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历史时代特征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新课程标准改革后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高考历史全国卷顺应了这一目标,以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标准,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一节历史课达到有效性,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们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一节课45分钟,既要做到讲授知识的脉络,又要理解知识的实质、认识知识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难度之高显而易见,故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历史老师的主要任务。笔者认为必须在课堂中通过“读、问、讲、练、思”五环节的渗透,培养学生认识历史、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核心素养与能力,方能更好地应对全国卷的考查方式。
首先,教师应解读课标,整合教材,明确一堂课的核心知识。
课标是教学的方向标。市面上的教材虽有多个版本,但课标是王道,是教师以不变应万变的起点。要想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懂,教师课前的备课可谓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们的学生学习任务紧、时间有限,不可能要求他们泛读,需要在教师整合教材之后布置给学生精读。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节省时间,二是突出重点,三是加强印象。故而老师是学生指路人,说的是如何帮助学生,让他们快速抓住知识的主干。在《追寻生命的起源》一课中,授课者首先布置给学生阅读的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第一、二小节,要求学生认识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及近代生物学的成果。这个阅读任务只是泛读,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在授课环节,本小节不占用太多的时间。对于书本重要的知识点――生物进化论,授课者采用导学提纲的模式,提前发放给学生。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按照设问精读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为课堂教学做铺垫。阅读方式有课前和课上、课后之分,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注意课前预习阅读的方向。
其次,重视课堂提问与解析,引导学生回答与思考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
老师的教学效果如何一般是用考试成绩体现的。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如何才能相得益彰,关键是师生之间的交流能否达到最大的共鸣。故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力、专注力、理解力,如多媒体辅助教学、史料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的运用。所有方法中都有一个共同点――问。提问得当与否是最考究历史老师的教学智慧的,而提问后对历史问题的讲解分析是最考究历史老师的专业积淀的。所以要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历史老师必须课前研究好教材预设问题,精心铺垫,以问题为先导、分析讲解为辅助,师生共同合作生成有效课堂。
在《追寻生命的起源》中,授课者把设问的环节重点放在第三、四小节。采用史料辅助,通过层层递进认识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达到小设问推动大主干知识讲解的目的。
如分析第三小节达尔文进化论历史影响,引导学生从对欧洲和中国社会的影响两个角度分析:
1.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师:展示幻灯片
材料一:我读了各种各样的书,其中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一书。它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 ――恩格斯
材料二:达尔文了那种把动物植物物种看做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 ――列宁
材料三:一些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的理论家抓住这一完全应用于生物学领域的观点,用其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年)依据它解释强与弱的区别;成功的个人和种族已经在自然界取得竞争优势,并因此进化到比其他适应性较差的人种更高的状态,在这一推理的基础上,斯宾塞等人证明了帝国主义列强主宰世界是自然科学法则不可避免的结果。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师:启发学生阅读幻灯片的材料,思考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给欧洲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提问学生,老师点拨、得出结论。)为理论提供了自然史基础;否定神创论,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成为西方殖民国家宣扬种族优劣、弱肉强食、殖民扩张的理论依据。
2.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师:达尔文进化论引起极大的反响,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该理论传到中国,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触动。请看严复《天演论》中的一小段话:
课件展示材料:《天演论》敲响了祖国危亡的警钟:生物不断在“变”、不断在进化,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社会也是如此。既然人力可“与天争胜”而终“胜天”只要人治日新、变法图强,国家就可永存,种族就可不坠,此所谓“存亡生死,其权仍操之我手”!因此,中国变法救亡不仅合理、可能,而且刻不容缓!
