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 中国传统装饰艺术
装饰艺术是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在它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由于历代劳动人民和能工巧匠的创造实践和艺术大师的锤炼概括,逐渐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它不仅参与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也凭其独具特色的东方美对全世界的文化、艺术的演变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我国悠久文化历史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装饰艺术形式,从史前的陶彩、商周的青铜器、战国及秦汉的漆器、汉代的画像砖、魏晋隋唐的石窟、唐宋的陶瓷、元朝的寺观、明代的家具等,歌舞、器乐、漆画、泥塑,蜡染,皮影、绘画、剪纸、木雕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特色及民族特征。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每个时代所呈现出的风格也是大不相同的。作为传统装饰艺术的表现形式全部是来源于广大人民的生活当中,是艺术与生活结合的很好的体现。品类繁多的传统装饰艺术形式主要都是为了装点环境、美化生活空间。
2 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20世纪以来,人类对空间的概念有了新的发展和理解,工业化的发展引起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也随着变化在加强,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逐渐形成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改变并重构着人类的活动方式以及思想模式。一般地理解,环境艺术设计是对人类的生活空间进行设计。其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及心理方面的感受,需要综合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等多方面的关系,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是一个促进其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有效形式。随着国外各种新思潮的涌入和渗透,在艺术和设计领域,空间设计曾一味地追求和模仿现代主义时尚的风格的设计形式已发生的翻大覆地的变化,现代主义所提倡的极简的设计风格既失去了设计师及环境的个性,也丧失了民族文化的内涵。所以我们要正确的认识传统装饰艺术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到处可见到传统装饰艺术的表现手法。如很多现代建筑的立柱都会采用建筑材料的原色或者漆绘上丹青彩画来进行装饰,在题材的选择上,则是大多数采自具有吉祥涵义的中国神话,历史故事及动植物纹样、人物或文字等。在自然中寻求秩序美,从规矩中取得自由化,通过实践摸索出许多的空间装饰方法,使装饰艺术形式从二维的形式转化为三维立体空间的表现形式,充分运用环境自身的每一个条件,对原始空间进行调整,以强化整体的装饰效果,使装饰艺术走向空间化、立体化、流动化,使人产生审美联想。传统装饰艺术在造型的运用上也很注重点、线、面等基本造型要素的关系处理,讲究形式美法则。在具体的表现上,传统的装饰艺术还会通过借物抒情来表达某种观念和寓意,色彩的使用与搭配也隐含着象征性和寓意性,它经历了从繁杂到单纯、由绚烂到淡雅的发展过程。
3 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展望
环境艺术使用一种设计的艺术语言。中国人历来主张语贵含蓄,如坡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环境艺术要以设计的语言之“境”感人,给人以整体的感觉,既忌标语口号化和过于直观的表达,亦忌艺术语言的泛滥与过分堆砌。这便是传统文化中的“贵不言”所给予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启示。
环境艺术所使用的艺术语言是一种“形态语言”,又是一种非确定性的感性语言,此种语言的非确定性特质决定了环境艺术表现的含蓄性与多义性。含蓄的艺术是宽容的艺术,它不那么武断,不那么盛气凌人,仿佛是和观者一同讨论和探讨生活的真谛。引发观者联想和对生活的回味,同时也默默地允许各人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从而也导致了环境艺术欣赏的多义性。这正如听众对音乐之感受与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再创造过程。环境艺术的感受也是如此,对环境艺术的感受依欣赏者的年龄、性别、文化、职业、种族、经历、信仰、身体状况、社会经历等方面的不同而异。作为信号接受者的人各有其敏感的“频段”,或者说,有各自的“频谱响应特征”。多波段广谱型的人只是少数。环境提供的感官信息则如同电台所发射的某些节目,随不同的针对性而有不同的频段,人们取舍有不同,选取节目的志趣各异,或者感受而引人共鸣的频段各异况且环境艺术所使用的是比电台节目更具模糊性的感觉语言,观者有各自的感受和派生联想。环境艺术以其含蓄性使人产生遐思联想,给人再创造的余地,给每人提供了发挥想象力的机会,含蓄性使对环境艺术的体会达到意味无穷的境地,这是传统的力量所致,诗经有云:“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者也”。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语言含蓄性大义盖与此通。
4 传统文化要素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思想
一、 前言
标志设计在平面设计领域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现代标志设计的模式主要来自欧美,深受构成主义、国际主义、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等现代艺术潮流与流派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国际品牌的大量进入,本土自主品牌的不断诞生与成长,更加之奥运会、世博会等国际大型活动的举办,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标志设计的重要性。标志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视觉传达符号,代表着特定的事物并且内涵丰富,是将具有实像的具体事物来表示抽象的精神内容的一种象征艺术。
中国图形艺术早有起源,如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图形、春秋战国时期的梅花篆、汉代漆器上的凤形、唐代的宝相花纹等,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中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既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又有多姿多彩的风貌。
将中国传统图形与民族精神运用到现代标志的设计中,是设计出具有中国文化韵味和民族根基的现代标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不能将这种方式的结合理解成纯粹的拷贝、挪用,我们需要解构传统图形、了解传统文化,挖掘其可改造的创新点,从而美化标志的形,升华标志的韵。
二、 形的传承
标志首要的特性就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图形符号所具备的信息传播功能,人们可以通过标志对一事物产生印象、认同、记忆。它有助于建立消费者和产品之间的关联、方便了个人信息传递、企业观念的推广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它超越了语言,起到了进行沟通交流的桥梁作用。标志的独特功能造就其特殊的形式,要求简洁明确,一目了然,使人在较短时间内,对传达的信息有所了解。
在这些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现代设计师提供了很多启示,而我们的设计师对此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譬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设计(见图1),采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印章”作为标志主体图案的表现形式,印章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在中国出现,是渊源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并且至今仍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社会诚信表现形式。这种印章的造型,寓意北京将实现“举办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的庄严承诺。
再比如,靳埭强设计公司的标志设计(见图2)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成功传承。其标志图形借鉴了中国传统图案“方胜”,取其同心双合,彼此相通的美好寓意,结合传统图案“盘长”,寓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相辅相成的美好意愿。设计师以“方胜”为形,用现代图形的构成手法进行重新演绎,并赋予其新的形象寓意:两个菱形互相扣叠,象征着设计师和客户的密切合作;周围八个圆点则体现了公司多元化的经营策略。标志图形简洁而理性,虽源于传统图案,但又不全套照搬,通过对传统图案的解构重组,使标志更具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三、韵的启迪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对现代标志设计有着深刻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它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师法自然,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中国人自古崇尚“天人合一”,是先秦道家、儒家以及禅宗理念,是原始、质朴的混沌思维方法论的基本核心。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整体的、辩证的、因果循环的思维方式,强调事物各方面的辩证统一和相互之间的关联。譬如,太极图中的阴阳回转,汉代霍去病墓前伏虎石蛙的巧然天成,国画中写意的虚实相生等无不透射出传统文化艺术的审美情趣。这种“不似胜似”、“迁想妙得”打破了现实物体对人们想象力的禁锢,超越了自然与现实的界限,创造出一种现实世界并不真正存在的鲜活的艺术意境。若能将这种传统文化瑰宝延穿到现代标志设计中,必能让标志设计风韵倍增。
中国工商银行标志(见图3)以一个隐性的方孔钱币为形,不仅体现出金融业的行业特征也同样传达出“方圆的规矩”的哲理。标志的中心是一个“工”字,通过解构重组加入现代设计的思维模式,中间断开,使工字更加突出,同时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以断强化续”、“以分强化合”这种辩证同一的思想,体现出银行与客户的共存互利的实际意义。
再回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前文讲到了它的形,现在来看它的韵。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运用了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不到而意到”的写意精神,将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环环相扣,一个舞动着打太极的动态姿势传达出洒脱飘逸、行云流水的灵动和谐,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髓表达的淋漓尽致,同时,传达出世界人民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韵”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至高境界,是传统艺术的精髓,凝聚着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它是情与景的完美交融,是要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表现无限可能,体现出悠然意远而又怡然自足的姿态。笔墨当随时代——设计师也应随着时代的要求,赋予传统文化以新鲜血液,常用常新,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从而延展出更新、更深层次的理念精神。
