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我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者约300万人,其中缺血性心脏病约占30%左右,因此必须及时有效地采取医学干预措施,阻止该类疾病的快速发展。
1.什么是缺血性心脏病
缺血性心脏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由于状动脉狭窄和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所以又称冠心病。缺血性心脏病是因为冠脉循环改变引起的冠脉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损害。研究证实,心肌损伤的范围和程度是随着缺血严重程度和缺血时间进行性加重,通过药物或者其它手段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心肌损伤及其并发症。
2.心肌缺血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
心脏是机体血液循环是一个保证全身供血、供氧的器官。而心脏本身所需要的能量几乎完全由是有氧代谢供给,只在心肌缺氧的数分钟内依靠心肌糖原的无氧代谢获得到能量,这决定了心肌细胞对氧的依赖性和对缺血缺氧的敏感性。心肌缺血缺氧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学改变,比如物质代谢改变,氧自由基增多,钙超载,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改变等,导致多种心血管系统疾病,最终使心脏舒缩功能降低,甚至发生心肌细胞凋亡和坏死等。
2.1氧自由基的影响
研究表明心肌缺血时,它对心肌组织细胞的损伤主要如下:(1) 引起细胞内钙离子超载。(2)脂质过氧化增强损伤生物膜。(3)导致血管内皮损伤。(4)诱导炎症介质产生。(5)损伤线粒体。(6)对蛋白质、核酸、细胞外基质等损伤,从而使蛋白质功能丧失。
自由基可作用于DNA,与碱基发生加成反应,而造成对碱基的修饰,从而引起基因突变;并可从核酸戊糖中夺取氢原子而引起DNA链的断裂。另外自由基可引起染色体的畸变和断裂,还可以使细胞外基质中的胶原纤维的胶原蛋白发生交联,使透明质酸降解,从而引起基质变得疏松,弹性下降。
2.2 钙超载
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内钙浓度明显增多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的现象称为钙超载。当心肌缺血时,组织中ATP浓度下降,钠泵功能障碍,不能将细胞内的钠及时泵出,加之此时细胞内酸度增加,细胞内增多的氢离子激活钠钙离子交换体,使细胞内钠离子增加,继而又通过钠离子与以钙离子的交换使细胞内钙离子大量增多;在缺血缺氧早期,胞浆内钙离子浓度增加,刺激线粒体钙泵摄钙,使胞浆内钙离子向线粒体转移,可减轻胞浆钙超载的程度,起到一定的代偿作用。
2.3 能量代谢
线粒体是细胞内一个重要的细胞器,是细胞进行呼吸、电子传递、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的场地,是产生能量的场所。在细胞凋亡中,线粒体起着中心调控作用,从某种意义来说,线粒体可以决定细胞的生存与死亡。缺血缺氧心肌细胞迅速从有氧代谢转化为无氧糖酵解,ATP的生成明显减少。如果轻度缺氧或短暂严重缺氧后复氧,细胞仍可生成部分的ATP,为凋亡所需能量提供了保障,促使细胞发生凋亡。反之,如果较长时间严重缺氧,细胞由于ATP骤减导致凋亡所需能量不足而发生坏死。当ATP生成被完全抑制后细胞发生坏死,这就表明ATP在缺氧诱导细胞死亡过程中是细胞死亡方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2.4缩小心肌缺血面积
Braunwald和Maroko[1]提出应用临床治疗方法缩小心肌梗死面积的理念。30多年来已有几百种药物和非药物干预措施被证明可减少实验动物的心肌梗死面积。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外,冠状动脉内溶栓、切割球囊技术及冠脉内支架术等新兴手段已广泛用于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尽管这些手段行之有效,但保守的药物治疗仍是公认的有效而安全的方法,几十年来一直是临床使用的主要方法。
3.有关心肌缺血的治疗方法
3.1药物治疗
目前临床常用的抗心肌缺血药物有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硝酸酯类药物包括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等,这一类药物在血管平滑肌内经谷胱甘肽转移酶催化释出一氧化氮,它与巯基相互作用生成亚硝基硫醇,使环磷酸鸟苷水平升高,激活它依赖于蛋白激酶,抑制钙离子内流、减少细胞内钙离子释放和增加细胞内钙排出而降低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导致血管平滑肌松弛而血管舒张。第二类是β受体阻滞剂包括普萘洛尔、吲哚洛尔、阿替洛尔等,此类药物通过阻断β受体,主要是通过减慢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缺血区血液供应,增加缺血区侧支循环。改善心肌代谢,使缺血区的乳酸产生减少,抑制脂肪分解酶的活性,减少心肌脂肪酸的含量,改善缺血区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改善糖代谢,减少耗氧,减轻心肌因缺血所致的失钾离子。保护缺血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维持缺血区ATP的供应。第三类是钙通道阻滞药包括维拉帕米、硝苯地平等,这些药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硝酸酯类或β受体阻断药联合使用,这主要通过对钙离子通道的阻滞作用,从而扩张血管,抑制心肌收缩力,拮抗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心肌耗氧量。通过扩张冠脉,促进侧支循环开放,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加心肌的血液供应。还可通过减轻心肌缺血时细胞内钙超载,保护心肌细胞及心肌细胞内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此外钙通道阻滞药还有促进内皮细胞产生及释放内源性一氧化氮作用。
3.2冠状动脉内溶栓方法
在急性心肌梗塞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有血栓因素的影响,一部分病人可能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形成血栓,使冠状动脉闭塞而发生心肌梗塞;有些病人可能是由于冠状动脉持久痉挛而发生心肌梗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血栓,从而使心肌梗塞的范围扩大。冠状动脉内溶栓就是先用导管经动脉插入冠状动脉再注射尿激酶或链激酶,使冠状动脉内的血栓溶解,其成功率为大概有70%-90%,也是一个很好的抗心肌缺血的方法。
3.3切割球囊技术
切割球囊技术是切割球囊,它是1991年由美国开发研制的,是在普通球囊表面的纵轴上等角度地镶嵌着3-4枚、高度约为0.2-0.3mm的刀片,其扩张的机理首先是利用球囊的压力,使附着的刀片切开病变部位的内膜和中膜,继之由于球囊膨胀时的挤压作用,使支架内增生的内膜组织被推出支架的框架结构之外;所以切割球囊技术对血管壁的损伤较小,由此引起的血管壁的炎症反应轻,可以减少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下降至15%左右。
3.4 冠脉内支架术
冠脉内支架术是冠脉内支架是一种可被球囊扩张开的、多孔不锈钢或者是其他金属如钴合金,起支撑作用的管状物,它附着在球囊的表面,由输送系统送至血管病变处释放。冠脉内支架术解决了术后血管弹性回缩、负性重构所引起的再狭窄,使术后再狭窄率明显降低,约20%~30%。
4.心肌保护作用的相关信号通路及信号分子
4.1 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
PI3K是许多生命活动中的关键信号分子,PI3K参与调控多种细胞代谢、凋亡、增殖和分化有关的蛋白,进而能抑制细胞的凋亡,是一种胞内磷脂酰肌醇激酶,本身具有丝氨酸 / 苏氨酸激酶的活性,也具有磷脂酰肌醇激酶的活性。AKT是一种丝氨酸 / 苏氨酸蛋白激酶,这种激酶与蛋白激酶和蛋白激酶具有相似性,因此又被称为蛋白激酶。AKT是PI3K信号下游的一个效应分子,PI3K可使AKT的丝氨酸-473和苏氨酸-308位点磷酸化。
研究证实,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在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该通路的活化,通过磷酸化的 AKT,能够向细胞质或细胞核转运,使底物蛋白特定部位的丝、苏氨酸发生磷酸化,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心肌细胞的抗凋亡机制的活化,减少细胞凋亡。
4.2 NF-κB信号通路
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目前关于某种疾病危险因素的定义为:存在于机体的一种生理生化或社会心理因素,由于其存在使机体发生某种疾病的危险增加,而减少或去除该因素后,机体发生某病的危险就减少或消失,这样的因素称为某病的危险因素。心血管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动脉粥样硬化,其病因和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根据人群流行病调查,已知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有300多种,但是最重要的有十几种。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可以分为:①主要的危险因素,是指研究较早,并已有翔实可靠的研究结果的危险因素;②潜在的危险因素,是指较新的目前仍然存在争议的,或尚未被充分证实的危险因素;③社会经济/心理行为因素,是指较早就了解并研究过,但因研究方法存在一定困难,可靠的研究结果不多,需进一步研究的危险因素。
在各类危险因素中,又可分为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例如在主要危险因素中,年龄、家族史和男性性别就属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血脂异常及糖尿病则属于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已有许多临床研究证明,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就可以大幅度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心血管病预防干预的重点应当放在这些主要的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上,其他危险因素则是依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进行干预。甘油三酯、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a及凝血因子升高的干预是否能够获益,尚无一致的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
