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大全11篇

时间:2022-03-02 21:17:2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地理教学案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篇(1)

案例教学是对客观存在的地理事物进行真情实感的描述和介绍,作为一种课堂的教学素材,将日常生活中同地理息息相关的生活案例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补充,教学中凸显了案例分析的优势和特色,帮助学生理解,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有效的促进教学效率。

一、初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内涵

案例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挑战,运用与地理事物有关的生活案例进行教学实践和认知,学生通过对案例的理解和信息的获取后对获取信息进行重新的组合和运用,进而获取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从道理到案例型,即从地理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出发,通过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加上案例为辅助,加深理解,进而获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从案例到原理型,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说明和分析,帮助学生找出地理知识所遵循的规律,运用规律去解决实际的地理问题[1]。

案例教学能够明确教学目标,对研究对象的特点、内容、延伸有更深入的认识,通过对地理事物表面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分析,明晰地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建立起有效的空间结构模型,找出地理教训过程中的知识规律,从而提高学习质量[2]。而案例的选择也要充分考虑案例的科学性、动态性、社会性、综合性、区域性及针对性,不同的案例可以揭示不同的地理事物变化发展规律,需要用综合的地理思维和空间思维去把握。

二、案例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运用中的意义

案例教学可改变以往传统教学的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和积极性,可结合教学案例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教学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做到教学相长。

(一)有利于教师优化教学课堂

传统的教学多是停留在教师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上,以教师的讲学生的听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多是被学习。案例教学打破教学常规,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发散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能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点[1]。案例教学有助于教师优化教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点拨下得以拓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有利于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有一些知识同生活间的联系还不是很密切,学生还不能有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地将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僵局,对教学课堂进行情景模拟和内容延伸,显得通俗易懂,能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发现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对知识进行有效迁移进而达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案例教学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地理技能和知识运用能力不断提高,思维得以发散,综合能力也在不断提升[3]。

(三)有利于培育学生探索精神

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仅充当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团队学习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行解决问题。案例教学也可以创设比较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去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路,对地理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思考,与教师、同学进行有效的互动和平等的交流,整个过程让思想不断碰撞,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3]。

三、初中地理课堂中案例教学的实施途径

(一)选择典型案例,优化教学设计

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多选择比较典型的案例,结合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认知规律,选取生活中一些趣味性和知识性比较突出的案例来加以教学。案例材料的选取之后也要进行加工和挖掘,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突出案例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案例也要看能否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能否对案例进行扩展或者分组讨论,能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3]。在教学中,对一些地区的典型事例要深入分析,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巩固知识和加深理解的知识平台[4]。例如在介绍《自然灾害》这一节,就要结合一些时事政治和地方实际来展开教学,如福建本身就是一个自然灾害比较多的省份,影响最大的就是每年的台风,此外还有地震、泥石流、干旱等,在教学上也可以选取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如台风通过多媒体动画、视频、动漫、图片来演示台风的来源、成因、危害和防护等内容,将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直观明了的表达,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最后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教师点评,帮助学生建立起比较科学的知识体系,对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时间变化、空间结构等内容的联系有更好的把握。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合理的导入课程教学内容,导入环节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在短时间内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恰当的运用教学案例,可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在课堂上就能主动的融入课堂学习,有很好的积极作用。教学中也要选取一些同时事政治、环境保护、生态破坏、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例如在讲授中国政区图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先播放《美丽中国》的短片视频,配以轻音乐,让学生为之兴奋,同时也在短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之后让学生上来讲解一下自己曾经去过哪些省份旅游,对各个地方的认识,接着老师进行讲解,最后还可以播放《国家》的励志歌曲,在帮助学生记忆的同时,还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创新教学模式,发散学生思维

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也要采用立体式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摒弃填鸭子式的教学,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和分组谈论。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要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不墨守成规,组织好教学内容,较好的把控教学秩序。在案例讨论中,要帮助学生举一反三,拓宽视野,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找出最佳的问题解决办法。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对教学案例进行反思和总结,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深入分析,揭示案例中所包含的地理知识和原理,提高学习能力。

(四)明晰研究取向,提高综合素质

教师要对新课程改革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研究方向和价值取向,特别是要明确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取向、创新取向、关联取向、层次取向和动态取向[2]。教师自身要提高综合素质,在听读说写等方面的技能都要强化,同时要定期进行理论学习和理论研讨,提高教学技能。要寻找地理同生物、物理等学科间的关联,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和思考,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间的关系同环境科学、生态保护、全球气候等内容结合起来;案例选取贵在创新,对地理事物要有一个新的认识,从新的视角和创新取向角度来探究知识间的变化规律;案例的选取也要有真实性和可操作性,要帮助学生在全面认识地理事物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包括"收集-筛选-分析-组织-讨论--价值判断"等一系列过程,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案例的选择也要有层次感,融入宏观和微观的研究内容,渗透可持续发展;在动态取向上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观的改造、地理事物之间的关联等变化,分析地理的变化发展规律。

总之,案例教学要融入适当的教学方法,在合适的教学环境下运用才能发挥出强大的生命力。他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认真的组织,也需要学生积极的配合和参与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新时期,要以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指导,不断的总结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反思,在思考中创新,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就一定能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获取更多地理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亚妮.浅析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案例教学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4):38

