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茶文化的普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但是,就近代文学及科普作品的影响力对比看,由于中文文字及语言处于高语境文化,理解与书写较为困难;而以西方诸多国家为代表的英语(语言)作品传播渠道和认同感较强。所以,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影响力要比我国的文学及科普作品的大(当然,经济力量的薄弱、政治扩张力不足也有直接关系)。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我国“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和“大国梦想”的国家战略,我们的文学作品及科普作品,特别是能够反映我国当代优秀文化内涵和科技水平的作品一定要走向世界,展示给全人类。因此,这些作品的传播就离不开对作品的翻译工作。同时,现代文明是文化交流的结果,我们也无法避免西方文化的输入,既然要进行文化进步,就必须研究人类文明,必须透彻的了解欧美文学及科普作品的本质内容以及它带来的文化蕴含。本文主要对欧美文学及科普作品翻译的过程进行探讨,找到文化差异,。
一、早期的中西方文学交流
为了增进西方人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解,我国早期的翻译家陈季同翻译了中国的古典小说和古典戏曲外,他还详尽的在书中描绘和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方面,陈季同写了两本重要的书,即《中国人自画像》(1884)和《中国人的快乐》(1890)这两本书在西方影响很大,两书都有英译本。特别是《中国人自画像》,188年由法国巴黎卡尔曼.利瓦依出版社出版,当年即重印六次。英译本中介绍的中国人的文化在许多方面却惊人地与美国人的风俗习惯相雷同。这说明,中西文化存在差异的同时,也存在文化相似之处。当然,很多欧美文学及科普作品在不同时代也深受中国读者的欢迎,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英语翻译过程中有效的强化了不同语言的运用技巧,在使用语态和人物刻画过程中形象生动的表现了与中国人完全不同的语言习惯,有些简洁,有些直白,有些甚至在中国的一些“阳春白雪”类的文学作品中根本就看不到的,粗俗的字眼的语言。然而,却更贴近生活,贴近广大的民众,同时也强烈的、明确的弱化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我们知道,虽然不同民众之间相隔万里,语言习惯差异很大。但是,不管是底层还是上层,都无可避免的归属与人类的范畴,遇到好事欣喜万分,遇到坏事痛苦不堪,对好坏的标准也是有一定想通之处的。因此,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及科普作品在通过多方和双方的交流过程中,作品的本身的内涵得到更大程度的体现,展示了不同语言文化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和对人的内心的冲击,从而对读者形成强烈的吸引力,引起读者的共鸣或者其他的感受,这种感受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所以说,欧美文学及科普作品的生命力在中国大地上如果得到了广泛认可,其实就代表了中国人对其文化的认同,至少体现在这一作品上。反之亦然。对于我国的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而言,能够使得它们与欧美的文化和科普作品在相互间交流与传递,并且达到很好的效果,也就说明欧美人民对中国的文化和科普作品内容、形式、文化的认同。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在中英语言之间交流、互动。取决于翻译者对文学及科普作品中的语言、内容、人物性格和思想特点的把握。要翻译出好的作品,必须掌控对人物性格的理解,行为过程的关注,作品结局的把握,思想内容的精炼等。这其实要求翻译者对文化差异进行深入理解和对源语言的良好学习,甚至对该民族的发展历史也要有很好的理解。否则,可能达不到读者的共鸣和喜爱。这也是衡量译作是否为优秀作品的重要标准,也是前提。
二、文学与科普作品的翻译特点
从建国以来,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科普作品在中国从根本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相比于欧美文学读者更少。由于我国大多数译者均来自高校,而高校的老师是做为教学主力的,没有太多的精力从事专门的翻译工作。而我国的自由译者人数并不多。因此,科普作品翻译在我国的数量是凤毛麟角,不敢相比于欧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数量。应该说,同样容量的译作,从语篇、词汇、读者三方面来说,科普作品翻译的难度甚至高于文学作品的翻译。这是因为,如果原作者在书中以大量实例来说明科幻、科普作品,那翻译者就要具有同样或更高的专业知识、储备,甚至于领悟能力都要高些。在此基础上,科普作品的翻译还要针对不同的读者或者根据读者的水平进行异化或归化,进行翻译,如果不是这样,即使是有人掌握了语言能力,由于缺乏相关的科普知识,那翻译出来的作品会脱离“科普”轨道,或许更像是一部说明书。而如果掌握了相关的专业技术,却没有相当的语言能力,疏于语言习得,对原作的语言文化了解不深,同样不能够把科普作品翻译的像样子。从文体学的观点来看,无论是科普作品还是欧美文学作品都是个庞大的体系,属于科技文体类,两者的层次多、范围广。要对它们进行翻译,通常来说更需要了解它们的语域和语篇问题。在了解了翻译词句的语场、语旨和语式的情况下,才能够着手去翻译。这是一项综合技术融合度较高的工作。相比于与科普作品,文学作品则显得很灵活,提成则更是多种多样。就语言标的的风格来说,文学作品更注重语言本身的精彩程度、语言外在的吸引力,让读者阅读非常的时候是通俗易懂的,从而达到让大家都喜欢阅读的目的小说和诗歌等。不管是欧美还是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可能在语言上比较生涩难懂。但是,另一面则是追求语言的内涵;而一些看起来朴素的毫无出彩之处的语言,通俗平淡的语言也可能蕴含了强大的力量,正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内涵丰富,语言精彩。这说明文学语言和科普语言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提示给翻译,但译者却不能只看到差异并做为窠臼,重要的是以内容的表达为主。
三、欧美和中国文学作品及科普作品的翻译
要正确的对欧美和中国文学及科普作品的翻译,就必须了解两者之间在文化上存在的语言特征和中英差异。首先,既然本文说的是作品的翻译,就离不开词语。因此,下文强调“英汉词语的社会文化内涵”:(1)独特文化孕育了独特的词汇。每一种独特的文化相对应的就有一种独特的语言,而独特的语言包含了独特的词汇。北京人把走街串户的小商贩叫“胡同串子”;等等。(2)文化差异导致相同词汇表达的含义有差别。英文中的“red”和中文中的“红色”有时就含义不同。如词组“TheRedNose”意指为婴儿猝死。直译成汉语则是“红鼻子”,词意相差甚远。(3)文化差异影响到语义和要表达的内容不对等(不等值)。如英国作家乔叟的小说《坎特伯雷故事集》里有个叫巴思的妇女,作家把她刻画成一个风流的女性,其中在描写她的装束时就用了“脚蹬深红色长筒抹”(译文:Herdosewereofthefinestscarletred,garteredtight)。这里scarletred带有红色,可是在英语里,却也有“放荡”的联想意义。再如,英语中形容红男绿女们的放荡生活用aredwasteofyouth表达。Isshereallysored意思是说“她果真那么不检点吗?”因此说,相同的词汇,如果用汉英两种语言来表达,可能会出现差异。即使用同样语言不同语境下意思也可能不一样呢。那么,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的翻译异同在哪里呢?显而易见,是内容不同。文学作品可以极度渲染甚至是编造,科普作品则不能;其次是,语用词汇不同,文学作品的翻译和写作可以根据情节内容用不同的语言风格来做处理。但是,科普作品往往有固定的词汇和语用规律、搭配。最后,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文学作品只要遵循一般规律就可以了。这些特点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在语域、语场、语旨上。因此,翻译文学和科普作品,不但要了解中西方的语言文化习惯,还需要了解不同文体所带来的问题。
四、结论
语言是文化艺术宝库中绚丽多彩的瑰宝和重要组成。各民族的语言都有其引人入胜的一面,也有不同的营养蕴含其中。人们运用各种各样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各种方式进行传播,以联想、诙谐等等态度将喻体和本体的相似点进行比较,从而深动地刻画事物,传递信息,说明道理。我们只有了解中西方文化对各种形象的联想和喻义的相似、相异及相同之处后,才能正确地使用和翻译英汉词语。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气排球 新疆各级中学 学校体育
气排球起源于我国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气排球在我国的南方较盛行,在其他地区也逐步开始引进推广普及,目前新疆尤其是南疆各级中学气排球运动仍然是一片空白,气排球集聚健身性、趣味性、娱乐性等优点,如果气排球可以引进到南疆贫困四地州各级中学推广普及,它不仅会丰富南疆校园文化的建设、促进民族团结,同时还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锻炼增进健康并促进6人制排球运动的快速发展。
一、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从1984年气排球运动诞生至今,只有短短25年的时间,如今已经被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作为重点扶持和推荐的对象,最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育局,排球协会与国家体育总局排球协会联合,在新疆多数地区基层、中小学、社区、军营、矿产企业等部门进行了,通过一带一路大走访,宣传大美新疆和大众系列排球运动,使广大新疆各族人民,得到了现实意义的重大宣传教育,特别是气排球走进校园后,在校园受到了广大师生员工们的,热烈欢迎,同时此项运动在中小学播下了种子,吸引和启发了更多的中小学生,目前气排球在新疆南疆贫困四地州开始萌芽慢慢生长。我区学校还属于气排球运动的空白地区,响应气排球运动适宜在中学推广的号召,因此学校领导都建议通过加强宣传、同时明确此项运动的健身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充分发挥中小学校的广大学生组织气排球队的带领作用,同时组织相关的气排球活动等方法,合理利用我学校现有场地条件,将此项运动成功引入学校课堂,进而更好地推动气排球运动在我区校的发展和壮大。在各级学校中普及和推广气排球运动,不仅可以推动青少年,儿童人群中的气排球运动开展,同时也贯彻了“快乐体育和终身体育” 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精神的教育思想。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气排球选项课总体情况现状及分析
