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小学德育经验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7 16:18:5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德育经验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小学德育经验

篇(1)

一、抓制度,保障德育工作顺利开展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完善的制度是一切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德育工作是一项高度柔性的工作,但又是塑造学生高尚的灵魂、健全的人格、顽强的意志的基础工作,尤其是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德育工作的开展将流于形式。为此,我校团队组织始终把建章立制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狠抓制度落实,使德育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一是建立了领导责任机制。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书记任组长,业务校长任副组长,团队组织干部任组员。所有成员全部贯彻“一岗三责”,一手抓教学,一手抓管理,一手抓德育,“三手”都要硬。二是建立德育工作例会制度。每周一下午第四节课,召开德育工作例会,总结情况,布置任务,制定措施。三是建立德育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制定完善班主任和班集体德育工作量化考核机制,德育工作先进个人奖励机制,把德育工作考核的结果,纳入学校量化考核之中,并占40%的比重。班级德育工作量化考核实行末位淘汰制,凡是连续两个月处于末位的坚决解聘班主任工作;所有评优树先、晋职,采取一票否决制,凡是德育工作搞不上去的,坚决取消评选资格。凡是在德育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先列入组织发展对象、干部重点培养对象;在同样的条件下,优先授予荣誉称号。四是建立团队干部竞聘机制。坚决实行团队干部公开竞聘制,按照自愿报名、组织考察、民主选举、岗前公示的程序进行,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切实把威信高、能力强、善创新的教师选。

二、抓整合资源,构建德育工作新格局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只有整合各种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德育工作开放体系,才能促进德育工作顺利开展。近几年来,我们一是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全体教师牢固树立“德育工作人人有责”的观念,把德育工作作为教师的第一项工作,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和教材内在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同时,聘请“校外辅导员”定期进校开展德育工作。充分利用清明节、青年节、建党节、国庆节等重大纪念日集中开展德育活动,激发学生“大三爱、小三爱”的热情。二是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积极倡导“创建学习型家庭”,让学生在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中陶冶情操;从新华书店购进“成功家教宝典”音像资料,在学校六楼会议室分期分批向家长播放,并通过家长会组织家长讨论,围绕“现在我们怎样当家长”这一主题,召开研讨会和座谈会;深入开展家庭体验教育活动。三是整合社会资源。广泛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通过协调,让队员与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矿工、民警、老及各类先模结成对子,定期开展联谊活动,让学生得到多种有益的教育。截止目前,已结成283个对子,联谊活动举行了10余次。我们团队组织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在广大少年儿童中认真组织开展社会实践、科学咨询、劳动实践、公益性慰问和宣传等活动外,还在全校广大师生中开展“我为创建平安矿山献一计”征集活动,收到各班建议和意见千余条,经加工整理将其有价值的建议呈送学校党政领导,并在矿电视台、学校文学社《太阳石》作了报道。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少年儿童的假日生活,又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抓创新载体,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

活动是团队工作的生命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不断创新活动载体,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一校园文明建设活动。许多班级以读书活动、文体活动、队前教育、诚信宣誓等活动为载体,寓教于乐,积极开展了团队文明活动。我们学校团队组织充分利用团队活动室这一阵地积极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还创办校刊《太阳石》、“红领巾”广播站、小记者站,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优秀的作品塑造人。二警示教育活动。一方面我们强化法制纪律教育。每月都在学生中开展法制纪律教育,把“两法”教育与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结合起来,并请劳教释放人员到校作报告,从反面引导教育中小学生。另一方面我们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各班都配备兼职心理教师,设立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心理辅导档案,定期、不定期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学生的科学辅导,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三体验教 育活动。

1、开展诚信校园创建活动。我们及时成立了由梁校长为组长的“诚信在校园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出台了《陶阳矿子弟学校关于开展诚信校园创建活动的意见》,明确了活动的目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确立了以小学为诚信重点,指导教师、学生及家长签订诚信治教、教师诚信立教,学生诚信做人等承诺书,向学生家长、老师、学生发出共创“诚信校园”倡仪书,及时在初中各班推广小学的经验,在深入开展“现在我们怎样当教师”、“现在我们怎样当学生”大讨论基础上举行了“诚信与我同行”、“现在我们怎样当班主任”演讲比赛。

篇(2)

学校的思想品德课、晨会、班会课和校会,是实施小学生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以小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培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近几年来,我校立足课堂,从学生实际出发,拓展和整合德育和智育的内容,切实改进德育课程的方式方法,注重了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做到四个到位,强化品德教学工作。

一是统筹安排,确保师资、时间到位。学校精心安排师德高尚、工作认真、业务扎实的教师担任专职品德课教学。要求班主任对每天的晨会课和每周的班队会都必须做好专题安排。学校通过日常巡查和学生座谈会,经常了解这些课程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是认真钻研,确保教学研究到位。我校每学期组织教师进行思品课教学活动设计评比,每年的中心校德育工作会议都安排进行思品课教学经验的交流。积极开展小学低、中、高年级思品课教学的模式构建工作。初步形成了低、中、高各年级段的品德课的教学模式。低年级为:(1)激情对话,导入新课;(2)看图学文,初步明理;(3)内化巩固,深化明理;(4)联系生活,辨析导行。中年级为:(1)情境导入;(2)范例感染;(3)主题陶冶;(4)延伸体验。高年级为:(1)看场景,受感染;(2)明事理,晓规范;(3)知做法,为实践;(4)联实际,辨是非。XX年全市品德教育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我校两位老师的现场品德课均受到领导和同行的好评。

三是拓展延伸,确保教学内容到位。如今的社会,各种新问题不断出现在儿童生活当中,给他们的道德判断带来了不小的障碍。因此,在思品课、晨会课这些主阵地上,学校要求教师在对班级学生情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的基础上,必须把视角适度地扩展到学生家庭、生活中去,找出学生的道德薄弱点,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我校曾出现过这样一部分特殊儿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上网,有些几乎发展成为疑似网瘾少年。他们的学业受到不小的影响,对待生活的态度,待人接物,是与非的观念等都产生了一些偏激,自我为中心的不健康心理有所表露。针对这一新情况,学校及时拓展德育内容,利用校会集中进行了“适度网上交流,培养健康心理”的专题辅导。我们用曾经因为过度迷恋网络而影响身心发展,被某中学劝退的学生李某的典型案例,教育这些孩子,让他们懂得,网络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样,在第一时间内防止了这些孩子进一步滑向网瘾少年的泥潭。

