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劳动力市场调研报告大全11篇

时间:2022-11-27 09:21:0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劳动力市场调研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劳动力市场调研报告

篇(1)

一、技工院校职业指导课培养目标

基于职业发展视角,技工院校职业指导课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

(一)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帮助学生认识职业、认识自我,培养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意识和能力,从学生个性的职业心理倾向出发,初步制定好符合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确定职业奋斗目标,并根据市场经济和就业形势的变化,结合自身特点,及时修订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确保未来职业发展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二)就业能力:帮助学生调适求职心理,了解就业途径,掌握准备就业、选择就业、获取就业的知识,开展求职技能的基础训练,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择业观,提升就业能力。

(三)创业能力:帮助学生了解市场知识,开展市场调研,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树立正确创业观,制定创业计划,以达到拓展学生就业途径和未来职业发展空间的目的。

(四)职业核心能力:引导学生参与职业指导课程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交流表达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终身从业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基础。

二、技工院校职业指导课教学现状

技工院校许多职业指导课老师在教学中故步自封,墨守成规,不善于创新,千遍一律的灌输方法,使原本就学生对知识学习缺泛应有的生气和活力,造成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出现了上课老师上面讲,底下学生玩手机、睡大觉的现象,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即使采取了许多方法,如认真钻研教材,耐心细致地讲解知识要点,对学生的作业认真批改、讲评,但收效甚微,技工院校职业指导课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建设难于实现。

三、技工院校职业指导课创新方法

(一)活动教学法内涵

活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建构教育性与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学形式。活动教学法将活动引入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使学科教学、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融合在一起,它强调的是学生主体主动的、有思维积极参与的、观念与行动相统一的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多样化活动。活动教学法为职业指导课教学需要达成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二)技工院校职业指导课活动教学法创新实例

1.项目活动型

以提出项目活动任务为起点,以学生观察、思辨、交流为主体性活动方式,着眼于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开发,通过引导学生对项目任务的具体实施,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教学案例:劳动版《职业指导》第二课第一节:就业

活动步骤:

(1)确定项目活动。在讲授《职业指导》第二课第一节就业时教师结合教学目标要求,在与学生讨论后确定项目活动“赴市人才市场体验市场就业”。教师下达活动任务书(项目、方法、活动内容)。

(2)制定工作计划。学生分小组依据课本学习内容和教师出具的活动任务书制作赴市人才市场体验市场就业活动计划和活动记录表。需要注意的是在工作计划、活动记录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保证项目活动任务计划的切实可行。

(3)项目活动实施。活动小组赴市人才市场,依据活动计划观察现场工作状况,熟悉劳动力市场的运作过程。认识各类职业岗位,寻找本专业对应岗位并与用人单位交流,了解企业对岗位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要求。感受现场氛围,分析本市就业形势,掌握市场就业方针。各小组选派1名学生作好小组活动记录表。

(4)项目活动考核评估。各学习小组依据活动记录表展示活动成果,要点有一是对劳动力市场的认识,即对劳动力市场主体、客体、过程、规则和就业方针领悟等记载,二是对劳动力市场现场情况的记录,即对市劳动力市场主要招聘单位、招聘岗位、应聘人数的估算及对本市就业形势分析等记载,三是与招聘单位交流的体验,即交流单位的名单、企业对员工素养和技能的要求和能否接纳学生顶岗实习就业等记载。教师对各学习小组活动的结果进行审查、评价、总结,并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

2.情景体验型

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情景中接受不同信息的刺激,形成一定的心理反应,并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进行自主讨论、自主判断、自主选择,逐步提升认识,形成正确行为导向,为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奠定良好的根基。

教学案例:劳动版《职业指导》第六课第二节:面试技巧

活动步骤:

(1)创设体验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小品表演《花落谁家》,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换位,入境感受。

(2)设计导思问题。由小品表演给出讨论问题,角色阿强面试求职表现中的优势和不足(第一、第二学习小组讨论),角色小明面试求职表现中的优势和不足(第三、第四学习小组讨论),如果你是公司的招聘人,你会录用谁?陈述理由(第五、第六学习小组讨论),全班分6个学习小组开展合作讨论。

