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7 16:18:4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加强网络舆情监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

篇(1)

2强化互联网行业和相关媒体的自我约束意识

网络媒介作为互联网行业的一个分支,要想真正地管理好网络舆情,只靠国家相关部门的约束和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从事这一行业的相关媒体的共同努力,确保自身的行为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处于互联网行业中的各公司、各媒体,应该成立各自的行业监管协会,对于违规行为,应该及时制止并督促其改正,对于行为比较恶劣的,可以采用法律的手段进行制裁。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行业中的每一成员严格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加强网络资源的审查,这样在面临突发事件时,才可以有效地避免网络舆情乱象的发生,使得网络环境得到平稳、和谐的发展。

3加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能力

尽管国家一直在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但还会有一些网络舆情失控的现象发生,在面临这些问题时,相关部门应该就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及时找出事情发生的原因,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日常的训练中,加强对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能力。在行业内部,应该加强网络管理工作者的综合能力,定期组织他们进行学习培训,明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基本理念和思想,开展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工作,定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实情演练,提高他们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处理能力,避免在发生突发事件时束手无策。坚实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者是净化网络环境的基本保障,因此加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篇(2)

“微时代”的发展,网络舆情在社会上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日益明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也愈发显著。本文通过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梳理和探讨,总结和指出网络舆情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策略,进一步加深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科学认识和发展指导,培养大学生自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网络化为大学生架起丰富的网络知识体系,同时也对他们的网络使用控制力、网络文化辨别力、网络道德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舆情的互动交流利于大学生的思想表达和意见阐述。但是多元化的网络舆情难免充斥着消极言语和不满情绪,从而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错位,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校园网络舆情信息更新慢;在舆情引导方面没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容易引发舆情危机。当前我国高校网络舆情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发展滞后,对大学生缺乏约束力

一方面,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人才稀缺。高校舆情管理团队中缺乏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心理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综合知识的有经验精英人才。另一方面,高校管理手段滞后、管理方法老套,缺乏安全保障的校园有害信息过滤系统和强制有效的网络监控系统,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行容易因缺少必要的行政及法律监控的约束,丧失伦理道德自律控制性。

(二)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平台管理不到位,对大学生缺乏吸引

高校的网络舆情信息平台的、引导与监管还处于一个相对滞后的阶段,信息量少、更新不及时,无法满足大学生获取第一手即时信息,致使大学生将获取信息的渠道引向他处。

(三)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不够充分,对大学生缺乏指引力

其一,网络舆情的引导人员对思想政治理论认识不深,面对复杂的西方思潮,容易产生错误认识,进而宣传错误的西方价值观,诱导大学生走向歧途。其二,舆情的引导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运用不当,没有灵活、充分运用灌输法、因材施教法等方法,缺乏运用“创新思想政治的网络载体”方法来促进大学生对教育信息的感知与接受。

(四)大学生心智不够成熟,对高校网络舆情缺乏辨别力

大学生心智尚未成型,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判断标准,容易陷入切身利益相关的“自我”当中,引发系列的同理心和共鸣。盲目的感性认知混淆了网络事件的是非、真假、偏全,对于网络认识有失偏颇,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

二、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在“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都展示了互联网时代的印记。高校网络舆情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载体,也优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方式和手段,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深刻性、广泛性和渗透性。

(二)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大学生还未形成足够成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有关网络事件的舆情真伪缺乏清晰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不良的高校网络舆情使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受到冲击,扭曲大学生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甚至是诱发大学生丧失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2.网络的匿名性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不力,使得大学生放松了对自我道德的管束,引发了系列的网络道德伦理新问题,如道德意识弱化、道德情感冷漠、道德行为失范等。

3.网络传播媒介形成的网络舆情负面作用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起着巨大的阻碍作用。沉迷于虚拟交往世界的大学生,不仅有交际障碍,还容易受到虚拟世界的违法犯罪舆论的蛊惑,变得冷漠自私。

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政府部门及高校的积极关注。

三、对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充满了挑战,我们要积极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提高其时效性。

(一)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主体队伍建设

1.成立高校网络舆情领导小组和危机管理小组,通过分工明确的分层责任制负责对日常校园的网络舆情进行监督,对师生的网络言行做出有效的规范;对校园网络舆情进行系统分析,做好预警和公关工作。

2.打造一支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信息技术能力突出的网络信息管理员队伍,负责处理谣言、恶意灌水、攻击诽谤、歪曲消息等过激行为,确保高校网络的正常运行。进一步发挥网上评论员队伍的重要作用,做到主动思想健康的贴文,引导舆情的正确方向,及时回帖;对于消极因素迅速回应,管疏结合,引导学生冷静思考、理智看待问题。

3.建立专业过硬的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教师队伍

(二)加强高校网络舆情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建设

高校要更加注重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网络心理教育,重视大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和谐人格的形成。

(三)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环境建设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社会舆情环境建设、法律法规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良好的舆论环境能使大学生避免受网络校级、偏颇的影响,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四、结语

网络舆情已走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要注重高校网络舆情的现实价值,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工作,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主体队伍建设、客体教育建设、环境建设,不断优化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和科学化的工作方法,营造和谐的高校网络舆情环境。