四是制度保障,确保教学效果到位。学校建立了品德课集体备课制度,品德课课堂评估和观摩制度,品德课期末考查评估制度。结合晨会和班队会工作,每学期进行中队活动观摩评比,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确保教学效果到位。

二、巧用学科课程资源,追求“润物无声”的德育。

小学各学科都蕴含着育人的因素,渗透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精神食粮、人文思想,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自觉地把教材中那些能够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元素充分挖掘出来,使学科教学与德育渗透和谐共生,有机统一。这里,仅以阅读和科学两门学科为例。

一是阅读育德。我校的语文课注重通过阅读欣赏表演,提高学生自我德育能力。新开设的“阅读欣赏”课就是熏陶学生道德情操的一个良好的切入点。我们注重通过阅读欣赏,引导学生走进一个阅读求知、阅读养性、阅读生智、阅读培德的新境界。我校建立了校级和班级两级的阅读交流平台,通过对书中主人翁介绍、点评,让学生在无痕无迹的状态下获得情感体验和道德判断,建立健康向上,积极向善的道德意志。我们还放手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德育成果。学生自编自导了《负荆请罪》、《三袋麦子》、《餐桌上的一堂课》、《青蛙看海》等课本剧,在对剧中主人公的褒贬中,学生经历了一次次生动的道德洗礼。

1

二是科学育德。我校近年来一直把科学与德育的联姻融合作为研究课题之一。我们在高年级学生中推行了“写科学小论文,做科学小行家”的活动。在上学期推荐参加全市小学生科学小论文评比活动的小论文中,有五篇荣获等级奖。活动开展以来,学生的思想理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甚至性格特征,都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这样的德育效果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将始终发挥主导作用。

三、积极开展研究,构建富有特色的德育。

在加强品德课程教学的同时,我校不断强化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努力构建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

一是改进方法,实现从知识德育向生命德育的回归。我校通过改进品德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优化教学内容,进行道德情感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训练。通过学习青少年儿童自己的生活中的榜样,培养学生善于欣赏别人,乐于分享精神收获的习惯和意识。我校五(2)班王雅琳同学身患白血病六年多,但她热爱生活、自强不息、坚持到校,成绩优良。我们将该班的品德教育活动制成了电视短片,向全校开放,介绍王雅琳同学的感人事迹,不少学生在观看后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纷纷表示深受教育,终身难忘。

二是以生为本,充分体现德育的自主性。近年来,我校调整了德育工作思路,积极实施目标定位、小处入手的教育策略。我校制订的“十一五”德育特色规划就是《倡导自主道德学习,构建自主教育模式》,以“管好自己的口和手”为抓手,进行基础文明养成训练。在各班自编“自律儿歌”的基础上,形成了全校学生遵守的“娄小学生自律儿歌”,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愉快的道德学习,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篇(3)

研究材料证明,系统的道德认识以及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在小学阶段逐步形成的。他们形成了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当然,这种道德认识的能力带有很大的依附性,同时也缺乏原则性。但发展的趋势是和谐的,且有一个稳步的发展过程。

小学生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并不能保证有良好的道德行为。所以更重要的是如何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在品德发展上的认识和行为、言和行基本上是协调的。因此,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而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步出现言行一致或不一致的分化。其原因在于,学生年龄越小,行为越简单,易于外露,他们还不善于掩饰自己。而年龄较大的学生,行为比较复杂,他们日益学会掩饰自己的行为。形成学生言行不一致的原因很多。一是模仿的倾向。模仿是小学生的特点,他看到模仿有意思,明知是不正确的举动,也往往要模仿。二是出于无意,常常无目的地要做出一些不利的举动。三是只会说,不会做。道德行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要克服困难、有毅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小学生在品德上的认识和行为脱节的情况及原因较为复杂,但是,这种脱节是容易克服的,只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且通过循序渐进、积极的引导,小学生的品德就能得到发展。

由此可见,小学生的品德是从依附性向自觉性、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的。

教育的场所,主要是学校,但近几年来,“拆除学校围墙”的主张越来越强烈。因为对学生的教育,绝不是学校可以包办的事,尽管在教育中,学校教育处于中心地位,但学校毕竟是教育场所的一个部分,要使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配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因此,对一个学生的德育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教”的配合与协作。

学生大多数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无时无刻不在与同学、老师进行着交往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得体验,在体验后继续实践,道德更能表现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为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学生交往生活中道德的培养。

引领学生过有意义的日常生活,鼓励学生交往是值得提倡的。一位老师在班级里设置了一个班级信箱,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什么心里话,遇到什么矛盾,可以写在纸上投进信箱,学生有什么愿望,也可以通过信箱转达。每天,这个信箱都会收到好几封学生来信。其中有学生说今天对妈妈撒了谎,觉得很不应该。还有的学生说与某某同学闹了矛盾,心里想认错又没有勇气,于是求助于信箱。这个过程,恰到好处地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进行了反思,达到心灵深处的自省、自律。其实,学生对自己的同龄人会更容易说心里话,倾听别人的体会,交流不同的体验,如果找到了信任的对象,互相解决矛盾或心事更方便也更有效。

我听过的一堂课中,对小组讨论的那个环节印象特别深。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课文中对主人公美的描写有很多,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请同学们通过四人小组合作找一找,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开始了各种交流,以下是一个小组的主要对话:

甲:我先找到了一句,“槐树上的洋槐花映衬着这张青春的脸。”

乙:你这句话我也找过,不过我觉得这和突出主人公的美没有多大的联系,它又没有直接写……

乙还没说完,甲急了,两人开始辩驳,争论不休。

丙和丁各叫住一方,丁说:“我们先把这个句子做个记号,待会儿请教老师吧!”

乙表示同意,甲却坚持不放,看来甲是个很能坚持自己意见的人。

看他们有争执,老师过去了,也加入了这句话的讨论:“这句话的确不是直接写主人公外在或内在的美,但是这句话也在写主人公的美,是一种侧面描写,它是通过什么写美的?你们再讨论一下吧!”

在老师的点拨下,乙发言了:它用洋槐花的美来衬托主人公的脸,不是花美人更美吗?

甲:原来这叫侧面描写,怪不得有点像又有点不像呢!