心血管病危险性分层和评估
在临床实践中,一个人可能有不同的危险因素,或一个人可能有多个危险因素。当不同危险因素在某一个人身上聚集时,其致病作用可相互协同,互为因果,从而大大加速心血管病的进程。近年来国际和国内的指南都提出心血管病“总体危险”的概念,强调控制“总体危险”,并制定出一整套评估方法。
我国的高血压指南和欧洲的高血压指南都提出一种半定量的心血管病危险评估分类方法,即将血压水平分为5个等级,将高血压以外的主要危险因素存在多少,有无糖尿病、靶器官损害、心血管疾病或肾脏疾病等情况,分为5个等级,来评估患者是属于哪个危险等级:很高危、高危、中危、低危或很低危。
从这一危险分层方法可以看出:①高血压这一危险因素被单独列出,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②随着血压增高,心血管病的危险增大:③即使血压正常或在正常高值范围内,但如合并多个其他危险因素,或已有靶器官损害或糖尿病,其心血管病的危险性也是明显升高的;④已有心血管病或已有肾脏病者,即使血压正常,也属于极高危人群。我国2007年公布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在心血管病危险分层时,也将高血压作为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相当于3个其他危险因素)。
总体发病(死亡)危险定量估算是仿照Framinham和欧洲的SCoRE心血管死亡危险评估。我国根据20世纪80~90年代全国各省市6万自然人群近20年的心血管发病、死亡和危险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提出我国35岁以上成年人缺血性心脏病10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及3种工具:①评分查表法,②网络直接计算法,③危险评估彩图法。
评分查表法第一步根据个体的7个危险因素(年龄、性别、收缩压、体重指数、总胆固醇、吸烟和糖尿病)情况查表评分,再根据评分总和得到1O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的绝对危险和相对危险。网络直接计算法适用于能使用电脑和互联网者,可登陆中国心血管防治信息网,根据个人的危险因素情况查到个人的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的绝对危险,与该年龄段平均危险和最低危险进行比较而得出该个体发病的相对危险。彩图法则根据性别、年龄、吸烟,胆固醇、收缩压和糖尿病等6个危险因素绘出方格彩图,应用时根据个人的上述危险因素情况查找在彩图中属于哪个方格,即可得出10年心血管病发病的相对危险。这些总体心血管病危险评估工具对临床工作及心血管病防治有一定的帮助,但是由于这些工具只考虑了7种主要的危险因素,没有包括其他危险因素,而且分类方法过于简单化,因此它们对心血管病发病危险评估只是粗略的,并不十分精确。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综合预防
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从以前的1%增到了3%,当前,我国的糖尿病患者达到了3千万人,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于心血管病,已经罹患心血管病的糖尿病患者再发血管事件的风险非常高,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成人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和死亡的危险增加2~4倍,已经成为致残和早亡的主要原因[1-3]。对于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包括血糖、血压、血脂在内的所有危险因素,并进行抗血小板、戒烟、限制酒精摄人等综合治疗,方可最大限度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4]。本组研究回顾性评估分析本院120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患者治疗和护理前后的血压、血糖、心电图等指标,以期指导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以促进糖尿病患者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0年4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患者12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基础上伴发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70例,女50例,年龄45~86岁,平均(54.6±5.4)岁,糖尿病病史为0.4~20.5年,平均(5.0±6.2)年。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给予内科常规的降血糖治疗和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只给予内科常规的降血糖治疗。
1.3 综合护理干预
1.3.1 糖尿病的健康教育 让患者详细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包括糖尿病的病情发展、治疗和预后,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使患者避免产生不良情绪,能积极配合疾病的治疗和检查,同时能加强自身管理,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3.3 有效进行体育锻炼 患者可根据自身糖尿病病情、体质和有无并发症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和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不宜过于强烈,合并心血管病的患者可选择强度较轻微的运动,如伴有心梗,应卧床休息,休息时间宜超过2周,2周后才可以考虑进行一些强度较轻的活动,没有明显相关症状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加大活动量。
1.3.4 心理护理和不良习惯纠正 要使患者控制、调适自己的日常情绪,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必要时积极安抚、疏导患者不良情绪,避免患者因不良情绪而消极对待疾病。指导患者戒除吸烟、酗酒和不良饮食习惯,提高患者的医从性,使患者按医嘱定时服药、治疗,定期监测血糖。
1.4 心血管并发症的诊断标准 以下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基础上伴发冠心病的诊断标准,符合一条以上者均可诊断为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1)典型心绞痛和心律失常,有心肌梗死病史,心电图示心ST-T改变,符合冠脉供血不足,或有包括房性或室性奔马律在内的严重心律失常,或有扩张性心肌病及不能查到其他原因的心力衰竭;(2)血压多次超过140/90 mm Hg高血压患者;(3)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眼底检查有微血管瘤、出血、软性或硬性渗出,眼彩超可见玻璃体出血或新生血管机化膜[6]。
1.5 观察项目 120例研究对象在内科常规降血糖治疗和综合护理干预前后的平均血糖、血压和心电图指标,随访时间为出院后至出院后1年。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3 讨论
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是引起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7],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存在密切的关联,同时随着胰岛素抵抗程度的增加,个体出现2个或2个以上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聚集的风险逐渐升高[8]。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常以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引起的心脏改变最明显,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9],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者,血管病变往往呈弥漫性,狭窄的严重程度更重一些[10]。由于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具有如此大的危害性,因此临床在早期治疗上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和综合护理干预,从而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促进糖尿病患者疾病和并发症的治愈。
本次研究中,对参与研究的治疗组的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患者早期给予内科常规降血糖治疗和包括糖尿病健康教育、调控饮食、心理状态和指导体育锻炼等在内的综合护理干预,在治疗后,通过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记录的血压、血糖、心电图等糖尿病和心血管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提示治疗组的糖尿病和心血管指标异常例数、比例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患者,除了要给予内科常规的降血糖治疗和各种对症治疗之外,还要在护理上给予多方面的综合护理干预,这样才能在治疗的基础上有效控制血糖和血压、心电图等糖尿病及心血管病指标,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胜.糖尿病与心血管病相关性研究及处理进展[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1(1):74.
