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小学德育衔接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学科德育有共同特点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
学科德育的共同特点:一是以知识为载体。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各学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 本门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语文学科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文质兼美的爱国篇章的学习相结合; 历史学科以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实为载体,尤其是通过近代落后挨打的史实、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反侵略斗 争和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地理学科通过祖国的地理环境、辽阔的 疆域、丰富的资源、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运用我国 灿烂的科技文明史,我国历代科学家热爱祖国和创造发明的事迹,解放后我国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对 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以上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 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
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 教育相联系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二是面广量大时间长。仅以必修课来说,小学有10门学科,初中有13门学科,高中有12门学科。这些学科 遍布所有知识领域,其延续时间,短的一年两年,长的贯串12年。授课的时数,义务教育九年,23门学科7792 课时,高中三年,12门学科2513课时,普通教育12年35门学科共10305课时。各门学科都具备德育渗透的功能, 其教育力量是十分强大的。
三是有切实保证。学科德育有固定的课程、相对稳定的教材、排进课表的课时、专职的教师和评价考核的 制度,而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学科的学习上。这些条件切实保证了各学科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在 教学中实施德育。
四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 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内化是关键,实践、认识不断反复由量变到质变是过程。各学科教学给学生提 供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学科德育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采取灌输的方式,不少又是采取渗透的方式,使 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 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
学科德育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这次课题研究中,我们分析了中小学所有必修课20门学科德育渗透的主要 内容和特点(详见《学科德育渗透一览表》)。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显性课程,担负着比较全面和 比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既是学科德育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学校德育体系中的 一条主线,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文科类,包括语文、英语、历史、地理和作为史地综合课的“社会”,具有广泛的德育内容和很强的感染 力,既有显性教育的特性,又有隐性教育的特性。
理科类,包括数学、自然、物理、化学、生物和理化生的综合型课程“理科”,结合自然科学知识进行辩 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最具特色,说服力强,效果一般都比较好。
技艺类,包括体育与保健、唱游与音乐、美术、生活与劳动、劳动技术、职业导向和计算机,这些学科的 德育都同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其德育内除共同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外,在思想、品德、 行为等教育方面又各具特色。
(2)学科德育的实施
课程改革方案是学科德育实施的依据。
课程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了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在总的培养目标中,规定了提高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 质”,“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目标,并相应地规定了思想品德素质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分阶段、有层 次的目标;设计了显性与隐性结合的“三线一面”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课程体系,要求面上各门学科、各 个领域都要渗透在贯穿德育工作,落实到各科课程标准和各科教材中去,使显性德育课程外的各科,都作为德 育的隐性课程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 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有明确的德育要求和内容。
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学的依据,这次我们分析了中小学20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和部分教材德育渗透 的情况。总体上看,课程改革方案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得到了贯彻和实施,各学科的课程目标、教 材编写要求、实验操作和练习、教学评估,都有相应的学科德育要求。各学科课程教材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 我们在《学科德育渗透一览表》已作了归纳。这里仅举高中数学的课程标准为例作为说明。 学科德育渗透在教师的教学中逐步得到体现。
课程改革方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所有关于加强德育、进行学科德育渗透的要求,都必须通过各学科 教师的教学来实施,而对教师是否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最有发言权的则是学生。为此,我们于6月底、7月初在 10所小学(一师附小、二师附小、虹口区三中心、复兴东路第三小学、长宁区实验小学、江宁路小学、青浦县 实验小学、金山县实验小学、控江路第二小学、曲阳路第四小学)作了1000份学生问卷调查;在11所中学(大 同中学、育才中学、曹杨二中、向明中学、松江二中、梅陇中学、娄山中学、尚文中学、罗店中学、青浦中学 、下沙中学)作了1006份学生问卷调查,了解中小学各项德育内容在各科教学中的体现。调查问卷显示,在小 学各类课程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显性课程,学生认为是最直接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其次为小学社会 学科、小学语文学科,而学科之间在德育渗透方面的不平衡性也不同程度地在调查中得到进一步了解。中学学 科德育的问卷调查则比较清楚地反映了各学科德育的特点和实际。详细请见《中学学科德育调查问卷》汇总表 。从调查问卷的汇总表上可以明显地看出:(一)思想政治课在20个德目中,除“审美能力”占40%,其余都在 50%以上,“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占到90%,显示出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并为学生所公认。(二) 语文和历史是学生所接受德育内容最广泛的学科,地理相对次之。(三)音乐、美术学科在德育方面审美教育 和情操熏冶最为突出,而体育学科在爱集体、团结互助和顽强意志锻炼方面的教育作用就比较显著。(四)纵 向看,在理想志向、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尊重事实以及一丝不苟的态度等四个方面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等方面则为文科、特别是理科所共有。(五)职业导向、中学社会、综合理科等三门课 程,由于试点的学校不多,尚不能充分反映实际和说明问题。调查结果清楚地表明:课改方案中加强德育的指 导思想,课程教材在实施学科德育任务方面的要求,在各学科教师的教学中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落实;而学科 德育渗透所具有不同的学科个性和侧重,已为广大教师所认识。
实施学科德育渗透的成效
关键词:中学德育 大学德育 有效衔接
唐顺利,男,长沙师范学院党委组织部,讲师。
关于中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德育有效衔接问题,是当前党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容回避且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研究价值的课题,也成为学术界和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教育部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我国“要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树立系统的培养观念,推进我国大中小学德育课的有机衔接,整体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①。虽然我国德育主流总体是健康向上的,呈现良好的发展状态,但通过大量调查发现,中学与大学德育在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衔接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无法突破的现实瓶颈。因此,正确分析和认识当前中学与大学德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当前大中学阶段德育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青年学生政治行为、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心理素质等状况总体上是健康的,但在大中学阶段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并未能分阶段分梯度推进,前者和后者德育内容的衔接性不明显,存在着相互重叠、层次不分、各自为政等问题。
