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科研创新案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科研档案是指一些科研部门、科研人员在从事科研活动中通过各种形式和各种载体记载下的原始记录材料,是一项重要的信息资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档案法的颁布和实施,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传播流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科研档案管理的体制得到了健全和发展,科研档案的收集、管理、整理以及归档等工作逐渐被完善,改变了传统科研档案管理的被动。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科研档案的材料不够完整、系统,特别是缺少关于技术开发使用的档案,在此情况下,有关人员要从科研活动的各个环节入手,对科研成果、课题研究、人才器械、科研统计等方面加强档案管理,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信息化和专业化,提升科研工作效率。新时期科研档案管理的关键在于创新,因此,有关人员要加强科研档案的管理创新。
1.科研档案的特点
1.1系统成套性
科研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的进行是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因此,其形成的科研材料不是一些没有联系的文件材料,而是具有系统联系的文件组合。科研档案其中包括科研计划、依照科研计划制定出的具有依据性材料、论证材料以及课题成果的总结鉴定材料。
1.2专业性
科研项目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广泛,既包含自然科学,也包含人文科学。科研材料中包含了不同科学的内容,对各种物质和现象的规律、特点进行了总结,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科研档案材料要对这些科学规律进行准确的反映,因此就要求其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1.3阶段性
不同学科之间形成的科研档案材料不同,但是都会随着发展显示出不同的阶段特征,都会经历从准备、实验、总结到应用的阶段,因此,科研档案的归档工作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2.科研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对科研档案材料的重视程度不同,科研档案管理不完整
科研档案材料主要分为成果性材料、过程性材料和原始性材料。现阶段的科研档案管理对这三种材料的重视程度不同,大多比较重视成果性材料,轻视原始性和过程性材料。科研档案系统中对总结性、鉴定性、成果性材料的涉及内容比较多,而对一些原始材料记录、具体的计算数据、设计文稿等方面的材料涉及较少,使得科研档案管理不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
2.2科研档案中涉及的一般性材料多,技术性材料少
科研成果获得的关键材料应该是技术性材料,技术性材料是科研人员解决科研问题、进行科技创新的重要材料,集中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方法,它的归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现阶段的科研档案归档材料多是一些一般性材料,缺乏一定的技术性材料。
2.3科研档案中涉及的纸质材料多,其他形式的材料少
科研工作中对于一些物理现象的记录不能采用纸张完成,会使用到一些磁带、硬盘、照片等,但是,现阶段的科研档案归档材料中大多是纸质材料,缺乏对其他形式材料的归档。
2.4科研档案中归档材料记录不规范
现阶段科研档案中的一些工作人员不具备专业的档案归档意识,常用三色笔进行档案的书写,对档案书写的纸张没有统一的规格,对于档案的音频文件处理不够清晰明确。另外,由于一些档案原件的份数有限,在档案的调动方面只能进行复印处理,在复印的过程中对原档案材料带来了损坏,减少了档案的使用寿命。
3.科研档案的管理创新
3.1意识创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科研档案的管理发生了改变,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加快转变自身的管理观念,不断更新管理思维,增强管理的现代化意识,实现意识创新。意识创新的实现需要加强三个方面的意识。
3.1.1加强创新意识
加强创新意识需要科研档案管理人员更新管理观念,形成科研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管理理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思想指导下实现对不合时展观念、做法的摒弃。同时,要加强对科技的认识,实现现代科技在科研档案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实践不断总结新的经验和方法,实现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在制度、理论、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另外,要加强管理意识,建立科研档案管理的长期实行机制,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热情。
3.1.2加强服务意识
服务意识是科研档案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科研档案的管理是为科研人员服务的,服务质量的好坏对科研人员的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科研档案的管理人员要树立档案管理的服务意识。首先,科研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要通过对新形势下科研档案管理规律、特点、要求的分析,充分发挥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和资源优势,从而实现科研档案管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其次,科研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要不断更新服务理念,加强服务的积极主动性,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服务形式,形成主动、多样的服务形式。最后,科研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要不断开拓档案管理的服务领域、深度以及广度,顺应社会的发展,实现多元化的服务趋势。
3.1.3加强利用趋势
科研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就是为了被人们利用,因此,实现科研档案的利用率是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目标之一,要不断加强档案的利用,从而实现科研档案的经济、社会等效益。首先,要实现档案的创新化利用,将静态的档案利用转化为动态的档案利用。其次,要加强科研档案的信息开发,将科研档案信息开发和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实现科研信息资源的大众化,充分发挥科研档案信息在社会、企业、人才之中的利用。最后,通过一定的编研形式,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实现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3.2科技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科研档案的数量逐渐增多,社会各界对其需求也逐渐增加。而传统的科研档案管理手段和方法已经不能对现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因此,要加强科研档案管理的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主要是利用现代科技理论、技术、方法来处理科研档案管理中的问题,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和技术化。同时,计算机的应用还能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增强系统性的管理技术、实现科研档案信息的共享。
3.2.2实现科学化的科研档案工作管理
实现科学化的科研档案工作管理首先要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和规范化建设,为科研档案额科学管理制定不同时期的规划,加强现阶段科研档案管理的薄弱环节。其次,更新科研档案管理的手段,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由传统哈向现代化的转变,提升科研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减少科研档案管理人员不必要的烦劳工作。最后。形成科研档案管理的局域互联网,从而为科研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和规模化提供保障。
3.3机制创新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法律制度逐渐完善,因此科研档案的管理要加强其法律机制的创新,逐渐将档案管理中的法规和体系渗透在我国法律建设中,实现科研档案的法制化管理。同时,要求有关科研档案管理者要知法、懂法、用法,真正将法律应用到科研档案管理中,不断加强科研管理工作的法律约束力。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完整性和实效性等特点,伴随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为了更好的发挥出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有关人员和部门要加强机制的创新。因为,科研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等特点是科研管理工作实现现代化的保障,也是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有关人员和部门要在充分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符合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规律和标准制度的建立来实现科研档案标准化管理,保障一切人员按照一定的管理标准来进行工作,对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技术、方法、原则第二个进行科学规范,及时在工作中实现分类、记录、复制,从而为科研档案的现代化科学管理进行有效保证。
3.4人才创新
人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主体,对科研档案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科研档案管理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科研档案管理人才的能力。同时,随着科技进步以及其在科研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科研档案管理实现了管理设备的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多样化以及管理载体的改革。因此,对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要求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都要进一步提高,并要建立一支具有现代科技知识技术以及业务知识、富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的科研档案管理队伍。基于很多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缺乏对现代化科研档案管理认识、管理专业技术差不重视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身兼数职等问题,需要加强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来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发展,从而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促进我国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新时代科研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要求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者不仅要掌握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还要通过建立网络系统来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资源共享。这就需要科研档案管理员工要熟悉掌握现代通讯技术、办公室自动化、计算机网络知识等,并要会使用复印、光盘储存、计算机检索、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有关技术,实现现代化手段的科研档案管理。另外,在人才培养上,基于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化、现代化发展特点,要求培养具有多学科技术综合能力的人才,要求他们了解现代化的科研档案管理技术和手段,不断加深自我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能力。除了培养人才现代化的科研管理理念,还要不断更新科研管理人员的知识体系,建立一种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机制,从而不断打造具有现代化管理能力的科研档案管理队伍。
