要素包括:市场研发及竞争对手分析、项目设计与更新、教学管理及质量监控、证书发放。

第1级:机构没有开展系统的研发工作,对培训市场及客户需求了解很少,靠个人关系找项目。

提供的培训项目、知识和课程、学习材料非常有限,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项目负责人自己落实教学各方面事宜,并承担质量责任;学习证明或证书能够轻易获得。

第2级:机构不定期地进行一些用户需求调研,对培训需求有一定了解,但主观上不重视研发及培训成果总结,有外部合作的关系和平台,对竞争对手有一定了解。

所提供的知识和培训项目很不系统且不能及时更新;教学管理有初步流程,但各环节之间缺乏联系;根据调查问卷或授课教师了解培训质 量,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依据授课教师的标准发放学习证明,比较容易获得证书。

第3级:机构定期开展市场需求调研,主动开发市场,与客户直接接触获取信息,对竞争对手有常态的调研机制。

所提供的知识、培训项目和学习内容能够及时更新,满足客户和市场的需要;有专职的项目管理团队或人员负责教学管理工作,有系统的质量监控、教学评估制度保障培训的质量;有规范的制度管理学员的出勤、成绩的考核及能力的评定等,并依此核发学习证明,培训合格的学员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第4级:机构建立了研发团队研究和开发具有竞争力的培训项目,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以往的培训成果,通过完善的客户调研体系随时发现新的需求,关注竞争对手的文化和新能力,共享信息并及时调整发展战略。

新项目的设计建立在对以往项目信息反馈的基础上,有专门的团队负责对项目的评估,评估结果推动项目的持续改进和创新;有规范的教学管理流程、质量监控系统、项目评估系统、学员学习监控系统;将学员的考核及学习证明的发放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培训的学员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6.指标6:办学效益

优秀的机构能取得显著的办学效益,合理有效地利用经济资源,树立明确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既是知识传递和应用的培训者,也是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推动者。要素包括:培训人数、财务绩效(资金筹措、年度收入总额、年度盈利额等)、学术著作发表数量、社会评价。

第1级:机构近年来的培训人数没有增加甚至减少。办学资金短缺,未来办学情况不明朗;对财务绩效及学术考核不全面,业绩不良,没有树立起自己的形象。

第2级:机构近年来的培训人数每年都有所增加。办学资金比较紧张,办学条件的改善受到资金的限制。对财务绩效、学术著作发表数量等方面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各项业绩发展平稳,但未达到发展目标,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质量,开拓新的培训项目提升办学效益;在行业内初步树立了自身的形象,但知名度不高,与行业内的佼佼者差距较大。

第3级:机构近年来的培训人数逐年递增。能多方筹措办学资金,办学条件得到一定改善,发展前景看好,定期会对财务效益、学术绩效及业绩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业绩逐年增长,大部分绩效数据达到预期目标,但还需要向行业内的领先者学习优秀的经验;在行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获得过一些奖项,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4级:机构近年来的培训人数逐年大幅增长,经过系统评估显示所有任务和目标均已完成,除上级拨款外,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办学条件明显改观,极大地满足了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财务绩效、学术著作发表数量均显著增长,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有望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树立了极好的社会形象,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对全社会继续教育的发展进步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和推动。

7.指标7:客户满意度

优质的培训提升学员的职业技能和竞争力,为客户创造可持续性的价值,不断为客户增加效益。要素包括:客户对培训内容、培训质量、学习环境、客户服务的满意。

第1级:机构没有测评客户的满意度。没有收集任何有关教师授课情况及培训质量的信息。学习环境并不理想;机构及其大部分员工没有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

第2级:项目培训结束后,机构进行了客户满意度调查,但结果显示客户及学员对培训的内容、培训质量及学习环境的某些方面并不满意;机构及其部分员工的服务意识并没有达到客户理想的状态。

第3级:项目培训运行中及结束后,机构都定期组织客户满意度的调查和测评,结果显示客户及学员对培训内容、质量及学习环境基本满意;服务意识好,客户比较满意。

第4级:项目培训运行中,机构能运用系统的测评工具定期调查客户的满意度,并根据客户的反馈信息及调查结果随时改进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客户及学员对培训内容及质量非常满意。能综合运用多种教学设备,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学员非常满意;具备了良好的服务意识,并持续改进服务质量,客户非常满意。

三、自我评估模型的使用方法与修订

(一)使用方法

1.打分方法

评估过程中用分数计算方法,打分方法非常简单,各项指标没有权重。每一指标中处于第1等级得1分,处于第2等级得2分,处于第3等级得3分,处于第4等级得4分。共7项指标,总分最低分为7分,最高分为28分。

参评人数至少5人,通过讨论及计算得出平均分数。例如,5人打分,分数分别为:25、26、26、27、28,则平均分为26.4,可对应第四类机构。为提高评分的科学性和客观性,除去主观打分外,参评机构应提供相关的证据材料;自评者根据总得分情况,可以清晰地看到本机构的发展状况,了解今后的改进方向。

2.评估方法

参评人员应选择对本教育机构非常了解并参与日常管理(或项目运行)的相关人员。评估可以在全院或部门员工中进行,强调全员参与;评估机构可以成立评估小组,帮助所有参评员工学习评估体系,公开讨论逐项评分,通过交流达成一致意见,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

机构在完成首次评估之后,必须拿出提高质量的方案和具体计划,进而在实践中取得进步。经过一段时间后,可组织第二次评估,最终实现持续改进。

在参评过程中,必须强调参评人员秉持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力求反映自评单位真正的教育管理情况,不能弄虚作假、虚报假评,致使数据失真。

3.按照打分获取的平均值将继续教育机构划分为四类

第一类:10分以下。机构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和目标,教育质量完全以个人为中心,缺乏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流程。凭借个人关系拉来项目,项目管理缺乏质量监控,服务及培训质量达不到客户要求,发展前景堪忧。