1.内容上存在着相互重叠的问题,即大学德育内容涵盖了部分中学德育内容。大学与中学德育应该既相互区别、各有分工,又有功能互补、彼此有序。而在德育实际教育教学中与以往德育情况看,大学德育在课程结构设置、教学目标上与中学德育存在着交叉、重复等问题,没能很好地衔接连贯起来,这仍然是制约其实效性的突出问题之一。例如,高中哲学、经济学部分内容与大学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前两部分存在一定重复。按照德育系统化原理,大学比中学德育应体现更高层次目标,上升到一定理论与研究高度,更应完整反映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在现行教材内容中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课程的德育属性,影响教学的德育实效性与针对性。
2.方法上存在过于传统化、狭窄化问题,即中学和大学德育过于注重理论灌输。德育方法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关键,选择方式得当则事半功倍。传统德育往往采取说服教育、榜样示范、自我教育、品德评价等方法,通过直接的有意识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导和实施影响,但收效有限。模式化和简单化的教育方法,长期以往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不透、掌握不牢的“夹生饭”现象。在美国,大中小学校德育采取分层次和分类表的情感陶冶法。比如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小学阶段讲故事,中学阶段讲历史,大学里讲理论。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设计和安排,充分考虑大中小学生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符合德育对象的认知规律。
3.关系上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即中学与大学德育互相独立、互不相连。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应该是构建德育认知、德育行为和德育内容的统一过程,也是一个紧密连贯、互不分离的过程。但在中学与大学德育实践中,往往各自为政,只一味注重各自本学段的教育内容,各阶段互不干涉和互不联系,各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育者缺乏对前后德育内容衔接的足够重视,无法真正实现中学与大学德育内容的协调与统一。
二、大中学阶段德育衔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对于大中学德育衔接整合问题研究不仅在于要正确把握传统德育面临各种困境,还要对传统学校德育内容的衔接存在的问题追根溯源,诊断问题结症,找出阻碍大中学阶段德育衔接的影响因素,然后反思、批判与超越。
1.传统应试教育体制和观念制约着德育工作开展。德育衔接是桥梁,一头连接着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格心理和行为习惯养成,另一头连接着大学生德行、德性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中学阶段依然重视应试教育,大学阶段侧重教学水平,普遍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课堂轻实践,实用性不强等问题,尚未达到促进青少年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的目标与效果。
2.不同阶段德育目标制定缺乏系统规划和前瞻性,制定目标缺乏层次性与阶段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和形成是由低级向高级、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过程,需要一个整体的规划与思路。对大中学两个阶段的学生德育目标要长期发展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培养完善的人格修养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相结合。大学与中学是两个不同的德育阶段,作为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心理特征、思想实际、接收能力相匹配相适应,不能违背德育发展规律,目标定位要符合实际。例如,中学阶段德育,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目标,而大学德育则以培养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为目的。
3.德育内容体系尚未形成有效的育人合力。中学与大学相关课程不能涵盖德育的全部内容,整合力不强,育人效果欠佳,很难形成全科、全程、全面育人体系。应不断加强家庭德育指导,大力整合社会德育资源,充分发挥行业资源优势,形成三位一体合力育人体系。只有形成街道、社区、学校、家庭育人合力,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思想政治、法纪观念和心理健康等全方位教育,才能起到良好的德育衔接效果。
三、实现大中学阶段德育有效衔接的路径选择
正如创新人才培养不能仅靠学校单方面教育一样,必须让社会、家庭、学校真正有效参与、三者有机衔接,方可使德育收到优质的效果,充分发挥德育积极导向功能。应该说,现阶段进行的几项德育改革衔接探索都有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必须坚持,并在一些关键环节上予以突破、深化、超越。
1.在德育衔接目标上要正确定位,设置有层次的课程体系。起统领作用的德育教学目标,其层次清晰能够有效增强德育课教学针对性,教育目标的实现要靠课程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和基础。因此,各项教学改革首要问题就是要制定合理而科学的德育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以及各阶段不同的接受程度等方面的因素,考虑各阶段子系统目标与系统总目标是否相互吻合,能否保持前后一致,以便保证此后教育阶段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教育主管部门应科学设置循序渐进、由浅人深、由低到高的教育目标,而且前后目标要层层深化,确保德育课教学内容螺旋上升,逐步加深。雅斯贝尔斯曾指出:“教育不是训练的目标,也不应该把人成为训练,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①德育也应如此。教学目标制定就是要更加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成长要求和内在规律,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积极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三观教育。德育是系统而有机的整体结构,无法割裂,层次鲜明的课程目标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自由发展。
2.在德育衔接关系上要理顺和优化大中学德育内容的整体关系。中学与大学德育衔接要解决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上重复,就需优化教学内容体系,结合新课改要求,认真梳理大中学阶段德育上下连贯的递进关系,横向纵向结构都需相互联系,前后相随,互为因果,要始终体现德育课的时代性与科学性。以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为出发点,优化学科建设,推进教学体系衔接的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教材体系以能够完整表述连贯的知识理论体系为目的,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凸显德育课程的严谨性、教材章节的均衡性、教学内容的全面覆盖性等特点。不仅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原则,而且要让学生认识到理论对自我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动力量。德育课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思想实际展开,全面了解时代和环境对学生成才、学习生活、就业创业等方面影响,真正能帮助学生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使德育内容呈现层层递进、上下连贯的良好局面。
3.在德育衔接方式上要重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与创新。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技术,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恰当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学习,要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发挥微信、微博、QQ群、PPT、声像作用,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具体、生动形象。要注重教学艺术修炼,“成功的德育课教学不可或缺教学艺术”②,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不仅要具备高尚人格魅力以及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性活动和美的教育,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好语言艺术、体态艺术、备课艺术等方面的修炼工作,让政治课教学在艺术氛围中获得升华。与此同时,还可以开设以第二课堂为辅的实践教学环节,从而扩展教学空间、提高教学效率并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将德性内化于德理,外化为德行。
关键词:想象力 创造力 思维空间 生活体验
一、“中小学学科衔接教育”的内涵
中小学学科衔接教育是指根据我国实行九年一贯制的办学规则,在小学五、六年级与初中一年级这两个教学年级段上设立衔接点,将品德、语文、数学、英语这几个学科的教育作为研究的重点突破口,逐步实现全方位的研究。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研究,将如何铺垫、衔接,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效率及学生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这将是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二、中小学衔接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德育衔接:重在品德培养。小学阶段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品德教育,主要通过六个途径展开:一是抓晨会和周会课,着重对学生进行礼仪、安全、纪律、卫生教育,发现学生有不良的苗头或偶发事项出现,教师及时加以教育。学校每周进行检查。二是抓思想品德或品德与生活课,师生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互动,通过一个个蕴含深意的故事,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教育。三是抓各科教育,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学会探索规律,探求知识,并把道德品德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四是抓少先队活动,学生在学雷锋送温暖献爱心、特色中队、各种竞赛等活动中进行道德品质的洗礼,让自己拥有的各方面的素质发挥得淋漓尽致。五是师生谈心,通过循循善诱的心理教育,让学生丢弃不良习气,走健康之路。六是与家长、社会的合作进行教育,通过《写给家长的一封信》,或家访,或参观访问等等,让庞大的家庭和社会力量与教师共同雕琢出无瑕的美玉来。