篇(3)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252-01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的兴起,网络信息传播快捷高效。但有个别人却把一些正常的社会问题进行恶意炒作、颠倒黑白,给网络宣传信息管理工作带来新挑战。因此,加强网络信息宣传管理已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重点工作。笔者作为一名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现浅谈一下个人见解。

一、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宣传文化战线的同志对网络等新型媒体缺乏足够的认识,存在着对网络媒体、网络舆论的误读和不适应现象,对网络存在偏见,消极对待,对网络舆情置若罔闻,反应缓慢;有些基层领导和宣传文化干部还不熟悉网络,有的甚至不上网、不知网、不懂网,面对负面舆情只能束手无策,甚至采取“鸵鸟政策”,更不用说把网络变成重要工具,对网络舆论,动辄采取封堵、躲避质疑、推卸责任等方式,不但使自身越来越被动,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二)技术装备落后

网络技术的创新发展不断带动新业务、新领域的出现,无线接入、手机上网等新兴网络技术和微客、博客、QQ群等Web服务平台的应用普及给舆情监测带来更大的挑战。网络信息宣传监测手段是借助百度等搜索引擎,不仅对个人空间、QQ群等对象无法进行搜索,而且没有搜索结果统计分析预警等功能,许多环节亟待完善,已远不能满足专业应用需求。

(三)管理团队薄弱

目前,一些县级网络信息宣传管理办公室专业人员编制仅为3――8名工作人员,乡镇级就没有成立相应的组织机制,有限的工作人员面对网络舆情日益复杂局面往往顾此失彼,难以监测到形形的负面舆情信息。同时,缺乏专业管理人员,缺乏一些“黑客”级别的网络高手,难于适应新形势下舆情监管的需求。

二、加强网络舆情监管的几点建议

(一)围绕中心,唱响网上主旋律,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一是要做好主题策划。根据网络自媒体、多媒体的无限量、能持久的特点,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发展要求,县级政府网站,各乡镇(办)、县直各单位网站及县内其他各类网站,要围绕地方区位资源优势、特色亮点工作,叫响主题宣传;二是要做好典型推介。要善于整合地方新闻资源,立足正面鼓劲这一主线,将宣传的触角、视野延伸至网上、覆盖到网络,在县内各大网站的重要频道、重点栏目、重要位置,全力推介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三是要做好互动宣传。要把网络宣传与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相互统筹、相互结合,通过网络直播、视频、图片、评论等形式开展正面宣传,形成地方媒体资源互联互通、互发互动的大宣传格局。

(二)搭建平台,关注网民意愿,解决网民合理诉求

做好网络宣传管理工作的关键点是做好舆情信息的前期疏导工作,而完善建立网民舆情平台,积极解决网民合理诉求,为群众解疑释惑是管控舆情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加快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网站建设。要进一步拓展、做大领导信箱、网上舆情平台,让网民便于进入、乐于进入,确保网上舆情传输有平台、有阵地,要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让群众诉求得到及时回应,为社会和谐创造有利环境;其次,要完善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各单位各部门要配备网络发言人和若干网络评论员,各单位各部门主要领导要以网络发言人的身份,经常与网民交流互动;县级政府网站要协助县委各部门、各乡镇(办)、县直各单位网络发言人做好与网民的在线交流等工作,尽力为网民释疑解惑、排忧解难;最后,要严格落实网络舆情属地管理制度。对于网民诉求合理、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立即予以解决;对于应该办理、但一时不具备解决条件的,尽早加以解决;对于不符合政策法规的,也应及时说明原因,防止小舆情无限发酵、放大。

(三)沟通协调,互联互通互动,引导舆情发展趋势

篇(4)

目前,我国网络实名制尚未得到全面实行,对网络舆情的监管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言论自由在虚拟的网络平台存在着失控的风险。网民一旦受到“网络水军”的挑衅,极易把事件当事人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极易形成网络舆情导向与司法公正之间博弈较量,面对新兴媒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开展好、把控好网络舆情管理必将成为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管理对象的复杂性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与传统的社会舆论不同,首先是网络舆情存在的空间是虚拟的,民众对社会各方面产生的言论和观点是通过虚拟的网络进行传播的。网络舆情管理对象不仅包括网络舆情的主体和客体,还包括网络舆情存在的载体,即媒体本身。舆情管理对象的复杂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舆情主体的不定性

在网络空间里,民众言论自由具有广泛性和平等性,也就是说对特定的事件,公民个人对是否发表言论、发表何种言论、就哪一事件发表言论有其自主性。因此,就某一具体事件参与到网络舆情中的人无论在人数还是范围上并不确定。

2.网络舆情客体的复杂性

一方面,社会管理者、企业、个人等各种客体的类别之多,范围之广;另一方面,客体所持有的政治观点、社会认识、道德标准之杂。二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网络舆情客体的纷繁复杂、多元多样性。

3.舆情载体的局限性

虚拟性和匿名性,网络的这一特点有利于人们发表意见,借助这个新的舆论空间,政府可以更真实地了解社会事件和基层民意动态,从而及时调整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政策。但是,虚拟性和匿名性同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惑,网民言论的真实性、正当性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有时使人们难以判断,虚假信息和民意失真的情况大有发生之可能。