师:请大家仔细阅读,思考严复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达尔文进化论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请同学回答,训练学生的阅读与归纳能力。)
师:中国的维新派思想家们接受了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危亡下,思变图存成为了主题,正是由于借助了达尔文进化论,维新派宣传变法图存,达到了解放思想、开启民智的作用。
如在第四小节分析进化论提出的时代特征时,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课件展示: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去世,根据20名国会议员提议,被厚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睡在牛顿身旁。而1600年2月17日,布鲁诺在罗马的百花广场上被烧死。
师:两个人的不同遭遇体现了时代特征的不同,请根据幻灯片的提示,归纳19世纪中期欧洲社会的时代特征。
生:(根据幻灯片提示回答,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点拨,师生共同完成。)
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推动。
政治方面: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的确立与发展。
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
科学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物学知识的积累。
在教学中,教师以阅读史料――提炼观点――归纳影响――认识时代特征为主线索,分析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认识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的时代特征,引导学生总结得出16世纪布鲁诺的遭遇与达尔文遭遇的不同归结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该环节既强调设问引导,又考究教师的分析讲解。一堂有效的历史课堂绝不是满堂灌或教师的“独角戏”、“一言堂”,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合作的舞台。
再次,强化试题训练是检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手段。
基于学生的年龄和接受力,课堂教学手段应多元化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所有教学手段的运用中,强化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故而一堂课应尽量安排训练时间,不一定追求试题的多,而应该注重训练环节,考查学生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的能力。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教是手段的运用,有效才是教的真谛与归宿。虽然作业是课后必做的项目,但随堂训练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随堂训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随处可见,新课教学的史料设问分析、知识授课结束后的试题演练都是训练的方式。在《追寻生命的起源》一课中,授课者主要采用史料教学的问题教学法展开授课,教学过程本身已经体现了读、问、讲、练四个环节。可见这四环节的运用既可单一操作,又能同步交叉运用。
最后,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反思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环节。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讲的是要善于吸收他人的长处完善自身的发展。教学中常讲教无定法因材施教,教材难易有别、学生水平有差,教学方法侧重点的运用应有不同。故而课后追思课堂教学操作是教师调整教学方向、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在《追寻生命的起源》一课中,授课者整合了教材,略讲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重点突出进化论的影响,难点突破19世纪的西方社会特征。主线虽然清楚,但设计的知识范围涵盖了必修一二三的知识,对于高二学生而言知识跨度过大,在记忆力和理解力尚未强化的基础上,要理解进化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认识资本主义发展下西方社会思想解放、教会特权已被摧毁、西方理性科学思想广泛传播等相关知识,难度非常大。所以本堂课教师应对重点知识概念、相关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详细阐述,而这些通过这五个环节的落实得以实现。
一节有效的课堂教学通过有机渗透“读、问、讲、练、思”五环节,方向明确操作可随机整合,既能突出重点又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诚然,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并非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历史学科的同仁们长远规划、小步伐踏实前行,才可能帮助学生走过荆棘密布的艰难征途,在全国高考卷的考查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123-01
在新课程要求下,高中历史教学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无不体现出新课程带来的巨大变化,特别是课堂教学活动更是丰富多彩。
教育专家认为:把抽象的内容个性化、具体化,适时制造一些紧张气氛,或制造悬念诱发好奇心,让学生对课程投入热情,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结合自己高中历史教学的工作实践经验,提出了在新课标下实施有效教学的一些合理化建议,以期为新历史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实施和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
一、布设疑阵,调动学生的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设疑――释疑――再设疑――再释疑的过程。学生有疑便可产生释疑的要求。这时教师便可因势利导,顺水推舟,使学生的思维向课堂纵深发展。通过合理提问,使所学知识纵向串联、横向并联,即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开阔,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引导学生通过老师巧妙的层层设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从而达到有效性的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创立了模块专题式的课程结构,摒弃了长期实行的通史学科体系,用激进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初、高中历史课程的重复问题。但这种模块设计打乱了历史的整体性,人为地造成政治、经济、文化内容的分裂。但实际情况是讲政治不可能不讲经济基础、不去分析思想文化。
另一个问题是,新教材的模块设计对史实的分割使同一个内容会在多处重复。例如必修一中讲到的诞生,必修三中又提到传入中国;必修二中讲中国的发展,必修三又提到近代的思潮。打破模块束缚,重新对教材资源进行取舍整合,使整套教材内的相关知识建立起联系,这样可以还原历史的整体性,便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例如在讲解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时,简单联系西周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分析二者产生的背景及关系,这样一个历史概念就丰满了。
但是这里要注意的是,教材的整合要详略得当,切忌搞成简单的叠加或粗糙的揉和。
三、注重开展各种主题活动,为有效教学拓展发挥空间
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忽视课外活动的作用,认为只要抓住课堂教学就行了,其实这种理念是不正确的,教师应当注重建立起全面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我在教学活动中,不仅抓住课堂教学重点,而且将课外主题活动延伸作为重要的着力点,一方面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专题研究,指导学生运用资料搜集法、实地考察法、座谈访问法等,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与感悟。另一方面结合教材内容与时政热点开展主题教育,深化学生思想教育。