(3)交流内心感受。学生分组讨论,结合题目把内心感受写在张贴板上,面试中的优势和劣势分别采用红色、白色张贴板加于区别。小组贴好张贴板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给出老师总结的面试求职技巧与学生的张贴板互补,播放动画《求职五忌》。此步骤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将情感体验过程中内心积聚的矛盾冲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并接受外部的合理评价,从而进一步强化正确的感受,矫正过急或偏向的情绪,升华情感。

(4)进行实践检验。依据教师出示面试中最经典的35个问题,由学生扮考官,准备好面试时所要提的问题,其余学生作好准备,并自告奋勇上台体验,教师点评。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后,教师要及时向他们提供现实场景,进行针对性求职面试训练,让学生在模拟训练过程中自我体验、自主发展。

3.调查研究型

以学生感兴趣、有教育意义的专题,以小组的方式通过观察、调查、分析、归纳总结等有效方法,揭示问题的本质,形成正确的观念,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教学案例:劳动版《职业指导》第十二课第二节:做好市场调研

活动步骤:

(1)确立调研主题。依据教材“做好市场调研”,教师挑选本市便于创业的地方优势产业中本校毕业生创业个案,供各调研小组自主确立个体创业经营调研主题,如:关于我校毕业生祝利强创业历程的调研报告

(2)制定调研方案。确定调研单位和对象:第一小组调研96届烹饪专业毕业生海宁滋味馆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军飞,第二小组调研98届电工专业毕业生海宁施曼尔电气自动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姚鹏申,第三小组调研04届机电专业毕业生海宁市鸿耀五金厂总经理祝利强,第四小组调研09届旅游专业毕业生海宁威豪名仕机动车养护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晓威,第五小组调研09届旅游专业毕业生淘宝商场店主张静燕,第六小组调研09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海宁皮革城杭州路21号店主顾良琴。各调研小组设计调研报告单(表格式):内容包括调研目的、调研企业的基本情况、生产设备、员工待遇、产品销售、经营策略、赢利情况和调研启示等,并将调研报告单中需向企业了解的内容设计为具体的调研问题。确定调研方法:询问法。确定调研时间:各调研小组组长主动与调研对象取得联系,确定调研时间。

(3)开展调查研究。各调研小组依据调研报告单和调研问题下公司开展调查研究,完成调研报告单。过程中注意安全、礼仪、工作方式等。

(4)交流调研成果。各调研小组组长展示本组调查研究成果和感受,教师适当点评以引导学生取长补短,丰富内心感受,提升认识,达成集体调研目标。

四、教学实效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活动教学法把职业指导的理论课程与实践操作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单一教学模式的弊端。在活动教学课堂中教师只作为引导者,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主动去学习、去探究,进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克服了学生上课玩手机,睡大觉的现象。如在就业教学案例中学生亲临市劳动力市场,直观感受了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客体、规则,主动探究劳动力市场就业岗位、就业过程,加深了对市场就业方针的理解;通过主动与用人单位的交流沟通,了解了不同职业岗位招聘的具体要求,初步形成了职业意识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篇(2)

作者简介:卢晓宁(1973-),女,浙江金华人,浙江省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职成教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政策,职业教育课程论。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9-0051-05

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提出了新的要求。调整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的品质,是职业教育适应这一转变的重要基础工作和核心环节,也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能力的关键举措,更是中等职业教育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近期,教育部在发展职业教育时,强调“要跳出教育看教育”,为此,本文试图通过梳理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关系等,从宏观层面分析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问题及策略。希望能为中职教育专业建设质量的提升抛砖引玉。

一、数据采集

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的数据采集于浙江省就业管理服务局公布的《2010年省部分市县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1-3季度),按季度的平均值进行统计;中职教育的相关数据采集于省教育厅《2010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基本情况数据表》、《省2010年教育事业统计》和《省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情况一览表》。

主要从“文化程度需求结构”、“各行业、职业需求结构”、“技能、技术等级的需求结构”三方面进行统计。

(一)文化程度需求结构

图1显示2010年全省季平均岗位需求数为252.3万,对有高中以上学历要求的人数占比为28.84%;其中中职学历的为31.19万,占比12.36%;普高学历的为23.98万,占比9.50%;大专学历的为12.81万,占比5.08%。2010年全省季平均求职人数为130.04万人,其中中职学历的为23.51万人,占比18.08%;普高学历的为29.90万人,占比23.00%;大专学历的为12.57万人,占比9.70%。中职层面求职数大大低于岗位需求数,而普高层面却是求职数多于岗位数。