二、管理中政府角色肩负的特殊双重性

舆情管理中的政府角色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政府是网络舆情的监督者和管理者,面对与日增的数量及无限膨胀的事件规模,网络舆情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网络言论使得人们在网络发表的意见和看法缺乏必要的理性约束,极易导致“网络暴力”和“道德绑架”。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的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差距问题,极易诱发网民的不理性言论,产生“仇富”“仇官”心态,进而在网络这块自由天地里无拘无束地滋生蔓延。由此可见,政府必将承担起网络舆情的监督者和管理者的职责,为网络舆情健康茁壮发展保驾护航。

另一方面,政府也是网络舆情的参与者。面对网络舆论这片广阔的新空间,地方政府也应该克服原有体制机制的束缚羁绊,开拓进取,紧紧抓住互联网媒体带来的无限机遇,通过转变政府工作方式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群众排忧解难,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三、舆情管理空间的虚拟无限跨越性

1.表现在舆情管理涉及了现实与虚拟两大空间

网络舆情发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而参与网络舆情的组织或个人存在于现实空间。因而,网络舆情的发展一般经过由线下到线上再到线下的空间转移。例如,现实中发生某一社会热点事件是为线下;从网民在网络表达观点态度开始,到网络信息的交互式传播和集聚形成社会公共热点问题,再到公共意见的发酵形成强大的网络舆情是为线上;最后从网络舆情发展到引发公众的广泛思考是为线下。

2.网络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

在这种虚拟介质中,信息能够实现迅速汇集,实现即时互动。

也正因为如此,参与到网络舆情大潮中的个人极大可能会分布在不同的现实空间领域。例如,“一带一路”“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公车改革”“油价兜底”等都引发了各地网民的热议。

3.表现在舆情管理涉及了不同虚拟平台

网络平台的多样化发展,以社交元素为基础的平台应用发展稳定,使得网络舆情从显现、发酵、形成、变化和消解都不仅局限于某个单独的网络平台,微博、论坛、微信等虚拟平台之间的信息传播变得更加频繁。大数据技术重构和网络平台本身所具有的裂变式传播特性都给网络舆情管理带来深度的挑战。

篇(5)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互联网从边缘媒体的角色,已经发展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6.88亿网民,6.20亿手机网民,使网络成为各个社会群体利益诉求的汇聚平台,成为最喧哗、最庞杂的舆论场。在互联网媒体化、社交化的态势下,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和互动也在日趋紧密,社会的运转方式以及政府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改变。准确掌握和及时研判舆情走势,可以有效地提高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促进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行。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新的社交媒体环境下,政府如何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舆情治理机制便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

一、当前政府网络舆情治理中存在的难点

网络舆情治理是指政府机构在掌握网络舆情传播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多种资源和手段对网络舆情的发展、扩散和消解进行干预与引导,发挥舆情对于政府管理的积极作用,降低和消除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网络舆情由网民、政府、媒介等相关主体产生和推动。其发生过程是,与政府相关的舆情通过网络媒介产生、扩散,引发政府关注,政府根据舆情发展动态,借助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引导舆情,实现与网民的政治沟通。舆情治理需要相关利益主体的共同配合,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网络舆情产生的社交媒体平台以及党的宣传阵地的传统媒体从不同角度推动引领着舆情的走向。然而,各个相关主体对于舆情的认识和应对方式由于体制、机制、资源以及意识等问题,使政府的舆情治理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部门:新媒体平台作用甚微,被动应对成常态

目前政府对舆情的治理主要依托各职能部门的宣传部门和信息监管部门进行,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开通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方式建立专属的新媒体信息渠道。这类新媒体平台在日常运营中担任政策政绩宣传和规章制度公示的角色,信息以单向传播为主,未能对的热点及时回应,度较低。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市、县一级政府人员尚未正确认识网络民意对于政府工作以及对政府形象的影响,未能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及时了解群众诉求,及时化解社会负面情绪和矛盾,在危机事件发生后通常采取“事后救火”的方式被动应对,表明出政府部门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也说明政府部门缺少对新媒体环境下传播规律和传播手段的科学认识。

(二)传统媒体:话语权消解,用户关注度有限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传统媒体有大量专业和经验丰富的新闻从业人员,在内容生产方面有着绝对优势。在互联网环境下,传统媒体精心打造的正面宣传话语在互联网中迅速被消解,网络的去中心化和扁平化特征加剧了受众对于传统媒体宣传话语的不信任和抗拒。在社会化媒体大行其道的背景下,传统媒体的受众流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传统媒体的“受众”一跃成为新媒体的“用户”。受众流失,传统媒体的舆论影响力下降,虽然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已经做过多种努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影响力十分有限。纵观传统媒体的媒介融合尝试,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移动新闻客户端成为众多媒体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究其根本来讲,仍是乏善可陈,尚未出现平台级的新媒体应用产品,其影响力的实现依赖于商业型互联网企业搭建的超大规模用户平台。