如结合近年发生的日本教科书恶意篡改我国领土归属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日本历年来在这些方面的小丑表现展开讨论,学生群情激愤,纷纷表达了对日本这种卑劣行径的抨击,深化了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四、重视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联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在坚持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原则下,关注学生生活,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确定了这样一些策略: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主义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这些理念和策略的提出,无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在教学中注意现实生活、现实社会的主题与高中历史课程相联系,善于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谈古论今,由今及古实现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这种现实感和时代感,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现实学会做人处世,是教育事业与时俱进的需要,是时代课程改革的呼唤。
五、有效课堂教学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对有效教学进行评价是高中历史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而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策略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对课堂活动的评价、开展主体多元化评价、对基础知识的评价、进行即兴评价等等。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设疑——释疑——再设疑——再释疑的过程。学生有疑便可产生释疑的要求。这时教师便可因势利导,顺水推舟,使学生的思维向课堂纵深发展。通过合理提问,使所学知识纵向串联、横向并联,即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开阔,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例如在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教学中,当笔者教到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时,先问学生你认为当今我国哪些地区的经济较为发达? (南方)再设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什么时候从北方移到南方? (南宋)为什么南宋时期南方经济能超过北方?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一个地方经济要得到发展,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最后提问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引导学生通过老师巧妙的层层设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从而达到有效性的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创立了模块专题式的课程结构,摒弃了长期实行的通史学科体系,用激进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初、高中历史课程的重复问题。但这种模块设计打乱了历史的整体性,人为地造成政治、经济、文化内容的分裂。但实际情况是讲政治不可能不讲经济基础、不去分析思想文化。另一个问题是,新教材的模块设计对史实的分割使同一个内容会在多处重复。例如必修一中讲到的诞生,必修三中又提到传入中国;必修二中讲中国的发展,必修三又提到近代的思潮。打破模块束缚,重新对教材资源进行取舍整合,使整套教材内的相关知识建立起联系,这样可以还原历史的整体性,便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例如在讲解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时,简单联系西周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分析二者产生的背景及关系,这样一个历史概念就丰满了。但是这里要注意的是,教材的整合要详略得当,切忌搞成简单的叠加或粗糙的揉和。
三、注重开展各种主题活动,为有效教学拓展发挥空间
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忽视课外活动的作用,认为只要抓住课堂教学就行了,其实这种理念是不正确的,教师应当注重建立起全面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我在教学活动中,不仅抓住课堂教学重点,而且将课外主题活动延伸作为重要的着力点,一方面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专题研究,指导学生运用资料搜集法、实地考察法、座谈访问法等,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与感悟。另一方面结合教材内容与时政热点开展主题教育,深化学生思想教育。如结合近年发生的日本教科书恶意篡改我国领土归属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日本历年来在这些方面的小丑表现展开讨论,学生群情激愤,纷纷表达了对日本这种卑劣行径的抨击,深化了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四、重视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联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在坚持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原则下,关注学生生活,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确定了这样一些策略: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主义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这些理念和策略的提出,无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在教学中注意现实生活、现实社会的主题与高中历史课程相联系,善于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谈古论今,由今及古实现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这种现实感和时代感,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现实学会做人处世,是教育事业与时俱进的需要,是时代课程改革的呼唤。
有人认为学历史就得死记硬背,就得大量地背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等。其实这是误解,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地点、时间等当然要背,但要看怎么背,有的人理解地去背,有的人死记硬背,背的效果截然相反。对学习历史有兴趣的人就会主动地去背,理解着去背,就能把握历史学习的要求。在我们生活中,人们谈论的许多事情经常和历史有关,可能是古代,也可能是近代史或现代史,只要我们留心把它和书本的东西结合起来,就会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
历史情境教学是教师激发学生兴趣的最佳方法之一。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再现或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并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教师还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叙述历史事件,刻画历史人物,讲解历史概念,总结历史规律。历史知识的丰富多彩,为课堂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方面注意讲清楚具体内容,点出其本质特征,另一方面力求生动、具体、形象。有时为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可适当补充一些课外材料。
二、把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学习规律
首先,每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有其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情节和作用。掌握了这些基本点就掌握了一个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也就掌握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就拿历史时间来说,历史事件的时间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利用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比较和理解,将大大增强我们的记忆效果。比如相同的历史时间,有许多历史时间是相连的。利用这些时间的连贯特点进行记忆,是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其次,相似的历史时间,有许多历史事件的时间,看起来很相似,在记忆时容易混淆。如果把这些相似的时间放在一起,在比较、区别中记忆,就能提高记忆的效率。再次,相连的历史时间,有许多历史时间是相连的。利用这些时间的连贯特点进行记忆,是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最后,相关的历史时间,有些历史事件的时间,既不相同,也不相似,更不相连,但它们的内容是相关联的,这些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阶段,形成系统。