四、结语
如今,科技化、信息化的时代到来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在全球化语境中,设计民族化并不意味着保守和守旧,而是创造性的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解读。中国现代标志设计要与国际相接轨、相融合,与各国设计界更好地交流合作,就必须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及时了解和熟悉当代设计的变化趋势,更好地掌握标志设计的国际通用语言。汲取清华,继承传统,以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粹融入现代化的设计语言,在融合与超越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从而开创属于当代中国的设计美学。(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楠.标志设计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1 关于现代建筑设计文化气息内涵及其传统设计文化的分析
1.1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设计被赋予了新的概念,其跟随国际主流文化的影响而不断的发展,由于各个国家国土民情的不同,其各个模块的住宅设计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是总的来说,都是为了满足居住者的需要,从而进行住宅建设项目设计模块的开展,进行多层及其小高层住宅的建设。这就需要相关人员进行建筑项目特点的挖掘,进行工程设计模块的有效开展,从而保证当代建筑设计个性的突出,进行传统住宅文化的汲取,符合本土的住宅特点,传承地方的建筑文化特色,丰富我国的建筑文化艺术。
在一系列的建筑文化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中高层及其高层住宅,日益朝着洋化的方向开展。有很多城市受到了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从而促进其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比如一些沿海的经济发达城市,这些城市很多的建筑项目都实现了本土文化及其外来文化的结合,保证了建筑项目本身内涵的突出,实现了本土建筑文化的优化。
在当代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及其现代建筑文化的冲突需要得到解决,从而实现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的结合。这就需要进行中国传统建设文化的科学化研究,避免其传统式、零散性。真正实现建筑设计的理论化、科学化、系统化。把我国的民族形式及其民族风格与时代潮流相结合。这需要进行其运作前景的分析。根据当代住宅楼市的设计需求,可以得知各种洋气建筑登陆我国。比如各种欧洲风范的建筑,各种美式的建筑等,对当下的楼市造成极大的冲击。
1.2 建筑设计模块的开展,必然是要为社会大众服务的,其是人民大众所要关注的分析,实现我国特色建筑文化的突出,这需要相关开发商们进行共同的努力及其合作。这就需要进行新型的建筑创造力的实践。古代宗法制度下,封建礼教伦理的教化功能实质上超过了建筑的实用价值,传统庭院式住宅严格的格局布置实为社会礼仪、等级秩序等礼制文化的深刻体现。
1.3 在我国的民族建筑文化应用过程中,天人合一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协调。比如传统村落的三面环山,这就是我国传统的朱雀、青龙等的布局,这些传统的布局设计理念未必起到真正的实际作用,确是某些特殊精神的象征。藏风聚气则是天地保佑的象征,同时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建筑学意义就在于建筑物要适应当地的地理气候特点,顺应自然规律,从而实现“回归自然、回归环境、回归人性”的建筑设计思想。
通过对我国传统伦理文化及其美学思想的结合,能够更好的进行建筑气韵的突出,保证各种艺术作品的追求,这就需要进行我国传统建筑艺术构思的优化,进行建筑客观功能及其人审美观念的优化,进行建筑形式的表达。她的魅力,既表现在个体外部形象的构造形式,也表现在变幻万千的整体组合气势,以及生动绚丽的色彩、装饰和细部构件的巧妙精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韵味的美学风格。
2 当前住宅设计中的传承模块及其创新模块的协调
2.1 为了满足当代住宅设计的需要,进行优秀传统建设文化的传承是必要的。这就需要进行现代住宅建设理论与传统建筑文化的结合,进行传统民宅伦理功能的应用,进行创作实践模块的有效开展,进行有价值的建筑文化的应用,保证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的应用。大大提升了人居环境的景观层次和生存品质,在今天,这仍然是都市人的理想王国。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一观念已逐步被世界各国所接纳,并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当代住宅设计模块中,进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突出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可持续传承文化主题的应用,进行绿色建筑、绿色文化的突出,保证新型的建筑研究课题的应用,保证人类文化建筑主题的突出,保证现代科技的积极突出,保证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优化,从而符合当代住宅建设的需要,进行传统建筑文化局限性的突破。通过对上述模块的分析,可以得知,古代民居建筑布局就是在这种条件下逐渐发展的,其传统意义上的礼仪,顺应了当时时代的发展需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进行不合理家族伦理观念的剔除,可以更好的进行人性化的建筑,进行以人为本的,合理住宅建筑格局的应用,更好的进行建筑功能区的划分。
在当下住宅设计模块中,可以得知住宅是人们安身的一个重要场所,其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非常需要进行人性化及其亲和力的布置,这就需要进行建筑空间尺寸的控制。控制住尺寸的大小程度。如果尺寸过大,就可能造成空间的过大,这就导致开支的加大,从而不利于个人及其社会经济资源的节约,不利于经济成本等的控制。这也需要进行空间采光率及其相关情况的控制。通过对结构的控制,可以更好的进行保温隔热的控制。这需要进行室内空间的划分,进行室内功能空间的良好布置,从而满足建筑结构性的需要,实现各个方面内部面积的合理分配均衡性。这样可以更好的进行使用面积的控制,实现房间内部长宽程度的控制,保证当下功能区的工作需要,满足当代建筑设计的工作需要,提升其建筑物的功能效益。
在当下住宅设计模块中,进行不同功能区的划分是必要的,要保证其分区得当,位置明确,避免其受到不必要的视线干扰,避免受到噪音干扰、气味干扰,要保证良好的采光性及其痛风性,保证住宅的卫生质量的提升。比如,随着家庭办公的出现,要求住宅中增加相应的工作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丰富,专用的家务室已成必须;随着社会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家庭中设置阳光室供老年人休闲已成时尚,等等。
2.2 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传承了几千年,其中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建筑文化,这就需要进行优秀的文化经验的继承,这些都是宝贵的建筑设计遗产经验。这就需要进行建筑材料及其当代建筑工艺的应用,符合当代人们群众的生活方式,进行先进的建筑风格的应用。在建筑结构上的跃层、错层、共享空间的采用,在空间划分上的生活阳台、化妆区、清洗区等专用空间的设置,在建筑构造上的凸窗、外飘窗、落地窗、透天窗、转角窗等多变化的作法也将被大量采用并创新,从而使本土住宅更具个性化。
3 结束语
在当下民宅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传统建筑特色的把握,也要进行新型的建设文化的汲取,保证传统伦理文化的更新,进行民宅建设过程中的天人合一观念的应用,要针对当下建筑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展开分析,保证民宅设计模块的有效开展,满足人们群众的客观需要。民宅作为传统建筑的重要形式,凝聚着厚重的传统伦理文化。文章通过分析传统民宅建中蕴含的天人合一;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等伦理思想,结合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传统建筑文化缺失的问题,提出如何在现代住宅空间设计中传承传统伦理文化,进而体现传统建筑的现代价值。
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并不是完全自然而然形成的,它要通过企业有意识地塑造才能建立起来。在企业文化的创建过程中,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根本,借鉴西方现代企业文化的优秀成果是依托,在融合东西方文化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是关键。继承借鉴和改革创新相并重,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企业文化的中国化。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只有根植于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吸取其中的精髓,使之成为企业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才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保证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可以传承的精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天下为公、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忠”、“孝”著称于世,不仅忠于君臣、孝敬父母,而且忠于祖国、忠于民族、忠于人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先人看来,当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或人民利益发生矛盾或冲突的时候,就应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传统文化的整体观念、社群原则是国民人生价值取向的标杆,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产生的思想基础。“苟利国家,不求富贵”,“苟利社稷,则不顾其身”,它通过精神感召和意识形态激励,使公民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主动放弃自我利益,成就集体利益,使个人的利益与象征性的集体利益获得一致性,进一步达到社群的共识。热爱、忠诚、报效自己的祖国一直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思想感情和历久弥坚的精神支柱。所以,中国企业要把“以产业报国,以民族昌盛为己任”作为自己的经营宗旨,并能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和国家利益统一起来。
(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中华民族素来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周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宝贵箴言。天道刚健,自然界生生不息地运行变化,人们当效法自然,养成奋发有为、不断进取的品格,在厄运和挫折面前不低头气馁,积极奋起抗争。“进德修业”,应与时偕行,顺应时代潮流,勤奋刻苦,务求有所作为,以立德、立言、立功。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说:“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为大丈夫。”道家庄子从一种自然主义的思想出发,提倡:“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并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里所说的匹夫之志、丈夫行为与至人神举,就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发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将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整个组织充满活力,不断地向前发展。
