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党员课程稿大全11篇

时间:2022-09-01 16:37:2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党员课程稿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党员课程稿

篇(1)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主要目标,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档案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档案管理能力,为档案用户提供有效服务。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来看,高职院校档案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本文对其中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并就其改进方向提出了建议。

一、当前高职院校档案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的偏离,无法实现学生的培养目标。虽然按照教学大纲的安排,将档案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促使学生熟悉、掌握档案管理基本理论,并提升其胜任档案管理工作的能力”,但实际教学工作的开展却多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教学,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法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高职院校档案管理课程的教学主要依靠理论教学,即纯粹的课堂讲授,这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乏味的事务会导致厌烦感,长久累积下去,会造成学生的心理疲劳,甚至激生恶劣情绪,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会导致对此门课程的强烈抵触感。

3.教学条件落后,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档案管理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如果没有实际的操作经验,当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初次面对成堆需要整理的文件时,会备感茫然,无从下手。

4.师资素质欠缺,无法满足学校的教学要求。当前,从事档案管理教学工作的教师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高校档案专业毕业生,二是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前者一般经历过硕士或者博士研究生阶段的系统学习,已经全面掌握了档案学专业课程知识,理论基础较为扎实,却缺少档案管理的实践能力;与之相反,从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少有档案专业出身的,他们较少接受过系统的档案知识学习,虽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又缺少对档案基本理论知识进行系统阐述的能力。因此,这两种人员均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

5.考核方式死板,无法形成学生的档案知识。目前,档案管理课程考核方式多为书面的闭卷方式,题目80%为书本上的知识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要将档案理论熟背于心即可。这种考核方式使得学生从心理上卸下了心防,大大放松了对本门课程的重视,从而导致整门课程结束,学生的档案知识并没有明显提升的不良后果。

二、高职院校档案管理课程教学改进的方向

1.理顺教学目标,把握人才培养方向。高职院校培养的不是理论研究型的人才,档案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除了掌握必要的档案理论基础知识,应该更注重档案知识的实际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牢牢把握这一主线,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在使学生掌握档案管理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侧重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力争合格地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2.改变教学方法,增强学生档案素养。改变传统教师“重教”的课堂教学观念,转移到学生“重学”的轨道上来,按照“理论――参观――模拟――实践”的“四步教学法”,逐步加深学生对档案知识的吸收与消化能力,才能加强人才培养的效果。

第一步,课堂教学法。基础知识的讲授是前提,这是学生了解档案知识的入门课。教师应该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讲解什么是档案、档案的发展史、档案的类型、档案的整理原则等内容,辅以身边的真实案例,将扎实的理论寓教于乐,变成学生乐于接受且感觉趣味无穷的新知识。

第二步,参观教学法。任何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档案室(馆),为了加强学生对档案的直观性认识,教学系部或任课教师可以与学校档案室(馆)联系,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将学生引领到档案(室)馆进行实地参观,使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对应了解什么是档案,什么是档案盒、档案柜、保密柜、消毒柜、温湿度计,让学生观看档案借阅登记表、移交登记表、馆藏统计表等直观性较强的实体。这样,经过“眼见为实”,学生自然加深了对档案与档案工作的了解,对于档案知识的消化吸收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第三步,模拟教学法。仅有参观的经验远远不够,因为无法满足学生动手的需求。鉴于此,模拟教学法显得极为重要。可选择档案管理的某些工作环节,如档案的查找过程,事先准备一些文件材料,借助学校的计算机机房,让学生现场模拟根据规定的著录条目对这些档案进行著录,然后根据多种检索途径演练查找档案的方法。学生有了切身体会,不仅深化了对档案基础知识的了解,而且初步具备了整理档案的能力。

第四步,实践教学法。在学生经过模拟阶段的操作后,可通过对其工作质量进行评判,针对其不合格的地方进行修正,使学生真正掌握档案管理的扎实本领。此时,要让其真正走上档案管理工作的舞台,在权限允许范围内,从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到档案的提供利用,全程参与档案室(馆)的工作,为其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扎实的实践基础。

3.改善教学条件,强化课程教学效果。高职院校要为档案实训实践环节的开展搭建良好的平台,如建立档案实训室,购置必要的物品如打孔装订机、装订锥子,制作修裱档案浆糊所用的面粉等等,供学生模拟操作使用;安排学校机房让学生练习档案的计算机化管理;协调学校档案室(馆)安排学生参观学习;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顶岗实习的机会等等。

4.注重师资配备,提升教师专业水平。高职院校要注重档案管理课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工作。档案管理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课程,必须对任课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进行考量。对于新引进的教师,应要求是档案专业出身,且最好亲自参加过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这些人员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并具有一定的业务经验和动手能力,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衔接起来并传递给学生。同时,要实施继续教育制度,不定期地邀请档案理论水平较高的校外专家或档案工作能力较强的高级人员来校对教师在教学、实践等方面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与培训,并形成长效机制,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5.调整考核方式,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要改变以往僵硬的理论知识闭卷考试方式,采取“理论+实践”的灵活考查方法,既注重对学生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水平的考核,也要对其实际的动手能力进行现场测试。最可行的办法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进行结构化提问,对操作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多面考核,这样就可以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达到理实一体化的效果,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为满足社会对档案管理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档案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这是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创新,高职院校应引起足够重视,锐意进取, 突破传统理念与方法的束缚,以期实现档案管理课程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荣珍 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档案课程的教学教法研究.语文学刊,2011年,第12期,153、163页。

[2]常悦 试论高职文秘专业档案管理课程教学改革.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第20卷,第3期,68―71页。

篇(2)

引言

课程整合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贯穿于各个教学阶段。目前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习者与环境的互动教学,学校课程设置除学术性课程外,同时重视实用性课程的开设,而课程的组织形态则倾向于整合。整合的知识能促进高层次的学习,便于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同时对知识越整合便越容易学习。通过课程整合可以矫正以往缺乏弹性、科目林立繁琐、教材内容过多、课程衔接不够的弊端。

1 课程整合的内涵与外延

1.1

课程整合的内涵

课程整合的目的在于增进学习者获得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和促进对课程内容的了解。课程整合使一些概念、技能与价值等要素得以密切联系,以便彼此互相发挥相辅相成的功能,而最后的整合则需通过教师、学习者、教材及教学环境等因素的有效组织来达成[[1]]。课程整合的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1.1经验的整合

学习者从经验中形成信念与价值观,进而获取有关自己与客观世界的有关概念。通过在经验中的反省学习,使学习者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整合的学习使经验成为学习者不会遗忘的经验,一方面将新经验整合于学习者的意识框架中,另一方面通过整合过去的经验以使学习者能适应新的环境。经验的整合旨在组织课程经验与知识,使学习者易于学习并形成相关意识框架。传统的学校教育将知识视作不断累积的资本,忽略了探讨经验与知识的整合,所学习的知识是用于应付考试而与生活经验相脱节。由于每个学习者都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个体,故应使知识与学习者经验相结合并促进其意识框架的形成。

1.1.2知识的整合

课程整合应说明知识组织与知识运用的原理。当面对困难时,通常不会只是想到某个领域的知识,而是超越学科的界限,寻求适当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在运用知识时,此种知识是整合的,而非分门别类的学科知识。所以知识的整合是将知识置于对学习者有意义的环境中以与其生活经验相联系,这种脉络化的知识比孤立零散的学科知识更易于学习。这种知识是动态的工具,有助于学习者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2

