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电力发展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发展:铸就一流的电网
电网始终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供电公司正是本着“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的发展思路,致力于建设一个自动化、大容量、高参数的现代化一流的地区电网,大手笔谱写**电力发展史上的新篇章。“九五”期间,公司累计用于电网建设的资金达到了27亿元,共新建、扩建110千伏及以上变电所20座,新增变电容量141.5万千伏安。进入“十五”后,为适应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司进一步加快了电网建设步伐,于**年建成投运了**地区第一座500千伏三官殿变电所,并继续加大技改力度,对老旧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到**年底,10千伏及以上的断路器无油化率达到了85%,保护的微机化率达到了63.2%;到**年9月底,保护的微机化率达到了81%。电网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不断提高,极大地增强了电网的供电能力。
1998年至2000年,随着总投资近13亿元、为期3年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结束,**地区农村电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农村供电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基本消除了用电“卡脖子”现象。2000下半年至**年,又投资近5亿元进行了农村电网的二期改造,彻底改善了农村的供电状况。在公司开展的“社会看电力”活动中,**市原市委书记、市长朱剑等老领导纷纷动情地说,农民满意供电部门的几个原因就是农村电网改造没让农民掏一分钱,但电价降低了、电也不再停了、农村电工的服务更好了。农电“两改一同价”结束后,由于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提高和电压更加稳定、电价大幅下降,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用电的积极性,农民纷纷购买大功率电器、投资办厂,出现了农村用电、乡镇工业园区用电的需求和电量增长两旺的可喜局面。
管理:瞄准一流的水平
**供电公司经过多年的努力,初步建成了国内一流的电网。在多年
开展达标创一流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与一流水平的接轨。
机制创新**供电公司以机制创新为抓手,激活企业潜在动力。随着城市电网的发展,市区配电网结构日益复杂,公司及时实施营配分开,成立市区营业所和配电工区,加强了专业管理和管理模式的流程化;适时推行主辅分离,使主体产业和多经企业实现了产权清晰、职责明确,加快了多经企业的公司制改革,保证了主业安全生产和多经企业的快速发展;在人事制度上,初步建立了一套公开、公平、竞争、考核的劳动人事动态管理制度,实现了人员的优胜劣汰、收入能增能减的内部竞争机制。
管理创新随着创建国际一流供电企业工作的开展,公司逐步确立了“以人为本、以提高公司整体素质和总体水平为核心,按照管理现代化的要求,创新公司管理模式”的新目标:重视企业发展战略和战略决策管理,积极调整和精简了管理组织结构,实现了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组,初步建立起了符合公司实际的、能根据外部发展条件进行动态调整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积极引入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同业比较”和“国际比较”手段提高管理水平;结合科技进步,开展管理创新,通过制定和修订各项专业管理工作制度和标准,建立了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并实现了网上查询。
科技创新经过历届领导班子的不懈努力,**供电公司形成了科技创新、应用、发展的有效机制。自开展创一流工作以来至1998年的5年间,公司投入科技开发资金1100多万元,完成省公司重点科技项目9项,自定科技项目9项,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和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900多万元;先后建成了涵盖生产、经营和管理三大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能量管理系统、负荷管理系统、配网管理系统以及用电营业系统和变电所无人值班系统,并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使之成为整体,建成集实时系统和管理系统为一体的升级的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通过集中控制、数据共享,初步实现了管理现代化。
服务:塑造一流的品牌
当今的**,老幼皆知**供电公司以“95598”、“电力110”为载体的一流供电服务品牌。而这正是**供电公司心系客户,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举措的回报。
积极探索特色服务新举措公司先后向社会隆重推出了“八项承诺”、“红马夹志愿者服务队”,并实行“用电首问负责制”、“一次查实待岗制”、“客户代表制”、“大客户经理制”等一系列特色服务举措。针对地区个体私营经济和外资企业多的特点,公司适时推出了电话办理用电业务、客户代表制等特色服务,并对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委派了大客户经理,实行全程一条龙服务,使**的“优质电、放心电、舒心电”的良好投资环境广为传颂。
先进技术支撑一流的服务**年3月,**供电公司在全市范围内开通了全国统一的电力服务“95598”热线电话,为客户提供“优质、方便、规范、真诚”的供电服务。“95598”集业务申请、故障报修、投诉举报、电费查询、用电咨询以及停电信息查询等功能于一体,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客户。同时,**供电公司还着力打造“电力110”的优质品牌。被市民亲切地称为“光明使者”的电力抢修队,自参与市110联动以来,出动率和故障修复率均达到了100%,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年,**电力的客户满意率达到99.97%,公司被省质量奖评审委员会授予“服务质量奖”,并获得了“**省文明行业”的称号。
争创一流: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追溯创一流的历程,**供电公司正是从“双达标”开始起步,一步步地向前跋涉,一节节地向上攀登。
年10月,原国家能源部颁发了《关于火力发电厂安全,文明生产创水平达标实施细则的通知》,在全国火力发电厂正式拉开了“安全、文明生产达标”工作的序幕。当时的**供电局领导班子对照达标的标准,结合企业实际,一致认为,开展“双达标”活动是根据行业特点、切实提高企业素质和现场管理水平的一种新形式和好办法,对供电企业同样适用。于是,公司在全国供电系统中率先敲响了“双达标”的锣鼓,坚持“以人为本,思想领先”、“生产为本,安全第一”和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的指导思想,紧紧抓住设备、管理和人员素质三个中心环节,突出安全、经济、文明生产三个重点,全面推进,逐项突破“双达标”各项难点。
