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9 08:55:3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对音乐教育的认识

篇(1)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三个教学因素中,如果缺乏师生的情感交流,课堂教学就会是内容贫乏,色彩苍白的花架子,是没有灵魂的空壳子,既站不起来,又深入不下去。音乐课的教学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学生的充分参与,任何音乐教学都会事倍而功半。

1.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同孩子一起看世界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蹲下来,同孩子一起看世界。我个人认为,音乐教育工作应该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改革传统的音乐课,创造性地、灵活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建立新型的学习关系。

21世纪的音乐课,孩子们要学些什么?新的课程中贯穿始终并特别强调的是要经常给学生表演和表现的机会。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到学生的心理活动,合理地安排符合学生实际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在智力上、体力上和精神上都不会感到负担过重。

2.建立现代的教育理论,钻研现代教学方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教育”下的定义是,教育是为了提高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存、学会生存,是 21 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知识重要,能力更重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对于音乐学科教育来说,尤其有他的优势和重要地位。所有这些迹象表明,音乐教师必须有传统的教学观念。

我们音乐教师在致力于现代教学方法运用中必须做到,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引导学生探究、创新,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情境。

3.注重音乐课的气氛,理解真正的民主开放式教学

音乐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它具有轻松愉悦、生动 活泼、寓教于乐等特点,音乐教学是一个使学生身心主动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只限于一种教学方式,更不能拘泥于某种教学模式,应以灵活、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发展自己的个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提高其音乐的综合素质,成为学习音乐、驾驱音乐的主人。

篇(2)

 

现代社会正在飞速的发展,知识是日新月异。对于很多研究者来说,掌握一种或几种好的研究方法是获得知识和研究结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从事社会工作者来说,方法使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研究的效果的可信度,同样也影响着知识的可信性和完整性。 

音乐教育的从广义的讲,就是“通过音乐影响人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增进知识技能,提高文化修养的音乐活动”。狭义的说,就是“按国家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进行的学校音乐教育。”无论从广义来说还是狭义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音乐教育的调查研究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综合性,他的调查结果要为音乐教育在中小学,甚至大学的音乐教育学科提供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依据,更好的为音乐教育发展服务。由于研究者的研究结果有时会被决策者运用于政策法规中,所以其研究结果一定要具有可信性、可行性和科学性。方法运用的好坏,有时对研究的结果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文献法 

文献法可以说是适合任何一种研究方式的方法。就文献来说,它是一种信息知识的间接性的传递,它所指的“是包含我们希望加以研究的现象的任何信息形式。”在文献中,有原始文献和二次文献两大类。其中个人的工作经验总结、日记等都是原始文献;而二次文献指的是利用别人的原始资料编写的新的文献资料。 

在音乐教育中,应该说原始文献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对许多研究者来说,原始资料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是相对比较高的。它是来自于音乐教育战线的最前沿的第一手资料,它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真实地反映出当前音乐教育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这种现实性的资料对研究的理论来源和立论之本有着重要的影响。 

内容的分析程序有这样几项:1.抽样所谓的抽样就是为了一定研究目的,从文献中抽取有代表性的资料。这种抽取法可以分层抽取,也可以随机抽取。2.编录编录工作就是对所选取的文献就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整理、分类。 

二次文献相对于一次文献来说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它是在多次印证的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理论。这种文献可以指导我们在大的方向上不会犯基础性的错误。但它对于解决个体的特殊性有一定的局限。在选择二次文献是我们应该注意文献编辑出版发行单位的力量和可信度。 

二手资料的分析步骤有如下几项:1.选择研究主题由于二次文献所应用的主题相当大。在搜集的资料中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我们需要的部分。这就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在音乐教育中,必须把精力放在你的研究主题中,这样就便于从中寻找到所需要的资料信息。2.寻找合适的资料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无论各方面,每天的信息量都非常大。在资料的寻找中还要做好资料的分类整理工作,这样就可以在需要时快速的找到。3.对资料的再创造资料找到后,往往要对它们进行一定的加工对于现有的音乐教育类文献资料,有时并不能直接提供我们所需要的结论答案。这就需要我们从资料的字里行间去寻找我们需要的东西,得出我们的理论。 

二.问卷法 

问卷法是现代社会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种资料搜集方法,在调查研究中,这种方法非常普遍。因此,美国社会学家艾尔.巴比称“问卷是社会调查的支柱”,英国社会学家莫泽则称“十项社会调查中就有九项是采用问卷进行的”。作为音乐教育的调查研究其实质也是一种社会性的调查工作,所以同样也适用此法。 

在调查中,我们要首先确定调查的目的,做出假设,确定调查的地点,学生的分类群,问卷的分类方式和预见不可控因素。音乐教育的调查目的,首先要明确。这样就可以不会因为被信息干扰,偏离了调查的目的。对一些确是有关于音乐教育方面的资料但却不是本次目的所要研究的,也可以加以保留,以待以后运用。在目的明确后,以目的做出一定的假设。比如:就当前所运用的教材情况,假设人民教育出版社所出版的教材运用的比较广泛。这样在进入调查地点后就可以加以印证。如果是就和自己的假设相一致;如果不是则寻找原因。确定调查地点,根据自己所要做的调查范围,是以城市学生为调查对象还是以城镇学生为调查对象。在这里,地域的不同,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其中,城镇中又有城镇户籍学生和农村户籍学生的差异。这种地域和群体的不同对调查的结果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地点和学生群体分类的确定对调查的结果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三.访谈法 

访谈法是一种最古老、最普遍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也是教育行业中最重要的调查方法之一。访问根据研究的目的、性质或对象的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如间接访问和直接访问;个别访问和群体访问;重点访问和随机访问等。 

访谈法有着一定的特点:1.访问是研究者与社会面对面的一个交往过程。在访谈过程中,访问者和被访问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贯穿访谈的始终,并对访谈的结果产生影响。2.当被访者在某些问题出现误解是,访问者可随时解释和引导。3.访谈法在量的问题上是很有弹性的,能充分发挥访问者和被访者的积极性。这样可以使研究者充分了解到他所想要了解的信息。 

音乐教育的调查方法还有很多。在调查中,往往是各种方法相互穿插其中,每种方法的特点各有不同,所侧重的也不同。只要对各种的方法掌握得当,就可以得出科学的结论,所做的研究工作才有可行度。 

 

 

参考文献: 

篇(3)

