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第二,新常态下的后发优势。在“一二三产业”、加工业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等方面,我们搞了一系列的研究、调研,经过近一段时间的分析,我们认为西部农业发展具有后发优势。
新常态下,西部已经迎来一个更好更快的农村经济发展机遇。西部是中国农业的战略城市,物种资源丰富,可以开发利用的空间比较大。新世纪以来,农产品发展的趋势,西部增长的曲线明显高于东部。所以说西部是我国未来农业的重镇或者是腹地。
从西部目前的情况看,在特色农产品上,农业部编写了建国以来的农业发展规划。我们发现,发展第一产业,西部和中部相比较、和东北相比较,规模跟不上需求,但搞特色农产品,西部有独特的优势。这一块总体来看西部的空间更大、潜力更大。从国际大形势看,国内农业农产品精工细作和加工能力不强,因此要建设现代农业,最需要发展加工业。
如今,西部迎来了很大的机遇。为什么?因为西部发展的空间大、原料丰富。随着“互联网+”,以及高速路、高铁、飞机这些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它们都极大地缩短了空间上的距离。西部原来的劣势正在消失,而西部的优势明显在于其丰富的原料,并且是特色优质的原料产品。另外,优势还在于超低的加工成本。大家知道,中国之所以加入WTO后迎来了快速的发展,是因为低成本,是因为具有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但是现在东部机器人替代人工,而西部成本优势明显,资源优势明显,包括土地租金优势也是明显的。
12月17日至19日,省委副书记xxx赴连云港市,就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增收,进行深入调研。xxx指出,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发挥优势,注重特色,加快发展,采取更加得力措施,促进农民收入更快增长。
调研期间,xxx深入乡村农户、田间地头、企业车间,了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与基层干部群众共同探讨农民增收的途径。在灌云兴云鹅业公司、东海福润公司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她要求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在赣榆县门河中药材基地、东海黄川草莓基地等地,xxx详细了解南京农业大学和连云港市“百名教授兴百村工程”情况,称赞这是科技人员传播农业科技的讲台、施展才干的舞台、转化科技成果的平台,并对这项活动给予充分肯定。她对冒着严寒,深入田头和试验基地的南京农业大学专家教授表示衷心感谢,要求当地党委和政府加强服务和配合,取得更大的成效。
19日上午,xxx主持召开座谈会,座谈讨论如何进一步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增加农民收入。她指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归根到底要靠发展。要抢抓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发挥优势,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支持基层大胆探索、试点,改革创新。加快开放开发,着力营造加快发展的新优势。
xxx强调,要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围绕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和农民的收入,坚定不移、因地制宜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用项目的办法管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进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增长方式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鼓励群众自主创业,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富民步伐,把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摆上与开发自然资源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维护农民经济、政治、社会权益,进一步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鲜活农产品供给充裕。受节日带动、温度偏高等多因素影响,蔬菜生产稳中有增。据监测,580个蔬菜重点县信息监测点蔬菜面e同比增加5%左右。生猪产能有所调减,但供应充足。据监测,1月份生猪存栏环比减少2.9%,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减少0.4%。水产月度产量为500万吨,同比增长3%。重大动物疫情总体平稳,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
农产品价格整体温和上涨。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为110.3,环比增长5.5%,同比增长1.2%;“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为111.7,环比增长6.3%,同比增长1.2%。其中,稻麦价格基本持平,玉米价格环比下降1.1%;棉花价格持续3月上涨后首次回落,环比略降0.7%;猪牛羊肉价格延续小幅上涨态势,环比分别上涨3.6%、1.6%和2.3%;鸡蛋价格明显下滑,环比下降6.5%;受节日带动影响,水产品价格环比上涨1.3%,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月均价环比上涨5.5%,重点监测的7种水果月均价环比上涨3.8%,预计节后将明显回落。
现在农村里的信息要传出来也是非常重要的。农村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因为信息不畅没有人知道农村里还有这么多东西,农村里的东西也没有传出去,一个是信息出不去,一个是物流出不去,所以使大量宝贵资源出不去。
无论用什么手段,比如电视、广播、书信等原始的手段,还有手机短信或者手机网,这些比较容易实现。建立互联网对农村来讲代价太大,建立一套网络系统需要有中间的设备投入,作为投入与产出比来讲肯定不如在城市里建核算,这样就没有人愿意到农村投资。所以并不需要到那儿建更多的网络设备,更多的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这些信息有效的传递出来。现在一些农村已经开始实行大学生村官儿这样的体系,通过大学生,能够了解村里面有什么,大学生有上网条件,再把这些信息传出去,反过来他把一些网上的供求信息,比如对村里所产的一些农产品或者自然资源等这种需求信息带回来,这样能够产生一种信息的流通,最终达成交易,这样就使得农民的增收成为了可能。
所以现在一些农村已经开始实行大学生村官儿这样的体系,通过大学生,能够了解村里面有什么,大学生有上网条件,再把这些信息传出去,反过来他把一些网上的供求信息,比如对村里所产的一些农产品或者自然资源等这种需求信息带回来,这样能够产生一种信息的流通,最终达成交易,这样就使得农民的增收成为了可能。我觉得这是农村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信息把农民和农村里面的资源信息和需求信息实现互通。而不是说一定要强调用互联网,要用互联网,但是不一定家家都上网,不能寄希望于让9亿农民,人人都上网,一个是硬件条件不具备,再一个农民学电脑操作也不是一两天能解决的问题。企业信息化当时做这个普及工作都花了很多长时间,更何况这些9亿农民。所以现有条件下能把农村的信息和外面的信息互通这是当前农村信息化的核心。
2012年,龙潭区“三农”工作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的繁荣稳定。全区一产增加值计划达到19亿元,同比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2%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28万吨左右,力争实现30万吨。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 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围绕粮食高产创建,结合土地整理,认真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更新品种、土地整治、节水灌溉、机耕路修建和“沃土工程”等措施,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继续争取资金,开展高产创建工作;积极推广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年推广3~5个优良高产农作物品种,10项以上农村实用技术。继续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并覆盖到每个行政村。推广生物防治玉米螟技术10万亩。超级稻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推广面积达到5000公顷,玉米优质高产综合栽培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万公顷,有机、绿色水稻栽培技术推广面积达到3000公顷;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农机总动力达到22万千瓦,同比增长11%。积极争取深松补贴,推广深松技术,扩大深松推广面积。
2.全面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完成蛤蟆河、老跃沟、草木沟3座小(Ⅰ)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计划投资1399.11万元;完成小川六社、新安2座小(Ⅱ)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计划投资470万元;做好榆树沟五社、新山五社、新立、丰口北4座重点小(Ⅱ)型水库和夹信子五社、高家七社、东方红六社、夹信子四社、德胜、宋屯、牛家南、怀家店、北山二社9座一般(Ⅱ)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工作。