篇(2)

一、什么是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实质上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换言之,案例教学是以地理结论的获取过程为主要目标,通过学生观察体验、实践反思等活动,来感悟地理结论的研究学习过程。它不但注重学生对地理知识形成过程的学法指导,还关注学生学习、掌握和探究新知识的方法引导。对课堂教学本身而言,案例教学是以传授学习方法为主要目的,也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教学方式。

现代高中生,求知欲极强,思维能力也发展到一定程度。基于现行地理课标的教学理念,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正确指导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和 “三维”目标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汲取现实生活中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带学生进入预设的或特定事件的“现场” (课堂),并通过角色感受,分析案例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归纳概括,并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及创新精神十分必要;更有利于学生今后能将这些能力运用到再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二、案例教学的主要特点

1.案例教学的实践性

人的认识和感知过程,是从对具体地理事物的认知、理解,从而抽象到概念,再到理论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教学案例或素材,大多来源于课程以外,部分来源于课堂教学实践;一些特别典型的案例,不仅来自于学生对周围地理事物的留心观察、搜集和整理,也来源于教师、家长,有的甚至来自于社会环境,所谓“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到处存在。

2.案例教学的多元性

一方面,出自于学生的案例素材是最原始的、第一手的和“原生态”的;另一方面,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者,学法指导者、设计者,教师课前同样担负案例素材的发现者、探索者任务。这必定决定了案例素材的多元性。

3.案例教学的互动性

来自于学生的大多数素材是最原始的、第一手的,并未加以详细整理归纳。教学中,通过师生、生生对众多“原生态”的案例素材的互动讨论,明晰了认知,并在指向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最终达成共识。因此案例教学具有互动性。

4.案例教学的延伸性

首先,课堂教学局限于40多分钟,而且教学活动中也不可能完全解决所设置的问题,势必导致案例教学向课堂外延伸;第二,对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的巩固,对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东西,以及课后的思辩、作业反馈等,也必须在课外进一步扩展,促进了案例教学的拓展。再者,在收集并获取大量信息,以及归纳整理上,师生同样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三、案例教学的基本功能

1.能在具体情景下教学,体现设置情景的有效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这些(指情景素材)宝贵的东西,是通过同教育者亲身接触,而不是――至少主要的不是――通过教科书传授给年轻一代的。”这种“亲身接触”的东西,实际上就是来源于多渠道多途径的情景素材,大多数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是学生在特定情景下感悟到和探究到的。也是学生在实践中接触而来的,并未能被关注或强化过的知识。当然就“不是――至少主要的不是――通过教科书传授给年轻一代的”知识了。

2.培养学生整体综合素质,能在教学中激活课堂

信息源与信息展示的手段较多元化,能强化和培养学生整体综合素质。首先,教师或学生自我展示的无论是素材或是案例,内容包括不仅了文字、图形、表格、数据、声音、影像等形式多种的材料,也可以是文章、统计图表、场景照片、即时录像等等。第二,信息可能来自家长、教师、学生,也可能来自社会其它人员及团体,还可能来自文学作品、网络、报刊杂志,还有观察记录、采访纪实等等,不仅要求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去阅读、了解和接受这些信息,而且课外也不例外。第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将按设计者――教师预设的问题去提取、消化和处理有效成份,并通过思考、讨论等活动将有用的信息转化为新的知识。

四、案例教学的一般教学程序

教学中获取新知识的一般程序:①出示或展示师生事先准备好的情景或背景资料;②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我感知情景或背景,来获取有用的信息;③由学生质疑或者教师提出问题;④课堂上师生、生生进行探讨获得初步意见或结果;⑤在师生“去伪存真、”的有效前提之下,形成一个或几个共识。

举例如下:

(1)出示或展示师生事先准备好的情景或背景资料。在教师导入了“主题”之后,由学生出示或教师展示课前收集整理选择的案例。可简要分为几个不步:发放给学生“学案”;教师运用媒体显示案例;由教师或学生代表描述案例;分配角色,由角色学生进行表演;

(2)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我感知情景或背景。在学生已融入案例情境时,先由教师及时设疑,要求学生剖析解惑。设疑后教师巡回检查,基本了解学生自主探究,而后个别指导点拨:如,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思路,关注学生把握审题等等。

(3)由学生质疑或者教师提出问题。在学生分析、探究,获得一定个人见解后,教师随即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记录于“学案”相关位置,随后让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发言。

(4)课堂上师生、生生进行探讨获得初步意见或结果。在小组总结发言与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调控,再次组织小组延续与深入的讨论,以解决有争议的或矛盾的问题。随后把以上问题梳理出,由教师记录在案,之后教师有针对性的总结评价与提示,或布置由学生在课后另找时间和机会进行再探究。

(5)在师生“去伪存真、”的有效前提之下,形成一个或几个共识。这个阶段是在教师的总结评价后进行的。所以,学生的学习情感已得到升华,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了调整与完善。不难想象,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五、案例教学的基本方式