(二)常规衔接:重在习惯养成。学校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往往是使学生的学习如虎添翼。《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小学阶段学生要培养多种学习习惯。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写字阅读等方面的内容。在平常的教育中,学生各种习惯的养成,是教师教育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小学低年级着重培养学生会听课、认真完成作业、写字端正清楚等方面的习惯。中高年级还要培养学生预习、复习、阅读、记笔记的习惯。教师要在每堂课、每个活动过程中适时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校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不定时的检查,以提高作业质量。
(三)学科衔接:重在基础技能。必须进行下列四项训练:(1)听的训练。课上听录音,跟录音读是必须做到的,而且要听一句,跟读一句。学生放平书本,用右手食指指着所听所读的内容,做到专心听、认真看。在各种感觉器官配合下,培养学生听力。课后学生用配套的磁带自己听,也要遵守这一规则。(2)读的训练。要想掌握好一门学科,认真读记是必要的,还可开展各种竞争性读书游戏,让学生熟读成诵。(3)说的训练。语文是一门语言课程,必须让学生在听的基础上,正确读准并将所学语言运用到生活中。(3)写的训练。学生从拼音字母开始接。因此,字母正确的书写是关键。让学生在课堂上写作业,培养学生认真、清楚、整洁的书写汉字的习惯。
三、中小学衔接教育要注意的环节
(一)在学生学习上要注重加强三个方面的衔接
1.学习心理的衔接。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是比较直接的,近期的;而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则逐渐向间接的,远期的方向转化,同时他们的求知欲、兴趣不断增强,并且日益趋向持续而稳定,逐步形成对学习的负责态度。因此,必须开展这一过渡时期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远大的理想,决心为中华的腾飞而努力读书。
2.学习习惯的衔接。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等内容。小学重在做好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初中;则要求学生将学习习惯内化,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形成个性化的趋势。初一起始阶段继续抓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稳定、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围绕学习目标,吸取他人的学习方法,并结合自身特点,形成适合自己的最
佳学习方法。
3.学习能力的衔接发展。初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感知能力、识记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小学阶段相比较处于定型前的快速发展阶段。根据这一特点,小学阶段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上述诸方面的能力,为中学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中学则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采用多种教育方法,促进学生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二)在教师教学上要强化三个方面的衔接
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感性认识,努力做到“四衔接”。
1.教学内容的衔接。各科教师(特别是语文、数学、英语教师)熟悉对方教材内容,把握教材体系的内在联系,并在自己的教学中注意比较性联系和有机渗透,为学生的学习作好铺垫与衔接。
2.教学方法的衔接。通过双向听课及研讨,把握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并适当渗透运用到各自的教学中去。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是为了不教。中小学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3.学习评价的衔接。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乐意地参与学习;中学教师同样注意到学生身心的发展,把握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正面诱导,多找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石川勤.教育与学的艺术[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施良方.课程理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一、“中小学学科衔接教育”的内涵
中小学学科衔接教育是指根据我国实行九年一贯制的办学规则,在小学五、六年级与初中一年级这两个教学年级段上设立衔接点,将品德、语文、数学、英语这几个学科的教育作为研究的重点突破口,逐步实现全方位的研究。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研究,将如何铺垫、衔接,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效率及学生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这将是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二、中小学衔接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德育衔接:重在品德培养。小学阶段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品德教育,主要通过六个途径展开:一是抓晨会和周会课,着重对学生进行礼仪、安全、纪律、卫生教育,发现学生有不良的苗头或偶发事项出现,教师及时加以教育。学校每周进行检查。二是抓思想品德或品德与生活课,师生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互动,通过一个个蕴含深意的故事,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教育。三是抓各科教育,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学会探索规律,探求知识,并把道德品德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四是抓少先队活动,学生在学雷锋送温暖献爱心、特色中队、各种竞赛等活动中进行道德品质的洗礼,让自己拥有的各方面的素质发挥得淋漓尽致。五是师生谈心,通过循循善诱的心理教育,让学生丢弃不良习气,走健康之路。六是与家长、社会的合作进行教育,通过《写给家长的一封信》,或家访,或参观访问等等,让庞大的家庭和社会力量与教师共同雕琢出无瑕的美玉来。
(二)常规衔接:重在习惯养成。学校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往往是使学生的学习如虎添翼。《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小学阶段学生要培养多种学习习惯。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写字阅读等方面的内容。在平常的教育中,学生各种习惯的养成,是教师教育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小学低年级着重培养学生会听课、认真完成作业、写字端正清楚等方面的习惯。中高年级还要培养学生预习、复习、阅读、记笔记的习惯。教师要在每堂课、每个活动过程中适时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校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不定时的检查,以提高作业质量。
(三)学科衔接:重在基础技能。必须进行下列四项训练:(1)听的训练。课上听录音,跟录音读是必须做到的,而且要听一句,跟读一句。学生放平书本,用右手食指指着所听所读的内容,做到专心听、认真看。在各种感觉器官配合下,培养学生听力。课后学生用配套的磁带自己听,也要遵守这一规则。(2)读的训练。要想掌握好一门学科,认真读记是必要的,还可开展各种竞争性读书游戏,让学生熟读成诵。(3)说的训练。语文是一门语言课程,必须让学生在听的基础上,正确读准并将所学语言运用到生活中。(3)写的训练。学生从拼音字母开始接。因此,字母正确的书写是关键。让学生在课堂上写作业,培养学生认真、清楚、整洁的书写汉字的习惯。
三、中小学衔接教育要注意的环节
(一)在学生学习上要注重加强三个方面的衔接
1.学习心理的衔接。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是比较直接的,近期的;而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则逐渐向间接的,远期的方向转化,同时他们的求知欲、兴趣不断增强,并且日益趋向持续而稳定,逐步形成对学习的负责态度。因此,必须开展这一过渡时期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远大的理想,决心为中华的腾飞而努力读书。
2.学习习惯的衔接。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等内容。小学重在做好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初中;则要求学生将学习习惯内化,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形成个性化的趋势。初一起始阶段继续抓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稳定、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围绕学习目标,吸取他人的学习方法,并结合自身特点,形成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
3.学习能力的衔接发展。初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感知能力、识记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小学阶段相比较处于定型前的快速发展阶段。根据这一特点,小学阶段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上述诸方面的能力,为中学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中学则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采用多种教育方法,促进学生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二)在教师教学上要强化三个方面的衔接
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感性认识,努力做到“四衔接”。
1.教学内容的衔接。各科教师(特别是语文、数学、英语教师)熟悉对方教材内容,把握教材体系的内在联系,并在自己的教学中注意比较性联系和有机渗透,为学生的学习作好铺垫与衔接。
