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简述教育收益的分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基金项目: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文化产业经济研究中心2016年度开放基金项目:“探讨文化产业下的高校无形资产评估管理”(项目编号:HBCIR2016Y005)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17日
一、高校无形资产评估方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普及化,高校办学规模、生源数量等急速增长,加之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积累的无形资产十分可观。在这样的形势下,注重高校无形资产合理评估,加强管理,至关重要。具体而言,常规的高校无形资产评估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一)成本法。成本法又名重置成本法,是一种基于重置估值对象成本进而确定其价值结果的估值方法。在高校无形资产评估中,成本法应用需着重确定几项数据参数,包括重置成本、功能性贬值、经济性贬值以及成新率等。其中,无形资产重置成本的数据取得,可通过历史成本调整和计算现时劳务价格、事物价格两种途径实现。功能性贬值即是指科技创新等因素影响造成的无形资产价值下降,其估算主要是基于对比评估无形资产与现时无形资产收益差额确定的。经济性贬值则是指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变化,预期的无形资产收益能力贬值。成新率主要反映无形资产运用效率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是无形资产新旧程度的直观体现。成本法客观性、稳定性的特征,决定了其更适用于教学类、科研类等以资产重置、更新、补偿、投资等为目的的高校无形资产评估。但成本法特殊的估值参数构成,导致其估算结果容易受多重因素的影响。
(二)收益法。收益法是指基于估值对象未来实现预期收益现值确定的估值方法。收益法作为一种有效的预期收益估值法,其适用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简单来讲,采用收益法评估高校无形资产,需确定评估对象可被合理预测,同时可预测持有者获得预期收益可能面临的风险,并能够通过货币计量。收益法的优势体现在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高校无形资产本质特征,且符合市场交易原则,有利于维系交易双方良好关系。在收益法评估高校无形资产的过程中,应确定未来收益额、折现年限及折现率等几个常量。其中,未来收益额的计算结果,可通过销售收入与销售收入分成率或销售利润与销售利润分成率相乘得出。实践经验表明,销售收入分成率为1%~5%之间,销售利润分成率则为5%~30%之间,具体按照实际情况而定。高校无形资产折现年限往往受使用年限和获利年限双重因素制约。折现率确定作为无形资产收益法评估的重难点,同时受风险补偿、无风险利率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
(三)市场法。相比于上述两种高校无形资产评估方法,市场法能够反映估值对象时下一定的市场价值,且操作流程简单、直接,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和说服力。具体来讲,市场法是一种基于高校无形资产评估对象在经济市场公允价值确定的估值途径,主要通过对比相似资产,结合其差异调整相关系数,进而确定高校无形资产价值。因此,市场法应用需建立在获取比对估值对象与参考表象指标、参与及差异基础之上。而高度活跃、开放的市场济环境,为市场法应用于高校无形资产评估中提供了利好条件。此外,高校无形资产评估中市场法应用,应着重验证相似无形资产“交易市场”或“模拟市场”的存在性与可操作性,并尽可能全面地搜集相关参照对象及指标数据信息。只有在各个基础应用条件具备完善的情况下,市场法评估高校无形资产的结果才能更精准、更具体、更客观。
二、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体系建设策略
无形资产作为高校资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工作实效直接关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是一系列教学活动开展的保障基础。在准确应用无形资产评估方法的基础上,高校要进一步加快无形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进度。
(一)提高思想认知。思想认知是行为实践的指导,是一系列工作完善改革的初始。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束缚与影响,高校对无形资产的管理认识存在偏差,过度强调其社会价值,而忽视其经济价值。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作为社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发展应始终保持与市场紧密同行。无形资产积累,是高校文化、规模、品牌、教育等发展的客观体现,对推动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亦是社会资本的重要构成。因此,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高校管理者,都亟须转变陈旧思想观念,提高对无形资产管理的理性认知,深刻领悟其功能价值地位,并作出应有的支持姿态。在此基础上,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阵地作用,注重无形资产管理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及时更新、普及无形资产基础知识,并逐步纳入到课程体系设置项目中,借此改善工作现状。同时,高校还需加强教职工及学生无形资产管理创新意识、参与意识、保护意识培养,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充分发挥其主人翁地位,避免无形资产管理与市场经济发展脱节,有效防止、违法乱纪行为。
(二)注重开发利用。开发利用是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重点实施项目,应切实纳入到高校战略发展规划当中,强化全体师生的紧迫感,激励他们的创新行为,推动高校无形资产总量扩充。其中,无形资产开发是指高校通过多元化途径,挖掘和扩充无形资产,最大限度地实现高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无形资产开发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一旦稍有差池,则可能造成部分资源浪费。保质保量的无形资产开发,将促进高校整体竞争力提升,而这些又依赖于高校专业的服务队伍和完善的制度环境。在此过程中,高校需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无形资产管理小组,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并辅以完善的激励机制。另外,高校还需科学评估自身无形资产总量,认清其现时价值与预期收益,进而建立可行、合理的目标规划。具体而言,针对不同的无形资产评估项目,高校需选用正确的评估方法,有机地将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结合在一起,进而确定发展计划。此项工作完成后,高校可积极接受全体师生的监督,最大限度地维持无形资产现时价值,避免其在转化中无形流失。
(三)完善工作机制。法律是我国治理的根本,为维持社会稳定秩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基础。现行的法律体系中,有关无形资产管理方面的规定日趋完善,如《专利权》、《商标权》、《反不正当竞争》等。客观角度上讲,我国现有无形资产法律法规体系依然存在瑕疵,对无形资产的保护分配不均,是未来修缮工作的重点。以此为引,高校应进一步完善无形资产内部管理机制,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明确各岗位职责任务,保证此项工作有序、高效开展。管理本身作为一门学问,是知识与艺术的结合体。在很大程度上,人员素质水平直接决定了无形资产管理工作实效。因此,高校要着力于管理培训工作,提高无形资产管理人员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结合教育发展需求,适度补充师资数量,提高无形资产的承载量和转化量。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还需加强先进科学技术的引入,降低无形资产管理投入成本,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此外,高校还应建立完善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包括保密制度、申报制度、监察制度以及激励制度等,有效约束师生行为。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无形资产评估与管理十分重要和必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之各高校无形资产积累及管理现状存在差异,本文作出的研究可能不尽完善。因此,作者希望学术界更多地关注此项研究,深度剖析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本质与价值,结合现代研究理论,总结更多有效评估方法,并指导高校建立和完善无形资产管理体系。而高校作为无形资产评估与管理的实施主体,应从主观认识上提高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可结合本文论点,理性分析自身工作实践,有针对性地采取更多有效管理策略,并建立相应的体系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柯红岩.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10.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028-02
一、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内涵
(一)人力资源的含义
所谓人力资源是指能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者,即处在劳动适龄的己经直接投入建设和尚未投入建设的人口。在量上表现为一定的人口,在质上蕴含着人类的实践能力。它包括以下八个方面:适龄就业人口、未成年劳动者、老年就业者、待业人口、就学人口、家庭服务人口、服兵役人口、其他人口 。
(二)人力资本的内涵
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本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在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中,学者们对人力资本内涵的理解却各不相同。本文分别从国外和国内两个角度对人力资本内涵进行了论述。
1.国外学者对人力资本的论述。虽然最早在古典经济学中已经有对人力资本的论述,甚至一些思想已经接近现代人力资本的内涵,但是人力资本的概念思想真正意义上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以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为代表。
舒尔茨的观点认为:人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和技术能力是一种通过对教育慎重投资所获得的一种资本形势的回报结果,例如教育的投资能给人们带来好的就业前途,卫生医疗的投资能使人在保证好的身体状况下更努力地得到升迁。其认为教育是一种对人慎重的投资,通过受到良好教育后自身能力的提高以及在工作上达到的成果作为人力资本。但遗憾的是,舒尔茨并没有对人力资本给出明确的定义。
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从个人资源分配和家庭角度对个人分配与人力资本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主张:人力资本不仅包括时间、寿命和健康,还要包括才干、技术和知识。但贝克尔和舒尔茨一样也没有明确对人力资本进行定义,而是仍沿用舒尔茨关于人力资本的思想。
经济学家明塞认为,与美国人的个人收入存在密切联系的是不同的人受教育水平不同。他认为:通过人力资本的投资,人的后天差距能通过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得到缩小。
由此可以看出,舒尔茨、贝克尔和明塞的理论共同点是:人力资本是种种时间或者物质资本的投入凝结在人身体上的表现,只有对人谨慎地投入,才会有收益的提高。
2.国内学者对人力资本的论述。中国学者李建民教授通过对国外学者对人力资本的研究,认为在个人的人力资本和群体的人力资本之间存在着差异:个人后天获得的知识、能力、技术和健康等各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质量因素总和构成了个人人力资本并蕴含人体之中;存在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群体中每个人后天获得的知识、能力、技术和健康等各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质量因素总和构成了个人人力资本的整合,就构成了群体人力资本。李忠民博士从信息、技术、知识的商品化这一事实入手,认为人力资本是一种在人体内凝结,能够物化于商品或服务,并增加商品或服务的效用,并凭借此分享收益的价值。王婷教授认为人力资本是以劳动者的质量和数量表示的最终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非物质资本。李宝元教授认为人力资本是指人们投资在人力培训、保健、教育等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人力资本是一种总和,其包括通过保健、培训、教育、就业信息获取、劳动力迁移等方式获得的固化在劳动者身上的健康、技能、学识能力和水平。李玉江教授认为其内涵由三个方面组成:第一,人力资本以人为载体,以人为表现;第二,人力资本不是先天形成的,是一种需要谨慎投资才能获得的后天资本;第三,个人未来的收益能通过先前的人力资本投资获得。
综合上述观点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对人力资本内涵进行解释的观点均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人力资本所作的界定,因此很难形成统一的认识。(2)组织背景不同,组织发展时期不同,人力资本也具有不同涵义。
根据以上对人力资本定义的比较和对其特征的分析,本文提出一个较为泛化的、概括性的人力资本定义:“人力资本是凝结在个人身上,为个人所具有的知识和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是通过遗传或通过一定的途径进行投资来获得的。同时,这些知识和能力可以为其所有者所利用以带来预期收益。人作为知识和能力等人力资本载体,是人力资本的实物形态,其价值大小可以通过对其投入的成本或其预期收益来反映和衡量。”
(三)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区别
第一,强调重点不同。人力资源不重视劳动者的素质,而重视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和数量,即只注重劳动的量。而人力资本却强调劳动的非同质性即劳动力素质。
第二,外延不同。人力资源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的宏观范畴:既包括自然人力资源,即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投资先天就拥有的能从事劳动的能力,又称先天获得简单劳动的能力,还包括必需经过后天谨慎投资即经过教育培训才能上岗的,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者的知识和能力。而人力资本只是人力资源中全部物质和时间投资的凝结,仅指从事复杂劳动的能力和知识。
