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的发展方向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9 08:55:1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乡镇的发展方向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乡镇的发展方向

篇(1)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时代的发展,村镇的改革是势在必行,村镇的规划建设是我国的当今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加快了中国北方村镇的规划建设的步伐。但是有很多地方都在进行北方村镇的规划建设时不太顺利,有些地方需要我们进行改进。本文就从中国北方村镇的规划建设需要加强的内容,中国北方村镇的规划建设的改进方法,北方农村未来发展方向的重点这三个方面为大家进行论述。

1.中国北方村镇的规划建设需要加强的内容

1.1有关改善村庄景观风貌的内容

村庄景观风貌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内涵和过程的景观类型,是土地利用以粗放型为特征、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景观区域。景观包括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田园生活方式。村庄景观风貌建设及环境整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分层次、分类型、分阶段逐步实施。由于农村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部分村民在住房外侧搭建牲畜圈,不仅影响村庄景观,更带来环境上的污染,在规划中统一修建牲畜养殖地,对人畜进行分离,对环境进行整治。

1.2有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

传统农村都有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就是十分注重公共空间的营建,以市集、庙会等活动场所为中心,进行日常各种社会活动。目前村内公共服务设施已经具有一定基础,规划在原有基础之上进行添加和整修。结合道路交通规划,沿村中主要道路进行布局调整。围绕公共中心,设置一些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具有特色的店铺。基础设施设计应体现农村社区文化的特殊性,要为农民提供休息交往空间和休闲娱乐场所。对于闲置空地规划建设适合农民日常生活、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广场和活动场地,建设资金投入少、见效快、易于管理和日常维护的项目,起到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的作用。建筑小品等硬质景观设计应具有功能性、观赏性和趣味性,要适合农村环境所需,形式要简洁美观,不宜追求豪华与气派。沿街种植行道树,与宅间绿地、中心广场结合,最终形成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变单纯的景观绿化为融绿于日常生活之中的绿地规划,真正使村民感受到村庄的变化。

1.3有关发展当地特色产业的内容

发展当地特色产应该业时我们以第一产业为主,村内还进行粮食、果树等一般农作物的种植。在新农村规划中姜家村将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依托,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生态农庄),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努力拓展第三产业,利用农家乐等旅游项目,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卫生条件,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民收入,真正实现农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2.中国北方村镇的规划建设的改进方法

2.1加强大家的思想意识

在中国北方村镇土地规划中,大家的思想不是很明确,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主要因为没有统一的理论和明确的方向,更没有很好的例子做指导。我们应该加强大家的思想意识,在农村土地种植时,在缺乏青壮年劳动力的情况下,可以在土地仍归农民所有的情况下,由部分人集中经营,实行规模化,规模化的经营可以科学的种植,达到更高程度的机械化,大大提高生产效率,种植的作物也可以达到经济化,便于管理,劳动成果除交纳土地管理费用之外,其余部分由农民占有土地的比例划分,同时农民也可以到土地管理者那打工或外出打工,完全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2.2注重乡村教育

农民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教育,都想让孩子有个好的教育,都把孩子送往城里就读,导致城里学校人满为患。农村学校招不到学生,影响农村教育的同时也降低了城里学校的教学质量,我们必须注重乡村教育。在教育上需要更大的改革,应该加大教学投入,特别是省市机关要充分重视,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同时也要监管好这部分资金的去向,国家的发展是建立在教育上的,提高教学硬件设施,特别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让人们相信你有实力,让农民有信心把自己的孩子送来。乡村教育有了较好的发展,才能减轻城镇教育的压力,才能够全面提高城市、乡镇、村庄的教育质量,让祖国的未来能有个更好的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2.3促进当地的产业发展,以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促进当地的产业发展,以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是中国北方村镇的规划建设的改进方法之一。农村有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可以发展养殖业,几乎每家每户或多或少的都可以养一些家畜,以猪,羊,狗为主,还有的养些鸡,鸭。但是人们观念不强,没有当成当地产业发展,大都是散户,养的比较少,获利较低。在这一方面乡镇府等可以加大投资,大力发展养殖业,根据地方特色,养一些特色家畜,让农民入股,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并带动整个村镇的经济发展。例如,有的地方离城市较近,但是人们早餐一般喜欢吃烧饼夹狗肉,导致家家户户都养狗,满村子到处跑的是狗,很吓人,危险系数也大,狗的品种也是形形,从而降低了狗肉的品质,农民朋友也卖不上好价钱。如果再此建立一个狗的养殖基地,我认为应该比较好管理,因为除了疯狗病外,还没有发现像禽流感那样的狗的流行病吧。除了养狗外,还可以养殖或种植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物种,进行深加工,远销他乡,甚至出口,有很大的价格空间。在养殖时,一定要使技术跟得上,特别是技术人员,可以花高价外聘一些技术人员,下乡指导养殖户,使养殖户放心同时可以掌握好的养殖方法,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增加产值。从而,把养殖和土地私有化下的集中经营结合起来,是可以使农村快速发展起来的。这就既促进了当地的产业发展,实现了以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3.北方农村未来发展方向的重点

我认为北方农村未来发展的重点要落在抓住教育,合理的土地规划,严格的实施计划生育,合理规划的建筑布局上。新农村的建设重要的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物质条件。只有落到实地的新的农村生产模式才能使农民的收入再次的飞跃,收入提高了才能提高生活水平,生活水平高了,人们手中的钱多了,才能安心的搞农村建设。应该特别重视思想上的教育,学习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等等一系列的党的新理论,不仅仅要在广大党员之间展开,也应该在广大群众之间展开,让大家都能对实事和发展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学习,从而使广大农民群众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发展趋势,把握发展方向,自觉地学习科学技术,掌握新的技术,投入到各层建设中去。更多的因地制宜的变化,更多的落到实处的改革,实现现代化农村的理想,相信会很快的实现。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知道, 村镇建设和规划工作,如果要走入一个更高的、更科学的层次,就必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理论与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方能指导我国的村镇建设工作在新世纪里取得更伟大的成绩。

4.结语

经过我们大家长期的共同努力,在中国北方村镇的规划建设上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与此同时,我们更要坚定中国北方村镇的发展方向,并把握好发展的重点,我们才能有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空竹 小城镇 发展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一)因为从小生活在小城镇家里在镇里做生意,由于镇里经济不好,运动设施只有小学有一片简陋的篮球场地,更没有公园、休闲等场所。在镇里生活这么多年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镇里的人们每天都在忙于自己的生意足不出户,导致身体状况出现亚健康状态。

(二)亚健康是指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身体状态,处理得当会向健康转化,反之可能也会走向“疾病”,出现适应能力和精神活力下降。

社会环境压力和人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与亚健康密切相关的外部和内部因素,亚健康在人群里集中地表现为高血压、高血糖、高血粘度和免疫功能偏低等现象。处于亚健康这些症状,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将会发展成为心身疾病。包括:心理障碍、高血压、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心情烦躁等,甚至有欲死的感觉。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现代社会符合健康标准者也不过占人群总数的15%左右。属于不健康状态的也占15%左右。如果把健康和疾病看作是生命过程的两端的话,那么它就像一个两头尖的橄榄球,中间凸出的一大块,正是处于健康与有病两者之间的过渡状态——亚健康

二、空竹运动走向农村的可行性

(一)空竹运动在我国有近千年历史,在民间广为流行,是我国一项传统的集娱乐、游戏、健身三位一体的民间体育活动。目前,我国北京、天津、河北、河南、上海、安徽等均有空竹协会,也被一些大杂技演出团作为表演节目,并多次在国际杂技大赛获奖,我国春节联欢晚会也有空竹节目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目前从事空竹的人们也越来越多,著名大学把空竹活动已纳入自选体育课程,影像资料传授空竹课程,在国际上广为传播,已成为二十一世纪风靡全球的体育运动。

(二)空竹运动从健身性来讲,有动有静,刚柔并用,对人们的呼吸系统、心肺功能、心血管都能得到锻炼,使人体的骨骼、关节、肌肉、韧带、神经系统都能得到改善,起到了强体健身的目的。

可以单人抖耍,双从抖玩,乃至三人或多人配合摆出多种造型,更具有极富观赏性,此项运动器材简单经济,对场地几乎无任何要求,老少皆宜,方便易学,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一项健康运动,同时它还能与舞步、太极步伐结合起来,并且没有时间的要求,具有极强的灵活性。