第二类:10~15分。机构建立了初步的发展规划或短期计划,但实际执行效率低下;培训质量管理建立了初步流程,但由于观念陈旧,客户及员工的负面意见较多,亟待全面改进各项指标。

第三类:16~22分。机构制定了中长期发展目标,建立了清晰的质量管理体系来促使目标的实现,机构所有的活动按照运作流程开展,有质量评估和质量监控体系,在行业内表现出色,社会影响力逐年增加。可借鉴行业内优秀机构的经验逐步改进。

第四类:23~28分。机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制定了长期发展战略及规划,建立了系统的运作流程和评估体系保障机构的持续改进;坚持以客户为导向,不断改进服务水平,在行业内和社会上有重要的影响力。目标是保持创新思维,提升机构的国际影响力,吸引全球优秀人才的加盟。

(二)修订方法

继续教育机构的自我评估模型主要适用于我国高等学校从事继续教育培训的机构。由于每个学校的情况千差万别,模型不可能符合于所有机构的自我评估要求。使用者可以定期根据自己的情况对某些指标进行修改和完善,使模型更加切合自身需求,准确地反映本机构的特点和发展要求。在修订的时候,主要分三个步骤:

第一,阅读自我评估模型的各级指标说明,增加或删减某些要素,提出新的说明。

第二,阅读各级指标下4个等级的说明,进行补充或说明。

第三,是否需要增加新的指标,若果需要,进行补充并修订分值。

四、结语

本文构建的自我评估模型仍然很粗陋,很多地方有待深入思考和完善,寄望于此项研究能为高等继续教育机构通往成熟、良性和创新发展提供一种理念和方法,一种评估和预测的手段,学会在行动之前先计划、行动之中能反思、行动之后善总结,推动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持续性改进。

参考文献

[1]周正怀.关于高职高专教师继续教育评估的几个问题[J].沧桑,2008,(6).

[2]王荣寿,强雁,徐俊峰.继续教育评估指标初探[J].继续教育,2000,(5).

篇(6)

一、高等教育评估的基本内涵

教育评估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教育工作中的活动、人员、管理和条件的状态与绩效,进行质和量的价值判断。

1.高等教育评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涵义

目的:指教育总目标、各学校的目标、各种教育活动及各种教学的目标、教育管理和学校管理的目标、教育改革的目标。标准:指某一次评价所依据的评价指标体系,它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规定的评价内容和标准。方法:指实施教育评价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选用规范的观察、访问、问卷、测量统计、评比评定等评价工具和手段。教育工作中的各种状态与绩效:指明评估对象的范围,包括了与教育活动相关的各个领域。进行质和量的价值判断:教育评估的根本是用价值观念对教育教学、管理活动中的人和事的状态进行描述,进而作出判断评定。

2.高等评估的目的

教育教学上的目的:教育评估具有指导教育、教学的功能。学习上的目的:教育评估具有为学生服务的功能。管理上的目的:教育评估具有为管理服务的功能。研究上的目的:教育评估具有为调查研究服务的功能。

二、教育评估的主要功能

高等教育评估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环节,是学校管理过程中的基本步骤,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教育评估最根本的是鉴定与指导改进这两个方面,其他功能都可以看作是这两个功能的结果或手段。

1.鉴定功能:是对其评估对象的目标性、合格与否、优劣程度、水平高低的判断和确定的功用和能力。通过对教育评估对象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判断的运作机制得以实现,通过检查、比较、判断等评估工具的利用

而获得。

2.反馈功能:指评估后的输出信息反作用于评估对象并对其再输出发生影响,从而使其改变已有的状态或强化已有的状态的功能和能力。通过对教育工作中的活动、人员、管理和条件的状态与绩效,进行质和量的价值判断后,把这种价值判断的结果再反作用于评估对象,才能实施反馈功能。

3.指导与改进功能:是指该评估具有指导评估对象向预定目标前进,通过该评估活动使评估对象反省自身状态、克服不足、促进发展的功用和能力。主要是通过教育评估的结果、信息的反馈、利用,指导评估对象行为的运行机制实现。

4.激励管理功能:指该评估活动所具有的使评估对象产生或形成逼近并实现预期目标而不断进取的内在动力的功用和能力。通过通知、行政命令或颁布法律、法规等进行导向、激励、监督、检查、鉴定,从而实现调节、控制、规范功能,以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高等教育评估实践的总体特征

1.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实践

高等教育评估的组织机构不断完善,建立政府机构,健全政策法规的,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高等教育评估的实践操作也不断成熟。近年来主要项目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学位授权审核的通讯评议、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合格评估、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评估、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抽查评估等评估项目,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高等教育评估实践的表现特征

高等教育评估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又是推动改革的力量。根据多年的实践,高等教育评估实践在保证了高等教育质量以及高等教育有序发展的同时,也实际地推动了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以及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变,并将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

高等教育评估项目缤彩纷呈,但参差不齐。高等教育评估既有其基本的框架,也应当不断拓展新的领域。有单项评估与整体评估、政府评估与社会中介评估、区域评估与全国评估、公共服务性评估与服务赢利性评估各领。因此,不断提升评估项目的水准成为高等教育评估发展的一个急迫问题。

四、高等教育评估实践的发展对策

在当前我国的现实条件下,高等教育评估实践必须走科学定位与文化整合的道路才能解决以上种种问题。为此,笔者探讨寻求以下方法来适应高等教育评估实践工作。

1.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研究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对高教的管理将以宏观管理为主,主要精力将放在教育方针政策、统筹规划、各类教育质量标准、监控和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制定,为此将建立健全包括教育评估机构在内的社会中介组织、发挥社会各界参与教育决策和管理教育的作用,以提高办学水平,适应社会需要。