课程整合的外延

课程整合应以课程组织为中心进行,包括课程组织要素和组织中心两个方面。有效的课程组织必须符合连续性、顺序性和统一性三项标准。

1.2.1课程组织原则

课程组织原则可分为垂直组织原则和水平组织原则。垂直组织原则是对课程内容学习先后次序的安排,通常着重某一学科领域逻辑的继续、顺序与衔接;水平组织原则是指跨越学科领域的整合,目的是使课程的内容取得相互关联或合为一体,强调形成有意义的学习整体。

1.2.2组织要素与组织中心

组织要素是指课程教师选择下一个主题或单元教学的基本要素,可以是一项技能,也可以是一种价值。而在考虑各种组织要素后所设计的某项实验、安排的某项联系等则构成了组织中心。

1.2.3组织中心的整合方式

组织要素是组织中心的构成条件与素材,组织中心是课程整合设计与运作的重要环节,寻求整合而采用组织中心作为课程设计有以下一些组织方式:一是以各学科内已有的论题作为组织中心,如度量衡、交通等;二是以社会问题作为组织中心,如环境、冲突等;三是以学生本身的问题或关注的问题作为组织中心,如与同学相处、学校生活等;四是以吸引人的论题作为组织中心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五是以过程取向的概念作为组织中心,如变迁、系统等[2]。

2 课程整合的策略

2.1课程整合的组织形态

课程教学设计中要解决如何切割教学内容,并保证这些被切割内容间维持密切联系的问题。而课程整合的目的就是要将这些彼此分割的教学内容加以妥善地安排,以取得更密切的关联。

2.1.1相关课程

相关课程是将两门或多门课程进行联系,使得学生在学习某一课程时得以增强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学习,如自然科学的概念与数学的概念有相关的内容,如文学与历史的关联等。

2.1.2衍生课程

衍生课程是指从一个主题中产生另一个主题从而弥补相关课程缺乏逻辑的缺点,如学习某一地域的历史时引发对该地域经济的研究,而经济学的学习又可引发对该地域地理学的探讨,这样可避免课程的人为分科。

2.1.3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即若干科目结合为一学科领域,如社会学科综合历史与地理,亦综合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与人类学等。

2.1.4多科整合课程

多科整合课程即将具有共同学科属性或同类知识形式(如形式逻辑与数学)的内容加以整合的一种组织结构,以解决将知识分割成各自独立科目的弊端。多科整合课程的目的在于复原知识的原貌,减少学习内容或技能的重叠现象,使具有共同知识性质的学科之间相互关联并得到应用。

2.1.5科际整合课程

科际整合课程是将两门以上的学科融合为某一学习领域,结合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语言与观点,针对共同主题、事件或经验进行探讨。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并赞助整合人口教育与识字教育的科际整合课程。科际整合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师生从不同的学科与观点,来探讨某一主题以更深入地了解问题的本质与意义以及发展趋势。

2.1.6跨科整合课程

跨科整合课程联系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研究领域,以其中一种学科的研究方法、观点来探索、描述或解释所联系的学科,如科学哲学、数学史、生物化学等。科际整合课程融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科,而跨科整合课程则更进一步超越学科的界线,建立在广泛的学习经验或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之上。

2.2课程整合模式

2.2.1 Jacobs的科际整合单元模式

Jacobs的科际整合单元模式的目的在于结合众学科的观点,注重一个主题或问题的探讨,以使学生在探索主题事件时能了解学科之间的联系。其实施步骤如下:首先选定一个组织中心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及学习的焦点;其次通过师生间的交流思考学科联系的方式;第三形成引导性的问题以确定探讨范围及实施程序;最后撰写教学活动计划。该模式适用于不同教育阶段的教学,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加以调整[3]。

2.2.2 Clark的整合教育模式

Clark的整合教育模式的目的在于开发人的心智能力(包括思考、感情、感觉和直觉),以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并产生整合有用的学习经验。其实施步骤如下:首先要营造积极、温暖且充分互动的学习环境并安排轻松、消除紧张的学习环境;其次要促进学生运动与感觉的协调,鼓励学生语言与行为表现,为学生提供自我选择的机会;最后要重视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认知活动,加强学生直觉与整合能力[4]。

2.2.3 Palmer的课程联系模式

Palmer的课程联系模式针对课程专门化的弊端,通过环形图的设计以联系各科目,达到课程整合。其实施步骤如下:首先成立课程设计组织,各科教师负责编写教案(或教材),召开跨学科小组会议,确认具体目标、主题与知识能力结构,共同设计可能的联系关系,形成课程指导;其次设计环形图,显示科目间的联系关系;最后利用环形图作为组织工具规划与发展新课程并协助教师以跨学科的途径实施教学[5]。

转贴于 2.2.4 Miller的全方位模式

Miller的全方位模式是基于联系与互信的概念而发展的,避免课程分立,使不同学科取得联系从而进行课程整合。它强调思考与直觉、心灵与身体、个人与社会、不同知识领域之间以及自我与自我之

间的关系,全方位的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检验上述各种关系的机会,提升学生对问题的敏锐意识以培养应变的知识能力[6]。

2.2.5 Fogarty的十种整合方式

Fogarty的十种整合方式是按整合的程度而划分的。首先是以单一学科寻求联系(分立式、联立式、空巢式);其次是跨学科的联系(并列式、共有式、网式、串行式、合并式);最后为学习者间的整合(沉浸式)以及跨越学习者的网络模式(网络式)。

分立式是学校传统课程的组织形式,每个科目独立而分离,科目间的联系并不明显,教师可就自己的专门领域列出一些主题、概念和技能,决定纳入课程中的次序,进行适当的小范围的课程整合。

联立式注重某一学科中的细节、关键事物与其关联的特点。其课程模式与分立式相比,虽然各科目间仍是分离的,但科目的联系则较明显。如地质学单元与天文学单元相联系以强调两者进化的本质。

空巢式的课程重视学科概念在课堂教学时的自然组合与联系,如在循环系统的教学过程中,顺便探讨系统的概念,同时促使学生思考系统的因果关系。

并列式注重相关的概念应重组呈现,教师可重组一些相似的单元进行教学。

共有式运用相互重叠的概念作为组织要素,通过两个科目的教学共同设计课程以协同教学。

网式则运用富有创造力的主题来整合教材,例如发明这一教学主题选定后,教师要将所有的学科内容都用来配合该主题进行教学。

串行式以超学科方式将重要的主题放大到所有的学科内容,其课程设计将思考、学习、图形表达等多元智力串联到所有学科的学习。

合并式从重叠的概念与共同的问题发展科际整合的主题,采用跨学科的方式综合主要的学科领域(如数学、语文、自然等)。合并式的课程筛选学科内容相关的概念,在不同学科间寻找共同点,以求课程整合。

沉浸式以个人独特的方式按兴趣及专业知识筛选课程内容。此模式是学习者在排除外在因素介入状况下自身进行整合。如研究生等人员完全沉浸于自己的专门研究问题。

网络式不仅针对焦点问题,同时也反映事物的多重方面。如多边会谈或讨论,提供了多方面的探讨方式,学习的领域呈现放射状,只有学习者自己才能洞悉研究问题的细节,且使用必要的资源进行学习[7]。