三、空竹运动走向农村之我见

(一)由“河南新乡市空竹运动发展现状调查研究”显示,当地有些居民不知道什么是空竹,更没有什么兴趣而言。根据资料显示:在受访问的人群中,约92.4%的人们认为空竹运动能为他们带去健康,但是,从事空竹运动人群的跨度很大,分布不均,很多的中小学生只是从电视上看过,甚至还有些人不知道什么是空竹运动。在这种现状下对空竹运动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二)从中小城镇入手,目前空竹运动的发展大多数在大、中等城市流传,一般在中小城镇渐渐被人们所遗忘,由上次济南阳光空竹俱乐部组织的全国空竹文化节了解,全国来自四面八方的“空竹”队伍依俱乐部的形式存在,如果把这些俱乐部组织起来,到各地中小城镇,包括学校进行义务“巡演”宣传,不仅能能够促进空竹运动的发展,而且还能给人们带去一种健身的手段。

只有不断地交流,事物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当然空竹运动也是如此。空竹运动的发展也离不开交流,为了能让人们更好的了解空竹运动,从中小城镇入手最为关键。

四、空竹的运作状况

(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空竹俱乐部积极配合

政府作为社会公共领域的代表,肩负着保证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的使命。利用当地空竹爱好者以俱乐部的形势存在,联系当地俱乐部选定时间,开展地方空竹交流表演,来影响当地人们对空竹运动的了解。

(二)空竹“嘉宾”的现场献艺、交流和宣传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工作效率的提高,人们的消遣时间也在增多。利用余暇时间参加体育锻炼、观看体育比赛,欣赏影视,学习运动技能。体育明星也在以自己较高的技术、顽强拼搏的精神和美丽的外表征服着广大体育爱好者。是广大体育爱好者模仿的标准,学习的动力。

空竹运动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嘉宾的表演不仅能展现自己较强的技术水平,让空竹运动在人们心中扎根落户,而且也是与当地的空竹文化的一种交流,只有不断的交流中,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赞助商经费提供

一般来说,赞助会增加品牌知名度,使消费者对企业产生友好的态度,最终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赞助作为体育营销的重要内容,是建立或改善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双方籍体育运动产生共同的关注焦点,由此塑造出来的企业形象和企业品牌,更能深入人心,带动业绩的提高。赞助能在活动中提供经费的需要,从而能使活动达到预想的目的,顺利地完成。

参考文献:

[1] 于智敏.走出亚健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

[2] 李晓飞.空竹运动队老年轻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干预效果的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12).

[3] 欧阳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2007.11.

[4] 林南枝,李天元.旅游市场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

[5] 毛林根.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篇(3)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9-0127-01

管理和控制乡镇污水防治的过程中,要对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不仅要分析预防和处理的重要过程,除此之外还要对那些冗杂的意外情况和特殊情况进行分析。要充分分析那些与乡镇污水隐患有关的情况,并在其发生时要妥善处理,否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乡镇污水防治的质量或安全。考虑到影响乡镇污水的防治有诸多因素,这就对污水防治的管理人员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对于乡镇污水防治这一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项目而言,其防治技术管理人员应该理论结合实际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充分利用人力、财力、物力,从根源上提高乡镇污水的防治水平。下面就节约用水、推广废污水处理新技术、提高对废污水的综合利用、加强环境保护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对乡镇污水的防治技术与发展进行分析和探讨。

1 乡镇污水的防治技术与发展

1.1 节约用水是乡镇污水防治的根本措施

节约用水,缩减干净水的用量,可以防范并及时控制环境污染问题、大大缩减生产和生活排放的废污水,在实践中节约用水可体现在两点:1)平日生活中,我们要节约用水就一定要避免阀门毁坏以及淘米洗菜而引起的水流不止的现象;2)生产进程里需要贯彻节水的观念。这两点里第二点是有非常巨大的前景,也需要得到广泛的关注。在这点上,我们可以通过推广学习先进工艺、改进生产技术等方法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1.2 推广废污水处理新技术是乡镇污水防治的重要基础

乡镇通常是建立于偏僻地区的,地形大都很复杂,当集中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污水进行统一处理时,会发现成本较高并且处理比较困难。所以,我们要依据乡镇的枢纽设置与整体规划对废污水进行分类集中,之后在利用相关处理技术统一处理。

过去为了节约投资成本,我们通常用些普通简单的方法进行废污水处理,这样的后果是效率低、效果差。因此,我们处理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废污水时,要关注处理效果好、投资成本少、能源消耗低的此类先进技术,并减少污染物的残留比率,以保证最后成果达到排放或者回收利用的标准。下面简要介绍一种废污水处理新技术。

DH高效(旋流)废水净化器是一种将物理、化学反应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集成了直流混凝、临界絮凝、离心分离、重力分离、动态过滤及污泥浓缩沉淀技术,短时间(25 min~30 min)内在同一罐体中完成废水快速多级净化的一体化组合设备,适合于处理含高浓度悬浮物的沙石料加工系统废水和混凝土拌和系统废水。该系统取代了传统的搅拌混凝反应、沉淀、刮泥、提升、过滤、反冲、污泥浓缩等繁琐的工艺流程及构筑物体系,具有工艺流程短,运行稳定可靠,处理能力强、效率高,占地面积小,出水水质好等优点。

1.3 提高对废污水的综合利用是乡镇污水防治的关键所在

我们将乡镇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废污水有效利用,就是对整个过程中的用水计划进行重新规划、适当调整,使得废污水在处理之后达到可以回收利用的标准,从而再次应用于生产过程中,废污水处理效果好有利于减少污染物、废污水的排放,更能防止水污染现象的出现。某些执行国家里的I类与II类的保护与水环境功能的湖泊河流尤其要对废污水的处理加以重视。

对废污水的集中有效利用主要是进行雨水、生产废水、生活污水的处理。对生产废水的处理利用的方法为:把混凝土拌和系统冲洗废水、混凝土养护废水、基坑废水以及沙石料加工系统冲洗废水等集中,加以处理直至达标后再应用混凝土拌和系统冲洗、混凝土养护、场地降尘、厕所冲洗以及模板湿润等;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利用的方法是:集中日常生活中的污水,加以处理直至达标,并应用于灌溉农田与周围林地以及冲洗厕所等;还有一个重要的水源是乡镇所在地的降雨,每年全国平均降雨量大概是643 mm,但是这部分水源会由于乡镇面积大小与乡镇所在地区而发生变化,并且收集起来存在问题,只能依据乡镇的具体情况进行收集,之后进行简单处理或者直接应用于生产。

对乡镇废污水进行处理加以利用时,要综合考虑管网的布置、清水池的大小与位置、降雨的集中方法、废污水的处理技术等几个要素,从而我们可以更好更快的进行处理利用废污水。

1.4 加强环境保护管理是乡镇污水防治的成功之源

防治乡镇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水污染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措施:加强管理。管理部门需要成立相关专业的环境管理机构负责乡镇的环境监管,制定相关环境保护的各种规章制度并监督完成,向乡镇人民宣传保护水环境的重要作用与水资源匮乏短缺的严重,让人民深入了解并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坚持严格监测废污水处理设备的出水情况,对水中杂质污染物浓度过高或者已经破坏水体功能的情况及时作出判断和处理,有效控制突然发生的状况;外聘环境监管部门,全面监控,避免其可能影响或破坏水环境的情况,核实相关单位是否已经实地进行对环境的投资与保护。

除此之外,要多多建立垃圾站,将日常人家的生活垃圾收集起来加以分类处理,对将垃圾投入河流的行为加以监管惩罚;将建筑物、文物、坟地、厕所等按照相关处理办法进行清洁工作,以保障水资源的正常。总的来说,我们要坚持防治各种水污染从而为整个乡镇乃至其下游河段水环境营造一个干净、无污染的环境。

2 结束语

总而言之,乡镇污水的防治就是为了能综合提高乡镇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指标。从表面上来看,乡镇污水的防治对策就是指该乡镇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系列有关水污染防治质量、安全、成本等方面的管理措施。这就应证了上文所说的,乡镇污水的防治带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色彩。由此可见,其对乡镇的发展影响重大,在整个乡镇建设和日常生活中均起重大作用,所以,要科学有效的管理乡镇,严格地将乡镇污水的防治对策落实下去,就要求管理人员对乡镇污水的防治技术格外重视。

参考文献

[1]张超,赵素丽,张圆圆.新泰市 因地制宜 推进乡镇污水集中处理[J].城乡建设,2013(06).

