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职业技能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11-25 19:01:5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职业技能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职业技能论文

篇(1)

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1],显然,职业技能培养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2]。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应当进一步探讨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和模式,以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职业技能培养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

所谓技能,指的是“人们运用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活动方式。”[3]可见,由于理论知识可以通过理论课堂教学培养,技能培养则应注重对某类活动经验的培养和对完成此类活动方式的训练。

一、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

显然,对高职院校而言,职业技能培养主要有课内和课外培养(训)两种途径。课内培养是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养的主要途径。

1.课内培养

高职院校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一般要根据岗位(群)的要求开发课程或课程模块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显然,“对高职院校而言,职业技能课作为学生赖以就业谋生的‘饭碗课’,在各专业的课程建设中更应占有重要地位。”[4]关于职业技能课课程建设,笔者认为应当从教学内容、师资、实训条件、教材等方面进行建设,对此可参看笔者拙作《高职院校职业技能课课程建设》一文,在此不再赘述[4]。

2.课外培训

限于当前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以及某些专业或职业技能本身的特点,有一些职业技能不可能或不易纳入教学计划进行培养,这时就需要另辟蹊径,通过课外培训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如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生如果要学习汽车驾驶技术,大多数学校很难保证在课内使每个学生都达到驾驶员的标准,但如果结合课外培训,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又如笔者担任模具专业教师时,由于3D技术应用在模具设计上还是一种新的技能,暂时不具备纳入教学计划开展教学的条件,便以课外培训的方式教授学生应用3D工业设计软件设计模具,使模具专业学生掌握这一技能,并在条件成熟后开发为模具专业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课外培训不仅解决了难以通过教学计划培养某些职业技能的问题,也为新课程开发奠定了基础。

这里要说明的是,虽然可以将职业技能培养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途径,但这两种途径并非泾渭分明。在笔者调研的过程中,就发现不少院校将课外培训作为课内教学的延伸,而课内教学和课外培训也可能随着专业发展而产生互换。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大力提倡开设“证书置换课程”,将企业或社会培训课程引入教学计划,就是一种通过技能培养途径转换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做法。

二、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养的几种方式

根据教学组织方式的不同,笔者将当前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养大致分为渐进式、项目式和蛙跳式三种模式,分述如下:

1.渐进式技能培养模式

渐进式技能培养模式是将职业技能先分解为若干简单的单项技能培训项目并逐项进行培训,进而过渡到复杂的综合技能培训的教学组织方式。采取由简单技能到复杂技能、由单一技能向综合技能过渡的方式培养职业技能是符合一般教育规律的,较多高职院校的大多数专业均采取了这种培养模式。如我院模具专业学生先进行金工实习、数控加工实习等,掌握机械加工的简单技能,其培训内容是单项的,到毕业实习时则要完成从设计到加工全过程训练,这时进行的已经是综合技能的训练了。又如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学生也是先进行记账等单一技能训练,然后逐步过渡到模拟公司综合业务训练。

渐进式培养模式将技能分为不同的学习阶段,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对实训条件、师资等的要求也不高,为大多数高职院校所采用,但其技能培养的职业指向性不强,如机械类学生均要进行金工实习,其与专业综合技能的关系并不密切,同时其程式化的教学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技能培养模式改革的对象。

2.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

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是从项目教学法演化而来的,即交给学生一个典型项目,让他们围绕着项目开发学习相关知识、培养技能等。这种模式不同于渐进式技能培养模式,它依靠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学习技能,学生在训练技能时目的性更强。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采用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效果。我院模具专业在综合实训中采取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得以提高,同时由于采取团队协作完成项目的方式,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协作等能力。通过实践,笔者认为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在实践性、针对性和职业素质培养等方面明显要优于渐进式技能培养模式,虽然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应用的时间还不长,范围也不大,但它应当是今后一段时间高职院校技能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

通过调研和实践,笔者认为,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的关键是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和一批典型的教学项目(教材)。如我院模具专业将原来的“冲压工艺和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改造为“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训”后,应用项目教学方式,在原先单纯的设计实训中加入了制造实训的内容,实施时虽然学生积极性很高,但并未完全达到预期效果——大部分学生在结构设计、图形绘制阶段表现不错,但在零件加工和装配调整阶段就“偃旗息鼓”了,主要原因就是指导教师的加工、装配能力有限,无法给予高水平的教学指导。

3.“蛙跳式”技能培养模式

对今后就业面向的是岗位群的学生来讲,全面掌握所有技能是不现实的,怎样处理好一般技能和主要技能之间的关系呢?我院艺术设计专业是这样做的:他们发现市场需要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掌握一定的电工技能,便在相关实践课程(室内艺术设计)中分出一部分学时,培训基础电工技能。这好比青蛙在前进中向旁边跳了一下又跳回来,因此,笔者称之为“蛙跳式”技能培养模式。这种技能培养模式主要用于与专业主要技能关系不大而又必需的一些一般技能,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故而应用并不广泛。由于培养的是一般技能,因此这种培养方式对教师的相关技能水平和实训条件要求均不高。

事实上,以上三种技能培养模式在实践中经常是交叉运用的,如采取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同样应当遵循渐进式培养的原则,在技能培养过程中也可以采用蛙跳式培养模式培养一些关联度不大的一般技能。

不难看出,技能培养仍然应当按照一般的教育规律进行,但由于其不同于知识培养的特性,没有必要也不应当照搬知识培养的模式,而应当根据技能本身的特点确定教学的顺序和方式。当然,还应当注意受训者的一般水平,如企业员工培训课程和在校生技能培训就应当有所不同。除此之外,实训条件、师资队伍、实训项目(技术水平)等也是在制定技能培养途径和方式时要重点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06-12-20]./politics/2005

篇(2)

2鉴定过程较为随意

例如,有些考评人员并未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未取得相应资格证件;考试没有使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题库,甚至发生多次使用同一考卷,自行修改考试题的情况;在评分、证书审核、考务管理等也未有明确章程等。