2.3 课程整合的要求

课程整合是建立在对课程整合本质特点的理解和把握基础上的。

2.3.1 学科知识间建立相互联系

课程指学习的经历,“课程整合”指在经历中学习者领略到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联系,完成一个综合的任务、或得到一幅知识的全景、一个世界观;有人将其界定为使学习计划中分化出来的各个部分比较紧密的联系起来的专门努力;过去单一的学科,必须重新思索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寻求建立“统合”的课程架构,并集中一切可以运用的资源,以符合整合学习的原则,并达成课程的既定目标。

2.3.2 个人学习经验和经历的整合

整合为一种历程,是指持续的、理解的、互动的调试,强调学习者在整合过程中的原始角色。因此,“课程整合”是要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以他们的方式去组织、关联或统合学习和经验,即课程是指一系列学生进行学习的经历,建构知识的经历。课程整合是指一种活动,它对学生的经历进行评核、判断、设计、联系,务必使它从各个观点透视其组成部分都能相互配合,使它对学生知识的建构产生整体性的效果。

4 课程整合的实施

4.1 确定与范围课程整合的幅度

课程整合的幅度是指课程实施的效能及针对对象(如全校或某一年级、全体或某些师生);而课程整合的范围是指课程整合内容的广狭(如所有学科皆包括或只限于某些学科)。许多课程整合的实施幅度和范围都有限制,全面实施课程整合的实例并不多。如果是全面实施课程整合,则全体教职员工均应参与,要规划全校性的主题;如果是局部实施课程整合,则可集中某些学科的教师为某些学生设计整合课程。

4.2 确定课程整合的合理模式和主题

课程整合的理论模式可作参考,实施中按需要进行修正。教师在课程整合实施时应以自己学科的观点来发展课程,在某一主题下确立自己科目领域的定位以发展课程与教学策略,并容许其他学科纳入课程实际中,当教师发现仍有许多其他学科内容可用来探讨同一主题时,学科间的差异可通过沟通来逐渐减少,学科内容间的联系围绕在共同的主题下,教师以学习活动为优先,打破科目的界限。同时教师可根据所采取的课程整合模式来选择主题。

4.3撰写教学方案,实施教学活动

教师结合课程整合的内容,撰写详细的单元教学计划,教学方案考虑的层面越广泛则实施效果越好。

4.4进行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针对整个课程系统,从课程计划到实施所有流程进行的价值判断。课程评价使教师能发现课程实施每一阶段存在的问题,以便于教师寻求解决的策略,了解课程目标达成的程度。

5 结论

目前我国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施均落后于国外,虽然各级教学组织进行了各种有益的尝试,仍未形成一套系统的运作规则,适合我国国情的课程整合模式亦有待进一步探讨。但课程整合本身并非目的,而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同时教师是课程教学的最终决定者,只有教师真正理解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困难之所在。应当强化教师本身就是课程整合的研究者的观念,当教师投身于课程整合与课程设计时,课程整合的目标才能最终落实于教学中。

参考文献

[1]Beane,J.A.Curriculum integration: 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7.

[2]Kovalik,S.ITI the model: Integrated thematic instruction[M]. Arizona:Village of Oak Creek,1993.

[3]Brandt,M.On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A conversation with Heidi Hayes Jacobs[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91,49(2):24-26.

[4]Clark,B.Optimizing learning: The integrative education model in the classroom[M]. Columbus,Ohio:A Bell and Howell Company,1986.

篇(3)

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高职院校,凭借国家教育政策的大力扶持,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但由于长期以来实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上,往往倾向于以单纯的“职业能力”来定位学生的价值,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教育的历史使命和终极目标发生了偏离和错位。针对这一现象,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应在高职院校加强人文教育或者普及通识教育,并提出了种种可行性方案,其中之一便是加强人文学科及课程的建设,构建良好的大学人文氛围。作为有着一定学科背景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其人文性尤其明显。所谓人文性,主要指引导学生把作品当作文化的载体及现象来审视,理解其中的人文意蕴和文化价值,在春风化雨似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人生的理解力和对美的感知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陶冶其情操,从而实现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在当下大的时代环境中,作为高职院校汉语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发展中面临着诸多困惑与挑战。

首先,学科魅力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日益枯萎和暗淡,课程的吸引力也在悄悄地弱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已走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其间曾有过类似于“显学”的辉煌,但时至今日,昔日风光已消失殆尽。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作为其研究对象的文学在当下功利化的环境中不断“边缘化”和“世俗化”,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一落千丈。建国后的文学因与社会政治之间的亲密关系,其命运曾一度大起大落。与政治的关系刚刚冷却下来,却又遭遇更为强劲的经济大潮的冲击,文学再一次难以自持,在金钱化、欲望化的书写中,沦入万劫不复的堕落的深谷,读者也由寄予厚望变为弃之而去。文学面临的生存困境给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和课程建设蒙上了阴影。另一方面,与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相比,其学科内涵与学养积累本来就有着先天的不足,在这一大背景的衬托下,更显捉襟见肘。

其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化、技术化,使课时一减再减,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成为教师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2001年10月以来,教育部连续三次召开全国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明确了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指导方针。基于这一方针,高职高专院校在课程的设置上进一步向实践倾斜,对一些理论性强、与就业直接关系不大的课程逐步削减,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时量几乎减少了一半。不论如何评价这一变化,都必须承认并正视这一事实。

再次,学生人文素质差,心态浮躁,缺乏学习的热情和耐力。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专业水平方面并无明显差距,只是人文素质和知识面处于劣势。此外,受社会风气的影响,现在的学生虽然视野较开阔,接受知识能力较强,但往往急功近利,坐不得冷板凳。对于教师布置的课下阅读作业,也大多虚与委蛇,敷衍搪塞,不愿意认真地去完成。或者迫于就业压力,忙于考这个“本”那个“证”,精力分散,上课自然就不可能专心致志了。

针对以上实际问题,笔者从一个专业教师的视角,就如何突出该课程教学的人文性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应对措施。

首先,应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富有特色的校园人文环境,利用环境的熏陶。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文化背景,高职院校应当树立一个理想和目标,通过构建一种能体现人文关怀、尊重科学与民主、充满理性和自由之光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浸润其中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的自然生成,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作为专业教师,在上第一节课时,一定要先讲明该课程的性质特点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以抵御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和错误观点的消极影响。通过张扬具有人文精神的文学教育。重建对文学的信心。

其次,针对高职院校课时少、重实践的课程设置特点,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满足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人文素质方面的要求。根据以上情况,我对课程内容作了如下调整:在不多的课堂教学中,侧重于基本文学常识、文学现象的讲解,将作品的阅读作为课下作业布置给学生。为了保证任务的落实而不是流于形式,要求学生一定要记读书笔记,并作为一项考查内容记入成绩。当涉及作品时,注意结合学生的阅读印象和碰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布置作业时,采取“少而精”的原则,既让水平一般的学生不感到无从下手,又要让好学生觉得有发挥才能的余地。这样,在对作业进行考评时,才能凸显档次,体现公正原则。

教学内容的变革必然会牵涉到对教材的选择或重编。在教材的选择上,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那些覆盖面广、趣味性强、理论深度适中的教材。有条件的院校也可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在博参深思的前提下编写针对性强的教材。