在我区中小学范围中,只有个别学校属于气排球运动开展较好的学校,他们把气排球课设置成为了学生的选修课和课外体育项目,但这些学校仅仅占了所调查中学总数的很小一部分,在剩下的中小学中,均没有开设任何形式的气排球课程。
通过访谈以及调查的情况来看,在被调查的中小学里,气排球教学课的模式单一。
只是把气排球列为体育课的选修内容,教学的内容比较简单,考核的要求也比^简单。这样学时时间少,还不能站稳的情况下,气排球根本就不能推广普及。2、 (二)新疆中小学开设气排球选项课的决定因素
首先,学校领导对于在学校开设某一门课程或者开展某一项运动都具有政策上的决定权。学校领导们的认可,对于气排球运动在学校体育运动中的开展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获得政策扶持,气排球运动在各级学校中才有可能站稳脚跟,这也是今后在新疆各级学校中气排球运动获得更好发展的前提条件。
其次,体育老师作为承上启下的沟通桥梁,对上要向学校领导推荐和介绍气排球的运动,让教育局,整个社会,学校领导尽可能地了解气排球运动,以便获得他们对气排球运动在学校的推广首肯,同时对下要针对小学生们传授大量气排球运动的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起到激发其学习动力和参与热情的作业。因此,这就不得不要求学校的体育教师,不仅要了解到气排球运动的相关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气排球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同时具有在学校推广以及普及气排球运动的强烈激情、愿望和能力。
最后,学生作为气排球运动的主要参与者,在各级学校对于气排球运动的发展走势起着极其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气排球运动课程的对象主要是小学生和中学女生,学生们的态度是非常客观和纯粹的:认可的都会积极参与,并且大力推广。
(三)充分利用室内外塑胶场地和小型场馆设施
目前新疆绝大部分学校,为了提高和加强两基教育条件,教学场地器材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气排球运动总体投资不大、对场地要求也不高、作为室内排球运动的衍生项目,气排球目前可以充分的利用各级学校现有室内外200米塑胶场地,和各类小型场地,并且不必单独新建专属场地,同时适合在各个学校内广泛开展。只要合理的安排与调度,那么气排球可以和其他体育运动“和平共处”的。
三、结论与建议
总之,目前传统排球普及呈现下滑趋势的同时,如果各级中小学不积极引进和推广普及气排球,那么中小学排球运动会走向士气低落,开展下滑的情景。
建议:各级教育部门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认识气排球的发展和推广普及前景,对学校体育师资进行有力的培训措施,通过各种渠道尽快配备好气排球场地器材条件,引进专业的人员来介绍气排球知识,加大培训力度,建立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气排球运动队,确保提高气排球项目的推广普及。
本文受到中国计量学院2011年校开放实验项目资助:杭州大学生茶文化调研与宣传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4月10日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但是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在“茶”饮品日益受到其他饮品冲击的今天,茶文化为经济带来的影响还有以前那么深刻甚至不可少吗?作为年轻一代消费者群体代表,大学生又是对茶文化的了解如何以及持怎样态度?本文通过对在杭高校(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等)的大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共获得500问卷,试图寻求答案。
一、大学生茶文化知识现状
1、大学生对茶文化知识的了解。(表1)从表1看出,接受调查的同学中,有1/4对茶文化的知识了解有限,能认识到饮茶对于身体有益的比例仅为33%。可见,茶文化在大学生中并不普及,真正了解茶文化的人还很少。大部分人对茶的了解仅限于日常所见广告,只有极少数人能主动领略中国的茶文化。但是调查表明,大部分人愿意去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关注茶文化的发展。因此,如何创造条件和好的环境帮助学生了解茶文化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大学生对喝茶好处的看法。(表2)茶饮品对于人体有诸多益处,然而调查的结果表明,学生群体对于喝茶益处了解不够全面。大多数同学只知道喝茶有利于提神醒脑,但是对它的其他作用并不了解。全面宣传喝茶的益处,让茶逐渐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习惯仍然任重道远。
近年来,杭州很多知名茶馆,均在茶文化方面下足了功夫。然而,在调查大家对茶馆的消费认可度时却发现如下问题:44%的同学直接认为自己不会去茶馆消费,仅有13%的同学有消费意向。通过访谈及事后调查,发现主要原因还是大多数同学潜意识中认为茶馆就是老辈人的消费去处,茶馆活动就是曲艺、弦歌、博弈,等等。这说明,大学生对茶文化的认识有很大误区,改变消费认知势在必行。
调查还发现,男生中有17%的选择去茶馆消费,有40%认为不会去消费的,43%的同学是不明确是否会去消费。在女生中,选择茶馆消费的不到10%,不去消费的占48%。前后对比可见,虽然女生喝茶比例多于男生,但是去茶馆消费的意愿不强。部分女生喜欢自己泡茶,而不喜欢茶馆的氛围。如何改善茶馆一贯的宁静养生而相对缺乏活力的氛围进而增强吸引力,是当下茶馆工作者要考虑的问题。
3、大学生最感兴趣的茶文化。(图1)为了研究在校大学生对茶叶的兴趣所在,在问卷中设计了“最有兴趣了解的茶叶知识”。通过调查得知,33%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对茶道茶艺最有兴趣,其次是茶叶的冲泡方法,占27%;再次为名茶分类,占17%,接下来分别为茶具茶器和茶史渊源,分别为13%和10%。我们认为与受调查者在日常生活当中积累的对茶叶的认识有关。认为熟悉茶道茶艺是一种品位的象征和提高自身修养的一种方法,大学生们普遍对其感到很有兴趣;对茶叶本身感到有兴趣的同学则对茶叶的冲泡希望能进一步了解;愿意了解名茶分类的同学,则希望通过辨别名茶及其分类,能彰显其较高的品味;而对茶具茶器的了解能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应用,有益于泡出更好的茶叶;了解茶史渊源则能对茶叶本身能产生更深入的了解。
对于是否知道茶叶分类的问题,51%的同学表示完全不知道,45%的同学认为知道一点点,剩下4%的同学则都知道。可见,茶叶的分类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说还依然是一个盲点,茶知识的普及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茶叶不外乎茉莉茶、茶等花茶,还有铁观音等绿茶以及普洱茶等红茶。因此,鲜有大学生愿意进一步深入了解茶叶的分类等更为详细的茶叶知识。茶叶知识内容丰富,并且富有内涵,深谙其道更能体现与众不同的过人之处,因此,大学生们都可利用课余时间对茶叶进行较深入的探索,领略其精髓,提升自身修养。
从图2、图3可以看出,接受调查的大学生饮茶者中有89%的对泡茶工具有要求,对器具的选择:龙井、碧螺春一般用玻璃杯较好,瓷器器具最好用来泡绿茶,陶土器具的用来泡台湾乌龙茶。选择绿茶的有140人,与使用瓷器的数量差不多,这说明大多数人还是知道茶具的正确选用。此外,用金属器具泡茶会损坏茶里的微量元素,不利身体健康,而有21人没有这种观念,说明部分大学生完全不懂茶具,对茶具没有要求的也有48人,他们都是不常喝茶的人。总的来看,大学生对茶具的使用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对于如何使茶的微量元素发挥到最高尚且没有概念。所以,从茶叶消费的角度上,可以在销售茶叶的同时进行茶具科普,为他们讲解茶具的重要性,增进与同学们的亲近感,同时实现双重营销的效果。(图2、图3)
4、大学生认为普及茶文化的必要性。(图4)当问到普及中国茶文化是否有必要时,29%的人认为很有必要,56%的人认为有一定必要,只有约3%的人认为没有必要推广茶文化。大多数大学生在谈及中国茶文化时,都认为茶文化早已成为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的茶文化集儒、释、道三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茶文化中的淡然、超脱,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里,普及中国茶文化对现在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二、建议
针对目前杭州发展结合茶文化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开展形式多样的茶话活动。茶话活动由来已久,在古代就曾作为各种达官贵人家中结交朋友,显示自身修养的主要方式。现在开展这样类似的活动,花样可以更多,既符合茶文化的传统,也满足了人们推陈出新的需求。
第二,每年新茶出产的时候举办各种采茶、制茶、品茶活动。杭州产茶基地众多,已有不少农家乐在每年新茶出来的时候举办各种采茶活动,让人们在采茶的乐趣中了解了茶文化。政府可以利用这些契机,开展类似活动,让人们在消费的同时吸取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三,合理选择宣传主体,达到宣传效果。杭州的大学生,大多数来自于浙江省内,对于茶的了解相对较多,对于各种茶文化活动也更有认同感。选择他们作为茶文化活动宣传的主体,进行针对性营销,能实现宣传效果最大化。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
茶文化;大学生;品德
在现代大学生教育中引入茶文化,通过对茶文化起源、发展以及传播等方面的了解,掌握到茶思想的精髓,提升自我修养。尤其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茶文化思想的普及和发展,能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同时也有效推动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弘扬了民族精神。