“只有让儿童生活在音乐的母语环境中才能使儿童深切地感受民族的历史、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的情感。”柯达伊教育体系的这一特点,不仅是柯达伊自身的生活体验和音乐感受的升华,也是他多年探索和实践的结果。他认为,民间音乐参与到音乐生活中来并给予创造性的影响,这一切都是民族意志的标志,是在民族中坚持其本性保持着“文化统一的力量标志。”他认为:“如果一个民族不重视自己的民族民间音乐,不把本民族音乐文化建立在自己的民间音乐基础之上,就会像双莲断梗一样地在世界文化中漂泊,或不可挽救地消失在国际的半文化之中”。柯达伊通过对民歌的搜集和分析,深入领略了民族音乐带给人的精神享受和震撼。他认为民间音乐是培养好的艺术趣味的源泉。“因为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不仅是一种音乐现象,也反映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俗、语言、美学观点等状况。”将民族音乐作为母语音乐教育的重要因素正是基于民族音乐的双重价值。一是通过民间音乐可以培养儿童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厚感情,并且会进一步促使儿童热爱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经过这样教育的人,将会有高尚的艺术趣味,这是由他的艺术价值所决定的。二是他的继承价值和教育的社会功用价值。展匈牙利民族性的教育,这是任何课程都不能代替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本性、民族尊严、民族意志的标志。民族音乐文化是民族本质最完美的音乐表现,只有在民间音乐中才保留了真正的本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它们不仅具有民间意义,更是具有民族意义的一项财富,它是属于全体人民的。这一观点再次重申了民族音乐的积极作用和社会价值,它将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以富有节奏感的有声语言进行传承,也是在传承一种精神、一种无形的财富。”柯达伊认为民族音乐业是通往更广阔的音乐殿堂的必由之路,是一个人得以感受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唯一途径。学校音乐教育要建立本民族文化基础上,只有在学好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所以,全社会应共同营造一个有利益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大环境,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把民族音乐课定为学校公共必修课,高等院校应根据实际,设立民族音乐文化艺术中心,加强艺术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大学生开设民族音乐基本知识、音乐欣赏、中国音乐史等课,循序渐进地培养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音乐理解力、鉴赏力在音乐素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提高对民族音乐欣赏的一种方法。长此以往,没有青少年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和发扬光大,民族音乐将会失去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发展民族音乐教育,提高民族音乐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责无旁贷地成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振兴民族音乐的主要阵地。在教学中发挥民族音乐教育的优势,陶冶学生情操,增强民族意识,让绚丽璀璨的民族音乐自立于世界之林,乃是当前音乐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二、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相关措施

(一)以情感教育为主线,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深厚感情

通过学习一些带有典型民族风味的歌曲,在掌握和灌输民族音乐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明白音乐离不开民歌,民歌是一切音乐创作的源泉的道理,使学生从心理上崇拜民族音乐,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我国民歌浩若烟海,内蒙民歌的豪放、辽阔,江南民歌的婉转、秀丽,陕北民歌的高亢、奔放,云南民歌的明丽、清新,新疆民歌的活泼、欢快,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从中得到丰富的体验,体味到各民族的风俗民情和鲜明的地域色彩。学生对这些民歌创作根源的追溯,会对民族音乐产生由衷的热爱之情。有了这样美好的感情,就会对学习民族音乐产生浓郁的兴趣,为学校进一步实施民族音乐教育打下浓厚的情感基础。

(二)以民族音乐的欣赏为契机,增强学生的体验能力

体验民族音乐所塑造的意境,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以学生自我感受为基础,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令学生将民乐与自我的情感认识不断协调起来,使民乐的欣赏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活动,在此活动中令学生自我振奋、自我感动。教师应有意识地选择欣赏曲目,做到有浅到深、由表及里地对学生实施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怀着由衷的喜悦去吸收民族音乐的营养,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中华民族音乐存在了数千年,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不断的变化,民族音乐也随着变化和发展,它不仅反应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用音乐这个特殊的方式记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文背景。正如柯达伊认为“民族音乐文化是民族本质最完美的音乐表现。它们不仅具有民间意义,更是具有民族意义的一项财富,它是属于全体人民的”。音乐不是少数杰出人物的享受,而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源泉,让音乐属于每个人,这是最高的理想。传播民族音乐文化,努力使它成为全体人民的财富,它就会成为振奋民族意志和精神的巨大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方元,吴祖英.论柯达伊音乐课程思想与实践[J].中国音乐,

2002, (3).

[2]杨立梅.柯达伊教育体系中民族音乐传统的继承与发展[J].

音乐教育, 2002, (1).

[3]段哓静.柯达伊思想与我国音乐母语教育[J].安徽师范大学

学报, 2003, (4).

篇(4)

素质,指人们先天性的自然特点,与后天参加一系列活动所培养的特点和品质相结合。自教育改革以来,人们注重素质教育,习惯于把素质和教育结合在一起,通过教育提升自身素质。所谓素质教育,指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依据《教育法》规定国家教育方针,满足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和性格,促进他们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一、高职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音乐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音乐作为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普遍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能够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指引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视野,提高音乐感受、鉴赏能力,促进个性道德培养,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起着重要作用。

二、音乐教育对提高高中生个人素质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人的大脑都是由大小脑即左右脑组成的,左脑主要负责语言、书写、运算等思考推理工作,而右脑则主要负责舞蹈、体育、音乐等信息接收功能。一般情况下,右脑的思维活动少于左脑,但是实践证明,如果一个人的右脑得到多次锻炼,对增强他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考能力有重要推动作用。进行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右脑的潜在功能,提高智能素质。如在音乐教育中,乐器学习需要脑、耳、眼、手等相互协调、共同工作,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提高身体灵敏度,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学习其他文化素质打好基础。

(二)音乐教育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前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首先是对人的教育。这句话充分诠释了学校音乐教育的本质,在音乐教育中利用音乐本身蕴含的美感感染学生,给学生美的享受、美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传统歌曲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时,参加音乐歌曲学习,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幸福感,又可以锻炼自身能力。如大合唱,并不单单靠一个人能够完成,需要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使其懂得团队合作,注重与他人配合,服从大局利益,锻炼团队协作能力,是提高学生集体荣誉感及团队协作能力的良好途径。

(三)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审美观念

音乐,是人们感受美好事物的重要途径,它以优美的音色、欢快的节奏、丰富的旋律构成美的形象,通过参与倾听、跟唱等活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以音乐为媒介,音乐鉴赏为核心,通过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音乐的特点是以感性带动理性,净化学生的心灵世界,使个人精神与社会要求更加合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学生带来感受美,增强学生的幸福感,塑造更加完美的性格。