三、温故才能知新
这是历史学习最为简单有效,实践易行的方法。温故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应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需要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在实践中,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增强,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弥补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由此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吸引有意注意,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作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疏理已知知识,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激励他们多渠道地获取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
高中怎么学好历史的方法兴趣至上
对高中历史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觉得高中历史很难,学习很苦,从而把学习历史看作一件苦役,那么他只会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学习。其实,历史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东西,试想漫漫历史长河中的灿烂文明、古今中外的英雄传说、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这本身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忠实于教材
挖掘出隐藏信息后,就要联系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当然,教材内容你要熟记,不然的话你写啥呢。历史考试比起政治考试比较难的一点就是,历史题考点太多太杂。比如说,签订在南京于1840年发生后(不止一位知友在此提出疑问,觉得是签订在1842年,请仔细再读一遍,我的意思是1840年发生后签订,是1840年后,而不是1840年)。这一句话里就有四个考点,错一个字都不行。政治考试只用写出大概的原理,实在记不全还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写。
方法为主
读高中历史教材。“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高中历史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规律记忆
高中历史知识虽然繁多而复杂,但是我们可以找出它们的规律进行记忆。如资产阶级革命在欧、美许多国家发生,但各国的背景有着共同之处,主要的规律就是本国资本主义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封建势力或殖民势力严重地阻碍它的发展。规律记忆法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记忆法,它是在找出共性的前提之下,再找出个性,这样常常能起到触类旁通、一石三鸟的作用,还可能帮助你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解答这类题,除了对材料题的一般要求外,更应注意:
①由于小论文式的材料题的设问比较笼统,因此,不可能用设问来提示阅读。所以审题时,对材料的阅读要更加求精求细,力求不漏掉任何一个有息。
②处理材料时更要注意理解,把握其立场、观点,理解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特点和时代特征,把历史材料的有效信息融人已学知识的体系中去,才能形成正确结论。
③回答此类解析题时更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表述成文。它是论文,不是问答题,不能像回答问答题一样。
第二,要有史有论,史论结合,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材料题的最大特点就是“历史”性。不论论据还是观点都应与“历史”有关,抛开所提供的材料、抛开历史知识乱发挥,是不可取的。因此,历史小论文不管是评述题,还是论证题,都应紧扣材料,从材料出发进行回答。
第三,文章应体现论说文的三要素。观点要鲜明,中心要突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清清楚楚;论据要充分,有理有据;论证要有力,有逻辑性,分清层次,条理清楚。第四,对文字的组织要更加注意抓住关键,高度概括,文字简明准确。文章中主体要明确,时间、空间要清楚,层次要分明。因为此类题一般都有字数限制,所以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了材料和命题意图的基础上,打草稿,或列腹稿后,再动笔.以保证语言简练、抓住要害。
高中历史怎么学1.读历史教材。
“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2.上课要专心听,下课后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
学到某个历史事件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识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3.“温故知新”和善于思考。
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关键词】
高中生;历史课;网络教学
历史教学课改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互联网的使用必将会影响着师生们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平日教学的授课方式也在变化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能完全满足新时期课改的要求。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教师利用互联网的优质资源可以使历史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丰富、便于理解。互联网资源的及时便捷性可以很好激发同学们的历史兴趣,拓宽高中生的历史视野。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资源也不例外,利用网络教学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互联网的方便和快捷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迅捷的知识并进一步实现了全球教学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互联网的资源也可能成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一些不利的因素。历史教师能否正确指导学生合理的利用资源,是能否良好的进行历史课网络教学的基础,因此,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合格的教师队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利用网络的教学模式对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提供了新的互联网载体和巨大的信息资源,利用网络的互联网学习逐渐走进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因此,网络成了广大教师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平台与载体,现在高中生的历史教育必须要符合时代所需,适合选择他们喜欢的形式,依照教育的规律与网络的新时代特征来正确指导教学。