最后,理论视角不同。人力资源是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总和,强调要努力挖掘人的内在能力,使这些能力充分发挥作用。人力资本通过一定的投资形成,而这种投资强调以一定的能力的获得为回报,最终投资通过固化劳动者身体中的能力和知识,以在人力资本使用过程中为劳动者带来剩余价值为回报结果。
二、有关人力资本测度的研究
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的计量是人力资本经济增长贡献计量的基础,而目前对于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的计量测度问题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多数研究将劳动者的教育水平作为人力资本的代表性指标,我国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也遵循这一做法。但是,基于教育代表指标的研究存在很多缺陷,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的代表指标,它并非人力资本的全部,也不是决定人力资本增长的惟一方面,而且教育指标大多并非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在衡量与评价人力资本作用时,难以与其他资本如物质资本进行比较。
人力资本指标的量化是研究经济增长关系与人力资本的一个难题。在已有的对经济增长关系与人力资本的研究中,存在一些不同的人力资本指标的度量和界定方法,虽然研究的各自出发角度不同,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总结:其一是从人力资本的直接投入角度度量;其二是从人力资本的产出角度来度量。然而,对人力资本的量化,还应该考虑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本的现有量,即人力资本积累的状况;二是人力资本的流量,即人力资本投资与形成的状况,它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基础是构成存在。
三、国内区域人力资本相关研究
区域人力资本是指一个地区中每个人具有的健康、技能、知识、能力等个体人力资本影响因素的总和,且能在未来的经济活动中为经济主体带来收益。区域经济发展一直是经济学家关注的问题,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也一直是各国政府致力于解决的问题。赵丛敏教授认为我国人力资本的区域不平衡分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和存量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层次;二是,同一层次的人力资本投资和存量在区域之间表现为分布不平衡。赖德胜教授也证明了人力资本差异是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深层次原因;而周亚等人通过扩展后的基尼系数研究,认为中国人力资本总量在省份之间的分布基本平均,只有很小的分布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各省份间人力资本总量的分布差异在减少。总而言之,我国学者普遍认为,人力资本的区域不平衡分布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的格局,但对这种区域差异的研究角度各有不同。
【参考文献】
关键词:市场准入;高等职业教育;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Key words: market acces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internship;personnel 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207-02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和对外输送的职业性专门应用人才,对我国现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事业的顺畅有序推进,具备极其深刻的实践影响效应。在中央政府出台专门性政策指导性和支持性文件,促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事业蓬勃有序发展的历史背景下,采取有效的应用性措施,扎实提升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群体的综合性素质建构与发展质量,对于有效提升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具备极其深刻的现实影响意义。从高职院校毕业生群体的自身综合素质构成项目角度展开具体分析,实践性职业应用技能的建设和发展水平,无疑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地位,而近年来发展形成并投入使用的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更是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群体综合素质水平的优化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基于市场准入的高职教育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展开简要阐释。
1 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简述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近年来引入运用的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演进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领域形成并投入广泛应用的学生培养教育工作实践模式,现阶段,尽管研究人员尚未给出针对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明确化内涵界定,但却为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和应用发展,找寻和提供了数量充足的法律性、制度性,以及政策性支持条件。
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针对各级职业教育院校的实习教育环节开展路径问题,专门制定和实施了针对性的法律条文。《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院校,以及职业性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开设与职业教育事业实践工作路径相关的企业组织或者是专门性实习教育场所。”“独立企业或者是社会性事业单位,应当积极接纳职业教育院校,以及职业性教育培训机构对外输送的承载实习教育要求的教师和学生群体,并针对具体实施上岗性学习实践行为的职业教育教师或者是学生个体,及时发放数额适当的劳动报酬。”
我国中央人民政府制定并实施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决定》文件明确指出:“中等职业院校在校学生,其在校教育培养工作的最后一年时间之内,应当到具体的企业内部或者是事业性社会单位,开展持续时间为一年的顶岗实习过程。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其毕业前开展的顶岗实习培训过程持续时间应当在半年或者是半年以上。要建构形成运行状态良好的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开展实习教育就环节的时间制度。学生在企业开展具体化的在岗实习活动过程中,企业要在高等职业院校密切配合的背景之下,针对接受实习教学环节的高职教育在校学生,开展围绕职业技能建构目标的基础专业理论知识,以及生产实践应用技能的教学培训工作和相关实践教学环节,在实际学生具体开展动手实践行为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实习生自身的劳动保护,和人身安全保障工作的实现程度,并在实习教学环节结束后,针对开展顶岗实习的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支付适宜数额的劳动报酬。”
从实践性应用价值角度展开分析,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学生群体建构和实施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在充分保证和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学生的职业化应用技能学习掌握水平的前在背景下,为参与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高职院校在校生,创造一定数量的经济收益,为有效环节高中院校在校生的经济负担水平,提升其基础性生活质量创造支持条件。图1表示某种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2 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现代企业对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的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充足稳定的支持和合作态度。从经济学基本原理角度展开分析,现代企业组织开展日常化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本目标,在于通过运用企业已经占有的有限资源要素,实现最优化的生产经营经济效益获取目标。为实现上述经营发展控制目标,企业组织通常会结合现实市场环境的发展演化特征,针对企业已经建构形成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践模式,展开针对性优化调整。在高等职业院校寻求与我国现代企业针对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问题而展开合作过程中,由于我国部分企业无法在短期内获取到直接性经济收益,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企业已经具有的经济性资源,干扰企业常规化生产经营业务项目的开展路径,因而往往对高等职业院校实施的实习教育模式建构发展行为,无法给予充分的合作支持条件。与此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出于经济利润获得状态的考虑视角,将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对象提供的顶岗学习实践机会,与其在聘用员工之前的岗前实习培训工作环节合二为一,给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最优化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造成了显著阻碍。表1揭示了某项调查过程中我国部分省市高职院校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数量比例特征,调查中数据真切证明了我国高职院校在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建构过程中所存在的局限性。
第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性观念认知和深入性研究发掘工作层次存在鲜明的局限性。由于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建制和形成时间相对较晚,且绝大多数现有的高等职业院校,都是在原有的中等专科学校以及地方性职工大学合并建构背景之下具体形成的,因而我国现有的绝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在发展和建构背景层次,具备较为醒目的行业性办学特征,以及企业性办学特征,因而在具象教学环节的具体开展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表现鲜明的认知局限性,认为企业为学校实习教学环节的开展过程,提供合作支持条件是理所应当的,未能充分认识创新性因素,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教育环节开展水平预优化提升的重要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在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大众化特征日渐明显的历史背景下,随着学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管理者,往往片面关注本校学生培养工作专业数量的增加和拓展,未能充分关注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和应用水平,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水平的深刻影响。
3 基于市场准入的高职院校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建构思路
在具体开展高等职业院校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和发展工作过程中,要重点关注政府、企业、学校,以及学生四类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切实找寻和把握四类实践主体之间的利益共同点和利益平衡点,在不断优化高职院校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发展水平背景下,促进四类主体的利益获取水平显著提升。
建构形成立足于四方主体的运行功能稳定的共享性资源平台。要依照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历史发展趋势,以及相关政策理论指导要素的演进实践趋势,积极建构能够为政府、企业、学校,以及学生四方主体即时共享的应用性资源分享实践活动平台,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在参与顶岗实习教学实践环节过程中的学习内容构成体系、过程性管理控制机制、基础约制性制度体系、具象化运行开展流程,以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体系等要素展开系统化和专业化控制,帮助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以及企业内部实习带教人员,实现对学生日常化学习行为表现的动态观察和把握,为高职院校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提升创造支持条件。
举例论之,某高等职业院校冶金类专业教学单位,通过与对口生产企业围绕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展开合作,为42名在校学生创造和提供了数量充足的实践工作机会,确保学生应用技能水平实现了有效优化提升,毕业后顺利获取了理想工作岗位。
4 结语
针对基于市场准入的高职教育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本文从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简述、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基于市场准入的高职院校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建构思路三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分析,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银奕淇,叶进宝,邹赛,欧迪巧.基于市场准入的高职教育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
[2]韩颍.高职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5).