(1)一例式:就是指一个知识要点由一组材料问题背景。该方式适用于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例如,鲁教版必修Ⅲ中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的知识,教材的编写就是“以黄土高原为例”;“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教材的编写就是“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2)多例式:就是指一个知识点由多组相近或相似材料作问题背景。该方式适用于揭示地理规律方面的教学。例如:鲁教版必修Ⅲ 中“区域的开放性”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城、乡经济差异”、“长江上中下流域的区位优势”、“经济全球化”等材料作为情景。

(3)多案式:就是指多个知识点由一组材料作背景。该方式比较适用于具有内在联系的若干地理知识的教学。

(4)对比式:就是指一个或多个知识点由两组对立的材料做背景。该方式适用于对立的、具有可比性的较要素地理知识的教学。例如,鲁教版必修Ⅲ“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除了就使用教材中提供的“日本和英国差异”外,还可以选用 “东、中、西部三在经济地带的差异”作为素材案例。

总而言之,案例教学是一种自主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及其背景下的“三生教育”的教学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举措。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实践中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

篇(3)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长期以来却存在重现象描述和事实罗列、轻原理探讨和实践运用的倾向。一些初中,把地理看成是“文科”范畴的学科,教学上偏重于认识与识记,少了对学生理解能力、操作能力、应用能力等的培养。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地理,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运用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即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的教学模式。地理案例教学法,即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包括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而且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在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在让学生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整合,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都应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理论指导,注重应用操作的地理学习。在地理教学中要求所选择的材料与“案例”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比较、选择地理环境,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在教学中要求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用具体的生活例子,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新的知识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地理技能。让学生感受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魅力,从而产生需要学习地理的内在动力,激发学习热情。

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比较生动形象地深化理论学习,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课堂效果看,案例教学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性,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质疑他人的想法,学习如何发问,进而提高独立思考、与人相处、解决冲突、尊重他人等能力。

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法于初中地理具有深远的意义。

1.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地理案例把抽象的地理理论具体化,将其置于一定的生活例子中,让学生感受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魅力,增进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也使学生恰当地掌握它所具有的特定含义和意义。

2.案例教学法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固定的理论知识。并能指导学生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获得这些知识,而不只是单纯讲授。

3.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虽然不一定能把所学到的知识罗列出来,但学生逐渐学会了如何处理众多的疑难问题。

4.案例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与学的互动,同时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牢固性和灵活性。

5.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从中获得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思维与表达、辩述与讨论技能,增强面对困难的自信心。教学中选择的地理案例来源于现实实际,有些是热门话题。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关键;教师有意识地对案例进行引申和扩展,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拟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6.通过案例教学,促进学生学会了沟通和合作。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弘扬社会的人文精神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层面。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善于合作和交往、沟通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实践操作模式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案例教学法操作流程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例激趣――以例说理――以例导行。

一般表现为如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整理呈现案例。

教学内容涉及的案例,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去收集、分类和整理,并在教学中以具体的案例呈现出来。

第二步,分析案例,解决问题。

学生对已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相似性,寻找差异性。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各种知识,甚至是课外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讨论解决方法。教师在此时所起的作用类似于“导演”,对学生的分析、讨论不作过多的干预,不作过多的评论,并充分地尊重学生的观点、想法,同时还要对这些观点加以归纳和总结。

第三步,回顾和总结。

教师展示结论,和学生共同讨论教材结论和同学结论的共性和差异性,分析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并对学生的各种结论加以点评(以鼓励的形式);也可由学生阅读课本来分析自己的得失,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下面是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学初中地理的一个教学片断:

1.案例陈述

南方为什么多吊脚楼、尖顶的房子(如以前很多瓦房),而北方平顶房比较多呢?为什么大多数房屋都是坐北向南?如果买楼房,在一般情况下,位于南边的和东边的会贵一点,而西边或北边的会便宜一点。

2.分析讨论

(1)地方气候特点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关系是怎样的?如何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与天气状况来选择生活方式,合理地安排生活?

(2)生活环境质量与宅居地的区位的关系是怎样的?

3.归纳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如下要点:

(1)要学会观云识天,推测天气的变化趋势,并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与天气状况来选择生活方式,合理安排生活;

(2)能够评价生活环境质量,根据自己的需要及个性与爱好选择宅居地的区位,并能对环境采取积极态度与保护行动。

三、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案例教学法因其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归纳、推理,因而较传统教学方法更能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无论是案例的选择,还是课堂组织和活动的设计,都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最好经过良好的教科研培训,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进行科学的应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而要科学地运用该教法,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过程应循序渐进

案例教学法成功的要素之一是学生素质,而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不敢大胆采用此法,正是担心学生素质差而使得教学中师生无法配合。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注重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即在低年级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并进一步训练他们学会如何分析问题,经过反复训练,待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后,教师便可渐渐放手。切不可因为对学生的能力缺乏信心,而将案例教学停留在教师自己进行案例分析的层面上,如此,则违背了案例教学法的真正内涵。

2.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

案例教学法有多种教学方式可供选择,具体采用哪种形式,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习任务的不同来确定,切不可自始至终采用单一形式,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例如,要突出学生社会能力培养,就应较多地采用小组作业形式,使学生交流更加频繁,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他人打交道、如何合作、如何解决矛盾。

3.教学过程应遵循启发引导的原则

在采用案例教学法时,一定要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或小组的见解,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应牢记自己的主要责任在于启发、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当学生见解不一时,引导学生展开辩论,逐步统一认识,切忌处处包办代替,从而违背案例教学的指导思想,阻碍学生的智力开发。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4)