3.全面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2012年,农业产业化项目及农业固定资产计划投资同比增长10%以上。建设1~2个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加强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培育、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依靠科技手段,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积极开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试点工作,全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新增12个,农村经纪人新增100个。
4.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切实做好农民减负工作
全面深化各乡镇、涉农街道政务大厅服务,规范以财务管理为主的村务管理。推行“六步工作法”,推进村级“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的民主进程;全面实行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实行涉农收费、价格公示制度;继续深化土地经营制度改革,以北部工业新区为重点,开展金珠乡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5.发展劳务经济,开拓农民增收新途径
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结合北部工业新区的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就近就业工程,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比例,力争使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支柱。2012年,计划转移和就地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5000人以上。
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于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1.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是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有效途径
“发展生产、生活宽裕”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物质文明方面的要求,也是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的大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统一生产、统一销售,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延长了产业链,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这个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这主要表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加强农民的经济联合与劳动联合,形成局部的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情况实行专业化生产,以共同利益为基础,把农民组织起来,围绕主导产业共同从事产、加、销等经营活动,这样能够实现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的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组合和优化配置,有效地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增强农户和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增加农民的收入。
2.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提高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比较好的地方,群众纷纷反映村里的风气好了,打牌赌博的少了,学习技术的多了,无事生非的少了,平日里关系和睦了,大家都想着怎么样学技术,增加收入,整个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变化。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对于提高农村社区的生产居住条件,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最终达到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村容整洁”也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影响农民的生活方式,对改变乡风习俗,消除不合时宜的陋习,和睦社员家庭,和睦社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将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将有力地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3.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是促进农村“管理民主”的重要保障
“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证。“管理民主”最主要的就是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能够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力,真正让农民当家作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最大的特点是“民办、民管、民受益”,组织是农民自己的,章程是自己定的,会长、理事长是大家公开推选的,重大决策和管理都是民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使成员相互之间的合作和协作的意识明显增强,锻炼和提高了农户成员参与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能力,推动了基层民主管理。这种民主管理方式能够增强农民的民主意识,在有序行使民利的过程中,农民得到民主管理的锻炼,积累了民主管理经验,提高了对现代民主的认知和适应能力。因此,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管理民主的重要保障。
总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应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组织载体,积极引导,加大扶持,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依法、快速、健康发展。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
1.群众自愿原则
自愿是建立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原则,只有坚持这一原则,合作组织才有群众基础,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自助组织,是农民为满足自己经济发展需要而自愿组建的,不隶属于任何的行政组织,其产生与发展必须遵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尊重群众的选择和创造。因此,其发展快慢与好坏主要取决于农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只能靠说服、教育、引导、帮助农民建立发展自己的组织,不能搞行政命令。自愿不仅包括进退自愿,还包括合作方式、管理形式、服务与接受服务、解散等方面的自愿。
2.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
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经验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再加上农村情况千差万别,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农民觉悟和思想认识水平、产业结构、群众需求等都各不相同,所以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是要多样化发展。只要适合当地实际,有利于经济发展,群众愿意,什么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都可以发展,不能强求一个模式,只有多种形式的组织相互借鉴、交流,才能更好地促进合作组织的发展。二是无论在数量上、管理规范上,还是开展业务的领域上,都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做到条件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发展一个成功一个。
3.典型示范,政府引导的原则
