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外合作交流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月日—月日,在县举办“天佑德杯”第届中国·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本届赛事是历届比赛中参赛队、参赛运动员人数最多的一届,共有51支运动队、462名运动员参加,其中8支外国代表队,16名外国选手参加了比赛。本届赛事第一次有外国选手抢渡黄河成功,在六年的赛事中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为了鼓励参与者勇于拼搏精神,本届赛事特设了“抢渡成功奖”,凡参加预赛成功到达终点的运动员每人奖励200元,并颁发《抢渡成功证书》,旨在通过这种特殊奖励手段来吸引更多游泳爱好者加入到极具挑战意义的黄河极限挑战赛中来,最终把这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体育赛事办成一项深受国内外群众喜爱的游泳竞赛活动的精品赛事。
据当地有关部门统计,赛事期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1万人次,同比增长17.44%,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146万元,收入同比增长13.6%。赛事期间,全县13家宾馆,10家招待所和50户撒拉人家2200张床位入住率达100%,其中仅撒拉人家接待游客1200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4万元,具博艺旅游公司参观人数达到5000人次,销售石画产品3000余件,销售收入达20万元,以上数字说明,一项深受群众喜爱的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所给举办地带来的无论是对外宣传,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转变政府理念等方面的功效远远超过了体育赛事本身,应该视为成为旅游、文化和公共服务产业,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助推器,赛事举办六届来创下了经济欠发达地区不要政府投入,完全市场化运作,成功举办的国际赛事纪录。
2、申办了首届国际民族传统射箭邀请赛
今年我们申办成功了首届“五彩神箭杯”国际民族传统射箭邀请赛。比赛在尖扎县举办,共有45支运动队,600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其中有8支外国运动队参加了比赛,其中波兰队还获得了传统弓5人组第二名、韩国队获得传统弓5人组第三名,法国队获得反曲弓5人组第三名。
我们依托赛事,举办了首届“五彩神箭杯”国际民族传统射箭高峰论坛。本届论坛以“中国射箭民俗和民族文化保护与利用”为主题,以挖掘民族民间文化的历史背景、发展渊源和文化内涵,共同探讨民族射箭传统与民族文化的变迁及保护、利用,极大地提升了民族射箭运动的文化品牌效应。中国民族传统射箭专家、原国家射箭队教练徐开才,中国著名射箭运动员、国家射箭队教练、世界射箭竞标赛冠军孟繁爱等100多名国内外知名的射箭运动专家和记者参加研讨。论坛以扩大民族传统射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目的,旨在通过这个平台,推动不同地域文化的来往与交流,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沟通,拉近高原民族与现代世界的距离,让更多的专家学者和国内外友人了解、了解体育。
3、承担了第届省运会成年组项目的竞赛任务
第届省运会共有全省20个地区、17个行业系统代表团组队参加本次运动会,有4486名运动员参加了24个大项比赛。经过长达四个月的赛程,共有6人次破2项省成年纪录;共产生金牌282枚、银牌229枚、铜牌251枚。
本届省运会严格执行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加强各省(市)运动会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的通知》,从宣传学习、健全制度、监督制约入手,促使赛风赛纪有了很大的改善,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和谐的竞赛环境,组委会对一些容易引起争议的打分项目也派出了有实力的赛事监督,对各项比赛进行重点监督。本届比赛严把运动员资格审查关,严格按照“省第届运动会竞赛规程总则”中的参加办法运动员资格规定执行。对不符合规定的运动员,立即取消参赛资格,接受所有代表团的公开监督,办理制作运动员参赛证,有效地避免了冒名顶替等问题的发生。省运会体育道德风尚奖的评选工作进展顺利,各赛区赛风赛纪良好,做到遵守赛纪,服从裁判,尊重对手,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29个代表团、55个代表队、32名裁判员、478名运动员被评为“体育道德风尚奖”荣誉称号。
本届省运会体现以群众体育为主、竞技体育为辅的办赛原则,突出全民健身,淡化金牌意识,设立了群众喜闻乐见且参与广泛的趣味项目,扩大了群众参与的广泛性和普及性。
4、参加了第届全国体育大会
我们组队参加了在举行的第届全国体育大会,25名运动健儿参加了中国式摔跤、攀岩、公开水域游泳三个项目的比赛,获得了公开水域游泳比赛成人女子2000米团体三等奖的成绩。
本届赛事正值发生强烈地震,全国人民情系灾区,全力抗震救灾的时机举行。我们邀请抗震救灾的英雄人物参加了开幕式,利用现场直播的时机向全国人民表达了谢意,并展现了600万各族儿女坚强的信念、不屈的精神和自信、自强、自立的新形象。
5、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健身活动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发挥各单项协会骨干作用,按照管办分离的原则加强协会建设,开展30余项(次)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竞赛、展示活动。我们指导钓鱼协会举办了“中国移动杯”全国钓鱼锦标赛(站),共有全国29家俱乐部、26个省市队,共244名运动员参加国内最高水平的垂钓竞技较量;棋类协会组织了西部七省(区)围棋联赛,共有来自内蒙、陕西、甘肃、新疆、宁夏、、等七个省(区)的八支队伍40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健身气功协会组织了全国百城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暨省第七届千人健身气功展示活动;门球协会组织了“黄河流域杯”部分省市门球邀请赛;与省总工会联合举办“义海能源杯”全省职工乒乓球、羽毛球比赛等群众性体育比赛,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总体来看我省各单项体育协会组织健全、活动经常、作用明显、社会认知度较高。
6、完成了国际间体育交流和合作任务
今年我局系统共有17人(次)因公出国(境),其中厅级4人(次),处级6人,科研人员3人、运动员2人(次)。外事工作严格按照“两办”规定,根据总局任务通知书和国外邀请单位邀请函件,经局党组研究,外事主管部门审批出国执行比赛、培训、考察任务,没有计划外和违规出国的现象。
今年我们还接待了台湾体育总会赴青考察团和澳门体育发展局、体育记者考察团共41人,向台湾和澳门的体育同仁介绍体育发展的情况,加强了体育的交流和合作。
二、存在问题
1、赛事市场化运作难度较大。今年黄河极限挑战赛争取到了互助青稞酒有限公司企业赞助款25万元,解决了部分赛事经费,但企业对该项赛事的宣传要求期望值过高,目前还未寻找到长期合作伙伴。
2、体育协会建设水平较低。各单项体育协会三无问题十分突出(无专职人员、无专项经费、无办公场所),协会数量较少,骨干老龄化现象严重;资金短缺,搞市场化运作难度较大;体育场地与运动设施不足,普及全民健身有较大困难;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落后,个别协会活动不经常、作用不明显;管理人员文化层次不高,办事效率偏低。
三、几点经验
1、要加强市场化运作的力度。地处边疆,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政府给体育社团的投入极少,我们在加强体育社团建设方面有相当大的压力和困难。今年举行的届省运会,财政拨款严重不足,企业赞助又不能补足经费缺额,为搞好赛事我们积极与体彩中心协调,争取了200万元彩票赞助款,在30余项(次)比赛中均冠名为“中国体育彩票杯”,既合理使用了“体彩”公益金,又树立了体育社团良好的社会形象,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2、要不断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在全省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今年我们组织了30项(次)群众体育竞赛展示活动,特别是千人以上的大型活动,如体育舞蹈、健身气功、太极拳等展示活动,扩大了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了群众的参与热情。今年,我们又成功举办了中国“五彩神箭杯”首届国际民族传统射箭邀请赛,邀请国内外民间射箭爱者来参加此次盛会,搭建起国际间民间交流和沟通的桥梁。这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体育赛事的举办对增进民族团结、发展民族体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3、要加强体育社团骨干的培养。每年我们都安排社团骨干参加全国性的骨干培训班和各类展示、竞赛活动,学习外省体育协会建设的先进经验,我们还举办全省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并安排师大体育学院的教授进行授课,为基层培养了一批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四、年主要工作
1、承办第届中国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
一、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的重要依据
(一)历史依据。孔子曾倡导学无常师,主张广泛地向能者学习。当时盛行的“游学”之风,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格言,有“于无文字处读书”的教诲;被尊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的我国近现代教育家晏阳初,先后深入长沙、北碚等地推进平民教育,一生致力于乡村改造事业。在他的感召下,有部分知识分子怀着一腔真诚,脱下西装,换上农民的粗衣布衫,“到乡间求知道”、“在农村作学徒”,形成了令人瞩目的“博士下乡”同农民为伍的亮丽风景;陶行知号召人们加入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他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主张教育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要让生活成为学生实践的素材和手段。先辈们的教育理念为新形势下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二)现实依据。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主题不够突出、形式走过场、内容欠实在、成效不显著等等,而作为实践主体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欠缺,实践创新能力不强,多数缺乏社会生活体验特别是对当前农村基层生活的体验,对国情、民情知之不多或知之不深。2013年为学习宣传党的十精神和五四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我的中国梦”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学生成才报国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全国学联决定,继续组织开展主题为“实践激扬青春志,奋斗成就中国梦”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和环节。
二 、社会实践“对外合作交流中心”的构想
(一)在校团委旗下建立对外合作交流中心的平台,成员有三部分构成:由党委牵头,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由团委、学生处、教务处、财务处、宣传部等部门内的部分成员;伍校院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
(二)对外合作交流中心通过对外合作交流中心网站和社会接触对外宣传运转工作。主要负责联系社会实践点,链接完善供与求这一环节。对外合作交流中心的生存靠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
(三)对外合作交流中心通过区域划分,由中心成员负责指导和监督社会实践的展开,并对社会实践进行部分考核。在实践结束后对指导教师和实践学生进行考核表彰,并对本次社会实践进行总结。
三、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的长效机制
(一)组织领导机制要“全”。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实施纳入学生素质教育的整体工作中,建立“全方位”的组织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校级组织机构也就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办公室,主要负责制订和规划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方向和目标、协调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从组织上调动并整合学校各方面的资源。校团委领导和指导对外合作交流中心。在院活级组织机构中成立院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院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方案的实施,并对实践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其中各院级组织机构服从对外合作交流中心的安排和监督,共同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
(二)管理运行机制要“实”。为了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一整套社会实践运行管理规范,形成有效的社会实践运行机制。
1. 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队伍建设遵循专兼结合。专兼结合是指要以共青团干部为主建立一支专门从事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专业队伍,同时聘请专家、学者、教师作为兼职队伍共同从事拓展工作。
2. 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投入保障机制。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经费纳入人才培养成本,各院要逐年加大社会实践经费的投入,还要争取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出资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3. 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分层分类指导体系按不同年级的学生侧重开展相应实践内容的教育活动:即一年级为第一层次,体验式实践着重情感观教育,通过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群众观;二、三年级为第二层次,学习式实践健全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四年级为第三层次,服务式实践着重责任意识教育和职业信念培养,与专业学习、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重点开展科技咨询等实践活动。