一、科学制定导学案

导学案,顾名思义就是教师进行教学引导的凭证,也是进行学导式教学模式的重要道具。而对于导学案的制定来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和教师的日常备课在重要性方面划等号,甚至有过之二无不及。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在日常导学案制定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在制定导学案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紧扣课本。一方面,教师要做好与上节课内容的衔接,毕竟对于地理来说单元之间知识相对独立,单元内部知识之间联系紧密,所以在导学案新知识设置之前,教师要考虑好知识过度工作,从而保证学生在通过导学案进行学习,是能够实现从已学知识到未学知识之间的自然过渡,从而减少新知识的学习难度。另一方面,在导学案制定过程中教师还要做到内容铺设的全面性与重点性融合,毕竟初中阶段每节课所要讲解的知识内容众多,导学案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预习,所以知识的全面性能够保证学生预习得面面俱到,而重点性则更有利于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分配好学习时间。

其次,导学案制定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立场明确。导学案的制定者虽然是教师,但是受众是学生,所以在导学案制定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坚守学生为主的原则。尤其是在内容制定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结合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来判断不同知识对于学生的学习难度,进而在导学案制定过程中有所侧重;另外,导学案中还有对应的练习题,这也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好预判,从而缺乏学生预习时、复习时都能够达到相对理想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对于初中生来说,基本在知识学习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所以针对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初中阶段是最佳时期。而对于导学式教学模式来说,通过导学案的引导最显著的效果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例如课前预习。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导学案一步步帮助学生习惯于课前预习。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如果没有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经验方面的限制很难自主形成系统的科学的学习习惯,而通过制定导学案的形式可以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有目标有方向,更加合理的利用时间提高效率。另外,针对部分惰性突出的学生,教师通过制定导学案的方式,可以将预习作为一种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在课下通过完成任务的方式一步步适应课前预习,进而促成预习习惯的养成,

其次,地理知识学习通常是以章节为单位进行,所以在制定导学案时一般会以章节为范围设置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方面,我们会结合教学大纲将最为基础的学习重点明确的罗列出来,方便学生预习过程中作为指导;另一方面,则需要结合我们自己身的教学经验来判断自己所教授班级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预设出学习难点所在。两者结合,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能够做到节奏分明,详略得当,另外,根据这两方面的判断来设定预习成果检测题目,让学生在预习结束之后主动性的检查自己的学习成果,对于自己的学习难点进行进一步掌握。

三、引导学生做好知识巩固

在我看来,导学案不仅仅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的途径,例如通过导学案中练习题出错方面的统计,明确学生学习不足所在等,给予教师教学方面的指导和改革建议。

篇(5)

“基于网的教育”的认识起点有两个:一是未来社会一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怎么为孩子未来的生活做准备;二是如果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教育服务,该怎么重新设计现在的教育。就世界范围而言,“基于网的教育”已经形成不可遏阻的潮流。美国、英国、新加坡、韩国等国大举改革,国内京、沪、粤、苏、浙等多地已开展了iPad进课堂的实验。

案例教学起源于欧洲,1919年哈佛商学院开始推广使用并对其备受推崇。案例教学法目前在商业教育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影响早已波及美国以外的国家。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高中地理运用案例教学。相比一下,初中地理案例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

笔者认为,若是把互联网和案例教学结合起来,应当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旅游产品设计》正是为论证此猜想设计的一个系列课程,是一次有益尝试。

二、研究思路

《旅游产品设计》是复习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内容,包含项目动员、方法指导、小组课堂内外合作、中期评估、成果展示、总结提升等环节的系列活动课程,共2周、5课时。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方式,选取一个学过的国家或地区,设计符合特定需求和对象的旅游产品,各课时安排为:

第一课时,课程说明、小组划分、任务分配,要求各小组拟定旅游产品草案。

第二课时,学生参考课本,借助iPad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完善旅游产品方案,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结合当地的地形、气候、社会经济等条件,保证课程的“地理味道”。

第三课时,中期评估。邀请旅行社经理来到课堂,听取各小组介绍并从行业角度给出修改意见,保证产品在售价、行程可实现性和安全等方面的合理。

第四课时,成果展示。该课时为市级公开课,学生展示设计好的旅游产品,听课老师通过配发的iPad中的投票软件,现场评分。

第五课时,提升总结。下发测试题,学生在iPad中完成,软件自动批改,教师针对错误率高的题目重点讲解,学生记录心得体会并共享。

三、精彩呈现

下文为第三课时中的精彩环节。

铃响后,各个小组依旧忙碌地做着中期汇报的准备。同学们娴熟地操作iPad,有的在用Keynote软件美化演示文稿,有的在Pages软件中修改着产品文稿,还有的使用Safari浏览器“百度一下”,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即时通讯软件分享资源。

第一组的汇报人把iPad的界面投影到大屏幕上,开始了陈述。这组选择了《美国》一节设计产品,结合学过的美国是移民国家,东西部山地、中部大平原的地形地貌,农业高度专业化和机械化,以及工业发达,东西海岸和五大湖地区分布知名大城市等知识点,设计了一条串联起几乎所有美国著名景点,同时可以感受美国社会经济特征的旅游路线,甚至有一个环节是“乘坐连接东西海岸的太平洋铁路,寻访华工建设铁路的丰功伟业”。规划中一切都很美好,同学们都听得如痴如醉,恨不得立刻出发。