篇(4)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社会交往也越来越多,当众讲话也逐渐成为人们社会交往的一部分,但是当众讲话,使许多人感到畏缩恐惧、局促不安。他们和朋友私下里交流倒能侃侃而谈,一旦遇到当众讲话就觉得词不达意、窘迫不堪。看到别人口若悬河、妙语连珠,非常羡慕。要知道,许多本应属于他们的――高薪、升职、就业、爱情……都因他们的“拙口笨舌”而付之东流,由此可见,学生自信当众讲话能力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自信当众讲话就是在众人面前充满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同时声音抑扬顿挫,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学生专业特长和职业技能为主,学生的主要精力是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但现状是部分学生交际能力很差,其表现就是自信当众讲话能力很弱,这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也为学生以后就业及职业发展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在高职高专院校开设自信当众讲话选修课,以提升这部分学生自信当众讲话的能力,对于在校高职高专的学生而言,其特点是年轻、有活力、精力旺盛、易于接受新事物,这此因素正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最佳时机,这将为今后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深远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二、开设自信当众讲话课程的必要性

(一)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

当今的中等教育,应试教育成份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往往只注重书面表达,而忽略口头表达,有部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相当糟糕,到了大学,由于缺乏自信,课堂不敢发言,即席当众讲话不自信,甚至羞于发言,参加活动若需当众讲话就成了负担。上学期我曾带学生到江苏无锡参加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大赛就深有体会,大赛分为三个环节:作品陈述、作品答辩、现场制作,前两项就占了总成绩60%的分数,从现场观摩情况来看,部分参赛学生作品完成得还是很不错的,但陈述和答辩却差强人意,究其原因,就是现场过度紧张,语音、语调、用词把握不当,当众讲话缺乏感染力,临场发挥能力不强,这些因素的存在最终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留下遗憾。

如果开设自信当众讲话选修课程,让部分羞于开口,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不敢说、不会说的人有针对性地学习当众讲话的方法和技巧,这样就会使他们能够做到当众讲话敢讲、有话讲和讲得好的目的,由此就会逐渐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口头表达能力就会一步步得到提高。

(二)是学生就业的现实需要。

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往往是一个具有诱惑力的职位会有多人应聘,在应聘时,面试就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而且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考官在选择合适人选时不仅仅要看应聘者的专业技能水平,往往还非常注重应聘者的言谈举止,特别是现场推销自己的能力水平,而推销自己就需要把握时机,合理地组织语言,大方得体地表达,拥有胸有成竹的自信心,而这些就需要学生平时自信当众讲话能力的培养,有些学生在应聘面试时,声音很小,表情紧张,词不达意,表达不流畅,这些严重影响学生面试效果,结果可想而知。而通过自信当众讲话选修课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使学生掌握自信当众讲话的要领,通过不段反复的练习达到临场镇定自若、充满自信的当众讲话的效果。

(三)是学生今后长期发展的需要。

自信当众讲话需要方法和技巧,这种方法和技巧是通过训练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有些学生平时善于与人沟通,善于口头表达自己的思想,自信当众讲话的能力逐渐得到了加强。而有些学生平时不善于与人沟通,不善于口头表达自己的思想,自信当众讲话的能力相当欠缺。

走向工作岗位后,当众讲话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在一个单位里少不了开会发言,集体活动少不了讲故事、说笑话、即兴讲话,如果总是在该自信当众讲话的时候默默无闻,很难得到上司赏识、下属拥戴、同事喜欢、朋友帮助,高薪、升职的机会往往因此而丧失。要想使学生今后有长期更好的发展,必须在这方面有针对性地得到加强和提升。

三、自信当众讲话课程的训练方法

自信当众讲话贯穿在所有教学过程中,在平时上课,任课老师就应经常通过课堂互动的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以提高学生自信当众讲话的能力,但有些教师并没有做到,或者就是经常回答问题的就那么几个学生。不主动回答问题、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始终得不到应有的自信当众讲话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这就是说这个问题不能单靠平时专业技能课上的教学去解决,还应有针对性地开设这方面的课程来进行强化训练,具体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心理、目光、肢体、语音等基本功训练。

心理训练:当众讲话心理因素很重要,在一个很隆重的场合,大部分人都会有些紧张,但紧张的程度不同,轻微的紧张是讲话最好的状态,但有些人会紧张得说不出话来,或者磕磕巴巴不知所云,这就是过度紧张,有时在并不隆重的场合,部分人也会出现这种状态,这就需要心理训练,了解心理紧张、自卑、不自信的原因和紧张程度,通过反复专业性的练习,控制紧张,树立自信,从而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

目光练习:“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通过目光和表情来表达的,要达到与台下听众进行目光交流时自信、从容,就必须经过严格的正规强化训练,使讲话者在注视观众时不再紧张,不再不知看哪里,不再惊慌失措,进而练就一双威严而富有亲和力的目光。

肢体训练:肢体语言是有声语言的补充、辅助。俗话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好的肢体语言可以强化沟通效果、丰富信息内容,差的肢体语言则会降低表达效果、影响讲话者的形象,肢体语言训练可以树立形象、增姿增色、凭添魅力。

语音训练:讲话吸引人,不仅靠内容,还要看表达方式、语音声调、语速重音的变化,方能引人入胜,迭起,感情丰富、准确地传达信息。而声音弱小、平淡无奇、拖沓冗长是永远没有语言感染力的。语音训练就是通过专业练习而得到提高。

(二)活动致词与即兴讲话、幽默与笑话、事例与故事、辩论与谈判、沟通与交际方式等技巧类训练。

活动致词与即兴讲话:学会开头结尾的技术处理、中间的组织处理,通过场景训练,找出不足,并反复训练得以提升能力。

幽默与笑话:幽默风趣的讲话使生活多姿多彩、受人欢迎。如何具有幽默感?洞悉幽默的核心原理和各种表达方式,通过真实场景训练,反复实践,达到提升的目的。

事例与故事:大凡讲话引人入胜的人,都能够恰当地应用事例与故事,通过现实中的事例和故事,结合主题,反复演练,掌握语言的渗透力和感染力。

辩论与谈判:辩论是真理的源泉,谈判是双赢的基础,通过具体材料的辩论与谈判练习,掌握运用语言的技巧。

沟通与交际方式:沟通是人与人之间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过程,良好的沟通,是声音、目光、肢体恰到好处的应用,是双赢的前提。不恰当的沟通,表达不到位,是误解的原因。掌握良好的沟通方式,增强说服能力,使语言表达准确有力。而好的交际方式在社会中始终是受欢迎的。通过专业学习学生可学会沟通和交际的方法和技巧。

四、结语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竞争激烈,机遇和挑战同时并存。实力当然必不可少,但交际也相当重要,交际离不开讲话,尤其是自信当众讲话能力,是获得社会认同、上司赏识、下属拥戴、同事喜欢、朋友帮助的必要条件。讲话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技巧。既然是技巧,就不是天生的,是可以经过训练而获得的。现在高职高专院校部分学生自信当众讲话能力比较欠缺,在高职高专院校开设这方面的选修课,能使在这方面比较欠缺的学生通过选修课而得到提高。通过运用播音学、心理学、营销学、社交学理论,融入礼仪、人际沟通、推销、表演等方面的技巧,进行基本功训练和讲话技巧训练。涉及当众讲话紧张控制、目光、肢体、语速、语音、开头结尾、即兴讲话、各种场合讲话艺术等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专业化学习,学生的自信心将会有很大的提高,对学生的未来将会产生很大影响,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人生之路,从此广阔。因此,在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学生自信当众讲话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它是学生以后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也是贯穿人生的一种重要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高职院校,凭借国家教育政策的大力扶持,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但由于长期以来实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上,往往倾向于以单纯的“职业能力”来定位学生的价值,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教育的历史使命和终极目标发生了偏离和错位。针对这一现象,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应在高职院校加强人文教育或者普及通识教育,并提出了种种可行性方案,其中之一便是加强人文学科及课程的建设,构建良好的大学人文氛围。作为有着一定学科背景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其人文性尤其明显。所谓人文性,主要指引导学生把作品当作文化的载体及现象来审视,理解其中的人文意蕴和文化价值,在春风化雨似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人生的理解力和对美的感知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陶冶其情操,从而实现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在当下大的时代环境中,作为高职院校汉语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发展中面临着诸多困惑与挑战。