3鉴定机构发展不平衡,鉴定基础性工作薄弱

湖南省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和鉴定考核体系还不很健全,不同鉴定机构的发展和基础工作差别较大,具体表现在:部分鉴定所由于会受到隶属关系或者体制改革的影响因素,缺少工作人员,鉴定能力较弱,长期未能进行鉴定工作,鉴定所未能够良好运转;部分鉴定所的办公以及鉴定场所未能达到相应标准,个人站所甚至缺少了自身专用的办公地点与合适的鉴定场所,尤其是部分面向社会的鉴定站所,只有少部分能够拥有自己的鉴定与检测设备。

4提升湖南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质量对策

4.1明确职责,独立运作,实现管办分离

第一,各级的劳动行政部门在对职业技能鉴定站所进行审批时,需要按照培训管理与鉴定管理的原则进行,根据地方劳动市场需求与经济情况进行合适的配置,参加了培训的人员不能够再进行组织管理或者考评的鉴定,杜绝让鉴定所与培训部门“合二为一”,在进行鉴定的同时,又进行培训,出现以上情况的鉴定站所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整改措施;第二,鉴定与培训部门两者各自的职责与相互见的约束与协作关系需要进一步明确,两者需要建立自身的工作标准与运营体系;第三,鉴定站所需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不能受到其他部门单位以及个人影响,导致考评结果失去了客观性,鉴定站所有权拒绝部门单位以及个人对于鉴定结果进行非正当修改的要求;第四,在鉴定的考试需要进行统一命题,也需要完善的考务管理,保证鉴定考试能够科学客观反应出职业人员的技能水平。

4.2促进行业、企业的参与

由于各工种、各行业领域之间的差异巨大。各工种、各行业知识的不断更新变化,造成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部门在知识上的落后与管理上的困难。因此,政府亟待加快促进行业协会或行业组织的成长,明确分工,实现行业、企业的全过程参与,即参与职业标准的制定、参与职业教育的培训、参与职业资格的认证、参与资格质量的评估。

4.3开发职业技能鉴定题库

题库对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而言是极为重要的。未来能够建立有效的职业技能鉴定题库,职业鉴定的管理部门最先需要做的便是“宏观调控”,成立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开发技术指导委员会,与院校、企业、行业专家合作,通过培训、开展研讨会等方式,对试题进行开发、编审以及推广、修订的工作;第二是与职业院校进行主动联系,与职业院校定期进行相应交流;第三是与企业进行主动联系,获取相关的优质内容,为国家的鉴定题库进行相应的补充,保证职业鉴定题库能够与实际情况相贴合。

篇(3)

2国外研究现状

2.1办学主体的研究

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日本以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和专修学校为主。其中负责中职教育的是专科学校,以国立为主,招收的是五年一贯制的学生,主要培养中级技术人才,这些人才一般具有较深的专业技能知识、较强工作能力,毕业后即可升入大学,也可就业,实行双向选择;短期大学招收对象为高中毕业的学生,其中以女生为主,学制2-3年,主要培养在实际生活中或职场上所应该具备的能力;专修学校学制为2-3年,培养目标为提高学生的教养水平,学成后能够取得国家执业资格证书或者通过相应的技能等级鉴定。高等职业教育在美国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其中主要包括社区和技术学院、工业管理学院、高校附设的职业技术课程等,内容形式十分丰富。社区学院属于短期高等学校,由社区开办和管理,学制1年。把社区和学院相结合,采用三位一体的模式进行教学,即学校学习、社会实践和全面素质,课程内容实用性强,体现了多科性和综合性,是高等教育的第一阶段。

2.2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卡内伍纳(CarneVlaer)认为:人力资本的竞争是最强的竞争资本,如果企业拥有较强的人力资本,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个企业就能获胜。所以,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各国研究者努力探索研究的重点。

3技能大赛对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3.1技能大赛有助于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可以帮助我们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是主体,采用以知识点讲授为主的教育模式,学生的上课地点在教室,学生在这样的模式下往往接受知识点比较被动,而在技能大赛中,学生全身心投入,以岗位任务完成情况不断自主学习和实践,在技能竞赛中出现的项目试题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状态,更能促进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形成,更加符合现代高职教育的要求。

3.2有助于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职业技能大赛是一场“真刀真枪”的比赛,赛场设计和比赛要求,融入了企业文化,职业技能大赛是企业所需要的,赛项的选择,不仅是一场实战演习,更是新技术应用的体现。这就需要学生在职业技能大赛中,按照大赛的要求脱颖而出并获得真正的职业技能,这与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经验、自身技能水平及对相关赛项理解程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职业技能大赛考察的不仅是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更是对教师业务水平的检阅。

篇(4)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是从国家层面做出事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性政策,其决定了高职教育发展方向和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模式。国家规定了高职院校要培养服务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那么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就要突出这一要求。课堂教学是侧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课堂教学是教学计划的具体体现,教学计划的任何改变都会在课堂教学上体现出来。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是制定教学计划的依据。这样,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政策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即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变化都会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

2、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最终归宿,他们对高职毕业学生的接受程度直接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往往突出学生职业性,其外在表现为高职学生应具备较强的操作动手能力。因此,高职院校为了使培养的学生有就业岗位,也必须重视学生的职业性培养。在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性的方式是比较多的,而职业技能大赛是目前常用的一种方式。如果高职院校按照用人单位要求过多强调学生职业性,在日常学生培养中过分强调实践性,可能就会导致课堂教学理论性受到削弱,没有理论知识支撑的职业性是暂时职业性,并不能满足学生长远发展。

3、考生家长。

高职院校培养对象是学生,学生主要来源于考生。考生选择高职院校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考生家长的期望。考生家长有“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在孩子选择学校上是有多方面考虑的,最主要还是考虑孩子未来的就业。当今社会就业的最大砝码是知识和技能,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就是知识和技能。如何使知识和技能在学生身上发挥出来,这就涉及到高职院校如何开展课堂教学和职业相关的培养问题。课堂教学要发挥作用,也就是要提高质量,其不但是学生通过课堂理解理论知识的要求,确切说,学生考高分,能继续深造提高学历层次,而且还要使学生能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教学如何完成这两大“使命”,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突出强调学生的应用能力,但是离不离开课堂理论知识的支撑。两者衔接起来就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高职院校通过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起来实现学生知识和技能培养,这样可以满足考生家长心理需求。满足了考生家长心理需求,高职院校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学生进行培养,这样也十分有利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