汇报结束,掌声热烈,第一小组的同学很是得意。但彭经理就费用和时间成进行了提问和点评,使得该组同学意识到,他们的产品行程异常紧凑,并且费用昂贵。

同学们听了之后都若有所思,并悄悄行动起来。笔者注意到,第一小组的成员在整理刚才的点评记录,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在“去哪儿网”等网站上重新搜索房价和酒店价格。这是把互联网引入课堂后产生的一大变化――学习计划是持续更新的,学习成果是不断生成的。

之后的几组同学,在汇报的时候,已经能够自我点评一些问题,如总价过高、行程太紧张、特色不鲜明等。例如,第三小组的产品是中东地区,一开始他们没有想到迪拜帆船酒店在旺季极高的房价,也没有认识到西亚早已被外交部提醒谨慎前往,旅行社是不能发团的。到下课前第8小组做汇报时,虽然旅游方案已被他们自己几乎彻底,但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及时做出了一份看似粗糙的方案,但图文结合,思路清晰,设计合理。不仅我和同学们都觉得很棒,彭经理更是激动地说:“暑假的时候,欢迎同学们到我们旅行社来实习!”同学们听到这么高的称赞,喜悦和满足写在脸上。

四、反思总结

篇(6)

随着对教学模式改革与探讨的不断深化,地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逐步引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特别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然而,地理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把握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为此,进一步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什么是地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事件或实例为题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讨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的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种教学方法实施之后,对学生能力培养收效显著,被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被推崇。

地理案例教学是教师运用具体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案例教学对学生地理思维方式的形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由地球与地图、区域地理两大板块构成,以区域地理为主,其中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除本标准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本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新课标p3页)很显然,这里指的“其他区域”仅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新课标p12页)和“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新课标p17页)的案例。从人教版初中地理的编排来看,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世界地理总论安排在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安排认识地区与国家,八年级上册为中国区域地理总论,八年级下册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仔细研究教材,不难看出: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在认识区域部分多以案例方式呈现。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分区地理,安排了日本等六个国家和亚洲等六个地区,实际上这些国家和区域本身都是案例,设置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区域学习和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技能对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因此,地理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初中地理教学,针对性较强。

三、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

案例教学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旨在推动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初中案例教学的实施一般需要经过案例导入――案例呈现――问题质疑――分组讨论――知识拓展――教师点评与知识体系形成等过程,同时必须把握好整个教学实施过程的策略设计。

1.确定案例教学实施的整体方案

教学目标的承载性和针对性是所有课堂教学基本的原则。地理案例教学目标承载性包括总体目标的承载性、阶段目标的承载性及案例分析课的目标承载性。案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包括学情的针对性与目标指向性。案例教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者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能力培养需要一定的过程,不能期待通过一两节案例教学课使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各项技能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对整个初中案例教学步骤有明确的规划。一是对整个初中阶段案例教学要实现的目标有明确的部署。二是根据学情设计每一个阶段案例教学的突破目标。三是针对学情与所选案例的特点选择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突破目标。

2.构建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模

初中区域地理的教学总体目标: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为此,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区域地理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构建一套区域地理教学思维模式,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学习的思维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人教版初中地理认识区域从亚洲入手,意图在于建立区域地理的学习框架。人教版初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在第六章教材设计思路中指出:本章教材以叙述式课文――亚洲为案例为后续学习不同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方法和策略。初中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框架包括四个方面:地理位置定位、自然环境分析、人文环境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构建区域地理分析模式时,教师不必过于追求区域要素分析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而应采取粗线条突点重点要素,注意地理思维的逻辑性和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性。如地理位置定位教学必须一以贯之地遵循空间位置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即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的顺序建模。自然资源主要抓住土地、气候、河流和矿产四大要素。

3.渐进性运用区域地理分析模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学阶段,合理设置案例分析的难度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难度过大,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可能出现教师“唱独角戏”或只有个别学生参与探讨分析问题的情况。如过于简单,则达不到推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效果。为此,案例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思维的缜密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尚处于开发阶段,直接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必将导致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从人的认知规律来看,必然是先学习模仿――运用――创新提高的过程。教会初中学生学会分析一个区域的现状和发展,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必须让学生学习老师分析问题的方法,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建模,其次是运用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以案例分析巩固分析模,在学生基本掌握分析模式的基础上,再真正启动案例教学法以提高学生分析区域的能力。以七年级下册为例,在第六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亚洲分析的两大模块: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对区域的分析有了初步构架。为此,我对第七章案例教学的总体思路设计为:建模(导向性教学)――以例释模――以例促模(固模)――活模(对比性案例教学,提高分析能力)。第一节课为分析模块构建,即对区域地理学习模块构成进行梳理,构建区域分析知识框架,建立区域地理分析思维程序,让学生知道如何分析一个地区和国家。第二节课以《日本》为例巩固分析模式,初步理清自然和人文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学会知识的迁移与联系。第三节课以《东南亚》为例进入实际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基本能力。第四节课以《印度》为例巩固学生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能力。第五节课采取《日本》、《俄罗斯》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分析模式的能力。