(三)考核评价机制要“活”。探索建立具有激励性的评价体系,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量化考核,建立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体系。将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并加大权重;将学校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计入工作量,作为其职务晋升、表彰先进的重要依据;对在社会实践中表现优秀的个人或团队,社会实践组织部门通过举办社会实践表彰大会及实践成果展等予以重点宣传,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对照、效仿、学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激励评价体系中增加创新的比重,如设立创新奖,引导大学生优秀实践成果与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等结合起来,提升其目标层次。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必须对实践目标设定、方案优选和考评体系即实践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利用对外交流合作中心支撑大学生社会实践,更好的将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与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樊娟.走出去,撑起一片蓝天——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教学指导要求
教育部指导大学英语教学的大纲中指出,“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融合的原则,应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新教学模式在技术上应体现交互性、可实现性和易于操作性”。由此观之,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学生自身的知识建构过程,还反映了教学辅助手段的实现形式和优化过程。
2.四种流行的异步学习交流平台
2.1概要和指导方针
鉴于学生对外语实践能力的要求不断增长,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模式已经无法在内容扩容和手段更新上解决这种需求矛盾。合作学习与建构模式本身的不断完善,都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推动了大学英语整体格局的变革。研究合作学习学者王坦总结:“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等为理论基础,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人的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王坦,2001:12)Morrison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所基于这样三个基本假设。(Morrison,2005)基于这三个假设,陈坚林发展了理想情况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应该包含情景化学习、合作化学习及开放式学习等三个要素。(陈坚林,2006:6)参考教育部大学英语教改实践和相关机构的网络自主学习环境,归结可用于现行的计算机网络异步辅导手段可以由四种方式实现:BBS、师生博客、新闻组和WIKI。其中电子公告牌BBS和博客BLOG的形式由于其网络实践人数众多,加上其成熟的框架设计和设计思想,正为越来越多的校园网络辅导采用。古老的新闻组形式采用离线阅读和邮件服务器的主导形式,其本身也可进行研讨内容分类,因为文化偏好差异,在大陆较少列入辅导框架内。WIKI是这种WEB2.0的网络合作形式,伴随著名的维基百科从一出现就成为协作建构社区的龙头。
由于网络语言习得自开始就破除了旧模式学习者之间互不关联的陋习,它要求在新型的学习环境中,小组成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BBS、讨论组、论坛等,进行异步的文字交流,寻求其他成员帮助或解决难题;通过博客(Blog)网站发表感想,进行评论,分享语言学习心得;通过维基(Wiki)进行小组协作式写作;小组成员还可以通过实时通讯工具QQ、MSN,共同进行在线的文字交流或实时传送声音、图像;甚至通过NetMeeting,在异地组织会议。(冯敏、马海兵,2006:5)这种多维的交流方式不仅仅是在个人学习实践中促进了语言的输入、语法和输出三方面质量的提高,还把团队行为自动分配个成员以协助(合作)的方式促进学生个体的认知建构。
2.2四种异步交流平台的比较
长期的实践表明,身处CAI网络辅导造就了学生学习观念的独特性。在网络课堂中,若没有相互鼓励支撑,学生们易困惑迷惘,况且网上课程结构复杂,一旦迷失方向,学生便会丧失坚持学习的决心。因此研究者们希望能找到有效的补偿方式来帮助他们适应由传统课堂/集体学习到网络课堂/孤军作战的转变,而合作学习正好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李星亮,2007:5)所以就合作学习而言,基于校园BBS和师生博客辅导模式上的网络教程在表现形式上会深受其教材内容固定模式的影响。突出地表现为教程流程基本上都是固定为不可更改的模式,无论是课文内容抑或课后练习的实现形式上,都严格规范了学习者或任课教师的行为,BBS与博客的形式仅仅从属于课文;这些符合商业版权需要,也成为维护衡量标准的一种手段。目前教育部针对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令现行的网络版大学英语教程都适度地配备了BBS以供任课教师与学生非实时交流。BBS的模式更有利于焦点问题研讨,但展现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不强,比如语言讨论结果的归纳和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对比等;BBS的框架不能很好地反映合作的结果。笔者所在高校自主学习系统附带BBS服务问题,导致配属的网络学习中经常出现因为访问者问询混乱与引发答复不清;而且原网络学习课件中的BBS功能较为单一,很多BBS延伸功能都没有一并配置,比如投票功能、精华贴和创意贴推荐功能,甚至基本的专题分离功能都没有一并采用,更无法表达教师个人的教学倾向。功能局限带来了实践应用中师生交流的极大不便。从微观上讲,全方位的语言学、学习理论和外语教学法在多媒体教材中应力求和其表现形式一致,以教学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突出教学设计的核心地位,注重结合计算机和各种媒体的优势。(马俊波,2006:6)
目前,不少教师也在教学中采用个人博客的形式,主要为了避免出版商提供的网络多媒体课件过于强调共性而忽视教师个人知识建构的特色模式。此外,个人博客的“Internet available”模式也是促使广大教师选择的一大优势。教师可以将体现个人教学风格的资源链接和辅导资料以博客日志的形式呈于互联网;校外的学生也可以按日志时间和分类,有选择地访问,并根据语言习得再建构新的知识点反映为留言和建议,供教师日后的讨论和完善。较好的博客还会借鉴一些脚本语言,生成更加特色的书签管理功能,令博客的访问形式更接近于普通网页操作形式。如:http://minitea.省略/。众多的博客站点还推出了博客群服务,主要是针对同一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的同道间实现博客互动,令加入群的个人博客能够及时地了解社区中的动向和新的讨论话题变化(这是博客社区吸取BBS功能社区的一种途径,旨在进一步把个人团结在一个社区环境下)。博客日志的在线教学方式不足之处主要集中于其整合媒体的实现方式较弱,而且博客空间毕竟主要服务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交流。网络学习的目的是要实现通过小组成员的互动,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各种不同的观点、看法和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可以让学生产生更多的认知不平衡,这样可以刺激学习、创造性、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尹卫红,2004:4)从这角度看,博客软件对小组成员互动的作用尚需进一步发展。
第三种形式为新闻组。真实的新闻组形式类似一个强大的论坛,使用特定的客户端来阅读和发送内容。订阅,是新闻组最大的特点。可以使最终用户直接面对订阅内容本身,免去了网页浏览中等待链接页面下载的烦恼;同时新闻组中的分类功能也可以实现类似博客群或BBS社区的虚拟互动交流。如前所言,BBS的特定形式,极易被利用于网络闲谈,而忽视了搭建BBS的真实本意;新闻组突显为成员间资料和信息的分拣。学生可以通过离线途径访问专业新闻组辅导站点,并且享受到比BBS更为宽广的资讯源。其实境外的新闻组发展与大陆大相径庭。境外新闻组上,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自己的消息,不管是哪类问题、多大的问题,都可直接到新闻组上和成千上万的人进行讨论。这似乎和BBS差不多,但它比BBS有三大优势:
1.是可以发表带有附件的“帖子”,传递各种格式的文件。
2.是新闻组可以离线浏览。成员可以统一下载各方的资料综合取舍。但新闻组不提供BBS支持的即时聊天,也许这就是新闻组在国内使用不广的原因之一。
3.是效率高,可以很快地访问近千个“帖子”,这对学习组间查看不同专栏的更新提供极大的方便。将同一帖子同时发送到好几个板块,并保持同步的功能也极大地增加了学习合作的人群,使他们在虚拟的社区中实现资源最优化集中,这也是BBS是做不到的。
新闻组的缺点也很明显,一是不提供类似BBS支持的即时聊天,也不提供论坛系统的即时私人对话功能。虽然通过不停地更新、下载新标头可以达到即时聊天的目的,但无疑是给服务器带来了压力。二是若要访问新闻组并得到新闻组的功能,通常都要使用客户端。对于大多数不熟悉新闻组软件的用户来说是一个门槛。
第四种合作交流平台就是Wiki。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合作功能,理论上所有用户都可以对页面进行修改或补充,以期进一步完善。Wiki都有“edit this page”的链接,允许访问者对页面做出修改。这个链接的存在是WIKI区别于Web log和Blog的地方,后两者允许读者发表针对性的评论来提供反馈信息,但是除了编辑自己发表的内容,不能修改其它任何东西。Blog可以用来建立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们组成的社区;而Wiki在这个基础上更向前迈了一步,可以构建共识(consensus-building)。这就是Wiki广泛流行的一个重要理由。著名的LINUX站点UBUNTU和百度百科都借助这种途径,发掘社区参与者的共同智能,快速地实现查询内容增补。假如说BLOG是个人英雄主义的话,那么Wiki的理念就是为一个共同的梦想,为知识的共同普及。Wiki的功能是强大的,但是其操作也比较以上的辅导手段更专业化一些,甚至要求参与者有一定的在线编辑的经验。
2.3四种交流平台的特色列表
归结而言,这四种非即时交流工具的特征如下表所列。
可以从以上的比较看出,各个辅导工具的长处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特别是不同阶段、语言习得习惯不同的人群。
3.实践教学对比
由于现行的大纲更为侧重学生学习能力实践,网络学习手段都对应着相关学生的交流共享(transformation)(Reid et al.1989,cited by Ngeow,1998),特别是进行网络发言的时候,协作式的学习方式才能发挥虚拟教室的promotive interaction(因为是网络环境,所以不能完全照搬Johns on D.W.和Johnson R.T.的“face-to-face promotive interaction”)。初期会出现很多的学生由于之前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很少,所以下意识地他们会对这样的学习方式产生抵触情绪。(Macionis,1998:319)合作学习、分工学习可以帮助其克服这些障碍。美国的约翰逊兄弟在1989年调查了106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出如下结论:合作学习状态下的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的环境,比个体的、相互竞争的环境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他们还发现,同伴帮助比教师帮助在提高成绩和心理调适方面效果更为显著。(参见陈俊林,2004:1)对于新的学习习惯培养和语言能力的构建都是合作实践的过程。新的建构理论认为,初始阶段的建构式语言学习,需要教师在这方面能本着发展的语言观,通过明确的评价体系来引导学生投入自主学习,继而逐步过渡到自己主动构建自身的知识框架(见图.梁咏梅,2007:9)。2005年教育部大学英语教改项目在我校内推广、试用新理念大学英语网络版的过程中,教师使用过考核方式和异步辅导模式后,当问询到:“自主学习过程中,你和小组成员如何完成学习任务?”时,回答情况见下表:
学生对学习合作伙伴的优先选择占44.5%,更多的则更倾向于一些表现个人学习过程的人机交互的功能和内容,说明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自觉地把合作学习当成一种互惠的途径。张迅(2007:8)说:“教师应注意掌握好一套比较客观的标准来对各合作小组的表现进行评分,而不是通过个小组之间的横向比较来进行评分,这样更加有利于合作小组的进步。”我校参与试验的教师也通过改进平时成绩的记分比例和记分内容,引导实验班的学生逐步接受团队记分的标准。合作的成果可以显而易见地在Wiki上表现出来,并供众多学习者共同评价。既然新的教学形式提倡的合作优先的原则,突出表现合作的Wiki形式就不能排斥在网络学习框架之外。
基于网络的协作式学习为言语的产生提供了丰富而及时的支持与激励的环境,(穆正礼,2007:5)合作学习中的认知过程受限于网络合作途径的选择。学生对自己是否能达到教学目标缺乏信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教学目标设得太高,让学生有一种望尘莫及的感觉;学生基础薄弱也可能致使其未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不能适应大学英语教学。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立层次递进的教学目标。(陈亚轩、陈坚林,2007:4)最好能根据不同的课程学习目标选择相当的交流环境和交互形式。第一代的网络自主学习之所以成就不显著,主要就是过于盲目强调学生的个体自主学习过程和自主学习能力个人建构,忽视了教师在学生建构过前期的解构作用,以及如何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内容建设的合作机制;此后相关机构也意识到这个局限,在系统中添加了教师小班授课的“约课”功能。第一期受试班级抽样问卷调查表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你认为教师应该______。回答情况如下:
受调查者中认为教师的辅导限于后两项的学生占受调查总容量的48.69%;从抽样人群完成两年英语学习后,参与四级考试并达到425分值人数汇总所占受试总容量比例为30.17%。这说明问卷选择人多为学习主动性高或者语言基础较为扎实的学生所为;其余的同学在前期推广网络自主学习过程中受益程度并不是很高,或者说,合作的形式表现得不明显。应该说,学员融自学和互学于一身,共同提高英语水平,这正是网络语言学习所迫切需要的。在网络教育中,建立目的语语境对于学习语言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但难度很大。(归樱,2006.2)她归结的合作学习的效果,来自于小组文化中的凝聚力(cohesiveness)和有促进性的互动(positive interaction)在推动类似“英语之星”的合作实践不断进步。由此观之,改变完全以现有BBS和既定框架式的网络学习方式,推动类似Wiki模式的网络学习,才能更好地调用学生在参与教材建构与课堂建设中的主动性,才能把合作学习的长处发掘出来。如前表所列,网络学习交流平台应能针对不同的教学程度施行不同的异步辅导方式。
4.结语