4.总结
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需要有关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在行动上积极主动,在实践中开拓创新,从而实现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与时俱进,适应新经济形势发展需求,实现其在传承的基础上的创新发展,不断开创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1. 063
[中图分类号] G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1- 0129- 02
0 前 言
目前,高校作槲夜科研的主要阵地,其科研水平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高校科研档案的管理影响着高校的教育水平和科研水平。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高等教育的不断进步,科研项目急剧增长,这给高校的档案工作提出了挑战。当前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制度不完善、档案利用效率比较低等问题,这就需要高校不断创新科研档案管理,进而满足社会的需求,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
1 高校科研档案的特点
高校科研档案指对科学研究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具有极高价值的数据、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进行科学整理归档,最终形成的档案材料,主要包括:(1)国家的实用专利与发明专利;(2)横向课题,关于社会经济效益;(3)关于国家、省市及地方的纵向课题。高校科研档案记录着学校一直以来的科研活动,为将来高校的发展提供重要科技信息资源,极大程度上对高校的长远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并对高校的教育水平与科研水平进行直接反映。高校的科研档案主要分为:科研项目档案、科研文书档案、科研成果档案。此外,高校科研档案作为一种原始信息的载体,完整记录了大量的科研成果,通过科技技术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档案中的信息资源,进而促进高校教育事业与科研事业的发展。
2 高校科研档案的意义
2.1 保障高校的教学工作与管理工作
高校科研档案在高校整体工作中占重要地位,代表着高校的辉煌历史与发展进程,保障着教学工作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其管理工作记录着一直以来高校的科研资料,并为今后高校科研工作人员开展科研立项、申报、研究过程、科研结题及评奖、评优提供最具原始价值的凭证,并提供可靠、真实的信息资源。高校通过科研档案能够对课题前期的研究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再结合了解内容进行课题科研活动。
2.2 保障学校的发展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校将培养符合国家与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作为主要任务。高校教师能够通过利用科研档案丰富自身学识,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并能够向学生传授更加全面的知识,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2.3 高校开展科研管理的根本依据
从高校科研档案的内容与形式来看,其主要是科研项目开展过程中形成的档案材料,其中包含文字材料、音像材料、经费使用情况、财务账目等,相关科研项目配套档案材料是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重要部分。科研档案作为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凭证,高校开展科研管理需要对科研项目开展中前期档案材料、中期档案材料和后期档案材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归档,进而保证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1]。
3 新形势下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现状
3.1 缺乏科研档案归档意识
我国对档案及科研档案规定:一方面,对于相关规定的立卷归档材料,必须依据规定定期向档案管理人员上交,任何人不能够将其据为己有;另一方面,对于科研项目开展或完成阶段,需要对原有材料进行整理,并在审查后进行归档。
目前,有部分高校在科研档案的归档意识比较薄弱,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档案归档的重要性。在开展科研项目过程中会存在一些现象,如:有的科研人员会将科研的最终资料据为己有,有的科研人员会推迟上交一些珍贵材料、专利证书、论著等科研材料;这些现象是缺乏科研档案归档意识,将导致高校科研档案存在不完整和不稳定的问题,进而影响高校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
3.2 不完善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
当前,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制度的制定主要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然而这种管理制度在实际运用中并没有很好的效果,约束性较低。特别是高校科研档案管理部门在实施档案上交工作时,往往只是通过解释、口头、说明的形式进行,就导致了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难度加大。
3.3 科研档案管理相关人员素质较低
据调查,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相关人员中较多是兼职,而具体的专业性全职人员比较少;同时,其中兼职人员往往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上岗,且人员流动较快;全职人员由于人数较少,其在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工作量就较大,而其精力与时间都是有限的,这就会导致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出现一些困惑和问题。此外,伴随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科研项目越来越多,这也使得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量不断加大,但管理人员的不足将大大地降低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质量。
3.4 较低高校科研档案利用效率
由于科研项目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较深的研究程度及领域较广等特点,而科研档案的管理人员对诸多的知识与学科难以全面了解;此外,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人员存在落后的工作手段、开发能力低、检索落后、信息意识较低等问题,这些因素就会导致高校科研档案利用效率较低[2]。
4 新形势下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创新思考
4.1 增强科研档案归档意识
在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增强相关人员的科研档案归档的意识能够有效地提高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有利于将高校科研活动准确地、真实地记录,进而更好地为高校开展科研项目服务。对于科研档案的管理人员而言,由于其负责着整个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因此,高校应重视对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科研档案管理的意识,并使其认识到高校科研档案材料归档的重要性,进而使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更好地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服务。
4.2 完善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
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必须具有制度化与常态化,具体做到:(1)制定切实可行的科研档案收集、接收、整理、储存、开发利用与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要求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做到有范围的归档、有标准的立卷、有规定的借阅、有措施的管理,并⒅街什牧虾偷缱硬牧贤时进行归档,进而使高校科研档案管理更具有客观性、准确性、完整性、规范性;(2)建立健全科研奖励机制,积极鼓励科研人员及时主动上交科研档案材料,并制定严格的归档标准与措施,向科研人员普及档案管理的法制教育,进而促进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科学与规范;(3)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完善科研档案的管理,将计算机、多媒体等引进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加快对档案材料的收集与整理,进而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同时还能够严格做好档案的保密工作。
4.3 提高科研档案管理人员水平
面对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科研档案呈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具备比较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先进的信息技术,并充分了解国家档案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具体做到:(1)组织科研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进而提高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能力与水平;(2)要求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并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而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更好地为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服务。
4.4 提高高校科研档案利用效率
(1)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人员树立档案服务代管理的工作理念,摒弃“重藏轻用”的传统思想,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档案服务意识与档案创新管理措施;(2)高校对科研档案管理投入充足的资金,使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具有创新的工作手段、较高的开发能力、先进检索、较高的信息意识,进而让科研人员能够及时的获取科研档案材料,并对科研档案资料进行充分利用;(3)高校与相关科研机构共同创建科研档案资源的共享平台,进而使高校科研成果的信息与其他机构科研成果的信息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使高校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得到更好地发挥[3]。
5 结 语
总之,在新形势下,高校科研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及时认清自身的不足,跟上时代的步伐,创新高校科研档案的管理模式,进而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和科研水平。同时,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进而更好地为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一)科研项目材料档案
科研项目档案是探索科研规律的实践活动的直接记录,它记载和反映了科学研究活动的全过程和具体成果.这部分档案是科研档案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科研准备阶段中科研课题申请书、审批文件、任务书、项目计划书、委托书、开题报告、调研报告、方案论证和协议等文件;研究实验阶段中的各种载体的重要原始记录、实验报告、项目进展报告、计算材料、专利申请的有关文件材料;总结鉴定验收阶段中的工作总结、科研报告、论文、专著、参加人员名单、技术鉴定材料、科研投资情况、成果和奖励申报中的成果和奖励申报资料及审批材料;推广应用阶段中的推广应用方案、总结、转让合同、协议书、生产鉴定材料,扩大试生产的设计方案,推广应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证明材料等.