中图分类号:G715?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09-02
新课程改革,从教学理念的树立、知识结构的改善、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使新教师尽快适应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要求,适应新的环境,适应初次进入的教师角色,龙港区本着先培训后上岗,不合格不上岗的原则,以多元化的途径,为新教师幸福成长助力。进修学校在新教师培训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以完善的培训机制和人本化的管理手段,促进了新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坚持以师德培训为先导,让师德修养高起点
教师是教育之本,师德是教师的立教之基。因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响者和道德的体现者。因此,新教师培训,进修学校始终把师德培训专题纳入其首。
岗前培训师德板块的五大专题讲座,包括《科学育人观》、《教师礼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班主任工作》以及《教师心理学》。大到国家的政策法规,小到班级个人的具体案例,从抽象到具体。有师德规范,有教师仪表仪态等细节,有规范教师的言行,健康教育教学心理,有优秀教育工作人的经验,有“教师十二修炼”、“教师对学生十六知晓”等要求……新教师上岗后,进修学校坚持新教师反馈跟踪制度,通过写教育叙事故事,撰写师德论文等方式,帮助新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责任观;通过学校评价、教研员评价等考核方式,敦促教师依法执教,自觉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大力倡导关爱学生,有教无类,保证每个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二、坚持以跟踪指导为举措,促教育技能上台阶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完善和创新有利于新教师成长、发展的机制,是使他们不断成长和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立足实际,帮助新教师科学的规划职业生涯
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过:“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只有确立了奋斗目标,才可以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因此,新教师一到培训班,我们就组织他们针对自身实际,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层面,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让他们对自己的成长过程和职业生涯进行整体梳理,挖掘前行的动力,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让他们站在自我的角度挖掘自我,从而燃起自主发展的激情。这样从岗前培训起,就极大地调动了新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积极性。形成了奋发向上的良好态势,促进了他们立体化的发展。
(二)多措并举,促进新教师内含素养的快速提升
我们曾为在陡峭山崖上傲然挺立、旁逸斜出的松树而喝彩,因为那是一种力量的昭示。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那也是缺乏必要的滋养的酸辛。一棵树的生长尚且需要植根于肥厚的土壤,那么,一个教师的成长更离不开知识与能力的不断充实与完善。因为,知识的宽度,将最终决定所能达到的高度。我们深知,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备三个版块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缺乏哪一版块,都会限制教师最终达到的高度。因此,在新教师培养工程中,我们抓住四个关键点,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
1.技能培训——教师成长的立足点。新教师岗前培训的一个重要板块是上岗必备知识培训。分别由进修学校校长和主管校长主讲。包括《如何备课、上课》、《如何听课、评课》、《如何说课、反思》、《如何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以及学科教研员进行的专题培训——解读课标及教材分析。培训内容由浅入深,有基本架构,有标准模式,有优秀案例,有详细的分析,使新教师由表及里地对这些方面的知识有了全面的了解。学科教研员的专题培训,帮助新教师梳理了教材体系。跟踪培训作业、教材分析,又加深了他们对教材的把握。
2.教学模仿——教师成长的着力点。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很大程度受所处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教师的心态和作为。为了给教师提供专业引领的平台,进修学校学安排教研员与新教师在开班典礼进行“拜师”活动。通过跟踪听课、评课、说课、反思、上汇报课等形式,引导青年教师从教学风格到课堂结构、设计思路进行创新性的学习与改革,体现自己的特色。同时,结合基层学校的骨干教师结对子活动,使新教师随时参与开放式课堂、推门听课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课堂教学水平。
3.教学研究——教师成长的支撑点。在新教师培养工程中,我们发现,加强教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业务素质快速提升最为有效的途径。马克思说过,“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我们积极发挥学科教研的“研”字功能,着力营造“合作、共享、创新”的研讨文化。我们每学期都积极开展区域性研讨活动,坚持五有原则:即有研讨专题、优秀课展示、集体研讨、专题讲座、反思收获。在各校集体备课的前提下,要求新教师必须有个性化教案,并且备出详案。
4.教学反思——教师成长的生长点。“乐思方有思泉涌”。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经验+反思=成长,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这一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已日益为人们所熟知。为帮助教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我们对新教师提出撰写教学反思的要求,通过对自身教学行为的理性思考和观察梳理,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7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6-0000-01
Distance Education Courseware On-Demand Platform Business Mode Building Solutions
Chen Yezhao
(Shantou Branch of China Telecom Co.,Ltd.,Shantou515041,China)
Abstract:Distance education industry is now rising in the booming trend among.Focus on the future of the Internet in the field,the education industry is a very very optimistic about the direction of investment.This article briefly distance education courseware on-demand platform,business model and build programs,and through the investment budget and business forecast,calculate the revenue and business development.
Keywords:Distance education;Demand;Business mode;Platform;Forecast
一、概述
远程教育产业现在正处于蓬勃发展的上升态势之中。早在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献中就指出:大力发展我国网络远程教育,同时为加快这一步伐,同意社会力量或外资界入这一领域。因此,在着眼未来的互联网领域,教育产业是一个十分令人看好的投资方向。普通网民的认可,对于从事网络远程教育的企业和单位来说,可以预见网络远程教育具有不可低估的投资价值。
二、业务模式分析
(一)业务模式现状。近几年来,为满足远程教育产业的蓬勃发展需求,许多知名高校、教育培训部门都陆陆续续建立起自身的、独立的远程教育系统,例如北京大学商学网,北邮远程教育、101网校等,这些系统的业务模式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自己构建系统、自己制作课件并推广应用;因此,若非学校或部门有非常明确、充足、持续的学员群体且具有良好教育口碑的话,系统将很难良好、可持续性发展。当然,远程教育业务模式也有其他不同的模式或做法,例如在中国电信的互联星空模式中,在教育培训方面,我们推出了“在线课堂(北大附中、宽乐家教王、欢乐学堂)”、“职业培训(新东方、思达IT培训)”等栏目,面向广大的互联星空用户进行教育培训,因此,为了吸引用户主动投入学习,这种业务模式大多采用低资费或包月资费的方式。
(二)业务模式探讨。长远来看,远程教育产业是一项发展前景比较看好的产业,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目前,汕头市本身也具备了部分远程教育系统,例如汕头广播电视大学就已构建了远程教育系统,教育信息网也将部分课件以VOD点播的形式放置在公开网站上,部分知名高校也将其远程教育系统延伸到汕头市区。搭建本地化的远程教育系统平台,其主要业务模式是面向教育组织者收费,由教育组织者在平台上进行学生的学习账号分配、管理及教育资源、课件的管理,也就是说,电信公司面向教育组织者而非最终受教育者收费,由教育组织者自行制定其收费政策向其教育对象收费。
另外,从项目应用作用看,构建远程教育课件点播本地化平台,一方面,是可以满足本地化的、要求不很高的远程教育要求,拉动电信收入增长;另一方面,也可以探索与ICP的合作运营模式,巩固和教育组织者的合作关系,抢先占领远程教育这个领域,战略意义较大。
三、系统构成及功能
参考视信在线网站的建设方式,拟采用两台服务器构建远程教育平台,其中一台服务器作为媒体服务器(Media Server),负责课件的存放、播放管理,另一台服务器则作为应用服务器(承担数据库、web应用、认证等应用),负责WEB页面访问、播放认证及相关的用户、课件管理功能。当然,在构建视频应用系统的基础上,还要实现对系统、远程组织者、最终用户甚至课件的管理,也就是说,整个远程教育课件点播平台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系统管理功能模块,实现对整个平台系统的相关管理、性能分析以及数据的管理;第二部分为网校管理功能模块,实现特定教育组织者对应的网校开通、启用及空间管理功能;第三部分是针对远程教育组织者的教学管理功能模块,该功能实现用户的课程、课件、学生管理及关联;第四部分教学系统功能模块是提供给培训对象使用的,主要完成远程教育的课件学习及学习结果反馈、交流等功能。
另外,为便于学员与学员之间进行沟通、交流,提供学员天地以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供学员交流学习心得;提供各种公告和信息,并根据要求提供给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相当的使用权限进行访问、修改等操作。系统设备构成方面,远程教育课件点播平台硬件系统由网络设备、服务器群组成,实现数据的收发及提供多媒体等服务,并通过防火墙设置安全策略。在软件环境方面,客户端使用普通浏览器。
四、投资预算