4、其他社会人士。

其他社会人士对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的影响主要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看法体现出来,即高职院校的社会美誉度。高职院校社会美誉度的获得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人才培养质量高低反映了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合格高职人才应该具有知识和技能。课堂教学可以给学生理论知识,而职业技能大赛能以一种实训方式训练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

二、内部因素

高职院校开展工作会受到学校内部各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工作开展的效果,所以可以通过学校内部改革来控制或减少其消极影响程度,通过激励方式增强其积极影响程度。学校内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领导重视、教师水平、学生基础和学校硬件条件等,因它们主要发生在高职院校内部,所以称之为影响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内部因素。

1、领导重视。

在高职院校,领导是学校工作组织者和管理者。领导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决策者,没有领导的同意是不可能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领导重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才可能有方案的快速出台,有了方案才会有教学计划。如果领导重视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工作,那么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才有可能在考虑课堂教学理论性下,植入职业技能大赛职业性。开展富有职业性课堂教学,才会有比较好的基础。领导重视表现在为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创造条件,包括人员配备、实验室等各方面安排。领导重视是进行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的基础,有了领导重视开展两者衔接工作是能顺利进行的。职业技能大赛需要赛前长时间集训,同时也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在领导重视下,课堂教学理论知识教授效果可以通过职业技能大赛检验出来,并能为这样的工作开展扫清道路。领导重视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可以督促制定相应制度和政策体现出来。有了制度和政策,高职院校开展两者衔接工作就会有了依据,从而会做到有序开展,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2、教师水平。

教师是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执行者和职业技能大赛指导者,其职业能力和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了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情况。教师职业能力高,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强,那么学生接受和理解课堂传授知识的积极性也越高。教师课堂讲授理论知识透彻,富有激情,学生听起来也有激情,那么学生接受知识意识就会很强。他们就会比较好地了解课堂教学理论知识,从而为职业技能大赛取得成绩奠定专业理论知识基础。教师水平除了表现在具备较高职业能力外,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一个职业道德素质较高的老师,在课堂也是可以吸引着学生认真听讲的,配合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工作。这对于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有一定好处,毕竟学生偏向于模仿教师。对指导职业技能大赛赛前训练的教师,职业能力水平到底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职业能力很强的教师,才能真正把职业技能大赛所需的专业技能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职业技能大赛培训阶段,职业能力水平高的教师能激起学生训练的热情,使高职学生迸发出训练的热情。高职院校教师水平越高,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越容易进行和取得成功,并且还有可能实现双赢,此时教师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如果教师水平不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职业技能大赛单独各自的作用都不可能显示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两者衔接起来其效果也不可能发挥出来,此时教师所起的作用是消极的。高职院校教师水平高低对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和所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有着截然不同的作用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在实施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工作时应该十分注重教师因素。尽可能减少教师水平因素对这项工作的影响,最大限度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作用,以提高这项工作的实际效果。

3、学生基础。

高职院校学生是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对象,其各方面基础对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效果会产生较大影响。一般情况下,高职学生学习基础不是很好,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往往会造成他们在课堂不能有效配合教师课堂教学,也不能很好地理解或接受教师课堂所传授理论知识,最终造成他们不能掌握相应专业理论知识,从而影响到他们使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影响他们职业能力的形成。学生掌握不好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对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造成的影响具体表现为:①学生没有理论知识支撑,职业技能大赛不会取得预期效果,两者衔接也没实在意义;②学生没有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一般表明学生没有思考问题习惯,职业技能大赛所解决的问题大多是需要思考的。这个给职业技能大赛取得好成绩造成不利影响,也就是进行两者衔接也就失去了意义。然而,有些高职学生也是存在着求职欲望的,他们在课堂上也是认真学习每一个知识点,掌握相应专业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因此他们是高职院校进行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的积极因素。高职院校具有好动的特点,喜欢动手做事情,这正是职业技能大赛所需要。学生好动也有利于指导教师开展工作,在赛前训练中取得好的效果。高职学生好动对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影响表现在:①有助于指导教师开展实训指导工作,能提高指导教师工作积极性;②职业技能大赛赛前训练能取得理想效果,可以提升学生比赛中的信心。可以为两者衔接奠定好的基础,毕竟衔接目的在于能使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取得好成绩。必须指出的是,高职院校好动应该是有目的好动才可以;否则,将给两者衔接造成一定影响。

4、学校硬件条件。

学校硬件条件是课堂教学的保障,没有合适的学校硬件条件,职业技能大赛的训练是无法开展的。因此,学校硬件条件是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能否取得效果的平台。教师利用课堂教学硬件条件,可以立体感方式把理论知识讲授给学生,便于学生掌握相应专业知识的本质,为他们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保障。学生掌握相应专业知识是职业技能大赛取得效果的基础,也可以为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创造理论知识基础。职业技能大赛取得效果是比较倚重学校提供实训室和实训设备的,这些实训设施可以为高职学生提供实践性实训机会,为他们在职业技能大赛取得成功奠定专业技能基础。好的学校硬件条件是课堂教学和多方面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对专业知识和学生技能知识要求比较高。学生没有较好的专业和技能知识,两者衔接就失去了基础。学生获得专业和技能知识,学校硬件条件非常重要,有了好的学校硬件条件,学生获得这些东西是比较容易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硬件条件也是检验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效果比较好的平台,通过学校自身检验可以发现两者衔接后出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起来效果的最大化。然而,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是有限的,造成高职院校资金紧张,不能大幅度在实训设备和教学设施方面大量投入资金,从而造成教学设施和实训设备不足以满足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实训需要,会对两者衔接造成不良的影响。

篇(5)