(二)科研文书档案
科研文书档案是科研管理活动的直接记录,它记载和反映科研管理活动的历史过程和经验.包括科研发展、总结、学校制定和上级管理部门下发的科研管理文件和课题管理、成果管理等专项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管理性科研文件材料。其中,上级管理部门下发的科研文件在科研文书档案中又占主要地位,包括各级各类的项目申报文件、各种项目立项文件和成果获奖文件。另外,高校自己制定的有关科研工作的一些规章制度文件和每年一度的项目汇总等文件,这些都是平时使用和查阅频率较高的文件,这部分档案是进行科学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基本管理职能和有计划、有目的、有条不紊进行项目申报、成果评奖及科研管理经验总结的依据,也是科研档案的重要部分,对科研管理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科研成果档案
一所高校科研实力的高低直接取决于科研成果的数量,而且近年来高校科研实力的增强,使其科研成果得到不断增加,所以需要对这部分科研成果进行规范化的管理,避免由于管理不善而导致科研成果的缺失,为以后工作中查找和利用带来诸多的不便。
二、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强化科研档案的开放性
科研档案开放性的实现,即需要加强对科研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这就需要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人员首先需要加强对科研档案的认识,其次要做好科研工作者的工作,使其能够及时转变观念,努力提升科研档案的完整性。科研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和每个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参与与配合。
(二)强化科研档案的可延续性
高校在校学生是我国科研工作潜在的力量,向高校学生开放科研档案,不仅能及早地教育学生养成科研意识、科研档案意识,而且能为他们在校期间及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科研档案来自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科研实践,其内容、方法与教师的教学内容、研究方法、方向关系密切。学生在课堂上听了教师对他的研究课题和主攻方向的介绍后,再从科研档案中寻找教师的相关科研成果、科研实践路径,可以更好地理论联系实践,使他们较早地进入该领域该专业的学术前沿。
(三)强化科研档案的辐射面
为了更好的提高科研档案的价值和实际意义,需要进一步对科研档案的辐射面进行拓展,这就需要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加强与国内外其他高校的联系,吸收和借鉴对方科研档案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同时还要提供服务,增强国内外其他高校对本校科研档案动态的了解。这样使各高校之间建立了友好互术的关系,不仅可以有效的推动高校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而且也能够更好的促进高校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从而增强本校的科研实力。
(四)完善配套手段,提高科研档案的科技含量
首先,科学完善地建立多种检索工具,最大限度地揭示档案信息资源。科研档案的检索工具编制越完整、越科学,用户查询档案所用时间就越短,查全率、查准率就越高,就能把信息及时、准确、系统地传递出去,方便用户利用,适用于科研工作。
1 科技馆档案管理理念创新
管理理念是指导管理行为和构建管理模式的思想基础,先进的管理理念是科技馆档案事业蓬勃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因此,科技馆档案管理工作要跟上时代步伐,服务好科技馆运营管理乃至我国的科普事业,只有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将理念创新转化为新的管理方式,才能够打破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与理念,改变枯燥无味的工作状态,为档案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1]。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指导理念。科技馆档案管理工作理应遵循这一发展理念,从科普信息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基于科普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为导向来开展工作。科技馆档案管理观念应由“重藏轻用”转变为“管以致用”。
2 科技馆档案管理理论创新
档案管理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就是创新。创新是科技馆档案管理与时俱进的有效途径,是不被社会抛弃的唯一方式,是在社会面貌日新月异的今天得以立足的根本[2]。科技馆档案管理只有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才能在促进科技馆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科技馆档案管理创新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科技馆管理实践提供系统性的理论支撑,揭示新时代环境下档案管理的特点与规律[3]。科技馆档案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创新理论的重要性,并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任务去完成。科技馆档案管理理论研究应该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上主要是对科技馆档案管理创新理念和管理路径的研究。微观研究主要是在现代信息化环境下,以现代技术设备为依托,对各种载体的档案的管理和开发利用的研究。
3 科技馆档案管理技术创新
科技馆档案管理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以现代档案管理理论为指导,通过新技术应用来实现科技馆档案管理与科技馆发展同步。因此,新技术装备的引进与应用是科技馆档案实现创新管理的必要条件。新技术装备是指以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软件技术、数字化技术等为基础的技术设备,分为基础性硬件装备和实用性的软件装备。科技馆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用以新技术装备的购买,提高以计算机为主的硬件设备配置与更新,实现计算机应用的全面化,使档案管理系统的建立以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等为基础[4]。配备先进的硬件设施的同时还要加强科技馆档案管理实用性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方便档案的管理工作,为档案管理的资源共享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保持科技馆档案管理的先进性。
科技馆作为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平台,需要以公众喜闻乐道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因而,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新时代,科技馆在开发科普展览、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开展科普交流活动过程中必然产生大量的以电子文档、数字化文档形式存在的图片、文件资料和视频、音频资料,而且这类型的资料在科技馆档案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我国著名的科普品牌活动“全国科普讲解大赛”整个赛程中,从选手的报名到选手的赛场风采展示再到评委的打分、赛后总结,整个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活动档案基本是以视频资料和电子文档形式存在的,离开计算机,是无法收集、管理这些档案的。再加上数字科技馆方兴未艾,这使得科技馆档案的收集、管理、开发利用和科技馆科普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都离不开科技手段。因此,开展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科技馆档案管理技术的创新研究,能从技术上保证科技馆档案管理、开发利用适应新时展的要求,能轻松地实现科技馆科普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4 科技馆档案管理机制创新
档案管理机制的科学性决定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先进性,保证档案工作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创新求发展的今天,科技馆档案管理工作机制需要紧随科技馆的创新步伐,以创新来激发档案工作活力。科技馆档案管理机制创新应以体制创新为引领,实现档案主体、客体的管理创新。
4.1 科技馆档案管理体制的创新
现代科技馆档案管理要求档案不仅仅具有记载历史与信息的作用,而且要为科技馆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全面有效信息。这就要求科技馆档案管理不能采用传统的档案、资料、信息分开管理模式,而是要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实现档案、资料、信息一体化管理,为实现科技馆档案信息实时的采集、积累、深度加工、及时开发和共享利用提供可能。
为此,档案管理部门要根据科技馆运营工作的需求,规划好档案管理工作,做好各类型档案数据的数字化处理,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等先进技术建立一套与科技馆运营工作相匹配的高效运行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4.2 科技馆档案主体管理创新
作为科技馆档案管理工作的主体,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科技馆档案管理水平。人员素质越高,档案管理创新的探索就越深入,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应用的阻碍就越小,反之档案管理的创新难度就越大。因此,现代科技馆需要紧跟时代节奏,通过档案主体管理创新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队伍。
科技馆档案主体管理创新首先是 “人才观”的创新。科技馆档案管理人才培养的方向应该是理论研究与操作技能并重。现代科技馆档案管理人员只有具备深厚的档案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开阔的视野和前瞻性的思维,才能灵活运用已有的档案专业知识解决新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并将其升华为理论成果,更好地指导下一步工作。另一方面,现代科技馆档案的形成方式和载体形式决定了必须运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实现档案的管理,以保持?c社会需求相符合的高效、可持续的现代化管理[5]。科技馆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归档、开发利用等工作都要依托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完成,因此,较高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成为档案管理人员必备的业务素质之一。
为了建设这样一支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科技馆需要为档案管理人员创造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机会,创建终身学习的环境,营造理论研究的氛围,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提升创新能力,从而推动科技馆档案管理的创新进程。
4.3 科技馆客体管理创新
科技馆档案管理的客体管理包括科技馆档案实体管理和档案信息管理。档案实体的管理方式方法已相当成熟,科技馆档案实体管理遵循已有的做法即可。科技馆档案客体管理创新的重点应在档案信息管理的创新。
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信息社会迈进,信息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人们普遍把信息与材料和能源并列,将它们共同视作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不再仅仅是消除人们不确定性认识的消息,它更是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成为更多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这时候的中国,社会与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急需人们真正把信息资源化,把信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来进行管理。这一重大需求引发了社会生活的一系列重要变化,为解决这些重要变化带来的诸多重要课题,新兴学科纷纷崛起。主要融合了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三个二级学科,同时又吸收计算机科学、通讯科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传播学、咨询学、编辑出版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营养而形成新学科群,开始出现在迈向信息社会的中国。社会已经开始将信息作为国家和机构的战略资源来进行管理,本学科发展进入对信息资源的管理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将信息资源化,将信息作为资源来进行管理。学科使命主要在于探寻使信息内容对社会和机构发展产生实际价值的规律性,而不再仅仅是使文献中的信息具备可利用性。它所定位的管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根据信息的资源特性,使信息产生创造新财富的更高价值;管理活动的具体职能除了收集、整理、加工、保管、检索、提供利用之外,开始引入一般管理学意义上的组织、规划、协调、控制、监督;管理对象除了信息内容,还包括人、财、物、时间等。处于对信息资源的管理阶段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等二级学科,已经通过学科集成整合为一个具有更加丰富内涵的新的学科集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进一步走向/合0,即在一个更大的框架内,各自从不同的侧面研究同一个客体)))信息资源。分列二级学科名称曾经在20世纪末被国家有关部门在学科专业目录中命名为/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0,在2011年为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的5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6中,进一步变更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0,这一变化正是对/合0的趋向的准确反映。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是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索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规律的科学。目前,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这个一级学科已形成由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等若干具有相同科学使命和共同理论基础的二级学科的集合。