……

学生间的交流、冲突、理解,老师的参与、引导都在这里上演着,通过对话、思考、再对话几个环节的实践体验过程,学习任务完成了,合作精神也随之确立了。当然,学习中的交往也存在着一定的竞争,教育者可以而且应该引导学生形成良性竞争,在竞争中学习更多的东西。

班上有一个学习能力并不强但很有上进心的学生,课外常常见他向别人请教问题,只是很多次都碰壁。原因在于他不知道该怎样向同学询问,心理负担很重,怕别人说他。这里牵涉他和被他问的学生两类人的交往态度。我先从被他问的同学那里着手,向该学生讲述了一个成功者也需要和别人合作和作为成功者该具有的风范的有关故事,让他谈谈他有问题向老师请教时的那种心情,从而体会刚才问他问题那位同学的感受。很快,他就能从先前的交往误区中走出来,希望帮助那位同学共同解决问题。然后,我又开始找请教问题的那位同学。关键在于他。对他的学习我谈了我的看法,也让他谈了自己对自己的看法,针对某一个具体的问题,我亮出了真正的目的:让他试着用刚才问我的方式去询问那位同学。事后,他高兴地跑过来,他们俩结成了学习对子,不但他的问题解决了,那位同学还向他请教了一个问题呢!

这比我预期的效果更理想。看来,教师的科学引导非常有必要。

(二)实践活动

一位低年级班主任发现近段时间学生逃值日现象比较严重,就抓住契机开展了一次以“我是劳动小能手”为主题的班队活动。通过角色转换、模拟劳动、值日比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的道理。同时,将

此活动加以延伸,从校内延伸到校外,给每位学生制作了一张“我是劳动小能手”的家校联系卡,要求组长、家长对该生劳动情况作详实的记载,及时向老师、家长反馈,并出台相应的奖励机制,从而帮学生树立劳动意识。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劳动意识大大增强。我校地处郊区,这为学生的劳动基地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一次学校开展了“我们是未来的小菜农”活动。学生首先简单了解“菜篮子工程”,请基地的有关人员介绍“菜篮子工程”以及如何保证本地的居民蔬菜供应的措施。然后学习种菜技术,利用学校周围的空地建立小菜园,在菜农的指导下学习种菜,并召开一次交流会,交流种菜的经验。期末时举办“丰收乐百菜”展览,举行野餐,每位队员烧一道菜,庆祝丰收。

篇(4)

对学生进行惯例教导和训练,严格请求,一抓到底。长期以来,我针对班上学生实际,利用一切有利时间加强了学习习惯的造就。首先训练学生正确读书和写字的姿势,每天提示他们注意习惯的造就。读书时请求全班同学都拿起书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做作业,就不停地提示纠正不良姿势。当学生起来发言时,则请求他们站端正,两眼平视前方,态度自然慷慨,并且说话时声音要响亮,吐词要明确。在听的能力方面,则请求他们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明确说话的内容,记在心中,要说得出来。这些措施对学生听的习惯养成起到了必定的增进作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读写、坐站听说的正确姿势逐步养成,加强了自控能力,课堂秩序有明显好转。

二、对学生进行耐心教导,多表扬少批评

表扬运用得适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产生连锁反响。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筹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筹备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我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德、思想行动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落后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标。

三、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班主任工作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班主任对创设良好的班集体,全面进步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校里,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开展的教导活动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因此,规范学生的行动,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动;进步学生的素质,首先要进步自身的素质。在教导工作中,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我作为一名班主任,在工作实践中,请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带头做到;请求学生讲文明礼貌,我首先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人格,从不讽刺讽刺他们;教导他们热爱劳动,我每天早上和学生一块打扫环境卫生和教室干净卫生;教导学生搞好团结,我首先做到和各位教师搞好团结;和学生交知心朋友;在学习上,请求学生书写认真工整,我在板书时首先做到书写规范认真。这样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了一种无声的教导。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在全面推动素质教导的今天,作为教师更应进步自身素质,建立职业道德,以崇高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学生,当好学生健康的领导者和引路人。

四、造就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宏大的教导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束缚、沾染、熏陶、勉励的作用。在扶正压邪,奖善恶的过程中,舆论具有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所不可代替的特别作用。因此,班内要注意造就正确的集体舆论,擅长领导学生对班级生活中一些现象进行议论、评价,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现象有人抓”的风气。有的学生不重视自己身边产生的小事,不屑于做小事.如:放学后窗户没关就走了,大白天六个管灯全开着却不认为然等等。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开展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班会,会上对小事该不该管进行了争辩,还列举同学身边产生的小事造成的迫害,最后得出结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实践证明:有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就会无形的安排集体成员的行动和集体生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导力量.

五、做好落后生的转化工作

篇(5)

小学德育工作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德育工作应该贯穿于小学教育的方方面面,但目前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德育手段单一、评价方式不全面、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脱离等问题。

一、目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为主导

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师和家长都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是不是好学生的标准,学校追求升学率,教师追求班级成绩,家长追求孩子成绩,分数就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观念使学生智力开发和品德的培养出现失衡,学校往往把德育放在智育后面,虽然也一直强调德育,但是在具体工作中还是把德育往后靠,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观念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也不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2.德育手段单一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校开展德育的方式也是以说教为主,把德育知识灌输给学生,以典型事例或者榜样来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这种方法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帮助,能够让学生对德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也存在很大的弊端。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枯燥的传教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说,学生在下面干什么都有,德育工作的效率低下。学校德育工作主要在课堂上进行,缺乏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也不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够密切,使教师德育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的阻碍。德育工作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德育缺乏参与的积极性。

3.德育评价方式不全面

由于学校对德育工作不够重视,因此也没有建立科学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没有对教师进行德育工作绩效的考核,即使制定了一些德育评价体系,大多数也是为了应付检查制定的,很多制度都没有落实。教师对学生的德育评价一般是用书面考试的方式来进行,在学期末凭借一张试卷就完成了对学生德育的考核,这显然是不够科学、不够全面的,不仅考察的方式是单一的,考试的内容和答案也是固定的,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评价,忽视了学生丰富的情感,也忽视了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发展变化,不能完整科学的反映出学生的德育状况。

4.德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

学校开展德育的内容往往范围大,并且难以理解,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很不成熟,不能理解那些抽象的德育内容,学习德育知识时只会空喊口号,由于对知识的不理解,学生在平时生活中也不会运用德育知识。学校往往会借助一些历史名人或者各国伟人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小学生的生活和名人伟人的生活相差太远,对小学生的要求太高了。并且德育的内容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进步,但实际中的德育内容往往过于陈旧,没有涉及新的道德问题,使德育与社会失去联系,当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上新的价值观发生冲突时,学生往往不知所措,不会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学校德育的内容也过于单一,教师往往是在思想政治课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其他学科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的德育知识理论体系单一。