抓典型、搞示范,然后在巩固试点成果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推开,稳步地、一批一批地发展。我国农民群众多年来习惯于分散经营,要走联合起来发展的路子需要破除许多观念上的束缚,因此需要典型例子的指导示范作用。这样,既使广大农民群众亲自体验或看到参加合作经济组织的好处,从而带动更多农民积极参与,也使政府部门在实践中掌握指导合作经济发展的经验,然后再去指导实践。因此政府应在尊重农民自愿的前提下,认真搞好宣传发动、组织领导、扶持帮助,正确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尤其重要的是要抓住农民讲实际、跟着学、跟着做的特点,善于抓出各种各样的典型,以实实在在的例子教育、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4.坚持家庭承包制长期不变的原则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能建立在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不能改变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不能改变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合作经济组织成员是独立的财产主体,参加合作经济组织不能对农民发展自营经济产生任何限制。建立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也不是对家庭承包制的否定,两者不是对立的矛盾,而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家庭承包制基础上农民的联合与合作,家庭承包制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坚持家庭承包制长期不变。在实践别要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保障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保证加入合作组织的农民的土地等生产资料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
三、加强措施,大力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
1.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组织保障
各级党委、政府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应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当地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同时要加强各项制度建设,使各项指导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和具体化。成立由农业、财政、税务、工商、民政、交通、商务、电力、国土资源等部门组成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领导小组,深入研究和及时解决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完善内部运行机制,规范合作组织章程
一是要建立规范的合作组织章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组织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要通过章程的形式,明确合作经济组织和成员的权利义务,规范各自行为。二是要贯彻民主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严格实现民主管理,重大事项由成员共同讨论决定,严格按照章程民主选举,使农民真正参与决策管理。三是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监督、内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实现社会监督、系统监督、内部监督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监事会和农民会员的监督作用,实行财务公开、会务公开制度,通过建章立制,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3.拓宽筹资渠道,筹措外部资金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与有关职能部门联合,依靠政府的力量和影响,采取“政府支持、部门协助”的方式,积极组织开展对外招商引资活动。二是依靠组织自身运作获取资金。在实践中,要允许投资者以农用机械、自有资产等多样化形式进行出资,而不仅仅局限于现金。三是允许有条件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行风险性低、认购自由的投资股金,为其提供比较可靠的融资渠道。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借助国家财税、金融等宏观调控手段,以及其他市场投资主体的参与等外力扶助,拓宽筹资渠道。
4.引进管理人才
近年来,我市把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作为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得到了较快发展。至去年底,全市共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03个,入社农户26.8万户,占全市总农户的82%。
一、我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已逐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主体,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为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起来,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了组织发展与产业规模扩张互动的局面,成为推动“一社一品”、“一村一品”的重要载体,推进了特色产业的规模经营。如:分界镇通过蚕桑合作社、甜豌豆合作社、绿花菜合作社带动了三个万亩产业;黄桥镇通过双桥蔬菜专业合作社,新街镇通过绿色经典蔬菜专业合作社带动了两个超万亩的蔬菜生产园区,品种多,规格全,质量好,货源足,外地客商络绎不绝;宣堡镇益民苗木专业合作社带动了一个新兴产业,发展苗木花卉近万亩。
二是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构筑了新的载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组建初期,农民专业合作社仅局限于传统的养殖业和种植业,经过不断的发展,现在已拓展到水产、蔬菜、水果、花木、药材、农机、植保等领域,基本上实现了所有生产经营项目,只要有一定规模,都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规模经营,振兴了主业,带动了副业,形成了产业;通过包装加工,增加了附加值;通过建立专业市场和销售窗口,促进了农产品销售;通过注册商标、“三品”认证,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如毛庄羊业专业合作社,把社员养殖的肉羊进行宰杀分割、包装销售,每只羊销售收入增加60多元,另外将羊粪收回加工有机肥料,每只羊增加收入50多元;益民苗木专业合作社,带动了上千人围绕苗木搞经营,有收购的、销售的、挖树的、上卸的、运输的、绿化的,并在常州夏溪花木市场租了门面,为全市苗木展示销售服务,形成了一个产业链。
三是为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了新的路径。农民专业合作社融技术指导、信息服务、物资供应、产品销售等服务功能为一体,解决了集体经济组织“统”不了,基层农技服务部门“包”不了、一家一户又“干”不了的问题,且合作社的服务范围也在不断延伸,由过去的产中合作服务向产前、产后服务延伸,由过去的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向生产资料购买、产品包装、运输、加工、销售服务发展。通过整合资源配置,形成了1+1>2的合力,已成为农业服务体系中的一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新生力量。如:分界镇七贤家禽产销合作社实行“八统一分”的经营模式,通过与农户签订协议,既降低了苗鸡、饲料和药品的成本,又为农户提供了技术、防疫、销售服务。
四是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拓宽了新的渠道。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购买生产资料,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批量采购,价格低,节约了成本;通过统一技术指导,产品质量好、产量高,增加了收入;通过统一销售,避免了客商压级压价,减少了中间环节,避免了中间盘剥,确保了社员利益不受侵害。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了高效农业,富民效应逐步显现。如:赵庄甜豌豆专业合作社,105个成员带动了6000多户,面积由原来的100亩增加到1万多亩,亩纯收入由过去的稻麦两熟1000元增加到现在甜豌豆一熟就3000多元;七贤绿花菜专业合作社,推行“甜豌豆—绿花菜”模式,185个成员种1134亩,平均亩收入7600元。
五是为合作社建设模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市各合作社牵头人中有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技术能手、农业服务部门、农业龙头企业、村组干部等,牵头人不拘一格,他们各具优势和特色。基层党员、干部、大学生村官,思想素质好,号召力强,有奉献精神,他们牵头办合作社,一般都能秉公办事、规范运作,影响力大;能人牵头办合作社,科学技术普及快,产品销售快;龙头企业牵头办合作社,产品适销对路不愁卖,加工升值空间大。但是,高效设施农业经济效益好,但投资规模大,技术要求高,市场开发难,普遍社员望利兴叹。各牵头人积极创新,如元竹芦蒿专业合作社、马甸金强花卉专业合作社,他们由企业老板投资租土地、建大棚、配套现代化设施,实行统一供应种苗、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包装销售,各成员租大棚承包田间管理,拿基本工资,盈利部分,按产量依比例分成。实践证明,这种运营模式,成员不担心没钱、没技术、没销路不能发展高效农业,牵头人不担心成员出工不出力,形成了优势互补。
二、当前我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仍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1、带动能力还不够强势。目前,我市各类合作社数量多、规模小,不少乡镇为了应付考核,动员了五、六个农户组建了合作社,至今却不发展、不扩大;有的合作社成员是为牵头人打工服务,实际上没有农户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没有服务对象,只是为自己服务,为自己赚钱,没有起到建一个合作社,带动一方经济、带富一方百姓的作用。