1.2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科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的拓展
社会实践是推动学科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社会信息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工作的职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职能拓展是大势所趋。这些必将带来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围的进一步拓展。我们不仅要研究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同时也要研究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事业的宏观管理;我们既要研究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本身,还要关注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发展规律。当代学科发展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一方面科学分工越来越细,新学科、新知识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各门学科、各种知识之间相互融合的趋势日趋突出。这不仅表现为同一学科内各分支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而且表现为不同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互相借鉴、相互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传统的图书馆、情报、档案工作的外部环境、管理对象与技术手段发生急剧变化,档案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关系日趋密切,以这三个学科为主体构成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群的趋势日益明显,三个学科相互依托,通过融合、拓展、变革,融入更为广阔的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广泛整合图情档、经济管理、计算机和通信、公共管理等学科领域内容,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与方法特色,将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未来的研究趋势。我们不仅要研究图书馆工作、情报工作、档案工作本身,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各种信息资源及其管理的社会属性,研究与之相适应的外部环境,研究相应的各种各样的复杂/社会问题0。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在科学研究中面临的很多问题与其说是本学科范围内的问题,不如说更多的是一些/社会问题0,这些问题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不断发展,逐步突破本学科领域,并向跨学科研究发展,不断与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论、系统论、经济学、法学、大众传播学、文化学、教育学、社会学、哲学、史学等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形成跨学科研究优势。从目前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发展来看,该一级学科近年来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与相邻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也日益紧密,形成了一系列交叉学科,诸如信息社会学、知识生态学、信息经济学、信息伦理学、信息法学等。同时,其他学科的一些相应理论、方法及技术被引至该学科,也能相应拓宽学科的研究领域、研究范围。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自身属性和定位的变化以及学科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的拓展,将带来学科研究方法的重新审视和创新发展。
2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传统研究方法的创新发展
传统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基本上被定位研究于人文科学或者是社会科学,因此,该学科传统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经典研究方法。随着学科的转型发展,它的基本研究方法有所变化,但这些经典研究方法仍在学科方法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这些经典研究方法本身也在与时俱进地发展,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在对这些经典方法的应用中也在推动和参与这些研究方法的创新发展。传统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调查法、观察法、思辨法、历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分类研究法等。本学科在这些传统研究方法的创新发展方面的基本作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2.1强调/分解分析0和/综合集成0两个方面的相互推动、整合应用
/分解分析0实际上不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研究方法论。基本主张就是把统一的科学分解为大量不同的门类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论的形成应当与观察法、实验法、归纳法、演绎法等传统研究方法的成功应用有密切关联。这种研究方法论对研究方法发展有重要影响,促进了以讲究科学研究深度和精度的各种研究方法的发展。当然,这种研究方法论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例如,科学研究实践证明,对于一个复杂系统而言,将被分解为一定基本单元的个体进行简单相加并不能恢复为原来的系统。这实际上是说过度的/分解分析0并不能使我们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于是,新的研究方法论出现了,/综合集成0就是其中一种,其基本主张就是注重事物的整体性关联,以集成和综合的方式进行整体性研究。这种研究方法论,促进和带动了一系列具体研究方法的出现和应用。/分解分析0与/综合集成0两种研究方法论都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科研方法的应用产生了影响。但由于这两种研究方法论都存在一定的偏颇,因此,在本学科科学研究中实际上成功采用的方法论指导是介乎这两种方法论之间的另外一种更加科学的方法论,这就是在具体科学研究实践中,强调发挥/分解分析0的作用,同时在此基础上,也强调综合集成的作用,强调分解分析与综合集成的有机互动。表现在具体研究方法的应用方面,大都复合应用多种不同类型和功能特点的研究方法,较少采用单一研究方法。
2.2注意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方法的结合应用
定量分析方法,也可以称作数量分析方法,是指为了认识对象数量关系而采用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可以帮助人们建立精确化认识,以更加准确地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比较典型的定量分析方法有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决策分析、优化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等。定性分析方法,又称/非数量分析法0,是主要依靠人们的实践经验以及主观的判断能力,推断出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比较法、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推断法和专家访谈法等属于典型的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常用的基本方法,在具体科学研究实践中,这两种方法都没有偏废,得到比较有效的结合应用。南京大学叶继元教授的一项抽样统计结果表明,管理学科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其次是定性研究方法,单纯的定量研究相对较少。这项抽样统计分析的结论反映了客观的整体情况。定量分析、定性分析都有各自适用的范围,对于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来说,单纯使用一种分析方法的场合不多,结合应用才有助于得出更加科学的结论。笔者进行的一次统计分析表明,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多数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既不是单纯应用定性分析方法,也不是单纯应用定量分析方法,而是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2.3将一部分自然科学特别是技术科学成果引入传统研究方法体系中,注入更多的技术因素
其实,所谓传统研究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一成不可变的。初步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在对传统研究方法的应用过程中,就进行了一部分非常有成效的创新尝试。例如,在应用文献调查法的过程中,引入量化统计分析技术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用具体翔实的数据说明状态和发展趋向等,效果不错。目前,在本学科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中,这种方法已经成为一种范式。再如,在采用比较研究法、文献调查法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尝试引入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在比较分析方法应用中引入模型构建技术等也都被实践证明是有积极效果的。特别是在大数据环境下,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将会产生更大的作用。
3相关学科研究方法在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中的创新应用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本学科在自己特殊的转型期间,不断进行着学科的分化与整合,已经逐步发展成为综合叉学科。学科性质的变化、学科使命的变化,学科在与其他相关学科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开始尝试应用这些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并结合学科发展的需要和要求,在应用中进行了具体方式、手段等方面的创新。
3.1数学和统计学方法的应用
如前所述,在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整合发展过程中,数学和统计学的知识内容被交叉综合到若干分支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中,其中就包括数学和统计学方法的应用。非常可喜的是,这种应用确实取得良好的成效,不仅使数学分析、统计分析的应用逐渐形成了本学科特色,而且产生了成体系的信息计量方法技术及相应的学科)))信息计量学。
3.2实验方法的应用
实验方法是获取真理必需的途径,是学习和掌握信息资源管理规律的最好方法之一。而且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是典型的应用学科,更应当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任何有价值的信息资源管理科研成果的取得都应当来源于实验,最终应用于实践。特别是在这个学科领域,出现在实践中的许多管理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相当一部分管理实践中需要为人们所认知的现象必须经过实验才能被人们观察得到,管理过程中相当一部分预测性活动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被/验证0,信息资源管理诸多原理也是需要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就应当是实验科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实验科学性质,决定了实验方法在学科发展中的特殊重要价值。目前,在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发展进程中,实验方法得到高度的重视,在一部分重要科学研究实践中,实验方法得到充分应用,同时还有一定的创新性。例如,构建实际检测验证环境,抽象掉一部分影响因素,进而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状况的方法,应用于一部分管理措施、技术的应用方案的论证和相关原理原则的阐释揭示过程中。这为本学科向实验科学的方向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3.3计算机仿真模拟方法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计算机学科对管理学科研究方法的影响越来越大,计算机仿真模拟、软件数据包分析等与计算机紧密相连的新的研究方法逐渐增多。这些方法也在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发展中得到应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等不仅在相关科学研究实践中有应用,而且还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例如,在人工智能和知识库系统建设过程中,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策略构建过程中以及在专业教育相关教学活动中,计算机仿真、计算机仿真模拟方法的应用尝试都是独具特色的,也是有积极成效的。