2.教学方法的衔接。通过双向听课及研讨,把握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并适当渗透运用到各自的教学中去。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是为了不教。中小学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3.学习评价的衔接。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乐意地参与学习;中学教师同样注意到学生身心的发展,把握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正面诱导,多找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石川勤.教育与学的艺术[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关键词: 中小学素质教育 教育区域 衔接和递进
引言
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和递进的研究是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课题。教育部办公厅《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要点》要求“突出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要提高应用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验,特别是要研究各级各类学校如何系统推进素质教育等等”。江苏省教育厅下发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指南》中,将“构建大、中、小学相互贯通、不断递进的素质教育体系的研究”,列入综合研究项目的选题内容。
从目前我们检索、搜集到的国内外资料看,素质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有的研究呈现出一些特点和态势。
首先从研究范围看,素质教育的研究正从学段内的研究向跨学段的研究发展。如法国的研究(虽不用素质教育这一提法,但着眼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的精神是一致的)从初中向高中延伸,我国的研究从单个学段走向多学段的研究,如“九五”期间,攀枝花钢铁公司肖信珊同志负责的《义务教育阶段落实素质教育的区域性改革》,就是研究小学、初中学段素质教育的区域推进问题。
其次从研究内容看,素质教育的研究正从偏重于学科课程的研究,向着眼于学生和谐发展个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多元课程的开发和跨学段沟通等方面的研究转变。
再次从研究重点看,普遍重视素质教育实施中课程的研究,课堂教学的研究,课程选择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教学模式由单一型向多样化转变,教学理论由“记忆教学论”向“思维教学论”转变。
以上这些研究都试图通过优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来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且这些研究都比较多地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方面研究素质教育的推进问题。对于跨学段的研究,我国尚只有个别单位对小学、初中素质教育推进的衔接有所研究,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跨学段系统的整合研究尚未开展,故教育部和省教育厅都在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中列出了要研究各级各类学校如何系统推进素质教育的选题。
二十一世纪的高中教育普及呼唤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目前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高中教育正在走向普及。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在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完成基础教育学段素质教育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必须全面实施,循序渐进,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对学生德育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的系统培养。而目前相当一部分地区小学搞素质教育,中学搞应试教育;非毕业班搞素质教育,毕业班搞应试教育等状况应当切实地加以改变。
区域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的整合研究势在必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的推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新课程、新理念,选修校本课程的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等,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推进提出了新的课题。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本来就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衔接和递进,只是高中和初中、小学的教育衔接与递进还显得非常的薄弱,并且学段的研究也不够平衡,比如小学的一到六年级的衔接还可以,初中的一到三年级也尚可,高中的一到三年级的教育衔接也说得过去,但是小学和初中的衔接就不那么和谐了,初中和高中的衔接也不那么自然了,特别是各学区、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教育的衔接就更相形见绌了。因而加强区域内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与递进的研究,对于充分利用区域教育资源,整合学段研究力量,实现优势互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正文
关于中小学素质教育区域衔接和递进的研究正在进行。课题组的全体成员首先对本课题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定义。素质教育:指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以德育为首位,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育。区域:指一定范围内的地域。本课题专门指三仓中学所在的三仓学区。衔接:事物之间的结合。递进:按次前进。关于中小学素质教育区域衔接和递进的研究,指的是探索基础教育阶段学区(三仓学区)内小学、初中、高中学段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和循序推进规律的研究。
系统工程理论认为事物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运用整体性原理、相关性原理、有序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分解综合原理等对工程进行系统构建,就可以收到“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见沈兆昌主编的《系统工程》,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根据系统工程理论,本课题纵向必须研究区域小学、初中、高中的衔接与递进,横向必须研究学段素质教育实施要素的联系和综合、研究影响素质教育实施内外部诸因素的整合和优化,从而全面提高学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水平。
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认为,我们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他们是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思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智力的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地发展出来,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加德纳《智能的结构》)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区域素质教育推进中,要坚持基本要求与个性发展的结合,讲求实施要求序列性的同时,坚持开放性,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建立激励性评价体系,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实施途径的多样化,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⑴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将运用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重视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性学习方面的研究成果充实、完善课题各阶段的研究,并将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关于中小学素质教育区域衔接和递进的研究”的内涵、目标等进行研究。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为核心,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基本素质,这一定位一定要贯穿小学、初中、高中,要不然的话,就很容易把素质教育当作一叶、一斑,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素质教育发展的一定是那些稳定的、对学生今后发展起积极的长期作用的、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对实施的目标进行比较具体的描述,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陈晓英老师的《我心归去》一课由于充分体现了本课题的理念,加之旁征博引,师生活动默契,荣获全国中学语文大赛一等奖。
⑵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去了解一些实际情况,借以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索一定规律而采取的研究方法。远在奴隶社会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这种方法调查人口与农业生产了。在我国“调查研究”最早见于《管子问篇》所载的有关调查国家资源的文献。在“关于中小学素质教育区域衔接和递进的研究”中将积极运用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查、了解、分析影响学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的诸多因素,为对策的实施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崔荣斌老师特别注重调查研究,每年在各级报纸杂志上都发表上百篇论文。