4.在教学设计中把握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仅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只有明确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确保案例教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案例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更多的是学生的参与。就教师而言,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拓展和课堂的调控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打破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模式,根据教师提供的具体事实、材料和提出的问题,进行主动的独立思考或与他人进行讨论,探索最终结论。因此,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教学设计都紧紧围绕学生主体性原则预设整个教学过程和每一个活动环节。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平等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实现师生间的和谐互动。

案例:日本案例教学课堂设计片段。

教学总思路:以二战后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为主线贯穿整个案例教学过程。

案例教学法重视学习者参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个人积极思维或小组集体探究实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和兴趣,调动和激发学生思维,减少抽象理论学习产生的单调感和枯燥感;有利于学生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案例教学过程是学生知识水平得到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探究性教学方法,给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更多活力与魅力,值得我们尝试和探索。

篇(7)

一、实施“学案教学”模式,要遵循三大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对学案设计者而言,必须要尊重学生,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要依靠学生,注重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地理学习活动,以发挥其主体作用;必须信任学生,注重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学习和发展,以确立其主体地位。设计和使用学案的过程中要注意吸收和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要更多地征询学生的意见,甚至吸收学生参与学案的设计,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主动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训练培养科学的地理思维能力。

2、灵活性原则:由于学情不同,学案形式上应灵活多样,内容上也应丰富多彩。因此应该不断加强对学生的研究,使学案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不同班级的学案设计和使用也应该有不同的特点。

3、探索性原则:学案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地理的能力,因此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尽可能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要由浅入深,充分激活和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培养敏捷的思维,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二、实施“学案教学”模式,设计、编制学案是核心

在设计、编制学案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钻研地理教材、教辅资料,要利用网络等资源查找相关的材料,以丰富学案内容。我利用每周的集体备课时间,组织组内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研究、讨论,确立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提出学法指导,借鉴一些比较成功的学案形式,按“学习目标——学法指导——学习程序”基本模式编制学案。

学习目标中包括“双基内容、重点、难点”两个方面,结合初一学生实际,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写出,体现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中心,以图文转换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习惯。

学法指导是“学案教学”模式的关键一环,学法指导要根据课程要求和具体学情,给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法建议,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通过有效的学法指导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学习程序主要包括“思考探究——归纳总结——训练巩固——拓展提升”四个主要环节。它是学案的核心部分,设计时要思路明晰,使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掌握。

“思考探究”是整个学案的核心部分,这部分编排要体现教师的授课意图,要有导向性、梯度性、可操作性。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课下预习时完成,从结构和细节上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学生看书做答的过程,也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对于重点内容要设计思考题,供学生在预习时思考。上课时再让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同时可以摘引一些资料,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证。

“归纳总结”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系统化,增强对知识问关系的理解与记忆,从而使学生深入浅出、由多到少、由繁到简地掌握知识。

“训练巩固”,“拓展提升”是对一节课学习的检验。可以采用选择题、读图分析题等形式进行巩固训练。习题的设计要精,要紧扣学习目标并突出重点,既要有针对基础知识的检验,又要有针对基本技能的训练,重点知识要从多角度考虑选编习题训练。

三、实施“学案教学”模式,科学、高效地使用学案是关键

篇(8)

初中地理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具有以下多方面的明显特征。在区域性方面,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述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初中地理课程也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因为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就是为了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教师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还应该强调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让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突通过学生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解决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地理课程教学,应该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逐步学生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进行乡土地理,把地理知识学以致用,培养各种实践能力。

二、把握初中地理知识系统,科学实施教学方案

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全面分析教学教材,全面把握初中地理知识系统,全面了解四大板块的知识内容,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通过初中地理教学,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地理知识与技能方面,教师通过地理课堂教学,让学生全面掌握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初步了解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了解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了解家乡、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貌,了解家乡与祖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

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要全面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了解实践地理课程设计思路,严格按照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设计具体的地理教学目标。教学时尤其要注意突出地理学科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式,充分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地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综合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从地理的视角看待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

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和方法,根据地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校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特质,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式,注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应坚持启发式教学原理,提倡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初中地理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应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一方面,立足校园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利用学生已学习过的地图知识,设计相关的主题,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拓宽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热爱学校和保护环境责任感的目的。另一方面,应提倡开展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进人社会,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48-03

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提炼、反思的学习过程。同时通过对一些典型事件的分析和研究,可以让学生掌握地理科学的一般规律或通过案例对某一具体地理事件发生过程的具体认识,从而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相关的地理专业知识。因此对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而言,案例教学是一种非常适用并且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思想。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中案例的比重很大,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现行高师地理教学的新模式,更多地为广大地理教师所关注。

一、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中的案例教学

地理案例教学就是以某地理事件实际发生过程作实例,结合地理专业基础课的理论知识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即以对具体事实的观察和分析为前提的,重点分析案例中出现的地理事件的发生过程,深入剖析它产生的原因、影响、与其它地理要素的关系等。案例教学所关注的不是地理事物产生发展的特殊性而是地理事物的共性和一般性。如在水文学中讲河流运动特点时,其案例是一段松花江在佳木斯市区自西向东流动的视频,请学生观察河流的表面的运动特点,分析其成因,并根据流体物理学的特点画出水流纵向及横向运动轨迹。学生经过小组成员的不断讨论,最终画出水流纵向逆时针旋转,水平向南岸冲刷的示意图。其结论是北半球的河流除赤道外其流动的右岩冲刷严重,原因是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作用的结果。