(三)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精神
“厚德载物”是指要像大地那样以宽厚的胸怀包容万物。“和而不同”是主张建立在事物相互区别和多样性基础上的统一,是不同事物的和谐一致,反对抹杀事物的特点和个性,强求事物单纯的、没有生命力的“一致”。和而不同是整体和谐的思想,是敬业乐群的团队意识。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体现在待人接物上为“和气”,体现在人际关系上为“和睦”,体现在国际环境上为“和平”,体现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这种“和”不是无原则的迁就,而是要宽容大度,,善于与人合作;建设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就要继承和发扬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精神,允许差异、允许创新、允许多元,和平共处,,着力构建一个尊重个体独立性和个体利益需求的民主和谐的企业集团。
(四)崇德重义、修身为本的重德精神
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儒家十分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认为齐家、治国、平天下均要从修身开始,意思是做事先做人,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义”是人们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或道义所要求维护的公共利益。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义利规则,提倡舍己为人,克己奉公,主张“见利思义”、“义以为上”。海尔集团的宗旨――“真诚服务到永远”,就反映出德、义的传统精神在企业文化中的延续。
(五)中庸和谐的思想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中国人的处世经典,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中庸思想,主张为人处事要合乎时宜,把握节度,恰到好处,既无过分、又无不足,在一定的道德原则下达到和谐的境界和目的。基本点是要求人们为人立身要正,处事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和道理,力避发生过与不及的片面、偏激行为,使人际关系和整个社会保持协调和谐。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中出现的公正与效率、财富与精神、增长与发展、资源与环境、道德与法律、竞争与和谐、对内与对外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各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在企业内外部建立一个稳定的、宽松的、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发展环境,增强组织凝聚力,提升企业发展力。
以上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精神和思想,经过科学扬弃和批判继承之后都可以也应该作为企业文化塑造的精神源泉。
二、借鉴西方现代企业文化的优秀成果
企业文化应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应具有兼容性的特点,需要在各种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中吸取营养,获得生机,在继承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国外文化中同样包含可以补我所缺、为我所用的积极成果。其内容主要包括:
(一)科学理性精神
科学理性精神是西方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一种崇尚真理和正义、求实和尊重实践的精神。它认为客观世界的运行和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人类可以依靠知识和理性思维、逻辑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人们必须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充分认识和肯定科学技术和科学理性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
(二)现代人文精神和科学的人道主义
这是指的人道主义,它主张从现实的人出发,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们的社会关系出发,去关注和研究人的问题,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中去看待人性。它强调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实现个性解放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三)现代市场经济理论
西方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较完整和成熟的理论体系。我国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运行,特别是在开放的国际市场大环境下运作,需要全面了解并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如市场体系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市场机制理论;现代企业制度的构建及协调机制;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和市场主体利益驱动规律等。这些理论成果反映了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原则和要求,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四)现代管理科学理论
西方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是适应现代化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当代管理理论的成果,均对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企业管理的发展具有积极地启迪和借鉴意义,特别是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它较少政治意识形态的色彩,主要是对现代生产活动以及企业、经济和社会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和理论抽象,以及管理活动具体操作的程序、方法、规则等,完全可以为我国企业和经济、社会管理所用。
(五)创新精神
现代的“创新”概念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来的。熊彼特在其代表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把社会经济活动区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静态的“经济循环”,二是动态的“经济发展”。他认为经济活动从本质上说是动态的和不断发展的,而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家不断地实现创新,即进行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目前,对创新的理解也不断发展,并将其分为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多方面。因而,创新不仅是企业发展,更是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不竭力量源泉。除此之外,国外的现代化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可以为我国企业文化塑造提供借鉴和启迪。
三、在东西方文化融合基础上进行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历史环境、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我们在现阶段整理、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必须做历史的、具体的、科学的分析,无论是继承还是抛弃,都不是简单地、笼统地肯定或否定,而是要善于运用历史的、辨证的观点,立足于我国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国情和历史任务,正确把握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和潮流,用科学的态度清理和扬弃,以剥离其封建的和小农经济的杂质,提炼出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体现优良思想道德传统的成分。即使是对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也需根据时代的要求加以改造,赋予其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涵。对于西方文化的借鉴,要注意结合我国国情,改造吸收其体现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精华,特别是现代以来与人类文明进步方向和现代化进程相一致、体现人类共同智慧和精神财富的文化成果。同时,还要自觉防范和抵制其腐朽因素和精神垃圾。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要在科学扬弃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整合工作。这种整合是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的精神原则和价值标准,去改造并统摄引进的外来文化,使之适应中国现时代的国情和要求,并与民族文化相融合,使两者优势互补,共同成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素材。这种中外文化的融合就是文化创新的一个方面,文化创新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在对中外文化进行交流融合、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实现超越,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孕育出新的文化内涵。企业文化的创新来自于其内在的创造性,在信息化背景下,创新的作用得到空前强化,并升华成一种社会主题。创新成为企业的生命源泉,创造性和灵活性成为最突出的资源。在工业文明中,是用过去的确定性来对付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在信息文明中,则是通过主体创新的确定性来对付未来的不确定性。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循序渐进地探索建设的方法和途径。企业文化本身就是在动态中不断升华的人类价值理念体系。企业文化一方面要跟上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进步,另一方面,也要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管理创新紧密结合,随着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不断地改进与重塑。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由浅入深,并把其纳入企业的总体战略当中。
企业文化的塑造过程要整合古今伦理观念,融合中西文化,以成为企业运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并会产生多层次的社会经济效应。
参考文献:
1、刘光明.现代企业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2、万顺福.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中国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90-1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成就辉煌,集儒、道、佛之大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和谐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历史的沉淀、演变,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体系。仰韶文化中的彩陶图案丰富多彩,有鱼纹、鸟纹和蛙纹等多种逼真的独特形态;唐代的卷草纹、团花连珠纹,青铜纹饰中的夔纹、回纹以及传统的服饰绣品、民间的扎蜡染艺术等,是一部深厚的、富有魅力的民族文化之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和构物思想,折射出本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及情趣。设计师的作品中,如青铜器、陶瓷、丝织、漆器等都显现出了设计与功能的和谐统一,造型与装饰在统一中都富有变化,创造出了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的典范,融入了道家美学观念的影子。这些设计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今的世界艺术设计。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不可逆转的传承性。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的设计必然产生于本民族、本地域富饶的传统文化土壤。中国的图案设计要走出一条适应本民族文化与审美心理的道路,就要深入研究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要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图案设计结合起来,以现代设计观念占据设计的主导地位,更快地融入到现代社会之中。
一、造型方法的传承
中国的传统图形主要注重的是实形的完整性与装饰性。关注实形与实形之间的穿插、呼应关系。另外,传统图形的排列形式多采用较规范的表现模式,如四方连续,二方连续等。而现代设计中,可将现代的图形运用传统的构成方法组合排列。
二、在现代设计中发展传统图案
中国现代设计必须植根于本土的民族文化,是对传统的延伸。时至今日,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信息网络文化与其他高科技综合利用和发展的时代,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让我们目不暇接,随之而来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及国外的各种思潮的涌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局面下,我们面临如何认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关系的问题。针对现代人的审美方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现代艺术创作规律作较为深入而系统的研究,日益成为设计师所关注的焦点。完全背离传统是不可取的,对西方纯粹的模仿,简单的挪用将使我们的艺术丧失民族个性。而对传统的继承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是建立在传统的旧事物的基础之上的。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日本曾全面向西方看齐,但是最终还是回归到自己的民族文化中来。这不仅是民族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自立于民族之林的需要。日本以传统文化为根,由衷地赞美自己的民族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因此,中国的现代设计艺术要走出自己的路,必然也应该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中国香港设计师靳埭强的成功之路,恰恰说明了这一点。但是继承并不意味着拘泥,几千年的文明史固然给我们留下了几千年的艺术宝库,但是一位沉溺在传统的襁褓里,在我们的设计中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会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停滞发展。
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必然的,那我们如何继承和发展呢?首先是对传统图案的“形”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以现在的审美观念对传统的造型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或者把传统造型的造型方法或表现形式运用到现代设计中,用以表达现代的设计理念,同时也体现民族个性。如传统的龙的形象就是朝朝有不同,代代有变化,原始的龙古朴,商周青铜器上的龙肃穆,汉魏的龙飘逸,唐龙饱满富丽,宋龙庄严,元龙矫健,明清的龙繁缛凝重。再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台标,借用了彩陶上的凤鸟纹,并使用了中国特有的“喜相逢”的结构,反映了一种厚实的文化底蕴,而凤鸟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现代媒体的特色。再如香港设计师李永铨的庆贺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海报,采用的是西游记孙悟空的形象,却把它置身于现在的环境中,身着现代运动员的衣服,并做掷标枪的动作。这样用现代的设计方法,来装扮古代神话中的人物,较好地表达了中国是奥林匹克大家族的一员的理念。
其次是赋予传统图形新的含义,中国传统图案背后的“意”是人们迷恋其造型的关键。不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的事物都心存向往。因而传统的造型的吉祥意义同样适用于现代设计。如蝙蝠的装饰图案取其“蝠”的谐音“福”;牡丹花有富贵、吉祥之意;月季花插在花瓶之中就有“四季平安”的寓意;太极图中“通乎阴阳”的鱼形纹饰,在历朝历代的器具装饰中都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圆满、祥和、吉庆、福祉表现出中国人共同的心理要求,中国传统图案背后的“意”才是人们迷恋其图案的关键。不论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事物都一样心存向往,因而传统图案背后的吉祥意味同样适用于现代设计,适用于传达现代人的设计意念。
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棣强认为设计原则有三: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动―――适身应用,灵活生动。实际上他强调的也是庄子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创造思维。他的设计成功说明了传统图案可以和现代设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能创造出新的设计氛围,更说明了设计者必须要有创造的思维,必须根据设计的主题进行创意和整体规划,有目的地取舍,否则砸了设计,更毁了传统图案的一世英明。
对于一个伟大的民族来说,传统文化的厚积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应该继承和发展,使其延续下去。将传统的图案用现代的意识和方法加以演绎,赋予传统图案新的意义和视觉感染力。借鉴和弘扬传统文化和传统图案有助于在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文明的基础上,更好地以现代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丰富设计的表现手段,切实推进现代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龙生.中国工艺美术史[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4,7.
DOI:10.15938/ki.iper.2016.03.015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3-0066-04
一国优秀传统文化是这个国家的“根”和“魂”,它催生着这个国家的民主文化、政治文化、社会文化等等,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只有根植于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上,才能沐浴明媚的阳光,充分发育与生长,从而再现这个国家的生机与活力。同样道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依托着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吸取营养,取其精华,承袭符合国家风格的教化传统,不仅如此,优秀传统文化也在此过程中实现了现代转化,完成华丽蜕变,被年轻的大学生所接受、认同,从而生生不息。
一、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优秀传统文化之于思想教育相当一源活水,不断为其注入新的内涵,提供丰富的资源,它所积淀的最深厚的精神追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永不枯竭的动力。
1.优秀传统文化与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
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观点也闪耀着的光芒,实现了与殊途同归的相互呼应。例如《大同书》中对大同社会的美好憧憬,想要建立一个公正有序、互助互爱的社会,这与要解放全人类、解放人民有着相通之处;再如《易经》中讲到阴阳,与的辩证法也有共同的基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地人合,五行之说也蕴藏了唯物史观,等等。[1]这种不谋而合的文化元素,穿越时空,影响至今。我们知道是人类社会优秀文明成果的集成,它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和普遍规律,探寻了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正确路径,反映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本质与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普遍的真理性。然而就是这样的理论,其基本观点与中华传统文化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使在中国找到了生长的土壤,能够获得民族心理上的接近和容纳,有着文化上的亲切感。
2.优秀传统文化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向
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亘古相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是一种内在的最根本的精神力量,虽然出现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但核心的精髓都有着共同的表现,哪怕是战乱、社会动荡,这种绵延不绝的精华依然能超越时空。并且它也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一个明确的指向,还将是未来的一种根柢,历经岁月更迭,始终存在于人们的内心深处。所以今天我们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指导,未来它也必将是中华民族的理念价值,这种指向不会随历史时间的推移而蜕变。就像德国哲学家布洛赫认为的“在人类历史中始终伴随着无所不在的乌托邦精神,这种精神可以游离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跨越时空被积淀下来”,[2]一旦某一时代的社会基础和意识形态衰落,唯有它“经久不息地存于各个时代,作为其他时代培育果实和提供遗产的始基而继续存在”,[3]这种美好期待也指向久远后的未来。
3.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厚的传统滋养
