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新经济发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尽管经济学界对是否出现了新经济、什么是新经济以及新经济形成的原因还有不同的见解,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经济持续高增长、经济周期特征淡化、同时伴随着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是“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经济全球化、不断创新完善的金融市场特别是急剧增长的风险投资、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务实和稳健的宏观经济调控等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此,电脑、通讯、网络和金融化了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的发展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所带动的经济增长成为度量一个国家(地区)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
在信息技术的生产和应用方面比美国落后是欧盟经济存在的弱点之一。为此,欧盟提出了一系列打造新经济的措施,力争在10年内赶上或超过美国,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和最有活力的新经济地区。
一、欧盟新经济的发展
过去十年来,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这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明显上升,到2000年,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增加值达到4930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3.6%上升到4.4%,年均增长15%左右,大大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2.5%的增长水平,自1995年以来平均每年推动欧盟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但和美国相比,欧盟仍相形见绌,1995年以来,美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00年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8.3%,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来自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从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来说,1996-200年,欧盟只相当于美国1990-1995年的水平,相差近5年。各成员国的情况差别较大,爱尔兰、芬兰、瑞典、荷兰和英国等国家发展较快,其中爱尔兰的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美国,芬兰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美国。
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生产率的发展。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增长除了资金和劳动的投入引起的增长外,其他的都叫全要素生产率,实际上是技术要素的增长率。测算表明,1995年以来,信息技术对欧盟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为每年推动经济增长约0.2个百分点,相当于美国1990-1995年的水平。
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下跌使欧盟的通货膨胀率降低,20世纪80年代,硬件设备、软件和通讯服务的价格平均每年分别下降1.8%、0.3%和0.2%,90年代前半期,其分别下降3.3%、0.7%和0.7%,而到90年代后半期,其下降的速度分别达到10%、1.4%和1.3%。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的下降使欧盟的通货膨胀率自1995年以来每年降低0.2个百分点。
新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方面是信息技术产品的使用,计算机拥有量、上网人数、移动电话使用量、电子商务发展等是主要的指标。在这些领域,欧盟远不及美国,根据初步的估计,1999年,欧盟每100人均拥有计算机为20台,不到美国的二分之一;欧盟只有14%的人上网,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电子商务额约为170亿欧元,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只有人均移动通讯电话拥有量和美国持平。欧盟人均对信息技术产品的支出约为1600欧元,不及美国的一半。实证分析也表明,在欧盟,信息技术以外的部门没有因为利用信息技术而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总之,虽然,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推动了其经济的增长,但从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等看,欧盟要比美国落后5年。
二、欧盟新经济落后的原因
从传统的工业化进程和形成的经济结构看,欧盟与美国同属工业发达国家,区别不大,有的国家如德国甚至比美国的工业化进程更加明显。但为什么新经济首先出现在美国而不是欧盟。对此有两种解释,一是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中有比较优势;二是欧盟的经济体制僵化阻碍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不同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要素禀赋和专业化分工的作用。按照这一理论,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中建立了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拥有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鼓励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以及大量军工技术转为民用和军工产业的技术外溢等。人才优势是美国最主要的比较优势,美国的信息技术人员比例明显高于欧盟,在欧盟内部,芬兰、爱尔兰、瑞典等信息产业发展快的国家其受过自然科学和工程学教育的人员比例居于欧盟的前列。由于信息技术的网络效应和第一发起人效应,即使欧美在信息技术发展初期的差异很小,也可能由于研究与开发以及专业化生产的正反馈作用而使美国形成巨大的比较优势。欧美双边的信息技术贸易也说明了美国有比较优势,近几年来,欧盟从美国进口的信息技术产品占双边贸易的25%,而美国从欧盟进口的信息技术产品仅占双边贸易的6%。
经济体制差别的理论论证了欧盟僵化的经济体制束缚了新经济。首先是劳动力市场相对僵化。欧盟严格的解雇程序、高昂的解雇费用、最低工资限制、工作时间约束等各种就业保护措施和强大的工会势力使解雇工人的成本极高,抑制了企业利用节约劳动成本技术的积极性,减低了对信息技术产品的需求和应用。其次是金融体制不成熟,缺乏创新。美国实行的是股权资本主义,其发展的路径为:个人创业合伙制股份制,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风险投资在美国的出现和迅速膨胀被认为是一场金融革命和股权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为一些极具发展潜力和成长前景但又有高风险的新兴科技企业提供投资,催生了一大批信息技术企业并使之迅速发展,英特尔和微软等都是通过风险投资而成长为富可敌国的科技巨头的。而欧盟国家多为银行债权资本主义,其储蓄大多流入资产雄厚的少数大企业,许多依赖于科技成果创立的新兴企业因其无形资产不能做为抵押品而无法得到银行贷款支持,银行也不会提供风险投资,从而限制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此外,建立新企业的各种行政障碍、公共研究和私人研究严重分离等科研体制僵化也阻碍了信息技术的发展。
三、欧盟发展新经济的举措
虽然在新经济方面,欧盟落后于美国。但欧洲具备赶上来的机会和条件,一是欧美从事新经济的企业已相互兼并和投资;二是可以利用美国现有的经验和做法;三是欧元启动以后,欧洲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筹资越来越方便。但欧洲必须在经济结构改革和科教两个方面行动起来。去年3月欧盟里斯本首脑会议提出了建立电子欧洲计划,并把该计划提高到和欧盟共同市场、经济货币联盟同样的高度,此外,还制定了金融服务行动计划、风险投资行动计划、欧洲研究区战略等各种计划,力争在2010年前赶上美国的水平。其发展信息技术的主要政策如下:
1.坚决实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把物价稳定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减少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从而鼓励投资和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2.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步伐,改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法,实行统一的专利法。到2001年完全开放电信市场,2001年前欧盟境内所有学校上网,政府采购全部上网,加强网络培训,鼓励终生学习,。
3、发展风险投资市场。风险投资作为创新型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对高成长性的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与美国相比,风险投资在欧洲仍处于不发达阶段。1999年,美国的风险投资额达到了33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150%,其对软件、通信、因特网的投资达到180亿欧元;而欧洲的风险投资额仅为12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70%,其对软件、通信、因特网的投资为50亿欧元,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为此,欧盟提出了风险投资行动计划,主要措施为:加快欧盟内部一体化的步伐,使跨国金融活动更加便捷,专业投资人执行统一的结算规则,改善便于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金融条件,并斥资2.3亿欧元对企业获得贷款和风险投资等进行支持;成立7贤人委员会研究加快欧盟资本市场一体化政策。
4、培养企业家精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欧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基础,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首先,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利用社会基金资助各种宣传和推广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活动,加强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创建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其次,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提高研发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利用统一专利法保护创新企业的技术安全;再次,放松政府对企业在开业和营业等方面的种种限制,优化企业发展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环境;第四,提供企业国际化经营和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第五,发展包括电子商务、网络、信息、老龄服务、特色旅游、社区服务等在内的技术型、经济型和社会型等新型服务业。
1新经济的发展与内涵
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绕后·明确把经济安全作为对外政策的支柱之一。把经济利益放在对外政策的首位.并以信息技术革命和全球大市场为塞础,创出了长达100多个月的超长经济增长周期,伴随着低通涨、低失业率、持续强劲增长的经济态势.使美国进人了“新经济时代”及产业调整时期,其产业结钩过去传统的三大支往产业—建筑业、汽车业及钢铁业转到了现在以电脑讯、航天和金融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态。山于美国的经济信息产业的迅速突进.对基因层次生命技术的突破,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的成就等.可以认定:新经济来抓于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按术全球化,是建立在高新技术和网络经济之上的一种经济:知识经济追求的是知识创新、创成为新经济的心。而网络在经济空间的大最使川.则是新经济的最是以现代化高新技术产动力的新发式它只密集度、高市场霭木,成长和高附加值的四高.特点,而且经济达不依赖千大规模物流为特征的物质,它依靠的是一种信息链.譬如网络传输的是数据、信息和知识。生物技术传输的是笼因和生物信息。川之.新技术的本质特征是知识与创新。
新经济是扣对旧经济而言。说明了知识资本的形成和积篆。可以使人类支配的资该得到量和质的全面提高,成为推动经济墩长新的动力。以网络为摧础的新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能创造巨大的价值.而且还以几伺数峭长。新经济对比旧经济,其不同特征是增长动力不它是以高科技、网络及信息为增长动力:二是生产方式不同,它以集约型为主;三是交换方式不同,它以电子商务为主要交换手段;四是经济主体交往不同。新经济趋向全球一体化;五是资薄共享。它对人类的供给适无限的、对人类的需求也是无限的。;过对这一特征的透析.可看到在高科技及网络成长的背后是微电子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支律;集约化生产的下面是知识资本和金钱资本的换位的互助,电子商务普及前提是信息网络平台和社会信用休系的建立,经济一体化不仅意味着分工的深化.味着新一轮利润再分配的起。在新旧经济更迭中。在生产力形态上,“新经济”是“泪经济俘的延仰。在生产关系形态上。新经济冲是“旧经济”的扬亦和异化.因之.没有传统的生产就没有现代方式的销鲁.没有人力的资本化就没有传统资本的退出空间,一新经济扮的腾跃踏板正是旧经济,,新们经济是扣互渗透,融合和转化的。新经济既是一种理论上对传统经济规律的挑战也是一种对现实经济形态的冲击,是关于经济变革原因的高度概括.