构架网络辅导平台不能仅限于补充,还应该从前期的授课内容的建构方面着手。同样,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不能仅局限于被动地接受固定框架下的内容,还要给师生都预留建构的空间。本着“共建共享”原则开发资源,大学英语教与学资源的开发树立采取教师、学生既是资源建设者又是资源使用者的原则,鼓励多方群体智能开发。我们应将着眼点放到使用者的设计及策略上,将计算机作为教师的(agent)是不足取的,只有将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才是正确的定位。(何高大,2007:2)
参考文献:
[1]陈亚轩,陈坚林.网络自主学习成绩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7,(4).
[2]陈坚林,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下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有机整合――对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概念的生态学考察[J].外语电化教学,2006,(6).
[3]陈俊林.合作学习、交往帮助与学习成绩的关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4]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
[5]冯敏,马海兵.网络环境下英语合作学习的特征及实现[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6]归樱.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6,(2).
[7]何高大,钟志英.多媒体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教与学的适应性研究[J].外语界,2007,(2).
[8]李星亮.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合作学习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11]梁咏梅.网络环境下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模式的建构――对主题和任务驱动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J].网络教育,2007,(9).
[12]马俊波.论大学英语立体化教材的开发[J].外语电化教学,2006,(6).
[13]尹卫红.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J].安阳大学学报,2004,(4)
[14]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15]张迅.论英语口语课堂中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8).
[16]Johns on D.W.,Johnson R.T,Holubec E J.Circles of learning:Cooperative on in the classroom(4th Ed)[M].Edina.MN Interaction Book Company,1993.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132-01
随着全球教育国际化战略的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机遇,更是挑战,民办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是非常必要的。近几年来,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逐步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
我国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办学机构和办学项目发展较慢。目前,民办高校开展的合作办学项目48项,分别占全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总量的0.046%;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民办高等院校有31所,涉及到的境外教育机构来自俄罗斯、美国、新西兰、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加拿大等8个国家及台湾地区的38所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招生专业达37个,覆盖文学、工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6大学科门类;形成了 3+1、2+2、2+1.5 等多种办学形式。
(一)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模式
尽管我国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多种多样,很难对其进行简单归类,但依据中外双方合作的办学内容和合作方式,可以总结出几种主要模式:
1.国内培养,获国外大学文凭
这是由国外院校提供教材、师资、教育教学的管理模式,学生在国内院校进行培养,由国外的大学授予学历文凭或学位。如西亚斯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重庆巴渝职业技术学院等即属此类模式。
2.可在国内也可在国外接受教育
这种模式为国内学历教育与国际正规高等教育相结合,学生学完规定课程后,经考试合格,在国内获得学历文凭、学位,或是出国完成学业,获得国外高等教育毕业证书和学位。如北京民办高校英迪经贸学院的学生在完成大学经贸基础课程后,可以选择进入本院的国际经贸学士学位课程,也可以直接前往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和马来西亚的合作大学完成全部专业课程获取学士学位。
3.共同培训实用技术人才
这种模式认证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合作开办一些国际国内专业资格认证培训项目与专业,学习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如北京美国英语语言学院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新西兰、荷兰等11个国际名牌大学合作,共同开发、设置了14个国际合作专业,跟国际市场需求接轨,定位于将学生培养成国际复合型实用人才。
4.合办二级学院
依托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联合,成立中外合作的民办二级学院。如河南西亚斯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是西亚斯国际学院与郑州大学合作,与美国堪萨斯州州立大学协办,属于郑州大学的二级学院,是河南省首家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可实施境外学士学位教育合作项目的全日制本科院校。
(二)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能很好地认识到中外合作办学的宗旨是“不出国门的出国留学”
举办合作办学的目的是借助国外的力量培养国内急需的人才、紧缺的人才。民办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必须要积极慎重地对外国合作者进行认真的选择和了解,对其办学的真正意图及其在本国及国际上的学术地位、教师和教学水平、社会背景、资信情况等通过多种途径加以核查。但许多民办院校就背离了这个原则,存在“有市场就上”,“有对象就合作”的状况。
2.没能完全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与克服经济利益的诱惑
我国的《教育法》和《暂行规定》都明确规定,举办教育“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但是一些国家的合作者和国内办学者过于看重经济利益,以此为办学的出发点。如某一个国家的一所二流大学竟然同时与中国5 所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开设专业多达十几个。我们的一些办学单位只是简单地聘请1-2 名外籍教师,就打出中外合作办学的牌子,“名正言顺”地收取高额学费而不着力于办学的实际效益。这显然偏离了正确的办学方向。
3.没能完全依法办学,严格审批,规范管理
中外合作办学是改革开放后产生的新事物,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涉外工作。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办学单位管理松懈,没有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周密的论证;没有重视对合作办学的规范化管理,这使得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和人才的培养难以得到有力保障。
4.加强政策指导和配套不到位
中外合作办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涉及方方面面,涉及到许多相关部门,因此应有完善的、相应的配套政策。教育、税务、人事、物价、银行、专家外教的聘请等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是个重要的问题。如:引进外籍教师,涉及审批聘请手续的主管部门和多次往返签证问题较多;引进国外的教学器材、设备、软件等又需报批海关和税务部门,等等。
5.师资、经费不足制约发展规模
高校在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师资不足是较大问题。中外合作办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授课教师不但要承担本学科课程的教学计划,还要求用全英文教授本课程,这对绝大多数民办院校的教师来说难度较大。费用问题是当前民办高校开展对外合作交流时面临的主要问题,优质的教育要付出优越的成本,先进的课程、师资、理念的引入,都需要坚实的投入。这对自给自足的民办院校也是一大挑战。
6.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不足
尽管近年来一些民办高校努力寻求与国外名校合作办学的机会,但从总体上看,国际合作办学的层次还是不高,办学质量也参差不齐。外方合作办学者的课程质量、教学管理经验以及学术声誉都很难判断与保证;甚至还有些外方学校本身并不具备合作办学资格,也被国内的学校引进,损害了学校和学生的利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对策
1.改变观念,提高认识
未来十年,随着生源数量的减少,我国民办高校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民办高校领导在认真分析当前及今后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基础上,充分认识全球化、市场化、知识化的社会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充分认识建立多种合作伙伴关系的必要性,从而把国际资源的引进、利用、转化纳入学校的战略规划之中,把国际化发展确立为学院发展的战略之一,把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促进院校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2.因地制宜,提炼特色
民办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在有市场需求、有发展动力、有一定基础的方面,有选择地进行交流合作,并且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不断挖掘项目的内涵,拓展项目的外延,跟进项目的效果,尽可能保证做一个项目,成功一个项目,产生一定积极影响,并以此为突破口争取配套政策的落实、相应机制的形成。
3.加强建设,提升能力
民办高校在主动应对国际化趋势、积极开拓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的同时,应该重视自身内涵建设,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保障,不断提升对外合作能力。许多民办高校内部目标不明、机制不顺、职责不清、协调不够、政令不畅、效率不高,这些都是民办高校管理中的“硬伤”,它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民办高校要主动借鉴国外经验,加强管理理论的学习和运用,以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为抓手,大胆突破一些运行机制中的障碍,提高管理能效,为更好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奠定基础。
4.引进人才,培养师资
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必须打造一支高水平双语、“双师型”的教学队伍。学校要分层次制订好师资引进和培养的详细计划,对学科、专业、人才需求有重点地进行规划。同时,要注重培养本土的双语教师,内化为学校自身的竞争力。学校可以选送优秀教师攻读海外学位或在跨国企业挂职锻炼;大力支持教师考取高水平的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等。
5.改革课程,构建体系
从长远来看,课程的国际化既能给那些没有去国外留学的学生提供接受国际化教育的机会,也能提高课程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是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提升的最好体现。民办高校要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必须充分考虑院校的特色和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课程内容看,除一些反映本民族或本地文化、知识、技能等特色的课程和涉及意识形态的课程内容外,其余课程均应与国际接轨,逐步实现国际化,达到国际化标准;尤其是应用技术领域、高新技术领域更要推进课程国际化的进程。
6.多元途径,促进交流
民办高校要积极寻求学生国际交流的多种渠道,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需求,积极开辟国内外资源,让更多的学生不出国门就具有国际体验。学生国际交流的途径有海外升学、海外实习、合作院校短期交换生、姐妹校互访、国际大赛、文化交流活动等。
7.校企合作,实现双赢
民办高校要努力把单纯向跨国企业输送人才转变为“校企合作”,利用跨国公司的行业前沿技术标准改造民办高校的专业标准,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平台锻炼师资。跨国公司期望获得的是具有国际化理念、能在国际流动、能够进行跨文化沟通的技能人才,因此,民办高校要把跨国界的、跨文化的全球性观念和技能融合到教学中去。
8.创造条件,大胆输出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对海外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因此,当前民办高校可以充分评估自身实力,结合本校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吸引海外学生; 也可以招收外国学生就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利用合作办学的国际资源共享的平台,帮助学校积累经验,实现中外合作办学从输入到输出的转换;还可以针对学院人才培养的特点,开发优势专业的国际化课程资源包,招收海外学生。
参考文献:
[1]王淑荣.辽宁省民办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背景分析与模式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10):106-108.