(1)单一垂直垄断型模式:全国发电、输电、配售电业务全部由一家电力公司经营,多为国家所有制企业,由国家对电力公司经营实行管制,法国、意大利、葡萄牙、希腊等国属于这种类型。
(2)多头垄断型模式:这种模式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多家垂直垄断型,由多家电力公司分区经营,各区域电力供应相对独立,发电、输电、配电实行垂直一体化垄断,各区电网是互联的。日本是采用这种模式的典型,全国有10大电力公司,除冲绳电力公司外,其他9大电力公司都已互相联网。第二种是多家发输电垄断经营,配电业务由其它多家公司经营,输电网是互联的。目前美国加州的电力工业采用这种模式。
(3)单一垄断与多头结合型模式:输电业务由单一电力公司经营,并垂直经营发电和配电业务,发电和配电领域也允许其它企业进入,但由于电力公司垄断输电的优势,为保证公平竞争,国家对电力公司实行管制,目前德国、美国的电力企业属于这种管理模式。
(4)市场开放竞争模式:在发电、配售电领域实行完全竞争,输电由一家公司经营,并实行政府监管。这种模式多为近10年各国电力工业改革后形成,以英国、澳大利亚、阿根廷、智利、挪威、新西兰、新加坡、荷兰等国为代表。
纵观世界各国电力体制改革及电力市场建立的模式,全球电力行业改革的基本趋势是打破垄断,形成竞争机制的趋势已成必然。但电力工业要求发、输、供同时完成和为公众服务的特征,打破垄断的方法不是简单的开放,也不是"放任自由"的市场。各国电力市场改革归纳起来有两个鲜明的特征:第一,将垄断限制在最小范围内,即只保留真正意义上的垄断环节。其基本作法是:对具有明显公共性质的全国性(区域性)电力网,实行政府监管下的独家经营,将电力行业的其它环节(发电和售电)放开竞争。第二,为达到竞争的目的,采取大规模的行业重组与资产出售政策。行业重组将电力企业按生产过程分为发电、输电、供电三个环节,在可以按竞争运行的环节,将国有电力公司分拆成若干个并允许新的公司加入,形成竞争机制。电力行业重组应使股东价值、服务质量和价格水平达到最优平衡,实现三方总价值的最大化。
2国外电力改革特点
电力工业作为公用事业有其特殊性,因此,即使在市场经济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其电力工业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也以区别于一般竞争行业的特殊性而长期存在。推动和使得这种改革取得成功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外部压力,即社会对电力工业提高效率的要求,因为垄断经营容易使企业管理与市场压力脱节,造成高成本和低效率,结果导致电价升高,社会对电力工业提高效率的要求是推动改革的外部条件。二是改革和物质条件,即电网安全技术的发展,使电力在发、输、配、售分开并开展竞争的条件下,仍然能够保持生产与供应的稳定和安全。
国外电力改革的过程一般是由政府提出改革的要求,并成立一个权威机构进行改革的方案设计,同时起草有关政策法规,然后对传统的一体化的电力公司进行分解,并成立机构对竞争进行监管。
始于80年代初的全球性电力改革结果各不相同。在认真研究世界范围内的电力改革实践后,可得出一个结论:电力行业重组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一个国家的产业模式取决于该国电力行业特色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等等。全世界没有一个完美的电力行业改革模式,电力行业改革要实事求是,应从实际情况出发。
全区发电装机总容量由2000年的901万千瓦,增加到2006年的3019万千瓦;发电量由2000年的439亿千瓦时,增加到2006年的1413亿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由2000年的254.7亿千瓦时,增加到2006年的878.12亿千瓦时。全区百万千瓦装机以上电厂达到9座,分别是:大唐托克托发电厂(8×60万千瓦);达拉特发电厂(6×33+1×60万千瓦);元宝山发电厂(1×30+2×60万千瓦);海渤湾发电厂(2×10万千瓦+2×20万千瓦+2×33万千瓦);丰镇发电厂(6×20万千瓦);华能伊敏发电厂(2×50万千瓦);岱海发电厂(2×60万千瓦);上都发电厂(2×60万千瓦)。
电网主网架由220千伏向500千伏过渡;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供电可靠率和电力技术档次都有了关键性的提高;自治区电网形成了向西延伸至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向东经由兴安盟扎赉特旗、扎兰屯市、海拉尔市,连接到满洲里市,实现了自治区东西联网。内蒙古已经建成的向区外送电通道主要有七条:丰镇至万全至顺义500千伏线路、托克托至安定500千伏线路、岱海至万全500千伏线路、元宝山至辽宁500千伏线路、通辽至吉林220千伏线路、伊敏至黑龙江500千伏线路、锡盟上都至河北500千伏线路。
自治区电力工业已经开始步入布局较为合理、产业衔接比较有序、速度明显加快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自治区党委、政府将电力工业作为第一优势产业来抓的正确决策;得益于自治区实施的产权重组战略、市场开放战略和产业延伸战略;得益于自治区电力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勇于改革、加快发展的机遇意识和真抓实干、力求实效的工作干劲。
二、内蒙古电力工业发展形势分析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进入“十一五”规划这一新的历史阶段,充分发挥自治区电力工业的优势,保持“十五”时期电力工业发展的良好态势,进一步做强做大内蒙古电力工业,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与其它省区,特别是毗邻省区相比,内蒙古电力工业的发展优势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区位优势
位于祖国北疆,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个大的区域,与京津冀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和东北经济区毗邻,输电距离较近,输电成本较之运煤成本有较大优势。例如:元宝山发电厂、通辽发电厂、伊敏发电厂、达拉特发电厂、丰镇发电厂、托克托发电厂、岱海发电厂和上都发电厂,这些发电厂的建设和不断扩建,主要得益于其区位优势,其所发电量的60%以上、有的甚至是全部向区外送电。加之京津冀、辽宁、吉林等省份煤炭资源原来并不是特别丰富,而建国后随着开采强度的逐年加大,其后续资源已经日渐枯竭。但是这些地区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其经济发展中心的地位越来越明显,经济总量和用电量均呈逐年增大态势,其中很大一部分新增用电量将主要靠外部供给。这就进一步巩固了自治区境内火力发电厂的区位优势。随着国家特高压输电技术(750千伏至1000千伏交流或直流输电技术)的不断成熟,输电成本将会进一步降低,自治区发电企业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显现。
二是资源优势
内蒙古煤炭资源丰富,预测储量达1.23万亿吨,占全国的22%,仅次于新疆,位居全国第二位。保有储量达2300亿吨,占全国的22%,仅次于山西,位居全国第二位。
2006年,内蒙古生产原煤2.98亿吨。原煤产量仅次于山西省,位居全国第二位。内蒙古原煤产量6年增长了2.5倍。