2、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不少合作社挂了牌子,搭了架子,却没有实实在在开展合作服务,还是简单的信息交流、技术指导,没有开展农业生产投入品的代购代销,农产品的加工、包装、销售等深层次服务,由于社员迫切需要的农产品销售服务得不到支持,合作社失去了向心力。
3、思想固旧还不够解放。多数合作社领了营业执照不搞经营,至多是拉客商、引经纪人上门收购,而不是亲自把农产品送进大市场,这样一来,农产品出售价格低,升值少,农民得不到实惠,合作社得不到收益。一方面反映了合作社缺乏能人搞加工、跑市场,另一方面反映了合作社成员还没有抱团闯市场的意识,他们习惯于田头,不愿到街头;习惯于捞现成的,不愿意到市场冒风险;习惯各卖各的,不愿合伙做生意。
4、品牌效应还不够强大。各合作社中,农业品牌相对较少,通过农产品“三品”认证认定的更少,就济川街道来说,全街道有5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拥有自主注册商标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市星辰鹅业专业合作社,一个是**市天恒银杏专业合作社,也只有天恒通过了农产品“三品”认证认定,但由于市场认可度不高,合作社产销量小,形不成规模,这两个品牌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应。
5、内部运作还不够规范。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机构不健全,财务管理、成员管理、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备,“三会”活动不正常。少数合作社成员出资不到位,个别成员一股独大,民主管理很难落实,出现了少数人决策、少数人获利的情况,合作社失去了凝聚力。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部分乡镇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像抓工业、抓招商引资、抓园区建设一样抓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少数基层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农民发家致富是自己的事,合作是自愿的,农业生产风险大,担心揽事上事;部分农民缺乏合作意识,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地区缺乏特色产业支撑,缺乏能人引领;各项扶持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到位,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对策和建议
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我省明确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今后一个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要坚持规范与发展并重,注重以“五好”示范社建设为抓手,加强指导服务,加大政策支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现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特色产业基地、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整体推进。
一要进一步加大行政推动力度,促进合作组织快速发展。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试金石,针对当前农村青壮年绝大部分都外出从事二、三产业,在家种田的几乎全是60岁以上的老人的现象,如何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如何提高土地产出率,如何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我们各级党委、政府要引起高度重视和重点考虑的问题。土地向少数人集中,搞高效规模农业,目前这种分配制度,仅是让少数有资本、有技术、有劳力的人富起来,而绝大部分农民增加收入还是困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互的经济组织,它能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要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组织各职能部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实事。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连续出现两位数增长的业绩,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出现极大波动的情况下,我国国民经济仍然取得了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成就,给我国农村劳力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达到6.6亿多,占农村劳动力就业人口的87%。但是也必须看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环境依然存在着政策封锁、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健全,国际劳务输出环境不理想等诸多不利因素。为此,政府决策者或参谋者应重视和考虑这些因素带来的影响,并采取有力措施,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1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处于十分困难的时期,不但农业内部有困难,其他备业也面临着各自的实际困难,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重视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领导者应坚持密切联系群众,提炼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出的新经验,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改变作风,不断开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新局面。当前不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是:
1.1政策环境因素
(1)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必要保证,也是激励农村劳动力脱贫致富、充分就业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近几年来,国家采取了促进农民增收、缓和劳动力就业压力的农业产业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小城镇、西部大开发和户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大大调动了农民从事各类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缓和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紧张局面。但是,还存在许多农民进城的歧视性政策和限制措施。因此,政府应通过税收政策调整、鼓励部分家庭成员贸在农村。例如,政府可以家庭为单位按家庭人均收入为免税额和比例税制的基础,征收所得税,并减免抚养负担比较重的人的所得税。对于正在领取保险退休金仍在就业的,要采取征收征罚性所得税的办法,以腾出更多的就业岗位给更多的正需要就业的劳动人口。
(2)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创造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新的大容量密集载体。积极的财政政策作为拉动经济增长、安排就业最直接和有效的手段,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国家发行国债数千亿元,加大了农林水利、交通通讯、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电网改造,改变国家直属储备粮库和经济适用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而且为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了新的大容量载体。
(3)地方政府的封闭政策,导致农村劳动力难以进入城市正规就业。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阻碍主要来自各大、中城市对农民进城采取了各种歧视性政策。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相继出台了限定外地劳动力进城就业数量的政策,而且对进城农村劳动力进入的行业也作出了规定。对本地劳动力采取保护“壁垒”。如长沙等一些中小城市也相继推出保护本地劳动力就业的政策,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就业进行限制性管理,不断增多就业的办证收费名目,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成本和求职风险。
1.2农村劳动力市场体系环境