⑶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将贯穿“关于中小学素质教育区域衔接和递进的研究”的全过程。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认真进行行动过程的研究,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运用有机地统一起来。卢惠斌校长身先士卒,在校长室的带动下,各处室、各教研组迅速行动起来,以课题的论证、申报和研究为依托,全面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学校对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与教育,评比进步之星、体操之星、篮球之星、田径之星等校园明星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革除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流弊,狠抓素质教育,每天15分钟的练字、15分钟的名著阅读。奋力创素质教育的“仓中”现象。郑长华的《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设计荣获全国一等奖,周冬霞的《诞生》教案荣获全国一等奖,陈蓉的《外交关系的突破》教学设计荣获全国一等奖。
⑷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对子课题每一阶段及时进行总结,将实践经验及时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素质教育注重一个“实”字,每天800米的跑步,轰动全省的往返86华里的远足活动等都是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的考验与锻炼。定期总结,每周一次的年级班主任例会,每月一次的学校班主任例会,大家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课题组每月一次活动,交流经验,互评得失。
⑸比较研究法:运用比较研究法研究各学段之间、同学段内素质教育实施的差异性,并综合运用跟踪法、追因法、临床法等揭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中的某些规律和本质。沈文清老师的《夯实工具基础张扬人文个性》获江苏省教育年会二等奖,就是注重了人文说和工具说的比较,再联系了小学中学的衔接。该组员又马不停蹄撰写了《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注重了素质教育的衔接和递进的研究,荣获了全国二等奖。
结果
课题组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的要求,结合三仓学区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制定区域内基础教育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解决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中小学学段间素质教育目标等不相衔接的问题。
依据系统工程理论,建设学区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由高中牵头,会同中心初中、中心小学开展学区素质教育递进的研究。解决同一学区学段素质教育递进失当的问题。坚持条块结合,充分发挥中心初中、中心小学的示范辐射作用,解决学段内素质教育缺乏交流的问题。凸显三星级高中的示范辐射作用,发挥优秀教育资源的品牌效应,衔接和提升学区各校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是我校历任校领导工作重心之一。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三仓中学就启动了学区教育教学研讨活动,省级课题立项后,学校教科室牵头,各学校负责人担纲,教科研积极分子积极参与的课题研究活动就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取得了以下几项成果:
1. 课题研究与解决各校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多年来,英语学科一直是制约我校高考质量提升的瓶颈,英语学科衔接课题组成员,先后多次为学区各中小学开放课堂,深入各个学校详查一线教学实情,应相关学校邀请帮助进行英语师资培训。2003年高考一结束,我校立即派出学科中心组的老师到各学校进行专题调研,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摸清现状,分析原因,寻求对策。我校课题组成员袁爱祥、周存海、崔荣斌等撰写的调查报告《三仓学区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现状与思考》在《21世纪教育导刊》上发表,同时也提高了学区的英语教学质量,英语学科成绩明显上升。
2. 理论探索与共享各校优势资源相结合。“仓中”作为学区内唯一的一所三星级高级中学,有盐城市东台市两级教科带头人、教学能手近20人,课题组多次举办各学科教学研究的沙龙活动,共享先进的教学思想,更新教学理念,努力探索素质教育框架下的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所有参与研究的学校都认为,研究实在,理念先进,与教学关系密切,操作性强,学区各校教育教学整体的优势不断显现。我校2005高考中的突起,也与课题研究的扎实开展密不可分。
3. 横向交流与纵向前延后伸相结合。我们在指导各校开展研究时,要求各初中、小学学段内加强协作,加强交流,及时互通研究动态,将各校专题研究活动归口管理,协调行动,确保研究的效果。同时,我们还要求各学段之间加强交流,各学段衔接年级的老师每月必须至少两次走进相应学段的课堂,了解学情,分析教法,及时调整教学对策,低年级段有机渗透,高年级稍下浮一些,从而保持各学段的有效衔接。
依据现代信息理论,构建区域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信息平台,加大学区内素质教育实施的组织力度,整合学区内的多种资源,广泛吸纳互联网资源,成功地实行了多元互动,条块结合,优势互补,有效地解决了素质教育实施中条块分割、学段分离、资源封闭等造成的学区素质教育实施水平不高的问题。
讨论
课题组在研究的过程中,相互协作,共同研究,已经形成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让所有的组员收益匪浅,享受终生。但是由于教学工作繁忙,加之理论水平不是很高,研究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有些问题甚至至今都没有很好地解决,如衔接的措施还可以再细化一些,衔接的目标还可以再明确一些,学区内的各学校间的联系还可以再紧密一些,等等,不一而足。
小学到中学体育教学的过渡是体育教学的关键问题,为了让学生进入中学后保持体育教学的连贯性,促进教学成果的进一步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工作变得尤为重要。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还存在许多差异,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不能有效衔接。因此,相关教育部门的工作者需要针对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合理的途径来完成体育教学衔接工作。
一、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缺乏正确的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是体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依据,缺少合理的教学思想,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工作将偏离素质教育的标准。由于中教学体育教学工作者缺乏正确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安排等各方面都未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1]。在具体的教学当中,虽然按照教学计划完成课堂教学,但却没有按阶段拟定教学目标,体育教学更像是课外活动。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只把体育课时当作休闲时间,在思想上就没有衔接好中小学体育教学。
2.教学内容不合理
教学内容的变化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十分明显,针对中小学生身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制定的教学内容也会不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体育锻炼的强度也会不断增加,教学内容应该由易到难,逐渐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而中小学体育教师没有认识到体育教学的系统性,所指定的教学内容不切实际,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不符。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变化较小,而中学体育教学初期内容的难度就比较高,以至于学生进入中学以后难以适应,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因此而变低。
3.课堂纪律差别大
小学体育教学较为放松,学生有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养成了散漫的习惯。而中学体育教学一般都会有热身运动、健身操、列队等必要流程,小学体育课上养成的习惯会让学生难以适应中学体育教学的课堂纪律。学生在不适或反感的时候,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也会降低,中小学体育教学课堂纪律的差异增加了教学衔接的困难。
4.教学方法效果低
体育教学有其独特之处,体育课堂一般都设在户外,比其他学科更具实践性和示范性。但小学体育教学的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完成教学内容后就能自由活动,所学的规范动作较少。在长时间的被动学习之下,小学生对体育教学形成了固定思维,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中学体育教学的内容较多,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需要让学生掌握许多体育知识和动作规范,为赶进度而忽视了教学的效果。中学生因在体育课上缺少自由的时间,加上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其逐渐丧失了学习体育的兴趣。
二、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的相关策略
1.强化教学思想
为衔接好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要先对教学指导思想进行改善,强化教学的目的性。作为体育基础教学,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思想应当是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适应以后强度逐渐增加的体育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的后期,要适当增加中学体育教学的要求,便于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体育教学更加连贯。中学体育教学除了要按照课程标准来制定教学计划之外,也必须重视体育教学强身健体的作用,并不能为完成教学而教学,要充分认识体育教学的目的。