自治区煤炭工业的发展,为电力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燃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蒙古风能资源丰富,风能总蕴藏量达10.1亿千瓦,可开发利用量1.01亿千瓦,位居全国之首。截至2006年底,内蒙古风力发电场总装机容量50.89万千瓦,总装机容量列全国第一位。
内蒙古土地资源广阔,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仅占4.4%,建设火力发电厂地价相对低廉,建厂条件比较好。
三是行业优势
内蒙古电力行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史。近些年的高速发展,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发展建设经验,推动了自治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且培养了大批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为“十一五”时期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电力工业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蒙古向区外送电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内蒙古电力工业的壮大不仅有力地支持了东北、华北地区毗邻省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同时也与毗邻省份建立起了长期友好的协作关系,为内蒙古电力工业的继续发展构建了稳固的区外用电市场。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的支持鼓励配套政策,各级政府服务意识的增强,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将继续有力地促进自治区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还必须看到,加快内蒙古电力工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一是外送电和区内的用电电价仍然偏低。煤炭价格和排污收费的不断快速上涨与电价的小幅较慢上涨,使得发、供电企业收益减少过多,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二是水资源日渐缺乏严重制约着火力发电的发展。尽管采取了空冷节水新技术,但是火力发电机组的耗水量依然偏大,火力发电的继续发展将受到水资源缺乏的严重制约。
三是区内电力市场及后续产业的开发不足。由于电力行业的这种发、供、用电同时完成的特点,使得用电市场及用电结构对发电和供电企业的生产和效益影响很大。培育用电市场、改善用电结构、开发后续产业,已经显得愈来愈迫切。
三、对策建议
(一)深化改革,加强协调,促进区域电力市场形成,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资源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
改变目前电价偏低现状的可靠办法,是依靠市场。自治区向区外送电的电价普遍偏低,而送电目的地的电价却较高,大部分收益流向了区外。区域电力市场的形成,将使各方面收益趋于合理。
首先,由于煤炭资源的丰富以及煤炭运输距离较近等因素,自治区境内电厂具有明显的竞价上网优势。这样将使发电厂的机组年利用小时数以及上网电价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发电厂收益也会得到较好的保障。
其次,区域电力市场的形成,将进一步理顺资源性产品的价格,资源的稀缺性将得到充分体现。内蒙古是资源输出大区,资源价格的逐步提升,将使包括电力企业在内的资源产品生产企业普遍受益。
第三,区域电力市场的形成,将使风力发电上网电价高于火力发电上网电价差额的分摊范围,由区内扩大到东北区域和华北区域,减轻内蒙古电力公司和工业用电大户的分摊压力。
(二)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用水结构,节约用水,充分发挥自治区现有水资源的作用
一是新建、改建火力发电机组均应采用空冷节水新技术,努力降低火力发电机组度电耗水量,使现有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二是充分利用城市污水处理后的中水,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保障居民和其它更加重要的企业、事业单位的用水。
三是提高地表水的利用效率,多次循环利用,使得火力发电厂在现有水资源不增加的情况下,更多地发出电能。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挥好自治区电力工业的优势,延伸产业链,做强做大内蒙古电力工业
第一,要由目前的以推进新建、改建电力项目为重点向搞好现有发电厂经营管理、提高效益转变,促进自治区电力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因此,为了有效地使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趋利避害,从而使“量”的“繁荣”向“质”的飞跃转化,构筑出真正的精品乃至经典,必须重申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一些根本性的新问题。
首先是创作观念新问题。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要有一个正确的创作观念,这种观念说到底就是如何对待历史、如何对待现实的新问题。这就要求编导者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如何对待历史?如何对待历史人物和事件?如何辨别历史中的精华和糟粕?在这里,要坚持历史主义唯物主义的原则,而克服非历史主义的倾向;要尊重历史规律,而不是违反历史规律;要以先进文化意识和历史批判精神来审阅精芜并存、良莠难分的历史的原形态。这不是一个新解题。早在15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已明确指出必须以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来指导历史剧的创作。但在当下的创作实践中,这种观念经常缺席,因此,仍有重提之必要。否则,“帝王史观”、“贵族史观”、“盛世之梦”、“粉饰装点”必将泛滥成灾,“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就无从体现。
其次是创作态度新问题。一个时期以来,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存在着严重的以游戏和玩笑的态度来对待创作的新问题,一些编导不是以严厉的态度来创作,而是游戏历史,调侃历史,乱语讲史,随意拿古人开玩笑。这种极不严厉的创作态度,严重地消解了作品的意义内涵,损害了历史剧的艺术形象。甚至有人认为历史剧的本质是游戏而非历史。不错,历史剧绝非完全等同于历史,但历史剧的本质也决非是游戏。早在20世纪60年代,史学家就认为“历史剧是艺术,也是历史”。我认为这才是历史剧的本质所在。这就要求历史剧的创作者,要具备历史家和艺术家的双重品格,既尊重历史规律,也尊重艺术规律。而我们的一些编导却无视这一点,比如《康熙王朝》的编剧甚至说摘要:“历史上的康熙怎么样,我并不知道,只能靠猜想和感情的期待去慢慢接近他,揣摩他。”这是历史剧创作的正确态度吗?仅仅靠猜想和揣摩能塑造出符合历史真实的艺术形象吗?这怎能不令人怀疑?