我国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全国100家劳动力市场基本完成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试点任务,取得了积极成果。主要表现在:现代信息网络初具规模,在就业服务中发挥了极大作用;信息收集和工作全面加强,较好地满足了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就业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初步建立了一支从中央到地方的劳动力市场法规体系,劳动力市场秩序明显好转,所有这一切,为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逐步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在编制完成的《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重点专项规划》提出,我国将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在有条件的省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逐步推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这极大地拓宽了农村劳动力就业获得信息的渠道,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正常有序的流动,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步伐。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机制完全形成还需要时日,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政府部门之间就业政策的不协调,不配套从而导致市场分割现象仍然严重,给农村劳动力就业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为了给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更多的信息指导,不至于盲目流动,由临时性向稳定性、由单个性向整体性发展,应主要解决的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开放问题,目前一切限制农村劳动力进入城乡就业的政策都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开放,入世后更是如此。二是平等竞争问题。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力相比较,农村劳动力失去了平等竞争的机会,同工不同酬现象严重;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双向选择受到破坏,劳动力价格的低廉也破坏了等价交换原则。三是定位问题。政府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要随便干预劳动力市场,政府应该积极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正常就业。
1.3中小企业环境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特点而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途径。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小企业数量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二是中小企业对就业人员的文化水平要求不高,适合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现状;三是中小企业就业制度灵活,适合农村农忙农闲的特点;四是中小企业分布广,城乡分布合理,适合农村劳动力的生活习惯。就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情况来看,7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在中小企业就业。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中小企业将更多地进入到第三产业,因第三产业具有分散、规模小、劳动密集、资本就业弹性大等特点,对劳动力的吸收仍具有相当大的空间,估计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从事第三产业的中小企业还能容纳16000万劳动力。除此之外,中小企业进入的其他领域还包括为大中型企业配套的劳动密集的敏感的第二产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从长远来看,第二产业仍然要吸纳大量劳动力。根据过去的情况预测,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第二产业还可以吸纳大约6000万劳动力。这样,由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科技含量提高,使得新增加的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就能大量地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吸收,从而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小企业自身外部环境的窘境,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瓶颈。中小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很大的成绩,但是也要看到其自身的特点也就是它发展壮大中的缺点。点多面广、四处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能很好地抵御各种风险。随着中小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不利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中小企业将逐步地被淘汰,一部分职工下岗和失业。在这种情况下,要进一步扩大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规模至少在目前不太现实。与此同时,城镇失业率也呈逐步上升的趋势。1991—1997年的7年间登记失业人数分别为352万、360万、420万、476万、520万、552万和570万。近几年来,城市就业形势严峻,1997年来企业下岗职业总数为1151万人,加上行政企业单位的下岗职工,其数量达1200万人,1998年新增下岗职工2350万人,分流5O万机关干部,再考虑精简机构、青年就业、学生毕业分配等自然新增的1200多万劳动力,1998年城市劳动力供给总量达2907万人。这样,城市与农村双方劳动力供给都在增加,使得农村劳动力进入中小企业的空间就没有多大了,从而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一大障碍。
l。4国际劳务输出环境
我国已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由于国际社会经济交流的增多、双方贸易的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的升级,给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我国在2005年将完成入世的各项承诺,这将有利于对外贸易的长期稳定发展,加工贸易特别是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加,有望带来更多就业机会。按照外贸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20一40测算,每年额外增加4—5个百分点的出口,就可以使国有经济多增长1个百分点。从而增加近万个就业机会,预计在今后十年,就业率比20世纪90年代平均提高50,达到0.15左右,即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业总量增长0.15个百分点。由此推算,入世后比入世前每年平均增加200万一300万个就业机会。入世也会推动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并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可以增加更多的农村劳动就业机会。
但是也要看到,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大量的失业人员。国际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竞争加剧,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国外转移困难。其主要原因:一是保护主义加强,限制措施增多,劳务价格越来越低;二是工程成交条件苛刻,标价普遍压得很低,对外工程项目只能达到保本水平,吸纳劳动力能力减弱;三是普通劳动需求明显下降,技术劳务居于主要地位;四是非法移民的数量大大增加;五是随着劳务输入国产业结构调整,国际劳务市场对外籍劳务人员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使得我国大量的素质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很难输出到国外。另外,从世界范围来看,劳动力在国内各类市场的流动基本上是自由的,但对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各国都有一定的行政干预措施以保护本国利益因此,把我国丰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向国际劳务市场只能作为一种补充方式。
2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对策
2.1消除政策环境的障碍,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农村劳动力无论是外出还是在本地就业,无论是进入乡镇企业还是自我创业都需要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但是由于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流动人口收费制度以及地方政策制定的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因此,迫切需要给农村劳动力以宽松的环境。一方面,要制定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的农业改革政策。如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土地股份化,“四荒地”使用权租赁等。另一方面,要制定有利于农村非农化的产业政策。以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为重点,结合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通过制定政策,改革农村投融资体制。引导有一技之长的外出务工人员积极回归创业。同时,注重培育农村新的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从多方面为创业人员构建安居乐业的环境。