新经挤代表了未来方向,并且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进程.因此将逐步出现翻天贾地的交化,新经济会给人类带来福音.
2美国发展新经济的启迪
美国新经济的形成约用了10年的时问.美国经济之所以新。发展速度之所以快。一是因为技术革命—以数字信息为伙心的技术开发的突飞猛进;二是因为投资革命—以风险投资为主导的在信息科技领域的投资狂潮.把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作为国家的重要发履战略.形成美国式的”新产业政策”.从70股纪90年代初,信息技术和设备投资作为固定资本投资大幅度增长.扩大了美国总资本存量.使资本形成规模.构成新经济的主导产业井取代传统产业,成为美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标志着美国已从工业经济向新型的信息经济、从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同时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既反对完全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干预、其宏观经济政策已不仅是将重点放在总量的简衡上.而更注意结构阔整l创造一个有利于私营企业创新和竞争的商业环境;保证政府对研究开发的充分投入.砚已成为仅次于国防投人的联邦预算第二大支出,消除限碍政府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的不利因素;改革环境法制,完善领导机制.推动技术开发、应用与扩散。建设面向即世纪的支撑和泥进工商业的圣础设施.实现军事和民用产业的技术据础一体化.培育世界一流的劳动力队伍.不断创造以知识为纂确的新经济。工资成本是西方国家生产成本的第一大项.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就大大放松了对劳动市场的政府管制.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和灵活性.使得90年代以来美国的实际工资增长率大大低于经济增长率.这一点对美国经济长期持续高速增长至关重要。即低失业与低工资并存。目前,美国正处于一个饮速革新、井由它带来经济上的巨大而持久收益时代.
3发展中的中国如何应对
对于发展中的国家来说,新经济在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但首先可借助新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其次有利于对传统产业进行高技术改发展中国家占据相对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都分资术集型行业,通过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可重获得国际竞争力.特别是传统产业与情息技术和结合,也可获得第二次成长空间。这叼加快经济结构转变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另外还可利用市场规模的力最,引导供给系统的变化.
就挑战而言。新经济对发展中国家的就业、收人分配和某些传统产业会产生巨大的冲击。知识和教育的国别差异.要大大高于收人水平差异。新经济还会产生“超国界性”的巨大影响,因网络经济会使国别棍念淡化,具有极强的“超国界性”特点.发展中国家的竟争对手是全球性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总摄连续跨过三个台阶:1999年第一次超亿万元大关,整体国际收支态势良好,有力吸引了国际投资商对中国的信心。我国当前经济增长呈现大特点:一是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有所提高.二是从生产方面看,经济增长主要靠工业、三是从需求方面看。经济增长主要靠国内需求,尤其是清费需求,四是经济增长是以经济效益大幅度改善为摹础的,表明经济增长质摄明显提高;五是资金投人增长较多。有力排动了经济增长,六是三大地带经济增长的差距有所缩小。但从.总体分析。进人新经济时代对我国的挑战大于机遇.因我国当前是处于工业化中期和信息化结合期,实现工业化仍是找国大多数地区所必须完成的艰巨任务。但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井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基本上丈现了工业化。新经济已在这些地方萌发,西部大开发已成为世界经济的热点,蕴藏者巨大的潜力.新经济可促进我国企业加快实现信息化、电子化、网络化.重新构造企业经营管理运作揍式,做到升级和转型.提高企业竟争力电子商务将为企业节约成本。提升效率。作为交易平台.为传统企业扩大市场甲为企业寻找全新商机发挥重要作用。网打破了地域界限。正迅速演变成全球经济活动统一的新平台和神经系统;电子商务关系到社会转型时期国家生存与发展,
我国虽是世界最大的信息产品市场.但却有BO瑞以上的企业既无信息设施,信息系统又未成为企业日常经营系统的有效部分.应力争在10年内全国:以企业都必须佣有信息网络设施,并实现专业化系列化.