(四)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思维创造想象力

音乐教育,既包含哲学、逻辑学的抽象思维能力,又包含对自己思想和感受的情感表达能力。音乐,能使学生互相之间对所学知识进行沟通,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人们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一切事物变得和谐。音乐作品中的每一个音符都存在一个音乐细胞,在节奏、音色、音调上不停整合,形成让听觉感受美的过程,造就一份完整的音乐艺术。

(五)音乐教育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声可以放松人的身体,陶冶人的情操,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音乐可以使身体分泌有益的生化物质,产生抗疲劳、舒缓心情的作用。如激情高昂的歌曲,可以赶走人们的疲劳,使人精神振奋,愉悦人的心情。在学习器乐时,需要大脑、手脚、眼睛和耳朵的高度配合,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记忆能力和反应能力,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自己独有的旋律,锻炼学生的思考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抗压和学习等身体素质。

(六)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生存在社会中,就避免不了与他人交往。交往素质,包括人际交往、群体合作等适应社会环境的社交能力。音乐教育,在教会学生认识生活、感知生活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知识经济型社会是一个注重强调自我能力、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社会,音乐是一种特别有效的沟通手段,它可以通过音乐媒介传递人的思想和情感,让学生相互之间可以更好地交流沟通。在集体活动中,如排练、合唱,一方面可发挥学生的自我个性特长,另一方面可创造交流机会,方便学生学习他人优点,改变自身缺点,提高自身能力。

三、结语

经过上述音乐作用的陈述,大概可以了解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它是现时代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陶冶人的情操、升华人的道德品质,又能活跃人的思维、提高人的学习实践能力,教会人们在社会中更好地发展,不断完善自己,增强幸福优越感。所以,加强音乐素质教育势在必行,是提高学生个人素质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篇(5)

“艺考生”这个词眼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在这一群考生当中,有饱含音乐才华的学子,有怀揣音乐梦想的学子,而其中有不少的人是文化成绩平平,仅仅为了考上大学才变成了“艺考生”。这部分的考生将来能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吗?相比有音乐天赋的学生,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怀揣音乐梦想而又富有音乐天赋的学生将来就能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吗?答案仍然是否定的。不难理解的是,不是每一位厨师都是能做出适合每一个顾客满意的美食,不是每一位医生都能做到医术高明,不是每一位造型师、设计师都能够做出令人折服的作品,同样,不是每一位音乐学习者都能够成为舞台上的音乐家或是优秀的音乐教育者。每一个人都必须认清平凡的自己,每一个人都有她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意义和定位。所以,在这存在的背后真正支持我们生存下来的是――德。作为一个医生必须有医德,作为一位教师就必须有师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真正意义。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道德和专业素养都是需要培养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自身的价值观都是影响道德的重要因素,而专业素质则需在这漫漫学习路中扎实累积,所以作为学生的我们同样需要指明方向的优秀老师,人的一生在学习路上难免遇到不称职的老师,而我们现在到了大学阶段,这些现象定会少了许多,自身的阅历使得我们更加成熟,当下则需认清方向的研习专业知识技能。

究竟音乐教育的目标和意义是什么?受教育者又应该得到怎样的“教育”?

人们常说音乐教育是最好的情感教育课程,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好的音乐作品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共鸣、激动、联想、想象,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人的心灵,使人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从而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作为受教育对象的学生能够从音乐教育中得到什么呢?

首先,音乐教育培养审美情感。审美是音乐教育的主要核心,是作用于情感领域的教育活动,它能使学生在掌握音乐知识、技能、欣赏、演唱等学习过程中提升审美情感,感染学生提高自主的审美能力,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审美不仅仅属于情感教育的范畴,它能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兴趣小组及艺术节、音乐会、艺术沙龙等活动的具体参与,而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情感之上,培养学生美感的形成。审美情感的培养更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基本条件。学生只有感知音乐的美,才会被音乐所陶醉,才会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和动力。

在众多的音乐教育内容之中,发挥音乐教材中美的因素,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当以敏锐的眼观发现教材中的没,以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情绪美、线条美等“美”的角度去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以教师自身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甚至结合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及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带领学生细细品味音乐,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提升审美意识情趣及表现力的目的。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时代的优秀作品,带领学生领略时代美、地域之美;感受到不同体裁作品的风格之美;充分了解音乐家的生平及创作历程,使学生从音乐家的人格魅力中感受到性格美的存在;在民族音乐的学习、欣赏中,让学生感知流传至今几经变迁的民歌、小调所带来的民族之美及器乐曲所创造的意境之美等等,学生在欣赏、学唱及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增长知识,提高了审美能力。为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再次,音乐教育培养思想情感、提高审美意识。人类的思想情感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了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一种情感,它的表达方式有多种多样,我认为用音乐来表达情感、陈述自己的思想,就是人抒感的一种最简便最直接的方式。它作为一种能力存活于每一个人的潜意识当中。可以发现,学生的潜意识当中都有一种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所以,无可非议的可以说音乐是具有抒感的特点。学生在高兴时喜欢听快节奏的欢快音乐,在心情低落时也会不自觉的去聆听抒情忧伤的音乐。相反,当学生听到一首欢快、活泼的歌曲或乐曲时都会表现出兴奋与高兴,而听到一首低沉、悲哀的乐曲时也会出现情绪低落。这说明音乐不但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思想情感的产生。

作为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和运用的一种教育手段――审美教育。它也被称为美育,足以说明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情感教育,也不是一般的艺术教育和美学理论教育。如今按照时代的审美意识发展,教育者们该如何借助一定的审美媒介,充分发挥审美媒介的教育功能,如何使得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一个审美心理结构完善发展的人,从而达到个体与社会的自然和谐统一,同步前行。从历史资料可以看出,审美教育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古代就已经有所推广,受到重视,现今,我们在审美教育上一味的以艺术课堂向学生灌输艺术技法,而很少的指导学生发现艺术作品的美学,更不注意培养他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批评能力。这些存在问题的漏洞,在未来该怎样解决?该由谁来解决?这看似简单的问题不仅仅只是一个学科教育问题,而是能对未来孩子和家庭,甚至是社会起到推动作用的。

如何培养学生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水平,如何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作为即将成为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当代大学生有必要深入研究学习的。当今,国家不嗉忧苛艘帐酢⑻逵学科的完善建设,建立一种使各门学科互补互生的生态关系,更是将艺术才能作为升学加分的一个政策,它将学习必须经历的感知和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贯通一体,将学习的过程与人的生活、情感、文化、科学认识联通起来。