(三)网络媒体平台:缺少行业自律,删帖行为推动舆情发酵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崛起,今日头条、网易新闻、腾讯新闻等移动新闻客户端强势发展,自媒体也随之迎来了新的巅峰。社交平台和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发展极大地释放了公众话语权,公众有了更多的发声渠道。“众声喧哗”成为民间舆论场的代名词,网络谣言泛滥,网络水军肆虐,加之社交网络去中心化、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等特性,各种新媒体平台成为社会矛盾的集中出口,极易出现舆论难以控制的局面。网络媒体平台在内容制作、、转载等环节较为随意、缺乏监管,在内容违规后采取删帖等简单的处理方式,使得舆情不断发酵,甚至出现难以挽回的后果。还有一些网络媒体平台视商业利益为唯一追逐点,放任甚至炒作渲染网络谣言等违法违规信息,缺乏行业自律,有的利用法律监管的空白,通过技术手段营销不法和不实的信息,将企业的社会责任置于不顾,给舆情的社会治理埋下各种隐患。

二、网络舆情治理的优化建议

(一)各级政府部门应建立常态化舆情预警机制

在技术和政策的双重推动作用下,各级政府部门基本建立了专属的信息渠道,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正有序推进。政府通过门户网站以及政务微博、微信平台的信息成为民众获取政务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舆情是民意的重要体现,舆论引导工作事关整个决策体系,不能单单依赖各级宣传部、网信办等主管部门,各个职能部门、各个岗位都应该具备舆情预警意识,将网络舆情作为政府日常工作以及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现阶段从新媒体平台上进行舆情采集、监控、研判、预警等工作已经有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建立完善的分行业、分部门的舆情监督预警机制,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全员参与,并进行常态化运行。

此外,为了建立更有效的舆情治理机制,可以从信息源头着手,考虑把舆论引导工作纳入公务员培训科目,依托各级党校、干部学院等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加强对行政机关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有关舆情应对工作的培训,了解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规律,自觉树立舆论引导的意识,强化舆情预警思维。

(二)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应扩大对媒体的监管范围

新形势下,“媒体”这一概念的外延在不断扩大。之前报社、电视台、杂志社等传媒机构在传统媒体时代,享有绝对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进入“万众皆媒”的时代,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平台级应用崛起,自媒体野蛮生长,各类微信公众号、大V的传播力、影响力甚至超越了某些传媒组织。因此舆论监管范围应该延伸,凡是参与时政新闻和评论的各类组织及个人都应该纳入管理对象的范畴。

与传统媒体相比,商业性互联网公司搭建的新媒体平台起步早、发展快、用户基数大,网络新闻客户端随即也成为用户接受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无论是门户网站搭建的Apps,如新浪、网易、腾讯等新闻客户端,还是具有媒体属性的技术公司,如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都应该成为舆论监管的重点。

(三)传统媒体应利用技术手段和资本手段建立个性化的信息传播机制

传统媒体一直承担着舆论引导工作的重任。新形势下,传统媒体可以创新方式方法,继续加强舆论引导工作。舆情治理工作承载于新闻内容之中,而作为专业的新闻内容生产机构,传统媒体可以利用技术手段的革新,注重宣传方式的创新,当下流行的H5技术、VR技术、短视频等形式都可以成为借助的手段。传统媒体应一改长篇累牍的通稿式宣传模式,化繁为简,以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用户”碎片化、移动化、重社交、重互动的媒介消费习惯。在分众化传播的趋势下,传统媒体必须针对用户的不同属性,建立更具个性化、精准化的信息传播机制,宣传信息自然也不例外。

实际上,地方传媒集团运用资本手段收购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具备一定用户规模的社交平台、游戏平台,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径。以浙报传媒收购游戏平台边锋浩方为例,交易完成后,浙报传媒可以直接获取大量用户,在自家的平台上进行宣传工作和舆论引导更游刃有余,同时又为传统媒体转型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可谓一举两得。

(四)社交媒体平台强化自身社会责任意识

目前国内的社交应用市场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各类信息汇聚的综合类应用,如QQ空间、微博等;另一类是细分、专业、小众的垂直类社交应用,如职场社交、社区社交、视频社交等。现阶段这两类社交应用都聚集了大规模的用户。相比传统媒体,社交应用更易出现“失控”状态。因此,这类平台应该成为舆情治理的重点。因此,舆情治理需要将社交平台纳入管理体系,将其作为舆论引导和管理的主要途径,督促社交平台履行职能,自觉建立舆情采集、研判的机制,可以设置关键词,实时进行动态监测,并将之常态化、日常化;重视排查有害信息、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建立定期汇报机制,并报备主管部门;强化网络平台的责任意识,督促企业将网络信息安全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纳入企业的考核指标体系,以期能间接加强对内容服务提供者的引导,确保互联网上的良性生态。

三、结束语

作为网络舆情治理主体的政府以及舆情传播的媒介渠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舆情的走向,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当都可能导致网络舆情治理的无效化。为此,有必要在新媒体环境下研究媒介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借助新媒体平台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网络舆情治理机制,破解网络舆情治理的难题,增加网络舆情治理的有效性、科学性和持续性,使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以及社会的正常运转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影响;对策

一、引言

随着社会转型不断推进,高校管理日益复杂,各种矛盾日益凸显和加剧,致使高校突发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方便快捷,使互联网成为人们捕获信息的首要渠道。尤其是思维活跃的大学生成为了互联网的中坚力量。他们通过网络渠道对高校突发事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使网络舆情形成强大的阵营,逐步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极大地影响了高校突发事件走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应对难度。积极做好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对建设平安校园和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定义和特征