2.2消除空间转移的障碍,拓宽劳动力就业空间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连续出现两位数增长的业绩,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出现极大波动的情况下,我国国民经济仍然取得了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成就,给我国农村劳力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达到6.6亿多,占农村劳动力就业人口的87%。但是也必须看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环境依然存在着政策封锁、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健全,国际劳务输出环境不理想等诸多不利因素。为此,政府决策者或参谋者应重视和考虑这些因素带来的影响,并采取有力措施,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1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处于十分困难的时期,不但农业内部有困难,其他备业也面临着各自的实际困难,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重视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领导者应坚持密切联系群众,提炼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出的新经验,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改变作风,不断开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新局面。当前不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是:
1.1政策环境因素
(1)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必要保证,也是激励农村劳动力脱贫致富、充分就业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近几年来,国家采取了促进农民增收、缓和劳动力就业压力的农业产业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小城镇、西部大开发和户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大大调动了农民从事各类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缓和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紧张局面。但是,还存在许多农民进城的歧视性政策和限制措施。因此,政府应通过税收政策调整、鼓励部分家庭成员贸在农村。例如,政府可以家庭为单位按家庭人均收入为免税额和比例税制的基础,征收所得税,并减免抚养负担比较重的人的所得税。对于正在领取保险退休金仍在就业的,要采取征收征罚性所得税的办法,以腾出更多的就业岗位给更多的正需要就业的劳动人口。
(2)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创造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新的大容量密集载体。积极的财政政策作为拉动经济增长、安排就业最直接和有效的手段,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国家发行国债数千亿元,加大了农林水利、交通通讯、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电网改造,改变国家直属储备粮库和经济适用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而且为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了新的大容量载体。
(3)地方政府的封闭政策,导致农村劳动力难以进入城市正规就业。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阻碍主要来自各大、中城市对农民进城采取了各种歧视性政策。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相继出台了限定外地劳动力进城就业数量的政策,而且对进城农村劳动力进入的行业也作出了规定。对本地劳动力采取保护“壁垒”。如长沙等一些中小城市也相继推出保护本地劳动力就业的政策,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就业进行限制性管理,不断增多就业的办证收费名目,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成本和求职风险。
1.2农村劳动力市场体系环境
我国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全国100家劳动力市场基本完成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试点任务,取得了积极成果。主要表现在:现代信息网络初具规模,在就业服务中发挥了极大作用;信息收集和工作全面加强,较好地满足了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就业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初步建立了一支从中央到地方的劳动力市场法规体系,劳动力市场秩序明显好转,所有这一切,为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逐步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在编制完成的《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重点专项规划》提出,我国将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在有条件的省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逐步推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这极大地拓宽了农村劳动力就业获得信息的渠道,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正常有序的流动,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步伐。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机制完全形成还需要时日,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政府部门之间就业政策的不协调,不配套从而导致市场分割现象仍然严重,给农村劳动力就业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为了给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更多的信息指导,不至于盲目流动,由临时性向稳定性、由单个性向整体性发展,应主要解决的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开放问题,目前一切限制农村劳动力进入城乡就业的政策都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开放,入世后更是如此。二是平等竞争问题。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力相比较,农村劳动力失去了平等竞争的机会,同工不同酬现象严重;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双向选择受到破坏,劳动力价格的低廉也破坏了等价交换原则。三是定位问题。政府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要随便干预劳动力市场,政府应该积极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正常就业。
1.3中小企业环境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特点而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途径。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小企业数量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二是中小企业对就业人员的文化水平要求不高,适合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现状;三是中小企业就业制度灵活,适合农村农忙农闲的特点;四是中小企业分布广,城乡分布合理,适合农村劳动力的生活习惯。就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情况来看,7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在中小企业就业。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中小企业将更多地进入到第三产业,因第三产业具有分散、规模小、劳动密集、资本就业弹性大等特点,对劳动力的吸收仍具有相当大的空间,估计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从事第三产业的中小企业还能容纳16000万劳动力。除此之外,中小企业进入的其他领域还包括为大中型企业配套的劳动密集的敏感的第二产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从长远来看,第二产业仍然要吸纳大量劳动力。根据过去的情况预测,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第二产业还可以吸纳大约6000万劳动力。这样,由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科技含量提高,使得新增加的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就能大量地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吸收,从而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小企业自身外部环境的窘境,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瓶颈。中小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很大的成绩,但是也要看到其自身的特点也就是它发展壮大中的缺点。点多面广、四处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能很好地抵御各种风险。随着中小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不利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中小企业将逐步地被淘汰,一部分职工下岗和失业。在这种情况下,要进一步扩大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规模至少在目前不太现实。与此同时,城镇失业率也呈逐步上升的趋势。1991—1997年的7年间登记失业人数分别为352万、360万、420万、476万、520万、552万和570万。近几年来,城市就业形势严峻,1997年来企业下岗职业总数为1151万人,加上行政企业单位的下岗职工,其数量达1200万人,1998