2.加大评估专业人才的力度

高等教育评估是一门科学,评估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掌握一定的评估理论、不具备一定的评估技术,是不可能做好评估工作的。因此,要想真正做好评估工作,必须拥有一支熟悉评估专业的人才队伍。

3.科学定位高等教育评估

高等教育评估要科学定位,首先必须反思评估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不能异化成为评估而评估。完善评估的激励机制,建立竞争力导向的新型大学评价体系,推动“能力建设”,为评估对象制定发展战略、拓展发展空间提供咨询的发展性评估成为主要模式。

评估机构与项目要有明确定位。按照不同的基准对教育评估进行分类,并确立每种评估类型的目的、基本要求、工作程序以及对评估机构的资质要求。由不同机构进行不同任务的评估。对于不同类型的评估采取不同的评估框架,由不同的评估机构按照不同的程序进行评估。各个评估机构应当有其核心的优质评估项目,在尽可能拓展评估项目的同时,保持其特色,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评估效益。

4.构建高等教育评估体系框架

科学分工。要构建适应时代特征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首先必须对学校、社会、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现实性把握,明确各自的责任。

和而不同。各个评估机构要讲究位、分、所,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遵其道,并通过协商、对话、讨论和谈判等途径来达成各得其所,与此同时,保持有序竞争。

重点推进。当前的重点包括建立健全质量认证体系,建立动态的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并帮助高等学校建立内部质量监控机制;加强与其他社会机构的信息联系,预测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发挥评估中介机构协调国家权力、学术权威、市场、高等学校各个方面力量的能力,创造有利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客观条件;致力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证书的国际认可度和声誉。以高等学校共同体为核心构建起来的评估机构应当加快发展,一是保护高等学校的权利不受侵犯,表现出明显的行业自我保护特征;二是协调高等学校的发展活动,表现出明显的行业自律特征。

5.培育高等教育评估文化

随着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高等教育评估机构、模式、价值取向、功能、指标体系以及信息来源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化特性。从实践上看,以不同的中介机构为特征所体现的不同的评估体制和评估机构的效能也不尽相同,不同评估机构及其模式需要进行文化整合。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倡导多元评估的同时,在系统地分析高等教育众多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形成―个相对统一的、有着内在一致性的评估体系。问题的关键是达成多元化、个性化的评估模式与价值取向同整合的评估模式与体系之间的平衡。而这就要有一个总体框架来行使整体引导和规范的职能。当然这一构架设计并不一定要以文本形式出现,可以是―种文化潜在于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理念及行为模式中。

评估项目拓展要与评估效能的挖掘相互推进。“评估”不是目的,是改革的阵地与手段。如果只是狭隘地看待评估,评估尤其是单一的政府评估就会体现出更大的局限性和保守性,不仅不会成为改革的推动力量,反而会成为束缚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因此,不能简单地从评估来看高等教育评估实践的开展、评估机构的运作,而应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从建立起的高等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着手,来不断推进和深化高等教育评估实践。

参考文献:

[1]陈金刚,于涛.本科实践性教学及其管理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出版),2005,(3).

篇(7)

【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efficacy of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and Garden typing in the treatment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 with closed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compression screw fixation.Method:A total of 60 cases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3 to March 2015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group and Garden group,30 cases in each group.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group on the basis of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examination results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s by closed reduction and cannulated compression hollow screw internal fixation,Garden group on the basis of the garden,the type classification results of the femoral neck fractures by closed reduction and cannulated compression hollow screw internal fixation.The genotyping results,femoral head necrosis after operation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group type Ⅰ accounted for 20.0%,type Ⅱ accounted for 26.7%,type Ⅲ accounted for 53.3%.Garden group type Ⅰ accounted for 16.7%,type Ⅱ accounted for 33.3%,type Ⅲ-Ⅳ accounted for 50.0%.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group type Ⅰ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occurrence rate was 0,the incidence of type Ⅱ femoral head necrosis rate was 0 and type Ⅲ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occurred rate was 100%.Garden group type Ⅰ in femoral head necrosis rate was 0.Type Ⅱ femoral head necrosis rate was 10.0%,type Ⅲ-Ⅳ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occurred rate was 100%.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type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Two groups showed no adverse reaction.Conclusion: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technology and garden type used in the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and the results have consistency,but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technique is more intuitive to enable physicians to femoral neck fracture patients of therapeutic effect and prognosis of effective judgment,so it can better guide clinical treatment.

【Key words】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Garden typing; Femoral neck fracture; Closed reduction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compression screw fixation; Curative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Jiujia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Jiujiang 332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1.016

近几年,我国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一旦发生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预后一般不理想,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通常情况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骨折部位未出现移位或者是移位较少时,则认为股骨头血供的受损程度相对较轻,而出现股骨头坏死的患者,骨折部位会出现显著性的移位现象,且晚期的股骨头塌陷率相对较高[1]。以往处理股骨颈骨折的时候,医师主要依据患者的Garden分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但这种方法难免会受到医师主观意志的影响。此次研究将2013年3月-2015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6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数字减影造影与Garden分型对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手术方式进行指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共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数字减影造影组和Garden分型组,每组30例。其中,Garden分型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26~59岁,平均(47.68±2.14)岁,左侧股骨颈骨折13例,右侧股骨颈骨折17例。数字减影造影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27~60岁,平均(48.60±2.52)岁。左侧股骨颈骨折12例,右侧股骨颈骨折患1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此次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均为单侧股骨颈骨折;(2)年龄18~60岁;(3)受伤前能够独立行走;(4)随访时间超过一年。