[2]李静,李希,冯芳,等.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血压控制现状调查[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1,19(7):497-501.
[3]李光伟.关注血糖达标与低血糖风险之间的平衡-谈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降血糖治疗[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28(1):1-3.
[4]陆菊明,金楠.抗血小板治疗及戒烟与糖尿病心血管病的防治[J].内科理论与实践,2008,3(5):316-321.
[5]刘保平,孙保艳.护理对糖尿病肾病病人血液透析中并发心血管病的治疗影响[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1(4):224.
[6]孔祥海,汉京华.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外医疗,2011,30(28):93.
[7]叶莉,何东喜,温丽梅.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患者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9):69-70.
[8]王淼,赵冬,王薇,等.北京地区1359名非糖尿病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4):366-369.
HCY; TG;心血管病
【Abstract】 Objective
Discussing changes and impacts of homocysteine(HCY) and triglyceride(TG) among the aged and elderly people. Methods HCY and TG of 490 aged and elderly people (50-70) were measured with OLYMPUS AU640 machi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290 people whose HCY value and TG value were aboved the normal values respectively (200 people whose HCY value and TG value exceed the normal values simultaneously), and 200 people whose results were normal. Then a two-year tracing was conducted 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probabilit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onclusion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of HCY and TG test to prev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For high hcy or high tg, attention should be dynamic an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asures taken in
【Key words】
HCY; TG; cardiovascular disease
心血管疾病疾病的发病中有若干危险因素,如高甘油三酯血症、高HCY血症、吸烟,糖尿病等,其中有文献已经证实,甘油三酯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而HCY也是心血管方面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中老年人甘油三酯和HCY的动态监测对于及早发现和预防心血管病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和机器 从2008~2010年,选取290例高HCY和290例高TG患者及200例正常HCY和TG正常的人,年龄在50~70岁之间,平均60岁。机器为OLYMPUS AU640,试剂宁波美康公司生产的HCY和TG试剂,分别采用酶循环法和酶比色法检测,质控用朗道质控。
1.2 方法 每隔半年对490人分别采集早晨空腹血4 ml进行HCY和TG检测,并结合临床症状判断,共追踪观察2年,然后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P
2 结果
2.1 原始数据比较 在2008年试验开始时,290例高HCY和TG的均值分别为30.2 umol/L和2.85 mmol/L;而200例正常HCY和TG的均值分别为12.8 umol/L和1.08 mmol/L。统计得出两者之间HCY的P
2.2 追踪分析,其中90例仅HCY高的患者发生心血管病的有35例,90例仅TG高的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有43例,而200例HCY和TG都高的患者发生心血管病的有130例;而200例正常HCY和TG的人仅有1例发生轻微心血管病。在HCY或TG高的患者中,没有进行治疗的,最终发生心血管病的几率就比较高,而进行治疗的,发生心血管病的几率就相对较低。而在正常人群中,随着年龄增大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少部分人HCY和TG会略有升高,大多还是正常。
3 讨论
近年来,心血管病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虽然说有很多因素能够使人患心血管病,但是HCY和TG已被公认的两个危险因素。所以,在这里我们对这两个指标的动态监测,从而观察定期检查这两个指标对发生心血管病的作用有多大。已有临床研究证实,高Hcy血症可通过刺激血管平滑肌增生,破坏机体凝血和纤溶之间的平衡,影响患者的脂质代谢,使机体处于血栓前状态,从而引发心血管病。而高TG血症可通过脂质交换改变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的组成、代谢,引起HDL-C的降低、sLDL升高,从而诱发动脉粥样硬化[2]。此外,高TG血症常伴有凝血功能缺损[3]。而在本实验中,仅HCY高或仅TG高的患者中发生心血管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都约在40%左右,但是当两者都高的患者最终发生心血管病的几率却达到65%。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于高HCY或高TG的患者,我们一定要注意观察,及时治疗。而对于HCY和TG都高于正常值的患者,我们一定要采取治疗措施,采用药物或有效的方法治疗,使之降到正常值,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
4 结论
HCY和TG的检测对于心血管病的预防发生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高HCY或高TG的患者,一定要注意动态观测,及时预防和采取治疗措施。
参 考 文 献
冠心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病情恶化快,死亡率较高,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高龄老年患身体机能衰减,器官功能减退,容易诱发心血管病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极为不利[1]。因此,对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对应的社区治疗对策,对预防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病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特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社区医院管理的58例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和同期收治的58例高龄老年非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患者的生活习惯和合并疾病,以探讨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为心血管病变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社区医院管理的58例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设置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冠心病,其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其中男性患者有30例,女性患者有28例,患者的年龄70~81岁,平均为(75.64±2.38)岁。另选取同期收治的58例高龄老年非冠心病患者,将其设置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有31例,女性患者有27例,患者的年龄71~82岁,平均为(75.92±2.43)岁。排除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以及心脏搭桥手术患者。
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平均年龄等方面作比较,P>0.05,其基本资料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进行良好的组间对比研究。
1.2 方法 对这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总结分析,对其生活习惯、合并疾病进行对比和分析。
合并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和糖尿病。高血压诊断标准[2]为:收缩压大于140mmHg,舒张压大于90mmHg。糖尿病诊断标准[3]为:任意时间血糖超过11.1mmol/L,空腹血糖值超过7.0mmol/L。
生活习惯主要包括吸烟、饮酒。吸烟,指每天吸烟数量超过1支或连续吸烟超过3年。饮酒,指每天饮酒量超过50ml,酒精度数超过45°,且持续饮酒超过1年[4]。
1.3统计学方法 将各项研究数据录入到SPSS17.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表示为[n(%)],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x±s),进行t检验。以P
2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中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吸烟以及饮酒的比例明显更高(P
3讨论
冠心病的发生因素较为复杂,可能和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以及合并疾病有关。本次研究中,通过对冠心病和非冠心病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中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吸烟以及饮酒的比例明显更高(P
针对上述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在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社区治疗中,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进行控制,给予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以及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治疗。②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进行控制,给予患者降糖药口服,并给予患者胰岛素静脉注射。③督促患者戒掉烟、酒,多食用高纤维的食物,如芹菜、芦笋等,尽量减少盐分的摄入,尽量避免食用高脂肪食物,补充维生素。督促患者养成规律的作息,早睡早起。④患者可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在社区内可参加适当的活动,如广场舞、太极等。
综上所述,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因此,在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社区治疗过程中,应对患者的血压和血糖进行有效的控制,督促患者进行戒烟戒酒,以规避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有效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张进华.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与社区治疗对策[J].医药前沿,2014,4(28):32-33.
[2]王雅琴.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与社区治疗对策[J].医学信息,2014,28(39):362-363.