1茶文化精神内涵概述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也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国茶文化的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它融合了儒家、道家以及佛家三家的思想精华,对我国人民的思想、性格以及价格观念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茶文化以儒家思维为核心,讲究“理、敬、清、融”的思想,它是人们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发展而来的,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还能够让人们获得味觉与视觉的盛宴。居于优雅的环境中品一杯浓茶,又何尝不是人生感悟的机会与身体放松的绝佳办法。茶思想的精髓所在就是清净与和谐,这与我国提倡的社会主义和谐发展息息相关,内涵丰富的茶文化经历千百年的发展,依旧保持着浓郁的东方之美,它崇尚自然、随和,是形式与内涵、精神与物质的完美融合,也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茶文化起源于我国上古时期,在唐代兴盛,在宋朝普及。我国人民自古以来都有饮茶的习惯,茶文化在我国有着4700多年的历史,可见茶文化的底蕴深厚。值得一提的是,茶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思想内涵与教育之间有着很多共通之处,茶文化最开始的兴起,得益于文人雅士的推崇。所以说在当今高校教育中引入茶文化,从茶文化角度来说是一种传承和发扬,从教育角度来说,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修养,是奠定学生未来学习以及工作良好心态的手段,也能够把帮助学生完善人格,树立更加积极、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高等院校学生的道德塑造方面有意识地引入茶文化,通过各种茶艺表演或者茶会活动,普及中国茶文化中的礼仪之美、待客之道,将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的思想精髓融入大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建立一个祥和、宁静、和谐的校园环境,必然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茶文化的熏陶下,学生也会具备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茶文化的思想内涵与德育教育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它也是实现高校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加以利用和普及,在提升了学生思想文化修养的同时,也弘扬和传承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外部竞争日渐激烈,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学生非常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繁重的学业以及对未来的迷茫,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这个时候适当的开展茶文化相关活动,将茶文化中的平和、宁静、坚持、奋斗的思想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放松心态,正确的应对人生。而从当今社会的总体形势来看,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构建和谐社会是全国人民的愿望,而茶文化中的“和、静、清、俭”精神恰恰与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相契合,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通过具备茶会、欣赏茶艺、研究茶文化背景活动的开展以及茶学、茶诗的学习,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实现精神与物质的高度统一,引导学生去追求更高的思想境界,使学生的品德、情操都提升。
2现代视域下茶文化对大学生品德的影响
茶文化历经了4700多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浓厚的文化内涵,通过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普及,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方式以及行为习惯,茶文化中的“德”,不仅能够丰富高校文化内涵,还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对于学生未来发展有着巨大意义。
2.1茶性对学生品德的导向功能
万物皆有灵性,它们依据自己的生存方式以及生活习性繁衍生息,因此,茶也具有茶性。首先,茶有不迁不移的生长习性,这种习性恰恰与中国人“落叶归根”的民族情节相契合。茶的自然性本身就有着一种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加之茶叶集合了天地精华,天然性质纯洁、朴质,我国茶圣陆羽的明著《茶经》中有“茶之性俭”的记载,这个“俭”的内涵为简朴、清廉,是中国民族自古流传下来的优良品德。以茶崇俭、俭以养德,这就是中国茶道的思想精髓,也是茶文化对于大学生品德的重要指导思想。茶文化与我国古代文人墨客之间有着不解之缘,以茶闻名的文人不胜枚举。唐代诗人元植写过这样的句子:“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挑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短短几句话,就概括了茶的自然属性,将茶的烹煮过程以及饮茶的情趣展现了出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茶对于我国古代文人的影响很深,茶文化中的养廉、励志也深受历代茶人的崇尚,《茶经》作为第一部系统记录茶事的著作,其中对茶的相关名人轶事有很多记载,其中以茶崇俭的案例非常多,并且广泛流传于后世,比如齐国宰相晏婴以茶威廉的故事,他平日里吃的是糙米饭,很少吃荤菜,最大的爱好就是饮茶;而晋代的陆纳则是主张以茶待客,对于铺张浪费的行为非常反感,不会被周围的利益所诱惑,也不愿意让他人玷污他清廉的名声;桓温则是以茶表示自己的简朴,他宴请宾客一般都会用茶盘和水果来招待客人;齐武帝则在自己的遗招中这样提到,在他去世后,不用铺张浪费,人没有贵贱之分,只要供奉茶与饼果就可以了,他还倡导世人也要这样去做。茶文化中以茶崇俭、俭以养德的思想成为了广大人民精神的寄托,也成为了我国人民千百年来传承不息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人的价值观认识具有明显的导向性。这些精神和思想对于高校学生品德同样具有导向功能。茶文化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其所体现出来的思想也有一些不同,但是不管是什么价值思想,它们都是构成我国茶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茶文化是中国人民对茶文化认识的集中体现,在它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丰富和完善了社会科学内容,也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以及佛家三家的核心思想成功的传承了下来,高校在文化建设以及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融入茶文化,必然能够增强学生修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完善学生的人格,对学生的思想行为都有积极、正面的影响。
2.2茶道对德育的内化功能
在《茶经》中,饮茶被描述成一种艺术行为,并且初次将烤茶、选水、煮茶以及品茶连贯起来,形成了一整套茶艺,也是从这里开始,茶艺开始被系统化的传承和发展下来,很多文人雅士喜欢茶道,平日里自己或者和朋友小聚,都会操作完整的茶艺流程,还有一些茶馆会进行茶艺表演,人们在闲暇时光里约上几个朋友去茶馆品茶,欣赏茶艺,体会着美学的意境和优雅的氛围,不仅能够消除身体的疲劳,而且也能够平复心灵的伤痛和不安,让人心情愉悦,心境平和,也是在这个时期,儒家、道家、佛家的核心思想被融合到了饮茶的过程中,形成了流传万世的中华茶道精神。茶道是十分讲究,并且有着一套非常严谨的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可说每个茶道都可以称之为是一部艺术作品,虽然多年来,各个领域对于茶道的精神内涵理解略有相同,但是其精神内涵是不可改变的,通过欣赏茶艺,亲手煮茶、饮茶、品茶,经过这一整个过程,人们精神能够得到洗礼,品德情操都会受到陶冶,这正是茶道之于德育的内化功能,通过茶道本身的作用,去净化和洗涤人的心灵。我国历代文人或者学者都热衷于饮茶,陆羽被尊为茶圣,自幼被父母遗弃,一生不为仕途,执着于研究茶事,他总是穿着草鞋,在田野山间采茶、鉴水,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实现对理想的追求,最终写下了举世闻名的茶学专著《茶经》。随着茶文化在我国的复兴,目前各大高校也都相继设置了独立的茶文化科系,学校有机会,也有条件组织学生观赏茶艺,亲自参与茶艺,也能够组织学生参与当地所具备的茶会,或者组织茶诗、茶文化的评比活动,通过在高校中营造茶文化氛围,普及茶文化精神,将茶文化流传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学者、诗人所具备的良好品德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传递给学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完善学生的内在品质。另外,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有以茶待客,敬茶为礼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内容,它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话,它所包含的知识内涵非常丰富,通过茶这个媒介,个人的行为修养、道德品质等等都会得到体现,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中的敬茶礼节都不同,但是客来敬茶却是从古至今一致保留下来的共同传统,不管形式有多么千差万别,其中心内涵思想都是一致的,都是人类生活中一种高尚的行为和美德,是需要被继承和发扬下去的。这不仅仅是高校学生德育培养的需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被继承,被发展的需要。
3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茶文化思想内涵以及其在高校学生品德培养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希望以此能够有效推进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并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作者:罗丽 单位: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
参考文献
[1]何哲群.茶道教学与学生道德修养[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1(03):92-94.