篇(4)

(一)机构的历史沿革。

宁陕县乡镇企业局的前身是宁陕县革命委员会社队企业管理局。1977年11月,县革命委员会根据农村经济工作发展的需要,决定成立“宁陕县革命委员会社队企业管理局”,负责对全县社队企业的管理工作[宁革发(97)082号]。经过近四个月的筹备,1978年3月,宁陕县革命委员会社队企业管理局正式成立(王振民任局长)。1983年12月,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原“宁陕县革命委员会社队企业管理局”和“宁陕县多种经营办公室”合并,改称“宁陕县多种经营局”。1984年7月,改称“宁陕县乡镇企业管理局”。2002年8月,县乡机构改革时,根据统一要求“宁陕县乡镇企业管理局”更名为“宁陕县乡镇企业局”[宁政办发(2002)75号]。为了适应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的需要,2005年6月3日,县编委批准成立“宁陕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局”,与县乡镇企业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办法[宁编办字(2005)9号]。随着国有企业的全面改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中、省、市对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非公经济的指导、协调、服务和理顺职能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促进我县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非公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经县委、县政府同意,2007年6月21日,县编委批准成立“宁陕县中小企业促进局”,与“宁陕县乡镇企业局、宁陕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局”实行“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宁编办字[2007]12号)。

(二)机构职能随着国家政治体制改革而不断调整变化。

1978年3月,宁陕县革命委员会社队企业管理局正式成立时只承担社队企业的管理工作。1984年7月,改称宁陕县乡镇企业管理局后,职能没有新的变化。1996年机构改革时,县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乡镇企业法》和有关耍求,增加了乡镇企业质量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乡镇企业劳动保护、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检查监督和矿产资源的管理职能。2002年8月,县乡机构改革时,根据统一要求,将乡镇企业人才、质量、安全、环保和矿产的监督管理职能移交给其他相关部门,增加了对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指导、协调、服务职能,同时,取消了行政事项审批和收费。2005年6月,县编委批准成立“宁陕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局”,与宁陕县乡镇企业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办法后,增加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协调、服务职能。2007年3月,《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的颁布后,为了适应新形势,加强对我县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非公经济的指导、协调和服务,促使更快更好地发展。经县委、县政府同意,2007年6月21日,县编委依法批淮成立“宁陕县中小企业促进局”,与“宁陕县乡镇企业局、宁陕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局”实行“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正式授予宁陕县中小企业促进局依法实施对全县中小企业进行指导、协调、服务的职能。

二、乡镇企业随着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发展壮大

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涎生,走过三十年的光辉岁月,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少不得,财政收入缺不得,解决城乡就业离不得,确保社会供给缺不得的重要力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乡镇企业是顺应改革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

党的的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给广大的农村注入了勃勃生机。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我县有经济头脑的农民纷纷离开黄土地,走出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开始扣响商品经济的大门,因地制宜,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木材加工、粮食加工、交通运输、农村水电、砖瓦建材、竹麻造纸、农机维修、商贸流通和餐饮服务业,开创了农、工、商综合发展的新格局,拓宽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到2006年,乡镇企业户数从57个发展到4732个,增长8301.75%;从业人员761人发展到7886人,增长1036.26%;总收入从96万元上升到39886万元,增长41547.91%;总产值从98万元上升到37845万元,增长38617.34%;固定资产投资从112万元上升到15600万元,增长13928.57%。

2002年,城关镇乡镇企业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平钓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2006年实现收入19460万元,占全县总收入的48.79%,将近占到全县乡镇企业总收入的半壁河山。其它13个乡镇除四亩地镇、金川镇、龙王镇、旬阳坝镇、太山庙乡、新场乡、丰富乡、梅子乡收入未过一千万元外,汤坪镇、筒车湾镇、皇冠镇、江口回族镇、广货街镇收入全部超过二千万元。

经过三十年发展,乡镇企业经历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各个阶段,顺应了社会主义市经济的要求,完成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在改革的大潮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发展。现巳建成规模企业2个,年收入在100万元以上企业42个,其中县民爆器材有限公司1527万元、县矿业有限公司1090万元、潼鑫钼业有限公司642万元、鑫裕矿业有限公司490万元、宁陕迎宾酒店480万元、秦岭长春酒厂465万元。乡镇企业的主要产品到2006年发展到六大类65种系列产品。食用菌、蜂蜜、豆制品、板式家具、秦岭石材等地方名特产品畅销省内外,食用菌系列产品走出国门,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市场。

(二)依托优势资源,形成了以资源加工为主的混合产业。

宁陕县乡镇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格局,经过三十年的探索实践,始终走的是从事优势资源开发的相关混合产业。

改革开放之初,乡镇企业主要发展养殖业、粮食加工、机械修理和砖瓦建材工业。八十年代初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实施林业“三定”方案后,进一步明析了林权,放宽了新办林业企业的准入限制,逐年增加了木材采伐指标,以围绕木材加工的企业像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矿产采掘初见端倪。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家全面实施“天保”工程,使支撑我县乡镇工业的木头企业全面停产。但是,乡镇企业抢抓西部大开发和西汉高速公路建设的千载难逢的机遇,大胆改革,优化产业,调整结构,大力发展“食、药、游”三大主导产业和加大绿色矿山建设力度,使我县乡镇企业完成了二次创业,使乡镇企业走出困境,逐渐步入佳境。

1、乡镇工业不断创新发展。三十年来,乡镇企业在发展中,突出了工业的比重,使乡镇工业快速增长,从1978年的90万元上升到2006年的14205万元,增长15783.33%,占乡镇企业总值的37.5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县的乡镇工业占乡镇企业总值的比重曾高达56%,位居全市第二。进入二十一世纪,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变化,乡镇工业在困境中奋进,经历了改革的震痛,迅速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向矿产采掘、稀有矿种精选和优质石材的加工领域进军,使乡镇工业继续保持了在乡镇企业中朝阳产业的地位。

2、资源开发型企业优势明显。乡镇企业始终遵循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的方针,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县乡镇企业巳发展成为以豆制品和食用菌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沙石料和大理石为主的建材业;以建材物流和客运为主的交通运输业;以小水电为主的电力工业;以铁、钼、石英等矿产品为主采选业和以秦岭山地观光休闲游为主的新型企业,发挥了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宁陕“山里人”、“绿宝”、“广贺”牌豆制品和“秦宝”、“太极城”、“秦南”牌食用菌和蜂蜜畅销省内外;保证了“西汉”高速公路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的优质沙石料供应;满足了商品运输和人员出行的交通需求,全县水电开发强势推进,沙梁子、黄草坪、龙王坪、腰竹沟、骆驼垭和太山调储电站正抓紧建设、两年内将全部竣工投产,将基本满足全县电力市场的需求;宁陕县矿业公司自1988年5月投产后,企业经过改制焕发了新的生机,新建了一座日处理矿石500吨的选矿厂,加大了安全环保投入,实施了矿区排险改造工程;企业收入从1988年的28万元上升到2006年的676万元、宁陕县潼鑫钼业公司(江口大竹园钼矿)2005年5月试生产后,通过两次扩建已形成日选矿石500吨的生产能力,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250万元,经省统计局批准,宁陕县县矿业公司和宁陕县潼鑫钼业公司已被纳入规模企业管理,实现了全县自实施“天保”工程以来规模企业零的突破;2006年5月,宁陕县双龙公司的洵河峡谷漂流项目和“县城一日游”的正式营运,带动了沿线农家生态观光休闲游企业的大发展;我县重点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带动了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

3、乡镇企业成为我县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乡镇企业自起步以来,始终坚持服务“三农”和为城乡人民生活服务的宗旨,承担了全县商品、货物、人流运输和商品贸易批发另售,承揽了95%以上的餐饮宾馆服务业,农村小水电极大地缓解了电力资源供应紧张的矛盾,全县城乡建房的预制板和机砖70%以上由乡镇企业生产,乡镇企业涵盖了除通信、金融、教育、县城供水以外的各个经济领域。

(三)乡镇企业巳成为县域经济缺不得,农民增收少不得,财政增长缺不得,构建和谐社会少不得的重要力量。

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对建设县域经济强县,发展地方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维护社会稳定等,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1、乡镇企业的发展,增强了县域经济实力。2006年全县乡镇企业实现收入39886万元,对全县GDP的贡献率上升到39%,成为减轻社会就业压力,促进县城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随着国有企业改制的全面完成,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占县域经济主导地位的格局已经确立,对全县GDP的拉动将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长,是建设县域经济强县无可替代的朝阳产业。