1.2.2 排除标准 (1)伴随着同侧股骨干骨折;(2)病理性股骨颈骨折;(3)陈旧性股骨颈骨折。

1.3 分型标准

1.3.1 数字减影造影的分型标准 Ⅰ型:三四支支持带血管影;Ⅱ型:一二支支持带血管影;Ⅲ型:血管支未出现显影[2]。

1.3.2 Garden分型标准 Ⅰ型:不完全性股骨颈骨折,且股骨头向后方倾斜,并呈现为外翻状的嵌插型骨折;Ⅱ型:股骨颈骨折部位未出现移位,但属于完全性骨折;Ⅲ型:完全性骨折,股骨颈骨折部位存在部分位移,且呈现为内翻状;Ⅳ型:完全性骨折,且股骨颈骨折部位存在完全性移位现象[2]。

1.4 方法 给予患者局部麻醉,采用Seldinger’s技术为患者进行穿刺,穿刺部位为健侧股动脉,采用数字减影造影技术对患肢旋股内外动脉进行选择性检查。先置入3F导管,同时选择性进入到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于中立位无牵引状态下,进行造影,同时在髋关节中立位5 kg牵引状态下,进行造影,并在下肢伸直内选置位状态下,进行造影。造影过程中,对比剂注射的速率为3~6 mL/s,造影总剂量为10~15 mL。其中,动脉采集速率为6帧/s,微血管为3帧/s,静脉期为2帧/s;动脉的采集时间为5 s,微血管为10 s,静脉期为15 s;采集过程中的延迟时间为2 s。所有患者均于C臂机指引下,行闭合空心钉置入固定术,术后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随访。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分型结果、术后出现股骨头坏死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分型结果 数字减影造影组Ⅰ型

6例,占20.0%;Ⅱ型8例,占26.7%;Ⅲ型16例,占53.3%。Garden分型组Ⅰ型5例,占16.7%;Ⅱ型10例,占33.3%;Ⅲ~Ⅳ型15例,占50.0%。

2.2 两组患者术后股骨头坏死发生情况比较 随访0.5~1年,两组各个分型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数字减影造影组和Garden分型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股骨头主要是由旋股内动脉与旋股外动脉组成股骨颈的基底动脉环,然后自基底动脉环部位按照等骨距发出分支,这些分支沿着粗隆间线穿透髋关节囊,然后通过环状纤维的下方部位,再沿着股骨颈的滑膜反折部深面不断向上,直到达到股骨头颈交界部位的关节软骨缘,为其提供血液。在股骨头提供的血液中,旋股内侧动脉提供的血液占66.7%~75.0%,而旋股外侧动脉提供的血液占25.0%~50.0%[3]。这也就是说,股骨头部位的血供情况可以直接通过支持带动脉的数目进行反映,而旋股内动脉跨越股骨颈走形的距离与股骨颈横径之间所得的比值,也就是旋股内动脉跨越股骨颈走形的相对长度,能够充分反映自基底动脉环出发沿途中发出的支持带动脉的数目。当旋股内动脉跨越股骨颈走形的距离与股骨颈横径之间所得的比值越大,则旋股内动脉跨越股骨颈的相对距离也就会越长,因而沿途发出的支持带动脉也就会越多,进而能够直接反映股骨头部位的血供情况[4]。

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旋转角度的大小往往与股骨头部位的血供情况存在一定的关系。由于股骨颈骨折后,容易出现骨髓水肿现象,这可能与静脉回流受到阻碍存在一定的关系,也可能与骨髓内高压状态存在一定的关系[5]。因此,对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关节囊内压力进行测量,能够有效预测术后股骨颈骨折部位的预后效果。

目前,临床上对股骨颈骨折的分型方法相对较多,因而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方法也相对较多。部分学者将股骨颈骨折分为两种类型,即稳定性不全骨折与不稳定性完全骨折[6]。目前,学者们对股骨颈骨折进行分型时主要是依据以下几种类型:其一,依据股骨颈骨折的解剖部位分型,主要分为头下型、经颈型以及基底型;其二,依据股骨颈骨折的骨折线方向分型,如Pauwels分型[7-8];其三,依据骨折移位的程度分型,如Garden分型。学者们对股骨颈骨折进行分型,主要是为了能够寻找一种有效地方法对股骨颈骨折进行治疗,最大程度减少股骨颈骨折术后出现骨折不愈合的现象,同时降低术后出现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9-10]。

对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数字减影造影技术进行检查,能够得到支持带动脉的具体数目,同时还能够对旋股内动脉占股骨颈的比值进行计算,从而能够有效明确股骨颈骨折后其血管受到损伤的程度,进而能够对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出现缺血或者坏死现象的原因及其机制进行了解,同时还能够了解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出现塌陷的原因及其机制,最终能够利用得到的数据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达到降低术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的目的[10-11]。临床研究资料显示,采用Garden分型对股骨颈骨折进行预测,能够准确预测术后出现骨折不愈合的现象,并能够预测股骨颈骨折术后出现股骨头坏死率[12]。本研究结果显示,数字减影造影组患者Ⅰ型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为0,Ⅱ型为0,Ⅲ型为100%;Garden分型组Ⅰ型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为0,Ⅱ型为10.0%,Ⅲ~Ⅳ型为100%。提示Garden分型能够对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现象进行准确反映。