2.实践教学设计存在较大的缺陷就实践教学硬件环境来讲,一些为节约办学成本投入较少的院校甚至没有电算化会计实训室等基本配置。有些院校虽然实施了实践技能课程,但由于实践设计往往与实际业务有相当差距,实习资料抽象且不系统,很难体现出实际会计工作的现场感,导致实训缺乏实用性和有效性,所以执行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3.传统教育意识制约职教的开放性高职院校相当一部分专业教师是由师范类大学培养的,这类老师往往比较注重中规中矩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略显单一,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大多停留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以致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呈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出现毕业生手拿着优秀成绩单,但动手能力差,上手慢,技能不过关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的尴尬局面,这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出会计实践教学与专业培养目标的脱节,以及与实际会计工作需要的不相适应性。面对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会计实践教学亟待变革与创新。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里提到要“完善职业院校教学比赛制度,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提升国际影响力,将学生比赛成绩作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重要依据。”可见国家对职业技能竞赛的肯定与重视。职业技能大赛近年来进行得如火如荼,各省市行业主管部门纷纷组织并掀起了“学技能、比技艺”的赛事。作为实践性极高的比赛项目,会计等经济类大赛近年来在狠抓岗位技能方面尤为突出。以职业技能竞赛引领和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已成各高职院校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突破口。

二、职业技能竞赛在会计专业建设中的功能价值

(一)完善建立更贴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因为技能竞赛内容往往围绕职业岗位核心技能和行业专业前沿技术来命题,所以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各高职院校可以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找到抓手和切入点,发现现有人才培养的缺失之处,逐步予以调整和完善。会计技能竞赛也不例外,技能大赛中往往能折射出会计专业建设薄弱环节。纵览近几年高职财经类大赛,比赛的内容是大赛出题组调研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次而设定的,反映最新的岗位职业技能要求。依托职业技能大赛,掌握市场需求信息,创新培养模式,借鉴和采纳会计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完善建立更贴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对职业院校会计教学改革有巨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以我院为例,近几年财会专业紧密结合漳州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认真开展人才市场调查研究。专业教学团队在广泛听取行业企业人士的意见基础上,结合近几年会计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方向和考核侧重点,重新修订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增强学生岗位技能为主线,构建以通识课、职业基础课为基础,以职业核心课为中心,以实践课程为重点,以职业延展课为辅助的课程体系,更加注重突出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二)以竞赛引领会计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突出动手创新能力的特色,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由于职业技能竞赛使学校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找到了切入点,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起到了极大的触动作用。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探析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教学的意义,包括引发职业教育工作者对教学质量的反思。会计专业老师可以通过职业技能竞赛的窗口,从大赛项目内容、考评标准等方面入手,分析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策略,促进教学目标明确化,建立和完善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与训练的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从而推进会计实践教学改革。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会计技能”项目里,分出纳、成本会计、总账会计、会计主管四个岗位进行竞赛,同时穿插岗位专项技能赛项目。竞赛要求参赛者向会计业务手工处理竞赛平台提交相关的业务处理结果:出纳———转账支票、业务委托书、贴现凭证;成本会计———成本计算表、成本业务会计分录等;总账会计———非成本业务会计分录、科目汇总表、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等;会计主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纳税申报表等。一些岗位模拟课程(如我院近年来开展的《主办会计岗位模拟实训》、《会计核算岗位模拟实训》、《出纳岗位模拟实训》等)实际上都可以参照省赛、国赛标准,尝试对某一具体工作环节、某一工作岗位进行深入细化,开发、设计更多的与技能大赛相关的教学项目任务,并逐步完善训练方案,通过设置激励性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会计类课程的热情,并以此来检验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在会计实验室建设中搭建高水平竞赛和实训平台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里强调了“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在提高信息化水平方面,重点提到“支持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与应用”。会计实验室的建设与专业建设紧密相关,会计实验室建设的最主要目标就是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引进实训教学软件、搭建校内实训基地已成为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加快实训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教育界特别是职业教育纷纷热衷于探究案例教学法。经过二十年来的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不失为会计专业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但在实现案例教学时需要用到大量的教学案例,现行的教学案例大部分又与实际会计业务相差较远,无法达到教学预期的效果。引进具有丰富案例库的实训教学软件,赛、训、教结合,是迅速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参加近几年的会计职业技能竞赛,我们确实领略和见识了诸如用友ERP财务软件和网中网会计实训教学软件及其竞赛平台的强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职院校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应该为会计专业逐步配齐这类较为成熟的实训软件。如此,既能满足日常实训教学,又可作为参加省赛国赛等技能竞赛集训的基地,在会计实验室里就把职业技能竞赛常态化,可激励和引导学生迅速提升职业能力水平。

篇(6)

二、多方努力,训练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

(一)全方位管理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

要培养高素质,强职业技能,高职业素养,职业适应能力强的英语师范专业毕业生,不仅需要该专业教师对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训练的重视,更需要学校的相关教育教学部门的多元管理,从目标,质量和训练强度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控。1.严格规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计划及标准并使之系统化。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技能,不是短期的训练能够达成,应该是有计划,有秩序,循序渐进的系统化培养过程。制定长期的训练标准规划,可以采用分阶段目标进行训练考核。如对入学的新生进行以扎实英语语言基础为目标的专业技能培养训练,而大二的学生则侧重以强化教学基本功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对于毕业班的学生应该是以训练学科教学技能为主,提高职业适应能力为辅的技能训练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从而保证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2.拓宽思路,创新思维,运用多种有效规范的训练方法贯彻实施计划。理论联系实际,课内外训练相结合,集体训练和个人辅导相结合,范例训练和创造训练结合、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结合等方法进行,并通过举办各种教师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的训练效果加以考核和激励,促进训练计划的实施。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着力训练学生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不是纸上谈兵,只有实践动手才能真正让学生领会,理解并最终内化掌握下各种技能。校内主要可以通过加强微格教室的建设,可以使学生的系统训练得到更好的实践和检验,在微格教室创设的仿真环境中进行教学实践,逐渐夯实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应该开拓各类校外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在真实教学环境下的执教机会与频率,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全面检验。

(二)通过校本研习,提高学生教学实战技能

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收集各类优秀教师职业技能大赛视频及各类讲座材料,结合专业教师积累的各类趣味教具,PPT,教学反思,各类教学材料,以及校外优秀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等材料,进行资源的整合,形成系统成套的课程资源,上传至学校网站供学生参阅下载借用,并鼓励学生动手制作教具,创新教学设计,提高教学实战技能。