一、高中生历史课网络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历史课的吸引力。在传统的历史课教学中,主要以教师“传递——接受”为主,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短时期内形成机械式的知识结构体系。虽然这种教学起到传授知识的目的,但上课的教学单一且形式固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起不到很好的效果,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活跃度。纵观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历史教学,教学元素变化多样,既有远古的先人留下的文字、帝王的宫殿陵寝等直观的图例,又有大型史诗的音乐、历史再现的视频冲击,让本来乏味的历史课堂变的丰富多彩,带动学生踊跃参与到课堂互动当中。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高中生对历史课堂的内容及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增强历史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将原本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中,老师主要是灌输式教学,学生对所授知识的不感兴趣会严重影响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而基于网络的多媒体历史教学就可以通过三维漫画或4D视频等高科技技术将抽象的历史内容形象化,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加直观的音视频冲击,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更好地的理解和记忆。
(三)增强历史教育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双创能力。历史教师利用网络的资源将时下社会热点问题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让学生在课堂上去研读、分析、讨论,通过和历史教材内容结合去发现教学中的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四)对增强历史教育的实效性,开阔学生的眼界起到了重要作用。利用互联网的网络教学可增强历史课教学的新颖性,实效性。如在讲述丝绸之路的问题时,就可网上找出近年来的我国关于“一丝一路”相关资料。从而让学生立刻了解了相关内容,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五)历史教师之间开展赛学案赛课,达到教学信息的资源共享。随着眼下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互联网上充满了多种在线教学方式和信息系统,老师们都可以按照自身的需求在网络上借鉴、吸收全国知名学校、著名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从而实现互通教学信息的梦想。网络发达的今天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团队精神,只有教学资源共享,各校间优势互补,才能现实互赢,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二、历史课运用网络教学时需要注意问题
(一)强调网络教学的适用性、科学性。在历史课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历史知识都必需借助网络才能来学习,部分重点、难点以及关键的无法直接体现的人为展示的内容才值得借助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求达到加强知识理解,加深历史课内容记忆的效果,从而实现人机协作的原则。
(二)网络教学必须要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更新,不能因为个人原因的懒惰而导致网络教学和历史科目相脱节,在授课中,教师也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去讲授胡编乱造出野史事例,一定要尊重知识,对学生的求知欲负责。因此,在网络教学中需要设计真实的历史情景并与当下热点时事材料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关注历史教育途径的多样性、可操作性。以前上课教师一直使用的传统授课方法,延续下来,自然有其精华的地方,但也有存在一些弊端,而借助网络的教学方式可以弥补其不足。历史课上教师应该让多种教学模式手段互相结果,相互补充,从而发挥最大的效果。
(四)历史教师能熟练使用互联网并加以自身的特色。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对教师的学科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一线广大历史教师首先要坚持自我学习和完善,掌握最实用的教育教学技能。网络资源层次不齐,历史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去鉴别和使用,让每一位高中生都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并自发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历史教师要正确、有效地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从而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突破。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125-01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在坚持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原则下,关注学生生活,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然而,在高中历史课程内容中却存在着“三多三少”的问题,即遥远的多,现实的少;理论的多,实际的少;抽象的多,具体的少。长期以来,学生中普遍认为历史就是机械地记忆历史事件的背景、事件的经过及意义的过程,就是死记硬背;认为历史课就是枯燥,沉闷;没有一点现实意义。
作为现代社会的历史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开创历史教学的新局面――使遥远的历史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给沉重的历史插上会飞的现实这对翅膀,带领学生走出遥远的历史,走进美好的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深切地感悟到生命的伟大,生活与人性的美好。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1 历史语言应具有时代特征
历史学科所要认识的是人类社会已经过去的,不可重复的,不能亲身经历和直接观察到的那些社会生活过程和现象。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远离时代,远离现实生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历史贴近生活,历史教师应恰当地应用现代人的语境去理解历史,用贴近学生心理的语言去讲解历史。从而使过去的历史显得生活化,大众化,现实化,人性化,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容易接近和理解。
历史学科是个知识性很强,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学、地理、天文、历法、生物、建筑等相关的学科知识。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仅要做一个知识渊博,学贯东西,上知科学,下晓民情民俗的学者,更要做一个汲取历史人文精华的思想者。
2 历史知识应联系生活实际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教学中,历史教师应该不断地汲取新知识,新信息,新材料,及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往往蕴涵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是过去历史对当今的影响,不失时机地借助当今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历史教学,追本朔源,由果导因,不仅可以拉近历史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
例如教学“美洲与亚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这一知识点时,在介绍完了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的背景、成立时间、成员国、特点和意义等有关知识点后,笔者还不忘把问题深化:“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接着分析反映出各国家都希望建立一个稳定、和平的世界和期待繁荣、健康的生活,希望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这说明,在当前的世界格局中,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并结合中国实际,指出中国只有参与并组建一些以自己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来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才能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由此来加深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例如在历史必修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和《古代商业的发展》中讲述到海上丝绸之路问题时,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2007年12月“南海一号”古沉船整体打捞水下考古和2008年5月~8月“南海一号”宋代沉船遗址前期科考成果展的有关情况,并布置任务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写出探究论文,这样既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还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素质。