股骨颈骨折术后出现股骨头坏死的主要原因为股骨头部位的血供受到了损伤,而股骨头血供受到影响的程度往往与股骨颈骨折的类型存在一定的关系[13-14]。其中,股骨颈头下型骨折因骨折部位对股骨头血生的影响较大,因而出现股骨头坏死的机率最高。这主要是由于股骨颈头下型骨折的骨折线往往处于股骨头与股骨颈两者之间的交界部位,骨折使旋股内侧动脉与旋股外侧动脉发出的营养血管支受到了损伤,影响到股骨头部位的血液供应情况,促使股骨头处于完全游离的状态,使其在髋臼与关节囊之间出现旋转性的移动,进而导致股骨头圆韧带容易扭曲,促使小凹动脉出现闭塞[15-17]。与此同时,头颈型骨折也容易出现股骨头坏死。这主要是由于头颈型骨折骨折线主要是从股骨颈的上缘股骨头部位开始,直到达到股骨颈的中部位置,往往呈现为斜形,且骨折线与股骨纵轴线之间的交角相对较小,甚至重合,此类骨折患者大多数均会存在一三角形骨块与股骨头之间相连的现象,进而使骨折部位的剪力增大,导致骨折部位不稳,促使股骨头血管受到严重损伤,最终导致股骨头血供情况相对较差。

本次研究中,采用数字减影造影技术对股骨颈骨折患者骨折后的血管受损程度进行了分析,以期寻找到股骨头血流分布情况与Garden分型之间存在的关系,从而为临床上治疗股骨颈骨折提供一种最佳的治疗方案。临床研究表明,股骨颈骨折患者支持带血管的受损程度与预后效果呈负相关,股骨颈骨折血管受损越多,则预后也就越差[18],这与Garden分型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也就说明采用X射线对股骨颈骨折进行Garden分型,以此判断术后的预后效果,相比其他分型的准确性更高,因此临床上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时,Garden分型可以作为首要的分型应用。但是,医师对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Garden分型进行判断时,往往会受到医师主观意志的影响,进而导致不同的医师可能会作出不同的判断[19-2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Garden分型对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分型与支持带血管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但若根据X射线检查结果无法对患者进行准确分型,则可以为患者进行血管造影,依据残存支持带血管的数目进行判断,为临床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性的意见,进而减少出现股骨颈骨折部位不愈合的现象,并降低术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数字减影造影技术与Garden分型用于评测股骨颈骨折的预后效果,其结果具有一致性,但数字减影造影技术能够使医师更直观地了解股骨头部位的血供情况,依据残存支持带血管的数目对治疗效果及其预后效果进行有效判断,因而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王建伟,黄桂成,马勇,等.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早期闭合复位对骨折预后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3):287-289.

[2]晓牧.全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治疗中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7):1976-1977.

[3]冼敬锋.全髋关节置换术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13):1528-1529.

[4]黄道文,胡文浩,魏波等.骨水泥型人工半髋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39):7003-7008.

[5]彭笳宸,李安余,吕国庆等.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6):3176-3177.

[6]辛景义,曹红彬.克氏针辅助闭合复位治疗难复性股骨颈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2013,33(7):708-713.

[7]张寿,孔长庚,邢势,等.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与股骨颈骨折:随访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53):8570-8574.

[8]袁东堂,刘刚,于广泽,等.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J].重庆医学,2014,43(1):116-117.

[9]唐跃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和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6):727-728.

[10]秦明,高仕长,周华,等.7.5 mm QWIX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J].中华创伤杂志,2015,31(10):925-930.

[11]马春辉,易诚青,李夏等.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体会[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2(12):1554-1557.

[12]赵奇,刘世清,明江华,等.加压空心螺纹钉置入治疗成人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效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44):7138-7145.

[13]马俊,宁显明,邵大洪,等.全髋关节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J].山东医药,2010,50(3):66-67.

[14]谢学义,李金生.全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6):30-31.

[15]李格当,王剑,曹磊光,等.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0):65-67.

[16]陈星.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73-74.

[17]杨灵,龙成,张德盛,等.闭合复位多枚空心钉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9):21-22.

[18]雒萌,哈斯.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6):28-29.

篇(8)

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作为一种良好的心脏标志物,在心血管领域应用广泛,特别对急诊呼吸困难患者鉴别原因具有重要意义。快速免疫分析仪在急诊检验工作中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也必须满足快速、准确、精密等要求[1]。为确保快速分析仪的性能,医学实验室认可国家标准ISO15189要求检测系统在工作前进行分析评价,证实其能够满足预期用途[2]。方法学不同的检测系统间在测定患者样品结果上具有可比性,在临床检验工作中是很重要的。本实验按照临床实验室管理要求和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EP9-A2文件的要求[3],对两台仪器检测NT-proBNP的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并判断其临床可接受性,旨在为不同检测仪检测结果的可比性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仪器与试剂 mini-VIDAS荧光免疫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校准物。Roche cobas h 232心脏标志物检测仪及其配套试剂。

1.1.2样本来源 样本来自我院2014年6月~12月健康人群或患者40份,无溶血、黄疸、脂浊,标本的浓度分布范围覆盖分析方法的线性范围。包括高、中、低3个水平。

1.2方法

1.2.1测定方法 Roche cobas h 232心脏标志物检测仪的检测原理是首先运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进行定性,所用抗体为人N末端脑钠肽前体单克隆抗体和人N末端脑钠肽前体抗体,再利用光反射原理对其进行定量检测。mini-VIDAS荧光免疫分析仪采用一步夹心免疫法结合终点法荧光检测技术。

1.2.2方法对比实验 以mini-VIDAS荧光免疫分析仪作为参比系统(x),以Roche cobas h 232作为试验系统(y),两种检测系统在质控在控的前提下,依据EP9-A2文件,每天随机选取8份标本,先对标本进行随机排列,按1-8编号,每份标本分别用两种方法进行双份测定。第一次测定18,第二次81,连续测定5d,记录数据。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算相关系数r值[4]。

1.2.3离群值的检测 按照EP9-A2文件对方法间和方法内的离群值进行检查。

1.2.4参比方法测定范围的检测 参比方法测定范围可用相关系数(r2)进行粗略的估算,若r2>0.95,则认为参比方法测定标本的取值范围比较合适。然后计算回归方程y=bx+a(b为斜率,a为常数项)。