首先,学科魅力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日益枯萎和暗淡,课程的吸引力也在悄悄地弱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已走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其间曾有过类似于“显学”的辉煌,但时至今日,昔日风光已消失殆尽。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作为其研究对象的文学在当下功利化的环境中不断“边缘化”和“世俗化”,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一落千丈。建国后的文学因与社会政治之间的亲密关系,其命运曾一度大起大落。与政治的关系刚刚冷却下来,却又遭遇更为强劲的经济大潮的冲击,文学再一次难以自持,在金钱化、欲望化的书写中,沦入万劫不复的堕落的深谷,读者也由寄予厚望变为弃之而去。文学面临的生存困境给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和课程建设蒙上了阴影。另一方面,与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相比,其学科内涵与学养积累本来就有着先天的不足,在这一大背景的衬托下,更显捉襟见肘。

其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化、技术化,使课时一减再减,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成为教师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2001年10月以来,教育部连续三次召开全国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明确了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指导方针。基于这一方针,高职高专院校在课程的设置上进一步向实践倾斜,对一些理论性强、与就业直接关系不大的课程逐步削减,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时量几乎减少了一半。不论如何评价这一变化,都必须承认并正视这一事实。

再次,学生人文素质差,心态浮躁,缺乏学习的热情和耐力。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专业水平方面并无明显差距,只是人文素质和知识面处于劣势。此外,受社会风气的影响,现在的学生虽然视野较开阔,接受知识能力较强,但往往急功近利,坐不得冷板凳。对于教师布置的课下阅读作业,也大多虚与委蛇,敷衍搪塞,不愿意认真地去完成。或者迫于就业压力,忙于考这个“本”那个“证”,精力分散,上课自然就不可能专心致志了。

针对以上实际问题,笔者从一个专业教师的视角,就如何突出该课程教学的人文性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应对措施。

首先,应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富有特色的校园人文环境,利用环境的熏陶。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文化背景,高职院校应当树立一个理想和目标,通过构建一种能体现人文关怀、尊重科学与民主、充满理性和自由之光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浸润其中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的自然生成,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作为专业教师,在上第一节课时,一定要先讲明该课程的性质特点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以抵御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和错误观点的消极影响。通过张扬具有人文精神的文学教育。重建对文学的信心。

其次,针对高职院校课时少、重实践的课程设置特点,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满足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人文素质方面的要求。根据以上情况,我对课程内容作了如下调整:在不多的课堂教学中,侧重于基本文学常识、文学现象的讲解,将作品的阅读作为课下作业布置给学生。为了保证任务的落实而不是流于形式,要求学生一定要记读书笔记,并作为一项考查内容记入成绩。当涉及作品时,注意结合学生的阅读印象和碰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布置作业时,采取“少而精”的原则,既让水平一般的学生不感到无从下手,又要让好学生觉得有发挥才能的余地。这样,在对作业进行考评时,才能凸显档次,体现公正原则。

教学内容的变革必然会牵涉到对教材的选择或重编。在教材的选择上,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那些覆盖面广、趣味性强、理论深度适中的教材。有条件的院校也可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在博参深思的前提下编写针对性强的教材。

篇(6)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旨在培养出具有大学知识,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档案管理是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培养文秘人员的档案管理能力。笔者根据自己在档案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体会到档案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与从事文秘工作实际有很大的距离,教学效果不佳。那么,档案管理课程如何进行教学才能与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相适应呢?

1 明确教学培养目标,培养专业文秘人才

档案管理是文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秘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业务能力,科学地管理好档案,用好档案,在需要时能够迅速查阅到任意一份归档文件,可以极大地提高文秘人员的工作效率。所以,文秘专业开设档案管理课程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适应就业岗位需要的合格的文秘人才,而不是专门的档案人才。然而,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开设的档案管理课程与高校档案学专业开设的档案管理课程没有太大区别,没有体现出秘书专业特色,技术能力特点不突出,与文秘工作岗位实际需求的档案管理能力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首先结合文秘岗位工作实际,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教学目的和重点,研究秘书岗位所需要的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和特点,使文秘专业档案管理课程具有自己独立的特色体系,而非沿袭传统的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的档案管理课程体系,应使文秘人员具备应有的档案管理知识理论和技能,具有较强的档案意识,在文件处理阶段有意识地、专业地进行前段控制,在文件归档阶段,具备立卷归档的基本技能,有能力把文秘工作中的文件和档案管理程序真正交融在一起,保证档案的质量,使文档工作流程科学化、合理化,使文档实体形成一体化、管理一体化、利用一体化,实现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的完美衔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2 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适应就业岗位需求

篇(7)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价值日趋多元化,面对学生自主性增强和对独立人格的诉求,大学生党建迎来了新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党建工作应加强隐性课程建设。隐性课程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建的认知、情感陶冶、实践引导上都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隐性课程;党建;显性课程;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8—0027—02

本文系嘉应学院2013年思政专项(重点课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途径研究”,编号为:2013SZZ03。

收稿日期:2014—04—01

作者简介:解广夫(1982— ),男,山东临沂人。嘉应学院美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高校党的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必须重视和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始终是衡量高校党的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为人民服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方针对高校培养人才提出的质的规定。高校应始终把立德树人,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这就要求高校党建在日常工作中应贯彻落实信仰教育,把党的科学发展观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引导学生自身的行为。然而,当前高校党建在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上还存在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多元文化在党建工作的引领上造成了诸多困扰。首先,在当前全球化的视野下各国人才的交流日益密切,各种具有不同价值观的文化相互交织,这势必会影响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从而也会给党建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其次,市场经济的影响日益广泛,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渗透到高校中来,学生在入党的动机上必然会有功利主义的思想;最后,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对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挑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日益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各种参差不齐的信息、快餐文化等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目前,多元文化已经成为高校党建工作不可回避的问题,加强思想在学生主流价值观方面的影响已经成为当下高校党建工作的重心。

(二)高校“两课”存在教学形式单一化、考核方式应试化倾向,在以教学促党建的效果上就会削弱。课程、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是我国高校在加强党的领导、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国情、加强信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方法上,“两课”教学和其他课程一样都是采取教师传授知识的课堂教学形式来进行;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照本宣科的倾向,学生很难通过课堂教学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考核方式上,大都是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学生在认识和理解“两课”的内容上都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以达到应试的效果。如此,“两课”的教学就会让学生与社会实践相脱离,学生很难通过教学正确认识和把握的真谛,以至于部分学生对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都缺乏了解。

(三)学生党支部在党员队伍的管理中存在 “两头严、中间松”的现象,这必然会影响学生党建工作的质量。在选拔预备党员时,学生党支部一般会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日常表现等情况来全面考核一个学生的入党资格,相对比较严格;在毕业生党员离校之前,学生党支部也会对党员进行理想和信念的教育,但在学生党员日常的管理上却存在关注不足的情况。这种“两头严、中间松”的管理现状很难发挥党员在学生群体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二、高校隐性课程的内涵及其对学生党建工作的作用