音乐教育者应当更多的去思考音乐教育更大的“图景”,认识到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影响和深刻的意义,需要思考如何改进教学的各种途径和决策,尤其是当代即将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当代大学生。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除了掌握必要的艺术学科专业技能外,还必须掌握必要的基本美学理论知识,只有做到教育者本身的全面,才能使得在教育过程中按照美的规律,用美的信息,激发、引导学生的审美心理、审美情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素质,把握辨别审美准则,提高审美素质,才能真正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印度,当地受义务教育学生的音乐课堂资料近乎全是当地区的民族音乐,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国家对教育工作的定位,它在有效的几年内要求学生学习本民族地区的音乐,在国中阶段便适度的开放了音乐领域和范畴,这对传承和保护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起到了极大的影响和作用。而我国现在的音乐教科书仍然不是最合理的,教科书中包含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各个民族的音乐,风格更是包含了中国传统戏曲、地方民族音乐、传统欧洲古典音乐乃至当今的流行音乐。但是会发现“众口难调”,每个学生对不同音乐的喜爱程度不一,这就会大大的影响教师的教学工作,所以,教师的决策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决策多数隐含着对哲学的认识,教师要形成独特的观点离不开对哲学基础的基本理解和信仰认识,教师的各种行为活动都应该保持一致性和稳定性,哲学认识有助于教师形成这种稳定的风格。

唯理主义告诉我们,知识是适用于所有时间和地点的真理,把观念作为终极现实。物质客体仅仅是观念的不完美的体现,而观念才是普遍的和永恒的,严格的理性逻辑才是获得观念的途径。唯理主义的审美价值观指出:“艺术是生活的花朵,通过艺术,人们可以超脱日常的苦役,体验到那种永恒的柏拉图式精神,即便是短暂的,人们也能通过它拜托世俗琐事和个人情绪的枷锁。”唯理主义重视强调选择永恒与经典的音乐作品,强调欣赏,不重视演唱与演奏,教学中重视逻辑探究,采用对话式、讲和读等方法。重视教师的楷模作用,学习是学习的职责,强调学生的克服困难、努力投入的意志。非常重视课堂上的纪律和严谨性。它不仅仅在于学生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而是看重较强的主观能动、探索精神以及教师和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全面评价。

篇(6)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是综合型的,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能胜任国民基础音乐教育的合格音乐人才。这是由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它要求学生必须掌握音乐教育方面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音乐实践技能,受到音乐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基本训练,以及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基本训练,形成良好的音乐教师素养,获得从事音乐教育的基本能力和一定的音乐教育研究能力。这样的培养目标既符合了新时期国家对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要求,也为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办学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然而一直以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与上述培养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还不能完全达到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需求的标准。如部分已经从学校毕业工作了几年的音乐教师还不能够完全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他们中的很多的教师除了组织正常课堂教学外,没有能力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其他音乐实践活动,且示范能力弱,伴奏能力弱,语言表达能力弱,课堂组织能力也弱;除此之外,目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不理想,他们中的大多数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如某省在2009年所举行的特岗教师音乐综合知识考试时,考生的平均成绩竟然只有三四十分。面对这样一个现状,我们不得不重新开始反思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问题。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可以说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有了一个崭新的起点,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很多高师音乐专业通过自身不断的调整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中国的音乐教育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大作用,为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培养了大批的音乐人才,也为中小学的美育教学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回首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依然是任重道远。特别是在国家大力提倡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今天,音乐教育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的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对音乐教育的需要,尤其是难以适应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面对这种现状,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模式也应该有相应的改革,以适应新的发展。

为了弄清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和人才培养要求的差距以及难以适应现在社会音乐教育的需求的真正原因,笔者近期对本省及相邻省市的部分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现状、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及实施、学生就业等情况做了一个调查,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技法,轻理论”的现象十分严重。据了解,很多学生都习惯的把某一门或两门技法课当做“主课”,把其它理论课当成“副科”去对待。还有部分学生盲目的理解为只要个人的某种技法课学好了,那么自然就具有专业的高素质了。因此,忽视了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专业技法课和专业理论课两种。这样的设置是为了体现专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特别是相当数量的理论课程设置更是为了体现音乐教育专业“师范性”的特点。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对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到现在都还存在一定的误区,还没有彻底的从音乐专业院校的办学模式里面走出来,忽视了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即师范性、专业性和基础性。特别是一些技法课教师,为了短时间出成绩,给学生的思想上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没有正确的去引导学生。相反,容易让学生专注某一技能的纵向发展,忽视专业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综合能力上不去,这样的结果最终导致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部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形式欠合理。目前全国大部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都是由公共必修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三大部分构成,每个部分课程都有着相应的比重。公共必修课一般都是由国家规定的相应课程,这里暂且不论。

首先,我们来看专业课的设置。专业课的设置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音乐教育类的课程比例严重偏少。目前在很多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结构里面只有一至两门专业教育类的课程,如教材教法和音乐教学论,它们占整个专业课程百分之十都不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目标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学会如何去“教学”自然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任务,而该类课程的缺乏无疑对学生的教学能力有着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小学的教学大纲里也明确指出教师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须具有组织和指导小型合唱队和乐队的能力。

2.某些课程的课时、内容随意压缩。这个问题突出体现在视唱练耳的课程设置上。近些年随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导致一些学校的师资严重不足,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压缩课时及课程内容自然是最方便的解决办法。本来视唱练耳课程按照国家颁发的人才培养方案是要求开四个学期的,每个星期四个课时。但是有的学校把这门课已经压缩到两个学期了,并且每个星期只有两个课时。这样一来,无疑将直接影响到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深度。试想教师用两个学期的时间是不可能完成应有的教学内容的,就更不用去提深度了。此外,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还直接影响到该门课程的分班上课情况。有的学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甚至采用了大班集体课的形式,每个班多达八十多人。这样做的后果则是严重违背了这门课程的特殊性,也影响了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3.某些课程开设的重复性问题。据了解,有的学校在教学计划中不仅开设了音乐美学又开设了艺术概论;有的学校则是开设了音乐欣赏还开设了戏剧与名作欣赏等等。虽然所列举的这几门课程都有着自己不同方面的侧重,但是它们之间的共性完全远远大于个性,也就是说完全可以把它们合并成一门课程,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课业的负担还可以节约一部分课时安排到其它需要的地方。