新经济给传统的社会生活和结构带来了变化。给生产组织结构和方式带来了变化.因之.加速观念的转变是今后政府和企业所而临的乘大问题。结合“礼关”.政府和企业要争取积极的,开放的心态去主动迎接经济全球化.在国内要正形市场经济大环境和开放的市场,一能搞好对外开放,厦传统企业和国有企业真正滋人到经济全球化的潮流,问时还要迸行市沙创新,绕主业,进行管理未来社会、企业最大压力是人才竞争体制创孤足立人尽其一尽且用的激励机制和造一个和积服进取的创业环垅。政府应为备类企一进人市场和参与竟争供公平环境甲对各种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要为弘个社会建立一种高效率机制。尽量降低社会成本和交易费用,使企业轻装上阵。我国在世界产业发展链条上,还处在较低的梯度上.需要从工业化逐次提升中。取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当前,要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作为重点,克服一切制约因素。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大科研投人.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加饮我国产业结钩调镇。另外,我国极为有限的对外投资规模.很大程度上反映我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国际化经省的局限性.总的来说.我国外贸规模可观。但进出口结构不尽合理;利用外资成就喜人,但外商投资结构有持优化l外资逐步增加,但与我国经济规模极不协调。为此,我们必须加快经济运行机制与国际接轨,提高开放体系中的宏观调控。为充分分享世界经济一体化利益奠定体制基础;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我国产业结构一跨越式优化;为改善外资条件奠定产业基础.提高外贸与市场流通水平努力改善外贸结构及其条件.为开故型经济进一步发展奠定市场基础.大力推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使优势企业加快发展,为顺利进人国际市场竞争奠定微观爹础;加强跨国经昔人才培训,提高国际经营战略水平;为分享经济全球化利益奠定才基础。
尽管经济学界对是否出现了新经济、什么是新经济以及新经济形成的原因还有不同的见解,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经济持续高增长、经济周期特征淡化、同时伴随着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是“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经济全球化、不断创新完善的金融市场特别是急剧增长的风险投资、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务实和稳健的宏观经济调控等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此,电脑、通讯、网络和金融化了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的发展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所带动的经济增长成为度量一个国家(地区)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
在信息技术的生产和应用方面比美国落后是欧盟经济存在的弱点之一。为此,欧盟提出了一系列打造新经济的措施,力争在10年内赶上或超过美国,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和最有活力的新经济地区。
一、欧盟新经济的发展
过去十年来,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这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明显上升,到2000年,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增加值达到4930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3.6%上升到4.4%,年均增长15%左右,大大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2.5%的增长水平,自1995年以来平均每年推动欧盟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但和美国相比,欧盟仍相形见绌,1995年以来,美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00年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8.3%,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来自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从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来说,1996-200年,欧盟只相当于美国1990-1995年的水平,相差近5年。各成员国的情况差别较大,爱尔兰、芬兰、瑞典、荷兰和英国等国家发展较快,其中爱尔兰的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美国,芬兰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美国。
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生产率的发展。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增长除了资金和劳动的投入引起的增长外,其他的都叫全要素生产率,实际上是技术要素的增长率。测算表明,1995年以来,信息技术对欧盟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为每年推动经济增长约0.2个百分点,相当于美国1990-1995年的水平。
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下跌使欧盟的通货膨胀率降低,20世纪80年代,硬件设备、软件和通讯服务的价格平均每年分别下降1.8%、0.3%和0.2%,90年代前半期,其分别下降3.3%、0.7%和0.7%,而到90年代后半期,其下降的速度分别达到10%、1.4%和1.3%。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的下降使欧盟的通货膨胀率自1995年以来每年降低0.2个百分点。
新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方面是信息技术产品的使用,计算机拥有量、上网人数、移动电话使用量、电子商务发展等是主要的指标。在这些领域,欧盟远不及美国,根据初步的估计,1999年,欧盟每100人均拥有计算机为20台,不到美国的二分之一;欧盟只有14%的人上网,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电子商务额约为170亿欧元,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只有人均移动通讯电话拥有量和美国持平。欧盟人均对信息技术产品的支出约为1600欧元,不及美国的一半。实证分析也表明,在欧盟,信息技术以外的部门没有因为利用信息技术而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总之,虽然,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推动了其经济的增长,但从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等看,欧盟要比美国落后5年。
二、欧盟新经济落后的原因
从传统的工业化进程和形成的经济结构看,欧盟与美国同属工业发达国家,区别不大,有的国家如德国甚至比美国的工业化进程更加明显。但为什么新经济首先出现在美国而不是欧盟。对此有两种解释,一是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中有比较优势;二是欧盟的经济体制僵化阻碍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不同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要素禀赋和专业化分工的作用。按照这一理论,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中建立了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拥有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鼓励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以及大量军工技术转为民用和军工产业的技术外溢等。人才优势是美国最主要的比较优势,美国的信息技术人员比例明显高于欧盟,在欧盟内部,芬兰、爱尔兰、瑞典等信息产业发展快的国家其受过自然科学和工程学教育的人员比例居于欧盟的前列。由于信息技术的网络效应和第一发起人效应,即使欧美在信息技术发展初期的差异很小,也可能由于研究与开发以及专业化生产的正反馈作用而使美国形成巨大的比较优势。欧美双边的信息技术贸易也说明了美国有比较优势,近几年来,欧盟从美国进口的信息技术产品占双边贸易的25%,而美国从欧盟进口的信息技术产品仅占双边贸易的6%。
经济体制差别的理论论证了欧盟僵化的经济体制束缚了新经济。首先是劳动力市场相对僵化。欧盟严格的解雇程序、高昂的解雇费用、最低工资限制、工作时间约束等各种就业保护措施和强大的工会势力使解雇工人的成本极高,抑制了企业利用节约劳动成本技术的积极性,减低了对信息技术产品的需求和应用。其次是金融体制不成熟,缺乏创新。美国实行的是股权资本主义,其发展的路径为:个人创业合伙制股份制,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风险投资在美国的出现和迅速膨胀被认为是一场金融革命和股权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为一些极具发展潜力和成长前景但又有高风险的新兴科技企业提供投资,催生了一大批信息技术企业并使之迅速发展,英特尔和微软等都是通过风险投资而成长为富可敌国的科技巨头的。而欧盟国家多为银行债权资本主义,其储蓄大多流入资产雄厚的少数大企业,许多依赖于科技成果创立的新兴企业因其无形资产不能做为抵押品而无法得到银行贷款支持,银行也不会提供风险投资,从而限制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此外,建立新企业的各种行政障碍、公共研究和私人研究严重分离等科研体制僵化也阻碍了信息技术的发展。
三、欧盟发展新经济的举措
虽然在新经济方面,欧盟落后于美国。但欧洲具备赶上来的机会和条件,一是欧美从事新经济的企业已相互兼并和投资;二是可以利用美国现有的经验和做法;三是欧元启动以后,欧洲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筹资越来越方便。但欧洲必须在经济结构改革和科教两个方面行动起来。去年3月欧盟里斯本首脑会议提出了建立电子欧洲计划,并把该计划提高到和欧盟共同市场、经济货币联盟同样的高度,此外,还制定了金融服务行动计划、风险投资行动计划、欧洲研究区战略等各种计划,力争在2010年前赶上美国的水平。其发展信息技术的主要政策如下:
1.坚决实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把物价稳定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减少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从而鼓励投资和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2.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步伐,改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法,实行统一的专利法。到2001年完全开放电信市场,2001年前欧盟境内所有学校上网,政府采购全部上网,加强网络培训,鼓励终生学习,。