远程教育课件点播系统投资主要包含系统开发费用、设备(含系统软件)费用及其他相关配套费用,合计约47万元。构成如下:
项目 费用(万元) 备注
系统开发 20.0
设备 21.0 见详细清单
系统集成调试 2.0 软硬件安装调试
其他相关配套 4.0 设计、监理及管理费用
关键词:虚拟ADSL;体育院校;网络;模式
Key words:virtual ADSL;sports colleges;network;model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162-02
0引言
体育院校网络建设经历十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体育院校教学、训练、管理等的重要支撑体,也成为体育院校非常重要的建设领域。随着体育院校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体育院校网络建设和更新的力度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快。但因受体育院校财力与技术的限制,体育院校网络建设、运管和更新会受到较大影响,成为体育院校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有必要引入新的建设、运管模式,加快体育院校网络建设和更新速度。虚拟ADSL网络技术有助于体育院校引进新的外部投入,改变体育院校网络建设与运管的现行模式,提升体育院校网络建设与运管水平。
1虚拟ADSL系统特点
虚拟ADSL是电信营运商推出的一种新式满足校园网建设需求的解决方案。传统的校园网的宽带业务的接入方式包括ADSL、PPPOE、WEB认证等。但是这些传统的方式在解决目前校园网存在的许多问题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ADSL接入要求每个宿舍都要铺设电话线路,在大部分体育院校无足够的电话线资源来实现;PPPOE要求的二层网络结构和一般的体育院校网络三层结构不符,很难发展;WEB认证部署简单,使用方便,但是对用户的控制力比较弱;其它还有传统网关认证和802.1X认证的方式也都有一定的缺陷。与其他传统的带宽租赁、PPPoE等校园网改造方案相比,虚拟ADSL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1.1 使用现有校园网络,网络改造成本低虚拟ADSL采用IP层隧道技术,充分利用现有校园网开展新的接入业务。此业务开展仅需在校园网核心部署一套设备,向最终用户发放客户端即可。无需重新铺设线路,无需变更现有网络拓扑结构,无需修改原有路由设置。
1.2 能够适应复杂网络结构虚拟ADSL采用三层隧道技术,与具体的网络接入设备无关,不受现有网络环境的影响。
1.3 运营方式灵活虚拟ADSL通过客户端进行拨号认证,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销售运营。主要有两种销售运营方式。①最终用户购买上网卡,上网卡卡号密码即为用户名与口令,上网卡面值兑换为用户可用时长。②最终用户向系统注册,系统向最终用户分配用户名与口令。用户购买充值卡为此账户充值,账户余额兑换为用户可用时长。
1.4 能有效降低原有网络压力据统计,体育院校20%的高带宽要求的用户产生了50%至70%的流量,而绝大多数网络的出口带宽相对内网带宽偏低,出口带宽被高带宽要求的用户过度使用,导致大多数用户对网络带宽普遍不满。虚拟ADSL接入由于带宽高,吸引着 “高端”用户。这些高端用户使用虚拟ADSL出口,可使原有的接口压力就会降低,那些不选择虚拟ADSL的用户其出口带宽会相应好转。
1.5 体育院校校方网络运营成本大幅降低通过校方提供校园网络,电信营运商提供出口带宽,电信营运商与校方合作运管虚拟ADSL。一方面,电信提供的高带宽满足了学生以及老师的网络需求,降低了校园网流量。另一方面学校因此节省了租用网络出口带宽的费用。而且,合作运管的分成也可以填补学校日常网络维护的费用。
2虚拟ADSL接入方式简介
2.1 虚拟ADSL网络部署通常,虚拟ADSL系统平台旁接部署于校园网核心,其网络拓扑如图1。
2.2 虚拟ADSL系统组成虚拟ADSL系统分为三个部分:①虚拟ADSL接入网关。虚拟ADSL接入网关是虚拟ADSL接入服务的网络接入设备。此设备主要有NAT转换与隧道终结两大作用。虚拟ADSL系统支持负载平衡。当用户量增加后,只需要增建网关即可完成扩容(接近线性扩容)。用户可以经过多种策略分布在多个网关上。②虚拟ADSL认证服务器。虚拟ADSL认证服务器是虚拟ADSL接入服务的认证设备。此设备安装有Radius认证服务,数据库等服务,以完成认证功能,同时对隧道的建立、用户访问权限等进行一系列的操作控制。在运营时,虚拟ADSL认证服务采用二次认证方式:客户端将认证请求发送到虚拟ADSL认证服务器,认证服务器在本地进行用户名检查。在确认用户名存在并合法后,将认证请求转发到电信营运商统一认证计费平台进行密码验证,并建立计费记录。电信营运商统一计费认证平台在通过密码验证后,将响应返回给虚拟ADSL认证服务器,虚拟ADSL认证服务经过一系列操作,在客户端与虚拟ADSL网关间建立隧道。③虚拟ADSL客户端软件。虚拟ADSL客户端安装在最终用户计算机上,是隧道的发起端。虚拟ADSL客户端带有防功能,能够检测用户的行为并中断用户的虚拟ADSL连接。
2.3 系统工作方式简述虚拟ADSL使用隧道技术完成校园网用户直接接入电信网络。在用户通过认证后,虚拟ADSL客户端与虚拟ADSL网关间建立起一条IP层隧道。对虚拟ADSL定义的使用隧道进行传输的网络流量通过此隧道直接发送到虚拟ADSL网关,虚拟ADSL网关经NAT后直接发送到电信等公网上,而其他流量依旧通过原有的网络连接经校园网发送到Internet。
3体育院校虚拟ADSL运管模式
电信营运商与体育院校合作运管虚拟ADSL的模式为:由电信营运商承担出口网络带宽的提供与维护、用户管理、认证、计费、销售等工作;体育院校提供场地支持、基础网络的维护、售卡等方面的工作。虚拟ADSL运管所得由电信营运商与体育院校按一定比例分成。在计费模式上,虚拟ADSL主要有两种模式:①计时卡模式。由电信营运商统一制作计时卡进行销售,卡面额即为等值的上网时间。用户通过卡的账号、密码进行认证。②账号+充值卡模式。由电信营运商分配账号给最终用户,用户通过此账号进行认证。用户购买充值卡对本账号进行充值,账户余额即为等值的上网时间。由于账号与用户一一对应,校方可以据此对用户进行实名管理。此销售方式有利于用户管理。。最终用户在得到账户,并对账户进行充值后,即可通过虚拟ADSL客户端使用虚拟ADSL进行Internet的访问。电信营运商为不同学校定制不同的客户端,客户端界面可以根据学校定制LOGO。电信营运商投入:①将在体育院校网络中心的提供虚拟ADSL所需的光纤专线,用于独立接入到学生区上网的交换机。②提供虚拟ADSL所需的网关设备以及相关材料。③制作虚拟ADSL充值卡。体育院校投入:①虚拟ADSL是在现有学校校园网的基础上实现,故学校要配合将虚拟ADSL光纤专线和网关设备接入到网络中心交换机上。②校园网的维护投入。
4体育院校虚拟ADSL建设、运管合作模式的优点
4.1 优化体育学院现有网络结构。电信营运商先对体育院校网络结构进行优化,将部分用户(如学生)从原总出口中分离出来,电信营运商新增加一条光纤供分离出来的用户上网,并提供本部与分校区的裸光纤连接,用于分校区分离出来的用户上网,确保到桌面带宽充足。教学区与办公区可直接通过原有的教育带宽等直接上网,保证教学区与办公区的上网速度。
4.2 保证需要的用户通过电信光纤共享方式高速上网。虚拟ADSL技术可使分离出来的每个端口都可以上教育网和公众网,虚拟ADSL技术就是在这部分用户的电脑上安装一个拨号软件,采用一种隧道技术,改变上网路由,并通过一套认证系统,让这部分用户上公众网以电信光纤作为出口,不走教育网路由,保证这部分用户通过电信光纤共享方式高速上网,而上教育网时仍然可以通过教育网路由进行浏览。
4.3 学校不需要增加任何投资,电信营运商免费协助进行校园网的改造更新工作,保证学校宽带网络的正常运转。
4.4 电信营运商新增加网络防火墙,可以保证教学区与办公区的网络安全,较大程度地降低学校网络的安全隐患,保证师生的正常工作生活不受影响。通过制作不同院校用户专用的上网卡,可杜绝其他用户的上网卡在不同院校间的交叉使用。
4.5 采用上网帐号认证方式,即使单个用户电脑出现问题不会影响到其它用户,网络结构比较安全,并且通过购买上网卡的方式上网,使用比较方便,资费也优惠,比网吧等便宜很多,可减少学生出校园,造成人身安全问题的发生。
4.6 用户上互联网也可同时使用教育网,互不干扰,互不影响,上网采用自愿方式。同时,学校可根据情况设置时间点,对网络端口进行控制以控制网络流量。
4.7 提升学校收益。通过一定营销手段,体育院校也可获取一定收益,利用该收益可进行体育院校内网的维护、更新,为体育院校节省大量的网络维护资金。
5结论
虚拟ADSL网络技术具有许多的优点,电信营运商与体育院校合作运营虚拟ADSL,能充分优化体育院校现有网络结构、保证网络用户通过电信营运商提纲的光纤共享方式高速上网、节约学校投资、保障体育院校网络安全、保证学校收益等。电信营运商与高校合作运管虚拟ADSL已有许多先例,在体育院校也是可行的。电信营运商与体育院校合作运管虚拟ADSL能向广大师生提供优质的网络服务,促进体育院校教学、训练、管理等效率的提高,促进体育院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2-0014-04
【作者简介】高扬(1986-),女,银川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在读博士生。
一、问题的提出
政府提供补偿性早期教育服务已在许多国家实施。美国从1965年开始实施“优先开端”项目,为家庭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家庭免费提供儿童健康、营养和教育等服务。英国从1998年开始实施“确保开端”项目,政府通过在全国一些“居住条件不利”的社区建立社区幼儿教育机构,为当地的所有家庭和儿童提供服务。
在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都明确提出现阶段发展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实现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政府的责任在于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对于政府而言,学前教育已经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的探讨,更是一项社会福利的提供。尤其在贫困地区,早期教育服务的供给是一种带有扶贫性质的补偿性教育服务,更需要有效的财政支持。按照既定的政策路径,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由于其具有一定时期内瞄准服务对象的优点,因此会成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财政支持的首选工具。可是当前的很多扶贫项目中许多专项补助都要求接受补助的地方政府必须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专项补助资金的使用效果;而且专项转移支付都是采用项目制,没有明确的责任承担机构,资金流向和使用过程不够公开透明,特别在专项资金的监督和评估不能及时到位的情况下,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堪忧。因此,需要对专项转移支付进行一些制度调整,使其更有效地作用于我国贫困地区的早期教育发展。
二、文献简述
(一)我国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的低效率的证据
我国1998年提出建设公共财政。公共财政体制的建设正在步步推进,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已经成为中央政府平衡地区间公共服务的两个最主要的财政工具。目前,我国的专项转移支付在转移支付体系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型的地位,但是由于它在分配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所以一直备受理论界和实践界的批评。