(三)建立监督和激励机制,促进和保障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质量

1.建立教师负责制,落实各个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自我管理与监督。每个教师负责一定名额的学生从大一到大三的各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按阶段监督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情况,并做出适时的辅导,确保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和教学技能训练无断层、顺畅协调发展,循序渐进地掌握各项技能。2.阶段化举办各种教师职业技能比赛,检验训练效果,促进训练的积极性。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小学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目标,举办各种职业技能比赛,对优秀者进行奖励。如大一可举办语音口语大赛,大二可举办英文板书,简笔画,课件制作等比赛,大三可举办片段教学,说课等职业技能大赛,加强学生对职业技能的重视。

(四)与实习基地实行校校互动,共同培养的合作机制

高校与教育实习基地的合作紧密度越高,越能够促进高职英语师范专业的职业技能培养。在加强学生到小学进行认知实习,教育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等等锻炼外,还应该定期安排高职教师到小学挂职锻炼,授课并参与小学教研活动,加强与小学一线教师的研讨及交流,从而获得最一线,最前沿,最符合小学英语教育特点及现状的素材和观念,运用于校内的课程教学及课程实训。邀请一线小学英语优秀教师参与指导本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过程及实践,实现校校的实质性合作。

篇(7)

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能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素质,同时也能从思想意识进行改变,适应时展的需要。农民工的职业技能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拓宽就业渠道。充分发挥这一群体的人力资源优势,才能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这个群体有技能在身,会主动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竞争中有资本立足,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

1.2促进农民工实现现代性

现代性主要就是指农民工在价值观、心理、行为上能完全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对现代城市生活有认同感、接受感。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和农村走的是2种路线,在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上,把城市和乡村完全分裂开来,形成2个不同的文明,2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大量的农民工从农村走进城市,由于工作上的不稳定性,短期内很难与城市完全融合,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难以建立起来,始终处理弱势群体的地位。虽然人在城市,但未真正融入城市,难以实现现代性。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职业素质和内在素养,在改善其经济境遇的同时,也有利于农民工生活方式、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的重构与再社会化,有助于其接触并内化城市文明,从而实现农民工的现代性。

2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

2.1培训率和培训质量都不高

由于农民工的主观意识上没能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加上传统思想的束缚以及经济上的困难,导致了一些农民工认为培训可有可无,或者认为培训没啥大用,对新鲜事物不愿接受;而有一些想培训的农民工,由于费用上的考虑就不愿参加培训,种种情况导致外出的农民工培训过的人不多,整体培训率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由于我国的农民工培训工作开展的时间不太长,有很多需要完善和健全的地方,加上农民工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致使农民工的培训质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很多培训的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的科目少,培训内容和项目都是一些市场供大于求的职业,而一些需求旺盛的行业却很少有培训项目设置。农民工由于自身身份,不能完全融入城市,打工的目的就是快速赚到钱,所以在培训选择上往往只选一些中短期的项目,而对于自身长远发展有益的项目却很少选择。另外,农民工的分散性等因素都制约了培训的质量提高。

2.2资金上的投入不足问题

由于合理的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建立,企业方面投入没有积极性,而政府的投入又明显不足,农民工自身来讲,经济相对困难,更不愿意投入到不能马上看到效益的培训上。职业技能培训质量的好坏,重点问题就是资金的投入。由于当前多元的投入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而投入的主体仍然是以政府为主,政府的有限资金对于我国近2亿的流动农民工来说相差的太多了,所以在培训的规模和质量上都难以得有效的保障。

2.3培训机制和体系不够健全完善

政府在农民工培训中既是规划者,又是执行者,既是资源配置的制定者,又是资源的分配者,制约了政府的主导作用,使政府在指导、规范、监督培训体系中角色发生错位或越位,职责不清晰。政府、企业、培训单位、行业组织、农民工个人,形成了复杂的利益关系,不能有效地协调配合,缺乏统筹安排,培训资源亟待整合。整体培训体系和机制还有待于健全和完善。

篇(8)

1.传统会计技能教材的弊端教学过程中,笔者运用过几本教材,发现存在如下弊端:(1)点钞手法没有更新,仍停留在银行人员手按式点钞,此种方法虽然准,但操作复杂,速度慢,费力且浪费时间。据观察,2012年技能大赛中,几乎所有的学校已经淘汰该种方法。(2)随着假币、变造币仿真度越来越高,网络上出现很多种辨别人民币的方法,而这些方法并不完全正确,需要教师严格筛选。比如,专家指出,对折钞票辨别法已经不能辨别仿真度极高的假钞。然而,部分传统教材修订速度较慢,还是把该种方法列入教学内容。此外,大部分教材编写时忽略了对硬币辨别,很容易让学生对硬币掉以轻心。(3)大部分教材重视计算器运算,缺乏翻打传票的内容和传票机的使用方法。(4)大多数教材都以珠算内容为主,没有贴近企业用工需求。(5)票据及大小写数字内容文字条例过多、图片过少,缺乏仿真训练。

2.与时俱进重构教材内容通过走访多家企业,结合几年的竞赛培训经验,笔者编写了会计基本技能教材。教材涵盖了会计基本技能四大模块:点钞与验钞,财会人员正确书写,票据及摘要填写规范,计算器运用以及翻打传票录入训练。教材的课改目标是使课堂贴近实际,为教学与上岗操作搭建桥梁,让学生轻松上岗,更好就业。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新了点钞手法——单指单张弹拨法与多指多指弹拨法;验钞方面,本教材明确指出网络上错误的人工验钞方式,加入假币、变造币、硬币辨别及处理方法,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面;数字运算方面,删掉传统珠算内容,重视计算器录入练习,引进翻打传票机教学,利用传票机自身五种功能,使学生的计算速度与打字速度得到同步提升;实操方面,单据贴近生活,模拟出纳岗位手工实训,进一步使学习与工作接轨。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前会计基本技能上课大多采用“视频播放—教师演示—学生模拟—教师指正—学生演练直到掌握”的模式。相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此种方法更重视师生的互动性。然而,中职学生缺乏自律性,惰性较强,若长期教法单一,缺少活动形式,枯燥无味的课堂气氛将催生他们的厌学情绪,轻则导致期末考核无人及格,重则导致技能大赛无人出现尴尬局面。因此,教学方法亟须多样化呈现。丰富教学形式,营造轻松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绪,促进学生学习。引进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让教学设计围绕学生需求展开。如:(1)点钞:教师抽取2~3名成绩较好的学生充当教学助手,与教师一同备课。上课时,学生分组演练,备课助手跟教师一起分组指导,课堂考核采取打擂台及“八仙过海”的形式,提升学生速度及准确率,课后组织学生一对一帮扶活动,让优秀学生更加优秀,后进学生成绩逐步提升。(2)辨别真假币:运用情境式教学法,模拟一个电视节目,选定相应角色,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并邀请科组内教师从旁听课。通过不断的彩排和演练,使学生记忆更加牢固。(3)票据书写规范: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每组学生选定一岗位,并规定岗位职责,按岗位职责要求来做,要求一组学生共同完成一套模拟实训。