19世纪早期,饮茶已进入了家庭。早期的茶具,饮茶仪式在这一时期不断完善,并具有了一定的形式要求。选用高档茶叶、昂贵器皿、且有女性为客人冲茶的专门服务,因而在大多数饮茶者的眼中,英国的下午茶成为了流行与品位的代表。这些观念的变化和饮茶生活的家庭化,使得女性逐渐走上了文化的舞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当时家庭活动不断进行变化发展。
一、贵族女性的家庭活动
在19世纪的英国,贵族女性逐渐成为这种潮流的推动力量。我们可以看到在茶会中,无论是准备工作还是之后的过程中,女性都已然是主角,都要充分的参与到茶会活动中,因而有人称呼英国茶文化为“淑女茶文化”。在优雅和华丽的贵族圈中,具有知识和气质的女性成为家庭茶文化组织者的无二主角,她们利用家庭活动不仅占据了茶会的主角地位,而且活跃了她们丈夫的人际交往,以贵族女性独特的魅力引领着茶会成为一种风尚,让妇女们以茶会的形式展现自己独当一面的风采。
在贵族女性这里,这样参与家庭活动的方式就已经有了女性社会参与的苗头,因为她们展现更多的是社交与组织能力,礼仪与谈吐的气度,语言与艺术的才学。总之,贵族女性的家庭活动是以类似于茶会这样大型的活动为主要形式,平常则进行繁杂的家庭事务。拥有地位和身份的贵族女性们本来在家庭中就已经以“女主人”自居,而组织出席家庭活动更加稳定了她们家庭女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可以说在家庭参与中,这些贵族女性一方面在茶会聚餐中树立辉煌的形象,展示自己家庭女主人的身份;另一方面他们也要协助丈夫管理家庭事务,参与复杂的家务,如管理庄园和仆人等。
二、中产阶级女性的家庭活动
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与茶文化有关的家庭活动,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和家庭秩序两方面。当时中产阶级妇女的家庭活动相较之前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与19世纪出现社会变革是紧密联系的。在17―18世纪依旧是“男耕女织”共同劳作的中产阶级家庭,到维多利亚时代后,女性劳作者退出了合作劳动领域,开始忙于家庭事务。正是因为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中产阶级妇女呆在家里教化孩子成为了她们的主要责任,她们成为了家庭教育文化的主体。在这时,茶文化因为它的流行性、普及性,以教育内容的形式对这些女性的家庭活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小就在家庭中接受茶桌边礼仪训练的女性,才会被认为有道德教养,有良好教养礼仪的中产阶级女性才能有机会进入上流社会、贵族阶层。因而重视茶文化礼仪,并将其作为教育女儿的重要内容就成为了已婚中产阶级妇女的主要家庭活动。精又广的学习礼仪、才艺以及知识、学会茶桌社交是中产阶级内这些青春少女的主要家庭活动形式。
除了日常母亲教导女儿习礼仪的家庭活动外,中产阶级家庭一般也会举行小型茶会、茶舞会,让自己的女儿加强实践训练或借机嫁入绅士名门。在简・奥斯汀的名著《傲慢与偏见》中,贝内特太太就曾举办过几次小型的茶会,和贝内特太太身份一样的其他家庭女性对这样的茶会活动是十分推崇的,而她们主要的目的就是为自己的女儿找到一个十分绅士的丈夫。另外在简・奥斯汀生活的那个19世纪社会里,作为一个经济和教育方面都满足条件的中产阶级,茶就是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只不过这里的下午茶指的是正餐以后约一小时饮的茶。
茶文化除了充当家庭教育活动的内容外,它也保障了中产阶级正在历经变革的家庭秩序,主要体现在中产阶级的财富观、丈夫回归家庭、女性在婚姻中对茶桌权的要求。19世纪经济实力逐渐增强的中产阶级认为追求节俭与优雅闲适是最适合自己的财富观。而在家庭饮茶中扮演主角的女性,在丈夫回归家庭并参与女性的茶桌活动时,更加致力于家庭饮茶活动,从而使得中产阶级的家庭秩序逐渐形式化。主要体现在中上层阶级家庭每日拥有的饮茶时间、茶礼仪学习时间、家庭之间的饮茶社交方面。
三、劳动阶层妇女的家庭活动
维多利亚时代劳动阶层妇女在家庭和工作间最有意义的活动就是饮茶。18世纪的“茶叶有害论说”,不仅利用茶叶进行性别攻击,而且进行阶级攻击,反对女性、穷人和工人阶级饮茶。但维多利亚时代,因为工人阶级效仿贵族阶层的意识,饮茶普及对他们温饱问题的缓解等使得劳动阶层要求自己拥有每天饮茶的权利。在1741年至1820年之间,工业资本家、地主因工人饮茶变得懒散,企图废止茶休,但工人们就自发组织起来抵制了这一企图。此对工人阶级来说,茶休就变得更为重要了。总体上,茶价下跌使工人阶级拥有了在家里饮茶的机会,茶叶普及使工人拥有了在工厂休息时饮茶的权利,其中一些妇女对于自己的饮茶权利更是十分看重。在19世纪早期妇女的社交中,对于一些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对方有时就只会邀请她来喝茶。在简・奥斯汀的小说中就有这样的现象,贝兹小姐只是被对方邀请“喝茶”,而威斯顿夫妇则被邀请吃早餐,不过当时没有人对这种冒犯的行为进行攻击。由此可见,饮茶在劳动阶层妇女看来,虽有区别对待,但仍是一种高雅的活动。
从以上的情况可以看出,19世纪英国茶文化在普及中最受益良多的是劳动阶层人民。茶文化丰富了他们的家庭生活,让劳动者也开始追求较高品质的生活。虽然劳动阶层的妇女由于经济条件和所处环境的限制,在组织家庭活动方面与中上层阶级相比较而言,更多的是基于她们的需求进行参与。她们必须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工作,像茶会等活动很少涉及,因而她们的家庭休闲活动不是以茶聚会组织者的身份出现的,而是以受益者,接受者的身份进行参与的。但有学者称,在社会底层“一个矛盾的现象是,在处于社会底层但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群中,女性传载文化得作用表现的最为明显。”这足以说明劳动阶层妇女对茶文化向劳动阶层的普及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四、结语
19世纪英国女性的主要家庭活动是茶会,任何阶层的妇女总会在家庭活动中为复杂或简单的饮茶留出时间,这种现象最初是随着茶文化的普及,效仿上流社会生活方式的意识在中产阶级、劳动阶层盛行而出现的。但在茶文化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时,中产阶级女性起到了主要作用,她们以茶文化发展需要的礼仪教育为重点,培养家庭子女的淑女绅士气质,使得整个中上流社会都弥漫着优雅芬芳的茶香,成为维多利亚时代独特的社会氛围。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女性的家庭活动从变化发展过程来看,以受过教育的贵族女性为导引者,以中产阶级女性为主体,在文化向上价值取向的推动下,女性进行家庭参与成为了当时女性活动的主要方式;从形式角度来看,茶桌礼仪文化成为英国茶文化的核心,在18世纪的家庭中已经显示出了很重要作用了,进入19世纪后,女性通过茶桌成为家庭中心,获得茶会女主人的地位。不论哪种角度,都使女性家庭参与的形式开始有了一定要遵循的模本,那就是女性除了家务工作外,组织或参与类似饮茶的娱乐活动也是她们必备的家庭活动形式之一,主要体现在中上层阶级家庭每日拥有的饮茶时间、茶礼仪学习时间、家庭之间的饮茶社交。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这种外向性较强的茶宴活动不断扩大发展,女性涉足社会参与不再仅仅是一种可能了。
参考文献:
[1]王虹.当代英国社会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马晓俐.茶的多维魅力―英国茶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8
1英美国家茶文化的流入
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茶叶起源于中国,并在中国发展壮大,在唐宋时期中国的茶叶大量远销海外,受到西方国家的欢迎,在当时的西方世界只有贵族才有机会享受茶叶。在当时的欧洲,尤其是在英国,中国的茶文化迅速发展普及,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那个时代的茶叶在欧洲国家是一种奢侈品,贵族和皇室都将茶叶作为自己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所以茶叶受到人们的狂热的追捧。随着海上贸易的不断发展,茶叶也渐渐由欧洲的上层社会走向普通民众,当时欧洲的知识分子将他们对于茶叶的喜爱表现在文学作品之中,在当时的文学界形成了一股风尚。伴随着海上贸易的不断发展和欧洲的殖民扩张,茶叶被带到了美国,但是由于美国是一个历史很短的国家,人们都在一个快节奏的状态下生活,茶叶很难融入美国人的生活中,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美国人不喝茶,只是喝茶不符合他们的生活习惯,他们更愿意去和红茶等饮料。但是,英国作为一个进行过广泛的殖民扩张的国家,其文学对欧美大多数国家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中国的茶文化对美国的文学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2茶文化的文学性在英美小说中的交织与融入