作为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担负着培养国际化技能人才的重任。中外合作班体育教学是学生进行运动技能学习,体育交流能力培养和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但目前高职中外合作班体育教学现状相对滞后。
一、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班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 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学改革的推进不够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大多集中在专业建设和专业课程改革,多数高职院校主要精力和财力向专业建设倾斜,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往往是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忽视。高职体育的改革仍在理论层面,实际开展大多还是在参考本科院校模式,围绕体育学科体系进行,缺乏职业教育的特点,忽视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不能满足中外合作班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管理上,中外合作班的学生的体育教学大多与其他普通院系同步同等进行,部分院校虽开设一些适合中外合作班的学生的选修课程,但大都实行面向全院的网上选课,选不上的情况比较普遍。
2. 学生基本情况以及学生对体育的认识
(1)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家庭条件一般较优越,学生依赖性强,学习目标模糊,思想松散,课堂表现散漫,组织性、纪律性较差。做事情个性较强,与同学的沟通协调能力要差些,团队协作意识不强。。合作办学学生学习课程多,学习压力较大。由于学生的文化学习基础较差,为达到合作办学学分互认的要求,学院一般给学生安排的课时量都比较大,每周的课程都在40课时以上,甚至有的学校晚上还要加课。再加上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专业技能证书考核,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是十分紧张的,在某些方面也诱发了学生厌学的情绪。
(2)中外合作班的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仍然局限于表面,对于考试的其他部分的评价重视不够,对于体育活动的外延认识有限,对体育教学提高就业能力、职业能力、交往能力认识不足。
3. 教学内容选择缺乏针对性
学生主体年年变化,学生的身体基础、专业课程设置、实习实践环节的安排、学习目标不尽相同,教学内容选择要有针对性。中外合作班学生入学后专业方向,和留学方向基本确定,培养方案基本明确,但是中外合作班的体育教学内容仍然参照普通高等教育进行,和其它普通系科的教学内容基本相同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更新缓慢,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对提高学生国际交往竞争的能力收效甚微。
4. 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形式单一
教学方法更新缓慢,体育教学仍停留在讲解、示范、分解练习层面,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显。高职教师评价体系使教师在精力向科研、学生管理、运动队训练分散,对教学方法的改进重视不够,对课堂教学外延的拓展和内涵的提升努力不足,甚至有时认为中外合作班学生比较散漫难于管理,能来活动不出教学事故就可以,对课堂的组织要求降低,更谈不上教学方法的不断优化。
5. 体育教学评价的引导作用体现不充分
体育评价多以学生的运动技能作为体育成绩的主要标准,注重结果轻视过程,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职业生活要求,在评价上缺乏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定,忽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评价和引导。
6. 体育教师的配备比较随机,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有待全面提升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的体育教师的配备一般都是学校随即排课,教师很难有教学的积累,甚至有的教师认为中外合作班学生比较散漫难于管理主观上不太愿意承担教学任务。教师的运动技能水平,沟通组织能力,双语教学能力等方面还要不断加强。
二、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班体育教学改革对策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我们必须加快体育教学改革步伐,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合作学习需求。
1. 明确教学任务,树立服务意识
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班体育教学必须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特性,为职业教育的特点服务,为出国交流服务。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班体育教学的培养任务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国际交流需要,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了解体育健身的基本常识,并结合学生的职业特点和出国流向,进行有选择的体育教学,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团队沟通协作能力,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终身体育服务。
2. 选择教材要有针对性(以中韩合作项目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
(1)职业性:机电一体化专业在职业体能上需要发展肩带肌、躯干肌和脚掌肌力量,发展平衡能力,一般耐力、下肢静力性耐力、上肢动作的协调性和准确性等。体育教学中应适当加强各种俯卧撑、爬竿、跳跃、健身跑等素质练习;在运动项目上可选择:田径、篮球、乒乓球、棒球、太极拳、南拳。
(2)民族性:国际合作交流不仅是专业技能的学习交流,同时还是两个国家的文化的使者,本国优秀的民族传统项目可以作为有效的载体进行传播交流,所以本国的民族传统项目和优势项目应该了解掌握,如武术、舞龙、乒乓球。同时留学的意向国的传统项目和优势项目应略有了解,如韩国的跆拳道、速滑等,了解外方学校的体育教学情况,根据实际条件增设一些外方学校的体育项目,为学生第三年的留学学习打下基础。。
(3)实用性:在对外交流过程中经常进行友谊比赛的一些项目,如:篮球、羽毛球;在交流活动中参与性高的体育舞蹈、趣味游戏、游泳、WKB团队素质拓展训练等。
3. 加强教法改革,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针对中外合作班的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要讲究趣味性、实用性和多样性对学生进行鼓励引导,让学生认识体育是对自己的生活学习有帮助的,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倡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给学生尤其是90后学生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突出主体教育还要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注重学生以下能力的培养。
(1)帮助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注重学生肢体语言的规范性锻炼,如坐姿、站姿、走姿等基本的身体形态,微笑、鼓掌、握手等基本动作,从而强化风度仪表,展现良好的国际形象;通过双语教学帮助学生在情景模式下的出国语言学习,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外语练习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为出国后继续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交流提供基础。
(2)自尊、自信、自学能力的培养
国际交流学生要有更强的民族自尊和自信,课堂教学是以学习为中心采用自学法练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及掌握技能的同时,提高自信与理性认识,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办学学生体育课一般开设四个学期,要能在国外留学期间体育锻炼,最终完成终身体育的目标,学生具备自学能力,才能把有用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素质的提高,满足职业生活的的需求。
(3)团队组织策划能力和技能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中外合作项目互派交流生活动开展已成制度化,在交流过程中体育活动必不可少,除了参与学校统一的活动策划组织外,自由时间学生互助交流活动的组织策划更需要学生具备快速的组织协调能力。尤其外出交流,在新的环境中团队交流合作作用更为明显。教学中注重互助学习和小组学习,在组织策划的过程中必须发挥团队的协作配合,上课时,教师可以采取任务法进行有针对的练习,如;在法国交流,晚上我们有一个中法交流生晚会,我们要在晚会上进行太极拳的表演,请大家分成四组,每组12人,进行活动的策划。。
4. 课程评价体系应注重向实际应用的引导
中外合作班的体育评价应该轻技能重实际应用,进行项目任务评价。在评价中结合实际活动竞赛进行团队性评价,还以上段中提到的太极拳活动的策划表演为例,打分以定性评价进行,打分依据活动策划材料和现场表演两部分,成绩组成团队自评(20%)+团队互评(20%)+教师评价(60%),评价过程要体现学生的技能水平、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使学生的单纯运动技能掌握向职业生活能力提升引导。
5. 体育教师的配备要保证少而精
建议学校体育部门抽调外语水平较高、业务能力强的体育教师1-2名专门负责中外合作班的体育教学与研究和学院对外体育交流体育活动的指导工作。高职院校近几年新进教师大都研究生水平,外语基础较好,经过短期的培训和实践锻炼可以满足教学需要。
总之,中外合作班体育教学只有按照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抓住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有规律,不断明确教学任务,树立服务意识,逐步完善教材教法和课程评价,加强体育教师的配备与培训,才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对职业技能的辅助作用,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合作学习需求,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曾永忠,余卫平,董伦红,赵苏结.中韩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比较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9,2.