4.某些技法课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就以声乐课为例,声乐课是整个专业课程中的主要技法课之一,也是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技能。据了解,现在仍有少部分的学校还在很大范围内的采用 “一对一”的上课模式进行教学。形成了以个别课为主,小组课为辅的教学形式。无疑“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能更好的因材施教,能更快的提升学生的演唱能力。但这样一味的去重视唱,培养的学生也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还严重的浪费了师资,这样做是欠合理的。同时还有不少学校对声乐教材的选择上也因循守旧,一直以来都是用的高等师范院校的试用教材《声乐曲选集》。没能跟上声乐课程发展的要求,且很多声乐教师在对学生演唱曲目的要求上也追求高难度。这样的做法都是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不相适应的。

其次,我们再看选修课的情况。目前在选修课的设置上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公共选修课的学分比例不够。现在大部分高师音乐学专业的选修课都是由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组成的。相对专业选修课来说它的比例显得太少。如有的学校公共选修课的比例竟然只有百分之五左右。这将严重的影响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之间的合理配置。二是公共选修课程开设的种类不够全面。公共选修课的设置应该考虑到社会需求的复杂,正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以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为原则,多选择其他类文化课程,而不能仅仅局限在大文科和大理科之间。三是学生在对待公共选修课的问题上,总是习惯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课程,而选择跨专业的其他文化课程的较少。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计划列出的所有课程均在公共(自由)选修课的选择范围之列,面对这种情况,部分学生就会图方便和省事,直接选择了一些与本专业相近的课程。还有就是有的学生在缺乏教师的指导下,不能选择出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能帮助自身全面发展的课程。

三、学生对实践环节缺乏足够认识,忽视了艺术社会实践,导致综合素质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一般来看,各个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计划中都有着相关的学生的实践环节,其大致都包括德育实践、教育实践和艺术实践三个方面。首先我们看看德育实践,它的实践内容主要包括军训、社会实践调查等。军训每个学校都有着统一的安排。但我们从学生的社会实践这个环节发现,他们对待这方面内容从不重视。按照实践计划,学生每个假期都应该参与一次社会调查,可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于此项实践都只是流于形式的应付罢了,目的也仅仅是为了得到那相应的学分。其次,就是教育实践,它的实践内容主要包括见习和实习。学校一般都会把这个环节集中到第七个学期或第八个学期进行。在教育实践时间的安排上多则一个学期,少则五六周时间。可以说教育实习是整个教育实践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它是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最好平台,也是获得综合素质能力的有效途径,更关系着学生能否通过教育实习获得教育教学的能力。然而在这个环节也存在有不足的地方。即部分同学思想上没有清醒的认识,不知道教育实习的重要性。往往利用找工作或考研的理由走过场,没能真正的参与到其中。这样一来学生的教学能力始终得不到锻炼,就更不用说什么综合素质的提高了。最后要说艺术实践了,它主要包括观摩、技能训练、演出、专业汇报等。这个实践环节伴随着学生整个四年学习之中。是让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提高的关键。目前的情况是很多学校在这个方面没有明确的制度要求,也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多艺术实践的机会。因此,对于一些不愿意参加音乐活动的学生来讲,除了每学期的专业考试时的实践外,就不会再有其它的艺术实践了。

以上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使他们难以达到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此外,随着这些年来高师音乐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质量的整体下降,和中小学音乐教育进行的种种教育教学的改革给我们培养合格的音乐人才带来了更大的难度。种种原因使得高师音乐教育的学生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的需要。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将关系到我们未来音乐人才的培养,甚至关系到我们高师音乐教育的成败。

为了达到高师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出符合我国基础音乐所需要的人才,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模式,改革一些与现代教育教学不适应的环节。要解决一些我们现行的高师音乐教育中日渐突出的问题,进一步的优化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鉴于上述情况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更新教育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师范性” 的认识。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必须满足基础教育的需要,为基础教育的改革服务。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在这些年已经对其音乐教学大纲和课程做出了几次调整,对当代音乐教师能力的要求也变得更高、更加的全面。我们要想培养出合格的音乐教师就要顺应时展的需求。还有,现行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大纲里早已摒弃了把传授音乐知识技能作为音乐课的首要目标的做法。要求更多的是音乐教师的综合能力素质,而不是某一门或两门音乐技法课的高标准。强调更多的是中小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他就应该“技法”与“理论”并重。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技能和音乐常识外还应该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如中小学音乐教学法、视唱练耳、音乐欣赏等。如果学生一味的只重视技法课而忽视理论课程的学习是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相反又会回到音乐学院的那种用教学模式,那可是万万不能的。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教师而不是演员。因此,高师音乐教育的“师范性”还应该继续加强,必须要从观念上认识清楚这个问题。这是师范教育的特点所在,是由师范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形式所决定的。

第二,调整课程设置,使教学形式多样化,丰富教学内容,体现出专业知识的全面性和基础性。课程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最专业依据。课程设置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应该把课程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加以改革和完善。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应在教学计划中专业课一栏里增加音乐教育类课程的比重。据了解,在国外一些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比如加拿大的音乐教育专业课程里就很重视音乐教育类的课程开设,它在整个专业课程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一些课程如器乐教学法、合唱教学法、音乐课程与指导、音乐课程组织等课程突出了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特点,强调了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这对于培养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是很重要的。而我们现行的中小学音乐课教学大纲里的唱歌课和器乐课的教学内容中也有合唱排练和器乐演奏的教学。所以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计划里对此类课程的进一步充实是有必要的。其次,要尊重某些课程的特殊性,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像上面所提及的视唱练耳课,该课程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它是音乐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同时又是一门主干课,值得每一个音乐专业的人才进行系统的学习。学好这门课程可以为专业学习、艺术实践及将来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的技法性,因此上课形式也有着相对的特殊性,一般采用小班课的上课形式最为适合。另外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因材施教,甚至还需要个别的检查辅导。如果采用大班集体课的形式将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教学质量是要打折扣的。所以我们应该遵循这类课程的特殊性,任何更改或压缩课时、内容都是不行的。同时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形式上我们可以采取“分级制”和“升降级制”来进行优化。由于学生进校时肯定会存在能力素质上的差异,可以通过考试把他们按程度分班教学,这样做在教学的进度和质量上将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然后再通过每学期的考试进行升降级,能力素质有很大提高的可升级到程度高的小班上课,而成绩差的学生则降级到程度低的小班。这样一来则更好的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更多的保证了该门课程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此外还值得说明的是一些技法类课程可以尽量让教学的形式多样化,采用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相结合的方式上课。要做到以小组课为主,个别课和集体课为辅的原则。要不断更新教材内容,适当增加重唱(奏)、齐奏(奏)及表演方面的内容,这样不但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满足以后他们作为中小学教学的需要。最后,选修课程要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合理的选修课程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拓宽基础知识面和更好的发展学生个性。它又是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根据目前的情况,我们应该要适当提高公共(自由)选修课的比例,适当增加选修课的课程,要求专业选修课要有一定的专业延续性,公共选修课要有一定的广泛性。同时,专业教师还应该加强对学生选择选修课的引导,真正做到“发展学生个性,拓宽学生基础知识面”。