文化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是深远的,文化不断的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着影响。茶文化在进入欧洲社会以后,就迅速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欧洲文学多以贵族的生活状态为题材,反映当时的社会。在欧洲文学中,茶文化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在当时的欧洲社会出现了一大批热爱茶文化的作家,其中就有我们所熟知的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2],她是英国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她十分喜欢茶文化,几乎达到了狂热的境界,而且她不仅对茶艺、茶桌文化有着很深的见解,而且她对茶文化的文学性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理解。在她的作品中大多是描写当时英国贵族的生活,且多以女性的婚姻为线索,向人们展示当时最真实的英国社会面貌。在她最富盛名的作品《傲慢与偏见》中,以农场主贝纳特的二女儿伊丽莎白和英国贵族达西先生之间的爱情为线索,文中有很多关于沏茶的描写,尤其是每次家里来尊贵的客人时,都是最得宠的大女儿简去沏茶,而伊丽莎白只能被安排去煮咖啡,这就明显的表明茶是当时英国社会地位的象征,也说明了茶文化对英国作者阶层的影响。这样的情节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也有着体现,作品中沏茶代表了身份和地位的高贵。在研究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关于茶文化的描写,从这些作品中我们能体会到茶文化对当时社会的作家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茶文化在当时的社会中有着深刻的寓意,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欢迎。
3茶文化的文学性在英美文学诗歌和散文中的交织与融入
关键词:
中西方茶文化;传统文化;英语教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频繁。中国在英语人才的培养上一直非常重视。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学科,它所容纳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其中茶文化是英语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中西茶文化差异为视角,开始英语文化教学,势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感,以及语言驾驭能力,对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发展都会有所促进。
1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1.1语言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语言作为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首先,语言是用来记录人类发展历程的载体,是文化流传至今的工具。语言作为媒体符号的一种,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也是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古往今来,人们的生活与语言紧密相连。在英语系统中,将红茶称之为“blacktea”,直接翻译成中文,实际上是“黑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由于最初红茶从中国福建武夷传入英国的时候,这种茶叶的外表颜色是黑色,故将其称之为“blacktea”,从这一点也能够看到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英国人重视茶叶本身的颜色,而中国人则重视茶汤的颜色。所以说从语言能够看到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情况,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准。
1.2文化是语言实现价值的载体
语言是文化发展的标志,而文化则是语言价值得以实现的载体。中国文化是经由语言记录,语言在此过程中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语言记录拥有具体的记录内容,这些内容包括情感、事业以及艺术等各个方面。中国文化必须要借助语言才能够表现出来。同时,人们在进行交流或者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都是通过语言实现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创造出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统。以茶文化为例,它具有巨大的包容力,不仅可以吸纳众多外来文化,为自己所用。而且也可以被其他文化所吸纳,实现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扬。总之,文化与语言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在语言教学过程中,离不开文化的辅助,恰当辅以文化背景,学生们的语感、语境才能够更好。
2中西方茶文化差异
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目前世界各国的茶文化都是由中国茶文化衍生、发展、变化而来的。在茶文化从中国传播到西方国家的过程中,受到当地居民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的影响,中西茶文化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下面针对这些差异进行具体分析:从中西茶文化差异来看,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饮用方式以及社交礼仪方面的不同。首先,中国人饮茶非常简单,一般都是清茶一杯,不会添加任何辅料,有些考究的人,会使用专门的茶具,在煮茶、泡茶的顺序上十分讲究。随便什么时间,约上几个好友,围坐一起,品茗畅谈,这就是最为简单的中国茶文化的应用方式以及社交礼仪。当然,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或者地区的饮茶方式各不相同,并且各具特色。我国少数民族饮茶,往往会加入一些奶、糖等辅料一同饮用。汉族居民则是以“清饮”为主,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因此“清饮”是中国大部分人饮茶的方式。如果追溯我国茶文化的起源,最初发于神农,而后兴盛于唐代,在宋代得到更加的普及。在唐宋时期,“煮茶”是最为流行的做法,到了明清两代则以“泡茶”为主,由于中国人热爱“清饮”,所以对水质要求很高。最后,中国人饮茶并没有固定的时间,一般都是闲暇之时,兴致所致。其次,西方国家以英国为代表,英国人饮茶以“混引”为主,喝茶的时候,会将奶、糖等辅料加入茶汤,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辅料。另外英国人热衷“红茶”,英国人每天都会喝茶,喝茶已经成为了他们一天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是他们放松身心的方式,也是英国人生活品位的象征。从这些内容来看,茶文化传入英国之后,在形式与内容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它被赋予了鲜明的西方特征。英国人也会邀请朋友一同喝茶,但是与中国人不同,英国人会准备各种点心,与茶品一同食用,他们将其称之为“茶会”。英国茶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西方茶文化,英国人对茶的坚持,主要是体现在对生活的享受以及人际交往需求等方面。最后,中国茶文化与西方茶文化在茶道精神的体现上也存在很多差异。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因此中国的茶文化包容了非常丰富的中国传统内涵以及文化思想。集中体现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内涵。它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核心,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茶道内涵极为丰富,当代茶道精神以“和”为核心,倡导和谐、平和,以和为贵。而西方茶道精髓与中国则完全不同,他们比较重视饮茶的形式,将饮茶视为品味的象征。
3中西茶文化差异下的传统文化英语教学策略
3.1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我国教育体系中引入英语教学是在20世纪后期,英语教学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紧密相连。脱离文化背景的语言教学,是架空的教学,学生根本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在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教学后,学生基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英语词汇的内涵,同时在语境、语感也会越来越好。以英国为例,英国是西方国家中茶文化发展最快速,体系最完善的国家,正是因为英国人热爱饮茶,视茶为时尚、最健康的饮品,因此茶叶自传入英国以来,就迅速得到了普及和发展,进而形成了非常具有英国特色的英式茶文化。而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自然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拥有四千多年的茶文化历史,其中蕴藏了太多传统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从世界范围来看,即便是英国,其茶文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也难免会受到中国的影响,红茶在英国大范围普及,英国才演变成今天以红茶为主的品饮文化,而英语作为英国人的母语,在以整个文化背景为基础的发展条件下,茶文化的渗透,必然会带给英语巨大的影响。在英语教学中将中英茶文化作为媒介,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对于英语的理解能力、驾驭能力以及语感、语境分析能力等等,同时也可以有效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借助这个契机,让学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内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进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在理论教学与文化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综合素质会得到巨大提升,才能够不断成长为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3.2茶文化在英语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落实