1.1有利于科研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农业科研档案完整地记录了农业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中科学技术研究活动情况,其研究成果通常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集合产生的,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同时也从某些方面记录了农业科研活动中存在和发现的一些不足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技术和方法。总结、分析农业科研档案中潜在的这些科技价值,可为农业科研人员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有利于科研手段和方法的创新。1.2有利于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学科强项。科学研究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向前推进的,以此推动科学的不断前进和发展。前人的科研成果资料往往记录于农业科研档案中,通过对前人科研成果的统计分析,分门别类,尤其是对学科和专业进行分类归纳和统计分析,可系统地了解本单位多年来在哪些学科、哪些专业方向具有较强的科研优势,哪些学科或专业是弱势,以便整合优势学科和专业,扬长避短,在优势学科研究方向取得新的研究成果和突破性进展;同时,加强和重视弱势学科建设,弥补短板,促进学科平衡发展。1.3有利于总结经验和教训,避免走弯路。农业科研档案在记录科研活动取得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的同时,必然会对科研活动过程中阻碍科学研究取得进展的各种约束条件如环境因素、理论和技术支撑不足、学术水平和人才限制、资金缺乏等进行概述和分析,归纳、统计和分析既往农业科研活动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可以避免或少走弯路。1.4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投入,也可以抑制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分析农业科研档案中科研人员的课题和项目研究情况,可以系统地了解他们已开展过的研究和正在开展的研究项目、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比较不同学科和同一学科科研人员的研究情况,及时发现他们开展的研究项目是否雷同或属于低水平的重复研究投入,并给予提示和警示,同时也可以预防和发现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2]。1.5启发新思路,开拓新视野。对自己和他人已开展的研究思路、手段和方法进行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总结,可以从中挖掘和提炼出新的思路、研究新的科研手段和方法,结合当今农业科技发展状况和国家、地方农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新的科学研究,以服务于国家农业发展战略。
2现阶段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不利于服务科技创新的状况
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存在有查阅、利用科研档案要求却忽视其归档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领导重视不够,档案管理法律法规及归档制度执行不力,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管理难度大,服务形式被动,档案利用效率低,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不利于服务于科技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农业科研档案归档材料质量不高,影响了档案的开发利用价值。农业科研单位通常以科研工作为重,“档案工作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检查起来抱佛脚”为常态,对档案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认识不够,对视为辅助工作的档案管理不够重视。虽然制定了归档制度,但没有配套保证归档质量的奖惩措施,没有将科研档案归档质量纳入科研项目负责人年终考核,造成科研人员长期将研究资料搁置身边,科研原始数据据为己有,缺少研究过程中相关原始记录,文件材料缺少需要签字盖章的原件,人为造成档案核心资料缺失;还有的立卷档案封面标题表述不清,项目名称、起止时间没有标注。这极大地降低或失去了档案作为凭证的利用价值,也加大了检索利用的难度,影响了后续科研人员对项目档案精髓的挖掘和对前人经验、智慧的总结。2.2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定,综合素质不高。许多农业科研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都由综合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承担,学历、专业、年龄和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且事业单位档案工作始终处于幕后的默默奉献的地位,难以吸引人才,造成从档人员更换不断,档案队伍极不稳定。由于队伍不稳定,一些从业人员对档案理论和业务知识技能掌握不够,极大地影响了各单位档案工作的开展。另外,缺乏既有扎实的档案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又有农业科研专业背景,还能熟练应用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复合型档案管理人才,使得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没有人才基础,不能与时俱进跟上现代档案管理的步伐。2.3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信息化水平低。由于农业科研单位投入档案管理的经费有限,致使档案硬件设施设备不完备、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应用和更新不及时,档案存储主要还是采用纸质材料库存的形式,档案载体单一,有的单位甚至没配备电脑,只有几个档案柜,资料整理、分类、摆放都不规范,查找检索极不方便;缺乏针对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实际需要设计的专门软件和网络平台,有的单位局域网建设都没考虑档案管理的要求,即使有也只是日常发文收文归档,没有从科研档案管理实际需求出发。再加上档案数字化人才短缺,认识不足,多数单位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工作进展缓慢。
3服务农业科技创新的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建议
信息化、网络化便捷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更是要融合高科技手段,改变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高科技手段离不开智能化、电子化、现代化的管理设备,对档案进行合理的整理归档,同时促进档案管理制度与时俱进、充满时代活力,助推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服务农业科技创新。3.1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应该与时俱进跟上科技创新的步伐,突破传统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束缚,紧紧围绕农业科技创新的新要求,抓住农业科研档案的特点,与农业科研人员一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对过去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科研观点进行研究和分析,为科技创新获得有价值的信息。3.2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的农业科研档案管理队伍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者既要熟悉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管理流程及技能,还应具备农业科学知识及相关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及综合学科的常识,更应不断学习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网络化、数字化发展的要求,加强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技术方面知识的学习,拓展其在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上的应用。3.3建立健全合理的科研档案管理体制机制(以农业科研院所为例)合理的科研档案管理体制机制是科研档案归档材料齐全完整的重要保证,科研档案归档材料质量提高了才有查考利用的价值,才能为今后的开发利用工作奠定扎实基础。3.3.1形成合理的院所两级管理网络。农业科研单位(院所)科研档案应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形成院科研处、办公室、专业所协同管理,明确职责,即院科研处负责指导和督促课题组科研档案的归档工作,会同院办公室档案管理部门督查在研课题的档案收集保存情况,检查课题验收前档案材料的完整性和规范性;院办公室档案管理部门指导各类科研档案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协助科研处开展在研课题档案工作督查;研究所确定一名分管所长,专(兼)职档案员具体指导课题组科研材料归档,明确专业研究所课题主持人为课题科研档案归档的第一责任人。3.3.2建档做到“四同步”[3]。实行建档工作和科研工作“四同步”,即下达科研计划任务时课题建档;检查科研计划进度时检查在研档案归档情况;课题验收成果鉴定时完成科研档案归档;成果评奖职称申报时需档案管理人员出具归档情况证明。从而形成项目档案立项建档、过程管档、验收存档、成果归档及非项目档案随时归档的归档模式,文件材料归档渗透整个课题材料形成阶段,确保收集材料无死角,归档案卷材料齐全完整,质量高。3.3.3建立归档工作奖惩制度。院档案管理部门对各所属部门归档工作进行检查,奖优罚劣,将课题主持人科研档案归档优劣纳入年终考评计分。3.4规范农业科研档案材料收集范围3.4.1按科研课题完成的4个阶段确立规范的材料收集范围。①课题准备阶段。收集的材料包括:申请书、可研报告、调研报告,合同(协议)、年度试验方案、课题经费计划文件。②研究实施阶段。收集的材料包括:室内(田间)原始记录,发表的论文(论著),考察、交流、调研材料。③课题验收鉴定阶段。收集的材料包括:项目技术(工作)总结;引进与育成品种(系)区试、生产试验材料及推广应用证明;经费使用决算、审计报告等材料;验收申请、验收材料、验收证书,鉴定申请、鉴定材料、鉴定证书等。④成果申报阶段。收集的材料包括:科技成果申报表、登记表及附件;科技成果奖励申报及评审材料;著作权、专利权、各种证书的申请、受理、评审材料。3.4.2完善其他类别项目材料收集。包括国家及部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的文件材料;科研成果获奖、证书、奖牌等;科研过程中取得的新品种权、品种审定、软件著作权、兽药、农药、发明专利等各类证书;科研活动中产生的照片、音像等材料;科研活动中产生的电子文件。3.5与时俱进,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建立在馆藏资源数字化、材料收集网络化基础上的,一方面可通过构建科研档案网络归档平台,将科研文件材料在网络上运行办理完毕后及时归档,上传本单位内网平台;另一方面把不同载体的农业科研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以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连接,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结构有序的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库,在做好保密工作、注意网络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本单位范围内资源共享、实现档案检索、查询自动化,便捷利用,提高科研人员利用档案满意度[4]。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应从用户需求出发,按信息化建设要求,在推进档案数字化进程中,做到既重视传统纸质载体和内容资源的收集又重视新型载体的收集,构建一个门类齐全、内容丰富、载体多样的档案信息体系,把不同门类的档案合理有序地分类、编目、建立网络平台,组织上网数据和信息,开发档案信息在线查询系统,为用户适时查询档案信息资源,通过电子计算机对档案信息进行加工存储和检索,提高档案信息处理能力和查找能力。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新形势下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各单位应加大经费投入,将档案信息化建设列入单位信息化建设规划,作为重点推进工作实施。实现从传统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跨越,也是服务科技创新的要求。3.5.1开发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开发切合农业科研档案归档实际应用的系统软件,实现网上档案归档、检索、统计以及部分原文阅读,实现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与单位OA(办公自动化)系统对接以及OA系统中的电子文件在线归档。3.5.2馆藏各类档案文件进行数字化加工。完成馆藏各类档案文件扫描,建立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对利用频繁、重要的纸质档案建立全文数据库,同时建立照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数据库[5]。完成馆藏档案数字化,形成以数字资源为基础、安全管理为保障、远程利用为目标的数字档案室体系。3.6改变服务方式,充分开发、利用、盘活档案资源利用是档案工作的生命力所在。做好档案各项基础工作的同时,突出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改变坐等利用者上门查询为根据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实际需要对馆(室)藏资源进行挖掘提炼,变“死档案”为可以适时利用的“活信息”。3.6.1编制功能互补的检索工具。编制全宗指南,为科学研究和工作查考提供所需档案线索,帮助档案人员熟悉档案内容,更好地开展档案的整理、鉴定、检索、提供利用、编研、对外宣传报导等工作,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文书、科技、会计、音像、实物等不同门类档案编制案卷目录、全引目录、归档文件目录、分类目录、专题目录等不同形式、功能互补的检索工具[5]。3.6.2开展多种档案利用方式。充分挖掘馆藏资源,开展多种档案利用方式。拓展编研新形式,可以创新思路,与各研究所和相关部门联合编研《科技成果汇编》《专家录》《自主创新成果汇编》等编研材料;编写制作《周年》系列书籍、画册、宣传DVD等,对外宣传、推广应用成果、扩大单位影响力。在财力条件允许情况下建立档案利用新窗口———陈列室,可以利用馆藏图片、实物、电子翻书、视频等方式展示单位发展历程、科研成果、人物风貌等。3.6.3提供创新形式的的档案服务。在人们生活离不开手机、社交媒体广泛应用的今天,如何将之引入档案实践,丰富档案服务形式服务于农业科技创新值得思考。现阶段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模式切实可行。以档案数字化信息化为基础,引入社交媒体可以提供新形式、多层次的档案服务内容,社交媒体凭借其强大的资源整合、与交互功能提供了档案实体服务向网络服务转变的条件。它既能对现有服务进行变革,也能提供全新的服务形式。传统档案服务由人工提供借阅、检索、编研、咨询等,利用效率低,利用者满意度也低。引入微信等社交媒体可以利用广阔的查阅平台,利用者打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根据需要提出查阅请求,在检索环节上可以增强即时互动性,提高用户满意度;在编研环节可以减低传统编研的出版成本,在编研过程中及时阶段性成果,及时获得用户反馈,接纳批评意见,增加了编研出版的开放和交互性,提高了编研的效率和质量;交互性社交媒体如QQ等的引入与查阅者实时互动交流,能及时为用户答疑解惑。另外社交媒体还能衍生出新的服务方式,如根据用户需求建立数据库,定期向利用者推送有针对性的信息内容或解决方案;智能终端APP在沟通交流和信息传播方面的巨大优势可以引入档案实践,这些社交媒体的应用为手机用户利用档案提供了极大方便[6]。社交媒体具有巨大应用前景及影响力,引入档案实践后更能让受众了解农业科研档案,挖掘利用农业科研档案,体现农业科研档案的价值所在,从而以此为契机形成管好农业科研档案为科技创新服务的良好氛围。
作者:韩千红 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参考文献
[1]裴翠娟,王双跃,王兴发.对省级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3,32(3):32-35.