年新增下岗职工2350万人,分流5o万机关干部,再考虑精简机构、青年就业、学生毕业分配等自然新增的1200多万劳动力,1998年城市劳动力供给总量达2907万人。这样,城市与农村双方劳动力供给都在增加,使得农村劳动力进入中小企业的空间就没有多大了,从而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一大障碍。
l。4国际劳务输出环境
我国已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由于国际社会经济交流的增多、双方贸易的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的升级,给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我国在2005年将完成入世的各项承诺,这将有利于对外贸易的长期稳定发展,加工贸易特别是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加,有望带来更多就业机会。按照外贸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20一40测算,每年额外增加4—5个百分点的出口,就可以使国有经济多增长1个百分点。从而增加近万个就业机会,预计在今后十年,就业率比20世纪90年代平均提高50,达到0.15左右,即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业总量增长0.15个百分点。由此推算,入世后比入世前每年平均增加200万一300万个就业机会。入世也会推动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并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可以增加更多的农村劳动就业机会。
但是也要看到,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大量的失业人员。国际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竞争加剧,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国外转移困难。其主要原因:一是保护主义加强,限制措施增多,劳务价格越来越低;二是工程成交条件苛刻,标价普遍压得很低,对外工程项目只能达到保本水平,吸纳劳动力能力减弱;三是普通劳动需求明显下降,技术劳务居于主要地位;四是非法移民的数量大大增加;五是随着劳务输入国产业结构调整,国际劳务市场对外籍劳务人员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使得我国大量的素质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很难输出到国外。另外,从世界范围来看,劳动力在国内各类市场的流动基本上是自由的,但对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各国都有一定的行政干预措施以保护本国利益因此,把我国丰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向国际劳务市场只能作为一种补充方式。
2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对策
2.1消除政策环境的障碍,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农村劳动力无论是外出还是在本地就业,无论是进入乡镇企业还是自我创业都需要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但是由于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流动人口收费制度以及地方政策制定的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因此,迫切需要给农村劳动力以宽松的环境。一方面,要制定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的农业改革政策。如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土地股份化,“四荒地”使用权租赁等。另一方面,要制定有利于农村非农化的产业政策。以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为重点,结合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通过制定政策,改革农村投融资体制。引导有一技之长的外出务工人员积极回归创业。同时,注重培育农村新的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从多方面为创业人员构建安居乐业的环境。
2.2消除空间转移的障碍,拓宽劳动力就业空间
1农业经济管理动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1.1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政府部门和农业部门通过对地区农业生产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并积极向农民群众推广农作物的科学种植方法和管理理念,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解放劳动力,在有限的时间和单位面积内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提高农民群众经济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另外,通过有效的农业经济管理,能够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的农业生产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农民群众的种植积极性,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而农村地区的社会福利都是通过财富创造来实现,农民个体通过个人努力,各种需求得到满足,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水平也会发生转变。
1.2从制度上促进农业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在农业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的基础下,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有了强有力的支撑,从而对农村经济发展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保障农村经济发展更加完善,更加规范。农业经济管理是农村以及经济发展为主的中心的地位更加牢固,保障农村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1.3扫除农村经济发展制约因素
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多重制约因素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经济的进一步提升。而通过有效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扫清道路,使农村经济发展更加顺畅。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生产能力不足,是影响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各个领域发展过程中,土地的不合理规划不合理征用,使得农村地区的农业种植面积逐步减少,影响到农民群众的农业生产积极性。通过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能够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村土地规划更加合理,利用更加高效,降低农民群众的生产成本,减少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另外通过开展农村经济管理,能够有效协调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保证农业经济发展更加具备生态化特征。传统的农业工作模式对农业生产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农业部门通过对农业生产模式进行有效的规划,逐步转变传统农业生产形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周围生态环境,从而促使农村经济向着生态可持续化方向发展。
2做好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2.1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