二、地理科学案例教学的主要框架

1.从教学内容出发,精选案例。案例教学所选案例应当与所学知识80%的相关度,是典型的、有代表性、最能揭示所学理论的地理事件案例。这就要求教师非常熟悉教材中的每个概念、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知识结构体系,这是精选案例的基础。

2.从知识结构出发,叙述案例。课堂上使用的案例,通常是案例资料,可以通过多媒体或印刷后提供给学生。其案例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文字、表格、示意图、视频、动画、漫画等,案例丰富的表现手法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整个事件有清楚而具体的认识。还可以配以多媒体、录像片等视听手段展示案例。

3.从专业理论出发,分析案例。这是案例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教学提供的相关思考题,学生根据案例的具体事件分组讨论,找出案例中涉及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事物发展过程。因此精心设计问题是案例教学的前提。课堂上的案例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针对案例提出具体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案例,最后解决案例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理论是如何来自于实践,并能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在教学中教师要保证案例分析沿着预定的目标进行,逐步接近案例所包含的理论实质。

4.从教学效果出发,归纳总结。案例教学来源于“实践”,而得出的理论往往是独立的。因此每次案例教学之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归纳总结出一个规律性的结论,以便学生今后课程的应用,同时也要形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知识体系。

三、地理科学专业案例教学中的误区

1.认识误区――忽视基础理论对学生的影响。案例教学,是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片面夸大案例教学的作用,而忽视基础理论知识在案例教学中的对学生的作用,致使教师陷入案例教学的认识上误区。案例教学需要学生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充分地展开案例分析与讨论,以达到案例教学目的。

2.教学误区――案例分析就事论事。教师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沿袭传统教学把案例素材当作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来教。教师在课前必须熟悉案例内容并进行深入研究,还要准备好案例讨论可能涉及到的专业知识的外展内容。如果准备不充分,很容易陷入案例教学就事论事的误区。

3.地位误区――案例教学中教师突视自己的角色地位。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即既要倾听学生的讨论发言,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回到案例本身涉及的知识范畴,或给予提示、或设疑点,或反问,使案例讨论不偏题或跑题。待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着重说明案例中出现的争论焦点,并运用相关理论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做出自己的分析解释,供学生参考。因此案例教学中的教师是本节课堂教学的“导演”。

四、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中案例教学的对策

1.确立教师地位。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自己在案例教学中处于组织地位,而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与传统的教学法是完全不同的。

2.确立与教学相符的案例。案例教学中的案例要尽可能地真实,并和专业知识紧密结合,才能达到从案例到理论的教学目的。

3.确立教学形式。案例教学由于是从具体到抽象,对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知识的概括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要求比传统教学要高。因此必须注重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在首次案例教学时一定要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案例,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

4.确立课堂节奏。案例教学中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学生沉默时,教师要及时提出问题;讨论受阻时,教师要把自己掌握的信息适当告诉学生;讨论偏题时,教师要提醒学生;讨论结束时,教师要总结。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案例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情境设计者,教学方向的引路者,学生分析讨论的组织者,案例学习的点评者,学生学习促进者。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体验者,案例分析的研究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案例教学的开展对“教”与“学”都有重要意义。

五、附气象教学案例

中央气象台在2011年8月5日下午6点继续台风橙色预警。今年第九号强台风“梅花”的中心在今天下午5点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东南方大约70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预计它将以每小时10~15公里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将于今天夜间进入东海东南部海域,以后逐渐向浙江北部、到江苏南部一带沿海靠近。强度还会缓慢加强,可能于6号夜间到7号白天在浙江台州到江苏祁东一带沿海登陆,也有可能紧擦着这一带沿海北上。受它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从今天晚上到明天晚上,台湾以东洋面、东海大部海域将会有7~10级大风,部分海域的风力将会有11~13级,梅花中心经过的附近洋面或海面风力将会有14~16级。另外,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台湾海峡北部、浙江东部及沿海、台湾北部和东部沿海、福建北部沿海、上海沿海、杭州湾、长江口、江南部沿海、黄海南部也将有6~8级大风;6日白天,上海、浙江东北部等地有大雨,局部地区有暴雨。(中国气象局气象分析师陈青昊)

六、问题设置

①台风发生的季节、地点、标准、等级分别是什么?②为什么此次台风称之为”梅花“,它的名称是怎么来的?③确定本次台风的路径,分析影响我国的台风有哪些路径,我国的台风登陆点主要在哪些省份?④从本次台风发生的地域分析台风的源地及形成原因?⑤台风出现时对我国有哪些利弊?⑥从本次台风的影响上看我国应在哪些方面加强台风的防灾减灾措施?

参考文献:

[1]邓云洲.案例教学[J].教育发展研究,2001,(12).

[2]庄临涛.关于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躬耕,2007,03(15).

[3]李万龙,陈雅君.也谈地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J].地理教育,2002,(3).