为了能够促进英语教学效率,提升英语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要将文化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设计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设计,学生在文化情境中体悟英语词汇的内涵和使用方法,语言驾驭能力以及分析能力都会因此而进步。首先,英语教师要以中西文化的差异作为基础,将中西文化比较分析,学生从中体会到不同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由于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交际风格以及行为模式也存在巨大差异,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将中国与西方国家茶文化的不同展现给学生。上文对中西方茶文化的显著差异已经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整体文化认知结构,掌握双方语言体系中交际规范、词汇使用方法以及句法之间的不同,进而解决很多实际交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以中英两国的茶文化差异为例,英语教师在传统文化教学的时候,有意识的将这些具有差异的茶文化只是引入课堂,如“听力教学”,新词汇结合茶文化背景进行介绍,像blacktea,softdrinks等词汇充分反映了英国人的饮茶习惯以及生活习惯,通过为学生讲解这些内容,让学生了解英国人的语言习惯,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英语词汇和使用方法。这样在听取“听力材料”的时候,才会更准确、更快速的理解对话的意思,其次,在英语传统文化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做好文化导入设计,由于英语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属于外来文化,外来文化的学习和吸收,需要一定的媒介和桥梁,因此文化导入就成为了文化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英语教育领域的相关学者提出:文化导入分为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层层递进的关系。第一个层次是语言知识结构的导入,在导入这个部分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消除由于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认知障碍,将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传递给学生。第二个层次是系统地导入文化知识,以课本内容和教学目标为依据,将重点、难点有条理地归纳;最后一个层次是导入广泛的文化内容,包括一个民族的历史以及传统等等。这些内容丰富了英语文化教学课堂,使学生摆脱了枯燥乏味的知识理论学习,尤其是各种传统民族文化的引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茶文化中有关饮茶习惯的对话和文学段落等等。“dishoftea”这种短语,在英国都非常常见,还有成语“foralltheteainChi-na”,这一句体现了中国茶文化对于英国茶文化的影响,也肯定了中国茶叶在世界范围内所带来的影响。正是因为茶文化发源于中国,而茶叶也是从中国进口的,虽然目前茶叶已经十分普及,但是在世界范围内,西方国家依旧将茶叶视为比较珍贵的物品。它也象征着一种财富。而“alltheteainChina”就是代表一大笔财富的意思。
结束语
基于中西茶文化的英语传统文化教学,会使英语教学效率更高,也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完善学生的语言结构,文化与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本文针对茶文化差异下的英语传统文化教学进行了几点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的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
作者:廖宁芳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甄秀玲.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与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关系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6(5):24-26
[2]郭丽杰,金月.论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的重要性[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3):12-13
唐代茶文化兴盛是对历史上茶文化吸收和发展的结果。茶文化在唐代最终形成,得益于佛教的大发展、科举制度的完善、唐诗的繁荣、贡茶的成制、政府的倡导等因素。
1、佛教的大发展和推动佛教的大发展为茶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契机。而佛教中的禅宗兴盛直接推动了饮茶风俗的广泛流行;茶禅互动,相互吸收和促进,茶文化得以产生。封演《封氏闻见记》卷6《饮茶》云: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713-741年)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泰山灵岩寺降魔师大兴禅教就是这个时代的反映。晚间不食不睡,甚为难熬。为求功德圆满,修身养心,禅宗功夫坐禅就需要脑清神健,而茶既解渴又提神,与坐禅的意境完全合拍,因此成了坐禅的好伙伴。唐人李咸用在《谢僧寄茶》中说:“空门少年初志坚,摘芳为药除睡眠”,可见茶叶与禅的结合有其客观必然性。既然出家人热衷于以茶助禅,以茶助功,民间信徒必仿而效之,此风因此不胫而走。唐代有一大批僧人种茶、采茶、制茶、饮茶,许多名茶产于名刹,许多高僧都是著名茶人。
2、科举制度的促进唐代用严格的科举考试来选才授官。朝廷特命以茶送到考场,以示关怀,所谓“金銮故例,翰林当直学士,春晚困,则日赐成象殿茶果”。如元稹《自述》(一作王建《宫词》):“延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床;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这种科举制度中最高规格的考试,也以茶助考,每一位有幸得到赐茶的人每不感到无比自豪,其轰动效应也更大。这说明科学制度中赐茶的普遍性。
3、唐诗繁荣的影响文人作诗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要求作者头脑清醒,文思如泉。而茶能助诗兴,发文思,所以吟诗与饮茶有机结合起来。唐代著名诗人无不饮茶,有些人还把饮茶与吟诗有机联系起来,这种例子俯首皆是。文人吟诗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茶道茶艺、茶性茶德、茶情茶谊、茶俗茶礼、茶事史诗等,同时对茶树生态环境、造茶技术、煮饮技艺、名茶、贡茶、茶政和贸易等都有涉猎,内容丰富,词句优美,从侧面反映出唐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据不完全统计,唐代茶诗有391首,作者113人,这与唐以前各代偶有所见的茶诗相比真有天壤之别。
4、封建政府的倡导主要表现为以朝廷为首的各级官府提倡饮茶,主张以茶代酒,贡茶、赐茶的盛行等方面。中唐以后各皇帝大多好茶,为提神消食、治病,便向民间搜刮名茶贡饮。唐代贡茶有2种,一是选择各地所产名优茶进贡,二是在茶源丰富,茶质优良,环境优美的地区设立贡茶院造茶进贡。丰富的贡茶,既满足了朝廷饮用需求,又可进行各类赐茶。唐代皇上向各级赐茶已成为示宠的象征。妃嫔、内侍、公主、学人、举子、军人、官吏、王公贵族等都成为赐茶的对象。得到皇帝赐茶的王公贵族更是感激涕零,视为殊荣,誓死图报。皇帝如此重视茶,茶就被作为一种礼仪用于和亲以及固边强国之事上。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陪嫁之物中就有茶叶。《政教鉴附录》云:“茶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也”。嗣后与吐蕃及回纥的茶马贸易,既有礼遇周边少数民族,以茶惠及边民的内容,也有强国固边的深层次考虑。
二唐代茶文化的主要表现
1、茶文化形成的基础十分厚实,饮茶非常普及。这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也是茶文化普及的必然结果。从地域上看,唐代饮茶风习第一次成了真正意义上全国性的“比屋之饮”。尤其是北方,本来“初不多饮”,开元(713—741年)以后,僧人饮风大盛,为此北方许多地方“多开店铺,煎茶卖之”,这种“始臼中地”的饮茶风俗,很快与大唐文化一起“流于塞外”。饮茶地域性的消失,是饮茶文化作为全国文化出现的标志。从饮茶所属人员看,皇帝嗜荼,“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文人嗜茶,僧人嗜茶,道士饮茶,军人饮茶,甚至“田间之问,嗜好尤切”。饮茶没有身份地位的象征,成为一切人的嗜好。从作用来看,茶被看作生活的必需品,所谓“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须”。人们对茶“溺之甚”,简直达到“穷日尽夜”的程度。没有饮茶的大普及,不会有唐代茶文化的发展。