3、发展风险投资市场。风险投资作为创新型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对高成长性的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与美国相比,风险投资在欧洲仍处于不发达阶段。1999年,美国的风险投资额达到了33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150%,其对软件、通信、因特网的投资达到180亿欧元;而欧洲的风险投资额仅为12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70%,其对软件、通信、因特网的投资为50亿欧元,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为此,欧盟提出了风险投资行动计划,主要措施为:加快欧盟内部一体化的步伐,使跨国金融活动更加便捷,专业投资人执行统一的结算规则,改善便于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金融条件,并斥资2.3亿欧元对企业获得贷款和风险投资等进行支持;成立7贤人委员会研究加快欧盟资本市场一体化政策。
4、培养企业家精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欧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基础,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首先,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利用社会基金资助各种宣传和推广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活动,加强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创建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其次,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提高研发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利用统一专利法保护创新企业的技术安全;再次,放松政府对企业在开业和营业等方面的种种限制,优化企业发展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环境;第四,提供企业国际化经营和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第五,发展包括电子商务、网络、信息、老龄服务、特色旅游、社区服务等在内的技术型、经济型和社会型等新型服务业。
1.知识经济将使企业的管理基础向知识资本转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形态的转换,企业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迄今为止,企业管理经历了以经验管理为特征的第一代管理、以科学管理为特征的第二代管理、以行为管理为特征的第三代管理、以现代管理为特征的第四代管理和以知识管理为特征的第五代管理(IBM知识管理咨询公司的MarkW.McElroy认为知识管理包括强调技术重要性的第一代知识管理和更多考虑人力资源和过程主动性的第二代知识管理。)
企业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分析企业知识的存在形态和运行规律,以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以实现各种类型资本同时增值的管理思想、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就一个企业而言,知识有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两种形态,企业可以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建立公司外部知识网络和企业内部网络,以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并通过设立知识仓库、建立专家系统、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和建立知识联盟,有效地管理、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提高其竞争力。
随着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殷墟宗庙区、王陵区及周边的缓冲区内的综合保护与整治就成了一个长期的任务。迁出工业项目,禁建大型建筑,就成了必然的结果,那么保护区内的经济发展靠什么来带动,怎么才能取得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丰收,就成了困扰保护区今后战略发展的一个难题。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好殷墟世界文化遗产,探索经济发展的崭新模式,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一、殷墟保护区的现状与分析
(一)殷墟保护区现状与不利因素分析
殷墟保护区位于安阳市殷都区安钢大道北侧,北外环路以南,纱厂以西,西外环路以东,这样一个广大的区域,内辖花园庄、小屯、王裕口、四盘磨、柴库等十余个村庄。原来这些村庄的工商业基础就十分薄弱,为了申遗,他们忍痛割爱,迁出了工商业项目,使本来就十分薄弱的经济发展优势一下子降到了谷底,又回到了单纯的农业经济模式,严重地制约了区内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殷墟保护区有利因素分析
我们也应该看到保护区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商机,一是申遗的成功带来了旅游业、影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二是随着洹河生态林综合开发示范项目的立项和建设,带动了新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的启动,将会给工业迁出后开启一番天地。三是保护区北临北蒙工业园内,南接市区繁华的安钢地区,又为农副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四是青铜工艺的研制与销售又将带动一批新兴的文化产业的崛起与繁荣。五是商业的再度兴起也会为保护区内的百姓带来增收和实惠。
二、殷墟保护区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思考与实践
(一)殷墟保护区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指导思想
殷墟保护区经济发展总的指导思想,以坚持殷墟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科学利用为原则,带动文化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以洹河生态林综合开发示范项目的建设为契机,带动保护区内新一轮的农业结构产业化调整;发挥城乡结合部的区域优势,大力引进商业以形成文化、旅游、农副产品贸易集散地,最终形成文化、旅游、农业、商业综合发展的独特的区域性新经济发展模式。
(二)关于保护区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思考与实践
1.解决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展利用的关系
我们必须把对遗产的保护放在首位,而后进行科学有序且有限度的开发与利用,这主要是指与遗产相关的一些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比如,对神话传说的整理与开发,对古老甲骨文的研究与仿制,对青铜工艺的研究与仿制,对周易的研究和举办各种文化交流,对遗产的参观性旅游活动,相关的餐饮文化活动以及休闲度假活动,建设与遗产相关的影视文化城,立足于农业结构产业化调整的种植业、养殖业和简单加工业的发展等。
2.政府组织引导,企业示范带动,逐步形成产业化链条
保护区的产业化崛起,与政府的组织引导和政策支持有着极大的关系,政府要紧紧抓住殷墟遗产这个法宝,利用文化资源搭台唱戏,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多渠道吸引资金,提高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促进各种龙头企业的孵化和完善,提高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链条。
3.大力整治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秩序
这既关系到殷墟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又关系到招商引资的成功,同时也关系到区内正常的经济运行和发展,可以说,要想有一个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区域性新经济发展模式,就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这项工作。
4.保护区新经济模式的实践
安阳市殷都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科技局和市园林处的大力支持下,本着以上的精神和原则,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是以各种创建活动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对村容村貌进行了大力的整治,完善了各种设施,修整了道路,绿化了环境,整顿了秩序,使整个保护区的环境质量有了一个质的变化,有利于保护区各项经济事业的发展。
二是以洹河生态林综合开发示范项目的立项和建设,积极推动农业结构的产业化调整。现已形成木材生产与加工,花木生产与销售,渔业生产与休闲垂钓,旅游产品开发与休闲度假,影视文化与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为主的区域性发展模式,培育了一批初具规模的龙头企业,如司母戊文化传播公司,荷花休闲垂钓中心,大翔花木培育基地,洹上酒家餐饮中心,吴家大院影视文化城、武官周末贸易市场、大司空、王裕口、宠物市场等,对区内经济直到了积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链条也在积极地运作之中。
三、保护区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构架与前景展望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为保护区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做一个概念性构架和前景展望。
(一)保护区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构架
在坚持遗产保护的前提下构架:
去除大型建筑和工业项目;
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走农业结构调整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开发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商贸等相关产业;
二、以色列创新经济
在我国经济发展,以色列国家是推进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条件。一方面,以色列国家的创新能力较强和科技水平较高。该国的自然资源十分匮乏,但其坚持走创新经济之路,实现知识型经济的成功飞跃。创新是以色列的创新经济灵魂,依靠创新,逐渐解决生存问题,并且能够科技竞争实力逐渐增强。在其发展中,政府给予支持、以出口为主、大力发展国内风险投资、注重将风险投资和科技发展相结合,同时坚持科技创新,为国家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另一方面,以色列国家重视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将其上升至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政府对该观点给予高度认可,为中以两国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现阶段,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以色列国家能够对我国提供外援式的帮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佳伙伴,同时为我国提供有力支持。