[4]任玉颖.案例教学在初二思想品德(法律常识)教学中的运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篇(10)

初中地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但是一些初中地理教师将地理当做“文科”学科,过分重视知识的教学,不重视学生应用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案例教学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文章针对案例教学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与重要性分析

1.案例教学法的概念

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指的是一个问题或者一种情况的实际例子,并且这些案例会对群体或者某些人物产生一定的影响。案例教学法的定义为:根据教学目标,以案例作为教学载体,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逼真的教学情境,由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和讨论,实现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堂知识。

2.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案例分析和讨论中,强调学生的实践性、自主性和合作性,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

二、案例教学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设计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科学、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案例,保证教学案例的质量。例如,在“不同的人种”教学中,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应该根据世界不同人种的分布地区、分布原因以及特点,选取相应的教学案例,这样能够给学生非常大的思维空间,不至于出现课堂结束后学生记忆不深刻的现象。选取具有针对性、便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案例,然后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不同地区、不同人种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以黑人为例,黑人主要分布在美洲、非洲,但是美洲和非洲黑人存在差异,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资料,分析和讨论美洲和非洲黑人的异同点,然后由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不同人种的差别。

2.案例呈现

案例呈现是案例教学法实施的重要环节,是将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真实的教学情境,合理安排教学重点和难点,时刻关注学生,根据学生的参与积极程度、表情以及眼神等,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进行处理。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应该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和课堂案例讨论准备,并为每个案例给出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分析。在案例呈现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创造一个畅所欲言的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室布置会对案例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方便学生讨论和交流,应该采用台阶式、半环形的课堂布置方式,采用可以转动、移动的坐椅,方便前面的学生转过身和其他学生交流和讨论;(2)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交谈空间,让学生倾听和接受别人的观点。

3.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案例教学法实施的核心,进行案例分析时,应该紧紧围绕问题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教学情境中,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案例问题的分析。例如,南方为什么多顶尖的房子、吊脚楼?北方为什么多为平房?问题分析:南方和北方房屋的建筑特点是由当地的气候条件决定的,因为南方阴雨天气较多,如果采用平房的建筑方式,不利于雨水的流动,采用顶尖的建筑形式,能够防止房屋出现漏水问题。

4.案例总结

案例总结是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升级,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自己总结结论,然后由教师对课堂案例进行总结,因为学生在总结时会存在许多不足或者问题,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清教学案例的关系,并明确各种关键要素,帮助所有的学生理解案例所蕴含的理论,加强和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在进行案例总结评价时,应该肯定学生积极探索和实践的精神,对于存在的不足或者问题,应该给予鼓励,对于表现良好或者进步较大的学生,给予正面的激励和表扬,以此增强学生的信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以后的教学中。同时,案例总结是对学生的全面考核,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进行量化、系统的考核,例如,自我考核,能够让学生清楚地认识自我,弱化和他人比较的心理;教师考核,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进步,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和帮助。

总而言之,案例教学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把握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11)

在高中教育当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是因为地理课程的学习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升学,同时地理课程的学习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一直以来,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地理课程的教学都是采用传y的教学模式。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较为枯燥、单调,很容易使得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效果。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也需要当前的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地理课程的学习。“双动两案”属于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于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有着较大帮助。

一、“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含义与要求

(一)“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含义

所谓“双动两案”中的两案,指的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案与学生的学习方案。而双动,就是指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他新型教学模式的目的一样,“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应用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在地理课程中的学习质量和效率,以此帮助学生取得更加良好的学习成果。因此,要想使得“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真正的发挥其效果,那么就需要重视教师教学方案的设计,在制定教学方案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这样才能对学生提供更大的帮助。同时,在进行学生学习方案的制定上,需要根据每一个学生学习以及性格的特点,为学生量身打造不同的学习方案,这样才能确保每一个学生的地理学习效果都能有所提高。

(二)“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要求

在高中地理的“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应用中,应当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首先,针对学生,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自主的投入到地理学习当中,同时也需要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学会在地理课程的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找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这样一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果,并且进行更好的能力培养;其次,针对教师,教师一定要在教学方案的基础之上指导学生的学习,并且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问题的思考和小组讨论,然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这样一来就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针对当前高中地理中“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提高对“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重视

从目前笔者所观察到的情况来看,虽然新课改的要求中已经提到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然而,在长期以往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当前许多学校中的地理课程依然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这样一来,就会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十分的单一、枯燥,也会影响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情况,除了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学校没有对“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产生足够的重视也是原因之一。因此,要想构建“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都必须要意识到“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同时具备改革的决心。

(二)培养一支职业素养较高的师资队伍

要想更好的实现“双动两案”教学模式,那么必须要培养一支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师资队伍。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案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这就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水平,同时还需要详细的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以及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以此来制定学习方案。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实现“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必要条件之一。

(三)加强“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实践力度

从目前“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实际推动结果来看,虽然已经有部分学校采用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投入到地理课程的教学当中。但是与理论相比,实际的“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实行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不论是推行的力度,还是实现的方式,都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影响着“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发挥。因此,相关部门和学校,一定要加大对“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实践力度,这样一来才能真正实现“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作用,为学生地理课程学习效果的提高提供巨大帮助。

三、结语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构建对于当前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学习效果,使他们拥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