三、考核方法的创新

篇(9)

教师的职业技能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基础性条件,是教师的基本素质[1]。职教师资技能人才与一般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最大区别在于,职教师资在熟练掌握技能的同时还需要掌握理论、技能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提高教与学充分自我融合的能力,在充分吸收和掌握现有的职业技能操的同时,结合理论知识的难点,强化职业技能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当运用恰当的操作手段已经实现、完成了训练课题并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后,转换操作方式并得到相同的训练效果,这便是职教师资在技能培养中不可或缺的“平行置换”法或“舍近求远”法。

1.基础训练模块中安排具有针对性的技能平行置换的案例。职业技能中的扎实技能训练与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是职教师资职业技能提高的唯一出发点。对于首先接触的职业能力要素,往往会在受训者心中留存较长记忆,随着难度的递增会反复出现先前掌握的操作技能。当已有技能熟练掌握后,对后续实现同样目的、效果的新技能水平将会产生一种抵触的心理,我可以称之为前期技能影响因子。在训练及教学过程中,受训者根据习惯性选择原则会放大前期技能影响因子,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技能捷径。面对企业生产的实际环节,从业者会毫不犹豫的选择高效、便捷的实施方案,而不会去舍近求远。这源于对多种技能操作方法的灵活掌握,懂得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最恰当的技能实现方法,是经过无数次反复的能力记忆所演变的。职教师资既然也是一般性职业技能训练的对象,同样会产生不同比例的前期技能影响因子。首先,在日常的技能训练中将一般性的实训任务有针对性的筛选,选取不同的操作方法来实现相同的训练效果。这样的目的是重点培养职教师资在应对多种不同的情况,选择更多种操作技能的应变能力。通过技能的平行置换,会使职教师资能够在实现相同效果的技能操作方法中灵活抉择。同样对不同操作方法所出现的问题能够快速解决,能够在特定程度上缩短职教师资获取实践经验的周期。

2.多种职业技能实现方法的对比分析。不同的技能操作方法会有其特定的使用环境,在技能训练中通过不同的操作方法得到相同的训练结果,往往会伴随其中的部分操作方法有选取不当之嫌。这正是未加修改的训练项目,运用了技能平行置换教学法后给受训者带来的感官反应。将运用不同的操作方法所得到的训练结果分析对比后,能够分析出受训者单一个体对前期技能影响因子的影响程度,有针对性的重新制定训练计划,为后续的技能训练奠定基础。

3.改进现有训练项目,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更为适宜的操作方式。为了使职教师资能够对多种技能操作方法灵活掌握,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最合理、最有效的技能手法,并具备将具体的操作过程演变成特定的教授能力,可以通过调整现有的实训项目来实现。首先在保证不弱化原有技能点的前提下,将同一训练项目调整成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实现的效果,鼓励大家在训练中多讨论、多创新、多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各技能点的固有特点,明确自身各技能要素的薄弱环节,这样将会在不同情况下锻炼自身应对多种技术难题的能力。

(二)巧用教学方法,技能与讲授齐头并进

实践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职教师资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不乏各种教育理论、教材教法、微格教学等课程的学习。但需要知晓,职教师资是否能够真正将正确的教学方法运用在恰当的教学环节中。针对这一情况,指导教师需要下大力气,在现有的实训教学环节中灵活、合理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职教师资控制教授对象的学法等环节,使其能够在训练的过程中有自己的课程设计思路,实现职业技能水平、教授水平同时提高。

1.案例教学法与研习的学法相结合。操作技能在学习前对所需理论知识、操作要领作出的提前研究、预习称之为研习。在教学案例实施之初将学习内容提前布置给同学,使大家能够在案例进行前有先入为主的研习过程,在职业技能训练开展中并分别由受训者汇报、讲解案例中的相关知识点、技能点,能够充分体现受训者的主体地位。指导教师仅仅将部分知识、技能操作中学生研习汇报的遗漏、重难点不透突出的部分加以强化。通过案例教学法与研习学法的相融结合,能够充分调动职教师资在职业技能训练中的思维方式、换位思考的转换,会以学生、教师的不同角度充分考虑所学知识、技能,将会起到很好的训练效果。

2.项目教学法与技能展示的学法相结合。项目教学法中,针对该项目具体训练重、难点及实施方案是职教师资以小组为训练单元共同制定的。通过明确的实施方案,小组采用团队或个人训练的方式实现既定训练项目。项目教学法是团队协作、集体凝聚力、个人魅力等综合能力得到锻炼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对训练项目进行周密的教学安排,从中挑选出执行效果突出的小组或个人,推荐优秀产品、训练作品的完成团队或个人以展示、讲授的方式,向其他组介绍训练经验、学习心得,从而使大家在多个操作方式的不同优点中总结出更多、更有效的操作技巧。另外,优秀产品的展示,能使大家对自己技能的提高充满信心,设定目标继而努力实现。

3.情境教学法与总结分析的学法相结合。特定的情境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在真实的工作氛围中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情境的设定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手段等多个方面。就教学的具体过程,通常是以逼真的教学素材营造真实的工作目的,以逼真的训练环境、管理方法营造真实的训练环境,指导教师以逼真的工作部署,指导职教师资完成近似真实的工作产品。当实训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在各个方面严格执行真实工作的各项要求,才能真正发现训练、学习中的种种问题。通过学生得到的真实感受,结合换位思考的分析方法,能够总结出自身技能水平所欠缺的真正原因,排除其他次要的干扰因素,从而锤炼自身过硬的职业技能。