二、提高小学德育实效的措施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研究表明,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因此,儿童是自己道德发展的主人,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去认知、实践、探索,形成自己的思想品德结构。小学生在发挥自己主体作用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参与意识,培养他们远大的理想和为之奋斗的勇气,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成就感,学校的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发挥实效性。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德育知识的学习提高认识、指导行为,小学生的社会经验少、思维方式简单、可塑性强,小学阶段的德育对学生未来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也是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在众多科目中,教师普遍认为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门课,而其他学科却没有涉及到德育,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思想政治课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知识,而其他科目却是对理论的应用,思想政治课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操;数学课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对数学的学习中学生能够培养做事认真的态度;体育课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美术课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课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小学教材涉及方方面面,学科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科学道理,是对学生发展有很大帮助的精神食粮。因此,在学科教学中应该渗透德育。

3.教师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修养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其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不但要在平时工作中以身作则,还要提高自身修养,给学生树立榜样,以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要以身立教,树立自己的形象,这样才能发挥榜样作用,正确引导学生的行动。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教师必须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在平时工作中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状态,及时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应对挫折,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平时的工作中渗透德育,学生在心里尊敬教师,容易聆听教师的教诲。

4.从课外活动中提高德育实效性

德育工作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如果脱离了实际,德育也就失去了意义,学校要注重从课外活动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学校可以开展校园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渗透德育,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的行动,不仅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并且在参与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愉快的状态下接受了德育教育。同时,学校还应该鼓励学生去社会中实践,亲自去社会中体验生活,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情感体验,比如参观名胜古迹、去敬老院打扫卫生等,培养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素质,有利于学生德育和智育的全面发展。

三、总结

解决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可以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修养、从课外活动中提高德育实效性几个方面着手,多措并举,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

参考文献:

[1]陆正芳.“研训教一体化”中小学德育管理者培训模式的探索\[D\].苏州大学,2010.

\[2\]周丹.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的应变\[J\].天津教育,2006.

篇(6)

我首先感谢领导、同事们的信任和支持,给我这个机会参加竞职演讲。我叫*,*年9月开始负责*中心小学德育工作。

今天,我竞聘的职位是*中心小学德育主任。

现在,我想向大家谈谈我两年任期内的工作总目标: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在校长的领导下,认真地履行德育主任的工作职责,力争取得实实在在的成绩。

两年重点工作:班主任队伍出特色,年级文化见实效。

班主任队伍建设:一是突出骨干班主任作用的发挥与辅射作用,每个年级安排一至两名骨干班主任教师,开展结对子活动。并通过举行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研讨等活动,促进班主任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鼓励班主任利用各种渠道,学习搜集各种先进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和班级管理方法,并灵活运用于班主任实际工作中。二是通过学校搭建平台,推广部分班主任的特色管理。目前,学校个别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有新招、有特色、有实效,比如,低年级的“我给家长支一招”,高年级的“手抄报记录我成长的足迹”等,教育效果很好,这些已取得成果的班级特色管理方法,老师们可以学习借鉴,也可以再创新,通过学校搭建的平台,以点带面,以个体带动群体,推动学校整体班主任队伍建设。

年级文化建设:经过一学期的建设,我校班级文化逐渐形成,各班环境育人氛围较强,做到了精心、精致,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抓年级组建设,突出年级文化氛围的渲染,强调年级组作用的发挥,强化年级整体意识,以此构建年级(学校)评价体系,将“三个好习惯”的养成教育落到实处。

下面介绍两年任期内的专题工作:培养良好习惯,塑造美好人生。

著名教育家关鸿羽曾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在小学阶段,孩子养成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着他今后的人生之路,所以,在本学期,我校经过反复分析研究,将学生的养成教育目标定在培养“三个好习惯”上,即身心健康好习惯、为人处事好习惯、自主学习好习惯。我们认为,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人生存的基石,是人一生中奋斗的本钱;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成功路上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学会自主学习,是人生存的本领。此三类好习惯含概了养成教育的全部内容。因此,我校将学生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良好习惯,塑造美好人生”。所以,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我校会将工作定位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公文写作习惯上,所有的工作都以“三个好习惯”为主线,贯穿起所有的活动,渗透到学生点滴的生活中,力争在两年内,有一个质的飞跃。

下面就这一专题工作介绍如下两方面内容:如何开展;预期成果。

将如何开展:

一、以年级文化为依托,进行养成教育;

强调年级组作用的发挥,工作的开展以年级文化为依托,做到组内策划,组内管理,组内实施,组内评价。学校每学期制定总目标,将目标的具体实施过程、方法等下放给各年级,各年级组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以及该年级的整体情况,确定该年级本学期的养成教育目标,各班可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增加分目标,并相应地开展年级、班级活动。每学期开学初,将学校教育目标通知家长:孩子在这一年龄段应该养成的好习惯有哪些,学校将如何重点培养,家长应怎样配合。这样一来,学校清楚,家长了解,家校合作,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到了学年末,各年级经过考查测试(观察法、问卷法、座谈法等),确定孩子们是否达到培养目标,并告知家长。在这一过程中,各年级组要开展相应的活动,并且利用校刊、家委会等方式与家长沟通,建立相互的联系,确保在培养孩子的目标上达到统一,方法上达到一致。

二、以特色活动为载体,印下孩子成长足迹;

活动不求轰轰烈烈,但求润物细无声。我校两届一年级都针对孩子不懂关爱他人的缺点,开展了“我爱爸爸妈妈”主题系列活动,让孩子们由先学会爱父母,过度到爱他人、爱集体,活动效果非常好,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受此活动启发:每一个年级的孩子都会有他们这一年龄段、这一时段的特点,共性问题比较明显,如果以年级为单位,针对“三个好习惯”开展相应的特色活动,一来老师们能集中智慧,将活动设计得有声有色,二来特色活动的开展,会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所以,在今后两年内,各年级将有针对性地挖掘本年级学生的共性问题,设计相应的特色活动,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目标落到实处。通过活动,让学校的教育成果真正成为孩子的精神文化,渗透到他们的内心世界,指导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此后,每一个年级根据孩子的特点,将这一特色活动不断修改、完善,使“三个好习惯”的教育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

三、以评价手册为辅助,加强学生质量监控;