从已有文献看,对我国各种转移支付均等化效果的检验表明,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果与上级政府的政策目标高度相关。专项转移支付若指定用于贫困地区或实现最低标准基本公共服务, 其均等化效果往往会超过一般性转移支付;配套性专项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果,在现实中会打折扣;一般性转移支付通常按公式计算,形式规范,预算约束强,均等化效果稳定。[1]基于中国分省面板数据进行的对政府间转移支付与地区发展差距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转移支付在地区间的分布具有“马太效应”,越是富裕的地区得到的转移支付量越多,转移支付没有发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的作用。[2]对浙江省 2006年~2009 年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的受益分析表明,转移支付资金本身完成了缩小地区投入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初衷。但新增转移支付资金的受益归宿看,低收入群体并非新增转移支付资金的最大受益者而是利益受损者,这意味着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规模扩大对推动教育公平的力度在逐步减小。[3]
(二)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这方面的探讨从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的分配方式、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性深入到问题背后的政治逻辑。有学者认为,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和分配变迁的路径选择是中央、地方政府和主管部委之间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博弈的结果。在这一演进过程中,中央政府在宏观布局和制度安排上起着主导作用,但在具体执行中,主管部委和地方政府出于不同的利益需要,导致了现实中的分配结果。[4]也有学者从政治参与过程的角度去考虑,认为开放的政治参与途径可以改善转移支付制度的效率。[5]还有学者建议“要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不论是哪一级查出的问题都要按照相关法律和规定对有关人员进行处理。[6]汪冲(2007)[7]阐述了专项转移支付漏损的理论并使用了1998年至2001年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教育专项转移支付为例进行了实证检验。文章指出“漏损”的核心内容是指转移支付使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约束发生了不合意的变动,产生漏算的原因是缺乏有效的监控。
这些研究提出了改善转移支付效率的命题,也提出了从配套资金的角度提高教育转移支付效率的方法,但是,这些研究对实际教育问题的体现程度不够,还缺乏从具体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设计的角度,分析提高效率的办法。
三、贫困地区早期教育公共服务的有效财政支持――UNICEF项目干预
(一)数据介绍
2006年UNICEF 对我国9个贫困县开展了“儿童早期综合发展”项目(IECD)基线调研,分析贫困地区早期教育服务的基本情况。此次IECD项目共覆盖四省9个样本县,46个乡镇,3515名 0岁~6岁儿童。其中有5个卫生项目县(之前接受过UNICEF卫生服务干预的县),以下称之为非教育项目县;4个教育项目县(之前接受过UNICEF教育服务干预的县)。本文基于此次基线调研数据,将从政府角度考察UNICEF项目干预目标的实现情况。
在此次项目中政府的早期教育服务可以被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强制性的服务,即在教育项目县与非教育项目县均强制实施的服务,选取的代表变量是在教育项目县和非教育项目县实施的卫生免疫计划。第二类是扩展,扩大进入公办园的比例;扩大教育的社会宣传,改善家庭的几个关键早期教育行为。我们选取父亲在儿童养育中的参与行为为代表变量。由于在此项目中乡镇层级是项目干预的执行单位,所以本文使用46个乡镇的数据,将其划分为20个教育项目乡镇与26个非教育项目县乡镇(卫生项目县乡镇),以此考察UNICEF项目干预对地方政府早期教育服务的干预效果如何。
(二)模型分析
在强制性指标方面,教育项目县的免疫计划比例虽然低于非教育项目县,但是其免疫计划注射率也是达到了68%的覆盖率。在扩展中,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教育项目县进入早教机构的儿童比例平均高于非教育项目县,但不显著。进一步检验发现,教育项目县进入公办幼儿园(政府办和集体办)的比例显著高于非教育项目县。社会宣传效果的T检验结果表明,教育项目县中父亲陪伴孩子读书、外出、玩耍的比例高于非教育项目县,但不显著。
为了进一步考察项目干预对于早期教育服务的影响。本文以乡镇的经济水平,家庭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控制变量,以是否教育项目县为解释变量考察项目干预对于公办园覆盖率和父亲讲故事的陪伴行为的影响。
首先建立回归模型如下:
X是家庭平均受教育年限(父亲和母亲中平均受教育年限中较高的取值)
ε是随机扰动项
模型结果如下:
结果表明:
1. 对于在教育项目县和非教育项目县均实施的免疫计划服务,非教育项目县免疫计划的比例显著高于教育项目县。县城或街道的免疫计划比例显著高于相对贫困乡镇。
2. 教育项目县儿童进入公办园的平均比例显著高于非教育项目县。县城或街道儿童进入公办园的计划比例显著高于相对贫困乡镇。
3. 教育项目县父亲陪孩子讲故事的比例显著高于非教育项目县。县城或街道父亲陪孩子讲故事的计划比例高于相对贫困乡镇。
(三)解释及结论
1. IECD基线报告对9个项目县的免疫计划比例进行了统计,并发现非教育项目县儿童未建卡的比例都在10%以下,但是在教育项目县,未建卡比例都在20%以上。计划免疫是国家强制,县域间的巨大差异在理论上是无法解释的。它再一次说明了机构服务能力受项目特征的影响。
2. 教育项目县公办园的覆盖率显著高于非教育项目县,这就表明项目干预对于县级政府早期教育服务供给行为效果显著。
3. 结果表明教育项目县父亲陪孩子讲故事的平均比例显著高于非教育项目县。教育项目县接受教育干预后,县级政府更加重视对于早期教育的社会宣传,以此改变家长养育行为从而有利于儿童早期教育发展。
4. 按照经济水平从低到高(相对贫困乡镇、相对富裕乡镇、县城或街道),把乡镇经济水平作为虚拟变量放入方程中以后发现,县城或街道的免疫计划比例和进入公办园比例显著高于相对贫困乡镇,相对富裕乡镇的公共服务水平大多低于县城或街道的服务水平,相对富裕乡镇的公共服务水平与相对贫困乡镇的服务水平差异不明确。因此可以推断早期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水平并不存在明确的联系,而是与公共服务的机构设置相关。例如儿童入园率:基线调研对儿童未接受早期教育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发现,早期教育的可得性是影响儿童未接受早期教育的重要原因。县城和街道是县政府部门和公办园所处的位置,因此儿童获得公共服务的比例要高于地理位置相对远的乡镇。此外公共服务的供给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这在一定程度可以解释县城的公共服务水平较高。
因此,回归分析发现,项目干预虚拟变量、县城和街道虚拟变量较多地解释了项目县与非项目县公共服务水平差异。因此可以推测,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受两个重要因素的影响:一是公共机构的设置,二是外部制度干预的影响。
四、对我国早期教育发展的启示
以上基于IECD项目基线调研数据的研究表明,接受了项目资金干预后,贫困地区早期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那么对比我国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同样是接受到定向服务的额外资助,为什么实证文献研究表明此专项资助并没有很好地达成目标效果呢?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专项转移支付使用效率的损失,本文借鉴UNICEF的有效项目经验,重点讨论这两种资金使用机制的差异。
首先,“锦上添花” 比起“雪上加霜”的边际投入,财政激励更有效。专项资金的配套使用削减了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激励。中央有的专项转移支付是要求地方配套的,这本意在于动员地方财力和提高地方的积极性,但由于在配套率上没有考虑地区财力差别因素,一刀切的做法反而使得一些本已是“吃饭财政”[袁飞,陶然,徐志刚,刘明兴(2008)认为吃饭财政,即地方财力只能勉强支付,甚至无法完全保证财政供养人员的基本工资 ,更不用谈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甚至是“要饭财政”的地方政府雪上加霜。上级硬要配套, 基层就只有造假, 拿着一笔钱到处匹配,套取上级的转移支付,出现“钓鱼现象”。套取上级的专项资金后,配套资金不到位,项目实施的效果必然会打折扣。而UNICEF项目的资助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是一笔不需要追加资金的边际投入,地方政府的动机在于有效利用此项资助可以取得显著成效,对地方政府官员而言,可以将其作为政绩之一显示给上级官员,对地方政府官员的晋升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其次,基准服务的菜单是监控机构服务绩效的关键。目前,我国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机制不健全。我国现在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一是缺乏事前监督,有些专项资金没有按实际情况进行分配;二是对专项资金的事中监督不严格,相当一部分专款并没有做到专款专用的情况,没有及时地发现和制止;三是对专项资金的事后监督,缺乏追踪问效机制绩效评价的体系尚不健全。IECD项目针对政府和家长的问卷设计实际上是为贫困地区早期教育服务制定了菜单,菜单的制定是科学合理的,由儿童早期发展的理论展开,首先确定了基线调研对早期儿童关怀和发展的定义和理解,然后还将确定的行动领域、范畴开发成可以测量的现象,确定问卷的维度。最后按照早期儿童关怀和发展的领域和范畴涉及的不同责任人设计问卷,使对地方公共服务进行监督成为可能。之后展开效果监测和评价,形成了一套明确完整的监督机制。
因此,通过对UNICEF项目制度的分析,本文认为,作为一种增值性收益项目制度,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的效率改进需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第一,专项转移支付配套比例需要因地制宜。中央政府使用有条件的转移支付初衷在于激励地方政府的财政努力程度,但是由于转移支付的整个过程是由中央政府主导进行,中央政府更多从自身利益出发,大规模地使用方便灵活、易于约束和监管地方政府行为的专项转移支付,却没有从地方政府的实际需求出发,没有从转移支付制度的功能出发,建立一套优化转移支付方式结构、约束上下级政府间行为的法律规则和民主监督机制,这种法治和民主的缺失带来的结果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博弈过程中行为失范,严重损害纳税人的利益。因此,在确立配套使用时应该根据地方政府的财力状况,科学地分类划定配套比例,采取因地制宜,才能起到正向的财政激励效果。
第二,明晰贫困地区早期教育服务基准服务的菜单。与一般性转移支付相比,专项转移支付更需要基准化的服务菜单以确保绩效监督。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拨款对象是机构,评价可以以已有的机构设置和人头数来考察其落实情况。而专项转移支付通常是以直接划拨给某项服务,通常没有明确的机构构成来承担,这就是监督和考核上遇到了难题。对于贫困地区早期教育服务来讲,曾晓东(2009)[8]认为在贫困的农村地区,通过建立大量幼教机构为儿童提供幼儿教育服务的方式存在无法克服的质量、监管难题。可以尝试由政府制定服务菜单,由现有的县、乡幼教机构按照菜单为农村儿童提供流动,从而建构起“电影放映队式”农村幼儿教育服务模式。由于“电影放映队式”的早期教育服务模式不建立机构,财政供给从“养人”转变为“养事”,这就要求中央政府采用专项转移支付的方式实现公共财政供给。因此,基准化服务菜单制定是评价其效果的关键。