三、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从以色列国家创新经济视角出发可知,对我国经济发展给予一定的启示。我国要更好实现经济转型,必须坚持与以色列国家之间合作,并清除中以合作阻碍因素,实现及提出促进中以合作的有效策略,对推动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1.中以合作中的阻碍
首先,中以两国之间存在着文化和思维的差异性。在中以建交20多年以来,双方合作越来越密切,但仍然对彼此的了解不够。就两国思维方式而言,以色列国家遵循“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我国坚持“中庸之道”。例如:就两国农业发展来看,以色列农业设备设施十分完善,但农作物大棚却朴实;我国农业设备设施相对较为先进,但软件系统、管理理念仍然有所欠缺,阻碍农业发展进程。其次,受国关影响相对较大,主要受阿拉伯、美国等方面的影响,中以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受其牵制较大,影响两国之间建交的深度、广度。再次,政府层面的统筹机制相对较为缺失,不能为中以两国深入合作提供有力的框架支撑。最后,双边关系相对不具备对称性,受国土等资源的限制影响较大,亟需得到双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引导,以促进两国之间合作企业的良好发展。
2.促进中以合作的策略
从建构主义和国关理论来看,中以合作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必然选择,我国经济发展中有必要积极借鉴以色列国家的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以充分激发中以技术合作的潜力。
2、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并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专家们预测,在未来5年内,网上贸易额将达到全球贸易额的四分之一。新经济的一个显著标志是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贸易额的扩大促进了全球化贸易的发展。但是由于它的产生与迅猛发展,以及作为一种无纸化、无场所化的新兴产业,给各国企业体制及管理模式和内控机制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并由此而滋生出一系列内部控制问题。
传统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定,企业内部无论哪个单位和个人,无论从事生产、销售、还是对外提供劳务,都要办理必要的手续,并经过批准。然而电子商务自问世以来,似乎就一直忽视这一关系的存在,任何一个人只要拥有一只“猫”(Mdem)和一根电话线,通过互联网人口提供的服务就可以参与网上交易。这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电子商务完全是建立在一个虚拟的市场上:企业的贸易活动不再需要原有的固定营业场所、商等有形结构来完成,大多数产品或劳务的交易并不需要企业实际出现,而仅需一个网站和能够从事相关交易的软件,而且互联网上的网址、E-mail且地址、身份(ID)等,与产品或劳务的提供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这给企业内部控制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网上交易的安全性问题。
3、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应当关注观念的变革与创新。即要把对企业的财务监控作为切入点,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效益监控体系,以企业最终经营成果作为内部控制的依据。新的内部控制观念中最关键的是,要规避传统经济下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缺陷,真正建立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在新经济条件下经营全过程的会计核算制度,其核心在于建立一套科学的会计核算指标。传统经济下的会计核算指标多为实物资源指标,而对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经营管理资源等无形资产反映很不充分。但在新经济条件下,主导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力量己经不取决于有形资源,而更取决于企业能否拥有和控制无形资源。那么,企业传统的内部控制会计模式所面临的将是一场急风暴雨式的革命。会计及内部控制不应当是经济理论革命的适应者,而应当在某些领域率先进行改革。我国企业除了要主动向新经济学习外,还应当向世界上先进的网络公司学习,向其它类型的高科技企业学习,甚至向这些企业投资,通过投资买创新,买经验,买管理办法。在新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更应当有全球经济意识,要能敏感地认识到各类新生事物的价值,如品牌的价值、域名的价值、互联网的价值、生物工程的价值、纳米技术的价值等。
4、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员工的价值,内部控制机制也应当按经济规律办事。面对开放的经济环境,员工的高素质和高流动性是一种正常现象,这是高效秦市场所必需的要素。面对这种形势,企业要用市场战略的眼光来衡量他们的价值,内部控制的功能主要在于提高员工的创新热情。内部控制组织的高效率是适应信息社会的先决条件。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许多重大决定都存在着巨额固定成本,又称沉没成本,一旦停止生产经营,或研究开发不成功,就很难再收回。因此,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经营风险,内部控制更应当关注企业决策的科学性。
5、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应当关注两大体系的建设。企业为了实现对资源的有效控制,主要依赖于自身的两种体系:制度体系和能力体系。制度体系主要是指以企业财产权利或产权关系为基础的一系列法律、规则、规范、制度、条例等的制度安排。能力体系则主要是以企业智力资本为基础而拥有的变换、创新、整合等的系统能力。
企业基于一定的制度体系,通过权利的享有和使用,可以保证对企业活动所必需相关资源进行支配和应用;而基于一定的能力体系,则可以产生对已有资源进行配置的附加或放大。效应,也就是能够促使企业的资源实现高效率或最佳配置。因此,如何构建这两种体系亦将成为新经济下的一大课题。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制度体系的模式是什么?至今还没有明确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需要建立起新的企业制度。在新经济条件下,对企业的能力体系还缺乏一定的认识。
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能力蕴涵于其系统运行过程之中。具体表现为满足用户需求不断变化的“变换能力”,以及适应市场和环境的“创新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和协调各种资源产生更大效益的“整合能力”等。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关键在于制度安排和能力体系的培养和构建。如果企业没有相应的配套制度,不具备上述基本能力,要想在新经济条件下生存是很困难的。
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能力体系以智力资本为基础。支撑企业能力体系的要素主要有三个:技术、人员和组织。新经济下企业应具备的技术实力,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如机械、设备、安装、生产等狭义技术,而是包括服务、沟通、筹资、投资、战略、形象等因素在内的广义技术。也就是说,新经济下企业应该发展的技术是能够创造和实现资源价值的有形或无形的技术整体,也可以叫做“硬技术”与“软技术”的总和。
新经济下企业的人员因素对其能力体系的支撑作用,必须超越传统意识下只注重内部人员,特别是内部管理人员的狭隘认识。虽然提高内部人员的素质对于改变企业的智能基础和能力结构非常重要。但是,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能力的载体是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供应商、销售商、消费者、信息传播者等这些与企业经营活动形成价值联系和利益关系的各种人员群体。
新经济下企业的组织是配置资源和发挥能力的结构形式,从根本上说,它是企业整体能力的整合机制。它必须是开放的、极具活力的组织,这样才能为能力的发挥创造一个空间,提供千个舞台。
新经济下企业的整体能力的发挥依存于三种组织联系形式:工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和外部协作组织。正式组织主要通过“职能角色”发挥资源的优势作用;非正式组织主要通过“自然沟通”发掘深层次的内在活力;外部协作组织主要通过“利益共享”实现合作竞争力。
二、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将发生显著变化首先,企业内部控制的组织基构将改变。那种工业时代的金字塔式、自上而下控制的组织形式,将转变为扁平化、网络化、民主化的组织形式。新经济要求企业不断创新,这需要个人、部门之间进行高效率的合作,需要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企业内部控制不是更多地基于权力的需要,而是基于信息的科学性和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新经济下,企业内部控制层次明显减少,但责任更加明确,效率更加提高。内部控制通过每个人与组织建立起合适的“视窗”进行,内部控制的透明度也大大增强。
其次,企业内部控制的方式也将改变。工业经济时代的企业内部控制方式是高层控制低层,一层控制一层。而在新经济时代,由于网络可以及时传递各种信息,而许多知识和重要信息主要分散在企业的基层,存在于专家的头脑中。因此,企业内部由最基层建立起的各种类型的控制小组,将是实行自我控制最佳的控制方式。
第三,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有所扩展。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企业内部控制侧重于内部管理。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企业与国家之间可以共享对方所拥有的资源。过去边界明确现象逐渐消失,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进入其合作伙伴的信息系统,实现内部控制的外部化、宏观化。
第四,企业内部控制程序由顺序化向并行化发展。在新经济时代,由于网络和普遍采用的视窗工作方式,使得工作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接近不再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这样内部控制可以由顺序化向并行化发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企业设计、制造、销售、工业工程人员并肩工作,共同控制企业的物流和信息流,控制企业的资金流量和流向。
第五,企业内部控制关系也将发生明显变化,由命令与控制向集中与协调转变。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内部等级非常明显,工作先按过程分解,然后通过命令和控制再将其进行连接,指令往往来自企业上层。在新经济时代,企业通过网络可以很方便地使内部人员之间及与外部人员之间平等、动态地进行协作和沟通。企业中每一个人都是网络中的知识贡献者,都可以成为企业控制网络上的决策点或节点,都可以尽可能地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三、新经济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创新新经济是在高科技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企业在新经济环境下运行具有很大风险,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创新作保证。这种内部控制制度创新主要表现在:
第一,建立新型的资金供给制度,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对资金的需求。要对有市场价值的一切创新活动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但是创新活动具有很大风险,传统的资金供给制度难以满足创新活动的需要。因此,企业资金供应渠道将更加多元化,需要大量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而对这部分资金的控制,需要从制度上进行彻底更新。
第二,建立新型的成本、费用控制制度。在新经济条件下,不能沿用传统的成本、费用控制制度,那将限制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也不利于发挥各个部门、个人的专业特长。新经济是建立在开放式、竞争性的市场上的,更加注重科技成果的创新和产业化。我们传统的成本、费用控制往往与科技创新,与市场价值分析相脱节,单纯追求费用的节省和成本的降低。因而,成本、费用控制制度的创新显得非常重要。成本、费用控制制度要面向市场,面向未来,要做到产学研政良性互动。政府应当制订一些规范性、指导性的成本、费用控制制度,具体如何实行,如何操作,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加以应用。比如,在许多不成功的项目上投资,花费了大量的成本、费用,在传统经济下,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不允许的,而在新经济条件下,这完全是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
第三,建立新型的投资控制制度。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投资控制不能按传统的老一套办法进行,更应当关注投资风险问题,关注投资的最终价值的实现。投资控制应当更加民主化、法制化、科学化,更充分地发挥专家集体的智慧,更加关注对高科技,对人类生存环境有利项目的投资。在投资方案的评价方面除了要考虑传统的一些经济指标外,要更加注重社会价值与环境价值指标的评估,关注投资对企业员工价值的影响,关注投资对企业未来创新能力、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的影响,关注投资对企业员工精神风貌和企业形象的影响。
第四,建立新型的分配控制制度。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分配控制制度也应当大胆改革创新。对员工的分配,对创新的分配,对无形资产的分配,对资本的分配,对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的分配,都应当更加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新经济的运行,更加有利于全部资源的优化配置。这种新的分配控制制度应当更加注重有利于新经济的各种创新的价值,应当在科学测评各种资源的附加价值的基础上,控制新增加价值的合理再分配。
四、新经济下企业内部控制的国玫化问题新经济是全球化经济,因此,企业内部控制也有国际化趋势。但每一个企业都受本国文化、制度、经济、政治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企业内部控制也不例外,也有一个国家化的问题,即要考虑中国的国情和文化。
第一,企业内部控制要重视伦理道德规范建设。西方国家强调的是法制,我们也在向法制化国家靠拢。但我们也强调“以德治国”。企业内部控制应当建立在共同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团队精神。只有当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信仰明确、思想鲜明,内部控制才更有实效。在新经济下,伦理道德具有极高的价值。企业内部控制的逻辑起点应当是“修己安人”,“修己”就是自我管理,而自我管理是未来企业内部控制的总纲。
人才观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间题.它渗透在识人选人用人留人等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的环节中,成为组织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如何从人才观角度实施组织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效。本文拟从人才观角度探讨组织文化的建设同题。
一、新经济时代的人才观
社会对人才的看法一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农业经济社会重视的人才是那些体格强壮精通拱作。具有经验型认知和技能的人;工业经济社会的人才是那些能够熟练操作各种机器、制造机器.在工厂进行各种物质生产的人。从表而上看农业社会的人才标准与工业社会迥然不同,但它们对人才的本质看法基本一致,即人才受到资本的雇佣,资本第一位,人才第二位,资本相对于人才而言是稀缺的。后工业社会则认为人才是那种能移灵活运用信息。有创造性的人,随着上世纪末新经济的悄然兴起,人才流动全球化趋势增强,人才的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人才作为独特的生产要素。排在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之首,从而开始了人才雇佣资本的新时代。在知识型企业里,创新型脑力劳动者取代资本所有者成为委托人,和管理者共同分享企业剩余;资本所有者成为债权人,获取相对固定的投资收益;生产者负责生产,获得固定的工资报酸。如今人才表现出更多方面的特性:一是专长性。人才都是有所专长和能力的人,是本领域的行家里手,人力资本价值高:二是进取心,人才拥有较高的成就动机水平,他们竭力想发挥自己的才干、发展自己的才干,对工作价值的期望高;三是自主性,人格的自主性明显,对人、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处理问题的程序。不轻易受他人左右,自我管理的能力强;四是流动性,人才的流动性远远高于普通员工.他们容易凭借自己的实力和知名度独立于组织之外获得聘用。更倾向于职业承诺而非组织承诺,特别是组织承诺中的感情承诺和继续承诺较低;五是稀缺性.人才不外乎是个体的先天潜质、后天教育以及环境熏陶锤炼综合作用的结果,缺少任何一方都难以成材。所以人才对社会来说总是稀缺的,是一种珍贵的资源;六是创新性,它是高素质人才的典型特征,表现出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或生产出有价值的新产品、新观念、新方法的能力。人才作为一个具有人力资本属性和自由意志的主体,总是不断地从组织环境中汲取信息和知识以实现自我价值的成长.而组织也需要不同人才能量的发挥达到自身的且标,二者的关系状况体现着一个组织所特有的文化特色。而所谓的组织文化是“特定群体所发明、发现和发展的、用于学习应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整合问题的基本假设的形式,这些形式运作良好足以显示出成效、因而它们成为教育员工用以知觉、思考和感受组织间题的实际形式’。组织要想不断创新并拥有竞争优势、就必须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吸引并留住最好的人才。由此可见,新经济时代要求组织创建的是一种以正确的人才观为基础,以吸纳留用高素质人才为目的,以创新激励、协作共享和心理契约为特征的组织文化。
二、创新文化建设
任何一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创新一直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一个组织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组织成员创造性的发挥。创新文化建设的任务一方面是吸引、聚集一批创新型人才,抢占人才高地,增强组织的竞争力;另一方雨是设立相应机制开发现有人员的创造性:不过“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创新文化与传统企业文化强调的创新有着差别很大的价值取向和具体内容,前者更加重视经济主体的独立性.个性和灵活性,提倡和保护具有个人冲动的‘’灵感’和独创性,鼓励不畏风险,激发创造热情,允许尝试失败。对人的尊重首先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正当欲望。使其才能智慧得以充分释放。而对工业经济中所提倡的“集体观念.’、“群体意识.’、“步调一致”、“绝对服从’‘等传统企业文化理念则持批判态度,认为这正是扼杀个性创造性的罪魁‘’①二曾几何时。以强调员工的忠诚感、服从性和缓慢提升制度的日本企业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企业文化研究热潮。但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日本经济的衰退使得日本企业文化的光环日趋式微,日本企业的神话破灭了。而美国经济近十年则持续增长,为此人们不得不冷静反思美国经济繁荣背后的文化根源。美国的文化‘教育历来尊重人的个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强调不同于他人的个人价值,这种追求创新的文化背景可能决定着新经济必然最早出现在美国,而不是其他国家,并使其他国家发生强烈的趋同效应二我们知道,新经济时代人才的突出特性就是创新性,美国硅谷之所以被称为’世界脑库‘’即着眼于人才的创造性而言‘创造性人才是组织最宝贵的资源。其能量的发挥离不开相适应的创新文化氛围和创新机制的设置。霍夫施泰德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推崇的英雄般的人物,创新文化的建设首先应在组织内外部寻找创新型的偶像人物,使之对组织成员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带动一批员工的成长。如比尔。盖兹已成为知识资本家的代表,IT行业的英雄。深深地影响着IS业的年轻人就一个企业来说,企业家本身就是在特定环境中基于自身人力资本所有权与企业所有权的合理分配而实施创新行为的主体,其创新行为的发生依赖于对企业资源的充分调动和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准确把握,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影响到下属员工的工作状态和质量,世界著名大学和老牌企业无不以其历史的、现时代的英雄人物激励着后来者。其次,一个组织的创新文化需要通畅的信息流动网络。任何一种创新活动都是对所拥有信息的加工改造过程,新经济越来越要求工作人员具有理解信息、对信息迅速做出反应、管理信息和利用信息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组织成员对组织内外部信息保持开放吸纳的态度。以求活跃思维拓展视野,这是人才自我成长的内在需要,现实中的组织却常常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失真现象。出现信息交流障碍,致使许多从事技术创新的人员和基层员工不了解他们所在公司的发展方向或计划、战略,甚至不了解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需求状况,这样就削弱了创新行为的工作动力。信息流动的对称性、公开性和快捷性是组织进行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再次。创新需要合理的异质性人员结构。所谓的异质性结构指的是群体成员在年龄‘个性、性别?},.度、背景或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差异。一定的异质性有助于群体进行发散性思维,做出科学的决策,利用各人各方面的优势,多领域专家联合攻关,从而使组织适应市场需求的差别化,细分化和个性化的变化环境。最后、创新需要超越自我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即趁越,它是对现存的超越与否定,是一种不满足心理所带来的行为结果,需要付出异常艰苦的劳动。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组织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历程,只有不满足于过去的成就.不固着于己有的竞争优势,具有百折不饶的精神,才会有创新发展。’‘居安思危、’的意识,永不满足的雄.L},‘自我实现’的愿望,与“假想敌’‘的不断竞争等组织人格因素的塑造,正是形成创新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过程。
三、心理契约建设