2、乡镇企业成为解决城乡就业的主要渠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县乡镇企业累计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城乡居民和下岗职工115856人。仅2006年就达到788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58%,提供劳动者报酬4732万元,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387.99元,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62元的23.35%,为解决我县城乡居民就业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3、乡镇企业对财政增长的贡献持续增加。乡镇企业提供的税收从1978年的3万元上升到2006年的1474万元,占全县财政完成数2831万元的52.07%,比1978年增长49133.33%,已经成为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篇(5)

中图分类号:U445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隔震、耗能减震技术逐步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并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和桥梁结构。隔震、减震技术是通过隔震、减震装置将结构最大限度的与地震时的地面运动或支座运动分隔开,从而大幅减少传递到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大量理论研究和部分隔震工程震害经验表明,隔震与耗能减震技术是目前为止性能最为稳定且最有效的控制技术之一,已有部分采用了隔震及耗能减震技术的工程结构经受住了强烈地震的考验,证实了这种被动控制技术的有效性。

二、研究现状

(一)桥梁减隔震装置的研究

现阶段世界范围内已经开发出了多种隔震装置,如叠层橡胶隔震支座(Natural Rubber Bearing)、铅芯橡胶隔震支座(Lead Rubber Bearing)、高阻尼橡胶支座(High Damping Rubber Bearing)和摩擦滑移支座(Sliding-Friction Bearing)等,这些隔震装置在过去的40多年中在许多工程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并经历了地震的检验。隔震装置在桥梁结构中的设置主要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将隔震装置设置在下部结构和上部结构之间,二是将隔震装置设置于桥墩底部和承台之间。对于高墩桥梁,桥墩的抗震设计由其自身的振动特性控制,场地条件允许时宜采用桥墩底部隔震。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仅有少数几座桥梁采用了墩底隔震技术,大多仍将隔震支座设置于桥墩顶部与上部结构之间,其主要原因是桥墩支座可以直接代替普通支座,技术上较容易实现且经济可行。

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由薄钢板和橡胶交替叠合经过高温硫化粘结而成,橡胶一般采用天然橡胶或者氯丁胶,叠层橡胶隔震支座技术是在上世纪60 年代由美国学者Kelly 提出来的。叠层橡胶支座具有较大的竖向承载力和竖向刚度,且在水平方向具有良好的柔性,可以达到很大剪切变形而不至于失稳,并且能够保持较小水平刚度(仅为竖向刚度的1/500~1/1500)。由于薄层钢板和橡胶层为硫化粘结,叠层橡胶支座还具有一定的抗拉能力。叠层橡胶隔震支座水平剪切变形时能够提供的滞回阻尼很小,一般应与其他阻尼装置联合使用。目前对普通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研究主要包括滞回性能力学试验[1]和抗拉性能、计算模型及其参数的确定等方面。

铅芯橡胶隔震支座是新西兰Robinson 教授在1975 年发明的[2],主要特征是在普通的叠层橡胶隔震支座中心插入一个或多个铅芯。制作铅芯橡胶隔震支座时,在分层钢板叠层橡胶支座加工后钻孔或者做成带孔的支座,然后直接浇铸铅芯,或者先加工成体积比开孔体积大约1%的铅棒,将铅棒直接压入孔内,这样在支座剪切变形时铅芯能够发生纯剪切变形。铅芯不仅能够为铅芯橡胶支座提供较大的初始刚度,而且能够提供良好的滞回耗能阻尼特性,减小隔震器的相对剪切变形,铅芯橡胶支座的等效阻尼比能够达到20%~30%左右。近年来国内外对铅芯橡胶隔震支座的研究主要包括支座非线性滞回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3],非线性计算模型及其参数的确定方法[4]等。多铅芯橡胶隔震支座是在圆形或方形橡胶隔震支座中插入多个铅芯来满足耗能需要,国内部分学者也对多铅芯橡胶隔震进行了非线性滞回性能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分析[5]。

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采用高阻尼橡胶材料,在天然橡胶中掺入石墨,通过控制石墨掺量的方式调节材料的阻尼特性,高阻尼橡胶也可由高分子合成材料制成。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能够提供较好的水平剪切刚度和阻尼耗能特性,支座阻尼比可达到10%~15%左右。目前对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的研究主要包括滞回力学性能试验[6],计算理论模型及其参数确定方法等。日本的Yama-age 桥采用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10 年后对采用新支座替换下的两个高阻尼隔震支座进行剪切和压力滞回性能测试,并与10 年前相同支座进行对比,发现剪切刚度增加3%~4%,但等效阻尼比和竖向刚度没有明显变化,并且极限剪切性能仍能满足位移设计需求。

滑动摩擦隔震体系也是一种有效的隔震装置,主要是通过滑动面之间的摩擦来耗散上部结构振动能量,同时一旦滑动摩擦隔震装置承受的剪力超过初始摩擦力,支座水平剪切刚度迅速下降,从而达到水平隔震目的。滑动摩擦隔震体系对输入地震激励频率不敏感,下部结构受到的最大水平剪力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但滑动摩擦隔震体系可能导致较大的水平剪切位移,如果滑动摩擦接触面为平面时,地震后没有弹性恢复力,滑动摩擦隔震支座不能回复到原来位置。对此,研究人员提出弹性滑动隔震支座[7]、摩擦摆隔震系统[8]等来弥补此缺陷。

(二) 桥梁减隔震理论的研究

减隔震技术经过近40 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保护建筑与桥梁结构免遭强烈地震危害的有效手段之一,并且在很多工程结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上世纪末1995年日本地震和1999 年台湾地震之后,减隔震技术在日本和台湾地区更是得到了大量推广应用;我国2008 年汶川地震以后,减隔震技术也在建筑和桥梁结构的加固及重建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近年来,桥梁减隔震技术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新型智能减隔震技术的实施和有效性分析、特殊地震动输入和桩-土-桥梁结构相互作用对减隔震桥梁的影响、减隔震桥梁现场原位测试和强震观测、减隔震桥梁设计方法研究等几个方面。

新型智能减隔震技术在桥梁工程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分析,是目前桥梁减隔震技术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摇摆机制隔震是指在桥墩底部和桩帽之间设置摇摆系统,当地震造成的倾覆力矩超过自重提供的恢复力矩时桥墩发生摇摆隔震;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表明,摇摆机制隔震能在强震中有效地]保护高墩高架桥桥墩,是具有远大发展前景的桥梁隔震技术之一[9]。MR 粘滞液体阻尼器在隔震结构中可以与叠层橡胶支座、滑移隔震支座等隔震装置组成混合隔震体系;理论分析和隔震桥梁模型试验验证表明,附加MR 阻尼器等智能阻尼系统能有效抑制隔震桥梁结构的位移,特别适用于控制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隔震桥梁的大位移反应,而不增加结构剪力,这种混合减隔震体系对桥梁结构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10]。形状记忆合金具有超弹性和良好耗能能力等优良特点,近年来在建筑和桥梁振动控制技术中引起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Ozbulut 和Hurlebaus[11]探索了SMA 和叠层橡胶支座或扁钢-聚四氟乙烯摩擦滑移支座的混合隔震系统用于桥梁结构隔震系统的有效性并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

隔震桥梁结构具有较长的自振周期,在地震作用下上部结构一般会产生比较大的水平位移,可能造成隔震桥梁上部结构与相邻结构或桥台、挡块之间的碰撞及隔震支座失效等问题,因而碰撞及隔震结构限位也是隔震桥梁结构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近断层地震动特性及隔震桥梁结构本身特性可能引起相邻联隔震桥梁的碰撞以及隔震主梁和挡块或桥台之间的碰撞[12]。以往采用的限位装置大都是限制隔震桥梁上部结构横桥向运动,但隔震桥梁纵桥向限位问题也是需要引起重视的新问题,Mitoulis 和Tegos[13]提出一种新型外部纵向限位装置,安装在刚性下部结构边沿以限制上部结构的地震运动,通过伸缩接头和引板来发挥作用。另外,以往的桥梁隔震设计均假定地基是刚性的,不考虑桥梁建设场地柔性土层的影响,但柔性场地土很可能对隔震桥梁结构造成较大影响,桩-土-桥梁结构体系对隔震桥梁结构地震反应影响是目前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Olmos 等[14]研究了硬土层和中等土层条件下根据现行规范设计的铅芯橡胶隔震器对桥梁地震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即使在中等土层条件下隔震桥梁仍然是有效的。