第三、重视艺术社会实践,完善学习评价机制,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素质。音乐教育界曾有学者提出过高师音乐教育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又能又专”,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各方面工作的“通用型”音乐人才。也就是现在常说的通才教育。中小学音乐课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包括唱歌、欣赏、器乐、识谱等,它不仅要求音乐教师有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还应该有开展课外音乐实践活动的能力。比如组织一个小型的乐队、合唱队和舞蹈队的排练,或是指导一个节目、一场演出或一次音乐活动的开展等。这样一来,则给现在音乐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不仅要强调学生的课堂教学,更要强调学生的艺术社会实践,只有在大量的艺术实践中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因为音乐艺术是一种直接经验,特别是一些技法类课程是必须通过亲身的参与和实践才能掌握的。艺术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点。反过来,要想做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就必须要有站好两个“台”的能力,一个是讲台,另一个就是舞台。要想站稳舞台就必须要不断获得艺术实践的机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说明了要想站稳舞台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只有这样,个人的综合能力素质才能获得提高。同时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还应该拓展视野,因为艺术实践包括很多内容,还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创新素质,有选择的参加一些学校的相关社团和正规的社会团体,以获得更多的艺术社会实践机会,让自己的创新能力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样对以后的就业是很有帮助的。作为学校,我们也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学生德育实践、教育实践和艺术实践的规章制度。有必要的实施一些奖惩措施去督促学生,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艺术社会实践中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以适应新时期国家对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

综上所述,21世纪是充满着竞争的时代,随着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将会对未来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综合能力素质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作为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应该与时俱进,需要大胆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要立足于普通音乐教育的需要,为普通音乐教育改革服务。同时在改革的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具有高素质、新世纪的建设人才。

课题编号:2007B176

课题名称:《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育现状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及研究》

参考文献:

篇(7)

在音乐课实际教学中往往会有这样一种情况,很多音乐教师在备课时很重视教材内容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定,然而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音乐教学素材的选择。众所周知,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的基础是合理地选择音乐教学素材。教学资源相当丰富是当今信息化社会的一大特征,音乐教师应该掌握从丰富的教学资源中选择最有效的内容的方法,确立这样的意识,即音乐教材是教师实施课堂音乐教学最有效、最直接的载体和依据,也是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资源。在音乐教学实施中,教师既要充分地运用教材,充分地理解与掌握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又要创造性、发展性、前瞻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需要改编、调整、补充和完善部分内容。做好这样的教材工作,需要音乐教师在构思每一个课堂教学环节时,对教学的内容要有所增减,对所选择的内容凸显必要性、合理性、有效性。切忌主次不分,面面俱到,要突出要点、重点、难点。

要实现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设计与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要确保音乐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教师必须做好教学设计,将音乐教学的新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地彰显出来,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落实。在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突出教学重点,体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要有效推进、逐层深入,要重实效、轻形式,重结果、轻过程。以教学目标为切入点,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充分地展现吸引学生的教学环节,唯有如此,才能从实际意义上实现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

二、精心创设音乐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要实现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必须重视创设音乐课堂教学的情境,这是有效优化音乐课堂教学的保证。教学情境能促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音乐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深刻理解音乐的含义。学生在特定的音乐情境中触景生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如何创设音乐课堂情境,需要音乐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让学生欣赏视听画面,要求学生客观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理解方式来诠释音乐,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来创设音乐情境等。

音乐课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同,它以练为主要手段,教师辅导学生练习应该成为一节课的主流,学生在练习中才能学习音乐,感悟音乐。音乐教师在设计教学和课堂教学中,要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放在首位。对于重点的内容,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多听、多唱;对于难点,教师要深入浅出地讲解;对于学生容易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以点到为止;而对于学生难以掌握、容易混淆的内容,教师则要重点讲解。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其内涵是十分深刻的,学生无论是在欣赏中还是在学唱时,其传递给学生的音乐信息是非常丰富的,传递给学生的音乐魅力是相当巨大的。因此,要想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把这么多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是很难做到的。教师只有抓住教学的重点,攻破难点,一堂音乐课才能是紧凑而高效的。

三、充分发挥评价作用,提高学生音乐能力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355-01

一、与信息技术整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是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的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等独特形式来表现艺术美的,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实现审美教育的关键,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速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改革。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网络,为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一个声情同步、形声并茂、时空统一的多媒体音乐世界。通过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多种信息呈现方式以及演示、交互、自学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和理解美,启迪学生去想象美与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建构起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在音乐知识的海洋中邀游,充分发展他们的艺术创造才能,切实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个别化自主学习是网络环境下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而在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中,只强调了学生“学了多少”,而忽视了学生“怎样去学”。教师普遍存在着无暇顾及学生接受能力存在差异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随着校园网络的进一步普及,计算机的交互性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希望。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学校利用校园网、多媒体电化教室、多功能电子网络,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来选择运用信息技术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例如:可以通过网上教学资源库中的各种素材,如文本、动画、视频、图片等,以巩固学习的内容,解决学习的疑惑,了解不同的观点,掌握不同的方法;在每节课前,教师也可以自己设计、制作课件,发到服务器终端共享以实施对学生面广量大的指导。使学生的学习都能在交互中得到及时的反馈肯定,从而增强了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另外,对学习能力较弱一些的学生来讲,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在自己选择的练习中获得成功,建立了学生的自信心。

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和探索信息技术和音乐学科整合,对改革音乐学科教学,转变教育观念,提高音乐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影响

三、多媒体技术与音乐的有机整合进一步提高学生审美鉴赏力

审美鉴赏力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判断和评价能力。审美鉴赏是在深刻的审美领悟和品味中进行的,这不仅需要一定的美学知识审美素养,而且要有高尚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利用多媒体技术与音乐的有机整合,不仅能达到上述要求和实现其目的,而且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音乐审美教育体系中,戏曲艺术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具有其它的艺术所不可取代的美育作用。当今初中生普遍对戏曲不甚了解,对戏曲这一艺术形式所采用的夸张、想象、省略,以及装饰的虚拟性与写意性知之甚少。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式其效果不言而喻,学生一是觉得乏味不懂,二是茫然厌烦。但是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233-01

为求将医学生打造成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突出、适应性强、具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结合音乐课程的医学人文教育应用在传统教学,设为实验组,单一的传统教育设为对照组,两组对比,观察其学习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对象及分组方法