再次是创作方法新问题。古代题材的电视剧究竟应该怎么写?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新问题。这里关键之点是创作者怎样对待历史,怎样对待现实,怎样对待虚构的新问题,还是那句老话摘要:必须坚持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坚持历史主义和现实主义水融的创作方法。在这点上,近现代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态度比较审慎,因此,成效也较大。相反,古代题材的电视剧创作,穿凿、附会、篡改,编造的痕迹更明显,“硬伤”也更多,不要说逃不过史学家的眼睛,就连一般的观众也往往能看出破绽。
历史剧,既然是写历史,写历史中的人和事,就要尊重历史,尊重过去生活的积淀,注重历史真实,这仿佛是历史剧创作的一种“宿命”。同时,历史剧又绝非是历史,绝非是历史教科书,它还是艺术,因此,自然也要加工、虚构、再造,这也是势在必然。但一定要遵循艺术真实的原则,尊重艺术规律,注重历史和现实的内在联系,注重挖掘历史精神。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针对历史剧创作中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新问题,文艺界就展开过争鸣。60年代初又展开过讨论,史学家强调“历史剧必须有历史根据”。80年代初,还在讨论,戏剧探究家余秋雨强调,历史剧必须做到摘要:
一、闻名历史事件的大致情节一般不能虚构。
二、历史上实际存在的重要人物的基本面貌一般不能虚构。
三、历史的顺序不能颠倒,特定的时代面目、历史气氛、社会环境须力求真实。
四、剧中纯属虚构部分的内容,即所谓“假人假事”,要符合充分的历史可能性。
系统进入混沌区的迹象
1.PSTN的式微。贝尔发明电话一百多年来,以交换技术为核心的PSTN固网电话一直是电信产业的核心。20世纪80年代移动技术崛起,PSTN在电信市场中的地位不再唯我独尊,全球各地的市场纷纷出现固网的话务量或普及率被移动网路替代的现象。互联网兴起后,90年代末期部分PSTN的用户接入电路(最后一里)被ADSL化,而PSTN的核心网路也因IP骨干网路的大量建置,开始边缘化。不过,真正致命的打击则是随着用户回路IP化所导致的VOIP的普及,特别是免费Skype等的快速成长,使PSTN的营收严重“蒸发”。今天已可看到如英国电信等国际大业者,开始执行从2006年起让PSTN逐步除役的计划。失掉了PSTN这根旧支柱后,未来的电信产业谁主浮沉?
2.移动语音服务的饱和。移动网路原本是最有机会接替PSTN地位的,但移动服务从一开始发展就过于着重传统的语音服务,以致于普及率渐趋饱和时,制约于价格竞争,全球各地纷纷出现ARPU下降与增(话务)量却不增(营)收的困境。要想维持移动营收的继续成长,只有两条出路:1)创造成功的增值服务产品,以增加ARPU;2)对外寻求尚有成长空间的他国移动市场,拥有其部分股权或参与经营,使总营收增长。但这两条路都有相当的挑战性。
3.无线技术的颠覆性潜能。WiMax技术来势汹汹,一旦与其配套的用户端AP开始商用化,由于它能以很低的成本提供充分的带宽,对目前固网ADSL的接入服务以及移动的3G宽带服务,都成为一种具有高度威胁的颠覆性技术。这类新无线技术的出现,将会迫使ADSL必须向光纤升级,而3G也会被迫加速它的建置时程。否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技术的演进非常可能使既有的庞大电信王国,一夜之间被颠覆耗散。
4.宽带内容服务蓄势待发。宽带IP技术逐步渗入固网与移动的核心网路,再加上用户端接入电路与终端设备的宽带化,影讯(video)即将成为固网与移动服务在技术上的预设(default)规格。这时电信事业经营者的基本挑战是:能否善用“先带宽、后内容”的大形势,开出一条从用户书房到客厅的捷径,为自己创造一个可收费的宽带内容市场?在这条“捷径”上所遭遇的短兵相接对手是:目前正在积极进行数位化工作的有线电视网路业者。
5.城乡数位落差的扩大。开放竞争的电信市场,通常都会把资源与注意力集中在都会地区,于是“成本高、消费低、动力小”的乡村地区,相对的建设落差日益扩大,导致城乡发展严重倾斜。这时的问题是如何不使情况演变成积重难返,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
系统解构与成核的自组织作用力
复杂系统理论告诉我们,当整体环境发生剧变,老系统(PSTN为核心)必将解体进入混沌状态,然后经由跨临界分岔(新系统的成核机制)形成新的有序结构。这种“解构-成核”过程是由内在的自组织作用力(不受人类意志影响的无形之手的力量)与决策者有形之手(政策或策略参数)交互作用下而完成。以下说明代表无形之手的几股力量。
1.技术与市场因子。使既有市场解构的基本动力是功能更强、成本更低、品质更好,不断推陈出新的电信新技术。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具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就会去发掘如哈佛大学教授克里斯丁森所称的“破坏性创新的机会”,亦即:有无未被服务的市场、有无不满足的顾客、有无好过头的产品等──Skype以免费的VOIP打入网络族,一两年的时间内在全球创造几千万用户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产业生态系统演化。复杂、系统、宏观的质变是以微观单元的质变为基础的。在电信系统中,所谓的微观单元主要是指用户行为模式的转变。例如从使用PSTN转为在个人电脑上打电话;或如车载电脑的使用者通过同一显示介面,接打电话、收发e-mail、查看股市行情并下单、查询交通路况、收看电视新闻或热门连续剧。这类微观行为模式的改变,都将带动宏观价值链的重整,甚至导致产业结构的再造。目前已经看得出来的宏观趋势是:1)电信网络必须走上多元融合,才能提供消费者所需的全方位服务(包括数位广播);2)全球单一业务业者纷纷通过并购等手段,使自己转化为更具有适应力的全服务业者;3)传统垂直化(固网、移动分立)的监管架构必须转型朝水平化发展,否则将成为产业继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3.系统深层追求总体稳定与平衡的内驱力。电信服务只是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一环。电信服务如果出现严重的城乡失衡现象,以致危及社会生态系统的稳定,那么任何复杂系统都具有的内在自我修正机制,就会起而反制,来寻求城乡二元化矛盾的统一。当然所谓的统一不必是实体面(physical)的完全一致,但必须是服务功能面的相当。
跨临界分岔的关键性控制因子
复杂系统在无形之手影响下的演化方向具有群龙无首的不稳定性与不可测性;但政策参数的有形之手如果能有效导引系统内在的自组织力量,使它们能一致(alignment)朝向符合政策目标的方向发展,那么产业转型与价值链再造等都可以“因事之理,不劳而成”的方式完成。电信产业要有效走出混沌并开创新局,电信监管当局要扮演关键性的角色。当前全球电信监管机关共同面对的是如何设定以下几项政策参数的问题。
我们举办“翰墨丹青大秦岭”画展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用心中的爱和手中的笔,绘成最新、最美的画作,向我们伟大的祖国六十一岁华诞献礼;二是用传统的艺术形式,表现秦岭、赞美秦岭、宣传秦岭,进而让更多的人了解秦岭、关注秦岭、保护秦岭;三是展示西安地区着名画家的时代风采和最新艺术成果。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这是许多中华儿女对流经陕西的黄河、屹立陕西的秦岭的共识和赞美。秦岭不仅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而且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文化参照物。正是有了秦岭的气候屏障和水源滋养,才会有八百里秦川的风调雨顺,才会有周、秦、汉、唐的绝代风华。秦岭是一座名山,也是矗立在中国人心中的文明丰碑。中央电视台《大秦岭》播出后,全国人民对秦岭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成为XX年一个热议的文化现象。