从历史一路走来
1956年4月16日,为遏制我国20世纪50年代肆虐的肺结核病,总后卫生部在122疗养院的基础上,从全军医疗机构及北京协和医院抽调专家及技术骨干,组建了以肺结核为重点的胸科医院,即“阜外”的前身。
1958年,胸科医院移交地方,迁至阜成门外,归属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正式定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成门外医院”。9月14日举行开院典礼。
1962年,经国家科委、卫生部批准,阜外医院兼称心脏血管疾病研究所,为以心血管为重点的胸部专科医院。
1994年,阜外医院更名为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1996年,“阜外”成为首批北京市三级甲等医院;1999年,成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在京首批11家定点医保医院之一。
2003年,“阜外”开始实施七年制住院医师培养方案,并贯彻“在阜外做科研型医生”的理念,从住院医生、研究生抓起,不断巩固全国心血管病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优势地位。
2004年9月,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阜外”成为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为一体的国家级心血管病专科医院。
发展:技术领先
创多个“一流”
“阜外”创建之际,老一辈“阜外人”白手起家,开拓进取,创立了我国心血管病诊疗史上无数的第一;当代“阜外人”更鼓励技术创新。作为集医疗、科研、预防和教学于一体的国家级心血管病诊疗中心,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专业技术在国内外创下了多个“一流”。
国际一流的心内科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心内科主要包括冠心病诊治中心、高血压诊治中心、心律失常诊治中心、肺血管病诊治中心、心力衰竭诊治中心、临床药理中心、急症抢救中心和介入导管室等。
阜外医院目前的冠心病介入治疗累计逾万例,其中,年完成冠脉造影8000余例,冠心病介入3000余例,进入国际特大中心行列。冠心病介入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阜外医院的继发性高血压鉴别诊断研究工作处于国际先进地位,年完成外周血管介入126例,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外周血管病介入中心,是全国临床试验最大协调中心之一。
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及起搏器植入手术等心律失常介入性治疗年完成1400余例,为国内最大、国际大型中心之一。开展项目的种类、数量、死亡率和并发症等均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在国内率先开展肺血管病、肺动脉高压、肺栓塞的研究和治疗工作,并开展了肺动脉血栓消融术以及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肺血管病的介入治疗。
2002年9月阜外医院在国内首先成立了心力衰竭监护病房,2005年3月成立心力衰竭诊治中心,为心力衰竭的规范诊治和晚期心脏病患者的救治提供新的医疗模式,为开展心脏移植等治疗提供了基础平台。
阜外医院的临床药理中心承担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立项的项目,几乎涵盖了我国心血管药品临床研究的各个种类,所有完成的试验均被中国、国外药政管理部门一次审批通过。另外,该院的急症抢救成功率达98%,设有急症心律失常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冠脉介入和主动脉夹层等外科急诊手术的绿色通道。
心外科主要医疗疗效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1974年成功开展国内首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在国内首次自制人工生物心脏瓣膜并成功应用于临床;90年代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的冠状动脉搭桥和小切口瓣膜置换和先心病矫治手术的成功开展,开启了我国微创心脏外科之门。
目前,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心内科主要包括成人外科中心、小儿外科中心、血管外科中心、手术中心。另外,一站式交叉手术是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又一大特色。
“一站式”手术让心脏不再等待
近年来微创心脏外科学的两项突出表现是胸部切口的缩短和隐蔽、体外循环技术的避免,比如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等。最近几年,随着腔内介入治疗学和影像医学的发展,另外一种新的微创技术应运而生,那就是一站式符合手术。
2007年6月20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简称阜外医院)正式宣布,成立由心脏外科、心脏内科、超声科、影像科等科室联合组成的一站式交叉手术中心,为患者提供心血管疾病相关所有手术方面的技术支持体系。该中心的成立在国内医学界尚属首次。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胡盛寿院长介绍说,“一站式”手术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产物,它的基石是日益成熟的心脏外科学,其中就包括隐蔽的切口选择和非体外循环技术的应用。它的核心内容就是由外科医师使用介入器械,在一个较特殊的手术室内,在实时影像学的指引下,结合其他常规心脏外科手术完成心脏病的治疗。
所谓“一站式”手术,胡盛寿院长介绍说,就是一条龙服务。也就是在同一手术室即可完成全部操作,可以同时进行影像学检查和常规心脏外科手术,无需在影像学科室和手术室之间多次转移患者,从而避免患者的多次麻醉和转运可能带来的风险。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一站式”手术室可以及时对手术的治疗进行评价,从而指导手术实施。
一个高分辨率的心脏超声系统是一个“一站式”手术室必不可少的影像学设备。阜外医院最近开展的“一站式”手术,病种从新生儿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到成人的冠心病合并房间隔缺损,均在心脏超声的指引下完成操作。
实时的影像学技术可谓是“一站式”手术中医生的“眼睛”。手术中,在开胸切口下端的心脏收置心表超声,这样一般可直接获得清晰的心脏图像,从而引导穿刺和直接实时评估治疗。
由于是开胸后使用介入器械,外科医师特有的直视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甚至可以对一系列非常规介入治疗适应症的畸形治疗使用介入技术完成治疗。在开胸后医师可以对合并的心脏病同期实施常规外科治疗如动脉导管末闭的结扎、体肺分流术的实施等。
心脏外科医师面临新的挑战,在许多方面,由外科医师开胸后实施治疗可能更为安全。譬如在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经皮球囊扩张术后大约一半的新生儿因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而需即刻接受体肺分流手术或右室流出道疏通术。外科医师的优势在于可以即刻对明确的并发症进行处理,包括附加手术的添加、体外循环的建立等。但是,胡盛寿院长认为,“一站式”技术也对心脏外科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学习更多的影像学知识,去与工程师沟通,设计更好的术中专用的介入设备。心脏外科医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这就需要他们敞开胸怀去拥抱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一切先进成果,去重新设计更好的手术方法,使创伤更少,疗效更佳。
规模一流的影像医学
放射科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放射科装备了MRI、电子束CT、64排螺旋CT等大型先进影像设备,以心血管影像学诊断及介入治疗为中心。
在国内率先于1956年开展心血管造影,于1982年开展心血管介入治疗,于1995年开展电子束CT心血管诊断,在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心血管病X线影像诊断正确率达92%;至今已开展心血管介入治疗20余项,共计5000余例,包括各种先心病的介入封堵、瓣膜病的球囊扩张成形术及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带膜支架隔离术等,总成功率达98%以上,并发症发生率1.7%,死亡率0.06%,治疗项目、数量、效果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水平。
核医学科
该院的核医学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核心脏病学临床及科研机构。在国内率先开展心肌灌注显像、肺灌注显像、心肌代谢显像等心血管核医学检查,近年装备了SPECT仪、Bayer-Centaur化学发光仪等先进设备。
应用单电子断层显像仪进行心肌灌注显像,是诊断冠心病最可靠的无创性方法,检查患者数量在国内遥遥领先,诊断准确率达90%以上;在国际上首次开展运动试验心肌灌注、代谢显像诊断冠心病;肺灌注显像亦成为诊断肺栓塞的首选方法之一。肾显像为诊断肾血管性高血压提供重要保障。心肌代谢显像成为评价心肌存活的“金标准”,是冠心病患者手术前的一项重要检查手段。
超声科
“阜外”的超声科现配备了包括实时三维超声仪在内的18台高档彩色超声仪器,分布于门诊、病房、手术室和急诊室等,可满足常规检查、经食管超声、负荷超声、声学造影、三维超声和其他特殊需要。
自建科以来,保持着全国最大组利用超声心动图术前诊断心脏肿瘤的记录,并承担着北京市及全国各地超声心动图疑难病症的会诊任务,超声检查的规模和技术实力均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目前,超声心动图诊断技术方法的建立和提高与发达国家同步,超声诊断心血管病部分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超声诊断超过9万例。利用超声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的种类和例数居全国领先,与心外科手术比较诊断完全符合率达97.6%;超声心动图引导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创全国领先;术中超声数量亦达到全国首位,并为心外科手术的成功提供了保障。
心血管病的三种治疗方法
总体来说,大多数心血管疾病都有药物、介入和外科手术三种治疗手段。不能简单地说哪种治疗方法最好,而是看所患疾病适合哪种治疗。例如,冠心病早期改变生活饮食习惯,服用扩冠、抗凝、稳定斑块等药物即可。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超过75%以上就需要干预治疗了,但到底是介入治疗支架置入好,还是外科手术冠脉搭桥术好,目前业界已有明确指南。简单来说,局部的单纯、钙化不严重的病变甚至某些三支病变,倾向介入治疗;而左主干外加三支血管复杂病变,则外科冠脉搭桥远期疗效更好。
第309医院治疗心血管病的领先技术是什么?