选取从2014年6月至2014年9月在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报名就读的大专学生60名,实验周期均为一学年,女生52名,男生8名,男女比例没有明显差异(P

(二)教学方法

1.实验组教学方法。在常规学科实践教学下,结合多方向音乐课程,从而塑造学生的医学人文理念的提升。

(1)交响乐实践教学。掌握交响音乐的理论知识、基础乐理、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内涵;理解古典与流行的区别和联系,从中感悟交响乐的优越之处。(2)民族乐器实践教学。结合乐理知识,将理论用于乐器的实践,掌握一门或以上民族乐器的基础练习;了解五线谱与简谱的使用,明白乐谱标识记法,运用到简单乐器合奏当中。(3)音乐治疗实践教学。利用五音和五脏之间的特定关系,结合现代医疗手法,辨别各种发声的音阶序列,辅助临床治疗、增进治疗效果。(4)音乐欣赏实践教学。综合以上课程的教育,提高其观察、实操、判断、应变及合作等能力,培养学生集体精神和团结协作的意识,使其在与人交往中建立和谐诚恳的良好关系,提升学生文化艺术修养,同时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日后工作中的挫折。

2.对照组教学方法。常规学科实践教学。

(三)评价指标

1.学生对自身实验操作以及专业知识的综合能力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信任自身能力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内容是:在学习实验操作后,你对自己的实操能力是否信任?有三个选项:信任;部分信任;不信任。

2.各科考试成绩平均分。考试方式,常规考试,考试科目包括:英语、思修、体育、计算机、基础化学、基础化学实验、生化、放射物理、组胚、细胞生物学、解剖、医学遗传学、口腔解剖生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医学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学。考试设计主要涵括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操作等综合能力。

(四)统计学分析

全部数据应用SPSS 17.0 统计软件处理,采用秩和检验计数;t检验计量,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

二、结果

(一)两组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信任度问卷评价结果

(信任+部分信任)份数÷问卷调查总份数=信任度。两组对比,P=0.000

(二)两组学生各科考试结果

篇(10)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与专业音乐教育相对应的音乐教育方式。它不以掌握专业音乐艺术技能为目的,培养的不是音乐艺术的从业者,而是音乐艺术的高水平受众:它重视学生音乐素养、音乐理念和音乐品味的陶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性、普及型的音乐理论、音乐历史、音乐鉴赏的教育:其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提高未来社会劳动力的素质与能力,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高校对公共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据2005年对全国48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全国还有很多高校并未开设此类课程,在已开设的高校中选修音乐的大学生人数还不到总人数的两成。”可见有些高校决策层对公共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轻视公共音乐教育。有的院校至今还未设立公共音乐教育领导机构或管理机构,有的虽然设立了但是挂靠在别的部门下,没有自主权。甚至形同虚设,致使公共音乐教育的领导机构、管理队伍不健全,公共音乐教育难于落到实处。有的高校虽然设立了公共音乐教育课程,但“并不是根据学生的程度和需求开设的,而是根据学校师资的条件所开设的课程,”“许多的音乐选修课是由音乐学院(系)的专业教师兼职代课。”究其原因,还是观念上认为专业音乐教育与公共音乐教育区别不大,甚至认为公共音乐教育只是专业音乐教育的附属物。因此,忽略了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经常重此轻彼,并不能保证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的正常开展与教学研究。除此之外,还有些高校把办艺术“校团”的出发点局限于为本校争奖项和荣誉,挤占本应用于面对全体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的师资、场地、设备和经费,颠倒了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以社团活动来代替公共音乐课程。

2、公共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界定不清楚

面向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化音乐教育和面向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是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两者在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要求等方面都不同。然而,我国目前的公共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法教材等方面缺乏专门化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仍然存有专业化音乐教育的色彩和倾向。

3、大学生对公共音乐教育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

据2006年对大连5所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27.5%的学生选学音乐课是为了补习中学阶段所扔掉的课程:有49.5%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还有23%的学生想学习一些音乐知识,用以方便以后工作,迎合社会潮流,应付各种场合的需要。”该调查同时显示,“学生普遍存在重实践课程,轻理论课程:重声乐课程,轻器乐课程:重流行歌曲演唱,轻声乐基本训练等现象。高校学生对音乐素质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讲存在偏差。”导致的结果是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没办法真正得到提高。 转贴于

二、改革方案

1、更新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理念,充分认识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作用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音乐为媒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形象性、愉悦性、感染力都将大大改善思想道德教育抽象说教的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学生将了解作曲家的生平、时代背景,理解多种题材、体裁、风格与形式,掌握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演唱演奏技巧,还会接触到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群体及地区、民族,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哲学、地理、民族学、人类学及其他艺术等领域。这些知识将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引导大学生认识世界多元化,培养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与热爱,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进而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开发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陶养其心智,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2、完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政策法规与机构建设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政策法规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完善机构建设的参照和有力保证。它使高校教育管理部门的意图,通过教育法令和规章得以全面实施,让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进程有法可依。按章办事。

篇(11)

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体现着当今社会文化事业的鲜明价值取向,也是促进音乐事业发展、培养新型音乐人才的一种重要实践,其根本目的就是传承、发展和创新音乐文化。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有着独特的审美功能和文化属性,在普通高校体系中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对培养提高高师和大学生音乐文化素质起着积极作用。加强音乐教育特别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既能充分认识到音乐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又能体味到世界各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风情,还能通过不断地学习、研究,增强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感情认同、实践认同和普及认同。但通过调查和平时工作实践中,也仍有部分高校或教师、学生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清、理解不够,影响和制约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顺利推行和作用发挥。笔者认为,在新的形势下,推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是我国高校尤其是音乐类高校的一项重要使命,建立和完善多元文化和音乐课程体系,不断加强高校综合素质教育,进一步提升学校整体文化品位显得尤为重要。