(三)以不变的教学大纲制定机动灵活的教学任务

校中有厂、厂中有校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被许多职业院校所认可。但现如今,除培养了相对较高文化素质、理论知识外,使我们很难找到二十多年前技工学校一线工人培养模式的真正感觉。能够真正达到产训结合的培养方式,使高技能人才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锻炼,就首先需要从职教师资抓起。

1.将职教师资的职业技能要素重新划分,与生产实际渐进融合。产品生产与技能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不会很彻底的融合,原因在于产品追求的效益需要即刻显现,而技能人才的培养往往重在长期学习、训练后所达到的质量,两者有着一定层面上的矛盾。当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分时宜的引入产训结合的教学方式,将会使两个方面的效果均不理想,虎头蛇尾在所难免。针对产品生产的机动、灵活、具有时效性等特殊特征,将职业技能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划分,具有明显产品应用属性的训练技能点更细分化。当生产产品与技能训练不谋而合之时,教学团队需要迅速反应,分析、商讨产品中的技能点与训练中的重、难点结合的契合性,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实现进行产品与组织教学双轨运行。

2.教学计划的灵动机制要可控、可调、可监督。教学计划的快速响应是产训融合的关键,没有行之有效的灵活的教学方案制定计划,无法满足真实产品训练的效果;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监管调控制度同样会使教学、生产秩序混乱。在执行初期要渐进式的融合,在训练的关键点上尽量反复论证,通过实验性部分职教师资验证后再执行,这样通过几轮反复的教学尝试,会逐渐掌握各教学部门、企业管理部门之间的衔接与沟通,实现质量可控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新模式。

(四)重人才培养的过程监控,适当调整技能鉴

定考核比重双证书、一体化职教师资的培养是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在我国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制度的大背景下,其考核要点中的知识与技能考核比重一直被鉴定部门采用并执行。随着职业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与方法被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所采纳。在职教师资职业技能训练中开展过程监控、模块考核等教学创新设计,是完全符合今后一段时间内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旋律。

1.监控技能要点的掌握过程,将失误进行分类。技能的熟练掌握是要将陌生的动作要领、操作方法在多次摸索中逐渐适应,进而形成一种能力趋势的过程。但在学习、训练的过程中可能会伴随着出现不同情况的失误。需要在职教师资中不断总结和客观评价错误出现的因素,将技能操作的失误进行分类。禁止出现的操作失误需要反复强调,在容易发生疏忽性失误的关键点要有明确、清晰的提示,保证在技能训练的整个实施全过程进行监控。

2.以产品质量是否合格为评判标准进行阶段性技能考核。实训教学开展中,职教师资首先针对技能的初始阶段选取技能的基础模块,开展产训结合的项目、案例职业能力训练。当对训练的完成情况作出评判时,要始终以产品质量作为衡量的标准,增强职教师资的质量意识。将当前教学模块训练内容的成绩评定,采用小的训练考核形式逐项测试,产品的质量以合格、不合格界定。当大部分技能模块考核产品合格后,可以进入拓展模块、自选模块的学习阶段,基础技能模块未能达标的则需要重新进入基础模块继续训练。基础模块合格后允许参加技能鉴定考核,这样就基本实现了强调技能训练过程中的教学质量,弱化了为了技能鉴定而最后制定针对性的单一应试型训练。经过教学的创新尝试,可以根据具体训练的开展过程、实施的效果逐渐改变技能鉴定考核的分值比重,提高职教师资技能人才培养过程监控的分值比重,对于职教师资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侧重技能掌握的细节分析,跟踪技能水平的相对提高幅度。通过各训练模块的阶段性考核,分析职教师资各能力要素的掌握情况。在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哪些技能点是职教师资很难掌握的、哪些是完成较好的项目。在将数据进行横向、纵向及自身分别比对后,及时总结反馈,为后续的技能训练提供数据分析依据。通过实验性教学尝试后,详细的分析、对比培养职教师资的创新实训教学模式与普通实训教学训练后的技能鉴定、考核成绩。充分考量产训结合的项目、案例、过程监控的技能训练模式及产品质量标准的模块化考核评判方式运用的是否合理。

篇(10)

计算机是一门新课程,它是一门以实验和实际操作为基础的学科,在计算机教学中,计算机操作和实验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必须要具有正确、规范、熟练的实验和操作技能,并且可以就相关内容进行实际表演和示范性操作,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部分教师在实验操作和演示方面表现出的不足有:一是常用设备使用不规范;二是实验课期间有时会忽略安全问题;三是缺乏思考和探索精神。

1.3多媒体课件应用不规范

多媒体课件是教学的有力辅助工具。但如果课件运用不当就可能给教学带来消极的影响。部分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往往会表现出以下不足之处:一是课件的信息超量;二是课件设计不合理;三是思维异步;四是过分依赖课件影响教学效果。

2针对问题,寻求出路

在教学过程中以上问题是普遍、真实存在的。其实存在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2.1加强教学过程的机动性

一节课上的好坏,主要表现在学生主观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光靠机械而呆板的“背课”,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时,合理的分配教学时间;恰当的运用多种教学工具;多累积教学经验;慢慢学会如何避免各种问题的出现。

2.2语言技能和板书技能的训练

在语言表达上要求老师普通话字音正确;讲解把握要领,条理性好;语言有启发性,应变性。加强体态语言方面的练习,将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合理的结合到一起。关于板书,建议教师在课外时间多加练习,设计板书时要做到:一是内容要精准;二是形式要新颖;三是结构要清晰;四是书写要工整。

2.3实验操作技能的规范及强化

首先,计算机教师在思想上就要明确实验操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操作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实际操作的准确性,合理性和规范性。以实际表演和示范性操作,为学生提供操作材料,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2.4更好发挥多媒体课件作用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进入课堂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作为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桥梁而存在。但要注意教师始终是教育的主导,对于课件的使用要适时适度,不能过分依赖。要想更好的发挥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应该做到:第一,加强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第二,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抓好信息技术培训;第三,中小学校要开足开齐《信息技术》课;第四,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精简,讲究实效。