3 历史经验应启迪学生智慧
一部悠久的人类历史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教育素材,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课程不但承载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还承载着指导学生从历史知识中体味生活哲理,获得生活经验的任务,所谓读史可以明智,就是要将过去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转化为当今和今后的生活智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历史情境、古为今用、史论结合等策略,通过学习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上的典章制度、成败得失,联系现实生活,达到心灵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名言警句:“不是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等等。还有很多事例,如春秋时期的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却处处碰壁,但是他没有放弃的这种精神;鉴真年老体衰,却经历六次长途跋涉,最后终于到达日本,为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经历了十几年的努力,最终回到自己国家的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极好素材,对照这些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和优秀品质,可以引发学生去思考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哲理。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是时展的必然要求,纵使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但是作为新时期的历史教师,必须主动开发历史学科与自身的潜能,克服万难,在历史课堂中注意加强历史与现实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习的历史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增强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人翁精神。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是人,让遥远的历史回归现实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才是历史教学的真谛所在。
参考文献:
历史图片,集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体现了浓厚的时代特征和生活品格,具有文字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巧妙灵活地运用图片资源,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引发学生对历史问题和事件的反思,提高学生对历史的感知能力。
例如,人民版必修1专题二中的“伟大的”一课包含了许多的插图,在新课导入时,笔者是这样予以设计的: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祈祷》,并在音乐中展示“日军侵华暴行”、“全民族抗战”、“抗战的伟大胜利”等有关的三组主题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然后通过“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为什么会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和尊严?请说明理由。最后,教师加以点拨、补充、解释和说明,引出新课主题。这样,借助图片资源,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启发了学生积极思维,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挖掘材料资源,深化知识理解
历史是叙述过去发生的事件,人们无法对其进行亲身体验,通过挖掘材料资源,既可以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可以增强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学习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九中的“兴力量的崛起”一课时,为了深化学生对欧共同的理解,笔者要求学生结合书本材料,并补充如下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西欧六国走上联合的原因:(1)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的法德之间的冲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物质上也不再可能。――《舒曼计划》(1950年)(2)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我们就必须从起了变化的形势中作出必须要的结论:欧洲的联合是绝对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阿登纳回忆录》)。根据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知道,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欧共同形成的根本原因,法德之间的和解是引发欧六国走上联合的直接导火线,摆脱美的控制和苏的威胁是欧共体产生的主要原因。这样,通过材料资源的运用,既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三、挖掘习题资源,巩固扩展应用
习题是深化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高中历史教材习题主要包括“学习思考”和“课后习题”两部分,是编写者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反映了教学中的重难点,体现了一定的深度、广度和难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迁移等综合能力,是教学过程中巩固、扩展、应用知识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和重要手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习题资源,并有效地拓展应用,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联想,以帮助理解、记忆、消化,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例如,教授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九中的“美苏争霸”一课,当讲到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的美苏争霸时,笔者要求学生思考以下课后习题:对20世纪60~80年代美苏关系的概括,较为全面的是( )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如是陈述学科目标: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等。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关注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培育,无疑将大大有益于这些目标的实现。本文试借鉴批判性思维方法,立足课堂,对高中生历史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培育策略作一初探。
一、培养探究意识,在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钻研中奠定反思性学习之基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倡导主动参与式历史学习。这也是课标的教学建议:“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搭建必要的“脚手架”,激励学生主动探究。
二、指导批判性阅读,鼓励学生审慎对待与鉴别史料,以挖掘反思性学习内涵
课标要求学生“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赋予他们挑战权威、质疑教材的品质,养成视野开阔、思想解放、善于思考的良好素养,而不致受现成结论的束缚,成为碎片式信息的俘获者,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引导学生转变阅读思考方式。
比如,学习必修一《的崛起》时,由于学生都很熟悉“”这个内容,因此教师就不用赘述,可给学生呈现以下两段史料。