第三,科学地监督和评价转移支付的效果。首先要建立正确的评价观念。转移支付制度的“平衡效应”并不应该单指财政资金的平衡,最终的目标是要帮助地方政府在各项公共支出需求之间寻找平衡,维持各项公共服务健康并行发展的状态。因此在考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的“平衡效应”时,不应只看财政资金投入的差异,而应该注重转移支付以后各项公共支出水平的变化及各项公共服务的进步程度。实践中,建立有效的转移支付制度需要做到一个计算和两个转变。
首先,一个计算是指计算地方公共服务指数。具体来讲,首先规定最低支出标准(最贫困的地区标准支出),然后计算各地的支出标准(维持各项公共服务正常运行的财政支出标准),除以最低支出标准,得到相对公共服务指数,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然后按照不同比例对各类地区进行补助。这其中需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需要搜集和整理实施转移支付制度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料,建立完整和准确的信息库和数据库;二是计算补助数额时,使用因素法分项目测算各地区的支出标准,通过实行规范化的收支评估,即分税种按标准税基和标准税率测定各地区的标准化收入能力,再用各地区的收入能力和支出需要来决定转移支付数额。
其次,两个转变是指一是要从关注转移支付后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的变化转变为以资金的使用结果为导向,考察地方政府接受转移支付后各项公共服务指标是否正常,各项服务是否健康运行;二是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方式要从单项服务争第一的锦标赛模式转变为保证各项公共服务良性开展的监测报告模式,及时监测各项公共服务的进展情况。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中央政府掌握着高度集中的行政权和人事权,在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政治锦标赛考核制下,地方政府的一切行为服务于经济建设,决策者的个人偏好代替了民众偏好,导致了公共物品供给的缺失,严重损害了公民享有公共服务的权利。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要求地方政府向辖区居民提供基本的住房、教育和医疗、社保等多项民生服务。因此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政府的激励方式需要相应地由发动锦标赛转变为考核各项公共服务的监测报告。
【参考文献】
[1] 蔡红.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应分析[J].当代财经,2008,(04):33.
[2] 江新昶.转移支付、地区发展差距与经济增长――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J].财贸经济,2007,(06):50.
[3] 赵海利.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的公平性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06):85.
[4] 王广庆,刘玲玲,冯懿男.我国专项转移支付变迁及动因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2011,(02):68.
[5] 周美多,颜学勇.中国专项转移支付的政治逻辑:问题、原因与出路[J].当代财经,2008,(09):39.
中图分类号:P631.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200-01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造企业已经意识到他们正面临着巨大的时间、成本、质量等压力。“数字化工厂”技术与系统作为新型的制造系统,为制造商及其供应商提供了一个制造工艺信息平台,使企业能够对整个制造过程进行设计规划,模拟仿真和管理,并将制造信息及时地与相关部门、供应商共享,从而实现虚拟制造和并行工程,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在制造行业,数字化工厂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应地对具备“数字化工厂”相关知识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突出。
1 数字化工厂的含义
数字化工厂以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在计算机虚拟环境中,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仿真、评估和优化,并进一步扩展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主要解决产品设计和产品制造之间的“鸿沟”,实现产品生命周期中的设计;制造;装配;物流等各个方面的功能,降低设计到生产制造之间的不确定性,在虚拟环境下将生产制造过程压缩和提前,并得以评估与检验,从而缩短产品设计到生产的转化的时间,并且提高产品的可靠性与成功。其工作流程如下:(1)从设计部门获取产品数据;(2)从工装工具、生产部门获取资源数据(2D/3D);(3)工艺规划;(4)工艺验证、仿真;(5)客户化输出。
2 采用“校企合作”办学方式培养具备“数字化工厂”人才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进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模式越来越受到各大院校的推崇。为了培养学生具备“数字化工厂”的相关知识,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使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在我国能够做到这点的并不容易,原因如下。
2.1 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不健全
国家和省级政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缺失与滞后,以及运行机制不健全是造成校企合作不深人、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目前,政府出面统筹协调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制定人才规划的作用缺位,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政策法规,致使未能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
2.2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盈利是经营目标之一,其社会活动多少会考虑到这一要素,是否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企业的投入和收益均不能产生影响。因此,在没有相关规定和应激政策的机制下,企业对于职业教育发展关注较少。企业不愿意与职业院校合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增加企业成本。在与学校合作的同时,企业需要派专人辅导学生,安排学生食宿问题,由于学生刚刚走入实习工作岗位,劳动效率不高,增加原材料的使用费用。(2)增加企业风险。学生由于不熟悉工作流程,一旦发生劳动事故,企业需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医疗赔偿。(3)很难保证产品质量,影响企业声誉。
2.3 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
现在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不能使校企合作变成来自学校和企业自身内在发展的一种动力需要,急需创新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校企合作由学校和教育部门推进成效甚微,多数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来维系的低层次的合作,尚未形成统一协调的、自愿的整体行动。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合作模式和机制、缺乏校企双方沟通交流的平台,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传统的职业院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政策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校企之间的合作,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模式没有形成。
3 高职院校建立数字化工厂的意义
高职院校建立数字化工厂准职业环境教育模式的培养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双向化,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为学生学习提供资料、咨询等方面的支持,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探求者,教和学成为双向式教学过程。其意义在于以下几方面。
实现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即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毕业生不但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善于将技术意图或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数字化工厂准职业环境方式的教育,高职学生能具备与高职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加强了学生的职业教育,提升其知识、能力的职业性。
在高职院校建立“数字化工厂”,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更为一致,增强职业院校自身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改变职业院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职业特色。逐渐形成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应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现代企业要求趋于一致,从而实现职业院校毕业生达到顶岗实习的要求。
数字化工厂准职业环境方式的教育要有过硬的师资队伍。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具有理实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能力,教师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双师型人才,更要具有创新综合能力。促使教师主动参加具体岗位技能培训;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重点了解新技术应用以及进行产学研实践探索等等,以提升教师的综合水平。
4 结语
如今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越来越多的中高职学校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全力开展与企业接轨的专业建设,汲取企业的先进制造经验,数字化工厂项目仿照企业模式,通过现代实训车间、8S管理等内容建设构建出数字化工厂模型,再配合企业应用广泛的CAD/CAPP/CAM/PDM等软件,完成数字化工厂核心内涵建设,并由此展开教学模式改革,做到真正与企业接轨。
参考文献
[1] 王金庆.数字化工厂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1.