隐性课程建设是高校发挥教育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显性课程并列的,而不是显性课程附带的产物。隐性课程是非传统课程,它并不见诸于教学计划,亦不一定与学科相联系,且非由教师直接教授,而是学生通过学习学校其他内容而习得的。隐性课程包括从高校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到精神层面的全部内容,它对学生知识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上起到引导作用。隐性课程是通过高校人文精神、物质等各种因素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起到导向的作用,高校的活动、环境、氛围都能够为学生提供参照系统,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情操,使其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理想和信念。

(二)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上具有陶冶功能。隐性课程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具有潜在性、隐蔽性、自发性和情境性。这与学生道德情操的养成具有很强的契合性,能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在学生道德行为养成上具有规范功能。高校学生在心理上已经比较成熟,能够对是非观念加以判断,而高校的隐性课程在教师的言行、学校的文化氛围中对学生道德行为又具有较强的规范功能。而道德行为是高校学生思想品质的外在表现,是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三、高校隐性课程建设对学生党建工作的启示

(一)高校应加强管理与规划隐性课程建设。隐性课程是高校显性课程建设的外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隐性课程对规范学生党员的道德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隐性课程并不意味着高校在其建设上不重视。相反,高校应重视管理和规划隐性课程的建设。如在学生的活动方面,高校除了重视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之外,更应该在精神文化的引导上下工夫。在当前各高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背景下,积极重视校园精神层面的建设。要“大楼”和“大师”并重才能真正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好,真正发挥隐性课程的育人作用。

(二)加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建设相结合,开发隐性课程的党建功能。在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上应充分重视课堂教学对学生党员的引导作用。学生只有在正确认识了有关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在日常的社会实践中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思想教育,真正起到引导作用。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地认知,并不等于学生能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学生要把德育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精神,指导实践。隐性课程开发对学生的行为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隐性课程开发要与显性课程相结合,学生党建工作课上和课下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高校应结合自身特色,开发富有时代气息的校园精神。对于一所高校而言,校园精神是与大学的文化气质、成长历程共同存在的。校园精神直接影响着大学的品位和学校师生对大学的认同感。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历史传承、地方特色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不断积聚文化魅力和影响力。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一所高校的发展史、人才培养机制、教学管理、校训等等都是校园精神的外在体现;从微观的视角来看,一花一草、一树一木、师生言行等等都会让学生切身感受高校的内在气质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精神的形成需要精心地呵护,如甘露滋润大地般细心地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富有高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具有感召力,会不断地启迪和感化学生。

高校党建工作应重视隐性课程的建设,但隐性课程是把双刃剑。高校要加以引导,积极地规范,自觉地消除不利因素,把积极的一面加以引导利用。在不断改革显性德育课程的同时,加强隐性德育课程的建设,扩充德育课程的内容,为高校党建工作开拓新的研究范围与视野,促进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强.高校不可忽视隐性课程[J].咸宁学院学报, 2004(2).

[2]黎琳.论隐蔽课程的德育功能[J].广西大学学报,1997(6).

篇(8)

江苏省委于3月7日召开了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座谈会,对第二阶段活动进行了总结,对第三阶段活动进行了部署。会上,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徐金万向各试点单位传达了中央和省委有关会议精神,对我省试点第二阶段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评价我院学习实践活动和日常工作结合紧、载体好、措施实,确实起到了很强的示范作用,勉励我院继续扎实推进第三阶段工作,做好经验总结,再出成效,再出经验,为全省第二批乃至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提供经验。

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和《*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实施方案》的要求,我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今天起将转入整改落实阶段。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系统总结分析检查阶段取得的成效,安排部署整改落实阶段的各项工作。

下面,我代表院党委和院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进行活动转段的动员。

一、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学习实践活动有条不紊有序推进

我院学习实践活动进入分析检查阶段以来,严格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和省委教育工委的工作要求,紧密联系学院工作实际,坚持把深化学习贯穿始终,把查找和解决问题贯穿始终,把动员和依靠群众贯穿始终,周密部署,扎实推进,突出重点,严格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确保分析检查阶段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一是认真总结回顾,精心动员部署。在学习调研阶段结束前,学院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认真学习领会了省委关于做好分析检查阶段工作的有关会议精神,制定了我院分析检查阶段工作实施方案,并对每个工作环节进行了安排和细化。2月14日,学院召开了学习实践活动分析检查阶段动员大会,部署了这一阶段的工作任务。为巩固学习调研成果,扎实做好分析检查阶段工作,学院对学习调研阶段工作进行了一次“回头看”,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将收集上来的心得体会文章和调研报告进行了整理和完善。院党委指导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在分析检查阶段认真组织召开了动员会、座谈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做好分析检查阶段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是坚持深化学习,奠定思想基础。院党委继续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有关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论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等内容,带着问题学、深入思考学。全面认识、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通过加强学习,深化了认识、统一了思想,为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夯实基础。

三是坚持开门纳谏,广泛征求意见。按照省委和省委教育工委的部署要求,院党委坚持充分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广听民意,吸纳民谏,通过采取开设网上信箱、组织开展以“我为学院发展献计策”的主题党日活动、发放问计卡、深入系部、机关部门登门征求意见、设置征求意见箱、召开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师生员工对学院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学院共征集到各方面的意见、建议154条,经过认真梳理,归纳整理为思想观念、内涵建设、工作机制、工作作风等四个方面共79条意见建议,为有针对性地开好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制定整改措施打下了基础。

四是分析问题成因,开好民主生活会。为开好学院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学院领导班子进行了认真充分的准备,在广泛征求各方面对学院领导班子和成员意见的同时,班子成员之间相互开展谈心活动,主动听取意见,积极进行沟通。每位班子成员都结合各自分管的工作,虚心听取基层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深入思考,认真撰写发言提纲。2月23日下午,学院领导班子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围绕民主生活会确定的主题,紧密联系思想认识和工作实际,根据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学习调研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查找问题,深刻分析原因,明确努力方向,从思想理念、工作思路、机制体制、工作作风等方面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提出了“差距形成的十个原因”,达到了交流思想、增进团结、明确方向、推动发展的目的,深化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了学院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的共识,为起草院领导班子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工作的分析检查报告奠定了基础。

五是紧扣活动主题,认真撰写报告。院党委在充分运用学习调研、解放思想大讨论、征求意见和专题民主生活会成果的基础上,认真撰写学院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检查报告,召开4次座谈会听取各方面的修改意见,几易其稿,使分析检查报告充分吸纳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意见,集中了大家的智慧,更加完善。学院领导班子3次对分析检查报告初稿、征求意见稿进行深入研究,认真讨论修改。3月6日,院党委又召开党委会,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了细致研讨,提出了进一步修改完善的意见。经过反复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检查报告(群众评议稿)。

六是组织群众评议,提升报告质量。按照省委和省委教育工委的部署和要求,院党委坚持走群众路线,认真做好汇集民意、凝聚民智的工作,组织干部群众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3月10日,院党委邀请党员、群众和师生代表对学院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进行了评议,共发放书面评议表156份,回收154份,回收率98.72%。据统计,对学院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五个方面,即学院领导班子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查找的问题准不准、原因分析透不透、发展思路清不清、工作措施可行不可行,满意率均在99.35%以上。针对评议过程中,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将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最终定稿并上报省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二、找准问题,明确方向,分析检查阶段工作取得预期成效

自转入分析检查阶段以来,我院按照省委和省委教育工委的部署和要求,抓住重点环节,认真组织实施,进一步形成了发展共识,理清了发展思路,梳理了存在问题,明确了努力方向,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达到了预期目的。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