材料一 1919年8月《青岛潮》:“时正酉正,电灯已燃。未几,火起,众大愤,始知曹将烧死学子,以为泄怨计。”
材料二 亲历的杨振声说:“(学生)搜索到下房,有人发现半桶煤油,就起了‘烧这些杂种’的念头。”
提问:为什么当时的新闻媒体和事件的当事人对“火烧赵家楼”这一事件会有不同的描述?同一事件呈现不同观点时该信什么?凭据又是什么?真实情况怎样?我以往的认知存在什么问题?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上述问题促使学生思考。经过积极思维,学生审视自己过往的认知且意识到:不应全盘接受现成的所有信息,信息有真有假。每个人的观点都基于一定的阶级立场、文化背景和情绪色彩;面对庞杂的信息(包括报纸杂志和教材等的结论),要审慎地对待,学会在鱼龙混杂的信息流中分析、判断和鉴别,要对观点的信息源进行考证,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方可“淘得智识之金”。
三、补充材料、问题引领,让学生在多视角观察中拓展反思性学习外延
高中历史反思性学习要求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补充史料、精心设置梯度问题等方式鼓励学生发现自己认知过程中的缺陷,从而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发展辩证思维。
比如,在讲必修二《开辟新航路》一课时,教师区分传统航路与新航路的概念后抛出问题:“既然已有传统航路,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呢?”学生经过分析得出结论:“传统商路受阻,奥斯曼土耳其在东地中海对过往商人课以重税,造成商业危机。”为什么能开辟新航路呢?学生能够联系到当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航海造船技术的提高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立足时代特征,分析经济因素、宗教动力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对新航路开辟的作用。教师设问:为什么你们没考虑周全呢?这样,经过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反思,学生最终得出结论:历史事件不是单一因素作用下发生的,而有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各种历史因素形成的一种合力,因此一定阶段历史事件的发生带有必然性。
在分析背景的基础上,教师再提问:历史的发展有一定规律,历史总是按照应然方向发展。这种想法正确吗?然后出示以下两段材料:
材料一 如果考虑到葡萄牙……所做的开创性工作,第一个伟大发现即美洲大陆的发现乃在西班牙的赞助下取得,似乎是自相矛盾的。而似乎更自相矛盾的是,取得这一成果的原因竟在于,葡萄牙人在地理知识方面比西班牙人更先进,并正确地估计出哥伦布的计算结果是错的……
哥伦布的估计根据几个来源:(1)根据马可・波罗对亚洲东西宽度的估计(一个过高的估计)。(2)根据马可・波罗关于日本距亚洲大陆有1500英里的报告(一个极高的估计)。(3)根据托勒密对地球周长的估计(一个过低的估计),推断出分隔欧洲和日本的海洋宽度不到3 000英里……世界历史的最大嘲弄之一是哥伦布至死还相信他已抵达亚洲。
材料二 历史的偶然性,使得历史有时好像密闭容器里的粒子,胡乱撞一气,谁碰上了谁都没准,但其实并不尽然,历史虽然未必像某些历史学家讲的那样,必然有规律可循,但一些大的方向还是有的。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新的课程改革已经运行很多年,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取得了诸多成绩。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当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方面
新的课程改革明确了三维教学目标。那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只有把这三方面完美结合,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正因为这样,高中历史课程中往往出现把这三者割裂开的现象,由于高中学习面临着升学的压力,老师把精力更多的放在了知识点上面,对过程和方法的追求以及情感价值观方面涉猎较少。这种忽视其三者联系的现象一直存在。在日后的教学中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二)课程资源方面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能够转变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多多运用各种课程教学资源。所以,在教学实践当中就有各种材料出现。这种情况的发生就需要教师能够选择适合、恰当的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认真筛选、甄别,来更好的应用到具体的课程教学当中去。历史课程资源包括很多方面,例如:教材、教学设备、博物馆、图书馆、互联网、历史文化遗址等等,同时还包括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提供的人力资源等方面。例如:历史老师在选取教学资源时撇开教材“另起炉灶”,对教材资源重视不够、挖掘不够,在教学中,大量引入教材外的资源,对教材内容“过而不入”,劳神费力,效果甚微。前不久笔者听到一堂题为《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的课。这堂课用了一半的时间简单讲述了三次科技革命的过程,另一半时间让学生探究“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让笔者感觉历史基础知识只是一带而过,既没有整合知识结构,也没分析历史意义;讨论时出现杂乱无章、一般散沙的场景,老师没能进行积极的引导。听完课后,只感觉课堂比较热闹,对知识却没什么印象,这样的历史课学生又能学到什么呢?又如何实现学生的发展呢?
(三)课堂教学形式方面
对于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首先,教学活动过于形式化。新课改要求课堂要活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如果没有设计好,就会出现盲目跟风、形式主义的现象。表面上看课堂是很活跃,却没有真正的带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高中历史课堂更应该注意到这个方面。要能够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历史习惯,相互学习,合作学习。
其次,教学内容方面。初高中历史课程在大体内容上面是相似的。但是,要注意的是高中历史课不是对初中历史课的重复。恰恰相反,是在初中基础之上的延展和扩充。尤其高中历史需要学生掌握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脉络。如果高中教师要按照初中的模式继续重复,花大量的时间去教,显然高中历史课程教育目标是没办法达到的。
最后,就是教师死死按照自己教案来进行授课。这就是所谓的“穿新鞋,走老路”方式。课程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性的活动,根据这个特点,所以教师要在上课前做好准备工作。但是,这种准备工作只是一个预备,还要结合上课时候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及时调整。
这三个方面是笔者总结的今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教学低效或无效的典型表现。原因主要来源于教师和学生及教学环境所导致的师生对教学目标共识的达成程度、以及围绕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能否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实现真实的交流。
二、提高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可行性策略
那么,要想解决好上面这些问题。高中历史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到底该如何做呢?
(一)有效整合三维目标
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堂的主体。判断这个课程是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最根本的就是看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是否提高了自己的能力,自身是否获得了发展。所以,要想提高历史课程的教学效果,重中之重就是要考虑到学生。
其次,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在以学生为根本的基础之上,考虑学情和教学内容特点,制定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的制定与课堂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的差异,使目标有一定的弹性,对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既要达到所有学生能达到的最低目标,也要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留出可拓宽、加深的空间。当然教学目标的设计使教学内容体现出从知识到方法再到情感逐层递进的关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目标的实现也将水到渠成。