目前,第309医院在治疗心血管病症方面,可完成房、室缺,室缺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室缺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或右室双腔心,法乐氏三联症,部分及完全房室管缺损,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法乐氏四联症及右室双出口,二尖瓣、主动脉瓣等单瓣膜、联合瓣膜置换, 以及冠状动脉架桥及主动脉等手术;熟悉完全大动脉转位、肺动脉闭锁、单心室等各种复杂先心病的诊断和治疗;心脏移植,心室辅助装置等心衰外科治疗的手术及术后监护。有达芬奇(Da Vinci)机器人心脏手术的经验。
第309医院擅长停跳和不停跳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架桥手术,包括常规切口手术和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微创手术。擅长复杂、重症、高龄患者的冠脉搭桥术,接受手术的患者最大年龄86岁,平均72.3岁;远端吻合最多6个,平均3.6个。
治疗心血管病的典型案例
中图分类号:R587.3 文献标 识码:A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0)06_0444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0.06.15
近年来糖尿病患者在降糖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事件及与之相关的心血管病风险升高的情况愈加受到关注。为讨论低血糖给老年心血管病带来的危害,作者对我院2001年1月 至2008年1月42例发生低血糖的老年糖尿病心血管病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42例患者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62~81(68.5±5.8)岁。其中2型糖 尿病40例,病程平均12年(2~18年)。其中明确诊断为高血压、冠心病28例,合并脑梗死5 例,无症状心肌缺血7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其中22例在胰岛素强化降糖过程中出现低血糖 ,8例在口服优降糖时发生低血糖,5例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拜糖平时发生,5例在口服孚 来迪、二甲双胍和卡司平时发生,2例既往无糖尿病病史在住院应用极化液过程中出现低血 糖。
1.2 诊断标准:(1)有明显低血糖症状;(2)即时血糖<2.8mmol/L;(3)有经12导联心电图 或心电监护记录证实的心律失常、ST_T改变;(4)及时给予葡萄糖治疗,心律失常逐渐消失 ,心衰症状得到改善以及ST_T改变恢复到低血糖发生前的水平。
1.3 实验室检查:发病时用快速血糖仪及静脉采血的方法检测血糖0.8~2.4mmo1/L,均 低于2.8mmol/L。
1.4 临床特征:低血糖时,21例出现心律失常,其中窦性心动过速11例,室性期前收缩10 例,室速2例,房性期前收缩7例,ST_T改变21例,心衰加重2例,心绞痛加重5例。
1.5 治疗方法:确诊后立即给予25%~50%葡萄糖注射液40~100mL静脉注射,继以10%葡萄 500ml静脉滴注,严重低血糖可用氢化可的松200mg静脉滴注,使血糖维持在6~11mmol/L之 间。
2 结果
静脉注射葡萄糖后,随着血糖的逐渐纠正,心电监护下心律失常逐渐减少、消失、ST_T改变 逐渐恢复到发生低血糖前水平,心绞痛、心衰症状改善;其中2例心绞痛伴严重低血糖患者 在血糖纠正后第2日发生猝死。
3 讨论
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不仅限制降血糖治疗达到理想标准,也会直接危害机体健康,甚至直接导致严重合并症、心脑血管意外,以 致危及生命。Cryer等学者曾指出:“一次严重的医源性低血糖或由此诱发的心血管事件可 能会抵消一生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所带来的益处[1]。”由此可见低血糖对心血管 疾病的危害性是如此之大。
据有关报道,与无糖尿病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的心脏病死亡率增加3~5倍,高血压患病 率和高血压相关心血管病患病率也显著增加[2]。近年来发现,部分接受强化血糖控制的人 群心血管病风险增加。2008年6月6日在第68届美国糖尿病年会上ACCORD研究结果公布:强化 降糖治疗增加死亡率并且不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病危险。
本组42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在发生低血糖时有不同反应,除神经系统的常见表现外,尚有心血管系统的严重表现,甚至是致命的危害,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低血糖会导致各种心律 失常、心肌缺血、心衰加重、甚至猝死。葡萄糖是心肌能量的来源,当低血糖时心肌能量 代谢发生障碍;长期的高血糖可使部分糖尿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血管、心肌受损,在遇到 应激时更易出现心律失常。本组中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发生低血糖后猝死,发病机 制尚不清楚,可能在低血糖时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儿茶酚胺释放增加,心肌耗氧量增 加,心肌缺血程度加重,缺血细胞自律性升高而易引起室颤[3,4]。
目前已有许多研究提出低血糖可能与心血管病风险增加相关。低血糖成为合并潜在心脏病患 者心血管和全因死亡的一个原因[5,6]。Cyrus等对21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7 2小时的血糖和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发现,与正常血糖和高血糖相比,低血糖与心脏缺血 的相关性更大,尤其是血糖显著波动的患者,更易出现心肌缺血症状和心电图异常[7 ]。Sander等曾报告1例与低血糖昏迷相关的无症状的心肌梗死,并指出低血糖发作是潜 在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一个危险因素。建议在低血糖昏迷时检测心电图[8]。Min g Wei等在一项纳入40069例研究对象中发现,低空腹血糖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比血糖 正常者增加2.7倍,全因死亡相对风险增加2倍[6]。
因此,低血糖增加心血管病风险己在医学研究领域受到关注。与高血糖增加心血管病风险一 样,低血糖的危害同样严重。在使用药物控制高血糖以降低心血管病风险的同时,医生还应 该重视 低血糖的心血管危害。对于老年糖尿病这类特殊人群,因其对低血糖的耐受性差,在选择降 糖药时不宜选用长效、强力的降糖药,同时还应考虑其肝肾功能及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及与 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应加强对患者的教育,重视监测血糖,尤其是自 我血糖监测更为重要,及时了解血糖的变化防止低血糖的发生。为了避免低血糖带来的风险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中那些具有明显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高度 个体化的降糖目标,血糖控制日标应适当放宽,一般使空腹血糖在8.96~10.08mmol/L,餐 后血糖不超过11.1mmol/L为宜[9]。
综上所述,通过积极监测血糖,合理使用降糖药物,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最大程度的降低或避免低血糖的发生,使血糖安全达标,减少并发症,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参考文献
[1]Cryer PE, Davis SN, Shamoo H. Hypogiycemia in Diabetes Care[J]. 2 003,26(6):1902-1912.