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思想教育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它有治国安邦的睿智灼见,有彰显时代价值的真知理念,亦有教人修身涵养的鞭策警言,这些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需求资源。比如“仁者爱人,厚德载物”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原则的教诲,“言而有信、一诺千金”就是教育大学生要做诚实守信的谦谦君子的告诫,而“明礼为仁,仁爱孝悌”就是对大学生的伦理规范,“内省慎独”又为大学生提供了人格修养的方法,等等。所以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丰富的思想宝库,无论是孔子、荀子、老子、庄子的辩证法,管仲的人本思想,孟子的以民为贵的民本观点,还是老子的上善若水、廉政恤民的善政理念,墨子兼爱非攻的和谐认知,这些都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厚的滋养,成为对大学生教育的重要思想元素。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历史传承、现代表达和时代创新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160-02
土家族是聚居于我国湘、鄂、川、渝、黔五省市边区的一个人口较多的山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朴实的土家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产物,是土家人民审美情趣、生活习俗、色彩爱好、文化心态以及宗教观念的集中体现。因此它的作用不仅仅停留在蔽体保暖等功能之上,它还承载着土家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审美等诸多因素,是土家族文化发展的“活化石”。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土家族传统服饰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已经部分或全部失去了它实用的存在环境,逐渐向展演式服饰发展,成为吸引游客、舞台表演的道具,服饰材料与制作方式大为改变,掌握服饰制作工艺的人也正日愈减少。土家族传服饰已呈现衰落的趋势,面临着如何传承与发展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土家族传统服饰在现代社会的境遇分析,试图探索出传承和发展土家族传统服饰的新途径。
一、土家族传统服饰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境遇
绵绵的大巴山,潺潺的清江水,清清的酉水河,孕育了土家人朴实、大方、豪放的性格。他们的衣着淳朴,以蓝色、黑色为美,为贵。但在喜庆的节日里,也十分讲究服饰的穿戴,特别是土家姑娘的嫁衣――“露水衣”和土家姑娘必备的嫁妆“西兰卡普”,则显得富丽堂皇,优美别致,图案配色和衣装形式无不蕴涵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土家女装服饰为短衣大袖,左衽开襟、滚2-3层花边,镶边筒裤和八幅罗裙;男装为对襟短衫,宽缘边,单数纽扣,头上包有头巾。然而,如今以汉族文化模式为主体的生活方式却改变了土家族地区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原有的服饰材料及加工方式都逐渐退出土家人的生活,掌握传统服饰制作工艺的人正日愈减少。
(一)传统服饰功能展演化
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和经济文化的开放,在土家族地区,人们日常生活中已很少穿或根本不穿本民族的传统服饰,取而代之的是从市场、商店购买的成衣,他们开始选择大众化的“流行”服饰,尤其是年青人更是十分突出。直到90年代,随着旅游业的兴盛,土家地区的民族旅游业也逐渐被挖掘出来,作为民族文化的主要标识之传统服饰开始引起某些“有识之士”的关注,加之国家对民族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土家族传统服饰开始重新回归土家人的“舞台”。在一些旅游景点或大型节日及重大活动中又可以一睹土家族传统服饰的风采。但是,这个“舞台”是多么有限,而且作为曾经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如今却成了“舞台”表演的一件道具,成为旅游开发商为吸引游客、拉动旅游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成为政府官员为彰显本民族特色、标明本民族身份而打造的一种文化标志。由此可见,现代土家族传统服饰的回归主要是基于效益功能和标志功能,原始的实用功能已退居次要。
(二)传统服饰材料与制作方式大为改变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家地区与外界的文化交流更加便利与频繁,从外地开始涌入各类大小服装店、各种档次布匹,土家人开始喜欢上了“的确良”、尼龙或绸缎面料,厌倦了朝夕相伴的自纺自织自染的棉布,这些单调的青蓝绿白色传统服饰被丰富多彩的成品毛线、丝线、棉纱、各种化学染料布等代替,土家族传统服饰的原材料开始突破本土,日趋多元。同时,高科技也很快融入到土家族服饰的制作当中,传统手工制作技术开始走向衰落。由于其他新式机器的引进,加工方式逐渐现代化,土家族地区也涌现出许多新工艺、新图案,缝纫机、提花机开始走进土家人的服饰制作。人们不再自纺自织自染,纺车、织机、染缸等工具多已被废弃,传统的服饰制作方式几乎成为历史。
(三)掌握服饰制作工艺的人日愈减少
与此同时,由于土家族传统服饰的展演化、服饰材料与制作方式的改变,使传统的棉麻种植、染料种植与制剂、染布的活动几乎绝迹,传统的纺车、织机、染缸等工具已被搁之楼阁或劈成柴薪,传统的纺纱织布、染色、制衣等服饰工艺也随之衰微,掌握服饰制作工艺的人越来越少,传统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如今只有上了年纪的妇女还在织布、染布、刺绣、织锦,年轻女子已不做这些活儿了,她们热衷于外出打工挣钱,喜欢穿时尚的现代服装。随着老一辈的相继老去,新一代人对传统服饰的制作工艺完全陌生,掌握服饰制作工艺的人越来越少。
二、土家族传统服饰遭遇困境的原因分析
造成土家族传统服饰文化如此境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时代的进步,以汉族文化模式为主体的生活方式开始改变土家族地区原有的生活状态,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因此有了巨大的改变,这其中当然也包括衣食住行之首的服装――土家族地区人们的服装款式、着装状态、着装观念、穿衣心理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末的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新式机器进入土家人的生活,从而迫使传统服饰工艺逐渐从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消失。
(二)旅游文化的影响。土家风情成为当地带动旅游和经济的一大卖点,为了宣传土家族文化,当地政府发展了很多以土家风俗为卖点的旅游项目,如土家族婚嫁表演,土家女儿会摆手节等。这些举措都很好地宣传了民族文化,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但是从服饰保护的角度来看,失去自下而上土壤的民族服饰仅靠表演舞台是无法改变其消亡的命运的。舞台上的表演服饰是来源于民间并进行一定的艺术化、戏剧化的设计加工而成的,失去原态民族服饰的支撑,表演服饰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经济因素的冲击。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农村市场经济的建立,土家族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壁垒逐渐被打破,土家山寨门户被打开,外界各类服饰商品迅速涌入土家人的市场,款式各异、花色丰富的大众服饰深受土家人的青睐,他们很快脱掉了青、黑色为主的土棉布衣,换上了“洋装”。同时,外面世界的精彩也诱惑着这些尚未见过世面的土家人,大批青年男女外出打工,土家村寨、家庭出现空巢现象。导致传统服饰工艺的传承后继乏人。
三、土家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土家族传统服饰正遭遇着衰落与蜕变,但衰落并不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正如人类学家何星亮所说:“传统文化是建设现代文化的基础,是现代化成功的保障,而现代化又是未来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不会消亡,现代化也不会终止。”关键是我们如何让这种传统文化继续传承并不断发展?如何让土家族传统服饰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继续实现应有的价值?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各级政府要重视土家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土家族传统服饰属于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各级政府有责任去保护它。各级政府要将保护和传承土家族传统服饰文化作为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任务,制定相应的文化政策,建立有效的土家族服饰文化保护机制,成立土家族服饰研究机构,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鼓励,同时还可以鼓励土家族地区的男女老少穿本民族服装。当然,首先是要让民众认识到穿本民族服装的重要意义,做到自觉自爱,再配合行政上的鼓励、引导和监督才能让穿民族服饰蔚然成风,让土家族传统服饰的价值真正得以体现。通过政府这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和手段去推动、加强土家族传统服饰工保护、传承工作,一定会收效明显。
(二)做好土家族民间艺人的培养、保护和传承工作。土家族民间艺人是土家族传统服饰工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人与保持者。当前,在现代化进程浪潮的冲击下。传承人与传承群体人数急剧减少,后继无人,这将极大地危及土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所以,必须做好土家族传统服饰民间艺人的培养、保护和传承工作。各级政府应在调查、筛选的基础上。评定一批优秀的土家族传统服饰工艺民间艺人,参照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做法。由政府每年拨出相应的经费给这批民间艺人改善生活、从事传统服饰工艺的活动及培养传承人。凡享受国家资助的民间艺人,必须肩负保护、传承、弘扬民间传统服饰工艺的责任,认真做好保护、传承、弘扬民间传统服饰工艺的工作,整理并公开土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绝技”、“绝活”,培养传承人。不断改进、提高土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水平。
(三)进行创新性设计,研制和开发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土家族服饰。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土家族服饰工艺必然要发生新的变化,正如人类学家所说:“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改变促发新的反应。因为个体要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而创新能产生适应”。???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之一。一个民族的文化要想能长期传承发展下去,就必然要求有所创新,土家族服饰也一样。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土家服饰从样式、品种、色彩等都与现实人们所追求的所欣赏的不相适应,特别是服装的色彩显得老气、沉闷,品种样式也显得单调和落后。这些都有待于服装设计人员潜下心来加以认真研究、开发和制作,从土家族传统服饰的色彩、配饰、材料、搭配、细节、造型等方面入手,对其进行创新设计,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这样既能体现民族服饰的基本文化功能,又能与时俱进。从目前一些生产土家族服饰的厂家来年,如果过分拘泥于土家族传统服饰,传承有余,创新不足或者过分追求土家族服饰的标新立异,创新有余,传承不足,都无法满足广大消费都的审美要求和民族文化情结,从而削弱了其审美和标志功能。