从求人倍率看(图2),全省的求人倍率为1.89,岗位需求数大于求职人数。其中低于1的是普高及大学学历的求职人数,其他的均大于1。中职的求人倍率为1.3,居第三位。

(二)从行业、职业需求结构看

图3显示,中职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已基本覆盖所有行业,且在校生占比与行业需求占比大体相当。但还有6大专业类别的占比差距在5个百分点以上。其中低于行业需求占比的依次为加工制造类专业,相差26.16个百分点;轻纺食品类,相差7.8个百分点;旅游服务类5.31个百分点;高于行业需求占比的依次为信息技术类,超过10.51个百分点;文化艺术类、体育健身类、休闲保健类,超过6.93个百分点;教育类,超过5.86个百分点。

从行业对中职生的需求数看(图4),15个专业大类中有6类差距在0.5万人以内,有6类差距在1万人以上。岗位需求数高于中职毕业生数1万人以上的专业大类依次是加工制造类约10.5万人、旅游服务类约2.6万人、轻纺食品类2.6万人、财经商贸类1.6万人;岗位需求数低于中职毕业生数1万人以上的专业大类依次是信息技术类1.8万人、文化艺术类、体育健身类、休闲保健类1.2万人、教育类1.1万人。

从各类职业的供求状况看(图5),各类职业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可见各类职业都存在岗位需求数高于求职人数的情况。其中求人倍率在2以上的是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可见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和商业服务业人员是用人需求的主体,其需求占比分别为49.37%和29.12%,两者合计占总需求量的78.49%。

(三)技能、技术等级的需求结构

从岗位需求对技术等级的要求看(图6-1、6-2),对技能、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季度平均总需求数82.91万人,占比32.86%;有技能、技术等级的求职人数45.14万人,占比21.25%,岗位需求数比求职人数多55.28万。岗位数较多的主要集中在初、中级技能和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季度平均74.64万,占比90.25%;求职数较多的也集中在初、中级技能和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季度平均24.88万,占比90.01%,但求职人数比岗位需求数少49.76万。

从求人倍率看(图7),所有技能和专业技术职务等级的求人倍率都在1.5左右。求人倍率居前四位的分别初级专业技术职务2.13、中级技能1.94、高级技师1.88、中级专业技术职务1.73。

二、问题分析

(一)专业建设的三大现实问题

从如上图表与数据中不难看出,目前,中职教育的专业建设在规模、结构与人才培养上还存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三大差距”:

1.学生数量与市场需求量的差距。2005年以来,国家倡导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职教育进行了扩招,浙江也不例外,到2010年中职在校生数已达到64.22万人,毕业生17.82万人。但从人力资源市场的文化程度结构看,2010年,人力资源市场对中职文化程度的岗位需求数31.19万人,是求职人数的1.3倍,是2010年中职毕业生数的1.75倍,这说明至2010年中职教育的培养规模还远不能满足于市场的需求。

2.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的差距。虽然从全省来看,中职教育所开设的专业已涵盖了省就业管理服务局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中所列的行业。但专业培养规模与行业需求还存在着“供大于求”和“供不应求”的情况。加工制造类、旅游服务类、轻纺食品类等6大类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差距在2.6万人以上,加工制造类专业缺口最大,达10万人以上;信息技术类、文化艺术类、教育类等专业毕业生是供大于求。从大类职业的求人倍率来看,所有职业的求人倍率都大于1,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与商业服务业人员的更是大于2,说明在全省范围内,这两类职业的员工最为稀缺。由此可见,中职教育的专业结构与行业需求的耦合度还不够,各专业的结构比重有待调整。

3.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差距。从岗位需求的总体看,行业企业对技术等级的要求高于对学历的要求,各技能、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处于高位。虽然求职人员的技术等级构成与用人需求的技术等级结构基本一致,但每个技能或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几乎都在1.5以上,可见技术人员稀缺已成为人力资源市场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从岗位需求数看,需求量较大的岗位主要集中在初、中级技能和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占比90.25%,求职人数比岗位需求数少49.76万。从全省中职培养培训的能力看,2010年中职毕业生中级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仅为62.66%;在社会培训方面,“近三年来,每年约有27%的受训者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年均15万人左右,与中职毕业生数相加也不足33万,而人力资源市场的岗位需求缺口数却是高达49.76万。可以看出,中职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社会培训,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与岗位需求相距甚远。