2.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的重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使中小学体育教学更容易对接,是学校和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教学内容的制定除了要以教育部的教学大纲为依据,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身体素质相符,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可接受的运动强度,据此调整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运动能力。在教学衔接的时间段内,要增加小学末期的运动强度,减少中学初期的运动强度,让学生更容易适应其中的变化。
3.明确课堂纪律
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需要一定的时间,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需要从小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意识。小学体育教学要随着课程的进展提出更多的课堂要求,让学生逐渐适应纪律型的课堂,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中学体育教师要在入学的前段时间要向学生介绍体育课程的计划,明确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纪律,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在既定的纪律之上,教师应当适度放松,以免学生消极应付体育教学。
4.创新教学方法
改变教学方法,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是体育教学过渡到中学阶段的有效方式。学生在进入中学后,对许多新事物都抱有较高的心理预期,若发现中学体育教学枯燥无味,势必会降低体育教学的效果。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讲解,增加体育竞赛,组织校外体育活动等方法都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实现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衔接先要改变教学思想,形成整体教学的意识。在具体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身心成长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效果。做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保持体育教学的连贯性,能够为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建.体育教学有效衔接补偿机制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0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077-02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进一步加深。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英语受到了我国政府及民间的进一步重视,强化英语学习在全社会范围内获得了共识,并日益成为我国推进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争取融入世界大家庭的重要举措。基于英语学习之重要程度的增加,我国基础教育更重视英语教学的开展及其课程的设置。近年来,英语教学进入了小学课堂,学生在小学阶段即开始接触英语,力求通过提前开始英语学习而强化学生掌握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提高了学生认识英语的水平,也为中学英语教学之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当前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在其衔接上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学习精神、学习热情。因而,中小学英语教学之衔接之解决即成为教育实务工作者和教育理论研究者所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
一、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冲突现状分析
1、从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角度分析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的重复
我国教育部制定为中小学英语制定有《英语课程标准》,《英语课程标准》即是中小学英语教学之理念依据、目标设定、内容安排的重要指引性文件。《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和《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没有具体规定中小学英语教学之内容设计,但二者都相应规定小学、小学英语教学之目标。从这些目标中看,中小学英语教学之内容存在重叠。例如,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语言技能二级目标“说”一项中要求小学生能运用一些最常用的日常套语如问候语、致歉语、告别语、致谢语等,并且要求小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帮助下讲述小故事。而《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语言技能三级目标“说”一项中亦要求学生能讲述简单的小故事、能就熟悉的话题进行简单的交流。实际上,《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上述要求与《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之要求即存在一定的重叠。二者在教学目的上面存在重叠,即表明其在对中小学生掌握英语之能力的要求上存在重叠。也就是说,对于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已习得的知识,《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尚要求中学生对此进行练习并掌握该知识。这种情况就有可能使得中学老师对学生在小学阶段已习得之知识进行反复宣讲,进而造成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的重复。
2、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分析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的差异
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之冲突不仅体现在二者之教学内容存在重复上面,也体现在二者之教学内容存在差异方面。具体而言,在实践中,小学英语教育之性质更接近于兴趣教育,即培养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使其掌握一定的英语运用能力;而中学英语教学则为一种应试教育,其重在让学生掌握基本阅读能力和语法知识、写作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小学教育即重视趣味性,教学内容上侧重于听、说、唱,让小学生在听说唱中感受英语;而中学教育则侧重单词背诵以提高学生在应试过程中的阅读、写作能力。中小学英语教学在教学内容上的冲突即展示了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之必要性。
二、强化中小学教学衔接之必要性
1、中小学教学衔接是节约教学资源之必要
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有利于节约有限的教学资源。具体而言,当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基于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大部分小学都开设了英语课,有的学校甚至在一、二年级即开设英语课。小学生从小学开始学习英语,到进入初中时工,在学习英语的时间少则有一、二年,多则则有三、四年。这种情况之下,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已有初步认识。而到了初中阶段,初中第一学期的英语教学大多还停留在对对日常常见的单词,如book、desk、name、look等简单单词的学习中。其实这些单词已在小学教学中讲解过,大部分小学生对此亦有相当的认识。而中学英语教育对小学已学过的知识的进行重复讲解,一方面占用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和师资力量,浪费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的重复讲解也可能促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从而消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其学习热情。因此,做好中小学教学衔接工作有利于消除中学英语教学对学生已有知识的重复讲解,进而节约宝贵教学资源。
2、提高教学效率
中小学教学之衔接亦是提高教学效率之必要。中小学教学衔接对教学效率之提高作用体现在这种衔接有利于充分立足学生已有知识对其传播新知识。如上所述,基于英语学习之重要性,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学已开设英语课,小学生经小学阶段的学习已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建立起中小学教学的衔接机制,将可以使中学老师对学生之知识水平具有一定的了解。这种情况之下,中学老师即可在学生已有的英语水平之上制定出合理的教学安排,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促使学生更快学到更多知识。简言之,中小学英语教学之衔接使中学老师之教学建立在小学教学的基础上,进而提高初中英语教学之效率。
三、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衔接的强化
基于中小学英语教学之教学内容存在差异,为弥合二者之差异,消除二者之差异为中小学英语教育带来的困惑,我们即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强化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的衔接:
1、小学英语教学对中小学教学衔接的促进
由于中学对单词之学习要求较高,小学英语教学中应当强化对英语单词的学习以实现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具体而言,《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学习有关本级话题范围的600-700个单词”。然而,实践中,很多小学仅要求小学生“学习”英语单词,理解其基本涵义,但并不要求小学生背诵这些单词,更不要求小学生懂得运用这些单词。以笔者掌握的情况为例,湖北某地某小学几乎不针对英语课程设置考试,纵使设置,也仅要求小学生写出单词的涵义,而不要求其根据单词中文意思默写单词。笔者认为,小学教学应当采取科学的方法提高小学生认识、背诵单词的能力,从而为其初中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如据笔者了解,在某地某小学,老师即把字母教学与音标教学结合起来,并提高语音教学法的地位,从而使学生在练习发音的同时掌握记忆单词的学科方法,提高小学生词汇量。除此之外,小学教育还应当进行一定的语法教学,使小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
2、《英语课程标准》就中小学教学内容之衔接的促进