1.2.5可接受性能评价 计算方法间的系统误差SE=Oy-xO SE%=(SE/x)×100%,以CLIA,88对室间评估的允许误差为判断依据,由方法学比较评估的系统误差(SE%)不大于允许误差的1/2为临床可接受水平,判断不同检测系统间的测定结果是否具有可比性。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2种检测系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Excel 2003做离群值检验。以mini-VIDAS荧光免疫分析仪作为参比系统,另外Roche cobas h 232心脏标志物检测仪与之做相关回归分析,并计算线性回归方程。

2结果

2.1离群值的检验 用Excel 2003进行离群值检验,所有检测结果中未出现离群值

2.2两种检测系统的相关性 以mini-VIDAS荧光免疫分析仪作为参比系统,Roche cobas h 232心脏标志物检测仪与其相关回归方程为y=0.9589x+101.59,r2=0.992,r2>0.95,说明回归统计的斜率和截距可靠,可以估计不同检测系统间的系统误差,NT-proBNP在两种检测系统检测结果的回归曲线见图1。

2.3不同检测系统 检测结果在医学决定水平处可接受性能的比对评价 以mini-VIDAS荧光免疫分析仪作为目标检测系统,将不同医学决定水平浓度代入回归方程,用以判断各检测系统的临床可接受性能,见表1。

3讨论

随着检验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种大型自动化高效率设备的使用,使检验结果的精确度、准确性及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一些易携带,操作简单,结果报告快速的小型仪器,因其能满足危重患者抢救时间上的要求,能使患者得到及早的诊断和治疗,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临床检测需求和检测对象的不同,同一项目采用不同分析仪进行检测时,检测结果之间存在的差异往往被人们忽视,导致检测结果的不确定性,从而给临床医生的结果判断和临床诊治带来干扰[5],为了消除或减少因仪器不同所引起的结果的差异,实验室建立仪器之间的比对制度,保证实验结果的可比性,实现同一实验室不同检测系统检测结果的可比性与一致性是当前实验室质量管理评审活动的重要内容[6]。在采用不同分析仪对同一检验项目进行检测时,必须进行检测结果的可比性评估,从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更好的服务于临床[7]。

该实验中,mini VIDAS荧光免疫分析仪采用原装配套试剂,操作人员经过统一培训,该仪器参加辽宁省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的室间值评活动,结果均为优秀,是一可靠的检测系统,作为参照系统,对Roche cobas h 232心脏标志物检测仪检测NT-proBNP作相关性方法比对,两套检测系统均无离群点,重复性较好。相关与回归分析表明,实验方法与比较方法间的相关系数r2>0.95,说明X的分布范围合适,可以用回归统计的方法分析各检测系统之间的系统误差,将不同医学决定水平值(Xc)代入相应的回归方程,计算出医学决定水平处的系统误差,以方法学比较的系统误差

参考文献:

[1]杨缜,刘秀菊,周道民.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标志物及其床旁检测技术[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8,29(6):520-521,524.

[2]徐建新,李福刚.POCT对传统医疗模式带来的新机遇[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12):1329-1331.

[3]The 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EP9-A2 Method comparison and bias estimation using patient samples [S].Wanye:PA.NCCLS.2002.

[4]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Method Comparison and Bias Estimation Using Patient Samples [S].Approved Guideline-second edition EP9-A2, CLSI,2010.

篇(9)

1.建立教育评估机构

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和评估院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2009年12月,根据省编办批复,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加挂“云南省教育评估院”牌子,负责云南省教育评估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2011年10月,启用云南省教育评估院印章与文号。2010年初,省教育厅成立云南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负责全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工作。2011年6月,经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成立云南省教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全省教育标准制定与工作。这是云南省第一个教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省级教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2.明确教育评估职能

根据《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教育评估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全省教育评估工作在云南省教育厅的领导下统筹、协调开展,具体评估事宜由云南省教育评估院负责。按照教育“管、办、评”三权分离工作机制的要求,云南省教育评估院在教育厅的领导下,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委托,开展全省教育评估与教育质量监测评估。

3.建立教育评估工作制度

建立健全评估工作制度。制定评估工作规范,严格评估程序,规范评估行为,做到立项时有明确的评估目的、评估标准和实施方案;评估前有评估工作计划;评估中有完整的反映评估过程的资料记录;评估后有评估报告。实行评估项目公示制度。建设云南省教育评估院门户网站,教育评估结果须通过相关网站或媒体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建立评估专家考核制度。制定评估专家遴选方法,严格遴选标准,规范遴选程序,建立多类别、多层次的教育评估专家资源库;加强评估专家队伍培训与考核,实行动态管理,充分发挥专家资源作用;加强评风评纪建设,树立服务意识,确保评估结果的公平公正。建立评估报告制度。评估结果由省教育厅审核后对外公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强化评估结果使用,积极探索评估结果为教育决策服务的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评估的导向、激励、问责和服务功能。

4.开展各级各类评估和质量监测

开展云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工作。初步构建了云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评估的工作机制与体系。

完成云南省“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评估工作。研制教育规划纲要评估实施方案,完成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评估工作,为研制云南省“十三五”教育规划纲要提供科学的参考和依据。

开展云南省现代教育示范学校评估工作。配合省教育督导委办公室开展云南省现代教育示范学校中期评估工作,撰写提交《云南省现代教育示范学校中期评估报告》,有力促进了云南学校现代管理制度的完善,提升了学校的现代治理能力。

开展云南省县级教研机构评估工作。有力促进了教研机构建设,促进教研工作内涵发展,提高了教研机构的整体研究能力,出版《云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报告》。

开展云南省教育科研实验学校评估工作。研制云南省教育科研实验学校评估方案,开展教育科研实验学校评估工作,引导学校完善教研工作的管理机制,发挥教研工作对教学和教育质量提升的指导性作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特色打造。