一些调查研究证实。知识塑人才的流动能力更强.拥有更多的工作选择权,他们更倾向于忠实自己的专业或事业、对组织的忠诚度较低。而组织如果没有稳定的人才基础,就很难有长期发展的后劲,所以组织为了吸引留用人才所付出的努力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艰难。长期以来,管理者习惯于用高额的物质利益来争夺人才。这也正是我们的国营企业较之外企、私企在吸引人才上处于劣势的重要原因:但是企业一味通过高薪留住人才、吸纳人才也有其无法回避的弊端,正如人力资源研究专家彭剑锋教授所说。它一方面可能造成热门人才的价值与价格的背离,出现人才泡沫现象,另一方面使人才跳槽频繁,增加其流动风险,这对组织、人才个人都极为不利。其实人的任何行为都是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双重作用的结果,美国组织心理学家Schein教授干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心理契约‘’概念。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如果把它引人到组织文化建设中。将更适合于新经济时代人才和组织发展的需求。Schein将契约定义为:“‘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套期望。“.这种没有明文规定的期望实质上就是对无形的心理内容的期望,是对义务的心理承诺与互惠二i3ohinsonandRousseau也证实心理契约虽然无形,但如果违反。员工会产生较低的信任和工作满意感。更易于离职,会导致员工对组织其他契约的重新评价含。重视组织与个体之间的心理契约的存在及其建设。就是不纯粹靠经济合同留用人才。还要酿造组织与个人之间良好的心理关系,它是双方心理需要满足的体现。我们知道大凡人才,其成就动机都很强烈,只不过不同的个体所认同的成就内涵不一样。有以财富、以权力、以名誉、以社会地位为标准,抑或几种兼而有之。但从成就目标定向来看,主要有两种类型。心理学认为人对自己的内在特质如智力、能力的可控方面都持有一种隐含理论.学习目标定向的个体持有增殖理念.他们相信能力可以通过不断努力和实践得到发展.成就目标定向的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持实体观,他们认为能力是固定的和不可控的,很难持续发展,所以他们在对任务的理解和适应组织环境的方式上有着明显差异,前者敢挑重担,渴望发展自己的能力、对眼前的物质报酬看得不重,更重视自我发展的机会;后者则会把自己完成的任务看作是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他们不太倾向于接受新任务,自身发展的愿望不强烈,更看重眼前的利益,表现既有的才能,人才能否留住关键在于组织是否能以员工所期望的方式对待他们。并能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生涯。国营企业在人才竞争中完全可以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并突出其优势,建立、巩固恰当的心理契约关系,譬如人们在国企工作的身份意识不同于在其它所有制企业打工的感觉,国企人才的个体市场价值增殖空间较大.这些都可以成为企业与人才的共同期望,产生激励作用.有利于留住人才。
3.信息价值观念。在新经济时代。信息产业化的高速发展,要求理财人员关注信息的及时收集与整理,注重对信息价值的分析。须知。信息价值与收益成正比。与信息成本及其质量风险成反比。
4.智力价值观念。新经济的本质是知识经济,而知识经济是以人力资源为条件的。为此。理财人员应及时转变传统的资产价值观。将智力价值置于特殊重要的地位。财务管理在新经济条件下就是一种智力化管理。管理出效益,已是人们的共识;高水平的管理将使得企业获得更多的超额价值。
5.货币时间价值观念。今天的1元钱同明天的1元钱是不等值的,现代企业理财人员必须树立货币有时间价值的观念。一定量的货币在不同的时点其价值量是不同的。二者之间的差额主要是资金利息和机会成本(丧失的潜在投资收益)形成的:现实中看似有利可图的项目在考虑到资金时间价值问题后变成了赔本生意的事例也是举不胜举,理财人员必须重视货币的时间价值。
6.财务风险观念。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组织生产经营过程中,因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企业有蒙受财务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要完全消除风险及其影响是不现实的。如何有效地防范或控制这些可能发生的风险是理财人员必须明确的。理财人员在日常理财工作中,应重视对各种可能带来风险因素的把握,加强财务监管和内部牵制尽可能回避或降低财务风险以减少损失、增加收益:财务风险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也应看到风险是可以防范的。低风险往往对应的是低回报,取得高报酬就得冒更大的风险、这是理财中的辩证法。如何在风险与报酬之间取得最佳切合点。是新时期理财人员肩负的重任,也是必须面对的挑战。
[中图分类号]F1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8-0042-03
作者简介:李站(1988-),山东章丘人,黑龙江大学2010级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罗斯东部经济发展。
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第十届学生学术科技创新项目。
一、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
西伯利亚联邦区是按照2000年5月13日联邦总统令成立的。该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尤其是天然气、煤炭、石油、水力等燃料动力资源、森林资源储量丰富,均占全俄的80%以上,金属矿的蕴藏量也占相当大的比重。
20世纪30—80年代,苏联时期的“生产力东移”战略使西伯利亚地区成为全苏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苏联解体、俄经济转轨后,俄资源配置及生产开始遵循市场原则进行,西伯利亚地区转向“自我发展”模式。一方面,该地区生产的大量油气和矿产资源及其衍生品作为国家可控资源和产品用于出口,为俄经济复苏提供了资金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失去了联邦中央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而且也中断了地区内和跨地区间的经济联系,该地区经济形势不断恶化。在“自我发展”模式下,西伯利亚巨大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与俄西部发达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差距逐步拉大,许多重要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大大低于全俄平均水平,尤其是西伯利亚近北和远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严重滞后,被媒体称之为“第四世界”。
二、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地理学分析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如果一个地区的市场规模较大,那么对消费品的需求就会多,从而吸引企业进入这一市场(与需求相关的后向联系)。企业在本地的集聚使本地区消费品种类及数量增加,促使消费者生活成本下降(与成本相关的前向联系),实际工资的上升,这又会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进入。随着劳动力的迁入,本地区消费支出份额随之增加,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如此,形成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循环累积因果链”。据此,可以将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过程描述如下:
(一)初始条件的差异
在工业经济时期,市场容量(外部需求)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俄西部发达地区人口较多,地理上靠近欧洲发达国家,使得该地区的消费市场容量远大于西伯利亚地区,本地市场规模优势明显。此外,由于历史及地理优势等原因,西部地区在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上明显优于西伯利亚地区。这就使得西部地区内部交易成本及其发展对外贸易的成本远远低于西伯利亚地区,这为西部地区开拓国外市场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使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在两个初始条件完全相同的地区,由于突发的某种“震动”,一方获得优先发展,随后在自我强化的循环累积过程中,取得先机的一方发展成为核心地区,另一方则成为边缘地区。在初始条件上,西部发达地区相较西伯利亚地区具有明显的优势,而这正成为西伯利亚地区逐渐被边缘化的开端。
(二)区域政策的作用
俄罗斯经济转轨后,联邦政府取消了对东部地区大量的政策支持,转而侧重靠市场调节发展东部地区。这使得在市场规模、资金及基础设施上不占优势的西伯利亚地区更加丧失了经济发展的支撑。当西伯利亚地区丧失联邦中央政府的“强制优惠政策”后,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下,生产要素按利润最大化原则进行分配。由于初始条件的劣势,西伯利亚地区“市场规模效应”及“生活成本效应”较弱,从而导致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聚集力”缺乏;与此同时,工业在自身规模经济特征的作用下,所创造出的“前向联系”与“后向联系”使得西伯利亚地区的资本要素和其他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向西部发达地区汇集。
(三)最终结果
西部发达地区的集聚效应构成了对东部地区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巨大拉力;反过来,东部地区生产要素的流入又进一步增强了西部发达地区的集聚效应,二者呈现一种正反馈机制。在自我强化的循环累积过程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不断增强,两地区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四)政策的“延迟效应”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当经济系统处于一种均衡状态时,外来的一个短暂冲击不会使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立即改变,而是在一定的时期内继续原有的经济均衡状态。这就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特征——区位的粘性,即通常所说的“路径依赖”。近年来俄罗斯联邦政府日益意识到西伯利亚地区经济振兴的重要性,制定了一系列旨在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计划,如《西伯利亚1997年至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联邦专项纲要》《西伯利亚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战略(2020年前)》等,这些措施使西伯利亚地区的投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然而,西部发达地区在初始发展中形成了生产要素的累积机制,经济转轨后市场作用更推动其快速发展。尽管近几年联邦中央开始实施东部大开发战略促进西伯利亚地区经济振兴,但由于区位粘性的存在,西伯利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没有立即得到提升,与西部发达地区的差距依然很大。
李 站: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李 站: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三、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在联邦中央政策的支持下,充分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逐渐形成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区域聚集力,形成良性的累积循环。
(一)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形成经济增长极
1资源开发的“带动”效应