(二)扶贫信息共享不充分。扶贫信息的共享程度影响着影响金融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程度,通过对实际的运行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在扶贫信息方面仍然存在问题。一方面,相关的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的等对信息没有进行统一的汇总和分析,在信息资源的共享体系建设方面也存在漏洞,导致各个部门在扶贫信息方面难以进行有效的沟通,限制了扶贫工作开展的进度和识别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则主要体现在各个贫困地区的自身差距上,由于贫困地区所处的地域、环境等普遍不同,在扶贫需求、扶持对象等方面也就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具体的金融扶贫工作中,相关部门没有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分类管理,对各层次的贫苦原因、贫困对象以及贫困的程度等都缺乏足够的认识。
(三)扶贫金融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目前的金融扶贫环境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家庭人均收入以及社会教育程度三个方面。首先,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方面,通常贫困地区的区域经济水平与该区域内的经济水平高的区域存在明显的差别,这就影响了扶贫工作的针对性,由于贫困人口的占比有限,在总体扶贫工作中造成的经济压力有限,就使得相关的地方政府扶贫小额贷款贴息政策难以针对性的、有效的落实下去,相关的风险补偿金或担保基金也就难以进行切实的完善。其次,目前贫困地区的家庭人均收入在该区县或市内的占比较小,分布缺乏规律性并且较分散,尤其是边远的深山区、高寒区、少数民族集中区等,生存环境较差,大多老弱病残且就业创业能力差,文化水平普遍较低,金融机构近很难参与到他们的扶贫建设工作中去。最后,扶贫区的社会发育程度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脆弱,生产力发展滞后,扶贫开发成本高,脱贫难度较大。加上地方财政的不富裕,难以拿出足够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加大金融精准扶贫的相关建议
(一)搭建平台,构建金融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1、积极创建“金融支持扶贫开发示范区”,支持片区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人民银行、扶贫办、财政局、金融办、银监分局共同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明确重点领域和具体措施,加快推动工作开展,切实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建立定期或不定期会商机制,共同研究区域金融支持扶贫开发政策,并督促、引导金融机构贯彻实施。2、将扶贫开发工作与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农村金融创新示范县(市)创建和培育工作相结合,突出扶贫开发重点领域,加强扶贫、财政、金融政策协调配合,大力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探索建立符合贫困地区特点的金融支持扶贫开发工作新机制、新模式,为金融支持扶贫开发工作创造经验。
(二)银监部门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1、放宽网点设立条件:各级金融监管部门对在贫困地区设立银行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实行更为宽松的准入政策;2、强化利率监管:各级金融监管部门应强化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不允许上浮扶贫小额信贷利率,切实减轻贫困户负担;3、强化基础设施监管:银监部门应进一步要求各地进一步规范、提升正在实施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逐步充实查询、银行卡、小额贷款申请受理、基础信用信息收集和多种业务等服务功能。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信息服务 绩效指标体系
数字图书馆是伴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出现的,综合了计算机、通讯、网络技术、高密度存储器、多媒体等技术,成为现代图书馆研究发展的热点。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是指数字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信息从生产者传递到最终用户的过程。
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
(一)基于网络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
数字图书馆的网络服务模式可以分为被动服务和主动服务两类。被动服务是数字图书馆网络服务的基础方式,其特点是不考虑用户的个别要求,具体实现形式一般是采用无交互Web网站模式,是一种单向信息传递模式。数字资源将以网页、数据库形式出现在网络上,用户自己取用。网页上仅提供使用指南信息,除此外无任何其他服务提供。用户处于被动地位,而系统处于主动地位,信息从资源到用户单向流动。主动服务是数字图书馆网络服务的高级方式,其特点是考虑用户的个别要求,具体实现形式一般是通过交互式Web网站形式,分为双向交互问答模式和个性化信息推送模式。在双向交互问答模式中,数字图书馆可以根据用户的请求组织资源,服务形式根据用户需求变化,系统和用户处于同等地位,信息在系统和用户之间双向交流;可以通过Chat形式实现。在个性化信息推送模式中,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自行设置数字图书馆界面并定制数字图书馆资源,使得数字图书馆成为用户自己的电子书房。个性化信息推送模式使用户处于主动地位,数字图书馆系统居于从属地位,数字图书馆只是在技术上按照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定制并主动推送信息,可以通过MyLibrary技术实现。
(二)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
网格是一种信息社会的网络基础设施,将互联网上的所有资源,如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软件资源、知识资源等等实现互连互通,使网络成为一个全球化的信息资源库和信息处理平台,使用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来自整个网络的个性化服务。因此网格本身就决定了网格支持下的全球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是主动服务。但是数字图书馆不同于数字化图书馆,不是简单地将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也不仅是数字化文献的简单结合或现有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加上一些数字化文献馆藏;而是一个网络环境下数字化的信息资源的一种新的服务与技术体系结构,属于以先进的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服务的范畴,是众多分布式的数字化资源,基于广域网环境的计算机信息资源系统的联合体。该联合体中的各系统实行分布自治管理,彼此共享资源,为读者提供统一的检索界面,并能快捷高效地服务,通俗地说,数字图书馆将是一个超大规模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限制的知识中心。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用户提供数字化服务。
(三)基于共性需求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
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ue,OPAC)是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户获取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切入点,也是图书馆揭示自身信息资源的最好发射点。利用OPAC系统,可以对图书、期刊、报纸、电子资源、随书光盘、磁带、远程资源等全面加以揭示与整合,在OPAC中实现不同类型、不同载体、本地资源与远程资源的统一标引和全面检索获取,让用户登录OPAC就可了解馆藏资源的全貌。包括:电子期刊资源整合,即按学科、专业、字母顺序等整合全部数据库中的全文期刊,为用户提供依刊名、关键词、ISSN号、数据来源库快速检索电子期刊的途径,让读者全面了解全部电子期刊的信息;统一资源检索平台,即通过一次认证、检索,实现基于不同平台下多个数据库资源的一站式索取,用户可同时在多个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同时得到多个数据库的结果,避免逐个登录数据库、输入检索条件的麻烦,享受不同系统之间的无缝链接和完整的信息服务。
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绩效
国外关于图书馆信息服务绩效的评价主要是基于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效果的目标而进行的,也即对图书馆绩效的研究,因此国外的“期望―实绩模型”和“需要满意程度模型”正是基于这种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如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制定的《测度质量:高等学校图书馆绩效测度国际指南》注重服务质量对图书馆绩效的影响。近年来,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根据商业领域的SERVQUAL质量评价体系设计的LIBQUA+,以用户对图书馆的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的满意度为测度目标。在美国,至今有200多所高等教育机构参加了LIBQUA+的实验性应用。国内也有学者对图书馆效益评估进行了研究。许中才(1996)构建了一个图书馆效益定量分析评估体系,他认为,图书馆效益是图书馆的消耗与所取得的有效成果与收益的比较。因此他得出图书馆的效益为:收益/成本。他把图书馆的收益分为外借收益、内阅收益、检索咨询收益和读者教育收益。夏军(1995)认为图书馆效益指标要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来进行研究,提出了读者服务质量评价方法。杜也力(2003)借鉴国外的“期望―实绩模型”和“需要满意程度模型”,认为图书馆质量评价指标应结合读者满意和工作实绩来进行评价,因此他建立了一个综合评价体系来表示图书馆的工作产出情况。本文认为: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绩效就是数字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的价值与所消耗资源的价值的比较,即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绩效=信息服务价值/数字图书馆对信息服务的投入。从该公式可看出,提高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绩效所考虑的就是对信息服务的投入与信息服务作为产品的价值,而且这种价值还必须是有效的。
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绩效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整个工作的第一原则,要求效率指标体系的内容、标准、方法都必须是符合科学的。
稳定性原则。指标应该在不同范围和条件下都能适用,并能在较长时间内实用。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有的指标应当有一定的可度量性,给出标准值和允许的误差,以便于执行;但同时也应考虑到影响效率的因素很多,也存在很多变数,无法度量精准,需要定性指标进行合理描述。使整个指标具有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全员参与性原则。指标往往是与具体信息服务流程直接相关,因此在制定指标时,应该鼓励全体员工一起参与讨论和商定,这样可以保证其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突出重点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在整个信息服务的流程环节找出关键控制点,在这些关键控制点处衡量绩效,可以使管理者无须注意每个环节,就能确保服务活动的进行。
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绩效指标体系构建
(一)管理性指标
行政管理类指标:包括组织结构和权限划分是否合理,管理制度的制订与执行情况,各项统计资料是否完全等;法律条例执行类指标:如数字信息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否采取措施、用户信息的安全保障问题是否解决等;管理经济类指标:主要指各种收入与支出问题,如成本收益是否平衡,投资决策是否正确等,可以用资金的产值率、资金利润率、资金利税率、资金周转率、投资收益率、投资回收期、服务每位用户的平均成本、信息服务价格与收入等指标核算。