(三) 桥梁减隔震技术应用概况

目前,至少有17 个国家已建成隔震建筑或桥梁结构,世界上已有超过五百余座隔震桥梁。现阶段桥梁减隔震装置最常用的是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和叠层橡胶隔震支座,常用的隔震方式是采用隔震支座安装在桥梁上部结构和桥墩或桥台之间直接代替普通桥梁支座,铅芯橡胶支座和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在支承上部结构重量的同时,还具有隔震和耗能的功能,并且能够提供一定的弹性恢复力。

日本早在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就开始了隔震技术的系统应用,1991 年建成的宫川大桥是日本第一座隔震桥梁, 1995 年阪神地震中公路桥梁和城市高架桥的严重破坏加速了隔震技术的广泛应用,在震坏桥梁重建中对于多跨连续桥梁推荐采用隔震技术,后来这种规定引入到1996 年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中[15],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和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开始大量应用于桥梁结构隔震。

美国最早在1985 年对Sierra Point 桥梁采用铅芯橡胶隔震支座代替刚性球铰支座进行隔震加固,第一座新建隔震桥梁为1990 年建成的Sexton 桥梁[16],该桥采用了20 个铅芯橡胶隔震支座。目前美国已建成20 多座新建或加固隔震桥梁,绝大部分隔震支座都采用铅芯橡胶隔震支座。近年来,在美国中部和东南部的印第安纳州、伊利诺伊州、田纳西州、密苏里州等地对抗震能力不足的桥梁进行了隔震加固,其中一些桥梁采用了铅芯和无铅芯叠层橡胶隔震支座以及滑移隔震支座[17]。

欧洲国家中意大利的隔震技术应用最为广泛,也是最早将隔震技术应用于桥梁结构的国家之一。1975 年被动控制技术在意大利开始得到应用,首先在Somplago 高架桥上采用由滑移隔震支座和橡胶缓冲器构成隔震系统,这是隔震技术首次应用在欧洲的桥梁结构上;1976 年弗留利地震的震中距离此桥很近,但该桥在这次地震中表现良好,而震中区域其他采用传统抗震措施的桥梁表现较差,由此推动了被动控制系统在意大利泛应用,到20 世纪90 年代初意大利就建成了150 座隔震桥梁。欧洲在2001~2003 年间应用了大概140 个被动控制装置在新建和已建桥梁结构中,几乎一半是在意大利,其他分布在法国、德国、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

新西兰的第一座隔震桥梁是1974 年建成的长170m 的钢桁架Motu 桥 [18],该桥采用滑动隔震支座控制上部结构的水平位移,由U 型钢弯曲梁阻尼器提供耗能能力。20 世纪70 年代初到90 年代初,新西兰已建造了超过50 座隔震桥梁,其中4 座为隔震加固桥梁,37 座隔震桥梁采用了铅芯橡胶隔震支座[19]。

1999 年10 月在新疆阿图什建成的南疆铁路布谷孜大桥是我国首座采用叠层橡胶隔震技术的铁路桥梁,该桥在2003 年2 月新疆巴楚伽师地震中表现良好。位于山西晋州石黄高速公路上跨越石津渠的石津渠中桥则是我国首座采用铅芯橡胶隔震支座的公路桥梁。从1976 年唐山大地震到2003 年,我国已经建造了超过450 座隔震建筑,其中大部分是公寓房屋建筑,但也包括了12 座桥梁结构和一些特殊结构。

(四)减隔震桥梁结构震害经验

减隔震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有40 多年的历史,已有一批新建和抗震加固桥梁工程采用了减隔震技术,并且一些桥梁经受住了实际地震的考验,从对减隔震桥梁的震后调查以及强震观测来看,减隔震技术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好验证。

在美国,1987 年采用隔震技术加固的Eel River Bridge 在1992 年的加利福尼亚地震中表现非常好,震后得到很快恢复,由于在该桥没有安装强震仪,没有得到该桥址处的实际地震加速度记录,但在桥梁附近的Painter Street Overcross记录到纵向和横向加速度峰值分别为0.55g 和0.39g,地震中该桥梁主跨的纵向和横向移动分别为200mm 和100mm,基本上证实了隔震技术在强烈地震中能够有效保护桥梁主体结构。

在日本,建成于1991 年采用铅芯橡胶隔震支座的Miyagawa 桥梁是日本第一座采用隔震技术的桥梁。该桥在1991 年遭受到一次4.9 级地震,震中位于桥梁东北方向30km 处,桥面上记录到的加速度是地面以下10m 处加速度的50%,很好地证明了隔震技术的有效性。建于1992 年的Maruki-bashi 桥梁采用圆形铅芯橡胶支座在纵向和横向隔震,在1994 年遭受7.5级Sanriku-haruka-oki 地震,震中距离桥梁190km;隔震支座没有进入屈服状态,桥面纵向峰值加速度比墩顶峰值加速度减小11%,横向加速度峰值减小5%。

1999 年的土耳其地震中,地震断层地表破裂带穿过了采用减隔震技术的Bolu 高架桥,强烈的近断层地震动导致桥梁产生非常大的水平位移,造成了减隔震支座的失效以及横向限位挡块的破坏[20]。

2000 年6 月17 日和21 日在冰岛南部两次右旋走滑断层地震中,两次地震震中距离Thjorsa 河桥分别为16km 和5.3km,该桥主跨在1991 年采用铅芯橡胶隔震技术加固并安装了强震仪,在两次地震中分别记录到0.53g 和0.84g 的峰值地面加速度,该桥都得以幸存并且没有任何严重损坏,在地震后很快恢复交通[21]。

三、结语与展望

综上所述,桥梁减隔震技术的应用呈现以下特点:桥梁减隔震设计中应用最多的是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其次是高阻尼橡胶支座和叠层橡胶支座以及摩擦滑移支座,隔震支座通常安装在上部结构与墩顶或桥台之间;大部分隔震桥梁位于高烈度区,但由于隔震支座同时具有一般桥梁支座功能,目前在一些低烈度区也开始了减隔震技术的推广;通常桥梁减隔震技术主要应用于连续梁桥,在桥梁加固中使用时通常先将简支桥面板连续化,再将原桥梁支座替换为隔震支座,也有少量隔震支座应用在斜拉桥等桥梁结构中起到支承和耗能的作用,目前隔震技术开始逐渐应用于超多跨连续梁桥;大部分隔震桥梁都经受住了强震考验,只有部分隔震桥梁在强震中发生了比较严重的破坏,主要由于隔震设计不够合理以及遭受到特别的近断层地震动等原因,已有隔震桥梁震害经验基本上证实了隔震桥梁结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现阶段桥梁减隔震技术的研究重点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由于桥梁结构形式多种多样且地震激励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在推广桥梁减隔震技术过程中应根据场地提条件及结构形式等对减震效果综合评估,确定隔震装置的适用范围。

(2) 由于隔震装置的减震性能受隔震装置的动力参数、结构的自振频率、地震激励的频谱特性及场地特性等影响较大,为取得良好的减震效果,需系统研究隔震装置的力学特性和地震激励特性对隔震装置减震效果的影响,以便准确选择隔震支座。

(3) 由于地震波沿桥梁纵向到达各支承处的时间差异,导致支承处输入的地震时程具有一定的相位差,对桥梁结构本身及减震效果有一定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空间变异性地震作用下隔震桥梁的力学特性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S.K. Jain, S.K. Thakkar. Quasi-static testing of laminated rubber bearings.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Engineers, India, Civil Engineering Division, 2003, 84: 110-115.

[2] W. H. Robinson, A. G. Tucker. A lead-rubber shear damper. Bulletin of the New Zealand National Society for Earthquake Engineering, 1977, 10(3): 151-153.

[3] 吴彬,庄军生,臧晓秋,铅芯橡胶支座的非线性动态分析力学参数试验研究,工程力学,2004,21(5): 144-149.

[4] 原媛,李汝庚,石琼辉,铅芯橡胶支座的双线性模型研究,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3): 272-276.

[5] 杜修力,韩强,刘文光,赵建锋,方形多铅芯橡胶支座力学性能研究,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26(2): 125-130.

[6] 庄学真,沈朝勇,金建敏,桥梁高阻尼橡胶支座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26(5): 208-212.

[7] B.C. Lin, I.G. Tadjbakhsh. Performance of earthquake isolation systems.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1990, 116(2): 446-461.

[8] 焦驰宇,胡世德,管仲国,FPS 抗震支座分析模型的比较研究,振动与冲击,2007,34(10): 13-118.