[2]黄钺.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构建与问题解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19):4921-4924.
[3]国家科委,国家档案局.国家科委、国家档案局关于印发《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A/OL].(1987-03-20)[2017-01-21].www.pkulaw.cn/fulltext_from.aspx?Gid=1005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人事制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传统的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在材料构成、管理体制、管理的方式方法、提供利用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需进行必要的改革,建立适应现代科研单位管理要求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
一、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研单位人事档案作为一种信息源,在人才管理中有着它的特殊作用。科研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由于受国家人事档案管理的传统观念及其他诸多因素影响,其管理模式也相应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人事档案内容信息量少
人事档案包括履历材料、自传及属于自传性质的材料、鉴定材料、考核材料、政审材料、入党入团材料、奖励材料、处分材料、职务职称工资材料等十大类材料,内容信息量小、实用性较差,不能适应现阶段人才开发的要求。反映个人经历、家庭情况及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较多,反映个人工资变动、职称评聘、党团组织的材料比较齐全,而反映个人的德才表现、政绩才能、管理能力的材料较少,能反映个人人才类型、技术专长、心理素质等个性特点的内容更微乎其微,因此人事档案在利用时,只能提供一些肤浅的人才情况,满足不了培养、选拔、使用人才的实际要求。
2.人事档案管理分散化和非专业化
体现在各个单位、研究所没有统一由上级主管部门进行人事档案集中管理,各个单位、研究所还通常根据各管理部门职能的不同,将科研人员的有关材料分散在几个部门管理。例如,科研部门管理反映人员申请专利、、科研立项的科研档案材料,人事管理反映人员社会经历、政治面貌、奖惩、薪酬等情况的人事档案。人事档案的这种分散、非专业管理不仅易造成档案材料的损坏,而且造成人事管理体制的混乱,并且破坏了人事档案的完整性。
3.人事档案管理方法落后、手段陈旧
目前很多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还局限于纸质档案的建立和保管层面上,管理的重心还是实体管理,没有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而实现人事档案的电子化。一些人事档案室的电脑仅局限于打印档案目录,无法进行人事信息的查询和检索,更无法实现对人事信息的筛选、排序、分类、汇总,信息化水平比较低,由此导致很多人事统计工作只能靠手工完成,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4.人事档案管理投入不足
人事档案保管的硬件条件不能完全符合档案安全保管的要求,如档案库房多是普通办公用房,有的把档案库房安排在办公楼顶楼、底层或者地下室,档案长期受到高温潮湿的危害;库房门窗多为普通门窗,封闭不严,起不到防盗、防光及控制库房温湿度的作用,没有配置档案安全保管“八防”设施,与档案安全保管要求差距很大。人事档案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不高。另外,人员配备不足,档案室很少设置有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少数有专职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也往往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档案专业知识和技术培训;兼职人员也无法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人事档案进行管理,导致人事档案建设滞后,档案管理只能在低水平层面上进行。
5.人事档案过度实行内向型、封闭式的模式
受国家人事档案管理政策限制,由于保密观念的束缚,科研单位很难对人事档案进行信息开发,更谈不上与其他单位实现人才信息的“互通有无”。
二、如何建立适应现代科研单位管理要求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
我们应从具有个性的人事档案材料入手,加大人事档案管理投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努力提高人事档案材料的质量。同时,要紧紧抓住人事档案管理的难点问题,改分散多头管理为集中统一管理,建设区域性人事档案管理中心,加快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建立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使人事档案向本人有条件地开放,争取早日建立起适应现代科研单位管理要求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为人才开发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让人事档案更好地服务社会。
1.建立具有个性的科研单位人事档案材料
针对人事档案内容陈旧和“千人一面”的状况,在人事档案材料内容建设上注意补充能反映当事人个性的档案材料。以科研人员档案为例,应补充的材料包括:(l)科研人员基本情况登记表,可反映科研人员专业方面的基本情况。(2)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情况资料,可反映出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科研地位和学术研究的历史。(3)业务进修情况资料,可反映出科研人员继续教育的状况。(4)获奖和荣誉情况,可反映出科研人员在社会和学术界的影响和地位。如果科研人员档案在原有人事档案的基础上,能及时地补充上述材料,就能较全面地、动态地反映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它有助于科研单位开展定量化、科学化工作,有助于人员队伍建设工作的科学决策,有助于提高人员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助于在科研人员中形成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
2.加强信息化管理
利用计算机建立人事档案不同类型的数据库,通过信息统计,对个人政绩、业绩的评价提供量化依据,形成计算机对人事档案完整、准确和动态、立体的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人事档案信息查询系统,对相关管理部门和个人设置访问权限,利用网络平台了解人事档案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公开。这样不仅可以使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从繁杂的档案收集、整理、保管、检索工作中解放出来,而且可以更快捷、更准确地为人事工作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关键词 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创新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均发生了一定的转变,科技档案管理方面,在促进了管理工作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为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我们应积极转变工作思维和手段,创新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科技档案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本文先简单介绍了传统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分析该模式在新形势下日益凸显的不足,并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创新策略。
一、传统科技档案管理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涌现出了大量的科技文件,伴随着文件数量的不断增加,也加重了文件管理工作的负担。现阶段,手工搜集、整理和加工是科技档案管理的主要模式,使得档案管理人员面临沉重的工作任务,工作效率不高。而这种不科学、不系统的管理模式,往往导致文件杂乱存放,受损严重,甚至出现重要档案的遗失。外加部分工作人员思想认识不足,分类不合理,使得科技档案分散在不同科室,有些甚至出现档案存储在个人手中,或借阅不归还的现象,亦达不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二、科技档案管理存在的不足
伴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社会各界愈发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然而,在具体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新形势下,科技档案管理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思想认识不足。思想认识层面直接决定着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在具体的科技档案管理中,绝大多数单位或者个人对档案管理的思想认识均存在不足。科研档案与文书档案相比,归档数量明显不足。同时,在一些单位举办的科技活动中,只保存了立项、验收数据,并未认真记录科技活动的开展进程,科技档案整理将变成空谈,导致所存档案的价值不高、所需档案尚未存档的现象,因科研工作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关键档案缺失将会给科研部门带来巨大的损失。
(二)管理体系以及法律规范不健全。在新形势下,档案管理机构面临大量的科技档案信息,而档案管理体系缺少可行性,管理规范不合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系数。
(三)利用率不高。通过有效的档案管理手段全面地满足各个部门的实际需求是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并具有一定的效率性和规范性。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传统的手工分散式档案管理工作模式的弊端日益突显,部分单位的档案管理机构不健全、配套设施不完整、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不足,无法满足新形势下档案借阅需求。同时,档案服务体系不完备,社会利用率不高。
三、科技档案管理创新策略
(一)提高对科技档案的思想认识。我们应高度重视科技档案管理,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 从整体发展高度认识科技档案管理。科技档案源自于科研活动,并能为科研活动提供参考,它作为一笔无形资产,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各个单位应从整体发展的高度认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做好科技档案管理不仅是管理部门自身的责任,还关乎其它部门的生产与发展,同时,单位领导应增加在科技档案管理中的投入力度,加强宣传,让单位的每一位员工均能认识到科技档案管理的重要性。2. 将科技档案管理体系列入整体质量管理范畴。将科技档案管理体系列入整体质量管理范畴可规范档案管理工作,并能确保归档文件资料的真实、可靠。另外,科技管理部门应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体系并不断完善,进而确保科技档案的真实,能有效发挥科技档案的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230-02
一、前言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科研与创新相结合是最终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从不同角度分析影响研究生创新行为的相关因素,找出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并提出相应的提升方案,是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结合当前研究生科研活动中的不足,从外界科研平善、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自身提升等方面探讨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水平和创新实效。
二、当前我国研究生科研水平现状及分析
目前研究生在科研活动中仍然客观存在一些不利于自身创新能力提高的行为,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研究生科研目的不明确。在课题调研过程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硕士研究生对从事科研活动的认识存在偏差,自身对进行科研活动的目的缺乏积极正确的认识,并没有针对自身的个体发展进行深入的思考。课题组成员认为主要原因是部分研究生价值观错位,精神追求不高,对学术研究没有精神境界上的热爱。
2.研究生科研活动中存在严重的知行不统一。在调查问卷结果的收集结果中显示,目前有很多研究生能够意识到进行学术研究和科研创新的重要性,其自身也具有一定的研究创新思维和相应基础的科研创新能力,但是鲜有人将这些落实到具体的实践科研活动中去。
3.研究生科研活动存在着一定的从众心理。研究生由于所处群体环境,会不自主产生某种压力使其趋于与群体中的大部分保持一致,这就造成了研究生群体的从众心理行为产生,不仅不利于研究生个性发展,甚至产生惰。这种心理会增加人的惰性和无特点性,不利于科研创新思维的产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4.部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薄弱。经过调查,我们发现研究生科研活动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具体为:简单的对传统方法重复性使用、简单的揭示科研表面现象、简单的对已有结论进一步证实、采用简单的单一方法验证推理结果。如果任由这种现象继续存在,会抹杀科研创新思维,更不能实现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甚至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学术氛围。