[2] 高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问题和发展策略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保险职业学院课题组《基于可拓理论的湖南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效率综合评价》
自从中国打开国门扩大改革开放的领域,中国的教育改革也不断深入,高等学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相应的取得了飞速发展,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合作形式上有了很多新的变化,如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办学层次有专科也有本科层次,合作形式也由单一性到多样化的转变。面对发展的同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挖掘其存在问题,找出适合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意义
(一)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高等院校开办合作办学,通过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如学习国外的教学模式,融入中西方课程体系,引进国外教师,倡导双语教学,通过这些手段促使高等院校提升教学质量,创造品牌,紧随国际高等教育步伐,这一方面可以学习发达国家的教育手段和模式,另一方面可以促使高等院校教育的健康发展,并填补国内某些空白的学科。
在中外合作办学方式上,中方在教学设施和设备上进行投资,力图改善教学环境。而外方选派教师到中方学校讲学,并提供课程和外方教材,使得课程体系“中西合璧”。另外许多高校还与合作方在文化交流、教师进修和互派访问学者上加强了沟通和交流,有些合作方院校甚至互派教师参加国际会议、学术研讨会等,通过一系列中外合作交流活动为国内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环境,同时也加快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步伐,拓展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二)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
中外合作办学能够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改革我国的教育体系,全面深化素质教育。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专业和课程、教育模式及教学组织形式等,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和教学条件的改善。在合作办学过程中,国内所提供的课程国际化,使国内学生享受到国外一流的教育资源如多种教学资源、各类教材、音像资料、课件案例等,并且节省了出国留学成本,培养其在未来多元文化社会中的生存能力。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在教学上与西方国家仍存在差异。在教学方式上,国内仍有不少教师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一堂言”的现象很严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但是国外在教学过程中则把教师只是看做引导者,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因此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变得非常的主动和积极,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中方学校通过学习合作方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能转变我国传统教育观,创新教学模式。
(三)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师队伍由中方和外方双方教师组成,因此能够资源互补,吸取双方优势。中方教师队伍一般由外语水平较好的教师组成,通过课堂的双语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能力和外语水平。而中方院校充分尊重外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这极大程度上调动了外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
(四)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合作院校教师带来的文化熏陶,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办学项目的一系列活动加强了中外双方的交流,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五)培养国际化人才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需求更多的高素质、国际化的各类管理技术人才,通过与外方合作办学,有益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二、当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存在的问题
(一)外方合作者的资质和水平问题
我国一些办学机构因为缺乏经验或出于利益考虑, 外方院校并不是国外一流大学一流专业,很多是国外一些很普通的院校,这就导致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整体层次不高。而且中方院校在引进合作方的教材也显得内容陈旧,课程体系不完善,影响了合作双方的教学水平。
(二)收费管理问题
目前还有部分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在收费方面缺乏规范,也缺乏相应的法规。
一些高等院校在缺乏基本的配套设施(如实验室、专业图书、相对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等)的情况下就盲目开发新的专业,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另外由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所需的教材有很多都是国外原版教材,这就使得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但是实际上由于资金的缺乏,教师进修受限,即懂专业又懂外语的的双语教师较少,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 质量问题与监督问题
据调查发现中外合作办学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质量方面的问题。部分中外合作院校在招生过程中出现了虚假宣传,在教学过程中缺乏配套的教学设备,以及师资低下,甚至有出现乱发文凭等现象。行政部门也缺乏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监督和评估。
三、建议和思考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
(一)行政部门要加强监督,颁布相关的中外合作办学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做到中外合作办学有法可依,促进中外合作办学良性发展;
(二)政府部门要慎重审批相关合作项目,以保证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
(三)选择国外高校作为合作方,首先要对国外高校充分了解,选择公认的大学,核实合作方的教学水平和国际地位;其次要对国内市场进行调研,了解合作办学项目专业在国内开办的可行性,保证就业和发展前景,促进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改革现有国内教育体系进一步吸引优质的外方合作者,提升中方办学层次,促进中外合作办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016-02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是跨国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实践形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及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共同推动下,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迅速发展壮大,对我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国际合作交流已成为高等学校提升办学实力以及加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建设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中外合作办学在项目操作阶段由于教育文化的背景不同,以及中外教育理念的相互撞击,在项目管理、专业设置、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产生了诸多矛盾和问题。本文旨在分析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出一套完善的管理对策和解决方案,为中外合作办学提供理论支持和方向指导。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历程
中外合作办学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发展以来在我国已有20年的历史,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加入WTO,更进一步促进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和兴起。1995年至2003年是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发展阶段,在此时期,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基本找到了合作办学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使合作办学能在中国发展起来。2003年至今是中外办学健康发展的阶段,随着2003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颁布,中外合作办学活动找到了法律依据。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条例》,2004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进一步细化了有关管理制度和措施。《条例》和《办法》的相继颁布与实施,标志着中外合作办学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对规范中外合作办学行为、促进合作办学良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合作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办学层次逐年提高,合作形式趋于多样化,并逐步走向规范。通过合作办学,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手段,优质的外国教育资源,加强我国教育同国际的交流与接轨的探索与实践,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的教育改革,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
二、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欠缺、现有师资质量不高
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必须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作保障,只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才可能培养一流的人才。但从实际过程来看,师资队伍建设是亟需解决的问题。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师必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水平,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符合中外合作办学双方的需求,但目前有些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师水平仍达不到此项要求,缺乏国际化教育理念和专门知识,不能适应双语授课的要求,不能完全达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要;高等学校相关部门在聘任外籍教师的过程中,只注重数量,不讲求质量,外籍教师水平和资质良莠不齐,且不能保证一个聘任周期,更换频率高,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在引进教材方面,教材和课程具有不固定性,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提高。
(二)资质评估和质量监管体系不完善
尽管目前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法律法规主要有《条例》和《办法》,但这两个法规仅仅在原则上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了规范,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我国各省市地区长期以来教育发展不平衡,再加上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监管的主管部门众多,使高校面临众多管理部门管理的局面,致使管理混乱;在对外方合作机构的资质认证和质量管理上也未能形成一套体系完整、行之有效的资格认证和质量监管体系标准,而造成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缺乏常规性的教学质量检查制度,外方教师与中方教师、外方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诸多方面缺乏沟通,外方教师授课效果缺乏监督。应根据国家有关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机制,这是鉴定中外合作教育机构和中外合作项目真伪优劣的基本保证。
(三)重合作项目审批,轻项目实施管理
目前,我国在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上,较为注重开发合作项目,在前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项目开拓,但在该项目得到相关部门的审批后却缺乏有效的执行和管理。另外,我们在引进国外教育资源时往往只重视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管理,忽视教学理念、管理模式等资源的管理。如果按照此管理方法进行,会造成中外合作冲突性,对长期开展合作项目不利。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及时更新观念,加强合作双方的合作交流,夯实合作内容,进行系统全面化的管理。特别是由于有时双方都有资金投入,都参与办学的全程管理,双方的利益和责任没有完全明确规定出来,因而更注重项目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此时矛盾更容易凸显,影响双方的合作进一步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已经证明,中外合作办学双方不但是沟通传播各国教育理念的桥梁,是加强教育全面合作的纽带,更是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如果在合作办学方面管理得当,一定会使教育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方面增加一个新的渠道。
三、中外合作办学问题解决措施和对策
(一)树立正确办学理念、科学制定总体规划
真正做好中外合作办学,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这对指导合作办学是至关重要的。管理部门必须明确办学思路,确定合作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等教学内容。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外合作办学应该在认识原有做法的基础上,以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观念对待这项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敢于开拓创新,加强合作双方的沟通交流。同时,相关管理部门必须认识到高等学校举办中外合作办学,不仅是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和形式学历教育的需要,也是高校扩大办学渠道,提升办学实力的必须选择。因此必须根据高校自身条件,围绕管理体制、办学规模、合作模式、教学方法、合作对象等方面,本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质量优先、规范管理、有序引导的原则,制定近期和中长期的发展目标和总体战略。
(二)完善教学管理、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管理是否有成效,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管理中,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各个教学环节实施监控,严格组织实施教学,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严格按照双方确定的专业计划和课程安排,努力推进课程和教材的国际化程度,结合我国的实际,采取科学的课程考核方式。要注意借鉴和学习外国教学机构的办学特色和成功管理经验,通过消化吸收,真正将引进的外国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自身的资源,使我国教育事业真正实现优先、优质的发展,提高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不仅要对教师进行评估,在教学管理中引进激励、竞争机制,把教学质量引入到教师聘任、工作量计算、课时津贴等方面,促进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活动,也要对学生进行评估,检查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只有强化教学质量,中外合作办学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规格的人才,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三)积极引进国外智力、提升办学质量
按照国际化的思路,实施国际化合作办学,所有的事情都应规范化、国际化。中外合作办学承担着培养国际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因此,引进国外智力对于提升国际化办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对短期外国专家的聘用过程中,我们应衡量该专家的专长是否与本校的教学科研和新学科建设的方向相吻合,是否具有解决本校教师不能解决的问题的能力,他们的到来是否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有助于促进高校的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弥补和充实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薄弱环节,以及在教学、科研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各二级学院(系、部)是做好专家工作的第一线,其工作要做到制度化,明确引智工作的重心,为专家配备工作助手或科研团队,以使其更好地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同时应注意把专家的专长用在培养我方的人才上,让专家与我方教师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开拓共同研究的领域和机会,使我方教师受益。
四、结语
随着国际教育的不断深化,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要求和合作层次逐年提高。而在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例如师资队伍欠缺、现有师资质量不高;资质评估和质量监管体系不完善;重合作项目审批,轻项目实施管理等。针对这些问题,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的依法管理,加强质量监控和国际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和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机制,通过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增强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树立品牌,加速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创新型、国际化人才。高等教育国际化及交流与合作是一种包含多种多样具体活动的发展趋势,其目的在于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从而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高等学校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与时俱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力度,才能促进自身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敏丽.中外合作办学的策略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4,(2).
[2]魏敏,蒋光祥.中外高校合作办学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思考[J].管理观察,2008,(23).
[3]周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双语教学模式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2,(5).
[4]覃美琼.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2006,(5).