[9] Y. L. Chen, W. H. Liao, C. L. Lee, Y. P. Wang. Seismic isolation of viaduct piers by means of a rocking mechanism.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2006,35(6): 713-736.

[10] Sanjay S. Sahasrabudhe and Satish Nagarajaiah. Semi-active control of sliding isolated bridges using MR dampers: an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y.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2005, 34(8): 965-983.

[11] Osman E. Ozbulut, Stefan Hurlebaus. Seismic assessment of bridge structures isolated by a shape memory alloy/rubber-based isolation system.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2011, 20(1): 1-12.

[12] J. E. Padgett, R. DesRoches.Three-dimensional nonlinear 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retrofit measures for typical steel girder bridges. Engineering Structure, 2008, 30(7): 1869-1878.

[13] Stergios A. Mitoulis, Ioannis Tegos. Restrain of a seismically isolated bridge by external stoppers. Bulletin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10, 8(4): 973-993.

[14] B.A. Olmos, J. M. Jara, J. M. Roesset. Effects of isolation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bridges designed for two different soil types. Bulletin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10, 9(2): 641-656.

[15] Japan Road Association, Design specifications for highway bridges, Part V Seismic design. 1996.

[16] 廖顺痒,吴在辉,金吉寅,桥梁橡胶支座,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

[17] Timothy Wright, Reginald DesRoches, Jamie E. Padgett. Bridge seismic retrofitting practices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Bridges Engineering, 2011, 16(1): 82-92.

[18] R. I. Skinner, W. H. Robinson, G. H. McVerry, An introduction to seismic isolation. 1stEdn. John Wiley and Sons, New York, ISBN-13:978-0471934332, 1993.

篇(6)

为进一步深化拓展创先争优活动内容,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紧密围绕“十二五”规划目标,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提振精神、加快发展”学习教育活动,切实把学习教育活动成效转化为加快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和城乡一体发展的推动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

一、围绕“五大课题”,解放思想创先争优。按照“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与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规划机构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开展五个重大课题研究,进一步解放思想创先争优。一是城市化课题,围绕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城市发展方向等开展研究;二是工业化课题,围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开展研究;三是国际化课题,围绕国际发展形势,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等开展研究;四是城乡一体发展课题,围绕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开展研究;五是发展战略模式课题,围绕本区实际,重点研究发展的战略目标、模式途径等。各课题组分别形成专题报告和专项规划,以科学的规划助推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

二、突出“六个反对、六个倡导”,提振精神创先争优。扎实开展学习研讨活动,加强理想信念、根本宗旨、反腐倡廉教育,重点围绕“六个反对、六个倡导”狠抓思想作风教育。一是反对固步自封的狭隘观念,倡导区域合作、共谋发展的开放精神;二是反对埋怨叫苦的消极情绪,倡导奋发有为、开拓创新的自强精神;三是反对安于现状的落后意识,倡导勇争一流、勇创卓越的拼搏精神;四是反对各自为政的错误倾向,倡导协作共事、共兴__的合作精神;五是反对瞻前顾后的保守思想,倡导敢于担当、敢作敢为的进取精神;六是反对忙于应酬的不良风气,倡导勤于学习、勤于思考的好学精神。通过加强教育,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提振精气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三、抓好“五个重点”,加快发展创先争优。紧紧围绕把我区建设成为“江南新城、主城第三增长极、城乡一体发展示范区”的“十二五”发展总体定位,抓好“五个重点”,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上创先争优。一是以江南新城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二是以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为重点,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三是以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为重点,大力推进国际化进程;四是以城乡一体发展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五是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真正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明和谐、人民满意的民生工程,为“十二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篇(7)

中图分类号:U664.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水体受到污染就是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污水来源

社会在前进,科学技术在发展,客观环境在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因此不仅在政治思想方面要与时俱进,科学技术也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不断翻新,不断前进。例如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建立管网把污水收集起来,通过污水处理厂进行一系列物理、生化、化学处理进行沉淀、分解、消毒等无害化处理,达到规定的标准然后排入江河。单纯从保持城市清洁、把废物处理掉的角度评价是合理的,而且长期以来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方法。我国许多城市在引进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不少污水处理厂,也确实改善了城市环境,为当代城市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我国污水处理的行业特点

对我国污水处理行业的特点有足够的认识是要做好污水处理工作的重要保证。我国污水处理行业的特点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规模较大,投资的回收期较长

从多年的污水处理行业发展我们不难看出,污水处理行业既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同时也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想要兴建一个新的污水处理厂需要投入的成很大。又因为该行业的规模较大,投资见利的周期可能相对的较长,造成了污水处理厂具有投资规模较大,投资的回收期较长的特点。

2、与宏观经济和国家政策存在相关性

目前,我国的污水处理行业的投资和建造还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家帮助和扶持。只有国家的经济和国民生产总值得到逐步增长,国家才能有力量和精力在宏观经济和政策上对污水处理行业进行扶持。因此,污水处理行业与宏观经济和国家政策存在相关性。

3、区域性特点

污水处理同时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在所属的地域不同的情况下,污水处理的投入和处理的效果可能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重视污水处理的区域性特点,做好相关工作。

三、目前我国污水处理现状

1、我国在污水处理方面管理体制及法律体系尚不完善

1.1 我国现行污水处理管理主管部门不止一个,管理责权交叉多,难以统一规划和协调,部门间管理工作缺乏有效衔接,造成了管理的脱节,割裂了污水处理的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1.2 我国污水处理管理运行机制缺失。不仅是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管理方式不能满足污水处理管理的要求以及污水处理管理经济手段运行机制缺失,最重要的是监督及参与机制缺失。

1.3 我国关于水污染的立法,内容存在交叉甚至冲突,目前,我国污水处理综合管理的法律体系尚未建立,部门起草立法时缺乏综合平衡,涉水法律存在交叉,妨碍污水处理管理的法律执行。

2、污水处理技术落后

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之中我们较长的周期都在摸索,原来引进的主要是美国、欧洲的技术治理,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在吸收、学习发达国家的污水技术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研发污水处理的技术,使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国现阶段采用的污水处理技术与同期国外的技术水平相比依然还很落后,始终存在效率低、能耗高、维修率高、自动化程度低等缺点,从而影响我国污水处理事业发展。

3、城市污水处理资金投入不足,基础配套设施相对滞后

近几年来,国家对污水处理增加了不少投资,但与国外相比差距还是很大。尤其是因为目前我国还处在发展中国家阶段,资金与技术有限,用于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在大城市和城镇之间的分配很不平衡,资金更加偏向大城市。但是目前在全国2000多座县城与19000多个镇中,污水的排放量约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而由于资金问题这些城市的污水处理能力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污水管网等基础实施的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

4、操作人员技术素质及管理水平低

近几年我国在污水处理方面,引进了许多新的设备和技术,但这些设备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尤其是大部分小城市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比较缺乏,尤其是污水处理方面的高素质人才紧缺,这样就造成了即使已建成的污水厂也不能正常运行,严重制约了已建污水厂的正常运行。

5、城市城乡结合处面积较大,污水处理面临问题较为复杂

城市城乡结合部有半工半农的产业特点,所面临水环境污染以及处理的问题更为复杂,居住相对分散、缺乏统一管理体制、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不完善、污水直接排放现象普遍,这些都是城市中城乡结合部所面临的需要解决却又难以解决的难题。

四、我国污水处理发展方向

1、转变城市污水处理的主导目标

设立明确的的城市污水处理的主导目标对于污水处理工作水平的提高来说非常的重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将原有的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的主导目标进行转变,向着污水处理后的循环利用目标前进。具体做法是在污水处理中倡导以脱氮除磷为核心的污水处理处理技术,并增加污水的深度处理设施;从原来的对污水单纯的处理排放转化到处理回用。通过这些具体措施,来转变城市污水处理的主导目标,从而保证污水处理水平不断地提高。

2、促进管理体制的改革

一个完善的管理体制是污水处理技术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需要对现有的多重管理的格局进行调整,从而实现污水处理的一体化服务。目前我国大多的污水处理厂属于事业单位,归政府直接领导,这导致政企没有分家,污水处理企业缺乏竞争和动力,其内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是很高。我们需要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需要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使其适应时展的要求,从而更好地促进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

3、完善法律法规的约束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可以保证污水排放符合相关的技术标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针对一些单位出现的污水偷排情况进行严厉的处罚,加大相关部门对于污水处理和排放的监督力度。同时建立与时俱进的污水处理评价标准和检验标准,在完善的法律法规约束下,保证经污水处理工艺处理后的污水的排放水质可以满足相关技术标准。

4、引进市场化策略

我国目前污水处理行业属于一个垄断的行业,在整个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竞争机制,这使得很多污水处理厂缺乏动力,不利于其自身的发展。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国家需要在污水处理厂公共基础设施投建中做到公平和公开,使得更多单位参与到污水处理行业中,从而增加行业的竞争性,使得污水处理厂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污水处理水平。

结束语

保护和节约现有水资源,进一步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城市污水,最大效率地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实现污水资源化,化解水资源危机,使污水回用成为城市的第二水源,必须积极研究和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污水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侍毅岭.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初探[J].当代经理人,2011(2).