现使用的《小学生综合评价手册》虽然全面,但评价内容固定不变,有时评价的意义不强。我们将根据“三个好习惯”制定评价手册,使之与学校教育活动一一对应,每学期,学校制定“三个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总目标,使学校各类工作有主线;将具体评价内容下放到各年级组,以突出学生年龄特点的不同;在年级组目标的基础上,各班可根据本班实际情况添加相应的评价内容,使评价落到实处。

篇(7)

反观工读学校这些年的成功教育,首先得益于营造了一个适合青少年成长的教育环境,通过养成教育“一日常规制度”“新生训练教育计划”“班集体考核制度”等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心理学家普遍认同这样一个规律:行为习惯的改变会影响性格的改变,性格的改变就会影响人生的改变。因此,从工读学生入校的第一天就要开始养成教育的行为训练。

日常文化情境下的道德养成为“问题学生”创设一个认同的日常文化情境,让“问题学生”置身其间,产生耳濡目染的道德影响,促进常规的内化和行为的养成。要求从“问题学生”日常生活中那些“不可以做”的每一个细节做起,贯穿于起居生活、日常礼仪、课堂要求、课间行为、人际关系等过程中,养成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尊重公共秩序等社会公德。建立卫生、礼仪、纪律、安全的自主督察机制,促进“问题学生”在公共领域中日常行为的自我稽查、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养成良好的行为纪律、操守、仪规、礼节,浸染公民德行。

二、学科文化情境下的道德渗透

工读学校的课堂教学是文化传承的核心地带,也是教育转化“问题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关键。德国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指出:“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正如我不承认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也就是说,教育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工读学校学科教学是实施德育的主渠道,各种学科文化中都蕴含着极为丰富而独特的道德文化内容,因而也是开展道德教育的生命线。

工读学校学科文化情境下的道德渗透主要表现在:“通过一个追求”即“文化追求”进行渗透。“五个带入”:带入情感、带人情境、带入智慧、带入活动、带入生活的学科教学理念。确保“问题学生”充裕的活动空间,使“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通过更加自主的活动,包括自主的阅读、思考、想象、观察、记忆、研讨、练习、扮演、实际操作等丰富多样的有意义的活动,全面提高智力和道德水平。

“文化”是课堂的必然追求,即使是工读学校的教学,我们同样需要“仰望星空”,抵制无文化的知识、概念的灌输,以文化来陶冶高尚的精神,以智慧启迪智慧,以心灵影响心灵,把课堂教学提升到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主阵地”这样一个更加深远的高度。学科文化中都蕴涵着极为丰赡而独特的道德文化内容,工读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同样要有以“文化为追求”的价值取向,在“问题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重点培养“问题学生”的情绪、情感、情趣尤其是道德情怀和道德情操等素质。

三、主题文化情境下的道德凝聚

在工读学校开展主题文化,主要是发挥其道德凝聚和引领作用,主题文化,主要是围绕某一个特定的文化主题(如亲情、感恩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周、节、月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并整合各种相关的显性的和隐形的资源中的“相似性”,集中对“问题学生”实行德育渗透,让学生耳濡目染地沉浸在各种主题情境下,正如约瑟夫・弗莱彻(JosephFletcher)说:“哪里有了境遇所提出的问题,哪里就有真正的伦理学。”主题文化就是充分利用并整合课程资源,根据文化情境来利用、优化和整合各种文本的、自然的、生活的、信息的、经验的教育资源,使有限的教育资源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围绕科技、艺术、体育、人文等文化主题,以德育为主导、以学科为龙头、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从教学到教育、从课堂到课外、从校园及至家庭,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性教育周、文化节活动,充分发挥它们在促进学生道德的濡染、浸润、启迪、诱导、整合、弥散、激励道德凝聚功能。

传统的道德教育在道德内容上,存在着严重的知识化倾向,主要表现在课程的道德就其存在形式而言,就是一种知识道德,它存在于一种体系化的知识之中,把道德作为知识来看待或者说认为道德主要表现为知识,这种学习道德就是学习书本知识,学习书上写明的道德。这种方式习得的道德也许只能提供我们辨别是非的能力(道德认知能力),却很难内化为自己固有的、稳定的道德行为能力。开展主题文化就是想把传统的重视传递道德知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转向培养“问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道德敏感力和道德行为能力。从教师的教导、说服、劝诫为主转向以“问题学生”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创作、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为主,从而保障“问题学生”主动参与到学校中去,从封闭的学科性教材转向开放的文化情境性教材,主题文化是一种“非课程化”的德育、“文化情境性”的德育和诉之于“问题学生”生活体验和主动参与的德育。

四、校外文化情境下的道德启迪

工读学校的教育教学的空间不应该只满足于课堂,工读学校也应该可以让我们的“问题孩子”走出封闭了很久的几十平方米的小教室,来到广阔的天地里自由地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看到广袤天宇下的世界。校外的文化活动(如参加植树活动等)可以使我们暂时远离现代学校教育所带来的工具化、城市化、功利化倾向,可以带领我们的“问题学生”回归自然,回归真实生活,拓展学生的生存体验。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大自然是人类生活的根基、智慧的源泉,传统的工读学校教学似乎已经忘却了大自然这本好书,忘记了大自然是广阔的、多姿多彩的生动课堂。让“问题学生”不断地与周围世界接触,与大自然接触,充分领略到大自然赋予的美感,融入大自然这样一个真实的、天然的充满文化情境的大课堂中,感知自然,学习体验,逐步认识社会生活。大自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人相连,与社会相通,包含着各种思想道德、审美情趣。因此,在引导“问题学生”认识周围世界时,应有机渗透道德教育及美的熏陶。

五、阅读文化情境下的道德积淀

朱永新教授经常说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博尔赫斯也曾说过:“我总是想象天堂将如同图书馆一般。”读史可以明智,研哲可以晓理,品文可以传道,吟诗可以怡情,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一线的实际观察,我发现我们的“问题学生”还是比较喜欢看文学作品的,为此,发动班级的集体力量,共建工读班级“图书角”,为“问题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阅读文化氛围,不仅能够激发读书兴趣,提高“问题学生”读书意识,还可以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让他们在书香班级中接受书香的点滴濡染,让“问题学生”生活和学习在浓浓的诗文氛围中,让学校每一棵树,每一块草地,每一个角落都散发出诗的芳香,我们深知,对阅读的热爱是一颗幸福的种子,一旦扎根于孩子心中,将会给孩子带来一生的幸福。