2、有了一整套制茶、煮茶、饮茶的专门工具和成熟技术,突出表现在陆羽《茶经》的有关论述中。可见,唐代茶事是一门艺术,对茶叶的外形、色泽、茶水香味、滋味、煮水、茶具、柴火、饮茶环境和方式均有详细而严格的规定。他们追求的是茶叶要好,制茶要精,煮茶要术,饮茶要美,要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出现了包括茶学专著在内的一大批茶文献、茶文学。《茶经》面世标志着茶学和茶道的形成,它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嗣后裴汶的《茶述》、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苏虞的《十六汤品》、温庭筠的《采茶录》、王敷的《茶酒论》、毛文锡的《茶谱》义从不同的侧面共同塑造唐代茶学界的辉煌成就。与此同时,大批诗人用自己饱含深情的笔,写下了数百首茶诗。这些茶诗或呕歌饮茶的美妙,或表达赐茶赠茶后的喜悦心情,或寄托对茶德的思考,凡此种种,都表达了对茶的热爱和追求。唐至五代以茶诗为中心,包括茶散文等文学著作的大量出现,为茶抹上了浓浓的文化韵味。不仅如此,还出现了茶画。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箫翼赚兰亭图》是世界最早的茶画,画中描绘了儒士与僧人共品香茗的情景。阎立本另绘有《斗茶图》,形象地表现了唐代的饮茶风俗。初唐周防的《琴啜茗图》大约是当时宫廷仕女茶道的最早表现。张莹的《明皇和乐图》是一幅宫廷帝王饮茶的图画。佚名的《宫乐图》描绘宫廷妇女集体饮茶的场面。这些画对烹茶、饮茶具体细节与场面描绘得比较具体、细腻。此外,杂著中也大量出现茶的内容。可见茶学家、诗人、文学家、画家、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都拿起自己的笔为茶文化的繁荣而辛勤耕耘。
4、饮茶仪规和茶道的出现,饮茶上升到精神层面。饮茶发展,有所规则,是从唐代开始的,这主要体现在《茶经·六之饮》中。“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除了普通饮茶仪规外,唐代已经形成宫廷茶文化圈、文人茶文化圈、大众茶文化圈、僧侣茶文化圈,不同文化圈的人饮茶自然也就有不同的规则。茶道的创立则是唐代饮茶文化的最高层面,即精神方面的内容,这是唐代茶文化的突出表现。陆羽创造了以“精行俭德”为中心的茶道思想,只不过没有使用“茶道”这个词而已。诗僧皎然首次提出了茶道概念,把品茶过程归纳为3个层次。卢仝又在《走笔谢孟涑议寄新茶》中生动描绘了饮茶的7个层次。刘贞亮将茶叶功效概括为10项,《茶十项》一文说:“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疬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刘贞亮的茶十德比较具体,包含了茶叶对生理及精神方面的功效,其中“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4条纯粹是谈茶的精神作用。至此唐代茶道已经形成。
三唐代茶文化的历史地位
但是,相对于因喝茶而对英国社会乃至英国文化造成的影响,凯瑟琳的婚姻却没有成为一段美谈。查理二世风流不羁,凯瑟琳王后没有得到他的宠爱,终身没有生育。她把喝茶的习惯带到英国,自己却在五十四岁那年被送回葡萄牙。茶叶,成为英国人记住她的唯一理由。这个时期,是英国特色茶文化的萌芽时期。然而,在此时,因为进口量少,价格昂贵,茶叶代表的是一种奢华的生活方式。饮茶这个习惯从上流社会走向普通民众,还需经历一个漫长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英国妇女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茶叶在上层社会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推崇,而在中层社会,妇女对于茶叶的向往也很强烈,她们也想购买茶叶,也想和上层社会的人们一样,品茶,喝茶。中层妇女对于茶叶的向往促进了英国茶叶市场的发展,茶叶进口量剧增。十七世纪末,英国开始直接从中国购买茶叶,茶叶价格也随之下降,茶叶开始进入普通家庭,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十八世纪初,安妮女王提出了在早餐中用茶来代替麦酒,这直接影响了国人对于早餐喝酒的态度。英国主妇把茶叶放上了餐桌,黄油、面包和茶叶,成为了早餐的习惯搭配。喝茶,成为全国性的生活习惯。这一变革,一方面是女王权利的象征,另一方面,是茶叶本身的魅力和优点所致。工业革命前,英国女性被传统文化“拘禁”在家中,公共场合几乎没有女性的出现,咖啡馆这些地方也很少见到女性的身影。工业革命后,女性地位得到提高,女性的活动范围变大,新的生活方式也由此产生。这时,开始有私人的茶会出现。
这时上流社会家庭的太太、小姐们在家中举行的小型聚会。她们用茶叶和小点心来招待朋友,在一起聊天、讨论。而这种茶会的形式,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得到发展并到达顶峰。可以说,下午茶是英国文化的象征,而它的来源,与一位英国人熟知的公爵夫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她就是英国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在安娜女士所处的年代,英国传统的晚餐要在晚上八点半后才开始,由于简单的午餐与隆重的晚餐之间间隔的时间很长,对于呆在家里无事可做的女人们来说,常常会觉得无聊、乏味、肚子饿。某天下午,她请女仆为她烤了几片面包,准备好茶叶和奶油,以此来打发时间。后来,社交广泛的公爵夫人开始邀请知心好友来一起享用茶叶和精致的点心,共度午后惬意的时光。而这一行动,被当时贵族社交圈争相效仿,被视为时尚的象征,“下午茶”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交活动。这就是“维多利亚下午茶”的由来。随后的日子里,以公爵夫人安娜为首的英国上流社会的太太们,对下午茶进行了社会的设计,并积极推广。一时之间,喝下午茶几乎成了所有英国人的习惯。
关键词:
茶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引言
以茶文化作为英语教学的媒介,是高校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以提高学生理解能力、语言驾驭能力为前提,不仅能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够借助这个有利平台,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承担起复兴中华民族文化,传递华夏民族精神的责任,将中国传统文化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1大学英语与茶文化概述
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当然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据史料记载,中国茶文化自发源开始,发展至今已经有4700多年的历史,中国茶文化的内涵丰富而深厚,承载着中华泱泱五千年文明的精髓,其核心内涵集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极为丰富的教育价值,大学英语属于语言教学范畴,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开展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基于文化背景以及文化理论范围之内进行。从英语语言教学的角度看,开展英语语言相关的文化教学,才能够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的统一,大学英语语言教学内容丰富,包括语法、句法以及各种语言运用方面的训练,教师将茶文化作为基础背景,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能够使高校英语教学丰富和完整,学生对语言的使用能力、驾驭能力会不断增强,但是从目前高校英语教学的情况来看,文化教育与语言之间的链接并不紧密,英语教师要认识到文化对于语言教学的价值和作用了解不够透彻,教师应该将茶文化与英语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中西茶文化差异的对比,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英语词汇,掌握英语语法和句法,同时能够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中西茶文化差异概述
中国茶文化在中国发展并传承了4700多年,茶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英语教学来说,基于中华茶文化差异背景下进行英语教学,能够更好地奠定学生的语言基础和交际能力,在学生语境分析,以及语言驾驭方面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中西茶文化差异的教学,学生理解语句,分析阅读方面都会有所进入,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媒介,茶文化多年来一直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和习惯,充分借助茶文化的教育价值,丰富英语课堂教学内容,茶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茶叶风靡世界,在不同的国度里都非常受欢迎,受到社会环境、民族民俗的影响,不同国家中的茶文化内涵也存在很多差异,茶叶在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传入欧洲国家,最初,茶叶有荷兰和葡萄牙人带入欧洲,后来在十八世纪初期才进入英国,那个时候,茶叶在英国是极为奢侈的饮料,只有皇室、达官显贵才有品饮茶叶的机会和能力,后来随着茶叶的普及,一般民众才有机会饮用茶叶,茶叶在英国非常受欢迎,英国人每天都需要饮茶,在饮茶习惯、时间以及其他很多方面都与中国存在差异:
2.1中国茶文化发于神农,兴于唐,盛于宋
从中国历史记载来看,神农氏最早发现了茶叶,并以茶叶解除了自己在尝验草药时所中的毒,因此最初是被作为药用的,后来人们发现茶叶经过蒸煮,制作,能够被作为一种非常可口饮料,不但生津止渴,还唇齿留香,尤其是中国的文人雅士,在饮茶的过程中,会获得更多的感悟和体会,因此茶叶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失少的一种饮品。作为茶的故乡,中国人自古以来对煮茶、制茶以及品茶十分钟爱和了解,说到中国茶文化就会不得不提到中国巴蜀。茶圣陆羽的著作《茶经》中曾经记载,茶文化是起源于巴蜀,实际上巴蜀不仅是一个地名,而且还是一种文化的代表。古代的巴蜀地区在华山之南开始,西边到黑水,大致的范围就是当代的四川以及重庆等地。巴蜀地区具有自己特有的地理特征以及文化特征,中国茶文化就是这个地区孕育起来的。虽然中国茶文化在发展中多多少少经历了一些改变,但是其外在形式与内在的文化表达是一致的。中国茶文化主要是以采茶、制茶以及烹茶等茶事为主要内容,通过这些内容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家思想。西方国家茶文化的起源同样是中国,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入英国,并将茶叶带入英国,她推动了英国茶文化的发展,凯瑟琳公主会邀请闺蜜以及好友在自己的卧室中饮茶、吃点心,聊天,这种习惯被很多上层社会的贵妇效仿,茶叶也被视为一种象征高贵和地位的奢侈品。当然后来茶文化不断发展和普及,目前已经成为了英国人的主要饮品。但是不管西方国家的茶文化多么“色彩纷呈”,它们的起源也远远落后于中国“茶文化”,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客观事实。同时西方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与中国“茶文化”中所蕴藏的巨大文化财富,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2中国人在饮茶的时候喜欢清饮
大部分时间里,中国人都是一杯清茶,三五好友,谈天说地。中国人对待茶,已经如同吃饭、睡觉一样习以为常。正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这说明茶已经作为中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老百姓饮茶没有太多讲究,也比较随意。当然也有十分讲究的品茗者,他们会准备精致的茶具,按照一定的工序泡茶、滤茶、喝茶汤,并且中国人几乎不会在茶中加辅料,吃茶点。喝茶没有固定的时间,可以一天喝好几次,也可以两天不喝茶,当然也可以每天都喝,依据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和爱好而决定。英国人喝红茶,并会加入一些奶、糖以及其他辅料,目前英国是世界第一大茶叶进口国,英国人对茶的热爱并不亚于中国。也正是因为如此,英语系统中茶语数量也越来越多。英国人习惯于开茶会,他们会在家中拿出精致的茶具,约上好友,一边吃茶点,一边喝茶,消磨无聊的下午时光。也有很多工作十分忙碌的英国人,他们就算再忙碌,也会抽出时间喝上一杯下午茶,正所谓“雷打不动的下午茶”,说就是英国人的下午茶文化。
2.3中英茶文化
除了以上两点的差异,在茶道精神上也存在很多不同,中英茶文化的茶艺还体现在茶道精神与饮茶礼仪等方面。饮茶经历了历史的沉淀,既展现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文化精髓。与中国相比,英国人喝茶更讲究品味以及享受。他们最初就是为了消磨时间才举办茶会。并且每天都会喝茶,饮茶有固定的时间。
3茶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在分析了茶文化与英语教学,中西茶文化的差异之后,在这些的基础上,英语教学应该充分与茶文化教学相结合,这对于高等语言教学来说,不仅是一种补充,也是一种进步和创新。
3.1阅读中西茶文化文学作品,丰富英语教育内容
阅读是高校英语的重要部分,在引入茶文化之后,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以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为目的,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具有茶文化特色的西方文学作品,让学生们通过阅读这些作品,了解西方茶文化,并感受英语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会受到熏陶,对英语语言的学习也会更具兴趣。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英语知识储备量,教师就应该鼓励他们去阅读原著作品,或者是汉英互译的版本,英国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都涉及茶文化,作者本身在茶文化氛围中生活,对于茶文化十分热爱,因此在自己的作品中,也会融入很多关于茶文化的描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就是是简•奥斯汀,她的《傲慢与偏见》、《诺桑觉寺》等等,都多次出现了关于茶的描写,并且这些描写的意义不仅仅具有推动茶业发展的作用,还体现了英国茶文化对于文学领域以及语言领域的影响。教师将这些成功并且极具茶文化价值的作品推荐给学生,鼓励学生之间交流,并建议他们经常阅读这些作品,用英语对话,以此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
3.2立足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树立学生正确的认知观
高校开展英语教学,要基于中西茶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同时结合学生个体差异,设计英语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包括学生的交际习惯、交际规范以及句法等,这些方面的教学,都应该以茶文化差异为背景,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学习效率会更高,比如:在很多英语词汇教学中,可以引入中英茶文化差异,以红茶为例,英文对应词汇是Blacktea,如果直接翻译成中文是黑茶,那么中文与英语之间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差异,这与红茶最初引入英国时有直接关系,通过讲解英国红茶词汇的来历,强化学生记忆,帮助他们理解词汇的内涵,这样在联系的时候,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就会更加容易。
3.3注重茶文化导入的层次性,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
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应该从人的认知规律出发,遵循人的认知规律,教学效果会更高。大学英语教学也是如此,在引入茶文化之后,教师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依据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原则,第一步从语言结构等基础讲解,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之后,阅读文学作品,或者进行语言交际才会更加顺利。接着,教师将茶文化系统知识传授给学生,然后结合英语课本总结出文学教育框架。最后,进行拓展教学,从茶文化向其他文化领域拓展,促进和巩固学生的语境、语法能力。
4结束语
本文对茶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茶文化差异,以及茶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中国茶文化的普及和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也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文杰.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2(21):220.
[2]刘俊杰.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体验大学英语文化教学[J].福建茶叶,2016(4):286-287.
[3]张瑞.基于茶文化角度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探究[J].福建茶叶,2016(4):332-333.
这次的三国茶文化研讨会,在韩国议会大厦的纪念大讲堂里举行,韩国的四位议员出席会议并致辞,茶界人士等近500人参与。来自三个国家的10位代表分别发言,或提供建议,或展望未来,各抒己见。
来自教育、宗教、文化、茶学界的学者专家参加了这次聚会。他们呼吁,全国应从幼儿园开始,包括小学、中学、大学都设茶文化课,并具体地安排出课时与内容;有人认为要创作关于茶的童谣、民歌,以利于普及;有人提出演练传统的“五礼仪”宫廷茶礼(指吉、嘉、宾、军、凶)来弘扬民族文化和尊重历史。他们相信,要保持传统才能创造新的文化;认为21世纪茶文化的复兴,要从教育的早期化、大众化、传统化三个方面拓展其宽度;认为以知识为主的教育不是全面的,必须要有人格的教育,通过茶礼进行礼仪学习,茶文化的终极目标就是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
会议的发言也有不同的声音,如一位韩国农业专家呼吁抵制一切进口茶。但有人持有朝鲜半岛的气候条件不适宜种植乌龙茶或普洱茶的观点,不同的观点,让大会有了真正的研讨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