中原经济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原经济区的发展离不开地区的创新能力和高质量的人力资源,而创新能力与人才培养又依赖于高等教育健康、稳定、有序的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现在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先进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材、优秀的师资等优质教育资源,可以推动中原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升河南高等教育的水平,促进高等教育公平,进而培养出符合中原经济区建设要求的人才,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本文拟就中外合作办学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支撑作用进行阐述。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是以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为背景的。经济全球化要求高等教育提供高质量的人才,要求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法、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同时,在全球化的影响下,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为各国提供了利用国际高等教育资源提高本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机会。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兴起,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中外合作办学发展非常迅速。中外合作办学正在成为高等教育一个新兴的领域,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2003年3月1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这是中国加入WTO后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纲领性文件,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了详细的界定,使中外合作办学进入了有法可依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第二条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是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活动。该规定特别指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教育机构与内地教育机构合作办学的,参照条例规定执行。2004年6月,教育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强调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公益性原则,但允许有合理回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六章对扩大教育开放进行了阐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和全球性、区域性教育合作。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组织教育政策、规则、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搭建高层次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与政策对话平台,加强教育研究领域和教育创新实践活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一阐释把教育国际合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中外合作办学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
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能为经济发展培养更合适的人才,而中外合作办学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能引进国外先进教育资源,弥补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中外合作办学是国际教育交流的重要形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不仅能积极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进程,而且还能利用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能弥补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投入的不足,改善办学条件,推进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国民的高等教育需求非常旺盛,但是现有的高等教育规模却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在河南省尤为严重。高等教育要得到迅速发展,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多样化的今天,中外合作办学也成了一种新途径。中外合作办学的开展需要合作双方进行有形和无形的投入,同时中外合作办学的收费也能弥补高校运行经费不足的状况,改善办学条件。通过引进新兴的学科,甚至是区域内没有的学科,不仅能促进高校自身的学科发展,甚至还能带动一些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能促进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可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不仅能丰富国内高校的教学理念,还能取长补短,拓宽教育视野,引领国内高校进行国际化办学,促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先进课程,能促进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计划一般由中方与外方共同制订,或者中方引进外方的课程,每年由外国教师来国内进行专业授课。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是一种为学生适应国际竞争而设计的课程,所以在内容上趋向国际化,可以给学生提供接受国际化教育的便捷机会。
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高校的教学改革。大部分国内高校还是停留在从头讲到尾、“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是很好。而中外合作办学大部分课程都需要外方教师单独或者外方教师和中方教师共同完成。授课方式不仅使用英语进行授课,而且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进而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
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能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可以促进中外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促进教师视野国际化。通过合作办学,许多专业强、外语好的青年教师可以脱颖而出。部分专业能力强的教师可以通过合作项目去外方学习,或者在国内作为合作教师与外方教师共同进行授课与科研,在较短的时间内外语及专业水平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中外合作办学能加强部分薄弱学科建设,填补一些学科空白。《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教外综[2006]5号)指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要密切结合国家、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学科建设的需要,鼓励在国内急需、薄弱和空白的学科领域与外国高水平大学以及具有优势学科的大学开展合作办学。”通过高校对区域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有针对性地进行合作办学,能够有力地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中外合作办学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支撑作用
中原经济区建设最根本的推动力是人才和科技创新,这些就需要优先发展教育。据经济学家测算,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达20%。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依靠科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管理创新。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从高等教育入手,通过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构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开发支撑体系。中外合作办学不仅能够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吸收外资外智,吸纳国外先进的教育方法与教学管理经验,加速本地的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富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而且能促进本地的教育投资、教育消费,进而为经济发展培养人才。
中外合作办学能扩大中原地区的教育投资。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投资的领域很多,在经济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教育投资也就不一定能保证满足高校的需求,而中外合作办学能改善这个情况。首先,中外合作办学需要合作双方的共同投入,引进外资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渠道。其次,中外合作办学还有一定的收费。根据《河南省教育收费项目和标准一览表(2010年)》的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收费标准为不超过18000元/生/年。目前省内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收费一般在13000元~16000元,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高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同时也加大了中原经济区的教育投资,增大了区域内的现金流动。
中外合作办学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一个国际合作平台。中原经济区建设不但需要我们自己投资,而且也需要引进国外的资源和投资。在2012年博鳌亚洲论坛上,河南省是该论坛历史上第一个利用国际论坛推介国家战略的省份,这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说明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国际关注。中外合作办学搭建了一个国际教育合作交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不仅能开展国际教育的合作,也能推介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吸引国际目光。
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能给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所需要的复合型、外向型人才。河南省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建设中原经济区要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变成人才优势。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既懂专业知识、国际规则又精通外语和外国文化的复合型、外向型、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多。中外合作办学是培养这种人才的有效途径,合作办学的成本远低于出国学习,学生不出国就可以接受国际化的教育。
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可以配置新兴学科和专业,推动学科建设,带动行业发展。中外合作办学还有利于加强高校部分薄弱学科,拓展学科发展的空间。同时,河南高校可以根据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引进中原经济区发展需要的学科和专业,来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求。通过培植中原经济区建设所需要的学科,能迅速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需要的人才。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增加、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增多能够促进就业。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吸引优秀的人才,吸引人才就需要安排就业,中外合作办学引进的人才都是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级人才,扩大中外合作办学的规模既促进了就业,也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智力储备。
中外合作办学有助于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外合作办学有助于推进高等教育的公平。高等教育公平包括入学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入学机会公平是指每个人都享有接受符合其能力发展要求的高等教育的机会;教育过程公平是指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享有接受符合其意愿的高等教育的机会;教育结果公平是指每位高校毕业生都能得到应享有的社会待遇。然而河南省虽然拥有全国最多的考生,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非常缺乏,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公平。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可以为河南考生提供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公平能使人有更多发展机会上的公平,从而可以缓和社会矛盾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因此,中外合作办学可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支撑。
四、结论
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为中原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复合型、外向型人才。中外合作办学不仅能推动中原地区高等教育的改革,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撑,而且还对高等教育的公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牛群.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J].煤炭高等教育,2010,(9).
一、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新形势与新期待。
20多年来,教育国际化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重要方面,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国际化这一提法一直采取审慎的态度,在正式文件中从来没有出现这一提法。《教育规划纲要》起草过程中,“教育国际化”几经反复,最后定稿终于首次写入。《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是一次质的突破。这一突破,体现了教育基本规律和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
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截至2011年8月11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1340个,其中,经审批机关依法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共157个,经审批机关依法批准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1183个。在1183项目中,实施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的占了一部分。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之前,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不少进展,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人们对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的态度以观望、谨慎为主,大办好,小办好,还是不办好,争论不休,莫衷一是;一些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目标模糊,定位不清,方向不明,违规办学,唯利是图;引进的教育资源良莠不齐,总体水平不高;合作办学项目的地域分布不合理;外聘教师资质水平参差不齐,人数不够,缺乏有效管理;合作办学的“公益性原则”未能充分体现,有些项目办学条件差,办学质量低,学生和家长认为高额学费交得不值;有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社会上的留学中介机构联手,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如何让学生出国,而不是通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我们调研发现,办得好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首先是其办学主体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理念站位较高。比较符合学校国际化办学的整体发展趋势;其次。是对外方合作机构的选择十分慎重,将是否具备我方需要的、能与我方办学主体的教育资源相匹配的可供引进的优质教育资源作为选择的最高标准;第三。对引进的教育资源实行全过程管理。确保其对人才培养这一学校的中心工作发挥作用,有效地防止引进的教育资源“水土不服”。发生变质。
二、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如何认识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合理引进与有效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是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和关键,是我国教育国际化的新需要和社会对基础教育的新期待,是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指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水平和办学特色,具有一定领先优势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方式、教育管理制度、师资队伍、管理团队和质量保障体系等。其核心要素和决定性因素是师资的数量和水平。优质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教师身上,课程的实施和教学改革,也主要依靠教师来完成。