一、推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适应世界文化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全球的一种教育改革运动,是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和新潮流,也是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总趋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各类传媒、通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音乐文化相互依存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人们对全球音乐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深,多元音乐文化的推广已成为时展的必然所需。许多国家都认识到音乐教育文化的重要性,提出了适应时展的音乐教育文化多元。正是在这一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并开始实施的重要音乐教育举措。早在1953年,就成立“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并倡导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主旨。从此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已在世界范围内逐步确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逐渐得到全球广泛关注和实施。上世纪50年代,在美国大学教育专业中,多元文化已成为必修课,并列为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对一直崇尚于欧洲古典主义音乐教育模式的英国,注重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纳入学校开设的音乐课程之中,并要求学生多接受来自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各种风格的音乐。澳大利亚在许多音乐教学大纲中增加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内容。作为欧洲音乐中心的德国,也重点推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由此说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成为今天音乐文化全球化的大趋势。这些都足以说明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现了人们尊重并认同国际上存在的音乐文化需求―音乐文化的多元。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中国文化市场走向国际化,推行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既可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频繁交往,又能与世界各族人民互相交流情感和文化。从目前情况看,随着中国音乐教育界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实施和推广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逐步形成音乐教师、专家学者及教育部门的共识。但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历史原因,基本还是沿袭欧洲的音乐教育体系,没有真正走向国际化,实施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这正是目前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高师、专家学者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顺应全球音乐文化发展的潮流,自觉祛除以欧洲为中心的“一元论”旧观念,进一步牢固确立“多元化”理念,切实使普通高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稳步发展、推向深入。

二、推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解比较局限。虽然许多学者都认识到,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历史进步所趋、时展所向,但对其认识理解和实践运用上差距比较大,没有真正摆在重要位置上,依然处于被冷落、忽视的状态。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音乐院校中,仍沿袭以欧洲音乐体系为基础的音乐体系。就连我国音乐院校也是如此,现在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几所重点院校开设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并作为必修课,其他院校虽然也设置了多元文化教育课程,但一些硬软件跟不上,仍以西方音乐为基础的,民族的、世界的音乐相对较少。应该说,中国高等音乐院校的音乐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

(二)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师资力量是整个教育实施过程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他们会影响到整个民族文化的传承,影响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能否顺利推行和成功实现。在我国大部分院校中,许多音乐教师传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能力普遍偏弱,因为他们接受的都是传统的以西方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很少触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方面的内容,使他们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认识和实践上产生“先天不足”,这也是我们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面临的难点问题,必须立足长远下功夫解决。

(三)我国音乐教育模式比较陈旧。由于欧洲教学体制和音乐理论体系在我国音乐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目前我国音乐教育体系主要采用西方音乐价值体系,多元文化音乐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中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存在教学手段单一、内容不够丰富、教学缺少生动形象等方面的问题,大部分高等院校的音乐教材主要是西方音乐材料,一些音乐教育的评判仍以西方音乐价值体系为标准。这种单一的、传统的教育模式,长此以往,必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三、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初步考虑

(一)必须确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民族音乐文化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是灿烂的,世界民族音乐文化同样也是多彩的,游离于世界的音乐文化不是完整的音乐文化,必须要正确处理好中国音乐文化与世界音乐文化两者的关系,在重点强调“本土文化”的同时,更要提倡世界音乐文化。我们还应知道,多元文化音乐是人民群众在具体生活实践中创新的,因而又为人民群众广泛接受和使用。21世纪音乐教育应是以世界音乐为核心的多元化的音乐教育,这也是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应突破“欧洲文化中心论”这种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正确认识西方古典音乐仅仅是世界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努力改变以往以欧洲古典音乐知识体系以及文化价值观为主的教育模式,积极推行既可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又能以民族音乐文化为背景的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模式,加强对世界各民族文化音乐的了解并学习他们的长处,增进彼此间的文化交流,以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普通高校特色并与之国际潮流同步的音乐教育体系,做到与国际音乐教育协调发展、共同进步,使普通高校音乐文化融入国际音乐文化大家庭中,促进普通高校音乐文化中国化、全球化。

(二)必须加强音乐课程和教材建设。一方面,科学设置音乐课内容。在科学安排中国音乐内容比例的基础上,多增加一些欧洲以外国家音乐的教育内容,让大家更多地掌握中国音乐文化,更多地了解世界音乐的多样性。同时要突出加强多元文化教育内容,把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纳入高校音乐教学课程,并作为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选修课;另一方面,重视加强音乐教材建设。美国等一些国家对多元文化音乐教材建设比较重视,先后出版了大量的配合多元文化音乐课程的教科书,有效地促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对我国高校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目前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资源匮乏,长期以来困扰并制约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教材是实施教育的重要工具,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加强多元文化音乐教材建设。比如,多出版一些配合音乐教学的书本和乐谱类教材及一些音像教材,从国外多引进《世界音乐》《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视野》等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材;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编写、翻译有关世界各民族音乐的著作。

(三)必须创新音乐教育方法和模式。在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局限于本土的音乐和音乐教育模式,必须吸收世界各国民族音乐的精华,积极培养创造性的先进音乐教育模式,力求转变中国式的教育模式,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不断创新发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成效关键取决于各种教学实践,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接受不熟悉的音乐文化。多元文化音乐课程通常分为专业理论和实践体验课。在理论课中,重点从多元文化教育视觉把握外来与内在、传统与现代、西学与中学、现代与本土化的关系,让高师和大学生在各种音乐文化对比中加深对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在实践课中,主要学习演唱、演奏世界各民族的歌曲、器乐曲,或随音乐进行表演,从而使学生获取多元文化音乐感性认识,对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四)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是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关键所在,没有充足的师资力量推行多元文化音乐只是一句空话。美国对音乐师资力量始终高度重视,也采取了许多有效办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能否发展进步,不能仅限于方法或者教材,更主要的是教师的能力素质。首先,抓好职前教育。小孩的教育往往从学前抓起,我们的教师也要注重抓好职前教育。比如,在中学、大学、研究生专业课程中增设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内容,让他们提前“进入情况”,为将来成为合格的音乐教师夯实基础;其次,搞好岗前培训。对在职音乐教师进行必要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教学内容的培训。目前我国大多数音乐院校还没有开设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培训力量薄弱,资源比较缺乏。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开设有多元文化音乐课程,有一批专家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建议,这些师资力量雄厚、学者型人才多的学院,每年举办不少于两次的多元化音乐教育课程研讨会或高校教师培训班,更好地实现人力资源、教育资源、经费资源等共享,以解决高校师资培训难的问题。有条件的学校也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选送教师国外进修深造,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讲学,帮助教师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高任职和教学的能力;再次,严格选拔考核。对凡被选入音乐教师候选对象的都要进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相关内容知识的考核,对不合格的一律不录取。对现职的音乐教师定期组织考核,实行“末位淘汰制”,激发内动力,增强紧迫感,逐步形成一支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创新意识强、奉献精神好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韦蔚,对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形成的反思[J],西安音

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2]特里斯•M•沃尔克著、田林译,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

――基础与原理[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224页

[3]马达,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音乐

研究,2009年第6期

[4]刘咏莲,对我国高师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认识与思

考[J],池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