(二)问题的成因分析

为什么会形成这些差距呢?据2009年、2010年全省中职专业结构调整工作调研情况看,根本的原因在于中职教育专业建设的盲目性、随意性:

1.专业建设存在“信息盲区”。由于不了解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状况,不了解各种产业的实际发展规模,中职专业建设往往走“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的道路[1]。中职学校在设置专业时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和严谨的科学论证。即使做市场调研,由于部门与部门间的信息不通畅、有效的人力资源市场及产业发展数据不易及时采集,学校及教育部门缺少掌握人力资源预测的人力等原因,难以做出严谨、科学的规划与方案。因此,专业建设总体上而言,呈现出了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专业建设存在“违规行为”。“违规行为”是指学校没有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专业建设规律与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在没有分析市场需求、办学条件,教学资源供给的情况下,随意地、频繁地变更专业,导致专业建设质量低下或教育资源受到浪费的不负责任的行为。“违规行为”之一,仅仅依据生源设置专业[2]。什么专业能招到学生就设置什么专业。有些中职学校认为,“什么主体专业、新兴专业,有学生报读就是好专业”,“当地劳动力缺乏,外来人口多,不管什么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有工作”,于是就出现了先组建班级,再草草设置课程,寻找专业教师,添置实训设备等本末倒置的现象。“违规行为”之二,片面依据就业情况设置专业。当年什么专业就业情况好就开设专业,什么专业就业情况不佳就撤销什么专业,于是就出现教师频繁转专业、设备稀缺或闲置、教学水平提不高等情况。“违规行为”之三,跟风开设专业。一部分学校看兄弟职校什么专业好招开设什么专业,而没有分析自己学校的办学特点与条件,更没有考虑到专业重复设置,会导致校际间无畏竞争而造成教育资源的分散与浪费,学生就业困难等后果。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全省开设的学校有249所,在校生近8万人,占比高达17.25%,已造成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供大于求的局面。

3.专业建设存在“专业不专”的情况。“专业不专”是指专业特点不明显,专业专长不突出,专业吸引力不够,专业竞争力不强。据有关调查显示,38%的毕业生认为在学校期间“没有学到东西”;32家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中,也有三分之二的用人单位认为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是职业学校最薄弱的环节[3]。原因之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还难以跟上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新变化,有些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与就业岗位实际要求不符,教学理念与方法落后,导致学生选了专业却无专业特长。原因之二,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的数量少,动手能力弱。据《2010年全省中职学校社会培训工作调研报告》显示,职校教师缺口高达1.7万人,现有的专业课教师90%以上来自师范院校,普遍缺少企业实践的经验。师资的薄弱,不仅使中职学校社会培训工作难以展开,而且也使在校生的专业课尤其是专业实训课难以按要求开足课时,再加上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还未建立,因此,中职教育的培养培训水平普遍偏低。

三、改善策略

(一)开展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打破专业建设的“信息盲区”

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是确定及调整人才教育规模发展速度的重要依据[4],是中职教育走出专业建设“信息盲区”的有效途径。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内容应该包括:区域产业发展的走势,技能型人才总量预测,技能型人才专业结构比例预测、人才技术结构比例与规模预测等等。这些信息将有利于中职教育有的放矢地开设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专业,找准专业建设的方向;有利于中职教育科学地调整专业结构与规模,确定重点发展的专业和紧缺的特色专业;也有利于学生及家长理性分析毕业后的就业行情,以较正确地选择专业。

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要讲究时效性与超前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亦指出“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那么,人才需求预测信息最好能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只有这样,预测信息才能与规划一起较好地引导职业教育的发展。这需要政府部门间加强协调,立足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和促进经济发展,充分重视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工作,给教育部门、学校及广大群众提供科学规划、合理调整或准确选择的依据。

(二)加强专业统筹规划,杜绝专业建设的“违规行为”