六、节日文化情境下的道德濡染

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情感传承的重要载体,每个传统的节日都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传承了很多文化、历史与传说,工读学校可以利用节日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举行多种多样的纪念活动。让“问题学生”沉浸于经过优化的节日文化情境之中,具有接通历史、感受民俗、体验生存、回归传统、宣泄情感、凝聚精神、寄托幽思等丰富的道德濡染效用。如,端午悼念爱国诗人、中秋阖家团圆、清明节祭奠追思、重阳登高敬老、元旦迎新汇演;“三八”妇女节忆母亲、“五一”节劳动技能展示、“六一”节童声献母亲、“七一”节颂党歌咏比赛、“八一”节革命影片联播、教师节老师我想对您说、国庆节理想前途教育等这些传统节日,使“问题学生”在集体聚会和庄严活动中增加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加强了特定节日文化对“问题学生”的道德濡染。

七、班级文化情境下的道德自主

班级是培养人、陶冶人的重要场所,工读学校“文化育人”“环境育人”是塑造完整人格的有效手段,一个充满梦幻的、书香味的和文化情境性的班级环境,就像一个巨大的磁石,能够深深地吸引着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问题学生”在这种班级环境下学习、生活和成长能够陶冶情操、塑造自我、得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濡染。

班级文化环境应该是充满文化情境的,应该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一致的,让孩子自主地选择、自主地去设计、自己去布置那些属于他们自己的童话。相反,那些过于奢华化、商业化、非人性化和非教育化的环境应该在校园、在班级里被剔除。

在环境布置板块,可以通过主题情境(如亲情、游戏、童话)来布置班级环境和学校廊道等;在活动板块以综合课程整合为目的,开展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科教学板块,将语文、科学、思想品德、地理等学科进行综合整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案例分析时,要渗透和倡导建构主义情景认知论,探索和尝试文化情景教学模式,促进工读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围绕人文、艺术、体育、健康等文化主题,以德育为主导,根据文化情境(如亲情、感恩)来利用、优化和整合各种文本的、自然的、生活的、信息的、经验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它们在促进学生道德的濡染、浸润、启迪、诱导、整合、弥散、激励道德凝聚功能。

八、社区文化情境下的道德协同

工读学校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但却不是万能的。令我们感到忧虑的是,家长过多地把学生的道德教育寄托在工读学校的教育上,而忽视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领域。学校要更好地发挥它人格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就要和家庭、社区建立教育协同机制,制定并实施家庭、社区和学校的道德建设,真情沟通、协同共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家庭、学校、社区之间快捷有效的沟通平台,借助对话、交流、疏导、联合、评价等多种方式,将最富有价值的公民道德辐射到家庭和社区,同时争取社会、家庭担当更多的道德教育责任,自觉净化和优化家庭、社会文化环境,理解、支持、配合和协同学校推进学生的公民道德文化建设。

篇(8)

富顺二中副校长 罗南第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今天能够在此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学校德育工作,我感到很荣幸。我也希望通过这次交流,更好地学习兄弟学校经验和成功的做法,下面就我校德育工作的一些做法给大家做一个汇报:

一、学校在德育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与困惑

学校德育工作面临困惑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德育范畴比较宽泛,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头绪繁多,有时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无所适从;二是社会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考量过重,影响了教育活动的开展,缺乏时间、场地、经费等;三是学校德育工作整体设计缺失,即使有工作规划,但实施起来也只是浅尝则辄,可操作性不强,效率低下。

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乱、难、专的特点。乱——谁都可以管,却谁都不能彻底落实;难——大大超出了学校可以承受的范围;专——对德育工作者的素质要求近乎苛刻。

二、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模式

今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和《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了更好地开展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针对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我们学校的实际,我们将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体艺教育等相结合,创建了富顺二中 “12345” 的德育工作基本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12345”德育模式即一个目标、二种评选、三支队伍、四类活动、五项教育。

一个目标:为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愿景和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学校确定了培养具有健康的体魄、开朗的性格、积极向上的心态、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德育总目标。

两种评选:一是优秀德育团队的评选,包括优秀班集体、文明寝室、优秀社团等的评选;二是德育榜样的评选,包括优秀班主任、优秀学生干部、德育之星等的评选。我们以这两种评选为抓手,努力把学校德育常规工作抓细抓实。优秀班级体、文明寝室每月一评选并命名为星级班集体和星级文明寝室。星级最高者方可评选各级优秀班集体,班级管理情况与班主任津贴和评优评先相结合。优秀学生和学生干部的评选也要参考学生的德育表现和参与学生自主管理的情况。

三支队伍:学校的德育工作注重德育管理队伍、班主任队伍、学生干部及社团队伍的建设。

四类活动:近年来,为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内涵入心入脑,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归纳起来分为四大类。

一是主题班会活动。根据不同学段和不同时段,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求班主任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不同主题的主题班会,“体验亲情、感恩父母” 、“我自信、我奋斗、我成功”、“沉着冷静,轻松迎考”等。

二是体育艺术节活动。创新运动会竞赛内容、改革艺术节项目,让运动会成为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育盛会,让艺术节成为全体学生都能进行艺术展现的舞台,体育艺术节活动很爱学生欢迎。

三是学生社团活动。我校现有学生社团10个,有学生430多人,各社团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活动,与兄弟学校社团间也进行了多层面、多形式的交流活动。

四是青年志愿者活动。我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现有学生428人,学校的内外,学校大型活动中都能见到这些志愿者活跃的身影。

五项教育:为了培育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结合德育常规开展五项教育。

一是文明素养教育。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我们通过行为示范、榜样引领的方式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卫生健康教育、勤俭节约教育来提高学生文明素养和帮助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是道德品质教育。通过价值引领、知荣知耻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个人道德修养,家庭伦理道德和社会公共道德,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尊重他人和责任意识。

三是民主与法制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制精神。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一致的。

四是民族精神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主要是爱国主义教育,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我们提出循序渐进的爱国主义、力所能及的爱国主义、成熟理志的爱国主义。

五是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我们教育学生要学会规划自我,规划人生,要树立生活理想、事业理想、社会理想,学校开展了百日冲刺誓师活动,坚持开展心理和航活动,使学生自信的学习、自信的生活,促进学生学习进步,人格健全。

总之,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切实有效的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进德育课程化工作,需要我们德育工作者认真学习、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篇(9)

1.1结合实践课教材内容进行教育。小学体育教材内容多,根据不同教材的项目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通过队列、队形练习,进行组织纪律、集体观念教育;通过球类、游戏、接力跑,进行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维护集体利益、自觉遵守纪律的思想教育。