[2]胡大一.控制血糖能降低心血管风险吗[J].中国医学论坛报,2007,8(2):A11.
[3]梁黔生.心脏性猝死的预防[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8,18(11):685.
[4]谢英,洪昭光.老年心脏性猝死的临床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12(11): 675.
[5]Enrique Z, Fisman. Is hypoglycaemia a marker for increased long_term morta lity risk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 8_year follow_up[J]. Eu r J Cardiovasc Prev Rehabil,2004,11(2):135-143.
[6]Wei M, Gibbons LW, Mitchell TL, et al. Low fasting plasma glucose level asa predictor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ll_cause mortality[J]. Circulation ,2000,101(17):2047-2052.
心血管病是当前医学领域发展最迅速、成绩最卓著的学科之一,以心血管病介入诊断、治疗为代表的临床技术,以循证医学为代表的医学模式,以基因治疗和干细胞移植为代表的基础研究三方面最具代表性。
一、福建省心血管病学科发展历程
福建省心血管病学科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一)艰苦奋斗,白手起家的创业阶段
解放初期,福建省的心血病专业相当落后,心脏外科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我省心血管病外科创始人、时任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李温仁教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奠定了我省心胸外科的基础。1958年我省第一例风心病二尖瓣狭窄闭式分离术获得成功,打开了“心脏”,此后又成功地进行了低温下肺动脉狭窄剪开术、心房间隔缺损和心室间隔缺损动脉狭窄剪开术、心房间隔缺损和心室间隔缺损的修补术等,这在当时算是难度很大的心手术。1964年经过无数次实验,亚洲第一座,也是世界上第三座高压氧舱在我省协和医院建成,并成功地在高压氧舱好几个进行了多例高难度心脏外科手术,创造了停止心脏血液循环20分16秒的奇迹,在国内外引起极大的反响。胡锡衷教授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第一个引进并推广了心电图临床检查技术,并开展了右心导管检查等新技术。在许多人的努力下,省心血管病专业生机勃勃,与北京、上海等地基本处于同一起跑水平。可惜八年浩劫,许多知名专家被迫下放农村,刚刚起步的我省心血管病防治事业倍受摧残,停滞不前。
(二)以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为中心的学科发展阶段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伴随伟大祖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当时福建省领导支持下,胸外、时任福建省立医院院长的李温仁教授向当时的福建省革命委员会申请成立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1978年2月20日获得批准。这是继北京、上海、广东之后我国第四个心血管病研究所,挂靠在福建省立医院。1980年省政府拨专款于1982年12月25日建成福建省第一座心血管病专科大楼―“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大楼。1984年6月2日“中华医学会福建省心血管病学会”成立,挂靠在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李温仁教授率先开展了我省第一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开创了我省心血管病外科治疗的新篇章,此后开始了一系列如直视下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省心血管外科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心脏手术治疗量逐年增长,全省许多医院都开展心脏外科治疗,包括一些县级医院也开展了心脏手术。1987年8月“福建省心胸外科学会”成立。当时福建省心研所年心脏手术量已突破500例,手术治疗的病种逐年增加,如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动脉瘤等都能手术治疗,并在省内率先开展了先天性大动脉转位Mustard手术及Senning手术,该项成果获得当时的省科技进步奖。还开展了首例主动脉瘤的Bental手术、全弓置换手术、胸膜主动脉置换手术。此外,李温仁教授瞄准心脏移植这个心脏外科的高峰目标,与谢维泉及当时在省心研所工作的廖崇先等医师作了几十条犬心脏移植实验,为今后人体心脏移植作了准备。省心研所外科为福建省心血管外科专业培养了一大批各级各类专业人才,还培养、输送了一些专家到兄弟医院筹建心血管外科专业,为日后我省心血管外科的多中心发展腾飞打下了基础。
最初的福建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包括了心内、心外科医师。1988年福建省医学会理事会决定由时任副主任委员兼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的胡锡衷教授筹建第一届的心血管病学分会。胡锡衷教授是我省心血管内科学专业的创建人,在他的指导下,省立医院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先后开展了心导管技术、心脏起搏器安置术。1986年描记了首例人体希束电图和窦房结电图,并首先引进了心脏二维超声心动图,使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成为当时福建省心血管病诊治的中心,设有心内科病房、心导管室、超声心动图室、心电生理研究室、免疫及微循环研究室、心功能室和流行病学研究室等机构,并举办了多期“心血管病进展学习班”,邀请国内外心脏病专家前来讲学,培养了我省一大批心血管病各级专业人才,这些人都成了我省各级医院心血管内科的中坚力量。
(三)福建省心血管病学科全面发展阶段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福建省心血管病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廖崇先教授开展了我省首例心脏移植手术获得成功,并先后进行了20多例心脏移植手术,技术水平及手术成功率处于当时国内领先水平。福建省立医院开展了我省首例心肺联合移植手术,心外科无论手术例数或手术难度都更上一个台阶。福建省心血管外科进入发展和提高时期,特别表现在几个技术力量集中的医院。近年来福建省立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年手术量达1000例,厦门市中山医院年手术量也达500例以上。2004年10月“福建省体外循环专业学会”成立,分会挂靠在省心研所,标志着我省体外循环技术的成熟发展。手术患者年龄小到出生后几天,大到85岁都成功进行了心脏外科治疗,一些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置换术、老年冠心病旁路手术已成为规范的常规手术,成功率达到98%。心脏手术方法也出现多样化改变,胸腔镜辅助下心血管微创手术、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小切口心脏手术、小切口心脏缺损封堵术、大动脉瘤内带膜支架治疗等各种手术都得到开展。我省心外科技术进入国内先进行列。省心研所外科还举办了首届全国心血管外科胸腔镜治疗技术学习班,标志着我省心外科电视胸腔镜技术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省心研所的翁国星教授当选中华医学会全国胸心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目前,福建省医学会胸心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为韩涛教授,省心胸外科与新成立的省体外循环学会均挂靠在福建省心研所。
80年代后期,福建省心内科专业的发展更令人瞩目。继省心研所之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附属协和医院先后也成立了高血压研究所、心脏中心和冠心病研究所,标志着心内科进入全面发展时期。省心研所内科早在1989年就与心外科合作,对风湿性心脏病合并预激综合征手术患者开展心外膜旁道标测和旁道切除术,在当时处于国内领先行列。省心研所在广泛进行心率变异、心室晚电位、食道心脏调搏检查基础上,开展了房室传导阻滞定位诊断、QT间期延长综合征诱发试验、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检查及病因研究,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宽QRS心动过速的诊断和药物筛选、预激综合征旁道心内膜标测等技术。1992年省心研所在国内率先开展直立倾斜试验和压力感受器敏感性的研究,提高对不明原因晕厥的认识,特别对血管抑制性晕厥机制和治疗的研究探索取得一系列成果,获得当时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许春萱教授与国内首批同步、省内率先开展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治疗,至今已完成1500余例,无一死亡,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该项目先后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两项。1996年,由时任省心研所内科主任的邓玉莲教授负责筹备成立“福建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挂靠在省心研所。90年代初期,我省心电生理与起搏领域有了新的飞跃。
在心脏起搏技术方面,省立医院早在1975年安装了本省首例心脏临时起搏器,1980年12月又安装了福建省首例单腔永久心脏起搏器,随着心脏起搏器的发展,起搏器治疗适应症不断拓宽,2000年省心研所在省内安装了第一台四腔心脏起搏器和双心室起搏同步化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双心房起搏治疗阵发性心房纤颤等三腔心脏起搏器。2002年对一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安装了具有除颤复律功能的心脏起搏嚣(ICD)。迄今,先后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1000余台,创福建之最。2005年又在省内率先开展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治疗,在省内一路领先发展。
省心研所还注重心电生理的基础研究,在国内率先进行心房颤动电重构及其分子机制的临床研究,以不同时间谱房颤病人为研究对象,多途径、多通道较系统地从电重构现象到机制进行研究,这一成果将改变房颤被动治疗为积极预防模式的形式具有重大意义。《心房颤动电重构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获2004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福建省心血管介入治疗其它方面也取得长足的发展。1989年协和医院开展了我省首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我省首例冠脉PTCA治疗术。特别是开展了我省首例经皮心脏瓣膜成形术,技术处于当时国内先进水平。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装了我省首例双腔心脏起搏器。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立足临床稳步发展,在省内率先开展超声心肌造影评价心肌缺血技术,并于2000年在省内率先开展了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绿色通道,是当时也是当前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最好的技术,使急性心梗病人得到最佳治疗。省心研所持续进行的经皮球囊心脏瓣膜成形术例数和成功率居福建省之首,对外周血管病的介入治疗也独树一帜。此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冠心病研究所于1998年率先在省内开展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冠心病冠脉介入(PCI)治疗技术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先后开展了冠心病冠脉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和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内科开展的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治愈了各式各样的房间隔缺损患者,包括有双房缺、多孔房缺、同时有房缺伴室缺、房缺同时伴有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其中最大年龄79岁伴肺动脉高压的(该例目前为国内年龄最大的房间隔缺损封堵患者之一)。还为一位57岁患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缺损直径为32mm)、重度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直径扩大达5cm,压力达到96mmHg,正常压力应