专业的统筹规划既指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基于各区域的经济发展需求而制定的专业规划及激励措施,也指中职学校在区域大规划下的自身专业建设规划及配套举措。两者的协调一致来共同实现中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贯通。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首先要明确各地中职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目标。根据国家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精神,每个县(市、区)重点办好1至2所骨干中等职业学校,对欠发达县(市)骨干职业学校建设给予必要的扶持,形成职业教育的品牌和竞争力。对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的职业学校,要有计划地进行“撤、并、转”,扩大职校规模,优化职业教育资源,从而提升职校的培养能力。其次要根据人才需求的状况,运用省重点专业、特色专业评审等项目杠杆,设置专业及招生计划报批制度等手段,积极支持鼓励人才紧缺专业的建设,科学调整市场需求过剩的专业。如扶持与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相关的专业,重点培育加工制造类、旅游服务类、轻纺食品类专业,加快调整信息技术类、文化艺术类、教育类等市场需求过剩的专业。作为中职学校亦要做好专业规划,确定学校的重点发展专业,新设专业或撤销专业,并制定专业发展的配套计划,如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本专业师资培养计划、本专业课程建设计划、本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计划等等。克服专业建设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做到专业建设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与专业建设规律,确保专业建设科学稳步推进。

(三)深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改善“专业不专”的现状

深化与行业企业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使中职专业建设根植于行业企业的土壤,以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基本依据,提高专业建设的水平,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行业是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要依靠行业相关专业优势,充分发挥行业在人才供需、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专业布局、课程体系、评价标准、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师资队伍、企业参与、集团办学等方面的指导作用,促进行业在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

因此,深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要围绕解决专业课程无特色、专业教师动手能力不强、学生专业不专等问题,有针对性的选择与设计合作的项目领域,寻找合作的途径。首先,要创造条件激励教师进入行业企业,成为行业的一员,积极参与行业交流、行业标准制定等活动;直接参与技术开发、技术转化与技术改造等[5],从而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与企业素养。其次,也要创造条件吸引行业企业行家、专家进入学校,使他们成为学校专业建设的骨干力量,积极参与专业发展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制定和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尤其是实训课教材的建设等,既使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得到切实地提高,也让行业专家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得到很好地传承与发展。第三,要吸引企业进驻学校,便于师生在校园中就尝到企业技术、文化等“味道”,也便于职校学生与企业员工工学结合常规化的开展。因为,实践证明,常规化、制度化的工学结合工作是能让学生学到真正岗位本领、提高育人质量的有效途径[3]。第四,要激励学生走进企业。除了见习、顶岗实习之外,更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搜集企业的亮点、问题或项目带回学校,与同学老师一起研讨。从而让学生在搜集中学会思考,在研讨中学会钻研,在思考与钻研中提升能力。

(四)拓宽社会培训范围,提高专业服务能力

技能型人才难求已成为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不争的事实。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显示,对高中以上学历的求人倍率为1.06,对有技能和专业技术职务等级的求人倍率为1.86。两者对比可以看出,对用人单位来说,在技术与学历两者中,更看重的是求职者的技能、技术。因此,大学生回炉培训、职工岗前培训、预备劳动力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等社会培训在社会上有了广泛的需求。于是,作为肩负着高中段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双重使命的中职教育,在当前这个经济转型升级的特定历史时期,其社会培训,尤其是职业技能培训的使命自然被突显出来。从另一角度说,中职学校开展社会培训,也有助于准确地了解社会需求,促进自身做强做大,也有助于增强中职教育吸引力,提高中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因此,社会培训已成为了培育中职教育新的增长点。

中职学校要抓住机遇,拓宽培训市场,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尤其是职业技能培训。首先,要扩大培训对象,多形式开展面向企业职工、退役士兵、新型农民渔民、进城务工人员、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预备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其次,要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培训项目,完善培训课程,丰富培训内容,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三,要提高培训质量。因地制宜地推进订单培训、菜单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多种培训模式,以使受训者基本能获取初级技能或技术证书为目标,使一部分受训者能获取中级乃至高级的技能或技术证书为追求,切实提高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合群,左超.高职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联动机制的构建[EB/OL]..

[2]储朝晖.走出高职专业设置的围城[J].教育与职业,2008(04):62-63.