1.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定义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在高校内部突然爆发的,不以高校管理者意志为转移的,对高校正常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极大影响的危害事件。常见的高校突发事件主要包括,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卫生类突发事件和高校管理类突发事件。随着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化,频繁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不仅损害了高校的形象和声誉,也在不断冲击着高校的安全和稳定,延缓了平安校园建设进程。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成为反映舆情的主要平台。而网络更加受到了擅长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和青睐,成为他们自由言论和自由发挥的场地。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指拥有不同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和情感依附的多元主体,以网络为载体,对所发生的高校突发事件作出的情感表达和主观评价的总和。在网络舆情中达成共识,形成具有导向性和公信力的言论和意见,往往致使高校突发事件偏离原有的运行轨道,加大了处理力度和难度。

2.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特征

网络舆情具有直接性、突发性、偏差性等特点。与一般网络舆情相比,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传播扩散迅速,社会关注度高。由于高校主体的特殊性,一旦爆发突发事件,势必备受社会关注,引起社会的强大反响。高校学生主体擅长利用微信、博客、微博、飞信、QQ等载体第一时间进行网络评论,使得信息快速传播,网络舆情迅速形成强大阵营,引起社会的广泛热议和争论。

(2)舆情效果不可控,危害力度大。新媒体时代,各种传播工具层出不穷,传播手段丰富多样。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人们可以在网络中畅所欲言而无需承担任何责任,使得信息的传播具有隐匿性和多元性,各种言论良莠不齐,致使一部分人利用网络渠道故意造谣滋事,夸大事实,甚至借机宣泄,恶意诋毁,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形象和声誉,使事发高校处于被动不利地位。

(3)舆情信息失真,引导难度大。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大部分主体是高校学生群体。由于年龄、知识水平相近,使得学生群体极易达成网络共识,形成强大的极具影响力的舆情群体。有些学生借机宣泄对学校的不满情绪,主观臆断,恶意夸大高校突发事件危害,很容易引起具有类似想法学生的共鸣。网络舆情一旦形成,涉及范围广、持续周期长、影响深度强,加大了网络舆情引导难度。

三、网络舆情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真实反映。及时关注网络舆情信息动态,化解网络舆情潜在风险,对创建平安校园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网络舆情作为一把双刃剑,客观真实的舆情反映有利于网民追踪实情,化解网民内心的疑惑,对社会活动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但客观存在的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1.网络舆情是高校突发事件爆发的导火索

高校学生群体在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往往占据半壁江山。大学生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追求刺激与挑战。但由于心智并未完全成熟,情绪波动较大,他们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对网络中关于社会上的敏感话题或高校的管理失当行为的各种评论,极易受到其他网民过激言论的诱导和影响,引起内心的波动,甚至产生过激言行,为高校突发事件的爆发埋下隐患,成为高校突发事件爆发的导火索。

2.网络舆情是加速高校突发事件恶化的催化剂

在高校突发事件中,高校学生群体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理优势。他们当中一部分学生在目睹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发展过程后,会用手机录制现场视频,将信息第一时间到网上,极易迅速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网络舆情迅速由星星之火演变为燎原之势,各种评论和争议接踵而至,一些片面、失真的信息还会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一部分愤世嫉俗的网民则借此大做文章,猛力抨击高校管理制度,极力诋毁事发高校声誉,网络舆情被无限放大,加速高校突发事件形势的恶化,增加了高校突发事件处理难度。

3.网络舆情是阻碍高校突发事件解决的延缓器

网络的便捷性和自由性使其成为人们畅所欲言的场所。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高校未及时公布突发事件处理效果,致使一些好奇心强、社会责任感匮乏的网民继续追踪事件动态,借机宣泄不满情绪,制造谣言,夸大事实。谣言通过网络渠道传散开来,极易引起人们新一轮非议,致使逐渐平息的突发事件再一次被引燃,延缓了高校突发事件的有效解决。

四、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飞速性,使网络舆情在高校突发事件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决定着高校突发事件的走向,使高校突发事件的解决变得更棘手。因此,及时掌握网络舆情最新动态,合理防范网络舆情潜在风险,有效应对网络舆情负面影响,有利于高校驾驭突发事件能力的提升。

1.完善高校管理制度,加强网络舆情预警

高校突发事件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弊病。高校学生群体长期对学校管理存在异议,很容易将不满情绪利用网络载体进行情感宣泄,极易引发突发事件。高校应完善管理制度,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学生多元化需求,树立危机防范意识,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动、运行高效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体系。同时,要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对存在校园安全隐患的网络舆情进行追踪和分析,高度关注学生的网络舆情动态,积极收集并采纳学生对学校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防范因学校管理不当引发的网络舆情无限放大,使高校突发事件从源头上得以遏制。

2.健全信息机制,追踪网络舆情最新动态

信息不及时引起网民猜疑,导致谣言横生,无疑会加大高校处理突发事件的难度。健全信息机制,可以为网民答疑解惑,有效抵制谣言丛生。高校应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着力培养高素质专业人员,通过高校权威网站,及时将突发事件处理结果和最新进展公布于众,掌握网络舆情最新动态,积极采纳并接受网民对高校的有效建议并予以反馈,形成高校和网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及时澄清网络片面、虚假、不良信息,消除网民内心的疑虑,化解矛盾,积极引导网络舆论朝着良性态势发展。