宣传秦岭,就是宣传我们陕西,就是宣传我们西安,就是宣传我们自己。为了充分展现山水秦岭、人文秦岭的巨大魅力,展示陕西画家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水平,西安收藏研究院本着善待自然、珍爱生命、保护秦岭自然资源、开发秦岭文化资源的目的,用半年多的时间,倾心组织,诚邀我省老中青三代艺术家最新创作了一批反映秦岭自然、生态、动物、植物、山水、人物方面的国画作品,共同打造了一次写意秦岭的文化盛宴,以浓墨重彩阐释秦岭的山水和文化、秦岭的历史和未来、秦岭的厚重和辉煌。这次共征集国画作品71幅,既有大气磅礴的写意,又有浓墨重彩的工笔;既有书画界前辈的精品,又有后起之秀的力作;人物山水各展英姿,花鸟虫鱼俱显丰彩,这充分显示了陕西书画艺术的兴旺发达和蓬勃生机。参展作品中,以西安美院、陕西国画院、西安中国画院、省市美协、省市文史馆的专业教师、画家为主,肖焕、戴希斌、陈国勇、胡西铭、翟荣强、杨宏汉、罗宁、宋亚平、谢晖、王犇、陈斌、范朋杰等一批德艺双馨的名家新秀,热情参加了这次非同一般的文化创意活动,使画展的思想性、艺术性、专业性大大提高,美不胜收的国画作品,无疑彰显了西安地区国画艺术的水准,表现了书画界朋友们较高的艺术修养,得到业界和观众的好评。西安博物院非常重视这次画展,给我们以很大的帮助。在此,我代表西安收藏研究院向西安市文物局、西安市文史馆、西安博物院和各位画家、艺术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1、关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国外1980年左右在讨论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矛盾时形成的。1987年布伦得兰委员会(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解释:“可持续发展是满足目前需求而又不降低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1992年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RobertSoIow下定义:“可持续发展要求下一代至少能和现代一样生活得好”。我国是在1989年至1992年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公约谈判时引人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的,当时向国务院领导汇报气候变化谈判问题时, 国务院领导肯定了国外可持续发展的提法, 以后就常见诸报纸。
2. 我国电力工业存在的问题
2006 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突破6亿千瓦,全国电力供需基本实现平衡。全国发电企业供电煤耗366g/kwh,同比下将4g/kwh,但是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50g,相当于一年多消耗1.6 亿吨原煤,节能潜力很大。这说明我国粗放型增长和能源利用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观,电力行业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电力工业对环境污染巨大
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254.9万吨,比2003年增加了142万吨,造成我国大面积国土的酸雨污染,每年因此造成的损失超过l100亿元 目前火力发电二氧化硫排放占工业排放的56% ;烟尘排放量占工业排放的33% 。尽管政府限制燃煤电力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但是现行的控制政策和措施力度显然够,尤其在令国大面积的缺电的形势下,老机组脱硫和小火电机组的政策性淘汰进展缓慢,到2004年底,仍有1560多万下瓦小火电机组未关停 即使通过电力能源结构凋整,逐步降低燃煤发电比例,到2020年,燃煤机组容量电将达到6亿千瓦左有,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污染必将加大。
2.2 电网建设滞后于电源建设
实现电网与电源协调发展是电力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长期以来,电网建设投
入严重不足,电网发展严重滞后。特别是近两年来,随着中国电源建设和投产速度加快,发
电装机每年以超过6500万千瓦的速度递增,电网建设与电源建设不协调、电网建设严重滞
后于电源建设的矛盾日趋突出。电网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不足,主网架薄弱、抵御事故能力
不强,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中国电力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3.3 电能浪费严重
电力工业科技含量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表现在电能使用效率较低,不仅远远低于发
达国家,甚至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中国每创造一个GDP 单位的收益,所用去的电耗,是
发达国家的3~5倍。
3. 循环经济的涵义及电力的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是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生态经济,与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电力工业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循环经济是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生态经济,与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不同,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强调最有效的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把经济系统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使物质和能量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少量的废弃物,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环境的配置效率,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主要从控制工业污染的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废物最小化,零排放演化而来,因此它是针对传统“资源—产品—废物”线性经济模式的创新。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系统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最大限度利用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论文参考网。在循环经济下,传统工业产的“工业三废”得到二次或多次利用,以次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了单位能耗,减少了“三废”的排放,缓解了对自然生态的压力,提高了电力工业经营的效益。电力工业按循环经济理念,可以缓解长期以来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冲突。电力工业须基于循环经济下的新型发展模式,并结合技术创新战略,转变经济增长发式,树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循环经济性的理念,降低单位能耗,从源头控制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论文参考网。
4. 循环经济视野下的电力可持续发展对策
4.1 优化电力结构,发展绿色能源