第一,推动科学发展的共识进一步形成。总结近年来的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要实现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的目标,就要坚持做到“四个必须”:一是在发展理念上,必须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二是在发展战略上,必须要坚定不移地以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为现阶段发展目标,毫不动摇地实施学院“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在发展方式上,必须要统筹兼顾“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阶段特征,大力推进内涵建设;四是在发展主体上,必须要坚持以生师为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主体作用。

第二,制约科学发展的问题进一步明晰。通过开门纳谏,全体党员干部进一步认识到,当前影响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一是推进学院改革创新的意识和工作力度需进一步加大;二是专业核心竞争力需进一步提升;三是课程建设和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建设需进一步完善;四是教师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五是科研工作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需进一步提升;六是学院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人性化需进一步增强。

第三,影响科学发展的原因进一步认清。在分析检查中,我们认识到制约科学发展问题的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解放思想的程度不深、创新发展的路子不广;二是在全面规划与引领学院科学发展的能力方面还存在差距;三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主动性还不够;四是工作作风需要进一步改进。

第四,实现科学发展的对策进一步明确。学习实践活动重在实践,重在解决突出难题,经过学院研究,我们考虑要围绕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破解发展难题。一是加强学习,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二是改革创新,突破瓶颈,破解难题;三是转变作风,求真务实,狠抓落实;四是创新机制体制,形成长效机制;五是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加快学校内涵建设步伐。

第五,领导班子建设的措施进一步明确。在广泛听取民意、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院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四条措施:一是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思想觉悟和理论修养,打造信念坚定的领导班子;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充分发挥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机制,打造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三是加强战略思维,深入调查研究,打造务实高效的领导班子;四是加强党内监督,自觉为党员干部作好表率,打造廉洁勤政的领导班子。

三、集中力量,狠抓落实,以整改落实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整改落实阶段是学习实践活动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既是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整改提高的阶段,也是抓落实、抓深化、看效果、看收获的阶段,是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对学习实践活动实际成效的重要检验。这个阶段要重点抓好三个环节工作:一是制定整改落实方案,二是集中解决突出问题,三是完善体制机制。这三方面工作的质量决定着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做好这一阶段工作的重要意义,把思想统一到积极争创省级示范性高职院上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做好这一阶段工作,高标准启动,严要求推进,高质量落实,努力在解决实际问题、完善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新成效、新经验。

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按照把学习贯穿始终的要求,继续在深化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上下工夫,既要突出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这个重点,也要抓好普通党员干部的学习。要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学院第一届党代会报告,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的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推动科学发展,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上来,以学习实践活动的扎实开展推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制度保障等各项工作,促进学院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要全面实施整改落实方案。制定和落实整改落实方案是第三阶段的基础性环节。学院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要认真制定第三阶段的整改落实方案(征求意见稿),明确整改内容、分管领导、责任部门和负责人。整改落实方案(征求意见稿)下发到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后,请你们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将修改意见反馈到学院实践办。学院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要根据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方案。方案形成后,各总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各系部和各机关部门要对照方案,认真研究,提出整改落实的工作目标、具体措施和整改时限。

三要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坚持边学边改,边议边改,已经解决了一些问题。但要看到,这些工作还只是初步的,还需要继续努力。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问题的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既考虑必要性,又考虑可行性,既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又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对迫切需要解决、经过努力能够解决的突出问题,要集中时间和精力整改;对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要明确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对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要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提出阶段性整改措施,力争取得突破。指导检查组应积极主动检查各系部、各部门整改落实情况,并及时向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反馈,确保整改落实阶段的活动取得预期效果。

四要创新体制机制。要在前一阶段调研和深入查找问题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努力解决制度缺位和破解体制障碍等突出问题,逐步形成保障和促进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工作的体制机制。在推进机制体制创新上,要注重以下两点:一是注重系统性,认真清理现有的规章制度,对不适应发展形势、阻碍科学发展的制度规定要及时废止,对一些总体较好、局部内容不适应创建工作的制度规定要进行修改完善,需要新建的制度要注重质量、抓紧时间制定出台;二是注重科学性,要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加强相关制度的协调衔接和规范可行,确保各项制度可操作、能落实、行得通、管得住、有长效,以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明确要求,落实责任,确保学习实践活动顺利推进

整改落实阶段工作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上级关心,群众关注。我们要进一步精心组织,加大力度,确保整改落实阶段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第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第三阶段的整改落实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领导。我们要强化责任意识,加强组织领导,继续保持前两个阶段的工作状态,用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足够的精力抓整改,高标准、严要求,把整改落实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对每项整改任务,都要落实责任人,明确完成时间,并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学院领导班子要对各自分管、联系部门的整改落实工作及时给予指导,帮助他们进一步理清思路,解决实际问题。学院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认真履行职责,及时了解整改落实阶段工作的进展情况。

第二,要切实讲求工作实效。省委和省委教育工委明确指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要讲成本、重实效,防止文山会海,杜绝形式主义。在第三阶段的各环节、各步骤中,我们要继续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之风,始终把眼睛盯在实践上、行动放在实干上,重点落在实效上,成效出在实绩上,发展强在实力上,要加强调查研究,摸清实际情况,解决突出问题。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吸收群众参与,虚心向群众学习,真诚接受群众监督,集中大家的智慧才是大智慧,努力把整个学习实践活动办成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活动。

第三,要切实营造良好氛围。在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学院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截至目前,已编辑简报64期,各类新闻媒体专稿篇,专题网页访问量已超过13000次,这说明广大党员干部对学习实践活动非常关注。第三阶段,要进一步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我院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好的做法、主要成效和先进经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努力做好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的各项工作。

篇(9)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240-02

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广大西部边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教育发展水平与东部及中部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党员教师作为边远地区学校的中坚力量,对于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乃至区域内一个学科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边远地区的党员教师必须自觉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区域教育发展的要求,通过卓越高效的专业阅读,建立以突出的专业发展水平和学术影响力为基础,永葆先进性的学习模式。

一、加强专业阅读是党员教师永葆先进性的内在要求

党的先进性是党的生命所在。特别是在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边远地区,由于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都相对匮乏,边远地区教师中的党员更应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与时俱进,善于学习,主动接受更先进的文化,用现代文化武装自身,用先进的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提高师德水平,注重教书育人,时时处处发挥身教胜于言教的作用。边远地区党员教师还应该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以创新意识不断探索本学科的前沿,始终成为教师群体中教育创新和改革的示范者,能够以最新的教学手段和技术,贯穿于课堂,服务于学生,并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工作。总之,边远地区党员教师要在先进性标准的要求下,不断提高责任意识,加强党性修养,自觉成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忠诚实践者。

二、边远地区党员教师专业阅读的策略分析

(一)边远地区党员教师专业阅读的存在的问题。

1、阅读数量严重不足。阅读数量不足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据权威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每年平均阅读量不到一本,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居民阅读水平。在边远地区,党员教师往往还是学校的业务骨干,工作任务重,且经常身兼数职,事务庞杂,加之信息资源有限,参加学术交流和研讨的机会较少,能接触到的学术资料匮乏,激励竞争机制不够健全等原因,其阅读量也同样不容乐观,专业阅读更是严重不足。