3.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生态环境

网络的隐匿性和自由性使网民的言论不受限制,致使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网民借机肆意散播谣言,造谣生事,甚至煽动学生闹事,极易引发突发事件。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加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方面的立法,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生态环境。对具有故意煽动挑唆言行的网民要落实责任追究,给予警告或处罚。要严格规范网民网络行为,加大言行失当行为的处罚力度,使网民的发言权在法律规范内有序进行,有效遏制不良言论对事发高校造成的严重损失,切实维护高校形象和声誉。

4.引导大学生价值取向,增强网络媒介素养

随着网络日益大众化,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极易受到不良网络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致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偏颇,甚至造成道德价值失范。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增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势在必行。高校应加强主流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具备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应开设有关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讲座和相关知识竞赛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和舆论传播行为,提高其对不良网络文化的免疫力,增强自身的认知力和判断力。

五、结语

重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高校顺应新媒体时展和自身建设的需要。高校要在增强自身公信力建设同时,及时关注网络舆情最新动态,防范网络舆情潜在风险,化解网络舆情关键矛盾。主动出击,积极深入网络舆情主阵营,打好网络舆情的攻坚战,增强自身驾驭突发事件风险的能力建设,有效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努力推进平安校园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颜倩.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机制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08).

[2]张木明.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J].中国应急救援,2014(03).

[3]杨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初探[J].陕西教育(高教),2014(07).

篇(7)

一、网络伪舆情发展现状及成因

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出现的新媒体,成为反应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互联网载体使网络舆情表达快捷,多元化,还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互动的平台,因此使民意表达更加顺畅、便捷。但由于监管部门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的空位,再加上网民身份的大众化隐匿性和自律意识不高,这导致了网络伪舆论的不断出现。

(一)网络伪舆情及其预防发展现状

2015年5月中旬,一则“娃哈哈、可口可乐等牛奶饮料含肉毒杆菌并可能导致白血病,被紧急召回”的消息在微博、微信上被疯转,“白血病”、“肉毒杆菌”、“召回”等关键词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让家长对这些乳制品饮料闻之色变。26日,针对此事,南国都市报记者向多部门进行求证。相关专家表示,无直接研究证明肉毒杆菌与白血病有关,该微信内容纯属谣言,同时提醒市民切勿随意传播。

近年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媒体凭借其快捷性、互动性等优势逐渐取代传统媒体,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而网络伪舆情也随之应运而生,层出不穷。除了“牛奶饮料含肉毒杆菌”事件外,还有赴新疆旅游每位游客奖500元、朱自清《背影》因“违反交规”被逐出教材等事件纯属虚假消息,全部都是网络伪舆情。我国目前网路伪舆情预防现状如下所示:1.伪舆情监测预警手段落后,伪舆情治理思路不当;2、伪舆情判定缺乏标准体系;3、国内的网络舆情监测服务机构缺乏。

(二)网络伪舆情产生根源分析

1、环境因素

(1)网络发言的公开性与匿名性,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公众的舆论空间,网络发言具有公开性、自由性、匿名性和互动性等特点,而且不受地域、阶层、文化程度的限制。因此,网民在获知信息后,可以针对关系到自身利益或者是自己所关心的各种公共事务,包括突发事件、社会热点问题、政府决策、公众人物言行等等积极传播信息、表达观点和互动交流。

(2)网络传播信息的快捷性,传统媒体受到新闻管理要求或者是报道时效、方式的局限,无法报道一些事件,而网络媒体基于信息传播的快捷、无界等特点,往往成为第一时间的信息者。

2、管理因素

(1)首先,作为强制性的法律不多,且存在等级低,效力有限,实施上有立法空白等缺陷;同时,作为自律性的规范也不多,而由行业制定并执行的准自律和准法律的管理规范占据了主导地位。(2)其次,网络虚拟机构的管理涉及到多个部门和机构,包括公安机关、宣传机关、电信企业、工商部门等。但真正起到管理监督作用的部门很少,加上各部门没有相互协调形成联动机制。(3)最后,政府部门的引导力度不够,没有掌握舆论主动权。面对涉及到公众利益的网络伪舆情,一些地方政府选择了冷处理的方式,没有解除危机,反而招来更多非议与流言。

3、网民因素:(1)网民自身认识的偏差和行为的随意性是网络伪舆情的基本原因;(2)网络水军恶意炒作信息。

二、消除网络伪舆情的对策

(一)提高网民自身素质

在互联网时代,网民作为信息的传播者、舆论的引领者、政治的参与者和社会的监督者,其自身素质在消除网络伪舆情方面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1、充分发挥新闻发言人制度优势,建立舆论引导机制

网络信息和伪舆论传播的泛滥,唤起了人们对高品质言论的追求,就像在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时候,人们更需要从“品牌”中寻求保障一样,人们对政府部门有较多的信任和依赖。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其影响面广泛的优势,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舆论引导机制。