篇(8)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154-02

一、城镇化内涵

城镇化发展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涵,即城镇化发展速度与城镇化发展质量。城镇化发展的速度主要表现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提高、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等方面;城镇化发展质量主要表现在城镇经济总量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基础设施的完善、科技文化的发展、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社会保障的建立以及城镇管理的加强等方面。

中国城镇化已进入快速发展期,但是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只重视城镇化发展速度,忽视城镇化发展质量的现象。传统的“人口城镇化”论往往只简单地用人口这一单一指标来反映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水平,这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城镇化的发展,并不能反映城镇化的整体发展水平。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能源消耗大、基础设施落后、土地资源浪费、失业率提高以及贫富差距加大等各类城镇化质量问题,这严重影响着城市发展潜力的巩固和提升。所以在重视增加城镇人口比重的同时,还要充分重视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提高,即不仅要强调城市“量”的扩张,更要重视城市“质”的提升,促进城镇化发展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找准质与量的平衡点,实现城镇化速度与质量协调发展。

二、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分析

1.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对房地产需求影响分析

1996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30%,中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人口由农村进入城镇,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住宅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必然会带动房地产需求的不断增大,主要体现在: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首先必须满足的是居住需要,这就必然会带动新增住房需求快速增长;在城镇化过程中,物质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为吸纳更多的新增城镇人口,必须扩大企业规模,建造更多的商店店铺、办公用房、厂房、服务行业用房以及其他各类生产经营性用房,从而拉动房地产市场需求,此外,城镇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也会促进房地产需求的增加。

2.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对房地产价格影响分析

房地产价格问题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市场经济,房地产市场也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逐步正式形成。1991―2009年,中国房地产价格有涨有跌,但是总体处于上升的趋势,中国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3.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对房地产投资影响分析

在房地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房地产投资主要分为两部分: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房地产置业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主要是指投资者在购买土地使用权后,建成可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房屋,然后再出租、出售的过程。房地产置业投资主要是指投资者购买新建房屋或二手房屋的行为。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向城市,从而导致大量住房以及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的需求,无论是房地产开发投资、还是房地产置业投资都会自然而然的随之增加,只要城镇化进程不停止,房地产投资就会不断增加。

三、结论

1.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对房地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

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与房地产需求、房地产价格、房地产投资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将增加5.5个百分点,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将增加2.99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完成额将增加7.46个百分点。从长期来看,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是房地产需求、房地产价格、房地产投资的格兰杰原因,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对中国房地产业发展影响显著。

2.中国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提高促进房地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在中国城镇化发展质量指标中,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中国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的直接影响作用最大,其次是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用水普及率、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以及城市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对中国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的直接影响作用较小,但是通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房地产业发展水平间接影响显著。

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随着城镇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越来越便利,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逐渐现代化,对旅游、休闲、娱乐等的需求大大增加,从而带动诸如酒店、休闲会所、度假村等非住宅类房地产业需求不断增加。但对房地产业影响效果最为显著还是居民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使人们具备足够的购房能力,才能刺激房地产的有效需求,从而使得商品房销量增加、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加,以驱动房地产业的不断发展。

3.中国城镇化发展对于房地产业而言,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不断增加,住房需求不断加大,城镇化为房地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空间,同时也对房地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房地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城镇化的发展动态,积极应对城镇化的挑战,合理把握房地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实现中国城镇化与房地产业的协调发展。

篇(9)

 

韩寒,原为上海市重点中学松江二中高一年级的一名学生,嗜好文学创作。韩寒读初中的那年,他的短篇小学《弯弯的月亮》和《书店》就分别刊登在《少年文艺》上了。1999年,在全国中学生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高一学生韩寒的《杯中窥人》荣获一等奖。2000年,他再次参赛,《穿着棉袄洗澡》一文以文笔流畅、思想深刻,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获得二等奖。同年6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21万字的长篇小说——《三重门》。该书刚一发行即销售一空,上市至今据说已突破100万册。小小年纪的韩寒,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的确不简单。但同时糟糕的是,1999年他因考试7门课亮红灯,不得不留级重读高一。2000年期末考试再次7门功课亮红灯,只好办理了休学手续在家休学。值得一提的是,在他的第一本文集《零下一度》出版时,这位春风得意的“偏才少年”又不得不为考试所困——考驾照时交通规则笔试又不及格。 

对于“韩寒现象”,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有两点我们必须注意: 

首先,韩寒是成功的,而且这种成功是显而易见的。韩寒的作品很受读者欢迎。其次,韩寒与现行的教育制度、教育方式存在激烈的矛盾也是客观存在的。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冲突,责任不单单在韩寒方面。我们教育本身确实也存在不少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模式过于工业化 

统一时间,统一内容,统一目标,统一方法,高度的统一导致高度的封闭,学生的个性被禁锢在单一僵化的教育模式中。“多年来,我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仅仅是:在54平方米的教室(空间),用若干个45分钟(时间),学习一百多篇课文和高度浓缩了的语文知识(内容)。学生始终跳不出我们为之设计的语文教学的怪圈。我们不仅做了许多徒劳无功的傻事,而且还做了许多妨碍学生个性发展的错事。那么语文教学效率怎么能不低?”(余蕾《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实验的思考》) 

青年学者杨东平从教育体制上分析了“韩寒现象”,认为这是学校教育中“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和统一标准与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特长之间发生的激烈冲突。教育工业化的模式磨灭了学生的个性,压抑了学生的兴趣。 

二、以“平均发展”代替“全面发展” 

早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教育界就曾两次展开过讨论,学校教育中的确存在着将“全面发展”误解为“平均发展”的问题,80年代的讨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并非纯粹教育理论,认为“和谐发展”提法更可取,因为“全面发展”是一个极其美好的最高理想和终极目标,但由于过于高远而不易操作。可是往往我们的学校强调更多的是“全面发展”,这种过度强调就等于强调了“平均发展”。 

三、用“完人逻辑”代替“素质教育” 

在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在教育评价中“完人逻辑”屡见不鲜,这种“完人逻辑”反映在教育目标上,它习惯于把学生学习的榜样塑造成“超人”“完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常常把这种美好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虽然心思是好的,可是这恰恰磨灭了学生最宝贵的个性品质。 

现代教育越来越凸显“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之间的矛盾。韩寒现象所暴露出来的矛盾恰恰也是“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的矛盾。在提倡教育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在“个性发展”与“自由发展”之间寻找平衡点: 

1.摆脱工业化教育模式,重视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更强调“扬长”,强调让学生主动发展,素质教育更适合培养创造型人才。大规模培养学生的现代学校教育,必需建立相应的制度规范、培养目标、质量标准,这是必须的。然而,学生是活的,世界上没有一个相同的人,因而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的学校教育无疑应当更为灵活、开放和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2.正确把握“全面发展”的含义,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全面发展”作为国家的教育方针没有错,可是这样一个极其美好的最高理想,由于过于高远而常常走偏为“平均发展”。学校教育中这种“求全责备”“平均主义”的代价,对于优秀人才而言,是会损害其个性和创造性的,对于众多“偏科”或有特殊才能的人而言,则被阻断了成才之路。今天看来,提倡“个性发展”可能是更为恰当、更有现实针对性的提法。 

3.更新观念,以人为本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所以以人为本对教育来说尤为重要。教育是师生双方合作完成的事,而学习则主要依赖于学生自己,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尽可能多地把时间让给学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以弹性,有弹性才有自由;给学生以选择,有选择才有特长;给学生以兴趣,有兴趣才有创新。要努力还给学生自主的权利,彻底摒弃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陈腐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讨论、交流、探究,努力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思考的主人、探究的主人,因为明天,他们是国家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创新的主人! 