2、阅读范围有限,质量不高。由于条件限制,边远地区的教师往往只能接触到非常有限的教学专业期刊,这些期刊的特点是其文章偏重教学实践,注重具体的教学方法,但缺乏理论深度和原创精神,缺乏对教育的整体思考和学理探索,不足以指导教师从教育改革发展大局和边疆教育实际的角度思考和改进自身工作,对拓宽教师的教育视野,提升教育引领能力帮助有限。

(二)边远地区党员教师开展专业阅读的必要性

作为科研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阅读是教师拓展知识基础、进行学术积累和跟踪教学前沿的重要手段,也是其学习模仿知名教师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能力,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缺乏专业阅读,必然导致教师观念陈旧,知识技能落后,不能很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特别是难以满足新课程改革的教师专业素养要求。党员教师的专业阅读不足,往往会导致其对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教学前沿问题把握不准,教学质量不高、创新不足、缺乏理论厚度、研究能力弱,严重影响其个人教学和专业影响力,阻碍其在教学岗位上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学校教学进步,学科发展及个人专业水平的提升都存在诸多不利。因此,如何引导边远地区党员教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其阅读能力、阅读质量进而提高研究能力,是师资队伍建设和基层党建工作一个重要课题。

(三)边远地区党员教师专业阅读的策略建议

1、专业阅读要以自己感兴趣的本专业经典著作、第一手的文献资料和社会调查资料为主。以中小学语文教学为例,既要阅读语文教育类专著、又要阅读作文教学,阅读教学,文体教学等分类著作,还要阅读各种关于语文教育的学术调查报告,通过这些阅读,就可以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和模式有较为全面的专业了解。

2、专业阅读要以本领域知名学者的代表作为主。专业阅读要有品位,要取法乎上,多阅读代表本学科最高水平的著作和论文。知名学者的作品并非都是精品,学术阅读要以其成名作或代表作为主。除了阅读专著、学术自选集、文集、文存,还不妨用作者的姓名作选项,在中国学术期刊网搜索代表性文章,在电脑上为每位专家建立专门的电子文件夹,平时反复阅读、揣摩,博采众长。

篇(10)

二:活动目的及意义:

1 、这次活动旨在帮助,关爱智障儿童,同时也提升我们党支部的爱心指数,塑造我们对外的良好形象。

2 、此次活动可以促进学院各党支部生活活动的开展,丰富党员的生活,培养党员积极关注社会,奉献社会的良好品质,同时也是对我们传统作风的延续。

三:活动主题:

至灵有你,探访智障儿童

四:活动时间:

每星期周三下午 3:00-----5:00

五:活动地点:

广州至灵学校(环市中麓景西狮带岗中6号)

乘车路线:

由天河客运站到麓景西路站的乘车路线

1.从天河客运站1坐30路(坐14站)到小北站2下.走约420米到麓景西路站

2.从天河客运站2坐297路(坐11站)到省第二中医院站转乘546路(坐2站)到麓景西路站下.

六:活动内容:

活动的大致流程如下:首先与至灵学校同学们玩集体游戏,游戏内容各党支部自行开会讨论决定;接着可与智障儿童一对一的接触或聊天;最后,在走之前,党支部负责人要跟他们的老师进行交流,以便了解更多关于他们的情况。

原则上一个支部去两周,两周都有三个以上的支部成员去的话就可以当作该支部本月组织生活。但是为了让至灵学校活动有较好的传承性,因此要求负责下一期的支部派一个人以上在本期前往。例如:第8周07第二党支部负责,第六周是安排了08第一支部的,那08第一支部就需要派一个人跟着07第二支部一同前往。活动的内容由自己支部内部商量,但是务必要在去之前写好简单的流程表上交思教部郑业练(邮箱为)处,当一个支部经过两周的至灵学校活动之后要以总结的形式上交一份宣传稿,字数不限,(有宣传部委员跟踪收集)。另外,每个支部需要安排好拍照的人员。此外每次活动人数不得少于5人,可以招募志愿者(本支部的积极分子,这个可以作为入党考虑条件之一)。

七:活动流程:

时间

工作内容

参与人员

备注

周四、周五

各支部召开工作会议,进行活动策划

各支部

须确定活动负责人,活动内容等

周六、周日

拟定详细活动内容及流程,并将计划发往思教部郑业练处

活动负责人

周一、周二

各支部须在此阶段内确定好参与人数,同时做好各方面负责人的落实工作

周三下午

活动的展开

各党支部(下一期的另一个党支部联系人须一同前往)

活动负责人要做好与至灵学校老师的交流工作,同时做好应付突发事件的处理

八:可行性分析:

我们党支部是一个庞大的组织,人手齐全,并且我们具备优良的传统作风,对于这样的爱心活动有很高的积极性。虽然有些党支部在时间上会与课程产生冲突,但经过协调后仍有一些支部在时间上是允许的。同时智障儿童需要社会的关爱,学校的老师应该会热情地欢迎我们过去探访。因此活动展开的可行性较大。

九:活动注意事项:

1、当天各支部记得带上党旗

2、活动过程中进行拍照,以便以后的宣传。但上传的照片要顾及孩子们的隐私,避免出现孩子正面或侧面的相片。

篇(11)

2005年,江苏省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注重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增加了Excel、几何画板等教学内容,这既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高中数学教学的方向。但三年来,一些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不熟练,还有个别教师还认为反正涉及信息技术操作的内容高考也不考,干脆不教。无疑,这种做法不但影响了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是背离了新课改“为了一切学生发展”的理念。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Excel中强大的计算功能,通过函数IF执行逻辑真假值判断,得出结果。下面以党员交纳党费问题为例。

党的有关章程规定:“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津贴为计算基数,交纳党费比例为:每月工资收入在3000元(含)以下者,交纳月工资收入的0.5%;3000―5000元(含)者,交纳1%;5000―10000元者,交纳1.5%;10000元以上者,交纳2%。”设计党费收缴表格的步骤为:

一、建立工作薄和工作表名称

打开Excel表格后,建立文档为“××单位08年党费交纳登记表”,在该工作薄中建立“1―12月工作薄”,分别命名为“一月、二月、……十二月”。

二、数据输入

首先,在“一月”工作表中横向输入“序号、姓名、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津贴、交纳基数合计、交纳比例、应交数”。

其次,把“序号”到“津贴”前七项内容依次输入。如图1。

三、加入公式

第一步,在“交纳基数合计”单元格“H3”中输入公式“=C3+D3+E3+F3+G3”后,按回车键确认。该公式用于求出“交纳基数合计”数值。

第二步,在“交纳比例”单元格“I3”中输入公式“=IF(H4>10000,″0.02″,IF(H4>5000,″0.015″,IF(H4>3000,″0.01″,″0.005″)))”后,按回车键确认。该公式用于区分出“每月工资收入在3000元(含)以下者,交纳月工资收入的0.5%;3000―5000元(含)者,交纳1%;5000―10000元者,交纳1.5%;10000元以上者,交纳2%”等不同交纳基数的应交比例。

第三步,在“应交数”单元格“J3”中输入公式“=H3*I3”后,按回车键确认。该公式用于计算交纳基数乘以交纳比例的数值,得出应交金额数。

第四步,把上述H3、I3、J3公式向下填充。

第五步,在“金额合计”栏单元格中输入公式“=SUM(J3:J7)”按回车键确认,计算出党费收缴数额。

完成以上五步后,示例如图2。

上述步骤完成后,就生成了“××单位08年党费交纳登记表”。

在教学过程中,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既拨动了学生思维之弦、激活求知欲、唤起好奇心,又使看似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充满亲和力和吸引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