实施中小学课堂观察评估工作。初步形成了具有云南特色和精细化评价的课堂观察和课堂指导框架,一定程度弱化了课堂观察中的经验色彩。

配合云南省教育督导委办公室开展2010、2012、2014、2015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云南监测试点工作。全程参与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云南省监测工作。

独立完成云南省自主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在丽江市和盘龙区,开展了基础教育两个学科质量监测工作,独立开发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具,独立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进行了监测结果的反馈,得到项目县教育局的认同。

与北京译泰教育评估研究院合作,开展云南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试点;在7个实验区和14个样本县进行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探索建立具有云南特色的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

开展全民教育监测工作。根据联合国教科文中国全委会的委托,开展云南全面教育监测工作,初步学习国际监测项目方法和技术,初步与国际监测评估项目形成对接,有利于促进云南教育评估监测项目的国际化发展。

推进云南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情况监测工作。完成云南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情况监测方案研制,启动全省范围内的义务教育课程监测工作,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5.加强专家队伍建设

建立了涵盖各级各类教育、涵盖教育学一级学科的评估专家队伍,专家队伍主要由政府部门、高校、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科研机构、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幼儿园)等相关部门知名专家构成;建立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测评员(全省360名)与质量监测核心团队;组建云南省教育调研联盟,开展首届云南省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人才培训工作,完成首届教育评估高层论坛。

推进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管办评分离的格局发展缓慢,教育评估的权力没有完全让渡到评估机构。当前教育评估机构的评估项目主要集中在科研领域和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评估机构还没有形成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评估项目。教育评估机构与政府部门的合作仍以政府部门为主导、评估机构为辅助,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委托评估和购买服务机制。

第二,教育评估机构建设发展缓慢,还没有培育生成能够支持政府让渡教育评估权力的能力。从宏观来看,教育评估机构的组织协调、管理制度、工作制度、人员配置机制、经费保障、经费管理办法还没有真正建立。到目前为止,云南省其他各种类型的教育评估机构寥寥无几,社会评估力量也非常单薄。

第三,教育评估队伍建设缓慢,难以适应越来越科学化和精细化的现代教育评估工作。虽然已经开展了一些教育评估技术培训,但就评估事业的复杂性、全局性而言,目前的评估技术培训较少,对教育评估队伍建设较为不利,存在教育评估团队人员少、专业背景狭窄、队伍不稳定、队员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第四,教育评估经费不足、不够稳定,评估经费管理办法是以行政部门经费管理办法为参考,制约着教育评估事业发展。到目前为止,没有稳定长期的教育评估项目经费;基本没有教育评估日常管理经费。没有形成稳定的教育评估技术、培训经费机制及稳定的教育评估监测项目的财政来源,培训经费和政府部门委托的经费严重不足。

推进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建设的努力方向

第一,以云南省教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平台,加快推进云南省教育标准研制,逐步构建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标准化体系,为教育评估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加快推进云南省教育评估院建设,在省评估院内部进行合理的人员配置,形成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以云南省教育评估院为龙头,推进全省各级各类型教育评估机构建设,研制教育评估机构准入标准。

第三,全面推进各级各类教育评估,采取与政府部门合作、接受政府部门委托、参与政府部门竞标等多种形式,扩大教育评估领域和层次,构建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在内的教育评估格局,力争形成长线评估项目和精品评估项目,重视评估结果的,重视评估后的合作服务推进工作。

篇(10)

1.改革督政考核,推进政府履行工作职责

为提高督政考核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权威性,镇江市在督政过程中把江苏省的督导评估体系进行细化,把100个标准放大到1000分考核的分值,重点更加突出,更加符合镇江的实际。优化督导流程,每年的12月政府督导室对各个市区进行督导考核,将考核的情况在政府常务会议上进行汇报,政府汇报会议通过以后将结果向镇江的主流媒体进行公示。第二年,分管市长带领教育局和教育督导室的主要负责人到每个市区进行面对面的反馈,这样的工作流程和反馈方式受到了一致好评。

在工作过程中,镇江市督导室着力加强对教育现代化先进镇街、先进学校创建的督查,下发专题通报,推进督导考核向镇(街)延伸,强化责任落实。政府教育督导成为推进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强力推手,各地教育现代化建设呈现全面提升的良好态势。

2.创新评估监测,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认真组织开展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工作。创新纵横双向采集、沟通、确认数据的方法,确保客观公正地分析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对于存在的薄弱环节,编制镇江市教育现代化建设年度监测报告,有效引导各地、各部门强化举措、务实推进。

江苏教育现代化的建设评估有8个纬度,即普及、公平、质量、开放、保障、统筹、贡献、满意度。根据这8个纬度16个二级指标,73个建设组进行建设,结合江苏省的实际,镇江市对教育现代化建设开展了双创的主题活动,即教育现代化的先进镇、先进学校。镇江市在教育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开展以人促建、以创促建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4年,在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中,镇江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综合得分为71.6分;2015年,镇江市得分将近86分,在全省位居第5,增幅位居全省第三。

3.规范挂牌督导,推进学校规范办学

2015年9月,在全市责任督学挂牌督导现场推进会上,全面部署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通过随机“一日督导”、责任督学“联合督导”以及“专项督导”等方式监督学校规范办学,参与和指导责任区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随访了解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落实情况,为学校问诊把脉,献计献策。润州、丹阳、句容在创建全国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市、区)工作方面走在全省前列。2015年年底,江苏省教育厅下发专题通报,推广润州责任督学挂牌督导经验。