2.5学会反思,在借鉴与独创中进步

篇(11)

一、公共关系传播成为职业培训机构宣传的一种有效手段

公共关系产生于西方工业社会,现代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公共关系。对于公共关系的认识,学界对其也有不同的界定,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这里,我们把公共关系理解为:一个社会组织为了推进相关的内外公众对它的理解、信任、合作与支持,为了塑造组织形象、创造自身发展的最佳社会环境,在充分尊重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利用传播、沟通等手段而努力采取的各种行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关系。

传播是连接公共关系主体和客体的桥梁,是特定的个体或群体运用一定媒体或形式向受传者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和分享。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公共关系活动就是以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为主要方法的一种组织与公众交流行为。

当前,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终生学习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迫切需要,职业培训日益成为人们再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面对竞争激烈的培训产业,传统的宣传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了,职业培训机构纷纷采取公共关系传播的方式加强组织的宣传。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存在着信息的个性与共性等方面的矛盾。

二、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的矛盾性

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的矛盾性影响到职业培训机构形象的传播,这些矛盾包括: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矛盾,公关传播信宿的广泛性与单一性矛盾,公关传播着眼点的长远性与近期性矛盾,公关传播信息的个性与共性之间的矛盾。

1、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的矛盾

信源,即信息的者、传播者。从职业培训机构公关传播的角度来讲,笔者认为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应当具有全员性的观念,即公关传播的信源应该是职业培训机构的全体成员。这一观念对内能提供职业培训机构的凝聚力,对外能表现职业培训机构的良好组织形象。在与客户的交往过程中,职业培训机构员工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客户对机构形象的认知,影响机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然而在实践中,职业培训机构公关传播信源的个别性现象比较突出。有些职业培训机构看不到良好的公共关系传播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领导不重视,员工不参与。大多数人认为公关活动是可有可无,即使要开展,那也只是专职公关部门或专职公关人员的分内事。这些现象显示了职业培训机构全员公关意识淡薄。

面对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的矛盾,职业培训机构需要采取灵活措施,积极培育全员公关传播意识,并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言一行中,从而形成一种无意识的职业习惯,树立机构良好的精神风貌。职业培训机构全员公关意识是一旦形成,将会给职业培训机构的发展带来长期的、深远的和积极的影响。

2、公关传播信宿的广泛性与单一性的矛盾

信宿,是指接受并利用信息的人。公共关系传播的信宿是社会公众,社会公众以数量不等的群体或个人形式存在,并形成对组织以不同影响的环境。如果把社会公众看成是一个系统的话,那么这个系统是由内部员工、消费者、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社区居民、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和其它利益团体等要素组成的一个动态稳定的统一整体。因此职业培训机构在开展公关传播过程中,必须善待社会公众中的每一位成员,注重公关传播的广泛性。

然而在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实践中,有的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对象过于单一,主要选择政府和知识消费者,而对媒体、社区居民、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等其它社会公众缺乏关注,致使公关传播活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公关传播效果大打折扣。面对这一矛盾,职业培训机构在公关传播实践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公众因素,加强与不同类型的社会公众进行沟通,从而达到公关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3、公关传播着眼点的长远性与近期性的矛盾

在当前培训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状态下,传统的广告营销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宣传的需要,因此很多职业培训机构也热衷于公关传播。然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慢慢培养才行。特别是在职业资格培训市场,虽然我国教育部、人事部、信息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国务院各部委都做了职业资格认证相关方面的规定,但是持证上岗还没有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特别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对社会的认知还不够深刻。其次,用人单位对持证上岗的认识也不够。因此,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不能一味考虑眼前的利益,而应注重传播的长期性。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职业培训机构的领导或者工作人员认为开展一两次大型的公关传播活动就能迅速地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客户就会迅速认可自己的培训项目,过于注重公关传播的近期利益。这就造成了公关传播的长远性与实际操作中的近期性的矛盾对于职业培训机构来讲,公关传播活动不仅是一项近期的活动,更是一个长期的有计划的充满艰难与坎坷的系统工程。每一次具体的公关传播活动都只能看成是通往长远目标的一个环节。用公关传播活动来塑造组织形象的道路是没有尽头、没有终点的。职业培训机构要将每一次活动,每一天工作都看成是公关传播的一种表现形式,踏实做好当前的每一件事情,立足长远,才能卓有成效地完成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任务。

4、公关传播信息的个性与共性的矛盾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日益加深,世界各国政治一体化,经济一体化以及文化一体化的趋势明显。与此同时,当今时代也是一个多元化或者说是个性化、差异化的时代,如政治多元化、经济多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等等。两种趋势同时并存,两者辩证统一,不可分割。面对这一趋势,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不仅需要遵循职业培训行业的相关政策,而且需要不断创新,善于塑造独特的组织文化,从而提高职业培训机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实践中,有的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形式过于呆板,缺乏特色,难以引起职业培训机构内外公众的广泛关注。在职业培训机构公关传播方式中,“物质公关”相对较多,对人性的关注则相对较少。另外,有的职业培训机构也狭隘地认为公关传播就是迎来送往,喝酒干杯等等。在公关传播活动中,有的职业培训机构甚至采取有违社会公平竞争秩序和伦理道德习俗等手段,刻意贬低竞争对手,欺骗社会公众。

面对这一矛盾,职业培训机构的职能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创新精神对机构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当前人们对职业培训的需求强烈,但职业培训机构众多,竞争激烈,任何一个职业培训机构唯有创新,才能赢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首先职业培训机构的职能部门要鼓励创新,奖励创新,重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提拔。其次,要在职业培训机构内部形成一种善于学习、积极学习的组织氛围,构建学习型的组织文化。第三,要采取灵活措施加强职业培训机构的平行沟通,上行沟通和下行沟通,碰撞思维的火花,分享创新的乐趣,从而在职业培训机构内部创造一种和谐的人际氛围。

总之,目前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还存在着许多矛盾。面对这些矛盾现象,职业培训机构要善于承认矛盾、认识矛盾才能更好地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达到塑造职业培训机构良好形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