2005 年,全国装机总量5.17 亿kw,平均装机容量仅为6.09 万千瓦,单机容量10 万千瓦以下小火电机组1.15 亿千瓦,占火电装机容量的29.4%,小火电机组供电煤耗比大型机组多耗30%~50%,同时,小火电机组排放二氧化硫和烟尘分别占电力行业总排放量的35%和50%。从全局,系统和长远的观点来看,结构调整是电力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电力工业的发展要坚持提高能源利用率,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电网建设要坚持统一调度,提高电网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完善电网安全措施;加快电源结构调整,优化发展火电,淘汰能耗高不经济的小机组;有序开发水电;鼓励新型绿色能源开发,积极推进核电建设,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根据我国资源分布特点,因地制宜优化电力的地理格局,继续推进西电东送,北电南送,全国联网,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
4.2 开展需求侧管理 提高用电效率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改变电力用户的用电方式,提高终端的用电效率,具体做
法:一是对用户峰谷时段的用户进行细分,根据不同企业生产用电时段特点,归类到不同时
段内,以便于对不同时段的电力用户采用技术,政策,价格,法律等不同措施。二是调峰错
峰,开发低谷用电市场。三是对低谷时段的电力用户,根据电网承受能力,电网负荷率等情
况制定低谷用电鼓励政策,从而以现有资源达到最大供电效益。[4]近两年,通过转移高峰负荷,每年约节省电力1000 万~3000万千瓦。
4.3创新清洁生产技术 加大环保力度
清洁生产着眼于清除造成污染的根源,而不是清除引起的后果,其实质是把预防污染的
综合治理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使污染物产生量,流失量和治理量达到最小,资源得
到充分利用。论文参考网。
电力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减少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最小化。为经济社
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清洁高效的电能。在生产过程中,合理转换一次能源,提高能源的转换
效率减少自身的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生产和排放。在缺水地区推广空冷机组,鼓励利用城
本世纪前20年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时期,经济总量将以年均7%以上的速度递增,对能源特别是对电力的需求会更加旺盛。由于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很低,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能源和环境资源不足将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两个长期的制约因素。在经济,能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中,电力工业必然要走高效、洁净和廉价的发展道路。然而,我国电力工业在获得巨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电力工业的发展愈来愈受到资源和环保的制约,另一方面电网负荷率的下降,致使系统发供电成本逐步上升,企业经济效益下降。
目前中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CDP的年增长率持续保持在8%以上,2003年CDP己达14000亿美元,但人均CDPR为1000美元,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必然的趋势,国民经济的增长必然伴随着对能源电力需求的增长,2003年底全国电力总装机己达3.91亿KW,年电量为19000亿Kwh旭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仍然出现了部分地区电力供应不足,拉闸限电频繁。由此可以预计的电力增长前景为:2004年将突破4亿KW,2010年达到6亿kW,2020年将达到9.5亿KW以上,这是一个可观的增速。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国民经济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电这一能源。我们也注意到,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出现程度不同的电力短缺现象。曾经消失多年的缺电警报在许多地区又重新拉响,并且还有逐渐蔓延的趋势。这极可能意味着电力供求的拐点已经出现,有关专家更是预言:“十五”后三年电力短缺已成定局。因此如何解决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对能源需求的矛盾,是值得我们探索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2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电力发展对策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由于各地区电力系统运行的差异,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状况的差异,使得建立电力市场的规则不尽相同。从电力市场中不同成员需要的技术支持系统的功能上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类:用于电力市场交易管理机构或调度中心的电力市场运营技术支持系统,用于发电企业报价决策的支持系统;用于输(配)电企业的输电方案决策支持系统,用于供电企业的市场综合技术支持系统,用电售电企业的购电决策支持系统等。
电力市场作为一门新型的理论,其始终处于不断探索与发展中,即使在发达国家电力市场也处于发展完善之中。由于我国电网自动化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为了全面推进电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我们认为需要重点解决一些影响发展的问题。初步考虑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新确立各参与主题的地位和作用
一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电力发展中始终处于战略主导地位,需要政府不断完善各行各业的用电法规环境、政策环境和监督管理环境,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克服电力资源的不合理使用的宏观障碍,最大限度地实现全社会的资源优化配置和环境保护,使政府、电力企业和用户等参与者同时受益。
二是电网公司:与终端用户密切接触的电网公司不可回避地将成为电力资源的使用主体。在政府的领导下,电网公司应积极协助政府制定电力资源应用的激励政策和法规,在实现政府节能增效规划目标的同时,不断提高供电服务质量和降低系统建设和运行的成本,
三是发电企业:发电企业是电力资源的产生源头,需要相应的电力资源调控政策。
四是设备制造企业:在电力资源发展过程中,设备制造业处于技术装备保障主体的战略地位。其任务是在不断满足市场对廉价高质量节能产品需求的同时,及时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节能节电产品。
五是能源服务公司,在电力发展中,其处于节能实施中介的地位,在国家法规和政策的范围内,调动资金和技术的力量帮助各类用户进行节能改造,在帮助企业取得节能改造效益的同时,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六是电力终端用户:在电力发展中,电力终端用户处于节电调荷主体和受益者的地位,电力终端用户具有遵守国家用能法规的义务,并应主动的利用已有的节能增效的激励政策、技术和服务等资源来进行节电调荷,优化用能方式,降低用能成本,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2)重点研究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励与利益分配机制问题