4.突出内涵建设,推进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015年,镇江市督导室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高水平完成市属学校第三轮发展规划实施督导评估和第四轮三年发展规划评审论证。在持续一个多月的教学督导评估中,百余名专家深入市直各校听课共800余节,听课面超过专任教师的50%,突出了学校教学中心地位,对于推动市属学校进一步转变教育管理理念、强化内涵发展、落实素质教育,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当前,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迈入新的历史阶段,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持续推进,迫切需要全面加强教育督导工作,但镇江市教育督导的机构设置、队伍建设和督导方式等还不能完全适应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存在着教育督导力量还比较单薄、督学队伍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督导评估结果运用不够到位等问题。面对新的任务与挑战,镇江市教育督导将以完善督导制度为基础,以理顺督导工作的体制和创新工作机制为重点,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督学队伍。

一是强化督导机构,优化督导队伍。着力提升教育督导管理层级,调整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成员,设立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构建多部门共同参与教育督导工作的新机制。结合实际配齐、配优专职督学,聘任一定比例的兼职督学队伍,探索建立督学持证督导和督学资格制度。面向全市建立满足各类教育评估的专家库,引领全市教育督导评估队伍专业化发展。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合理规划督学责任区,优化责任督学配备,建立责任督学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学校视导员制度,加强学校内部督导工作。

二是构建运行机制,优化功能发挥。创新工作机制,整合工作力量,努力健全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在进行教育决策时,要把教育督导情况作为重要参考;在实施教育管理时,要把教育督导作为重要手段;在检查教育工作时,要把教育督导作为重要内容;在评价地方政府和学校教育工作时,要把教育督导结果作为重要依据。对于督导评估中发现的典型事迹和先进经验,要及时总结,深入挖掘,广泛推广。整合教育协会、学会、教研室以及其它具有教育评估监测职能的机构和资源,建立教育督导部门归口管理、专业机构提供服务、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专业化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体系,为改进教育教学、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撑。

篇(11)

区第三幼儿园、市第一幼儿园、县幼儿园、县幼儿园

二、评估目的

市幼儿园教育质量督导评估,是由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主导的,对辖区内幼儿园教育质量发展状况进行的监测与评估,属于诊断性评估,目的是了解幼儿园教育质量发展的现状,发现办园特色、特点以及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总结发展经验,为幼儿园制定发展规划、确定发展路径和措施提供依据,为市、县两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学前教育政策、管理措施和办法提供支持与服务,督促办园主体改善办园条件,改进管理措施,提高办园水平。

三、评估依据

2014年市幼儿园教育质量督导评估采用由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市教育局、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负责承担研究制定的《省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附后)作为依据,辅之以近年来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制发的有关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要求。

四、评估时间

2014年市幼儿园教育质量督导评估的时间为2014年5月下旬-6月中旬。

五、评估程序

幼儿园教育质量督导评估,分为幼儿园准备和督导评估两个阶段。

(一)幼儿园准备工作

幼儿园准备既是幼儿园接受督导评估的资料收集、活动准备的过程,也是幼儿园接受督导评估之前的一次诊断性测评和自我总结、反思。

接受评估的幼儿园,要建立由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组成的评估准备工作小组,同时,根据需要可聘请教育督导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专家、家长、社会人士等参加。

准备工作包括:学习测评活动方案和测评指标体系;准备资料——收集、整理、装订、装袋需要提供的各种资料;人员准备——通知、召集需要观测、访谈的教师、幼儿、家长等;活动准备——组织开展需要测评的幼儿接园活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就餐就寝活动等;自评自测——根据《市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逐项自评打分;撰写教育质量发展报告(总结报告)——根据评估指标体系,结合自评、自测结果,现状分析与反思,撰写教育质量发展报告。自评结果与质量发展报告于评估活动前一周提交评估小组。

(二)督导评估工作

1.评估小组

建立由教育督导人员、教育专家、幼儿园骨干教师5—7人组成评估小组。

2.测评活动

(1)学习方案:参与评估人员,在评估工作前认真学习《市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2014年市幼儿园教育质量督导评估工作方案》、《学前教育质量检测个人测评情况记载表》等,熟悉评估内容与方法。

(2)个人评估:每个评估人员负责1—2个一级指标的测评,依据《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学前教育质量检测个人测评情况记载表》独立进行测评,测评人员须对每项三级(c级)指标进行评分;同时,在“测评情况记载”栏,对查阅的资料(佐证材料),幼儿园建设和环境的查看情况,对幼儿、教师、家长的访谈情况,幼儿生活、游玩、学习等情况进行记录、记载,包括质量发展状况、特色与存在不足、问题等。

被测评幼儿园应为每个测评人员提供一位引导员,协助完成测评工作。测评时间从幼儿入园到幼儿离园,观测幼儿园一日的教学活动。

(3)幼儿园汇报:由被评估幼儿园领导作教育质量发展总结报告,包括评估准备工作情况,教育质量发展状况、特色,存在问题与不足,自评结果,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等。

(4)小组评议:在测评人员个人独立测评基础上,小组成员合议,形成小组测评结果,填写《市幼儿园教育质量督导评估结果统计表》。

3.测评方法

(1)听取汇报:听取幼儿园领导及有关人员的工作汇报。

(2)察看现场:幼儿园环境、班级环创、区角设置、寝室环境、园风园貌、教学设施设备等。

(3)查阅资料:查阅有关档案资料,包括各种工作计划与总结、管理与考评规章制度、教学活动设计、学习与会议记录、报告、园本课程、幼儿成长记录(卡、册)、教师业务档案等,包括文字、影像、图片等。

(4)座谈会:召开教师、家长座谈会(10—15人,大、中、小班兼顾)。

(5)个别访问:对教职工、幼儿、家长及有关人员进行个别访问。

(6)听课:观看幼儿学习活动、游戏活动、自由活动、户外活动、就餐就寝活动等。

4.评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