参考文献: 

篇(10)

0 引言

高光谱遥感数据是一个光谱图像立方体,它包括传统的二维图像空间和一维的光谱信息。由于受到遥感仪器的分辨率的限制,混合像元在高光谱图像中普遍存在。如何从混合像元普遍存在的高光谱图像中准确的提取出端元和端元所对应的丰度,即高光谱解混,已经成为了高光谱图像研究的一个热点。

总体来说,高光谱解混模型主要有以下两种,线性解混模型和非线性解混模型。线性解混模型假定像元光谱是各个端元光谱的线性组合,而非线性解混模型则认为像元光谱是各个端元光谱按照非线性的关系综合而成。由于线性解混模型建模简单,物理意义明确,求解效果令人满意,是当前研究的主流。

基于线性解混模型的算法可以分为:基于几何学的方法和基于统计学的方法。作于统计学方法的一种,非负矩阵分解(NMF)[1]以其能够保证非负性和无需指定迭代步长的优点,让其在高光谱解混领域备受关注。

1 线性混合模型

2 非负矩阵分解算法

3 基于非负矩阵分解的高光谱解混算法研究现状

我们知道在上面提及的基本的非负矩阵分解的目标函数具有非凸性,这让我们求解出来的结果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陷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高高光谱解混的稳定性和精度,许多学者通过深入研究高光谱遥感图像的性质后,提出了许多有约束的非负矩阵分解的方法应用于高光谱解混,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07年,Miao和Qi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体积约束的非负矩阵分解算法[2],该方法通过最小化单形体体积的方式来求解混合光谱数据。2009年,Jia和Qian提出了基于分段平滑和稀疏约束的非负矩阵分解 [3],该方法想非负矩阵分解中分别对端元矩阵和丰度矩阵分别加入了分段平滑性和稀疏性的约束条件。之后他们在2011年提出了基于L1/2稀疏约束的非负矩阵分解[4],对丰度矩阵加入了L1/2范数的约束。2011年刘雪松提出了丰度分离性和平滑性约束的非负矩阵分解的方法,它考虑了端元之间的关系和每个端元的空间信息,从频域和空间域分别对非负矩阵分解的结果进行约束。受蔡登教授基于图正则化的非负矩阵分解方法的影响,许多学者把图正则化的非负矩阵分解的方法引入到了高光谱混合像元的分解中。2013年Lu在GNMF的基础上加入了L1/2范数的约束提出了图正则化的L1/2非负矩阵分解算法[5]。

4 基于非负矩阵分解的高光谱解混未来研究方向

我们对于基于非负矩阵分解的高光谱解混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认为基于非负矩阵分解的高光谱解混的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展开:

1)现阶段基于非负矩阵分解的高光谱解混的算法已经从简单的单约束转移到了双约束,从单纯的丰度稀疏约束改进到了基于空间结构化稀疏。因此深入挖掘高光谱数据的结构将是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

2)将非负矩阵分解算法进行并行优化。随着高光谱仪器中传感器的在光谱和空间分辨率的提高,这将会导致大量的计算量,现在机器的处理速度将跟不上数据的计算量的增加。由于非负矩阵分解算法的特点很适合进行并行优化来提高计算的速度,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并行计算对算法进行并行优化设计,来提高算法的效率。这将是未来研究的一个热点。

3)现阶段的研究大部分是基于线性光谱解混模型而进行,对于在非线性混合模型下的基于非负矩阵分解的高光谱解混算法目前研究不多,但是实际上高光谱图像中的光谱是非线性混合的,因此建立一个准确,易于求解的非线性混合模型可能是未来一个潜在的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D. D. Lee and H. S. Seung. Algorithms for nonnega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J]. Adv. Neural Inf. Process. Syst., 1999,10,13:556-562,2001.

[2]L. D. Miao and H. R. Qi. Endmember extraction from highly mixed data using minimum volume constrained nonnega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J]. IEEE Trans. Geosci. Remote Sens., 2007,3,45(3):765-777.

篇(11)

《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规定:“用人单位缴费率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个人缴费全部划入个人帐户,单位缴费按30%左右划入个人帐户,其余部分建立统筹基金”。也就是说,在职职工按2%缴费并全部记入个人账户,退休人员不缴费,两类人员再按一定比例和基数由单位缴费中划入个人账户一部分,这部分大体应等于单位缴费的30%,计入统筹基金的数额应相当于单位缴费的70%。这既是统筹基金与个人帐户基金在数量上的关系,同时也是二者的概念或定义的解释。

关于二者的用途,该文件也有必要的说明:“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确定各自的支付范围,统筹基金主要支付住院医疗费用,个人帐户主要支付门诊医疗费用。”国家最初的用意是:因住院发生的大额医疗费由统筹基金负担,在门诊发生的小额医疗费由个人帐户基金负担。实际工作中,统筹基金也对一定条件下的门诊费用予以报销,比如门诊特种病与慢性病;而个人帐户的另一个较为大量的消费渠道是在定点药店购药。假如参保人身体健康,那末国家最初建立个人账户的意义体现在:健康是为有病时积累,年轻时为年老时储蓄。

在医疗保险十余年的实践中,上述建立个人帐户与使用个人帐户,与国家文件的初衷均有不同程度的背离。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统筹基金相对资源紧缺形成对比的是,个人帐户基金总量宽松

(一)个人账户总量高于国家规定。不谈个人缴费,单位缴费用于划入个人账户占比绝大多数城市大于30%,有的超过40%,在笔者考察的统筹区中,这一比例有的已高达48%。国家对个人账户划入数额作原则规定,就是要确保统筹基金的保障能力。而建立个人账户的目的之一,是引导参保人参与医疗保险的监督过程。有了切身利益,群众主动去监督医疗行为就有了积极性。也就是说,统筹基金才是医疗保险的主要角色,它应该有雄厚的储备;个人账户应该退居配角地位,就是保留,总量也不宜太高。而从入口开始调整流向,使主角的戏份缺少精彩,配角喧宾夺主之势。

(二)政策个人帐户总量高,统筹基金低,必然形成畸形。如果单位缴费划入个人账户的比例接近50%,就意味着单位缴费可用于统筹基金使用的比例在只相当于单位缴费的一半稍多,而国家规定这一比例应达到70%左右。过低水平的统筹基金,无法对疾病进行保障,因病致贫、因病致困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低水平、广覆盖”是医疗保险的一个原则,但国家还有许多量化的规定,比如最高限额要达到当地平均工资的6倍左右。最初是按实际结算,后来是按定额结算。结算方式的变化又直接影响到参保人受到不同的礼遇。疾病未愈钱花多了请你出院,过一段可以再来,这叫分解住院。不同的制度带来医院与医保之间的周旋与博弈,虽然不是全部医疗机构如此,但某些地区个别医院占比之大,足以有代表性。在医院不以盈利为目的,并且医疗收入与医生的收入不挂钩的情况下,不考虑社会道德因素,理想的结算方式是据实结算,但眼下还显然难以普遍实行。

二、与国家制定个人帐户政策是为将来积累的初衷形成对比的是,个人账户的消费存在乱象

(一)个人账户使用有欠科学。毋庸讳言,个人账户在为参保人带来了使用上的方便,尤其是在医院门诊与药店购药方面。但是,即使是使用在疾病救治与健康保证上,也有欠科学的地方,这一点,我们必须看到。因为一般的参保人对医疗知识的一知半解,往往是自作主张地去药店购药,有时还顾不上药物原理,或者忽略了药物的副作用。所以严格来说,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才是科学的。如果有足够的社区医疗机构和高水平的社区医生,理想的小病医疗是在社区实现。这是未来医疗保险的目标之一,希望不久之后我们能享受得到。

(二)个人账户基金消费有失控之趋势。今天,定点药店林立,许多参保人无需走太远的路,就可找到一家。也是今天,定点药店里销售的已经不只是药品,某些药店简直开成了超市,小到衣食住行所需,大到家用电器,琳琅满目。而有些药店,从一个门进去,可直通超市,一个店面,多个执照。这些药店,多数属于私营。到药店里买日用品、化妆品、食品、服装、工具等等,它的真伪无从保证,它的价格必然虚高,参保人所以愿打愿挨,主要是对个人账户认识不清,珍惜现金心理强烈所致。所有这些,已经距离疾病救治与健康保证远甚,是资源极大的浪费,也是不可回避的医疗保险的遗憾与悲哀。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公文、讲稿、总结怎么写?

专家解答,全程指导

免费咨询
发表咨询 投稿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