在西伯利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中,能源的开发与供应成为所有发展项目的重中之重。根据点轴理论,几乎所有的产业尤其是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都产生和聚集于“点”上,并由线状基础设施(铁路、航道、公路、邮电通信等)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聚集于各级“点”上的产业及人口等,又会向周围区域辐射其影响力,取得社会经济运行的动力,这就是生产轴线的辐射原理。在西伯利亚地区,要充分发挥能源开发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同时,在东北亚区域内,俄罗斯东部地区的能源优势显著,加强该地区的能源等资源的开发,不但会带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全俄经济的振兴,而且还将成为带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主要因素,对区域经济合作产生强大的聚焦作用。
2科学技术的“溢出”效应
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溢出效应,需要利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力量使科学研究深入到该地区生产的主要环节中去,可以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根据该地区生产的需求进行科学研究,适当降低军工产品的生产,扩大轻工产品、食品等与当地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的生产,把科学技术用于优化该地区的经济结构,缩短产业结构升级的周期。同时政府要适当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引入竞争机制,激励企业的创新研究,缩短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周期。此外,由于西伯利亚地区距离俄罗斯国内主要市场——西部发达地区较远,发展以高技术产业为主体的运输成本较低的工业产业可以较好地解决产品运输距离问题。如俄罗斯的一些大型石油天然气公司都有意利用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科技潜力在西伯利亚地区发展石化工业、石油加工工业、进口替代机器的生产等。
3地缘优势的“连接”效应
西伯利亚地处欧洲与亚太地区的中间地带,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可使该地区成为世界市场中连接欧洲和亚洲市场的中间环节,但需要在西伯利亚地区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使其逐步与国际交通运输网络接轨,以充分发挥该地区的“连接”优势。西伯利亚运输业的发展首先与远东—西伯利亚—欧洲这一运输走廊的建设有着密切联系。虽然面临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竞争,但这一运输走廊势必会对途经的西伯利亚地区产生显著的影响。同时,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的重要阵地。俄罗斯实行东部大开发战略不仅旨在协调全俄的区域经济,还将进一步利用东部地区靠近亚太地区的地缘优势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及东北亚合作。
(二)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区域聚集力
交易成本的高低是决定一区域“本地市场规模效应”与“生活成本效应”大小的主要因素,它制约着“前向联系”与“后向联系”作用的发挥,从而是一区域经济自组织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要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聚集力,降低交易成本是关键。对西伯利亚地区来讲,降低交易成本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加强“硬环境”的投入
发挥西伯利亚地区资源开发这个“增长点”的辐射带动作用,需要由线状基础设施(铁路、航道、公路、邮电通信等)向外辐射。沿着主要线状基础设施(主轴)方向的辐射强度最大,从而引起或加强在该方向上较大规模的集聚。这就要求西伯利亚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辐射”作用的充分发挥奠定基础。同时,交通运输业不仅是西伯利亚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而且对俄罗斯加强与东北亚国家合作与融入亚太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构建运输走廊与重点运输线路的铺设,该地区可以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市的作用,加强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使生产力实现充分汇聚,实现生产力布局与线状基础设施之间的最佳空间结合,提高区域的组织水平和规模收益。
2改善投资“软环境”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资源丰富,是国外投资者眼中的宝地,然而外国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却步履维艰,投资成效并不显著。俄罗斯虽然制定了保障外商投资的法律,但是仍然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突出表现在投资法规不完善,缺乏明晰的税率和货币政策,从而导致外商纳税负担过重,特别是交通运输税过高。因此,制定稳定的外商投资政策是西伯利亚地区进一步吸引外资的当务之急。
四、结论
近年来,俄联邦中央日益意识到西伯利亚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加快了该地区经济的开发。西伯利亚经济振兴将为中俄经济合作提供新的机遇,我们要把握机遇,充分发挥双方的比较优势,推动中俄经济合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正文】
临淄区现有规模以上“四强”企业195家,占全部规上企业63%,其中,新材料企业166家,新医药企业5家、电子信息企业9家、智能装备企业22家。截至10月底,全区规模以上“四强”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37.1%,较去年底提高了7.8个百分点。“四强”产业和人工智能已逐渐成为推动新经济发展的核心动能,不断助力全区工业高质量发展。临淄区人大高度重视以人工智能赋能“四强”产业推动新经济发展工作,组织省市区人大代表运用常委会视察、专题调研等多种形式进企业、看项目、提建议,对全区以人工智能赋能“四强”产业推动新经济发展工作把脉问诊。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人工智能赋能“四强”产业的基本情况
(一)政策叠加增信心。为推动工业企业特别是“四强”产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快转型升级,自2019年以来我区相继出台了《临淄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临淄区制造业智能化技术改造三年优化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临淄区大力推进“五个优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年倍增计划(2020—2022年)》等多项务实、高效、接地气的扶持政策,遴选一批业内领先的服务商,对规模以上企业开展全覆盖的智能化诊断,重点针对“四强”企业的智能化改造类项目,分装备、产线、车间、工厂等不同层次精准支持补贴20至100万元,政策力度在区县层面上位居前列。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量身定制的多元化政策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为应用人工智能的先行者增进信心,推动企业加速步入数字化发展快车道。
(二)标杆示范促转型。每年分智慧工厂、数字车间、智能产线等各个层级,选树10家左右人工智能成效良好的“四强”试点示范企业,组织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现场对标参观交流。2019年至今,根据行业侧重点的不同,先后组织了对标齐翔、单项冠军、智能化改造等多个领域的现场会10余次,参与企业超500家次,打造了齐翔腾达、齐峰新材、英科环保、洁林塑管、巧媳妇、顺意电器等大中小不同规模企业标杆。企业间对标学习在全区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提升了企业开展智能化转型升级的积极性,有效加快了“四强”产业人工智能的发展进程。
(三)机制倒逼提质量。出台落实“零增地”技改项目工程优惠政策,对符合规划和安全环保要求的“零增地”技改项目给予大力支持,从而鼓励企业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创造更大的效益。印发《临淄区工业企业“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实施方案(试行)》,高标准推进“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创新性地导入了“企业360”体系,将两化融合贯标、智能车间建设、智能改造投资等企业人工智能相关的发展情况纳入加分提档项,实行能源价格、用地指标、应急响应等差异化政策,倒逼落后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和应用人工智能的道路上奋勇争先、提档进位。
(四)工业互联开新局。为加速“四强”产业数字化、协同化、智能化升级,加快推广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应用,培育和支持一批本地的优秀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发展,我区以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为切入点,与华为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山东爱特云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三方协议,成立工业互联网发展中心,每年设立1500万元专项补贴资金,用于扶持我区企业购买使用发展中心提供的资源及服务,举办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相关培训。未来五年时间,我们力争将全区30强企业全部改造一遍,将优秀企业家和人工智能人才培训一遍,以人工智能将“四强”产业全部赋能升级一遍,打造新经济发展的临淄样板。
二、人工智能赋能“四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区人工智能发展领先,“四强”产业整体向好,但在政策引导、产业布局、要素保障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主要包括:
一是政策专业性和导向性不够突出。目前我区出台的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智能化技术改造、“五个优化”倍增计划等支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扶持政策,对“四强”产业和人工智能虽有一定倾斜,但对产业赋能的专业性和融合发展的导向性不强。
二是“四强”产业区域特色不够明显。目前我区新材料产业产值占“四强”比重约80%,在人工智能提升产品收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能耗等方面有较大需求,但我区产业赋能整体思路不够明确,缺少有区域特色的人工智能侧重点和突破点。
三是人才平台等新兴要素不够充裕。我市现行的“人才金政37条”和区级配套的人才政策,侧重于对高层次和高学历人才的一次性奖补和对创新平台的一次性扶持,存在唯职称、唯学历的弊端,对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技术性人才的引进和培育能力偏弱,且部分人才仅在我区挂名或短期过渡,对人才长期发展的持续性支持不足。
三、加快人工智能赋能“四强”产业推动新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