针对存在的各种问题,寻找相应的解决策略,并进而形成可操作的方案,设计好对应的提升路径。
三、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方案设计
结合以上总结的研究生科研活动中存在相应问题,我们试图从科研平台、研究生本身和指导教师等多方位构建对应的模式,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如图1所示,并从三个方面探求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途径。
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方案优化提升路径
1.加强科研平台、科研团队建设,从宏观层面形成良好科研氛围。良好完善的科研平台是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有效载体和创新基地,也是进行科研创新的基础性工程,对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科研成果的互惠共享以及科研创新体系的构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科研平台的内涵可简单理解为:是一个完善的支撑科研活动顺利进行的复杂有机系统,包括进行相应科研活动所需的资金、设备、场所等有形物,还包括科研团队有效分工协作、不同团队相互交流、知识资产的相应转化等无形物。
完善的科研平台对研究生科研创新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完善的科研平台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支撑、为研究生群体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学术指导、可以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潜力、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活动提供实践基础保障。
总而言之,加强各高校科研平台的系统完善建设,营造积极创新的学术研究氛围,不仅能多角度促进不同学科间的学术研究交流,还能激励研究生科研创新的热情,最终实现其科研创新能力的增强。
2.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要积极介入,给予课题安排,引导研究生创新发展。在研究生整个培养过程中,研究生导师自始至终应该发挥主体作用、主要负责人和主要实施主体,决定了研究生培养的业务素质,有些研究生导师,通过内部凝练“师训”,影响其研究生,研究生在科研活动中,从项目选题、方案设计到最终的数据分析整个过程都离不开导师的指导。在这个环节,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导师自身科研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对研究生的培养效果,导师应对自身的科研素质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客观认识,致力于促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具体措施可以通过合理安排研究生导师的在校课程任务、组建导师团队、对研究生导师的综合评价,从而保证其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导师针对所带研究生的特点,制定适合其自身发展的培养方案,做到针对个体、因材施教,能够更加有效的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导师还要充分发展的科研实践教育和科研素质教育。
(3)导师应积极探求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为研究生个人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力所能及的条件。
综上,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引导作用,对研究生在日常科研活动中的学术建议、学术引导不可或缺,加强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积极引导作用,可以有效的促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相关学科创新发展。
3.研究生发挥自身主体作用,在科研中实现自我提升。研究生除了受教于导师,更重要的是从自身主观能动性上出发,积极探索提升自身科研创新能力的途径,本文从以下方面对研究生自我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提出建议。
(1)研究生应该端正自身的科研态度,从精神上对科研工作真正重视起来。研究生自我培养的最基础工作就是进行相关学科文献的阅读,对文献的阅读不仅仅停留在对其他学者观点的了解上,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文献,进行自我独立思考。只有进行深刻的独立思考才能在科研活动中有效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科研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思路;独立思考可打破固有陈旧的思维定式,从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问题,从而萌发创新思维。
(2)研究生应通过积极参加课题实践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研究生积极参与不同课题实践,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作为一名研究生,应该积极参加一些自身专业之外的课题研究项目,通过这些不同课题的实践经验来锻炼自身的能力,即便未出色完成任务,也为自身日后从事科研创新活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研究生应注重参加学术交流,积极弥补自身知识短板。学术交流的途径可以通过参加相关学科的学术会议,还可以撰写自身专业相关的小论文,到某些高校论坛,通过吸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来改进自身。
综上,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耗时长的连续系统工程,需要社会、高校、导师、研究生长期不懈的密切配合和紧密协作,从科研平台的建设、导师的引导、研究生个人主体能动性等三个层次逐级创新。本文基于相关调查,从理论层面提出了一些策略,后续将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廖和平,高文华,王克喜.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审视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9):33-37
[2]徐凯,徐洁,王宏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面临三大障碍的审视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5,(6):46-49.
[3]代莉莉,张淑丽,庞利飞.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科研水平[J].云南财经大学报,2011,(6):85-88.
[4]李娟,夏国清,王宏健.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J].时代教育,2016,(3):72-74.
Research on Scheme Design and Path Dependence of Raising Graduate Students' Research and Innovative Ability
LIU Jian-zhun,MEI Jia-jing,SUN Chu-han,CHANG Qing-hui
案例教学法是近些年来在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应用在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在计算机教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并不是很广泛。本文旨在研究案例教学方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的基本规律,如何在计算机基公共础课程中实施创新型案例教学法,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传统案例教学法
传统案例教学法是在的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以实际的项目案例为对象,先由教师对案例进行呈现,并作适当的分析,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项目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最后以共同完成案例。通过对案例完成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它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以案例为主线,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
2.创新型案例教学法
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小论文期刊网期刊网,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占据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时间。相反学生是教学的参与者,参与时间有限。问题的重点在于在学生从始至终是被动的接受案例,而没有真正的分析和理解案例。在创新性案例教学法中,教与学是一个双向的交流的活动。学生是参与者和案例教学的主体,不仅要参与案例教学环节,还要参与到案例的设计中。学生要事先准备好案例中的材料,由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设计案例,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设计的案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学生引入一个他们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以及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更直观、更深入的掌握案例中的知识。那么创新型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案例的设计。
3.创新型案例教学设计
明确创新型案例教学特点以后,重点就是案例的设计。编写案例的基本要求如下。案例撰写的核心是学生:如何解决这学生提出的问题,就成为关注的焦点。我们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个组的学生负责一个案例材料的组织工作,鼓励他们提出有代表性的案例,老师在案例的选择和设计方面详细指导。每节课的教学中案例是由小组的学生自己讲解。学生讲解的案例一般都做了充足的准备,包括要讲解内容、讲解方式以及如何讲解等。通过学生的讲解,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很集中,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这时教师就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对案例适当的分析,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案例进行思考和分析等活动。
另外创新案例教学需要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确立主题。学生再设计案例的时候,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案例的选择要符合知识性、趣味性、理论性要求并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主题。
(2)不要分析,这是教师们常犯的一个错误。案例的编写者只需要提供原始材料,不需要提供分析观点。
(3)是不要改编。案例是由学生提供的,是从他们角度出发。教师应该要提供编写案例的方法,对案例的选择提出意见,而不应该对案例的内容进行改编。
4.创新型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步,请学生展示案例,提出问题,讲解案例
摘要求和规范。并将手抄报作品展示给学生。教师可以开始分析如何运用Word提供的图形处理工具设计、制作出具有个人风格的手抄报。
第二步,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操作方法。例如:在制作手抄报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注意观察手抄报制作中需要的工具,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完成这个案例。通过观察手抄报中插入的图片素材,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素材的来源,各种图形对象的操作,为学生理清思路。
第三步,鼓励学生自主或合作的方式完成案例。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技能。教师作为学习的指导者,接受询问,启发思考,必要时给予适当点拨。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去解决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在这个阶段中小论文期刊网期刊网,学生根据手抄报的主题,要搜集制作手抄报所需文字材料和图片等素材。按照教师的提示和相关的知识点,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案,如:怎样插入图片?如何设置段落背景颜色?怎样制作首字下沉效果?