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有效地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才能使土家族服饰既保护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吴志明指出“在继承民族服饰文化时,要密切注意因社会进步而引起的民族文化的变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的审美观、价值观的变化,剔除不能正确反应民族时代精神的部分,继承、发扬与时代精神合拍的精华。”
四、结语
长期以来,对于土家族服饰形制和流变的研究几乎从未间断,但在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和旅游开发带来的文化冲击仍将继续,致使土家族地区出现严重的汉化现象,民族服饰日益丧失原始的淳朴以及原生态的生存环境,逐渐演变为“舞台”展演的道具,甚至呈现民族服饰元素杂糅的现象。如不加以重视和保护,纯真原始的土家族服饰将逐渐淡出人们视野。在世界文化日渐趋同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及时树立正确的保护和传承观念,让土家族传统服饰在新的时代潮流中依然发挥服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国的传统色彩与我国传统的五行有着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我国的五行分为“金、木、水、火、土”这五者之间相生相克。而在中国室内界,这五者还分别对应着五种颜色。金对应了白色,木对应了青色,水对应了黑色,火对应了赤色,土对应了黄色。在传统中国这五种颜色就像西方绘画中的三原色一样,是我国传统绘画设计中的色彩本源。所有的色彩都将由这五种颜色调合而成。除此之外,阴阳五行还对应着代表方向的五方。五方也就是北、南、东、西、中。同时还代表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方面。 由于五行的关系,我国传统色彩与精神文化以及方位有着重要的联系,正因如此在我国传统的室内设计中十分注重对于色彩的运用。除此之外,由于五行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在室内设计中传统颜色的运用也遵循着颜色互补的原则,在这个原则的指引下,在室内设计中大量的运用了我国传统的基本色调,也就是“白、青、黑、赤、黄”。
现代中式室内设计的兴起
由于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对于房屋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居住,而且更加注重室内设计的审美享受,在这样的情况下,前些年大量的国外式的室内设计涌入中国,充斥着室内设计行业。在这样的情况下,近年来,不甘示弱的现代中式室内设计行业也随之兴起了。由于我国国民在实质上更偏向于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也就会更加青睐于现代中式室内设计。在现代中式室内设计中,新型的设计师们融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例如几何图形,层次划分等,又将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进行有机的结合,达到融为一体的自然效果。现代中式室设计融入了时尚感、现代感、传统因素等等,使室内设计增色不少。
传统色彩的象征意义与现代中式室内设计的现实运用
我国传统的色彩就是上文中提到了白、青、黑、赤、黄这五个基本元素。这五者在我国传统的室内设计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下面笔者将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来讲黑色,黑色也就是我国古代中所称的玄色。在我国古代黑色也被信奉道家学说的人称为天道之色。.换句话说,在我国古代认为“天”的颜色就是黑色,又因为道家认为“道”生一切,所以,此处的黑就可以认为是一切颜色的源头,这个颜色是其他颜色之首。从现代视觉的角度来看,黑色具有深邃的意义,同时又有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压抑感。然而在一些后现代的室内设计中,设计师会运用大量的黑白灰来表现时代感,以及时尚感。
其次是与黑色相对应的白色,白色与黑色十一组对立色。白色在古代中国可以称之为素色,白色在中国有着纯洁的象征,同时还代表着朴素无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向来注重人朴素的传统。同时在道家思想中,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常常用“白”来形容人的心理境界。这种境界就是无为,忘我,无欲无求的境界。同时又因为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在国外婚礼上常常运用大量的白色,来象征爱情的纯洁忠诚。但从另一方面讲,又因为我国在丧葬过程中常常运用白色,所以在中国传统的心理中对于白色又有一定的忌讳心理。但是这样的忌讳在年轻一代人心目中却不会影响室内设计的美感。
接下来是赤色,毫无疑问红色是我国传统中最受欢迎的颜色。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喜庆,这一点可以在春节或者传统婚礼上看出来。春节时期,大家都喜欢穿着红色的衣服,喜欢在家长装饰红色的灯笼和对联。以此来庆祝新年的到来,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所以,在中国红色是吉祥的颜色,同时有象征着充沛的精力与生命力。作为传统的中国颜色,在新兴的中式室内设计中当然也少不了对于红色的运用,通过红色来表现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
然后是黄色,黄色在我国传统封建社会中是尊贵的象征,只有皇帝或者未来的皇位继承者才能够穿着黄色的衣服。同时,由于我国传统的黄种人,所以黄色同时又是很基础的亲近自然的颜色,类似于大地的颜色,容易和其他颜色相搭配。从现代颜色划分的角度讲,黄色属于暖色调范围。鹅黄色等较柔和的颜色在现代中式室内设计中会一定程度的运用于卧室的设计。
最后是青色,青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绿色。在传统中国文化中青色是与红色相辅相成的。在我国古代皇家园林中常常以红色的建筑与绿色的植被相互照应的形式来表现美。同时青色可以理解为生命的本色,因为植物的颜色大多以绿色为主,在春季万物复苏之时,绿色的植物带给人的是欣欣向荣,生生不息的感觉。由于现代室内设计中会考虑一些实用因素,由于现代社会对于电脑等电子设备运用的时间较长,可能会导致视觉疲劳,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室内适量的运用绿色可以缓解人的视觉疲劳。
中华民族是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精华。其中传统图形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艺术的结晶,它一直在各个领域默默的陪伴影响着我们的民族发展,现代设计如何能够真正体会其民族精神含义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挖掘传统资源和寻找文化传承的脉络,是传统元素运用的发展的趋势,它可以使设计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未来发展空间。因此,如何借鉴,怎样"融合"是我们现代设计师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现在我们面对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在"国际思潮"的影响下,中国设计一度出现追崇西方设计、而漠视中国的设计风格的现象,在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借鉴和运用上,用简单的复制或生硬的拼凑的方法来完成图形组合,而忽略了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神内涵的诠释,这样的融合是对现代艺术的误解,会阻碍现代设计的发展。
在如何对待传统、应用传统等问题上,日本的做法是实践着把现代和传统同步并行的方法,互补互存,并以复活传统的手段推陈出新。也就是将已灭绝或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艺术用现代设计的感觉和手法去粗取精,在保留本民族特征的基础上以新的面貌使传统重获新生。
2008年中国奥运会的主办成功,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新的中国形象,由此"中国风"刮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个在视觉设计上,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成功案例,使人们从新认识传统,设计师们越来越多地想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设计灵感,设计来源。中国传统图形作为一种民族个性的图形语言开始在今天的国际设计潮流中逐渐显现出它的魅力。实际上在坚持民族性的同时,中国的艺术设计必然要走与国际接轨的路线,在交流中融合和发展。
一、中国传统图形的造形特征
纵观历史,从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利用图形进行语言交流,并在彩陶上用图案来装饰自己生活,到明清时期“五谷丰登”“连年有余”等图形的发展,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图形表现形式的更加多彩和丰富。
1、传统图形的形态要素
“图形”在每个时期的形态各异,让我们感受到在丰富多彩的图形中所表现出的特有精神气质,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衍变,那勃勃的生机仍然令我们为之赞叹。今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彩陶上精美的鱼纹、青铜器上的兽面纹以及汉代漆器上隽秀的凤纹,无不传递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意识。例如传统图形中最有代表性的“龙”的形象,就是在设计历史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我们从世界的神话史或者设计史去寻找,都没有哪种图腾、神兽的形态像中国的龙那样,具有如此之多的属性,从形态上看“龙有九似”,蛇身、鹿角、狮鼻、虎须、鱼鳞、鹰爪……聚九种动物特征于一身,这足以看出龙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高等级的神兽,其强大的图形整合能力和精神特质,中国龙作为图腾或臆造的神,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绝对的统治地位,是其它图形都无法超越的。
2、传统图形的形式要素
纵观中国设计的历史和世界平面设计史我们会发现,远古时期的图形、符号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类的平面设计、图形艺术,不变的主题是它们的表现形式、形象寓意,而它们的图形特征,却随着每个历史朝代的更替而转变,而且还跟当时的本土文化、工艺与技巧紧密相连,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在图形形式的衍变过程中,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图形形式"的演变都不是对其原始“图形元素”的彻底否定,而是以新的审美观念赋予其以新的形式,从而使这些“元素”不断的丰富与拓展使之符合时代的需要。从2008中国奥运会的开幕式的视觉表现形式上,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张艺谋对传统元素独具匠心的现代化的演绎,其艺术表现形式的视觉效果震撼世界。由此可见,任何艺术形式的运用,只有利用现代科技,现代化的设计工具对传统元素进行新的创意,才是未来艺术设计发展的方向。
二、中国传统图形的语言魅力
1、具有寓意的传统图形语言
中国传统图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它的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图形美感,而是图形深层蕴藏着的吉祥寓意,这些寓意最初源于人们对自然和宗教的崇拜,而衍生出的具有吉祥象征意义的图形符号,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企盼的表述。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吉祥图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如牡丹象征着富贵、桃子象征长寿,石榴预示多子,鸳鸯象征成双等寓意,这些图形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万事如意等美好愿望。其中最有特色的图形寓意是“吉祥”所谓的“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再也没有那一个民族比中华民族更注重吉祥如意的了。“吉祥”是人们美好的愿望,深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深处。中国人借用传统文化把人们美好的祝愿画成优美的形象、吉祥的图案,并用这些元素去装饰生活、馈赠亲友、慰藉精神和满足心里需求。