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只有制定完善企业合理的管理制度,才能够依托农业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时代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紧跟时展要求,加强农业经济管理方式改革,构建全新的管理体制,让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农业发展,促进农产品产量提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以此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利用加工手段改变农产品外观,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拓展销售市场,丰富农产品产业链,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2开展多种形式的融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经济得到空前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转变成工业为主,以工业促进农业发展。并从城市的发展促进农村发展方向转变。通过城市建设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措施也不断加强,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得以有效实施。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例如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也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危机改变了对外生产经营的模式,但正是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得到了增强,可以说金融危机给我国农村经济带来了积极发展因素。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激励。正是金融危机的爆发,才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发展经济不能单单依靠外向型经济。如果单纯的依靠外向经济会造成泡沫经济产生。想要抵制金融危机,有效的拉动内需,刺激人们消费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提高人们购买力强化经济,尤其在农村市场有效的发展农村经济,充分的了解到我国农村市场固有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只有提高农村经济建设水平才可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才可以把购买转化成实际消费能力。这样可以看到农民真的在改革中富裕起来。现今,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与挑战。
1. 农业基础非常薄弱。国家对于相关农产品平衡供给能力不强,无法保证农产品供给平衡。对于现今农民来说,吃饱喝足绝对不是问题,但是也要清楚中国的粮食及食品安全和农产品供求关系不是绝对不变的。如今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土地被占用,有效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也存在其他资源枯乏等现象,这使我国农产品供给方面问题突出。压力十分大。同时,农民种粮得到经济收入并不高,个别地方对于粮食的认识不全面。积极性不高,也会导致农村经济建设中供给平衡差等问题。
2. 单从农民的收入情况来看,与其他行业比较相对来说并不高,这也降低了农民对于农业发展的信心与积极性。面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加等诸多因素,使得本身不高的农民收入更加得不到提升。毕竟经济关系着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在发展农业经济的时候,也存在对于农业生产不利的技术、环境与经济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农民的收入得不到保障。从另一方面看也制约着农业的发展进程。
3. 城乡之间差异化程度明显,并且其发展过程中矛盾也是存在的。随着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异不断扩大。农村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不完善,教育、社保以及医疗等方面更是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同时,面对的主要问题还有,需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建设,加强改革力度。那么如何解决农村耕地占用问题、如何提高农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这些问题都是眼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分析农村经济差异原因
农业是农村的主要经济支柱,作为基础产业也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农村的区域性特征非常明显,自然环境、区域经济等影响非常显著,充分了解经济差异原因,才可以通过对应的差异制定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从而将农村经济中发展形态各异以及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得以调整。下面我们分析下农村经济差异的原因。
1. 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区域自然结构构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差异特征。尤其是自然环境的优劣情况是导致农村经济差异的根本原因。我国地大物博,农村分布也十分广,不同地区的气候情况,土壤地形,土地质量等都存在地区差异。所以自然决定了农业发展程度,较好的自然环境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是非常具有优势的。农业生产以广为佳,单位面积越大产量越高,其价值也不同。这样的优势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原始积累。例如:平原地区,区域辽阔,土壤、水分、天气等都适合农业发展。有数据显示在农业方面我国东部的稳定田面积占西部总耕地面积的80%左右。这主要是由于西部地区山地多、少雨、沙漠分布等因素影响。这也正是我们所说的“靠天吃饭”。从实际上看,自然条件造成了经济差异,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发展。
2. 经济基础与政府政策。从客观上看,经济基础也是造成农村经济差异的原因。原有经济基础好的地方发展农业自然会更加顺利,并且处于高水平发展。也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空间得以充分运用。例如:我国的东部,区域条件使得经济基础非常好,位置条件和交通条件等等基础条件完善,并且国有经济比例高,所以在农业经济整体发展上看是非常突出的。具有代表性。相反,经济水平略差的西部,由于经济基础较差,就与东部相差很大。客观上限制了农村经济发展。这也是西部贫困、偏远地区农村经济落后的原因。还有就是政府政策直接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其作用更不可小视。改革开发以来,国家相应的制定了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有效的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迎合了市场对于农业生产的要求。
三、 研究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好风凭借力,惠农正当时。”就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程来看,国家对农村经济建设时投入资金还是比较大的,并且有条件完成投入,在农村经济发展基础上我们要抓住机遇,在进行实践过程的同时要适应的调整发展策略。从科学的农业生产出发,完成农村经济发展改革创新。
1. 农村经济发展不只是局限于农业生产,从农村劳动力出发,进行有效转移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以及提高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现代化农业发展,增加了剩余劳动力,做好劳动力转移也就显得十分必要和关键。从根本提高农村经济能力必须要加强农民的购买能力,从另一方面分析,想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就必然要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数据统计有效的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这也正是我们说的增加农民收入首先要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最大可能的让农民普及农村职业教育及高中教育等,明确农民工培训体系的建立,通过提高农民的素质进而增强就业能力,最后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的住房医疗以及教育教学等社会保障制度,转变农民工由单一的打工向产业工人的思路发展,最终达到农民角色向市民角色的转化。
2. 通过引进资金提高农村经济发展,之后在加上农村的社会事业制度的确立。当前发展中国农村经济:一方面,除了把“人”转移出去之外;另一方面,就是资金进来。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健全的农村配置机制。通过引入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理念,让这些利于农村发展的项目向农村聚集。积极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通过宣传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动员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方面人才进入到农村中来,让他们以积极的工作热情改变传统农村经济发展局限。同时农村的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建设等方面更要完善,这样才可以真正让公共财政顺利投入到农村经济发展建设中,让公共财政利民发展,促使农民全心全意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中国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