第四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例如,针对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和相关操作,归纳Word中文字的格式化处理,段落的排版,各种图形的插入和编辑,首字下沉,分栏,绘制图形等操作。这些知识和操作对本案例的实际意义、重点、难点、容易出错处等及时进行总结。并针学生完成案例的情况,指出不足之处,进行引申和提高。补充一些关于文字排版处理在本案例中未涉及到的知识,如Word文档的页面设置,页眉页脚的添加和设置操作等。
项目档案专指列入国家科技计划并由中央财政投入为主的科技项目,在其管理、实施的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类型和载体的历史记录。项目档案管理体制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两个阶段:
(一)遵循统一的科技档案管理体制时期(1954-1986)
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项目的任务由国家直接分配,项目研究是科研院所的日常工作。因此,这一时期,既没有项目档案的概念,也没有建立单独的管理体制。项目档案依托着专业管理体系,与基建、设备、产品等档案一起共同遵循科技档案的管理体制。
1.科技档案管理体制的确立
从“一五”时期起,为解决大量科技文件材料与其他科技资料混同管理的问题,更好地发挥科技档案作用,在科技档案工作中提出按专业统一管理的思想。1980年12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以法规文件的形式确立了科技档案工作按专业统一管理的体制,即“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全国科技档案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国务院所属的各专业主管机关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属的专业主管机关建立相应的档案机构,加强对所属企业、事业单位科技档案工作的领导。”这就是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史上著名的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科技档案管理体制(下称“条块”体制)。
2.“条块”体制对项目档案管理的影响
“条块”体制突出强调了项目档案工作的专业性,对项目档案的形成单位构成了较严密的组织和领导体系。“条块”体制使项目档案管理的责任主体明确,尤其适合计划经济时期项目档案工作的特点,项目档案的流向和归属明确,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项目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有效防止了项目档案的散失。正是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我国出台了科技文件材料的“三纳入”管理制度,顺利地实现了将科研档案工作纳入到各单位的科研管理系统之中。
(二)细分科技档案,建立科研档案管理体制时期(1987-2000)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开始实行体制改革,面对专业领导体制被削弱,对科技档案管理失去有效监督的现实,档案部门开始探索新的管理体制。
1.科研档案管理体制的建立
1987年3月,国家科委、国家档案局联合《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下称《暂行规定》)中明确了科研档案管理体制,即科研档案工作是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和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对科研档案工作进行定期的检查。
2.科研档案管理体制对项目档案工作的影响
科研档案管理体制抓住了项目档案管理的关键环节,由于科技管理部门是科研管理的归口单位,由其管理项目档案工作为项目档案的规范管理提供了可能性;可言档案管理体制中提出项目负责人责任制,使项目档案管理更符合科研工作的特点和要求;从这一管理体制出发创立的“四同步”的管理办法为项目档案管理提供了根本的保证。
因此,科研档案管理体制是针对科研活动的特点确定的,触及到了科研档案管理的关键环节,同传统的“条块”体制相比无疑是一个进步,也更加适合于项目档案的管理。
现有管理体制对项目档案管理的制约
由于社会的动态发展,任何事物都要经过由建立、兴盛、衰败到最终消失的历程,即人们常说的“周期律”。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现有管理体制已开始制约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发展。
1.无实际主管部门
管理体制的核心就是确定领导关系及组织体系,但从项目档案工作的现状看,恰恰是这个最重要的因素在两个体制当中都出现了“虚位”。
从“条块”体制看,项目档案管理的领导主体是专业主管机关,其完全建立在行政隶属关系的基础上,经济体制改革后,“条块”体制赖以生存的行政领导关系逐步被削弱甚至消除,专业“领导”的作用范围已十分有限了。
从科研档案管理体制看,其中仅规定了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和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对科研档案工作负有检查职责,其管理力度同“条块”体制的规定相比被弱化了许多,特别是1998年机构改革中,原管理科技档案工作的国家科技信息司被撤销,造成档案管理部门“孤掌难鸣”,“科研档案管理”体制也已名存实亡。
2.缺乏科学的运行机制,导致管理体制先天不足
运行机制是指管理体制的实现方式。如果说体制决定“谁”“做什么”的话,那么机制则是进一步决定“如何做”。就项目档案的管理而言,两种体制都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运行机制。
从“条块”体制看,其发挥作用的大小,完全取决于专业主管机关的“领导”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结合的紧密程度如何。但这一体制并没有提出和解决如何“结合”的问题。“结合”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专业主管机关领导的档案意识。随着计划体制逐步被市场体制所替代,一些专业主管机关既抛弃了“结合”,也放弃了对科技档案工作的领导,整个系统的科技档案工作就成了死水一潭,丧失了生机和活力。
从科研档案管理体制来看,其关键内容有两个,一是“四同步”管理,二是项目负责人归档责任制,而其保障措施在《暂行规定》中并未体现。对于前者,它的实现仍然取决于项目承担单位领导者的档案意识。因为无论是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还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作为行政管理部门都不可能有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检查和落实具体单位的项目档案工作的贯彻情况。对于后者,项目负责人应当履行的档案义务,在作为科技项目委托合同的《课题任务书》中并没有得到体现。合同是当事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依据,没有合同的约定,项目负责人的档案义务就是一纸空文,没有约束力。
建立新型项目档案管理体制的思考
笔者认为,项目档案是国家科技信息资源的重要构成,在现阶段应考虑建立专门的项目档案管理体制。
(一) 项目档案管理体制的内容
根据项目的实施特点,“在集中统一管理基本原则的指导下,项目档案工作实行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归口管理,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积极配合、依靠社会力量实施项目档案质量监管”应成为项目档案新的管理体制(以下简称新体制)。
同传统的管理体制相比,新体制中增加了新的构成要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国家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对项目档案实行归口管理。国家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对项目档案工作的总目标和
质量标准,项目承担单位的档案工作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开支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制定项目档案管理制度,并将其纳入科技项目管理的规程当中;委托社会中介监管项目档案工作情况并负责成果的确认;负责培训项目档案管理人员等。归口管理形成了类似“条块”体制的纵向领导关系,各行各业、各种所有制类型和隶属关系的项目承担者都必须接受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归口领导。
2.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职靛解决项目档案工作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包括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协助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制定项目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技术标准、规范档案中介机构的管理、组织经验交流,落实管理体制,并从宏观上进行项目档案资源及国家科枝档案资源的整体规划。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依然是一种“块块”管理的表现形式,但它的管理职能已很少触及微观层面的档案业务,而更加注重宏观的管理职能。
3.项目监管部门接受国家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委托,实施项目档案的监管。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将主要体现在项目档案的宏观管理层面,而微观层面的管理活动则要依靠社会力量,即由第三方中介机构来完成。应当注意的是,项目监管部门的性质虽然是中介机构,但由于它是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具体工作职能的承担者,因此,必须接受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和监督;而作为档案中介机构,它也应当接受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管理。
4.项目承担单位的职责是形成并保存完整、准确、系统的项目档案,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移交或报送档案。
(二)新体制的特点分析
1.领导关系明晰,主体明确。新体制明确了,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在项目档案工作中的绝对权力地位,赋予了其明确的领导职能,使得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有了依据,可以在履行项目管理职能的同时,将项目档案管理作为一个必要的管理环节,强化了管理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