在全面贯彻落实各项责任制的前提下,解决体制与机制问题。当前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制定合理的分时电价,如何理顺电网公司实施投资回收机制,如何落实企业推进节能受益机制等。
(3)统一部署,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要尽快对未来十年甚至是二十年电力发展进行整体规划,确定我国发展电力的各阶段任务,投资安排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以有效推进电力发展,使电力发展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4)环境保护
2信息的安全性较低
虽说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一直不低,但是,近几年,因为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电力能源方面的优势被发挥出来,与其他能源相比,该能源使用起来更加的方便,并且没有污染,总的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受到能源的影响,如果能源不能被好好利用,可能会对我国的整个社会的安全性受到威胁。所以,考虑到以上的几个因素,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的安全性尤为值得深思。在现代社会,随着现代化科技的发展,有些不法分子怀有不负责任的心态,使得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受到考验,因此,为了使得电力行业与计算机服务业协调一致地发展,只能将这些问题重点地进行考虑。
3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然发展趋势
经过对电力系统信息化的研究,我们发现其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信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企业在发展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下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必然发展趋势。
3.1对信息化的标准进行统一的制定
根据相关的规定和要求,我国在电力行业的信息标准制定的不够完善,这就造成了工作人员在执行的时候,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当期的现状进行分析,务必建立属于电力行业信息化的标准,具体来说,在制定标准之前,相关人员需要对现在社会上新的电力行业的信息化标准进行学习和分析,然后要经过不断地深入和研究,针对我国目前的现状,早日将统一的电力行业信息化标准制定完成。标准的制定对电力行业信息化的发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对于电力信息化平台的构建
目前,因为没有统一的电力信息化平台,所以,很多问题都不能被解决。实际上,建立统一的平台对解决信息和软件的问题是大有帮助的,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对电力信息化平台进行统一的搭建。为了使得电力行业的发展能够一体化,在对信息的采集与整合上需要下足一定的功夫。
4电力系统信息化管理方法研究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对于电力系统信息化而言,必须对其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要想对信息化管理模式实现长足的发展,需要依靠下面的几个方案,具体来说:
4.1管理信息系统、电力生产系统、电力营销系统有机结合
如MIS与EMS等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双向传输,形成综合信息系统。其中,各个系统相结合的优势非常显著,以生产系统与管理系统结合为例,生产系统的数据,可以为管理系统的正确决策提供支持,相应转变为合理高效的指示指导生产系统的工作。再以生产系统与电力营销系统结合为例,生产系统中遇到的多种故障停电、计划检修停电,都会对营销产生影响,相应的营销的业扩报装也需要电力生产的配合,这些原本需要人为进行沟通协作的事情,结合之后,便可以直接获得,不仅减少了沟通的时间,更是形成了简单、快捷、便利的工作模式,非常有利于系统的高效运作。
4.2信息化网络安全的提高与强化
电力企业的发展要与网路的发展协调一致,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必须在网络的建设时,考虑多方面的问题,因为信息化网络安全不仅涉及到两者的共同发展,对采取的措施和运用的技术也有着一定的要求。因此,电力企业的网络安全需要充分考虑一下要求:尽量保持原有的网络拓扑结构,以便系统结构及功能的扩展;保持网络原有的性能特点,即对网络协议和传输具有很好的透明性;提到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同时不应影响原有操作的便利性;较低的维护量和网络管理工作量,较少的人员长期工作量;一次性投资,可长期使用,长期的维护费用低。
人是要有点精气神的。因此,我们把“洗心”——提振教师精神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和切入口,狠抓三个“气”,即激发重振南中、立志翻身的志气,鼓舞团结拼搏、攻坚克难的士气,形成追求质量、比拼贡献的风气,激发教师追求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一是文化引领。学校提出了“坚忍笃学”的校训,确定了“建办一流的农村窗口学校”的办学目标,明确了学校发展愿景,以学校文化引领教师发展。二是精神激励。在教职工开展“与时俱进弘扬张家港精神,团结拼搏实现南中新跨越”主题活动,以张家港精神凝聚人心,激励全校教职工攻坚克难,争先进位。同时,对于教师取得的点滴进步,学校在教师大会上大力表扬,弘扬先进,营造争先氛围。三是活动凝聚。开展“我为南中发展作贡献”主题活动,开展“金点子”征集评选、“我心目中的教育现代化”大讨论等活动,凝聚人心,激发斗志。四是考核鞭策。学校制订《教师年度专业发展规划表》,将教师专业发展、教科研、学科质量提升等内容具体化、指标化,并与绩效考核挂钩,强化教师质量意识、达标意识、绩效意识,以目标倒逼教师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确保所订目标如期实现,体现“说了算,定了干,干必成”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
二、“洗脑”——思想引领,提高思考力
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教育形势的深刻变革和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迫切需要教师更新观念,实现专业成长与业务提升。一是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拓宽教师专业视野。学校每学期都邀请省内外名师来校作专题讲座,分期分批组织教研组到市内外名校学习取经,促进教师拓视野、换脑筋。二是大力实施“三名计划”,引领教师专业成长。2012年9月,学校启动“挂钩名校、结对名师、聘请名家”的“三名计划”,学校与苏州市立达中学签约结对,组织青年教师向苏州市名师拜师学艺,聘请苏州市区骨干老师来校任教,聘请教研员来校蹲点指导,建立“名师工作室”,使青年教师能更近距离、更直接地学习名师崇高的师德、先进的教育思想、高超的教育艺术。三是开展教师阅读行动,营造读书风气。建设“读书吧”,引导教师学理论、转观念、促成长。四是定期举行“青年教师沙龙”、“班主任论坛”、“笃学大讲堂”,交流研讨教育教学问题。“青年教师沙龙”主要研讨教学问题,“班主任论坛”主要研讨班集体建设、学生管理问题,“笃学大讲堂”主要是邀请专家、行家来作讲座,各有侧重,每月分别举行一次。五是以课题为抓手,进行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观察和专项培训。学校承担的苏州市“十二五”教科规划课题《新课程下提升教师教育能力的实践研究》,可以说是为教师专业发展量身定做的。根据课题研究内容,我们对教师的德育、教学、教科研等能力进行了调查摸底,对有着相同教育能力缺陷的老师,学校聘请专家有计划地进行专项培训和指导。