2、传统图形语言的符号特征
在人类之初,人们就开始用图形符号来进行语言沟通了,因为图形比文字更形象、更便于理解。现代的视觉设计也是以自己独特的图形语意来传达设计主题的,因为,视觉设计本身就是力求以符号化的形式来表现丰富的思想内容,通过精练的图形语言符号传递一种设计的意境。所以,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图形的寓意特性,更准确的运用图形语言来进行设计创意,可深化设计的文化内涵,使设计和受众之间建立起思想上的沟通和视觉上的默契。
在传统图形形式上的转化也就是保留图形符号原来的意义内涵,同时通过形象结构的简化获得现代精神的表现。由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设计的中国银行的形象标志设计中,就用中国的“中”字与传统造型“古钱币”进行了形式简单的符号组合设计,“中字代表以中国资本的联营集团;古钱象征银行的服务特点;圆角的方孔是现代化电脑的联想,上下连串的直线则象征联营服务。”----靳埭强 。标识在保留了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创造出强烈的现代感,其视觉识别理念和识别效果早已被现代人认同。
三、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在现代艺术领域风格多样的艺术门类中,对传统文化艺术的运用表现得是多种多样。如在环境设计中具有中式风格的现代设计体现;在众多的具有"现代感"的服装、手饰设计中也出现了大量传统纹饰;传统相声的表演形式与现代演出风格的融合,备受人们关注和喜欢,事实上这些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已经有了很浓的“中国味”。这是走向世界所具备的中国特质,是中国设计的身份标志,代表着中国文化的视觉形象。
1、设计的本质就是创新
设计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创新,这也正是设计的生命力所在。如果一味地照搬和模仿,就势必为时代所淘汰。
2012年2月,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以“中国龙”设计作品为主题的"龙行天下"艺术设计展上,以“中国龙”概念为主题的参展作品,将传统与现代的审美理念融为一体,用全新的视觉效果对中国龙文化进行了阐释及传承。用现代的理念,把中国的龙文化与世界文化融为一体,和现代设计前沿相对接,这是一个把传统设计观念向现代设计理念迈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在传统设计基础上的创新过程。
以往对龙文化的理解,一直停留在龙形、龙纹、龙字的概念上,其表现形式也大多以传统表现手法为主,这些看似保留传统文化特征的表现方式,不但约束了我们对中华民族图腾"龙"的深入解读,也束缚了我们龙文化设计思维与世界先进设计理念的融合。
“龙行天下”艺术设计展的设计理念向我们展示了现代艺术设计的全新思路,而全新的设计理念应该具备的是创新精神,改变旧的传统概念,使中国设计走向未来与国际接轨。
2、“融入与再造”与时代接轨
将传统图形运用于现代视觉设计,不应该是表面的视觉装饰,或者简单的加工拼凑,要将传统图形所深含的中国文化精神表现在现代设计中,必须将传统图形作为一种承载深厚文化底蕴的视觉符号。
对传统图形的现代设计,还要对传统图形的形式和形态上进行重新分解再造,提取特征元素并且用贴近现代人的图形语言重新转换组合,这样才能做到“兼容并蓄、古为今用”。因此,设计者要充分认知本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将传统图形完全置于现代视觉设计语境中,同时,它需要我们要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整合能力和现代设计表现能力。
3、添加新元素与世界相融
中国传统图形其图形表现.除了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外,它同时带给人们更多的精神享受。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的变化很大,不可能再完全重复以往的传统,所以传统图形的发展要不断添加新的时代元素,把以前过于繁复的设计简化并且将传统工艺、传承方式与现代的人文生活相融,人们更容易接受。
“新元素”的添加,各个时期有不同的尝试,有的简单、有的深奥、都力图向先进的设计思维和理念上的拓展。由此,图形不仅仅是简单的视觉符号,它带给人们的是精神上的丰富和视觉上的精彩纷呈。
那么如何添加呢?纵观图形设计的发展历史,从早期图形的形成、到发展成熟,其在设计思想、表现手法和图形语言上不断的变化、添加和完善,它的内容和形式上也在发生着变化。虽然这种变化是潜移默化的,但它的历史发展脉络还是很清晰的。现代设计对“新元素”的添加要有更新的创新观念,不断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思维转换,用新的技术新的观念和新的表现手法代替传统意识和表达方式,使中国现代设计与世界相融。
结语: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设计的思维方法和表现手段也在不断丰富和多样。面对着信息化快速的发展和人们对新视觉艺术元素的需求,视觉设计领域将面临着新的考验。但是可以看到,这种需求也给艺术设计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新观念思维方式的导入,也为我们对审视传统文化观念提供了更多的现实意义。
在国家十二五计划,发展文化产业精神的指导下,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下转第76页)
(上接第49页)艺术设计的服务对象也将呈现出全方位、多元化的局面,信息化的普及和人们因生存条件、环境、心理等方面的变化,会激励人们的想象和创新欲望。只要我们把握图形艺术的时展脉搏,对中国传统图形艺术设计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用创新的理念去发掘祖国传统艺术宝库,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变革中,推动传统图形艺术的前进,不断推陈出新,那么,具有中国特色的、兼容着传统和现代多重元素的中国图形艺术就会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参考文献:
《中国艺术设计史》 作者:夏燕靖 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7年8月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民族创造了绚丽多姿,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当代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使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出现了困境,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已经成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一、文昌祖庭木板年画的传承与现代走向研究意义
作为中华民族民间美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木版年画,是历史最悠久的绘画形式,其题材极为丰富,被专家们誉为形象地反映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而文昌祖庭木板年画作为中国木版门神年画的鼻祖,根植于中国民众的世俗生活,然而,20世纪的中国,在转向工业文明的现代化潮流中,文昌祖庭木版年画不可避免地面临严峻考验。目前,当务之急是做好传承和振兴研究工作,使其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开创文昌祖庭木版年画更为灿烂的未来。
二、文昌祖庭木板年画及传承现状
文昌祖庭木板年画极具观赏价值,虽然没有像年画“四大家”那么出名,是由它独特的风格吸引着世人。文昌祖庭木版年画有五大特点:一是线条精美,粗细相间;二是构图饱满,布局巧妙;三是色彩细腻柔和,兼有手绘;四是门神多样,严肃端庄;五是寓意美好,吉祥喜庆。文昌木版年画中最多就是门神,门神中以秦琼、尉迟敬德两位武将为主。那些大大小小的门神画中,两位武将或衣着不同,或形态各异:步下鞭、马上鞭、抱鞭、竖刀、披袍等等,不下20种样式。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文武门神。
那么,梓潼文昌木版年画没有像“杨柳青”“桃花坞”那样久盛不衰呢?由于战乱和多种历史原因,文昌祖庭门神年画在起源地梓潼及江油周边地区已少能见到。为了将这一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文昌祖庭门神年画传承人王贞龙先生经过多年发掘创作,让世人终于再次目睹了文昌祖庭门神年画的风采。
三、文昌年画现状的实地考察
怀着一种探寻和研究的心理,课题组成员对绵阳梓潼及江油周边地区一些民间艺人进行了大量的寻访。通过观看民间年画传承人王贞龙先生现场操作和听其介绍,发现文昌木版年画制作工艺繁杂。它是一种特殊的绘画,首先要求有技艺精湛的美术家绘稿,再选用纹理较细的梨木枣木冲刻渡稿,既讲究木质肌理的美感,又讲究各种刀法的刀味。印刷时则采用手工水印,印出的第一道工序称黑坯,在专用的凉画架上凉干后,装齐套色,每一种色彩印刷一次,如此反复操作便是年画成品,文昌祖庭木板年画最重要的特色是最后一道工序兼国画中写意及手绘。
文昌祖庭木板年画制作中心的负责人王钦甲接待了课题组成员。他说,木版年画这一民间艺术式样濒危的原因很多。解放前,由于战乱内忧外患,很多艺人背井离乡,造成人才流失。“”中,存留民间的木版都成了“四旧”,被烧的烧,毁的毁,大部分老艺人惨遭迫害,没有人敢再重操旧业,现仅存的两块清代木版还是王贞龙的父亲冒死保存下来的。他说,文昌木版年画艺术形式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但题材陈旧,早已与人们的现代生活格格不入,逢年过节,人们已不再青睐这一“老古董”。以传统工艺印刷的作品只有当旅游纪念品来买卖或者各美术院校和博物馆收藏。
如此看来,是不是文昌木版年画就只有等待自行消亡呢?中华文昌木版年画研究中心负责人王贞龙认为,从发展眼光看,作为家庭用的消费品木版年画市场可能消亡,但其作为收藏品、艺术品和旅游产品,还有保存和发展的价值。文昌祖庭木版年画研究会负责人王钦甲试着对木版年画进行了一些必要的“包装”,比如给年画装框,比如将年画融入蜀绣,比如编著木版年画故事集。但“包装”后的年画已不再进入民宅,只能供研究、供收藏。
为什么这些宝贵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会面临失传灭绝之境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父传子、师传徒的承传方式后不利于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运营模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另外,受加上外来文化的影响,使一些青年人审美取向改变。这导致原本大众喜闻乐见的木版年画倍受冷落,从事木版年画开发研究、制作的艺人青黄不接,创作力量薄弱,基本没有创作新的年画形式。有关部门也没有出台对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相关的政策并采取积极措施,而是任其发展,自生自灭,靠那些身单力薄的艺人们个人喜好而支撑着。文昌木版年画正在这种处境中艰难经营。
四、文昌木版年画的现代走向形式
目前当务之急是要让文昌祖庭木版年画“活”起来,融入新时代、新生活中,找到自己新的位置,参与新的创造。它可以原形原貌、原汁原味地出场,也可以顺应已变化了的习俗、审美情趣的形式出现。我认为要想从根本上使文昌祖庭木版年画发展下去,主要还得从三方面做起。
(1)文昌祖庭木版年画的教育资源开发
通过政府行为制定相关政策,把木版年画连同其它民间艺术作为美育内容进入小学、中学、大学课堂,使学生既要了解外国的先进技术及其文化,又要关心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开展审美情感教育。使更多人认识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学可以培养木版年画创作方面的人才。同时当地政府应创造适当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吸引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专家、学者指导并参与创作工作,以壮大从业人员队伍,增强创新能力。
(2)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年画的抢救、研究、开发