在心血管病药物防治及科研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血压研究所也取得可喜的成就,特别在高血压防治及科研方面在国内占有重要的地位。除了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取得内科心血管博士点资格外,陈达光教授、吴可贵教授创办的《高血压杂志》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成为我国高血压及相关疾病治疗科研的专业期刊,拥有众多的专业读者和广泛的影响力。从2006年始发展为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福建医科大学主办的中国高血压联盟的学术期刊,新命名为《中华高血压杂志》,是我省独树一帜的医学专业“名牌”杂志。提高了我省心血管病学特别是高血压病研究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目前福建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是浦晓东教授,福建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主任委员是许春萱教授,这两个分会以及新成立的福建省心血管病重点试验室、福建省心血管病介入中心一起,均挂靠在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二 .福建省心血管病学科发展展望
福建省心血管病学科从整体上看在国内处于中上水平,国内外各种新技术我省多家医院临床上都已能开展,某些领域如心脏移植、心律失常介入治疗、高血压研究等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但发展不平衡。如内地山区与沿海中心城市在诊疗水平、人才队伍 、硬件设施等方面差距较大;先进技术临床应用的普遍性与国内外差距较大。以冠脉内支架术为例,国外开展后不久我省很快也应用于临床,但美国现一年的支架手术达100万例,我国经过近10年的努力,2005年达到1年5万多例水平,而我省2005年仅为1000例。除了我省冠心病发病率较低、支架材料费用昂贵等因素外,应清醒地看到我省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目前中国心血管领域正逐渐向着本学科纵深和多学科联合这两个方向发展,心血管病内外科之间的界限已渐模糊、相互交叉。心脏外科领域的许多疾病已经可用心内科介入方法治疗,同时,心脏外科技术也日渐成熟,朝着微创化发展,更加有效安全。心血管学科与内分泌科、神经内科、老年科、核医学科等其他学科之间相互交流、融合、促进越来越多,呈现一片勃勃生机。今后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用循证医学指导临床,摒弃过时的观念和不科学不规范的技术。有条件的情况下不采用最佳的诊疗技术和方案是对病人的不负责任,更新观念,规范诊疗应是当前需下大力去抓的工作。
(二)推动心血管病防控体系规范化全面发展,改变当前严重存在的重治疗、轻预防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这需要政府、医院、企业和全社会共同规划、参与。
(三)加快心血管病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可喜的是我省已拥有一批年富力强、学术、技术水平高的中青年心血管病专家。近年,以他们为首举办了各类全国性心血管病专业学习班和国际性学术会议,他们的影响力和在各领域的发展正在或已经超过他们的前辈。应该为他们的脱颖而出创造更好的条件。
(四)瞄准心血管病尖端前沿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如从基因分子水平干预疾病、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衰,将组织工程研究成果用于心血管外科等。
(五)建立我省心血管病专科医院。随着心血管疾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建立全省性科研型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已势在必行。应学习国外先进国家的经验和北京阜外医院、天津泰达心脏中心等模式,这样有利于我省心血管病学科向更加专业化、技术更加高精尖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全球心血管疾病每年的死亡人数达到1700万人,在所有死亡病例中,吸烟、高血压以及胆固醇是主要因素。然而采取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来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切实可行的。目前心血管病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何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是目前研究的关键。
1 心血管病预防现状
早在上世纪,在对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中,美国Famingham等研究人员已经探究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并且对心血管病在全球流行发展的趋势进行统计和分析。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吸烟、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以及糖尿病等[1]。在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已经高于很多发达国家[2]。根据相关统计资料,在2002年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的发病率达到18.8%,而我国高血压知晓率、治愈率和控制率都比较低,分别为30.6%、24.7%以及6.1%。而我国成人血脂异常的发病率达到18.6%,而相关疾病知晓率仅为5%左右。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在20~39岁为3.2%,在40~59岁的发病率为11.5%,在≥60岁的人群的发病率为20.4%,并且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在2002年~2010年间,我国在40~59岁人群的吸烟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在15岁以上的吸烟者高达3.5亿,而被动吸烟者高达5.4亿。有上述数据可见我国心血管疾病的现状不容乐观。
我国心血管病以及脑卒中的发病率已经超过西方很多发达国家,在1999年的调查中,我国在35~74岁之间的男性人群中,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为0.413%,城市心血管病死亡率为0.398%;农村冠心病的死亡率达到0.064%,城市冠心病的死亡率达到0.106%;农村脑卒中死亡率为0.234%,城市脑卒中死亡率为0.041%。因此我们需要对心血管病加以重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以及人口逐渐老龄化,使得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我国对于心血管疾病预防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需要重点控制血压,很多研究表明,人们对于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率、疾病的治疗率以及控制率并没有提高;②对血脂、体重的控制和认识不够,同时缺少有效的控制方法,会影响到冠心病的治疗和干预效果;③对脑卒中的干预效果优于冠心病,城市人群的干预效果要优于农村人群;④有效进行心血管病预防工作的仍为少数单位,对于降低全国范围内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农村心血管干预项目远远小于城市,农村心血管干预项目的数量与人数极不对称。
2 心血管疾病预防的展望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疾病基础以及预防等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很多新的危险因素,使得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体系也在不断完善[3]。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后,其对于心血管病的病因以及高危人群的开展和预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些研究和计划都很大程度的促进了心血管疾病的预防。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水平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认识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4]。国家也会相应的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并且会增加心血管病预防的投入。在对心血管疾病预防采取措施需要注意以下四点:①建立健全心血管疾病预防的组织机构、技术装备和人才资源,并且由国家给予持续性投资,促进这些组织机构持续有效的运作[5];②需要采用成本-效益来分析确定不同程度的预防措施,首选比较经济有效的方法;③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参与到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之中,需要加大心血管疾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认识程度;④需要盖面目前大部分资源集中在生物医学和临床医学领域的现状,进而促进预防和临床工作的协调有序发展[6]。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2年公布了各种危险因素所导致的疾病负担,其中提出目前全球前10危险因素为:体重过轻、不安全的、高血压、吸烟、饮酒、不安全的水、卫生设施和卫生习惯、铁缺乏、固体燃料释放的室内烟雾、高胆固醇和肥胖。在上述十大因素中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占据一半。在通过经济有效的措施减少危险因素的情况能够使人们的预期寿命延长5~10年[7]。
3 小结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既有困难也有希望,需要与坚实的科学基础加以经济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改善人民身体健康状况,并且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郭瑞,王增武.我国常见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现状及人群干预效果[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04):357-360.