三、“洗手”——规范常规 ,强化执行力
(二)逐步放开的发、售电价格监管。随着技术变迁等因素所导致发、售电领域自然垄断特征逐渐弱化,其电力价格应由市场竞争形成,从而使其价格监管需求降低。按照规制经济学原理,在能够实现比较充分竞争的业务领域内,政府应放松规制,力求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然而,政府对售电价格监管政策的放弃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一,由于电力产业的发、输、配、供四个环节之间需要高度的协调性,电力产品的生产价格及输、配电价格会通过转移价格影响最终的零售电价。因此,在售电领域还没有被完全放开的阶段,政府对电力零售供应小的环节仍实行价格监管显然是必要的。其二,电力产业是一个特殊行业,作为一个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基础产业和公共部门,电力产品的准公共品特征使其无法摆脱政府监管的需求。电力产品的终端用户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价格变动的涉及面广、对社会经济影响大,公众的敏感性强,政府对电价的监管关系着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及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电价监管是电力产业安全、可靠、高效运行及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出于这种考虑,即使在电力市场化改革提出在发、售电领域引入竞争的情况下,电力准公共品的特性也会使售电的价格受到较多限制,不可能也不应很快放开。
二、电力市场准入的监管需求
(一)确保规模经济的发电市场准入监管。在电力产业发、售电领域引入竞争的市场化改革之前,电力产业作为资本密集型的国家基础设施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如网络经济性、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及资本沉淀性),决定了它一直以自然垄断产业而存在,并进行纵向一体化的垄断经营。因此,发电市场的准入有政府监管的需求,并一度受到政府严格的进入限制,目的是确保规模经济,避免过度竞争。我国实行电力项目行政审批制度,大中型电力建设项目由当时的国家计委审批,小型电力建设项目由省级计委审批。而且,由于电力生产具有的规模经济及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倘若政府对电力生产领域的准入不加限制和监管,很容易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及效率低下的小水电厂、小火电厂的大量出现,造成资源配置不当和环境污染。
(二)可竞争市场与电力准入监管的放松。随着电力产业发、售电环节自然垄断特征的淡化,其可竞争市场潜质日益显露,政府对发电领域的准入监管理由也开始变得不充分。同时,许多国家已认识到电力产业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市场竞争机制,传统的政府对发电领域严格的一74一进入控制经常导致电力建设投资短缺、电源建设不足及出现寻租、腐败现象。由此,各国开始在电力产业的发展中逐步重视并不断强化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兴起了电力产业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市场化改革,发电和售电领域与原来纵向一体化垄断的电力产业分离开来,成为竞争性电力市场。由此,各国政府进一步解除对发、售电市场准入的限制。
(三)维护有效竞争与发、售电准入监管的重建。电力竞争性市场的形成并非意味着发、售电市场准入的监管需求完全消失。事实上,很多国家在电力行业放松规制的同时,对电力市场的发、售电环节的准入进行了监管制度的重建。即在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发、售电环节的市场准入体现了再规制的需求。对于引入竞争的电力产业而言,尽管在发电领域引入竞争机制、采用宽松的市场准入,有利于各类发电公司进行公平竞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提高效率,可保证和推动电力工业持续发展。但有效的竞争必须依赖于结构完善且有组织的市场,而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完美的竞争性市场,竞争者总是会利用市场中的每一个弱点和漏洞。如,电力产业的在位发电厂商往往可以利用其在位优势,设置限制竞争障碍,对电力市场开放后的新进入者进行排挤,或卖方价格联合,以及恶性竞争或兼并,最终形成另一种垄断状态,损害公众利益。这意味着,政府为电力市场确立一套保护公平竞争的市场行为规则,创造一种公平的比赛环境成为必要。
因此,在可竞争的发、售电市场,政府放松原来对市场准入严格控制的同时,以公平、透明的准入条款限定企业进入市场的资格,并按照统一的市场规则来规范企业在市场中的经营行为,可以促进竞争性领域的电力企业公平进入市场,且维护有效竞争的电力市场环境,确保竞争的活力和效率,这也正是电力准入再规制的理由和目的。
三、正外部性与电力安全、普遍服务的监管需求
(一)电力系统安全监管。电力产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产业,它的安全、稳定运行支撑着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增长。电力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行业,为其他行业提供动力支持和保障供给,带动相关产业(如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此外,电作为一种准公共品,是企业和居民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其供应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必须得到保证。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安全供电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进行电力改革的国家而言,电力体制处于调整转换的过程中,电力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必然会使既定的各利益主体之间产生利益冲突,如中央与地方、电网企业与发电企业、电力企业内部的主业和辅业之间。而且,由于不同地区间能源丰缺的差异及国家范围内电力供应的不均衡,必然存在一些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状况,这些因素都将对国家的电力安全产生潜在的威胁。因此,政府有义务和理由全力保护、维持和增进电力产业的这种正外部效应,即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是政府对电力进行社会性监管的首要内容。
(二)提供电力普遍服务。电力产业的经济社会特征决定了提供电力“普遍服务”的必然性。电力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
务与人们的正常生活密不可分,是一种基础、普遍的服务需要。电力产品的准公共品特征也决定了政府应通过贯彻执行电力普遍服务方面的标准,确保消费者享受平等服务以及社会福利不受损害。从本质上看,电力普遍服务的监管,作为政府的公共政策目标,属于政府的责任。电力普遍服务是政府社会性监管的一个内容,如何设计普遍服务机制,更好地监督普遍服务政策的实施也是政府监管政策中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