从年画的内容、形式及印制工艺几方面进行创新改革,以增强其活力和竞争力。比如:内容方面,可以增加具有时代精神的人物、事件等,年画形式方面可以增加品种,造型也作适当改变,具有时代感。印制工艺方面,是否也可以改进由机器生产;用纸方面,扩大品种,借用现代市场上售的特种纸,推陈出新,以适应当今老百姓的欣赏水平。同时,还可以开发生产经营现代新年画,以新年画养传统年画,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3)文昌祖庭木版年画的应用
文昌祖庭木版年画除了供人们春节时张贴外,还可以扩展思路,增加年画的载体形式,生产出多种相关产品如制成挂历、扇子、梳妆镜、T恤、靠垫、旅游纪念品等时尚用品。目的还是扩大影响,让广大民众欣赏、接受,产生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效果,进入良性循环状态,以利于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
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抢救、保护、传承、弘扬是每个国人的责任。传统文昌祖庭木版年画处身这场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既有冲击,又有新的发展机遇。墨守成规显然已行不通,唯有使文昌祖庭木版年画在新时代中重新具备新生力量,转化为新的形式,才能开创文昌木版年画更为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郭建伟.漳州木板年画走向现代的沉思[J].《文学界(理论版)》2012,12
一、现代化进程中,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界定
(一)对少数民族现代化的界定
1.现代化概念的界定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前进的步伐不断加快,但对现代化这个概念的界定还存在一定分歧。大多数人对现代化的理解与描绘较模糊,尚未呈现一个清晰的认识。每位学者对现代化的含义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不同的解说。
我国现代化理论家罗荣渠教授认为现代化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严英龙研究员认为现代化就是以市场原则为取向,以工业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现代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力的代替,并引起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适应性变革的过程。厉以宁教授认为,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下,经济、社会、文化、习惯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发生重要变化的过程。随着这一进程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以不断的改善,社会运行效率得以不断提高。马崇明认为所谓的现代化就是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而导致的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以及社会机构的根本变化。①
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界定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是指: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与社会发生同质、同向的变迁。 “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的现代化。简单的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可以理解为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不是用别的文化去代替传统文化,不是让少数民族舍弃传统而另就,而是用传统文化的积极力量推动现代化,通过现代化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
现代化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 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能够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在现代化进程中传承与发展,创造出新的少数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和其他文化发生交流和碰撞。
(二)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界定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文化的总和,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进入现代社会后,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仍在各民族中不同程度的传承了下来。传统文化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拢聚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生命在现实生活中的延续”②这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经过了长时间形成,积淀并传承下来。并且在现实生活中继承,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从古至今,学者们普遍认为应该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且都积极的为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出谋划策,各抒己见。当前学术界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较大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是原封不动的保留,侧重于原生态的保护,原汁原味的保留。这些学者认为如果保护措施和手段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原貌,实际上是对文化的变革甚至是异化,就背离了保护的原意。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意义
(一)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对文化多样性观念的本质把握
古往今来,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始终面对着文化差异和社会生活多样的客观现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之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建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沉淀的产物。只有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差异性,才能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汉族文化在交流中走向融合,促进文化共同繁荣,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奠定思想文化基础。
(二)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
和谐社会当然包括各民族和谐相处。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和谐相处,是减少社会矛盾,建构和谐社会的前提。而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是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之间、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之间的和谐,最终将建设“精神家园”落到实处,共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三)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文化的生命在于传承,文化的繁荣在于发展,传承的过程本身就包含了发展,而发展的过程本身就体现了传承。因此,文化的活力只能在发展中得以展现和延续。相对于变化发展的世界,停滞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活力”③因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结合当代实际的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最终将因为落后于社会发展进程而被遗弃。
(四)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能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的步伐
“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民族这种社会共同体特有的实质“内核”不仅在历史上为维系民族的认同与团结,生存与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对于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活动,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成为决定许多重大经济活动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5]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有着浑厚的社会基础,构成了一个社会发展的起点,影响着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并且与社会现实生活相交融。因此,文化之于社会现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五)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存亡危机的时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地大物博、少数民族众多,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的历史,文化、心理,各民族的现代化发展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使得现代化发展呈现出很多特殊的、复杂的问题。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显得异常的复杂和艰难。现代化的推进必然引起民族文化的变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它的传承面临着更大的难题。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国家行政的干预,机遇与难题并存,形成诸多急剧复杂的变异。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进程驱动着各民族为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而奋斗。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一些民族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丧失信心,导致很多文化都出现了流失加剧的危机。这个危机有可能使少数民族历经数千年历史发展积淀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在一段时间后大部分丢失。因此,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危机的时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联结着民族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大业,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