在高中阶段统一必修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的宏观背景下,引进的主要是优质的选修课程和外语课程。引进国外课程来带动学校课程的改革,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方式、教育管理制度等,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重点。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高等学校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中外合作办学不断发展。以2003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为标志,中外合作办学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健康发展轨道,有力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从中外合作办学产生之初至今的20多年时间中,伴随着中外合作办学事业的发展,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亦日益深入,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纵观目前国内影响力较大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办学理念、运行模式、管理体制、政策法规、主权问题、经济驱动以及与WTO的关系等宏观机制层面,对于中外合作办学中相对微观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教育理论的研究显得比较薄弱。
笔者认为,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由于教育主客体的多元化、教育环境的多元化、信息来源的多元化、思维方式的多元化以及社会习俗的多元化,其人才培养的过程必然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由此,研究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的跨文化教育意义重大。本文从分析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及其对跨文化教育的影响人手,依托跨文化教育理论,对适应中外合作办学的跨文化教育进行有益的探索。
二、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现状
中外合作办学是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产物。20世纪中叶,发达国家通过向其他国家提供“国际教育援助”,努力扩大其政治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已经成为全球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和跨境教育时代逐渐来临。在WTO乌拉圭谈判缔结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中,将教育界定为12个服务贸易领域的第5个领域,同时又将教育领域划分为5个分领域,对全球教育服务的基本模式进行了规划。改革开放初期,小平同志即提出了教育要面向世界,从此,中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与交流蓬勃发展,逐渐走向开放。1986年9月,经过国务院批准,中国成立了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南京大学一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2003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进入了崭新阶段。
中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基本形式主要有4个方面:互换留学生、专家学者互访、教育和学术交流、教育项目合作。中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总体特征呈现规模逐步扩大、地域分步宽广等特点。
实施中外合作办学20多年来,对于引入国外先进高等教育思想,不断提升和优化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引进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构筑培养国际化人才平台,提高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能力;拓展和丰富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和资源,不断提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的能力以及积极的文化输出,不断扩大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进而不断扩大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领域合作与交流的空间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三、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模式
纵观中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形成了多样化的办学模式,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学者张星渝认为中国中外合作办学逐渐形成了3种主要模式,即融合型模式、嫁接型模式、松散型模式。融合型模式包括4个主要环节:首先,引进对方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相关教学手段;其次,聘请对方教师讲课,派遣我方教师去对方进修;第三,引进对方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实践环节、案例教学;其四,以双语授课。嫁接型模式又可分为2-2模式、1-2模式、3-1模式,即在国内国外分学期学习,互开课程,互认学分,互发文凭和学位。松散型模式就是通过聘请国外教师来我方讲学,我方教师去国外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学生去国外短期学习、实习等手段,实现教学和国际接轨。
从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和资源共享的角度,学者周文婕认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可分为开放与远程教育;引进国外院校项目并设立分校区;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合作办学等3种模式。
从合作办学机制体制的角度,学者杨辉认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可以分为合作模式和办学模式两大类。合作模式可以分为:一对一合作和一对多合作;校校合作与校企合作;独立机构与非独立机构;单方投资与双方投资;局部合作和整体合作;外方教师为主和中方教师为主等5种类型。办学模式又可以分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单校园与双校园;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引进合作与非引进合作;单文凭与双文凭;计划内招生与计划外招生等6种模式。
四、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文化差异
在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接受同一文化背景的教育,或者同一文化背景的个体接受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育,不管是施教者与施教者、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还是施教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必然存在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各种差异。从教育学的观点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
(一)价值取向差异
所谓教育价值取向,是主体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对教育价值进行选择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意向或倾向。从近代高等教育价值取向问题的研究成果分析,教育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政治价值取向、经济价值取向和科技价值取向。不同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之中,由于受到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呈现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具体来讲,即教育政治价值、经济价值以及科技价值在受教育者的教育价值取向中有着不同的权重,以至于受教育者在选择、接受和评价所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和表现出不同的意向。一方面,受教育者的教育价值取向对于教育实施的全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施教者的教育价值取向也对受教育者教育价值取向的形成和教育实施全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思维方式差异
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的影响下,中西方思维方式也存在巨大差异。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环式的。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往往形成西方人“直来直去”和中国人“委婉含蓄”的行为习惯。当然,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这两个极端中的程度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最直接的影响表现在沟通与交流过程中的障碍。也正是这种障碍的存在,使得中外合作办学的实施过程复杂而困难。由此,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必须通过培养施教者和受教育者的“跨文化素质”,尽可能克服思维方式的差异,将沟通的障碍最小化,以使中外教育合作与交流能健康有序开展。
(三)环境影响差异
广义的教育环境影响主要包括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家庭环境以及生活环境;狭义的教育环境影响主要包括校园环境、教学环境、教育管理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等等。这些环境因素无论对于施教者还是受教育者,都会带来极其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在跨文化的条件下,几乎所有的教育环境影响因素全部发生变化,无论从物质意义上的由好变差还是由差变好,都必然会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带来巨大陌生感、距离感。在强调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的现实条件下,如何正确引导不同文化背景的受教育者对不同环境的适应。也成为中外合作办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四)语言交流差异
语言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最重要手段,在跨文化教育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语言交流差异问题。语言教学作为中外合作办学最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历来受到高度重视。但是目前的语言教学存在一个误区,施教者往往仅仅简单把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来加以审视,强调受教育者语言能力或技能的形成,而忽视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语言可以看作是文化内涵的影射,是文化内涵的载体。通过语言教育,能够引起受教育者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注意,逐步体会交际中语言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达到实现跨文化教育功能的目的。
基于上述分析,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办学基本模式以及其存在的文化差异,使其具有显著的跨文化教育特征。笔者认为,从教育学研究的观点看,随着中外合作办学交流跨度和频度的不断提高,跨文化教育越来越成为影响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目前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首先应当解决好跨文化教育的问题。
五、跨文化教育理论综述
跨文化教育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国家,虽然在发展的背景、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各有不同,但总体来看,跨文化教育的发展仍然存在其共通的规律。
(一)文化变迁论
文化变迁论主要包括文化人类学派的观点和心理人类学派的观点。前者的观点认为文化是一个具有“自律性的体系”,因而文化变迁是“通过两个以上的自律性的文化体系的结合”而产生的变迁。此外,在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当来自另外文化基团的排斥威胁过大时,会产生与同化恰恰相反的“撤退”,从而对自身文化基团的诸多文化形态产生更强烈的认同感并予以强化,这种现象被称为“反向适应”。后者对文化变迁的研究更加侧重于不同文化接触过程中的个人认知、适应途径、行为方式以及人际关系等范畴的定量分析,并且采用心理测定法对文化变迁的程度进行测定。同时提出,变迁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往往出现程度上的差异性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行为进行类型的划分。
(二)文化同化论
其核心理论是以帕克和巴杰斯为代表的研究者提出的“民族同化周期说”,也称为“接触理论”。该理论认为,民族同化的周期一般包括接触、竞争、冲突、调整、同化等几个阶段,最终被支配集团的文化所同化。
(三)文化融合论
“融合”与“同化”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其核心思想是主张不完全排除各少数民族固有的宗教及文化背景,提出在相互吸收其他民族,包括非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同时,部分地放弃或修正本民族的文化,将各民族文化相融合,从而共同创造一种综合的、创新的第三文化。
(四)跨文化适应论
该理论主要从个体的角度,研究在对待异文化适应中的心理反应和变化过程。其中包括个人的文化态度、思维方式、信念、动机、民族归属感意识、文化摩擦、人际关系、文化调整、文化交际能力等诸多因素。心理学家博瑞根据该理论,在跨文化适应方面将人群划分为4种类型,即文化迁移型、拒绝型、平衡型和放弃型等等。
(五)跨文化交流论
文化与交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甚至从某种意义上看,文化即交流,交流即文化。以此为基础,研究者提出跨文化交流是在某种文化的信息输出者和不同文化的信息接受者之间进行的,是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当中通过信息传达所进行的一种文化交流过程。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分为3种类型:一是不发达民族向发达民族之间的交流,有“文明开化”的特征;二是发达民族向不发达民族的文化输出,有“文化侵略”的特征;三是平等看待不同民族的文化,即所谓“文化相对主义”。第三种类型的文化交流是目前世界所倡导的文化交流形式。
(六)跨文化理解教育
此观点不是一种简单的对对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尊重,而是作为一种完整和可操作的教育过程,包括知、情、意等各个方面。首先,必须了解不同文化的异同,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来增加有关的知识和信息,即所谓文化的认知过程;其次,是情感的转变及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逐步学会心胸宽广和平等对待不同文化;最后,将这些知识和情感在跨文化交流中付诸实践。
(七)多元文化论与多元文化教育
两种观点均属于“文化的多元主义”范畴,伴随着反对文化同化和文化融合的运动逐渐发展。两种理论的核心是重新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尊重各民族的独自特征和民族感情,实现社会的多样一体,逐渐成为多元文化主义和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理念。后者,在强调文化的多元性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在多民族国家中,如何保障少数民族和移民子女的平等教育,以及如何在平等教育中保持多种多样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属性。
六、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
分析上述跨文化教育理论,跨文化教育理论研究从关注外化行为到注重内部心理,从部分理解到整体把握,从结果取向到过程取向,从静态分析到动态分析,充分反映了跨文化教育理论不断走向成熟、日趋完善的过程。但是这些理论的产生、发展和逐渐成熟的过程有着本身深刻的社会变革背景,这些社会变革背景中所蕴涵的文化因素并不完全符合目前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现实需求。因而,深刻反思和全面总结跨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对于正确解决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中的跨文化教育问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基本原则
人类的跨文化实践告诉我们,各种积极的文化心态观念,有利于跨文化交往。因此,跨文化教育必须坚持开放、平等、尊重、宽容、客观、谨慎等基本原则,消解固步自封、妄自尊大、歧视、偏见、狭隘等消极的跨文化态度。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实施跨文化教育,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开放的原则
开放即敞开,是双向的敞开,既是主动地走出去的敞开,也是欢迎走进来的敞开。开放性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形态和人的本质特性,同时,也是人的生存需要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外合作办学是世界不同文化广泛接触的过程,对异文化的开放就是对世界的开放。同时,对世界的开放也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广泛的选择空间。
2.平等的原则
尽管人类不同群体的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形态与特征,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历史与成就,但任何文化都是人类某一群体的生存方式。人类不同群体在人本本质上的平等诉求,决定了人类不同文化在本质上的平等诉求。在跨文化教育过程中,平等是走向人道交往的伦理前提。缺乏平等就会滋生各种形态的文化沙文主义,必然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形成文化冲突。
3.尊重的原则
对其他文化的尊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长期倡导的跨文化态度,因为这是和谐的跨文化教育的基础。对文化的尊重,首先是对呈现这一文化的人的尊重,包括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价值取向的尊重等。文化尊重的表现形式是对民族文化的充分关注,特别是与本民族文化有着巨大差异的异文化的尊重。进一步讲,真正的尊重还包括对与本民族文化相对立、甚至试图消灭本民族文化的异文化的尊重。当然,尊重不是放弃与妥协,而是强调多样性的存在。
4.宽容的原则
宽容是基本的文化态度,是跨文化尊重的必然结果,宽容的本质是对于不同于本民族文化以及所认同的异文化的公正的容许,特别是对与本民族截然相反的异文化形态的公正的许可,以及对这种对立性、否定性的接受。其基本要求是在尊重本民族文化的逻辑前提下,克服文化偏见、消解任何形态的文化冲突。在中外合作办学中,要通过行之有效的跨文化教育,将宽容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自觉思维和行为,同时,要提倡双向、多向以及互动的宽容,宽大为怀、、共同发展。
5.客观的原则
客观对于实现跨文化教育中准确的认知和理性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客观就是在跨文化教育中能够摒弃自身的主观观点,而从异文化的观点,或者是从第三者的视角、全人类的视角,分析跨文化教育的实践,总结跨文化教育的经验教训,把握跨文化教育的方向。客观的原则要求在跨文化交流中不歧视、不偏见,不只是从自己的本位立场出发认知、反思和处理与异文化的差异。简而言之,客观要求跨文化教育的主客体在教育实施过程中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克服本位主义的思维。