最后,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是感知历史、学习历史、理解评价历史的有机结合,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实现过程,就是学生初步感知历史的过程,是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备阶段;过程和方法目标的实现过程是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必经阶段;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是学生对历史理性认识的升华。所以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桥梁,在三维目标中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基础知识是外显的,可以以讲授的方式进行,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隐性的,它们要通过过程与方法才能实现。
(二)有效整合课程资源
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要关注历史学科的学科特色。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它在时间上具有过去性、在空间上具有不可接近性,因而历史不可重演、也无法实验。北京大学教授罗荣渠先生认为,历史学是各门社会科学的基础。
历史课程资源整合是指使不同的历史课程资源因素融入到相同的课程目标之中,使这些课程资源都紧紧围绕课程目标这个“魂”来展开。主要从课程结构资源整合、信息化网络资源整合和政史地学科资源整合三个方面进行。充分利用和合理整合历史课程资源将有助于历史课程的顺利实施以及人文素养的提高。
教师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同时也是课程资源的整合者,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决定了课程资源的整合力度和效度。学生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对教育教学具有能动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课程资源,在这个意义上说,学生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我们在课程资源整合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教师和学生的作用。课程资源整合必须坚持针对性、系统性、教师的指导性和学生间的协作性原则,因地制宜地整合纷繁的历史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关键词
智能录播系统;高中历史;校园网
1前言
高中历史课程涵盖知识容量大,理解难度大,给课堂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变革教学方式,利用智能录播系统来辅助教学,对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意义深远。通过重塑历史情境、整合教学资源的方法来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设计与创新,既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促进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在教学中通过有效运用智能录播系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在动态、详细、丰富的图文声像资源材料冲击下,学生或是展开联系,或是进行具体操作,或是发表自己见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从参与中获得自我成就感,以激励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激情和动力,形成持续稳定的历史学习热情,发挥历史教学的特色作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使用录播系统优化课堂教学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电教手段成为课堂教学的工具,也可以说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但是利用录播系统服务课堂教学的教师少之又少。这是因为:一是许多教师从事教学多年,已经适应了自己的教学方式,安于现状,不愿意尝试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二是教师的教学压力大,课后又忙于生活上的琐事,没有空闲研究教学方式的创新;三是有不少教师平时较少研究电教设备,对智能录播系统的使用操作步骤不了解,不会操作;四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教学就应该在课堂上进行,不应当延伸到网络。受以上因素的影响,要利用录播系统服务于高中历史课堂,需要克服重重压力。但为了推动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促进历史教育教学的发展,推动学生成绩的稳步提高和全面发展,历史教师应披荆斩棘。
3充分了解录播系统,变革课堂教学
录播系统是根据中学教师实际操作习惯,为我国课堂教学和远程教育专门定制开发的一款录制课堂(培训内容)的录播工具,集课件录制、编辑、内容控制、学习进度、精品课件加工等于一体的智能化课件制作系统。录制的课件具有质量高、文件容量小、音质好、画面清晰等特点,能够轻松地将教学中的场景、电脑屏幕内容等录制为一体化的课件。录制课件完整地记录了历史教师在授课中的活动,不仅包括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还包含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的任何课件和板书场景,并可成支持移动终端播放的多媒体课件。同时可以开放式地在网络上直播授课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过程,终端用户只需要使用浏览器,输入指定IP地址,即可接收远端授课实际情况和教学过程。
4录播系统让资源数字化,打造精品课程
校园网应用的主要障碍在于缺乏丰富的资源,智能录播系统将变革校园网建设的传统模式。在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支撑下,就可以系统性地对视频课程进行加工和分类整理,从而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推进历史学科发展和历史教研组建设。一方面,这些特色课程的视频可以让青年教师在课余时间加强学习,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可以极大地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推动学生课后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传统的课后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和特点进行自主学习和有选择性的学习。高中生的课后学习很重要,传统的课后学习,除了做课后作业,就是翻看课堂笔记,而课堂笔记一般是提纲式的,不可能将教师的授课内容全部记录下来,也达不到课堂再现的效果。如果教师采用智能录播系统,学生在课后可以通过下载或在线点播等方式,通过观看视频文件进行学习[1]。这种复习效果与翻看课堂笔记相比,就好比观看电视和阅读书籍的区别,比较适合当代学生的时代特征,能有效弥补高中生课堂学习的不足。并且,高中生还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巩固所学知识,以自己的方式理解知识点,做到温故而知新。
5重现课堂教学,实现历史教学活动网络化
传统课堂受教学时间和设备的限制,很难实现让每位学生都达到完全掌握所学内容,一堂课之后,学生存在疑惑,教师也有遗憾。录播系统可以将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录制生成课件,可以为支持移动终端播放的课件,课件容量小,可以在片头片尾中添加任何支持浏览器播放的格式文件,还可以随时根据需要替换或去掉已录制好的片头片尾。可对课件内容进行快速精准检索定位,学生快速找到要学习的内容。在每个知识点之间插入测试题,随机设定测试时间、自动计分;跟踪学习进度,反馈测试结果并生成测试报告。让学生可以在课后根据自身实际,有选择地学习和检测,巩固所学知识。
6录播系统助推历史教研活动远程化,提高教研效率
教学质量的提高单靠一个或几个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发挥团队精神,实现团结合作、共同协作、共创共享。传统的历史教研活动主要为中心发言人说课,集体讨论下周的教学内容,对教学中的疑难解疑,布置近期的主要活动或会议精神,命制单元练习或检测题。这种教研活动形式过于固定,内容空洞,对教学的帮助不大,导致许多教研活动流于形式、走过场。通过录播系统可以改变传统的教研活动。录播系统能将高效课堂教学活动成符合AICC认证准则和SCORM标准的课件,成常见的HTML文件和.exe文件。在教研活动中就可以集体学习名师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或者集体学习高考改革精神,明确考试方向,及时掌握高考动向。在教研活动时还可以与其他中学的历史教师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共创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共同分析教学疑惑,一起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