(二)技术性指标
技术性指标主要考察硬件、软件、安全等方面因素。硬件:分别考察各种设备的技术性能、运行情况,如响应时间、平均利用率、吞吐量、故障率、故障排除时间、折旧率等。软件:先进技术的使用情况。包括数字信息采集技术、数字信息组织技术、智能检索技术、信息推送技术、信息技术等的投入、使用情况分析。各种软件系统的设计水平,如响应时间、软件功能、界面设计、使用方便性、输出效果、智能化水平、容错与纠错情况等。安全:从技术、设备、软件、制度等方面考察安全问题,如抗黑客攻击、防病毒技术、应急处理能力等。
(三)内容性指标
数字资源的种类:依照存储媒体和使用模式的不同,数字图书馆所提供的数字资源主要有光盘、电子期刊、电子图书、数据库、在线馆藏以及其他互联网资源等。数字图书馆能处理的资源种类越多,越有可能满足不同用户需求。数字资源数量和包含的时限范围。数字资源的来源:确定来源可以评估资源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数字资源的学科覆盖面:对于综合型数字图书馆而言,学科覆盖面越广越好。数字资源的更新频度和内容的时效性:若时滞过长,就影响数据质量。数字资源的组织方式。数字图书馆中存储的数字资源是传统图书馆无法比拟的,没有科学、合理的组织,数字资源就无法利用,尤其是对原始信息的深挖掘,提供高情报含量的数字信息。数字资源的质量,主要是指资源数字化后的质量控制,如数据是否完整,是否有增值信息等。
(四)服务性指标
服务性指标主要是考察信息服务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以及用户的服务消费感觉。信息服务及其产品的可及性。主要指用户使用某种信息服务是否受到许多限制,使用是否方便。信息服务及其产品的可用性。强调的是用户通过信息服务获得的信息是否可以方便地使用,这主要与系统提供的输出方式有关。可采用信息服务可用率(一年内正常使用的天数/总天数)和数字资源的可得性(数字图书馆的可有效使用的数据量/总数据量)来衡量。信息服务过程所耗费时间。若每次信息服务所耗费时间长,用户等待时间长,必然会降低用户使用意愿。可以用信息服务所需平均时间以及此种信息服务的社会平均所需时间来比较。信息服务使用的频率。可以通过目标用户使用率(使用过该信息服务的用户/目标用户群)、目标用户人均使用次数(该信息服务一年内使用次数/总人数)信息服务使用率(某一天内的使用次数/总使用次数)指标来比较。信息服务的种类。信息服务种类越多,越有可能吸引用户。信息服务过程的影响。有些信息服务无需与人员接触,整个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该项服务本身的设计上。如网络检索服务,用户自我进行,那么对服务过程的感觉就存在与检索系统的设计,是否在检索过程中有良好的反应,其中的控制指标参见技术类中软件系统指标即可。而有些信息服务还是需要数字图书馆馆员与用户接触的,如数字参考,就需要用户通过网络与参考咨询员接触,而这些服务人员的言辞、态度以及理解用户需求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等,都会影响用户利用信息服务的效果。因此对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能力也必须进行效率评估,一般可以用人均处理信息服务的次数以及用户评价来说明。用户分析。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和效用是由用户来评价的,因此所有信息服务的持续开展必须在分析用户的行为后才能进行。对用户的分析主要包括:用户信息服务的需求、用户利用信息服务的行为特点、影响用户利用信息服务的因素、用户量、用户构成情况、现实用户与潜在用户百分比、用户的忠诚度(即用户持续使用率)、用户的流失率以及用户信息需求满意度等。
其他指标。包括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宣传推广状况(如与其他网站交换链接)以及社会评价状况(如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评价)等。
参考文献:
1.刘荣.图书馆信息服务与管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2.曹作华.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综合评价层次结构模型.情报学报,2003(3)
3.许中才.图书馆效益的计量[J].图书情报工作,1996(2)
4.夏军.简述国内图书馆效益评价的理论与方法[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5 (4)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76-01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能够起到培养学生理解能力、识字能力和交际能力的作用,而语文的课堂教学又以阅读为主。但现阶段语文的课堂阅读教学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课堂目标设置不明确、教学内容抓不住重点、教学方式方法欠缺灵活性和趣味性,学生主体地位没被重视,多以教师教授为主。因此,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还有待改善,但如何给阅读教学一个有效的支点,这是老师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间里,立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的整合教材教学内容,并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促使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衡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就是看有没效果、有无效益、有无效率,这里所指的阅读教学目标包括了目标的实现程度,阅读能力是否得到提升;效益是指学生个人综合素养能力是否得到发展;效率是指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阅读教学的工作量与目标完成是否存在正比例关系,同时还要考虑到是否能让全班同学收益。由于农村教学师资和办学条件的限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划定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从总体教育发展的角度来说,学生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以及语文素养的提升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最根本的衡量指标。
2.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 科学设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引导教学的方向,只有科学的制定教学目标才能促使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
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设定教学目标:
2.1.1 根据新课标来制定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能够起到指导课堂教学按既定方向发展的作用,同时也是指引老师寻求有效教学策略的依据与标准。因此,在新新课标指导下,教学目标要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来设定。
2.1.2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被服务的主体,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立足学生现实的心理状况、能力状况与条件状况,将目标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在安排教学实践活动的时候,要考虑教学内容与教材的现实情况。而且,在不同的教学氛围和环境中,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都跟着调整。
2.1.3 目标设定要科学、准确。在构建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策略是,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具有层次化、具体化,对于阅读教学过程中生字词的学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文章情感的体会及文字应用能力的提升都必须有具体的目标节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2.2 正确解读文本,选准教学内容。文本解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性因素,教师作为语文阅读活动的引导者,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解读要精准、分析要透彻,深入解读阅读文本,以帮助学生融入到教学情境中深刻理解和感悟文字的内在魅力,实现学生与阅读文本的深入交流、理解和互动。这个要具体做到:第一,根据教学目标来选定教学内容。语文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很广,包括了字、词、句、篇、修辞、语言艺术和手法特色等等,但在课堂教学没法做到面面俱到,只能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意义比较大教学内容,加工整合已有教学内容对重点句子、段落、词汇进行推敲和领悟。第二,设定语文阅读情景。语文是语言和情感的结合体,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凝结,设定情境才能让学生深入体会语文知识的基础。此外,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增进互动,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构筑和谐的情感环境,让学生体会语文之美。
2.3 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实践活动的核心,其选择要综合考虑和权衡语文阅读的性质、教育理念及阅读目标,而且还要突显语文的教学特点。第一,依据阅读要求确定教学方法。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更注重学生对语文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这就要求学生立足于阅读要求指导教学方法。第二,基于学生发展需求选择教学方法。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要观察学生审美观的发展,构架起有助于小学生感知小学语文之美的情境,用语文语言、艺术手法、修辞手法之美来促使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激发学生感知美、追求美、领悟美、评判美的能力。第三,根据教学环境和教学情景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来进行情景设定和选择教学方法,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思路的变动、新问题的发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2.4 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第一,实现小学语文阅读的有效性,就是要搭建有效性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学习计划、自我控制,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释放学生潜在的能量。第二,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作用,给学生更多的阅读发展空间。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针对一些概念问题,让学生自主阅读,引导学生进入最佳阅读状态,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引导学生在课外搜集跟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然后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自主设计问题,并组织小组进行协作、讨论,发挥学生的主动权。第三,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不是仅限于教师将语文知识灌输给学生,更重要的还在于师生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的情感传递,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养成有着基础性作用,即使农村教育资源再怎么落后,作为教师都应该致力于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从科学设定教学目标、精准选择教学内容、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合理应用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等环节入手,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的完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