如上所述,《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和《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没有对中学英语教学内容进行规定,而就二者所规定的目标而言,完成这些目的则可能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叠。因而,笔者认为,我国《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和《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应当分别规定中学和小学之英语教学内容,从而避免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上的冲突,同时又能使中学英语教学得以在利用小学英语教学成果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效果。
四、结语
应该说,当前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之冲突是比较严重的,中学英语教学之开展往往忽略小学英语教学已取得的成果,中学英语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等方面异于小学英语教学。正因如此,建立中小学英语教学之衔接机制即是解决问题的必要,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必要。
参考文献
一、研究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低年级应着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级再侧重人文性也不迟,那问题就是要如何做好这阶段过程的衔接工作。如初一年在小学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字,更加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书写,并引导学生去认识书法家练字的经过;还有背诵默写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开。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他在起始年段也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某一方面给予大胆的出其不意的肯定,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从小学到中学“衔接”的典型,同时也是语文教坛一个佳话。发现两个大纲之异同,我们就能了解新大纲的意图所在了。
二、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现在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种种迹象表明了,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甚至于高中还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因而使学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往往也造成一种怪异现象的出现:大学厌高中,高中厌初中,初中厌小学;小学厌初中,初中厌高中,高中厌大学的恶性循环现象。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象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后果就难以设想了。这次新大纲很明显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简而谈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教学生画知识树又何尝不是如此的想法呢?在画知识树的同时,实际理清了各知识之间联系。这正如新大纲所说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新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早在某市语文教改课题“课内外衔接”的实验中,将此概括为“内引,外联,对比”,充分肯定了课内外衔接的好处和作用,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双冀”。究其实质,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联系。新大纲特别注重这点“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班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同时,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为此,我大胆在课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衔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115-01
根据系统论理论,如何研究“衔接”,如何做到“最优化”,下面我就谈谈对“衔接”在三个方面的认识:
1 研究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低年级应着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级再侧重人文性也不迟,那问题就是要如何做好这阶段过程的衔接工作。如初一年在小学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字,更加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书写,并引导学生去认识书法家练字的经过;还有背诵默写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开。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他在起始年段也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某一方面给予大胆的出其不意的肯定,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从小学到中学“衔接”的典型,同时也是语文教坛一个佳话。发现两个大纲之异同,我们就能了解新大纲的意图所在了。其实,这就是新旧大纲间的衔接。只有真正做到对大纲之异同而心中有数,那在实际衔接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大启示的。这样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才能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2 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2.1 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现在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种种迹象表明了,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甚至于高中还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因而使学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往往也造成一种怪异现象的出现:大学厌高中,高中厌初中,初中厌小学;小学厌初中,初中厌高中,高中厌大学的恶性循环现象。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象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后果就难以设想了。这次新大纲很明显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简而谈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教学生画知识树又何尝不是如此的想法呢?在画知识树的同时,实际理清了各知识之间联系。这正如新大纲所说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新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情况下,作为语文教师应将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意图,把语文教学带到新天地里。
2.2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早在某市语文教改课题“课内外衔接”的实验中,将此概括为“内引,外联,对比”,充分肯定了课内外衔接的好处和作用,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双冀”。究其实质,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联系。新大纲特别注重这点“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班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同时,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为此,我大胆在课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3 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3.1 心理学告诉我们;研究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各年段学生,各类学生的特点,这包括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现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考虑这些环节的衔接。教育是没有小事,因为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给学生产生这样那样或好的或坏的影响。
G633.41
中小学期间的英语教学需要注重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新课程的教学标准要求教师在教授中小学英语时,做到有效地将其衔接,对应的解决方法成为了当今的热门话题。对于英语的初学者而言,发音是否标准对其今后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对语言词汇的积累与记忆造成一定的困难,交流学习英语的难度加大。语音方面的不足会降低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导致无法树立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所以,不可以轻视音标教学在中小学英语衔接过程中的作用。
一、关于中小学英语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小学英语教学中对音标不够重视
小学英语教学最新规定内容如下: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爱好,引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感知,使得学生勇于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在语{、语音和书写三个方面打下良好基础,养成学习英语的好习惯,为学习更深层次的英语迈出关键性的一步。由于评价机制还没有形成,只存在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很难将其得到实现,小学的英语课堂也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对于农村小学英语,甚至可以用“应付”二字来形容。学校和家长对这个问题都不够重视,导致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心理态度。例如,多数教师在进行基础音标的教学时,更加注重后期单词的学习,所以,对音标教学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很难理解与掌握有关基础音标方面的知识,后期的学习更是难上加难。