2、完善相关立法,加强法制管理

我国需要一系列完整的互联网管理法律和网络舆情监督法规,从根本上保护国家、社会、公民个人的信息安全。

3、逐步实行网络实名制

‘网络是个虚拟的大环境,但它产生的社会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匿名制”带来的危害不仅仅是个人的,而是整个社会的。’只有逐步实现网络实名制,规范网络舆论监督,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网络伪舆情。通过用户的真实姓名和身份登记,可以追究发帖者的法律责任。网络实名制可以减少政府在进行网络舆情监控时的难度和成本,有利于广大网民形成文明习惯和责任意识。“这体现了互联网监督部门的意识,是政府公共权力的要求。”

(三)加强网络舆情分析师的培养

篇(8)

伴随着中国社会复杂而艰巨的转型,随着互联网上突发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此起彼伏,存在于互联网虚拟空间中的网民群体和网络意见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一股强大的力量。[1]

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各地政府能够善待并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妥善处置各种网络热点事件,必将有效维护政府形象、提升对外信息的能力,而一旦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措施失当,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和破坏就会很大。

因此,作为新闻机构,首先要转变观念,善待网络舆论。

网络时代,政府官员的言行举止,往往要接受最广泛的监督,对于网络这样一种全新的公众民主表达方式,各级政府官员不仅要敢于面对,勇于并善于倾听网络声音,正确看待网络上的被监管和网络批评,更要能以更宽容平和的心态、更机敏的舆情反应程度,逐渐适应网络时代新的舆情和信息挑战。

从近几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网络舆论的公共话题来看,虽然内容五花八门,但受年轻网民追逐个性、求新求异等心理因素的影响,更多的话题往往会聚焦在一些危机事件的负面效应和负面信息上。

这是因为,危机事件的突发性和震撼性会引发公众多疑、焦虑等不稳定情绪的扩散,增加负面信息发生的源头。倘若此时网民意见和网络留言不被相关部门重视、正面反馈,而是敷衍塞责,那么危机事件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只能使信息传递的次数更为频繁,从而为负面信息的流动提供更为多样的载体。

其次,要想使网络真正成为新时期政务公开的重要渠道,各级政府部门更要发挥网络优势,真诚回答,及时反馈,要能使官方的信息和网络舆论的关注迅速对接,进而消除疑虑,建立诚信。

网络空间的无限性不仅为网民提供了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发言机会,从最根本的意义来看,它也体现在媒介形态与社会结构变迁和政治参与方式变化的对应关系上。各新闻机构不仅要认识到这种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性,更要多方开拓完善网络沟通及反馈形式,“问计于网”,“问政于民”,真正实现与媒体公众的网络沟通。

一些部门虽然已经搭建了“网络问政”平台,但由于对于网络意见和网民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处理不及时不认真,不仅造成网民的不信任,而且更容易造成信息误读和错解现象的蔓延滋长,强化了负面信息带来的社会效应,或是因处置失当造成影响广泛的社会事件。

因此,面对网络舆论,无论是网络批评还是网络监督,各级政府和企业都应以宽广的胸怀正确对待网络民意,都应持欢迎和提倡的心态。正如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所说:“在网民的骂声中听取诤言,在咒语中体察民情,在板砖中提高公信力,在网民监督下做好工作。”

做好舆情分析,引导网络舆论

网络时代的新闻如果要符合受众需要,有针对性和新意,那么预先充分的国内外舆情调研必不可少,而网络舆情分析则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和更新,中国的网络舆论空间多元化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各种价值观的网络群落和社交网站相安并存,这也使得网络舆情分析的渠道越来越多,但就新闻的工作流程来看,网络舆情的收集分析主要分两个步骤:

新闻会前。收集各网站、主要社交媒体,网群、论坛及微博相关方面的言论、评论,有针对性地获悉网络舆论对所在部门的看法,对即将信息的关注度和关注点,正面舆论和评论有哪些,负面的有哪些,网民关注的信息集中在哪些方面。其中,哪些信息需要澄清、哪些有利的信息被忽视了。

新闻会后。跟踪了解各网站对于新闻会的报道;收集网民反映,分析舆论走向;从中对新闻议题作出及时的反馈和总结,比如反响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的,还有哪些疑问。

通过这样的舆情分析,新闻部门不仅能够有针对性地及时确立新闻的主题和重点,而且可以通过网络舆情跟踪研究分析,归纳总结,从中找出不足和问题,促使下次的信息在确保职能部门的政策立场传播出去的同时,更能针对一些网民问题以及敏感话题作出呼应。

要想有针对性地做好新闻,新闻前的预先策划会也是舆情分析的重要一环。

这需要新闻机构和相关人员在对新闻主题明确的过程中,通过对网络舆情的整理分析,从“民情需要”入手,从“民情利益”考虑,清楚公众和媒体最可能关心的问题会是什么,哪些话题最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他们会有怎样的反应,哪些因素可以确保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什么样的措施可以把既有的损失降到最低,并结合预先掌握的政府相关政策,达到信息有的放矢。由此看来,新闻前的网络舆情分析不仅能协助新闻人员尽早明确新闻的主题和目的,而且还会使之有备而来,进而从容应对。