1.2抓住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及时地进行教育。在体育课上,学生处于积极活动的状况,情况多变,学生的思想、行为也随着变化。在指导过程的同时善于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抓住苗头,抓住倾向,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及时进行鼓励表扬或批评,达到育人的目的。及时地教育引导,杜绝不良现象,有助于学生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建立一个和谐的、团结奋进的班集体。

2.利用游戏进行教学

游戏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是儿童十分喜爱的体育项目,也是儿童最好的伴侣,是最有效、最有意义的活动,也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之一。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生来是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体育游戏正以它独有的魅力,吸引着那些爱体育却不爱上体育课的孩子们。

2.1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找到了可行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游戏化”。在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练,通过自主、自觉、快乐的课堂教学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除通过语言、直观感知外,还必须经过亲身实践,进行反复练习,才能消除各种错误与缺点,正确掌握、提高、巩固所学的知识、技术和技能,促进身体发育,增强体质。学生进行反复练习,有机体就要承受一定的运动量,就会有枯燥、厌烦的情绪,而采用游戏教学法就会使学生忽略这种枯燥感,同时可以利用同伴参与游戏时得到休息并能从中看到他人的优缺点,而思考、改进自己的技术动作。在游戏教学法中可以综合练习法、循环练习法、竞赛法。在教学快速跑时单人跑就不如双人或多人进行游戏跑时的积极性高。在练习传接棒时如果只是单纯传接棒的练习,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但采用接力游戏时,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练习单足跳时,在规定范围内看谁跳的步数少,而先到达终点等,都能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

2.2游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遵守游戏规则的习惯,形成良好的组织性、纪律性。在游戏教学中坚持以正面引导、表扬鼓励为主,提倡同学之间、男女之间的团结友爱,提倡互相鼓励、互不埋怨、同心协力为集体争取胜利的精神。提倡胜不骄、败不馁,谦虚好学,不断前进的好作风。对表现勇敢、机智、果断、符合集体主义精神的行为及时表扬鼓励,对不遵守纪律、不守规则的学生,采取提示、劝告、计算罚分等手段,培养诚实、遵守纪律的美德。

3.关注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在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过于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体能的发展,不仅教学的方法手段机械单调,而且有时对待学生的态度极其恶劣,很少顾及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常常把学生推向尴尬的境地,学生的自尊自信受到了严重的损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的人性化越来越受到关注,新课程强调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为此,我们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从而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其次,要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活动是学生获得心理感受的载体,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心理感受,包括:喜悦、沮丧、紧张、兴奋、劳累等;再次,建构让学生交流心理感受的平台。就是当一项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讲述自己参加活动的情况的学习结果,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学习,而且便于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想法,以便教师改进和完善教学;最后,教师要细心观察活动中的学生。学生的心理会随着活动情景的变化而变化,教师往往要通过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4.培养学生善于接受意外事实的能力

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如,在一场校际拔河比赛中,因我发现一名学生在本班比赛的中途偷偷地跑进了自己班级的队伍,故大声斥责,结果使该班的学生转移了注意力而导致失败。这种由于意外因素造成的失利使学生难于接受,埋怨那名同学的同时,情绪非常恶劣。对于这种意外事情的发生,我要主动地向学生讲清道理,充分肯定他们的实力,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并提供再赛的机会。同时,还可以通过我国运动员参加世界大赛出师不利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使学生了解任何比赛都可能存在一定的意外,包括裁判不公等,培养学生接受意外事实的能力,从而增强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力。

5.耐久跑教学教法手段要多样化

篇(10)

由于我校所处邮政路南端,与县政府有一路之隔。虽然近年来的生源各项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大部分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行为养成仍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我校的住宿生、留守学生和外来务工子女较多,学生思想状况复杂,这给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尤其是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至2010年xx县县政府开始创建德孝之城,这一活动的开展给我校带来了生机。我校领导班子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确立了立足学生成人成才的需求,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渗透中华传统教育中的“仁、义、礼、智、信”的内容,加强学生“心、知、言、行”等各方面的自身修养。

一、创设良好的校园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熏陶育人。

优雅的校园环境是提供舒适的育人净土,为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学校对校园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进行全新构思,全新打造出校园环境的整体美、艺术美和文化美,让学生在自然、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中体味人与自然的关系,感悟传统文化的真谛。

1、利用校园自然环境进行“仁义礼智信”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改造社会环境要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 。因此,校园环境建设,应该利用一切自然、人文景观,营造德育和审美教育的氛围,体现一定的文化品位,使学生感到学校就是自己的家,从而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当你步入实验学校时,首先映入你的眼帘是,教学楼和学生公寓楼上镶嵌着的:“教师发展的沃土,学生成长的乐园”愿景及“今天我以实验为荣,明天实验以我为荣”、“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金字标语,让你真正的感受到和谐的气氛;教学楼前的孔子塑像,及在塑像的东南方向的墙壁上展示着的“仁义礼智信”的字画,在字画的前方,绿树成荫的地方若隐若现的让你看到了“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的大理石刻字,更让你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气息,那红红的“践行修身齐家,爱校敬业的实验精神”几个大字是实验学校全体师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体现。

2、利用学校文化环境进行“仁义礼智信”教育

(1)、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

让学校的每一处走廊、每一处楼道、每一处大厅都成为展示儒家思想精髓、国学精粹、教育感言、人生感悟的天地,让墙壁成为与学生心灵对话的窗口。

学校利用墙面、走廊、楼梯等空间,布置一些“仁义礼智信”教育的名言警句和好故事推介、中英文名言对照、字画等,精心设计富有层次的楼道、走廊文化,使走廊、楼道具有了潜在的教育功能,使走廊、楼道“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随时都能触摸到祖国经典,感受祖国经典的博大精深。走廊文化建设方面突出“仁义礼智信”教育的精髓。每一层走廊文化,都突出一个主题,第一层是仁爱;第二层是忠义;第三层是礼和;第四层是睿智;第五层是诚信。楼道文化的建设使整个校园努力呈现环境优美、文化内涵丰富的氛围。

(2)、让校风、班风打造团队精神

在每个班级前门的左面墙面上都有一个展示班级文化的展示板,版面里有班主任寄语和班风。通过班集体的班风创建注重了“仁义礼智信”的教育,通过强化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师长、爱他人等优良品质;协调了生生关系、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学会自主、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其次,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长廊(2、3、4楼西侧的展示板)、黑板报、手抄报、征文、读后感等大力宣传中华传统美德,让中华传统美德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3、利用学校人文环境进行“仁义礼智信”教育