篇(3)

[中图分类号]F28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4-0072-02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建筑企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成长导航教育是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途径,对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1工程管理人才数量需求

我国共有336所高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6%,而发达国家普遍超过70%,假如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70%,则每年需要有1600万人口转入城市。这需要相应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商业设施,特别是住宅建筑。因此,我国的城镇建设对建筑类人才,尤其是具有现代经济管理知识、行业管理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熟练掌握开发经营流程的工程管理人才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

图110个城市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

由图1可知,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其他几个城市需求相对较小。

12工程管理人才学历需求

针对沈阳地区建筑施工单位、房地产企业对工程管理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发现建筑类企业对工程管理人才学历的要求中,大专生的需求量最大,本科生其次,而具有最高学位的硕士生却位居最后(如图2)。

图2建筑企业对人才学历要求统计图

2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就业存在问题

21全能型人才输出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健康、智力、心理、道德、角色五个层面,这些素质的培养在高校教育中都有得到程度不同的体现,同时也存在某些不足。

22工作岗位无明显变化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近两年毕业生人数仍有较大增长,面对工作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现实,毕业生们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村富余人口进行竞争,就业形势就更不容乐观。

23信息市场不完善

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是一个互动过程。在此过程中,劳资双方是双向选择。由于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存在就业信息不对称、不充分的缺陷,就业信息往往满足不了劳资双方的要求,导致以下两种情况的发生:一是大学毕业生进入了不适合自己的企业,不适应该企业的工作环境而淘汰;二是毕业生缺乏对企业的了解,很多毕业生宁愿失业也不签具有高额违约金的单位。

3基于成长导航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31成长导航

成长导航教育是对学生学习生活进行规划和指导,并进行特定技能培养的教育方式,是专业素质培养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途径。成长导航旨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职业倾向等有所了解,并根据个人特点做出特定的成长规划。

32基于成长导航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成长导航培养体系分为起步期、规划期、验收期三个阶段以及专业导读、假期社会实践、专业认知、“三明治”实习、毕业设计五个部分,每个部分设有特定培养目标,使大学生分阶段地提升自身素养。

图3基于成长导航人才培养的模式图

321专业导读

学校由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使新生认识工程管理专业以及学习工程管理专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例如沈阳建筑大学,在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开设《工程管理概论》课程,讲解工程管理专业背景、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对专业具有良好导向作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22社会实践

每个学期结束后,由学院为工程管理专业安排假期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到施工现场调查,到售楼处、地产交易所见习或到地产公司实习等,让学生了解房地产业最新发展趋势、前沿和动态,提高社会适应性,为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实践结束后将所看所学所感汇成实习报告,记入成长导航档案。

323专业认知

学生接触专业课程期间,操作性强的课程都安排了相应的课程实验及课程设计,促进学生对理论内容理解掌握,训练动手能力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将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师授课时将授课内容和考证内容衔接与吻合,解决学生考证从零开始问题,减轻考证压力与难度。

324“三明治”实习

目前,包括沈阳建筑大学等多个高校均实行了“三明治”教学方案,即在学生学过专业课后,为学生提供为期三个月的实习机会。“三明治”教学不仅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还加速了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增加了学生就业选择机会。

325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实习是成长导航的收关实践,是学生根据毕业论文题目进行的调查、分析、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可以结合学生毕业实习情况,选择某个房地产开发项目为研究对象,让学生完成整个项目策划或某个阶段工作,例如项目前期的策划书或市场调研报告等,类似于毕业设计,更能锻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可作为学生就业的证明材料,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4沈阳建筑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成长导航体制

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成长导航教育体制的主要内容是为每位在校生制定一份成长导航档案,每学期进行三次装订整理。成长导航档案记录了每名学生在相应学期的付出、成绩、收获以及对下学期以至对未来的展望,时时了解学生状态及心理变化,采取相应对策。成长导航同时包括了学生对本学期的学习工作是否满意,对DAB等新事物了解程度及兴趣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从而全面地了解学生,是青年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有效途径,为工程管理人才体系构建提供便利条件。

5结论

在21世纪我国要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不仅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而且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才。基于成长导航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明确大学生人生目标,理论联系实际,定向培养复合型、全能型人才,为我国建筑产业、房地产产业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彦春,郭乃正,王孟钧,等.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6):14

[2]曹露春,张志军,殷慧光建筑行业工程管理人才预测与分析[J].工程管理学报,2010(10):5-6

[3]张彦春工程管理专业产教结合模式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