从网络舆论的传播过程来看,尽管网络所提供的匿名可能性给公众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但这种言论自由、开放和匿名的传播特质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网络信息的监管难题,尤其是危机事件爆发时,处于危机情境下的公众由于各种好奇、焦虑、恐惧心理便会在网上传播各类小道消息。这类非正式信息对于公众舆论的影响力会更大也会更迅速。

篇(9)

最佳舆情产品奖

中科点击秉承自主创新的理念,以坚强的党性、灵敏的嗅觉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专注于垂直搜索引擎技术、海量数据分析挖掘技术、自然语言智能处理技术和网络渗透侦探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突破。

在全球一体化和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加强危机传播管理和口碑建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及个人在新形势下的全新挑战。

中科点击(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科点击)秉承自主创新的理念,以坚强的党性、灵敏的嗅觉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专注于垂直搜索引擎技术、海量数据分析挖掘技术、自然语言智能处理技术和网络渗透侦探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突破,经过近10年的研究与积累,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军犬软件(ADSoft)。

军犬网络舆情监控系统能够一站式地在第一时间针对境内、境外网站的各种网络载体(如新闻、论坛、博客、微博)等全面部控监测,经系统对海量数据进行智能分析、稳准狠快地把互联网读懂、读薄。其核心功能可总结为“352231”。

三大采集:定向采集,是指针对指定站点进行采集;非定向采集,是指针对特定关键词进行采集;境外采集,是指针对在国内不能访问的境外站点进行采集。

五大分析:包括分析是否与“某市”相关,是否属于“某市”舆情,是否属于“某市”负面舆情,是否属于热点舆情,以及每条舆情或某个事件专题的传播路径等。

二个平台:网络舆情专用平台、掌上舆情平台。

两种报告:指基于网络舆情平台中的数据、图表生成的简报专报。

三种预警:包括短信预警、邮件预警、弹窗预警三种方式。

一套标准:舆情业务办理标准。

篇(10)

一是进一步落实上级部门政务新媒体管理相关要求,严格内部审核机制,做到每“自然日”更新,对要求转发的及时转发,不断提高政务信息内容质量和运行管理水平;二是充分运用全省生态环境系统矩阵工作群,督促各市(州)生态环境部门加强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以下简称“两微”)日常管理、运营并及时下发上级部门下达的任务,做到集中发声、上下呼应、协同联动,形成良好舆论效果;三是运行好厅政务“两微”平台,努力提升原创比例,主动设置议题,如持续推出《物种100·贵州智慧》、策划《黔线站“疫”》、“典型案例”、“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六五系列活动、“2020世界环境日特别报道”、“2020贵州生态日特别报道”等系列内容。四是策划制作“微视频、一图读懂、H5、原创海报”等一批公众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宣传品,提升网络传播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如贵州辐射电子科普馆系列科普动漫视频、一图读懂“垃圾分类及保护臭氧层”、十三五以来贵州生态环境保护成果展(H5)等新媒体产品。截至6月28日,在厅政务“两微”平台各类生态环境信息2330余条(微博1275条,微信1060条)。

(二)强化新闻

篇(11)

济源市总人口68万,60岁以上人口占11.82%。近年来,济源市在开展生育关怀行动中,坚持政府主导、向计生家庭倾斜的原则,逐渐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济源发展的养老服务社会化新路子。

一是机构养老,政府扶持。对辖区各类养老机构实施“以奖代补”,按照建筑面积每平方米500元进行奖励;“五保”、“空巢”老人,以及特困无人照料、无生活来源、生活难以自理的老人,进驻济源市老年人福利院,一切费用由财政支出。二是居家养老,政府购买。建立“家庭养老院”,以家庭为依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辖区内60岁以上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分别提供无偿、低偿或有偿的生活照料、康复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一般群众年满90周岁才能享受免费居家养老服务,而独生子女父母和计生双女父母免费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年龄则降低到了70岁。三是义工服务,政府埋单。“家庭养老院”有效地把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和下岗职工的就业需求结合在了一起。经过培训的“家庭养老院”的养护员每月可领500~800元补贴。养护员一般住在被养护人附近,知根知底,随叫随到。四是志愿者服务,政府资助。广大志愿者与辖区计生家庭养老对象结成“一助一”、“多助一”服务对子,并为“空巢”老人建立了档案。医疗志愿服务队每月深入居民小区、楼院为老年人免费诊疗;志愿服务小分队每周深入楼院为老年人提供电器维修、陪老人谈心、打扫卫生等服务。如今,一个新型的居家养老模式已在济源市建立起来了。其组织体系包括三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一个保障委员会、一个监督委员会。 (李建中)

新野县四项措施提升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水平

为切实做好人口计生网络舆情的监测、引导、化解工作,新野县人口计生委强化四项措施,着力提升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水平,提高应对网络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一是高度重视,加强舆情监测收集。对涉及全县人口计生工作的舆情,及时收集、整理、筛选、登记,确保舆情报送畅通无阻、迅速准确。二是认真分析,切实加强正面引导。真正发挥网络舆情在优化人口计生工作运行方式和工作程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工作预见性和主动性。三是坚持原则,妥善处理网络舆情。对发现的网络舆情,在认真分析、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区分不同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处置答复工作。四是政务公开,畅通信息交流渠道。主动接受网民监督,并随时与网民互动,努力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网上舆论氛围。 (胡丰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