在教育教学时,学校要求教师要以“吾日三省吾身”的态度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莲 山 课~件 ]要把中华传统美德在日常的言行中体现出来,要深入学习和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和学识基础,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真正受到启发。所谓:“欲明人者先自明,欲正人者先正己”就是这个道理,这也是我校班主任实施“仁义礼智信”教育的有效渠道之一。

其次,为了把养成教育延续到校外,让学生在回到家时不会“原形毕露”,我校经常给学生布置“亲情”作业,就是让孩子回家给父母洗脚、给父母做一道菜、当一天家中主人、给父母一声问候。把所做的事情用文字呈现出来,在班会上交流。我校在广大家长的支持下,还成立了“家长委员会”, 并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们也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管理工作中来,真正做到“三位一体”,齐抓共管,把学生的各种不良习惯扼杀在萌芽中。

同时,学校青年志愿者定期到南山福顺敬老院服务老人,给老人洗脚、收拾房间、打扫卫生、给老人表演小节目等,培养了学生的尊老爱幼传统美德。

正是在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的引导下,学校的教师拥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生有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养之有素的行为:形成了上下楼梯靠右行、见了老师要问好、见到垃圾随手捡起的良好文明习惯。这就是实验学校精神文化在师生心中积淀的结果。

4、利用学校文化活动进行“仁义礼智信”教育

为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学校在每个学年的西侧都设立了宣传展示板,展示板中有学生的书法作品、手抄报作品、征文作品,让学生有展示的机会,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每周升旗仪式上感恩、爱国教育,使学生自发产生强烈的热爱母校和感恩社会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校园精神。我校还对学生进行了以《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主题的养成教育 及知识竞赛活动,从学生的语言、行为、学习、生活等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在校园内营造了文明礼貌、积极向上的氛围。还开展了以文明礼仪为内容的“文明礼仪之星”“校园诚信之星”“学习之星”评比活动 。2012年5月份我校特邀请中国感恩励志教育报告团到我校进行“感恩励志”演讲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全校师生及学生家长都能积极踊跃的参加,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懂得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社会。9月份我校又邀请国学大师王竑锜老师到我校进行“弘扬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教育的演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立足校本,建立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机制,启智净魂。

为了使“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教育有效地在教育教学中渗透,本着科学的态度有选择的进行“仁义礼智信”的教育,使“仁义礼智信”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审美情趣和完美的心理品质,达到学生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目的。学校在校本课程上加大力度,以新课程中的“以德为本”的目标为基点,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因人施教。

1、以校本阵地开发,寓养成教育阵地化。

根据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的内容精髓,校长组织领导、老师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教材《青春·成长》一书,此书分为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三册。这三部校本教材,把传统的文化融入到细微教育中,书内体现了守纪、交友、自尊、责任、尊老、礼让、诚实、珍爱生命等内容教育。同时,为提升学生素养,学校又编写了《经典诵读》校本教材,让学生在诵读《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选段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校本课程中,学校安排专人教师任教,生动活泼的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2、以学科渗透建设,促养成教育经常化。

一堂好课的标准不只是教师教得多么精彩、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必须从多元化的角度、从全面素质培养的角度来进行评判。因此,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包含“仁义礼智信”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教师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在课堂上对学生要多激励、多表扬,少批评、少否定。教师用自己的心去学生的心、与学生进行生命间的交流,树立学生美好品德,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如:我校的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自我保护的技能以及意志品质锻炼;音乐教师在课堂中启发学生学会感恩、学会人际间的相互支持与鼓励;综合实践教师不仅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相互配合的能力,而且让学生在制作作品中学会感恩生活、感恩父母、感恩母校、在物品的准备和整理中养成爱整洁和有条理的好习惯,这都蕴涵这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在课堂中教师巧妙地使“仁义礼智信”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渗透。

3、以国学经典熏陶,促养成教育系列化。

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思想,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知义明耻”、“和为贵”的思想等等,这些都是“国学”精粹,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开展“国学教育”,目的在于在全校兴起“继承民族文化精品,发扬民族优良传统”的良好风尚,把“国学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深入持久地开展。国学经典实施内容包括:国学经典天天读(每天早7:20-7;30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国学经典天天练(利用每天中午12;10-12:30时间段进行国学经典练习写字活动),国乐经典天天听(每天中午12;10-12:30时间播放国学经典音乐边听边写)太极武术天天操(利用大课间操时间进行太极武术天天操活动)。

篇(11)

农村小学图书室内藏书有报纸杂志、教科丛书、文艺作品、经典名著……这些读物丰富多彩,适合儿童的心理特征,是汲取知识源泉的宝库。在学校开展一系列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我始终把图书资料作为指南,不断地充实更新藏书资料,精心地组织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和知识竞赛,让学生在审美中逐步实现其自身价值。如在2005-2006学年度,学校在开展“学伟人风范,做‘四有’新人”的读书读报活动中,我校充分利用现有的图书室资料,又从联谊校的图书馆购回大量的课外图书,让学生人手一册,进行知识竞赛、演讲故事比赛、征文比赛。参赛者从图书室找资料,寻答案,联系实际谈感想,谈理想、谈人生。讲演的作品和征文的内容生动活泼,富有诗情画意,伦理道德。其中有四篇优秀征文获得县级征文赛二、三等奖,当年县教委对同我校十二项德育工作专项调查,学校把这次读书活动作为专项汇报,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赞扬。

通过指导小学生阅读教育和竞赛活动,作用于竞赛者思考过程,系统地映象于记忆中,直接接受或潜移默化地接受理想道德的传统教育,更深层次上作用于青少年思想素质的良好形成,同时又辅之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培养“合格+特长”的小学生输送新鲜血液。

农村小学图书室是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多功能、多效应的课堂,虽然没有教师讲授,却能够“传道、授业、解惑”,是通往成功秘诀的重要途径,可也带来了工作上的偏差,令人担忧。

首先,1997-1998学年度,农村小学图书室按照省、市办学水平评估标准,对学生藏书要求人手10册以上,经过充实藏书,已顺利地通过市评估验收。评估过后,藏书的利用严峻摆在面前,尤其是电化教学走进校园后,小学阅览室被电化教学仪器所代替的事司空见惯,加之教师人事的调动,图书管理员上岗后没有经过严格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图书管理员一兼多职,教学任务重,管理经验不足,要引导学生读书谈何容易。更有甚者,个别校为图个省事,干脆关闭图书室,成了校园封闭型的“一潭死水”,学生只能望室兴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