2.中学英语音标教学的系统性有待于提高
通过对小学英语教师的采访结果分析可知,大部分小学教师在对音标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没有询问学生的掌握情况,而是直接判断学生已经对基础音标知识有所掌握,所以,他们在教学工作当中,将英语单词和语法知识作为讲课的侧重点,增加了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对接下来学习中的困难度。然而,部分教师看到了这方面的不足,但他们对音标教学缺少系统性。还有一部分中学英语教师认为在小学阶段已经含有对学生音标教学方面的课程,无需在中学的课堂上出现音标教学,只有出现严重的音标问题的情况下,才会针对音标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
3.中小学之间音标教学衔接不足
小学英语和中学英语之间存在相互衔接的问题,只有衔接顺利才会能顺利进入下一步的学习当中,可是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大部分教师认为小学英语教育和初中英语教育没有关联性,他们根据中学教材中教学标准进行教学,导致中小学音标衔接出现了严重问题。由于小学教育对音标教学重视度不高,中学教育认为学生的音标教育已经完成,这种无效的链接,最终降低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加大了学习英语的难度。
二、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英语衔接问题
1.通过常规教学方法掌握音标基础
(1)字母教学
首先需要对英语初学者进行引领工作,让他们准确地掌握字母的读音和写。通过对26个字母的学习,可以直接将音标从中体现出来。例如元音中的a/ei/.音标。通过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这种字母教学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字母的过程当中,同时也对音标有一定的了解。正确的字母发音有助于初学者对音标发音的学习。
(2)音标的认知与发音的技巧
针对初学者,从最常见的音标进行教授,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容易理解与接受。例如/p/、/b/、/t/、/d/等音标,元音中的/a/、/i/、/u/等。当学生掌握情况较好时,进行较难音标的教授工作。在双元音的音标和其他辅音的学习过程当中,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发音能力,例如浊辅音和清辅音,既要明确他们之间的区别,还要清楚他们之间发音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多次进行示范,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口型、手势,不断进行模仿,从而掌握正确的发音。
(3)熟练运用发音技巧
在进行拼读时,不难发现音标组合和汉语拼音组合之间有着共同之处,都具有一定的规则和规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掌握这些方法技巧,让音标教学更加简便化、规范化,使得学生可根据这些方法加快学习音标并将其掌握。例如,不完全爆破音a big black dog。在音标的学习过程中,当学生逐渐掌握其发音技巧以后,英语的学习对于他们而言会变得更加简单化。
2.根据音标拼读单词
经过一段时间的音标学习,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锻炼拼读英语单词的机会,并给予一些拼读口诀,让学生经过多次拼读尝试,从中理解领悟拼读的感觉,拼读技巧在不经意间就被掌握了。但是,作为学生的指导教师,我们要做到由简单到困难,增加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3.实现中小学之间音标教学顺利过渡
目前,针对中学英语的教学,如何实现中小学之间音标教学顺利过渡已经成为了教师教学的侧重点。教师必须调查学生的音标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对其进行分析,在明确学生对音标掌握的程度以后,根据学生的情况创建相应的音标教学方案。针对小学已经涉及到的音标,但学生没有将其掌握的,可以采取制作音标卡片的方法,在卡片上写出还未掌握的音标,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未掌握的音标进行朗读和背诵,采取大声朗读的方式,加深他们对音标的印象。中小学之间音标教学衔接的成功,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过度阶段更加顺利,满足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需求。
三、总结
音标教学是实现中小学英语之间顺利过渡的基础条件,通过对音标地准确掌握,可以降低单词和句型分析的学习难度,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因此,中小学英语教师应该更加重视音标教学,培养学生对音标的运用能力,提升音标的运用水平,养成自觉运用音标的好习惯,让音标教学为中小学英语衔接架起坚固的桥梁。
参考文献:
[1]陈艳云.中小学音标衔接教学[J].科教文汇,2014(7):175,179.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157-01
作为一名多年的中学数学教师,我深刻地体会到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一种脱节现象,发现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一部分学生在小学里成绩优秀,到中学后成绩明显下降,很难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小学老师认为这是中学老师放手太多,没有抓紧学生;而中学教师则说这些学生在小学时数学基础没打好或死学的结果。事实是小学生经过六年的小学数学学习,他们已经适应了小学数学的思维方式,而跨入初中大门,将面临许多变化,受这些变化的影响,学生不能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特别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表现得尤为突出。初中数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处理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过渡过程,把学习内容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为终身学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如何让学生顺利地实现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衔接,保证初中数学教学顺利进行,显得非常必要。
一、影响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衔接的原因
1.思想、内容上的差异。初中数学知识以小学数学知识为基础,与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的知识更加强调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强调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例如在数的认识上,小学主要学习的是单纯的数字,初中阶段要求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会用字母表示数,帮助学生熟悉并逐步形成代数思维;小学数学中数的部分只涉及了关于自然数和分数的知识,而学生在升入初中后,在代数方面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增加了“负数”,有理数的计算有了符号的变化,对学生注意力的分配要求明显变高了。接踵而至的绝对值、相反数、数轴有了一些抽象思维的要求,部分学生更是丢三拉四,无从下手。进入八年级又引入了无理数、实数概念,与其相关的综合题也越来越复杂。另外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在初中,除了数的概念扩充到了实数外,还有了代数式的运算。中学进一步研究数字与字母的运算,以及在此基础上研究代数式的运算及其关系(相等与不等),由此逐步推进到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这个阶段变化较大,由具体到抽象,学生比较难适应。
2.思维方式的差异。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主要是机械记忆,很多知识是通过背诵来获取的。初中学生的思维偏向于形象思维,当然仍有一些机械性的记忆。目前的小学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直观,语言通俗、易懂,很多知识是通过卡片、表格来给出的,趣味性强,结论也很容易记忆。而初中教材的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有些知识往往通过类比、归纳之后没有书的精简,但探究出其中的性质,可以认为抓住事物的本质,对初中学生而言,已经达到目的。
3.教学方式上的变化。在小学里,学生认知的主要手段是通过直观感觉来获取知识的,课堂上教师特别重视学生活动,会尽可能地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充分交流、感知、直接地获取知识。初中数学知识比较广泛,是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完善、推广和引申,对十三、四岁的初中生而言要求比较高、信息比较广、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初中教师除了重视直观、形象教学外,更注重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重视老师的精讲和学生的演练。
4.小学老师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与沟通。中小学之间相对封闭各成体系,中小学教师之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中学教师不了解小学教师的具体工作,很少有初中教师主动去了解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更不了解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因而常常埋怨:“现在的小学怎么会这样?知识点教得那么死板,到了初中想扭转都不行;有些知识初中还要学,小学却都教了,那我们还要教什么?”等等。小学教师也不会主动去了解初中数学的知识、体系、能力要求,教学过程中也很少去想我目前教什么,学生以后会学什么?
5.抓好衔接教育的建议与对策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优良的学习品质。在学生刚升入初中的头几个月,学校要注重创设宽松的班级环境,建立和睦的师生关系,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要注重任课教师及班主任在衔接教学中的作用,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使他们懂得自己长大了,成为中学生了,认识的朋友更多了,学习的知识更丰富了,自己的眼界也将变得更为开阔了。再次,要加强班干部队伍的建设,培养集体荣誉感,形成好的班风、学风,为今后持久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