6.谨慎的原则
文化是极其纷繁复杂的系统,因而,在跨文化教育中必须非常认真、细致、周全而不是简单、贸然地处理各种问题。对异文化的认识必然存在不准确的现象,想当然的态度往往会造成对异文化的不尊重。谨慎是以充分认知、深入思考为基础的。谨慎不是封闭,而是对跨文化教育过程的警示。
(二)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和素质培养,并使其能达到预期培养标准的一种相对固定的组织框架和运行方式。以此为依据,从跨文化教育的观点,笔者认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具有以下4个特征。
1.国际化的培养目标
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能力,主动参与全球竞争已经成为现代人才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封闭的本土型人才培养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全球人才竞争的格局。而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外合作办学,为人的成长提供了国际化培养的平台。国际化的培养平台必须要有国际化的培养目标与之相适应,同时,也只有清晰明确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外合作办学的健康发展。
2.人性化的培养理念
现代教育要求以人为本,要求施教者必须满足受教育者个体的实际需要。中外合作办学的受教育者在跨文化教育的环境下,呈现出文化、思维、语言、环境的多元化特征。在此情况之下,要求施教者遵循人性化的培养理念,必须把受教育者作为整个教育实施过程的核心,围绕受教育者的需求展开教育过程。
3.科学化的培养方法
各国、各地区教育水平的差异性是勿庸置疑的。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即是在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培养方法的科学性,努力将世界范围内所认可的现代教育手段实施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比如,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深入开展心理认知学领域的研究、拓宽信息技术的运用领域等等。
4.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人的个性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在其接受教育的认知过程中,受人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约束,其成长发展的过程亦千差万别。施教者必须根据受教育者个体的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设计和实施更加符合个体实际的培养方案,甚至采取订单式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受教育者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潜能,为实现人的个性发展创造积极的条件。
(三)实践路径
遵循以上的基本原则和人才培养模式,针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跨文化教育实际,笔者提出如下实践路径。
1.专业教育传授跨文化知识
丰富的跨文化知识是跨文化教育的基础。然而,当前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知识不管是从量的储备,还是从知识的系统性、广泛性、深刻性等层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这种不系统、不广泛、不深刻的跨文化知识储备,使得受教育者不能准确、敏锐地把握文化交流中的内因、外因以及决定因素。因此。必须在专业教育的传授过程中提升受教育者跨文化知识的储备,并进一步增强其知识储备的系统性、广泛性和深刻性。比如,可以通过加强针对跨文化理论的研究,建立有效的指导纲要,逐步形成自觉的教育实践规范;可以通过对课程体系的跨文化建设,把跨文化教育贯穿于社会、政治、经济、历史、语言甚至是工程类学科的教学之中,扩大跨文化教育的覆盖面;可以通过进一步提升教育者自身的跨文化素质,把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结合,将跨文化素质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本质特征。
2.德育教育培养跨文化意识
合理的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教育的核心。养成跨文化意识就是要帮助受教育者养成开放、平等、尊重、宽容、客观、谨慎的跨文化心态和跨文化观念。笔者认为,尽管所有学科都必须承担跨文化素质培养的责任,但无疑德育教育是完成此项任务的最主要渠道。从跨文化的视角看,当前中国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比较严重的针对国外的泛民族主义情绪,这与德育教育的价值取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跨文化视野下,高校德育教育内容的选择,一是要把握自己的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伦理文化;二是对异域、异质、异民族伦理道德的认知,应着眼于吸收可以同构的部分;三是对于与主导价值完全对立的伦理道德,应采取抵制的态度;四是对于不适应中国国情、具有特殊性质的异文化,则应当采取理解与宽容的态度。
3.综合实践提高跨文化能力
卓越的跨文化能力是跨文化教育的重点。跨文化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学会与外来文化的交往,并学习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跨文化能力包括跨文化认知能力、跨文化选择能力和跨文化传播能力。要实现跨文化能力的有效提升,一是立足课堂实践,充分挖掘跨文化教育资源。尤其是在语言教学中,跨文化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同时,语言教学的实践性特征也为跨文化能力提高提供了实践平台。二是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积极有益的跨文化体验活动。教育者应积极引导受教育者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渠道来增加跨文化交流活动。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受教育者自主体验来提高跨文化交流的实践能力。三是运用网络教育技术,拓展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领域。网络文化具有人、信息、文化三位一体特征,形成一个全新的文化领域。在这个领域中,网络文化克服主客观的分离,现实文化与虚拟文化相兼容,在实现文化信息全球一体化的同时,又最大限度地保持各种文化的个性特征,使文化个性更加鲜明。同时,基于互联网的文化交流是全球性的,实现了传统意义上跨文化交流的时空跨越。因此,通过网络途径,受教育者能够直面多元伦理文化,为跨文化能力的实践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226-03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各国不断开放门户,加大与世界的融合与交流。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入世后的十多年里更是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些迅猛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对中国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越来越需要国际贸易、法律、金融、会计等方面懂科技、通外语、会经营、善管理的国际化人才。于是,需求推动市场,中外合作办学在近些年里悄然发展起来,并逐渐与国家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一起,成为中国高等人才培养的“三驾马车”。“十二五”期间,本科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增加643个,目前我国各类中外合作办学达到两千多项,中国教育的对外开放和国际融合进一步显现。
2003年9月1日,《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正式实施,对中外合作办学做出了明确的界定,主要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活动。放眼国内所有的中外合作项目,办学目的不外乎培养国际化人才,提升国内高校的知名度,打造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本着这样的初衷,中方合作办学者办学主要着眼于国际化定位,以满足国际合作的目的意义。但是,国际化定位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是否真的得到了贯彻呢?在哪些方面应该体现国际化呢?中方合作办学者是否能在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国际化元素”呢?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将再思考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国际化定位问题,以实践为指导,以西北民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为例,提出中外合作项目中国际化进一步完善的几个方面。
一、中外合作办学与国际化定位的融合
1.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理解。一般来说,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合作”应该有狭义的合作和广义的合作两个层面的理解。狭义的合作仅指中外双方在课堂教学、课外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合作,其实质就是在教学方式上的简单合作。广义上的合作,应该包括师资共建、资源共享、信息共通、教学共促等较大较宽层面的合作。应该说,广义的合作更有利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更能突出国际化的定位。它带来的是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进一步提高中国高校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应该鼓励中国高校参与广义上的合作办学,吸收先进的国际化教学元素。
2.对国际化定位的思考。国际化定位是中方高等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设定的目标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一定位是国内各专业发展的重要契机。那么,对于国际化定位,我们应该怎么界定呢?日本教育学专家喜多村就曾经指出:国际化教育应该突出国际化思想的培养,增加学生与外国沟通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使学生具备参与国际工作时应有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化定位应该是培养一个学生内在的以及外在的国际化素质。国际化定位不应只是一句口号:内在,我们应该给学生树立一种国际化的思想,鼓励学生了解国际文化、树立国际思想意识、积极分析国际经济形势;外在,学校应该在课程国际开发、人员国际互派、科研国际交流、资源国际共享等各个方面多做文章,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应该是从内在到外在都是国际化的人才。
3.中外合作办学与国际化定位的融合。要阐明中外合作办学和国际化定位孰先孰后,就好比要理清“鸡生蛋、蛋生鸡”的先后,让人难以定论,但是他们之间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先后关系,这样我们才能让中外合作办学之路越走越明朗。仔思考,如果是先有中外合作办学,再有国际化定位,就会有为了合作而开展合作之嫌;反之,若是先有国际化定位,再有中外合作办学,那么中方合作办学者的目标就应该是很明确的,他们了解自己要培养什么样的国际化人才,需要外方合作者提供哪些方面的帮助,需要在哪些方面与外方合作者实现共享和交流,只有这样,中外合作办学从项目促成到建设过程,才能在各个方面和环节都融入国际化理念,培养出适应性很强的国际化人才。因此,国际化定位贯穿于整个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我们要设定各方面的国际化目标,再以国际化定位指导合作办学。
二、结合西北民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合作班实践,思考中外合作办学中国际化定位之得失
(一)中外合作办学中之所得
1.人员交流更加畅通。首先,中外合作办学重在师资力量的培养,把先进的引进来,让闭塞的走出去,这样的项目教师交流可以给中方合作办学者注入新鲜血液。外方教师进入中方课堂,让学生感受外教的授课氛围、灵活的课堂节奏、积极的师生互动,这些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新鲜感,还有迅速扩张的自信和学习热情;一直拘泥于沉闷的教学方式中的中方教师走出国门,观摩指导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方法以及每一个课程的侧重点,感受外国学生的课堂参与,这些都是对中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其次,学生的交流常规化,中外合作办学一般都会采取“1+3”或“2+2”的模式,学生有机会赴外方合作办学者学校学习,学生在国外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到国际化专业、国际化授课、国际化氛围和国际化的意识。西北民族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项目,人员交流环节投入了很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每学期都会派相关授课教师赴美接受其所承担的课程培训,跟着外方教授上课,与外方教授探讨课程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每学期都会有美方教授前来指导中方教师授课,提出建议并进行评估,就授课中不理想的地方商讨并改进。学生方面,学校为第一届学生争取到了犹他州立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的两届学生学习态度积极、效果良好、生活充实。经过几年的合作,西北民族大学合作项目中的授课教师正在逐步转变教学理念,教学中更注意与学生的互动,更注意实践应用,更加强化应用能力的考核,把宽进严出的教学理念融入其他课程的教学。
2.资源共享更加有效。中外合作办学中资源共享是双方洽谈的一个重要内容。一般而言,外方高校世界排名较靠前,其教学资源胜于国内高校一筹。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外方高校都会向中方合作办学者开放其教学资源。西北民族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项目中,外方正版教材悉数提供;中方教师可登陆犹他州立大学网站,阅读电子期刊、查阅国外文献、共享指导教师所有的教学课件、习题等;对于国际班学生,美方学校为他们提供进入该校电子阅览室查阅资料的途径,在Canvas里建立互动平台,学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美方教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资料、习题等。资源共享使中方合作办学者的教师在教授本课程时思路更加开阔,更加了解当前该课程的国际热点,不断拓展其国际视野,比较发现中外教学上的不同侧重点,吸收外方教学内容安排上的合理之处。
3.教学方法更加丰富。中国很多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制定呆板的评价标准,对教学效果做出程式性的量化,于是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很拘谨,再加上授课内容繁重等原因,教师疲于灌输,学生又觉得枯燥,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近些年兴起的翻转教学法等,不断在教学方法上寻求突破。中外合作办学为中方教师提供了很多灵活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思考。对比一下西北民族大学普通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项目中的统计课程教学方法和知识侧重可以发现,普通专业统计课侧重于各种公式推理,把已经反复证明正确的公式推导给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花大量时间做一件意义并不大的工作,学生接触的习题也主要是一串数据的计算,给出一道现实问题不会用统计方法解决,考核内容也是非应用型的计算。反观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项目中的统计课程,轻推理、重应用,学生每道习题几乎都和现实问题有关。教学中,外方教授引入“班上学生是不是左撇子”、给学生发糖果统计颜色等例子,促使学生从调查、统计、计算、生成Excel表等全程参与,学生兴趣很浓且教学方法灵活、互动性强。中方教师在不断接受这些好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也逐渐地把它们引入到自己所带的其他课程中去,受益良多。
(二)中外合作办学之所失
1.国际思想意识培养不足。中外合作项目从一开始就被赋予国际化的外衣,有外国的教授和资源,有中国留学生和双方互认的文凭。但是,掀开这些外壳,合作项目里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国际化定位是缺失的,首先就表现为对学生的国际思想意识培养不足:(1)没有帮助学生树立合作专业与校内其他专业不同的意识。合作班学生只认识到双重学籍、英文教材、不同的考核方式、将来可以出国等,但当教学中作业量和阅读量繁重时,部分学生就承受不了了;有些学生还会把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的违规行为带入中外合作专业的学习,高标准、高层次的国际化培养没能在学生意识里形成。(2)在学生关注国际热点的意识方面缺少引导。以西北民族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项目为例,中方教师授课主要还是结合自己给其他专业学生讲授该门课程时的案例,学生接触最新贸易规则的机会较少,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热点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
2.课程国际开发流于形式。在众多的中外合作办学里,课程设置关系到学生培养的效果和成败,简单地将中方专业课程翻译为英语进行讲授,或是照搬外方该专业所有课程,都不是明智之举。这样造成的结果可能是学生在实际应用技能方面与国际化需求脱节。西北民族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项目的课程设置,主干课程均来自于犹他州立大学,这有利于学生更直接完整地学习这一国际化专业,但是,仔细考察所有课程,主要是合作双方已有课程的整合,在专业相关的处理国际交易的技能型课程上开发不足。由于办学目的在于培养国际型贸易人才,对国家间经济交往的合作、摩擦、谈判等都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目前我们的培养主要还是在成绩考核上,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点、中国外对贸易现实状况、国际贸易趋势、国际经济交往事务处理方式和技能等方面的需求,设计开发新的有关于处理国际交易的技能性课程、国际交往思维方面的新型课程比较少。
三、扬长避短,凸显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化定位
国际化定位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应该是贯穿始终的,在国际学生培养过程中,这一定位应更加细化,从人员互派、科研交流、资源共享到学生的国际化思想意识、课程的国际合作开发等各方面着手。目前,很多高校的中外合作项目在人员互派、资源共享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国际化定位的具体体现应该保持,同时也应该在学生的国际化思想意识、课程的国际合作开发方面集思广益,研究切实可行的凸显国际化定位的办法。
1.多方位帮助学生树立国际化思想意识。首先,可以引导学生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用更开阔的眼界对待国际合作专I,强化对该专业的国际化认知,积极主动地接触国际动态及与专业相关的国际事件。其次,各中方任课教师应多介绍国际事件、国际热点,让学生有向国际化发展的意识,逐渐形成用国际化眼光思考、分析国际交往的惯性。再有,增加中外双方教师、学生短期交流的机会。给中方项目教师提供短期回笼的机会,让他们在有过授课经验之后再次进入美方课堂观摩,把自己授课中遇到的问题,甚至表述上的困难进一步消化,这种短期的回笼有利于中外双方教师在科研上的交流和探讨,增加科研合作的机会;学生之间的短期交流,可以让外方学生到中国来,也可以鼓励我们的学生走出去,费用可以采取学生自担的方式,或者学校可以把短期出国观摩的机会作为对优秀学生的奖励,短期的中外学生交流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对方国家文化、经济、热点近距离接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思维,学习更直观。