[2]徐原宁,黄德嘉,方全,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研究: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案[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4,18(03):173-177.
[3]王增武,郝光,王馨,等.我国中年人群超重/肥胖现况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35(04):354-358.
[4]薛文鑫,李静,张爱真.冠心病一级预防患者他汀用药依从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4,12(03):276-279.
胡大一教授是我国心血管病领域的著名专家,也是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之一,虽然事务缠身、忙忙碌碌,但在大众健康普及工作方面仍然不遗余力,热心为群众介绍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保健、治疗及抢救知识。胡教授是本刊编委,也是本刊读者的老朋友,为不少读者解答疑难问题,为读者就医选药提出了不少中肯、有针对性的建议。
谈到心血管病和糖尿病之间的联系,胡教授向记者讲述了两项经典的研究:一项称为美国弗兰明翰研究,是美国学者对小城弗兰明翰51~59岁男性进行的7年随访研究;另一项研究则是在芬兰,该国研究机构挑选了1059例2型糖尿病和1373例非糖尿病患者进行多年随访研究,探讨糖尿病对冠心病事件和死亡的影响。两项研究结果不约而同表明,糖尿病人群的心血管疾病年发病率比年龄和性别相同的非糖尿病人群高2~3倍,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增加1.8~6倍,下肢间歇性跛行风险增加4倍。
胡教授介绍,我国也曾进行有关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关系的调查。这项名为“中国心脏调查”的研究,是我国针对冠心病住院患者的血糖调查。这项调查选取北京、上海等7个城市共52家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共收集病例3513例。未确诊为糖尿病的对象均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以判断糖代谢状况。结果发现,冠心病住院患者中糖尿病患病率为52.9%,血糖增高但未达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患病率为24.0%,总体血糖高于正常的患病率为76.9%;超过50%的高血压患者存在糖耐量异常或有糖尿病。
前面两项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心血管疾病和发生心血管意外,而后一项调查研究则证实,心血管病患者常常并发糖尿病。所以,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这两种看似毫无关系的疾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早期发现糖尿病,意义重大
“‘中国心脏调查’是我国一项针对冠心病住院患者的血糖调查,这项研究给我们两点启示。”胡教授说,一方面它说明如果患有冠心病或高血压,一定要注意血糖,因为有一半的可能性同时有血糖异常;另外一方面告诉我们,早期发现糖尿病,对心血管病患者来说意义重大。而要早期诊断糖尿病,绝对不能只通过空腹血糖检查,一定要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即OGTT试验)。若不进行OGTT试验,仅依靠检测空腹血糖,将有87.4%血糖高的患者和80.5%糖尿病患者被漏诊。
因此,胡教授建议,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压或已经是40岁以上的人,一定要定期检查血糖。如一次空腹血糖检查正常后,应坚持每3年检查1次;如果空腹血糖异常,但未达糖尿病标准,建议检查糖耐量试验,以期早期发现糖尿病,早期干预,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保持血糖稳定,预防心血管事件
胡教授介绍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报告指出,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即无心肌梗死的糖尿病患者10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与得过心肌梗死的非糖尿病患者相似,高达20%。通俗的说法就是,得了糖尿病,就意味着患冠心病的危险与得了心肌梗死的患者未来复发心肌梗死的危险一样。所以,糖尿病患者即使没有冠心病,各项指标如血压和血脂均要按照冠心病的达标标准去治疗。
“同时,”胡教授说:“能够保持血糖的长期正常,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预后都可能有好处。”因为,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在于长期高血糖导致的大血管和微血管损害,临床表现为冠心病、下肢动脉硬化、脑卒中、肾衰竭、足坏死、视网膜病变等。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无论何时,只要严格控制血糖,就可以明显降低或延缓糖尿病肾衰竭、足坏死和视网膜病变的发生。而早期发现糖尿病,早期严格控制血压与降胆固醇,还可以明显降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疗心控糖,双管齐下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同时合并有糖尿病,胡大一教授提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治疗策略。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对心血管多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干预,所获得的益处大于单纯控制血糖,也就意味着在治疗心脏疾病的同时,需要严格控制血糖。这种治疗方法还包括针对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心血管病的患者。
有一项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发现,同时对多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强化治疗(包括调脂、降压、降糖及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平均随访13.3年,与单纯控制血糖相比,死亡绝对风险下降20%,心血管死亡的绝对风险下降13%。另外两项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同时严格控制血压,把血压降到130/80mmHg(毫米汞柱)以下,比单独控制血糖降低心血管死亡率18%;糖尿病患者强化调脂治疗,将低密度脂蛋白(LDL)降到100mg/dl(毫克/分升)甚至
“所以,”胡大一教授强调说:“既有糖尿病,又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能仅仅控制血糖,也要控制血压、血脂,保证其达标。”所谓“达标”,那就是:血糖控制到6mmol/L(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到6.5%,血压降到130/80mmHg以下,低密度脂蛋白降到100mg/dl以下。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防治血糖异常
介绍了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之后,胡教授尤其提到,要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来防治血糖异常。他认为,以下几种不良生活方式可以使血糖出现异常:
膳食中热量、蛋白质、脂肪的来源从以植物为主转向以动物为主,总热量过剩。
吸烟酗酒。
体力活动少。
工作负担重或精神紧张者。
肥胖。
如果有上述情况,平时要更加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做到“少吃点,勤动点,放松点”。每餐8分饱,日行万步路,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戒烟限酒。如果能做到这几点,即使有家族史,有遗传倾向,也会很大程度上降低发生糖尿病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